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你为什么不能成为名师——说说叶澜教授的那句话

你为什么不能成为名师——说说叶澜教授的那句话

你为什么不能成为名师——说说叶澜教授的那句话
你为什么不能成为名师——说说叶澜教授的那句话

教师反思本的首页上在叶澜教授的一句话:“一个老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当老师的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人这句话的提出到老师开始与反思直至今日已有几个年头了,现在再提似乎有点不合时宜,但是当下的反思成效和反思现状令人喜忧参半。

纵观名师们的成长足迹,他们走的几乎都是同一条路。即使有所不同,亦有民曲同工之妙。在其成长的关键词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就是“反思”。什么“反思伴我成长”、“反思精彩着我的课堂”、“反思成就我的梦想”、“老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老师的成长从教学反思开始”……他们的成功是叶澜教授这句话最有力的见证。

老师成长都一样要进行反思,但不一样的是,名师给反思以特有的深刻性,并形成习惯。他们沉潜其中,乐此不疲。在成长的道路上愈走愈远,教学视野愈来愈宽,教学教研水平也很配合地愈来愈精深。他们享受着反思给他们带来的快乐与惊喜。全国名师华应龙教师在一次公开课后顿悟一数学问题,而后感叹:“哈哈,反思真好!”华老师一路写到北京,,这是连他自己都没想到的。窦桂梅老师更是笔耕不辍,她说:“写,对自我有了一种静静的梳理与关照。只有写,那些司空见惯的思想与细节才会在头脑中一次次重现。写,也使自己保持了一些模糊的想法变清晰,把明确的思路变深刻,甚至能获得新的发现。可把对自己课堂进行评价的有价值的观点整理出来,并置于自己的课堂进行对照,才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假如我们每位教师都能像华老师那样发也由衷的感叹,像窦老师那样勤于笔耕,也许我们也能成为名师。相反,如果我们不假思索地重复那一个个上了一年又一年的教案(叶澜教授所说的“写一辈子教案“指的就是我们日复一日无谓的重复),当然不会有这样的感叹。就是在今天,这个“反思”仍让许多老师“欲罢不能,欲说还羞”。学校每周一次的硬性检查令他们“煞费苦心”。“反思”成为他们思想上学生的包袱。他们感觉叶澜教授的那句话简直令他们“倒霰透顶”。反思这初,他们东拼西凑,有的[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https://www.wendangku.net/doc/bf16662414.html,]教师曾抄了一些与教学无关的材料,令人看后哭笑不得,被领导批了又批,说你不会写,抄也要抄得不要太离谱。于是老师有了前车之鉴,抄的目标转向了与教学有关的内容。因为他们抄的动机就是应会检查,所以他们抄的内容待他们抄完后便也忘得一干二净。

所以,他们写了三年,至七年,八年,依旧没能成为名师。于是,抱怨丛生,说叶澜站着说话不腰疼,自己一句话撂下,让我们跟着活受罪……这些老师把自己的劳动价值定位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毫无创造性的活动中,以至于随波逐流,迷失自我,心灵的防线在外在压力的冲击下轻易塌方,这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岂不知,他们之所以不能成为名师,就是因为此“反思”非彼“反思“也。

什么是反思?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此文来自斐斐课件园)实践的再认识、再考虑,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此文来自斐斐课件园)水平。

一个教师如果缺乏对日常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的竭诚,是很难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教师的专业成长,必须具备熟练驾驭课堂的能力,而课后的反思能力则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成败得失,反思捕捉教学中的“灵光一现“,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创新点。反思让老师们对课堂教学五一节设计的优缺点有个更清醒的认识,从而更深入地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独立反思、换位反思、互动反思、自我反思、对比反思,多种形式并用。时时反思,处处反思,让反思成为习惯。反思贵在否定和超越。反思过程中要敢于否定自己,敢于面对失几,敢于寻找突破,在反思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反思的范围可无限延伸。反思提高着教育人生的境界,反思把握着学生成长的脉搏,反思提炼、升华了教育的智慧。相信,凡有反思,必有收获。这们的“反思”才是叶澜教授那句话中提到的“反思”。

叶澜教授的那句话后面还有一句:“如果只是读书、教书,不写作,不反思,不梳理自己的成败得失,就不可能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这句话教师们知道的不多,而这句话恰恰是最重要

的。

反思就是要及时梳理自己在教学中的成败得失,用理论指导自己的课堂,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丰富自己的教育智慧。人们习惯于把事情做完善,但往往疏于追问(即反思)。其实,人的智慧就是在不断地对每件事物的反思中成熟。

我们不得不承认,反思之所以成为包袱,是因为一个教师最宝贵的东西在一些教师的心中睡着了。曾几何时,教师这一职业堕落成为我们安身立命、寄籍江湖饭碗,失去其崇高而神圣的光环。教师成长的潜能一旦被唤醒,当他们再次回到现实中时,他们就有了沉潜内心、努力工作的激情。

