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经济学的核心主题及其体系研究

教育经济学的核心主题及其体系研究

教育经济学的核心主题及其体系研究
教育经济学的核心主题及其体系研究

收稿日期:2008-06-22

作者简介:张学敏(1961-),博士,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研究员,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经济与管理的研究;田晓伟(1980-),硕士,西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学.

教育与经济2008年第3期

教育经济学基本理论研究

教育经济学的核心主题及其体系研究

张学敏,田晓伟

(西南大学,重庆 400715)

摘 要:总结教育经济学核心主题并架构体系,应以方法论为基础,以“人的发展”和“为人”为目的,解释和探索教育中的经济问题及具有经济学意义的教育问题。教育经济学内容根源于教育过程中具有逻辑联系的3个问题,从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中可以提炼出教育经济学核心主题并形成体系,以此丰富教育经济学内容体系、梳理研究线索和拓展研究视角。

关键词:方法论;核心主题;体系

中图分类号:F08;G4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870(2008)03-0023-07

当前,研究者和教学者对教育经济学研究内容

及其体系提出了很多批判,诸如逻辑上的缺陷、概念上的不清、研究视角上的局限等诸多不足,其症结在于教育经济学自身没有科学总结与提炼核心研究主题,没有科学梳理与架构研究主题的体系。而总结与构建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核心主题及其科学体系,就是要在明确的方法论指导下,围绕"人的发展"和"为人"的目的,廓清教育经济学到底应该解释和回答教育活动、教育过程中的什么现象和什么问题,进而把这些问题以科学的逻辑关系归结到具有代表性的主题之下并形成体系。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必须重视和反思其方法论基础,并将之运用于学科边界的确定、研究范式的选择、研究空间的扩展之中,运用于教育经济学核心研究主题和内容体系的确立,以及寻求理论基础等一系列关乎教育经济学的根和本的问题之中。 厉以宁教授在中国教育经济学发展初期就曾指出,教育经济学研究必然越来越走向多科性的研究,在教育经济学研究较高的第三个层次上,它是经济学、教育学、伦理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等学科的交

叉学科。[1]

王善迈教授也认为,教育经济学是一门

由经济科学与教育科学交叉而成的新兴学科,它运用经济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教育领域中的经济问题,揭示教育领域中资源的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效益、教育与经济相互关系的规律,为政府、学校、企业、家庭教育决策及教育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支

持。[2]

范先佐教授在界定教育经济学研究对象时指出,教育经济学既要从宏观角度研究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的规律,也要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探讨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的各个方面,同时还要研究教育领域发生的经济现象及其规律,为促进

教育目的的实现和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服务。[3]

3位先生的观点从不同角度说明了教育经济学具有多学科交叉性和边缘性特征,为我们考虑方法论问题提供了启发。由于教育经济学研究的问题最终落到通过对人的教育而促进人的发展问题上,这使其学科上的交叉性表现出很强的复杂性。教育经济学交叉学科的特性不仅反映教育学与经济学两个母体学科的交叉,还渗透着其母体学科本身与其他学科相交叉的复杂特性。所以,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并非是教育学和经济学的简单叠加与机械组合。但是,无论怎样交叉、融汇和复杂,究其实质,教育经济学研究仍然可以还原到科学探索和人文研究这两种人类认知世界、实践行为和意义追求的最基本方法

3

2

及其方法论上来。教育经济学作为交叉学科的复杂性决定其研究必须具备科学与人文双重特质。

实证研究为教育经济学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解决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不能只是依靠纯粹理论的推演,我们对很多教育问题进行演绎的前提都应是经过实证检验的,由此得到的结果也应该经得住实证检验,这是教育经济学研究中所具有的科学特质及其基本属性。所以,教育经济学研究必须有效运用现代经济学中经验证具有科学合理性的相关理论作为其理论前提,也应该适当运用现代经济学中行之有效的具有相对精确性的数理、计量模型等分析工具作为其研究方法。教育经济学研究若不采用必要的科学方法,就难以实现其经世致用的研究目标。因此可以说,研究上的实证主义是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哲学基础之一,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教育经济学应该主动汲取经济学中可以为其所用的成果作为自身发展的养分。西方教育经济学产生和发展历程已充分表现了这种理论上的前提性和方法上的实证性。但我国教育经济学发展情况却并非完全如此,这种实证研究风气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才得到广泛倡导和兴起,当下方兴未艾。

教育经济学通过规范分析解释与价值判断所涉的教育问题。自不必说教育学本身的人文性强烈要求教育经济学研究不能回避规范分析的运用,仅现代经济学而言教育经济学也难以彻底摆脱规范分析的研究范式,因为,由于任何经济问题都不过是人与人的交换及其理性选择的问题,所以,经济学无论充满多少科学基因都未曾挣脱其自亚当?斯密所建立并得以发展的古典经济学的人文科学特质及其研究方法上的规范性。教育经济学关注教育发展中的经济问题,所使用的数理、计量模型等分析工具都不过是为解释和最终解决教育问题本身,诸如教育投入、教育成本、教育规模经济、教育经济效益等等,只有当其服务于“为人”的目的及其具体内容时,方可显出教育经济学的价值和意义。所以,教育经济学研究是不能将规范分析排斥于研究方法之外的,否则,任何实证研究都不过是大量数字符号、表格、曲线和模型框架等的堆砌而已。一味追求研究上的“实证主义”而“对存在世界关照不利”[4]的现象和做法已为人所诟病①。这要求教育经济学学者必须重视自身人文素质的修养,以身体力行的研究去解释和追问通过抽象思辨和数理逻辑所表达的价值意义和终极目的。相对而言,我国的教育经济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应该说是比较长于这种研究的,曾取得一些学术成果,也曾在政策引导方面表现出一定致用价值。

教育经济学中科学与人文特质有机结合,使其研究的功利性和意义性更加趋于和谐统一。但是,以往对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演绎方法与归纳方法、个体分析与总量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在教育经济学研究中孰重孰轻、孰优孰劣的判断,很多时候总被人们出于不同的需要而有所偏重。一方面教育经济学的实证分析更多的从经济学基础而来,强调的是教育经济学中科学特质成分,重视的是对教育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客观事实的认识与把握,着重回答诸如当前教育“是什么”和“怎么了”等等问题。而教育问题是人的教育问题,解决教育问题也许最终还需要解决问题的人出于对当前教育"应该是什么"和"应该怎么样"的价值判断做出符合一定"意义"的决策。否则,这实际上是把规范意义上有效的东西作为经验分析的对象,借助纯粹经济领域内部的一种技术评价的明确性,当然不能达到终极评价的明确性。[5]另一方面,规范分析侧重的是价值层面的应然研究,更主要依赖研究者的态度倾向而回答诸如当前的教育"应该是什么"和"应该怎么样"这样的合目的性的问题。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这种取决于“态度”的层面,其结果仍然可能是事实不清楚、解决问题的方法选择未必恰当,终归情感胜于理智,于教育发展和改革无济。在当下某些教育经济学研究中,对于教育问题的局限性理解造成了方法论上的割裂与对立,这令我们经常看到,许多研究要么坐而论道下笔千言却实无一用,要么玄而又玄大量使用数理模型等工具进行复杂推理却对教育目的和“为人”的本质等熟视无睹。这些现象,皆因教育经济学研究没有正确处理好所谓“实证”与“规范”、“演绎”与“归纳”等等方法论上的基本关系而所致。

在方法论上的偏颇是教育经济学研究中的一种病像,它也可能造成一种假象———要么认为研究好经济学就可以研究好教育经济学,要么认为学好了教育学也就可以研究明白教育经济学中的根本问题;更有甚者,另一种假象被人们确信,很多人不研究教育经济问题也同样在办教育,也一样能把学校办好,所以,教育经济学本身并非致用之材,忽视其方法论这样的问题。如此下去,这些病像最终将使

