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陶艺论文

陶艺论文

陶艺论文
陶艺论文

中华精髓---陶瓷

-----陶艺之乐趣

对于陶艺的最初了解是在小学,从美术课上看到那些匠心独具的陶瓷,那些美轮美奂的陶瓷给我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印象较深的有马踏飞燕,唐三彩,青花瓷,这些晶莹剔透的旷世绝作是值得每一个中国人甚至是外国人来用心来欣赏的,令人叹为观止!到了大学我终于有机会来学习陶艺课,也算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吧!可惜由于陶艺课太火爆了,大二选了两次被踢了,到大三上学期才选上!上了陶艺课后,真有种相见很晚的感觉!的确,陶艺课,是一门科学艺术。

刚上陶艺课时,老师幽默风趣的授课方式给了我很深的印象,自始至终,从开课到最后一节课我没有缺过一节,上课认真听老师讲陶瓷的历史并做好笔记。在课余空闲时候上网搜搜关于陶艺的视频看看,所谓温故而知新,现在看来别有一番风味!下边我就简要串一下上课内容。

第一节课老师给我们讲了陶的历史和特点,以及陶艺的发展和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其中陶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八千多年前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之后在夏商周出现了秞,秞的出现标志着陶瓷发展的一次飞跃,之后陶瓷便在全国各地繁荣的发展起来。制作陶瓷时的注意事项主要有:不迟到、不冒名顶替;所有作品必须刻上陶艺学号;每次制作的作品必须放在规定的陈列柜上;陈列柜上的作品严禁动手触摸;制作课时勿喧哗推拽;如果调先填调课单,未填单不得调课。第二节课上给我们介绍了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主要从原始彩陶的起源、原始彩陶的坯体制作、原始彩陶的彩绘和烧制、原始彩陶的艺术特点和原始彩陶所反映的精神因素五个方面给我们介绍了原始彩陶。原始彩陶之所以风格纤细、委婉而感情丰富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先人的观念逐步复杂和细腻,野蛮与本能的成分逐渐减少;彩绘逐步激发先人自身意识的抽象潜能,先人开始从写实转向抽象艺术;当时制陶主要由村内的妇女和老人完成。同时在第二节课上老师又给我们介绍了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等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陶器艺术特点。第三节课老师主要讲了秦汉陶俑。包括佣的称谓、佣的出现原因、秦始皇兵马俑的出现及汉佣,其中重点讲了秦兵马俑出现的原因及艺术特点和汉佣的形成背景和特点,其中秦兵马俑的特点有高度写实,对人物面部特征的刻画尤为重视;巨

大广博细致精细;规模宏伟,阵容严整,形体伟岸,数量巨大;造型又有一定类型化。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有,重在表现整体的强大气势,讲究整齐划一,个性服从于统一的整体;秦兵马俑更多的是要表现气势磅礴的艺术造型和布局;体现秦统一天下的强大声威和秦人崇尚高大宏阔之美的一代审美风范。汉佣的特点有体量小数量大分布广;取大势去繁缛,强调整体,注意概括,寻求精神内质体现;内容丰富,题材众多。第四节课老师给我们讲了唐三彩,所谓的唐三彩是以黄绿白三色为主色,使用白色黏土做坯体,用1000度的高温素烧坚固,然后上秞,再以900度高温烧制而成,釉色斑斓,主要用于陪葬,一般不摆放在家里。唐三彩仅出现在盛唐的一百年里,盛唐之后一夜之间消失,直到清光绪21年才被世人发现。第五节课老师主要给我们讲了宋瓷,宋代的四大官窑:汝窑、哥窑、官窑、钧窑均烧制青瓷,只有定窑烧制白瓷。汝窑青瓷的色泽美,胎质细腻胎色灰中带黄色,俗称香灰胎,釉色青中带绿冷暖适中,器物形制仿古淳朴。哥窑的纹理美,哥窑所烧制的陶瓷均有美丽的金丝铁线纹。官窑胎秞的对比美,官窑器物形制仿古青铜礼仪雅器,长以洗练疏朗的旋纹为饰,并且有紫口铁足。钧窑的色彩美,钧窑的瓷器胎色灰白,地刷酱油,有蚯蚓走泥纹,而且是变色秞、窑变釉,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之说,更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窑一片”“窑变无双,钧窑无对”之说,可见钧瓷之贵重。第六节课老师给我们讲了景德镇的发展,景德镇原名昌南镇,后来北宋年间由于所烧瓷器上乘,皇室以年号赐予镇名,景德镇瓷器“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开创了以釉下彩绘为主的装饰技法,同时造型集历代大成技法繁多。景德镇自从元代以后便一枝独秀,历朝历代积累的丰富的制陶基础,特殊地势使其免遭战乱荼毒,“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高岭土的发现为其发展奠定了基础,昌河通过鄱阳湖交通便利,以及元人喜爱白瓷等原因铸就了景德镇的辉煌。第七节课老师给我们讲了青花的发展,青花是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再施透明釉,在1300度的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蓝色花纹的釉下彩,青花源于唐代河南巩义,宋代景德镇开始研烧青花,元代景德镇汲取吉州窑和磁州窑的釉下彩绘基础上成功烧制出清新雅致的青花,元代青花的特点有造型上胎骨厚重,形制巨大,器型雄厚清秀挺拔,原釉色白,闪青程度较重,青料浓艳青翠,抚摸有凹凸不平之感,纹饰繁密有序,题材丰富优美。

第二节下边我讲一下我五节制作课的制作心得。

我觉得沈毅老师是一个非常严谨的人,说话有条不紊。老师再三强调我们每节课都要按时上课,绝对不能迟到,加之老师说陶艺工作室比较难找,所以我每次都提前10分钟到陶艺工作室。还记得那天早上当我们走进陶艺工作室的时候都惊呆了,靠着工作室三面墙的架子上摆放的全都是学生作品,全部是学生自己手工制作的。大的浑厚奔放,向北方朴素的人们。小的精美别致,如南方漂亮的姑娘。还有一些已经烧制好了的陶艺作品,当时我便产生了一种冲动,上前摸摸看,可老师强调过只能看不能动别人的作品,所以惊喜之余,我也有点点的遗憾,不能零距离接触那些漂亮的作品。看着那些精美的艺术品,那些都是之前的那些学生做的,他们的作品中不乏有很漂亮的作品,不过我当时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做得他们还好!

第一堂陶艺制作课是手捏和盘条。盘条,顾名思义就是把捏好的泥条盘绕起来,当时我想到的是就是来制作一个烟灰缸,结果,由于后来制作的作品有10件之多,老师最多只允许烧制6件,于是盘条就遗憾的没有烧制了!下面我来讲讲盘条的制作过程:盘条比较轻易,就是把泥巴揉成一小段小段均匀的长条,然后再将这些长条一圈圈盘起来作成一个器皿的侧壁,当然下面也要垫一片薄泥作为底部。我觉得蛮有意思,于是我就和起泥巴来搓泥条,刚开始的时候搓起来很不顺手,不是太粗就是太细,有时候还容易出现裂纹断裂掉了。后来老师要双手要均匀向上用力,手指并拢向上扬起,在老师的指导下,搓条才均匀好看了点。不到一会,我就做好了两个作品----一个盘条——一个笔筒。通过自己亲手的体验我感受到了陶艺可以涵盖世间万物的美,我们要将这些美都融入到我们的作品里面,来给予这些作品以新的内涵和活力,让作品本身也放出耀眼的美的光芒。

我觉得陶艺课中让我印象很深的就属拉坯,在第二三节制作课的时候,老师让我们来拉胚,我认为来这上课的学生如果没有尝试过拉坯的话,那么陶艺课程是不完整的。老师演示的时候我们都非常好奇,不一会儿就拉制好了一个精美的碗。曾在《人鬼情未了》里面看到拉胚,就是那个盘在那转,手放在那,不一会就可以做出很好看的瓶瓶罐罐。看起来很简单,但如果你真的这么认为那就大错特错了,拉坯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老师自然不在话下,他的动作非常的老练,边示范边告诉我们每一个步骤要注意的要领,和一些容易犯错的地方,还有

就是手一定不能抖动,不然坯的外形不会很光滑整齐。老师很快就做好了,看起来,好像难度比较适中,可是等到我们自己尝试的时候,那真是苦不堪言啦!

