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20年城乡规划原理第一章: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化

2020年城乡规划原理第一章: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基本概念(掌握)

1、城市化含义

城市化是18世纪产业革命以后社会发展的世界性现象,世界各国先后开始从以农业为主的乡村社会转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化城市社会,这是一个必然的历史过程。

意义:探索城市化发展的普遍规律,预测其发展前景,对确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城市发展道路,以及制定相应的城市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城市化是乡村转变为城市的一种复杂过程。对城市化过程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理解,归纳起来有社会学的、人口学的、经济学的和地理学的不同概念。

社会学家认为:城市化是一个城市生活方式的变化过程,它意味着人们不断被吸收到城市中,并被纳入城市的社会组织中去,而且还意味着随城市发展而出现的城市生活方式的不断强化。

人口学家认为:城市化是乡村人口向城市转化和集中的过程。两种方式:一是人口集中场所(既城市地区)数量的增加;二是每个城市地区人口规模的不断增加。

经济学家认为:城市化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的进步,人们离开农业经济向非农业经济转移并产生空间聚集的过程。

地理学角度:城市化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空间专业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农业甚至未开发区形成新的城市,以及已有城市向外围的扩展。

定义:城市化通常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二层含义:人口集中过程和景观转变过程

城市化既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又是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产业转化为非农业产业,以及社区结构和空间形态转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在农村的扩散过程。城市化还应包括原有市区的结构重组、基础设施的现代化、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更新、环境的改善等。

2、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

普遍接受的:人口统计学指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指标)

计算公式:PU=U/P

其中:PU--城市化水平

U--城镇人口

P--总人口

不同国家对城镇人口统计标准的设定不同,往往缺乏可比性。

3、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1)初期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30%以下):农村人口占绝对优势,工业生产水平较低,工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农业剩余劳动力释放缓慢。

(2)中期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30%到70%之间):工业基础已经比较雄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工业吸收大批农业人口。

(3)稳定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70%到90%之间):为了保持社会必须的农业规模,农村人口的转化趋于停止。

世界城市化发展规律表明,当城市化水平达到30%、人均GDP达到800美元时,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由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18%增长到了2001年的37.7%,因而我国目前的城市化进程正处在这一加速发展阶段。

(二)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熟悉)

1、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2、城市化进程促进经济发展

3、经济发展的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也越高。国际上习惯于把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作为衡量该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之一。

(三)城市化与社会发展(熟悉)

1、城市化进程本身是社会发展过程

2、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互相作用和影响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也在不断提高现代化水平(社会设施和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环境质量和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意识、观念、价值取向、人际关系发生积极变化)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作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载体,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力。

3、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关于现代化社会指标的研究表明,现代化社会的指标都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实现的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规划 1、城市的含义: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2、城市化含义:城镇化这一概念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3、城市化几个阶段:城镇化划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2、现代城市规划思想: (1)田园城市理论:英国霍华德提出.意义:提出发展极限的概念;有机平衡的。原则;动态管理的观点。 (2)卫星城镇理论:昂温提出。这些卫星城镇独立性较强,城内有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 (3)雅典宪章:提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座位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行。 (4)马丘比丘宪章:重视人与人的联系。 (5)邻里单位:要求在交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称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

城规划原理课后习题和答案与解析(第四版)1_12章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课后习题解答 第一章 1.城市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 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当然,还有一些非基本要素:市政和公共设施、人造和自然景观、建筑数量等) 2.工业前城市与工业城市各自的特征是什么? 工业前城市: ①城市规模小②依赖风力和水力天然能源③以马车为主要交通工具 工业城市: ①城市圈层式向外扩张 ②出现城市仓储用地 ③出现商务贸易活动区 ④火车、轮船成为城市对外运输的主要工具,汽车成为城市运输的主要工具 ⑤城市类型增加 3.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依你的推测,2030年中国城市化的水帄将达到多少?

