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石威陶艺论文

石威陶艺论文

陶艺课程结业论文

哥窑

姓名:石威

学号:20131004145

班级序号:076132

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

院系:自动化学院

瓷器史上的瑰宝——哥窑瓷器

经过数周陶艺课的学习,对瓷器的热爱也多了几分。不同时期、不同瓷窑的瓷器各有各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的人为之动容、为之震撼。白瓷的纯净,青瓷的优雅,唐三彩的绚丽,这些凝聚了人类的智慧的结晶,为后人留下了说不完的佳话。通过老师风趣形象的讲解,我对瓷器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我就哥窑为主题,浅谈一下所学所获。

清代乾隆皇帝曾写下十首赞颂哥窑瓷器的诗篇,其中《粉青葵瓣口盘》一诗中曰:“色暗纹彰质未经,哥窑因此得称名。”另一首《曝书亭集砚铭》赞道:“丛台澄泥邺官瓦,未若哥窑古而雅。绿如春波停不泻,以石为之出其下。”关于哥窑的文献记载最早可见于明代《宣德鼎彝谱》:“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各窑器皿……”,由于柴窑被传为五代所烧,故后世只列五大名窑,即官、哥、汝、定、钧。作为五大名窑之一的哥窑,历来受到考古学家、收藏家、鉴赏家的重视与关注。五大名窑中官、汝、定、钧的发展脉络都是非常清晰的,唯有哥窑,至今还是个谜。哥窑瓷器非常珍贵,据统计,全世界大约有一百余件,远少于元青花的存世数量,也许正因为如此,才让世人对哥窟知之甚少。

哥窑瓷器欣赏

一、哥窑的名称由来

哥窟这个名字来源于一个并不好意的开始。南宋时期浙江龙泉县南小梅乡大窑村,有章姓兄弟两人烧造青釉瓷器。哥哥章生一所烧窑为“哥窑”,弟弟章生二所烧窑为“龙泉窑”。生一天资聪慧,勤奋努力。所烧瓷器款式考究,釉色美奂,声名远播,供不应求。生二好吃懒做,精于心计,所制瓷器自然相形见拙,对哥哥心生妒忌。一日,生二窥伺哥哥不备,往熊熊燃烧的“哥窑”里猛泼两桶冷水。窑温遇冷发生变化,瓷器因热胀冷缩的影响,釉面如冰河开裂,裂纹交错,别有洞天。生一上香出窑时,看到窑变的瓷器,痛苦不堪。岂知,朝廷采办官员看到风格迥异的瓷器新品,如获至宝,悉数上呈皇帝。皇上龙颜大悦,赐名号哥窑。这就是哥窑的故事,虽然有个不开心的开始,但是却又是因为这个开始让哥窑的独特,不一样而名扬天下。

二、哥窑瓷器的特点

(1)哥窑釉属无光釉,犹如“酥油”般的光泽,色调丰富多彩,有米黄、粉青、奶白诸色。

哥窑瓷器的特点是“里外披釉”

(2)“金丝铁线”的纹样,哥窑釉面有网状开片,或重叠犹如冰裂纹,或成细密小开片(“俗成百圾碎”或“龟子纹”),以“金丝铁线”为典型,即较粗琉的黑色裂纹交织着细密的红、黄色裂纹。明代《格古要论》中有这样的描述:"哥窑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其实“金丝铁线”的纹样也是产生于上文中的传说,哥哥的瓷器因为热胀冷缩的影响,裂纹交错,他欲哭无泪,痛定思痛之后,他重新振作精神,他泡了一杯茶,把浓浓的茶水涂在瓷器上,裂纹马上变成茶色线条,又把墨汁涂上去,裂纹立即变成黑色线条,这样,不经意中形成“金丝铁线”。

哥窑瓷器的“金丝铁线”特征

(3)、“攒珠聚球”般的釉中气泡,哥窑器通常釉层很厚,最厚处甚至与胎的厚度相等,釉内含有气泡,如珠隐现,犹如“聚沫攒珠”般的美韵。陶瓷界先辈孙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说,官、哥釉气泡密集似"攒珠",是指哥窑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表上。这类特征不易模仿,因而是辨别真假哥窑瓷器的一个传