42①事实上,经济学研究方法正在遭受人文学者的质疑,其“科学主义谬误”已被不少人追问。经济学研究是基于人的“幸福”还是人的

“不幸福”也倍受责问(参见[瑞士]布伦诺?S.弗雷、阿洛伊斯?斯塔特勒著,静也翻译.《幸福与经济学———经济和制度对人类福祉的影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006年第12期《读书》杂志中姚洋《经济学的科学主义谬误》和王曙光《幸福的和不幸福的经济学》)。

教育经济学成为要么一堆抽象数据令人眩晕,要么一系列空泛原理让人却步,要么一片荒芜无人问津。在整个方法论研究领域到底是哪家哪派占上风没有定论,支持孔德的实证主义与支持库恩的规范(范式)主义的争论也不见结果。然而,教育经济学研究既需要精密化,也需要非精密化,二者并列谁也不能替代谁。[6]教育经济学不能在方法论上陷入片面实证的“精确”或者片面规范的“深刻”,不妨在谈论“制度”、“效用”、“倾向”时合理运用“数学语言”(纯数学运算符号)进行必要的实证分析,在研究“成本”、“费用”、“收益”时善于借助“数学性语言”(逻辑严密的文字语言)而加强规范分析的引导。

笔者认为,如果要恰当确定教育经济学的核心主题,而不把教育经济学研究庸俗为一种经验的汇集,或者不让教育经济学抽象为曲高和寡的学术玩物,那么,理解和处理好实证与规范、演绎与归纳、个体与总量、定性与定量、均衡与非均衡之间的关系等等方法论体系问题,是一个至为关键的前提。讨论方法论的实质,应该是帮助研究者把握纷繁芜杂现象下隐藏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之间的内在逻辑。顺应这种想法且以之为思想指导,我们试图根据当前教育经济学发展状况,简略分析其必须或至少应该回答的几个问题,并由此挖掘具有内在逻辑性的核心主题及其体系。

一门学科的成熟和发展就是在对自身研究的核心主题进行不断提炼、完善、补充并不断体系化的过程中而完成的。核心主题是教育经济学研究内容的高度浓缩,具有概括性和代表性。研究教育经济学的核心主题不仅要反映研究者对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整体的理性认识,更应当反映各主题之间的逻辑联系。进而言之,基于对教育经济学方法论的把握而明确教育经济学的核心主题,可以从根本上丰富教育经济学的存在性与合理性,并最终使得教育经济学的性质和研究范围即问题域得到基本确立。这诚如拉卡托斯(I m ere Lakat os)关于科学理论的观点,而我们以合理的方法论为基础提炼构建的核心主题及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之为以“硬核”中心并包括了“护带”教育经济学研究纲领,是一个联系着的理论体系。①纵观教育经济学虽不算太长的研究历程及其主要内容,我们认为教育经济学最终无外乎回答3个问题,一是我们“为什么需要教育”,即教育的经济价值何在;二是我们“如何为教育提供充足的资源”,为实现教育经济价值而提供经济资源保障;三是我们"如何有效运行学校",利用经济资源以实现学校经营的目标,保障办学效率与质量的统一。对于每个问题的回答,都最终是对于一个亘古不变的教育学问题———即人的发展问题———的回答。至于用什么研究方法来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可能运用具有科学特质的数理统计方法和模型建构方法,也可能运用历史研究、比较研究和价值分析等等具有人文学科特性的研究方法,但是,这些所有的方法都不过是回答和解释上述3个问题的手段而非目的,一切的目的都将回到对“人的发展”和“为人”这个问题的回答和解释。

(一)为什么需要教育?

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实践活动,从它产生的时候起,便具有了价值属性,并且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自身形式的不断完善,其价值也愈来愈大,以至于现代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把它作为发展和完善自身的重要手段,每个民族也试图通过发展教育提高民族的整体素质。[7]教育的经济价值从属于教育的价值属性,即教育具有满足个人和社会需要的效用。也正因为如此,才有教育经济学者认为将需求作为教育经济学的逻辑起点应当是有根据的[8]。教育的经济价值即教育服务的价值及其最终凝结在教育产品———受教育者身上因受教育而形成的知识与技能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受教育者劳动生产率提高与个人收入水平提高和受教育者消费水平、消费技能提高方面,并以此为条件实现社会经济增长和全面经济发展。

1.教育形成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

自舒尔茨(T.Schultz)发现“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在各种要素之间相比较,其补充和替代作用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9],如何形成和增进人力资本成为经济学关心的话题。舒尔茨、贝克尔(G.Bec2 ker)等都把教育作为形成和增进人力资本的首要因素,教育经济学也由此而产生并受世人瞩目。随着对资本认识的加深,教育经济学的研究也更加重视了教育与其他资本特别是社会资本的关系,并发现教育除了提高人力资本存量外,也可以提高如增进对社会关系的认知能力、制定合理的共享规范和合理的组织结构等社会资本存量。人们通过对自身的投资来提高其作为生产者的能力,而学校教育则是对人力资本的最大投资。受教育者通过后天教育获

52

①拉卡托斯把科学理论的基本单位看作是一个具有严密内在结构的开放式动态理论体系即科学研究纲领,是由核心的、稳定的“硬核”与“保护带”组成。我们提出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核心主题及体系与此观点具有一致性。关于教育经济学对“硬核”与“保护带”的划分将另文讨论。(参见[英]伊?拉卡托斯著,兰征译?《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得的经济能力非同小可,其能量之大,可在根本上改变通常的储蓄与资本形成的现行标准。它亦改变了工资结构及劳动在财产收入的相对数额。人们长期以来在经济增长、工资结构和个人收入变化等方面所存在的困惑,经过引进人力资本概念后,便可迎刃而解。[10]教育一方面通过培养提高的人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使受教育者的人力资本得到保值和增殖;另一方面,教育通过培养交往、合作能力,发展特殊组织形式如校友会等也促进了社会资本存量的提升。以上两种资本还会在形成和丰富的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经济发展的内容包括了经济总量增加、经济结构合理化和发展均衡等,而经济发展的过程和原因都显示了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突出作用。教育形成并不断丰富以社会成员个体为载体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带来了包括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资源配置与使用效率和降低交易成本等内在的重大影响,这些影响最终推动了经济总量的增加、经济结构的进一步合理以及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等。

2.教育提高消费水平和消费技能

以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的教育经济学在阐述教育经济价值的时候,侧重于教育可以提高生产者的生产效率,即教育可以把人的潜能转化为生产性能力。然而,这样计算教育经济价值的方法没有反映知识积累的效果,也没有反映经济增长方式的优劣……在计算收益时只考虑工资也显然低估了教育的价值。[11]更为重要的是,这在某种程度上把人力资本的载体———人自身工具化了,把人工具化为一个生产的部分,正如赫钦斯(Robert M.Hutchins)指出的那样,效用的观点把教育的直接目的和最终目的混淆了。[12]显然,这与以人的发展为教育最终目的的理念相左,在越来越重视人自身和提倡以人为本的时代,更加显得格格不入。教育的价值在于关注人本身的发展和完善,“直接的生产过程本身在这里只是作为要素出现。生产过程的条件和物化本身也同样是它的要素,而作为它的主体出现的是个人,……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更新他们所创造的财富世界,同样地更新他们自身。”[13]因此,在确定教育经济学的基本问题的时候不仅应重视教育可以培养作为生产要素的人力资本的价值还应该更加重视教育能够促进人本身的发展和关注人作为人的需要的另外的价值。

