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金融脆弱性的主要表现

金融脆弱性的主要表现

金融脆弱性的主要表现
金融脆弱性的主要表现

说明,《金融理论前沿课题》目前新旧教材并行使用,学生根据自己教材情况完成相应试题。

一、旧教材试题

专家认为,今天的亚洲不会再重复当时的危机。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Roubini认为,跟1997年可能不同的是,亚洲地区国际收支状况已经发生很大改变,外汇储备位居全球前列;亚洲地区的公司治理结构已经发生很大变化,金融体系增强了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整个经济体系的抵抗力也加大了;此外,各国也控制了短期外债数量以及资本流入数量,改变了1997年之前那种近乎放任不管的状况。新的金融脆弱性正在出现对中国来说,虽然在那次金融危机中成功抵挡住了人民币贬值的压力,制止危机蔓延。但专家们认为,目前新的金融脆弱性正在出现。这集中体现在经济发展不平衡上以及货币政策操作空间狭窄。

有国外专家认为,中国在宏观经济增长方面有一些不平衡,太过依赖于出口,投资也增加很快,因此导致了相当多风险。大量的贸易顺差不仅会导致欧美等国家的贸易制裁,而且也带来国内流动性过剩和资产价格泡沫以及通货膨胀。曾任索罗斯集团分析师的Rodney Jones说,当前面临两大主要风险:一是通货膨胀,另一是资产泡沫。他建议,要研究借鉴上世纪80年代中国台湾、日本当时的情况。

要求:以“试分析我国的金融脆弱性”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短文。

写作思路:

1、概括金融脆弱性的主要表现;

2、分析我国当前的金融脆弱性表现的主要方面;

3、你认为未来我国应如何应对此种情况?

1、概括金融脆弱性的主要表现

形成金融脆弱性的原因有很多,经济学家主要从信息不对称,资产价格波动及金融自由化等几方面剖析了形成金融脆弱性的主要原因。

一、信息不对称与金融脆弱性

二、资产价格的波动与金融市场的脆弱性

三、金融自由化与金融脆弱性

2、分析我国当前的金融脆弱性表现的主要方面

金融危机的爆发虽然表现为突然发生,但实际上是经历了脆弱性的积累,爆发金融危机的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金融自由化,其经济的发展与国际资本市场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金融自由化对金融脆弱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率自由化与金融脆弱性

二、混业经营与金融脆弱性

三、金融创新和金融脆弱性

四、资本自由流动和金融脆弱性

3、你认为未来我国应如何应对此种情况?

金融脆弱性累积到一定程度如果不及时将其化解掉,最终将演变为金融危机,为了消除整个金融体系的脆弱性,防止其累积到过高的水平,从而将金融脆弱性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正常状态,保证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是事关一国金融发展和金融安全的重要课题,有持于展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结合分析的结果和我国金融体系现状,就化解和防范我国金融脆弱性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高度重视对金融脆弱性的研究工作,有效识别我国金融脆弱性水平,这是防范和

化解金融脆弱性的前提。

二、积极进行金融制度创新,这是防范和化解金融脆弱性的关键,随着金融活动和金

融创新的深入进行,原有的金融制度越来越不适应新的经济金融形势,结果是导

致金融效率低下和金融风险累积,金融体系的脆弱性程度日益加深。

三、实施金融分化战略,这是当前化解和防范金融脆弱性的明智选择,金融体系的脆

弱性与金融体系结构上的问题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一个金融体系过于单一,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种类和数量有限,金融产品欠丰富,那么这样的金融体系就会具有较大的脆弱性