统方法。

哥窑瓷器的“攒珠聚球”特征

(4)“紫口铁足”的风致,哥窑器坯体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黄色,器皿口部口边缘釉薄处由于隐纹露出胎色而呈黄褐色,同时在底足未挂釉处呈现铁黑色,由此,可以概括出故有“紫口铁足”之说,这也是区别真假哥窑器的传统方法之一。

哥窑瓷器的“紫口铁足”特征

三、历代哥窑

宋哥窑的独特风采

宋代哥窑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笔者仔细观察,其琢器造型多以仿青铜器为本,古拙、质朴、浑厚。胎质坚细,可分灰、油灰、黑、赭诸色,其中胎质粗松者叩之声音沙哑,呈色土黄,似欠火力。釉质凝厚如同堆脂,色泽有粉青、灰青、油灰、月白、灰黄、深浅米黄等多种,釉间均开裂有不同角度的冰裂状纹片,色浅黄者如金丝,色黑者宛若铁线,两者相互交错如织,故名“金丝、铁线”。釉中蕴含的气泡密集,显微镜下如同聚沫串珠,凝腻的釉面则光泽莹润,油滑如酥。器口沿多尖锐窄小,故厚釉难以留存而显现胎骨黑色,此一现象传统上称为“紫口”。垂釉多在口边稍下处形成略为高突的环形带,是为哥窑器之一绝,除宋“官窑”作品外,后世各窑口作品及历代仿宋哥窑器均无此特殊现象。宋哥窑器底足工艺分为施釉裹足支钉烧和露胎圈足两种,多数器足因呈黑色而被称之“铁足”。支烧者钉痕小若芝麻,此为宋器之共同特征。支钉数量,较小的器物,如盘、碗等以三、五个为多,略大器物如洗等则达六、七个,鼎、炉的器里也多留有不等的支钉痕,系叠套烧所致,此后无这一烧法。露胎圈足,足背平齐或略圆,修足干净利落,手抓不起。其盘、碗器型多在晚唐、五代至宋初时最为风行,如花形口器、葵瓣六出口器和奓斗,尤其是葵口折腰碗最为典型,广见于越窑、汝窑、官窑、定窑及耀州窑,八方杯见于钧窑,贯耳瓶、壶、鼎、炉、洗也为宋初所盛行,与上述诸窑一样精致。可见,宋哥窑器为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下面介绍一下宋代各哥窑的特点。

1、黑胎宋哥窑

宋元哥窑的基本特征是(1)黑胎;(2)紫口铁足;(3)金丝铁线;(4)宋代器型;(5)气泡之密似攒珠;(6)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为粉青、月白、灰青、青黄多种。

2、宋龙泉哥窑

宋元哥窑的基本特征是(1)黑胎;(2)紫口铁足;(3)金丝铁线;(4)宋代器型;(5)气泡之密似攒珠;(6)釉色带有龙泉青瓷特征。

3、非黑胎宋哥窑

多数是明清朝廷从民间的征集品,基本特征是:(1)深灰、浅灰、土黄等胎色;(2)紫口铁足;(3)金丝铁线;(4)宋代器型;(5)气泡之密似攒珠;(6)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为粉青、月白、灰青、青黄多种。

此外元哥窑在历史上也很有特点。元代瓷器普遍比较粗糙,瓷胎一般厚重而疏松。仿哥窑制品胎体粗厚拙重,其胎体泛松且色灰黄,即使小件器物也缺乏曲折能力。釉饰多呈浅灰白色(月白),釉质较薄,混浊无光,视之似觉火候不够,并且含有一定杂质,釉面不太均匀干净。开裂细小纹片,开片较为零乱,色调也不清晰,缺乏宋哥那种开片自然明快、井然有序的效果。器物的器型较少,主要有鼎炉、鱼耳炉、盘和胆瓶等。

自宋代起,哥窑瓷器再历代均有仿烧,称为“仿哥窑”或“哥釉”。官、民窑均有制作,传世品不乏其数,且各具本朝特色。但其艺术效果无一能与宋哥窑媲美,充其量只能算是每个朝代的代表作而已。

宋哥窑

明朝哥窑

四、哥窑的窑址

五大名窑中官、汝、定、钧的发展脉络都是非常清晰的,唯有哥窑,至今还是个谜,它的窑址有人说在龙泉,有人说在杭州,还有人说在景德镇。在学术界上,什么是真正的哥窑,它的窑址到底在哪儿?这一问题仍然是迷雾重重,甚至有越来越混乱的感觉。但是现在大多数人认可哥窑的窑址就是龙泉窑黑胎青瓷。原因如下:

