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焦点解决短程治疗的基本技术

焦点解决短程治疗的基本技术

焦点解决短程治疗的基本技术
焦点解决短程治疗的基本技术

焦点解决短程治疗的基本技术

2.1基于未知理念的倾听技术

2.2赋能技术

2.3 解决建构技术

2.1基于未知理念的倾听技术

聚焦解决模式的开创者Steve de Shazer在一次讲座时,接受台下很多人提问,“聚焦解决方法对酗酒的人起效吗?”“它能帮助药物滥用者恢复吗?”……不一而足的问题接踵而来,然而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他老人家的回答统统是“不知道”。一部分原本满怀期待的听众面对这样的答案开始一个个离场,但坚持到最后的那些人却如醍醐灌顶,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么回事!”为什么Shazer对所有的问题皆以“不知道”来应对呢?这里其实蕴含了焦点最关键的“未知理念”!从焦点的视角来看,“焦点对酗酒的人起效吗”这些问题本身就存在问题。在焦点解决模式的世界里,不存在酗酒这类所谓的“标签词汇”,只有对“一天喝了多少酒”,“我会手抖”,“有时候很兴奋”,“觉得自己记性不如以前了”等患者自己的主观描述,同样也不存在是否有效的说法,因为在你关注是否有效的时候,说明你本身就默认了这个方法的效用,而事实上,任何方法都只是一个工具,这个工具是否能发挥效用,首先取决于人,而不是工具本身,基于这样的理解,自然也不存在“焦点解决模式是否有效”这个疑问,使用焦点的结果实则是治疗师和当事人合作互动所产生的结果,而治疗师在治疗性谈话中需要始终牢记的另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个案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

作为治疗师要真正能够在谈话治疗的过程中把当事人视为“专家”,就必须尽可能地先放下自己思考问题的框架,站在当事人的角度用她/他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焦点技术中需要治疗师在治疗过程中继续保持着“未知”(not knowing)心态,即我们相信当事人一定有他/她的道理,我们相信当事人一定已经为解决问题而做了很多努力,我们也相信当事人自身就具备很多解决问题的资源,只不过我们不知道而已,为此我们带着好奇和欣赏去了解和理解当事人。

应当讲,从字面上理解未知心态的含义并不难,但在治疗中需要将它融入到治疗性谈话的技术运用中却并非易事。SFA的创始人之一,de Shazer (1985 )表示,焦点解决模式所用的询问技术都十分相似,其目的都在协助当事人体验改变:行为、知觉以及判断的改变。经由体验已经发生的小改变,维持、扩大并累积成大的改变,而且是利用(utilities)当事

人既存的力量(strengths)和资源(resources)达成改变的目标。

在本节我们将着重介绍如何把握未知的理念来应用基本谈话技术。

1、提问技术

提问技术常常被分为开放式提问和封闭式提问两种。与其他治疗技术一样,焦点也非常强调多采用开放式提问。由于抱有未知的心态,我们总希望能够多了解当事人一点,这样有助于我们在当事人的思维框架中理解他/她态度、思想、感受以及感知。基于这样的理念,在提问时焦点治疗师首先要求有一种学习的心态,并且需要通过提问来传递我们这样的态度,即:我们不太看重发现所谓理想的结果,我们更愿意接受新的可能性,更看重激发当事人去产生更多的解决方案。

在操作层面,焦点比较倾向于问“怎么”之类的开放式问题,而较少关注“为什么”,与后者相比,问“怎么”更多地带有了解细节以及学习的心态,少了几分责备以及刨根挖底的味道。这种提问的价值在后面的赋能技术和建构技术中还将详细描述。

问“还有什么”(What else?)或者问“请和我多谈谈······”是Berg经常提到的一类开放式提问。这类提问之所以被欢迎是因为它符合焦点“未知”的理念,同时既然我们期望当事人感受到自己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那么我们就会相信解决方案一定隐藏在当事人具体的生活经历中,为此,我们会更关注“细节”,更关注那些“暂时、情境性的、外在的临时状态”,因为我们相信这些状态是随时改变的,而事实上它完全可能已经在改变了。为此带着真诚地好奇去问这类问题就非常有助于帮助当事人去树立责任和能力意识。

例如:当事人描述自己患有“抑郁症”时,我们会用“请和我多谈谈你刚刚指的抑郁症”和“还有什么”帮助当事人意识到“抑郁症”这个抽象的负性标签其实代表了那些具体的信息,如果当事人认为自己所谓的抑郁症就是“吃不下饭、对篮球不感兴趣了、晚上睡觉不太好等等”,那么,接下来,如果“能吃下饭、可以去玩几下篮球或者睡觉改善些”的状态存在,或者我们可以让这种状态发生,那么所谓的“抑郁症”这个名词就没有了意义。当然这一过程中应用的技术也包含了下面的倾听技术。

2 倾听技术

倾听技术通常包含了一个连续体上的三个成分:鼓励、释义、总结。在每个案例中都是强调倾听当事人以及对所说的进行反馈。对于治疗师来讲,倾听要求我们首先能够听清对方说的内容,其次是要能够理解对方的感受,更高明的倾听是能够“读出”当事人都未觉察的言下之意。由于接受了后现代思维的理念,焦点治疗师在利用系统动态原则来感受当事人的心理状态时,除了其他谈话性治疗都强调的倾听意义之外,倾听在焦点中包含了更多赞赏和

积极赋义的成分。这主要表现在:

(1)使用鼓励技术时,我们特别注重采用回应关键词来寻找“不一样的体验”。

“我怎么也集中不了注意力,排好的计划更本无法按照计划来实施,这次考试我肯定完蛋了”。

在这段陈述中有几个关键词,对它们中的任何一个进行重复都可以为后续的赞赏和积极赋义奠定基础。治疗师可以用询问的声调来鼓励当事人继续叙述(“怎么也?”、“根本?”、“肯定?”、“你说完蛋了?”),这些简短的鼓励是治疗师选择性注意的一种形式,我们利用对“细节、细节还是细节”的探查,不但可以保持对当事人的关注和尊重,还可以帮助当事人注意到“黑”之外那些“白”的东西,找到与当事人描述事实不一样的体验,进而帮助当事人重构事实,推动当事人转向寻找解决方案的谈话。

(2)释义和鼓励一样,也是在倾听中对当事人描述的一种反馈,只不过比鼓励要复杂一点。除了表达治疗师在仔细地倾听当事人外,它的作用还在于可以邀请当事人思考一个新的谈话方向。例如:

一位网瘾孩子的母亲由于没有能让儿子一起来咨询室,而沮丧地对治疗师说:“他不来,我只能自己来,大夫,你说我该怎么办啊?”,

治疗师:“尽管儿子不来对你来说很失望,但你觉得还是要来,要帮他总要找到解决办法的,你是这样认为的吗?”

(3)总结技术与上面两种技术不同的是,它是围绕着一段时间的交谈来反馈的,有时总结可以涵盖整个会谈,甚至是针对当事人多次会谈所讨论的问题。在总结过程中,焦点治疗师倾向于对当事人进行言语或者非言语评论,向当事人尽可能“积极”地重述它们。

Miller等讲治疗性谈话中常用的总结技术归为三种。第一种类型的总结,叫做采集式总结。这种小结一般用在当事人描述问题的阶段,我们在当事人的描述中发现了很多“积极的闪光点”,这很像你每次采一朵花,然后把它们扎成小束送还给养花人。采集式小结一般很简短——就几句话——非但不会打搅当事人的谈兴,反而会加浓当事人的谈兴。在采集式小结的结尾,一般应该加上一句开放式提问,可以是我们前面提到过的“还有什么呢?”或是发出其他的邀请让他继续谈论。(这里要注意的是,“还有什么呢?”是一个开放式的问题,它邀请当事人继续说下去。但“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则是一个封闭式的问题[从语义上来说,它的回答只有“有”或“没有”两种],而且给人的感觉是,他必须回答“没有了”。)采集式小结很有用,但如果太频繁的话,就会让人感到很做作,甚至很讨厌。

第二种总结叫链接式总结,它将当事人刚说的内容和早些时候所说的内容(也许是上一次治疗性会谈所说的)链接起来。采集式总结和链接式总结的界限很难定义,但有一点很明确——它们的目的不同。采集式小结把当事人引向建构解决的方向,并邀请当事人继续谈下去;而链接式总结意在鼓励当事人反思他所谈的不同内容之间的关系。链接式小结特别有助于帮助当事人澄清他/她究竟期望的是什么。心理困惑一个最大的根源常常在于有时连我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为此,我们对改变充满了矛盾心理,一会儿想的是如何如何应该发生改变,一会儿想的又是维持现状又是如何如何的好。而链接式总结就可以让当事人在承认两种选择都各有利弊的情况下,把利和弊同时摆出来仔细衡量。但在这个过程中,像“不过”、“但是”这样的连词用起来就应该很谨慎。它们就好像橡皮擦一样,把前面的一切都抹淡了,这样一来,它们就反而很像陷在心理冲突里时,一会儿这样想,一会儿又那样想。而其他一些连词,比如“一方面……另一方面”、“同时”经常会用到。

同时,其他一些信息也可以被整合到链接式小结里去,比如治疗师对当事人客观的评价或者是一些知识性的信息。

最后的一种总结叫做过渡式总结,这种总结意味着谈话的焦点从一个转向另一个。这种小结可以用在一次治疗性谈话的结尾,作为一种总结;另外,它还可以用来测试谈话是否可以进一步深入了!特别是在第一次谈话的时候,用过渡式总结来把目前为止所发生的一切整合起来,这么做特别管用。你要记住:在作过渡式总结时,决定总结内容和重点的人是你。在作过渡式小结的时候,加上一段“开场白”,告诉当事人接下来要做些什么,这样做很有用。(注意:这里不建议用采集式总结或是链接式总结来告诉当事人接下来的安排,因为这两种小结方式只适合在交流正在进行的过程中用。)