四、转变金融活动管理方式,加强金融监管,通过金融监管制度创新提高监管水平,

这是防范和化解金融脆弱性的重要保障。

中国金融的脆弱性及管控.pdf

一、我国农村金融脆弱性的成因 金融脆弱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采用的是广义金融脆弱性概念。我国农村金融脆弱性的产生由多种因素造成。 1.农村金融机构经营过程中存在内生性缺陷。 一般来说,农村金融机构正常运作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资金提供者不挤兑,二是农村金融机构对资金的使用是有效的。但在我国农村,这两个条件极易遭到破坏。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的脆弱性源于其特有的业务活动,作为金融中介机构,农村金融机构的重要功能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一般来说,只要存款基础稳定,农村金融机构便可在保持足够的流动性以应付日常提款的前提下,将其一定比例的资金投资于流动性不高但收益率较高的资产上。但如果一旦发生重大意外事件,使储户对农村金融机构失去信心时,就会出现挤兑现象,这时,农村金融机构便表现出相当的脆弱性。挤兑规模越大,所积聚的金融风险越大,金融脆弱性就越明显。近年来,由于信息不完全性和不对称性,农村金融机构对借款人的筛选和监督并不能保证高效率,从而使金融机构保持稳定的第二个条件难以成立。由于农村借款人往往数量非常庞大且高度分散、对借款额度需求较小且缺乏抵押品,农村金融机构要充分了解这些借款人的情况很困难,而且成本也相当高。同时,我国农村金融债权人与债务人间是一种软约束关系,权责关系不对称,这就必然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使农村金融机构难以有效地配置资源,无法保证贷款者有效地使用资金。 2.农村金融机构制度安排不合理。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邮政储蓄机构及其他民间金融机构。政府主导的农村金融处于绝对主导地位,但却没有很好发挥作用。民间金融处于被管制的从属地位,运作极不规范,问题较多。农业银行从1996年开始走商业化道路后,不愿在经济条件薄弱的农村开展业务,不断收缩基层营业网点,逐渐退出农村金融市场。目前,农业贷款仅占农业银行贷款余额的10%。同时,农业银行贷款权也收缩,使大量农村储蓄流出农村。农业发展银行的主要任务是承担国家规定的政策性金融业务并代理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拨付,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业发展银行的支农作用正在虚置。农村邮政储蓄机构在业务上只吸收存款,对外不办理贷款业务,将农村稀缺的资金“倒流”城市,使农村金融供给市场更加恶化。这样,剩下的正规农村金融机构就只有农村信用社,形成了“小马拉大车”的制度安排。据统计,目前农业新增贷款85%以上都来自农村信用社。但由于各种原因,使势单力薄的农村信用社难以单独支撑整个农村金融市场,无法满足“三农”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此外,从1999年开始,全国上千家农村基金会全部关闭,形成巨大的坏帐,成为农村金融的一大隐患。目前,民间金融仍处于初级发育阶段,无法进一步扩展规模和经营网络,只能为“三农”提供简单的金融服务。 3.农村金融机构信用环境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失信惩罚机制。我国农村征信系统建设严重滞后,社会信用观念和信用意识淡漠,信用文化薄弱,社会信用服务的市场化程度较低,中介服务极不规范,提供虚假资信证明甚至协同贷款欺诈、恶意逃废债务的现象时有发生。更有甚者,与保证人串通骗取金融机构贷款,严重破坏了农村金融的信用环境。同时,缺乏有效的失信惩罚机制,“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相当普遍,对逃废债务人无强有力的威慑手段,导致金融债权得不到有效保护,必然损害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加大了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 4.农村金融机构没有完善的风险预警体系和风险防范机制。一方面,没有建立与农村金融自身特点相适应的科学的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难以及时发现、预警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的金融风险。另一方面,缺乏存款的风险分散和转移机制,由于我国还没有建立存款保险保障制度,一旦农村金融机构经营恶化,出现严重的信用危机和支付危机,由于缺乏风险转移机制,将会加大金融风险,加剧农村金融的脆弱性。 二、防范农村金融风险脆弱性的建议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风险不断积聚,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将会产生不良后果。因此,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克服农村金融的脆弱性,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1.提高识别农村金融脆弱性的能力。提高对农村金融脆弱性的识别能力,是防范和化解农村金融脆弱性的前提。可通过建立以“自有资本比例、不良资产比例、资产流动性比例、信贷风险度的变化”等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识别、预警农村金融的脆弱性,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防止金融风险的发生。可借鉴美国对银行系统脆弱性的识别和防范措施,如,“及时纠正措施”。它是以计算银行自有资本比率来识别银行脆弱性程度的方法(见下表)。应结合我国农村金融的实际情况,把农村金融机构的自有资本比率作为识别金融脆弱性的一种方法。当农村金融机构的自有资本低于4%时,就可认为金融脆弱性开始显现,应引起重视,提出改进措施;当自有资本小于0时,就表明金融脆弱性已非常严重,应停业整顿,甚至关闭。 2.转换农村金融机构经营机制。要防范金融脆弱性,转换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至关重要。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但改革的目的并不是单纯的“输血”,而是培育和恢复“造血”功能。一方面,要给予农村金融机构多方面的政策扶持,包括资金支持、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有效地减轻历史包袱,改善资产质量和财务状况。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要激励和引导农村金融机构转换经营管理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权责统一、运转协调、有效制衡、行为规范的治理形式和组织制度。农村金融机构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建立长效的不良贷款化解机制,真正降低信贷风险,推行严格的问责制,规范业务工作流程和岗位监督,加强内部稽核审计,推行全员竞争上岗用工制度等。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一种动态的激励约束机制,使农村金融机

政策性金融复习

一、政策性金融的含义 综合学术界对政策性金融概念的不同理解,也为了区别于商业性金融,我们应该基于制度的视角来科学界定政策性金融范畴。其界定标准主要体现在政策性金融的业务对象是否“强位弱势群体”这一基本特性上。亦即凡是既处于强位又属于弱势范畴而需要金融特别支持的产业、地区、领域、项目等不同形式的特殊群体,都应该属于政策性金融服务的对象和制度安排的范畴。对强位弱势群体的投融资倾斜和扶植服务也是政策性金融的“政策性”的集中体现。这里,所谓“强位”,是指符合政府特定的社会经济政策或政治意图,关系到国计民生而需要政策性金融扶植的产业、领域和群体,在世界各国或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战略性的重要地位;所谓“弱势”,是指金融需求主体或融资对象由于自身的、历史的和自然的等特殊原因,造成其在一定的经济环境条件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融资或参保方面的相对劣势或特别弱势的状态。 因此,从政策性金融概念的内涵而言,所谓政策性金融,是指在一国政府的支持与鼓励下,以国家信用为基础,以强位弱势群体为金融服务对象,以金融资源配置的社会合理性为目标,运用种种特殊的融资手段,严格按照国家法规限定的业务范围、经营对象,以优惠性存贷利率或信贷、保险(担保)的可得性和有偿性为条件,直接或间接为贯彻、配合国家特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而进行的一种特殊性金融制度安排。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政策性金融制度的宗旨,就是充当政府经济与社会调节管理职能的工具,专门为各种形式的强位弱势群体提供资金、担保及保险等金融服务,补充并引导商业性金融,促进这些特殊目标群体的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 二、政策性金融的基本特征 1.政策性:即服务于政府的特殊产业或社会政策目标,使政策性金融成为政府干预经济,推动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2.有偿性:即在一定期限内有条件让渡资金的使用权。有偿性是与国家财政最主要的区别。 3.优惠性:即比商业性金融优惠的利率、期限、担保等条件提供贷款或贷款保证。 三、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比较 商业性金融是指商业性金融机构的资金配置活动及其体现的经济关系。 商业性金融机构是指那些主要由非政府经济主体(如企业、个人)依法设立的以营利为目的,专门从事吸收公共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服务等货币信用业务的法人。 (一)共同点 1.都具有金融中介功能。 2.相近的资金运用形式。 3.运作的市场化。 (二)不同点 1.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不同 2.性质与目标不同 3.职能与运行机制不同 4.融资原则不同 5.种类多少不同 6.资金来源渠道与结构不同。①从财政部、中央银行、政府有关部门或机构、公共基金借入资金, 还可以借入国外资金;②发行债券;③一般不吸收存款,少数情况下有条件地吸收有限种类的存款。