一个优秀的教师,不应做媚俗的现实主义者,应怀惴清醒的理想,坚持不懈地求索,带着思考从事看似平凡的工作。每天不停地阅读,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实践,不停地写作。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守住心灵,把困惑变成收获,把收获变成反思,在课堂反思中稳步前行,信心满满地走在成长的路上,想不成为“名师”都难。

叶澜:一节好课的标准(整理精校版)

叶澜:一节好课的标准 教学相长 0615 08:24 :: 叶澜:一节好课的标准 来源:中国教育报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大致表现在5个方面。 (1)有意义,即扎实。(教师讲的学生都知道,何必再上课?) 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会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这样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2)有效率,即充实。(课堂上学生都应该有事情做)。 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 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 (3)生成性,即丰实。(上课不能完全预先设计)。 一节好课不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4)常态性,即平实。(哪怕部长听课,也要“目中无人”)。 不少老师受公开课、观摩课的影响太深,一旦开课,容易出现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及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 公开课、观摩课更应该是“研讨课”。叶澜教授告诫老师们:“不管是谁坐在你的教室里,哪怕是部长、市长,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要‘无他人’。”她把这样的课称为平实(平平

《管理科学与艺术》心得体会

《管理科学与艺术》心得体 会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如何成为一个称职的中层管理人员 ——学习彭向刚教授《管理科学与艺术》讲座后有感 对于一个刚刚上到中层管理岗位的80后年轻人来说,最迫切的问题除了要熟悉自己所管辖范围的业务外,还有管理的水平和能力,懂得要管什么,怎么管,管到什么程度,让自己成为一个称职的中层管理人员。而这些问题,在10月19日集团组织的《管理科学与艺术》培训课上,彭向刚教授用精彩的讲座给了我答案。 讲座上,彭教授围绕“管理科学与艺术”的主题,引用大量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例举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正反面的生动事例,联系中国国情,系统阐述了领导工作的理念、领导工作的思路、领导素质和领导方法、领导艺术等丰富知识、领导与管理的区别与联系;精心传授了当今领导科学方面很多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其中也融合了大量政治、社会、历史知识,寓含了大量做人、做官、做事的哲理。他还讲述了领导干部要善于谋划领导思路,强化领导意识,提高领导力;要改善管理,提高执行力,和谐善治;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彭教授敏捷的思维、渊博的知识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整堂讲座妙趣横生、充满激情,掌声不断。在认真学习彭教授关于现代领导科学与艺术的讲座后,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作为一名中层管理人员,时时刻刻都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但要做好领导用好权,而且要不断提高领导能力、管理能力,包括管理水平和艺术。 管理能力是一个综合能力的组合。作为管理者,应当讲我们手中都有大大小小不等的权力,但权力的基础是责任和义务。所以,首先一定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党性原则, 把握方向不动摇; 二是勤学善思,切实加强能力素质建设,不断提高自己的决策水平,确保在最佳的时机作出最优的决策,增强决策的科学性、系统性,提高驾驭复杂形势的本领;三是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使党内生活更加规范化、民主化,既能勇于决断,又能集思广益;四是认真落实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树立当官为民着想的理念,端正工作作风;五是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建立重视抓落实、善于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我认为要做一个称职的中层管理人员,主要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讲座心得体会范文4篇

讲座心得体会范文4篇 很久没听过专题讲座,也很久没听过自己感觉实用的讲座。但胡博士的讲座,让我对教学论文有了一点的希望和兴趣。胡博士的确从我们一线老师的实际情况着手,分析我们对论文恐惧的原因,步步化解我们心理的疙瘩,在重建我们信心的同时,也提了许多有效的建议和方法,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说句题外话,我注意到了胡博士在说写论文之前说了一句:暂且我们不讨论是不是有必要人人都要写论文。) 首先,是心态态度。我们有了研究的心思,就会时刻有反省和关注的触角,这时候选定领域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但是自己也有这样的感受,我们再怎么关注和研究,也不如领域里的专家教授点破来的快,毕竟人家是专门做研究的。每次我们教研员去开会回来,都会说些开会的资讯,或是市教研员做点评时,即便很零碎的热点,但对我们来说,也有不少的启发,有时真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受。话说回来,所有的研究还是必须源于自身的意愿,这样的态度,才会是在做研究,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所以端正了态

度,我们就会有研究的动力和方向。 其次,弄懂论文的“规则”。在胡博士的讲解下,对优秀论文的共同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其实也是对写论文的“规则”有了了解。个人很喜欢胡博士提炼的这几个特征:标题清晰:直达主题,凝炼特色;解决问题:言之有物,针对问题,解决问题;要明确:做好框架,不要“骨质疏松”;术语专业:分清场合,体现专业素养、研究素养;言之有据:用“量化数据+定性案例”支撑结论;呈现有法:巧用图示、文体、文风;详略得当:突出重点,不要简单堆积;观点创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文献规范:文献要标注、规范、正确;格式工整:细节决定成败,界面也是生产力。这几条下来,一篇优秀的论文差不多就可以诞生了。加上规范的标点和格式,规范性,成品就出来了。 最后,“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是胡博士说的,我觉得好文章不但是改出来的,关键还是写出来的。不动笔,所有的话都停留在口头上。不管多么深厚的知识和情感,没有行动,还是没有文章出来的。即使有个很差劲的雏形,不断地修改,还是可以化腐朽成神奇。我个人就是很怕动笔,提笔就有诸多的担心,所以总没有文章。

