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孟子尽心上下练习

孟子尽心上下练习

孟子尽心上下练习
孟子尽心上下练习

《尽心上》练习及答案

一、13.1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①。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13.4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②而行,求仁莫近焉。”(1)下列关于以上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努力扩充善心,就可以知道人的本性是什么,进而可以顺应天道。

B、孟子认为,只要修身养性,就可以之安身立命,确保自身健康长寿。

C、孟子认为万事万物之理都具备在自我的身上,求仁也是如此。

D、努力地推已及人,是求仁的最佳捷径。

答案1.(1)B(原文没有“确保自身健康长寿”的意思,应是“不管寿命长短都不改变”)

(2)请结合上述文段内容,谈谈孟子关于“性善”的理解。

答案(2)人性本善,努力扩充善心就能够知天立命;(2分)在修养善心的同时,如果把自己的善心推及别人,就可以达到“仁”的境界。(2分)

二、13.6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①,无耻矣。”

13.7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注]①无耻之耻:把没有羞耻心当作是一种耻辱;“之”,提前宾语的标志。(1)下列关于以上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不可以没有羞耻心,如果人没有羞耻心,那么什么违法败德的事都做得出来了。

B、如果能把没有羞耻心当作是最大的耻辱,知耻明耻,改过修弊,自然就不会再有令人羞耻的事了。

C、玩弄权谋、机变之巧的人,权位在手,名利熏心,耻对他是毫无作用的。

D、孟子还认为,连动物都要以自身不像个人而羞耻,更何况真正的人呢?

答案(1)D(“不耻不若人”意思是“如果不以比不上别人为耻”)

(2)请结合上述语段,谈谈“知耻”的作用。

答案(2)知耻才能免去耻辱,(1分)耻是一种促使人进步的动力。(1分)

三、13.9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①;人不知,亦嚣嚣。”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注] ①嚣嚣:自得,不在乎在样子。

(1)下列关于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游说国君不论成功与否,都要有自得其乐的心态。

B、要达到凡事都有自得其乐的良好心态,关键要坚持自己的原则,“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C、孟子举古人“得志”与“不得志”的具体表现,含蓄地批评了宋勾践的急功近利。

D、“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处世原则,二千多年来一直被中国知识分子奉为奋斗理想。

答案(1)C(宋勾践孟子的同道中人,孟子没有批评他的急功近利。)

(2)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孟子对“士”的基本要求。

答案(2)既要有崇高理想,以“济天下”为已任;(2分)又要一身正气,坚持自己的原则,做到尊德乐义。(2分)

四、13.12孟子曰:“以佚道①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

13.13孟子曰:“霸者之民欢虞②如也,王者之民皞皞③如也。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

13.14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④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注]①佚道:安逸的原则;②欢虞:欢娱;③皞皞:心情舒畅;④仁声:行仁而获得的声望。

(1)下列关于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虽也有一定的民本思想,但本质上还立足维护封建统治,因此,他建议君王驱使百姓要注意方法。

B、孟子言治道,首重王霸之分。只有实行王道,才能上应天理,下顺民心。

C、孟子十分重视圣人君子在教化百姓方面的重要作用。

D、孟子把行仁建功分为两个层次:善政和善教,并且认为善教优于善政。

答案(1)A(“立足维护封建统治”不合理,孟子的目的也不在于驱使百姓,而在于告诫君王)

(2)请结合以上三个文段,简要解说一下孟子认为“善教”优于“善政”的理由。

答案(2)孟子认为,善政采用的刑罚的手段,其结果只能使百姓害怕,不能成

为百姓的自觉行为;(2分)而善教采用的是教育的手段,能使百姓喜爱而不知不觉

地向善。(2分)

五、13.15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①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

也。无他,达之天下也。”[注]①良能:与生俱来的能力。

(1)下列关于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善”是一种不须经过后天学习、思虑的天赋本能。

B、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直接的是家庭中的亲子关系与手足关系,这两种关系正

是“孝”与“悌”的基础。

C、孟子举“孩提之童”为例,目的在于强调“孩提之童”的“爱父母”是一种先

天的本能而非后天的教化。

D、本章所说的“良知良能”,亦即孟子性善说里的四端。它不但是一个人“善”的

萌芽,也是全社会“善”的完成,不需要任何后天的扩充。

答案(1)D(“全社会‘善’的完成,不需要任何后天的扩充”这一说法有误,孟

子归结为强调的应是扩大推广“善”。)

(2)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良能和良知是人的天性,是不经学习就具备的,是不需思考就知道的。

B.孩提之童都知道孝敬父母,等长大后都知道尊敬兄长,说明爱亲敬长是人的本性。

C.孟子认为仁义就是能够做到孝敬父母、尊敬兄长,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要求。

D.孟子认为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是人的良知良能,这两种人的本性能够通行天下

的答案(2)C(选项中“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要求”曲解文本。)

(3)孟子认为,孩提之童都知道孝敬父母,等长大后都知道尊敬兄长,说明爱亲敬

长是人的天性,有了这些就能够_____ ___,这个选段体现了孟子的______ ____的观点。

答案(3)通行天下(答“达之天下”也可)性善论。

(4)本章所讲的道理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

也已”(《论语?雍也》)的章旨是一致的,请结合语段,谈谈儒家对于“达仁”这

一问题的理解。

答案(4)儒家都认为,“爱亲敬长”是人的“良知良能”,是仁的根本,(2分)如果能推已及人,加以扩充,就可以使仁达于天下。(2分)

