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公开课教案-《城市化》1

公开课教案-《城市化》1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中图版必修·第二册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第二节城市化(第一课时)

一、地理课程标准分析

课标: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条课标的讲授应分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城市化的过程主要是由时间进程带来的城市空间的变化,学习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的重心是怎样逐渐向城市移动的,而又因为城市化的过程是个历史进程,学生从日常的生活经验中很难感受,所以依据本条标准,应指导学生学习运用资料进行概括;教学时也应从实际资料入手,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资料,便于学生对资料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上一节学习的"城市空间结构"是把城市作为一个面,深入解剖城市的内部结构。本节教材内容是把城市作为一个点,从总体上认识城市的发展过程---城市化.这部分内容分为前后紧扣的三个部分:一是城市化的内涵,二是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三是城

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明确城市化内涵是学习城市化进程和特点的基础,弄清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有助于加深对城市化内涵的认识,有助于明白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

响。

“城市化的内涵”这部分内容介绍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是一个过程,其概念尚无一个统一的解释,因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最好运用一些具体的案例来阐释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

的过程,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的过程,城市文明向广大农村地区扩散的过程。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这部分内容讲述城市化过程中表现出的三个特点,可通过相关图表的分析,转绘成其他形式的图,再加以分析、讨论、归纳而得出。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迅速,但存在一些不合理性,可结合实例加以分析。

注:为了更加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概念,第一部分的学习我们将通过城市新旧图片比较,视频展示先让学生对城市化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之后通过吴忠市人口变化图、产业结构变化图的展示讲解,加深学生对城市化的理解。

2.学生情况

本阶段学生经过地理1的学习对于自然环境的构成、变化和发展及其对人类的影响方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刚刚进入人文地理的学习阶段,对于人地关系的认识比较模糊,再加上本章节自身带有的历史特点,学生无法通过自身经验对学习内容一下有明确的认识,所以教学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本章节所讲述的地理环境又是学生所生活的环境,学生学习的兴趣应该表现的较为明显,教师在教

学中应尽量从实际资料入手,引导学生结合资料思考自己生活中的现象,以提升学生阅读和分析数据资料和发现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式方法

讲授法、教学媒体分析、自学指导法

教学课件:通过课件主要展示影像资料和图片资料等直接教学材料,通过这些鲜活的事例,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另外教学课件便于将讲授内容有步骤的展示出来,节省时间。

板书:板书中的内容比较简洁清晰,一般展示课程的知识结构和需要学生记忆的内容,通过书写更利于学生牢记知识点,建立认知结构、形成知识体系。

四、教学目标设计分析

1.教学目标

(1)理解城市化的内涵和主要标志,客观地分析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根据文字、图表、数据等背景资料,分析理解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

(3)培养图形转化能力、动手绘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4)通过与学生的合作交流,培养与人合作的能力。

(5)提高收集地理信息、利用信息源及对信息有效识别的能力。

(6)理解城市化要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7)形成正确的城市环境观。

2.教学重点

(1)城市化水平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本节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的重心是怎样逐渐向城市移动的。

(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通过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使教学最终归结到人地关系上。

3.教学难点

(1)城市化的内涵:城市化是由时间进程带来的空间变化,变化反映在三个方面:人口和地域的变化可以通过数据的明显变化理解,经济结构的变化不是很直观,是难点之一。

(2)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的过程是个历史进程,学生运用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很难直观感受到城市化的过程,城市化的特点需要学生分阶段总结,在每阶段的变化速率是不同的,比较难以理解,所以对学生的阅读和概况资料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

(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不合理的城市化引发的城市问题。

五、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3】通过图表展示,对城市化概念和内涵加以理解

师:1.展示吴忠市人口变化图

2.教师:通过卫星地图展示目前城区规模,并描绘出九十年代及2000年左右的城区规模

展示吴忠市三大产业生产总值变化图和三大产业构成比重变化图

师:强调城市化的标志,城学生:分析

得出城市

规模的变

化情况。

学生:分析

得出产业

结构的转

学生:做练

习题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从图表中提取信息的能

力。

市化的本质内容。

课堂随练

就地式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一般不离开居住地,而农村逐步向城镇转化。下图示意我国东南沿海某城镇人口职业构成变化,读图完成小题。

1.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的产业( )

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B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

C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D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

2.造成该城镇人口职业构成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增长过快

B区位选择的变化

C职业收入差异

D经济结构变化

过渡

师:展示我国几个城市城市化水平比较表

思考几个城市城市化水平产生:依据表

格数据,转

绘折线图,

并思考世

界城市化

进程的特

点。

生:阅读课

提高学生绘图能力,分

析图表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从图表中提取信息的能

力。提高学生合作学习

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

表达能力

生差异的原因?

师: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城市化水平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世界经济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世界的城市化进程又是怎么样的呢?

