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金和诗歌探骊

金和诗歌探骊

金和诗歌探骊
金和诗歌探骊

论文关键词:金和诗史讽刺革新论文摘要:对于金和其人其诗的评价,历来毁誉不一。本文试从金和的思想历程及其诗歌的乐府传统、诗史特征、讽刺艺术、革新精神等方面对他进行再认识,并进一步探讨他对中国诗歌近代化的贡献。生于封建末世的诗人金和,一生颠沛流离,潦倒而终。他所生活的年代是一个剧变和动荡的时代,风雨飘摇的封建社会逐渐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他的《秋蟪吟馆诗钞》就是这一时代的真实写照。他在世时,其诗不为人所重,死后,其诗集刊行于世,始获^称赏,声名鹊起。谭献、陈衍等传统文学批评家对他推崇备至,尤其是文学革新的两大巨匠——梁启超和胡适的看法更引人注目。梁启超几乎骂倒了整个清代诗坛,却极力推许金和,他《秋蟪吟馆诗钞序》中称其诗:“意境、气象、魄力,求诸有清—代未睹其偶。比诸远古,不名一家,而亦非一家之境界所能域也。呜呼!得此而清之诗史为不寂寥也已。”并辑金和、黄遵宪两人的诗为《晚清两大家诗钞》,称“这两位先生是中国文学革命的先驱”。胡适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也说金和“确可以算是代表时代的诗人”。然而,对金和诗歌持批判态度的也不乏其人.如胡先骗认为金和的诗“太欠剪裁,不中法度。且骨格凡猥,口吻轻薄,殊缺诗人之高致”。嘲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究竟孰是孰非?让我们来重新审视一下金和其人其诗。金和,号亚匏,上元(南京)人,性狂傲,人称“振奇人”,才高命蹇,工诗词古文,尤以诗呜世。鸦片战争爆发,23岁的诗人每有报国之志,表现出一位爱国诗人的民族气节。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他的地主阶级立场和对农民起义的恐惧明显地表现了出来,他曾密谋做清军内应,企图置新生的革命政权于死地。不料,清军失约而事败。他对太平天国的敌视态度在他的作品中留下了很深的阶级烙印。不过,可笑又可悲的是金和一厢情愿地效忠清王朝,不但没能使他跻身于统治阶层,反而几遭杀身之祸,]将他推人了十余年颠沛流离的困苦境遇,这加强了他对统治集团的离心倾向。飘萍浮槎般的流浪生活,加深了他对统治集团腐朽残暴的认识和对下层民众的同情。他看到了清军“筹粮几夺民家炊”“慨从军兴来,处处兵杀民”的现实。他所忠爱的王者之师的种种暴行使他震惊、激愤。金和当年策应清军的壮举,曾让他引以为豪,但在历经沧桑之后,有人问及此事,他却“蹙额不欲尽其辞”。(柬允泰《金文学小传》)诚然,金和曾效忠过清王朝,但他耳闻目睹的大量残酷的现实,使他在创作时不得不改变自己的政治同情,超越自身的阶级局限,自觉地通过诗歌揭露、抨击清军残害人民的罪恶。金和处于两个敌对阶级的夹缝中,何去何从,两难抉择,进退失据的苍茫心态是这一时代文人共同的生命写照,对清王朝怒其不争.对人民哀其不幸。清军的暴行让他由失望到绝望再到愤恨。可他又不情愿站在人民一边,爱而不得其爱的失心症让他陷入了无可解脱的怅惘;精神家园的丧失,让他不得不寻找新的归宿,他希望找到一个无“兵”无“贼”的世外桃源,直到全集的最后一句,他仍然写道“余生衰病甚,何处问桃源(《寓涫上》)。金和这一代沉沦于社会底层的诗人才士,大抵沿着这样的轨迹走完一生的。[!--empirenews.page--] 一、乐府传统与“诗史”特征乐府传统和诗史精神作为一种文学原则和诗学精神,像一条红线一样贯穿于古典诗歌的始终,二者互为表里。乐府传统即一种“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文学精神,外化为诗史特征。“诗史”一词始见于唐人评杜。诗史传统从慷慨任气的建安诗歌,到杜甫“善陈时事”的新题乐府,再到陆游、文天祥的爱国诗和金和、黄遵宪的纪乱诗,历代相承,几乎绵延于整个古典诗歌的历程。金和生活在社会转型的战乱年代,经历了亘古未有的社会剧变,他的诗就是这一时代的写照,也是他所见所感的真实记录,艺术地再现了中华民族的空前劫难和不屈的反抗精神,用血与泪凝成一系列不朽的历史性诗章,写出民族危亡关头和亡国易代之际的慷慨之音和离黍之悲,一部《秋蟪吟馆诗钞》就是一部用诗描绘而成的晚清史画卷。金和的诗继承了乐府传统,“诞生于血与泪、剑与火相交织的广阔背景上……它具有诗与史的双重价值,是诗与史的谐和,具有诗的特质和强烈的史感。有叙事诗的结构和抒情诗的精神.它具有古朴凝重、悲壮激越的艺术风格,体现出悲壮、崇高的美学特征。它是峥嵘岁月中的血泪之作,而不是寻常年代的浅吟低唱。”所以,人谓其诗“诚诗史