在第三节陶艺制作课上,我认真按照老师的给我们讲的方法来拉胚,但是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我真的是束手无策,无法将转盘上的泥团拉制成心中的艺术品。开始的时候,总是觉得坯和手之间的摩擦力很大,好像转不动似的。突然想着老师告诉我们要注意加水,所以拼命加水,后来好像水太多,以失败告终。重新尝试的时候,控制好了水的量,但是好像是中心定偏了,整个瓶身都歪了,没办法,后来发现了诀窍,那就是定中心的时候特别注意,泥团一定要猛摔到转盘的中央,之所以要猛摔,是让泥与转盘间的摩擦力增大,避免出现在转盘转动的时候,泥巴与转盘脱轨了。之所以要让泥摔在转盘中央,是好在动手扶泥的时候方便操作。

我觉得这陶艺制作课开的很有必要,不仅提高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进一步的了解了在制陶过程中要注重的问题。比如陶泥不能太湿也不能太干,湿了会很容易变形,会因下部因支撑不了上部的重力而坍塌,太干陶泥不容易捏制,有裂痕。并且干了的陶土虽然很坚硬,但也非常脆。很多人喜欢在干的陶器上面切削,可是一旦不小心,可能会由于泥块干裂,破坏整个造型,甚至前功尽弃。在制作的过程中你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这里惟独想不到,没有做不到。陶艺制作陶冶了我们的情操,提升了自身审美的威力也增长了我们的智慧。要做好陶艺就要有充足的耐心,良好的毅力以及对完美的孜孜追求。之前我不论做什么事情都没有耐心,做事半途而废,上了陶艺课,我明白了不仅仅做陶艺,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耐心,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胜不骄败不馁,就一定能把事情做好。陶艺制作与欣赏课虽然只是我这学期的一门普通的通选课程,但是在和沈毅老师共同走过的短短二个月的时间里,我不仅在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方面取得进步,在自身涵养和审美,创造能力等方面也得到的很大提高。其实,我想做陶艺的过程就像人生一样,很多事情不会不要紧,最重要的是一颗学习的心,不断的尝试,不断的改进,不断的努力,加上持之以恒的耐心和毅力,我想没有什么事情是可以难倒我们的。

我仰慕中国古代人们的智慧,作为一门古老的传统工艺,源远流长,至今仍繁荣昌盛,经久不衰。“中国”外国人称其为“China”就源于这里,是陶瓷的意思。所以我们每个中国人要传承我们祖先留下来的精神财富,将陶瓷发扬光大。

我爱陶瓷,更爱这门艺术!

元旦即将到来,天气也逐渐变冷,最后祝沈老师新年快乐!身体健康!

陶艺论文

浅谈中国陶瓷艺术 李照宇工科试验班(工学) 3130104748 摘要: 从古到今,尽管世界各民族对美的鉴赏千差万别,但是,却都能以某种方式获得对美的享受。而在中国,陶瓷无疑是最受欢迎的艺术品之一。陶瓷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源远流长,种类繁多,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中国的陶瓷艺术也一直是颇具代表性的艺术珍品,历经千年,仍盛而不衰。本篇论文将从中国陶艺的发展历程,现当代陶艺发展所存在的问题等方面,来浅谈中国的陶瓷艺术。 关键词:中国陶艺文化;发展历程;现代陶艺。 正文: 一、中国传统陶艺的发展历程 远在九千多年前,中国先民在从事渔猎、农业生产活动的同时,开始了最原始的活动。随着火的发明和使用,在改造大自然的长期劳动实践中,伴随着无数次失败与成功的体验,开始制造和使用成为中国古文化之一的艺术创造物——陶器,并揭开了人类发展史上的“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国制陶业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彩陶艺术,各个地区文化彼此影响、相互交流、或继承发展,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共同又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仰韶文化的彩陶。仰韶文化多采用泥条盘筑法成型,用慢轮修整口沿,在器表装饰各种精美的纹饰。其彩陶器造型优美,表面用红彩或黑彩画出绚丽多彩的几何形图案和动物形花纹,其中人面形纹、鱼纹、鹿纹、蛙纹与鸟纹等形象逼真生动。曾出土了像人面鱼纹盆这种艺术珍品。 以彩陶为文化的仰韶文化之后,以山东为中心的龙山文化的另一类文化遗存方式出现,那便是黑陶艺术。龙山文化采用快轮制陶技术,灰陶器面,不求无益的崇饰,全凭自身的黑色取胜,表面光亮如漆,器体薄如蛋壳,有时略加点缀凹凸璇纹或镂孔与塑造烧制结合,体现出一种单纯的质朴美。这一时期可以说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 进入商代,模仿同时期青铜器纹样与器型的白陶出现了,在当时它是比青铜器更为豪华的工艺,器形几乎全是礼器。尤其富有特点的是波状雷纹、勾连雷纹和一种怪异人形云雷纹,是人类文化上罕见的工艺美术品。尽管在商代制陶工艺没有明显进步,艺术性也没有明显提高,但是白陶的烧制成功对由陶器过度到瓷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这一时期,也出现了瓷器的前身“原始青瓷”。 原始瓷从商代出现,经历了西周和春秋战国到东汉,逐渐的走向成熟,出现了青瓷。这些青瓷的加工精细,胎质坚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层青色玻璃质釉。而且它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斑斓著称于世。“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之花”不愧为瓷中之宝。青瓷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瓷器生产已进入一个新时代。同时,在秦汉时期,制陶业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秦朝时的陶俑造型逼真,深刻揭露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彩陶方面,汉代彩陶一改奔放热烈的作风,转而崇尚凝重精雅的神韵,艺术表现力强。

