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金融脆弱性

金融脆弱性

金融脆弱性
金融脆弱性

金融脆弱性问题研究

摘要:金融脆弱性理论包括了信贷融资和金融市场融资风险,目前具有代表性的是金融脆弱性假说和安全边界说。信息不对称、资产价格波动及金融自由化是金融脆弱性产生的主要根源。中国金融体系还很脆弱,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进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因此,应找到我国金融脆弱性的原因并采取的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金融脆弱性信息不对称资产价格波动金融自由化监管

一、引言

金融脆弱性是指一种区域高风险的金融状态,泛指一切融资领域中的风险积聚,包括信贷融资和金融市场融资风险。金融脆弱性不同于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它既包含了可能的损失,也包含了已经发生的损失。近年来,金融危机的频发可谓是证明了金融这一经济社会中的一员很容易遭受冲击,而之所以受到屡屡危机则被经济学家归因为金融自身的脆弱性。金融脆弱性的产生主要在于企业和银行的经营模式,金融企业一般都具有很高的负债,也正是由于这个特性,使得金融行业在危机面前较之其他行业要更为脆弱,更易受到风险的冲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也在不断地发展,各国的经济和金融正日渐融合并相互影响着。经济全球化在为世界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毫无疑问,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一国更易遭受外部影响,金融过度全球化使得国际金融体系变得空前脆弱。特别是像中国一样的发展中国家,这些发展中国家最容易遭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的经济高速增长,金融市场化的改革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金融自由化正在逐渐深入,我国金融业发展的相关问题也会不断地出现,因此,我们必须重视金融脆弱性问题。

二、文献回顾

(一)金融脆弱性的理论研究

金融脆弱性的早期研究是有关货币脆弱性的研究,马克思曾提出银行体系内在脆弱性假说。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中阐述了经济危机的后果之一就是因企业破产、银行债权无法收回而导致的大量银行破产,费雪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则更详细地解释了经济波动导致银行危机的过程。【1】

而真正的对于金融脆弱性的研究始于明斯基,他以信贷市场上的脆弱性为研究对象,从企业角度出发指出,银行内在脆弱性是银行业的本性,是由银行业高负债经营的行业特点所决定,信贷市场的脆弱性主要来自于借款人的高负债经营。【2】明斯基主要是从企业的角度分析了金融脆弱性,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狭义的金融脆弱性。克瑞格则是借用安全边界从银行的角度分析了金融脆弱性。由于银行家的信贷决定遵守所谓的摩根规则,即是否贷款主要看借款人过去的信用记录,而对未来的预期并不十分关注。【3】也正是由于银行的这种只是较为注重过去的思想,决定了金融脆弱性。

(二)国内对金融脆弱性的研究

李光红和杨晨在《金金融自由化、金融脆弱性与金融监管》一文中指出,金融自由化已经普遍开展,但是随着金融管制地不断放松,市场化进程和金融自由化程度不断深入,在促进金融、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剧了金融脆弱性,传统金融监管手段明显地显示出其不足与落后。他们指出中国需要改进一下几点:1.金融监管模式渐进改革,逐步建立多元化监管体系;2.

合规性监管应逐步向风险性监管转型;3.加强信息披露与市场约束机制的建立。【4】于红川和于宏源认为金融经济过度发展的直接后果便是造成了世界经济财富价值体系的极度扭曲。【5】目前世界巨大的经济财富就好像是一座倒置的金字塔,位于金字塔上层和顶端的分别是复杂的债务、股票和商品期货和衍生期货和其它虚拟资本。因此当整个财富体系难以维持所需的日益增长的收入时,金字塔就会倒塌,金融体系可能会在瞬间坍塌。

有学者通过对中间汇率与金融脆弱性关系的研究得出:1.中国应该顺应国际汇率体系两极化的趋势,逐步放弃目前的中间汇率制度;2.人民币汇率在短期内应实行过渡性的汇率制度,为以后转移到角点汇率制度做铺垫;3.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长期目标应该是实行角点汇率制度。【6】

三、金融脆弱性根源

(一)信息不对称

米什金认为正是因为有了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导致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而这些又将银行危机严重化。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出现在资金需求方和资金供给方之间形成了一条有效的纽带,在这个资金纽带上存在两个层面的博弈:一是储户和金融机构之间,二是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1】

1.储户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储户总是不能充分地了解银行资产质量的优劣,因此,一旦银行发生意外事件,储户便会有去银行挤兑的冲动。即使银行有按照《巴赛尔协定》的8%的资本充足率规定,但如果真的发生挤兑,银行也会因为挤兑人数众多,数额巨大而耗尽资金,无力支付。由此而产生的结果则是,储户不能及时地拿回他们的存款,这意味着人们可能对金融市场的丧失信心。

2. 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米什金认为,约束银行和贷款人(企业)的是债务合约。当企业有足够的利润和能力支付利息,那么银行的资产不会受到任何威胁。但是当企业无法偿还贷款时,那么这笔贷款将对银行的资产质量到来威胁甚至伤害。虽然银行也可以通过限制性契约等手段去约束企业,但是这只能预防一部分的风险,而不是所有。(二)资产价格波动

从资产价格波动的方面来解释金融脆弱性可以总结为一下几点:1.资产价格总是在不断得波动的。就以股票为例,因为市场上有很大一部分的投机人员,他们主要为追涨杀跌的人群,因此当某些股票价格上涨时,他们会购买此类股票,又由于羊群效应,使得股票的价格被过度抬高,以至脱离了基础经济因素,会产生对市场的威胁。2.市场并不是完全有效的。在强式有效市场中,价格能够完全反映市场的信息。但是,事实上,世界上大部分市场都属于弱式有效和半强式有效,因此,信息并不能完全反映市场的信息和使用它们来预测未来市场。即使是现实中相对来说较为强式有效的市场也不能杜绝内幕信息。3.汇率波动会增加脆弱性。人们的预期是导致汇率的波动的原因之一,对将来预期的微小变化,都会通过折现累加,导致汇率的大幅度变化。【7】

(三)金融自由化

威廉姆逊研究了1980--1997年间35个发生系统性金融危机的事件,发现其中24个金融危机与金融自由化有关。由此可见,金融自由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金融脆弱性,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也由此体现出来。例如,1997年在东南亚爆发的金融危机就是后果较严重的危机之一。而恰巧爆发金融危机的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金融自由化,他们的经济发展与国际资本市场有着十分密切联系。

四、中国金融脆弱性问题的根源及其解决方法

从我国目前的金融体系来看,我们必须正视金融脆弱性问题,其次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必须要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已经发生的问题和防范可能发生的问题。1.金融控制是形成我国金融脆弱性的制度前提。【8】中国的银行虽然从开始商业化到现在也已经经历了很多年,但是政府仍然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了强有力控制。虽然这些做法可以加速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但是潜在的弊端也因此显露,比如权钱交易的腐败行为,银企不分导致不良贷款越积越多等等。