二、世界城市化进程和特点(活动4)世界城市化进程和特点

师:展示历年来世界城市化水平变化表。

活动:依据表格数据,转绘世界城市化进程折线图,并思考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师:请一位同学在白板上绘图,并分析总结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师:(总结)世界的城市化进程在不断加快,特别是二战后随着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独立,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显本内容,对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折线图,分析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生:小组合作探究

著加快,城市人口迅速增加。

师:下面再来了解世界上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他们的城市化进程又有怎样的不同

活动:结合课本资料,对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折线图。从起步,速度,水平三个方面分析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师:(总结)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目前速度慢;发展中国家起步晚,水平低,正在加速发展。

快速发展的城市化给我们的城市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来看两段材料。【活动5】

小组合作探究:为城市发展献计献策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材料一:2022-2022年,吴生:展示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

忠市建成区面积增长63%,年均增长 5.59%;人口数量增长43%,年均增长3.48%。右图反映我市某小区(2022年已建成)入住情况。

材料二:调查显示:近三年经济不景气,失地农民就业困难,很多人每天靠打零工维持日常生活。在走访上桥和金积工业园区过程中,同学们看到园区内部分厂房空置,没有组织生产,有的当作仓库租借出去。企业负责人说,近几年上门找工作的人多,但企业就业岗位有限,且需要能适应企业的管理和现代化生产的技术工

人。

1.材料中反映的问题是?

2.针对材料所反映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师:选取两个小组合作学习成果展示

师:(总结)

问题:吴忠市建成区面积增长的速度快于人口增长的速

高考地理一轮 第20讲 城市化精品教学案 新人教版

高考地理一轮第20讲城市化精品教学案新人教版 【考点整合】 【要点热点探究】

探究点一人口迁移的推拉力原理 不同地区的人口和生活资料在数量上的不平衡,地区的生存环境很大的差别,产生迁移的吸引力(拉力)和排斥力(推力)。如下表所示: 例1造成人口流动的原因除流出地的“推力”(如气候严寒、文化生活落后等)和流入地的“拉力”(如生活条件好等)外,还要受到“中间阻力”(如技能、费用、亲情等)的影响。此外,人口的流动还会受到流入地“反推力”(如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等)的影响。据此完成(1)—(2)题。 (1)造成发达国家“逆城市化”的主要推力是( ) A.乡村地区环境优美 B.地铁和高速公路向郊区延伸 C.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D.城市就业机会多 (2)造成我国“民工潮”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条件的差异 B.人口密度的差异 C.人均寿命的差异 D.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了人口迁移的推拉力原理,同时通过本题材料进一步理解其内涵,在讲解过程中最好能够通过本题提供的题干材料加以引导。 解析:(1)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的内因主要是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外部因素是乡村环境和基础设施得到较大的改善和提高,城市与乡村间的交通已很发达。则主要推动力是城市环境质量下降。(2)民工是在城市短期打工的农民的俗称,他们远离家乡到外地打工主要是为了就业和获取较高的收入,所以说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是民工潮出现的主要原因。 答案:(1)C (2)D

探究点二城市化的主要标志 城市化的过程包含人口城市化和地域城市化两个方面。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是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其中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是城市化的主要标志。 例1(2011·泰安质检)在我国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湘、赣9省区被称为中部经济地带,以东是东部经济地带,以西为西部经济地带。读图回答⑴~⑵题。 ⑴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 ) A.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B.城市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 C.城市经济总量占区域经济总量的比重 D.城市数量占区域聚落数量的比重 ⑵从上图分析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中部经济地带各省区中,只有湖北省的城市人口比重在40%以上 B.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部经济地带新增的特大城市数超过东部 C.我国西南地区的城市人口比重均在20%以下 D.总体来看,经济越发达的省份,城市人口比重越大 ⑶有关各省区城市化水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广东城市化水平高,是因为大城市扩散,促进乡镇企业发展 B.黑龙江城市化水平高,是因为资源丰富,国有大中型企业发展 C.江苏城市化水平高,是因为改革开放,外资企业发展

人教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城镇化(第1课时)示范教案

《城镇化》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说出城镇化的概念和衡量指标、城镇化的意义; 2?结合实例或图表材料,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的特点; 3?结合实例,说明我国的城镇化特点和区域差异,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4?运用图文资料分析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人地协调观; 5 ?结合案例,分析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运用资料,分析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 结合实例,说明城镇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 师:1984—2016年的32年时间中,中国大多数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变化尤为明显。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一下。 出示视频:【课程引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30年对比

