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道德情操论

道德情操论

道德情操论
道德情操论

左手经济,右手道德

——读《道德情操论》

2013709016 丁佳彤

斯密在学术上高深造诣、著述丰厚,但是,他的一生仅留下两部完整的著作:一部是具有广泛影响力、在学术界赫赫有名的《国富论》,贯穿全书的是劳动和资本如何在市场经济中生产出国民财富,被誉为资本主义的“圣经”;一部是其成名作并倾注了其毕生精力、却似乎一直被人忽视遗忘的《道德情操论》,是“前所未见的道德理论的最壮丽的大厦”,主要论述人如何在社会中控制自己的私欲和行为,使社会成为一个有道德的社会。1

一、“亚当?斯密问题”的提出

经济思想史上著名的“亚当?斯密问题”是19世纪德国历史学派发现并提出的。他们认为,斯密的两本主要著作《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对人性的论述存在着不一致的问题。

在《道德情操论》中,斯密把人看成是“道德人”,把人们道德行为的动机归结为同情、利他,论述了利他主义的伦理观,强调人的同情心是人的一切道德行为的动机,是连接社会的主要纽带;而在《国富论》中,他则把人看成是“经济人”,把人们经济行为的动机归结为利己,论述了利己主义的利益观,强调人的一切对社会有益的行为均出自利己心。他们因此得出结论:斯密的这两部著作是互相矛盾的。他们将这一前后矛盾解释为斯密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在旅法期间受到重农学派的影响,从而在《国富论》中改变了《道德情操论》的思想。“斯密问题”的核心,是所谓斯密思想观点上“自利论”与“利他论”的分裂与对立,实质上则是指斯密的伦理思想与经济思想的矛盾问题。

但是现今,很多学者经过严谨的研究和论证都认为斯密这两本著作中思想的核心本质上是一致的,本文试图单方地从《道德情操论》一书中论证斯密体系的一致性。

二、《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时间上的重合

“1748年秋,斯密在爱丁堡大学担任讲师。1749年编写过一份经济学讲义,在1750-1751年的冬天,讲授过一学期经济学……1752年起,他又继承他的老师——哈奇森博士任该校的道德哲学教授,直到1764年辞去教职为止。”2在斯密讲授他的道德哲学课程时,他“曾充分利用他在爱丁堡大学讲授经济学时所编写的讲义,以及他参加格拉斯哥经济学俱乐部等学术活动中所得到的启发与资料;而《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又都是在他的道德哲学讲稿基础上完成的。”3

而且从1759年到1774年,《道德情操论》共出了四个不同的版本,而1763年他又创作了《国富论》,又在未来二十年内修改再版了三次。尤其是在1790年《道德情操论》的第六版中,斯密对它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改,难道斯密的大脑能容纳下如此冲突激烈、每一个内容又如此庞杂的理论体系的同时运行?所以如此密集地交替创作和修订再版,绝不可能使这两部著作的内容割裂开来以致完全对立。

同时,译者还强调了尽管按照我们现在的学科分类,《道德情操论》一书属于伦理学范畴,《国富论》则属于经济学范畴,二者相去甚远,但是按照斯密所在时代的分法,二者却同属于“道德哲学”这一学科。斯密坚持认为,他的伦理学是自己道德哲学的实用部分,“他在为《道德情操论》所写的序言中写道:‘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我已部分的履行了这一诺言……虽然我年事已高,很难指望如愿以偿的完成这个大事业,但我并没有完全放弃这个计划……’”4这也充分说明斯密认为自己的这两本著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国富论》是对本书必不可少的发挥。

只是因为斯密在其研究著述中秉持着一种专业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力图根据不同研究领域自身固有的性质和规律来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在论述《国富论》时把经济放在了第一位,力图摆脱伦理、宗教和习俗的影响,以保持经济学的纯粹性;而在写作《道德情操论》时又把伦理价值置于首位,把经济的因素弱化到最低限度,让它们各自拥有相对独立的主题、领域和重点以及分析方法,彼此之间互不干扰、保持一定的距离。所以从表面上看,斯密的两种学说表面上看起来相互对立,不相融合。

2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译者序言第3页。

3同上书,译者序言第10页。

三、论“同情”

同情心理论是亚当·斯密伦理学体系的基础。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几乎在每一个部分都是以同情心为讨论的主线的。而集中为同情心的理论提供概念基础和准备的是在该书的第一卷“论行为的合宜性”。

一开篇,斯密就说明了“同情”作为人的本性。“无论人们会认为某人怎样自私,这个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这样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虽然他除了看到别人幸福而感到高兴以外,一无所得。这种本性就是怜悯或同情……最大的恶棍,极其严重的违反社会法律的人,也不会全然丧失同情心。5”同情的情感,就像人性的其他原始感情一样是遍布于全人类的,那些德性仁厚的君子只是在此类情感上更加发达,更加敏感而已。所以,斯密那里的同情能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自然禀赋。6那么同情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斯密认为我们对别人的感受没有直接的体验,所以我们就不可能有对他人所感受的情形的观念。我们做为“旁观者”,只有通过设身处地的想象“形成关于他的感觉的某些想法”。“由于我们对别人的感受没有直接经验,所以除了设身处地的想象外,我们无法知道别人的感受。当我们的兄弟在受拷问时,只要我们自己自由自在,我们的感觉就不会告诉我们他所受到的痛苦……只有借助想象,我们才能形成有关我们兄弟感觉的概念。7”想象力向我们描绘了假如我们自己处于他的情形时我们的感觉会是什么样子。“我们的想象所模拟的,只是我们自己的感观的印象,而不是我们兄弟的感官的印象。通过想象,我们设身处地的想到自己忍受着所有同样的痛苦,我们仿佛进入了他的躯体,在一定程度上同他像是一个人……”8

他虽然主张同情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情感能力,但是离开了各种各样的情境,我们无从判断同情心的道德性,这样斯密就将话题引向了同情运作的机理。

所谓同情心的合宜性,就是指一个人对他人的同情与这个人预期的相互一致性。按斯密自己的说法:“在当事人的原始激情同旁观者表示同情的情绪完全一致时,它在后者看来必然是正确而又合宜的,并且符合它们的客观对象;相反,当后者设身处地发现前者的原始激情并不符合自己的感受时,那么,这些感情在

5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5页。

6罗卫东:《亚当·斯密的伦理学》,浙江大学硕士论文,第41页。

7同上书。

他看来必然是不正确而又不合宜的,并且同激起这些感情的原因不相适应。”9因此,赞同别人的激情符合它们的客观对象,就是说我们完全同情他们;同样不如此赞同它们,就是说我们完全不同情它们。那么,同情的这种正当性和合宜性的标准必定是存在于同情者和被同情者双方的。“从一方面来看,这种感情相对于激起它的原因或对象来说是否恰当,是否相称,决定了相应的行为是否合宜,是庄重有礼还是粗野鄙俗。”10