叶澜教授的至理名言

叶澜教授的至理名言:“不去认真预设,那是不负责任;不善实时生成,那是不够优秀。”新课标指出,教学是师生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要求教师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精心的弹性预设,注重生成策略的运用,促进课堂现场的动态生成。 教师在落实预设好的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却常常存在着很多意想不到的“意外”。面对这些“意外”,教师要善于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整合乃至放弃教学预设,要抓住这些新的课堂生长点,使学习的内容不断得以拓展和深化,从而推进生成更丰富而又灵动的课堂教学资源。只有精心地进行“预设”,并且抓住精彩的生成,才能演绎出更加精彩的课堂。 “预设”是预测和设计,是教师课前对课堂教学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和安排。“生成”是生长和建构,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文本对话等活动即时产生的资源,包括互动、对话中产生的问题、情境或行为等信息。“生成”是相对于“预设”而言的。“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预设精彩且能按期实施的课,是成功的,预设精彩且能不断生成的课,才是精彩的。 精心的预设为生成起航 全面了解学生,预设“分层” 孔子曰:“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由于受到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特点、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存在着差异,而这种差异在信息技术课中表现得尤其明显,“零起点”和“高水平”的学生在一个班级里普遍存在着,如果采取“一视同仁”将导致“吃不了”和“吃不饱”的现象。因此,全面地了解学生,预设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是科学预设的前提。这就需要教师在总体目标的基础上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预设分层次的教学目标;针对各层次学生的弹性预设方案;最后教师进行分层评价,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方式的评价方案,要重视差异,尊重差异,营造一个民主、平等、温馨的评价氛围,这将有利于信息反馈的畅通和学生的自我调节,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火花的迸发。 (二)仔细挖掘文本,预设“情境” 整个课堂教师利用低段学生对童话故事特别感兴趣的特性,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设计了一个个学生感兴趣的开放性的问题,并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创意的回答。一旦学生富有个性色彩的知识、经验、思维、灵感都调动起来,凝聚着学生认知的问题便成为了课堂教学新的资源,调动了课堂的积极氛围,充实着教学内容,演绎出课堂精彩一幕。 (二)准确把握教材,预设”错误” 预设“错误”是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发生错误的环节,错误的情况,错误的种类及原因的预测,是对教学过程的预先判断,有助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思维的展示。课堂上很多时候,一个“差错”给学生的撞击远远超过教师空白的说教。教师以逆向思维的角度切入教学,有意给学生设计错误,设置一些思维“陷阱”,引诱学生犯错,发现错误,从而激发学生去探究、思考、辨析、比较,进而修正错误,最终获得比正面的、直接的学得更牢固的真知。 说明文词语准确性改词。在这里,“错误”起着刺激、醒悟、免疫的功能,老师故设“陷阱”让学生经历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以此促进学生的“自我反省”和“观念冲突”。利用预设生成错误资源是丰富教学资源的有效途径。 二、即时的精彩为生成导航 如果说课前的多维预设为教学活动的展开设计了多种“通道”,为教学方案的动态生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课堂的非线性又决定着教师必须关注课堂的即时动态。教师在组织教学互动的过程中,在落实预设好的教学设计的同时更要做到“眼明耳聪”,教师要以民主开放的心态,根据课堂的动态随时捕捉学生反馈的信息。当教学不再按照预设展开,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整合乃至放弃教学预设,应让新的问题成为新的课堂生长点,使学习的

如何评课——叶澜教授的好课五标准

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就她倡导的“新基础教育”而言,大致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有意义。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必须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她说,这样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进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如果课堂一切都很顺利,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节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二有效率。她认为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面上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学习困难的;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就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在这个意义上,一节好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 三生成性。一节课不应该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在课堂中应有教师和学生情感、智慧、思维和精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四常态性。不少教师受公开课、观摩课的影响太深,一旦开课,容易出现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及相应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她倡导的“新基础教育”反对借班上课,为的就是让教师淡化公开课、观摩课的概念。在她看来,公开课、观摩课更应该是“研讨课”。因此,她告诫教师们:“不管是谁坐在你的教室里,哪怕是部长、市长,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要‘无他人’。”她把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并强调,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有多人帮着准备才能上的课。 五有待完善。课不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造假的可能性最大。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缺憾。公开课、观摩课要上得没有一点点问题,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很多心理压力,然后做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往往是出不了“彩”。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待完善的,这样的课称之为真实的课。 扎实、充实、平实、真实,说起来好像很容易,真正做起来却很难,但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追求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提高,心胸才能开阔起来,同时也才能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 叶澜名言经典(转载) 叶澜名言经典 1、“每个人都只能自己’活’,不能由别人代’活’;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历程都得自己走,不能由别人代走。这是一个明白到不能再明白的事实,是每一个活着的人都能体会到的朴素真理 2、“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