陶艺欣赏论文

陶艺论文

一.陶艺欣赏部分 中国的陶瓷艺术是东方绚烂的文明财富,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至今都在世界范围内广受人们关注。也是出于对陶艺的喜爱和好奇,这学期我选修了陶艺欣赏和制作这门课程。在为期五周的理论课上,老师带领着我们追随陶瓷艺术的足迹,从距今8000-9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开始,我们逐步揭开了陶艺神秘的面纱。陶艺的发展史大致可分为八个阶段,分别是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夏商周的辉煌——釉陶、三国两晋南北朝的越窑青瓷、隋唐五代,南青北白和天马行空、宋代的五大名窑、元明一枝独秀的景德镇、明清幽谷古镇宜兰、以及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景德镇时代。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特点主要是:风格以写意为主,含蓄隽永、审美情趣往往反映上次建筑的喜欢、与时代政治经济面貌和社会风尚联系紧密。同时,陶艺是一种欣赏者、收藏者却没有作者的艺术。 理论课所介绍的陶瓷艺术主要分为新时代的彩陶、秦汉陶俑、唐三彩、四大名窑、景德镇陶瓷、元代青花、紫砂几个章节。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秦汉陶俑、唐三彩和元代青花,以下重点介绍这三章的内容。 秦汉陶俑 所谓俑,是以木或陶等材料制作的人或物的雕塑作品,目的在于代替活人随葬。俑大约是春秋战国时代才开始出现,它的前身是殉葬的活人,人殉极其残酷,在商和西周非常盛行,大量的活奴隶和活士兵被用作殉葬,随着春秋战国时代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兴起,用奴隶作为人殉的习俗也被迫改变。同时,由于战乱,人口密度迅速降低,这才有了俑的出现,来代替残忍的活人殉葬制度。 1.秦俑 1974年3月,在陵东的西杨村村民抗旱打井时,在陵墓以东三里的下和村和五垃村之间,发现规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经考古工作者的发掘,才揭开了埋葬于地下的2000多年前的秦俑宝藏。秦始皇兵马俑是世界考古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1978年,前法国总理希拉克参观后说:“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了。不看秦俑,不能算来过中国”。从此秦俑被世界誉为“八大奇迹之一”,目前已挖掘出3个俑坑。一号坑是战车和步兵混合编组的主体部队,二号坑是以骑兵和战车组成的混合部队,三号坑是统领一、二号坑的指挥部。秦兵马俑主要有将军俑、武士陶俑、跪射俑、牵马俑等等,这些兵俑特点是高度写实,对人物面部特征的刻画尤为重视;规模宏伟,阵容严整,形体伟岸,数量巨大,造型具有一定类型化。 秦俑彩绘主要有红、绿、蓝、黄、紫、褐、白、黑八种颜色。如果再加上深浅浓淡不同的颜色,如朱红、粉红、枣红色、中黄、粉紫、粉绿等,其颜色就不下十几种了。红色由辰砂、铅丹、赭石制成。绿色为孔雀石,蓝色蔚蓝铜矿,紫色为铅丹与蓝铜矿合成,褐色为褐铁矿,白色为铅白和高岭土,黑色为无定形炭。这些矿物质都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颜料。秦俑运用了如此丰富的矿物颜料,表明2000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已能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这些颜料。这不仅在彩绘艺术史上,而且在世界科技史上都有着重要意义。秦俑彩绘技术也有许多独到之处。一般在彩绘之前对陶俑表面先进行处理。由于陶俑是没有釉的素陶,具有较多的毛细孔,表面不能滑润。而彩绘则要求毛细孔不易太多,也不能太少,表面不易太滑,也不能太涩。为了达到这一要求,陶俑在烧造之前表面似用极细的泥均匀涂抹,并加以压光,减少了毛孔,又提高了光洁度,同时在陶俑烧造之后,似进行了化学物理处理。从陶俑陶片断面观察,也证明了陶俑烧造之前表面曾用细泥涂抹,有的部位不只涂抹一次,陶俑表面还

陶艺论文

陶艺的过去与现在 陶艺是中国的传统古老文化。所谓陶艺,它指陶瓷日用品陈设品的造型、釉色和装饰等所呈现的艺术特点,也专指陶器和瓷器的艺术瓷,而现代陶艺是介于雕塑、绘画和建筑之间的一种新文化表达方式,是传统陶瓷艺术的延伸、扩展和蜕变。 中国的英文名称叫China,意思是陶瓷,中国是陶瓷古国,说起陶瓷,外国人就想到中国。陶艺更是一种人工形态。陶瓷形态的基本材料是土、水、火。人只有掌握了水土揉合的可塑性,流变性,以及成型方法和烧结规律,才能促成陶艺形态的产生和演化,使陶瓷器物产生美的形式。同是注重造型与装饰的有机结合,通过人们敏锐的灵感和创新意识,捕捉并揭示泥土的塑性美、柔韧美以及表现活力,这样就出现了全新陶艺形态,为智慧的人所掌握、发展、创新。任何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形成完整的技巧。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艺术传统的国家,中国传统陶瓷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媒介,一直遵循着中国古老的造型法则:“制器者尚象”、“物我统一”,运用这一法则制造出中国古老文化和精空间,其中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气质。中国是陶瓷的故国,在彩陶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创作出美妙绝伦的陶艺作品,有许多陶器是超越实用意义而具有纯粹的审美价值的。过去的半个世纪,当中国人还在为生存苦苦挣扎的时候,发达国家的陶瓷艺术已经飞速发展起来了,而且每个国家都呈现不同的风格和特色。比如美国的陶艺教育非常普及,美国的陶艺作品体现这个民族轻松活泼、色彩斑调的特性,喜爱表现社会生活中的人和故事,直接而且生动。日本的陶瓷艺术是在汲取传统营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作品追求工艺的完美、精致,以及风格的典雅、新奇……西文近百年的现代陶艺发展,使陶艺这门独特的艺术语言走向国际化。中国现代陶艺起步比较晚,它的概念产生于西方,在近代得以较快的发展。现代陶艺是针对西方工业化生产日益发展、机械化代替了手工制作的现象而产生的。现代社会开始崇尚个性,崇尚自然朴实的风气。有一些人开始有意识地创作富于陶瓷制作者个人特性

陶瓷鉴赏论文

浅谈中国陶瓷文化 陶瓷,众所周知,即陶器与瓷器的总称。中国人早在约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陶瓷材料大多是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常见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铝、高岭土等。陶瓷材料一般硬度较高,但可塑性较差。除了在食器、装饰的使用上,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亦扮演重要角色。陶瓷,是人类在生存空间中最早出现的几种艺术形式之一。从初始的以实用为目的,渐渐随着技术的进步而增加了美学的功能,使其成为集实用和欣赏为一体的工艺美术品,最终,陶瓷又摆脱了实用的初衷,成为完全意义上的欣赏品。 陶瓷的产生和发展,实际上是同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实践紧密相连的。大约在70万年以前的原始时代,人们就发现,将泥巴晾干后加火一烧就变得坚硬起来,而且可以做成各种形状用来盛水,放食物等等,这便是陶器产生的初始。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做斗争的新的一页,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下面具体分析陶瓷的发展史。 1、夏、商、周朝时期的陶瓷文化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关系。青器的成本高只能为贵族享用,广大民众的各种生活器皿只能采用陶器。因此可以了解商代制陶工艺也得到普遍的发展,带釉的硬陶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质比较硬,呈灰白色。陶器在此时已经不在局限於盛物器皿,应用范围较广,大略可分为日用品类、建筑类、殉葬类、祭祀礼器类。朝廷对於制陶工作也很重视。 2、秦汉时期陶瓷文化秦汉-古代的建筑多采用木料来架构,不易久存,所以一些伟大的建筑,如秦代的阿房宫和汉代的未央宫,都无法完整保存下来,但仍可在残存的废墟中发现瓦当及汉砖等遗物,藉以略窥古代建筑的规模。 3、隋唐朝时期的陶瓷文化西元五百八十九年,杨坚篡权北周并南陈,统一中原,改国号为隋,隋的朝代虽短,但在瓷器烧制上,却有了新突破,不但有青瓷烧造,白瓷也有很好的发展,另外此时在装饰手法上也有了创新,如在器物上另外的泥片—贴花,就是一例。 4、唐朝时期的陶瓷文化到了唐代,瓷器制作可为以蜕变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时代。因为陶与瓷的分野,在乎质白坚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关键在于火烧温度。汉代虽有瓷器,但温度不高,质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而发展到唐代,不但釉药发展成熟,火烧温度能达到摄氏一千度以上,所以我们说唐代是真正进入瓷器的时代。唐代最著名的窑为越窑与邢窑。 5、元朝时期陶瓷文化元代入主中原九十一年,瓷业较宋代为衰落,然而这时期也有新的发展,如青花和釉里红的兴起,彩瓷大量的流行,白瓷成为瓷器的主流,釉色白泛青,带动以后明清两代的瓷器发展,得到很高的成就。 6、明朝时期陶瓷文化我国的陶艺发展到了明代又进入一个新的旅程,明代以前的瓷器以青瓷为主,而明代之后以白瓷为主特别是青花、五彩成明代白瓷的主要产品,而景德镇更成为主要的窑厂,规模最大,一直延续明清两代五、六百年而不衰。明代开始,窑址都趋于集中在景德镇,无论官窑或民窑都偏向于彩绘瓷器,宋瓷前都以单色釉为主,而明代後走入了彩绘世界。 7、清朝时期陶瓷文化清朝中国瓷器可谓登峰造极。数千年的经验,加上景德镇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皇帝重视,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爱好与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制作技术高超,装饰精细华美,成就不凡,是悠久的中国陶瓷史上最光耀灿烂的年代。从上述陶瓷在各个时期的发展历程看,