也”。Ⅲ他的诗以形形色色的人物为点,再以历史事件为线把这些人物串起来,从点到线再到面,从微观到宏观,真实地记录了近代历史的演变轨迹。既有线形的过程叙写,又有立体的事件描述,从他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外夷对神州大地的蚕食,可以看到满清铁蹄的践踏,可以看到起义军的硝烟,也可以听到被压迫人民的呻吟和反抗的怒吼。[1][2][3]下一页首先,诗人站在爱国主义立场上写了一些反映鸦片战争的作品。鸦片战争爆发,年轻的诗人用义愤之笔写下了《围城记事六咏》,这是其“感事纪事诸作之先河”,]夷军尚未攻克镇江,南京的守将不去增援,反而“九城之门一时闭”(《守阵》),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在慌乱中庸人自扰。将领们不率领人民去抗战,反而关起城门起内讧,国人的可悲和诗人的无奈自然流露。其次,批判清军的腐朽和罪恶,揭露了封建阶级一向极力讳饰、一般文人也不敢触及的那部分社会真实。如《十六El至秣陵遇赴东坝兵有感》写东坝告急,蜀军前去增援,然而,走了九天还不到五十里,救兵如救火,这种增援速度简直如同儿戏。最有趣的的是《双拜岗激战》,这支军队如此窝囊,可闹起内讧来却异常激烈,“大刀狂有风,长毛疾于雨……从来攻城时,未见今武;虽各数十人,半里暗尘土。”时值列强凭凌,祖国山河面临着沦陷的危机,这些“勇敢”的军士不去报效国家,反而同室操戈。更令人发笑的是如此激烈的战役竟是为争夺一民妇,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上出现如此丑剧,令人哭笑不得。然而如此腐朽的军队,对待起同胞来又是如何呢?《接难民》写清军以接难民为幌子,实则“束缚难民横索财”稍有不从,便“杀之冤骨无人埋”。这哪是保家卫国的军队?他们不救民于水火,反而趁火打劫,落井下石。《黄金贵》写:“大帅积钱塞破屋,老兵积钱压折轴。”《感事》贝U揭露了他们发家的秘诀在于“杀民当杀贼’’,他们用人血染红了顶戴,用民膏筑起了黄金台;诗人笔下这样的怪事很多,在当时都具有普遍性,揭示了整个清朝的支柱——一军队的腐朽,揭示了在中西较量中清军溃败的真正原因。[!--empirenews.page--] 第三、描写民生疾苦。长期的流浪生活,使诗层人民的艰辛有了切身的体验,他的部分诗歌可以看作黑暗社会之面面观。《印子钱》写出高利贷对人民盘剥的严酷,“今日与汝钱十千,明日与我三百钱,三百复三百……”,这种滚雪球式的借贷方式,使许多人倾家荡产。《苜蓿头》则写出了卖儿鬻女的普遍现象,写得披肝沥胆,字字血泪。在重重盘剥之下,百姓举步维艰,而统治者即使在荒年也不体恤民情,《蝗至》:“千里夏无雨,江田未迟迟。人尤期稻熟,天又遣蝗至。难缓神仓漕,方增列灶师。”旱灾、蝗灾已让百姓叫苦,而漕粮军费却有增无减,于是自然出现“饿死只合从空山,冻死都教在行路”(《破屋行》)的惨状。天灾人祸使百姓接近生存的底线,迫使人民走上反抗的道路,《即事》:“积衰民亦虎,多敛泽无鱼”,指出了农民起义的根源。金和的这类时事政治诗大多都弥漫着时代乱离与苦难的氛围,传达出人民的歌与哭,具有诗与史的双重价值。诗人是时代的神经,敏感地记录下了时代的创伤;他是这个年代的战士,把激愤的诗笔投向种种罪恶;他也是这个时代的旗手,为人民的斗争摇旗呐喊。二、绝妙的讽刺艺术金和作为一位杰出的讽刺诗人而饮誉近代诗坛。其诗远祖先秦变风,继承其放言无惮的传统,能云“列国变风所不能尽者”(谭献《秋蟪吟馆诗钞序》);上承建安风骨,近宗三元新乐府传统,缘事而发。他所处的时代又赋予他的讽刺诗以新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近代封建君主专制削弱,儒家诗教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在战乱年代的特殊背景上,“乱世之音怨以怒”,金和的讽刺诗更多地呈现出“金刚怒目”式的犀利,较少含蓄委婉,超越了古代讽刺诗“怨而不怒”的格局,胡适称赞他的讽刺诗是“有心人的讽刺”。鲁迅说:“讽刺的生命是真实”,金和讽刺诗的第—个特点就是题材的真实性和讽刺对象的典型性。其诗选材于现实生活,截取生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通过讽刺形象来反映社会问题。他所讽刺的反面角色都是现实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所写事情也是从现实生活中加工提炼出来的,然而,这些寻常的素材一经诗人生花妙笔点染,就立刻散发出夺目的艺术光彩。如《名医生》,本对医术一窍不通,竟然东诓西骗,行起医来,因而“倾银满囊钱满笥”。他昨天刚把人医死,今天还厚颜无耻地前去吊丧,口口声声叹息命中注定,寥寥数笔活画出—个江湖骗子的形象。