出示图片: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分布 师:请大家读图观察1985年到2015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可能的答案)整个地区城市总数增加;各等级城市数量增加;每个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师:不难发现当地的城镇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我们选择其中的上海市作为 代表。 出示图片:1984和2016上海卫星影像图、城市景观图、上海城镇人口数量变化图 师:请大家认真观察以上材料,1984年到2016年上海市发生了哪些变化? 生:(可能的答案)城市面积增大;城镇人口数量增加;城市景观增多… 师:以上海市为代表的中国城市在近30年间发生的变化我们可以称其为城镇化的过程,什么是城镇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板书)城镇化 【讲授新课】 师:通过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和上海市的发展变化,我们不难给城镇化下一个定义:城镇化又称城市化,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

城市化教学设计公开课

第二节城市化教学设计 商南县鹿城中学吴倩倩 一、课题:城市化(第一课时) 二、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三、教材分析:上一节学习的“城市的空间结构”是把城市作为一个面,深入剖析城市的内部结构,本节教材把城市作为一个点,从总体上认识城市的发展过程。教材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城市化的概念,二是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三是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案例分析法、图表分析法、分组讨论法等来讲授,培养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 四、学情分析:本届高一学生基础薄弱,自制能力差,但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图表分析能力,但是看待问题还不够全面,因此,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注意知识的系统性,让学生学会全面的分析问题。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了解城市化的动力; ②运用资料概括出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初步学会地理图表资料的分析方法,并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城市发展观。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城市化的内涵 七、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案例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引入深圳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图片、表格和数据,让学生思考:深圳三十年来发生的变化。 一、城市化 1.城市化的概念 [引入]一首歌,一个伟人,一座城市。便成了《春天的故事》。故事中的城市就是深圳。30年过去了,故事依旧,而城市却发生了翻天腹地的变化。一组图片,大家感受深圳发生的巨变。观察图片:1982年的边陲小镇—老深圳、2000年流光溢彩的深圳、2014年国际化的大都市,从图片中总结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大家看课本城市化还有那些表现? 2.城市化的具体表现 ⑴人口的集中过程

《城市化》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年级高三教科书版本及章节鲁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 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 单元(或主题)名称城市与地理环境 1.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说明 以我国某城市空间结构图、城市规划图或统计图为载体,考查城市功能区的合理规划、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城市等级体系理论等。以我国某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载体,考查城镇化的特点和城镇化问题的解决途径,如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热点,考查城市热岛效应、城市内涝、城市污染、城市就业等相关内容。 2.单元(或主题)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 1.地理实践力:结合某城市规划图,综合分析评价城市功能区的布局。 针对城镇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提出有效的治理措施,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2.综合思维:城市空间结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同时期、不同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主要因素不同。 结合城镇化的图文材料,分析城镇化过程、特点及地理环境的影响。 3.区域认知:不同地区受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差异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存在差异。 结合实例或图表资料,分析概括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比较不同国家城镇化进程的差异。 4. 人地协调观:合理布局和规划城市功能区,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能针对城镇化带来的环境问题制定相关对策。 3.单元(或主题)整体教学思路(教学结构图)

城镇化的概念自主整理学案,提出问题建构知识体系 环节二: 教师活动2 城镇化的特征学生活动2 自主整理学案,提出问题 活动意图说明 建构知识体系环节三: 教的活动3 城镇化的影响学的活动3 自主整理学案,提出问题 活动意图说明 建构知识体系 7.板书设计(板书完整呈现教与学活动的过程,最好能呈现建构知识结构与思维发展的路径与关键点。使用PPT应注意呈现学生学习过程的完整性)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设计时关注作业的意图、功能、针对性、预计完成时间。发挥好作业复习巩固、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的作用;面向全体,进行分层设计;检测类作业与探究类、实践类作业有机衔接;分析作业完成情况,作为教学改进和个性化指导与补偿的依据) 一、单项选择题 (2019·徐州学测模拟)城市是一定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衡量城市发展水平可以用人口与经济规模、交通枢纽等级、创新带动能力、文化辐射能力四个指标来测量,指数越高相应的实力越强。图示为我国四个中心城市发展水平图。据此回答1~2题。

城市化进程及其影响教案(一)

城市化进程及其影响教案(一) 教案:城市化进程及其影响 一、引入 •介绍城市化的概念和背景 •引发学生对城市化进程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二、城市化的定义 •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同时伴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城市化的影响 1. 经济影响 •刺激城市经济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促进创新和科技进步 •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2. 社会影响 •提升居民生活水平和品质 •城市文化的繁荣和多样性

•加强社会交流与互动 3. 环境影响 •增加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导致生态失衡和资源短缺 •加剧城市交通拥堵和空气质量问题 四、案例分析 •选择具体城市化案例,分析其城市化进程及其产生的影响。•引导学生讨论案例中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五、小结与思考 •总结城市化的概念及其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城市化进程中需重视的问题,如公平性、可持续发展等 六、作业 •要求学生以自己所在城市为例,撰写一篇针对该城市城市化进程及其影响的短文,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教案:城市化进程及其影响 一、引入 •介绍城市化的概念和背景