①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我国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②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和环境条件存在巨大差异,以统一的标准衡量中国城镇化发展,并以此制定政策,不能满足需求。 ③城镇化是一种现象,不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实现城市及区域的永续和谐发展是重点。 60%以上,官方预测为70%(8月27日发布的《2013中国人类发展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新增3.1亿城市居民,城镇化水帄将达到70%。届时,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将超过10亿。),进入城市化的稳定阶段。 4.城市化有哪些基本规律?城市化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哪些关系? 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②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③农业人口剩余推动城市化发展。 ①城市用地增加,农业用地、森林、湿地等非城市用地减少。 ②城市化耗费大量煤、石油等非天然能源,造成环境污染。 ③城市化同时促进科技发展,产生电池、塑料、建筑垃圾等人造污染物。 第二章 1.中国古代的城市格局反映了哪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思想?

规划师城市规划原理-城市与城市发展知识点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大纲要求: 1.掌握城市和乡村的基本特征; 2.熟悉我国城乡社会经济的特点; 3.了解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因; 4.熟悉城市发展的阶段及其差异; 5.熟悉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基本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 6.熟悉城镇化的含义; 7.熟悉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 8.熟悉城镇化发展的历程及当前状况; 9.熟悉城市发展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10.熟悉城市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11.熟悉城市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12.熟悉城市发展和资源发展的关系。 第一节城市的概念与内涵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人们对它的理解多种多样,这既反映了城市生活多元的本质特征,也反映了城市及其研究学科不断发展、动态演进的过程。 城乡规划师更新QQ群:180542561 购买各类资料咨询QQ:537084732 一、城市的概念 城市最早是政治统治、军事防御和商品交换的产物,“城”是由军事防御产生的,“市”

是由商品交换市场产生的。城市归根结底是由社会剩余物资的交换和争夺而产生的,也是社会分工和产业分工的产物。 目前对城市的一些主要理解或定义归纳如下: (1)城市的产生定义——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体说是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指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指手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分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商品交换) (2)城市的功能定义——城市是工商业活动集聚的场所,是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人群聚居的场所。 (3)城市的集聚定义——城市的本质特点是集聚,高密度的人口、建筑、财富和信息是城市的普遍特征。 (4)城市的区域定义——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同周围广大区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具有控制、调整和服务等职能。 (5)城市的景观定义——城市以人造景观为特征的聚落景观,包括土地利用的多样化、建筑物的多样化和空间利用的多样化。它包括了自然环境却又是以人造物和人文景观为主的一种地理环境。 (6)城市的系统定义——城市是一个复杂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自然和社会复合巨系统。 当前社会对城市的判断上的共识:城市是非农人口集中,以从事工商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例题:下列关于城市形成的表述,正确的是()。 A.城市最早是军事防御和宗教活动的产物 B.城市是由社会剩余物资的交换和争夺而产生的,也是社会分工和产业分工的产物 C.城市是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 D.“城市”是在“城”与“市”功能叠加的基础上,以贸易活动为基础只能形成复杂化、多样化的客观实体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城”是由军事防御产生的,“市”是由商品交换产生的。城市是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参见教材P1。

注册城乡规划师 城市规划原理 第3讲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三)

第四节城镇化及其发展 一、城镇化的基本概念 1、城镇化的基本概念与内涵 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等不同学科对城镇化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1)“有形的城镇化”,即物质上和形态上的城镇化,具体反映在: ①人口的集中。包括城镇人口比重的增大、城镇密度的加大、城镇规模的扩大。 ②空间形态的改变。城市建设用地增加,城市用地功能的分化,土地景观的变化。 ③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变;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由分散的家庭到集体的街道,从个体、自给自营到各种经济文化组织和集团。 (2)“无形的城镇化”,即精神上、意识上的城镇化,生活方式的城镇化,具体包括: ①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 ②农村意识、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意识、方式、行为的过程。 ③农村居民逐渐脱离固有的乡土式生活态度、方式,而采取城市生活态度、方式的过程。 概括起来,城镇化被认为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也可以认为是非农人口和非农活动在不同规模的城市环境的地理集中的过程,以及城市价值观、城市生活方式在农村的地理扩散过程。 2、城市化水平的测度 在现行的工作中,通常采用的国际通行方法是:将城镇常住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作为反应城镇化过程的最主要指标,称为“城镇化水平”或“城镇化率”。 计算公式:PU=U/P 其中:PU——城市化水平或城镇化率 U——城镇常住人口 P——区域总人口 这一指标既直接反映了人口的集聚程度,又反映了劳动力的转移程度,这一指标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采用,并应用这一指标作为城镇化进程阶段划分的重要依据。 需要强调的是对一个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衡量英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至少应包括城镇化发展的数量水平和质量水平这两个基本的方面,而且反映城镇化真正发展水平的不应是表面的数量指标,更重要的是质量指标。