但由于旁观者是普通的个人想象的产物,所以旁观者的判断也不是绝对客观的,往往会忽略某些事实,误解他人的动机或者处于对自我利益的偏爱而曲解事实等等。这种人类天性中致命的弱点,造成了人类生活一部分的混乱。“然而,造物主并没有全然放任如此严重的这个弱点不管……形成了一般的道德准则。它们最终建立在我们在各个场合凭借是非之心和对事物的优点和合宜性所具有的自然感觉而赞同什么或反对什么的经验之上。11”这种“一般规则”仍然是建立在经验观察的基础上,自然不是客观的判断标准,然而斯密认为,将它作为日常处理现实的市民生活的基准已经足够。“对一般行为准则的尊重,被恰当地称作责任感。这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并且是唯一的一条大部分人能用来指导他们行为的原则。12”因此,借着同情心我们就不但能对他人行为的是非、善恶进行道德评价以及报答或惩罚,也能评价自己的行为是否得当。并且在“一般准则”——正义法则——的基础上形成了社会的法律,“最神圣的正义法律就是那些保护我们邻居的生活和人身安全的法律;其次是那些保护个人财产和所有权的法律;最后是那些保护所谓个人权利或别人允诺归还他的东西的法律。13”

四、斯密自身体系的一致性

如上文所述,斯密的伦理学体系完全是建立在“同情”基础上的,但是这与他的人类利己心并不矛盾。

在《道德情操论》中,斯密写道:“毫无疑问,每个人生来首先和主要关心

9同上书,第14页。

10同上书,第17页。

11同上书,第84页。

12同上书,第199页。

自己;而且,因为他比任何其他人都更适合关心自己,所以他如果这样做的话是恰当和正确的。因此每个人更加深切地关心同自己直接有关的、而不是对任何其他人有关的事情;或许,听到另一个同我们没有特殊关系的人的死讯,会使我们有所挂虑,但其对我们的饮食起居的影响远比落在自己身上的小灾小难为小。14”斯密又在《国富论》中讲到:“我们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自己有需要,而是出自他们自利的打算。”15“确实,他通常既不打算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他只是盘算他自己的安全……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16所以,他把这种人的个人利益看作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出发点,这种利己主义并不是“自私”,而是“自爱”。而通过利己出发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就是斯密所假设的“经济人”。他指出,支配人类行为的动机有自爱、同情心、追求自由的欲望、正义感等等,人们自爱的本性是和同情心相伴随的,然而人的本性又是自私的,总是在自爱心的引导下追求自己的利益,从而妨碍同情心的充分发挥。

在他谈到本性贪婪、自私的地主的行为动机时,他说:“富人只是从这大量的产品中选用了最贵重和最中意的东西,他们的消费比穷人少;尽管他们的天性是自私的和贪婪的,虽然他们只图自己方便,虽然他们的天性是自私的和贪婪的,虽然他们雇佣千百人来为自己劳动的唯一目的是满足自己无聊而又贪得无厌的欲望……17”斯密承认人都具有自爱之心和自利追求这一天性,但他也清醒地认识到人的利己心是如此的强烈,以致常常使同情原理不能正常地发挥作用。例如,“同业中人甚至为了娱乐或消遣也很少聚集在一起,但他们谈话的结果,往往不是阴谋对付公众便是筹划抬高价格”18。

在每个人孜孜谋利的社会里,公共利益如何才能得到保证?依靠个人的自利动机和行为能否维持其秩序井然的运转呢?对此,斯密的解释简洁而又深刻:在自由的市场体系内部,存在着一只至高无上的看不见的手,它会在“正义的法律”的基础上,化解经济人之间、经济人与社会之间的经济利益冲突,从而形成使个

14同上书,第102页。

15转引自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译者序言第16页。

16同上。

17同上书,第231页。

18亚当斯密:《国民财富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转引自张卓莉:《经济与伦理的统一》,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

人和社会的利益都能够同时得到实现的一种“自然秩序”。

五、“看不见的手”

《道德情操论》中,斯密写到富人为了满足自己贪得无厌的愿望,让千百人为自己劳动,“但是他们还是同穷人一起分享他们所做一切改良的成果,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们对生活必需品做出几乎同土地在平均分配给全体居民的情况下所能做出的一样的分配,从而不知不觉地增进了社会利益,并为不断增多的人口提供生活资料。19”人们在这种“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不知不觉增进着社会的福利,“把资本用来支持产业的人,也不知道自己能在什么程度上促进这种利益,他所盘算的只有自己的利益……但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更有效的促进社会利益。20”

至此可以知道,人类靠着本能——利己心和同情心,在上帝的“看不见的手”引导之下,顺理成章协调了动机与效果、手段与目的、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整合出一个井然有序、和谐有益的人类社会,就可以实现人类美德和社会的福利和稳定。经济活动即不是中世纪教会所认为的那样是恶的,也不象重商主义者所谓的那样应该处于国家政治利益之下。相反,美德只有在“中下等阶层”的追求财富的道路上才得到实现,伦理存在于经济的内部,社会整体福利只有在个人自由的经济活动中才能实现,因为社会利益就是以个人的利益为基础。《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研究的并非是两个世界,而是同一个人类社会。

19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32页。

读书笔记

《爱弥儿》读后感 卢梭逝于1778年逝世于法国埃默农维尔,被葬在当地白杨岛。1794年他的灵柩被送往巴黎,与伏尔泰长眠于此。生前的卢梭受尽世人的责难与辱骂,居无定所,颠沛流离,死后却受到了人们的尊敬与缅怀。作为启蒙时代的先驱,他的教育教育思想在人类教育史的长河中褶褶生辉,对后来的佩斯泰洛奇、福禄贝尔、蒙台梭利以及杜威等教育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首先倡导儿童要被当成儿童来看待,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按照儿童的年龄特征进行教育等,向当时的封建思想发起挑战。《爱弥儿》遭到了议会的否认并予以烧毁,但是落后的体制抑制不住真理传播,他的思想启发了人们,新的儿童观已经被人们所接受。《爱弥儿》被翻译成他国语言传诵,激起各地对儿童极其教育问题的兴趣。他开启了一个儿童教育的新时代。直到今天,儿童的价值越来越被重视。二十一世纪被称为是儿童的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9年通过《儿童权利公约》,以法律的形式捍卫和保障儿童的权利。我国《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明确规定,教师要“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我们依然倡导尊重儿童,发展儿童的个性,发挥儿童的主体作用,从儿童角度出发教育儿童等。 卢梭的学前教育思想在当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呼吁人们重视婴幼儿的教养,尊重儿童,用儿童的方式对待儿童,让儿童能够自由

自在的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但是他的学前教育并不是完美的,其中有些观点在我们现在看来甚至是不科学的,这主要是受作者个人认识的影响和整个时代的约束。其中,在挑选教育对象时,卢梭认为首要的条件便是要身强体壮,“一个体弱多病的孩子,即使他能够活到八十岁,我也是不愿意照管他的。”只有身体强壮的孩子才能够进行精神活动,才能够接受成人的教育。同时他也认为,“穷人是不需要接受什么教育的,他的环境的教育是强迫的,他不可能受其他的教育。”穷人不需要接受大自然以外的任何教育,“至于穷人,他是自己能够成长为人的。”穷人的教育直接被环境的影响所带来的个体反应和形成的习惯所代替。由于他的写作特点,卢梭的教育思想的理论架构并不是特别清晰,与其他教育家相比缺乏规范性,这也给我们后来的研究提出了挑战。 卢梭的学前教育思想不仅在宏观上给我们以思想启蒙,在实际与孩子交流和教育的过程中,也带来了很多启示。 1.形成正确的儿童观。儿童就是儿童,要用儿童的方式对待儿童。他们是未来的花朵,是“自然之子”,“历史之子”,“成人之父”,“成人之师”。在与孩子交往的过程中,要尊重孩子,顺应孩子的天性,珍惜、爱护他们,从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理解孩子。在与他们的相处中,要多听一听孩子们真实的想法,用他们可以理解的方式进行沟通。不能恐吓他们,更不能体罚他们。 2.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发展空间。发挥幼儿在自身发展的主体作用。对孩子的过渡约束是对他们的伤害,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太约束孩子,

