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度重视社会信任危机

高度重视社会信任危机

高度重视社会信任危机
高度重视社会信任危机

高度重视社会信任危机对党执政安全的威胁

任何一个政党从获得执政权力开始便随之面临执政风险。当前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执政风险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国外的,也有来自国内的,国内可能导致执政风险的因素也是纷繁复杂的。其中社会信任危机问题便是威胁党执政的一个比较紧迫的现实问题。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认为:“当代中国社会因巨大的社会变迁正步入风险社会,甚至将可能进入高风险社会。从西方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目前中国可能正处于泛城市化发展阶段,存在着多重安全危险。”他同时指出:“这些仅仅是目前中国社会风险的次要部分,它的主要部分我认为应当是信任风险。”当前我国社会的信任危机可以从三个方面审视:一是政治领域公众对党政干部及党组织的信任危机;二是经济领域商品生产和经营行业信任危机,特别是食品安全信任危机和房地产领域信任危机;三是社会生活领域的公益慈善组织危机、媒体信任危机和陌生人之间的信任危机。这些信任危机都为党执政带来了比较高的风险。

一、政治领域信任危机的加重会削弱党的执政基础,威胁党执政地位的稳固

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是党执政最重要、最宝贵的基础。当前政治领域的信任危机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不敢信任”——部分地方党政部门失信行为增多导致人民群众对党组织缺乏信心。地方基层党组织战斗在执政为民阵地的最前沿,是中央一系列惠民决策和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当前部分基层党组织和政府在贯彻中央政策、兑现对民承诺等方面的失信行为严重削弱了地方党政部门的公信力。对中央正确决策贯彻不彻底,对某些惠民政策阳奉阴违;舆论口号上的执政为民,具体措施中的虚假形式;政策制定上的脱离实际,政策稳定上的朝令夕改;政绩宣传上的虚假浮夸,发生事故后的真相隐瞒和责任推卸,以上这些行为都严重降低了人民群众对基层党组织和政权的信任度。对基层党组织的累积性信任危机,会渐渐消解人们对党组织整体的信任与信心。

二是“不愿信任”——个别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失职渎职行为和道德修养不足影响了党组织整体良好形象的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党的基本执政理念,但现实生活中部分党员干部的言行却与党的宗旨和执政理念背道而驰。脱离群众、无所作为、形式主义、弄虚作假、言行不一、表里不一、人浮于事、推诿扯皮等现象,严重影响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形象。一些党员的敬业精神、道德修养与民众期望相去甚远,信任危机也由此汇集而生。

三是“不能信任”——部分党的领导干部腐败堕落严重冲击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基础。执政基础最容易因腐败而削弱,

执政能力最容易因腐败而降低,执政地位最容易因腐败而动摇。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是国家权力的直接代理者和党惠民政策的主要执行者,人民群众对领导干部寄予了厚望。近年频发的领导干部腐化堕落、公权滥用等腐败案件,严重伤害了人民群众对党的深情厚望,破坏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行政权力掌有者和公共事务管理者的领导干部,其道德败坏具有强烈的负面示范效应,是破坏人民群众对党信任基础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如果任其滋生蔓延,对党的执政能力将会是一种侵蚀,对党的执政地位将会是一种威胁。

政治领域的信任危机对社会道德体系的冲击和社会稳定的破坏是严重的,如果处理不好,长期累积,遇到社会突发事件的“导火索”,便有可能引发大规模社会群体性事件,直接威胁党的执政安全。

二、经济领域信任危机的加重会引发公众对党的执政能力、执政效果的质疑

近些年食品安全问题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苏丹红”、“三鹿牛奶”、“地沟油”、“口水油”、“牛肉膏”、“农药蔬菜”、“瘦肉精”、“染色馒头”等问题相继被曝光,利欲熏心的生产者或经营者不顾消费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抛弃道德良心的逐利行为将公众推入危险境地。在最基本的生命权、健康权受到威胁的背景下,公众普遍缺乏安全感,倍感忧虑,恐慌情绪蔓延,在谴责失信败德者的同时,也衍生出大量对党和政府的不满与

质疑——不满于执政者的监管不力、查处不严、惩罚不够、质疑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与治理效果。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危机也随着一个又一个食品安全事件的曝光而越发严重。

房地产领域之所以敏感与至关重要,一是由于它的性质关系国计民生,关乎社会稳定;二是因为它的高利润产出与政治腐败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系列由于房屋拆迁而引发的社会刑事案件和群体性事件,加深了开发商与动迁居民之间的矛盾,也加大了民众对当地党政部门的信任危机。

经济领域的信任危机问题,使一些民众由此开始怀疑地方党政部门与开发商已经形成了利益共同体,质疑当地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理念的真实性——“党和政府是不是真的在为民执政、关心民生而控制房价?党和政府究竟有没有能力控制高房价、解决好拆迁问题,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些困惑与疑问在房地产行业风起云涌的复杂期依然存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人民群众对党的整体信任度。

三、社会生活领域信任危机的蔓延会导致党执政资源流失、执政环境恶化

执政资源是指政党执政所必需的各种积极因素、能量及其来源。其中党能支配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经济资源与公信资源(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是基础性资源。执政环境是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执政实践活动的场所。在党执政的内外环境中,优化社会人文环境是提高党执政实效的重要保证。

当前社会生活领域的信任危机事件频繁出现,从其社会影响来看,对社会的信任体系和人们的道德观念冲击很大。其中较为典型的是社会公益组织信任危机、新闻传媒信任危机和陌生人群体信任危机。

公益慈善是人们奉献爱心、扶贫恤弱美德的体现。公益组织是善良、援助力量的代表与执行者、公信力是公益组织的生命线。丧失了公信力,公益组织就会丧失资源、丧失民众,丧失价值,公益事业也不可能得到可持续健康发展。仅2011年以来,“郭美美事件”、“中华慈善总会发票门”、“河南宋庆龄基金会融资放贷事件、雕塑事件”等相继出现,中国红十字会、中华慈善总会、宋庆龄基金会等公益组织遭遇的信任危机愈演愈烈,人们对公益慈善的热心越来越凉。“郭美美事件”发生后,民政部统计数据显示,公众通过慈善组织进行的捐赠大幅降低——2011年6月全国社会捐款为10.2亿元,7月社会捐款数为5亿元,和6月相比降幅超过50%;2011年3至5月全国慈善组织共接收捐款62.6亿元,但6至8月全国慈善组织共接收捐赠8.4亿元,降幅达到86.6%。各地慈善组织也同样遭遇了捐款骤减的现实。长时间艰难形成的社会慈善组织公信力和民众慈善热情,因为部分慈善组织引发的信任危机一夜之间毁坏殆尽,重建之路任重而道远。