2.政府信用和信用环境缺失成为金融脆弱的催化剂。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并不是凭借自身实力而是在利用国家信用吸收存款。【8】因为所有者是国家,所以民众认为国有银行不会倒闭,他们的存款有保证,因而缺失了外部的监督。而赖债、逃债未受到应有的制裁助长了信用的缺失。

3.高负债成为国有企业的理性选择,是我国金融脆弱性的主要成因。【8】当国有企业在资金不足时,一般是以债务的形式从国有银行融通资金,以国家信用为担保。事实上,在我国国有企业的高额负债中,90%以上都是银行贷款。

4.商业银行的高负债经营是金融脆弱性的内在原因。在我国,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的比例只有5%左右,商业银行长期承担了本应由资本市场承担的功能。【8】

要想解决中国的金融脆弱性问题,我认为最关键还是要加强监管。1.完善有政府介入的审慎监管体系【9】,同时进行金融业的改革,在提高金融业内部监管力量和完善监管体系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发展外部监管,只有内外部监管一起作用,金融机构才能更有效率。2.加强金融业人员素质培养以提高其适应新环境能力。银行业内部人员相对于市场的影响力最为重要的规则是:“在市场机制下运作,而不是完全赖市场”。【9】3.建立预警机制。【9】预警机制的建立将减少由于金融风波突发所造成的意外损失,建立相应的风险预警机制来对银行来说能够“未雨绸缪”,将风波的波幅控制在最低程度。

参考文献:

[1] 张二君,金融脆弱性的实质与监管对策,河南财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河南郑州,湖北社会科学2009 年第6 期

[2] 韩俊,银行体系稳定性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3] 张东祥,黄洁,金融深化与金融危机之关系理论述评

[4] 李光红1,杨晨2,(1.河海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210098;2.济南大学管理学院,山东济南),金融自由化、金融脆弱性与金融监管,财政与金融,《生产力研究》,No.14.2007 [5]于红川1 ,于宏源2(1. 烟台市审计局经贸科,山东烟台,,2. 香港中文大学政府与行政管理系,香港),全球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安全,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4 年2 月,第18 卷,第1 期

[6]林莹,中间汇率制度与金融脆弱性的关系及其启示——兼论我国汇率制度的选择,《福建论坛·经济社会》,2002年第12期

[7]王玉1,陈柳钦2,(1.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00872,2. 天津社会科学院,天津),金融脆弱性理论的现代发展及文献评述,贵州社会科学总201 期第3 期,2 0 0 6 年5 月

[8] 金融脆弱性研究及我国金融脆弱性的生成原因,2008年8月7日,《海南金融》

[9]王凤京,江西财经大学博士生, 副教授,基于金融市场化的中国金融脆弱性研究,求索,2006/12

中国金融的脆弱性及管控.pdf

一、我国农村金融脆弱性的成因 金融脆弱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采用的是广义金融脆弱性概念。我国农村金融脆弱性的产生由多种因素造成。 1.农村金融机构经营过程中存在内生性缺陷。 一般来说,农村金融机构正常运作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资金提供者不挤兑,二是农村金融机构对资金的使用是有效的。但在我国农村,这两个条件极易遭到破坏。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的脆弱性源于其特有的业务活动,作为金融中介机构,农村金融机构的重要功能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一般来说,只要存款基础稳定,农村金融机构便可在保持足够的流动性以应付日常提款的前提下,将其一定比例的资金投资于流动性不高但收益率较高的资产上。但如果一旦发生重大意外事件,使储户对农村金融机构失去信心时,就会出现挤兑现象,这时,农村金融机构便表现出相当的脆弱性。挤兑规模越大,所积聚的金融风险越大,金融脆弱性就越明显。近年来,由于信息不完全性和不对称性,农村金融机构对借款人的筛选和监督并不能保证高效率,从而使金融机构保持稳定的第二个条件难以成立。由于农村借款人往往数量非常庞大且高度分散、对借款额度需求较小且缺乏抵押品,农村金融机构要充分了解这些借款人的情况很困难,而且成本也相当高。同时,我国农村金融债权人与债务人间是一种软约束关系,权责关系不对称,这就必然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使农村金融机构难以有效地配置资源,无法保证贷款者有效地使用资金。 2.农村金融机构制度安排不合理。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邮政储蓄机构及其他民间金融机构。政府主导的农村金融处于绝对主导地位,但却没有很好发挥作用。民间金融处于被管制的从属地位,运作极不规范,问题较多。农业银行从1996年开始走商业化道路后,不愿在经济条件薄弱的农村开展业务,不断收缩基层营业网点,逐渐退出农村金融市场。目前,农业贷款仅占农业银行贷款余额的10%。同时,农业银行贷款权也收缩,使大量农村储蓄流出农村。农业发展银行的主要任务是承担国家规定的政策性金融业务并代理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拨付,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业发展银行的支农作用正在虚置。农村邮政储蓄机构在业务上只吸收存款,对外不办理贷款业务,将农村稀缺的资金“倒流”城市,使农村金融供给市场更加恶化。这样,剩下的正规农村金融机构就只有农村信用社,形成了“小马拉大车”的制度安排。据统计,目前农业新增贷款85%以上都来自农村信用社。但由于各种原因,使势单力薄的农村信用社难以单独支撑整个农村金融市场,无法满足“三农”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此外,从1999年开始,全国上千家农村基金会全部关闭,形成巨大的坏帐,成为农村金融的一大隐患。目前,民间金融仍处于初级发育阶段,无法进一步扩展规模和经营网络,只能为“三农”提供简单的金融服务。 3.农村金融机构信用环境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失信惩罚机制。我国农村征信系统建设严重滞后,社会信用观念和信用意识淡漠,信用文化薄弱,社会信用服务的市场化程度较低,中介服务极不规范,提供虚假资信证明甚至协同贷款欺诈、恶意逃废债务的现象时有发生。更有甚者,与保证人串通骗取金融机构贷款,严重破坏了农村金融的信用环境。同时,缺乏有效的失信惩罚机制,“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相当普遍,对逃废债务人无强有力的威慑手段,导致金融债权得不到有效保护,必然损害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加大了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 4.农村金融机构没有完善的风险预警体系和风险防范机制。一方面,没有建立与农村金融自身特点相适应的科学的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难以及时发现、预警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的金融风险。另一方面,缺乏存款的风险分散和转移机制,由于我国还没有建立存款保险保障制度,一旦农村金融机构经营恶化,出现严重的信用危机和支付危机,由于缺乏风险转移机制,将会加大金融风险,加剧农村金融的脆弱性。 二、防范农村金融风险脆弱性的建议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风险不断积聚,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将会产生不良后果。因此,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克服农村金融的脆弱性,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1.提高识别农村金融脆弱性的能力。提高对农村金融脆弱性的识别能力,是防范和化解农村金融脆弱性的前提。可通过建立以“自有资本比例、不良资产比例、资产流动性比例、信贷风险度的变化”等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识别、预警农村金融的脆弱性,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防止金融风险的发生。可借鉴美国对银行系统脆弱性的识别和防范措施,如,“及时纠正措施”。它是以计算银行自有资本比率来识别银行脆弱性程度的方法(见下表)。应结合我国农村金融的实际情况,把农村金融机构的自有资本比率作为识别金融脆弱性的一种方法。当农村金融机构的自有资本低于4%时,就可认为金融脆弱性开始显现,应引起重视,提出改进措施;当自有资本小于0时,就表明金融脆弱性已非常严重,应停业整顿,甚至关闭。 2.转换农村金融机构经营机制。要防范金融脆弱性,转换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至关重要。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但改革的目的并不是单纯的“输血”,而是培育和恢复“造血”功能。一方面,要给予农村金融机构多方面的政策扶持,包括资金支持、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有效地减轻历史包袱,改善资产质量和财务状况。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要激励和引导农村金融机构转换经营管理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权责统一、运转协调、有效制衡、行为规范的治理形式和组织制度。农村金融机构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建立长效的不良贷款化解机制,真正降低信贷风险,推行严格的问责制,规范业务工作流程和岗位监督,加强内部稽核审计,推行全员竞争上岗用工制度等。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一种动态的激励约束机制,使农村金融机