(5)结合上面的选段,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孝弟(同“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所表现的思想的理解。(3分)

答:

答案(5)这句话意思是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是实践仁德的根本。(1分)孟子继承了这一观点,提出孝敬父母就是仁,尊敬兄长就是义。(1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孝敬父母、尊敬兄长,仍有积极意义。(1分)

六、13.20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13.21孟子曰:“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①,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注]①睟然:润泽的样子。

(1)下列关于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把“父母俱存,兄弟无故”列为第一乐,是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孝悌”,而“孝悌”又是仁义的根本。

B、孟子所言的第二乐,实际上是对君子的修养要求。

C、广土众民,固然是有志之君的愿望,但如果只停留在这样欲求上,他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D、拥有了仁义礼智,君子就能脸色红润,四肢有力,最后取得四海之民的拥戴。答案(1)D(原文的意思是说,仁义会自然地表现在言行举止上)

(2)下列各项中,对第二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于天下的中央,安抚天下的百姓,君子以此为乐,这也是君子的本性。B.君子不因为通达或困窘而使本性增加或减损。

C.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植根于内心,外表神情清和润泽,呈现于脸面,流溢于肩背,充实于四肢。君子的本性不必言说,自然而然地表现在“四体”上,不用言语,别人也能理解。

D.孟子所描述的儒雅君子,外在形象与内在灵魂统一,表里如一,通体流溢着生命的光辉。

答案(2)A

(3)请根据第二段的论述,谈谈第一段孟子“三乐”的实质。

答案(3)孟子所言的君子“三乐”,实质是对君子“仁义”品质的要求。(1分)其中第一乐是仁义的根本,(1分)第二乐是仁义在个人身上的表现,(1分)第三乐是仁义在“济天下”(理想追求)方面的表现。(1分)

(4)第二段中多次谈及“君子所性”,那么请问孟子所认为的君子本性是什么?

答案(4)君子的本性指的就是“仁义礼智”之心,(1分)孟子认为只有持有这一本性,自然就能达到治理天下的目的。(意对即可)(2分)

七、13.22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己归矣。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所谓西伯善养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树畜,导其妻子使养其老。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不暖不饱,谓之冻馁。文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此之谓也。”

(1)下列关于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君王如果能使老者得以善养,仁人志士自然会闻风而顺服。

B、孟子认为,除了让百姓拥有田产牲蓄之外,还要注重对百姓的教化引导。

C、文王作恶之时,伯夷、太公这样的仁人都逃离国土,却投奔善养老者的西伯。

D、孟子在本文段所提倡的,实质是“保民而王”思想的具体举措。

答案(1)C(文王即西伯)

(2)请根据文段内容,简要归纳孟子认为能使“民无冻馁之老者”的具体举措。

答案(2)孟子认为,首先要给百姓田地牲蓄(即“制民之产”),(1分)其次要鼓励耕种,(1分)第三还对百姓进行教化引导。(1分)这样才能达到“民无冻馁之老者”的境界。

八、13.23孟子曰:“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

不可胜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1)下列关于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指出,让百姓好好耕作,减轻他们的赋税,就可以使百姓富足。

B、孟子以“水火”为喻,说明百姓如果生活在水深火热的生活之中,他们就不会积极参与国家的建设。

C、本章反映了孟子“保王而王”、“制民之产”等基本的治政理念。

D、孟子所谈论的治国理念,与“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一古语的含义是相似的。

答案(1)B(原文的意思是水火很多,很平常,百姓乐于给别人)

(2)在孟子看来,要使“民仁”其实并不难,关键是要做到什么?

答案(2)关键是要做到民生富足,(2分)只有当百姓的“食”与“财”多如水火,用之不尽时,百姓才会自觉向“仁”。(1分)

孟子尽心下练习及答案

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孟子自范之齐,望见齐王之子,喟然叹曰:“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夫非尽人之子与?”孟子曰:“王子宫室、车马、衣服多与人同,而王子若彼者,赔使之然也;况居天下之广居者乎?鲁君之宋,呼于垤泽之门。守者曰:‘此非吾君也,何其声之似我君也?’此无他,居相似也。”《孟子·尽心上》(1)下面各项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王子服饰跟别人一样不讲究,因此,看起来是不美的。

B.孟子认为,齐国王子之所以看起来不美,是因为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也就是缺少“仁”。

C.孟子认为,矫正齐国王子丑陋风度的最好办法就是要“居天下之广居”,启发出王子内心的善和“仁”。

D.齐国王子的车马、服饰虽然华丽,但是和他的丑态结合在一起,看起来就不美了。

(1)答案:A

(2)阅读下面文段,结合上面文段,谈谈孟子的审美观点。

浩生不害问曰:“乐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何谓善?何谓信?”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

答案:孟子的审美观主张美和善的统一,美是以善和信为基础的,美如果离开了善,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因此孟子强调“充实之谓美”,也就是说应当充实善和信,这样才会越来越美。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孟子曰:“有人曰:我善为陈,我善为战。大罪也。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南面而征,北狄怨;东面而征,西夷怨。曰:奚为后我?武王之伐殷也,革车三百两,虎贲三千人。王曰:无畏,宁尔也,非敌百姓也,若崩厥角,稽首。征之为言正也,各欲正己,焉用战?”