政策性金融作业集答案知识讲解

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政策性金融概述 一、填空题 1.政策性金融具有()和()双重特征。 2.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三性”原则指()。 二、名词解释 1.政策性金融 2.政策性金融机构 3.开发性金融机构 4.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 5.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 6.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机构 7.住房政策性金融机构 三、问答题 1.简述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性质。 2.简述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职能 3.简述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特征 4.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特殊融资原则主要是指什么? 5.简述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 6.与商业性金融机构比较,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的特征是什么?7.简述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金运用。 8.与商业性金融机构比较,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金运用的特殊性是什么?9.政策性金融资金与财政性资金区别的特点是什么? 10.简述政策性金融机构与政府机构的关系类型。 11.简述政策性金融机构与中央银行的关系。 12.简述政策性金融机构与财政部的关系。 13.简述政策性金融机构与商业性金融机构的关系。 14.简述政策性金融机构与业务对象的关系。 14.简述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主要类型。 15.简述开发性金融机构的业务特点。

16.简述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业务特点。 17.简述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业务特点。 18.简述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业务特点。 19.简述住房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业务特点。 20.简述中国政策性金融机构体系。 第二章政策性银行 一、填空题 1.无偿拨付、有偿借贷 2.1994年 二、名词解释 1.政策性银行是指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贯彻国家政策,为政策性业务融资的政府金融机构。2.《巴塞尔协议》为国际金融监管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方法,使金融监管的国际协作成为可能和必然。该协议所提出的以资本充足性管理为主的风险资产管理模式,从资本构成及资产风险权重两方面来控制银行资产的风险,为国际银行统一监管提供了有效的风险控制手段。 三、问答题 1.(1)政策性银行是政府机构 (2)政策性银行是政策机构 (3)政策性银行是金融机构 2.(1)市场经济有自身的缺陷需要弥补 (2)政策金融是政府宏观协调的重要手段; (3)政策性银行自身性质决定其能对市场机制进行适度弥补。 3.(1)贯彻国家产业政策是政策性银行的基本职能和主要任务; (2)支持区域发展战略是政策性银行的又一重要职能和任务。 4.(1)实行贷款利率优惠; (2)实行贷款比例优惠; (3)实行贷款期限优惠。 5.(1)建立政策性银行是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 (2)建立政策性银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3)建立政策性银行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需要; (4)建立政策性银行是促进国内金融与国际金融接轨的需要。

最新中国金融脆弱性的成因、表现及分析

中国金融脆弱性的成因、表现及分析 (二)信息经济角度的研究 信息经济学认为信息不对称成为金融脆弱性之源。尽管金融机构的产生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根源----信息不对称,但进一步分析表明,储户的信心以及金融机构资产选择过程中的内在问题也会使得金融风险不断产生和积累,最终可能依法金融危机,而这些问题也是由信息不对称产生从内部制度上分析,金融机构管理者在经营业绩上获得奖励和受到处罚得不对称性也将导致其不能有筛选客户的原因。 (三)从宏观经济角度分析 认为宏观经济不稳定是导致经融资产价格尤其是股市价格过度波动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愈脱节的背景下,资产价格并不完全依赖实物经济,而是由市场中的众多因素相互决定,并这些因素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因而金融资产价格会出现过度波动性,是金融市场脆弱性的重要根源。分析金融自由化对金融脆弱性的影响金融脆弱性问题在一国由金融压制状态转向金融自由状态更加突出,可以说金融自由化在相当程度上激化了金融固有的脆弱性。 三、我国金融脆弱性的根源 (一)金融制度的缺陷 金融脆弱性归根结底是由金融制度自身特点和缺陷决定的,是内因和外因同综合作用的结果。 1.金融制度主客体缺陷是造成金融脆弱性的根源所在

一方面,在金融活动中,金融活动主体的有限理论,结果是金融行为异化。突出表现在金融机构过度借贷冲动和过度竞争;金融市场上的过度投机和盲目惶恐;金融监管行为的扭曲和不规范;金融当局货币政策得失误和过度的货币供给;金融活动中大量存在的内部控制问题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滋生,从而使金融制度功能异化,金融脆弱性不可避免。另一个方面,作为金融合约的安排形式,金融制度客体缺陷主要表现为金融合同的复杂性和不完全行。由于金融资产市场竞争程度高,参与者众多,从而使金融交易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增加了金融风险发生和扩散的可能性,进而影响了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2.金融制度相对稳定的特点和结构缺陷是脆弱性的根源 金融制度是由许多复杂的子系统构成的有机体。一方面,是由于各子系统发展的不平衡,往往导致系统内部失去均衡,内部调节失灵。金融机构和市场创新不断进行,使原来的金融监管制度滞后甚至失灵,出现“管不住的无奈”,从而使用权子系统功能耦合和互相适应的稳定状态遭到破坏,使金融机构越来越难以适应新的变化了的金融形势,金融脆弱性相伴而生。另一方面,金融活动又是在金融结构框架中进行的,金融制度总是对一定的金融活动的控制或者管理,当新的金融活动不断发展,原有的制度不能容纳它并对之进行有效的控制的时候,盲区就出现了,盲区的不断扩大是原来的金融制度变得越来越脆弱。因此,金融创新是滋生金融脆弱性的催化剂,旧有的制度安排不适应新的经济金融环境是金融脆弱性的根源。

中国金融的脆弱性及管控

---------------------------------------------------------------范文最新推荐------------------------------------------------------ 中国金融的脆弱性及管控 一、我国农村金融脆弱性的成因金融脆弱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采用的是广义金融脆弱性概念。我国农村金融脆弱性的产生由多种因素造成。1.农村金融机构经营过程中存在内生性缺陷。一般来说,农村金融机构正常运作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资金提供者不挤兑,二是农村金融机构对资金的使用是有效的。但在我国农村,这两个条件极易遭到破坏。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的脆弱性源于其特有的业务活动,作为金融中介机构,农村金融机构的重要功能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一般来说,只要存款基础稳定,农村金融机构便可在保持足够的流动性以应付日常提款的前提下,将其一定比例的资金投资于流动性不高但收益率较高的资产上。但如果一旦发生重大意外事件,使储户对农村金融机构失去信心时,就会出现挤兑现象,这时,农村金融机构便表现出相当的脆弱性。挤兑规模越大,所积聚的金融风险越大,金融脆弱性就越明显。近年来,由于信息不完全性和不对称性,农村金融机构对借款人的筛选和监督并不能保证高效率,从而使金融机构保持稳定的第二个条件难以成立。由于农村借款人往往数量非常庞大且高度分散、对借款额度需求较小且缺乏抵押品,农村金融机构要充分了解这些借款人的情况很困难,而且成本也相当高。同时,我国农村金融债权人与债务人间是一种软约束关系,权责关系不对称,这就必然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使农村金融机构难以有效地配置资源,无法保证贷款者有效地使用资金。2.农村金融机构制度安排 1 / 6