浅述陶艺的传承与发展论文

浅述陶艺的传承与发展论文 “现代陶艺”>名思义是“现代陶瓷艺术”的略语,是相对“传统陶瓷艺术”而言。艺术界和评论界广泛使用的“现代陶艺”这一概念,己经基本摆脱界别时空的时间名词的范围,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也是不争的事实“现代陶艺”与“传统陶瓷艺术”相比,比装饰注重造型、比技法注重创意。它注重社会化的象征意义和作家的自我意识,成了作家发挥想象的载体,成了实现作家个性的媒介,成了现代人的精神寓所之一。 在千百年的陶瓷发展史中,陶瓷制作逐步形成了模式化的弊端,造型追求完整规范,装饰讲究精细关观,从而导致了历代陶瓷造型的大同小异。光亮的杯、碗、瓶、罐、壶、钵虽然实用、关观,但是,器型缺少变化,更谈不上艺术个性。 造型:传统陶艺,讲究规整、平衡、对称。器型的口、颈、肩、腹、腰、足的轮廓线以弧形为主,器型两侧的轮廓线的长短、高低一致,釉而光洁细润,不能出现变形、斑点等缺陷,烧成后瓷器的裂痕、卷曲、变形等问题都属于废品。现代陶艺则注重从变形、卷曲、开裂的问题中发现肌理、窑变现象,从釉料的垂流、积料等缺陷中寻找作品的独特视觉效果从粗犷的材质,残缺的器皿中,探索质感特技,从质朴的材料中显示出独到的形态,有意识地将坯体卷曲、挤压、切割、挖残成随意的形状,显示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艺术个性。 器型:传统陶艺讲究“成器、造物、求关”,陶瓷器型以实用的瓶、罐、碗、盘为主。现代陶艺采用“弃用、索义、求变”的创作理念。传统器型以圆形为主。现代陶艺的器型,把拉坯成型的圆器,泥板拼接的镶器等器型相结合,作为装饰的载体,有意识地把完整的器型加工成不完整的形状,利用残缺、开裂、破损的

器型来形成独特的新形态,在坯胎上进行切割、敲击、打破处理。一块泥土,一只坯体是没有生命力的,经过陶艺家的揉搓、挤捍、加工、装饰,就能使冰凉的坯体变成充满生命激情的艺术品,产生新奇的关感。 肌理:经过艺术处理后的器型材质上,产生出粗犷的肌理效果,犹如山峰、峡谷、石林。在装饰绘画前,用麻袋片在潮湿的坯胎上压印出纤维肌理,然再施釉、绘画、入窑高温烧炼。经过高温烧成后,坯胎发生了窑变现象,既显示出清晰的织物纹理,又使釉而形成高低不平的料痕,犹如冰雪消融的痕迹。现代陶艺作品,虽然是人工创造,却必须依靠窑火的助力。适当的烧成气温是成功作品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恰到好处的肌理效果,也需要窑温的恰当控制才能产生出来。 纹饰:传统陶艺以粉彩、新彩、绘画、书法雕刻等形式,在加工后的坯胎上进行装饰,古色古香的人物,疏朗的山水瓷画与器型相融汇。在装饰设计上,以粗糙的涩底与光洁的釉而装饰作对比,完整的画而与残缺的器型相呼应,现代造型与古代生活情趣相映衬,不规则的开光形与精细的绘画装饰相结合,产生出强烈视觉对比效果。内涵:现代陶艺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独特的器型装饰中,蕴含着深刻意境。虽然玩泥、捍陶是少年儿童也会做的事情,但是,现代陶艺创作并非轻而易举的玩陶。我的作品,造型、肌理、纹饰、看上去很随意,实际上都是经过精心构思后创作的,每一件作品都有内涵意蕴。 现代陶艺是在现代艺术的影响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按现代的艺术风格可分为:具象陶艺、抽象陶艺,象征性陶艺、极简陶艺和装饰性陶艺。按表现形式又可分为:容器类陶艺和雕塑性陶艺。 一、陶艺富有浓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陶艺艺术的历史悠远,依存也无比丰富,这是其他门类的艺术品都无法

陶艺论文报告

陶艺欣赏与制作 本学期我选修了中国陶艺欣赏与制作这门课程,通过几次理论实践,让我们对陶艺这门艺术有了初步的了解。 陶艺理论课程 理论课由于课程学时较少,所以想要完全了解中国陶艺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理会这门课程的精髓是不现实的,但是通过老师生动的讲解,让我对陶艺产生了兴趣,下面就来讲述一下我对这门学科的认识。 1中国陶器史 陶器的英文名为“china”,这就直白的表明了中国就是陶瓷的故乡,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陶瓷的发明和发展更具有独特的意义。中国陶瓷的发展史是中华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反应了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不同艺术风格和不同技术特点。早在新时期时代,也就是公元前8000-2000年,中国就已经发明了陶器,起初的陶器只是为了使生活方便,提高生活质量,由于需求量较大,就逐渐通过烧制粘土烧制出了陶器。只具有使用价值,而不具有艺术欣赏价值,但是后来随着制陶业的发展,制陶技术从泥条盘筑进步到轮盘拉坯,结构简单的的横穴窑与竖穴窑已取代了落后的平地起烧,对窑的温度、气氛的控制已取得了一定经验,之后便出现了纹饰精美,条理精致的艺术品。所以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 陶器工艺品是我国最古老的工艺美术品,其发展有这样几个历史时期。 1.1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早期,即距今7000-8000年,我国的先民就已经开始制作陶器。由于当时人类的社会生产力很低下,社会的物质文明程度不高,因而导致了新石器时代陶器的粗糙、古朴几制作不精良的特点。 1.2夏至两晋时期 商朝陶器,总体上继承了新石器时代的样式,在种类上并没有多大的发展。因此陶器仍以灰陶为主,但当时已有专门烧制泥质灰陶和专门烧制泥质夹砂灰陶