(1)孟子以商汤、武王伐纣为例,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1)以商汤,武王征伐为例,说明应依靠“仁德”的力量去征服对方或百姓。

(2)请根据上面的文字内容,联系孟子说过的“春秋无义战”(《孟子·尽心下》),说说孟子何以主张“正己”。

答:(2)因为孟子反对非正义战争,认为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是“不义”的,不符合“礼”,所以他主张各国都要施行“仁政”,端正自己。

3、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孟子曰:“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欲穿逾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恬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恬之也。是皆穿逾之类也。”

(1)下面各项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仁、义的运用有由此及彼,由小到大,由消极转为积极等方式。

B.孟子还对义作进一步分析,除不妄取,不妄为外,还指出自尊心的积极作用。

C.不可以交谈而去交谈,用言语试探对方来取利;可以交谈却不去交谈,用沉默试探对方来取利,都是“不仁”的。

D.一些“不义”的思想就像和小偷行为一样可耻。

(1)C(都是“不义”的)

(2)请根据上面的文字,联系孟子说过的“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部欲”(《孟子·尽心上》),说说孟子认为怎样才能成为至善之人。

答:(2)孟子认为“不义”的事情既不要去做,也不要去想,把自己本身所具备的善心,推广开来,使自己不爱的人也能得到恩惠,这样才能成为至善之人。

4.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曰:“敢问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

(孟子)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万章上》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尽心下》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意”从根本上讲是“人意”,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B.统治者只有顺应民心,做让老百姓满意的事,才能得到天下老百姓的拥戴。

C.孟子认为禅让不是天子把天下让给某个人,天子只有推荐的权利,要不

要接受,决定权在人民。

D.孟子认为做诸侯、做大夫只要分别得到天子、诸侯的赏识就可以了,做

天子就一定要得到老百姓的拥护。

4、(1)D(得到天子、诸侯的赏识只是条件之一,也必须得到老百姓的信

任和支持)

(2)这两个选段都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思想?

都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认为老百姓是根本,只有得到天下老百姓的拥戴,才能做天子。

5.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①孟子曰:“无或①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哉?”《孟子·告子上》

②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间介然②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孟子·尽心下》

【注】①或:同“惑”,奇怪。②介然:经常。

(1)从选段①来看,“王之不智”体现在“,”,孟子认为君王要做到“智”,应该远离“”。(用原文回答)

5、(1)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寒之者

(2)以上两个选段阐述了一个相同的道理,请简要概括。

答案(2)为人处事贵在向善有恒,坚持不懈方有所成,半途而废必将远善失道。

6.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

公孙丑问曰:“何谓也?”

“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尽心下》

⑴下列各项中,对上面的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仁人会把仁德施与他所爱人和他所不爱的人,他博爱众人。

B. 不仁者把祸害加给他所不爱的人他所爱人的人,他以天下人为敌。

C. 梁惠王为了扩大土地,不惜牺牲百姓的性命,反复征战,是大不仁者。

D. 梁惠王让自己的子弟去作战送死,置自己亲人的生命于不顾,孟子认为这一点是最不能原谅的。

答案(1)D(选段的意思是:为了土地牺牲百姓甚至子弟的生命,都是不应该的,不能原谅的。)

⑵孟子又说“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结合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孟子“推恩”的理解。

(2)孟子希望统治者能够推己及人,把亲爱自己的亲人,推及仁爱别人的亲人和百姓,包括推及到自己所不爱的人身上,让国内百姓都蒙受自己的恩泽。

7.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①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②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尽心下》)

【注】①施:给予。②不下带:带,腰带。古人视不下带,即只视带之上。此处比喻注意眼前常见之事。

⑴据原文填空。

君子追求□□和□□;而常人对自己和别人的要求,在□□上往往存在错位。

7、(1)善言善道轻重(每处1分,有错别字的该处不得分。)

⑵根据文意,说说如何避免“舍其田而芸人之田”这一现象的产生。

(2)①修养应从自身做起,不舍近求远;②应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身修养。

8.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百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尽心下》

(1)对孟子藐视诸侯的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王只知道个人住好、吃好,胸无大志。

B.诸侯王耀武扬威,享乐在先,不把民生疾苦放在心上。

C.象孟子这样的君子有让世界长治久安的策略,而这正是诸侯王所缺的东西。

D.诸侯王要让他同流合污,孟子什么都不愿意做,反而更看轻他们。

(2)孟子又说“养心莫善于寡欲”,结合上文,说说士人在与诸侯王交往中,如何滋养自己独立的人格尊严。

不为名利地位所动,不艳羡人家的物质享受,心无旁骛,安贫乐道,坚守自己的理想追求,就能够在诸侯王面前不低三下四,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尊严。

9.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①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

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孟子?尽心下》)

②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

⑴据原文填空。

正人君子在困厄时因为欲而能够泰然处之,固守自己的志向和操守;而小人却因为欲而无所适从,甚至为所欲为。所以孟子认为修养身

心最好的办法是。

(1)寡多寡欲

⑵结合上面的选段,谈谈你对“君子固穷”和“存理克欲”的理解。(孔子和孟子

的思想有矛盾吗?简要分析)

答案(2)孔子和孟子的这两个策略没有矛盾。君子固守自己的志向和操守就是在实践为了“存理”而克制其他欲望。(或,孟子的策略和孔子一脉相传,“存理克欲”的目的就是为了固守自己的志向和操守。)