过渡式小结是结束第一次面谈的一个好办法。请大家注意治疗师需要根据焦点解决模式应遵循的合作互动原则保持充满互动的语气,完全允许当事人对他的小结进行补充和更正。在下次心理干预的时候,我们可以在这次小结的基础上,采用形式更简短的过渡式小结来开始第二次谈话。

心理治疗中涉及的谈话技术还有很多,但只要遵循的焦点解决模式的原则和理念,这些技术在焦点解决心理治疗中都可以使用,在这里我们就不一一介绍。下面着重介绍的是非常具有焦点特点的两大类技术1,当然,这些结束绝非仅仅是焦点所拥有的,焦点强调使用这些技术只不过是因为它和焦点的理念比较吻合。

1这些技术的描述中引用了台湾萧文教授在大陆的培训资料

2.2赋能技术

顾名思义,赋能技术的含义在于帮助当事人体验到正向的力量,进而获得解决问题的信心及看到问题解决的期望,这类技术包括了:

(1)正常化(normalizing)

(2)咨询前改变(pre-session change)询问

(3)预设性询问 (presupositional questions)

(4)刻度化询问(scaling questions)

(5)振奋性的鼓舞(cheerleading)

(6)赞许(compliment)

(7)改变最先出现的迹象(first sign)

技术一:正常化

系统观提醒我们不要过度的关注问题本身,跳出问题看问题或者说从积极的角度来看问题,更能产生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案,为此,焦点理念中强调“没有破的就不要修补”,从操作层面上来理解,焦点认为大多数当事人遇到的问题都不称之为问题,因为:第一,当事人的问题可能是普遍存在的或者是一些成长中的烦恼,是人人都可能有的。比如:我们现在常说的压力,可以说是人人都不能幸免的,为此,感受压力不一定是什么问题。或者说,我们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体会到不同程度的压力是很正常的,学生会面对学习压力、交友压力,新入职员工会面对来自工作的压力以及人际适应的压力,老年人面对身体健康的压力,孤独的压力等等。

在谈话中,正常化技术可以这样来表达:

“你刚刚说的状况,其实蛮正常的,处于目前这种状况下,很多人都会有你这种感受。”

“郁闷是现在社会上最时髦的流行语,你说自己患了抑郁症,其实很多人都有你的想法。”

第二,当事人的问题可能被自己扩大了或者说当事人看问题比较片面。比如:在当事人情绪激动的时候,常常容易讲一些气话,发表一些较为极端的言论,为此,我们可以提醒当事人情绪激动的时候看问题、发表意见不客观是正常的。有时运用心理学中错觉的图片常常可以帮助当事人获得新的体验。

例如:运用上面两个图片,治疗师可以启发当事人我们的眼睛连“丑八怪”的大小和“线条”的弯直都无法区分,又如何能确认自己感知到的问题就没有别的可能性呢?!

焦点要求我们引导当事人从非病理的视角看问题,利用正常化技术,包括提供给当事人一些心理学的知识,可以令当事人觉得他/她的困扰并非是属于自己一个人的,也不是绝对不变的,这种感知的改变有助于帮助当事人缓解情绪,并且更容易接纳自己的状况,甚至激发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提醒:正常化技术应用时应避免简单化使用。有时不管当事人说什么,我们在缺乏同理心的情况下,简单的一句:“你这种想法是正常的,人人都会这样的!”,非但起不到赋能的作用,反而会因为“粗暴的积极”而令当事人遭受缺乏理解的伤害。

技术二:咨询前改变(pre-session change)询问

焦点解决模式的动态观强调改变是持续存在而且不可避免,同时焦点积极发展的观点相信任何人面对困难都不会无所作为,寻求改变和成长是人性使然。为此在接受治疗前,不管有效与否当事人一定采取了一些办法,只不过在当事人被负性情绪困扰时,容易忽略那些自己曾经做过的努力或者有益的改变,为此,焦点治疗师可以通过“咨询前改变询问”来发现、提醒与开发当事人既存的力量与资源。治疗师可以这样问:

“我相信你在来咨询前一定为解决这样问题做过些什么,你能和我谈谈吗?”

“你做过哪些对解决现在问题有用的尝试?”

“你已经采取的方法中,哪些方法你觉得还算有用?”

当事人对这些问题回答一方面可以启发当事人思考有效的问题解决办法,特别是那些自

己在自然状态下采取的有效办法,另一方面它可以帮助当事人增加自我价值感,感觉到“自己还行!”,而这种感觉本身也是心理治疗试图达成的目标之一。与上面我们讲到需要避免“粗暴积极”一样,对于这类提问,治疗师不必急着一开始就询问关于咨询前的改变,可以等待适当的时机再询问,特别是当事人在描述完问题,已经在“思考解决办法”的时候。

提醒:一旦治疗师利用咨询前改变来挖掘当事人的应对资源时,要避免为了问这个问题而问这个问题。许多初学者照猫画虎的问了这类问题,可能会遇到两种情况,第一,当事人回应说没有;第二,回答有,但是轻描淡写,一句带过,然后治疗师就显得束手无策。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没有领会这个问题背后本身的含义,我们可以想象当事人在遇到困扰前来接受治疗时,往往不太相信自己采取过什么有用的方法,因此不认为这类问题有什么价值。此时,治疗师愈发要保持一种对当事人充分的信任,耐心换几种不同的问法。其次,一旦问出一些内容的时候,一定要保持对细节的好奇,促使当事人多描述细节,重点询问发生时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如何发生?效果如何?是否有所帮助?有时,还可以配合关系询问(后面要提及),邀请当事人从别人的角度看自己的改变情形,增加互动的改变契机。

技术三:预设性询问(presupositional questions)

“以终为始”的思维方式是焦点解决模式的一大特点,既然“事出未必有因”,焦点往往使用一些语言以产生暗示性,企图影响、改变当事人的知觉,导引当事人往积极、正向、解决方法的思考方向。这类询问特别有用,常常在治疗一开始的时候就可以使用。例如:在当事人描述完问题时,治疗师可以立即问:“面对这样的事情,你想我可以帮你什么?”,它暗示当事人需要为自己负责任,治疗师只是帮她/他的忙。而治疗师如何帮得上忙,则需要当事人来告诉他,如此一来,当事人的能量感及自主性就渐渐增长。

其他类似的问法还可以是:

治疗师:『你今天来想要改变的是什么?』

暗示:当事人今天来是想要改变,晤谈的方向是和改变的目标有关的内容,而不是问题。

治疗师:『你来这里的目的是?』

暗示:当事人今天来是有一个目的、目标的,这个目标是重要的,而且当事人可以清楚地把它说出来。

除了在一开始就使用外,这类提问在谈话陷入困境的时候也可以使用,而且在一次谈话中可以多次使用,遵循焦点的原则,只要不陷在问题中,目标、例外以及对解决方案的思

考都会促使当事人有种获得能量的感觉。

提醒:短期治疗常常会给人一种快速起效的感觉,其实,它的快来自于及早地引导当事人思考自己试图达到的目标以及拥有的应对资源。对应于这样的理念,预设性询问有一种快速聚焦的味道,可以令治疗师不纠缠在当事人的问题中间,而直接开始与当事人讨论治疗到底为了实现什么。但这种快有时会忽略了当事人对问题深层次的觉察,甚至于只能意识到一些表面期望达成的目标。此外,这类问题如果在治疗关系没有建立好的情况下使用,会令当事人采用防御的方式来应对治疗师。

技术四:刻度化询问(scaling questions)

刻度化询问并非焦点所特有,然而在焦点解决模式中,它已经成为了一种必不可少的谈话技术。这类技术利用数值(如1~10),协助当事人将抽象的概念以比较具体的方式加以描述,其应用面十分广泛,无论在治疗会谈的哪个阶段,包括了解谈话前改变、改变的信心、现状、问题解决的优先级、进展的评价等等,该技术都可以用来作为一种描述具体化的手段。

例如:

询问目前的状况:

“假设你最好的状况可以评10分的话,你会给自己现在的状况评几分?”

询问改变的信心:

“你刚刚说了你准备做××,用10分来代表你对自己准备做的事情很有信心,那么你会给自己完成这件事评几分?”

询问问题解决的优先级:

“有这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依次用1~10分来排序,最重要的评10分,你会给你想解决的事情怎么评分?”

询问进展:

“上次你给自己的现状打了5分,如果今天再让你打个分数,你会给自己评几分?”

对于刻度化提问,Berg(1999)指出它评估的不是治疗师的理想而是当事人的理想,所以能够促进整个治疗的过程真正地以“来访者的理想为导向”,换言之是真正地尊重当事人。而这种技术使得治疗师如同拥有了精准的定位器一样,可以更为精确地衡量当事人各种感知的程度。在焦点中,刻度化提问随时可以使用。有的时候,刻度化提问还可以作为激发信心、挖掘资源的工具,或者表达我们尊重的工具,例如:

“刚刚你给自己的状况评了5分,我还以为你会评3分呢?你不打3分打5分的理由

是?”(激发信心和挖掘资源)

“你刚刚给自己评了-3分,看来你觉得自己真的很糟,那么我们看看如何不使状况变得更糟吧,至少我们下次不能评-4分或-5分!”(有时当事人会超出我们的想象评分,比如说评成了负分,这时需要我们即刻就敏感地意识到,之后要做的就是尊重当事人的选择。)提醒:尽管刻度化提问非常容易学,也非常好用,但如果我们与当事人没有建立好信任关系或者说在使用的时候没有尊重当事人的感受,那么当事人完全可能会和我们玩起“数字”游戏。

技术五:振奋性鼓舞(cheerleading)

没有什么赋能的技术比振奋性鼓舞来的更有利了!尤其是在当事人找到例外、解决方法时采用这一技术更是格外重要,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当然,振奋性鼓舞首先是治疗师发自内心的一种欣赏,是有感而发的!如果我们只是在演戏一样的说几句客套话,那么就算用词再华丽也是没有价值的,反而会让当事人心生反感,甚至加重了不良情绪。

振奋性鼓舞可以是:

1)当事人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方法时:

我们可以说:“这个想法不错嘛,你是怎么想到有这么好的一个办法!”