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要素构成1

编者按中国金融业发展相对滞后,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体制、观念、机制、 环境等,但不能忽视,传统的合规性监管、过于严格的金融管制、消极监管、 事后监管、忽视效率的监管等,已严重扼制了金融业的创新和发展的有效空间, 直接影响金融业整体效率的提高。如何使我国金融监管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探索建立既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国际惯例,又要符合中国国情的监管体制, 切实做到完善监管理念、更新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效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 迫任务。本文作者的思考有一定的启发性。 金融监管的法律支持体系 金融监管的目的是防范金融风险发生,维护金融秩序稳定,保障金融体系 的运行安全,保护资产所有者的利益。金融监管的有效运行要有一个良好的金 融环境作条件,而这个条件能否具备则依赖T健全的金融法律体系。 我国虽然已出台了《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等多部法律与法规,但只对金融机构市场准入有着严格的规定,金 融机构的市场退出存在着严重的法律缺位。当金融机构监管的某一环节处于法 律的真空状态,而金融机构风险暴露时,央行的监管无法可依,只能借助强制 性行政干预来解除金融风险,1997年海口城市信用社因挤兑出现支付困难时强制由海南发展银行托管乃至兼并一案仍历历在目。要改变这一局面我们现阶段 必须加强监管的法制化建设,完善金融监管的法律支持体系。 1、尽快完善主体法律。目前耍抓紧修改、整理和完善《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担保法》和《证券法》等金融法规;尽早出 台银行、证券和保险三大监管法规和金融机构市场准入退出(破产)法规,包 括《金融机构接管法》、《金融机构破产法》、《金融机构临时性支付风险管 理法》、《金融机构兼并收购管理办法》等;制定《信贷资产保全法》和《外 资金融机构法》,按国际资本充足率框架,制定资本充足率的监管框架,从而

最新中国金融脆弱性的成因、表现及分析

中国金融脆弱性的成因、表现及分析 (二)信息经济角度的研究 信息经济学认为信息不对称成为金融脆弱性之源。尽管金融机构的产生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根源----信息不对称,但进一步分析表明,储户的信心以及金融机构资产选择过程中的内在问题也会使得金融风险不断产生和积累,最终可能依法金融危机,而这些问题也是由信息不对称产生从内部制度上分析,金融机构管理者在经营业绩上获得奖励和受到处罚得不对称性也将导致其不能有筛选客户的原因。 (三)从宏观经济角度分析 认为宏观经济不稳定是导致经融资产价格尤其是股市价格过度波动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愈脱节的背景下,资产价格并不完全依赖实物经济,而是由市场中的众多因素相互决定,并这些因素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因而金融资产价格会出现过度波动性,是金融市场脆弱性的重要根源。分析金融自由化对金融脆弱性的影响金融脆弱性问题在一国由金融压制状态转向金融自由状态更加突出,可以说金融自由化在相当程度上激化了金融固有的脆弱性。 三、我国金融脆弱性的根源 (一)金融制度的缺陷 金融脆弱性归根结底是由金融制度自身特点和缺陷决定的,是内因和外因同综合作用的结果。 1.金融制度主客体缺陷是造成金融脆弱性的根源所在

一方面,在金融活动中,金融活动主体的有限理论,结果是金融行为异化。突出表现在金融机构过度借贷冲动和过度竞争;金融市场上的过度投机和盲目惶恐;金融监管行为的扭曲和不规范;金融当局货币政策得失误和过度的货币供给;金融活动中大量存在的内部控制问题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滋生,从而使金融制度功能异化,金融脆弱性不可避免。另一个方面,作为金融合约的安排形式,金融制度客体缺陷主要表现为金融合同的复杂性和不完全行。由于金融资产市场竞争程度高,参与者众多,从而使金融交易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增加了金融风险发生和扩散的可能性,进而影响了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2.金融制度相对稳定的特点和结构缺陷是脆弱性的根源 金融制度是由许多复杂的子系统构成的有机体。一方面,是由于各子系统发展的不平衡,往往导致系统内部失去均衡,内部调节失灵。金融机构和市场创新不断进行,使原来的金融监管制度滞后甚至失灵,出现“管不住的无奈”,从而使用权子系统功能耦合和互相适应的稳定状态遭到破坏,使金融机构越来越难以适应新的变化了的金融形势,金融脆弱性相伴而生。另一方面,金融活动又是在金融结构框架中进行的,金融制度总是对一定的金融活动的控制或者管理,当新的金融活动不断发展,原有的制度不能容纳它并对之进行有效的控制的时候,盲区就出现了,盲区的不断扩大是原来的金融制度变得越来越脆弱。因此,金融创新是滋生金融脆弱性的催化剂,旧有的制度安排不适应新的经济金融环境是金融脆弱性的根源。

中国金融的脆弱性及管控

---------------------------------------------------------------范文最新推荐------------------------------------------------------ 中国金融的脆弱性及管控 一、我国农村金融脆弱性的成因金融脆弱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采用的是广义金融脆弱性概念。我国农村金融脆弱性的产生由多种因素造成。1.农村金融机构经营过程中存在内生性缺陷。一般来说,农村金融机构正常运作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资金提供者不挤兑,二是农村金融机构对资金的使用是有效的。但在我国农村,这两个条件极易遭到破坏。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的脆弱性源于其特有的业务活动,作为金融中介机构,农村金融机构的重要功能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一般来说,只要存款基础稳定,农村金融机构便可在保持足够的流动性以应付日常提款的前提下,将其一定比例的资金投资于流动性不高但收益率较高的资产上。但如果一旦发生重大意外事件,使储户对农村金融机构失去信心时,就会出现挤兑现象,这时,农村金融机构便表现出相当的脆弱性。挤兑规模越大,所积聚的金融风险越大,金融脆弱性就越明显。近年来,由于信息不完全性和不对称性,农村金融机构对借款人的筛选和监督并不能保证高效率,从而使金融机构保持稳定的第二个条件难以成立。由于农村借款人往往数量非常庞大且高度分散、对借款额度需求较小且缺乏抵押品,农村金融机构要充分了解这些借款人的情况很困难,而且成本也相当高。同时,我国农村金融债权人与债务人间是一种软约束关系,权责关系不对称,这就必然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使农村金融机构难以有效地配置资源,无法保证贷款者有效地使用资金。2.农村金融机构制度安排 1 / 6