•引发学生对城市化进程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二、城市化的定义 •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同时伴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城市化的影响 1. 经济影响 •刺激城市经济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促进创新和科技进步 •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2. 社会影响 •提升居民生活水平和品质 •城市文化的繁荣和多样性 •加强社会交流与互动 3. 环境影响 •增加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导致生态失衡和资源短缺 •加剧城市交通拥堵和空气质量问题

城镇化 教学设计第1课时2022-2023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2.2城镇化》教学设计(第1课时) 1 一、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 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通过探究有关人文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1)基本构成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这一节的内容可以分为“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城镇化的利弊”“地理信息技术在人文地理中的应用”三个 部分,可以分为2个课时来落实。 第1课时完成“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在运用资料的前提下,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这就对学生分析相关图、表、文资料提取信息,归纳说明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要求。行为主体是学生,行为动词是“运用”、“说明”,行为结果是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说明”的方式呈现,即达到理解层次,但这个目标需要通过资料的运用来达成。在了解城镇化过程和特点之前,应该先对城镇化概念有个简单的介绍。不同地区可能处在城镇化的不同阶段,表现出城镇化的差异性,根据课标要求的“不同地区”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至少要呈现两个及以上地区的城镇化资料

供学生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指导学生掌握分析资料剖析城镇化过程和特点的能力。在认识不同尺度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的同时,还要归纳城镇化的一般规律。 第2课时完成“运用资料,说明城镇化的利弊”和“通过探究有关人文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两条课标的内容。“运用资料,说明城镇化的利弊”课标行为主体是学生,行为动词是“运用”、“说明”,行为结果是说明城镇化的利弊,以“说明”的方式呈现,即达到理解层次,且能够在运用资料的前提条件下,说明学生不仅仅要学会城镇化的利弊观点,也要能够结合具体区域进行分析,利弊两方面都要考虑到。“通过探究有关人文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渗透在整个必修二教学中的,结合本节内容,可以做适当的教学安排,行为条件是探究有关人文地理问题,具体到本节内容就是探究城镇化发展相关问题。行为动词是探究和了解,在说明城镇化过程特点和利弊的基础上了解有关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了解属于较低层次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仅作为相关知识储备让学生大致知道地理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相关应用即可,不用涉及深层次的原理问题。 (2)育人价值

城镇化 教学设计(第1课时)-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

2.2城镇化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活动,学生能解释城镇化过程中对地理环境的改变,以及不合理的城镇化带来的环境和社会问题。(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 2.通过对比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学生能够系统思考城镇化对于一个地区发展的作用。(综合思维) 3.学生能够结合案例认识不同地域城镇化的发展过程,用辩证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我国城镇化过程中积极与消极的方面。(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4.学生能够结合实例或图表材料,通过设计调查我国城镇化和区域差异的活动,进一步分析城镇化的特点以及进程。(地理实践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城镇化的动力和标志以及不同地区城镇化进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差异与特点。 难点: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发展的差异。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法、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四)教学媒体 黑板、地理教科书、地理图片、多媒体演示 (五)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课件展示: 1.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武汉市不同时 期的土地利用规划图,引导学生看图并 思考兰州市土地利用规划图发生了哪 些主要变化? 2.展示武汉市不同年代城市市貌的四 张图片,了解身边城的变化,引出“城 镇化”。 学生读图思考, 发现武汉市土地 利用规划出现了 哪些不同,并通 过不同时期武汉 市市貌感知城镇 化。 引入学生 熟知的城 市案例激 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 新课讲授城镇化的 概念 利用学习资料引导学生自行总结城镇 化的概念。 学生总结城镇化 的概念。 厘清地理 概念,加深 记忆。 城镇化特 点与标志 【过渡】城镇化的过程中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个过程有什么特点或 者标志呢?我们以长江三角洲为例来详细思考。 【课件展示】:1985年和2015年长江三 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的图片。并以上海 建设用地为例,重点展示上海用地规模 的扩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 【提出问题】: (1)1985-2015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发生 了哪些变化? (2)以上海为例,我们从图中可以看 出哪些? (3)如果提起城镇化,你会用哪些标 学生分小组讨论 教师提出的问 题,小组成员统 一观点分享展 示。 通过问题 引领帮助 学生梳理 知识结构, 引导学生 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探究地理 学习的新 思维。