2020年城乡规划原理第一章: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基本概念(掌握) 1、城市化含义 城市化是18世纪产业革命以后社会发展的世界性现象,世界各国先后开始从以农业为主的乡村社会转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化城市社会,这是一个必然的历史过程。 意义:探索城市化发展的普遍规律,预测其发展前景,对确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城市发展道路,以及制定相应的城市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城市化是乡村转变为城市的一种复杂过程。对城市化过程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理解,归纳起来有社会学的、人口学的、经济学的和地理学的不同概念。 社会学家认为:城市化是一个城市生活方式的变化过程,它意味着人们不断被吸收到城市中,并被纳入城市的社会组织中去,而且还意味着随城市发展而出现的城市生活方式的不断强化。 人口学家认为:城市化是乡村人口向城市转化和集中的过程。两种方式:一是人口集中场所(既城市地区)数量的增加;二是每个城市地区人口规模的不断增加。 经济学家认为:城市化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的进步,人们离开农业经济向非农业经济转移并产生空间聚集的过程。 地理学角度:城市化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空间专业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农业甚至未开发区形成新的城市,以及已有城市向外围的扩展。 定义:城市化通常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二层含义:人口集中过程和景观转变过程 城市化既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又是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产业转化为非农业产业,以及社区结构和空间形态转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在农村的扩散过程。城市化还应包括原有市区的结构重组、基础设施的现代化、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更新、环境的改善等。 2、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 普遍接受的:人口统计学指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指标) 计算公式:PU=U/P 其中:PU--城市化水平 U--城镇人口 P--总人口 不同国家对城镇人口统计标准的设定不同,往往缺乏可比性。 3、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1)初期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30%以下):农村人口占绝对优势,工业生产水平较低,工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农业剩余劳动力释放缓慢。 (2)中期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30%到70%之间):工业基础已经比较雄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工业吸收大批农业人口。 (3)稳定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70%到90%之间):为了保持社会必须的农业规模,农村人口的转化趋于停止。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思考题整理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思考题整理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复习思考题: 1、城市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当然,还有一些非基本要素:市政和公共设施、人造和自然景观、建筑数量等) 2、工业前城市与工业城市各自的特征是什么?工业前城市: 1城市规模小2依赖风力和水力天然能源3以马车为主要交通工具工 业城市: 1城市圈层式向外扩张2出现城市仓储用地3出现商务贸易活动区4 火车、轮船成为城市对外运输的主要工具,汽车成为城市运输的主要工具 5城市类型增加 3、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依你的推测,2030年中国城 市化的水平将达到多少? 1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我国正处 于加速发展阶段。2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和环境条件 存在巨大差异,以统一的标准衡量中国城镇化发展,并以此制定政策,不 能满足需求。3城镇化是一种现象,不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实现城市 及区域的永续和谐发展是重点。 60%以上,官方预测为70%(8月27日发布的《2022中国人类发展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新增3.1亿城市居民,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届时,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将超过10亿。),进入城市化的稳定阶段。

4、城市化有哪些基本规律?城市化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哪些关系?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2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 业转变3农业人口剩余推动城市化发展。 1城市用地增加,农业用地、森林、湿地等非城市用地减少。2城市 化耗费大量煤、石油等非天然能源,造成环境污染。3城市化同时促进科 技发展,产生电池、塑料、建筑垃圾等人造污染物。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重点)复习思考题: 1、中国古代的城市格局反应了哪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思想?1整体观 念和长远发展(《管子》提出功能分区)、(《商君书》提出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交通布局考虑)2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和谐【道家】(战国时代,吴国国都阖闾城建设,伍子胥提出“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秦 统一中国,规划时,也提出“象天法地”,强调方位)、(三国时期,吴 国国都选址金陵,“以石头山、长江险要为界,依托玄武湖防御”)3严 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中轴对称,道路分等级等【儒家】(周礼考工记,周王城建造,按封建等级)、(曹邺魏城、隋唐长安城、元大都皆是依据 周王城而建) 2、你认为哪些古代经典城市的规划案例,对未来的城市发展仍然具 有重要意义?1.曹魏邺城,采用功能分区布局。2隋初,长安城建设,强 调建设时序。3元大都建设, 结合政治、经济、文化及地形地貌特点----整体观念、人工环境与自 然环境相结合4米列都城,采用希波丹姆模式,以方格网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 3、你认为哪些城市规划理论深刻影响了城市的发展?