2)当事人不服输的愿意再次努力时:

我们可以说:“你真是太不容易了,不是每个人都能像你这样的!”

3)当事人谈到自己以前的成功时:

我们可以说:“原来你还有成功解决的时候!太棒了!”

提醒:焦点解决模式非常看重激发当事人的信心和解决问题的潜能,基于这一理念什么时候用振奋性鼓舞都是不为过的,而只要是表达对当事人的支持都算是一种振奋性的鼓励。很多时候,如果我们能把非言语行为和言语行为结合起来用,应当取得的效果会更好!

技术六:赞许(compliment)

赞许技术和振奋性鼓舞的含义有点相似,不过它常常用于当事人表现出积极的特征,特别是那些内在资源时。基于系统观的理念,凡事都可以一分为二,即有坏的一面必然有好的一面,为此,哪怕当事人十分沮丧的时候,他们做的很多事情中,仍然能够让我们感受到很多积极特征是值得赞许的,这些特征可能是:

(1)采取的行动及各种努力:当事人为解决问题而采取的任何具体行动。即便是

在一般人眼里看来不好的行动,也是值得赞许的,毕竟这也是为达成目标而

做出的尝试。从这个意义上说,焦点眼里是“没有失败”的!

(2)愿望或承诺:每个人都在追求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这种成长的动力是与生俱来的,这也意味着不管处于什么困境,当事人始终会有自己的愿望或者愿

意为达成目标而做出的承诺,哪怕是这些承诺一下子没有兑现,也应该得到

肯定。

(3)个性特质:这些也是一个人天生就有的,可以是一些形容词,例如:成熟的、机灵的、睿智的、同理的、合作的等,总之,在我们治疗中所看到和感受到

的当事人的个性特质。

提醒:赞许技术没有一定的使用限制,但往往在治疗性谈话总结时应用最多。我们可以把刚刚和当事人谈话中感受到的值得赞许的内容进行总结,原则上可以包含3~4项内容。但需要注意的是,为了赞许而给予的赞许是没有价值的,赞许一定是发自治疗师内心的真正感受,有时这种赞许本身就是治疗性因素,会令治疗产生意想不到的戏剧效果。当然,治疗师在给予赞许后,要注意观察当事人的反应,以了解赞许对当事人的意义,如点头、微笑表示同意或接受,如果当事人对你的赞许没有感觉,那么治疗师要找机会进行调整,必要时下次治疗时再次应用或改变表述方法。

技术七:改变最先出现的迹象(first sign)

有时候即使意识到问题解决的关键,当事人亦可能缺乏改变的信心,毕竟改变本身是一件痛苦的事情。焦点解决认为改变总是客观存在的,就如同我们时下常说的“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一样,而更为重要的是焦点还认为,小的改变一定会引发大的改变,就像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样,为此,如何激发当事人在改变之初就有所行动非常重要。基于这种理念,我们会邀请当事人描述:“如果你开始改变了,那么我们最先能看到你有什么变化?”,此时如果当事人描述的非常含糊,我们就需要不断地澄清。例如:当事人说:“心情好起来了”,治疗师可以继续发问以询问具体、明确的行为表现,例如我们可以问“那么你做了什么会让自己感觉心情好起来了”。询问到的结果在布置作业时也可能作为当事人的回家作业。

提醒:改变最先出现的迹象,有点类似刻度化提问中那个最靠近当事人状况的数字,例如,最佳状态是10分,当事人给自己的现状评了3分,那么我们试图让当事人详细描述的是4,或者说是3.1、3.2之类的状况。

上面我们介绍了焦点解决模式中的七种赋能技术,这类技术应用的意义一方面在于它本身就具有治疗作用,另一方面则在于它为激发当事人产生解决方案奠定了基础。治疗师大致都会有这样的体会,获得心理能量后的当事人更愿意或者说更会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可能的解决方案。

下面涉及的是解决建构技术。

2.3解决建构技术

八、奇迹询问(miracle questions)

焦点解决治疗始终向当事人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即“未来是可以创造和协商的”,为此,在治疗性会谈中其重点也就自然地放在了“问题已经解决的未来”上。在操作层面上,这一理念的实现正是通过了“奇迹询问”,它也是最具焦点味道的一种谈话技术。

以下是一个经典的奇迹询问范式(Peter DeJong 和 Insoo Kim Berg,1998):

“现在,我想要问你一个奇怪的问题。想像一下,当你晚上睡觉的时候,整间房子很安静,这个时候一个奇迹发生了。这个奇迹把你带来讨论的问题解决了。然而,由于你正在睡觉,你不知道这个奇迹已经发生了。所以,当你第二天清晨醒来,你看见周围有什么不同之处,能够让你知道这个奇迹已经发生了,你的困扰也就此得到解决了?”

利用奇迹询问,治疗师邀请当事人去憧憬和建构一个与其关系密切的、高度匹配当事人现实情境的未来景象,致使当事人能够从原有的问题中跳脱出来。这种提问技术有用的理由至少有两个:

(1)问奇迹,允许当事人,没有范围限制的思考各种解决的可能性,从而激发当事人思考可能的解决方案。

(2)邀请当事人思考一个他们想要看到的改变目标,这有点像与当事人在玩“拼图游戏”

一样,如果我们事先知道拼的是什么,玩的时候自然就会心理踏实了许多,拼的效率也会高了不少。

提醒:治疗中当事人开始接触到这类询问的时候,常常会不知说些什么,或者干脆说“不可能的”,此时治疗师一定要保持耐心,可以简单地重复刚刚的询问,也可以强调一下关键句,例如:强调“奇迹就是如果问题都解决了,那个时候将会和现在有什么不一样?”或者重复这样的句子,“一个奇迹发生后,使你来这里的问题得到解决了。”总之,描述奇迹需要当事人愿意去想像,而想像一个跳出当事人现有思考框架的未来景象对当事人的确不是一件

容易的事情,有时当事人会谈着谈着就回到问题陈述中去了,然而这个时候恰恰是焦点是否能够起效的关键所在,为此,建构解决阶段治疗师的重要任务就是朝着未来的方向持续提出一系列相关的询问,询问的时候讲得慢一些、逐渐地用比较柔软的声音,让当事人有足够的时间从问题焦点转换到解决焦点,重新把当事人的注意力聚焦在对未来的想像上,以协助当事人表达他们期待的更好、更满意,符合良好形式目标特征的未来景象,换言之,这个未来景象需要细节、细节,还是细节。

九、关系询问(relationship question)

所谓关系询问是指询问当事人关于重要他人对他、对事件或对于改变的可能看法。这类提问的意义在于协助当事人站在不同的视角来看待渴望的解决方案,特别是站在那些生活中与自己关系密切者的角度。这类询问对于构建目标非常有用,如果当事人说不清楚自己究竟想要达成的是什么具体表现时,通过询问与当事人相关的重要他人会怎么看当事人或看到当事人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可以协助当事人以互动的关系形式加以描述他期待的改变或理清指导目标。

例如:

当事人:『我希望我的心情好一点。』

治疗师:『当你的心情好一点的时候,别人会注意到你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或别人会看到你在做什么?』

当事人:『我希望我对工作态度会积极一点。』

治疗师:『当你的工作态度比较积极一点的时候,你想你的领导会看到你与平常有什么不同。』

十、例外询问(exception questions)

这里所谓的例外是指那些问题不存在,或没那么严重的时刻。既然事物都是彼此相关且不断变化的(系统动态原则),焦点解决模式相信凡事都有例外,只是有时候我们会存在“当局者迷”的状况,忽略了自己能力或者资源。为此,治疗师有责任协助当事人找出例外,引导当事人去看抱怨的问题没有发生或没有那么严重的时候,到底是发生了什么事。严格意义上讲,寻找例外的意义本身就是一种赋能,通过“好汉重提当年勇”,可以增进当事人的自信与自尊。把它归入建构解决技术中则是因为通过例外的询问,会引发出我们产生对解决方

案的思考。

在问例外的时候,有几点是需要注意的:

首先,从最近问起,可以问“最近这段时间,你印象中觉得好的时候或者问题不严重的时候是怎么样的?”这里又有两点要关注,第一注意用开放式提问,避免问“最近你有没有好的时候?”,封闭式提问很容易被当事人一口否定。第二注意不要一次问不出内容便放弃了询问,要知道让处在困境中的当事人说例外不是那么容易的,这和前面进行奇迹询问有些一样。在焦点中这类问题都属于“跳出问题问问题”的提问范式,常常会令当事人没有任何思想准备而一时不知道从何谈起。然而这类询问的最大魅力恰恰也在于从“不知道如何回答”到“知道回答些什么”,等于开启了一条新的解决方案探寻之路。

其次,问到一点蛛丝马迹后要保持好奇与欣赏的心态继续倾听并追问细节,找出问题发生与未发生之间的差异。例如:谁、什么、何时、在哪里发生,才能提供判断该例外有意的(有计划的)还是无意间发生的。这些细微之处的呈现有助于我们和当事人一起去澄清他/她的资源和优势,同时也能够澄清这些例外是有意还是偶然发生的,这些信息为后续的解决方案将提供最大的线索。

再次,治疗师要意识到发现例外尽管代表着我们可能找到了开启解决之门的钥匙,此时我们需要帮助当事人去提升例外的意义以及例外对当前解决方案的价值。千万别就此认为治疗已经大功告成而迅速地向当事人提出建议,尤其对于刚入门的治疗师,很容易一找到例外就给建议去做但却不见下文。还是一句话,细节、细节还是细节,花足够的时间来探讨例外是非常有意义的!这种探讨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挖掘到解决方案,还在于讨论本身就是激发创造性解决办法的过程。但是,不能太快做成结论,需要对例外详加探讨,提供关于例外的意义和重要性的对话,才能分析。

+一、任务/家庭作业(tasks/homework)

确切地讲,焦点解决中的家庭作业是一种对治疗性谈话的总结,这个总结的核心在于帮助当事人产生有效的行动方案。这个行动方案本身可能就是解决方案,也可能是朝着解决方案前进必经之路。需要注意的是,用“有效”这两个字意味着该方案一定是具体可操作的,而且能够达成的。