(1)龙泉窑黑胎青瓷的特征与文献记载的哥窑相符。

文献记载的哥窑大体有四个特征:一是多断纹,史类编载:“哥窑则多断纹,号百圾碎”;二是紫口铁足,日人所箸《中国美术史》称:“哥窑------亦紫口铁足为多”史类编载:“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三是色青,浓淡不一,《格古要论》载:“旧哥窑色青,浓淡不一”;四是器型与官窑相近,《遵生八笺》载:“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

龙泉窑黑胎瓷器的胎色有深灰、浅灰、黑灰等多种色泽,在器物的口沿与底足未挂釉处呈现明显铁黑色,“紫口铁足”的特征非常明显。釉色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黄的不同,以油灰为主。釉面主要特点是布满龟裂的纹片,通常称之为“开片”。这种片纹大小不一、裂纹颜色深浅变化、片纹交错无明显规律,与史书记载的“百圾碎”相符。龙泉窑黑胎青瓷为南宋时期产品,器物以各式瓶、炉、洗、盘、碗、罐为常见。以上种种特征,与古文献对哥窑的特征描述相一致。(2)古文献记载哥窑的地点在龙泉

明嘉靖四十年《浙江通志》记载:““龙泉……县南七十里曰琉华山……相传旧有章生一、生二兄弟,二人未详何时人,主琉田窑造青器,粹美冠绝当世。兄曰哥窑,弟曰生二窑。”;明嘉靖四十五年,郎瑛在《七修类稿续稿》中叙述:“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弟兄,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清《处州府志》又载:“从其兄其生一,所主之窑,皆浅白断纹,号百极碎,亦冠绝当世”。类似哥窑在龙泉的记载还见诸于明代陆深的《春雨堂随笔》、清人许之衡《饮流斋说瓷》、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及明、清两代的《龙泉县志》等篇。

(3)龙泉窑工的祀师活动,表明哥窑在龙泉

哥窑弟窑的创始人章生一、章生二被后人尊为窑业祖师爷。过去在烧瓷的龙窑、鲤鱼窑的窑头,都张贴有章生一、章生二“师父榜”。师父榜除祀师神位外,并附祀山神、土地、搬水童子、运水郎君。每逢农历初二、十六两日,瓷匠必须置办酒肉、茶饭、点香烛在窑头师父榜前祭祀,磕头膜拜,然后分食祭品,俗称“过日”。

陈万里先生在考察龙泉窑后曾说到:“大窑村里有窑神庙,我曾去朝拜过,龙泉地区的烧窑人都奉章家兄弟为窑神,开窑必须拜祭。每年正月,当地的木偶戏团还会走乡串户演出章家兄弟的故事”。(4)龙泉哥弟窑的传说,表明哥窑在龙泉。

相传,宋代龙泉县,有一位很出名的制瓷艺人,姓章,名村根,他便是传说中的章生一、章生二的父亲。章村根的擅长制青瓷而闻名遐迩,生一、生二兄弟俩自小随父学艺,老大章生一厚道、肯学、吃苦,深得其父真传,章生二亦有绝技在身。章村根去世后,兄弟分家,各开窑厂。老大章生一所开的窑厂即为哥窑,老二章生二所开的窑厂即为弟窑。兄弟俩都烧造青瓷,都各有成就。但老大技高一筹,烧出“紫口铁足”的青瓷,一时名满天下,其声名传至皇帝,龙颜大悦,钦定指名要章生一为其烧造青瓷。老二心眼小,心生妒意,趁其兄不注意,把粘土扔进了章生一的釉缸中,老大用掺了粘土的釉施在坯上,烧成后一开窑,他惊呆了,满窑的瓷器的表面的釉面全都开裂了,裂纹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曲有直,且形状各异,有的象鱼子,有的象柳叶,有的象蟹爪。他欲器无泪,痛定思痛之后,他重新振作精神,他泡了一杯茶,把浓浓的茶水涂在瓷器上,裂纹马上变成茶色线条,又把墨汁涂上去,裂纹立即变成黑色线条,这样,不经意中形成“金丝铁线”。