对经济增长进而经济发展所形成的贡献上教育经济学不能仅仅以人力资本理论为惟一而展开研究,而要同时考虑从市场经济的两个核心市场中教育所体现的基本价值,即从生产要素市场中关注其资本价值,从消费市场中关注教育对于促进人的消费水平和提高消费技能的价值这两个方面来研究。其实,在上世纪60年代教育经济学方兴未艾之时,舒尔茨就曾指出,教育的经济价值是这样体现的:人们通过对自身的投资来提高其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能力。[14]更有教育学家提出教育对于人的消费的重要性,认为假如工业带给人人充裕的空暇,空暇必须明智运用,否则是危险的。因此每个人必须接受自由教育,使他们明智地应用闲暇。"[15]由此可见,教育学和教育经济学的研究者早就不只是关注教育可以形成人力资本的价值,也认识到了教育可以提高人的消费能力这种更加关注人自身发展需要的价值,并且逐步提供证据证明了教育的积极消费收益,即对家庭健康、学校教育、储蓄报酬、购买收益、家庭管理技巧和幸福的感情源泉等方面的收益。[16]因此,教育在丰富个人资本与提高消费水平和技能两方面均具有不可替代价值,即“教育丰富个人资本”与“教育提高人的消费水平和消费技能”是教育与社会经济问题在生产和消费上的“双点链接”,这两个主题是教育经济学所要研究的最基本的前提性问题,其余问题均由此二者而生发。

(二)如何为教育提供充足资源?

相对于需求来讲,社会资源在数量上总是稀缺的,因此社会资源的如何分配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要使教育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实现教育的经济价值,就必须为教育的发展提供所需的各种资源。在社会资源分配中,为教育提供所需各种资源的数量和方式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质量、规模和速度。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教育经济学至少要研究: (1)对于个人家庭和整个社会来讲,接受教育和发展教育事业是必须以放弃一定的社会资源为代价的;

(2)在约束条件下用什么样的方式向教育提供资源才能相对满足教育对资源的需求。我们把这两方面研究概括为研究教育的成本问题和由谁来承担教育成本的问题,或者用什么方式为教育提供资源的问题。

1.接受教育和发展教育事业需要放弃一定资源

教育的经济学问题导源于在教育的终极目的与教育所受到的生存状况的制约之间的矛盾。[17]这种所谓生存状况包括教育实现其经济价值和终极目的的资源状况。无论个体接受教育,还是社会和政府发展教育事业都要考虑成本问题,即人们为接受教育和社会发展教育事业而放弃和投入的东西。教育成本是教育服务和生产教育产品所投入资源的价值,其货币表现为培养学生由受教育者个人与社会直接和间接支付的全部费用,这种费用是个人和社会为了在未来取得更大的收益而进行的投资。认识到接受教育和发展教育事业必须放弃一些对我们当前和将来都有价值的东西,是教育经济学研究教育投资或教育投

62

入的重要基础,是举办学校和经营学校过程中也必须密切关注的具有经济学意义的内容。认识到教育成本问题,是我们研究如何为教育提供充足资源的基本前提。

2.市场、政府与社会共同为教育提供资源

教育服务的过程及其服务的结果总体上具有不可分割性和产权上的共享性。一个人在享受教育服务的同时并不能排斥另一个人对教育的消费,因此教育具有非排他性。就教育的结果来看,它不仅仅使受教育者个人受益,而且因其溢出效应使全体社会成员都可能受益,即教育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特征。但是另一方面,教育在具体个人的消费上和具体供给上又有分割性,其成果能够被不同的人所占有,也可以分成各类教育服务由不同教育机构来供给实施。由于总体上教育资源的有限性,使得对教育消费总量多分配给每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不为零。获取教育机会需要付出货币的和精神上的代价,比如要通过选拔性的考试和付出高昂的学费,因而受教育者对教育的消费又始终具有竞争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成员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拥有生产要素多少和质量高低是个人与家庭提高生活质量高低的重要前提。人力资本是收益率极高的生产要素,受教育成为形成和积累人力资本、提高个人参与社会分配及获取高收入的首要方式。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整个社会提供的学位是小于家庭对教育机会的需求的,一个人获取了学位,就意味着有人存在失学的可能,比如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学位相对稀缺,可见教育也具有排他性。通过这些分析,我们认为教育同时具备了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和私人产品的竞争性、排他性的特征,教育是集公共产品要素和私人产品要素于一身的融合产品[18],这种融合产品的特性决定了为教育提供资源的主体是多个而非单一。作为融合产品,其服务和生产的成本是不能单纯由政府独立承担的,政府只可能承担其中具有公共产品属性的那一部分要素的成本,而另外的部分需要通过市场机制来分配。政府并非全能,市场亦有局限。在为教育提供资源的过程中如果同时出现了"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就需要政府和市场之外的部门来援助,第三部门可以依靠其特殊的身份和运行机制为教育提供资源。第三部门正在逐步壮大和完善,其对政府和市场对教育投入不足可以发挥一定的补充作用。

(三)如何有效运行学校?

人类建构资源的经济活动只有以合理性为根本原则,才能获得成功。[19]对于教育发展的各种资源的使用,是教育工作者对资源在某种程度上的建构,也必须是合理性的,即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将有限的资源运用到无限的教育发展中,“就特定的教育参与者群体而言,以最小成本实现每个参与者的个性的最大程度的认知发展与道德发展。”[20]教育作为抽象的概念,在现实中具体的教育活动是学校承担的,教育资源的具体分派和使用也通常以学校为基本单位。因此,“如何有效运行学校”,即利用经济资源以实现学校经营的目标,保障办学效率与质量的统一,是教育经济学继回答"如何为教育提供充足资源"问题后的又一个重要问题。就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阶段,要回答“如何有效运行学校”,必然引出至少两个难以回避话题。一是到底以什么样的学校制度为保障来促进学校有效运作,亦即时下大家讨论的现代学校制度与学校经营问题;二是当我们热烈讨论学校运行和经营的效率的时候,或者说当我们极力强调学校规模经济的时候,如何追求在一定效率条件下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和提高教育质量。我们不能因效率的获取而忽略了教育自身的目标或者以牺牲教育质量来换取教育规模经济的虚假效应,这无论从纯粹经济学角度还是纯粹教育学角度,都不是我们所希望实现的价值目标和所不懈追求的价值取向。

1.学校运行需要制度保障

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入世后教育市场逐步对外开放,学校的办学主体和资源的来源渠道逐渐呈现多元化,使学校资源使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越来越多的因素介入学校资源使用的方式与过程之中,学校的办学行为乃至教学活动有了更新和更深的经济学特质。学校运作与管理的较多环节开始出现了与市场密切相关的经营行为,学校经营成为学校实现教育经济价值和培养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成为教育经济学不得不面对的微观研究内容。为此,创新学校制度,适度借鉴现代企业制度的某些有益因素而构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教育自身发展需要的现代学校制度已经成为教育经济学研究难以回避的主题。现代学校制度的核心是要明晰学校产权、降低交易成本,对于公立学校,现代学校制度尤其关注政府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及产权边界问题,要求"政校分开",承认学校的独立法人地位,明确学校的权、责、利等一系列关系,以激励学校高效率运行。虽然,大家无不认为现代学校制度是保证学校有效运行的基本制度,但是,如何构建这个制度,如何使这个制度能够真正发挥作用,则是教育经济学不得不致力于研究的新课题。