焦点的家庭作业遵循的是情境适应和持续非线性原则,在不同的情景下,只要有利于我们朝着解决方案前进的,就值得我们去尝试。这里前进的路线未必都是一刻不停地在往前迈进,具体而言以下的行动标准可供参考:

1)有效的,继续

我们通过赋能谈话或者例外技术挖掘到的当事人曾有计划或深思熟虑进行过的行动,既然它们是有益于当事人的,那么没有二话,能够让当事人多做一些是最棒的。

2)无效的,停止

有时候,有效的一下子没有找到,倒是处在问题之中带出了许多“不好的应对办法”,对于这类暂时对解决方案没有帮助的行为,能够让当事人少做甚至不做是最棒的。

3)不知道,做点不一样的

有时候,一次治疗下来,当事人还是有种无所适从的感觉,不知道到底该做什么。这个时候,按照系统动态原则,只要不重复过去的行为就有可能产生解决的灵感甚至是解决方案,退一步讲这样至少可以避免恶性循环。此时,治疗师可鼓励当事人“我想让你做些不同的尝试,不管你尝试做什么都可以,请你下次告诉我”。

4)还没招数,学会观察

是问题总有解决的办法,没有找到前进方向的时候,停下来多看看周围也是不错的选择。这正是焦点所拥有的可信的乐观,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有坏就有好,既然我们和周围的事物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联系,那么用“学习”的心态是观察自己包括身边的变化,解决方案一定就在其中。

5)再没招数,请反省

当事人不管如何没有行动力,思考的能力总是存在的,这也是我们可以调动的积极资源。基于这种理念,我们可以邀请当事人思考“我如何可以不让问题变得更糟?”。

6)最后一招,以不变应万变

能够坚持下去也是好的,毕竟时间在不停地前进,所以,你不变,周围在变。情境不同了,问题也就不一样了。正是基于这种系统动态观,我们可以告诉当事人情况很复杂且无常、多变,短期内可能难以有所改变,要等到我们对情况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后才能进一步思考解决方案。正所谓:接受问题无法解决也是问题解决方案之一。

提醒:尽管焦点解决模式提供了一系列布置任务/家庭作业的方法,但具体到当事人时则需要考虑到当事人在治疗时所处的状态。焦点把当事人大致分成了三类。第一类叫做“参观者”,即没有意识到问题,也没有解决意愿的,这类人在治疗中通常不急于布置作业,而是考虑多给点赞许和振奋性的鼓舞。第二类叫做“抱怨者”,即意识到问题,但问题的归因都在别人的,这类人在治疗中除了给予赞许外,主要布置些观察任务或思考任务。第三类叫做“消费者”,也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属于既意识到了问题,有愿意主动改变的,此时,

可以多布置些行动任务。基于焦点的理念,最常用的家庭作业当属“多做一些”的行动任务以及“观察”想要持续的行为表现之任务。

十二、EARS询问(Eliciting, Amplifying, Reinforcing, Start again)

EARS询问主要是用在第二次治疗及后续的治疗性谈话中,是导引后续谈话总的原则性技术。通常在第二次谈话开始的时候,治疗师可以用“上次谈话到现在,有什么好的事情吗?”来导引当事人进入“持续改进阶段”。这里所谓的EARS具体是指:

(1)E(Eliciting)引出已有的改变:引导当事人讲出发生了什么好的改变。

(2)A(Amplifying)扩大:详述改变,首先要当事人陈述改变,然后,说明改变发生时与问题发生时二者有何不同,再进一步探讨这个有效改变如何发生,尤其

是当事人在有效改变中的角色。

(3)R(Reinforcing)增强:赞许当事人在有效改变发生时所呈现的成功和力量。

(4)S(Start again)再次询问:还有什么是比较好的。

不难看出,EARS询问仍旧体现了焦点始终关注当事人成功经验(有效改变)和力量以及建构解决方法,而不是去分析问题。从这个角度上看,焦点从第一次谈话到最后一次都是遵循这么一个原则,围绕帮助当事人觉察有效改变已经发生了。一旦当事人也意识到这点时,接下来的程序就跟第一次谈话的程序一样经由扩大探讨有效改变,刻度化询问、再次澄清目标,暂停,总结与反馈。

技术十三;应对询问(coping questions)

面对问题任何人都不会无所作为,寻求解决问题这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反应,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焦点始终相信当事人一定为解决自己的问题而做过些什么,为此,在当事人感到无助或者不知所措的时候,治疗师有必要帮助当事人意识到:其实他/她已经做了很多努力,而且那些曾有的努力中总有一些是有用的,因为正是这些小改变的存在才会导致今后大改变的发生。而如何帮助当事人意识到这些已经发生的小改变,除了具有赋能的意义外,更为重要的是其中孕育了解决方案。

基于上述理念,我们可以问

“面对这个困难的时候,你是如何应对的?”

“任何人都不会束手待毙,相信你也一定会采取一些方法,能具体谈谈吗?”

“你都做了些什么来改变这种状况?”

上面我们从赋能和解决建构两个方面介绍了13种焦点解决技巧,对于所有焦点解决技术是如何体现其理念的,我们可以借用下面这张图来更清晰地理解。

过去现在未来

我们在生活中的各种经历就如同图中这条曲线,不管是处在哪一个阶段,我们都可以基于焦点的理念来赋能或者建构解决。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理论述评及其技术流程

·应用心理·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理论述评及其技术流程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200433)高宇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SFBT)技术是近20年来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心理治疗模式,因其方法独特、简便快捷、效果明显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2]。本研究对SFBT产生的背景、流程、技术规范做了理论上的述评,并对这种治疗方法的技术流程进行了分析与阐述。 1SFBT产生的背景 SFBT是把重点放在问题的解决上而不是纠缠于问题本身,咨询的中心任务在于帮助来访者考虑此时此刻应该做些什么可以使问题不再困扰自己,而不是追根溯源的去寻找问题产生的历史源头是什么[3-5]。SFBT的突出优点就是省时省力,使得整个的心理治疗过程得到大大的缩短,而且方法简单易操作,其积极向上的治疗理念能极大的鼓舞来访者的信心和意志,因此在短短的20年的时间内,SFBT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被广泛的运用到家庭服务、心理康复、儿童福利、社区公共服务、学校和医院当中。 2SFBT的基本理念和咨询技巧 SFBT的基本理念是:用正向的、朝向未来的积极观点,来促使改变的发生,避免局限于探求原因或是问题取向的讨论,也就是咨询的焦点放在朝向目标导向的谈话,而非问题导向的谈话。SFBT采取的是一种“解决—建构”的方法,它在一开始评估可能的解决方案,也就是先呈现当事人期待与渴望的解决方案。在评估阶段里,治疗师可以学习许多关于当事人的才能和技巧以及每个人如何发展自己的规划。治疗师通过这些学习,才能了解如何运用当事人的能力。接下来治疗师开始协助当事人重复过去与现在的成功经验,一直到满意为止。 2.1把抱怨转化为目标:当来访者带着问题或者困难进行心理咨询,并且一再叙述他的困难时,似乎情况是糟透了。但是如果咨询师能引导他去思考“希望情况有何改变”时,来访者就不再陷于抱怨,而能比较明确的去澄清自己的期待,并且思考改变的可能及寻找自己的着力点,也就是说,来访者开始为解决问题的目标做准备。所以SFBT把焦点放在问题的解决上,而不是局限于问题情境中。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的责任就是要将个案对问题的抱怨,引至正想解决问题及未来导向的谈话。 2.2转变问句:SFBT主要是以“可以做什么让问题不再继续下去”这样的问句,取代“问题发生时的原因是什么”,即以探究此时此刻可以做些什么的问句。由于SFBT专注于问题解决的历程,而非探索原因的历程,所以有可能在不探究问题原因的情形下,就成功的解决了问题。“了解原因”在焦点解决短期治疗过程中不一定是必要的,重要的是“解决”的历程。 2.3例外问句:SFBT相信任何问题都有例外,来访者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咨询师要协助来访者找出例外,让来访者看到以自己的能力和资源,获得解决问题的可能。当来访者叙述其整日沉溺于忧郁的情绪无法自拔时,咨询师经由来访者的叙述发现,其内在精神是找到例外的可能,也就是“何时忧郁不会发生”或是“何时忧郁会少一点”。通过研究来访者做了什么而使例外情境发生,并加强例外情境的发生,使这些小小的例外情境成为改变的开始,逐步发展成更多的改变。 2.4奇迹问句:SFBT经常会使用一些奇迹式问句,鼓励来访者发现问题解决的方向,比如咨询师会使用假设问句:“如果有一天,你醒来后有一个奇迹发生了,问题解决了,是否会有什么事情变得不一样?”或者使用水晶球式的问句:“如果在你面前有一个水晶球,可以看到你美好的未来,你猜你会看到了什么?”这些方面的言谈技巧,可以帮助来访者找寻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法。 2.5刻度问句:刻度问句是协助来访者将抽象的概念以比较具体的方式加以描述,在焦点解决短期心理疗法中最常用的刻度问句是0~10的刻度量表,10代表所有的目标都实现,而0代表最坏的可能性。借由刻度问句帮助来访者看到自己已经做了什么?下一步怎么做?目标在哪里? 3SFBT技术流程 SFBT的技术流程分为3个阶段,一次完整的会谈大约需要60min:第1个阶段是建构解决的对话阶段,也是这3个阶段的重点,它又可以大致分为3个区块,设定目标会谈区块,它的主要任务是引导来访者设定积极可行的具体目标;第2个区块是寻找例外会谈区块,它的任务是引导来访者看到过去问题不发生时的成功经验;第3个区块是正向回馈阶段,它的任务是引导来访者想象未来问题已经解决的远景,鼓舞来访者拥有希望并从中找到现在就可以开始做的步骤。 SFBT有独特优势,但其自身也存在局限,如缺乏丰厚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引导性非常强,咨询过程中咨询员的主导角色尤为突出,这与大多数咨询模式中的来访者中心有许多冲突;SFBT过于关注问题的解决,忽视了给与来访者倾诉的机会,对于急切需要倾诉的来访者显得过于理性,缺乏深入的共鸣。针对其不足,笔者认为,第一,在运用SFBT时应尽量整合其他咨询理论与技术,以扩大其应用范围,增强其适用性;第二,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在实践探索以及相关方法论研究上多下功夫从而为SFBT的更好在社会中的运用而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焦点解决短程治疗