陶瓷论文

关于中国陶瓷的论文 班级:光电21班(120121) 学生:张湛(120121121) 摘要:选修课上老师仔细为我们讲解了有关陶瓷的知识,各种各样美丽的陶瓷以及它背后的文化背景深深印在我的心里。中国是"陶瓷的故乡",陶瓷就是中国的象征。一部中国陶瓷史就是一部形象的中国历史和民族文化史。陶瓷,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核心文化之一,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加以重视并予以弘扬。 一.陶瓷简介 陶瓷是陶器与瓷器的总称陶瓷,中国人早在约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陶瓷材料大多是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常见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铝、高岭土等。陶瓷材料一般硬度较高,但可塑性较差。除了在食器、装饰的使用上,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亦扮演重要角色。陶瓷,是人类在生存空间中最早出现的几种艺术形式之一。从初始的以实用为目的,渐渐随着技术的进步而增加了美学的功能,使其成为集实用和欣赏为一体的工艺美术品,最终,陶瓷又摆脱了实用的初衷,成为完全意义上的欣赏品 二.陶瓷的发展史 陶瓷的产生和发展,实际上是同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实践紧密相连的。大约在70万年以前的原始时代,人们就发现,将泥巴晾干后加火一烧就变得坚硬起来,而且可以做成各种形状用来盛水,放食物等等,这便是陶器产生的初始。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做斗争的新的一页,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下面具体分析陶瓷的发展史。 1:夏、商、周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关系。青器的成本高只能为贵族享用,广大民众的各种生活器皿只能采用陶器。因此可以了解商代制陶工艺也得到普遍的发展,带釉的硬陶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质比较硬,呈灰白色。陶器在此时已经不在局限於盛物器皿,应用范围较广,大略可分为日用品类、建筑类、殉葬类、祭祀礼器类。朝廷对於制陶工作也很重视。 2:秦汉时期陶瓷文化 秦汉-古代的建筑多采用木料来架构,不易久存,所以一些伟大的建筑,如秦代的阿房宫和汉代的未央宫,都无法完整保存下来,但仍可在残存的废墟中发现瓦当及汉砖等遗物,藉以略窥古代建筑的规模。 3:隋唐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西元五百八十九年,杨坚篡北周并南陈,统一中原,改国号为隋,隋的朝代虽短,但在瓷器烧制上,却有了新的突破,不但有青瓷烧造,白瓷也有很好的发展,另外此时在装饰手法上也有了创新,如在器物上另外的泥片—贴花,就是一例。 4:唐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到了唐代,瓷器制作可为以蜕变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时代。因为陶与瓷的分野,在乎质白坚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关键在于火烧温度。汉代虽有瓷器,但温度不高,质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而发展到唐代,不但釉药发展成熟,火烧温度能达到摄氏一千度以上,

陶艺与公共环境艺术

陶艺与公共环境艺术 作者:张玉山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308 陶艺论文录入: newtaoyi 责任编辑:newtaoyi 陶艺与公共环境艺术 Ceramic and Public Environmental Art 张玉山 Zhang Yushan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各类环境的品质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人们在建设物质家园的同时,更呼唤一个能代表自己文化身份的精神家园。而营造城市内和郊外的公共空间(Public Space)是提升城市环境品质的重要途径,环境艺术则是联系公众和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关键。 当今的大众文化背景为陶艺介入环境艺术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越来越多的陶艺家开始关注和转向公共环境艺术,并且一些建筑师、景观师、室内设计师、雕塑家及画家也越来越关注陶艺在建筑和环境中的应用。近几年来陶艺家、艺术家与建筑师、园林景观师逐渐趋于沟通与合作,为营造全新的、艺术的、赋有文化品位的和诗意的环境空间而共同努力。

环境陶艺(Environmental Ceramic Art)的提法,是最近十年在日本、韩国等地才出现。在欧美虽有三十多年的创作实践,但一直没有提出“环境陶艺”这样的概念。中国陶艺家近几年才开始引入 环境陶艺这一提法。它主要指城市公共空间 的公共建筑物、建筑构件、广场、公园、道 路、绿地、居住区、郊外空地及其他场地设 立的陶艺或以陶艺为主的综合媒介作品。陶 艺,在狭义上是指经烧制的陶瓷作品。随着 当代艺术的影响和现代陶艺的自身发展,未经烧制的黏土制品成为现代广义上的陶艺。只要以黏土为创作媒介,充分展现黏土之“泥性”和“土性”特质的作品,都把它理解为现代陶艺。当此作品介入公共环境,与环境对话,相互融合,并与公众形成充分交流互动,隐喻人文精神的陶艺作品,都应视为当代意义上的环境陶艺。 陶艺从室内走向室外,脱离文人墨客的把玩观赏的束缚,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成为公共环境艺术的构成要素之一。这既体现了陶艺本身的发展,又体现 了社会民主意识和公众自觉精神意识的进步。可以说是陶 艺、环境和社会进步的共同产物。环境陶艺作为一门公共 艺术,不仅具备环境艺术公共性原则,而且也具备陶瓷艺 术本身所独有的特征。环境陶艺不能仅理解为陶艺原有意义上体量的扩大,也不能简单地将其理解为陶艺小品由室内搬到室外。因为它包含了更多社会、人文和大众的因素,其意义已发生了深远的变化。 古今中外我们不难找到陶瓷应用于建筑和 环境的例证。澳大利亚土著人以有色陶土和

陶瓷艺术设计的毕业论文

陶瓷艺术设计毕业论文选题 以下论文题目均为成品毕业论文,如需购买,请先在论文选题目录中选好您要的题目,每篇论文价格在50-200元,根据字数多少而定。此外,本团队专注于原创论文写作,提供单独定制服务。具体价格咨询 略论陶瓷艺术设计专业方向的职业规划 高职陶瓷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 论陶瓷艺术设计的自然美 陶瓷艺术设计中的设计人类学 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现代学徒制实施要点及解决思路 树起“湖湘文化”的旗帜——从陶瓷艺术设计说起 高职陶瓷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以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理论课程教学探讨 论陶瓷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 创新推动设计——论创新教育在陶瓷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地位 从中国文化心理学角度对陶瓷艺术设计的几点思考 浅析现代陶瓷艺术设计中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 浅析现代陶瓷艺术设计中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 我国高等院校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艺工结合设置的探讨 浅谈陶瓷艺术设计品情感意蕴的传达 开拓个性化陶瓷艺术设计市场 修辞手法在陶瓷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关于加强陶瓷艺术设计实践基地教学的思考 以元青花四爱图梅瓶为例探析陶瓷艺术设计的人文生态特性 陶瓷艺术设计与传统图形元素的融合及创新 陶瓷艺术设计中的生态问题及解决途径 浅析我国高职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艺术教学课程中陶瓷艺术设计与传统图形元素的融合探微 浅析陶瓷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式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以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专业为例 实践基地教学新思考——以陶瓷艺术设计为例 陶瓷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改革初探 陶瓷艺术设计专业中高职衔接思路探讨——以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陶瓷艺术设计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从现代生活方式谈现代陶瓷艺术设计 论传统民居元素在陶瓷艺术设计中的作用与应用 浅议陶瓷艺术设计构图的情感表达 陶瓷艺术设计系教师作品在“第五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作评比”中获奖陶瓷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与就业困境探究 陶瓷艺术设计与审美讲座在醴陵举行 浅谈陶瓷艺术设计及发展趋势 让数字艺术设计技术填补陶瓷设计中的空白 高职院校陶瓷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问题与对策——以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首届中国陶瓷艺术大会第九届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暨生活与艺术陶瓷展销会召开 论色彩的视觉美感与当代陶瓷艺术设计 中国山水画给陶瓷艺术设计的启示 论陶瓷的艺术设计与意境美 从“全球化”视点看中国陶瓷艺术设计的发展 陶瓷艺术设计中的艺术创造工程 “华光杯”2011年山东省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暨第五届全国刻瓷艺术作品大赛将在9月举行 现代陶瓷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 刍议当代陶瓷艺术引入交互设计的意义与方法 首届中国陶瓷艺术大会暨第九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展评委点评会纪