亚当斯密及其《国富论》手稿

亚当·斯密及其《国富论》手稿 吴飞帆 房地产经营管理 一、爱走神的单身汉 ——走进亚当·斯密 (p2)亚当·斯密于1723年6月出生在苏格兰法夫郡的柯卡尔迪,青年时期曾就读于格拉斯哥大学和牛津大学。1751年到1764年在格拉斯哥大学担任道德哲学教授。 在此期间发表了他的第一部著《道德情操论》,确立了他在知识界的威望。但是他的不朽名声主要在于他在1776 年发表的伟大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该书一举成功,使他在余生中享受荣誉和爱戴。 (插说:斯密是一个瘦小的孩子,从幼儿时期就有爱走神和自言自语的习惯。对他娓娓而谈的客人都有时会发现,斯密根本没有听到刚才所说的一切。后来,在担任海关专员时,斯密还因走神把公文上的签名写成前一个签名者的名字。) (p3)1723~1740年间,亚当·斯密在家乡苏格兰求学;1740~1746年间,赴牛津大学求学,谈到在牛津的求学,斯密对牛津大学倒是非常失望,他在《国富论》中甚至还评论说,那里的

大部分教授,简直连一点门面上的功夫都懒得去做了,由此,我 们可以看出这样的一位伟人与众不同的个性。 (p4)这时期亚当·斯密于1759年出版的《道德情操论》一书,这是一本伦理学的巨作,曾获得学术界的极高评价。 (p5)(叙述)1776年3月,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出版,引起大众广泛的讨论,影响所及除了英国本地,连欧洲大陆和美 洲也为之疯狂。 (p6)斯密作为一个伟人也有他独特的性格特点: (1)斯密一生中爱读书,他曾经说过:“除书以外,别无所爱。” (2)斯密最突出的个性是他的心不在焉,他的这种心不在焉的个性与他高度专心致志的天赋是相对应的。 (3)斯密喜欢结交朋友和参加各种社交活动。他认为:与朋友交往,是平静和愉快情绪的最好的保鲜剂,对于自我满足和 享受生活是非常必要的。” (p7)(叙述)下面是百度百科上对亚当·斯密的概括,大家可以了解一下: 亚当·斯密(Adam Smith):经济学鼻祖 主要领域:政治哲学、伦理学、经济学 著名思想:古典经济学、现代自由市场、劳动分工 世人尊称亚当·斯密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的守护神”。

读《道德情操论》心得总结性材料及其心得体会

读《道德情操论》心得体会《道德情操论》是世界经济学泰斗亚当·斯密的暨《国富论》后的另一巨著,它和《国富论》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温家宝总理曾多次在公开场合推荐《道德情操论》,拜读此书,拜读此书,掩卷长叹、感慨万千。 《道德情操论》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的分流到民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是不得人心的,也是存在风险的,最终将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论语》亦有云:“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均,即各得其分也,这也正是我们社会主义公平和正义的思想的体现。温总理多次提到这段话,说道:“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公平与正义,关心群众的利益,让每个人都享受改革建设的成果。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取得了非常巨大的成就。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快速增长,全体国民创造出了巨大的社会财富,然而,也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和矛盾。诸如贫富差距拉大、生态环境恶化、食品安全等一系列民生问题。这些都是与社会的公平正义相悖离的。如何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我们可以从《道德情操论》中得到很多的启示。 树立人类的“利他”精神。《道德情操论》中曾说:“完美无瑕的人性,就是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就是公正无私

和慈善的情怀。唯有如此,人与人之间才能达到感情上的沟通与和谐,才能产生得体适度的行为。”然而近年来,国内楼市上“呼风唤雨”的黑手频频曝光,“黑煤窑事件”屡屡涂炭生灵,“三鹿奶粉”事件几乎造成了中国民族奶业的巨大灾难,大学生勇救落水儿童献身,打捞者却索要高价打捞学生遗体,这些事件、现象无不在拷问着人类道德和灵魂。这些自私、丑陋的行为,显然是不符合人性和道义的。我们应当运用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的思想精髓,塑造人类的“利他”精神,规范市场主体遵纪守法的营商行为,正如温总理曾反复强调的,“企业家的血管里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正义性。 良心的自省和欲望的管束。在书中,亚当斯密谈到,“在所有场合,良心的影响与权威仍然是很大的,而且也唯有向住在心里面的这位判官请教,我们才可能在我们自己的利益与别人的利益之间作出适当的比较判断”。道德是人的本性,是善恶、荣辱、是非的判断,然而,受利益的趋动,人类极易养成极端利己主义。此时,我们需要用好斯密授予的“思想锐器”,时刻反省自己,及时清理内心深处那些不合宜、不正当的欲望。

关于《道德情操论》的读后感

关于《道德情操论》的读后感 前些天,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我得到了一本《道德情操论》,捧起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细细品读,源于温总理在五次讲话中提到此书,心中充满好奇,到底是一本怎样的书?读完《道德情操论》,感到这一部伦理著作,不是围绕“是非善恶”展开,更象是道德行为的心理分析,在书中,亚当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大学教师,一名公务员,在《道德情操论》学习过程中,更加坚信了我们到底信仰为什么,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我们不仅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我们道德情操的座右铭,我们要把它镌刻在心里,落实在我们为工作实践的行动中。作为人民教师,我们更是承担了教书育人的重要责任,面对我们的学生,我们更是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个度,不要偏激,保持一颗平常心,人心才会平稳,社会才会稳定。贫穷也不要心浮气躁,富贵也不能为富不仁;做人要不卑不亢,不左不右;就像孟子说得那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读大师的名著,犹如在聆听大师的谆谆教诲。和只通过一次

谈话,不能客观全面地评价一个人一样,只读大师的一部著作,对大师思想的理解往往也是片面的,有时甚至会误解大师的本意。对于亚当斯密,我们不仅要读他的《国富论》,更要拜读他的《道德情操论》。我认真地从头读起,自然觉得在追随大师的脚步,走进心灵的圣殿,去厘清崇高和卑鄙、纯洁和污秽、简单和复杂、善良与丑恶、真诚和虚伪……那清晰而又模糊的界线。这与过去的教学理论研究只重视物质世界问题的研究,不重视人的问题的研究,在有关人的问题上大多偏重对学生问题的探究,却常常忽视对教师本身的研究不同。正如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所说:“不读《国富论》不知道应该怎样才叫‘利己’,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利己’。”不读《国富论》我们不懂得如何做好一名“人师”,不懂如何从心理的角度去与学生深入的沟通;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如何去工作,如何去生活,如何使自己的的生命更有意义,人生更有价值。 我们尊敬的温家宝总理多次推荐《道德情操论》,其用心之良苦,应能够促使人们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行反思,从对亚当斯密的片面、庸俗的理解中解放出来,科学全面地理解真正的亚当斯密,进而深入全面地从理论发源处理解市场经济理念。而我们人民教师仅做一个传授知识的“经师”是远远不够的,而必须做一个关注学生精神成长,又能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示范者的“人师”,高尚的师德是成为“人师”的最重要的素质。近年,教育