高中地理第2单元第1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案一体化鲁教版必修2

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一、教材剖析 本节课 - 为鲁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本节介绍了城市的发源和城市的发展,要点商讨了城市化的过程和特色,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城 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四个问题。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是相互促使的,但城市化也 给化境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二、教课目的: 1、知识与技术:认识城市发源的条件和发展的三个阶段;认识城市化的含义、标记和今 世城市化的特色;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环绕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等因素剖析城市发源和发展;从城市化的观 点下手,环绕着城市化的三个标记,剖析城市化的过程和特色;从城市数目、规模扩大所 惹起的变化角度剖析影响。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领悟今世城市发展的趋向;重视城市 环境问题。 三、教课要点难点: 要点:城市化及其特色,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难点: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四、学情剖析: 学生对城市有必定程度的认识,但关于城市的发源、城市化的观点等没有什么知识基础, 要讨教师多收集资料、图片,让学生有一个仔细的认识,给下边的学习打下基础。五、教课方 法: 1、图表、图片展现法 2、教案导学 3.新讲课教课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迷惑→情境导入、展现目标→合作研究、精讲 点拨→反省总结、当堂检测→发导教案、部署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初步掌握城市化的观点 2.教师的教课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教案,课内研究教案,课后延长拓展教案。 七、课时安排: 2 课时 八、教课过程: ( 一 ) 预习检查、总结迷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状况并认识了学生的迷惑,使教课拥有了针对性。 (二)情形导入、展现目标。 在原始社会,人类为了生计,他们相互合作、共同生活,聚居在一同,进而形成聚落。 聚落是人类各样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包含农村和城市。 (学生议论城市与农村的差异)得出城市特色: 1、人口高度集中 2、建筑物高大密集 3、工商业集中而发达

名师教案1-《城市化》

《城市化》 教学模式介绍 主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是指从问题出发,紧紧抓住问题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处,引导学生进入探究式学习程序,创造性地、有效地解决问题,并且用引发出新的开发性、发散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结果。探究式教学的课程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究欲望 二、开放课堂,发掘自主探究潜能。 三、适时点拨,诱导探究的方向 四、达成目标,形成能力 设计思路说明 课堂的开始,由我们身边的城市导入城市具有不同等级,那么城市的等级是如何划分的呢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如何呢由此导入城市主题并明确本节要探讨的问题。 课堂教学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协作学习以及活动探究,小组交流观点,组间质疑,教师及时给出各种案例,适时点拨引导,使学生讨论问题层层递进逐步深入。各小组派代表

总结讨论生成的主要观点,教师对于学生的各组给予评价,对于正确的方面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于错误的问题及时纠正并给予鼓励。 课堂最后教师呈现形成性评价试题,检验目标是否达成。 教材分析 在前两节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与服务功能的特征之后,本节教材主要是从时间这个维度探讨了城市的一个发展历程及今后的趋势,为此集中探究了城市化的概念、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三个问题。在教学中应通过数据的分析和图表的应用重点比较发达国家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以及原因,通过事实例子印证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从而了解我国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应该注意解决哪些问题,促使我国城市更加健康地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市化的含义以及衡量的重要标志 2正确认识城市化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积极作用 3掌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二教学案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1.城市的起源 (1)基本前提:农业生产的发展,剩余农产品的出现。 (2)促进因素:社会分工,特别是手工业同农业的分工以及商业的出现。 (3)社会组织机构的出现。 2.城市发展史 时间数量规模功能工业革命前少较小较单一,多以政治职能为主工业革命后增加扩大扩展,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二战”后城市发展迅速,出现了特大城市、大城市带及专业化城市 1.城市化 (1)概念:一般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2)表现:主要为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和城市数量增加及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4)主要动力:社会经济发展。 2.当代世界城市化的特点 (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2)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加大: ①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较高,一般在70%以上,出现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现象。 ②发展中国家:主要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移动,国家之间城市化水平差异较大。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影响 (1)积极影响:积极引导和推动合理有序的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的进步,也是国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实现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以及保护耕地的基本措施和有效途径。 (2)不利影响:带来城市问题,突出表现为环境问题、交通问题、居住问题和社会问题,并对地理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2.解决措施 发展经济、政策调控、合理规划、完善法律法规等。 [教材P32活动] 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多数在中低纬度的近海和河流的中下游平原上。这些地区气候温和,光热充足,地形平坦,有肥沃的冲积土壤和便利的灌溉条件,农业发达。 [教材P37活动] 1.城市建设会给城市环境带来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等城市环境问题。城市环境问题是由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协调关系被破坏,主要是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浪费造成的。城市环境问题会影响人们的生活,危害人体的健康,恶化生存条件,破坏城市景观,最终可能抵消城市化给人类带来的福利,如经济增长,最终可能会减缓城市化的发展。 2.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建设要占用一些耕地,耕地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只考虑城市的发展不行,为保护耕地而保护耕地也不行,只有坚持在保护中发展,以发展促保护,挖掘城市存量土地的潜力,不断完善土地的管理制度,并严格依法实施,才能做到在促进城市发展的同时,保护好耕地,使城市化真正有利于实现集约用地,做到城市化与耕地保护并重。 知识点(一)| 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情景导入先思考——————— 深圳的方言俗称田野间的水沟为“圳”,深圳正因其水泽密布,村落边有一条深水沟而得名。但在30多年里,深圳从一个小渔村一跃成为拥有千万人口的现代化城市,全市无农村,人均GDP 突破万美元,位居我国(港、澳、台除外)第一,创造了世界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奇迹。 (1)按照我国的城市等级划分标准,深圳属于什么城市? 提示:特大城市。 (2)深圳崛起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 提示:国家政策支持。 ———————核心要点掌握好———————