陶艺欣赏与制作结业论文

陶艺欣赏与制作结业论文 一、理论欣赏篇 总结性的来说我们的理论课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中华陶瓷的演变与发展过程 1、在80000-9000年以前,新石器时代彩陶浮出水面。那时的陶瓷都是在800多度的高温下烧制而成用过渡金属的氧化物作画料,这些画料耐高温,且在高温下易显色,如铁红(氧化铁)。 2、在夏、商、周出现了釉陶,这是“釉”的第一次出现,是陶瓷艺术史的一次飞跃,而在这时的陶瓷上的釉都只有几十微米厚,但却因为有釉的加入而变得很好看; 3、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江南越窑便出现了青瓷,这种青瓷是在釉陶的基础之上转变而来的,青瓷的釉变厚; 4、隋唐五代,南青北瓷和天马行空的造型设计成为了陶瓷艺术是上的一个鼎盛时期,其广阔的想象力为以后的器型设计奠定了基础,产生了无法超越的巅峰; 5、宋代五大名窑的出现导致了瓷器的出现,这是第二次飞跃,使得瓷器到达顶峰状态; 6、元明,一枝独店景德镇,清墨再染青花;在明代清幽古镇宜兴(中国陶都)出现了紫砂、有“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竞求鸣远碟”之说; 7、在清代的景德镇,半透明釉发展为半透明胎,这是陶瓷艺术的第三次飞跃。 二、中国陶瓷的艺术特点:

1、风格大多写意,含蓄隽永; 2、审美情趣往往反映上层建筑的喜欢; 3、有欣赏者、收藏者却没有作者的艺术; 4、与时代政治经济面貌和社会风尚联系紧密,历新朝而层出不穷; 5、因技而得道,因艺而得传,技艺融合,相得益彰。 三、各个时代的陶瓷简介 1.陶的起源 人类在制造工具和定居之后,开始需要储存食物和饮用水,容器的概念和容器的发明就同时产生了。人类在新石器时代或仰韶文化时期有一个相当长的使用葫芦容器的时期,然后将葫芦容器作为陶器的天然模型,从而制成陶容器。陶器的烧制和使用,被认为是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的基本特征之一。 2.新石器时代彩陶。 (1)仰韶文化大地湾类型彩陶 彩陶的发现和制作可以追溯到仰韶文化大地湾遗址。大地湾遗址大致可分为五期文化:前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早、中、晚期和常山下层文化。其历史年代从距今8000年一直延续到距今5000年。 绘饰内容:主要是形形色色的几何形纹,如∽形,十字形,网形,水波形,涡纹形和勾叶形等;也有造型生动的动物(如鱼、蛙、龟、鹿)和植物(如花果,谷叶,树枝等),以及人物纹样。这些花纹多装饰在细泥红陶钵、碗、盆和罐的口部、腹部。 仰韶文化代表:彩陶人面鱼纹盆、鱼纹彩陶钵、彩陶黑彩三角纹

陶瓷赏析论文

陶瓷艺术鉴赏论文 题目宋代定窑陶瓷赏析 姓名_XXX_ 院系XXXXXXXXX 专业XXXXXX 指导教师_XXXX__ 2012年5月25日 陶瓷艺术鉴赏---宋代定要陶瓷赏析

摘要: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涧滋村及东西燕村,宋代属定州,故名。创烧于唐,极盛于北宋及金,终于元,以产白瓷着称,兼烧黑釉、酱釉和釉瓷,文献分别称其为"黑定"、"紫定"和"绿定"。 定窑在唐代时就已是着名瓷场,专烧白釉、黄釉瓷,到宋代发展迅速,比之前更大更有名,大量烧制白瓷,其次有黑釉、酱釉、绿釉、白地褐花等品种。白瓷胎土细腻,胎质薄而有光,釉色纯白滋润,上有泪痕,釉为白玻璃质釉,略带粉质,因此称为粉定,亦称白定。其它瓷器胎质粗而釉色偏黄俗称土定;紫色者为紫定;黑色如漆的为黑定,传世极少。 关键词:——定窑瓷器五大名窑 引言 定窑在境内(今曲阳涧磁燕山村),故名。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它是继的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主要产地在今曲阳县的涧磁村及东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带,因该地区唐宋时期属定州管辖,故名定窑。定窑原为,北宋中后期开始烧造用瓷。宋代定窑瓷器的主要特征:一是胎体轻薄,胎质洁白。二是釉面多为乳白色,白中闪浅米黄色。积釉处常有泪痕状流釉,呈黄绿色。器物外壁釉薄处可见胎上旋坯痕。三是北宋早期定窑产品口沿有釉,到了晚期口沿则多不施釉,俗称“芒口”,芒口处常常镶金、银、铜质边圈以掩饰芒口缺陷,此为定窑一大特色。四是官府所用瓷器底部有“官”、“尚食局”等。五是定窑器物釉面通常有气泡。用放大镜观察,一般可见大小不等的气泡,一些较大气泡疏散排布于密集小气泡区域的周围,这种现象类似宋影器特征。 一、定窑的发展史

陶瓷艺术论文

陶瓷艺术论文 陶瓷艺术 摘要:手指画是中国独特的画种之一,手指画,即以画家的手指代替传统工具中的毛笔蘸墨作画,别有一种特殊趣味和技巧。历史上清代的高其佩、近代的潘天寿等都在这方面做过尝试。属水墨写意画的范畴,故又称指墨。手指画,起源于唐代,成于清代,已近400年历史,自近代濒临失传。到了当代,手指画因为出现新的面貌而重新焕发生机——从手指纸画发展到手指瓷画。 关键词:陶瓷;指画;花叶;樟脑油;戚培才;艺术价值 一、陶瓷艺术的艺术价值 古人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和“器”是中国古代的一对哲学范畴。近年来,陶瓷艺术的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陶瓷艺术队伍不断壮大,形势十分喜人。孔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仁,游于艺。”“道”可志,“德”可据,“仁”可依,而“艺”只能是“游”了。故国画协议中的“逸笔草草”被人们视为很高的艺术境界。画家尚可“戏笔”、“遣兴”,而陶瓷艺术更可以放轻松点。在人生旅途的艰难跋涉中,艺术成为人么休养生息的精神家园;在激烈的竞争之余,艺术成为人们心中的沙漠绿洲。在此人们可以陶冶情操,净化灵魂。 二、陶瓷指画简介