《阳光心态与幸福人生》之学习心得

《阳光心态与幸福人生》学习心得 昨天,我听了彭兴顺教授的《阳光心态与幸福人生》的讲座,听后我心中有很多感慨。 彭兴顺教授说:“做幸福的教师就是要学会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调适。要学会阳光思考,要学会人际交往,要学会开心工作,也要学会开心生活。”我非常赞同彭教授的这段话。 人活着不是为了痛苦,追求幸福是人类永恒的目标。什么是幸福呢?幸福是一种态度,幸福感不是来自生活经历本身,而是来自我们面对生活的态度。人生道路上的每一个境遇都给了我们一个积极应对或消极应对的机会,正是我们选择的应对方式决定了在事情结束后,我们所感受到的幸福和不幸福的程度。 教师要给学生以幸福,自己首先应成为一个幸福的人,一个懂得如何创造幸福生活的人。 如何提高我们教师的幸福指数?靠政府、靠社会、更靠教师自己。我们教师也要能够接受现实,悦纳自我,心存感激,追求卓越,享受幸福。享受课堂的幸福,教师就应认同自己的职业,保持良好的心态,调整职业追求,改善心智模式,多沟通、多学习、多交流。真的需要:多一点纯洁,少一点污染;多一点包容,少一点刻薄;多一点淡定,少一点偏激;多一点大度,少一点小气;让自己的课堂变得精彩生动,学生乐学、老师乐教,老师和学生徜徉在知识的海洋而乐此不疲,在

不知不觉中就下课了还意犹未尽。 彭教授提到的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调适包含多方面,学会阳光思考中劝慰我们要学会看到光明,学会良性对比,学会看到拥有,更要学会接纳残缺。学会人际交往中告诉我们要学会微笑,学会倾听,学会赞美,学会宽容,学会感恩。学会开心工作中劝慰我们要学会承受冷落,学会经历磨难,学会创新工作;还告诉我们要学会解放自己,珍爱自己,充实自己;会适当休闲,会知足,会放弃。 听完之后,我深刻的感觉到生活就是一门平衡得失的艺术,想做一名幸福的教师,首先应该做一个幸福的人,然后我们才会幸福的生活,幸福的工作。伟大的哲学家费尔巴哈说过:你的第一责任是使自己幸福,你自己幸福,你也就使别人幸福。因此,生活工作中的各种抱怨,都应该让他随风而去。不能改变什么就要学会接受,上天很公平,他给每个人的一天时间都是24个小时,我们在这24小时里,痛苦多一点,幸福就会少一点,不是吗?但愿大家都能够坦然接受生命的缺口,走进幸福之门。 幸福应成为我们追求的重要目标,我们要追求卓越,追求阳光心态,努力做幸福教师。

师德之美在教学——听彭兴顺《教育就是唤醒》讲座有感

师德之美在教学 ——听彭兴顺《教育就是唤醒》讲座有感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凡是名师大家,必是具有高尚品德、关爱学生的品质。然而,仅有高贵品质者,不一定能为师,还须要能够借助教学渗透其中。这便是彭兴顺老师所说的教师职业之美。 彭兴顺老师从对象之美、学科之美、过程之美等方面阐述“教育就是唤醒”的观点,同时提出了教师实现职业之美的策略,主要从教育性教学、创造性教学、反思性教学等方面入手。结合以上,我觉得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师德应在以下几方面体现: 一是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师以教育为本,教中有育,育寄予教。教师的师德之美应体现在其实际教学工作中。如顾兴顺老师所说,教师要通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如此,教学的效果才能事半功倍。教师的教育不应是思想的直接灌输,不能以布道式传授道德知识。我们接触的是未成年的孩子,孩子有其思想成熟规律。只有通过博取众长、消化吸收,教师形成自身的教学特点。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只有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才能吸引孩子的兴趣,真正体现教师职业之美,展现教师师德之美。 在教学圆周率一课时,我以前一般都是让学生测量不同大小的圆的周长与直径,然后计算周长除以直径的值,再观察这些值总结出π。由于结果的得出需要通过枯燥的计算,学生往往兴趣不大。后来我在一次磨课时加入了一个猜想的环节,在测量之前先让同学们猜想一下各种大小不同的圆有哪里是相同的。这样一来,马上激起了学生的探索欲,后来的结果也让他们印象深刻。 二是时常进行教学反思。孔子说,温故知新。教学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活必须在不断的实践、反思中成长。所谓书上学来终觉浅。教育学、心理学等,揭示的是一般规律,我们面对的学生却是各式各样。教学能力不是可以从书上直接获得的,它必须是在教师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总结提高的。所以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正如叶澜老师说的,教师写十年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如果坚持写三年反思却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教学反思对于一个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积极促进作用。