10.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厦门适应性考试)

①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论语〃子路》)

②子曰:?乡愿,德之贼①也。?(《论语〃阳货》)

③(孟子曰)?(乡愿)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孟子〃尽心下》)【注】①贼:败坏,侵害,危害。

(1)孔子欣赏什么样的人?请根据选段①简要概括。(2分)

答:10、(1)孔子欣赏那些被好人拥戴、被恶人讨厌的正直之士。(2分。“正直之士”与“被好人拥戴、被恶人讨厌”,各1分。)

(2)孔、孟对“乡愿”这种人持什么态度?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2)孔、孟对“乡愿”持批判态度。(2分)“乡愿”表面看起来忠信廉洁,好人、恶人都说他们好,但实际上毫无原则,是非不分,是败坏道德的人。(2分)

《快乐导练》《孟子二章》答案

《〈孟子〉两章》导学案《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参考答案 【课前导学】 一、略。二、略。三、略。 四、 1.(1)wéi,动词,做,干(2)wù动词,憎恨,讨厌 (3)wèi,介词,为了(4)dān ,古代盛食物的竹器(5)cù践踏(6)xiè本义是碎末,引申为细微、琐碎 2.(1)所欲/有甚于生者(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3)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5)是/亦不可以已乎 3.(1)“辟”通“避”,躲避。(2)“辩”通“辨”,辨别。(3)“乡”通“向”,过去,从前。(4)“得”通“德”,感激。“与”通“欤”,语气助词。 4.C (A介词,为了/动词,做、干。B获得/通“德”感激。 C.代词,这。D通“欤”,语气助词/给予。) 【课中导学】 第一课时 一、略。二、略。三、略。 四、1.(1)亦:也。(2)^得兼:同时得到。(3)苟得:苟且获得。指只为生存而不择手段。(4)恶:憎恨,讨厌。(5)患:祸患;辟:通“避”,躲避。(6)如使:如果,假使;莫甚于:没有比……更严重的。(7)由是:通过某种手段。(8)是故:因此。(9)非独:不只是、不仅仅是。(10)丧:丧失。(11)呼尔:有轻蔑或粗暴地呼喝的意思。(12)蹴:践踏。不屑:不值得,表示轻视,即不愿意接受。(13)万钟:优厚的俸禄。“辩”通“辨”,辨别。(14)何加:有什么益处。(15).为:为了。(16)“得”通“德”.,感激。“与”通“欤”,语气助词。(17)乡:通“向”,过去,从前。(18)为:做,这里指“接受”。(19)是:这;已:止,罢休。 (20)本心:天性、天良。 2.(1)(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取大义。(2)死亡也(是)我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为严重的,所以祸患 (我)也有不躲避的。(3)如果人们想要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一切可以用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采用的呢?(4)(然而如果)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过路人也不会接受;(如果)用脚践踏过再给人 (吃)(即使)乞丐(也)不愿意接受。(5)优厚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6)从前(我)宁愿死去也不肯接受,现在(却)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我而接受了它。 五、略。 第二课时 一、略 二、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2.(1)比喻论证。“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俄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2)对比论证。“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让人认识到贪求富贵行为的不值得,也让人醒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才行。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3)举例论证。举“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关乎生命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举“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 三、1.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全文的论点。然后说明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即“义重于生”。这是用因果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从道理上进行论证。 2.举“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关乎生命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举“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这是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义重于利”,从事实上进行论证。3.“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练习题

《孟子两章》中考习题集锦 2004年四川省遂宁市 文言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10分) (一)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三),,,;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四)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选文横线上应填的文字正确的一项是() A、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M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B、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兵革非不坚利也,M粟非不多也。 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M粟非不多也。 D、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M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包围) B、池非不深也(池:水池)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3、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 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 4、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D、本文骈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5、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 1 / 10 2005年芜湖市

人教版届高考专题复习训练试题专题二文化经典阅读二孟子》限时作业

人教版届高考专题复习训练试题专题二文化经典阅 读二《孟子》限时作业 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

1.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①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①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民②,有物有则。民之秉彝③,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则;民之秉彝也,好是懿德。” (《孟子·告子上》) ②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孟子·尽心上》) 【注】①蓰:五倍。②蒸民:众民。③彝:常。 (1)下列对以上两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人的本性就具备了仁义礼智的本质,“善”是“在我者”,而非“在外者”。 B.孟子认为,按人们的性情是能够为善的,而有的人变得不善,不是天生资质的罪过。 C.文中孔子对《诗经》的赞叹说明,孔子也认为万物皆有其本然,人性的善完全是天性使然。 D.孟子所说的“在外者”指的是诸如功名之类身外之物,即便求之有道,毕竟受“命”的支配。 【解析】孔子说:“作这篇诗的人,恐怕懂得大道呀!所以事物必定有法则规律,民众把握了常规,故而崇尚那美好的德行。”此话并不能说明他也认为“人性的善完全是天性使然”。 【答案】 C (2)综合两段内容,请简要谈谈你对孟子所说的“求则得之,舍则失之”的理解。 【答案】示例一:孟子认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主张人要向自身探寻这些美德,并且坚持不舍,就会成就“懿德”;而如果舍弃了,就可能沉沦为不善之人。 示例二:孟子说过“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仁义礼智”是人本身具有的,而不是外部给予的,对它的探求,如果寻求就能得到,舍弃就会失去,那么对“仁义礼智”的探求就属于有益于得到的探求。