亚当斯密与《国富论》-推荐下载

亚当斯密与《国富论》 牛顿曾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 纵观世界历史,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人很多,而能把自己肩膀给别人站的巨人却 少之又少,翻开西方经济史的长卷,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便是“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的守护神”亚当·斯密,他是经济学当之无愧的鼻祖,也是西 方经济史中少有的“巨人”。 亚当·斯密生活在十八世纪中叶,是英国杰出的古典经济学家,是古典经 济学体系的建立者。他的代表作《国富论》被称为经济学中最重要的著作,是 一部经济学百科全书,包括的不仅是政治经济学,还包括经济史,经济学说和 财政学,这本书也因此被誉为“市场经济的圣经”。 我们首先说说这本书产生的时期。那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刚刚结束的时候,英国是最早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时代较早,资产阶级革命也相对不够完善, 英国国内实现了封建势力与资产阶级的妥协,议会至上,王在法下的君主立宪制。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英国还拥有着大量的封建残余,大量的封建地主还 拥有着土地,仍然可以在经济上和资本家一较高下。而资本家都是一些新兴的 资产阶级,还看不到商业发展的前景,也不知道该怎样做。从微观的资本家的 角度来看既是如此,那么对于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英国来说,商业发展的影响 更是巨大,东南面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已经开辟出了新航路,而且通过殖民掠夺 的方式夺得了美洲亚洲和非洲的绝大多数殖民地,也因此获得了大量的资本积累,东边的法国已经夺得了西欧的陆上霸权,掌握着西欧的经济命脉,而长期 居住在北欧的以海牧维生的荷兰人,又霸占着国际的海路贸易。在这种四周环 敌的地理位置与贸易格局之下,大英帝国如何崛起,新兴资产阶级如何生存, 在他们的面前是一片黑暗。而正在这个时候,一个在海关任职的普通专员成为 了经济学说史上的先知,就是他教会了英国的资本家们该怎么做,使英国在百 年之内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一强国,这个人就是亚当.斯密先生,《国富论》的独 家作者。 《国富论》全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主要研究促进或妨碍 国民财富发展的原因,论证资本主义制度比封建制度更能促进财富的生产。具 体看来,该书技巧高超,文笔清晰,亚当·斯密反对政府干涉商业和商业事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通用5篇)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通用5篇)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笔记呢?那么你会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整理的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1 在我还在大学时候就拜读过亚当斯密的经典著作《国富论》,之后知道这位经济学大师还有这样一部关于“人”的著作,就带着一种好奇的态度读了这本书,看看以经济学家的眼光来分析人性会给我带来什么样的震撼。 英国十八世纪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伦理学著作《道德情操论》,共修订过六次。亚当斯密从人类的情感和同情心出发,讨论了善恶、美丑、正义、职责等一系列概念,进而深刻地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秘密。此书对于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圣经”,堪称西方世界的《论语》。 在当前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普通人都面临着社会地位变化不定、贫富差距逐渐拉大、企业改革改制成败、股市非理性繁荣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身处其中又常常感到被强权、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公平、正义、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

的美德。但是,这些不道德和道德,以及衍生出以上种种人类情感的“同情感”,正是230多年前的英国“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撰写《国富论》之前,甚至在写完《国富论》之后,一向不厌其烦反复思考的焦点。亚当斯密耗费毕生的心血,把这些观察、思考写成了《道德情操论》。能够说这是他至今惟一的一本全面、系统分析人类情感的作品 大家都知道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里有句名言,即: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可他在《道德情操论》中却深刻地写道:“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正因,它注定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亚当斯密这一席话,对于处在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我们来说,的确有十分重要的思考与借鉴好处。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做了简明扼要的理论阐述:首先,他认为同情、同情心是人类天赋的本性之一,换句话来说,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之后,他引出一个类似公理的常识,即: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其次,他在第二卷中,以前谈到对优点和缺点的感觉,即:确定无疑的赞同或反对的对象——从内情绪感同它意欲产生的或往往产生的结果之间的关联来研究——优点与缺点。他在第三卷中,阐述了我们评判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的基础,兼论职责感。 在第四卷中,阐释了效用对赞同情感的作用。第五卷重点论述了习惯和风气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的影响。第六卷是阐释有关

我眼中的亚当斯密

我眼中的亚当·斯密 最早听说到亚当·斯密,当然是他著名的“看不见的手”的理论和“经纪人”的假设,了解到世人对他有着极高的评价,“经济学之父”“经济学界神一样的地位”。当我深入去了解亚当斯密,去读他的书,去感受他理论的精髓时,我内心也同样的感叹,他真是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影响力贯穿世纪,他为人类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亚当·斯密所处在18世纪的英国,当时的英国在国际上已经取得了经济领先地位,殖民贸易积累了巨额利润,农业资本主义普遍建立起来,国内资产阶级占到了统治地位。 亚当·斯密的学业和职业生涯可谓顺畅,这对于他对经济学的研究起到的助托作用。14岁进入格拉斯哥大学,他完成拉丁语、希腊语、数学和伦理学等课程,后来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英国牛津大学,结束学业后,成为了爱丁堡大学的讲师,并开始接触讲授一些经济学的课程。在回母校格拉斯哥大学任教期间,他又改授道德哲学。在漫漫的学业和职业生涯里,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也慢慢孕育,开花结果。 提到亚当·斯密,不得不提到他的鸿篇巨著《国富论》,它被称为市场经济的圣经,也正是凭借此书成就了亚当·斯密在经济学界崇高的地位。 《国富论》一书的重点之一便是自由市场,自由市场表面看似混乱而毫无拘束,实际上却是由一双被称为“看不见的手”所指引,将会引导市场生产出正确的产品数量和种类。举例而言,如果产品发生短缺,产品的价格便会高涨,生产这种产品所能得到的利润便会刺激其他人也加入生产,最后便消除了短缺。如果许多产品进入了市场,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将会增加,供给的增加会将产品的价格降低至接近产品的生产成本。即使产品的利润接近于零,生产产品和服务的利润刺激也不会消失,因为产品的所有成本也包括了生产者的薪水在内。如果价格降低至零利润后仍继续下跌,生产者将会脱离市场;如果价格高于零利润,生产者将会进入市场。斯密认为人的动机都是自私而贪婪的,自由市场的竞争将能利用这样的人性来降低价格,进而造福整个社会,而提供更多产品和服务仍具有利润的刺激。不过,斯密也对商人保持戒心,并且反对垄断的形成。

2021年道德情操论的读后感1500字

道德情操论的读后感1500字 道德情操论的读后感范文1500字 不读《国富论》不懂个人的致富之路、国家的富国裕民之道;但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如何使自己的的生命更有意义,人生更有价值,国家更公平正义。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是不可分离的,正如 ___所言:正确的经济学同高尚的伦理学是不可分离的。——佚名 本科攻读经济学,导师曾推荐我读《国富论》,那个时候我知晓了自由经济学之神——亚当?斯密,而这本被奉为“经济学圣经”的巨著却让年幼的我嗤之以鼻,其 ___裸的利己主义利益观固然有其道理,但我总觉得少了一点点道德与情感的气息。 读硕士的时候在人大学行政管理,刚刚涉及到行政伦理学,正好___来人大的时候曾向我校学生问及是否读过《道德情操论》,好奇心驱使我接触到亚当?斯密的这本巨著。静心潜读,追随 ___的脚步,走进心灵的殿堂,去厘清崇高和卑鄙、简单和复杂、善良与丑恶、真诚和虚伪……。这时,我才意识到只读 ___的《国富论》会曲解 ___的本意、误读 ___的思想。