2020年城乡规划师考试《规划原理》试题及答案(附答案解析)

2020年城乡规划师考试《规划原理》试题及答案(附答案解析) 目录 2020年城乡规划师考试《规划原理》试题及答案(附答案解析) (1) 2020年城乡规划师考试《规划原理》试题及答案(一) (1) 2020年城乡规划师考试《规划原理》试题及答案(二) (7) 2020年城乡规划师考试《规划原理》试题及答案(三) (17) 2020年城乡规划师考试《规划原理》试题及答案(四) (20) 2020年城乡规划师考试《规划原理》试题及答案(五) (22) 2020年城乡规划师考试《规划原理》试题及答案(六) (26) 2020年城乡规划师考试《规划原理》试题及答案(七) (31) 2020年城乡规划师考试《规划原理》试题及答案(八) (34) 2020年城乡规划师考试《规划原理》试题及答案(九) (38) 2020年城乡规划师考试《规划原理》试题及答案(十) (42) 2020年城乡规划师考试《规划原理》试题及答案(一) 一、选择题 1.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和多核心理论是对城市( )的解释。 A.道路结构 B.开放空间结构 C.土地使用和空间状况

D.生态环境结构 【答案】C 2.空想社会主义是在现代城市规划下的重要思想源泉,其对现代城市规划形成和发展的主要贡献在于( )。 A.针对工业社会的弊端提出了理想社会的组织结构 B.将社会改革思想引入对城市问题的思考 C.描述了理想社会中的建筑、社区和城市 D.通过一些实践来阐述理想社会的可实施性 【答案】C 【解析】空想社会主义主要通过对理想的社会组织结构等方面的构架,提出了理想的社区和城市模式。尽管这些设想被认为是乌托邦式的理想,但是它解决城市问题的方式激发了社会改革家和工程师们的热情,由此出现了许多城市发展的新设想和新方案。虽然ACD都属于空想社会主义的内容,但是它最主要的贡献是C。 3.在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及其理论是( )。 A.柯布西埃的理性功能主义的规划 B.戈涅的工业城市设想 C.索利亚玛塔的指状式规划 D.西谛的线性城市

城市规划原理 第1章城市与城市化

城市规划原理第1章城市与城市化 第1章城市与城市化 本章从城市的基本概念及其最初形成入手,阐述了城市在历史不同阶段所取得的' 和 布局特征,以及影响城市发展的主要决定因素,介绍了城市化现象的一般概念现特征,指 出了中国、未来的_市化道路与国家发展前途的#系。未来的中国城布 fi'uc应当是立足¥城乡k域的¥调发展,走向理性、健康、永续、和谐。 1居民点的形成 在原始社会漫长的岁月中.人类过着依附于自然的采集经济生活。当时的始人过着穴居、树居等群居形式,没有形成固定的居民点。在长期与自然的中.人类创造了工具,提 高了自身的生存能力开始有了捕鱼、狩猎,, 比较稳定的劳动集体■~母系社会的原始群落。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从采集果实中发现一些更适宜人们食用的植物予以集中栽植. 出现了农业:从狩 猎中发现一些较温顺的动物可以集中牧养.出现了畜牧业:于是原始群落中就产生了 从事农业与从事畜牧业的分工。这是人类的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到新石器时代的后期.农 业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的居民点。人们的生活与农业均离不开水.所以 原始的居民点大都靠近河流、湖泊.而且大多位于向阳的河岸台地上。为了防御野兽的侵 袭和其他部落的袭击.往往在原始居民点外围挖筑壕沟,或用石.土、木等材料筑成墙及 栅栏。这些沟、墙是一种防御性构筑物,也是城池的雏形。我国的黄河中下游、埃及的 尼罗河下游、西亚的两河流域都是农业发展较早的地区,在这些地区的农业居民点以及 在居民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也出现得最早。 2城市的形成 物资交换形式是从以物易物开始的,也就是我国古代《易经》中所说的\曰中为市, 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随着交换量的增加及交换次数的频繁,逐渐出现了专门从事交易的商人.交换的场所也由临时的改为固定的市。由于原始部落中 生产水平的提高.生活需求的多样化.劳动分工的加强,逐渐出现_些专门的手工业者。商 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这就是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原来的居民点也发生了 分化.其中以农业为主的就是农村.一些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就是城市。所以.也可以 说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有了剩余产品就产生私有制. 原 始社会的生产关系也就逐渐解体.出现了阶级分化.人类开始进入奴隶社会。所以也可以说.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世界上 几个古代文明的地区,城市产生的时期有先有后.但都是这个社会发展阶段中产生的。 从我国文字的字义来看.\城\是以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 市\是一种交易的场所.即\日中为市\、\五十里有市\的市。但是有防御墙垣的居民点并 不都是城市.有的村寨也设防御的墙垣。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城市与农村 的区别.主要是产业结构.也就是居民从事的职业不同,还有居民的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 集聚密度。 3:城镇与城市的界定 .