孟子二章练习题

《孟子》二章练习题 设计者:李振华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解释加点的词语: 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2、环而攻之.而不 胜 3、池.非不深也 4、兵革 ..非不坚利 ..也 5、委.而去. 之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7、寡助之.至,亲戚 ..畔 之 8、天下顺之.9、故君.子.有不战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词义。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_____通_____()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_____通_____() C.属予作文以记之。_____通_____() D.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_____通_____() 三、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A、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以天下之所顺 B、故:故曰,域民……扶苏以数谏故 C、之:三里之城多助之至 D、利:地利不如人和兵革非不坚利也 四、掌握下列句子的翻译: 1、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3、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6、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五、用“/”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六、理解回答: 1、本文开头指出在战争中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是“”,意思是,也就是下文所说的 “”和“”,这反映了孟子 “”的政治思想。 2、文中借战争论述了实行“王道”的重要性,这一则短文的论点 是。 3、文中语句填空。 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________”,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________”。4、文中的“君子”指谁 5、从本文可以看出,决定战争胜利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其中最主要的是。 6、“得道者”指______ ,“道”指_____ ,“君子”指 ________ 。 “道”的得失决定了什么(用原文词语概括)_________ 。 7、本文所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等论证方法。 8、本文论述逐层推进,试理出思路。 答:先以战争中的情况为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揭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论点,接着对论点进行进一步的解释与阐述。 9、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孟子两章训练题3

《孟子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同步练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 1、孟子,名 。 时期 学派的代表人物。 2、《孟子》是一部记录 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 篇。南宋朱熹将《孟子》、 、 、 并称为“四书”。 二、解释一词多义: 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 )2、得道.者多助( )3、伐无道. ,诛暴秦( ) 池: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池. 非不深也( ) 三、解释加粗的词: 1、环.而攻之而.不胜( ) 2、是. 天时不如地利也( ) 3、兵革..非不坚利也( ) 4、委.而去. 之( )( ) 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6、寡.助之至,亲戚畔. 之( )( ) 7、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 )( ) 8、池非不深 也 ( ) 9、天下顺之 ( ) 10、故君子有不战( ) 11亲戚畔之( ) 四、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 A 、以: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以天下之所顺 B 、故: 故曰,域民…… 扶苏以数谏故 C 、之: 三里之城 多助之至 D 、利: 地利不如人和 兵革非不坚利也 五、翻译下面句子: 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六阅读短文做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 3、本文开头指出在战争中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是“”,意思 是,也就是下文所说的“” 和“”,这反映了孟子“”的政治 思想。 4、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5、文中画线句“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论证的观点是: 。文中最能表达“人和”意思的一句话是: 。 6君子战必胜的条件是要。 7文中主要运用了的修饰手法,作用是。 8日本政府审议通过了右翼势力编写的历史教科书,肆意篡改历史,遭到许多主持正义国家的强烈谴责,真是。 9.“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指的是:( ) A.正确的道理 B.统治的方法 C.“地利”与“人和” D.施行仁政的治国之道 10.文段④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的重要性,推出了 的结论。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仇香者,陈留人也。至行①纯嘿②,乡党无知者。年四十,为蒲亭长。民有陈元,独与母居。母诣香告元不孝,香惊曰:“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此非恶人,当是教化未至耳。母早时守寡,养人遗孤,苦身投老,奈何以一旦之忿,弃历年之勤乎!”母涕泣而起。香乃亲到元家,陈人伦孝行。元感悟,卒为孝子。考城令王奂闻之曰:“枳棘非鸾凤所集,百里非大贤之路。”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 香学毕归乡里,虽在宴居,必正衣服,竟日不见其喜怒声色之异。不应征辟③,卒于家。 【注】①至行:高尚的德行。②嘿:同“默”,闭口不说话。③征辟(bì):征召、推举做官。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为蒲亭长________ ②枳棘非鸾凤所集________ (2)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2处) 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 (3)翻译句子。 ①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 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彭端淑《为学》) 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三则》) (4)仇香有哪些“至行”?请概括。 【答案】(1)担任;栖息,停留 (2)吾近日过元舍 /庐落整顿/ 耕耘以时 (3)①于是(王奂)用一个月的俸禄资助仇香,让他进入太学学习。②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上那个穷和尚吗?③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强权不能屈服他的意志。 (4)①不偏听偏信,善于说服别人;②亲民;③不慕名利;④讲究仪容仪表。 【解析】【分析】(1)结合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句意理解词语意思,①句意为:担任蒲亭亭长。为:担任;②句意为:荆棘的丛林,不是鸾凤栖身之所。集:栖息,停留。 (2)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本句句意为:我最近经过陈元的房舍,院落整理得干干净净,耕作也很及时。根据句意断句为: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乃,于是;以,拿;奉,通“俸”,俸禄;资,资助;使,让;句子翻译为:于是用一个月的俸禄资助仇香,让他进入太学。②顾,难道;不如,比不上;鄙,边境;句子翻译为: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比不上四川边界的那个和尚吗?③

2020届中考复习贵州省黔西南州中考语文模拟试题(有配套答案)