《国富论》说的是经济人,而《道德情操论》说的是道德人。它从道德的高度,阐述了以同情说为基础的道德评价论和德性论,其中包含道德准则与道德评价的共同标准以及对社会整体利益的强调。亚当?斯密指出,同情是人的本性,关心他人,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将他人的幸福视为自己的事情的牵挂,即是同情。其实,亚当?斯密是说,同情(利他)与利己都是人的天性。所以他指出,惟有当整个社会的成员都具有同情心、以此作为行为的准则时,社会才会和谐、安定与进步。通读全书我们可以看出,《道德情操论》的核心思想是:以自利为基础的市场机制一定要用以利他为基础的道德情感来协调,人们之间不但要自利而且要利他,通过人的这两种天性来达到“利益的天然一致”。 身处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我们面临着贫富差距拉大、企业 ___、股市非理性繁荣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身处其中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和贪婪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此我们更加向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而在这样的情感和道德氛围中,我们该如何自处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xx年5月12日发生在我国四川的汶川 ___几乎天天上演可歌可泣的故事,即使不是身临其境的人们也无法抑制泪水。灾难面前,我们久违的同情的想象力重被激活,无需任何动员,人们就放弃狭隘的 ___,自发 ___起来帮助灾区。正是因为这种仁爱、仁慈、天伦之情、友情、尊敬等发自内心的感情倾向的伦

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经济思想述评 “看不见的手”是我对亚当斯密最深刻的映像,在学西方经济学中最初了解到这个经济学家,后来通过学习知道他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古典经济学派是他的学派,他的著名思想是古典经济学,现代自由市场,劳动分工。 在学习国际经济学中,我接触到了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贸易理论,他认为,衡量一国富裕程度的主要标准不是看其拥有的金属的多寡,而是看其社会拥有的工农业产品总量水平的高低,这是对重商主义财富的否定,因而增加一国社会财富的根本途径是在于提高社会拥有的劳动产品的总量。亚当斯密认为一国的财富取决于其生产能力,即生产最终产品及劳务的能力,而不是其所拥有的贵金属水平,因此增加一国财富的重要的途径是提高该国的生产能力,在经济资源和科学技术水平一定的情况下,提高生产能力的途径就是通过社会分工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亚当·斯密并不是经济学说的最早开拓者,他最著名的思想中有许多也并非新颖独特,但是他首次提出了全面系统的经济学说,为该领域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完全可以说《国富论》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这本书的伟大成就之一是摒弃了许多过去的错误概念。亚当斯密驳斥了旧的重商主义学说。这种学说片面强调国家贮备大量金币的重要性。他否决了重农主义者的土地是价值的主要来源的观点,提出了劳动的基本重要性。亚当·斯密重点强调劳动分工会引起生产的大量增长,抨击了阻碍工业发展的一整套腐朽的、武断的政治限制。 国富论的哲学基础说明要获得协助,不能只依赖他人的同情心或利他主义,还要靠激起他人的利己心来实现。“请给我我所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获得你所要的东西。”换言之,在经济生活中,一切行为的原动力主要是利己心而不是同情心或利他主义。作为一个经济原动力的利己心,同时也是一个经济交换的基础。要从别人那里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必须给别人以他所需要的东西。于是,就有分工、有交换、有价值、有货币等等现象产生。人们在利己心的支配下做各种劳动,从而构成了私人财富和社会财富的源泉。将利己心看作人的本性,将经济活动看作利己心作用的结果,实际上反映了一切经济现象是客观的,都受某种自然规律的支配。既然利己心是人的天性,是自然赋予的,追求个人利益就成了自然之理,对追求个人利益的活动就不应限制,亚当斯密认为私利与公益似由“一只看不见的手”所引导,一步一步趋向和谐与均衡,此乃自然秩序的本质。 亚当斯密的主要贡献是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同时还指出,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工资和利润的源泉,并经过分析得出了工资越低,利润就越高;工资越高,利润就越低得结论。这实际揭示了资本主义经营管理的中心问题和剥削本质。 亚当·斯密在分析增进劳动生产力的因素时,特别强调了分工的作用。他对比了一些工艺和一些手工制造业分工前后的变化,对比了易于分工的制造业和当时不易于分工的农业的情况,说明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亚当·斯密在研究经济现象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论点:经济现象的产生是由于人们的利己主义目的。人们在经济行为中,追求的完全是私人的利益,但是每个人的利益又被其他人的利益所限制,这就迫使每个人必须顾及他人的利益,由此产生了相互的共同利益,并进而发展为社会利益。可见社会利益是以个人利益为基础的。这种认为人都要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的“经济人”的观点,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反映,也是早期管理思想的重要表现。