城市规划原理课后习题1

城市规划原理课后习题1 第一篇城市与城镇化 1.城市与城镇化 2.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3.城乡规划体制 4.城市规划价值观 1.1城市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 城市三要素,包括了产业构成,人口数量,和土地地域等要素。 1.2工业前城市与工业城市各自基本特征是什么? 工业前的城市,主要是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第三产业为辅,城市化水平不高;城市的建立多以防御为主,城市有城墙,城市自然景观较好。 工业时期的城市,城市的发展多以第二产业为主,工业化后期,第二产业逐渐向第三产业转变,第一产业的工业化,自动化,智能化程度逐渐加剧;城市化水平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农村人口,土地快速向城市集中于转变,城市职业构成亦快速转变;工业化初期,城市呈现出圈层装的发展模式;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带来城市环境问题的加剧。城市主要交通场地对于城市选址带来重大影响,以及城市交通系统出现了重大变化。出现了新城市类型,如港口贸易城市,矿业城市,交通枢纽城市等。 1.3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以你的预测,203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多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以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规模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当下中国,各地都在开展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进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成绩巨大,问题也很多。我们没有建设、管理、发展现代化大城市的经验,还在初期阶段,中国城市化面对着多重的挑战。 首先,我国城市化进程正遭遇“半城市化”的困扰。“半城市化”概念,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过程中的一种不完整状态,其表

现为,农民已经离开乡村到城市就业与生活,但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许多方面并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在城市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政治权利,不能像市民一样体面地有尊严地生活。“农民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特有问题,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半城市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当前中国的城市化,解决的仅仅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城市化,而非人的城市化。 其次,我们面对的是城市结构严重失衡。我们今天面对的房价问题,其实在很大 程度上是中国过去十年进入21世纪后的前十年,我们大城市加速发展和二三线城市中小城镇发展差距不断拉大的结果。 第三,对环境保护的挑战。城市的空气污染和“热岛”效应日益严重。还有,现在各地正在大力推进的城市拆迁运动,政府很少或全然不考虑老建筑或新建筑对环境的协调或破环作用。 关于203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的预测:假设2010年以前中国的城市化率平均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2011至2020年平均每年提高1.6个百分点,那么2020年的城市化率将达到67%,很可能更高,例如达到70%。而当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会趋于平衡稳定,甚至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因此,城市化水平不会一味的增长,则至203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会趋于75%左右。 1.4城市化有哪些基本规律?城市化发展与全球气候变暖有那些关系? 城市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即特征)—— ①时间上:阶段性——城市化规律表现为城乡人口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有序变 化和呈现出来的阶段性特征。 ②空间上:地域推进——由城市集聚与扩散机制所决定的城市与区域经济运 动规律。 ③质态上:性状与结构变动——在城市性状和结构的变动趋势上,它包括城