指画,为中国画的一种特殊画法,即用指头,指甲和手掌蘸水或颜色在纸绢上作画。清代高其佩擅此画技,现代画家潘天寿精于此法。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戚培才创绘的陶瓷指画秉承其意,缘之于瓷器釉面的光洁且不吸水,油的材质性能,通过手指的压力,弹性及指肤上的纹理结构,兼之以拍、按、擦、压和剔点划抹等动作,使得画幅色阶过渡自然,色晕变化天成。 三、陶瓷手绘的制作 工具和材料:是一新彩颜料格盘,一小罐樟脑油和青花瓷瓶一只,一卷卫生纸。 墨籍水之助,渗化为水墨画,达到水墨淋漓,水酣墨饱,元气风发的效果。正是墨中见彩,素中见雅之致。试作一幅牡丹图:先以中指指侧蘸曙红加水,以偏锋急遽地横扫,再以食指指头蘸胭脂,纵点中锋衬出花蕊深入,一朵鲜嫩盛放的洛阳牡丹,落落大方地,若含嗔似微的展现出来。俗话说:牡丹虽好,还须绿叶扶持,于是瞬息间用手蘸藤黄调和花青,调成叶子的黄绿基本色,然后以中指蘸色于指头,又在曙红上如晴蜒点水蘸一下,侧锋点嫩叶,绿中见红。又以黄绿基色蘸花青,画成一组组正反掩映的叶子,把牡丹衬得如贵夫人那么雍容华贵,难怪“百花相见总点头”“国色天香无比娇”,足见这幅以色为主的牡丹,不但刻划得恰到好处,也表现了手指画生动而浓郁的传统特色。 四、陶瓷手绘创始人及作品创作

中国古代陶瓷鉴赏论文

中国古代陶瓷鉴赏 自动化姓名:** 学号:*** 摘要:在国际社会中,China既有中国的意思,又有陶瓷的意思,这就清楚地表明了中国就就是"陶瓷的故乡",陶瓷就就是中国的象征。的确,一部中国陶瓷史,就就是一部形象的中国历史,一部形象的中国民族文化史。然而,在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风流总被风吹雨打去;大浪淘沙,沉淀下来的各个时代的文明遗物,成为人类最宝贵的文化遗产,永世相传。今天不少古窑遗址已得到了保护,但大部分仍处于自然状态,破坏十分严重,令人担忧。陶瓷,就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核心文化之一,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加以重视并予以弘扬,让我们子孙后代知道“china”来自哪里。 论文关键词:陶瓷发展史发展前景 一:陶瓷简介 陶瓷,众所周知,即陶器与瓷器的总称。。中国人早在约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陶瓷材料大多就是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与碳化物等。常见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铝、高岭土等。陶瓷材料一般硬度较高,但可塑性较差。除了在食器、装饰的使用上,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亦扮演重要角色。 陶瓷,就是人类在生存空间中最早出现的几种艺术形式之一。从初始的以实用为目的,渐渐随着技术的进步而增加了美学的功能,使其成为集实用与欣赏为一体的工艺美术品,最终,陶瓷又摆脱了实用的初衷,成为完全意义上的欣赏品。二:陶瓷的发展史 陶瓷的产生与发展,实际上就是同人们的生活与生产实践紧密相连的。大约在70万年以前的原始时代,人们就发现,将泥巴晾干后加火一烧就变得坚硬起来,而且可以做成各种形状用来盛水,放食物等等,这便就是陶器产生的初始。陶器的发明就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做斗争的新的一页,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就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下面具体分析陶瓷的发展史。 1、夏、商、周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与青器有密切的关系。青器的成本高只能为贵族享用,广大民众的各种生活器皿只能采用陶器。因此可以了解商代制陶工艺也得到普遍的发展,带釉的硬陶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质比较硬,呈灰白色。 陶器在此时已经不在局限於盛物器皿,应用范围较广,大略可分为日用品类、建筑类、殉葬类、祭祀礼器类。朝廷对於制陶工作也很重视。 2、秦汉时期陶瓷文化 秦汉-古代的建筑多采用木料来架构,不易久存,所以一些伟大的建筑,如秦代的阿房宫与汉代的未央宫,都无法完整保存下来,但仍可在残存的废墟中发现瓦当及汉砖等遗物,藉以略窥古代建筑的规模。 3、隋唐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西元五百八十九年,杨坚篡北周并南陈,统一中原,改国号为隋,隋的朝代虽短,但在瓷器烧制上,却有了新突破,不但有青瓷烧造,白瓷也有很好的发展,另外此时在装饰手法上也有了创新,如在器物上另外的泥片—贴花,就就是一例。

陶艺课论文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陶艺欣赏与制作 姓名:白雪 专业:英语 班级: 091131-07 学号: 20131001344 任课教师:沈毅

景德镇之瑰秘----青白瓷 一、镇名由来 景德镇市域春秋时属楚东境,秦为九江郡番县辖地,汉属豫章郡鄱阳县。东晋时称新平镇。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新 平县。镇为县属,因在昌江之南,故又称为昌南镇。八年撤县, 开元四年(716年)复置,县治设在新昌江口,故称新昌县。 天宝元年(742年)改名浮梁。镇先后隶于新昌、浮梁县。宋 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因镇产青白瓷质地优良,遂以皇帝年 号为名置景德镇,并沿用至今。 二、景德镇地理位置 景德镇位于江西省东北部,黄山、怀玉山余脉与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与安徽省安庆市、池州市为邻,处于皖(安徽)、浙(浙江)、赣(江西)三省交界处,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中 心。 三、青白瓷的历史发展 1.魏晋南北朝时期 晋代时,有个叫赵慨的人,曾为当时景德镇地区瓷器质量的提 高作出过巨大贡献,因而被后世人尊称为"师主",历朝立庙祭 祀。到了公元583年,南朝的皇帝陈叔宝为了造豪华的庭台楼 阁,下诏令要这里窑户烧造雕镂精巧的陶瓷柱,以供皇家使用。 2.隋唐时期 隋代,隋炀帝又要这里造“狮象大兽”两座献给皇宫。这说

明当时的景德镇地区制瓷业已有相当的技艺水平,瓷器产品有了较大的影响。强盛的唐帝国建立之后,高祖李渊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当时又叫昌南镇的景德镇地区瓷业生产有了更大的发展,出了两个出名的制瓷人物,一个叫陶玉,一个叫霍仲初,他们所造的瓷器“莹如玉”“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送到京。 3.五代时期 本世纪五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景德镇市区的黄泥头、白虎湾、胜梅亭、盈田等地发现了很多的五代窑址,挖掘出了大量的瓷器碎片。这些瓷器碎片确切地证明了那个时期这里烧造的瓷器是青瓷和白瓷,而且以青瓷为多。这个时候生产的瓷器器型主要是盘、碗、壶、水盂、碟等。瓷胎有厚有薄,釉色是被称为“蟹壳青”的青釉,近似越窑的色彩,有些瓷器略带绿色,与玉器很象,被称为“假玉器”是很贴切的。唐末五代时,这里除烧制青瓷外,又是南方烧造白瓷最早规模最大的窑场,仅白虎湾一处就有30多座。从现存的大量出土资料看,白瓷色调纯正,洁白度高达70度,吸水率、透光度都达到现代瓷的标准,瓷质超过越窑,冠于当世。 4.宋代时期 宋代,景德镇瓷器以灵巧、典雅、秀丽的影青瓷而着称于世。这种影青瓷(青白瓷)是在五代烧制青瓷和白瓷的基础上烧造成功的。影青瓷瓷胎加工精致细腻,有“素肌玉骨”之誉,釉色白里