焦点解决短程治疗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焦点解决短程治疗?焦点解决短程治疗(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SFBT)是指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核心的短程心理治疗技术,是1980年代初期由Steve de Shazer和妻子Inn Berg Kim以及一群有多元训练背景(包括心理、社工、教育、哲学、医学等)的工作小组成员创立的。 SFBT的产生,深受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特别是后现代建构主义(Postmodern constructiv-ism)的影响。后现代主义反对现代主义的认识论,认为“真理”存在于语言、意义和文化,是人们创造出来的,并不是通过精细的求知技术而发掘出来的。作为后现代主义思潮主要流派的建构主义强调:“现实”并不是一个存在于人意识之外的世界,而是作为观察者的人的精神产品;个人建构的现实也不完全是个人的产品,而深受其所处的语言系统影响,人们透过语言的过程建构个人的真实,个人的知识会驱使人们对自己的经历去建构、创造、支配及赋予意义。受上述思想的影响,后现代的心理治疗强调个人正向能力的思考和学习,扬弃病理模式的分析;强调系统模式的影响力,不以问题解决为目的,不设定个案对真实诠释的主观性及公平性,不将“真理”和“客观性”强加在个案的身上;鼓励个案从叙事(narrative)的过程发现自我的存在,审视所述故事是如何影响自己的生活方式,使个案改变对问题的看法,并赋予个案力量重新述说有正向意义的故事。SFBT认为个案的问题并非是独立的客观事实,而是通过与个案的交谈,在言谈间逐渐呈现出来,这个建构出来的互为主观的现实才是重要的。 SFBT还受到催眠心理治疗大师米尔顿.埃里克森(Milton H. Erickson)和心智研究社 (Mental Research Institute,简称MRI)系统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他们相信人本身已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寻求协助时,往往为眼前的问题所困扰,在以往无效的方法里不断打转,因此要善用个案已有的潜能,并且加以发挥。另一方面,他们把治疗的焦点放在探讨问题不发生时的状况。如系统中有“黑”(问题发生的互动)、有“白”(问题不发生时的互动),MRI传统的作法是从黑的部份修改,但SFBT的作法却是从白的部分扩展,由于整个系统是固定平衡的,一旦白的部分扩大一些,黑的部分就减少一些;白的部分一点点增加,整个系统的改变就发生了。 SFBT的产生也同心理咨询与治疗本身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有关。首先是来自对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依附的迷思。其次,是来自对咨询与治疗效果的迷思。SFBT则是面对这些困境,试图摆脱心理学对西方主流文化单一依赖,探索出符合时代要求和实际需要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与技术。 一.课程介绍 人们习惯为生命的困顿努力找个安心的解答--想知道到底我们怎么了? 但是:往往原因即使找到了,困扰却依旧继续存在着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治疗的会谈技巧!!!(精华版)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治疗的会谈技巧!!!(精华版)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治疗(SFBT)是近30年形成的一种短期治疗的学派,目前仍然不断地在发展,并且已经受到了广泛的注意与热烈的肯定。大家都知道在咨询中不管哪个学派会谈阶段很重要,SFBT也不例外,今天京师博仁小编给大家讲讲推展SFBT的会谈阶段,需要运用一些基本的会谈技巧。例如:(1)倾听:以“建构解决之道的耳朵”倾听来访者说出的故事,也倾听来访者未说出的部分——那些有能量、有意义的部分。 (2)非口语的态度:以身体、声音、表情等媒介,表现尊重、温暖、专注的态度,而这非常影响治疗能否建立一个支持性的气氛。 (3)回应来访者的关键用字:在来访者叙述自己的问题时,对于重要的关键字予以特别强调或澄清其含义。所谓的关键字指的是,能反映来访者思考架构的重要字词。 (4)开放式问句:对于这部分博仁小编是这样想的:治疗师以一种好奇、需要来访者多说一点的态度,邀请来访者说明一些相关的资料,包括来访者的背景、对事情的评估、对相关人事物的喜好等。当使用未限制性的问句时,容易引发来访者主动诉说对他重要的资料,而能同时提高尊重来访者的效果及增加来访者自我决定的能力。 (5)摘要:在来访者诉说一个段落后,治疗师汇整一下来访者的想法、行为与感觉,使来访者有机会修改治疗师的知觉,也促进来访者的反思。 (6)复述:重复来访者话中的重点,让来访者有阐述的机会,但不像摘要那样会打断来访者的思绪。经验丰富的SFBT治疗师,会比经验较少者使用更多的复述技巧,而少用摘要的方式。 (7)运用沉默:忍受来访者的沉默,也运用沉默的方式提供来访者思考的机会,催化他们为自己回答问题。 (8)注意来访者的非口语信息:治疗师需时时观察来访者的非口语信息,然后再选择是否探究其非口语信息的意义,因为非口语信息含有个人独特的意义及文化差异的意义,并且它也是一种自我呈现的方式。 (9)自我暴露:不建议治疗师多做自我暴露,尤其是个人过去惨痛的经历,或直接建议来访者的故事,但是也不表示治疗师不能揭露自己,而比较希望治疗师多去回应自己当下的状态,以催化来访者能面对自己的挣扎,愿意继续往解决导向的路线前进。 (10)注意过程:沟通包含内容与过程两个要素:内容指来访者所说的平面资料,过程指来访者诉说内容的方式、立场与态度。治疗师可选择对来访者的困难与情绪里。治疗师的同理,并不与来访者的改变绝对相关,但却影响治疗关系的发展,所以治疗师需要通过前述的基本技巧,展现对来访者的同理,尤其,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案例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案例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案例来访者与咨询师问答 咨询师:你今天来咨询,想收获些什么呢?(帮助来访者明确目标) 来访者:我最近和室友闹翻了,现在有点后悔,不知道该怎么办? 咨询师:假设现在有奇迹发生,你希望和你的室友之间会有怎么样的变化?(奇迹询问,进一步明确目标)来访者:我希望我们能够和好如初,最起码不要像现在一样见面都不说话,这样很尴尬。 咨询师:你为了缓和你们之间的关系,曾经做过哪些努力呢?(咨询前改变询问,寻找已有的积极资源)来访者:室友们在一起交流的时候,尤其他在场的时候,我曾经有意识的参与进去,希望与他有个间接地交流,但是效果似乎不好,单独碰面的时候还是形同陌路。有时候想当面道歉,但似乎鼓不起勇气,怕道歉也没用。 咨询师:嗯,的确,道歉是需要勇气的,我相信很多人在面临这个问题的时候也会有顾虑,尤其是中国人讲究面子,更是如此。不过,我觉得至少你又道歉的想法,这已经很了不起了,你愿意具体描述一下你们发生冲突的情景吗?(赞许性技术) 来访者:描述案例的发生经过 咨询师:听起来,这次矛盾的发生,也是一次意外,你对此有点后悔。 来访者:是的,这个同学平时也蛮好的,虽然性格比较内向,会不多,但家庭不好,身体也不太好…… 咨询师:你觉得你吵醒了他,而且还对他发火,很不应该,你觉得很内疚? 来访者:是的,我很内疚,很想缓和现在的关系。 咨询师:运用刻度技术,10分代表很内疚,1分代表不内疚。 来访者:大概8分的样子 备注:刻度化询问,也称为评分技术,这类技术利用数值(1-10),将问题具体化,使行动具备有操作性,可以协助当事人以直接表达他们过去经验的观察,并评量未来的可能性 咨询师:如果要让这个8分减低为7分,你想第一个做出的改变是什么?(改变最先出现的迹象,小的改变是成功的一半,引发他的思考。小变变大变) 来访者:我能主动为缓和我们之间的关系,但又怕他说我是窝囊废。 咨询师:你觉得可能可以做哪些事情缓和关系而不会被他看成是孬种呢? 来访者:也许我可以主动和她点个头,表达善意,或者找机会跟他说话,比如提醒他交作业之类的。 咨询师:哇,你能想到这些真是太棒了,你打算什么时候去实施呢?(振奋性鼓舞,加强他继续积极行动的动力) 来访者:过几天刚好有一门作业要交,可以借机提醒,但是如果他没有感觉,不能意识到我的善意怎么办?而且会不会让人感觉很奇怪,很久不说话了,怎么突然提醒他交作业?