中国银行体系的脆弱性

浅析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 一、绪论 今年四月份,IMF在报告中警示,信贷危机是中国银行业一定时期内面临的最重要的风险之一。在此之前,去年十一月份,IMF首次发布了中国金融体系稳定评估报告,指出中国的金融体系总体稳健,但脆弱性逐渐增加。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引起了中国的关注。 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业的主导机构,同时在给国内企业融资中占据重要地位。所以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对我国金融有着重要影响。研究我国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对于防范金融风险和进一步加快我国金融业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对我国银行体系的脆弱性的现状的认识 (1)银行体系脆弱性和金融脆弱性基本理论 金融脆弱性是指金融制度、结构出现非均衡导致风险累积,金融体系丧失部分或全部功能的金融状态。也就是说,金融体系本身不稳定,具内在的脆弱性,因此金融风险普遍存在,金融危机是不可避免,从西方国家频频爆发经济危机也可以得到体现。 金融脆弱性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金融脆弱性是指一种趋于高风险的状态,泛指整个银行体系中的风险积聚,包括信贷领域和金融市场领域。狭义的金融脆弱性又称银行内在脆弱性,银行业高负债的经营特点就决定了其更易失败。现在对我国家的金融脆弱性主要是从狭义层面上考察的。我国多数银行似乎有能力抵御单独出现的冲击,这些冲击包括:资产质量大幅恶化(包括房地产市场的调整)、收

益率曲线的移动,及汇率的变化。但如果几个风险同时发生,银行体系可能受到严重影响。 (2)对中国银行脆弱性的认识和及其原因分析: 总的来说,金融机构既银行由于是高负债经营,其资产和结构的不对称、较大的杠杆比率等本身就有内部脆弱性。 1.国内四大国有银行垄断市场就不利于银行体系的稳定。目前我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银行体系,在央行之下设有政策性银行,四大大国有银行和其他股份制银行。由银监会对其进行监督。虽然股份制银行等都在发展,但是无论是从储蓄还是贷款上,还是四大国有银行基本垄断市场,形成寡头竞争,这样的市场结构缺乏竞争和完善,本身就存在着脆弱性。除此之外,国有商行的产权结构式单一的公有制,这种制度即“控上不控下”,经营者对资产的关切度和控制度都不够强,也容易产生道德风险。而且这种产权归国有会使银行不仅仅追求利润最大化,还要接受政府的参与和控制,承担非经济性的国家政策目标,逐利动机的减弱同样会降低对资产的关切度,从而增加脆弱性。 2、银行业的不良贷款过多,资产和负债极其不对称,资本结构不 合理,并且市净率较低。大量不良贷款的存在增加了银行信贷资金供应的压力,降低了银行的资源配置效率。 我国银行的市净率大多在1.4%左右,这意味着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较低,这回影响到银行的偿付能力。银行体系的稳定是需要有足够的盈利能力来保持偿付能力和良好的流动性,以应付付款人挤兑的可能。此外,通过IMF的报告也知道,目前国内银行信贷扩张过快,