读道德情操论有感

读《道德情操论》有感 一说到《国富论》,大家都可能非常熟悉,一百多年前就被严复翻译到中国,由此我们就熟悉了亚当·斯密,然而我们没有关注的他的另一部“风行世界三百年”的书《道德情操论》。在人的天情中,总有一些根深蒂固的东西,无论一个人在我们眼中如何自私,他总是对别人的命运感兴趣,会去关心别人的幸福,虽然他什么也得不到,只是为别人感到高兴。当我们亲眼目睹或是设身处地地想象到他人的不幸时,我们心中就会产生同情或怜悯。我们会为别人的痛苦而痛苦,像人性中所有与生俱来的感情一样,这种感情决不专属于良善君子,即使是一个无赖罪大恶极无视一切社会法律规范,他也不会丧失同情心。看到别人厚颜无耻的行为,我们会感到羞愧,虽然他好像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因为我们自己如果有这种可耻的举动,就不禁地感到无地自容。我们想象着:地震后,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被埋在地下,不见天日,与世隔绝,永远消失,甚至亲朋好友也不再记得,多么悲惨啊!我们理所当然会对这些遭如此可怕不幸的人给予最大的同情,我们把自己的感觉和他们的环境联系在一起,死是那么简单,恐惧之心油然而生,惧怕死亡,尽管我们死后不会有任何痛苦,生前却对此备受折磨。死亡破坏了人的幸福,却还人类以公平,它让个人痛苦不堪,却保卫了社会。 旁观者将心比心去体谅受害人,受害人也力求控制自己的情绪以照顾旁观者的感受,这两种努力确立了两种不同的美德,前者带来了温文尔雅、和蔼可亲、公正无私、和谦逊仁慈;后者造就了雍容自重、自我克制的人品。故人们应以慈悲的心肠回应他人的点滴感受,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让自己拥有公正无私和慈善博爱的情怀!唯有此,人与人之间才能在感情上沟通、和谐,才能产生得体适度的行为。 我们在对于客观现象中产生的每一种激情,只有遵守中庸之道才是合适得体的,也才是人们能接受的,无论是感情过于激烈还是过于低沉,人们都会觉得无法理解。大多数的人都会因为个人的遭受的不幸或伤害而悲愤过度,只有在极少数的情况下才无动于衷。情绪过分激动会被看作意志薄弱,脾气暴躁;而过分冷淡又会变成糊涂,麻木不仁或心灵萎缩,我们无法理解这些缺点,只会觉得不可思议! 这意味着得体适度的中庸之道在各种激情之中表现各异,时而高涨,时而低洛,有些感情即使是在大家都情不自禁的时候也不适合表现得太强烈,而另一些表达得非常激烈的情绪其实未必有那种必要,但是在很多场合依然得体。人们由于种种理由对后者抱有很大的同感,但却很少同情前者。如果我们对人们的各种激情做一番调查,我们就会发现在人们看各种情绪是否得体适度,完全取决于他们对这些情表示多大的同情。 人类的行为还具有另一外一种品质,既不能说是否适度,也不能用庄重或者粗俗来形容,人们只会态度鲜明地对其表示赞成反对。这就是优点和缺点,也就是应该得到奖赏或惩罚的品质。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去探讨各种行为所依,全部善恶所系的内心情感,首先,我们可以关注激情的原因或对象,此感情与它的原因是否相称,决定了相应的行为是否适度,是彬彬有礼还是粗俗不堪。其次,我们可以考察它未来的目的或实际造成的结果,目的或结果是有益还是有害决定了相应的好坏,应该受赏还是受罚。故我们的行为之前就应研究行为之后是受赏还是受罚的感觉。 只有仁慈好善、光明正大的行为才配得上报答,因为大家者对它心存感激,也就只有这种行为激起的感恩之心才能得到人们的同情!仁慈是一种自由的选择,不能力认强求每个人都有仁慈之心,因为缺乏仁慈之心并不必然导致真心的罪恶。 任何公正的旁观者内心者不愿对他的自私动机有丝毫同情,没有人会对他表示赞同,那些实际上没有真正的伤害任何人,他们只是没有做到原本应该的善行。他们却引起了人们的憎恶,是因为他们没有正义感,引起了人们的愤怒。愤怒之情似乎是上天赐于我们的自由,它不仅

对于《道德情操论》的看法

对于《道德情操论》的看法 斯密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路说明。首先,他认为同情、同情心是人类天赋的本性之一,换句话说,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接着,他引出一个类似公理的常识,即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他还提出关于情感适宜性的原理:通过别人的感情同我们自己的感情是否一致来判断它们是否合宜。因为相互同情的愉快,为了产生一致的情感,如同天性教导旁观者去设想当事人的各种情况一样,天性也教导后者在一定程度上去设想旁观者的各种情况。正是在这两种努力,即旁观者的努力、当事人的努力,确立了两种类型的美德;旁观者的努力中建立起和蔼、公正、宽容等美德类型,当事人的努力中则建立起崇高、庄重、自制等美德类型。当然,与美德相对负性的冷漠、鄙俗、下流品行等则确立于对上述“适宜性”努力的失败、甚至反动。 现在我就是简单的谈谈他个人对人性道德情操的看法。斯密他提出了自己对激情的看法。关于他提出的激情的“适宜性”我个人认为是非常的复合人性。从内心情感同激起它的原因(或对象)之间的关系来研究——适宜(庄重有理)与不适宜(粗野鄙俗)。向我们能够从肉体产生激情,从各种倾向和各种习惯产生激情,从自己对别人的态度中产生有好货不友好的激情等等。这种种激情都是会对人产生不同的驱动作用,就是人的行为产生之后旁观者就是会对此评价,并判断是否在他本人的限度之内。有时候我们往往对他人的种种行为表示赞同,表示欣赏,表示憎恶等等,这就是斯密所说的激情的“适宜性”。 关于对优点和缺点斯密表达了他自己对此的看法。他认为对优点和缺点的感觉——确定无疑的赞同或反对的对象——从内心情感同它意欲产生的或往往产 生的结果之间的关系来研究——优点(受赏)与缺点(受罚)。关于优点是对行为者情感的直接同情和对从他的行为中受益的那些人所表示的感激的间接同情,关于缺点就是对行为者感情或动机的直接反感和对受难者的愤恨表示间接同情。我们反观我们自己,在我们去寻找他人的优点的时候,我们是有欣赏的态度去看待这个行为者,也就是一种同情的心理去评判这个行为者;相反当我们去寻找这个行为者的缺点的时候,我们就是带着一种反感、愤恨的心理去看待行为者,我们的心态不是同情了,而是一种憎恶。这是人们的同情心理和憎恶感,使我们对行为者有了缺点和优点的评判。 向我们在社会中,我们都是强调要有责任感。达到社会责任感,小到对自己负责,这都是对责任重要性的体现。我们都是说责任感是一个人必须要拥有的一份素养,斯密对责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斯密的所说的责任感就是我们评判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的基础,兼论责任感。关于人的责任感的强烈与否是受种种原因影响。当我们对自己表示赞同,对自己肯定的时候,我们的责任感就是悠然升起。当我们对自己不自信,对自己表示否定的时候,我们的责任感就是变弱。斯密写道:“论对赞扬和值得赞扬的喜爱;兼论对责备和该受责备的畏惧。”或者这就是对于赞扬我们都是表示接受和喜爱,但是我们在面对责备和该受到责备的时候我们说表现的是一种排斥,就是斯密所说的恐。当我们不愿面对责备的时候,我们就是会去逃避责任,就是会用谎言来掩饰自己的内心,这就是自我欺骗,就如斯密所说的自我欺骗是人的天性一样的道理。 在我们提到的种种人性态度都是我们讲到的人的道德。人类的美德是与生俱来的,同时我们人也是有丑陋的一面,与美德相照应。其实我们生活中要多多发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2300字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2300字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飞跃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此刻正向着殷实富足的全面小康社会大步前进。不可否认,30年的成就足以让许多人感到惊喜和自豪!但是,经济上的发展却导致社会生活中超多充斥着贫富差距过大、医疗教育腐败、贪污受贿成风,等等,黄光裕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糖脂宁胶囊假药案,不都是由此而生? 早在17世纪时,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国富论》(看了这本书的简介)和人类伦理道德理论《道德情操论》,就已经给了我们十分大的启发和指导好处。正因,这两本书,告诉我们人的价值取向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之间的矛盾,构成了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趋向——那就是透过利益驱动,让市场经济的发展充满动力;而透过社会善良的价值取向,约束个人的利己,构成道德行为准则,为社会成员所尊重和遵守。 人的自利行为不能没有法律的规范,但仅有法律的社会缺少色彩,因此我们还需要道德(斯密笔下将它分为正义和同情心)。我们有必要强调道德的重要性,个性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方法的关键时期。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斯密认为是正义,就是把自已放到他人的位置上,考察自己对别人所做的事情,并认定自己的所作所为是能够理解的,即孔夫子所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者也。它排除了许多我们所认为