(心理学)焦点解决短期治疗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SFBT)是指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核心的 短程心理治疗技术,是1980年代初期由Steve de Shazer和妻子Inn Berg Kim以及一群有多元训练背景(包括心理、社工、教育、哲学、医学等)的工作小组成员,在美国威斯康星州米华基(Milwaukee)的短期家庭治疗中心(Brief Family Therapy Center, BFTC)共同发展起来的[1]。在这二十多年的发展中,SFBT已逐步发展成熟,并广泛地应用于家庭服务、心理康复、公众社会服务、儿童福利、监狱、社区治疗中心、学校和医院等领域[2],并得到积极的肯定。 SFBT产生背景 SFBT的产生,深受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特别是后现代建构主义(Postmodern constructiv-ism)的影响。后现代主义反对现代主义的认识论,认为“真理”存在于语言、意义和文化,是人们创造出来的,并不是通过精细的求知技术而发掘出来的[3]。作为后现代主义思潮主要流派的建构主义强调:“现实”并不是一个存在于人意识之外的世界,而是作为观察者的人的精神产品;个人建构的现实也不完全是个人的产品,而深受其所处的语言系统影响,人们透过语言的过程建构个人的真实,个人的知识会驱使人们对自己的经历去建构、创造、支配及赋予意义。受上述思想的影响,后现代的心理治疗强调个人正向能力的思考和学习,扬弃病理模式的分析;强调系统模式的影响力,不以问题解决为目的,不设定个案对真实诠释的主观性及公平性,不将“真理”和“客观性”强加在个案的身上;鼓励个案从叙事(narrative)的过程发现自我的存在,审视所述故事是如何影响自己的生活方式,使个案改变对问题的看法,并赋予个案力量重新述说有正向意义的故事。SFBT认为个案的问题并非是独立的客观事实,而是通过与个案的交谈,在言谈间逐渐呈现出来,这个建构出来的互为主观的现实才是重要的。SFBT还受到催眠心理治疗大师米尔顿.埃里克森(Milton H. Erickson)和心智研究社(Mental Research Institute,简称MRI)系统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他们相信人本身已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寻求协助时,往往为眼前的问题所困扰,在以往无效的方法里不断打转,因此要善用个案已有的潜能,并且加以发挥。另一方面,他们把治疗的焦点放在探讨问题不发生时的状况。如系统中有“黑”(问题发生的互动)、有“白”(问题不发生时的互动),MRI传统的作法是从黑的部份修改,但SFBT的作法却是从白的部分扩展,由于整个系统是固定平衡的,一旦白的部分扩大一些,黑的部分就减少一些;白的部分一点点增加,整个系统的改变就发生了。SFBT的产生也同心理咨询与治疗本身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有关。首先是来自对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依附的迷思。其次,是来自对咨询与治疗效果的迷思。SFBT则是面对这些困境,试图摆脱心理学对西方主流文化单一依赖,探索出符合时代要求和实际需要的心理咨 询与治疗的理论与技术。 SFBT基本理念 SFBT的基本精神是:强调如何解决问题,而非发现问题原因;以正向的、朝向未来的、朝向目标的积极态度促使改变的发生。具体精神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得以体现: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治疗课程笔记(全)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治疗课程笔记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治疗(SFBT )是一种心理治疗派别的转移,以“正 向为 焦点的思考”、“例外带来解决之道”、“改变永远在发生”等治疗信念, 以及目标架构、例外架构、假设解决架构和丰富的问句技术,使 SFBT 成 为后现代独特且盛行的心理治疗学派。 SFBT 的技术:第一节概述 焦点解决短期咨询的阶段: 1、建构解决的对话阶段,包括:目标架构、例外架构、假设解决架 构。 2、 休息阶段。 3、 正向回馈的阶段,包括:赞美、信息提供、家庭作业 技术列表: 开场时对会谈程序的介绍 咨询师需要向来访者说明会谈的程序 已有研究表明:来访者来咨询前,对咨询有着各种各样的预期。如 果真实 发生的咨询与来访者的预期一致,则对咨询结果有积极的影响;如 果不一致,则对咨询结果有消极的影响。因此,在正式开始咨询前,调整 来访者对咨询的预期 是十分必要的。 咨:我会先和你谈40分钟左右,内容是有关你的个人情况以及你想 要实 现的目标。40分钟后,我们会暂停几分钟,在这个时候,我会离开咨 询室一下,仔细思考你给我讲的事情,然后我会回来。再回来的时候,我 会告诉你我的一些想法,也会给你一些反馈和建议。 说明:如果有其他咨询师在桌面讲后观察与协助,要在此时向来访 者说明。 在向来访者说明时,要注意两点:一是为什么会有人观察,如: 是在观摩学习,还是在进行现场督导,还是在为咨询提供辅助;二是说明 这样做对来访者的好处是什么?如能够为来访者面对的问题提供另外的视 角,或者能够帮助咨询师更好的帮助来访者等。 目标架构一一1、正向引导 如果一位咨询师一开始就问:“你的问题是什么?” ,那么,在这个 提 问中,就会隐含如下假设: A 、 来访者有问题。 B 、 来访者必须把这个问题描述出来。 C 、 来访者无力解决自己的问题,咨询师是解决问题的专家。 这样问,隐含的假设是 A 、B ,这样来访者通常就会滔滔不绝的抱怨 他的 困扰、挫折与失败。这暗示着在咨询过程中,来访者谈他的问题本身, 比问题解决还要重要。另外,也暗示着 C o 目标架构一一2、考量来访者的类型 1、 游客型:因为其他人建议或带他来,才来做咨询的人。一一没有明 确的咨 询动机 2、 抱怨型:认为别人需要改变,而不是自己需要改变。 (老师、家 长) ――认为咨询师来教育或修正他人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 3、 消费型:能够描述情境,能形成及说出咨询的目标,并且能够对特 点的问题主动探索。愿意开始做一点不一样的,使情况好转的行动。 如何应对游客型来访者 当遇到一个游客型的来访者,应该站在他的一边,从他感兴趣的话题谈 起。游客型的来访者由于没有咨询动机,因此很难开始真正的咨询。有的咨询 师试图告诉来访者接受咨询的重要性,但是可能造成一方努力说服,另一方坚 持不需要的状况,这必定在双方间产生隔阂。 遇到游客型来访者时,咨询师可以: 1) 辨认出游客型来访者 2) 尽可能的尊重、亲和及同来访者 3) 永远站在来访者一边 4) 就来访者的语题开始引导 5) 给予许多的赞美与鼓励 6) 肯定来访者的到来 7 )会谈后不留作业 注意:咨询师与游客型来访者关系的建立不可能是第一次见面就完成 , 需要一个过程。 如何应对抱怨型来访者 抱怨型来访者一心认为只有别人改变,问题才能解决。他们哭泣、控诉, 看不 到自己本身的行动更可能有助于情况的改变。 作为咨询师,你要: 1) 了解来访者会抱怨,说明他对问题的解决抱有期待。 2) 肯定抱怨的细微观察。 3) 提供观察型或思考型的作业,引导来访者从负面的抱怨转向懂得欣 赏生活 中正向、值得肯定的部分。 注意: 第二节 开场与目标架构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的主要操作步骤与技术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的主要操作步骤与技术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的会谈时间与一般咨询一样,大约为60分钟。谈话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建构解决的对话阶段,休息阶段和正向回馈阶段。建构解决的对话阶段通常持续40分钟,在这段时间内,咨询师与来访者一起架构咨询的目标、寻找问题不发生的“例外”和运用假设解决架构促使来访者行动。第二阶段是休息阶段,通常持续10分钟。最后10分钟时正向回馈阶段,包括咨询师对来访者的赞美、提供信息和布置家庭作业。下面将逐一介绍每个阶段。 就操作层面而言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需要包括以下核心咨询要素: 1.正向开始 在咨询开始阶段,咨询师首先需要向来访者说明咨询程序,并建立起民主与合作的咨询关系;其次,对呈现问题的有关情况加以了解,包括问题的层面或程度,比如“今天来,你想要谈的主题是什么?”。 再次,询问咨询前的改变,以了解来访者已经尝试做过哪些努力及其效果。例如:“到目前为止,你已经做了哪些处理?你做的处理。效果如何?”“其他人曾建议你怎么做?或做什么?”“你试过的这些方法,哪一个对你比较有帮助?哪一个最有效?”…… 咨询师还需要采取不知情的态度,以好奇的态度提出询问,例如:“我不是很清楚这件事情,你最在意的是什么?” 最后,咨询师需要澄清来访者对问题改变的意愿、信心以及行动强度等。 2.设置目标 在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师的任务之一是帮助与引导来访者澄清咨询目标。咨询员可以通过提问以澄清来访者需要确立的咨询目标。 首先,目标是明确具体且可观察的。例如,“当事情开始好转的时候,会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其次,目标是合理且可达到的。如,“当情况开始好转,你想我们可以最先看到的变化是什么?”“当问题有一些改善的时候,你想你可以做的第一个改变是什么?” 再次,目标是正向积极的。如,“你打算做什么来取代忧愁?”“如果我们的面谈对你是有效的,你会有什么改变?” 最后,目标对来访者是重要的、有意义的。如:“目前,你最关切的是什么?在我们的会谈中,你最希望改变的是什么?”“面对目前的情况,你希望改变的最重要的事是什么?”“当会谈结束,你希望我们讨论出什么,会让你觉得我们的讨论是有效的?”…… 3.应用“奇迹式询问” 在焦点解决咨询中,许多具体的咨询技术已经出现。最为著名的就是“奇迹式询问”,它可以应用在与来访者最初的会谈之中。例如:假设一个奇迹发生了,他(她)的问题解决了:“我有一个奇特的问题想问你,也许带有某些想像成分。你准备好了吗?让我们假设,今天你结束了这里的会谈回到家里,做着你平时所做的事——做家庭作业、与朋友闲聊、吃晚饭、看电视诸如此类……然后,睡觉时间到了,你上床睡觉了。很快就睡着了……就在你睡着的时候奇迹发生了,这个奇迹就是,在这里困扰你的问题突然解决了。但是你不知道它已经发生了,因为你还处在睡眠状态,懂吗?于是,当你第二天早晨起来的时候,你最先注意到的那件小事情将会是什么?它会告诉你事情已经与以往不同了——奇迹在昨天晚上发生了吗?” 当有足够充分的提问出现时,奇迹式询问将有助于学生对所期望的问题解决方案产生一个清晰、具体、可具操作性的描述(即对所期望的解决方案的清楚呈现或建构)。临床经验表明:当问题已经加以解决时,学生经常会构建出一个崭新的有关事件将如何变化的图景,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FBT)-简介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FBT)-简介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FBT) 简介 一、SFBT 产生背景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 Solution -fo2 cused Brief Therapy SFBT) 是指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核心的短程心理治疗技术。它是近二十年逐步发展成熟的心理治疗模式, 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美国威斯康星州米华基(Milwaukee) 的短期家庭治疗中心(Brief Family Therapy Center) 的创办者Steve de Shazer 及其韩国裔夫人Inn Berg Kim 共同发展起来的。 传统心理治疗深受分析学派和行为学派的影响, 习惯把人的行为切割成许多部分再赋予一个新的意义, 心理治疗者期待从这样的过程中协助个案产生洞察或自我觉察, 进而能采取新的行为而获得“治疗。同时, 传统的心理治疗通常认为人的行为存在着“因--果”的直线关系, 只要找出一个人行为的病理因素, 并且让他们认知自己的病理, 人便有改善自我的可能。但是, 这种从旧经验中寻找自我存在的根据, 这种发现问题取向的治疗策略, 很难使个案有能力响应相对的、变动的环境, 从而不但使个案无法脱离自我的限制, 也使他们在现实环境中无法找到改善自己的行动能量。而后现代哲学思维的出现, 为这种发现问题取向的治疗策略的转变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后现代思维认为剔除或修正个人对自我歪曲的认知或调整个人的情绪经验并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人必须经由自我的创造与环境的互动才能建构真实的主体经验。正如要回答建构主义所提出人的存在意义是如何被建构的?”这