新闻传媒具有传播信息资讯、培塑公众心理、引导社会舆论等功能,是社会信任体系建立、社会公众信任观念形成的关

键影响因素。媒体的社会责任不单是社会信息的传递,还在于社会良性文化的传播,社会舆论的正确导向,社会道义的高度褒扬。有些媒体忽视了激浊扬清、贬恶褒善等社会责任的担当,错误的价值观导向和不当传播行为冲击了传统社会信任体系,不但没有引导公众形成新型健康的诚信观念,反而使人们的怀疑、质疑、猜疑心理加重,带来了社会公众的信任恐慌,加剧了社会的信任危机。

“陌生人社会”是社会学中相对于以血缘关系、地缘关系等熟悉关系为纽带的“熟人社会”而提出的概念。在“陌生人社会”中,大多数的社会交往行为发生在彼此互不相识、素昧平生的陌生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主要依靠公民意识的自觉与契约、制度和法律来维系。我国当前的现实是国民的契约意识有限,法律制度还有待完善,由此导致陌生人群体交往之间约束力量的缺位。陌生人之间有一种本能的防备与文化惯性引发的不信任,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提防与不信任。近年来,一系列社会事件如“彭宇案”、“许云鹤案”等的出现让许多人不得不提高警惕,也使很多人越来越失去了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安全感。一些人见义勇为却遭遇冷漠,助人为乐反遭讹诈,而“碰瓷”勒索等事件却频繁发生,这更加重了陌生人之间的信任危机。

社会生活领域出现的这三类社会信任危机,如果得不到及时化解,将会对党执政产生一系列消极影响。其一,会造成党

执政经济资源耗费增加。社会信任危机事件频发带来的经济交易、人际交往、社会舆论方面问题的影响扩大化之后,会导致社会摩擦增多、社会矛盾冲突出现概率增大,而这些问题往往需要当地政府部门或官方力量出现化解,其中需要付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叠加起来是一笔不小的资源耗费。其二,会造成党执政公信资源的流失。这些信任危机的不断加剧会使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健康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其产生的不满、愤怒、仇视情绪往往会转变为对党和政府的不信任、不满、诘难甚至是指责。其三,执政外部环境恶化会引发社会不稳定。当某些社会信任危机事件爆发并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之后,有可能会与其他社会问题合流共振,甚至可能被某些反动力量挑拨利用,从而变成社会不稳定的导火索。

社科院中国社会陷信任危机

社科院报告称64%调查对象认为社会不公平 “社会心态”新观察 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中国社会心态表现出相当的动态性,同时又因中西文化的交汇和冲撞而表现出相当的复杂性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李松 2013年1月7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在北京发布《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这是该所继2011年后第二次发布社会心态蓝皮书。 蓝皮书对2012年中国社会的生活满意度、社会公平感、社会信任、社会情绪、心理健康、社会支持、尊重和认同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从总体上分析了目前社会心态的特点、发展态势和存在的问题。 “社会心态是在一定时期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影响下形成的,社会中多数成员表现出的普遍的、一致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并成为影响每个个体成员行为的模板。”蓝皮书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王俊秀副研究员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王俊秀看来,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心态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而表现出相当的动态性,又因中西文化的交汇和冲撞而表现出相当的复杂性。 半数人对生活现状满意 作为一种发展观,幸福已成为世界各国研究的热门课题,幸福的测度也广受关注。幸福测量最常见的是生活满意度测量。 这次蓝皮书生活满意度采用的是“中国民生指数”课题组的数据。该调查委托国家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分别于2011年和2012年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电话问卷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51100份。 蓝皮书指出,两次大规模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总体上,2012年的调查中,44.7%的调查对象对生活状况倾向于满意,满意均值为3.41分(总分5分),低于2011年47%的满意率和3.46分的均值。西部居民的生活满意度得分最高,东部其次,中部最低;城镇居民的生活满意度低于农村居民。不同群体的生活满意度存在差异。 课题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学系全静分析认为,影响生活满意度的因素涵盖家庭、休闲和生活现状与未来信心等三个方面。第一,家庭方面,无赡养老人负担、收入高、有自有住房的调查对象生活满意度较高。第二,休闲方面,休闲活动较多和休息时间

中国红十字会信任危机背后的管理体制根源

中国红十字会信任危机背后的管理体制根源 摘要:中国红十字会的信任危机使红十字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 严峻的挑战,破解这一难题需要全方位的思考和努力,其中,管理体制的错位是当下红十字会信任危机频现的一个重要根源。虽然红十字会为之已做出诸多重要探索,但距离理顺体制、还原其社团本色、使其公开透明地运行之目标还任重道远。 关键词:红十字会;信任危机;管理体制 红十字会与联合国、奥委会并称世界三大国际组织。但与联合国、奥委会的妇孺皆知相比,国人对红十字会的认知度相对较低。2011年沸沸扬扬的“郭美美事件”把中国红十字会推上了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在公众的质疑声浪中,红十字会遭遇到了近年来最严重的信任危机。“郭美美事件”挫伤了包括红十字会在内的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使其募捐救助工作遭遇严重困境,据统计,“郭美美事件”后,6-8月公众通过慈善组织进行的捐赠总额为84亿元,比3-5月的626亿元下降866%。[1] 看已经尘埃落定,但留给我们的思考却刚刚开始。对于大多数民众而言,对于危机事件中红十字会的现实认知,更多的是出于感性和情绪,而较少有理性的思索和关怀。对于一个饱经历史沧桑,具有国际性特征而又身处社会转型加速期的人道救助团体而言,剖析其信任危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绝非易事,本文试图从管理体制的视角,对此略作管窥,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红十字会管理体制的严重错位 中国红十字会是国际红十字大家庭中的一员,始建于日俄战争中的1904年,历史悠久,成绩卓著。中国红十字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的红十字组织,是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可见,红十字会本质上是一个社团组织,具有社会性、公益性和民间性,因此红十字会的管理理应体现出社会力量和民众的广泛参与和监督,在阳光下公开透明地运行。但现实中,这样一个具有久远传承和深厚历史积淀的社团长期存在着管理体制严重错位的问题,而且,这样的问题直至今日仍未得到完满解决。 新中国建立伊始,出于巩固政权和安定社会的需要,政府对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林林总总的慈善机构进行了全面整改,其中绝大多数都以“封建组织”、“反动组织”和“宗教性组织”的名义而取缔,红十字会是为数不多的得以继续延承的社会团体,但彼时的红十字会却在特殊的背景下被赋予了不同以往的身份内涵,1950年改组后的红十字会成为“中央政府领导下的人民卫生救护团体”,隶属卫生部,成为其下辖的一个业务机构。[2]会基本上已经迷失了自我。当然,在当时的国际国内大环境下,这样的情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但红十字会的社团本性和民间特征并没有在之后的历史演进中 得到逐步的彰显,虽然在主管部门和隶属关系上有所变更,但都是体制内的变化,红十字会基本没有改变政府职能部门的身份界定。