(5)在龙泉大窑、溪口等地发现了哥窑窑址。

龙泉哥窑主要指龙泉大窑和金村两窑遗址发掘出来的带有哥窑特征的黑胎瓷器。浙江省文管会对龙泉窑进行了多次调查,1960年为系统研究和恢复龙泉窑的需要,对大窑和金村两窑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的另一目的是解决哥窑问题。通过发掘和对碎片的科学研究,结果是:在大窑和溪口等五处窑址发现了黑胎青瓷。器物有碗、盘、盏、杯、洗、盅、瓶、觚、盂、盒、灯及炉等标本。最近又有人在小梅发现一支烧制黑胎青瓷的窑址,从瓷片看胎与釉与大窑溪口相同,开纹显白,垫饼比较粗糙,生产时间可能还要略早于大窑和溪口黑胎。

龙泉黑胎青瓷是哥窑本来是清楚。李辉炳先生(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兼研究室主任,现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副秘书长)早年就提出,考古学者在龙泉窑址发掘的黑胎青瓷的特征与文献记载的哥窑是一致的;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也在龙泉县的大窑、溪口等窑址发现黑胎的开片青瓷,认为“大窑、溪口窑址中出土的黑胎青瓷应当是哥窑的产品无疑”;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化学与工学研究所对龙泉历代青瓷的标本进行研究后出的《龙泉历代青瓷烧制工艺的科学总结》一文中也指出:“白胎青瓷和黑胎青瓷,它们的胎釉特征和烧造年代与古籍中关于哥窑和弟窑的记载大致符合”。

五、哥窟与“传世哥窟”

研究哥窑,我们不得不提到“传世哥窑”。 1932年,当时故宫里的一位研究员在整理登记故宫瓷器的时候,发现了一批从未见过也没有任何宫中记录的瓷器。它浑身奇异的花纹,让研究员想起文献中描述过,但现实中一直未从出现过的哥窑。因为宫中的瓷器都是由官窑生产历代相传下来的,所以将它命名为“传世哥窑”。

这批器物在故宫里查不到任何记录,我们可以推测,假如这部分瓷器是五大名窑中的哥窑,故宫是不可能把它遗漏的。没有记录,只能说明这些器物一直没有引起宫里的重视,肯定不是真正的哥窑产品。从故宫这批东西公开的一些器物看,既不是龙泉黑胎青瓷哥窑,也不是杭州老虎洞产的器物。从器型上看,没有宋代器型的韵味,应属元或者更后期的产品;从釉面、胎土看,可能是江西景德镇仿哥窑产品。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命名,却给后来的哥窑研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后果。1956年,第一支国家考古队在龙泉展开调查哥窑工作。当时的考古队对龙泉展开了有史以来最完整最细致的实地调查。很快在龙泉的山脊上,他们发现了大规模的古代窑址的遗址。但是,在三个宋代窑出址出土的标本传世哥窑完全无关;1964年北京故宫博物院特请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所提供的宋哥窑(传世哥窑)实物标本进行化验,结果证明其化学成分、纹片颜色和形式皆与龙泉青瓷有所不同同。

到这里,其实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两次哥窑的考古研究都犯了一下致命的错误:母本的错误!把传世哥窑当成哥窑的母本来研究哥窑,肯定是得不出结论的!而且,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断,传世哥窑是民间仿哥窑的产品,肯定是隐蔽性很强,产量很少的,这样的窑址当然是找不到了!所以,正是因为混淆了哥窑与传世哥窑的概念,使真正的哥窑窑址变成了千古之迷。也是这个原因,使哥窑名称衍生出诸如“传世哥窑”、“仿哥窑”、“类哥窑”、“龙泉哥窑”等叫法,使普通收藏者对它们无所适从。一些拍卖会,也把传世哥窑当成哥窑来拍卖,从中谋取暴利。

六、结语

陶艺作为一门在中国乃至世界享有盛誉的艺术,给了我一场不可比拟的视听盛宴,从历史到韵味,从色泽到典雅,无一不让我为之动容。

哥窟作为瓷器史上的瑰宝,它的神秘与未知也让越来越多的学者为之疯狂。我想,对于哥窑,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解释,怎么样评价它呢,它的独特让很多人都不禁哑口了。我想,对它最好的解答莫不是古人的词句了,他们有幸的亲身见证了哥窑的诞生与辉煌……

还是那句吧,“闲观窑变神韵色,静听哥窑开片声”。这就是哥窑,有一个美丽的故事的哥窑。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