个问题时, 人不能单纯地被视为环境中的被动反应者, 人要有能力把自己视为主动创造者, 从主体经验中超越内外自我的限制。这正是后现代社会的主体精神与价值。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正是受到后现代思维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治疗模式, 认为个案的问题并非是独立的客观事实, 而是通过与个案的交谈, 在言谈间逐渐呈现出来, 这个建构出来的互为主观的现实才是重要的。 此外, de Shazer 及Berg 等人创建的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模式还受到催眠心理治疗大师Milton Erickson 及心智研究社(Mental Research I nstitute , 简称MRI) 系统观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 他们相信人本身已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寻求协助时, 往往为眼前的问题所困扰, 在以往无效的方法里不断打转, 故此要善用个案已有的潜能, 并且加以发挥。另一方面, 他们把治疗的焦点放在探讨问题不发生时的状况。如系统中有黑”(问题发生的互动), 有白”(问题不发生时的互动) , MRI 传统的作法是从黑的部份修改, 但SFBT 的作法却是从白的部分扩展, 由于整个系统是固定平衡的, 一旦白的部分扩大一些, 黑的部分就减少一些; 白的部分增加一点点, 整个系统的改变就发生了。 再者, 随着西方心理治疗费用的上升, 以及心理治疗渐渐成为精神健康保险制度的范围之一, 治疗师们就力图寻求一种更短、更快速、有效地解决模式, 这也促成了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模式在西方社会的普及化与广泛应用。 二、SFBT 基本理念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技术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应用(何凡)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技术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应用 摘要: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简称SFBT,是目前在心理咨询界广泛应用的心理治疗技术中的一种。近年来也得到了社会工作者的亲睐,从而成为社会工作实务方法中最常用的技术之一。本文意在通过对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技术在社会工作实务中应用的介绍,以期能将此后现代的社会工作实务方法介绍给大众,让更多社会工作者了解学习,以便在开展社会工作时又多一门得心应手的利器。 关键词: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社会工作实务;社会工作者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简称SFBT,是目前在心理咨询界广泛应用的心理治疗技术之一,最近十年来也得到社会工作界越来越多的重视。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由Steve de Shazer和Insoo Kim Berg以及与他们一起工作的小组成员,在美国密尔沃斯短期家庭治疗中心发展出来的。SFBT发展至今不过30余年,但其已在社区矫治中心、学校、监狱、医院、公众服务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使用者的喜爱与亲睐。 一、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基本理念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在社会工作实务应用中聚焦案主,相信案主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有能力做自我改变,建立健康积极的生活。它的很多理念与社会工作价值观相同,所以社会工作者学习、理解与应用起来也就更方便了。 1.以问题解决为中心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所关心的是案主的问题如何解决,它的观点认为并非事出都有因,案主问题的形成通常有一个较复杂的演变过程,与其耗时寻找原因,不如直指解决问题的方法。 2.相信案主是解决自身问题的专家 SFBT认为案主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在它的基本理念中,相信案主本身具备改变现状的正向资源,社会工作者与案主的关系仅仅是协助与合作的关系,社会工作者要做的是提供机会让案主去积极发现自身资源与改变的线索,以帮助促进问题的解决。 3.问题本身也具有正向功能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治疗课程笔记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治疗课程笔记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治疗(SFBT)是一种心理治疗派别的转移,以“正向为焦点的思考”、“例外带来解决之道”、“改变永远在发生”等治疗信念,以及目标架构、例外架构、假设解决架构和丰富的问句技术,使SFBT成为后现代独特且盛行的心理治疗学派。 SFBT的技术 第一节:概述 焦点解决短期咨询的阶段: 一、建构解决的对话阶段,包括:目标架构、例外架构、假设解决架构。 二、休息阶段。 三、正向回馈的阶段,包括:赞美、信息提供、家庭作业。 技术列表:

第二节开场与目标架构 开场时对会谈程序的介绍 咨询师需要向来访者说明会谈的程序 已有研究表明:来访者来咨询前,对咨询有着各种各样的预期。如果真实发生的咨询与来访者的预期一致,则对咨询结果有积极的影响;如果不一致,则对咨询结果有消极的影响。因此,在正式开始咨询前,调整来访者对咨询的预期是十分必要的。 咨询师:我会先和你谈40分钟左右,内容是有关你的个人情况以及你想要实现的目标。40分钟后,我们会暂停几分钟,在这个时候,我会离开咨询室一下,仔细思考你给我讲的事情,然后我会回来。再回来的时候,我会告诉你我的一些想法,也会给你一些反馈的建议。 说明:如果有其他咨询师在桌面讲后观察与协助,要在此时向来访者说明。在向来访者说明时,要注意两点:一是为什么会有人观察,如:是在观摩学习,还是在进行现场督导,还是在为咨询提供辅助;二是说明这样做对来访者的好处是什么?如能够为来访者面对的问

题提供另外的视角,或者能够帮助咨询师更好的帮助来访者等。 目标架构——正向引导 如果一位咨询师一开始就问“你的问题是什么?”,那么,在这个提问中,就会隐含如下假设: A、来访者有问题。 B、来访者必须把这个问题描述出来。 C、来访者无力解决自己的问题,咨询师是解决问题的专家。 这样问,隐含的假设是A、B,这样来访者通常就会滔滔不绝的抱怨他的困扰、挫折与失败。这暗示着在咨询过程中,来访者谈他的问题本身,比问题解决还要重要。另外,也暗示着C。 正向引导的问法: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FBT简介

. 简介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FBT) 一、SFBT 产生背景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 Solution -fo2 cused Brief Therapy SFBT) 是指以寻 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核心的短程心理治疗技术。它是近二十年逐步发展成熟的心理治疗模式, 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美国威斯康星州 米华基(Milwaukee) 的短期家庭治疗中心(Brief Family Therapy Center) 的创办者Steve de Shazer 及其韩国裔夫人Inn Berg Kim 共同发展起 来的。 传统心理治疗深受分析学派和行为学派的影响, 习惯把人的行为切 割成许多部分再赋予一个新的意义, 心理治疗者期待从这样的过程 中协助个案产生洞察或自我觉察, 进而能采取新的行为而获得“治疗。同时, 传统的心理治疗通常认为人的行为存在着“因--果”的直线关系, 只要找出一个人行为的病理因素, 并且让他们认知自己的病理, 人便有改善自我的可能。但是, 这种从旧经验中寻找自我存在的根据, 这种发现问题取向的治疗策略, 很难使个案有能力响应相对的、变动的环境, 从而不但使个案无法脱离自我的限制, 也使他们在现实环境中无法找到改善自己的行动能量。而后现代哲学思维的出现, 为这种发现问题取向的治疗策略的转变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后现代思维认为剔除或修正个人对自我歪曲的认知或调整个人的情绪经验并不能 达到治疗的目的, 人必须经由自我的创造与环境的互动才能建构真

实的主体经验。正如要回答建构主义所提出人的存在意义是如何被建构的?”这个问题时, 人不能单纯地被视为环境中的被动反应者, 人要有能力把自己视为主动创造者, 从主体经验中超越内外自我的限制。这正是后现代. .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正是受到后现代思维影响而产生社会的主体精神 与价值。而是通过认为个案的问题并非是独立的客观事实, 的一种新的治疗模式, 这个建构出来的互为主观的现实, 与个案的交谈, 在言谈间逐渐呈现出来才是重要的。等人创建的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模式还受到催Berg 此外, de Shazer 及(Mental Research Instit及心智研究社眠心理治疗大师Milton Erickson 他们相信, : 一方面简称MRI) 系统观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ute , ,往往为眼前的问题所困扰当寻求协助时, 人本身已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且加以发故此要善用个案已有的潜能, 在以往无效的方法里不断打转, 他们把治疗的焦点放在探讨问题不发生时的状况。如系统中挥。另一方面, 传统的问题不发生时的互动) , MRI ), 有白”(有黑”(问题发生的互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FBT)简介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 简介 一、产生背景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 2 ) 是指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核心的短程心理治疗技术。它是近二十年逐步发展成熟的心理治疗模式, 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美国威斯康星州米华基() 的短期家庭治疗中心( ) 的创办者及其韩国裔夫人共同发展起来的。 传统心理治疗深受分析学派和行为学派的影响, 习惯把人的行为切割成许多部分再赋予一个新的意义, 心理治疗者期待从这样的过程中协助个案产生洞察或自我觉察, 进而能采取新的行为而获得“治疗。同时, 传统的心理治疗通常认为人的行为存在着“因果”的直线关系, 只要找出一个人行为的病理因素, 并且让他们认知自己的病理, 人便有改善自我的可能。但是, 这种从旧经验中寻找自我存在的根据, 这种发现问题取向的治疗策略, 很难使个案有能力响应相对的、变动的环境, 从而不但使个案无法脱离自我的限制, 也使他们在现实环境中无法找到改善自己的行动能量。而后现代哲学思维的出现, 为这种发现问题取向的治疗策略的转变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后现代思维认为剔除或修正个人对自我歪曲的认知或调整个人的情绪经验并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人必须经由自我的创造与环境的互动才能建构真实的主体经验。正如要回答建构主义所提出人的存在意义是如何被建构的?”这个问题时, 人不能单纯地被视为环境中的被动反应者, 人要有能力把自己视为主动创造者, 从主体经验中超越内外自我的限制。这正是后现代社会的主体精神与价值。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正是受到后现代思维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治疗