不正义的事情,如偷盗、杀人、占他人便宜、限制他人自由等等。显然,这种好处上的正义是市场经济所必需的游戏规则。斯密将正义和基于仁慈的道德进行了区分。斯密说:“与其说仁慈是社会存在的基础,还不如说正义是这种基础。没有仁慈之心,社会也能够存在于一种不很令人愉快的状态之中,但是不义行为的盛行却肯定会彻底毁掉它。”“在追求名誉、财富和显赫地位的竞争中,为了超过一切对手,他可尽其所能地全力以赴,但是,如果他要挤掉或打倒对手,旁观者对他的迁就就会完全停止。”正义是一种被动的约束,它只要求人们持续对他人的尊重,但不好求人们去主动为他人的幸福尽力。 法律越来越健全的这天,当正义和法律逐渐联系在一齐时,我们就发现,市场经济的规则基础就是一国的法治。但是,法律制度是冷冰冰的,为的仅仅是人类社会的和平共处。比如,经常看到许多年轻人能够心安理得地坐在地铁的座位上看着一位孕妇站着,正因没有法律规定必须要给孕妇让位子,即使有着老弱病残孕专座的标示!但是,如果同情心要求座位上的人感受她正在忍受的痛苦,这样一来,同情心就会使得座位上的人让出自己的位子。正义允许从自己的角度看别人,同情则要求从别人的角度看别人。在斯密看来,道德是出自“一种对光荣而又崇高的东西的爱,一种对伟大和尊严的爱,一种对自己品质中优点的爱。”道德是一种不受个人经济利益支配的命令。怠工能够获得个人利益,但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会受到良心的谴责,正因怠工是不道

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中写...

第一章导论 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中写道:“在社会的固定资本中,可提供收入或利润的项目,除了物质资本外,还包括社会上一切人的有用才能”。19世纪末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中提出“所有的投资中,最有价值的是对人本身的投资。”随着理论研究和企业管理实践的发展,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是管理的核心,是竞争力的标志,已逐步成为人们的共识。通过本章的学习,需要大家掌握关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五个问题:什么是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概念;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历史演变;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一致性与系统性;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课程体系。 一.什么是人力资源 从概念解析,人力资源是一种资源。《辞海》将资源解释为“资产的来源”,于是将资源分为:天然资源和再生资源;物质资源与非物质资源;等等。经济学把可以投入到生产中创造财富的一切要素统称为“资源”,这就包括了自然资源,资本资源(资金、机器、厂房、设备、产品),信息资源,人力资源。人力资源被定义为具有正常智力或体力的人。或者从企业组织角度说,企业人力资源是指企业或组织内外具有劳动能力的人的总和。 与人力资源相关的几个概念需要作出区分。第一个是“人才资源”,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创造能力和专门技术能力的人的总称和。静态观点看,它是具有初级以上职称或中专以上学历的人;人的潜质角度看,它是具有较高的德行和才能的人,通称人材;人的贡献看,它是具有较高的德行和才能,并为社会做出较大贡献的人。人才概念根本上体现等级思想,本质上是衡量标准问题。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实现人的能力与贡献的统一呢?第二个是“劳动力资源”,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有劳动能力并在“劳动年龄”范围之内的人口总和。第三个是“人口资源”,它是指全国的总人口。 人力资源有别于其他资源,主要体现在它的五个特性上:能动性,两重性,时效性,再生性,社会性。能动性是指人力资源具有应变性、自我强化、选择职业、积极劳动,是唯一具有创新性的资源;两重性体现了人力资源既是投资的结

道德情操论 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一个多月了,终于把《道德情操论》读了一遍,第一遍读,很难有什么深刻的见解,要多读几遍,我就自己阅读后的感受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朋友之间的相互同情 “不管同情的原因是什么,或者它是怎样产生的,再也没有比满怀激情地看到别人的同感更使我们高兴,也没有比别人相反的表情更使我们震惊。”(P11)我们总是生活在别人目光之中,总是需要不断的得到别人的肯定。我们希望快乐的时候将自己的喜悦同别人分享,也希望在痛苦的时候将悲伤同别人分担。然而,我们真正缺少的不是能够一同分享快乐的人,而是能够一同分担痛苦的人。如果你能在遭遇痛苦时,随时找到一个可以毫无顾忌的倾诉并且能深刻感受到你的痛苦的人,那么你绝对是天下最幸福的人。 “当不幸者找到一个能够向他倾诉自己悲痛的原因的人时,他们是多么宽慰啊!由于他的同情,他们似乎解除了自己的一部分痛苦,说他同不幸者一起分担了痛苦也并非不合适。相反,对不幸者来说,最残酷的打击是对他们的灾难熟视无睹,无动于衷。”(P12)面对真正在意的朋友时,千万不要在他们遭遇痛苦,陷入窘境时,冷言冷语,讥讽嘲笑,再没有比朋友的冷漠更锋利的刀子了。也许你会觉得他们遭遇的痛苦微不足道,也许你会觉得完全是他们自己的愚蠢才让他们陷入了窘境,也许你会觉得他们完全是咎由自取、自作自受,但只要你心里还把他当作朋友,那就请用最真诚的态度去拥抱他,用最温柔的语言去温暖他吧! 二、肉体激情为何不能持久? “我们对肉体所产生的各种欲望所抱有的反感;对这些欲望的一切强烈的表示都是令人恶心和讨厌的。”(P30)肉体总是被看作是禁锢人类自由最大的牢笼,肉体带给人们疼痛、饥饿、疲劳、情欲,我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满足肉体的需求,但是却不能对这种需求表示谅解。人类的理性在肉体带给我们的激情面前无能为力,只能选择顺从。智慧的人从来不会沉溺在肉体的欲望之中不能自拔,他们认为过强的食欲在任何场合都是不合适的;同样的理由,肉体的疼痛,无论如何不能忍受,大叫大喊都是没有男子气概的表现;还有情欲,他们认为沉迷在情欲之中的人都是没有理智和禽兽无异的人。 肉体的欲望可以给人们带来快感和安慰,但是往往不能持久,满足之后总会伴随着巨大的空虚。“至于自己感受到这些欲望的人,一旦这种欲望得到了满足,他对激起它们的客观对象就不再欣然赞同了,甚至它的出现会使他感到讨厌;他徒劳地到处寻找刚才还使他欣喜若狂的魅力,现在他可能会像别人一样对自己的激情毫不同情。我们吃过饭以后,就会吩咐车去餐具;我们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激起最炽烈、最旺盛欲望的客观对象,如果它们正式肉体所产生的那些欲望的客观对象的话。”(P30) 三、为什么我们要成为社会的上层? “财富和地位经常得到应该只有智慧和美的才能引起的那种尊敬和钦佩;而那种只宜对罪恶和愚蠢表示的轻视,却经常极不适当地落在贫困和软弱头上。”这个世界上所有的辛苦和劳碌是为了什么呢?贪婪和野心,追求财富、权力和优越地位的目的有事什么呢?我们的努力的想要成为富人,我们努力的想要走上社会上层,不仅仅是要获得更多的财富,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我们渴望的更多的是得到精神上的赞扬和认同。“吸引我们的,是虚荣而不是舒适或快乐。不过,虚荣总是建立在我们相信自己是关心和臧彤的对象的基础上。富人因富有而洋洋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1000字温家宝总理多次推荐《道德情 操论》,其用心之良苦,应能够促使人们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行反思,从对亚当斯密的片面、庸俗的理解中解放出来,科学全面地 理解真正的亚当?斯密,进而深入全面地从理论发源处理解市场 经济理念。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1000字 温家宝总理多次推荐《道德情操论》,其用心之良苦,应能够促使人们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行反思,从对亚当斯密的片面、庸 俗的理解中解放出来,科学全面地理解真正的亚当?斯密,进而 深入全面地从理论发源处理解市场经济理念。《道德情操论》告诉我们市场经济应该是一个讲道德的经济。没有诚信、同情心这些 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市场经济就会引发灾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时,应当按照《道德情操论》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道德的市场经济。我们要特别重视社会公平与正义,把社会的经济发展成 果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在道义上赢得人心,促进社会经济持续 稳定和谐地发展。 《道德情操论》这本书,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路说明。本书指出,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 减轻痛苦。人的习惯和风气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有直接