2.学校运行面临效率和质量的双重选择

将经济分析的视角深入到教学活动的微观层面,教学活动以及参与活动的教师、学生的身份和行为都分别具有了经济属性。客观理性地分析教学活

72

动的经济属性,可以实现诸如“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等效率目标。另一方面,学校目标有多重性,学校发展最终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如果定位于规模经济等外在办学指标,就不是教育的目标,而是近似于企业经营的目标。因此,我们认为,学校经营所追求的效率必须是建立在人才培养的长期目标基础上的效率,终其而言,也就是人们所关注的永恒主题———从属于“人的发展”和“为人”的教育质量问题。如果离开教育质量而只追求效率,则无异于缘木求鱼、舍本逐末。但在学校经营的实际过程中,效率和质量却往往令学校经营者处于两难境地,譬如说,1999年以来的高校扩招无疑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的规模经济程度,但与此同时由于办学条件限制和纯利益驱动而导致的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却令公众和政府措手不及。这正是教育经济学应该从理论上给予解释、研究和回答并试图解决的问题。

前述教育经济学研究主题及其科学体系是对众多学者关于教育经济学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发展成果的归纳和提炼,它也将逐步具体化到通常用于传播教育经济思想的教育经济学教材上来。与已有的体系相比,这样的核心主题及体系有着自身的特点。 首先,丰富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内容体系。我们认为,教育的经济价值部分除了应该遵循历史线索外,还应当增加教育影响消费水平和消费技能的内容,将社会学和消费经济学的研究成果纳入教育经济学的视野。教育提升消费水平和消费技能的主题的提出使得略显单薄的逻辑起点问题趋于丰富和充实。从早期的人力资本理论关注下的问题到现在以人力资本理论和消费理论共同生发的教育经济问题,这无疑丰富了教育经济学内容体系。更有意义的是它再次把教育与我们的时代和现实紧密连接起来,把现代社会的重要活动———消费及其对于人的发展的影响与教育经济学紧密联系起来。[21]正如一些学者所言,中国有着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丰富的教育实践,现在又时逢社会转型,中国教育经济学学者如果能在培植创造勇气的同时,努力提高创造能力,潜心研究,完全有望提出有建树的教育经济学学说。[22]把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扩展到消费的领域,应当是我们发展中国的教育经济学的一种尝试。 其次,加强教育经济学研究内容的逻辑性以及理论概念系统性。教育经济学核心主题及其体系是沿着教育的经济效益、教育投入、学校资源使用效率的传统思路而提出来的,从现实需要出发,通过对教育经济价值的重新把握,把人类最基本的生产与消费的内容联结起来丰富到教育经济学体系中。进而引出如果要有效发挥教育的经济价值则需为之投入资源,投入资源的数量和特别是方式、体制、机制等问题势必成为教育经济学不能不回答的问题。再进一步,投入到教育中的资源因其稀缺性而需要在满足教育质量要求下提高使用效率,或者在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时要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依据以上逻辑关系,教育经济学由此也形成了教育经济价值、教育机会市场、教育产品属性、教育资源配置、教育投入、教育成本、现代学校制度、学校经营、教学活动经济属性等等彼此相关的概念体系。这样一来,问题与问题之间有逻辑关系,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也非“跳跃式”的孤立词汇,原理与原理之间也因此而更加顺畅地取得必要的联结。

最后,拓展教育经济学视角。教育经济学长久以来确实有一种独有的宏观倾向,但是种种现实和宏观倾向带来的影响,将导致包括生产函数在内的教育经济学研究向更微观的倾向转变[23]。除了对宏观和中观视角在研究教育经济问题上的不足进行补充和完善,我们还将视野投向教学活动,用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分析教学活动及其教师和学生,分析其中具有经济含意的教育行为。有研究谈到教育经济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教育客体的研究上,对于教育主体即人所引发的经济问题的研究力度不够。[24]而前述的核心主题及其体系也恰好在积极使教育经济学研究更加体现这种业已缺失的主体性,从问题一开始就关注受教育者作为人本身的需要———通过消费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此外,增添关于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校的经济关系及其个体发展问题,以及学生发展的边际评价等内容,比一般地讨论教师劳动经济分析似乎更具致用性效果。如此一来,以上关于核心主题及其内容体系不仅可以实现要加强微观领域研究和重视主体研究的诉求,而且可以使之具体到教学活动中的教师和学生方面。这是基于以"人的发展"和"为人"为出发点的教育经济学所具有的特点,是教育经济学的科学特质与人文特质有机融合的结果。

我们试图以科学特质与人文特质有机融合为研究方法论的指导原则,以“人的发展”和“为人”的目的而思考教育经济学核心主题及其科学体系,但是,主要还是在继承中努力。诚然,这些核心主题及其体系必定疏漏万种,更不免陋识偏见,但愿能为中国教育经济学学科发展有所助益。

参 考 文 献

[1][6] 厉以宁.经济研究的新课题和教育经济学的动向[A].教

育经济论集[C].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6.9-24.

82

[2] 王善迈.教育与经济的交叉、理论与应用的结合———国内领先

的北师大教育经济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版,2002,(5).

[3]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9.

[4] 陈惠雄.人本经济学原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21.

[5] [德]马克斯.韦伯著,杨富斌译.社会科学方法论[M].北京:

华夏出版社,1999.135-136.

[7] 王坤庆.现代教育哲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113.

[8] 谢家训.教育经济学的逻辑起点:经济社会与人的发展对教育

的需求[A].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论文[C].2005.

[9] [美]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

出版社,1990.120.

[10] [14]Schultz T.W.1963.The Econom ic Value Educati on.Co2

lumbia University Press.Ne w York.10-11.

[11] 王烽.论知识对高等教育经济价值的规定[J].教育与经济,

2000,(4).

[12] 方展画.赫钦斯[A].外国教育家评传(第3卷)[C].上海:上

海教育出版社,1992.82.

[1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26.

[15] Hutchins R.M.The Great Conversati on Encycl opedia,B ritanni2

ca,I nc,Vol.I.

[16] W.W.麦克马洪.教育的消费性收益[A].Martin.Carnoy著,

闵维方等译.教育经济学百科全书[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0.210.

[17][20] 汪丁丁.探索21世纪的教育哲学与教育经济学[J].高

等教育研究,2001,(1).

[18] 张学敏.义务教育的融合产品属性[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3,(7).

[19] 刘敬鲁.经济学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58.

[21] 张学敏.受教育程度对居民消费影响研究[J].教育与经济,

2006,(3).

[22] 李桂荣.中国教育经济学话语演进20年[J].教育研究,

2004,(12).

[23] D.H.蒙克.学校生产的微观经济学[A].Martin.Carnoy著,

闵维方等译.教育经济学百科全书[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0.388.

[24] 陈平水,王雪娟.中国教育经济学教材内容体系现状研究

[J].教育研究,2006,(7).

Research on The Core Them es and System of Econo m i cs of Educa ti on

Z HANG Xue m in,TI A N Xiaowei

(Southw est U niversity,Chongqing400715,China)

Abstract:The core the mes and syste m of econom ics of educati on must take incisive methodol ogy as basis,surr ounding"peop le ’s devel opment"and"peop le-oriented",which exp lains and exp l ores econom ic p r oble m s in the educati onal domain and educati onal p r oble m s in the econom ic domain.The content of econom ics of educati on ste m s fr om the l ogical three questi ons in educati on p r ocess. According t o the ans wers of the three p r oble m s we can refine six core the mes of educati on econom ics research.The research on these the mes can enrich the contents syste m,comb the research clues and expand the research vie w.

Key words:methodol ogy;core the mes;syste m.