中国银行体系的脆弱性

浅析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 一、绪论 今年四月份,IMF在报告中警示,信贷危机是中国银行业一定时期内面临的最重要的风险之一。在此之前,去年十一月份,IMF首次发布了中国金融体系稳定评估报告,指出中国的金融体系总体稳健,但脆弱性逐渐增加。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引起了中国的关注。 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业的主导机构,同时在给国内企业融资中占据重要地位。所以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对我国金融有着重要影响。研究我国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对于防范金融风险和进一步加快我国金融业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对我国银行体系的脆弱性的现状的认识 (1)银行体系脆弱性和金融脆弱性基本理论 金融脆弱性是指金融制度、结构出现非均衡导致风险累积,金融体系丧失部分或全部功能的金融状态。也就是说,金融体系本身不稳定,具内在的脆弱性,因此金融风险普遍存在,金融危机是不可避免,从西方国家频频爆发经济危机也可以得到体现。 金融脆弱性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金融脆弱性是指一种趋于高风险的状态,泛指整个银行体系中的风险积聚,包括信贷领域和金融市场领域。狭义的金融脆弱性又称银行内在脆弱性,银行业高负债的经营特点就决定了其更易失败。现在对我国家的金融脆弱性主要是从狭义层面上考察的。我国多数银行似乎有能力抵御单独出现的冲击,这些冲击包括:资产质量大幅恶化(包括房地产市场的调整)、收

益率曲线的移动,及汇率的变化。但如果几个风险同时发生,银行体系可能受到严重影响。 (2)对中国银行脆弱性的认识和及其原因分析: 总的来说,金融机构既银行由于是高负债经营,其资产和结构的不对称、较大的杠杆比率等本身就有内部脆弱性。 1.国内四大国有银行垄断市场就不利于银行体系的稳定。目前我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银行体系,在央行之下设有政策性银行,四大大国有银行和其他股份制银行。由银监会对其进行监督。虽然股份制银行等都在发展,但是无论是从储蓄还是贷款上,还是四大国有银行基本垄断市场,形成寡头竞争,这样的市场结构缺乏竞争和完善,本身就存在着脆弱性。除此之外,国有商行的产权结构式单一的公有制,这种制度即“控上不控下”,经营者对资产的关切度和控制度都不够强,也容易产生道德风险。而且这种产权归国有会使银行不仅仅追求利润最大化,还要接受政府的参与和控制,承担非经济性的国家政策目标,逐利动机的减弱同样会降低对资产的关切度,从而增加脆弱性。 2、银行业的不良贷款过多,资产和负债极其不对称,资本结构不 合理,并且市净率较低。大量不良贷款的存在增加了银行信贷资金供应的压力,降低了银行的资源配置效率。 我国银行的市净率大多在1.4%左右,这意味着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较低,这回影响到银行的偿付能力。银行体系的稳定是需要有足够的盈利能力来保持偿付能力和良好的流动性,以应付付款人挤兑的可能。此外,通过IMF的报告也知道,目前国内银行信贷扩张过快,

浅析我国金融监管中问题分析及措施

浅析我国金融监管中问题分析及措施1983年,工商银行作为国有商业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分离出来,实现了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分离,从而使人民银行集金融监管、货币政策、商业银行职能于一身的金融管理体制宣告结束,现代金融监管模式初步成形。当时,人民银行作为超级中央银行既负责货币政策制定又负责对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进行监督。这时的专业银行虽然对银行经营业务有较严格的分工,但并不反对银行分支机构办理附属信托公司,并在事实上成为一种混业经营模式。XX年初银监会的成立,使中国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框架最终完成,由此形成了我国“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体制。针对监管体制中存在的缺陷,在金融监管改革过程中,应首先建立金融监管的合作制度,使三大监管机构在各自独立行使监管职能的同时,有效地协调彼此之间的权责,提高监管质量和效率。其次,强调金融机构内控制度建设,加大对金融机构创新业务内控制度的检查监督力度,督促金融机构完善创新业务的操作制度,防止金融创新的衍生风险。 我国金融监管的时间较短,在金融监管的方法手段、技术条件以及信息披露等方面,我国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金融监管有效性不足,金融监管内容过于狭窄,其金融监管仍偏重于合规性监管,严格的管制极大地遏制了金融创新的有效空间;对金融机构日常经营

的风险性监管涉及不多;监管措施的效能未得到充分发挥,对金融机构违规行为的处罚不够严厉,违规处罚中缺乏严厉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缺乏有效性。其次是金融信息披露滞后,信息披露滞后于监管和外部市场约束的需要,我国金融机构关于信息披露的法制观念不够,数据资料编报的随意性较大,信息披露缺乏强制性和规范性;金融信息披露的范围小,内容比较单一,信息不完备,缺乏专门的金融信息开发和传播中介机构,使得金融信息在低水平上传播和利用。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法人治理结构和利益约束机制,内部监管乏力,导致银行出现大量的不良资产需处置,同时,还面临着大量存款需找出路却又“惜贷、拒贷”的尴尬局面。监管目标不够明确;金融监管独立性不够;金融监管机构协调性差;金融监管措施不力;现行监管制度不利于金融创新等。 完善金融机构内控机制就必须深入到金融机构内部的组织、结构、观念、管理等各个环节,建立起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以达到规避风险、维持安全的目的。要提高对加强内控机制建设的认识,金融机构的各级管理人员要充分认识内控建设的重要性,把它作为经营管理工作中的关键一环,常抓不懈,落到实处,这样才能有助于金融机构内控机制的建立健全和充分发挥作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应着力于打破现有的银行业垄断,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实现银行运作机

金融脆弱性与金融危机

第十九章金融脆弱性与金融危机 第一节金融脆弱性 何谓金融脆弱性 狭义上的金融脆弱性:以高负债经营为特点的金融业所具有的容易失败的特性。 广义上的金融脆弱性:泛指一切融资领域(包括金融机构融资和金融市场融资)中的风险积聚。 现在更多使用广义概念。 金融脆弱性与金融风险意义相近。金融风险,是指潜在的损失可能性;金融脆弱则是指风险积聚所形成的“状态”---与稳定、坚固、不易受到破坏摧毁相对的状态。金融风险既用于微观领域,也用于宏观领域。金融脆弱性多用于对金融体系的讨论,但人们也常常剖析微观金融行为主体的脆弱性问题。 金融部门脆弱性的指标: 1、短期债务与外汇储备比例失调 2、巨额经常项目逆差 3、预算赤字大 4、资本流入的组成中,短期资本比例过高 5、汇率定值过高 6、货币供应量迅速增大 7、通货膨胀持续,显著高于历史平均水平 8、M2对官方储备比率变动异常