第二,金和讽刺诗善用自嘲的手法,把矛盾的言行集于一个形象身上,让讽刺对象自己打自己的嘴巴,突出其可笑、可鄙。《真仙人》声称已看破红尘,名利如过眼烟云,可他却逢迎权贵、冷落寒士,这样一个势利之徒和那个标榜万事皆空的“仙人”不是判若两人吗?一前一后,两相对比,其虚伪丑恶的嘴脸活现于读者面前。第三,截取具有调‘jIi!I性的情节,组成漫画式的滑稽场面。如《双拜岗激战》,诗人抓住这一题材,用幽默的语言,曲折的笔致,给这一场面一个特写,几经渲染,讽刺立现。第四,讽刺风格的多样化和灵活性。金和的讽刺诗具有婉而多讽的特,既有“金刚怒目”式的直面呵斥,也有曲折委婉的自然流露;既有剑拔弩张的犀利,也有娓娓道来的深沉。如《初五日纪事》。[!--empirenews.page--]上一页[1][2][3]下一页三、文学革新精神——对中国诗歌近代化的贡献金和的诗歌革新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题阳湖孙竹床诗稿》中。他批判当时诗坛盛行的堆垛六经,以“腹笥”为诗的掉书袋的风气,反对厚古薄今,盲目泥古。他认为诗歌应随历史的脚步前进,表示要成以一家之言,在题材和意境上要“更从古人前,混沌辟新意”,写出“古人所未至”“古人见亦惊”的新诗。金和的诗歌革新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他的诗歌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诗教的束缚,以讽刺见长,但也遭到一些非难。胡先辅说:“金氏之诗,才气横溢,言辞犀利,诚有过人之长……但每觉其骨格不高,锋利太甚……吾以为金氏之诗岂但轻薄,直是刻毒。小雅之刺不如是也……以其有悖温柔敦厚之教也”。对此,金和似早有预料,他在诗集《自跋》中云:“是卷半同日记,不足言诗……语宗痛快,已失占人敦厚之风,犹非近贤排调之旨。在其今日,诸公有是韬钤,斯吾辈有此翰墨,尘秽略相等,殆亦气数使然耶!若传之后人,其疑焉者将谓丑诋不堪。”他犀利的讽刺诗,正是当时的社会现实使然,有此咄咄怪事,故有此讽刺诗,至于说他的诗歌有悖温柔敦厚的诗教,这正是古典诗歌近代化的一个突出特征。占典诗歌要完成近代化的历史转型,首先必须打破儒家诗教的桎梏,打破温柔敦厚的美学规范,金和的诗正表现出这—倾向,不再遵从完美和谐的美学风格。其次,在形式上采用以小说为诗的笔法,隐锋芒于形象中。古典诗歌以抒情为主流,近代以降,叙事诗大量涌现,但大多只能算是记事诗,以诗的形式记录历史而已,以文为诗,诗中有事。而金和的诗以小说为诗,诗中有人,他善于全方位、多视角地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群像,而以平民英雄的刻画最为精彩。如《烈女行黄婉梨事》《断指生歌》《兰陵女儿行》这三首歌形体叙事长诗,开头都用了倒叙的手法,都是以太平天国运动为时代背景;抨击的对象都是靠镇压起义而发迹的清军将官;塑造的平民英雄都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虽为一介平民,但面对强敌仍临危不惧,从容不迫,不丧失人格尊严,这些形象在一定意义上也是诗人人格精神的显现。他的诗歌喜欢以议论入诗,结尾常用“吁嗟乎!”抒发他的感慨。以俗语、口语入诗,如《兵问》全由对话组成。他的这些艺术尝试,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再次,学习散文、民歌的笔法,体式灵活多样。如《杀虎行》开头就具有民歌的特点;他还写了许多日记体诗,如《痛定篇十三日》;书信体诗如《赠同学张君荷生》。金和的诗还不入考据,很少用典,罕见僻字,这与当时避俗避熟的诗坛风尚相左;他的诗歌语言诙谐幽默、明白如话。有一部分诗,不拘格律,“绝无家法,正如山中自云”(《奇零集序》),如《兰陵女儿行》.句式随人物的感情波澜而起伏变化,错落有致。胡先璃讥其“不中法度”,而梁启超却称之为“诗歌解放”。他不求合乎法度,但求“语语皆天真”。金和诗歌的革新对后来的新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对新派诗,从其倡导者黄遵宪的诗中我们隐约可以看到金和的影子。所以,章士钊在《近代诗家绝句》中说:“亚匏白是英雄手,白敛堪师人境庐”。[!--empirenews.page--] 纵观近代诗坛,从龚白珍开始,打破前清诗坛的沉寂,到爱国诗潮中现实主义的回归,再到金和诗歌的革新,之后又经历了新派诗、新学诗、歌体诗、白话诗等阶段,中国诗歌才一步步完成了近代化的转型历程,金和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可谓近代诗坛的一颗明珠。梁启超等人对他的评价尽管不无溢美之处,,可就其艺术性和价值而言,是有一定道理的。而胡先鞠对他的指责,尽管过于苛刻,

但也指出了金和诗歌的缺点:缺乏剪裁,粗疏空泛。但是,瑕不掩瑜,金和终究可以称得上是近代诗坛的一大家。

借代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教案

教案《借代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 一、评讲目标: 1、能通过评讲理解什么是借代修辞手法及体悟其修辞效果。 2、能判断并鉴赏借代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 二、评讲重难点: 判断并鉴赏借代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 三、评讲设计: 由练习进行相关拓展。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苍梧谣 [宋]蔡伸 天!休使圆蟾chán照客眠。人何在?桂影自婵娟。 问:红字词语用的什么修辞手法? 学生答,老师析 析:借代 蟾蜍为月亮的代称。 桂影代月影。 婵娟代美好。 二、试题整合回顾:(学生答,老师析) (一)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借代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1、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3、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4、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李清照《醉花阴》) 7、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答案:7,借喻。 分析:1、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3、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4、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李清照《醉花阴》 三、什么是借代?(老师PPT展示讲解) 借代指的是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其中,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做借体,被代替的事物叫做本体。 四、借代种类: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常见借代词语1

一、常见借代词语: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 月亮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 百姓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二、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fǔ) 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

《龟虽寿》曹操古诗赏析

《龟虽寿》曹操古诗赏析 【作品介绍】 《龟虽寿》为东汉曹操创作的一首乐府诗,是曹操的《步出夏门行》四章中的最后一章。时曹操刚击败袁绍父子,充满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作品富于哲理,阐发了诗人的人生态度。 【原文】 龟虽寿⑴ 神龟虽寿⑵,犹有竟时⑶。腾蛇乘雾⑷,终为土灰。老骥伏枥⑸,志在千里。烈士暮年⑹,壮心不已⑺。盈缩之期⑻,不但在天⑼;养怡之福⑽,可得永年⑾。幸甚至哉⑿,歌以咏志。 【注释】 ⑴龟虽寿:曹操所作乐府组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四章。 ⑵神龟:传说中的通灵之龟,能活几千岁。寿,长寿。 ⑶竟:终结,这里指死亡。 ⑷腾蛇:传说中龙的一种,能乘云雾升天。

⑸骥:良马,千里马。伏:趴,卧。枥:马槽。 ⑹烈士:操有远大抱负的男子。这里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暮年:晚年。 ⑺已:停止。 ⑻盈缩:原指岁星的长短变化,这里指人的寿命长短。盈,增长。缩,亏,引申为短。 ⑼但:仅,只。 ⑽养怡:指调养身心,保持身心健康。怡,愉快、和乐。 ⑾永:长久。永年:长寿,活得长。 ⑿幸甚至哉:庆幸得很,好极了。幸,庆幸。至,极点。最后两句每章都有,应为合乐时的套语,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白话译文】 神龟虽然十分长寿,但生命终究会有结束的一天;腾蛇尽管能腾云乘雾飞行,但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年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旁,雄心壮志仍是驰骋千里;壮志凌云的人士即便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心也永不止息。人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决定;调养好身心,就定可以益寿延年。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创作背景】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大捷,班师回朝途中,天气寒冷且干旱,方圆二百里内没有可以饮用的水源,军队粮食也已