影响。个人的品质,我们要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它:一是它 对那个人自己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二是它对其他人的幸福所能 产生的影响。看完这本书给我的感触很深,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 律一样规范着大家的日常行为,而且弘扬道德美德是中国的优良 传统。在我们国家土地督察部门,一样处处都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情感。国家土地督察办公 室推荐这本书给我们看自然有其作用,能够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启发,让我们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让我 们学会互相帮助、互相体谅,让我们学会面带微笑的去对待每天 工作,面对每天的生活。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崇尚道德。无论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还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无不都以高尚的道德作为他 们的至高境界。宋代文人苏辙就曾写道:“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至。” 这就说明,道德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怎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三 国诸葛亮文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 讲的是做人的道理,只要是“恶”,即使是小恶也不做;只要是善,即使是小善也要做。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从身边小事做起,严 于律己,做好每做一件事情,我们的道德水平就会得到一次升华。我们要善于由大及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决不要以微小 而不足道,细小而不足为。共产党员要有"先人后己,先公后私" 的思想觉悟,始终把党的利益、集体利益、他人利益置于自己利

国富论(亚当斯密)

《国富论》导读活动 时间:2014年5月25日星期日19:00时 地点:重庆工商大学兰花湖校区,第二教学楼,315室 参与者:唐路元老师,易淼老师,读书群学员。 主题:《国富论》导读 活动进程:首先由唐老师讲解《国富论》作者亚当·斯密的生平,然 后介绍该书的主要内容,再做阅读指导。最后由学生提问,两位老师解答的形式结束活动。 主要内容:唐老师介绍亚的当·斯密是一个富有 传奇色彩的人,他出生于1723年,幼年早慧, 酷爱读书,曾就读于牛津大学,早年曾致力于研 究逻辑学和道德哲学,于1759出版《道德情操论》, 此书奠定了他在学术界的地位。后来他的工作 重心转移到经济学上来,于1776年出版了著名的《国富论》,此书的影响由英国迅速扩展到全球,一时间洛阳纸贵,深受新兴资产阶级的喜爱,该书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础,是西方经济学的“圣经”,亚当·斯密也被称为经济学“鼻祖”。

《国富论》内容丰富,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总共分为 五篇,第一篇的重点是提出了劳动分工能提高生产 率,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一是熟练了劳动者的 生产技能,二是缩短了工序间的转换时间,三是促 进了机器的产生在该篇中,斯密还提出了他自己的 劳动价值说,认为价格有工资,利润和地租组成。第二篇介绍了信贷,商业银行的等方面的内容,提出了资产管理理论,该篇也是现代货币银行学的基础。第三篇考察了罗马帝国的经济发展过程和衰落的原因。第四篇探讨了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这两大政治经济学体系,斯密对重商主义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并提出了自己的绝对优势贸易理论,主张自由贸易。第五篇讨论了政府的收入和支出,是现代财政学的基础。斯密的《国富论》中比较突出的展现了人性自私论和货币理论,他的思想影响了李嘉图,马克思等许多著名的经济学家和思想家,是文化史上的瑰宝。

读书笔记

由《道德情操论》想到的 物流管理1301 陶智鹏亚当斯密作为古典经济学奠基人,其凭借《国富论》享誉世界。其实不仅如此,斯密亦是一个颇有建树的伦理学家,他的另一部传世经典便是《道德情操论》。书中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米尔顿弗里德曼说过:“不读《国富论》不知道怎样才叫‘利己’,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利己’。”道德不仅仅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其实自人类意识成熟之日起,“道德”就已成为组成群体以及维持群体运行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中国伟大的先贤孔子强调遵守礼教的重要性,今天看来的确有些迂腐,但抛开意识发展程度的局限不谈,孔子思想的核心在一个仁字,“仁”是一切美德的集中体现与高度概括,也即是道德。虽然说东西方起源于不同文明,但不可否认两种文明之间确实有些许共同之处,究其原因,大概是同样是人类创造的吧。古代君子的“日参省乎己”是一种道德的体现,西方的骑士精神也同样体现了道德。道德是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一条线。 当今世界两种主流的意识形态———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尽管存在本质的对立,不过对于道德的认识始终有着相当的(某种程度而言)的相通性。我们在看待资本生产关系时,往往认为其重视经济人的谋利心理和行为,强调“自利”,却相对忽略了社会人的伦理、心理、法律和道德情操,我们目睹金钱欲爆发之后的种种罪恶,其实市场经济应该是讲道德的经济。没有诚信、同情心这些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市场经济就会引发灾难,对于同样实行市场经济的中国来说,这是一个警醒。 书中第一章提到了行为的合宜性,“人,不管被认为是多么的自私,在他人性中显然还有一些原理,促使他关心他人的命运,使他人的幸福成为他的幸福的必备条件,尽管除了看到他人幸福他自己也觉得快乐之外,他从他人的幸福中得不到任何好处。属于这一类的原理,是怜悯或同情,是当我们看到他人的不幸,或当我们深刻怀想他人的不幸时,我们所感觉到的那种情绪。我们时常因为看到他人悲伤而自己也觉得悲伤,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根本不需要举出任何实例予以证明。因为这种同情的感觉,就像人性中所有其他原始的感情那样,绝非仅限于仁慈的人才感觉得到,虽然他们的这种感觉也许比其他任何人都更为敏锐强烈。即使是最残忍的恶棍,最麻木不仁的匪徒,也不至于完全没有这种感觉。”此段中,斯密提及了人的一种最基本的,天生应该具有的情感--------同情。即是说,斯密的眼中人们原本都应该是善良的。没有哪个人是天生的恶棍,个人认为一个人的品质养成与其所处的环境是分不开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说道环境塑造人,又不得不想到现代社会,步入文明社会的世界仍然存在这战争这种野蛮的行为,战争本应该是解决矛盾的下下策,却有人视之如瑰宝,两次世界大战已经是人类社会的巨大浩劫,二战结束后仍有战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越南战争,石油战争,这些又何尝不是世界这个大环境所造就的呢。但凡一个正常的人,都不会忍心看到一个个生命在瞬间消逝。想到很早以前读过的一篇文言文,文中说莲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性,如果我们可以具备这样的的品质,必定是有所成就的。一个人,能够不随外界环境变化,内心始终静如止水,必能达到可叹的修为。通俗的讲,这就是“定力”。 美德,根据亚里士多德的看法,在于依据正确的理性,例行中庸的习惯。照他的意思,每一种特定的美德都宛如位于两种相反的恶癖之间的正中央似的,这两种恶癖中的某一种,错在过分为某一种事物所感动,而另一种则是错在太少为同一种事物所感动。上面的话提到美德是一种中庸之道。这就又不得不提起孔老夫子了。他所推崇的“仁”,也就是一种中庸。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