9、高利率 金融自由化与金融脆弱性 金融自由化的方方面面在不同相当程度上都激化了金融固有的脆弱性: 1、长期以来,利率自由化被当作金融自由化的核心内容。特别是在计量研究中,利率自由化变量常常作为金融自由化的替代变量,但利率自由化也使利率风险突出了: 第一,阶段性风险。一旦放开利率管制,长期受到压抑的利率水平会显著升高,危及宏观金融稳定;自由化又使利率水平变动不及,长期在管制状态环境生存的商业银行一时来不及发展金融工具来规避利率风险。利率水平的骤然升高和不规则的波动性这两个方面加剧了银行脆弱性,其影响之大,常常直接导致银行危机的发生。 第二,恒久性风险,即通常所讲的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源自市场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具有长期性和非系统性;只要利率管制放开,这样的风险必然存在。 2、金融自由化的另一项主要措施是放松金融机构业务范围的限制,使金融业由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最常见的混业经营是银行业与证券业的融合,再广一点可以把保险业和实业也包括进来。就强化金融脆弱性来说,主要还是银行业和证券业混业经营与银行对房地产领域的投资。 3、自由化包括放宽金融机构开业的限制。准入的限制使银行的执照对其持有者来说具有很高的价值。因此,为了保住这种宝贵的执照,

金融学考研经典教材课后习题(金融脆弱性与金融危机)【圣才出品】

第28章金融脆弱性与金融危机 1.金融脆弱性、金融风险、金融危机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狭义上的金融脆弱性是指高负债经营的行业特点决定了金融业具有容易失败的特性。广义上的金融脆弱性,则是泛指一切融资领域——包括金融机构融资和金融市场融资——中的风险积聚。 金融风险,严格说来,是指潜在的损失可能性。 金融危机是指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利率、汇率、资产价格、企业偿债能力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金融脆弱性与金融风险意义相近,但着重点不同。金融脆弱性是指风险积聚所形成的“状态”——与稳定、坚固、不易受到破坏、摧毁相对的状态。金融风险既用于微观领域,也用于宏观领域。金融脆弱性多用于对金融体系的讨论;但人们也常常剖析微观金融行为主体的脆弱性问题。“风险”一词的使用,在国内已相当广泛化,常常与脆弱性难以明确区分。金融脆弱,仅仅表明金融已经具有不稳定性,还不等于金融危机。由金融脆弱到金融危机有个演化过程。金融危机的爆发以金融脆弱积累到一定程度为条件,但最终在何时发生,还需要某一或某些触发点。某些突发的金融事件,如特大企业的倒闭、欺诈丑闻的揭露等造成公众信心的动摇,往往就是这样的触发点。早期的看法,如明斯基,十分强调经济周期对金融脆弱性的引爆作用。后来,淡化了经济周期的影响,认为即使经济周期没到衰退阶段,金融脆弱性也会在外力(如国际投机资本)或内在偶然事件(如某一特大企业倒闭)的影响下激化成金融危机。特别是在金融市场膨胀发展,虚拟经济相对于实体经济愈益独立发展的背景下,金融脆弱性具有一种自增强的趋势。

2.关于金融机构的脆弱性有种种假说,试结合前面有关章节的有关内容进行分析。 答:(1)从企业角度论述金融机构脆弱性的理论主要是“金融脆弱性假说”,该假说形成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较早地对金融内在脆弱性问题作了系统阐述。金融脆弱性假说认为私人信用创造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和其他相关的贷款者,它们的内在特性使得自己不得不经历周期性危机和破产浪潮;而它们的困境又被传递到经济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产生经济危机。这一假说的分析依据是50年左右长波周期理论:在长经济周期的繁荣时期就播下了金融危机的种子。 具体可以解释为:在50年长周期的经济上升时期,贷款人(银行)的贷款条件越来越宽松,而借款人(工商企业)则利用宽松有利的信贷环境积极借款。随着周期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借款人,要维持运营和按期付息还本,必须不断地借新债还旧债。然而经济的长波必然迎来滑坡。只要借新还旧被打断,就将引起违约和破产。金融机构的破产迅速扩散,金融资产价格的泡沫迅速破灭,金融危机爆发。 (2)从银行角度解释金融机构脆弱性,主要运用“安全边界”的推理。安全边界可理解为银行收取的利息之中包含有必要风险报酬的“边界”,它能给银行提供一种保护。然而,即使重视安全边界的银行家,在经济稳定扩张时却会不断地降低安全边界。这是因为: ①银行家是否贷款,主要看借款人过去的信用记录。在经济稳定扩张之际,有良好信用记录的借款人越来越多; ②对长期投资项目本身的风险,银行同样知识匮乏,因而决策实际是看旁人怎么做就随着做。在激烈的竞争中,是不乏抢占市场份额的同行的。 当安全边界减弱到最低程度时,即使经济现实仅仅略微偏离预期,也会引起借贷关系的紧张。结果,债务紧缩过程开始,继而发生金融危机。

基于宏观效应的金融脆弱性:理论与实证

基于宏观效应的金融脆弱性:理论与实证由于传统的金融危机理论无法解释当前频繁的金融危机,金融脆弱性理论便应运而生。如何缓解金融脆弱性和防范金融危机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问题。论文基于金融脆弱性相关理论,以当下我国宏观经济现实需求为切入点,研究了金融脆弱性的诱发因素、宏观效应和宏观政策监管。探讨了资产价格波动对金融脆弱性的诱发机理和传导途径、利率市场化和信贷错配视角下的金融脆弱性的宏观效应及其表现特征、货币当局如何着眼于金融稳定目标来强化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搭配,防范金融风险。 首先,以资产价格波动理论为指导,基于资金循环流动视角,利用2010年4季度—2015年4季度相关指标数据,构建了包含金融市场多项资产价格波动的FCI指数和金融脆弱性代理变量,建立了两者之间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与VAR模型,并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得出FCI指数的表达式。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线性回归模型还是VAR模型,房地产价格、人民币有效汇率价格波动是造成金融脆弱性的主要扰动源,其扰动贡献值高达71%。同时进一步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得出FCI 指数是金融脆弱性的单项格兰杰原因。其次,以利率市场化理论为指导,探讨利率市场化对金融脆弱性的影响,重点检验金融脆弱性的宏观效应。 利用2005年1季度—2015年1季度数据,基于金融加速器原理检验了利率市场化对我国金融脆弱性的冲击。研究结果表明,面对利率冲击,不同类型商业银行脆弱性不仅存在显著差异的宏观效应,并且这种宏观效应还呈现出显著的非线性、非对称性差异特征。相应的政策含义是央行在货币政策尤其是利率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应该根据外部融资溢价的状态相机抉择,采取差异化不对等的操作手段,以提高货币政策的精准性、有效性和全面性。再次,基于我国经济现实,同时放松“完美银行”和企业同质性的完美假设,将商业银行对不同企业的“二元”信贷政策引入DNK-DSGE模型,选取2006年1季度—2015年4季度数据实证考察我国金融脆弱性的宏观效应及其表现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的不完美、金融摩擦的存在,金融脆弱性的宏观效应在我国确实存在。同时随着金融市场约束条件的不同,金融脆弱性的宏观效应显著性存在差异。由于放松了“完美银行”假设,银行不再是无资产约束的“完美”个体,外界微小冲击通过银行资产负债表和企业资产负债表双重扩大