我国政策性金融研究综述

2006/7 我国政策性金融研究综述 王学人 摘 要:政策性金融的改革与发展问题正成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新热点。本文介绍我国自政策性银行建立以来的国内研究进展,重点阐述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制度缺陷及主要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国内专家学者对我国政策性金融体系进行深入研究以及决策者制定有关政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政策性金融;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0X(2006)7-005-04 作 者: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四川,成都,610041 政策性金融作为市场机制“缺陷”或不足的产物,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以成立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开发银行为标志,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建立和发展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政策性金融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正初步显现。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金融改革和发展不断推进,政策性金融发展中存在的诸多矛盾也日益凸显。未来我国政策性金融应何去何从,当前正成为社会多方关注的新热点之一。为此,本文对近年来有关我国政策性金融改革与发展的观点进行了综述,以期能为关心政策性金融发展的理论和实务工作者提供参考。 一 政策性金融的概念与原理 目前国内对于政策性金融虽有国家金融、政府金融、制度金融、开发金融、特殊金融、财政投融资等多种提法,但其内涵基本相近。因此,本文主要介绍关于政策性金融的几种主流概念。较早使用“政策性金融”这一术语的学者白钦先将其定义为“是在一国政府支持下,以国家信用为基础,运用各种特殊的融资手段,严格按照国家法规限定的业务范围、经营对象,以优惠性存贷利率直接或间接为贯彻、配合国家特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而进行的一种特殊性资金融通行为,它是一切规范意义上的政策性贷款,一切带有特定政策性意向的存款、投资、担保、贴现、信用保险、存款保险、利息补贴等一系列特殊性资金融通行为的总称”①。瞿强(2000)将其定义为后发展中国家为了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它主要通过建立政府银行或对银行体系的直接干预,以比市场或商业金融更优惠的条件,为特定的最终需求者提供中长期信用。谢汪送(1998)认为政策性金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为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实现宏观经济目标及社会政治需要而规定的具有特定政策意义的金融行为。还有一些学者把政策性金融看作是特殊的金融活动。杨涛认为政策性金融“是指在政府支持下成立、在法律规定的特定范围内展开业务、不单纯以追求盈利为目的、旨在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特殊金融机构的金融活动”②。 政策性金融的原理主要回答政策性金融产生的客观依据和必要性等问题。在近年来的研究中,主要有资源配置折衷论、金融资源配置论、开发金融论、金融控制论和国家利益论等重要观点。 第一,资源配置折衷论。政策性金融是在金融领域内把“政府”与“市场”两者对资源配置的作用进行“折衷”的具体应用。“当然,这种折衷主义的结论并不否认政府或市场在某一阶段的经济思想居于主导地位”③。政府和市场是配置社会经济资源的两大宏观调控手段,单纯地运用其中一种手段来配置资源必然导致“市场失灵”或者“政府失灵”,多年以来的实践和理论都是围绕如何实现两者有机结合问题而展开的。事实上,政策性金融是既需要体现政府意图,又需要遵循市场规律的特殊的金融中介。 第二,金融资源配置论。金融资源被视为稀缺的国家战略资源,政府遵循经济有效性和社会合理性两个基本原则对其进行优化配置。在市场经济中的某些领域,商业性金融依据经济有效性原则而不愿融资,这些领域对国家整体经济利益和经济发展又具有重要意义,这时,就只能通过政策性金融依据社会合理性来进行金融资源配置(崔艳梅等,2004)。“由宏观经济主体发动和引导、由微观经济主体积极参与,并主要由其按市场经济有偿原则展开,进而最终实现准公共产品的有效配置与及时提供,成为当代市场经济国家共同追求的目标。这种集宏观经济主体和微观经济主体于一身的经济主体,在金融资源配置领域中只有政策性金融或者说政策性金融机构才能担当和胜任”④。 第三,开发金融论。陈元(2004)认为,我国正处于转轨进程中,政府应当将高能量的国家及政府信用用于建设市场,以建设和利用市场的方式,实现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开发性金融机构就是要以政府信用为基础,以市场业绩为支柱,将长期融资优势与政府组织协调和增信相结合、机构债券与金融资产管理相结合,以建设市场和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利用“政府入口、机构孵化、市场出口”的融资机制,推动治理结构、企业法人、信用结构以及项目现金流的建设,从而将国家、地方政府、金融机构的信用转化成企业信用,发育出不同类型的市场主体,不断发展健全市场规则,实现政府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第四,金融控制论。美国学者罗纳德?麦金农在《经济市场化的次序》中最早提出“金融控制”,指转型国家在经济市场化进程中,政府采取有效的政策工具,以实现非通货膨胀型的

金融脆弱性与金融危机

第十九章金融脆弱性与金融危机 第一节金融脆弱性 何谓金融脆弱性 狭义上的金融脆弱性:以高负债经营为特点的金融业所具有的容易失败的特性。 广义上的金融脆弱性:泛指一切融资领域(包括金融机构融资和金融市场融资)中的风险积聚。 现在更多使用广义概念。 金融脆弱性与金融风险意义相近。金融风险,是指潜在的损失可能性;金融脆弱则是指风险积聚所形成的“状态”---与稳定、坚固、不易受到破坏摧毁相对的状态。金融风险既用于微观领域,也用于宏观领域。金融脆弱性多用于对金融体系的讨论,但人们也常常剖析微观金融行为主体的脆弱性问题。 金融部门脆弱性的指标: 1、短期债务与外汇储备比例失调 2、巨额经常项目逆差 3、预算赤字大 4、资本流入的组成中,短期资本比例过高 5、汇率定值过高 6、货币供应量迅速增大 7、通货膨胀持续,显著高于历史平均水平 8、M2对官方储备比率变动异常

9、高利率 金融自由化与金融脆弱性 金融自由化的方方面面在不同相当程度上都激化了金融固有的脆弱性: 1、长期以来,利率自由化被当作金融自由化的核心内容。特别是在计量研究中,利率自由化变量常常作为金融自由化的替代变量,但利率自由化也使利率风险突出了: 第一,阶段性风险。一旦放开利率管制,长期受到压抑的利率水平会显著升高,危及宏观金融稳定;自由化又使利率水平变动不及,长期在管制状态环境生存的商业银行一时来不及发展金融工具来规避利率风险。利率水平的骤然升高和不规则的波动性这两个方面加剧了银行脆弱性,其影响之大,常常直接导致银行危机的发生。 第二,恒久性风险,即通常所讲的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源自市场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具有长期性和非系统性;只要利率管制放开,这样的风险必然存在。 2、金融自由化的另一项主要措施是放松金融机构业务范围的限制,使金融业由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最常见的混业经营是银行业与证券业的融合,再广一点可以把保险业和实业也包括进来。就强化金融脆弱性来说,主要还是银行业和证券业混业经营与银行对房地产领域的投资。 3、自由化包括放宽金融机构开业的限制。准入的限制使银行的执照对其持有者来说具有很高的价值。因此,为了保住这种宝贵的执照,

金融学考研经典教材课后习题(金融脆弱性与金融危机)【圣才出品】

第28章金融脆弱性与金融危机 1.金融脆弱性、金融风险、金融危机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狭义上的金融脆弱性是指高负债经营的行业特点决定了金融业具有容易失败的特性。广义上的金融脆弱性,则是泛指一切融资领域——包括金融机构融资和金融市场融资——中的风险积聚。 金融风险,严格说来,是指潜在的损失可能性。 金融危机是指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利率、汇率、资产价格、企业偿债能力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金融脆弱性与金融风险意义相近,但着重点不同。金融脆弱性是指风险积聚所形成的“状态”——与稳定、坚固、不易受到破坏、摧毁相对的状态。金融风险既用于微观领域,也用于宏观领域。金融脆弱性多用于对金融体系的讨论;但人们也常常剖析微观金融行为主体的脆弱性问题。“风险”一词的使用,在国内已相当广泛化,常常与脆弱性难以明确区分。金融脆弱,仅仅表明金融已经具有不稳定性,还不等于金融危机。由金融脆弱到金融危机有个演化过程。金融危机的爆发以金融脆弱积累到一定程度为条件,但最终在何时发生,还需要某一或某些触发点。某些突发的金融事件,如特大企业的倒闭、欺诈丑闻的揭露等造成公众信心的动摇,往往就是这样的触发点。早期的看法,如明斯基,十分强调经济周期对金融脆弱性的引爆作用。后来,淡化了经济周期的影响,认为即使经济周期没到衰退阶段,金融脆弱性也会在外力(如国际投机资本)或内在偶然事件(如某一特大企业倒闭)的影响下激化成金融危机。特别是在金融市场膨胀发展,虚拟经济相对于实体经济愈益独立发展的背景下,金融脆弱性具有一种自增强的趋势。