例谈高中英语诗歌的教学设计-2019年

例谈高中英语诗歌的教学设计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英语教师逐渐更新观念,比以往更加关注以学生为主体,更加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强调运用语言习得理论,让学生在接近真实的环境中习得语言知识和技能。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该凸显语言习得需要真实环境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各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参与到所设计的教学活动之中。笔者以高中英语选修6(人教版)的第二单元《诗歌》为例,谈谈该话题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诗歌为话题,从学生初次接触诗歌,一直谈到诗歌创作的动机、有关诗歌的一些基本知识等。旨在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在初步了解和掌握诗歌这一文学形式的基本常识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诗歌创作。本单元共分8部分:1.热身部分;2.读前部分3.阅读部分;4.理解部分;5.语言学习部分;6.语言运用部分;7.小结部分;8.学习建议部分。 教学目标 ①语言知识:掌握重点的词汇和短语;掌握和理解几种诗歌的类型以及诗歌意镜; ②语言技能:通过听课文捕捉特定信息的能力并且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通过读课文,形成对所获得信息的处理、判断、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③学习策略:通过合作、讨论、探究等学习形式,使学生进行有效的英语思维与英语表达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④情感文化:通过学习,感知诗歌的语言美和艺术美,初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和感知英语诗歌的语言美和艺术美;②如何鼓励学生进行简单的诗歌创作。 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和学案导学法。 教学过程 一、热身部分Warming-up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into English(略) 复习本单元的短语和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起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二、导入部分Presentation (1)欣赏宋词《水调歌头》的MTV视频,学生随视频一起欣赏和诵唱; (2)头脑风暴:分组讨论诗歌创作的目的:Why do people write poems然后请学生表述各自的观点,教师加以点评;最后,教师总结和展示诗歌创作的目的。 三、授课过程 (1)学生对照课本,听录音,完成练习材料; (2)细读并分组讨论。 Ⅰ.What is the poem A aboutⅡ.What is the poem B aboutⅢ.What is the poem C aboutⅣ.What is the Poem H about让学生分组阅读讨论四个问题,然后各小组选代表发言,最后教师总结并展示相关答案。(通过问题的导向,使学生学习和加深对A,B,C,H诗歌的理解,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和艺术美) 四、巩固过程――诗歌创作 通过学习D,E,F,G诗歌及诗歌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模仿诗歌结构进行简单创作诗歌;同时,教师也参与到该项活动之中,进行诗歌创作。 ①学生分组讨论并创作,教师及时辅导学生的创作;②教师展示和欣赏部分学生的作品; ③教师展示和欣赏自己的作品;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

摘要:学生通过阅读大量的英文材料可以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可以丰富语言知识和扩大词汇量。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占了相当大的比例。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在新一轮的改革后对英语阅读教学和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目前英语阅读教学却存在着很严重的问题。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方法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显露出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作者在诸多学者对于英语阅读教学的研究基础之上,对目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分析;对策 阅读作为语言学习的主要输入方式之一,在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特别对已经具备一定自学能力的高中生来说,阅读成了他们翱翔知识海洋的重要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说,自学能力的高低与阅读能力的高低密切相关,因为当今60%~70%的知识是靠阅读获得的。”①从近几年全国高考试题来看,考察学生阅读理解能力题的分值超过45%。阅读的分值高,正说明了阅读能力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新课改以来,不少一线中学英语教师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在高中英语教学,尤其是英语阅读教学方面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就,如注重学生对课文的整体理解、划分段落、找出中心句、努力去明白作者的意图等,但还存在着一些比较常见却又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在进行英语阅读课程的教学时,只注重自己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高中的英语教学中很多教师的对文章的讲解力求做到“无微不至”,对每一句每一个单词都进行详细的讲解,而忽略了文章作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而存在的,对文章的整体思想构建却没有进行足够的讲解,这样容易让学生对英语的阅读产生一个误区,可能会让学生片面认为阅读就是一个词汇的积累以及语言点的背诵过程。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没有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这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以及英语水平的提高。 (二)忽视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部分老师认为即便花大量时间进行课内外广泛阅读,考试的成绩也不一定就会马上提高;因此为了使学生“吃透”书本,老师总是抱着几本教科书“精耕细作”,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书本知识的重复和枯燥地操练之上,把学生人为地圈定在与之密切相关的题海之中,无暇顾及阅读,从而忽视了学生英语语言知识的积累及语感语义的培养。有些教师注意到语言输入的意义,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加大了阅读材料的输入,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教师找几篇现成的材料,让学生课后自己去阅读,然后核对答案,草草了事。②这种教学与练习,学生从阅读材料除获取一些细节外,其他收获甚小,更无从谈起对篇章结构的了解。长久如此,教学就会很机械、乏味,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逐渐减小,以致受到抑制。 (三)英语阅读教学模式单一 许多教师仍把阅读文章分解成孤立的语言知识点进行教授,不管文章的体裁,把教学的注意力放在词句的细节理解上,忽略了对文章的语篇理解和把握,以及对相关信息和背景知识的讲解。对于阅读材料的脉络搞不清楚,也就不能从整体上把握,从而就会影响对整篇文章理解的准确性。高中英语阅读材料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历史、地理等多个领域;体裁多样,有小说、散文、诗歌等等。针对不同的领域,不同的文体,也会有相应不同的阅读的目的,这种情况下相对一成不变的阅读教学模式就很难实现不同的教育目的。 (四)很多教师在英语阅读的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对课本知识内容的解,而缺乏英语文化方面的教学 英语的阅读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词汇量,同时对学生在句法和语法方面知识的积累

诗词里的借代三大类

诗词里的借代三大类 借代是诗词里经常使用的修辞格之一。借代是用甲事物来替代乙事物;甲乙二事物没有雷同性质,但互相间存在某种关系。借代运用得当,能使诗词生动活泼、简洁明了、声韵通畅。 我们说到比喻的时候,引用过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诗中的“沉舟”与“病树”是比喻,作者用来自比;而诗中的“帆”和“春”则是借代,分别用来指代“船”与“枝叶茂盛”。 帆与船,没有类似点,但它们关系紧密。帆是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春与枝叶茂盛,也没有类似点,但因为春的到来,万木才枝叶茂盛,所以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唐诗宋词里很容易发现各类借代修辞格,但现在博友的诗文里也经常运用。今天就先看看博友们的作品里的运用,做个借代的初步展示。凡是我认为是借代格的词汇,都用红字表示,供大家审视酌定。 小区内散步感怀徐曾惠的博客 竹木葱葱百草茵,晴天诱我晒精神。咿呀诧愕骑龙马,白发奈何侍领巾。 确信轮椅非旧岁,长思颤舌失连音。灰黄夕照沉楼峡,自问今生剩几春?