关于开展特定非金融行业反洗钱监管有效性研究

关于开展特定非金融行业反洗钱监管有效性研 究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关于开展特定非金融行业反洗钱监管有效性研究我国金融机构反洗钱自2003年正式实施以来,特别是2006年《反洗钱法》颁布后,国家反洗钱体系建设不断加强。但纵观目前我国反洗钱制度框架设计和反洗钱义务主体界定,国家反洗钱体系仍然存在着对特定非金融机构洗钱风险预判不够充分和法规建立缺位的制度“短板”,有悖风险为本的反洗钱原则。 一、我国特定非金融行业反洗钱监管的现状和不足 二、(一)立法上未做出义务主体(特定非金融机构)的具体界定。 我国《反洗钱法》第三条明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金融机构和按照规定应当履行反洗钱义务的特定非金融机构,应当依法履行反洗钱义务。我国虽从立法角度将特定非金融机构纳入反洗钱义务主体,但对其行业范畴、职业类型、义务责任和监管办法等仍未具体界定,已成为反洗钱体系中的防范“空位”。 (二)制度上未确立特定行业的法定职责。 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国务院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反洗钱法》规定,2006年、2007年,独立或会同银监、保监、证监“三会”制定了《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及客户身份识别、可疑交易报告、交易记录保存“三项制度”;2010年、2012年制定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和《支付机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管理办法》,确立支付机构的注册许可制度和反洗钱义务,但一般特定非金融机构的反洗钱法定职责建立仍为空白。 (三)体系上未接轨反洗钱国际组织标准。 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2012年通过的《打击洗钱、恐怖融资和扩散融资的国际标准:FATF建议》,第D节预防措施,建议22特定非金融行业和职业客户尽职调查中,明列了对不动产中介、贵金属和珠宝

中国金融脆弱性的成因、表现及分析

中国金融脆弱性的成因、表现及分析 查字典论文网论文频道一路陪伴考生编写大小论文,其中有开心也有失落。在此,又为朋友编辑了“中国金融脆弱性的成因、表现及分析”,希望朋友们可以用得着! 一、金融脆弱性的产生 金融脆弱性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金融自由化、国际化进程的不 断深入,金融危机不断爆发并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征:金融动荡只发生在相对封闭的金融领域内,金融风波发生前宏观经济状况良好,金融动荡与实际经济的联系甚微。传统的从外部宏观经济角度来解释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越来越缺乏说服力,这迫使人们放弃传统的思维方式,从内因的角度即从金融制度自身来解释新形势下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源。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金融脆弱性概念应运而生,金融脆弱性一种趋于高风险的金融状态,泛指一切融资领域中的风险积聚,包括信贷融资和金融市场融资风险。金融脆弱性的主要表现为:短期债务与外汇储备比例失调、巨额经常项目逆差、预算赤字大、资本流入的组成中短期资本比例过高、汇率定值过高、货币供应量迅速增加、通货膨胀率持续显著高于历史平均水平、M2对官方储备比率变动异常、高利率等等。 金融脆弱性累积到一定程度如果不及时将其化解掉,最终将演变为金融危机。为了消除金融系统既有脆弱性,防止其累积到过高的水平,从而将金融脆弱性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正常状态,保证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是事关一国金融发展和金融安全的重要。 二、金融脆弱性的分析和研究 (一)货币市场上的脆弱性 明斯基从企业的角度研究,提出了“金融脆弱性假说”,认为由于存在经济周期,繁荣 时的利好现象使得贷款人和借款人都放松警惕,市场中高风险性贷款企业比重越来越大,繁荣之后的衰退引起违约和破产迅速扩散到整个金融体系,导致金融脆弱性增加并最终爆发金融危机,明斯基运用代际遗忘和竞争压力来解释金融危机频繁发生的根源,这种解释显然很难让人满意。格瑞克从银行角度提出了“安全边际说”,提出银行不恰当的评估方法——借款人的过去信用记录和其他银行的行为—来估价安全边界,是信贷市场脆弱性的主要原因。经济扩张使得投资预测错误很难被发现,借款人和银行家都变得很自信,安全边界就不断的被降低,产生了金融脆弱性。“安全边界说”告诫银行家不仅应该看过去,还应 该慎重的考虑未来预见事情的影响,如货币政策的变化等;这种学说也解释了现实生活中,出于经济危机之中的各金融机构受灾程度也不同。 (二)信息经济角度的研究

提升我国金融监管有效性的思考

提升我国金融监管有效性的思考 摘要:金融风险对金融监管有制度性需求,加强和改进我国金融监管,健全监管协调机制,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对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国家安全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我国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的建议。 关键词:金融监管;有效性;金融创新 金融危机不仅对国际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对我国金融发展理念和金融监管也产生了直接冲击和影响。危机后常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大变革大重组。由于金融危机冲击和国际竞争的空前加剧,国际金融体系和监管制度面临重大改革,我国银行业经营环境也在发生很大变化,银行业监管面临着内外制约。距离有效监管还有较大差距。为了优化信贷结构,增强金融对经济的服务功能,迫切要求我国金融机构要总结危机之训,完善金融业监管之道。 一、我国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监管部门协调机制不完善 我国金融部门实行的监管模式主要是分业监管,且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和突出的行政管理色彩,其监管部门简称为“一行三会,一部、一委”,具体指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财政部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简称国家发改委),与“三会”相比,财政部与国家发改委承担的金融监管功能和范围较为简单。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三者在行政级别上地位相等,这种平级关系使他们之间缺乏协调,无法实现监管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监管过程多头、脱节、分散监管。出现监管漏洞,而存在的这些漏洞往往是金融机构不能独自承担的,甚至直接威胁到国家整个金融体系。 (二)金融监管有效性不足 我国的金融监管比较偏重于合规性监管,从而限制了金融创新的发展空间。一切跨部门的金融创新,至少需要得到两个以上监管当局的批准,增加了金融创新的复杂性,而且不利于统一金融市场的建成。当前,我国金融业监管内容主要表现在市场准入方面,且存在着不足:一是重审批轻管理;二是重传统的存贷业务:三是轻表外业务及其他创新业务;四是重国有银行轻其他银行等。这些问题使金融监管的作用和功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 (三)金融监管缺乏系统性的市场化退出机制 金融监管是一个包括市场准人监管、运营监管及市场退出监管所组成的一个体系与立体性的工程。但目前在我国银行法律的构建方面,银行监管的内容主要是机构的审批和经营的合规性,缺乏系统性的市场化退出机制。对危机金融机构