2.关于金融机构的脆弱性有种种假说,试结合前面有关章节的有关内容进行分析。 答:(1)从企业角度论述金融机构脆弱性的理论主要是“金融脆弱性假说”,该假说形成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较早地对金融内在脆弱性问题作了系统阐述。金融脆弱性假说认为私人信用创造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和其他相关的贷款者,它们的内在特性使得自己不得不经历周期性危机和破产浪潮;而它们的困境又被传递到经济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产生经济危机。这一假说的分析依据是50年左右长波周期理论:在长经济周期的繁荣时期就播下了金融危机的种子。 具体可以解释为:在50年长周期的经济上升时期,贷款人(银行)的贷款条件越来越宽松,而借款人(工商企业)则利用宽松有利的信贷环境积极借款。随着周期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借款人,要维持运营和按期付息还本,必须不断地借新债还旧债。然而经济的长波必然迎来滑坡。只要借新还旧被打断,就将引起违约和破产。金融机构的破产迅速扩散,金融资产价格的泡沫迅速破灭,金融危机爆发。 (2)从银行角度解释金融机构脆弱性,主要运用“安全边界”的推理。安全边界可理解为银行收取的利息之中包含有必要风险报酬的“边界”,它能给银行提供一种保护。然而,即使重视安全边界的银行家,在经济稳定扩张时却会不断地降低安全边界。这是因为: ①银行家是否贷款,主要看借款人过去的信用记录。在经济稳定扩张之际,有良好信用记录的借款人越来越多; ②对长期投资项目本身的风险,银行同样知识匮乏,因而决策实际是看旁人怎么做就随着做。在激烈的竞争中,是不乏抢占市场份额的同行的。 当安全边界减弱到最低程度时,即使经济现实仅仅略微偏离预期,也会引起借贷关系的紧张。结果,债务紧缩过程开始,继而发生金融危机。

基于宏观效应的金融脆弱性:理论与实证

基于宏观效应的金融脆弱性:理论与实证由于传统的金融危机理论无法解释当前频繁的金融危机,金融脆弱性理论便应运而生。如何缓解金融脆弱性和防范金融危机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问题。论文基于金融脆弱性相关理论,以当下我国宏观经济现实需求为切入点,研究了金融脆弱性的诱发因素、宏观效应和宏观政策监管。探讨了资产价格波动对金融脆弱性的诱发机理和传导途径、利率市场化和信贷错配视角下的金融脆弱性的宏观效应及其表现特征、货币当局如何着眼于金融稳定目标来强化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搭配,防范金融风险。 首先,以资产价格波动理论为指导,基于资金循环流动视角,利用2010年4季度—2015年4季度相关指标数据,构建了包含金融市场多项资产价格波动的FCI指数和金融脆弱性代理变量,建立了两者之间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与VAR模型,并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得出FCI指数的表达式。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线性回归模型还是VAR模型,房地产价格、人民币有效汇率价格波动是造成金融脆弱性的主要扰动源,其扰动贡献值高达71%。同时进一步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得出FCI 指数是金融脆弱性的单项格兰杰原因。其次,以利率市场化理论为指导,探讨利率市场化对金融脆弱性的影响,重点检验金融脆弱性的宏观效应。 利用2005年1季度—2015年1季度数据,基于金融加速器原理检验了利率市场化对我国金融脆弱性的冲击。研究结果表明,面对利率冲击,不同类型商业银行脆弱性不仅存在显著差异的宏观效应,并且这种宏观效应还呈现出显著的非线性、非对称性差异特征。相应的政策含义是央行在货币政策尤其是利率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应该根据外部融资溢价的状态相机抉择,采取差异化不对等的操作手段,以提高货币政策的精准性、有效性和全面性。再次,基于我国经济现实,同时放松“完美银行”和企业同质性的完美假设,将商业银行对不同企业的“二元”信贷政策引入DNK-DSGE模型,选取2006年1季度—2015年4季度数据实证考察我国金融脆弱性的宏观效应及其表现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的不完美、金融摩擦的存在,金融脆弱性的宏观效应在我国确实存在。同时随着金融市场约束条件的不同,金融脆弱性的宏观效应显著性存在差异。由于放松了“完美银行”假设,银行不再是无资产约束的“完美”个体,外界微小冲击通过银行资产负债表和企业资产负债表双重扩大

政策性金融基本特征研究

政策性金融基本特征研究 从1994年我国陆续建立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开始,到2014年为止中国的政策性金融体系已经建立并运行了20个年头。回顾这20年,从政策性金融的初创、发展到由市场化、商业化改革而导致的“异化”,中国的政策性金融可谓是经历了一段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从国内外相关代表性成果来看,对政策性金融理论与实践的问题已经进行了较为有意义和价值的探索,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也存在官方和业界的理论认知和决策理性相对缺乏等问题,特别是政策性金融在发生由市场化、商业化改革而导致的“异化”后,关于政策性金融深化改革、定性定位、是否存续等问题一直存在争议。 透过现象看本质,归根究底,其根本原因即为没有正确认识并把握政策性金融的基本特征与本质特征。而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相对缺乏,甚至处于空白状态。为此,笔者针对政策性金融基本特征这一研究空白,力求以开阔的视野和清晰的思路,回归政策性金融基础理论研究,着重探讨政策性金融的基本特征问题。选取政策性金融基本特征为研究对象,具有很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特别是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政策性金融改革”的决策之后,我们十分有必要在这样的时期、这样的时机下,回归本质,从根本上重新科学认识政策性金融制度和政策性金融的基本特征。这有助于官方和业界在政策性金融的理论认知方面达成共识;有助于明确政策性金融在最高宗旨及定性定位等方面的模糊性问题;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政策性金融在经历由市场化、商业化改革导致“异化”过程后而产生的历史遗留问题;有利于深化政策性金融改革相关问题的科学、理性决策建议的提出。本论文分为三个部分,共八章对政策性金融的基本特征问题进行研究。第一部分为提出问题(第1章和第2章),即在阐述选题研究背景、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引出政策性金融基本特征这一研究主题,并基于特征的视角对政策性金融的科学内涵进行界定;第二部分为分析问题(第3、4、5、6章),即分章节,按照先本质特征后一般特征的顺序研究政策性金融公共性、国家信用性、金融性和特定选择性四大基本特征;第三部分为解决问题(第7章和第8章),即在对政策性金融基本特征及本质特征有了清楚认识的基础上对深化中国政策性金融改革进行再思考,总结全文并对下一步研究提出展望。