教天地人事 育生命自觉 叶澜

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叶澜 --关于“教育”是什么的再认识 这是今天华东师大普教研究中心百期讲座,邀请叶澜教授所做的一个报告。真是有幸,恰逢第一百期,我们才有幸又得以聆听叶教授的精彩演讲。 在社会发展的大潮中,我们看到有的人被时代的浪推着走,有些人茫然无措不知怎么走。那么在如此复杂的当今社会里,教育是什么?教师是谁? 叶澜教授将从以一四个方面来解读“教育”: 基于逻辑的判断 基于历史的审思 基于现实的反思 基于超越的重建 一、基于逻辑的判断 1.1汉字 从甲骨文来判断,教强调内容,育则强调内在的蕴含和生成。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1.2定义表达 <中国在百科全书.教育> “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此定义把教育定义为“活动”,把人没有当成独立的个体,而当成了笼统的人。另外,“凡是”一词的使用混淆了教育与教育影响的概念。 <美利坚百科全书> “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说,教育就是个人获得知识或见解的过程,就是个人的观点或技术得到提高的过程。” 突出了“个人”,而且把教育看成了“过程”。但教育应不仅仅是观点和技术的提高,忽视了教育的思想性和道德性。 德沃尔夫岗.布列钦卡 “教育是人们尝试在任何一方面提升他人人格的行为。” “尝试”一词,强调了主观意识和目的性,包含了对过程的探究和对结果的追求。其局限性在于“人格”一词。 1.2.2明晰定义的认识目标 划界:提示教育与其他事物的区别性特征,区别“教育”与“教育影响” 涵盖:教育的全部实质。 1.2.3重新定义(描述性) “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1.3基本要素 1.3.1格为社会活动的教育构成 人:包括教育者(谁教);受教育得(教谁) 事:包括价值目标(为何教);内容(教什么);过程与手段方法(如何教);结果(教成如何) 现代教育问题是:大部分关注了“事”而忽视了“人”。对学生是具体的个体的人,在教育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经历,思维及学习方法等,没有清醒的认识。我们在教育活动中遗忘了“教育”。 二:基于历史的审视

叶澜教授的“五实”

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5个基本的要求(叶澜)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大致表现在5个方面。 1、有意义,即扎实。(教师讲的学生都知道,何必再上课?) 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会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2、有效率,即充实。(课堂上学生都应该有事情做)。 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 3、生成性,即丰实。(上课不能完全预先设计)。 一节好课不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4、常态性,即平实。(哪怕部长听课,也要“目中无人”)。 不少老师受公开课、观摩课的影响太深,一旦开课,容易出现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及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公开课、观摩课更应该是“研讨课”。叶澜教授告诫老师们:“不管是谁坐在你的教室里,哪怕是部长、市长,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要‘无他人’。”她把这样的课称为平实(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课,并强调: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有多人帮着准备,然后才能上的课。 5、有待完善,即真实。(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缺憾)。

注册会计师讲座听后感

听讲座之心得 财务管理107班彭雪 2010010163 本次参加了讲座,受益匪浅。演讲的老师语言幽默,演讲的十分精彩。在本次讲座上,我对注册会计师考试,以及会计专业今后的发展前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独立执业的注册会计师无疑是令人羡慕的白领职业之一,而在国内注册会计师(CPA)是高收入、高社会地位的代名词。作为取得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的惟一考试——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它变得越来越引人注目。 首先是注册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是指取得注册会计师证书并在会计师事务所执业的人员,英文全称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简称为CPA,指的是从事社会审计/中介审计/独立审计的专业人士。在其他一些国家如国际会计师,简称AIA,比如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在国际上说会计师一般是说注册会计师,而不是我国的中级职称概念的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考试科目为《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管理》、《经济法》、《税法》、《战略与风险管理》。 其次会计。会计是注会考试的第一杀手!注册会计师的《会计》课程,是学好并参加《审计》、《财务管理》的基础。所以也是不得不过的一道坎。会计这科的主要特点是书最厚,内容最多。对大家的考验也最大,不仅考验智慧也考验意志。要充分作好吃苦和受打击的准备,不要抱有任何幻想。想要不经历“一番寒彻骨”,就要“梅花扑鼻香”是绝对不可能的。 总的来说投资、合并报表等是永恒的重点,当然每年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也很重要。虽然不太愿意承认,不过有些重点确实是没办法的事,属于下了工夫也白费。比如现金流量表,连辅导班的老师也说得不是很清楚,何况你我?因此不但要用功,还要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同时,会计考试将减少客观题的分数,增加帐务实务处理的分数。所以在用功之余,账务还要多练习。 第三是财务成本管理。首先要说的是财务成本管理考试的通过率很低,但说它很难考却也未必。应该说“风险与机遇并存”。财务成本管理考试考核全面,题量较大,而且注重实际。 对我这样的在校学生来说,一提到“实际”通常都意味着大麻烦。不过财务成本管理考试一般涉及现行法规,制度较少,所谓“实际”,主要是考查财务数量分析的操作能力(其实多是纸上谈兵的东东),因而试题中的计算量比较大。

