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学目标的叙写20110221

教学目标的叙写20110221

教学目标的叙写20110221
教学目标的叙写20110221

教学目标的叙写

教学目标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在充分进行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需要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但是在教学中教学目标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达成的,也就是说教学目标应在教学设计中体现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所以在表述上就要改变以往的教师为主体,要表述学生为主体,也就是说要充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的积极和积极性。教学目标的确定和叙写是整个教学设计的基础。

教学目标的叙写就是将一般性目标具体化为特定目标的过程。

要清晰明确地表述课时教学目标,在叙写时总体上应包括行为和内容两个方面:既要指出学生养成或形成的行为,又要言明这种行为能在其中运用领域或者内容。

例如:“在讲完元素与原子的概念后,有80%的学生能举例说明二者的区别。”这里的“举例说明”即为行为,而“二者的区别”即为该行为运用领域或内容。

这样才能明确指出教学的目标是什么,而且所用动词必须能对所表述的行为达成的程度作出区分,如:说出、背诵、辨认、回忆等属于了解水平;而解释、说明、比较、概括等属于理解水平。不要用概括化的表述方式,如“学生能够掌握元素的概念……”等来叙写。

一般而论,“知识与技能”主要采用结果性目标的叙述方式,明确告诉大家,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明确、可测量、可评价,如:“能运用模式图说明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原因、分布和移动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较多采用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的叙述方式。即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体验或明确安排学生表现的机会,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体验性的、过程性的,如:“重视大气环流对环保等实际问题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和全球合作意识,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开展绘图、观察、提问、分析案例等探究活动,设计‘假设—推理—验证’的地理研究方法”。

1、课时教学目标的基本要素

课时教学目标的叙写,一般包括四个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老师们叙写老师目

行为条件行为主体表现程度行为动词主体通过动词所体现的内容

(1“教给学生……”或“使学生掌握……”都不妥。应是“学生应该……”。

例如:“在课堂计算讨论中,学生能讨论出该有机物的结构。”或“通过讨论,让学生……”

(2

比较、对比、指明、绘制、解决、背诵等。而且要注意因学习水平不同而表述不同。

行为动词的使用情况直接关系到目标叙写的具体性,如知识性结果“了解”水平的动词,使用“说出、背诵、辨认、列举、复述”,“理解”水平的动词使用“解释、说明、归纳、概述、推断、整理”,其可观察、可操作性和对教、学的引导价值就会提高。

一是允许或不允许使用手册与辅助手段,如:“可以(不可以)带计算器”。

二是提供信息或提示,如:“给出所有原子量,能计算出……”。“根据图示,可以……”

三是时间的限制,如:“在10分钟内,可以……”。

四是完成行为的情景,如:“在课堂讨论中,能……”。

(4

到的程度。

如:“熟练地”、“至少……”、“百分之……都对”、“完全无误”。

完整举例:例如在氧化还原反应的目标中写道:“学完氧化还原反应概念之后(行为条件),学生(行为主体)能熟练地(表现程度)指出(行为动词)氧化还原反应的四种物质(学生行为所对应的内容)”。

2、课时教学目标叙写时常出现的问题

以高中化学学科某一教学设计中课时教学目标的叙写为例。下面是某教师写的教学目标:

掌握乙醇的分子结构和主要的物理、化学性质。

使学生了解羟基的特性。

引导学生了甲醇、乙二醇和丙三醇的应用。

使学生认识物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又反映结构的辩证关系。

培养学生以实验事实为依据,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引导学生以假说的方法研究乙醇的结构,启发学生认识科学探索的基本过程,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分析和探索能力。

“教学目的”代替“教学目标”。培养学生以实验事实为依据,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培养分析和探索能力。这些概念性的叙写只是方向性的说明,对课堂教学无具体的指导意义和评价的价值,况且一课时的学习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无法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性。

“目的”常常是一种方向性的说明;“目标”是目的的具体化,是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的。下面再举一例说明课程“目的”与“目标”的叙写方式,请体会两者的区别: 目的。通过电子与电学课程的学习,旨在:

1.提高学生对电子与电学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上应用的认识。 2.培养学生对电子与电学作为一实用科目的兴趣。 3.鼓励学生在电子与电学科上发展有关技能及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用电安全的意识。 4.提供给学生电子与电学的基本知识,以备将来在有关科目上进修。 目标。完成此课程后,学生能够:

1.描述课程提及的电子器件和元件的特性。

2.描述电子器件和元件在简单电子线路上的功用。 3.运用在课程上学到的知识去解决设计问题。 4.设计、制造及测试一简单电子或电器装置和报告该装置的制作过程。 5.选择适当的电子或电器元件和仪器来有效及安全地去完成设计作业。 6.遵守电子和电器装置的操作安全守则。