中国金融脆弱性的成因、表现及分析

中国金融脆弱性的成因、表现及分析 查字典论文网论文频道一路陪伴考生编写大小论文,其中有开心也有失落。在此,又为朋友编辑了“中国金融脆弱性的成因、表现及分析”,希望朋友们可以用得着! 一、金融脆弱性的产生 金融脆弱性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金融自由化、国际化进程的不 断深入,金融危机不断爆发并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征:金融动荡只发生在相对封闭的金融领域内,金融风波发生前宏观经济状况良好,金融动荡与实际经济的联系甚微。传统的从外部宏观经济角度来解释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越来越缺乏说服力,这迫使人们放弃传统的思维方式,从内因的角度即从金融制度自身来解释新形势下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源。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金融脆弱性概念应运而生,金融脆弱性一种趋于高风险的金融状态,泛指一切融资领域中的风险积聚,包括信贷融资和金融市场融资风险。金融脆弱性的主要表现为:短期债务与外汇储备比例失调、巨额经常项目逆差、预算赤字大、资本流入的组成中短期资本比例过高、汇率定值过高、货币供应量迅速增加、通货膨胀率持续显著高于历史平均水平、M2对官方储备比率变动异常、高利率等等。 金融脆弱性累积到一定程度如果不及时将其化解掉,最终将演变为金融危机。为了消除金融系统既有脆弱性,防止其累积到过高的水平,从而将金融脆弱性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正常状态,保证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是事关一国金融发展和金融安全的重要。 二、金融脆弱性的分析和研究 (一)货币市场上的脆弱性 明斯基从企业的角度研究,提出了“金融脆弱性假说”,认为由于存在经济周期,繁荣 时的利好现象使得贷款人和借款人都放松警惕,市场中高风险性贷款企业比重越来越大,繁荣之后的衰退引起违约和破产迅速扩散到整个金融体系,导致金融脆弱性增加并最终爆发金融危机,明斯基运用代际遗忘和竞争压力来解释金融危机频繁发生的根源,这种解释显然很难让人满意。格瑞克从银行角度提出了“安全边际说”,提出银行不恰当的评估方法——借款人的过去信用记录和其他银行的行为—来估价安全边界,是信贷市场脆弱性的主要原因。经济扩张使得投资预测错误很难被发现,借款人和银行家都变得很自信,安全边界就不断的被降低,产生了金融脆弱性。“安全边界说”告诫银行家不仅应该看过去,还应 该慎重的考虑未来预见事情的影响,如货币政策的变化等;这种学说也解释了现实生活中,出于经济危机之中的各金融机构受灾程度也不同。 (二)信息经济角度的研究

政策性金融机构

政策性金融机构 政策性金融机构:是指那些由政府成立参股和保证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专门为贯彻配合政府社会经济方针政策,在特定的业务领域内直接或间接从事政策性金融业务,支持政府发展经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配合宏观经济调控的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特征:经营目标是为了实现政府的政策目标;资金的来源主要是国家预算拨款;资金的运用以发放中长期贷款为主;贷款的重点是政府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中由政府产业政策重点扶持的项目。 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种类:(1)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专门为政府经济开发和发展提供的中长期贷款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其作用--主要是配合政府实施相关的产业政策和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加快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的建设促进经济落后区域经济振兴。(2)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指以经营农业或与农业有关的信贷业务来贯彻政府支持农业发展政策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其作用--为农业提供资金支持服务于政府支持农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3)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指以经营与进出口有关的信贷业务以推动国家进出口贸易发展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其作用--主要是通过融通资金提供融资条件提供咨询服务和经办对外援助服务于政府的对外政策。 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职能:(1)一般职能:是指其所具有的与

一般金融机构类似的或相同的职能即金融机构的金融中介职能。(2)特有的职能:倡导性职能--政策性金融机构以直接的资金投放或间接地吸引商业性金融机构从事符合政府意图的放款来发挥其首倡引导的功能;选择性职能--政策性金融机构对融资领域或部门的资金支持是有选择性的即选择政府政策支持但市场机制作用有失灵的领域或部门;补充性职能--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活动可以补充完善以商业性金融机构为主体的金融体系的职能。服务性职能--政策性金融机构为企业或政府提供金融与非金融服务的职能。 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政府预算拨款供给资本金;借款;发行债券;吸收存款;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险基金;职工住房公积金。 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金运用:贷款;投资;担保。 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外部关系:政府的关系--依附型、相对独立性、中间型;业务往来对象的关系--信贷关系、投资关系;与中央银行的关系--中央银行通过再贴现再贷款或专项基金向政策性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来源、人事互相参与、个别国家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向中央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 我国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 政策性银行有哪些特征? 政策性银行是指由政府投资建立,按照国家宏观政策要求在限定的业