(完整版)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

(完整版)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一、城市的形成 第一次劳动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农业从畜牧业分出 第二次劳动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以农业为主的就是农村,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就是城市。 二、城镇化 1、城镇化的含义: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也人口和城市农地转化的现 象及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 的变化 2、城镇化水平是指城镇化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城镇化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0%或以上(高出生率, 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低出生 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一、周礼考工记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二、各朝都城 1、秦:相天法地,强调方位,以天体星象坐标为依据,布局灵活具体。规 模宏大。 2、汉长安:宫殿与市民居住生活区在空间上分隔,强调皇权,周礼制的规 划思想理念得到全面的体现。 3、三国(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方法,继承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 心的规划思想 4、唐(长安):以宫城为中心,“官民不相参”和便于管制的指导思想。里 坊制在唐长安进一步发展,布局符合周礼考工记。(唐长安由宇文恺负责 制定规划) 5、宋:里坊制逐渐被废除,出现开放的街巷制度。 三、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1、希波丹姆模式:古希腊城邦时期出现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 市广场为中心。 2、城市以广场为中心的核心思想反映了古希腊时期的市民民主文化。寻求 集合图像与数之间的和谐以及秩序的美。 3、《建筑十书》古罗马维特鲁威的著作。是西方古代保留至今唯一最完整 的古典建筑典籍。 4、田园城市:英国霍华德提出。意义:提出发展极限的概念;有机平衡的 原则;动态管理的观点。 5、卫星城市:昂温提出。这些卫星城镇独立性较强,城内有必要

城市规划原理(李德华)第四版第一篇之“城市与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原理(李德华)第四版第一篇之“城市与城市规划 第1篇 城市与城市规划 第1章城市与城镇化 第1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城市的形成: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的分离出来,城市便产生啦! 城: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 市:交易场所。 本质特征: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 城镇:以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人口为主体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村庄。 第2节城市的发展 1、古代城市发展 防御要求(防御野兽、战争)社会形态发展(阶级的分化与对立)政治体制经济发展 {商品经济(内陆交通、海上交通)、商市} 2、近代城市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 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集聚 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布局变化 城市与环境(市民接触自然环境少,自然环境→人工环境) 科学技术发展带来城市的集聚效益及高质量的城市生活(生产力的集聚、市政工程及城市公用设施的发展、城市高度发展)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发展 经济的恢复,工业的发展,加快了城镇化的进程,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到2008年,世界城市人口已达到总人口的50%,地球开始进入城市时代。 城市分散发展的理论和实践 城市对外交通的改变 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产生强大的集聚效,应使得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张。

第3节城镇化 城镇化(或城市化):农业人口和农业用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体包含三个方面(1)人口职业的转变表现为农业人口不断减少,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 (2)产业结构的转变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相对下降。 (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由比较分散,低密度的居住形式转变为较集中成片的,密度较高的居住形式,从与自认环境接近的空间转变为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空间形式。 城镇化也可称为城市化,因为城市与镇是城市型的居民点,均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其区别仅是文字使用的习惯或其规模的不用。 2、城镇化进程的表现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3)、城镇化水平高,不仅建立在第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3、世界城镇化的历史过程 诺瑟姆曲线城镇化的轨迹为拉长的S形曲线,并将城镇化划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4、中国城镇化道路 19世纪后半期开始,速度很慢,发展也不平衡,东南部沿海较早,而内地大部分地区仍处于农业社会。新中国成立后城镇化速度加快,但历经波折;改革开放后速度加快。 预测:在未来50年,中国还将增加100个左右50万人以上人口的城市。直到2030——2040年,中国城镇化才会真正达到稳定阶段,届时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将达到城镇化怎定期70%——80%的一般水平。。再接下去的20——30年,仍将有数亿人口从乡村走向城市,这对国家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各个方面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未来的中国城镇化模式应该是一种多元的模式,即改变过去仅仅