黔西南州初中毕业生学业暨升学统一考试·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共30分,其中1-6题每题3分)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 ....的一项是 ( ) A. 玷.污(diàn) 堕.落(duò) 篡.夺(cuàn) 蹑.手蹑脚(shè) B. 沮.丧(jǔ)腆.着(diǎn) 蹂躏.(lìn) 浑身解.数(xiè) C. 埋.怨(mán) 弦.乐(xián) 脚踝.(huái) 深恶.痛疾(wù) D. 馈.赠(guì) 奢.望(shē) 炮.制(páo) 叱咤.风云(zhà) 2. 下列词语书写有误 ..的一项是 ( ) A. 虐待芳馨一泄千里一气呵成 B. 阔绰颓唐拖泥带水望眼欲穿 C. 腌臜隐匿如坐针毡断壁残垣 D. 荣膺犀利广袤无垠锲而不舍 3. 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有误 ..的一项是 ( ) A. 当它戛然而止 ....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B. 高高的山峰掩映在云霞之中,扑朔迷离 ....,美不胜收。 C. 这对兄弟长得迥乎不同 ....,一个高大壮实,一个矮小瘦弱,但他们对人都亲切和善。 D. 他精通多国语言,才华横溢,在同龄人中颇为突出,真可谓鹤立鸡群 ....。 4. 下列句子没有 ..语病的一项是 ( ) A. 多读多写,至今仍不失为一种学习语文的好方法。 B. 在细细的春雨里,让这座小城显得格外宁静、安详。 C. 中国艺术家的演出,赢得了各界观众的赞誉,对这次成功的演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D. 共享单车的出现,虽然解决了人们“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问题,而且让生活变得更加绿色环保。 5.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 ..的一项是 ( ) A. 人类历史,始终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相遇相知中向前发展。 B. 绿草从土里冒出嫩芽,柳树舒展柔韧的枝条,桃花杏花挤满枝头;好一派春回大地的景象。 C. “好香的干菜,——听到风声了吗?”赵七爷低声说道。 D.“水深火热”之中,大(理)瑞(丽)铁路的建设者们没有退缩,在大山深处他们写下了两个大字——坚守。 6. 下列表述有误 ..的一项是 ( ) A. 雨果是法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B.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C.《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苏轼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D.《故乡》选自鲁迅先生的作品集《彷徨》。 7. 名著导读(2分)

《孟子二章》精品练习题带答案

部编版八上第21课《孟子二章》检测题班级:姓名:成绩: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1、【诚】 2、【大丈夫】 3、【天下熄】 4、【焉】 5、【丈夫之冠】 【冠】, 6、【父命之】【命】, 7、【戒】 8、【女家】【女】, 9、【夫子】 10、【正】 1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太道】 12、【与民由之】 【由】, 13、【独行其道】 14、【淫】 15、【移】 16、【屈】17、【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 【亩】, 18、【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版筑】, 【筑】, 19、【管夷吾举于士】【士】, 【举于士】, 20、【百里奚举于市】【市】, 21、【饿其体肤】 22、【空乏其身】 【空乏】, 23、【行拂乱其所为】 【拂】,【乱】, 24、【动心忍性】 25、【曾益〕【曾】, 26、【恒过】 27、【衡于虑】【衡】,

28、【作】 29、【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征】,【发】,【喻】, 30、【入】 31、【法家拂士】【拂】, 32、【出】 33、【敌国】【敌】, 34、【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翻译: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翻译: 3、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翻译: 4、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翻译: 5、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翻译: 6、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翻译: 7、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翻译: 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翻译: 9、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两章中考集锦及答案

《孟子两章》中考全知道; 一、默写 1.日本政府审议通过了右冀势力编写的历史教科书,肆意串改历史,美化侵略,遭到许多支持正义国家的 强烈谴责,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孟子》二章中名句填写)。 2.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关系的句子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03年青海省,无锡市) 3.寡助之至,□□□□。□□□□,天下顺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002年北京市东城区) 4.成语“居安思危”和《〈孟子〉二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山东省2003年) 5.《〈孟子〉二章》中,揭示忧乐与国家兴亡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02年广东省湛江市) 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002年荆州市,上海) 7.陈水扁要搞“台独”,遭到了海峡两岸人民的强烈反对。这正是如《〈孟子〉二章》中写的 那样:。(2004年玉林市) 8.孔子和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的思想博大精深。请你分别写出一句你所知道的最 能体现二人智慧和主张的名言或短语。(课内外皆可)(2004年济宁市) ①孔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孟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美国插手中国内部事务,一次又一次怂恿台湾加入只有主权国家才有资格加入的世界卫生组织。当然,他们的图谋均告失败。这充分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理。(用《孟子二章》中的语句作答)(2004年益阳市) 参考答案: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3、亲戚畔之;多助之至,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6、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7、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8、略9、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加上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浙江省2018年高考语文(新课标)专题复习专题能力训练:十八 含答案

专题能力训练十八传统文化经典(B) 一、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完成第1~2题。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1.曾点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理想生活图? 2.你赞同曾点的理想吗? 二、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完成第1~2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长幼之节”在文中指什么?“君臣之义”指什么? 2.子路所说的“道”的含义是什么?子路认为“道之不行”的原因是什么?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2题。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①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②,民无争心……今据③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日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一专,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晏婴论和与同》) :进言指出。②干:违背。③据:指大夫梁丘据。 1.上面两段文字体现了孔子和晏婴的思想。 2.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和”与“同”的差异。 四、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2题。