……”、“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等方式,没有体现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也就是说,课程标准的检验是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有没有达到,而不是评

价教师有没有完成某项工作。所以不符合叙写的要求。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等,缺乏质和量的具体规定,无法测评。 :教学目标的另外两个基本要素行为条件(完成学习任务的条件,如通过……)和表现程度(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程度,如基本上……,80%……)基本没有显现,而这是不可或缺的。

教学目标中也要强调教师的引领性。

由此可见,该教师的教学过程几乎没有目标导向,只能凭经验教学。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澄清,这就是教学目标叙写中对三维目标的误解。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个维度,是建构课程总体目标的宏观思维框架,并非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设定时都必须兼备的要件。三维是从不同视角对整体目标的描述,不能简单理解为三个部分(这就是三位一体的课程理念,所以“课时教学设计”的首页中的“三维教学目标”是融为一体写的),更不能以具体的教学环节机械对应某一维度的目标。所以尽管每一则目标的叙写,未必完全合乎规范格式的要求,但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最基本的要求是要做到目中有人(即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体现出在教师引领下的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目标。

总之,教学目标的叙写要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可测量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要避免目标高大笼统(如学习语法)

【说明】:本文中的一些案例用了地理、化学和电学学科内容,老师们首先要认真研读本学科的《课程标准》,然后在阅读本文过程中抓住课时教学目标叙写“四大要素”,相关知识用本学科内容进行替换,以加深理解与应用。

地理教学目标设计

. 第三章地理教学目标设计 第一节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功能和基本原则 (1) 一、地理教学目标的功能 (1) 二、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现状分析 (1) 三、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 (2) 第二节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技术和策略 (3) 一、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理念 (3) 二、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技术 (4) 三、地理教学目标陈述新策略 (6) 第三节地理教学目标的差异性设计 (7) 一、地理教学目标的差异性与学生发展 (7) 二、地理教学目标差异性设计的理论依据 (7) 三、教学目标差异性设计的基本策略 (7)

地理教学目标是对地理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的描述。有人说“一位优秀的教学工 作者应用至少 60℅的时间来从事教学目标的设计”。显然,教学目标设计在教学设计中出有举 足轻重的地位。 第一节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功能和基本原则 一、地理教学目标的功能 1.导向功能 教学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和实施教学。教学目标不仅制约着教学系统设计的方向,也决定着教学的具体步骤、方法和组织形式,有利于保证教师对教学活动全过程的自觉控制其具有“导学、导教、导测评”的导向功能。 2.评价功能 教学过程是一个控制过程,而调控矫正的参照就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描述具体的行为表现,能为教学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的与任务过于抽象,教师无法把握客观、具体的评价标准,使教学评价的随意性很大。用全面、具体、可测量的教学目标作为评价的依据,可以保证评价的效度、信度。 3.激励功能 “学习需要理论”告诉我们,所谓学习需要系指学习者学习成绩现状与社会或教育者所期望达到的要求之间的差距。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学习者要缩小自身学习成绩的现状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这一差距实质上就是学习者的需要。在教学开始之初,向学生明确而具体地陈述教学目标,能激发学生对新的学习任务的期望和达到教学目标的欲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反馈功能 教学目标可以帮助教师评鉴和修正教学的过程。根据控制论原理,教学过程必须依靠反馈 进行自动控制。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就可以以此为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提问、 讨论、交谈、测验和评改作业等各种信息反馈教学目标达成度,从而修正自己的教学方法。 二、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现状分析 (一)目标体系不全面 , 偏重认知目标。目前的地理教学目标设计并没有完全体现“促进学生

初中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各类地图,使学生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等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 通过绘图、计算、比较以及用地图设计线路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具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如会运用比例尺在地图上量算两地之间的距离,在地图上辨别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确定旅行路线等,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图的空间概念。。 情感目标: 通过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乡土教育,环境教育,增添热爱家乡的情感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第一节着重阐述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这是阅读地图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今后的全部的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反复应用。但这部分内容较枯燥,学生不容易直接接受,在开始教学之前,要设计如何导入。 由于学生在小学过平面图的知识,本章一开头从一张动物园导游图引入,目的是引起学生读图的兴趣,了解"什么是地图"以及"地图的重要性"(其他的学生熟悉的图也可以,笔者此次采用的是所在学校的校园图),目的是通过探索身边熟悉事物,激发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迅速进入教师设计的问题情景。比例尺部分的教学重点是关于比例尺计算公式的进一步引申和应用。 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通过阅读地图册上的三幅地图,学会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法:文字式、数字式和直线式。 第二个层次,比例尺的应用,通过"做一做"应用比例尺可以量算两地间的实地距离,用比例尺公式可以做换算:(1)一直已知图上距离和实地距离,求比例尺。(2)已知比例尺和实地距离,求图上距离。(3)已知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实地距离。 第三层次,比例尺的大小,通过对相同图幅的"北京市地图"和"中国地图"关于两幅图范围的大小、所表示的地理事物的详略程度、比例尺大小的比较,得出:(1)如何辨别地图比例尺的大小:即分子为1,分母愈大,比例尺愈小;分母愈大,比例尺愈小。(2)地图比例尺的大小与表示的地区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的关系:即地图表示的地区范围愈小,反映的内容愈详细,则选用的比例尺愈大。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总是觉得有事可做。 关于地图上的方向的教学,重点在于训练学生在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技能。教材首先明确了地图上有三种定向方法,它们是:一般定向方法:无指向标的无经纬网的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指向标定向方法: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指示北方。经纬网定向方法: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其中经纬网定向方法最为精确,是今后学习地理课和实际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因此,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首先要确定图上的经线是东经还是西经,纬线是南纬还是北纬。根据第一章所学经度、纬度的划分方法,让学生认识并总结在方格状或圆弧形(以南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上,经纬度递变的规律。这一部分