规划原理考点整理

规划原理考点整理: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名词解释 ⏹城市、城市群2000、2003、2004、2007、2008 是非农人口集中、以从事工商业等非农生产活动为主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 城市“集合体”。 ⏹带形城市、城市带2003、2005 由西班牙工程师A·索里亚·伊·马塔在1882年提出的一种主张城市平面布局呈狭长带状发展的规划理论。以交通干线作为城市布局的主脊骨骼;城市的生活用地和生产用地平行地沿着交通干线布 置;大部分居民日常上下班都横向地往来于相应的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交通干线一般为汽车道路或铁路, 也可以辅以河道。城市继续发展,可以沿着交通干线纵向不断延伸出去。带形城市由于横向宽度有一定限 度,因此居民同乡村自然界非常接近。纵向延绵地发展,也有利于市政设施的建设。带形城市也较易于防 止由于城市规模扩大而过分集中,导致城市环境恶劣。 指在特定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以及高度 发达的信息网络,发展城市之间的联系,共同构成的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2010 由地理学家戈特曼提出,描述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的新罕布什尔州南部到弗吉尼亚州北部的城市化地区。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某些城市密集地区,由于郊区城市化的作用,城市不断向四周蔓 延,使城市与城市间的农田分界日渐模糊,城市地域出现连成一片的趋势,从而形成世界上最大的一种城 市现象——大都市带。 ⏹集聚城市化、广域城市化2004 指由于人口、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集中而引起的城市化水平的增高。 指不仅包括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产生的城市化过程,也包括城市本身基础设施、景观等等不断完善。 ⏹城市化(集中城市化)、逆城市化(反城市化)、假城市化、再城市化2001、2003、2005、2006、2010 城市化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也可认为是非农人口和非农活动在不同规模的城市环境的地理集中过程,以及城 市价值观,城市生活方式在乡村的地理扩散的过程。 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而缺少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 即可能在城市中居住着大批没有或尚未城市化的人。 是指大度失去人口外迁时不仅中心市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向外迁移,出现了人口负增长,整个区域的人们迁向里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这一现象称为逆城市化。 通过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以吸引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居住,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及发展科技及第三产业使城市中心人口增长的现象。

城市规划原理课后习题及答案(第四版)1-12章

城市规划原理课后习题及答案(第四版)1-12章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课后习题解答 第一章 1.城市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 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当然,还有一些非基本要素:市政和公共设施、人造和自然景观、建筑数量等) 2.工业前城市与工业城市各自的特征是什么? 工业前城市: ①城市规模小②依赖风力和水力天然能源③以马车为主要交通工具 工业城市: ①城市圈层式向外扩张 ②出现城市仓储用地 ③出现商务贸易活动区 ④火车、轮船成为城市对外运输的主要工具,汽车成为城市运输的主要工具 ⑤城市类型增加 3.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依你的推测,2030年中国城市化的水平将达到多少? ①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我国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②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和环境条件存在巨大差异,以统一的标准衡量中国城镇化发展,并以此制定政策,不能满足需求。 ③城镇化是一种现象,不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实现城市及区域的永续和谐发展是重点。

60%以上,官方预测为70%(8月27日发布的《2013中国人类发展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新增3.1亿城市居民,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届时,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将超过10亿。),进入城市化的稳定阶段。 4.城市化有哪些基本规律?城市化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哪些关系? 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②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③农业人口剩余推动城市化发展。 ①城市用地增加,农业用地、森林、湿地等非城市用地减少。 ②城市化耗费大量煤、石油等非天然能源,造成环境污染。 ③城市化同时促进科技发展,产生电池、塑料、建筑垃圾等人造污染物。 第二章 1.中国古代的城市格局反映了哪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思想? ①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管子》提出功能分区)、(《商君书》提出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交通布局考虑) ②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和谐【道家】(战国时代,吴国国都阖闾城建设,伍子胥提出“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秦统一中国,规划时,也提出“象天法地”,强调方位)、(三国时期,吴国国都选址金陵,“以石头山、长江险要为界,依托玄武湖防御”) ③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中轴对称,道路分等级等【儒家】(周礼考工记,周王城建造,按封建等级)、(曹邺魏城、隋唐长安城、元大都皆是依据周王城而建) 2.你认为哪些古代经典城市的规划案例,对未来的城市发展仍然有重要意义? ①曹魏邺城,采用功能分区布局。②隋初,长安城建设,强调建设时序。③元大都建设,结合政治、经济、文化及地形地貌特点----整体观念、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结合。④米列都城,采用希波丹姆模式,以方格网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 3.你认为哪些城市规划理论深刻影响了城市的发展? 田园城市、卫星城镇、马丘比丘宪章、邻里单位和小区规划、有机疏散、理性主义、城市设计、社会学和新马克思主义、永续发展和全球化理论。