浅析中国社会的信任危机

浅析中国社会中的信任危机 ——读《现代性的后果》有感 摘要:现代社会增强了社会成员的流动性,使社会成员不再像传统社会那样,活动永远局限在自己熟悉的地方,同时也使得原本可能毫无关系的若干人发生了联系,那么这些人之间产生信任的基础就与传统社会熟人之间的信任区别开来,也引发了现代社会中的信任危机。 本文以吉登斯的《现代性的后果》一书为出发点,首先介绍了吉登斯有关信任的研究。其次,结合本书的内容将信任危机产生的原因归于两大类:主观方面——社会成员自身的本体性不安全;客观方面——抽象体系入口处的糟糕体验。最后,在建立个人信任、促进代理组织的完善和加强对代理组织的监督三方面尝试性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信任危机抽象体系入口处代理组织 一、信任危机的出现 虽然社会不断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是人与人之间却越来越疏远。我们去农贸市场买菜,担心菜农缺斤短两,因此在农贸市场专门设了公平秤;菜农在收我们钱的时候,尤其是面值较大的钞票总要左看右看就怕收到假币,因此有人专门设有验钞机。这一来一回间,充分表现了彼此间的不信任。现代社会中的信任危机在无形中增加了社会交往的成本。 信任危机表示社会人际关系产生了大量虚伪和不诚实,人与人的关系发生了严重危机的用语,指一定社会或群体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不被人们所遵守,人与人之间缺乏一种道德的联系和约束,彼此都无法相信对方的真诚和忠诚,因此不敢委以对方以重任的现象(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 信任危机增加了社会管理难度,社会交往成本。在信任缺乏的现代社会,每个社会成员都是受害者:民众输金钱、输感情,政府的信誉、形象受损。建立完善的社会信任体系,不仅仅是法律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道德体系和价值观体系的建立。

中国慈善组织信任危机成因及其对策思考

中国慈善组织信任危机成因及其对策思考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慈善组织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也出现了不少影响其自身发展的问题。信任危机无疑是较为严重的问题之一。本文将结合近年来慈善组织的发展状况,分析其信任危机的成因,并以此提出化解危机的建议。 关键词:中国慈善组织信任危机成因对策 慈善组织主要是指以从事慈善事业,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非政府组织,具有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增强社会自治能力,进行社会财富的“第三次分配”等功能。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慈善组织在社会救济、扶贫开发、救灾抢险等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对扶危济困,互帮互助精神的弘扬以及社会资本的积累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近年不断出现的有关中国慈善组织的丑闻事件,如2001年的“中国妈妈” 胡曼莉盗用慈善组织名义谋取私利,“希望工程”善款被人侵吞,2002年山东一民办孤儿院院长董玉阁因诈骗罪锒铛入狱,以及2011年中国红十字会因“郭美美”引发的相关丑闻等,均使中国慈善组织的信任基石遭受不同程度的冲击。 一、慈善组织信任危机的成因分析 (一)慈善组织工作宗旨的要求与其实际中组织行为的差距 慈善组织与私人企业的最大不同是,慈善组织是致力于慈善事业,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类非政府组织。慈善组织的诚信问题之所以能够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是因为在很大程度上社会把一部分重要的社会职能——启迪心智、扶危济困、升华灵魂、保护健康和安全托付给了这些组织。而这部分社会职能所包含的意义则深刻地体现在绝大部分慈善组织活动宗旨的内在要求上。因而,慈善组织能否践行组织宗旨,能否履行工作职责将关系着自身形象与信誉的能否维系,乃至组织的生存和长远发展。而近年来不少借慈善之名、公益之名而行私欲之实等偏离慈善组织使命的行为,无疑在不断地削弱甚至摧毁着慈善组织的信誉基石。 (二)信息不对称加剧社会的不信任 慈善组织的运作与管理,尤其是财务管理若是缺乏足够的透明度,就有可能在慈善组织与公众间出现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引发公众的误解与质疑。当谣言飞起,势必引发人们不断地猜测与怀疑,加剧社会对非政府组织的不信任。2011年6月,一个名叫郭美美的女孩打着“中国红十字会”的招牌在网上炫富,尽管事后经多方查证并非其所自称的“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但是,此次事件还是引发了人们对中国红十字会持续关注与质疑,并导致了中国红十字会自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信任危机。

中国社会信任危机:原因与对策

中国社会信任危机:原因与对策摘要:信任是除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之外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主要社会资本。在我国,由于缺乏有效性承诺而导致的人与人之间信赖的不确定性乃至不安全性的状况,使得当今中国人深深地感受到信任危机现象的客观存在。研究和回答这种信任危机现象存在的原因,以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秩序,就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而又现实的课题。 正文:信任是人类文明大厦的基石,具有多层面的社会功能,它对人类社会生活而言具有不可或缺性。信任是社会生活最根本的基础,如果没有最起码的信任,我们的生活将寸步难行。信任常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润滑剂,社会组织的粘合剂,社会凝聚力的基础以及社会系统的动力。在当前,中国社会以特殊信任为主、普遍信任发育不足的信任结构,以及制度信任尚未确立、社会信任总体存量下降现状已经开始严重影响了社会的良性运转。因此,剖析信任危机现象的成因,找到行之有效的对策,对我们国家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政治课题小组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一、信任危机的主要原因 简单地说,当前信任危机的主要原因在于:以私人关系为基础的人际信任和传统的道德性的社会信任,已经不能满足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法制性的社会信任还没有有效地建立起来。 首先,传统的人际信任主要存在于长期的、稳定的、利益没有完全分化的熟人关系之中。在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人

际关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跟陌生人交往的机会越来越多,这种交往常常是临时的、变化的,而且双方的利益关系可能是竞争性的。在熟人关系中,交往的动机和方式也不同于过去。因此,传统社会中那种强调个人义务,忽视个人权利的信任发展模式已经不适用于今天的人际关系。但是,对于在新型的人际关系中如何建立人际信任,人们还缺乏准备,社会舆论也缺乏切实可行的引导,因此不少人难免误入歧途。一些人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加强了防人之心;一些人觉得既然“先人后己”老吃亏,就干脆“先己后人”,多了利己之心;还有一些人信奉起“厚黑学”来,滋生了害人之心。 其次,现代社会中靠榜样示范来建立道德性的社会信任的方式已经遇到了严峻的挑战。市场经济的前提是承认社会成员之间个体利益的分化,承认平等交换的正当性,因此,虽然市场经济不反对无私奉献的道德行为,但是,它更注重社会公平,强调权利与义务的对等,付出和收获的平衡。按照这种逻辑,对社会贡献大的人应该得到更多的报酬和奖赏,而不是做自我牺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实行让一部分技能突出或经营有方的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正是这种逻辑的体现。可惜的是,我国的道德建设远远落后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现实,还没有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切实可行的新的道德规范。 第三,形成中的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效应。市场经济是一种交换经济,奉行等价交换的原则,因而每个人的市场经济行为便都不是与他人无关的孤立的个人行为,而是社会性行为。不言而喻,孤立的个