小学语文教师招聘考试教学设计复习试题及答案

小学语文教师招聘测试教学设计复习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交融式目标”在叙写时不会出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几个明显的提示语,但它的每一点目标却极好地把二维乃至三维的目标都交融在一起。最大的优点就是叙写方便。清晰明确,乃是教学目标叙写的灵魂。 2、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3、《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从“识字和写字”、“阅读”、“习作”(小学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和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4、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5、汉语拼音能帮助学生识字,帮助学生说好普通话,帮助学生阅读。 6、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 7、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不仅要重视口语交际课的教学,而且要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全方位多角度地训练。 8、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9、《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10、语文综合性学习应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 11、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 12、《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和意识和情意态度。评价必须在具体的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 13、语文素养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主要分为六个层次:一是必要的语文知识,二是丰富的语言积累,三是熟练的言语技能,四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五是深厚的文化素养,六是高雅的言谈举止。 14、课程资源从获取途径看,可以划分为校内资源、校外资源、网络化资源三大类。 二、基本概念题 1、语文素养P1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等。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 ----《海陆的变迁》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海陆的变迁"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举出实例说明海陆变迁,让学生树立起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念。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 (3)、阅读地图,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规律,说明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读图、阅读、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读图、动手、想象、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

精神。 三、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 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2、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说出主要火山和地震带 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成因 三、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但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需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降低难度。 四、教法选用、学法指导 本节课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以启发探究为主、辅以读书指导法、讲解法和直观演示法等。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为:自主读图探究和合作学习。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出示图瓦卢举国迁移的新闻资料。激发学生兴趣,由此导 入新课。

地理教学目标设计说明

第三章地理教学目标设计 第一节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功能和基本原则 (1) 一、地理教学目标的功能 (1) 二、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现状分析 (1) 三、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 (2) 第二节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技术和策略 (3) 一、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理念 (3) 二、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技术 (4) 三、地理教学目标述新策略 (6) 第三节地理教学目标的差异性设计 (7) 一、地理教学目标的差异性与学生发展 (7) 二、地理教学目标差异性设计的理论依据 (7) 三、教学目标差异性设计的基本策略 (7)

地理教学目标是对地理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的描述。有人说“一位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应用至少60℅的时间来从事教学目标的设计”。显然,教学目标设计在教学设计中出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一节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功能和基本原则 一、地理教学目标的功能 1.导向功能 教学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和实施教学。教学目标不仅制约着教学系统设计的方向,也决定着教学的具体步骤、方法和组织形式,有利于保证教师对教学活动全过程的自觉控制其具有“导学、导教、导测评”的导向功能。 2.评价功能 教学过程是一个控制过程,而调控矫正的参照就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描述具体的行为表现,能为教学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的与任务过于抽象,教师无法把握客观、具体的评价标准,使教学评价的随意性很大。用全面、具体、可测量的教学目标作为评价的依据,可以保证评价的效度、信度。 3.激励功能 “学习需要理论”告诉我们,所谓学习需要系指学习者学习成绩现状与社会或教育者所期望达到的要求之间的差距。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学习者要缩小自身学习成绩的现状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这一差距实质上就是学习者的需要。在教学开始之初,向学生明确而具体地述教学目标,能激发学生对新的学习任务的期望和达到教学目标的欲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反馈功能 教学目标可以帮助教师评鉴和修正教学的过程。根据控制论原理,教学过程必须依靠反馈进行自动控制。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就可以以此为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提问、讨论、交谈、测验和评改作业等各种信息反馈教学目标达成度,从而修正自己的教学方法。 二、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现状分析 (一)目标体系不全面 ,偏重认知目标。目前的地理教学目标设计并没有完全体现“促进学生