责任编辑 肖利宏

92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笔记和课后习题 第1章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圣才出品】

第1章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1.1复习笔记 一、教育经济学的学科性质 (一)教育经济学学科性质的概念 教育经济学的学科性质,是指教育经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学科性质的认定,是研究和探讨教育经济学问题的前提,对学科性质的不同认识直接影响到对教育经济学中其他问题的认识。 (二)学科性质的历史发展 1.国外教育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1)20世纪50~60年代 由于“人力资本理论”在西方国家独占鳌头,对其教育经济学的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20世纪70年代以后 经济状况与教育的不断扩张发生矛盾,而人力资本理论又不能适当地解说这些新出现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各国的教育经济学研究开始逐渐注重与本国的国情相结合,这不仅促进了学科本身的发展,而且不同文化、教育传统的发展带动了教育经济学研究新的特色。 2.国内教育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就国内而言,对教育经济学学科性质看法不同。 (1)从事教育研究的学者 从事教育研究的学者认为,其属于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国务院学位办在1998年前,曾将教育经济学列入教育科学。

(2)从事经济学研究的学者 从事经济学研究的学者认为其属于经济学的分支学科。 (3)两者共同的观点 两者都接受的观点是其属于教育科学和经济科学的交叉学科。 (三)教育经济学学科的分类 1.从属学科 从属学科可分为经济学科和教育学科从属说。 (1)经济学科从属说 ①美国学者 美国学者认为教育经济学具有经济学性质。教育经济学是研究在资源约束条件下,有效利用稀缺资源,合理将资源在个人和团体中进行分配的理论与实践的一门学科。教育经济学隶属于经济学科,属于非生产领域的经济学。 ②英国学者 英国著名教育经济学家M.布劳格曾明确指出,教育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他同时也认为,教育经济学只涉及教育的一部分,至于其他部分则要利用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社会学,甚至教育史也至关重要。 ③苏联学者 教育经济学家科斯塔扬认为,教育经济学属于部门经济学,是一种非生产领域的部门经济学。教育经济科学分为: a.普通经济学; b.专业经济学; c.部门经济学。部门经济学分为:

课题研究方案的基本框架

课题研究方案的基本框架 一、问题的提出(目的意义) 这部分主要要说明研究课题的设想从何而来,即选题的来源和背景,研究要达到的目的以及历史和现实的意义。这是研究方案设计和研究过程的宗旨所在。问题的提出应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选题论证,即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历史及现状的文献情况及情况综述。 (三)课题研究范围的界定等。 二、研究依据和假设 (一)研究依据:包括政策依据、法规依据、教育科学理论依据及研究对象的自身发展规律依据等。 (二)理论假设:即对事物因果关系所作的一种推测,也就是对通过什么达到什么的一种预测。假设在表述上有四个要点: 第一,明确。假设一般是陈述句或复合句,必须包含两个以上变量间关系的推测。 第二,新颖。反映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具有现实针对性。 第三,合理。符合求真、求善的要求及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 第四,可测。能通过明确的目标体系、具体的操作要求和科学的检测标准来验证。 三、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如前所述,研究对象的选择方式,一般可划分为总 体研究和抽样研究两大类:可根据课题的性质、要求、研究对象情况及研 究力量的可行性出发进行选择。对于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来说,多采用抽样研究方式。抽样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对能代表总体的样本进行研究,取得能说明总体的足够可靠

资料,准确地推断总体情况,从而认识总体的特征或规律性。方案设计中要对抽样的原则和步骤加以说明。若是实验研究, 则需对实验班与控制(对照)班的确定原则、方法加以说明。 (二)研究方法:主要指具体的研究方法、手段和工具。每一项课题都要有相应的研究方法。一般可采用综合的方法、或以一种方法为主,其它方法为辅。这样有利于收集多方面的信息,可以得到可靠的结论。在方案中应提出用这些方法起什么作用以及如何进行操作等等。 四、研究目标 指课题研究要达到的目标,主要是直接目标。目标要求明确、内涵和 外延清楚,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并能够检测。 五、研究内容 研究目标要通过研究内容来体现。研究内容是在理论假设和研究目标 的基础上,将研究思路具体化。通常是将研究变量分解成若干子课题,各子课题为总课题服务,既各有侧重,又互相渗透,构成统一的整体。研究内容的确定就是对教育中各种变量进行考察、探讨、测试、调查、实验,以揭示其本质特征,揭示各变量之间的关系,达到对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在研究内容的设计中,要确定变量的类别和性质,划定变量的范围,说明变量的控制方法,并制定标志变量变化的标准(即指标)。对 于实验研究,应对如何操纵自变量,如何检测因变量,如何控制无关变量 作出具体的说明。 六、研究步骤 设计研究步骤,就是确定研究实施过程和时间规划,即对研究的具体

构建企业核心价值体系

构建企业核心价值 体系

构建企业核心价值体系,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 浙江泰舜建设有限公司——胡秋华 知识经济的今天,竞争无处不在,人的作用将成为市场竞争成败的决定因素。除了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更重要的是文化留人,使人才在企业中感受到尊重,实现自己的价值。成功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文化,并经过相应的制度将其保留和继承,成为激励企业不断进步,员工不断进取的精神动力,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发挥了无与伦比的作用。多年来我们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也致力于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探索,对此,笔者就怎样做好企业文化建设谈一些认识。 一、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多年来,公司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努力,也取得了较大成绩,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精神。当前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主要部门有人力资源部、党委工作部和工会,所做主要工作如下: 1、人力资源部:在员工的引进、培训、培养、使用过程中,开展企业传统教育,并经过上岗培训宣传企业,教育员工爱岗敬业,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工作氛围。 2、党委工作部:对内进行企业传统教育,对外大力开展CI形象工程,宣传报道企业先进人物和事迹,提高企业知名度。

3、工会:组织职工开展劳动竞赛,安康杯活动,合理化建议、技术比武活动,对职工进行思想教育,鼓励职工学科学文化知识,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职工文体活动。服从和服务企业中心作,努力提高两个文明建设水平。 二、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领导对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未将其整合到企业战略规划中,作为一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工作来抓。 2、没有将企业文化建设视为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来做,缺少统一规划和一套完整的企业文化建设方案。 3、各部门没有协同行动,企业管理和建设中的各项工作如:对外宣传,招聘人员,提拔干部等没有在企业精神的引导下,形成整体,发挥合力。 4、虽然我们开展了企业CI工作,但不够全面,特别是企业精神开掘深度不够,没有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企业理念。 5、没有深入进行企业文化宣传和教育,许多干部职工对企业文化的宗旨及内容不够了解,认识也较为模糊。 三、对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应将企业文化建设纳入企业战略规划,从领导开始统一认识,群策群力,下定决心,一步一个脚印的抓好落实。 1、提高认识---我们为什么搞企业文化建设

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4个字分三个层次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提出覆盖全国各方面意见、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这个表述是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进行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 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精髓) 4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它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它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动员、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它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共同愿望和普遍追求,既实在具体又鼓舞人心,它把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凝聚力。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精髓)。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五千年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交融,已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概括精辟、内涵深刻,贯穿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覆盖各个利益群体,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使社会成员都能知荣弃耻,褒荣贬耻,扬荣抑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有所依托、有所体现。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特征

西南财经大学计量经济学期末考试试题

西南财经大学计量经济学期末考试试题 计量经济学试题一 (2) 计量经济学试题一答案 (5) 计量经济学试题二 (11) 计量经济学试题二答案 (13) 计量经济学试题三 (16) 计量经济学试题三答案 (19) 计量经济学试题四 (24) 计量经济学试题四答案 (26)

计量经济学试题一 课程号: 课序号: 开课系: 数量经济系 一、判断题(20分) 1. 线性回归模型中,解释变量是原因,被解释变量是结果。() 2.多元回归模型统计显著是指模型中每个变量都是统计显著的。() 3.在存在异方差情况下,常用的OLS 法总是高估了估计量的标准差。() 4.总体回归线是当解释变量取给定值时因变量的条件均值的轨迹。( ) 5.线性回归是指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之间呈现线性关系。 ( ) 6.判定系数的大小不受到回归模型中所包含的解释变量个数的影响。( ) 7.多重共线性是一种随机误差现象。 ( ) 8.当存在自相关时,OLS 估计量是有偏的并且也是无效的。 ( ) 9.在异方差的情况下, OLS 估计量误差放大的原因是从属回归的变大。( ) 10.任何两个计量经济模型的都是可以比较的。 ( ) 二. 简答题(10) 1.计量经济模型分析经济问题的基本步骤。(4分) 2.举例说明如何引进加法模式和乘法模式建立虚拟变量模型。 (6分) 2R 2 R 2 R