城乡规划原理重点

第一章 1、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城市绝对集中发展阶段 城市相对分散发展阶段 城市区域协同发展阶段 2 、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具体的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口的转换,即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换; 二是产业结构的转换,即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力和资本等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换; 三是土地及地域空间的转换,即由于城市数量增多、城市规模扩大(包括城市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农业用地 向非农业用地转换; 四是生活方式的转换,即由农村生活方式转变为城市生活方式,包括农村的现代化过程。 3、城市化的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 4、城市的概念:城市是一个以人为主体,以空间有效利用为特征,以集聚经济效益为目的,通过规划建设而形成的集人口、经济、科学技术与文化于一体的空间地域系统。 (这一概念涵盖了四个方面的涵义:(1)城市的人本性,城市是为人的福利提高、人得能力建设存在的;(2)城市的聚集性,城市是最节约的空间资源配置形态;(3)城市规划的必要性,城市规划是实现科学管理的有效方式;(4)城市的多元性,城市是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 5、 城市与乡村的主要差别 人口特征:城市比乡村具有更高的人口密度、更大的人口规模,城市居民主要从事第二、三产业,乡村居民则主要从事第一产业; 经济特征:城市中产业结构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城市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远远高于乡村地区,体现出较强的规模经济特征和集聚经济特征; 职能特征:城市一般是一定地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担负着国家相应层级的行政管理职能; 建设特征:城市生产、生活等物质要素在空间上的集聚强度远远超过乡村地区,体现在建设规模和建设目的等方面。 6、 6、城市的形成过程 7、城市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人类劳动大分工。 8、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 9、城市最早出现的地域主要分布在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的中下游,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及中美和南欧等地。 10、城市形成的社会因素是宗教、政治、战争、法律等。 11、早期城市最突出的职能是防御和交易。 12、中外城市产生和发展特征的区别 13、中国城市发展的过程 ①古代中国的城市发展(鸦片战争之前) 原始群落 固定的农业居民点 城市居民点 第一次劳动大分工 第二次劳 动大分工 东方城市 西方城市 产生原因 行政中心、宗教圣地、军事要塞、交通枢纽 布局特点 民族移动、海外扩张、文艺复兴、工业革命 功能区明确,规模大,防卫森严,为统治阶级服务 为市民服务,城市中心是市政厅、广场、教堂等

2020年城乡规划师《规划原理》试题及答案(卷一)

2020年城乡规划师《规划原理》试题及答案(卷一) 1、1900年城镇人口超过乡村人口的国家有( )。 A.美国 B.日本 C.法国 D.德国 2、关于城市化的有关内容,说法错误的是( )。 A.城市化的概念在1867年由西班牙工程师赛达在《城市化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 B.从城市化的转化主体看,城市化可分为城市化Ⅰ和城市化Ⅱ C.城市化是一个由乡村向城市转化的复杂过程,其复杂性在于转化的主体和转化的过程 D.城市化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3、社会运行的趋势是( )。 A.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B.社会的管理与控制 C.社会的形成 D.社会的需要 4、城市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下列哪一项表述有误( )。 A.城市生态系统所需物质对外界有依赖性 B.城市生态系统物质既有输入又有输出

C.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在自然状态下良好循环 D.生产性物质远远大于生活性物质,城市物质循环过程中产生大量废物 5、下列不属于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技术内容的是( )。 A.分析该项目环境影响的来源 B.调查该项目所在地区的环境状况,定量、半定量或定性地预测该项目在施工过程、投产运行及服务期满后等阶段对环境的影响 C.在前述工作的基础上对实施与执行此项目做出全面评价和结论,并进行预测与评估 D.提出影响环境的措施,并修改建设项目 6、下列有关城市环境的组成,阐述有误的是( )。 A.城市自然环境,为城市提供资源 B.城市的社会环境体现了城市这一区别于乡村及其他聚居形式的人类聚居区域,在满足人类在城市各类活动方面所提供的条件 C.城市的经济环境是城市生产功能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城市经济发展的条件和潜势 D.城市景观环境则是城市形象,城市气质和韵味的外在表现和反映 7、污染源的高度对地面浓度有很大影响。下列有关阐述有误的是( )。 A.在开阔平坦的地形和相同的气象条件下,高烟囱产生的地面浓度总比相同源强的低烟囱产生的地面浓度要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