菩萨蛮佳人一声鹤唳 汗青今古名媛录,江山代有佳人出。才美各擅长,花香翰墨香。 沉鱼兼落雁,闭月羞花伴。蔡李上官班,诗文天下传。 见闻纪屾 何故轻生厌世尘,遴将农药断青春。一瓶下肚无风险,多谢公司假作真。 五律画青梅子十八 眼里春山静,无寻岭上鸦。观花惊燕子,听雨醉枇杷。 流水两三处,茅庐四五家。心离尘世远,何必着袈裟? 长大为国多贡献于孟融 主席塑像在身边,主席教导记心间。全面发展学本领,长大为国多贡献! 博友上善若水雅和 笔墨纸砚送君前,渔樵耕读归田园。若得如水相为邻,人生何处不尽欢。 喝火令乱喝杨灵未极

最新(曹操)诗词鉴赏《观沧海》最全中考鉴赏

《观沧海》(曹操)诗词鉴赏 【思想内容】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豪迈的气魄,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艺术手法】1、虚实相生: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洪波涌起”衬托下文大海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2、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气魄的表现,诗里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意思又很含蓄。3、动静结合:“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互相映衬,显示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理解背诵】 1.《观沧海》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乐府四言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 2、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观”字统领全篇的写景。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是实写,后四句是虚写,其中总写沧海全景的诗句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分写部分,先写岛上的树木百草,次写海面上的秋风洪波,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诗中将“大海”称为“沧海”,是因为海水呈青苍色 3,《观沧海》中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诗中“志”的意思是志向。(2分) 4,对景物作总写,渲染大海苍茫动荡气势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写大海无风时波浪的一句是水何澹澹,写大风大浪的一句是:洪波涌起。 本诗的感情基调是:苍凉慷慨。从本诗所写之景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胸怀?博大。 5.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用欣欣向荣的景象点染大海的勃勃生机的句子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6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表达自己博大胸怀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7.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中有句:“萧瑟秋风今又是。”《观沧海》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简答题】 1、诗中用一“观”字统领全文,采用借景抒情的写法,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表达了诗人“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怀”。(3分) 2、下面的诗句描写沧海的景象,有动有静,试作分析。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动静结合,描写大海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写静景,表现了岛上的勃勃生机;“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动景,表现了大海的磅礴气势。 3、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显示了什么?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全是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动静结合)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图画啊! 4.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4.简要分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思想内容并指出其表现手法。 思想内容:这四句写出大海的广阔浩大(1分),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1)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想象夸张(答对其中一可)。 5、试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两句作简要赏析。 答案:借助奇特的想象,运用夸张,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6.“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句中“若”字用得好,试评析。(2分)

珠海市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二次线上测试卷

珠海市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二次线上测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共3题;共36分) 1. (9分)(2020·浙江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根”的意义,对于理论来说,包括基础范围的广度、思想来源的深度和影响时间的长度。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深沉、更持久的自信,蕴涵并彰显此“三度”,所以成为理论自信之根。 我国传统文人常用“腹有诗书气自华”显示自信。从文化自信与理论自信的关系看,“腹有诗书”是基础,“气自华”或“‘论’自华”是自信的结果和表现。按文化大逻辑,理论属于文化,是文化的一个种类;先有文化、再有理论,如同先有根、再有树;文化体量大、资源足,理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文化朝气蓬勃、生机盎然,激发理论之树茁壮成长。理论是一种关乎价值观念、抽象的甚至是逻辑化的特殊文化,虽不像自然科学那么程式化符号化、历史学那么精细化系统化、艺术那么形象化、生活方式那么具体化,但离开它们,就“穷得只剩下逻辑了”。如果“唯理论而理论”,理论自信“只应天上有”。 理论不是“空心菜”,而是文化的结晶、文化海洋中耸立的灯塔。1973年,汤因比提出一个著名观点,认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和终结的文明,其世界主义精神、人文主义价值观等,将成为世界文明的希望和未来。如同“探骊得珠”或“冰山一角”,这一理论主张来自博大精深的世界历史文化,来自他对世界历史扎实而深入的研究,来自令众多文史学者叹为观止的《历史研究》。他的文化自信、学术自信促使他产生理论自信,能够作出这样的结论。存在决定意识。当历史的物质存在和意识产品转化为历史文化、成为“被意识”的历史存在,也就成为理论生成的一个源头、理论反思的一个对象、理论提炼的一个熔炉、理论链接的一个要素、理论自信的一种资源乃至资本。文化史告诉我们,文化不只是理论的“充电器”,也是理论的“发动机”,文化底蕴的厚薄、文化功率的大小、文化研究的深浅往往决定理论的深度和厚度、理论自信的强弱。 理论是思想精华,只有与文化合流才能源远流长、千古流芳。先秦“诸子百家”,源于此前的传统文化和当时的社会文化,演进为灿烂的中华文明,成为我们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基因。文化自信包括对传统文化和时代文化的肯定、领悟及超越;由此生发的理论自信,促使提出的理论与传统文化“接得上”,与当时人们文化心理需求“合得上”,在现实文化中“落得下”“叫得响”;面向未来,“传得开”“传得远”。 文化自信的要义在于精神自信,理论自信的要义在于价值自信,或“根”或“果”,都是为了塑造和提升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在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革命文化自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当代中国人就能清晰呈现自己的人文精神和本质力量,明确表达自己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内涵,以更加充沛的精神状态、更加鲜明的价值追求,昂首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例谈高中英语诗歌的教学设计-2019年教育文档

例谈高中英语诗歌的教学设计-2019年教育 文档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例谈高中英语诗歌的教学设计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英语教师逐渐更新观念,比以往更加关注以学生为主体,更加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强调运用语言习得理论,让学生在接近真实的环境中习得语言知识和技能。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该凸显语言习得需要真实环境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各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参与到所设计的教学活动之中。笔者以高中英语选修6(人教版)的第二单元《诗歌》为例,谈谈该话题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诗歌为话题,从学生初次接触诗歌,一直谈到诗歌创作的动机、有关诗歌的一些基本知识等。旨在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在初步了解和掌握诗歌这一文学形式的基本常识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诗歌创作。本单元共分8部分:1.热身部分;2.读前部分3.阅读部分;4.理解部分;5.语言学习部分;6.语言运用部分;7.小结部分;8.学习建议部分。 教学目标 ①语言知识:掌握重点的词汇和短语;掌握和理解几种诗歌的类型以及诗歌意镜;