关于对中国当前信任危机的思考

对当前中国信任危机的思考 公共事业管理10—8 贾路敏

关于对中国当前信任危机的思考 近期中国接连发生连串事件,揭示出社会信任危机之深重,民众对执政党、对政府、对干部官员极不信任,典型例子是动车追撞事件,政府说话不论真假,完全没人信,而铁道部新闻发言人那句:“反正我信了。”道出政府信用崩塌的现实, 令人惊叹的是社会信任危不只是民众不信政府和执政党,原来极其权威的专家、尚可信任的传媒、当受尊重的医生教师等,都因其劣行蠢举,失去可信感。 更为严重的是,还是社会信任危机,事实已经弥漫到人间,不用说那些公办的慈善机构,诸如中国红十字会、宋庆龄基金会、共青团属下的青基会等,一个个卷入丑闻。甚至在街上的普通老人,自己摔倒后,要指控救助他的人撞伤他,法官还判无耻老人得直。由之出现老人在街上病倒、摔倒没人敢扶的奇景。而卫生部跑出来制定《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更为笑谈。 社会危机应该这样看:百姓不信任谁呢,当然是说假话做假事的人,尤其是长期说假话、做假事的人。这种人最集中的地方是政府及企事业单位,是富商,是无良专家和艺人等。为什么他们要骗老百姓,因为只有骗了,他们才能维护、获得自己的利益。群众中流传“村骗乡、乡骗县、一直骗到国务院,中央只当没看见。”毛泽东说:人民网的眼睛是雪亮的。林肯说:你可以暂时欺骗所有的人,或者永远欺骗一部分人,但是,不可能欺骗所有的人。狼来久了,谁还信!百姓不信时,就是他们失去利益之日!! 普通百姓之间,相互信任吗?由于受大环境的影响,多少有一些人利益至上,确实使利益受损,但这不是主流。看看我们身边的人吧,包含那些小商人,不讲诚信的,也没有几个人。因为,无权无势的普通百姓毕竟要靠诚信生活,不诚信成本太高,他们玩不起!所以,诚信流于野! 为了了解社会信任危机,必须了解了当今社会信任危机的大背景,当代中国的具体社会信任问题可以从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层面来分析。政治层面,信任危机表现为由来已久的“官民”信任,即政府(官员和公务员)与民众以及社会与国家之间的信任问题;经济层面的信任问题,即市场各个利益主体间的信任,主要是在商品和服务提供者和广大消费者之间;最后是社会层面的信任问题,也就是一般社会成员之间,包括公司和家庭成员之间的信任问题。从他们之间的关系看,第一种信任又是最重要的,因为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国家是规则的制定者和维护者,国民对国家的信任,很大程度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信任基础。 一、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信任。 在国家与社会日益市场化和货币化的今天,政府并不需要像最初的隐性社会契约所规定的那样,为人民提供一个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计划。事实上,只要民众劳有所得,物有所值,能够通过市场获得比较合理的回报,即是政府对社会契约的充分履行。一种常见的破坏“社会契约”的短期行为就是政府的非理性投资。政府经济类的投资,尤其是基建投资,很容易博得政治资本,而民生等相关的社会投资则缺乏动力。如果民众对政府民生政策的期望长期无法兑现,自然会影响社会契约的履行问题。最后,即便是政府有意愿加强社会投资,老百姓也不会真正当真。另一种短期行为就是“暗箱操作”以及更广义的腐败问题。一般来讲,“暗箱操作”常见于经济和人事领域,特别是指在招标、采购、录用和审批过程中以权谋私的权力寻租行为。最后,一般民众对反腐败和规制化就产生了“改革疲劳症”,不再信任把这些法律和纪检公共制度看成是“我们的”,而把政府官员列入“他们的”行列,甚至发展成一种“仇官”心态。最后一种短期行为,也是最具爆炸性的,就是官员和政府工作人员私人的跋扈行为,最典型的就是2009年的“邓玉娇案”和2010年的“李刚案”、“钱云会案”。这些事件为什么具有爆炸性,可以导致官民虚拟空间的对立,以及一种“你如何解释我都不信”的状态,究其根本,还是在于民生和腐败这些长期因素,已经深刻破坏了官民信任的基础。如果作为国家权力代表的官员不被信任,作为国家权力规则的法律不被信任,作

社会诚信缺失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

社会诚信缺失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 班级:12经贸英语2班学号:12090316 姓名:王婷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诚信已不仅是一种伦理范畴,而是在伦理范畴的基础上,又赋予了法制内涵,实现由道德自律向法律规制的转化,最终筑就诚实守信这一道德准则的法律化。中国当前社会诚信状况令人忧心。国若无信,国何以堪?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如何实现传统诚信的现代化转化,重新确立起人们对现代诚信文化的信仰,进而推动社会诚信体系的真正建立,始终是中国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通过对当前社会诚信现状及问题的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其原因,提出前加强社会诚信建设的对策建议。【关键词】诚信缺失现状原因对策 一:当前社会诚信的现状及其导致的问题 (一):现状 为了解当前中国社会诚信状况,《瞭望》新闻周刊联合国内专业调查研究机构于2011年2月11日至2月14日,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成都5个大中城市展开了民意调查。数据显示,被访者对当前中国社会诚信状况总体评价较低,仅有4.8%的被访者评价“好”48.7%评价“一般”接近半数46.6%被访者认为社会诚信状况“差”甚至“很差”。对此数据持质疑态度的同时,也许更多的是一种反思。诚信缺失导致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仅加大社会的运行成本,引发整个社会的信任危机,扰乱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严重者甚至会影响社会的安定。从诚信主体来看,社会诚信主要包括政府诚信、企业诚信和个人诚信。这三类主体在当前社会的诚信指数均不乐观。当前社会存在着各类诚信问题,政府有的单位制造虚假增长指数者,企业界有的企业制造假冒伪劣产品者,教育领域有的院校学术造假者,等等。有研究者对政府诚信缺失方面进行了归纳,主要体现为有的地方政府或有的部门政策多变、不守承诺、随意性大、暗箱操作、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虚报成绩等。企业诚信缺失主要方面表现在:有的企业任意逃废银行债务,银企之间陷入信用危机;企业之间失信赖账,商业信用日趋萎缩;制造和销售假冒伪劣商品,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会计人员做假账,提供虚假财务报告,发布虚假财务信息,误导投资者和消费者;偷税、漏税、走私、骗汇、骗取出口退税屡禁不止。政府和企业是由人组成的,作为个体的人