《地球的运动》 初中地理教案

《地球的运动》初中地理教案教学目标: 1. 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 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交替。 3. 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并说明再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的知识。 4. 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5. 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教学准备:地球仪、地动仪、手电筒、《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课件、投影 教学方法:演示、观察、讨论、比较、归纳 学法:观察现象、结合生活实际、填表比较 课时: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导入] 当遇到一件不可能实现的事时,我们通常说:“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那么太阳有可能从西边出来不?(太阳东升西落)那么真的就是太阳在升落不? 一.地球的自转 [学生演示]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不停地旋转。

[小组讨论]地球自转的规律,填写下列表格有关自转规律的项目。 (表1) 自转公转 方向自西向东自西向东 周期24小时(一天) 一年 旋转中心地轴太阳 转动特点地轴倾斜地轴倾斜,北极总就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与时差 四季的变化与昼夜长短的变化 [学生结合实际说明] 太阳东升西落其实就就是地球自转方向的证据 [设问]地球的自转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 [学生演示]一名学生用手电筒做光源,照在地球仪上; [反向思考]假定地球不自转,地球表面会产生什么现象?(有昼半球与夜半球,却不会有每24小时一次的昼夜交替) [演示]老师在地球仪上用红笔标出广州的位置,自西向东转动地球。。 [观察讨论] (1)广州在地球仪转动一周的时间里出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2)结合生活体验计算:每天我们处在白天与黑夜的时间大约就是多少?每完成一次昼夜交替需要多长时间?(24小时) 地球的自转会产生昼夜交替的地理现象

教学研究: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提纲 本课程是“浙江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之小学语文教师培训内容,是地方考试课程。 ☆考试要求: 1、熟悉《语文课程标准》,领会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并能在教学中有效实施。 2、掌握在新的教学理念下设计课堂教学的技巧;能熟练组织汉语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写话习作、语文综合性学习等各种课型的教学。 3、掌握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教材、教师、学生的相应关系;提高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能力。 4、能切实、有效地在课堂教学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5、能设计符合所任班级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案,开设公开课和研究课。 ☆复习内容: 第一章语文课程基本理念解读 (一)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 1、了解“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了解“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二)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1、目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 了解九年义务教育对语文课程的要求。 (2) 理解语文素养的基本点。 2、内容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3、学习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 4、教师理念:正确把握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语文学习的促进者、语文课程的开发者、语文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学生人生发展的引导者。 5、评价理念:了解和掌握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新的评价观念。 6、教材理念: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和“不用教材教”。 第二章新课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一)汉语拼音教学 1、汉语拼音教学的地位和要求。 2、汉语拼音教学的设计要领和方法,设计一份汉语拼音教学方案。 (二)识字教学 1、识字教学的地位和要求。 2、识字教学的设计要领和方法,设计一份识字教学方案。 (三)口语交际教学 1、口语交际教学的地位和要求。 2、口语交际教学的设计要领和方法,设计一份口语交际教学方案。 (四)阅读教学 1、阅读教学的地位和要求。 2、阅读教学内涵。

初中地理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初中地理教师教学工作计划开头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实施素质教育、实现课堂教学现代化、树立校本教研意识为中心,整合各项常规工作,为全面提高教师素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本计划制定的依据: 1、学科教学要求背景分析: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理环境以及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点。中学地理课程是使学生获得可发展的地理基础知识和能力、认识地理环境、学会地理思维、树立环球伦理观念、形成全球意识和爱国情感的一门基础课程。 2、学生现状分析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已进入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系统思维能力,同时初中已开始分科学习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他们的实践、体验活动开始涉及社会生活中一些较为复杂的社会现象或社会事物。因而可结合有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一阶段的实践、体验是在小学基础上的递进。 三、本计划应达到目标和力争达到的目标:七年级世界地理的教学目标是:

1. 使学生知道有关世界海陆分布、气候和海洋的基础知识,以及世界人口、人种和国家等概况。 2. 使学生知道世界各大洲概况和主要国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3. 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地图了解世界各地地理事物的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和地理事象的内在联系,从而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学会画简单的世界、大洲、国家的地理略图,学会阅读地理景观图和地理统计图表。 4. 使学生懂得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必须共同保护环境;初步知道世界一些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和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以及对外开放意识,培养全球观念。八年级中国地理的教学目标是:通过中国地理的教学,使学生获得中国地理基础知识,并具有初步的科学地理观,了解基本国情,热爱祖国,热爱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地理学科承担的任务,为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地理知识基础。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全册全套教案教学设计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自然环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亚洲的位置、范围、政区划分以及地形河流概况。 能力目标: 1、通过对亚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如学会读图描述大洲 的地理位置特点;学会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区域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出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并分析其相互关系。 2、通过地图和资料,让学生尝试从不同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启发 学生发散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培育目标:通过对亚洲自然风貌的学习以及用歌曲强化氛围,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于我们生活的大洲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通过对亚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及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区域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引入]: 问题抢答: 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最高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最低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中国在哪一个大洲吗? ——对,以上所有的答案都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大洲—亚洲。 [板书]:(课题) [新课导入]: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的对象将由上学期通观全球,转向距离我们周边的世界越来越近的地理环境,从某一大洲,深入到某一政区,再具体到某一国家。 应从哪里入手来认识一个大洲或地区呢? [情景提问]:比如,我想去某一个同学家拜访,可不认识,你能为我描述以一下你的家庭住址吗? [归纳、确认]:在这里,同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我描述——1、你家门牌号码多少?2、你家周围有什么明显的地物标志?3、你家的房子有什么特征,如:有多大?有多高? 其实,认识一个大洲,也和认识别人的家庭一样,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楚范围、边界。 [副板书]:在哪里——地理位置 [承转]:那么,应当如何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其实这和描述同学家的住址也是一样的:亚洲所在的街区就是他在世界半球中的位置;亚洲的的门牌号码就是其经纬度;亚洲的邻居就是他周边的大洲和大洋。 [活动]:

初中地理教学大纲

初中地理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日常生活、生存发展和继续学习所需的地理知识,包括了解家乡、祖国和世界的地理概况,了解地理环境的变化状况,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重大问题,知道协调人地关系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 2.使学生初步掌握观察地理图像和地理环境的基本方法,初步学会阅读和使用常用的地图,能够进行简单的地理观测和调查统计,能够绘制简易地图和运用适当手段获取地理信息。 3.使学生逐步发展对地理图像和地理事物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逐步发展分析和解决一定地理问题的能力;通过地理实践活动,逐步发展实践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交往能力,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培养创新精神。 4.使学生初步形成地区差异观点、因地制宜观点、人地关系观点和可持续发展观点,初步具有全球意识和环境意识。增强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观念,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具有责任感,增强对全球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意识,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对自然美和环境美具有一定的感受力、想象力、判断力和创造力,初步养成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制观念,并能够遵守社会主义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二、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 (一)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 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 教学内容要体现国家教育方针,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同时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 2.以人地关系观点和可持续发展观点为核心,以人类活动与环境、资源和发展的协调为主线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联系。这种联系深刻影响着人类的发展。因此,使学生深刻认识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是中学地理课程的主要任务,也是中学地理教学内容的核心。在组织地理教学内容时,应当以人类活动与环境、资源和发展的协调为主线,着重阐明地理环境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和密切联系、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规律,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3.广度和深度要适当,要有一定的弹性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课程计划的基本要求和初中学生的实际,考虑不同地区教育发展的差异,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力求实效。因此既要有统一要求,又要有学生和教师选择的余地,以适应不同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 4.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和实践性 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按照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达到的标准,确定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展现较为宽泛的科学和人文背景,加强知识的综合,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创造学生自主学习和参与实践的条件,给学生的发展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二)教学内容的组成和安排

教学目标的功能定位与精准叙写(阳曲县)

教学目标的功能定位与精准叙写 xx 教育局 一、“教学目标”叙写的新要求 教学目标的叙写反映(三个方面): 要求学生做什么?根据什么标准去做?做到什么程度算合格?以人的行为来陈述目标,注重目标的精确化、标准化、具体化。其规范表述(四个方面): (一)行为主体学生化。要把每项目标描述成学生行为而不是教师行为。如: 学生能……。 (二)行为动词多样化。尽可能是可可观察、可检测、可评价的。如: 写出、背出、列出、选出、认出、辨别等。 (三)行为条件情景化。描述行为发生通过的媒体、限定时间、提供信息。如“通过听说交流… …、“能用三条小木棒摆三角形… …、“根据所给的图表… …、“通过模拟的购物活动……等。 (四)行为程度具体化。如: “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能根据图片或提示写出五个描写日常活动的句子”等。 二、行为动词的确定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说出,背诵,辨认,回忆,选出,举例,列举,复述,描述,识别,现认等. 理解——解释,说明,阐明,比较,分类,归纳,概述,概括,判断,区别,提供,猜测,预测 应用——应用,使用,置疑,辩护,设计,解决,撰写,拟订,检验,计划,总结,证明,评价等. 技能——模拟,重复,再现,例证,模拟,扩展,缩写等.独立操作——完成,表现,制定,解决,拟定,安装,绘制,测量,尝试,试验等.