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化》教案

《城市化》 教案 1教学目标: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哪些主要因素推动城市化发展。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3.解释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 2学情分析 本节主要面对的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是城市中的一员,所以对城市并不陌生。他们每个人都会对城市的发展、变化有所认识,只是不能运用地理学科的专业术语去描述、解释城市化现象。本节课要做的就是指导学生从地理学科的角度、运用地理专业术语去描述、理解城市化过程。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城市化的含义及三个主要标志。 2.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 3.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性。 教学难点 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城市化 2015年2月26日,广西经过国务院的批准,撤销武鸣县,设立南宁市武鸣区,南宁市由原来的六区六县变成现在的七区五县,我们在座的同学也由原来的村民变成了市民。其实这就是城市化的一种表现,那么城市化还可以从哪些方面来体现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来重点学习的内容之一。这节课我们要来一起学习的是第二章的的第三节——《城市化》。

活动2【讲授】什么是城市化 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活动3【活动】城市化的标志 以课本P31的读图思考并结合自作的表格来说明城市化的三个标志。表格如下 活动4【活动】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以课本P32的图2.17并结合自作表格来说明城市化的动力机制。表格如下 活动5【讲授】城市化的意义 ①带来聚落形态的变化

高中地理教案:城市化进程及其影响

高中地理教案:城市化进程及其影响 一、引言 •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迁徙到城市的过程,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 •城市化对经济、社会和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理解。 二、城市化进程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中迁移,并伴随着城市面积扩大和人口密度增加的过程。 特点 1.人口规模增长: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城市人口数量急剧增加。 2.城市面积扩大:原有城区不断扩展,新建区域成为新兴城市。 3.资源聚集:各种资源集中于城市,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 4.社会结构变迁:农村居民向城镇转移,形成多元文化和社会群体。 三、城市化对经济的影响 1.经济增长推动力:工业发展与资本集聚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2.就业机会增加:城市化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3.农业现代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后,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4.市场扩大:消费市场规模增大,促进商品和服务需求。

四、城市化对社会的影响 1.教育改善:城市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提高整体受教育水平。 2.医疗卫生发展:医疗条件改善,促进健康意识和公共卫生。 3.社会文化交流:不同地域、背景的人们在城市交流与融合,推动文化多样 性。 五、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 1.自然资源消耗:城市需要大量能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供给。 2.生态环境恶化:工业污染和废弃物排放导致大气污染、水质污染等问题。 3.城市固体废弃物增加:废弃物处理难题亟待解决。 六、解决城市化带来的问题 1.规划管理优化:科学规划以及有效管理可以缓解过度的资源消耗和环境问 题。 2.提高农村人口待遇: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就业机会,改善农村居民 生活水平。 3.发展可持续城市:推动绿色经济和低碳发展,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七、教学活动建议 1.城市化案例分析:让学生分析一个具体城市的城市化进程及其影响。 2.小组讨论:让学生形成小组进行讨论,探究城市化带来的社会、经济和环 境影响。 3.实地考察:安排学生参观当地新兴城市并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城市化现象。

高中地理《1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设计【课标要求】 运用有关资料,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城市化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 2.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我国城市发展的趋势。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学习“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中,提高辨证分析问题的能 力和方法。 2.通过走访、实地调查、查阅资料等形式,学会专题研究性学习的一 些方法,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城市环境问题的学习,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对学生进 行科学的环境观教育。 2.在分析当前城市化一些不良倾向的过程中,使学

生树立正确的城市 发展观。 【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自制微课;学生调查; 【教学方法】 图表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联系城阳区建区,激发学生探究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探究一】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微课] 介绍城阳区基本概况,及建区前的城阳面貌 [ 学生讨论] 通过对比,分析城市化对城阳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影响。 自然地理: 地形:寻找居住在东部丘陵的同学,描述城市化对地形的改造,使学生 既了解城阳区地形分布,又感受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气候:结合不同街道城市化进程,判断气候变化最大的街道。

画图分析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和雾岛效应 河流:寻找居住在白沙河附近的同学,描述河流周边的人文景观 通过例题,分析城市化对水循环产生的影响 人文地理: 归纳总结城市化对人文地理的影响,如人口、景观、土地利用 教师解释人文概念,拓展人文地理概念范畴,补充生活方式、价值 观等非物质角度的人文地理角度。 【探究二】城市化的问题及对策 1.学生调查展示1:污染问题