②语言技能:通过听课文捕捉特定信息的能力并且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通过读课文,形成对所获得信息的处理、判断、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③学习策略:通过合作、讨论、探究等学习形式,使学生进行有效的英语思维与英语表达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④情感文化:通过学习,感知诗歌的语言美和艺术美,初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和感知英语诗歌的语言美和艺术美;②如何鼓励学生进行简单的诗歌创作。 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和学案导学法。 教学过程 一、热身部分Warming-up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into English(略) 复习本单元的短语和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起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二、导入部分Presentation (1)欣赏宋词《水调歌头》的MTV视频,学生随视频一起欣赏和诵唱;

曹操诗词赏析

曹操诗词赏析 《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侯并起,战乱不断,生灵涂炭。后人有诗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曹操目睹了百姓在战乱中的悲惨境况,写下了这一首饱含同情的诗作。 连年的征战,使得将士长期不得解甲,身上长满了虮子、虱子,而无辜的百姓却受兵燹之害而大批死亡,满山遍野堆满了白骨,千里之地寂无人烟,连鸡鸣之声也听不到了,正是满目疮痍,一片荒凉凄惨的景象,令人目不忍睹。 最后曹操感叹道:在战乱中幸存的人百不馀一,自己想到这些惨痛的事实,简直肝肠欲裂,悲痛万分。在这首《蒿里行》里,体现的是曹操的忧国忧民之心。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官渡之战后,曹操打败了袁绍,袁绍的两个儿子袁尚和袁熙逃到乌桓,勾结乌桓,骚扰边境。 曹操不得不远征乌桓,在一番对抗之后,曹操取得了胜利,巩固了后方。曹操得胜归来,在经过碣石山时,写下这首《观沧海》。 曹操登临碣石山,居高临海,借着眼前大海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统一中原的雄心壮志。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这首诗中的名句。 曹操说,太阳和月亮,灿烂美好的银河星光,似乎是从这海洋中生出的。 超凡的想像力体现的是曹操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意味着自己要像大海一样,包容万物。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那些烧脑的谜语搜集了不少哦!二年级看看呗,有谜底

那些烧脑的谜语搜集了不少哦!二年级看看呗,有谜底 1、红红果子棍上挂,外裹糖儿味道佳(打一食品)——谜底:冰糖葫芦 2、二人来比赛,绳索围栏杆,挥舞皮手套,看谁当状元(打一体育比赛项目)——谜底:拳击 3、别看是堆草,砂锅里面熬。每天喝两碗,疾病被撵跑。(打一种药)——谜底:中草药 4、月下美人(打一植物)——谜底:昙花(“月下美人”是“昙花”的别名) 5、瘦瘦身体黑心肠,外披彩色花衣裳。琴棋书画会两样,削尖脑袋帮你忙。(打一物)——谜底:铅笔 6、脱了红袍有白衣,白衣下面黑胖子(打一水果)——谜底:荔枝 7、一群小姑娘,围坐水中央,举着小绿伞,个个笑红脸(打一植物)——谜底:荷花 8、唱歌比赛赢奖品,小朋友们真高兴(打一节日)——谜底:儿童节 9、小小四方纸,散发出幽香,饭店最常见。饭后就用它——谜底:餐巾纸 10、脚穿一双特制鞋,尺码大得没了边,冰天雪地向前跑,速度快得像射箭(打一体育运动)——谜底:滑雪 11、天上飞着一只鸟,用线牵着到处跑(打一玩具)——谜底:风筝 12、圆规画蛋(猜地名)——谜底:太原 13、孔明定下空城计,苏秦能说六国平,六郎要斩亲生子,宗保不舍穆桂英,猜四个字——谜底:巧言令色 14、坐的姿势不对,它就跟你作对,要想身体笔直恶习立即纠正(打一人体器官)——谜底:脊柱 15、不能口头推荐淮阴侯探骊格——谜底:应用文·介绍信

16、小小箱子真奇妙,里面装着各种药,走村串寒送温暖,乡村医生不能少(打一医疗器具)——谜底:医药箱 17、远看像蛋糕,近看像蜂巢。全身小洞洞,吸水效果好(打一物)——谜底:海绵 18、浑身毛绒绒,有水拧一拧,人人离不开,早晚都要用(打一日用品)——谜底:毛巾 19、树弯弯藤弯弯,秋天结果一串串。紫的紫来绿的绿,造出好酒甜又甜(打一水果)——谜底:葡萄 20、俊美无匹却为妖,贵气逼人毒华爪(打一动漫人物)——谜底:杀生丸 21、高高树上结果实,插入吸管尽情饮(打一水果)——谜底:椰子 22、母马打一个字——谜底:妈(母就是女) 23、小小水池像战场,跳进水里手脚忙,你追我赶比谁快,分分秒秒不相让(打一体育比赛项目)——谜底:游泳 24、一个有着两把大扇子的小朋友(打一动画片)——谜底:《大耳朵图图》 25、一对姐妹花,身穿红褂褂,各把门一端,净说吉祥话(打一节日物品)——谜底:春联 26、喵!汪!(打一动画片)——谜底:《猫狗/Catdog》 27、绿色叶子红色根,大力水手的最爱(打一植物)——谜底:菠菜 28、一个很有破案头脑的小鬼(打一动漫)——谜底:《名侦探柯南》 29、有话大家讲,猜一字——谜底:讼 30、样子像小锅,不把饭菜热,扣在脑袋上,立刻冷变热(打一日用品)——谜底:帽子 31、小小家伙本领大,数字再多都会算;答案瞬间就得出,人人爱把它来赞(打一物品)——谜底:计算器 32、长长方方小年糕,香气扑鼻不能咬。搓搓柔柔变泡泡,清洗衣服个变小。(打一物)——谜底:肥皂 33、赤珊瑚儿地下埋,片片绿叶头上栽;清甜爽口营养菜,男女老少把它爱(打一蔬菜)——谜底:胡萝卜