听心理讲座心得体会

听心理讲座心得体会 12月19日我听了韩学荣教授的心理健康讲座感觉受益匪浅收获很多。 韩老师从健康的定义、健康的标准、健康与不健康的问题等几个方面展开了讲述,感觉老师讲的这些都很贴切实际,很实用,尤其对于我们老师工作压力大,听完讲座心里感觉轻松了很多,感觉比以前更了解自己了。并且在课上听的很轻松没有感觉累,一天时间觉着过得很快。并且在以后教育学生上和自己 自我调节上受到很大启示,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在教育学生过程中,不会有万能的、普遍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怎么教要掌握技能和技巧,不要只知道批评,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尊重学生让孩子们喜欢你。学生在喜欢你的基础上,就会对你所教的学科产生兴趣,并且愿意学习,因为兴趣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 二、在我的心里上,老师的讲座让我释放了很多压力。首先让我知道生活是五颜六色的,当我们工作和生活上有压力时,我们要学会把心思放下来把担子放下来,学会自我调节。另外还要正确认识自己,必须要学会独立生活,在生活中要有最起码的独立性。当我们不能改变环境时,我们要试着适应环境。 总之,人无完人,金无足金,我们在生活工作中该怎么过怎么过,高兴也是一天,不高兴也是一天, 为什么不高高兴兴过好每一天呢? 播撒快乐,收获幸福——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开学前夕,参加了安阳幼儿师范学校培训中心岳素萍老师讲授的《快乐每一天,我的心情我做主》心理健康培训,岳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生动鲜活的案例,使我受益匪浅。对我来说,这次的培训意义重大,通过参加此次的心理健康培训,无论在理论知识,还是方法技巧上让我对心理教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懂得了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出色的专业技能,还要具备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对我今后的工作具有很大的帮助。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此次的心理健康培训就像夏日里的一阵凉风,扫去了我心头的烦燥;就像高山上的一股清泉,滋润了我几度迷惘徘徊的心灵;就像冲破晓雾的第一道阳光,使我豁然开朗!我相信在此次的培训中,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心理学理论知识,而且学到了正确对待生活的方式,学会如何恰当有效地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它让我建立了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以健康的心态工作、学习、生活,碰到问题不消极对待,而是想办法解决,学会了情绪调节,使我更有效、积极地适应社会。 当面对消极的生活事件时,我学会了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当面对残酷的生活现实时,我学会了换个角度说服自己;当工作受到挫折时,我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增强抗挫折的能力,做情绪和压力的主人。并学会做出客观的分析,正确的判断,哪些方面是不可改变的,哪些方面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以改变的,对于那些不可改变的事情,说服自己愉快地接受,对于可以改变的地方,尽自己能力做出改变,乐观对待发生的心理冲突,做到胸怀坦荡,乐观开朗。如果我们是树,那么心理健康就是阳光,只有拥有阳光灿烂的心态,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播撒快乐,收获幸福!