城市化教案

城市化教案 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课标重在对资料的分析,此处的资料除了包括文字说明外,还包括课文中提供的插图,我认为对后者的分析更为重要。所以我认为本节内容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读图分析法,这样可以达到两个目标:一是可以通过读图分析掌握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通过插图上的景观变化来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二是通过读图分析,掌握读图析图的能力,也就掌握了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的插图主要有两种:一是抽象的变化示意图——曲线图,它反映的是事物随时间的变化过程。读这类图时要引导学生注意横坐标和纵坐标的含义,在这节中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的是纵坐标虽然表示的都是“城市人口比重”,但数值比不同(这点最好由学生读出来)。二是景观图,通过对这类图的分析来解释一些现象产生的原因。 本节内容是第2章城市和城市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前两节的联系非常密切,即城市化就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城市等级的提升过程和一个区域内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这种现象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它可以反映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另外,城市化还与第一章的人

口迁移密切相关,大量人口从乡村迁往城市是城市化的一个方面(如迁移方向相反,则为逆城市化)。 地理必修1中的地理环境要素、水循环、气候(“热岛效应”等)、数学有关知识(如曲线的斜率)、人口迁移和农民工的有关内容、调查所在城市的发展变化和主要问题及成因等等。 教学对象是高二的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了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的内容,具备了一定的自然地理的知识,对于他们而言,进一步学习人文地理知识,对他们形成完整的地理知识有很大的帮助,而且也能够通过对人文地理知识的学习,构建他们人文地理知识体系,形成正确的人文地理素养。 1.理解城市化的含义以及衡量的重要标志 2.正确认识城市化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积极作用 3.掌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4.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通过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归纳出城市化的含义,并理解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能够利用曲线图分析世界城市化进程中不同阶段的特点,且能够结合案例分析归纳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差异

高中地理 2.1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第1课时)教案 鲁教版必修2-鲁教版高一必修2地理教案

城市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第一课时: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的概念 【课程标准要求】 【设计思路】 学生对城市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对于城市的起源、城市化的概念等没有什么知识基础,通过搜集城市景观图、城市化过程示意图、城市化特点统计图表等图片及城市化相关资料,学生运用第一单元学习的地理统计图的判读方法来分析城市化问题,是前一部分知识的延续,也是后一部分知识的基础。从教学方法看,本课可以灵活运用问题导学法、文献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合作讨论法等多种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充满生机的探究性活动中掌握学习目标。 【知识构建】 课程标准关于本课的“标准”是“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本条“标准”对学生的具体学习要求如下:会运用图表、数字等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会用科学的语言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

图1 鲁教版教材本节课介绍了城市的起源和城市的发展,重点探讨了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三个问题。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是互相促进的,但城市化也给环境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城市的起源和城市的发展”不是课标的内容要求,但是这部分知识与前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知识相关联,且了解了城市的起源和城市的发展,才能更好地分析城市化的相关知识,所以这部分知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教学中做适当分析。本节知识结构如图1所示。 【教学目标】 1.说出与城市起源相关的基本条件,知道世界城市发展各阶段的主要特点。 2.理解生产力发展水平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3.理解城市化概念及其主要表现,认识它的新特点。 4.学会运用图表资料来说明城市化的含义及其衡量指标、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性,提高图表分析、绘制能力。 5.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创建和谐社会。

高中地理 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1.1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4

1.1 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一、课标要求: 6、结合实例分析乡村集市的分布特点和成因。 二、教材分析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在本册课本教材的基础知识,为更好地理解城乡规划打基础的一节,同时,该章也是承上启下的一部分内容,教师应注意该部分内容与必修1、必修2的相关内容的联系,给学生树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6、结合实例分析乡村集市的分布特点和成因。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案例分析问题法。 2.运用小组合作探究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了解基本国情,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四、教学重点、难点: 1.利用案例,归纳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 (1)了解城市发展的基本动力。 (2)归纳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 (3)了解世界、我国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具: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一)聚落的概念与分类 1.概念: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不单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

(二)乡村聚落及其分布 1.影响乡村聚落的形成、分布与发展的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光照、水源、地形、土壤等(2)社会经济因素:战争、行政、传统文化等 2.乡村聚落形态: 【合作探究】对比不同聚落的特征?【教师总结】(略)乡村聚落可分为三大聚落系统:(见下表) 【合作探究】城市和乡村的差异? 【教师总结】(略) (三)城市与城市的形成