材料一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孟子》) 材料二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墨子》)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墨子》) 1.根据上述材料可知,在“爱”的问题上,孟子主张爱,墨子主张爱。(各用一个字概括) 2.结合材料,简析孟子之“爱”与墨子之“爱”的区别。 五、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2题。 邹与鲁拱①。穆公②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对方者,几千人矣; 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邹国与鲁国交战。②穆公:即邹穆公。孟子是邹国人,所以穆公问他。 1.成语出于上文,与现在常用的意义大不一样了,它在这篇文章中的意思是: 。 2.结合社会现实,谈谈你对“有司”与“民”关系的理解。 六、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2题。 材料一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 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论语·宪问》) 材料二子张问曰:“崔子①弑齐君,陈文子②有马十乘③,弃而违④之。至于他邦,

2017年度黔西南州中考语文试题及其规范标准答案

黔西南州2017年初中毕业生学业暨升学统一考试·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共30分,其中1-6题每题3分)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 ....的一项是 ( ) A. 玷.污(diàn) 堕.落(duò) 篡.夺(cuàn) 蹑.手蹑脚(shè) B. 沮.丧(jǔ)腆.着(diǎn) 蹂躏.(lìn) 浑身解.数(xiè) C. 埋.怨(mán) 弦.乐(xián) 脚踝.(huái) 深恶.痛疾(wù) D. 馈.赠(guì) 奢.望(shē) 炮.制(páo) 叱咤.风云(zhà) 2. 下列词语书写有误 ..的一项是 ( ) A. 虐待芳馨一泄千里一气呵成 B. 阔绰颓唐拖泥带水望眼欲穿 C. 腌臜隐匿如坐针毡断壁残垣 D. 荣膺犀利广袤无垠锲而不舍 3. 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有误 ..的一项是 ( ) A. 当它戛然而止 ....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B. 高高的山峰掩映在云霞之中,扑朔迷离 ....,美不胜收。 C. 这对兄弟长得迥乎不同 ....,一个高大壮实,一个矮小瘦弱,但他们对人都亲切和善。 D. 他精通多国语言,才华横溢,在同龄人中颇为突出,真可谓鹤立鸡群 ....。 4. 下列句子没有 ..语病的一项是 ( ) A. 多读多写,至今仍不失为一种学习语文的好方法。 B. 在细细的春雨里,让这座小城显得格外宁静、安详。 C. 中国艺术家的演出,赢得了各界观众的赞誉,对这次成功的演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D. 共享单车的出现,虽然解决了人们“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问题,而且让生活变得更加绿色环保。 5.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 ..的一项是 ( ) A. 人类历史,始终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相遇相知中向前发展。 B. 绿草从土里冒出嫩芽,柳树舒展柔韧的枝条,桃花杏花挤满枝头;好一派春回大地的景象。 C. “好香的干菜,——听到风声了吗?”赵七爷低声说道。 D.“水深火热”之中,大(理)瑞(丽)铁路的建设者们没有退缩,在大山深处他们写下了两个大字——坚守。 6. 下列表述有误 ..的一项是 ( ) A. 雨果是法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B.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C.《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苏轼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D.《故乡》选自鲁迅先生的作品集《彷徨》。 7. 名著导读(2分) 一个遭受家庭生活不幸和社会排斥的人,要么在孤独和痛苦中死亡,要么不屈不挠地抗争,这三位伟人正是属于后者:贝多芬在生命的末日写出了不朽的《欢乐颂》; 直到临终前几天还整天站着塑像,终于留下了传世的杰作;则在生命的最后一刻,

《孟子二章》和《鱼我所欲也》练习卷及答案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一、解释划线词语。 1.苟得 .. 2.有所不辟. 3.如使 .... .. 4.何不用也 5.呼尔 ..而与之 ... 6.蹴.尔而与之 7.不屑 .. 8.万钟 9.不辩.礼义 10.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11.乡.为身死而不受 12.不可以已. 二、解释以下虚词: 1.而 (1)舍鱼而取熊掌者也(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3)蹴尔而与之(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2.于 (1)所欲有甚于生者(2)万钟于我何加焉 三、一词多义: 1.与(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2)呼尔而与之 2.是(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2)是亦不可以已乎 3.得(1)二者不可得兼(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为(1)乡为身死而不受(2)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四、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 2.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乡为身死而不受 五、重点句子翻译: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六、中考题型 1.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故患有所不辟.也(同“避“,躲避) B. 死亦我所恶.(凶恶) C. 贤者能勿丧.耳(死亡) D.是亦不可以已.乎(已经) 2.与“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于“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战于长勺 B.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C.管夷吾举于士 D.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3.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翻译: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为大家所共有,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翻译:如果人们的欲望是没有生命的,那么大凡会丧失的办法和手段为什么要采用呢? C.此之谓失其本身。 翻译:这就叫做丧失了他原本所希望的良好心愿。 D.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孟子二章]中考题