信任危机案例

企业信任危机 从2008年爆出的三鹿奶粉掺加三聚氰胺事件,到近期出现的“瘦肉精”事件以及“染色馒头”事件,一次次食品质量安全事件让消费者变成受害者,很多消费者正遭受着所谓品牌食品的“侵蚀”。食品安全是人民群众最直接、最根本的民生。今年1月,《小康》杂志发布的年度消费者食品安全信心报告显示,半数以上公众对食品“没有安全感”,近期频发的食品质量安全事件,也在不断拷问着我们:食品安全事件的症结究竟何在?因食品质量引发的事故正给我们敲响警钟:中国的食品安全到底怎么了。 老人倒地,扶还是不扶?在传统道德氛围里,这不应该是一个问题。然而,在今天却成为一个道德选择难题。从2006年“彭宇案”,到今年“殷红彬案”、“许云鹤案”,这一难题由于执法因素的介入,变得使人更加困惑。不久前,卫生部公布《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专业技术指导也无助于破解社会道德难题。 不是吗?当你打开水龙头,要相信里头流出来的水没有毒;过马路,要相信所有汽车都会在亮红灯的时候停下来;坐高铁、地铁,要相信它不会突然追尾;就是你睡觉,也要相信这屋不是“楼脆脆”;遇事报警,要相信警察不是盗贼的同伙……如果吃荤的怕激素,吃素的怕毒素,喝饮料怕色素,喝白水也怕有害元素,我们还能吃什么? 讲小道理,如德国社会学家卢曼所说:“当一个人对世界完全失去信心时,早上甚至会没办法从床上爬起来。”讲大道理,一个缺乏信任的民族没有希望,一个缺乏信任的国家没有未来。大到社会,小到个人,没有信任,便如大海里的船,看不到航行的标识。 医患信任危机 今年9月15日,曾在同仁医院就医的书法家王宝洺,举刀砍向该院耳鼻咽喉科部主任徐文,身中十余刀的徐文肌腱断裂,颅骨、尺骨、胫骨骨折,并大量失血。经全力抢救才脱离生命危险。 据媒体报道,此次血案肇因于一起长达三年的医患纠纷,王宝洺认为同仁医院的手术失败导致其残疾,之后试图通过各种路径讨要说法,索赔1700多万元。然而因为医患双方所提供病历的真实性问题,三年从未开庭。最后,王宝洺选择了最极端的方式。 同仁医院血案并非偶发孤例,就在一个多月前,东莞市长安医院也发生砍杀医生事件,导致一死一伤。 砍人者卢某年初因面部痉挛到长安医院就诊,医生刘某为其诊治,但病情未见好转。卢某于是辗转到广州、北京等地多家医院就诊,前后共花费3万多元(其中在长安医院花费为136元),卢某觉得用了3万多元跑了多家医院诊治,病情均未见好转,对医生怀恨在心。

中国的信任现状分析

中国是一个低度信任的社会,这一点似乎已成为马克斯·韦伯、雷丁和福山等众多西方学者不谋而合的论断。韦伯在《儒教与道教》中认为,中国人的不诚实导致了中国人彼此间典型的不信任。雷丁在《中国资本主义精神》中指出,中国人只信任与自己有关系的人,他们对家人全然信任,对朋友和熟人则建立某种程度的相互依存感,这些体现了中国人浓厚的家族主义文化意识。福山在《信任》中阐述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华人社会里的家族主义文化十分明显:在家族的圈子之外,人与人之间的信赖感变得相当低,对外人的信任感太低。在他看来,中国是一个低度信任的社会。他进而认为,一国社会信任度的高低与该国经济规模大小存有必然联系。中国社会信任度的低下是中国家族企业向现代化公司转型的必然障碍,并使其时常上演创立、崛起、衰败的三部曲。而与中国家族企业发展对比分明的是,美国、德国等西方国家由于存在较高的社会信任度,故而家族企业一般能较为顺利地建立起现代公司制度,并维持很大的规模。西方学者的上述看法虽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中国社会在信任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但仍然有失偏颇。韦伯的观点之讹误在于,他仅根据以诚实为基础的信任之缺失就简单地认定中国社会中信任度的低下,却对中国以血缘和情感为基础的信任避而不谈。福山对不同类型信任与企业发展及规模的关系之分析颇为深刻,然而,他却与雷丁犯了同样的错误,他们都只根据中国人对外人(严格地说,应该是陌生人)不信任这一点就把中国认定为信任度低下的社会。在我们看来,如果将传统中国社会看成是一个血缘、情感和习俗型信任丰富而制度型信任短缺的社会则可能更为准确与中肯。而从经验观察角度透视,当下中国社会的信任危机着实颇为严重。从这一点来看,韦伯、雷丁和福山等学者的结论是正确的,但他们的论证依据是不恰当的。如果我们的上述判断能够成立的话,那么重新搜寻当下中国社会的信任度低下之原因就成为有待研究的论题。如果从现代性角度加以解析,似能对此做出有一定说服力的诠释。 尽管学界对现代性概念的厘定众说纷纭,但勿庸置疑的是,现代性是相对于传统而言的,它意味着人类在经济、政治、社会与文化制度以及知识体系层面的全方位转型。而现代性的“价值颠覆”特质与反传统的批判色彩必然加速了传统价值观念与意义系统崩塌的进程。在现代性的冲刷下,以血缘、情感、信仰、道德、习俗为基础的诸种信任日益丧失了自身得以存续的基础,由此引发了曾在中国古代与近代社会乃至当下社会居于主导地位的血缘型、情感型、信仰型、道德型和习俗型信任之日渐衰微。此时,似乎恰是上述诸种信任向信息型和制度型信任转变的良机。遗憾的是,当下中国社会信息不对称、法律法规不健全甚而恶法充斥其中等现象并不鲜见,人们的守法观念亦颇为淡薄,这些均表明,以信息与制度为基础的信息型和制度型信任尚未真正形成。概而言之,在既往的多种类型信任逐渐弱化之时,后继的与市场经济相契合的信任体系却未生成,从而出现转型期的信任真空,这恰是中国社会出现信任危机的根源之一。

什么是社会信任

什么就是社会信任 危机 最近在中国发生的很多事件表明, 中国社会正在面临一场极其深刻的社会信任危机, 有人已经把此称之为中国社会的“全民不信任运动”。 很多事件从表面上瞧, 好像都就是个别事件, 而中国官方与媒体也总就是乐意把它们称之为“突发事件”,但实际上, 从这些年来所发生的那么多、 每每被定义为“突发恶性”的事件来瞧, 每一个事件发生的背后都就是具有必然性的。 如果继续把这样的事件简单地视为就是“突发事件”, 只会就是自欺欺人。 把它们说成就是“突发事件”,也就就是说它们的发生就是偶然的,没有必然性。这可能就是一种比较好的政治说辞,官方可以推卸责任,也同时可以掩盖制度层面的一些严重缺陷。不过,这种认知或者误知非常有害。如果瞧不到这些事件发生的必然性,最终只会导向不可收拾的局面。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预感到这类事件的必然性。人们知道会发生这类事情,可以发生在自己身上,也可以发生在