我国商业银行脆弱性研究

摘要 随着宏观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市场的开放、金融创新的增加、商业银行的体系的不断壮大,虽然我国从未爆发过大规模的银行危机,但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稳定发展受到巨大考验。因此,对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脆弱性进行评价,尤其是对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脆弱性进行评价,找出我国商业银行的脆弱性的影响因素,对提高我国商业银行抵御风险能力,促进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的稳定有重要意义。 商业银行作为一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现代经济及整个金融体系的核心,对一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其脆弱性越来越受到关注,已成为金融领域的热点话题,针对如何增强商业银行的稳定性,各国学者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提出了很多的对策和建议。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开放的节奏加快,外资银行的逐渐涌入,资本市场的放宽等,这些都对我国银行业的稳定性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本文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的脆弱性,从其脆弱性的表现入手,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通过我国商业银行的脆弱性的比较研究,寻求其解决之道。 关键词:商业银行,脆弱性,比较研究,对策建议 引言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 近些年来,金融经济和金融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金融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起,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频发,如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欧美债务危机等。而大部分的金融危机均源起于银行危机。商业银行作为一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尤其是我国金融市场不够发达、融资结构较为单一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作为主要的融资渠道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随着影子银行的发展、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的凸显、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商业银行稳定性受到巨大冲击。 随着我国经济和金融的不断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商业银行也经历了较大的变革。上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银行转轨,然而却造成其产权不

调研报告:提高地方金融监管有效性的对策建议

提高地方金融监管有效性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地方金融监管有效性的基本思路与原则 地方金融监管体系改革,宜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整体谋划、稳步推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在科学界定地方金融监管职责和风险防范处置责任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中央与地方条块相结合的监管工作机制,强化中央金融监管部门督促和指导地方金融监管工作责任,落实好金融新业态的设置、监管和风险防范处置责任,发挥好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加快形成“中央为主、地方补充,规制统一、权责明晰,运转协调、安全高效”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和风险防范处置体制,切实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促进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一)坚持市场导向,有所管,有所不管 我国金融行业属于特许经营行业。在法律上,明确禁止企业之间的金融行为(企业不能发行融资票据和相互借贷),只有获取牌照的机构才能从事金融业务,否则就

有“非法经营”嫌疑。个人之间的金融行为,则归入民间借贷,缺乏明确的法律界定。在监管分工上,我国基本按照“谁的孩子(审批)谁抱”原则监管。 我国已明确提出,要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金融领域也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简政放权。考虑到少量的个人和企业之间金融行为,并不会产生系统性风险,应在法律上直接豁免登记和管理,活跃合理的市场金融行为。地方金融监管既要防止通过监管干预微观主体的具体业务,背离市场化发展的方向,也要防止干涉资金在地区间的流动,如限制本省资金调出本省等。 事实上,监管是在微观主体有能力也有意愿自负其责基础上弥补市场缺陷的,一般承担三类职责:一是保证微观主体处于审慎经营区间(有限责任+高杠杆);二是确保市场实力基本均衡(投资者和消费者保护+反垄断);三是维护公开公平透明的市场秩序(行为监管)。为此,地方金融监管首先是要不要监管的问题。对于不大量吸收公众存款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是无须进行严格的审慎监管的;不涉及破坏市场秩序和力量均衡的,也并不需要特殊监管的。 (二)合理分工

我国银行脆弱性分析

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的表现和防范 摘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是金融体系的核心,银行的稳定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银行体系脆弱性不仅威胁到银行体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且也关系到我国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因此本文从分析我国银行现有体系开始,着手在银行体系的脆弱性上,并进一步找出影响我国金融稳定的银行体系内部的脆弱点。同时结合现状提出一些治理措施,争取把我国银行建设成更加稳健的体系,这对于防范银行危机的发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银行体系脆弱性金融创新 “银行脆弱性”的概念缘于“金融脆弱性”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稳定的研究主要是由“金融脆弱性假说”延伸而来。银行体系的脆弱性,是指银行体系在外部冲击的作用下,极易出现流动性困难、失去清偿力、从而最终陷入危机的一种性质,这是由银行以存款为主要资金来源,以贷款为重要资金运用方式所决定的. 一、我国银行体系现状 1.我国的银行体系在金融市场上占有主导地位 目前我国银行体系一家独大的主导地位造成了我国融资结构单一,国民经济对银行体系的过度依赖的特点。政府对银行的担保和过度的干预以及监管不力导致银行道德风险问题丛生,从而损害了银行部门的健康。由于非银行金融机构相对弱小,无力与银行机构抗衡,所以银行部门也就鲜有竞争对手,长期在金融市场上起着重要的、甚至是主导的作用。同时,在银行部门内部也同样缺乏竞争,往往是几家大的银行在存放款业务上处于垄断地位这一特点在许多金融市场不够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中都存在。我国主体银行仍然存在产权结构单一,银行公司治理不够完善,经营管理水平亟待提高的问题。银行体系的产权制度及治理结构缺陷, 这种改革仅仅停留在浅层次的经营管理上,而没有触及到深层次的产权制度。 2.不良资产大量存在,使得资本充足率低下 不良资产是银行系统脆弱性的表现,也是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产生的重要原因。巨额不良资产的直接后果是国有商业银行较低的资本充足率和公众对银行信心的动摇。虽有国家信用作支撑。但巨额的数目如果一直居高不下,则会威胁到银行业及整个金融业的稳定和安全。 3. 面临的流动性风险的压力加大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加息等紧缩性货币政策频繁出台,加上资本市场的分流效应,导致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有所缩紧,银行业金融机构流动性水平呈现结构性差别,但整体流动性水平保持稳定,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总体经营无明显影响.在货币政策从紧,资本市场波动加剧的作用下,银行业金融机构资金的不稳定性也在增大。 4. 盈利能力有所欠缺,需要提高 一直以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基本上呈现出种下降的趋势。虽然各家银行皆有盈利,但盈利一直在减少,资产收益率在逐年下降。 3银企信息不对称 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的产生与我国银行业面临的国有企业环境有很大关系, 在很大程度上国有企业危机转嫁给国有银行从而导致我国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国 有企业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主要客户群体,国有企业与国有银行产权具有同质性, 同时,社会征信体系没有建立,银企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加剧了企业道德风险 和逆向选择的可能性。银行将金借给企业,面临着贷款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