三.下面是我国1990-2003年GDP 对M1之间回归的结果。(5分) 1.求出空白处的数值,填在括号内。(2分) 2.系数是否显著,给出理由。(3分) 四. 试述异方差的后果及其补救措施。 (10分) 五.多重共线性的后果及修正措施。(10分) 六. 试述D-W 检验的适用条件及其检验步骤?(10分) 七. (15分)下面是宏观经济模型 变量分别为货币供给、投资、价格指数和产出。 1.指出模型中哪些是内是变量,哪些是外生变量。(5分) ln() 1.37 0.76ln(1)se (0.15) ( )t ( ) ( 23 ) GDP M =+()1.7820.05,12P t >==自由度; ()()()()()1(1)*(2)*3*4*5*6*7*D t t t t t t C t t t t A t t t M C P C Y C I C M u I C M C Y u Y C I u -=++++=++=+M I P Y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心得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心得 民进四中支部李栩楠 一个人为人处世,总要受一定价值观的影响和支配,它就好比是人生的指南针,不可或缺。同样,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也需要有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体系来维系。在这个体系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它是维系社会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指引社会前进方向的精神旗帜。 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它揭示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动力,体现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要求,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核心利益和共同愿望。在当前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背景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需要。共同的思想基础,是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党就会瓦解、社会就会动荡、国家就会分裂。对党和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奋斗过程中形成的共同思想基础作出科学的概括和清晰的界定,明确其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使之容易为全党全社会更加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在今天社会思想观念和人们价值取向日益多样的情况下,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明确揭示了我们共同思想基础的基本内涵和要求,将会推动全党全社会更加自觉地维护我们的共同思想基础。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引导全社会在思想道德上共同进步。当前,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越来越呈现出层次性。我们不能因为存在着多层次的思想道德而降低甚至否定先进性的要求,也不能不顾人们思想道德的客观差异,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社会成员。那么,用什么来引领人们在思想道德上不断提升和进步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集中回答了这个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先进性要求,又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广泛性要求;既坚持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兼顾了不同层次群众的思想状况;既体现了一致的愿望和追求,又涵盖了不同的群体和阶层,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和引领力,是联结各民族、各阶层的精神纽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这一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回顾近代以来一百多年的历史,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华儿女世世代代的追求和梦想。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在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赋予民族复兴新的强大生机。改革开放29年来,社会主义制度又在除弊创新中自我完善和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更加坚定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共同理想的信念。 理想是灯塔,是风帆,引领着社会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动员、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它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共同愿望和普遍追求,既实在具体又鼓舞人心,它把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凝聚力。不论哪个社会阶层、哪个利益群体的人们,都能认同和接受这个共同理想,并愿意为之共同奋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完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拓进取的旗帜和主心骨。 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公有制的含义 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就是要进一步突破过去“一大二公三纯”的对公有制经济认识的偏见,公有制经济包括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股份制中的国有部分,此外还在探索公有制经济新的实现方式体现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 (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均资源很有限,必须始终坚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能不能坚持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安全,关系到我国人民生活的质量,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 (可持续发展战略丰富和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可持续发展战略反映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相互协调,实现均衡持续发展的思想.可持续发展思想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产业经济学期末试题(含答案解析)

试题标准答案及评分标准 课程名称:产业经济学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5:AADCB 6—10:CAABD 11—15:ACDBB 16—20:ACAAD 二、名词解释(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掠夺性定价(驱逐对手定价):某企业为了把对手挤出市场或吓退试图进入市场的潜在对手,而采取降低价格的策略。 2、配第-克拉克定律:在工业化过程中,劳动力会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而且转移的幅度会越来越大。 3、产业组织政策: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效果,由政府制定的干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调节企业间关系的公共政策,其实质是协调竞争和规模经济之间的矛盾,以维持正常的市场秩序,促进有效竞争态势的形成。 4、投入产出法:研究经济系统中各个部分间表现为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经济数量分析方法。 5、次优理论:一个在某个或更多市场已包含垄断等不完全性、且对此已无能为力的现存市场中,如何得到最佳结果的理论。 三、简答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简述产业发展的生命周期理论。 答:(1)产业的生命周期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与衰退期。(2分) (2)具有以下特点:①不是所有的产业都有生命周期;②产业生命周期曲线的形状更为平缓和漫长;③产业生命周期存在缩短的趋势;④许多产业的生命周期具有明显的“衰而不亡”的特征;⑤衰退产业可能会“起死回生”进入下一个发展周期。(共6分) 2、简述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规律。 答:(1)生产要素密集型产业地位变动趋势,即先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再转向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最后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2分)(2)产业结构高加工度化和高附加值化趋势;(2分)(3)新兴产业不断取代传统产业,并成为主导产业;(2分)(4)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趋势。(2分) 3、什么是主导产业?并简述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 答:主导产业是指发展速度快、带动作用大、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的产业部门。(2分) 扩散效应主要体现在:前向效应,后向效应,旁侧效应。(共6分) 4、什么是市场进入障碍,形成市场进入障碍的原因有哪些? 答:市场进入障碍是指产业内已有厂商对准备进入或正在进入该产业的新厂商所拥有的优势,或者说是新厂商在进入该产业时所遇到的不利因素和限制。(2分) 形成市场进入障碍的原因:规模经济障碍;绝对费用障碍;产品差别化障碍;政策和法规障碍。(共6分) 五:论述题:企业兼并的主要动机及其对市场结构的影响。(共18分) 答案要点:企业兼并的动机多种多样,主兼企业和被兼企业的动机也不相同: (1)主兼企业的动机:获得规模经济的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市场支配力量;降低市场进人壁垒;减少资产经营风险;单纯扩大规模,提高经理人员的声望。(7分) (2)被兼企业的动机:减少资产经营风险;避免破产;回收资本。(5分) (3)企业兼并对市场结构的影响:市场支配力量的加强和垄断的出现;进入壁垒的形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它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它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动员、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它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共同愿望和普遍追求,既实在具体又鼓舞人心,它把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凝聚力。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精髓)。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五千年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交融,已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概括精辟、内涵深刻,贯穿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覆盖各个利益群体,涵盖了人生态度、

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使社会成员都能知荣弃耻,褒荣贬耻,扬荣抑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有所依托、有所体现。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特征 一是主导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集中反映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具有明确的主导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主导性的内在根据在于它的先进性。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了一元化指导思想,明确了共同追求,坚持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了先进性要求。 二是现实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当今时代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各种观念相互碰撞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只有立足时代发展要求,反映时代发展特点,针对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才能真正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和引领作用。 三是包容性。社会价值观的多样化为促进创造活力的迸发提供了条件,也为充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丰富资源。但同时应该看到,社会价值观的多样化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无序性,如果没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引领,势必导致价值失序甚至社会秩序的紊乱。因而,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引向深入,就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整合多样化的社会价值观,通过倡导积极、支持有