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有一些可供参考的基本要求

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有一些可供参考的基本要求,即可以去努力做到“五实”: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第一,一堂好课应是一堂有意义的课。对学生来说,至少要学到东西,再进一步可锻炼了能力,进而发展到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有意义的课,也就是一堂扎实的课,不是图热闹的课。 第二,一堂好课应是一堂有效率的课。一是对面上来说,对全班多少学生有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没有效率就不算是好课。有效率的课,也就是充实的课,是有内容的课。 第三,一堂好课应该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一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情感、智慧的交流,这个过程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这样的课可以称为丰实的课,内容丰富,多方活跃,给人以启发。 第四,一堂好课应该是常态下的课。课堂的价值在于通过师生碰撞,相互讨论,生成许多新的东西。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要淡化公开课,多上研讨课。不管谁在听课,教师都要做到旁若无人,心中只有学生。 第五,做到了以上几点,这种课应该是一堂有待完善的课。它不可能十全十美,它应该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值得反思的,可以重建的课。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恰恰是真实的指标。这种课可以称为真实的课。 “五实”并不是一个完善的评价标准,但是教师在追求“五实”的过程中提高了专业化水平,心胸也博大起来了,同时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一堂好课的标准 1.一堂好课,首先应是“学习课”,而不是单纯的“教学课”。 一堂好课给人的感觉,应该师生都是学习者,都在超越自我,同时互相帮助和交流,学生不但能看到教师思维的结果,而且能看到教师思维和探索的过程。教师不应摆出一副专门教导别人的架式,学生也不可以摆出等待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架式。在一堂好课上,教师首先是个学习者(学者),其次是个引导者,最后才是个管理者和领导者。这样的课,才是“学习社会”所需要的好课。 2.一堂好课,应该是“自主课”,而不是单纯的“执行课”。 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个策划者而不是单纯的执行者,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工程师而不是一个“教育技术工人”。在遵循大纲要求和教育教学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他应该有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应该能够自主策划一堂课,一周课,一学期的课,一年的课。教学活动如果由少数人策划,多数人去“落实”,这种课充其量不过是“批量生产的拷贝”,其必然缺乏创造性。许多人认为学习期间的任务只是接受,将来工作时才需要创造,殊不知创造性是从小养成的一种心态和思维方式,如果课堂教学向无创造性,势必潜移默化地养成学生复制型的思维方式、非创造性的人格,将来也难以有创造。 3.一堂好课,应该有“个性化”色彩,不应该是“标准件”。 没有个性就没创造。在遵守教育基本原则和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应该允许教师有自己的教学特点。整齐划一、面面俱到地分项目评价教师的—堂课是否优秀,有鼓励平庸的危险,因为许多创新给人最初的印象往往是“片面”、“偏激”等等。 4.一堂好课,应该是网络中的一个点,而不是直线中的一个点。 现在评价一堂课的好坏,往往首先看它是不是完成了教学目标,而这目标却是教参或上级规定的,是线性的(即机械的“知识点”,“章节过关”),而且统得过细过死。其实教学活动应该是一个网络,知识的网络,人的发展的网络。教学效果要“算总帐”。评价一堂课,要问教师自己是怎么策划的,这堂课在他的整个教学网络中处于什么位置,达到目的没有,而不能用评价者的一把刻度过密的直尺来衡量。 5.一堂好课,是给学生上的,不是给听课人上的。 课上得好坏,首先要向学生调查,看孩子是否真正得到了发展。应该“以人为本”,不

听专家讲座有关“课堂有效教学”的心得体会

听专家讲座有关“课堂有效教学”的心 得体会 听专家讲座有关“课堂有效教学”的心得体会 这个暑假,我有机会参加了假期的继续教育培训活动,特别听了临高中学的杨国歌老师的讲座后,心里对教学的理念豁然开朗了,特别是对“有效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以前一直以为凭良心,多教给学生一些知识,就是尽到了做教师的责任。在新课改中,才发现这一思想是错误的。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在一定的时空内,其效率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就叫做有效教学。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鉴于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有效教学,教师首先要在以下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1.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理念是灵魂。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对于教师来说,具有明确

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应该是基本的素质要求。在推行新课程中,教师必须以新观念来实施新课程。 2.丰富个人知识储备。课堂上,如果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缺乏深度广度,那么教学就会肤浅,学生学习就无法深入。可见,作为新课程直接实施者的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内涵。知识的厚度增加了,课堂就能深入浅出,左右逢源。 3.做一个有反思力的教师。叶澜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应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螺旋式上升中,实现专业成长。 4. 目标要有效:学生为行为主体;行为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教师再经过对学生原有认知条件、情感态度以及对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者意图和学生需要意图的深入研究之后,确定的教学目标应该在教学过任务导向作用。

听叶澜教授讲座有感

听叶澜教授讲座有感 从听到叶澜教授要来师大开讲座,心里顿时欣喜,自从接触教育学开始,就知道“南叶北裴”的说法,叶澜教授是华东师大博导,从考研之初,就拜读过叶澜教授的教育概论,由衷觉得叶澜教授和裴娣娜教授一样是为教育事业倾尽全力的教育学者。 终于到了遇见叶澜教授的那一天,院里的阳光报告厅早早地就坐满了人。我也找到自己的座位,但是因为仰慕者众多,我们从阳光报告厅转移到112报告厅。叶澜教授看上去很年轻,充满活力,在她的身上完全看不出70岁老太太的样子,当天,她的讲座的主题是当代中国教育学发展问题之我思。 叶澜教授谈到了四个主要问题:第一,从义务教育阶段谈到学校整体转型性变革,重点谈到新基础教育研究;第二,教育的发展变化不会带来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的发展必须由人来推动,并且对教育学研究状态做了透析;第三,中国教育学科的“四个缺乏”,学科独立性的缺乏,根基性的缺乏,整体性的缺乏,创生性的缺乏;第四,教育学基因式概念的构建。 在听完讲座印象最深的还是叶澜教授关于新教育研究的阐述。“把课堂教学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把发展的主动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在新基础教育理念的推广下,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乐在其中。在新理念的不断冲击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精力放在研究学生、倾听学生、发展学生上,不是把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回答看作是一种对教师的配合,而是看作对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和教学过程创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这是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中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我们正是需要这样的指导思想来告诉我们在以后的教学岗位上如何去做。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