金融一题

金融1题 金融机构脆弱性的含义。(2分) 内在原因:(4分) (1)金融机构抵御挤兑的脆弱性,使其必然承受支付风险。 (2)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具有弱化的趋势。 外在原因:(4分) 存在利率风险、汇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信用风险等 1.金融机构脆弱性产生的原因,除了三种主要的解释,即企业角度(在明斯基看来,商业周期的存在将诱使企业进行高负债经营)、银行角度(“安全边界说”和信息不对称性说)和金融市场角度(从价格波动的角度来研究)外,金融自由化的发展、金融活动的外在性、宏观经济的冲击等也被认为是导致金融脆弱性的重要原因。 我国的金融机构存在脆弱性,主要体现在: ①银行体系的问题:商业银行是中国金融体系的主体,商业银行所积累的不良资产是中国金融脆弱的最主要标志。 ②证券市场的问题:资金黑洞庞大,部分券商已经到了崩溃边缘 ③其他金融机构问题:很多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历史上的某一时期都进行过大量的违规违法经营,管理混乱,累积了大量坏帐。政策性金融机构也困难重重。保险业的问题在于:一是无序竞争,支付高额代理费;二是利率不断调低,保单利差倒挂,存在巨大的资金黑洞。 ④人民币汇率问题:如果人民币大幅度升值则有可能对外贸出口造成严重的消极影响,而且升值以后巨额套利资金的外流对中国的国际收支也可能

会造成严重不利影响;而如果处理不好人民币汇率问题则有可能引发中美之间的贸易战,给经济金融带来严重后果。 ⑤金融业开放问题:中国金融领域对国外资本的全面开放,可能对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产生不利的影响,增加中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相应的防范措施有: ①加快完善国内银行的产权制度、治理结构及管理体制; ②加强对证券市场的监管,建立健全证券方面的法律制度。 二、我国目前面对的金融形势及对金融脆弱性的影响 进入21世纪,全球金融业正经历着根本性的变革:跨境资本流动量不断增长,金融机构的整合和集团化,资产证券化与脱媒;同时,政府监管的放松、竞争的加剧、顾客新的需求和行为的出现、金融产品的创新以及信息技术的进步。我国金融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的深化,金融全球化、自由化的浪潮对国内金融业的影响日趋明显,这些都使金融的脆弱性增加了新的变数。 (一)金融自由化。虽然金融自由化促进了金融发展,从而促进经济增长,但是也加剧了金融的脆弱性。其表现主要是汇率和利率的自由化、资本流动的自由化、银行分业管理制度的逐步消除。根据克鲁格曼的“三元悖论”,汇率的自由化与资本流动的自由化将大大削弱国家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从而对我国金融体系提出更高的要求,如金融宏观调控体系的调节方式由行政命令式向市场化的转化,金融企业面对的市场价格波动不断增加等;银行分业管理制度的逐步消除,更加复杂的业务范畴对金融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此外,金融自由化及资本逐利的本性使跨境

中国金融脆弱性指标构建与分析

中国金融脆弱性指标构建与分析 作者:天天论文网日期:2016-1-19 9:44:08 点击:2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和市场化水平的提高,一系列金融风险随之而来并以空前的趋势威胁着中国金融安全,金融体系脆弱性检测指标构建的研究却并未随着中国国情的变化而适时更新。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对于金融脆弱性的理论研究和指标选取,然后详细阐述了金融脆弱性定量指标构建和设计,最后运用1991—2013 年的数据对中国金融脆弱性状况作了初步判断,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金融脆弱性; 核心指标集; 综合指标; 自贸区 一、引言金融自由化不断加深的1980 年代初期,金融危机频频爆发在宏观经济状况良好的国家,传统研究的经济基本面因素难以解释这种新形势下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在这种情况下,由1963 年H. P.明斯基在《大危机会再次发生吗》提出的“金融不稳定性假说”,衍化为其在1982 年详细阐释的“金融脆弱性”概念,并引起广泛关注。 随着后续研究的深入,“金融脆弱性”的概念日趋流行,但对于金融脆弱性的定义和分类依然存在着很大分歧。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种观点: I. P.戴维斯( 1988 年) 把金融脆弱性看作是金融市场上的一种冲击,它可以使金融市场的价格和流量发生无法预估的变化,从而导致金融公司存在破产倒闭的风险,这种风险的不断扩大蔓延又会造成金融体系融资能力的削弱。但其实际上只是从现象上描述了金融脆弱性,并未反映金融脆弱性之本质。米·阿格利塔( 2002 年) 则是选择从金融活动主体行为的角度来说明金融脆弱性,他把金融脆弱性看作微观经济行为与受这种行为影响的宏观经济状况之间的特殊关系,但仍未反映金融脆弱性之本质。 当前被认可较多的金融脆弱性理论来自于本概念提出者H. P.明斯基的《金融体系内在脆弱性假说》一书,他认为金融脆弱性是金融体系所内生的,金融业本身的高负债经营导致了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这一概念后来被广泛认可为狭义上的金融脆弱性。相应地,国内金融专家黄金老( 2001 年) 提出了广义金融脆弱性的定义,他在重视金融脆弱性的内在特性的同时,将外在冲击纳入考虑范围之内,认为金融脆弱性是一种高负债、高风险的状态,是融资领域中的风险集聚[1]。而伍志文( 2002 年) 从金融制度学的角度解释金融脆弱性,认为金融脆弱性是金融制度的结构不平衡导致风险集聚从而使金融体系的部分或全部功能丧失的一种状态,主要体现在金融市场、金融组织和金融监管这三个金融制度的子系统上[2]。 随着中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资本市场开放程度和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虽然国内金融系统并未出现内因所致的金融危机,但近年来中国金融体系潜在不稳定现象愈发增多,金融风险不断积聚。无论是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温州中小企业和P2P 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企业主跑路事件,还是“钱荒”以及2015 年股票市场的剧烈波动,都展现出中国金融生态和市场环境正面临着此前并未经历过的发展机遇及潜在风险。 2011 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和世界银行首次发起针对于中国金融部门现状的金融部门评估项目( FSAP) ,指出中国总体金融体系较为稳定,但金融脆弱性正在逐渐增加。目前,学术界尚未就系统性金融风险、金融周期和金融不稳定等概念假说达成明确一致__的认识,这为刻画金融风险衍化过程和金融不稳定状态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及设计难度。然而,构建出一套合理的指标体系评估近年来中国金融脆弱性,对于监管和把握整体经济环境都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及政策意义。本文尝试基于影子银行规模不断扩大、资本市场逐渐开放的国情现状,综合完善国内外现有金融脆弱性指标体系研究,设计了较为科学可行的金融脆弱性评估指标体系,初步对1991—2013 年的中国金融系统脆弱性进行综合判断,并根据中国金融改革的进程,提出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中应该重视金融脆弱性程度,稳健完善自贸区金融预警体系。 二、金融脆弱性指标体系构建范式回顾金融脆弱性指标体系构建的核心就是通过多种经济金融变量的选择和组合来反映影响金融脆弱性的因素,这就需要一系列的经济金融指标来实现有效度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