(完整版)微观经济学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期末考试试卷(A卷)考试科目:微观经济学 考试类型:(闭卷)考试时间:120 分钟学号姓名年级专业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0.5分,共15分,将正确答案填入答题纸上) 1.看不见的手一般指() A、机会成本 B、政府 C、利润 D、价格 2.经济学中的“稀缺性”是指() A 世界上大多数人生活在贫困中B、相对于资源的需求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C用资源必须考虑下一代 D、世界上的资源终将被人类消耗光 3.如果x与y商品是互补品,x价格下降,将使y() A、需求量增加 B、需求增加 C、需求量减少 D、需求减少 4.冰棒的需求价格弹性()药品的需求价格弹性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大于或等于 5.下列命题中哪个是规范经济学的命题?( ) A.征税对中等收入家庭是不公平的 B. 1982年8月政府把贴现率降到10% C. 1981年失业率超过9% D.社会保险税的课税依据现已超过30000美元 6.如果消费者的预算收入为50美元,商品X和Y的价格均为5美元,消费者打算购买6单位X和4单位Y,商品X、Y的边际效用分别为25和20,那么,要达到效用最大化,他应该() A、按原计划购买 B、减少X和Y的购买量 C、增加X、Y的购买量 D、增加X的同时减少Y的量 7.消费者预算线发生平移时,连接消费者均衡点的曲线称为() A、需求曲线; B、价格-消费曲线; C、收入-消费曲线; D、恩格尔曲线。

8.当某人面对一张彩票时,如果是212111UW P W PU W P PW U )()(])([-+?-+,则意味着这个人是属于下列哪一类人 ( ) A .风险回避者 B .风险喜爱者 C .风险中立者 D .都不是 9.如果某厂商增加一单位劳动使用量能够减少三单位资本, 而仍生产同样的产出量,则MRTS LK 为:( ) A 1/3 B 3 C -3 D 6 10. MC 曲线达到最低时( ) A MP 最大 B AV C 最小 C TC 最大 D AC 最小 11.某厂商每年从企业的总收入中取出一部分作为自己所提供的生产要素的报酬,这部分资金被视为( )。 A 、显成本; B 、隐成本; C 、会计成本 D 、经济利润。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c1297654.html,C 曲线( )。 A 当LMC <LAC 时下降,而当LMC >LAC 时上升 B 随LM C 曲线下降而下降 C .随LMC 曲线上升而上升 D.通过LMC 曲线的最低点 13.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 )。 A 消费者是价格接受者,而企业不是 B 消费者和企业都不是价格接受者 C 消费者和企业都是价格接受者 D 企业是价格接受者,而消费者不是 14.一个企业在以下哪种情况下应该关闭?( ) A P <AVC B P <SAC C 发生亏损时 D SMC >MR 15.短期内,完全竞争厂商只能通过对( )调整来实现最大利润。 A.生产规模 B.价格 C.全部生产要素 D.产量 16. 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应该是( ) A 曲线上超过平均成本最低点的部分 B 曲线上超过收支相抵点的部分 C 曲线上的停止营业点和超过停止营业点以上的部分 D 曲线上的收支相抵点和超过收支相抵点以上的部分 17.下列哪一种情况对单一价格垄断者是不正确的?( ) A. 由于只有一个企业,企业的需求就是行业的需求 B. 由于没有替代品,需求缺乏弹性 C. 平均收益曲线就是需求曲线 D. 边际收益小于价格 18.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之间的主要区别是( )。 a.厂商的广告开支不同 b.非价格竞争的种类不同 c.厂商之间相互影响的程度不同 d.以上都不对 19. 下列那一个不是垄断竞争的特征( ) A.厂商数目很少 B.进出该行业容易 C.存在产品差别 D.厂商忽略竞争对手的反应

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24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拓进取的旗帜和主心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当中,我们党依靠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巨大历史性成就。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生活的指导地位,决定了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指导思想。这一点丝毫不能含糊。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理想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灵魂所系。马克思主义对理想问题作了科学阐述,把理想问题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内在地联系起来,使人们对理想问题有了更为科学的把握和自觉的认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崇高的理想,坚持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使崇高理想成为我们党、我们民族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该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来统一思想、鼓舞人心、凝聚力量。中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选择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长期追求的崇高理想一步步走向现实,而且表明中国在建设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正在探索人类社会新的发展道路和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昭示了我们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在世纪头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江泽民同志深刻地指出“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胡锦涛同志指出“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又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激励作用越来越突出,已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他强调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各行为准则,体现了社会主义

宏观经济学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标准版

宏观经济学期末试题 一、名词解释题(本题型共5题。每题3分,共15分) 1.国内生产总值2.平衡预算乘数3.流动性偏好4.基础货币5.充分就业 二、单项选择题(本题型共30题。每题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每题1分,共30分) 1.下列哪一项将不计入 ...当年的GDP?() A.当年整修过的古董汽车所增加的价值;B.一辆新汽车的价值; C.一辆二手汽车按其销售价格计算的价值;D.一台磨损的高尔夫球清洁机器的替换品。 2.在以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时,不属于 ...投资的是()。 A.某企业增加一笔存货;B.某企业建造一座厂房; C.某企业购买一台计算机;D.某企业购买政府债券。 3.用收入法计算GDP时,不能计入GDP的是() A.政府给公务员支付的工资;B.居民购买自行车的支出; C.农民卖粮的收入;D.自有住房的租金。 4.当实际GDP为1500亿美元,GDP缩减指数为120时,名义国民收入为:() A.1100亿美元;B.1500亿美元;C.1700亿美元;D.1800亿美元。 5.一个家庭当其收入为零时,消费支出为2000元;而当其收入为6000元时,其消费为6000元,在图形上,消费和收入之间成一条直线,则其边际消费倾向为()。 A.2/3;B.3/4;C.4/5;D.1。 6.认为消费者不只同现期收入相关,而是以一生或可预期长期收入作为消费决策的消费理论是()。 A.相对收入理论;B.绝对收入理论;C.凯恩斯消费理论;D.永久收入理论。 7.由于价格水平上升,使人们持有的货币及其他资产的实际价值降低,导致人们消费水平减少,这种效应被称为()。 A.利率效应;B.实际余额效应;C.进出口效应;D.挤出效应。 8.如果边际储蓄倾向为,投资支出增加60亿元时,将导致均衡GDP增加()。 A.20亿元; B.60亿元; C.180亿元; D.200亿元。 9.在下列情况下,投资乘数最大的是() A.MPC=;B.MPC=;C.MPC=;D.MPC=。 10.当利率降得很低时,人们购买债券的风险将会()。 A.变得很小;B.变得很大;C.可能很大,也可能很小;D.不发生变化。 11.对利率变动反映最敏感的是()。 A.货币的交易需求;B.货币的谨慎需求;C.货币的投机需求;D.三种需求相同。 12.如果净税收增加10亿美元,会使IS曲线()。 A.右移税收乘数乘以10亿美元;B.左移税收乘数乘以10亿美元; C.右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D.左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13.假定货币供给量和价格水平不变,货币需求为收入和利率的函数,当收入增加时()。 A.货币交易需求增加,利率上升;B.货币交易需求增加,利率下降;

教育经济学笔记

教育经济学(目录)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学科性质与研究对象 第二节学科体系与研究方法 第三节学科发展的历史 第四节学科研究成果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思想第一节教育劳动学说 第二节社会再生产与教育 第三节劳动价值学说与教育 第三章人力资本理论 第一节人力资本理论综述 第二节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 第三节人力资本理论评析 第四章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第一节教育需求与供给 第二节经济对教育发展的作用 第三节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功能 第四节教育与物质生产过程 第五章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第一节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的关系 第二节教育对科学技术进步的作用 第三节知识经济与教育 第六章市场经济与教育改革 第一节教育观念变革 第二节教育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第三节市场经济与教育资源配置 第七章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 第一节教育系统与经济系统结构组合 第二节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关系