她人身上,不知道的只就是,什么时刻会发生,以及事件会以什么形式发生,就是个体暴力、集体暴力还就是其她形式。缺乏安全感导致人人“自卫” 正就是对这种情形的高度不确定性,中国社会在很 大程度上已经演变成为一个“自卫”社会。体现在各个层面。在个体层面,人人自卫,谁也不信任谁,互相欺诈,社会的交 易成本在急速提高。集体层面,一个村子不信任另一个村子,一个组织不信任另一个组织,一个社会群体不信任另一个社会群体,一个地区的人不信任另一个区域的人。一些地方甚至已经出现依靠筑城墙来求得自我保护。国家层面,政府本来就是社会秩序的提供者,但政府本身也在自卫。很多党政官员整天呆在坚固的“城墙”里面,与社会隔绝,但同时恐惧于社会暴力,因此只能依靠暴力机器(例如维稳)来控制社会局面,以免伤害到自己。 各个社会角色的“自卫”就是理性的,因为它就是人们针对“不安全”环境恐惧的产物。不过,这种理性只能导向最终的不理性,即越来越甚的不安全。 中国社会如此严重的信任危机就是如何产生的?这里面有非常复杂的因素。但简单地说,可以概括为“社会不公”。任何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基本社会正义与公正,也就不会有社会信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取得高速经济成长、使数亿人摆脱贫穷的辉煌成就的同时,却彻底失败于提供基

中国为什么会出现信任危机

中国为什么会出现信任危机 中国为什么会出现信任危机 细细考量信任危机的形成,应当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个是意识形态原因;第二个是法律机制原因;第三个是社会习俗原因;第四个是宗教信仰原因。 首先,意识形态原因。霍布斯有段名言:“我毫不怀疑,如果‘三角形三内角之和等于正方形的两直角之和’这一说法和任何人的统治权或具有统治权的一些人的利益相冲突的话,这一说法即使不受到争议,也会由于有关的人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采取把所有几何学书籍通通烧掉的办法,而受到镇压。” 目前,全国每年发生几万起群聚事件,很多都是因为权力部门(政府、警方调查结果)缺乏公信力。一个事件发生之后,如果政府的调查结果有公信力,就不会酿成暴乱事件。正如阿伦特所说:“人们常常发现,长期洗脑造成的最确定结果,是一种特殊的玩世不恭:对任何真理都绝对拒绝相信,不管这个真理有多么可靠的依据。”正因为我们的社会经历过一个人们不能了解基本事实的时期,人们对公权力就丧失了基本的信任,这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是非常明确的。 其次,法律机制问题。社会对于人们的行为缺乏有效的外部规范力量,对于造假欺骗行为惩罚不力,惩罚机制不完善,使得造假行为的成本比较低,由此导致毒牛奶、地沟油、盗版书泛滥

成灾。在法律机制健全的社会,人们的造假行为会带来倾家荡产的结果,诚信与造假两相比较,人们才会选择诚信。反之,在蝇头小利的利益驱动之下,人们也会去造假,从而彻底丧失了职业操守,也毁掉了社会的信任。 第三,文化习俗问题。由于中国盛行熟人社会与生人社会的区别对待,对于欺骗外人、生人的行为就缺乏内在的规范力量。这个习俗就是费孝通所提出的差序格局,就像在水中投入一颗石子,水面上泛开一圈一圈的水纹;在中国社会中,每个人都是以自己为核心,血亲,姻亲,朋友,熟人,一圈一圈延伸开去,按离自己距离的远近来划分亲疏。信任只在熟人圈里,对陌生人世界是完全不信任的,并且由此也认为,对陌生人的欺骗行为并不违反行为规范。差序格局揭示的是一种典型的熟人社会价值观:只是在熟人圈子里才有信任,对于陌生人是完全没有信任的。 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还有一个著名理论:西方是个人本位的社会,中国是家庭本位的社会(家族本位的社会),跟差序格局的意思差不多。个人本位的社会是陌生人社会;家族本位社会是熟人社会。前者人的交往运作一定要靠法制,而后者就要靠关系,是人治。法制就要求信任,就会产生相应的制度来保障信任;人治就不会有信任,也没有制度能够有效地保障信任。 第四,宗教信仰问题。这也是中国人在信任问题上缺乏内在规范力量的一个原因。因为中国是一个无神论(或泛神论)的社会。当中国人撒谎或造假时是没有内心痛苦的,因为他知道除了被抓到之外,不会有惩罚,不会下地狱,所以什么都可以做。陀思妥耶夫斯基有一句名言:如果没有了上帝,岂不什么事都可以做了?

信任危机-素材

信任危机-素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日,有这样一件事在微博和微信中引发热议: 急诊室内,因误食了过量安定的老人已昏迷不醒,医生给患者注射了帮助清醒的药剂,老人有了短暂的清醒。正当医生打算做进一步的处置,给患者抽血以检查血液中的药物含量时,患者家属却不配合,“已经清醒了,干吗还做进一步的化验,是不是想多收点钱啊。”医生耐心解释,可家属们依然不依不饶,坚持医生的行为只是为了牟利,拒绝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就在这时,患者再次昏迷,患者年仅3岁的小孙女哭着喊,谁来救救爷爷,家属们才停止争执,请求医生施救。一阵忙乱过后,患者脱离了生命危险。但整个急诊室里,人们的心情却轻松不下来。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

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社会信任去哪儿了 急诊室内,因误食了过量安定的老人已昏迷不醒,医生给患者注射了帮助患者清醒过来的药剂,老人有了短暂的清醒。正当医生打算做进一步的处置,给患者抽血以检查血液中的药物含量时,患者家属却不配合起来,“已经清醒了,干嘛还做进一步的化验啊,是不是就想多收点钱啊。”医生耐心解释,“患者的清醒只是暂时的,为确保患者安全,还需做血液中的毒物检查。”可家属们依然不依不饶,坚持医生的行为只是为了牟利,拒绝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就在这时,患者再次昏迷,家属们才停止争执,请求医生施救。一阵忙乱过后,患者脱离了生命危险。可整个急诊室内,所有人的心情却轻松不起来,都不禁在思考一个问题:“这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我们之间,失去了最起码的信任?”