我国商业银行脆弱性研究

摘要 随着宏观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市场的开放、金融创新的增加、商业银行的体系的不断壮大,虽然我国从未爆发过大规模的银行危机,但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稳定发展受到巨大考验。因此,对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脆弱性进行评价,尤其是对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脆弱性进行评价,找出我国商业银行的脆弱性的影响因素,对提高我国商业银行抵御风险能力,促进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的稳定有重要意义。 商业银行作为一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现代经济及整个金融体系的核心,对一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其脆弱性越来越受到关注,已成为金融领域的热点话题,针对如何增强商业银行的稳定性,各国学者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提出了很多的对策和建议。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开放的节奏加快,外资银行的逐渐涌入,资本市场的放宽等,这些都对我国银行业的稳定性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本文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的脆弱性,从其脆弱性的表现入手,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通过我国商业银行的脆弱性的比较研究,寻求其解决之道。 关键词:商业银行,脆弱性,比较研究,对策建议 引言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 近些年来,金融经济和金融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金融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起,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频发,如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欧美债务危机等。而大部分的金融危机均源起于银行危机。商业银行作为一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尤其是我国金融市场不够发达、融资结构较为单一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作为主要的融资渠道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随着影子银行的发展、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的凸显、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商业银行稳定性受到巨大冲击。 随着我国经济和金融的不断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商业银行也经历了较大的变革。上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银行转轨,然而却造成其产权不

政策性金融_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作用

政策性金融政策性金融是以国家政府为主体,以国家信用为基础,采取有偿的方式在较为有限的范围内筹集资金,严格按照国家法规限定的业务范围、经营对象进行资金投放以优惠性存贷利率为条件,直接或间接地,为贯彻国家特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而进行的一系列政策活动。 政策性金融的类型 (一)按业务类型划分 (1)政策性贷款正常利率贷款、优惠利率贷款;指导性贷款、指令性贷款。(2)政策性担保(3)政策性保险(4)政策性投资 (二)按机构类型划分 (1)政策性银行(2)政策性保险机构存款保险公司、农业保险公司、出口信用保险公司。 (3)政策性担保机构(4)政策性投资基金(5)政策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华融、信达、东方、长城。 (三)按作用划分

(1)开发型(2)支持型(3)扶持型 (四)按区域划分 (1)国际性的(2)国家的(3)地方的 政策性金融与财政的异同 一、共同点 (1)政府的经济职能财政——调控经济;政策性金融——辅助财政政策,完成政府的经济职能。 (2)宏观调控的手段财政——逆风向;政策性金融——逆风向 二、不同点 (1)有偿性财政——无偿转移支付;政策性金融——有偿 (2)使用领域财政——公共物品;政策准公共物品(高速公路) 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异同

一、共同点 (1)金融中介主要是信用中介。 (2)资金的运作发放贷款,提供担保。 (3)运作的市场化。 二、不同点 (1)经营目标不同商业性金融追求利润最大化,确保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政策性金融以政府的意愿为目标。 (2)配置资金的导向不同商业性金融流向有利可图的地方。政策性金融不规避风险,流向对资金需求大的地方。 (3)资金的来源不同(筹措方式)商业性金融——存款、社会闲置资金、债券、借款。政策性金融——财政资金、社会保障资金、邮政储蓄资金。 (4)资金投放领域不同商业性金融——追求经济效益,投放于收益率高的领域。政策性金融——追求社会效益,资金投放量大,期限长。

我国银行脆弱性分析

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的表现和防范 摘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是金融体系的核心,银行的稳定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银行体系脆弱性不仅威胁到银行体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且也关系到我国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因此本文从分析我国银行现有体系开始,着手在银行体系的脆弱性上,并进一步找出影响我国金融稳定的银行体系内部的脆弱点。同时结合现状提出一些治理措施,争取把我国银行建设成更加稳健的体系,这对于防范银行危机的发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银行体系脆弱性金融创新 “银行脆弱性”的概念缘于“金融脆弱性”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稳定的研究主要是由“金融脆弱性假说”延伸而来。银行体系的脆弱性,是指银行体系在外部冲击的作用下,极易出现流动性困难、失去清偿力、从而最终陷入危机的一种性质,这是由银行以存款为主要资金来源,以贷款为重要资金运用方式所决定的. 一、我国银行体系现状 1.我国的银行体系在金融市场上占有主导地位 目前我国银行体系一家独大的主导地位造成了我国融资结构单一,国民经济对银行体系的过度依赖的特点。政府对银行的担保和过度的干预以及监管不力导致银行道德风险问题丛生,从而损害了银行部门的健康。由于非银行金融机构相对弱小,无力与银行机构抗衡,所以银行部门也就鲜有竞争对手,长期在金融市场上起着重要的、甚至是主导的作用。同时,在银行部门内部也同样缺乏竞争,往往是几家大的银行在存放款业务上处于垄断地位这一特点在许多金融市场不够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中都存在。我国主体银行仍然存在产权结构单一,银行公司治理不够完善,经营管理水平亟待提高的问题。银行体系的产权制度及治理结构缺陷, 这种改革仅仅停留在浅层次的经营管理上,而没有触及到深层次的产权制度。 2.不良资产大量存在,使得资本充足率低下 不良资产是银行系统脆弱性的表现,也是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产生的重要原因。巨额不良资产的直接后果是国有商业银行较低的资本充足率和公众对银行信心的动摇。虽有国家信用作支撑。但巨额的数目如果一直居高不下,则会威胁到银行业及整个金融业的稳定和安全。 3. 面临的流动性风险的压力加大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加息等紧缩性货币政策频繁出台,加上资本市场的分流效应,导致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有所缩紧,银行业金融机构流动性水平呈现结构性差别,但整体流动性水平保持稳定,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总体经营无明显影响.在货币政策从紧,资本市场波动加剧的作用下,银行业金融机构资金的不稳定性也在增大。 4. 盈利能力有所欠缺,需要提高 一直以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基本上呈现出种下降的趋势。虽然各家银行皆有盈利,但盈利一直在减少,资产收益率在逐年下降。 3银企信息不对称 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的产生与我国银行业面临的国有企业环境有很大关系, 在很大程度上国有企业危机转嫁给国有银行从而导致我国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国 有企业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主要客户群体,国有企业与国有银行产权具有同质性, 同时,社会征信体系没有建立,银企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加剧了企业道德风险 和逆向选择的可能性。银行将金借给企业,面临着贷款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