1.城市特点: (1)以人为主体 (2)城市具有高度的密集性 (3)城市是开放、不断运转的有机体 2.城市的形成: 【合作探究】城市的形成原因 【教师总结】(略)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标志。 城市的形成条件: (1)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农业生产有剩余产品,是城市起源形成的物质基础 (2)劳动分工促进城市出现: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出现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发展出现集市,交换地域扩大,集市演变为城市 (四)世界城市的发展 1.古城市分布: 多数诞生在河流的中下游平原上(大河冲积平原,有肥沃的土地和便利的灌溉条件,使农耕业在这些地区大大发展。河流冲积平原自古以来是农业生产先进地区,能为城市提供大量的农副产品。),如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2.古城市的兴衰:起落很大,发展很不稳定,水平很低 (五)中国城市的发展 1.我国古代城市自夏、商开始兴起,历经3000多年的发展,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 (1)受政治环境影响大。 (2)地域发展不平衡。 (3)主要沿重要的交通线分布。 (4)形态结构具有浓重的政治色彩。 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的发展: (1)中国人口过百万的城市分布: (2)我国东、中、西部特大城市比较

公开课:城市化教案

城市化教案 授课人:合肥高升学校翟守志 一、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 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思路设计 我对本节课的设计主要思路来源于生活,是以生活现象、理论探究、服务于生活为主线索进行的。城市化是现代社会当中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经济现象,世界各国都走在各具特色的城市化道路上,人们在享受城市化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城市环境问题带来的困扰。我和学生虽然生活在小城市中,但城市化现象是存在的,课堂上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和图表来理解城市化现象及其进程、特点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既增强了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又能使学生正确认识周围的环境,增强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正好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主要标志;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差异;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来区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地区差异性,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比较法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数据、图表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阅读城市化的阶段图,掌握基本读图技巧,并能够运用图来分析

城市化处于不同阶段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的热情;探究家乡城市化的特点、预测家乡的发展动态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城市化的含义及三个主要标志;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性;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大部分都是合肥市人,但是你们对合肥的历史了解吗?建国之初合肥的面积只有5.3平方千米,人口不足5万人,而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合肥的人口为748万,面积更是激增到11408平方千米。这说明了一种说明样的地理现象呢?今天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共同探讨。 1、什么是城市化 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过渡)一个地区是否在发生城市化,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判断呢?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请同学们思考:城市数量和城市地域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

2.2城镇化教学设计(第1课时)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一、课标分析 〔一〕内容要求 “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通过探究有关人文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二〕课标解读 该课标的内容要求所指导的内容为高中地理必修二其次章?乡村和城镇?中的其次节〔城镇化〕。这一节内容较多,可将这一节内容分为“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和“运用资料,说明城镇化的利弊;通过探究有关人文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分为2个课时来落实。 在第一课时〔“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中,课标中的行为动词为“说明〞,属于理解层面的认知要求,要求同学能够通过阅读、运用相关资料,要求同学能够对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加以归纳并解释清晰,但在了解城镇化过程和特点之前,必需建立在对城镇化概念充分理解的根底上;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通过案例比拟的方式,开掘城镇化推动的差异,依据课标要求的“不同地区〞说明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至少要呈现两个及以上地区的城镇化资料供同学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指导同学把握分析资料剖析城镇化过程和特点的力量。在熟悉不同尺度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的同时,还要归纳城镇化的一般规律。课标中的行为条件为“运用资料〞,指同学应重点借助关于表达城镇化过程与特点等相关资料来学习本条标准所对应的相关内容,这就对同学分析相关图、表、文资料提取信息,归纳说明问题的力量提出了要求。 其次课时包含两条内容标准,分别是〔1〕“运用资料,说明城镇化的利弊〞和〔2〕“通过探究有关人文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1〕课标中的行为动词为“说明〞,属于理解层面的认知要求,要求同学能够通过阅读、运用相关资料,要求同学不仅仅要能够解释清晰城镇化的利弊观点,也要能够结合详细区域进行分析,利弊两方面都要考虑到。课标中的行为条件为“运用资料〞,指同学应重点借助关于表达城镇化利弊的相关资料来学习本条标准所对应的相关内容,也进一步熬炼了同学提取信息,归纳结论的力量。〔2〕课标中的行为动词为“了解〞,属于较低层次的要求,这就说明老师在教学中仅作为相关学问储藏让同学大致知道地理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相关应用即可,不用涉及深层次的原理问题。课标中的行为条件为“通过探究有关人文地理问题〞,详细到本节内容就是探究城镇化开展相关问题。 本条课程标准所对应的学业质量水平主要是质量水平1以及质量水平2,同学能够结合不同地区相关资料,对城镇化过程、特点、利弊进行分析说明。同时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于城镇化建设有简洁了解。学习本模块之后,同学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或其他地理工具,收集和呈现城镇人文地理数据、图表和地图〔地理实践力〕。能够描述城镇化的空间现象及其变化,解释不同地方城镇化进程的不同过程和特点〔综合思维、区域认知〕。能够通过城镇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