想想看,这个片段之所以能够引发不少人的共鸣,是因为我们几乎所有人都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陷入了一种“信任困境”。 不能否认,转型期社会所呈现的信任相对缺失的状态,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对于他人、尤其是陌生人的行为。而这又从一个独特视角折射出当前社会道德所存在的深层次困境,以及转型时期社会管理、社会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社会转型带来了信任模式的断层。其次,“信任困境”也与多年来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无干系。此外,还有专家认为,包含社会文化、价值观及其传播载体,以及社会制度、社会规范及其执行机构在内的社会运行机制在个别时候的失当也对社会信任机制带来负面影响。 如何重拾信任的信心?如何重建信任的机制?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什么是社会信任

什么是社会信任 危机 最近在中国发生的很多事件表明, 中国社会正在面临一场极其深刻的社会信任危机, 有人已经把此称之为中国社会的“全民不信任运动”。 很多事件从表面上看, 好像都是个别事件, 而中国官方和媒体也总是乐意把它们称之为“突发事件”,但实际上, 从这些年来所发生的那么多、 每每被定义为“突发恶性”的事件来看, 每一个事件发生的背后都是具有必然性的。 如果继续把这样的事件简单地视为是“突发事件”, 只会是自欺欺人。 把它们说成是“突发事件”,也就是说它们的发生是偶然的,没有必然性。这可能是一种比较好的政治说辞,官方可以推卸责任,也同时可以掩盖制度层面的一些严重缺陷。不过,这种认知或者误知非常有害。如果看不到这些事件发生的必然性,最终只会导向不可收拾的局面。在现实生

活中,越来越多的人预感到这类事件的必然性。人们知道会发生这类事情,可以发生在自己身上,也可以发生在他人身上,不知道的只是,什么时刻会发生,以及事件会以什么形式发生,是个体暴力、集体暴力还是其他形式。 缺乏安全感导致人人“自卫” 正是对这种情形的高度不确定性,中国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演变成为一个“自卫”社会。体现在各个层面。在个体层面,人人自卫,谁也不信任谁,互相欺诈,社会的交易成本在急速提高。集体层面,一个村子不信任另一个村子,一个组织不信任另一个组织,一个社会群体不信任另一个社会群体,一个地区的人不信任另一个区域的人。一些地方甚至已经出现依靠筑城墙来求得自我保护。国家层面,政府本来是社会秩序的提供者,但政府本身也在自卫。很多党政官员整天呆在坚固的“城墙”里面,与社会隔绝,但同时恐惧于社会暴力,因此只能依靠暴力机器(例如维稳)来控制社会局面,以免伤害到自己。 各个社会角色的“自卫”是理性的,因为它是人们针对“不安全”环境恐惧的产物。不过,这种理性只能导向最终的不理性,即越来越甚的不安全。 中国社会如此严重的信任危机是如何产生的?这里面有非常复杂的因素。但简单地说,可以概括为“社会不公”。任何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基本社会正义和公正,也就不会有

信任危机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分析

信任危机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分析 针对当前出现的市场信任危机事件,本文认为企业的市场信任程度与企业社会责任是正向相关的,同时中国市场企业信任危机事件存在“道德风险”问题,企业短期利益的诱惑和社会监督体制的缺失造成了企业“奖惩不一”的投机动机,也是引起这些事件的一个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赢得市场信任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要树立中国企业良好的市场信任,首先要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价值,同时要加强商业伦理道德和企业诚信体系的建设,完善监督监管机制,监督和保护企业的市场信任和社会责任。 关键词:信任危机道德风险社会责任 从“大头娃娃”到“肾结石患儿”的“奶粉事件”震惊了整个乳品行业,也震惊了整个食品行业,一些中国乳制品行业的巨头们一夜之间陷入了信任危机的漩涡,类似这样一些由于产品质量低劣造成的重大食品与药品安全事件近几年来连续发生,甚至一些享誉全球的跨国品牌也在进入中国市场后出现质量问题而被曝光者屡见不鲜,如雀巢奶粉碘超标事件,宝洁SK-II被诉含有有害成分,亨氏、肯德基、麦当劳等先后因苏丹红问题被曝光,强生婴儿油和联合利华立顿速溶茶都被指责存在质量问题等等。 在上述这些厂商不负责任的生产和广大消费者深受产品之害的时候,一系列深层次值得全社会思考的问题摆在了面前:企业为什么能在国内市场上屡次出现对社会、对广大消费者不负责任的生产行为而失去市场信誉呢?他们的动机在哪里?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在哪里? 企业信任危机产生的原因 关于中国市场上接连不断的这种产品质量问题而导致的社会对企业的信任危机问题,有很多国内外学者都给予了广泛的关注。其中Fukuyama(1995)从公司治理的角度考查了中国企业的市场信任问题,认为中国企业之所以无法树立品牌和市场信誉主要因为企业的经营者不能信任非血缘关系的职业经理人,从而造成家族企业的封闭发展和规模难以扩张的局限。张维迎(2001)提出“无恒产者无恒心”,他认为产权不清晰是中国企业无法形成高信誉品牌的关键。但上述两种观点都没有对中国民营企业所面临的社会信誉问题给出解释。 现阶段中国的民营企业已经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企业出现的信任危机在中国不仅是跨企业,而且跨行业也是很普遍的。企业的这些行为导致了企业市场信

对当前社会出现信任危机的思考

对当前社会出现信任危机的思考摘要: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现象让我们对社会信任产生了怀疑,不论是亲人、朋友、陌生人、企业甚至是政府,都成为了不信任的对象。信任,对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在社会信任危机叫嚣的今天,解决这两个问号已是迫在眉睫。 关键词:信任危机社会重建 当老太太跌倒在地时,我们首先想到的不是去扶她起来,而是在一边思索着她可能是骗子,这种冷漠让人心寒;当地上有一沓钱,我们首先想到的不是捡起来交公,而是观察四周是否有伺机而待的骗子,这种忧虑让人啼笑皆非;当我们正要动筷子,首先想到的不是盘中的食物是否美味,而是蔬菜是不是有农药,猪肉是不是死猪肉;当在网上看到明星的绯闻或搞笑的视频,我们首先想到的不是纯属娱乐,而是纯属炒作;当我们参加面试,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而是四处托人找关系……不是我们多疑多想,而是这些事情确确实实在我们身边发生过了,吃一堑长一智,我们只能选择用怀疑来设防,在草木皆兵中求生存。 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和贪赃枉法已经成为一种危害力极大的病毒,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给个人、家庭、企事业单位和整个社会带来很大的损害。这种病毒的发作,使社会上弥漫着不信任的情绪,导致了一种严重的社会病,这就是信任危机。 一:信任的重要作用与维系 要解决信任的问题,我们必须了解信任是如何产生如何维系的。 信任是伴随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产生的,人很难一个人独立生存(当然鲁滨逊是个例外),交流是必不可少的,一旦产生了存在交流的社会,信任也随之产生了。信任对于社会生活就像空气对生命一样重要。试想一下,若陌生人之间有的只是揣测怀疑,那该如何建立新的友情。若邻里之间有的只是重重防备,生活岂不是充满压抑。若朋友之间互相猜忌,那心话与谁去说,快乐悲伤与谁去分享。若亲人之间也多重顾虑,那还有谁能让我们卸下防备。朋友交往需要信任,商业交流需要信任,政府工作需要信任,法律法规的制定也需要信任。信任充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信任的社会寸步难行,没有信任的社会就如离开水的鱼儿,很快便会在干涸中死去。 既然信任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这种信任在千百年以来又是如何维系的的呢?一些人将它看作法规制度的产物, 认为人们之所以守信用, 是因为受到法规制度的制约, 不敢做出背信弃义的行为, 之所以信任他人, 是因为相信这些社会机制的有效性。另外一些人认为社会信任是文化价值观的产物, 人们之所以守信用或信任他人, 是因为文化中含有倡导诚信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并得到人们的认可和内化。而我认为信任是人的生存本能,人一生下来就具备去相信的能力,相信自己双眼看到,双耳听到的,相信父母、亲人所说的话并通过他们去了解这个未知的世界,信任已经牢牢的存在于人们不断进化的头脑中。后天施加给人的法律或道德都是对这一本能的重要巩固与完善,让我们能明辨是非,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当前社会负面情绪状况分析