迁移——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感受,参加,参与,尝试,寻找,讨论,交流,合作,分享,参观,访问,考察,接触,体验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反应——遵守,拒绝,认可,认同,承认,接受,同意,反对愿意,欣赏,称赞,喜欢,讨厌, 感兴趣,关心,关注,重视,采用,采纳,支持,尊重,爱护,珍惜,蔑视,怀疑,抵制,克服,拥护, 帮助等.领悟——形成,养成,具有,热爱,树立,建立,坚持,保持,确立,追求等. 三、行为条件的发生 1 行为目标中的条件要素说明了在评价学习者的学习结果时,在什么条件下评价。行为发生的条件通常包括下列因素: (一)环境因素: 空间、光线、温度、气候、室内、室外、安静或噪音等。 (二)人的因素: 独立进行、小组集体进行,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等。 (三)设备因素: 工具、仪器、图纸、说明书、计算器等。 (四)信息因素: 资料、教科书、笔记、图表、词典等。 (五)时间因素: 速度、时间限制等。 (六)问题明确性因素: 指提供什么刺激来引起行为的发生。 四、行为标准的接受行为标准是衡量学习结果的行为的最低要求。通过对行为标准作出

初中地理教案及反思

初中地理教案与反思:滔滔黄河 一、教材分析 黄河流域知识信息多、容量大、空间概念强、重点集中,尤其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的素材极其丰富。黄河的问题较多,如果处理不当,易引起学生怒黄河、恨黄河,所以应该尽量用录像和教师的情感流露来感染学生,使其触景生情,情不自禁地为黄河的伟大和开发成就而惊喜,为黄河的灾难而忧思,为黄河的治理而出谋划策,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和实事等方面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黄河的源流概况;2、了解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3、了解黄河水能资源和著名的水利枢纽的分布;4、理解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5、了解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指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3、教学中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角色扮演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对黄河的“利”与“害”有一个辨证的认识。2、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治理黄河所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3、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辨证观。 三、教学重点: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2、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四、教学难点: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及黄河水害的由来。2、黄河的治理措施。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平台、实物投影仪。 六、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自学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开放式教学等。 七、学法引导:通过自主收集有关黄河的地理信息,开展小组合作的角色扮演;引导学生发挥自己想象力;何有效利用并且治理黄河提出设想,对黄河存在的其他问题进行探讨;养学生分析、归纳、创新等能力。 八、教学安排:二课时(黄河的概况及奉献为第一课时,黄河的忧患和治理为第二课时。) 九、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新课(播放录像):播放一段气势磅礴的黄河景观录像,配上对白和音乐,使学生感受到黄河博大的胸怀,增加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师:是啊!此刻我们激动,我们自豪!我们多么想去深入了解这条哺育了中华儿女,创造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母亲河啊! 滔滔黄河板书:黄河的概况 活动一:利用电脑课件展示学生画的《黄河流域图》,并结合《中国的地形图》,要求四人小组合作完成课本P49几个活动题,代表上台指图讲解,其他的同学纠正补充,最后师生一同在图中分析出黄河概况(发源地、主要地形区、注入的海洋;流经的省区;长度、流域面积;主要支流,上、中、下游的划分.)教师及时板书。在此活动之前,学生用素描的形式画出《黄河流域图》,教师将全班同学收集的有关资料、图片进行整理,制成有利于教学的精美课件,在学生上台讲解黄河的概况时,适时展现。如在《中国的地形图》上动画闪烁出现黄河的发源地、主要地形区、注入的海洋;在《中国政区图》上动画闪烁显示黄河流经的省区;在学生画的《黄河流域图》上动态显示主要支流,上、中、下游的分段情况。 活动二(分组讨论):接着大屏幕上展示有关黄河的讨论:有的人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有的人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一条害河。你的观点呢?黄河是其中之一,还是两者兼有?(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教师归纳总结。)师:是啊,黄河像一条巨龙,蜿蜒在华北上,它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够具体指出是哪些?由于有

2020年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及试题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答案一、填空题 1、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2、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包括简笔画、演示、电教媒体。 4、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不仅要重视口语交际课的教学,而且要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全方位多角度地训练。 5、《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6、《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各学段习作教学的目标是低年级侧重激发兴趣,培植自信,乐于写话,中年级侧重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自由表达,高年级侧重多读书,广见闻,善思考,有个性的表达。 7、《课标》“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综合性学习,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 8、教学目标叙写时,首先,要注意选用合适的刻画动词,然后要明确表述教学后学生应该达到何种结果,最后要注意用词用语准确而有分寸。这样既可体现目标达成的层次性和区分度,也可加强教学的可操作性与教学效果的可测度性。 9、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和评价的能力。 1、语文教学必须在大量的言语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1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独特而有差异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人文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二、基本概念 1、探究学习“探究学习”,即“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过程。”“探究”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探究过程本身。要培养小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要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取探究的乐趣。 1、语文课程资源语文课程资源为语文教学服务的、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校内、校外一切课程资源。它可以分为物本语文课程资源、人本语文课程资源、动态语文课程资源。