模式, 认为个案的问题并非是独立的客观事实, 而是通过与个案的交谈, 在言谈间逐渐呈现出来, 这个建构出来的互为主观的现实才是重要的。 此外, 及等人创建的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模式还受到催眠心理治疗大师及心智研究社( , 简称) 系统观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 他们相信人本身已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寻求协助时, 往往为眼前的问题所困扰, 在以往无效的方法里不断打转, 故此要善用个案已有的潜能, 并且加以发挥。另一方面, 他们把治疗的焦点放在探讨问题不发生时的状况。如系统中有黑”(问题发生的互动), 有白”(问题不发生时的互动) , 传统的作法是从黑的部份修改, 但的作法却是从白的部分扩展, 由于整个系统是固定平衡的, 一旦白的部分扩大一些, 黑的部分就减少一些; 白的部分增加一点点, 整个系统的改变就发生了。 再者, 随着西方心理治疗费用的上升, 以及心理治疗渐渐成为精神健康保险制度的范围之一, 治疗师们就力图寻求一种更短、更快速、有效地解决模式, 这也促成了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模式在西方社会的普及化与广泛应用。 二、基本理念 事出并非定有因。传统的现代治疗学派均认为一切心理问题或疾病的出现都有其内在的原因, 找出原因, 对因下药, 这样才能达到治标治本的效果。如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是幼年精神创伤所致, 人本学派认为是不被周围人接纳尊重使然, 行为学派却认为是奖惩不当或学习训练不够造成的, 而认知学派则强调是不合理的认识引起的。从后现代的角度来看, 这些不过是各种

短期焦点解决治疗

短期焦点解决治疗 短期焦点解决治疗,或称寻解导向治疗是近年逐步发展至成熟的辅导模式[1]。这辅导模式是一套积极、以行动为主的心理治疗[2],成为后现代主义家庭辅导的代表理论之一[3]。此治疗模式于70年代主要由史提夫·狄世沙及燕素·金柏夫妻发展,并于同事于1976年于同事成立短期家庭治疗中心,提供个人及家庭心理治疗,并且不断进行临床经验进行研究、理论探索及专业培训,最后逐步演变成辅导模式[4]。 [编辑]发展历史 1970年代,狄世沙和金柏在一间社区机构工作时,曾希望在与会谈室安装一面单面镜,用作观察案主及辅导员的表现,希望找出哪些治疗对案主最为有益,但机构对于安装单面镜感到不舒服,两人只好离开工作地方,自立门户,于美国威斯康辛州的密尔瓦基[5]成立了短期家庭治疗中心[6],而这间治疗中心更被形容为中西部的心智研究中心[7]。当时,焦点解决治疗仍未正式形成,治疗中心当时的治疗取向仍是依承心智研究中心的策略家庭治疗及爱利克·埃里克森的催眠治疗[4]。到了1978年,医疗机构为家庭治疗中心大开方便之门,让治疗中心的成员收集案主的回馈,在是次调查中,发现了案主只需要4次的治疗便能达到治疗效果,相比过去的6至8次缩短了时间,确立了短期治疗的重要性[8]。1982年,狄世沙在处理一宗家庭治疗时,无法为这个家庭提供介入策略,便与同事商量,结果是在治疗模式从医疗模式中的寻找原因改变为聚焦在解决之道[9],过去的介入手法深受医疗模式的影响,认为需要先为案主进行诊断,然后评估情况,再加以治疗,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则是典型的医疗模式,狄世沙等人当时已发展出一套焦点解决的治疗手法的雏型,但直至1991年,短期焦点解决治疗才正式在金柏的书中出现[10]。 [编辑]基本假设 短期焦点解决治疗中有十二项基本假设[11]。 ?用正面的、朝向未来的、朝向解决问题的目标的观点,能促成改变的发生。 ?任何问题的情境中,总有问题不发生的例外情况,寻找案主的例外情况,让案主可看到自己的资源及能力。 ?没有一件事是永远相同的,任何一个时刻,改变都在发生。 ?小改变能累积成大改变,亦能化解案主对改变的不安 ?案主和辅导员的关系是合作的。 ?案主拥有解决自身问题所需的能力。 ?世界的意义是由个人的经验构成的,因此治疗不探究问题的成因,只聚焦事件中的行动和反应。 ?人的行为与问题的介定是互相循环,因此需要改变人的观点。 ?意义存在于反应中,案主的反应能反映出案主的参与程度。 ?案主是自身问题的专家,案主最清楚自己的问题。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FBT)简介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FBT)简介 一、SFBT产生背景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olution -fo2 CuSed Brief TheraPy SFBT) 是指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核心的短程心理治疗技术。它是近二十年逐步发展成熟的心理治疗模式,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美国威斯康星州米华基(Mi IWaukee)的短期家庭治疗中心(Brief FamiIy TheraPy Center) 的创办者SteVe de ShaZer 及其韩国裔夫人Inn Berg Kim 共同发展起来的。 传统心理治疗深受分析学派和行为学派的影响,习惯把人的行为切割成许多部分再赋予一个新的意义,心理治疗者期待从这样的过程中协助个案产生洞察或自我觉察,进而能采取新的行为而获得“治疗。同时,传统的心理治疗通常认为人的行为存在着“因--果”的直线关系,只要找出一个人行为的病理因素,并且让他们认知自己的病理,人便有改善自我的可能。但是,这种从旧经验中寻找自我存在的根据,这种发现问题取向的治疗策略,很难使个案有能力响应相对的、变动的环境,从而不但使个案无法脱离自 我的限制,也使他们在现实环境中无法找到改善自己的行动能量。而后现代哲学思维的出现,为这种发现问题取向的治疗策略的转变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后现代思维认为剔除或修正个人对自我歪曲的认知或调整个人的情绪经验并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人必须经由自我的创造与环境的互动才能建构真实的主体经验。正如要回答建构主义所提出人的存在意义是如何被建构的?”这个问题时,人不能单纯地被视为环境中的被动反应者,人要有能力把自己视为主动创造者,从主体经验中超越内外自我的限制。这正是后现代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FBT) 简介

一、SFBT 产生背景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 Solution -fo2 cused Brief Therapy SFBT) 是指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核心的短程心理治疗技术。它是近二十年逐步发展成熟的心理治疗模式, 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美国威斯康星州米华基(Mi lwaukee) 的短期家庭治疗中心(Brief Family Therapy Center) 的创办者Steve de Shazer 及其韩国裔夫人Inn Berg Kim 共同发展起来的。 传统心理治疗深受分析学派和行为学派的影响, 习惯把人的行为切割成许多部分再赋予一个新的意义, 心理治疗者期待从这样的过程中协助个案产生洞察或自我觉察, 进而能采取新的行为而获得“治疗。同时, 传统的心理治疗通常认为人的行为存在着“因--果”的直线关系, 只要找出一个人行为的病理因素, 并且让他们认知自己的病理, 人便有改善自我的可能。但是, 这种从旧经验中寻找自我存在的根据, 这种发现问题取向的治疗策略,很难使个案有能力响应相对的、变动的环境, 从而不但使个案无法脱离自我的限制, 也使他们在现实环境中无法找到改善自己的行动能量。而后现代哲学思维的出现, 为这种发现问题取向的治疗策略的转变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后现代思维认为剔除或修正个人对自我歪曲的认知或调整个人的情绪经验并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人必须经由自我的创造与环境的互动才能建构真实的主体经验。正如要回答建构主义所提出人的存在意义是如何被建构的?”这个问题时, 人不能单纯地被视为环境中的被动反应者, 人要有能力把自己视为主动创造者, 从主体经验中超越内外自我的限制。这正是后现代社会的主体精神与价值。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正是受到后现代思维影响而产生

焦点解决短程咨询实务

中国心理应用行业引导者https://www.wendangku.net/doc/b08907072.html, 焦点解决短程咨询实务 一.课程介绍 人们习惯为生命的困顿努力找个安心的解答--想知道到底我们怎么了? 但是:往往原因即使找到了,困扰却依旧继续存在着 问题有了答案,却似乎未必导引到全然的安心与生活渴望的落实… 焦点解决短程咨询实务,就来京师博仁学习。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SFBT),是指以寻找解决问题方法为核心的短程心理治疗技术,是心理咨询师的必备技能之一。该方法已积极关注谈话者为核心,以构建问题解决的方法为目的,目前已经广泛应用到生活和工作中,成为心理咨询业、家庭关系、学校管理、医院服务、律师事务等领域广为使用的沟通技术。独有的见效快、阻抗少、适应群体广泛、好学易练的特点,让SFBT成为后现代独特且盛行的心理治疗学派。 SFBT在世界各国广泛地应用于学校、医院、社会福利机构、企业,以及监狱司法系统等领域,在国际上成为EAP(企业员工帮助计划)惟一指定使用技术,3至6次解决问题是其最关键亮点。 本课程强调焦点解决技法的体验与学习外,更着重在心法的反思沉淀,您将体验如何运用人自身的成功经验与潜能,来创造神奇的解困之道,助人者将惊艳自己成为一位有能量的心灵魔法师! 二.课程优势 1.焦点解决短期心理疗法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作为一种短期的咨询模式,焦点解决短期咨询是较简便和容易掌握的。特别是对一般性的适应问题,焦点解决短期心理疗法能比较有效和快捷地处理。 2.焦点解决短期心理疗法适用于学生的适应性问题 在学校情境中的心理咨询,其对象都是成长中的学生,他们大多因为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青春期性生理性心理的困扰等问题而来求助,问题的原因往往也都比较简单明了,因此发展性的、正向鼓励性的咨询模式比较适合于他们。 3.焦点解决短期心理疗法适用于中国文化背景的心理咨询与治疗 中国人在内心都有一种喜简去繁的倾向;另外,中国人特别爱面子,较避讳“揭人伤疤”。因此,很多来访者在使在心理治疗中不情愿回顾“不堪回首的往事”,焦点解决短期疗法指向未来的治疗理念不容易导致来访者的阻抗行为,而是关注来访者人可以做什么事来帮助找到实际效果。 4.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疗法改善了之前家庭治疗的弱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