当前社会负面情绪状况分析-新闻学 当前社会负面情绪状况分析 纪笑雨 【摘要】当前中国社会总体的情绪基调是积极向上的,但负面情绪的存在依然不容忽视。社会负面情绪主要表现为焦虑情绪、仇官仇富情绪、失望冷漠情绪、空虚无聊情绪还有孤独情绪等。负面情绪是这个社会不和谐因素的体现,如果任由其堆积而置之不顾将会对社会的发展造成致命的伤害。及时关注和消解社会民众的负面情绪,能够引导整个社会在和谐、健康的氛围中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大众心理负面情绪社会和谐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在这个特殊的社会转型时期显现了很多的社会问题,最近这些年很多人的幸福感不但没有太大攀升,反而打了折扣。本文旨在探讨现在中国社会存在的负面情绪,以更好地把握社会心态发展的脉络。 情绪是指每一个人在生活中各种内心活动的反应。社会情绪是人们对各种社会现象的心理反应,多数时候指的是一些在社会上能够引起共鸣,能够引起绝大多数人心态变化的态度表达。当前中国社会情绪的基调是积极向上、比较健康的,但是由于社会转型期存在一些特殊的社会因素加上新闻媒体的作用,使得社会上一些负面情绪不断滋生。对于社会的负面情绪我们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如果任由负面情绪堆积的话,社会的稳定将遭遇极大的隐患,甚至可能产生破坏性的结果。 1、由于经济转型发展引发的焦虑情绪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经济快速转型发展阶段,但社会的发展并没有与经济的高速发展相同步。在这个特殊的转型时期,经济的发展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

题,首先是生存方式的变化引起了很多人的焦虑。焦虑情绪是由担心、害怕、紧张、焦躁等许多感受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现代社会的人们生存压力变大,物价上涨,生存成本加大,很多人不得不每天都在为基本的衣食住行而奔波,加之在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各方面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人际关系变得相对紧张,就导致很多人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 2、由于贫富分配不均引发的仇富情绪 当前中国社会由于转型时期的特殊性存在贫富分配不均问题。中国的贫富差距逐渐拉大是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个人因素与社会因素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改革开放之后国家逐步放开政策鼓励追求财富、保护私有财产,加之市场经济必然存在竞争等原因产生贫富差距之外,我国的基本经济体制、分配制度以及其他方面社会政策和制度的不完善也是造成贫富分配不均和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贫富的分配不均导致了现在很多民众的不满和仇恨心理,主要表现为仇富心理。仇富情绪即是指在与别人比较的过程中,当发现自己在经济、才能、名誉、地位或待遇、享受等方面不如别人时,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的情绪状态①。比如最近几年发生的“郭美美事件”、“胡斌70 码事件”还有“李天一事件”都在网络上引起了网民的激烈讨论,一些网民言辞激烈,甚至把不满情绪直接指向”富二代”。人们认为富人有着太多的特权和自由,而这一点正是他们无法容忍的。 3、由于权力滥用、贪污腐败引发的仇官情绪 中国古代的封建集权政治制度导致民众的仇官情绪由来已久。在当今的中国,虽然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由于民主法制不够健全导致了贪污和腐败的滋生。很多官员在金钱和权力面前没有经受得住诱惑铤而走险。这种腐败现

[转贴]郑永年:中国的社会信任危机 【猫眼看人】-凯迪社区

[转贴]郑永年:中国的社会信任危机【猫眼看人】-凯迪社区 郑永年:中国的社会信任危机《文化纵横》2011年4月刊生活在当今中国的很多人都已经感受到了当下的 信任危机,这种信任危机弥散在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存在于不同人群、阶层和行业之间,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每个社会细胞内部。不过,实事求是地说,中国的社会信任危机并是一个当代独有的问题。还是在18世纪,当时中国对于绝大部分西方人而言都还是一个神秘的国度,但启蒙时代的思想家就从商人和传教士的一些作品中了解到,中国是世界上缺乏“诚信”的一个国度。早在现代汉学兴起之前,孟德斯鸠、康德、黑格尔,一直到韦伯和罗素,都把中国看成是一个“非现代的社会”的标本,一个缺少信任和信用体系的大国。例如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就认为,虽然中华帝国一直在形式化的儒家礼制和帝国法律控制下,但中国人对道德律令的不尊重却渗透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金钱和利益追逐更是要远远超过对礼法的尊崇。实际上,直到当代,儒家社会一般被认为是缺乏社会信任的社会。对社会信任的缺失,中国人自己当然也处处感受到了。当时人们对中国社会上的欺诈和信用缺失等问题了解得相当深刻。晚明的张应俞甚至还写了一本传世名作叫《骗经》,专门列出了晚明常见的24种骗术,详解其运作手段和防范策略。

把“骗”列为经典,并且在当时和数百年后的社会上颇有市场,这一颇具灰色幽默的出版史奇闻,全世界并不多见。其实,任何对明清以降的社会小说或者近代江湖小说略有了解的人,对于中国历史上的社会信任问题也能有相当的了解。如果我们愿意再度重温这些熟悉的经典,那就一定会惊叹中国历史的延续性,不论这种不信任是存在于政府和民众之间的,各市场利益主体之间的(主要是商品提供者和消费者),还是 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当代中国的社会信任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并不是因为它以前并不存在。公平地说,社会信任在传统中国和改革前的中国社会没有被“问题化”,并不是 因为那些时代有比现在更成熟的信任机制,而是因为在那种社会结构下“信任”还没有被充分资本化和“社会化”。但另一方面,中国的大变局不可能没有延续的一面,所以,我们这个时代的问题,很大程度也是因为我们有意无意地继承了传统社会的许多机制,其中也包括“信任”生成的机制,而这些机 制明显是和时代发展脱节了。当代中国的社会信任危机有两个方面的根源:一个是作为现代转型期普遍现象的社会信任体制尚未健全,另一个也许更重要的,就是中国社会结构一些特点所造成的社会不信任。分析这后一方面的社会信任问题,就要了解中国社会变革的基本历史轨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中国社会信任问题的历史起源社会信任在传统中国的“家国”体制中之所以没有被“问题化”,主要是因为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