初中地理教学目标重难点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七年级上册 与同学们谈地理 知识教学点: 1、知道地理课得学习内容。 2、知道学习地理得目得、意义、 3、知道学习地理课得学习方法。 能力训练点: 1、初步学会举例说明学习地理得意义; 2、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得好奇心,挑战心理、冒险心理与坚韧性、求异性等创新情感与创新人格、 德育渗透点: 1、使学生了解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技能就是社会主义公民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学习与工作得需要,从而激起学生学习地理得欲望、 2、通过为什么要学地理,帮助学生树立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保护“人类家园”--地球而学习得志向。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1)为什么要学习地理?从学生日常生活与身边得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入手,让学生“想一想”。让学生从已学过得自然课常识,举例说出地理知识在我们生活、学习与工作中得用途,继而诱发学生学习地理得兴趣。2)怎样学好地理?首先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初步了解每一章得重要内容。学好地理得方法就是“三多”,即多动脑筋想一想;多阅读运用地理图表;多参加地理课外活动,如阅读地理书籍,瞧电视、读报刊中得地理新闻,在现实生活中汲取地理知识与营养。 2、难点:让学生理解怎样处理好人类与地理环境得关系,这就是本节课得难点。突破此难点,结合当时国内外新闻地理内容,通过教师举例说明。 第一章地球与地图 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 知识与技能?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就是个球体。?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与表面积描述地球得大小。?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得特点。 4、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得位置。?5.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得艰难历程,培养学生得观察能力与科学思维能力、 6、通过学习有关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等知识,教会学生运用比较与归纳等学习方法。?7。通过课堂制作小地球仪等活动,培养学生得动手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1、设计探讨地球形状得活动:用实际例子,通过学生动手、动脑,体验过去人们就是怎样证明大地不就是平得;引导学生思考,说明一个真理得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2、观察地球仪,了解纬线与经线得特点,以及纬度与精度得分布规律。 3。用乒乓球或其它材料制作简易得地球仪模型,了解地球仪得基本构造。?4。创设情景,让学生根据经纬度在地球仪上找出相关地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得过程,认识到探索真理道路得艰难与坎坷,培养学生对真理勇于探索、执着追求得精神、?2。通过学习有关地球仪得知识,使学生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为学生初步形成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 重点:(1)会观察地球仪。(2)准确辨认经线与纬线、纬度与经度、南北半球与东西半球得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得地理位置。 难点:(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2)东西半球划分、(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得地理位置。 第二节地球得运动 知识与技能?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得自转与公转,并解释其基本得运动规律。?2.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得差异,说明四季得变化。

教学目标的叙写方式有_共10篇.doc

★教学目标的叙写方式有_共10篇 第1篇:ABCD型地理教学目标叙写方式教学杂谈 20年第2期O1 i 。 日檬叙写方 (113)邱杨兵284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灵魂。确定明晰的教学目 2利用图表分析法和比较法自主探究地球在太阳. 标,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有的放矢,教学过程更加 有效。 一 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传统教学目标叙写方式带来的困惑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2.培养学生热爱地球,珍爱生命的情感。 翻开曾经的教案本,我发现我的教学目标之前曾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刚开始工作。此时,我对教学基本处于零认识状态,我的教学最大想法就是怎么把书本上的知识在上课之前弄懂,然后按照教材顺序再教给学生。从没有认真考虑过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当然,出 如此这般格式化地写着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很长时问都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反而以为自己适应新课程的能力很强。但上

了一段时间的课后,我想检验 一 下我的教学目标到底达成得怎样时,陷入了困境。 我发现我的诸如“刻理解……”、“握……方深掌 于形式需要,我也会在教案上写上所谓的教学目标。 例如,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l》中“宇宙中 的地球”一节的教学目标是这样描述的: 1使学生理解不同级别天体系统的关系。. 法”、“培养……的情感”之类的教学目标基本都是 一 笔笔的糊涂账。学生学到到什么程度才叫“刻理深掌握?怎样才算是“养”了某种“感”?培情我的这种教学目标的叙写基本上都属于“目中无 解”?这种“法”学生是会了,还是压根就没打算方 2.使学生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3.使学生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即普通又特殊 的行星的原因。 人型”,我只说清了“”这个教师“什么”,至我做 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状况是否发生了切实的变化,在课堂上我无法科学地测量,只能等到某次考试通过考 分来衡量,但似乎经常“为时已晚”。 所以,我感觉不论是我刚开始工作时的教学目 4.培养学生热爱地球,珍爱生命的情感。 第二阶段:新课程改 革开始后。经过了一段时间 的新课程培}1J,我知道了原来我们的教学需要准确制1