第三节教育结构与劳动力结构性就业 第八章教育投资来源,分配和管理第一节教育投资性质及特点 第二节教育投资来源及构成 第三节教育投资分配及使用 第四节教育投资管理体制 第九章教育投资比例 第一节教育投资比例指标体系 第二节影响教育投资比例的因素 第三节确定教育投资比例的原则与方法 第十章义务教育投资 第一节义务教育投资理论 第二节义务教育投资历史与现状分析 第三节义务教育投资国际比较 第十一章教育投资历史,现状与比较第一节中国教育投资历史状况及分析 第二节中国教育投资现状及分析 第三节国际分析与比较 第十二章教育成本 第一节教育成本及其类型 第二节教育成本计量 第三节教育成本分析 第十三章教育经济效益 第一节教育经济效率构成 第二节教育经济效率指标体系 第三节教育经济效率计量方法 第四节内外参照标准分评定法 第十四章教育效率指标体系 第一节国家颁布的指标体系 第二节四省单项指标体系 第三节义务教育指标体系构想 第十五章教育规模经济

大学政治经济学期末考试题卷

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题(大一上学期) 一、填空 1、商品的价值量是什么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 3、单位商品商品的价值量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成反比) 4、资本的概念(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5、产业资本连续循环两个必要条件(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态在空间上的并存性、产业资本三种循环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 6、年剩余价值的概念(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的比率)。 7、借贷利息量是在(0)和(平均利润)之间。 8、金融寡头通过(参与制、创业利润、个人联合)来实现统治的。 9、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垄断地位而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它是垄断资本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价格之差。 10、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生产相对过剩),根源(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物质基础(固定资本的更新)。 11、生产产品的劳动二重性和二因素的关系(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 1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特殊性。 13、工资的本质(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14、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15、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I(v+△V+m/v)=II(c+AC))。 16、生产价格=成本+(平均利润)。 1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物质基础(固定资本的更新) 18、租种劣等土地的资本家需要缴纳(绝对地租),租种优等土地的资本家要缴纳(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租种中等土地的资本家要缴纳(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 19、金融寡头在政治上(个人联合)实现其统治的。 20、马克思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在价值增值的过程中发生作用不同)。 周转方式不同分为(固定和流动资本)。 21、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资本积累)。 22、具有占有和创造剩余资本是(产业资本)。 23、固定资本更新是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

常用课题研究方案经典框架图-

产业人力资本结构对城镇化的影响分析 人力资本对城镇化的影响理论 人 城 力 影响机制 镇 产业人力资 我国城镇化 资 化 本存量估算 不同阶段划 本 水 结 灰色分析 平 构 不同产业人力资本对我国城镇 化率提升的关联性排序 结论及建议

作者: 学校 问题与困惑 人类社会领域的问题自然物质世界的问题 题确 的定 途分 径析 问此处不作讨论 其他研究方法(不作讨论 )社会科学研究方 法 (逻辑与实证 )科学的两大支柱是逻辑与实证(观察),科学的结论都是有可证伪性的。 科学只能回答真与假的问题,不能解决善、恶、美、丑的问题。 范式是用来组织我 们的观察和推理的 基础模型,在科学 中扮演了一个相当 根本性的角色。 范式指一般框架或视角,理论指用来解释社会生活特定方面的系统化的关联性陈述。范式提供视角,理论 则在于解释所看到的 东西。理论是由概念、假设、定理、命题等 组合而成。 研究的逻辑模式解 释了理论与研究之 间是怎样的关系。 研究的目的分为探索、描述和解释三种;我们可以对某一问题提出通则式或者个案式的解宏观与微观理 论研究范式 究研的确 逻究理定 辑范论研 模式体究 式 及系所 研、用 早期实证社会达尔文冲突范式 主义范式主义范式 研选 究择 设具 计体 。的 演绎研究归纳研究 模式模式 科学研究三 大层面之: 理论。处理 科学的逻辑 层面。 来源于哲学、 逻辑学 等学科。 释;我们可以分析现象的必要或充分原因;我们可以选择对个体、群体或者组织进行分析;当然还可以选择长期、者短期或者截面研究。研究设计要求我们对上述进行选择。 必须先将研究的问题进行概念化、操作化才能进行准确的测量。 科学家们用“测量”来代表对现实世界小心、细心、谨慎的观察,并凭借变量的属性来描述事物。 用概念、构念来统一人们对现实的理解、用维度和指标将抽象的概念 具体化、可操作化。 个案研究设计问卷调查法 资料分析方法主要分为定性分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及联系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2)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它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这一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回顾近代以来一百多年的历史,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华儿女世世代代的追求和梦想。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在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赋予民族复兴新的强大生机。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主义制度又在除弊创新中自我完善和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更加坚定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共同理想的信念。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五千年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交融,已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只有分清荣辱,明辨善恶,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实现事业发展、社会和谐的目标和追求,既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需要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需要倡导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也需要确立起人人皆知、普遍奉行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

《产业经济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产业经济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有效竞争理论由(A)提出 A.克拉克 B.爱德华. H.张伯伦 C.乔安.罗宾逊夫人 D.霍夫曼 2、(B)学派被称为“效率主义者” A.哈佛学派 B.芝加哥学派 C.新制度学派 D.新奥地利学派 3、斯蒂格勒意义上的进入壁垒是指(A) A.新进入企业必须负担,而市场上现存企业无须负担的成本 B.产品差别化 C.必要资本量 D.规模经济 4、掠夺性定价的定价方式是(A) A.企业将价格压低至成本以下,通过承担短期亏损来起到驱逐竞争对手的目的 B.企业将价格定在新企业进入市场后所剩的需求不足以使它生存的水平 C.企业长期保持较低价格,使竞争企业无利可图 D.企业通过高的定价掠夺消费者剩余 5、现有企业通过拥有主要专利来控制优异的生产技术形成的进入壁垒是(A) A.绝对成本优势壁垒 B.规模经济壁垒 C.法律制度壁垒 D.产品差异化壁垒 6、产业组织理论主要研究的是(C)市场结构中企业的市场行为 A.完全竞争 B.完全垄断 C.寡头垄断 D.垄断竞争 7、生产整车的企业和生产汽车零部件的企业之间的兼并属于(C) A.横向兼并 B.水平兼并 C.垂直兼并 D.混合兼并 8、在哪类市场上企业可以采取“hit-run-out”的策略(B): A.完全竞争市场 B.完全可竞争市场 C.寡头垄断市场D.垄断竞争市场 9、现有企业常常能从供应商那里以更优惠的价格得到批量的投入要素所形成的进入壁垒是(A) A.绝对成本优势壁垒 B.规模经济壁垒 C.法律制度壁垒 D.产品差异化壁垒 10、科斯认为当(B)时,企业自己来提供零部件是合算的 A.P>AC B.P+交易费用>AC+组织费用 C.P+交易费用<AC+组织费用 D.P<AC 11、可竞争市场理论主张(D) A.高利润率是生产效率的结果 B.对寡占和垄断采取规制政策 C.被称为“效率主义者” D.用潜在竞争代替政府规制 12、如果一国各个产业主次不分,轻重无序,甚至出现产业结构逆转,则说明(C) A.产业素质不协调 B.产业之间联系方式不协调 C.产业之间相对地位不协调 D.产业空间结构不协调 13、消费者即使在消费后也难以确定其质量的商品,如医疗护理等被称为(A) A.信任品 B.后验品 C.经验品 D.搜寻品 14、下面(C)属于中间产品型基础产业 A.渔业 B.钢铁业 C.林业 D.石油化工 15、霍夫曼根据霍夫曼比率,将工业化划分为(D)个阶段 A.5 B.3 C.6 D.4 16、衡量有效竞争的标准有(C)个 A.5 B.1 C.3 D.2 17、 (A)发现产业结构的变动受人均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 A.库兹涅茨 B.克拉克 C.配第 D.罗斯托 18、下面关于市场行为、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的描述,(B)是错误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