[ 孟子二章] 中考题 孟子两章》测试题 一、默写 1. 日本政府审议通过了右冀势力编写的历史教科书,肆意串改历史,美化侵略,遭到许多支持 正义国家的强烈谴责,真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关系的句子是 “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9 年青海省,无锡市) 4. 成语“居安思危”和《〈孟子〉二章》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 ”都告 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山东省2019 年) 5. 《〈孟子〉二章》中,揭示忧乐与国家兴亡关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 ”。(2002 年广东省湛江市) 6.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002 年荆州市,上海) 7. 陈水扁要搞“台独”,遭到了海峡两岸人民的强烈反对。这正是如《〈孟子〉二章》中写的那 样:。(2019 年玉林市) 8 .孔子和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的思想博大精深。请你分别写出一句 你所知道的最能体现二人智慧和主张的名言或短语。(课内外皆可)(2019 年济宁市)①孔子的:_ ②孟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美国插手中国内部事务,一次又一次怂恿台湾加入只有主权国家才有资格加入的世界卫生 组织。当然,他们的图谋均告失败。这充分证明了 的道理。(用《孟子二章》中的语句作答)(2019 年益阳市) (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 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地 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

(完整word)高二语文文化经典阅读《孟子》专题训练

高二文化经典《孟子》专题训练二 (二) 齐人伐燕。或问曰:“劝齐伐燕,有诸?”曰:“未也。沈同①问‘燕可伐与’,吾应之曰:‘可’。彼然而伐之也。彼如曰:‘孰可以伐之?’则将应之曰:‘为天吏②,则可以伐之。’今有杀人者,或问之曰:‘人可杀与?’则将应之曰:‘可’。彼如曰:‘孰可以杀之?’则将应之曰:‘为士师,则可以杀之。’今以燕伐燕,何为劝之哉?”(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注释】①沈同:齐国大臣。②为天吏:奉行天命的天子。 (1)从选段看孟子认为讨伐燕国,但必须由“□□”去讨伐,杀人犯该杀,但必须由“□□” 去杀,如果一个无道的国家去征伐另一个无道的国家就叫“□□□□”。 (2)孟子是认为燕国可以讨伐,杀人犯可以杀掉么?为什么? (三)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①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②。”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③;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④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⑤:此之谓大丈夫。”(选自《孟子·滕文公下》)【注】①诚:真是。②熄:同“息”。他们不活动,则天下平息无事。③冠:男子承认后戴的帽子,这里用作动词,开始戴上承认的帽子;命之:主持典礼,给予训词。④女:同“汝”。 ⑤淫:乱;移:变;屈:挫抑。富贵不能乱其心,贫贱不能变其节,威武不能挫其志。 (1)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称不上“□□□”是因为他们“□□□□,未能“□□□□□□”。 (2)孟子提出的“大丈夫”的标准是什么? (四)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 (1)一个人丧失本心叫“□□”,把本心找回来就叫“□□”,“哀哉”指的是“□□□□□ □□”。 (2)孟子的“求放心”和现代人所说的“放心”,意义有无差别? (五) 孟子谓戴不胜①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②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③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注释:①人名,战国时宋国大夫。②战国时齐国最繁华的街里。③人名,战国时宋国的善 士 (1)有一个以学习语言为喻说明环境对人影响的深远成语就是从本章简化而来,这个成语是 □□□□。孟子认为要让齐王“之善”,仅有一个人不能有多大影响,这句话是“□□□□□ □□□□□。

《孟子二章》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

《孟子二章》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八上第21课《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班级:姓名: 说明:根据习题难易度,分A卷和B卷。 一、A卷:夯实基础类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 二、B卷:能力提升类题型:【理解性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选择题】【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富贵不能淫》习题 A卷:夯实基础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1、【诚】 2、【大丈夫】 3、【天下熄】 4、【焉】 5、【丈夫之冠】 【冠】, 6、【父命之】【命】, 7、【戒】 8、【女家】【女】, 9、【夫子】 10、【正】1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太道】 12、【与民由之】 【由】, 13、【独行其道】 14、【淫】 15、【移】 16、【屈】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翻译: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翻译: 3、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翻译: 4、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翻译: 5、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翻译: 6、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翻译: 7、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翻译: 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翻译: 三、课内简答题: 1、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名,字,时期 家、家,是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尊称孟子为“”。 2、《孟子》是记录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编著。与、 、合称“四书”。《富贵不能淫》选自。 3、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2020年《孟子》二章中考题一网打尽初中语文

2020年《孟子》二章中考题一网打尽初中语文 24北京市〔09〕 四、文言文阅读〔共9分〕 阅读?生于担忧,死于安乐?,完成第10—12题。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讲举于版筑之间,胶高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因此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因此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那么无法家拂士,出那么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担忧而死于安乐也。 10.讲明以下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______________ 〔2〕人恒过.然后能改过:______________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饿其体肤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行拂乱其所为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第②段,讲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3 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文言文阅读 10.答案:〔1〕起,指被任用〔2〕犯错误〔或:犯过失〕 11.答案:〔1〕使他经受饥饿〔之苦〕。〔或: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躯体消瘦〕〔2〕使他做事不顺。〔或:所行不顺,使所做的事颠倒错乱。/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不顺利。/所行不顺,使他的经历总是不顺畅如意〕 12.答案:无法家拂士,无敌国外患。 25大连市(09辽宁省) 二、古诗文阅读(16分) (一) 生于担忧,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讲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因此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因此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那么无法家拂士,出那么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担忧,而死于安乐也 9.讲明文中加点的词。(2分)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喻( ) (2)出那么 ..无敌国外患者那么( ) (3)然.后知生于担忧而死于安乐也然(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因此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