人教版初一地理上册教案全册

与同学们谈地理 知识教学点: 1、知道地理课的学习内容。 2、知道学习地理的目的、意义。 3、知道学习地理课的学习方法。 能力训练点: 1、初步学会举例说明学习地理的意义; 2、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挑战心理、冒险心理和坚韧性、求异性等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 德育渗透点: 1、使学生了解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技能是社会主义公民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需要,从而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欲望。 2、通过为什么要学地理,帮助学生树立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保护“人类家园”——地球而学习的志向。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1)为什么要学习地理?从学生日常生活和身边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入手,让学生“想一想”。让学生从已学过的自然课常识,举例说出地理知识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用途,继而诱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怎样学好地理?首先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初步了解每一章的重要内容。学好地理的方法是“三多”,即多动脑筋想一想;多阅读运用地理图表;多参加地理课外活动,如阅读地理书籍,看电视、读报刊中的地理新闻,在现实生活中汲取地理知识和营养。 2、难点:让学生理解怎样处理好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是本节课的难点。突破此难点,结合当时国内外新闻地理内容,通过教师举例说明。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地球仪,世界地图,中国地图教学方法:学生自由发言,并且讨论。学生学法: 1、学生结合小学已学过的自然课常识,举例说明地理知识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用途。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2、学生阅读教材第二页中的彩图,思考他们是否与地理有关? 3、讨论要学好地理,在课外和课前应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学好地理的目的是什么? 教学过程: 一、做自我介绍 二、给学生提出一些要求 三、新课学习阶段: 1、学生自由发言,然后讨论,拿到地理书,会想到什么? 请同学们回忆小学已学过的自然知识,每个同学举一个例子,说说我们生活、学习、工作中有哪些属于地理知识内容。 2、学生自学教材第二页彩图,说说与地理的关系。 多动脑筋想一想,想什么? 3、教师根据学校环境的实际情况,结合当时国内外和实际的地理知识,列举国内外和家乡中诸如大气污染、水污染、资源被破坏、垃圾的处理、人口增长过速

小学语文教师技能考试

一、填空题 1、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 2、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3、《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小学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4、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5、汉语拼音能帮助学生识字,帮助学生说好普通话,帮助学生阅读。 6、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 7、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不仅要重视口语交际课的教学,而且要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全方位多角度地训练。 8、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9、《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10、语文综合性学习应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 11、“交融式目标”在叙写时不会出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几个明显的提示语,但它的每一点目标却极好地把二维乃至三维的目标都交融在一起。最大的优点就是叙写方便。清晰明确,乃是教学目标叙写的灵魂。 12、《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意态度。评价必须在具体的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 13、语文素养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主要分为六个层次:一是必要的语文知识,二是丰富的语言积累,三是熟练的言语技能,四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五是深厚的文化素养,六是高雅的言谈举止。 14、课程资源从获取途径看,可以划分为校内资源、校外资源、网络化资源三大类。 二、基本概念题 1、语文素养P1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等。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2、探究学习P5 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和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过程。“探究”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培养主动探究的意识,获取探究乐趣。 3、课堂即时评价P41 在语文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境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质性评价,称为“课堂即时评价”,亦称“情境性评价”。 4、人本语文课程资源P50 以人为载体的语文课程资源。包括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相关人士等。

初中地理教学目标重难点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七年级上册 与同学们谈地理 知识教学点: 1、知道地理课的学习内容。 2、知道学习地理的目的、意义。 3、知道学习地理课的学习方法。 能力训练点: 1、初步学会举例说明学习地理的意义; 2、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挑战心理、冒险心理和坚韧性、求异性等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 ; 德育渗透点: 1、使学生了解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技能是社会主义公民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需要,从而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欲望。 2、通过为什么要学地理,帮助学生树立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保护“人类家园”——地球而学习的志向。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1)为什么要学习地理从学生日常生活和身边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入手,让学生“想一想”。让学生从已学过的自然课常识,举例说出地理知识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用途,继而诱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2)怎样学好地理首先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初步了解每一章的重要内容。学好地理的方法是“三多”,即多动脑筋想一想;多阅读运用地理图表;多参加地理课外活动,如阅读地理书籍,看电视、读报刊中的地理新闻,在现实生活中汲取地理知识和营养。 2、难点:让学生理解怎样处理好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是本节课的难点。突破此难点,结合当时国内外新闻地理内容,通过教师举例说明。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知识与技能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特点。 4.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5.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6.通过学习有关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等知识,教会学生运用比较和归纳等学习方法。 7.通过课堂制作小地球仪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设计探讨地球形状的活动:用实际例子,通过学生动手、动脑,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的;引导学生思考,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 2.观察地球仪,了解纬线和经线的特点,以及纬度和精度的分布规律。 3.用乒乓球或其它材料制作简易的地球仪模型,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4.创设情景,让学生根据经纬度在地球仪上找出相关地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认识到探索真理道路的艰难与坎坷,培养学生对真理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的精神。 2.通过学习有关地球仪的知识,使学生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为学生初步形成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