高中英语诗歌教学四部曲

高中英语诗歌教学四部曲 ——以Module 6 Unit 2 Poems Reading为例 【摘要】在英语教学中加强英文诗歌的分析和鉴赏,对提高学生的语感和语言理解能力具有非常有效的作用。本文以一堂诗歌教学课为例,对高中英语诗歌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究,总结出高中英语诗歌教学四部曲:体验音韵妙趣,感受诗歌之语言美;了解诗歌类型,感受诗歌之形式美;搭建创作平台,体验诗歌创作;赏析经典诗例,感受诗歌之意境美。 【关键词】诗歌语言形式创作意境 一、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代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把英语语言教学置于跨文化交际的环境之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对英美文化的感悟力。诗歌是真实的语篇,是语言艺术的精华它不仅语言优美、韵律感强,而且文化内容十分丰富,是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选用合适的诗歌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对语言本身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高中的英语文化意识普遍比较薄弱,他们很少接触英语文学作品,更别说是诗歌。 下面我以Module 6 Unit 2 Poems Reading为例,谈谈我对高中英语诗歌教学模式的探究。本课堂以英语诗歌作为载体,组织大量有效的教学活动。在鉴赏诗歌时,每种诗歌组织不同的活动,如:朗诵、找韵脚、找主题、翻译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了英语诗歌的特点。这种“在活动中学习”的探究模式下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高中英语诗歌教学模式探究 1.体验音韵妙趣,感受诗歌之语言美 (1)读出诗歌韵味 诗人北岛曾说:“诗歌不是拿来看的诗歌是拿来读的,不懂得这个道理, 不会读懂诗,也不会写好诗“作为一个阅读文本,诗歌以富有节奏的韵律给语言

高二语文:古诗文中的“借代”

高二语文:古诗文中的“借代” “借代”就是不直接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借代”也叫“换名”,这样的换名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古诗文中“借代”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以特征来代本体 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用“朱门”代替显贵之家。 ②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当官的而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人,在全国这样广大地域中,有几个人呢?) 用“缙绅”代一般做官的人。因古代大臣把笏插在腰带里,所以称作官的人为“缙绅”。缙,插;绅,腰带。 二、以部分代整体 ①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以帆船的突出部分“帆”代整个船。 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以“摧眉”代低头 三、以具体代抽象 ①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 以“管”“弦”代表管乐器、弦乐器,这里代表音乐。 ②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遥想当年,刘裕率兵北伐,队伍兵强马壮,气吞山河,如同猛虎。) 以“金戈铁马”来代精锐的部队。 ③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廉蔺列传》)(蔺相如只是凭着他能说善辩建立了功劳,但是地位竟在我之上。)以“口舌”代表辩说。 四、以专名代通名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范仲淹《岳阳楼记》) "骚”本指《离骚》,此处作了“诗”的通称。 五、以官职代人 ①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琵琶行》)

以“司马”代白居易,因白居易曾任九江郡司马。 ②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杜甫《春日忆李白》) 以“开府”代庾信,以“参军”代鲍照。因庾信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世称庾开府;鲍照曾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 六、以作者、产地代本体 ①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以传说中发明酒的人“杜康”代表酒 ②有一人控大宛,汗流而至。(《李娃传》) (有一个人骑着大宛马,跑得汗流浃背地到来。) 以良马的产地“大宛”代表马。

曹操短歌行赏析3篇完整版

《曹操短歌行赏析》 曹操短歌行赏析(一): 自古以来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者,大有人在。有的是因岁月蹉跎、不知老之将至而嗟叹;有的是因富贵荣华未及尽享而叹惋;也有的是因贪生畏死而惆怅。曹操的《短歌行》开头也发出了时光短促、人生几何的慨叹。但我们读过全传,就会感到,作者发此感慨,是正因他感到年事渐高(时年五十四岁),时日见浅,而眼下大业未成,匡扶济世之才又极为难得,是紧迫感、焦灼感使然。正是正因有这种思想,对于已经越陌度阡屈尊任用的,契阔谈宴,热诚相待;对那些尚在绕树三匝、徘徊不定的贤士,发出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的呼唤,坦露自己求贤若渴的心迹。这首诗使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看到曹操作为一代政治家的英雄本色:他有爱才、礼贤的政治家的胸襟;他有统一天下的宏大志愿;他有开创新局面的进取精神。 曹操的这首诗气魄宏伟,感情充沛。读着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样的诗句,你会强烈地感受到作者渴求贤才的殷切情绪;读着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你会感到诗人博大坦荡的胸怀。而这种诗句,也只有像曹操这样一位有雄才大略、感情豪放的人才能吟得出来。 曹操短歌行赏析(二): 《短歌行》原来有六解(即六个乐段),我们此刻按照诗意分为四节来读。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在这八句中,作者强调他十分发愁,愁得不得了。那么愁的是什么呢?原来他是苦于得不到众多的贤才来同他合作,一道抓紧时刻建功立业。试想连曹操这样位高权重的人居然在那里为求贤而发愁,那该有多大的宣传作用。假如庶族地主中真有贤才的话,看了这些话就不能不大受感动和鼓舞。他们正苦于找不到出路呢,没有想到曹操却在那里渴求人才,于是那真正有才或自以为有才的许许多多人,就很有可能跃跃欲试,向他归心了。对酒当歌八句,猛一看很象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那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刻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他们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就应赶紧拿定主意,到我那里来施展抱负。因此一经分析便不难看出,诗中浓郁的抒情气氛包含了相当强烈的政治目的。这样用心的目的而故意要用低沉的调子来发端,这固然证明曹操真有他的愁思,因此才说得真切;但另一方面也正正因透过这样的调子更能打开处于下层、多历艰难、又急于寻找出路的人士的心扉。因此说用意和遣词既是真切的,也是巧妙的。在

上海市青浦区2020年中考语文二模试题 人教新课标版

2020年青浦区初中学业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Q.2020.4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考生注意:本卷共有28题,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不计分。 第一部分阅读(90分) 一、文言文阅读(42分) (一)默写(18分) 1.复行数十步,。(《桃花源记》) 2.,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 3._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了却君王天下事,。(《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5.人生自古谁无死,。(《过零丁洋》) 6.,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二)阅读下面的散曲,完成7—8题(4分) 天净沙·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7.这首散曲的作者是元朝的(2分) 8.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描绘出萧瑟、冷清的秋景。 B.“一点”说明“飞鸿”的距离之远,“影下”极显速度之快。