陶瓷鉴赏论文

内容概要: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陶瓷的发明和发展更具有独特的意义。中国陶瓷的发展史是中华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反应了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不同艺术风格和不同技术特点。 关键词:陶瓷、艺术、发展、经济、文化 在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陶瓷艺术欣赏课,学了这门课程我对中国陶瓷的文化具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同时也深深地喜欢上了这个文化。 陶器的制作,可以说是人类最早的一项手工生产劳动,早在距今7000—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我国境内的先民们就已经开始了陶器的制作,其起源甚至还可追溯到更远古的年代。新石器时代出现陶器,是和农业的发展有极密切联系的,因为谷物的贮藏和饮用水的搬运,都需要这种新兴的容器——陶器;此外,没有陶器,肉类和谷物就不易成为熟食。与此同时,陶器的出现促进人类进入金属时代,因为陶器除作烹煮食物的用具之外,还因它的耐火性能而被用来作为冶炼金属之用具。 中国社会到了商代,进入了有文字(甲骨文)记载的历史阶段,手工业不仅己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手工业生产部门,而且各种手工业之间又有了分工。大约在公元前十六世纪的商代中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实线中,在不断改进原料选择与处理,以及提高烧成温度和器表施釉的基础上,创制出了我国目前已经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原始瓷器。原始瓷器的出现,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重大创造,是陶瓷手工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它为我国瓷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西周时期的各种手工业生产较前有了很大的发展,开始设立职位对各种手工业进行管理。原始瓷器的烧制工艺,在商代后期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而且出产的地区也较前更为扩大了。在这一阶段,对我国制陶手工业产生重大影响的是已开始把陶器的应用扩大到建筑方面,如板瓦、筒瓦、瓦当、瓦钉等等,砖瓦从此成为建筑中的重要材料,烧制砖瓦成了陶业中的重点业务。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原始瓷器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其烧制和使用的数量,约占同期陶瓷器总数的一半左右。同时,战国时期的建筑用陶也有了相应的发展。我国古代建筑中使用的砖瓦的几种基本类型如筒瓦、板瓦、瓦当、大小方砖和长方砖等,这时己大都具备,空心砖的生产更是战国陶工的一项重要创造。战国时期的陶瓷业,随着工商业的发达,城邑规模的扩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生产更加集中,更加专业化,开始有私营作坊出现。 秦汉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各地发现的秦汉时期的陶俑,如西安的兵马俑,以完美的艺术形式,生动逼真的神态,深刻地揭示了各种人物的内心世界,体现了我国雕塑艺术现实主义传统久远和雕塑艺术的高度发展。陶制建筑材料的生产,无论是制品质量和花色品种,还是生产规模和烧造技术,都比战国时期有了显著的进步和扩大,在当时的陶业中也占有重要的位置。低温铅陶釉的发明,是汉代陶瓷工艺的又一重大成就,它的应用和推广,为后来各种不同色调低温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隋唐时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突出发展的时期。陶瓷发展到隋唐,也进入一个繁荣成长的阶段。表现在:第一,瓷器在隋唐普遍用较高温度烧成,胎质更为致密;第二,部分漆器、金属器及铜器的使用逐渐为瓷器所代替,瓷器生产得到社会各阶层的注意;第三,到了唐代,正式出现“窑”的专称,象征着产量的增长。由于隋朝历年短促,隋代的陶瓷工艺不曾表现出超越前代的建树,表明隋代在陶瓷史上开始了一个新时期的是北方的瓷业有了新的发展。

陶艺制作与欣赏结课论文

陶艺制作与欣赏结课论文 前言: 中国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中国人早在约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陶瓷材料大多是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常见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铝、高岭土等。陶瓷材料一般硬度较高,但可塑性较差。除了在食器、装饰的使用上,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亦扮演重要角色。陶瓷原料是地球原有的大量资源黏土经过淬取而成。而粘土的性质具韧性,常温遇水可塑,微干可雕,全干可磨;烧至700度可成陶器能装水;烧至1230度则瓷化,可完全不吸水且耐高温耐腐蚀。其用法之弹性,在今日文化科技中尚有各种创意的应用。 而我们在课上所学的陶艺则是软陶艺术,所谓“软陶”其实并不是陶,而是一种人工的低温聚合粘土。又叫“彩陶”,也称“烧烤粘土”。从外形上看,这种粘土的小包装极其类似橡皮泥,而在烘烤之前的玩法上也与橡皮泥有很多接近的地方。软陶器形和硬陶较接近。中国江南地区古代文化遗址中,出土这类陶器较多。软陶是古代陶器,按制作方法分泥质和细砂质两种,按烘烤方式火候较低,胎体不如硬陶坚硬。胎作红褐色、灰白色或灰色。器表都拍印有各种几何形纹,因此也称“印纹软陶”。 软陶常识: 软陶表面纹饰结构较粗疏,有绳纹、波纹、格纹、圈纹和编织纹等。因此当软陶最初面市的时候,人们看到之后都认为这就是橡皮泥。软陶的兴起缘于二战以后,从那个时候起,欧洲人就开始玩这种低温聚合粘土。尽管软陶的历史不算短了,但这种低温聚合粘土在中国出现的时间只有大约10年。最初流行是在台湾地区。现在“软陶”这个称谓就是沿袭了台湾的叫法。 20世纪30年代,当德国雕塑家创造这种材料时,由于它是具有高度延展性和可塑性,图样像千万种花一样缤纷灿烂,可充分满足人类的创造欲望,很快便风靡了整个欧洲地区。后来传进美、日。直到今天,软陶仍是手艺界DIY族的最爱。软陶的英文名字最常见到的字是[POLYMER CLAY]。它是一种"土",是一种"必须放进烤箱烘烤成形的土"。不同颜色的土,可以聚合、塑造成各种千变万化的图样和形状,难怪有人预测,[软陶]将是21世纪最迷人的工艺材料。 软陶进入中国已有十多个年头,从起源来讲软陶源自欧洲,是一个纯粹的舶来品。软陶的发明者应该是德国一名叫Fifi Rehbinder的妇女,初期也只是一些个人在使用,真正出现商业的品牌是在1964年,她将配方出售给就是现在知名的Eberhard Faber 公司,从此FIMO这个世界最早的软陶品牌就诞生了。 课上所学多为未烘烤的半成品,初接触软陶是并不了解用剩的软陶材料及未烘烤的半成品该如何保存。后来翻看资料以后才了解: 软陶本身不含水份,所以不会粘上。可以用铝箔、蜡纸或保鲜膜包好,放在阴凉的地方。存放时,要注意避免阳光直射或高热的场所,以免软陶受紫外线及高热产生变质。完成的作品可用清水清洗擦拭,不会退色或破裂,清洗之后再上一次亮光蜡或少许的油可使表面光滑。软陶在常温下是不会变质的,制作时利用掌温先将陶土置放在掌心搓揉。使其柔软。倘若陶太过于柔软,可以先把它放入冰箱中,稍后取出,即可得到一定的改善,更利于操作使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