C.“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描绘出秋日美丽的景象。 D.作者描绘的秋景浸透着自己寂寥、悲凉的感伤。 (三)阅读下文,完成9—11题(8分)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9.上述语段节选自课文《》(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1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中诸葛亮自叙生平及以身许国的经历是告诉后主自己精诚报效先帝的原因。 B.第①段中诸葛亮概述21年不平凡的历程,以表明创业艰难,激励后主奋发图强。C.第②段中诸葛亮希望后主能支持攸之、祎、允等一起随他率师北伐。 D.第②段诸葛亮表达了自己对蜀汉的忠诚和兴复汉室的决心。 (四)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2分)

高中语文 高三一轮复习:诗歌中的借代

借代是一种修辞手法,指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的名称来称呼它。 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注意:二者之间没有相似点,只有相关性。 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引人联想,使语句拥有形象突出、特点鲜明、文笔精炼、具体生动的效果。 借代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部分代整体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2.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赤壁怀古》) 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特征代本体 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1.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陈毅《梅岭三章》) 2.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 3.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赋得古原草送别》) 4.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赠孟浩然》) 具体代抽象 1.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3.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扬州慢》) 4.举酒欲饮无管弦。(《琵琶行》) 工具代本体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2.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过零丁洋》) 3.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蝶恋花》) 专名代泛称 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1.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2.绿珠捧琴至,文君送酒来。(庾信《春赋》) 3.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十三首》) 4.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短歌行》) 官职代本体 1.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琵琶行》) 2.江州司马青衫湿,宣城太守知不知。(《红线毯》) 3.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杜甫《春日忆李白》) 练习一 修辞 古诗词中常因为修辞之妙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如“”运用了借代的手法; “”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运用了比拟的手法;“”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①梨花千树雪②旅雁还应厌后行 ③钟鼎山林都是梦④天台四万八千丈 答案:③①②④ ①梨花千树雪,意思是千树梨花竞相开放,犹如树上盖了一层瑞雪。运用了 比喻手法。②旅雁还应厌后行,大意是迁飞之雁也应厌倦四处漂泊。运用了比拟手法。③钟鼎山林都是梦,大意是富贵和隐逸都是梦。运用了借代手法。 ④天台四万八千丈,意思为天台有四万八千丈高。运用了夸张手法。 练习二 拟行路难(其六)

曹操诗歌赏析

曹操诗歌赏析 曹操生平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魏武帝。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 曹操是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一生征战,为全国尽快统一,在北方广泛屯田,兴修水利,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抑制豪强,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此外,他还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作为一代枭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慷慨悲凉。 曹操对文学、书法、音乐等都有深湛的修养。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上,散文也很有特点。曹操的诗歌,今存不足20篇,全部是乐府诗体。内容大体上可分三类。一类是关涉时事的,一类是以表述理想为主的,一类是游仙诗。 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魏书》) 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每每定省,从容常言:人少好学,则思专,长则善忘;长大而能勤学者,唯吾与袁伯业耳。(《典论自叙》,袁伯业名遗,袁绍从兄。)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钟嵘《诗品》) 与时事有某种关联的作品有《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步出夏门行》等。《薤露行》、《蒿里行》二诗,作于建安初年。前一篇反映何进谋诛宦官事败,董卓入洛阳作乱;后一篇写关东各州郡兴兵讨卓,又各怀野心,互相杀伐,在内容上紧相承接。诗篇以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地写出了这一段历史过程,因此被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钟惺《古诗归》)。尤其可贵的是,在《蒿里行》诗中他以同情的笔调,写出了广大人民在战乱中所罹的深重苦难:“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苦寒行》作于建安十一年,诗篇描写冬日太行山区的酷寒、荒芜、险峻,形象生动,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感受。《步出夏门行》作于建安十二年征三郡乌桓时。该诗包括“艳”(前奏)及四解。“艳”着重写了诗人出征时的复杂心情。一解“观沧海”,写进军途经碣石时的观感;二解“冬十月”、三解“土不同”,写归途中见闻;四解“龟虽寿”,写取得了这场重要战役胜利后的思想活动。其中“观沧海”描写大海景象,“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气势磅礴,格调雄放,映衬出诗人包容宇宙、吞吐日月的阔大胸怀。“龟虽寿”以一系列生动的比喻,表达诗人对人生及事业的看法:“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是诗人贯彻终生的积极进取精神的真实表白。 以表述理想为主的诗歌有《度关山》、《对酒》、《短歌行》等。前两篇写诗人的政治理想。他设想的太平盛世是儒法兼采、恩威并用的贤君良臣政治。这在汉末社会大破坏的现实背景下,

高中英语教学案例分析-高二报刊阅读

高中英语教学案例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 高二英语报纸阅读课 李玮艳 摘要:文章分析了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报纸阅读课教学及如何在课堂中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了文本材料的高时效性和语言知识的介绍,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提升学生语言素养。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案例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教材分析 上海学生英文报(Shanghai Students' Post)是面向广大中学师生英语学习的辅导类报纸,它紧扣上海地区英语二期课改的教学大纲,在内容上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因此在平时教学中的使用率是很高的。这堂课选取的文本是2017年3月21日上海学生英文报的头版文章:The Music of Language. 改文章的执笔者是特约撰稿人Larry White,他就时下很热门的节目《朗读者》引发的阅读热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该课旨在拓宽学生的视野,在英语语言欣赏方面给他们一些建议和方向,同时训练他们对文章信息准确地捕捉和概括,并当堂给学生一次实际运用语言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让阅读理解和口头表达两种能力在一堂课上得到结合,提高学生的能力。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将引导学生就相关内容进行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将德育渗透进课堂中。 二、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高中二年级学生,他们对英语的认知较高一阶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具有一定的英语思维和表达能力。不论是口头还是书面,平时都有一些语言表达的训练,让学生们学习将现实生活中的思考与语言学习结合起来,学会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但是班级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表现毕竟还是会参差不齐,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布置的任务要兼顾各个层次的学生,既要运用鲜活真实的语言资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要有学术专业的知识内容让学生们有所学习领悟,同时在互动中实现教学任务和目标。 三、教学目标 1. 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以及作者的意图和观点。 2. 理解和学会应用文章中涉及的相关词汇。(例如convey, rhythm, be awakened to, tackle, imitate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