叶澜教授关于好课的标准

叶澜教授关于好课的标准 教学一直提倡教无定法,在教学中允许教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那么在评课时也不应用那些死的标准和条条框框去束缚教师的教学个性,使教师的备课、上课围绕着过于细化的评价标准这个指挥棒转,这会导致教师的个性和创造力受到束缚和压制。 我们应多从学生的学习接受和发展方面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而对那些琐碎的标准尽量简化。评价标准宜粗而不宜细。当然评价一堂课也应该有基本的要求,而这基本的要求,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的“五条基本要求”是值得借鉴和参考的。 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就她倡导的“新基础教育”而言,大致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有意义 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必须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她说,这样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进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如果课堂一切都很顺利,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节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二、有效率 她认为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面上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学习困难的;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就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在这个意义上,一节好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 三、生成性 叶教授介绍,一节课不应该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在课堂中应有教师和学生情感、智慧、思维和精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四、常态性 叶教授说,不少教师受公开课、观摩课的影响太深,一旦开课,容易出现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及相应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她倡导的“新基础教育”反对借班上课,为的就是让教师淡化公开课、观摩课的概念。在她看来,公开课、观摩课更应该是“研讨课”。因此,她告诫教师们:“不管是谁坐在你的教室里,哪怕是部长、市长,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要‘无他人’。”她把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并强调,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有多人帮着准备才能上的课。 五、有待完善 她认为,课不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造假的可能性最大。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缺憾。公开课、观摩课要上得没有一点点问题,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很多心理压力,然后做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往往是出不了“彩”。她告诉记者,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待完善的,这样的课称之为真实的课。 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说起来好像很容易,真正做起来却很难,但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追求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提高,心胸才能开阔起来,同时也才能

企业管理讲座心得体会总结

企业管理讲座心得总结 这一堂课的点睛之处在于张总讲说的广度和李总讲说的深度,在这广度与深度之中我看到的是两位副总的资深学识,看到了企业中高管理层的谋略,也看到了自己的软弱之处和浅薄间解。 首先来说一些对张总讲说的一些自我感想: 企业中高管理层支撑着企业的发展方向,也就是做正确的事。近几年,物流园区的筹建在各地都在升温,而对于这种现象正反面的教材都有。前期工作欠缺,形势认识不到位,从众跟随,资金回笼不利,成本控制方法欠佳,投资收益期过长,以及管理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都将影响着园区筹建的效益。 物流园区成功与否的是有市场来考验的,所以说前期的市场调研是物流园区开发建成的基础。园区建设要从理性规划开始,对于规模,选址都要进行前期的调研。在园区的投资决策过程中,投资的可行性分析,开发潜力分析,市场定位分析,营销策划与规划等都是以市场调研为基础的。园区的建设和开发工作是一个极其宽广综合的问题,涉及方方面面很多的事情。 物流园区建设的核心问题对于不同的参与者有着不同的表现。对于开发商来说是——巨大的投资尽快得到回笼;对于投资商来说是——在最短的时间里产生利润;对于营运商来说是——追求最大的发展空间;对于企业来说是——提高运作效率,降低成本,这些都是从微

观方面来说的。而在主观方面,对于物流行业来说是——充分利用资源发挥规模效益;对于市场来说是——最大可能的满足需求;对于社会来说是——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对于政府来说是——推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总之,这是一个相互交融,彼此互为一体的人员网,所有参与者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共同为之服务,才能使各自的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 接下来说一下对李总讲说的一点感想: 听过李总授课很多次了,可从来没有想今天这样引我深入的,对于物流服务系统自己的见解与李总相比真是不足一提,李总对物流服务系统的解说可以说是深入精髓,让自己的认识又进入另一个更深的层面。 物流需求市场的推进使得物流服务系统对空间效益和时间效益的追求力度不断加大。服务质量是有顾客的满意度这一外部标尺和物流成本这一内部标尺来共同衡量的。大于期望值完成物流作业和低于期望值完成物流作业两种相然不同的服务结果是客户来衡量企业整体实力和素质的标尺。而针对我们公司现有的服务水平李总的分析的更是深入浅出。认清自我比什么都更有利于自己的发展,看清自己是属于高端还是低端的物流服务商、认清自己的客户群是低端还是高端的,最后来制定所提供的服务应该是低端的还是高端的。这些讲的都是所谓的供给与需求的匹配和适应问题。

2021年叶澜《一堂好课的标准》

叶澜:一节好课的标准 欧阳光明(2021.03.07) 叶澜,中国著名教育家,女,祖籍福建南安,1941年12月生于上海,196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本科,并留校工作至今,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名誉所长,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主要学术兼职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兼教育学原理学科组组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大致表现在5个方面。 (1)有意义,即扎实。(教师讲的学生都知道,何必再上课?) 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会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这样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一切都很

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2)有效率,即充实。(课堂上学生都应该有事情做)。 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 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 (3)生成性,即丰实。(上课不能完全预先设计)。 一节好课不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4)常态性,即平实。(哪怕部长听课,也要“目中无人”)。 不少老师受公开课、观摩课的影响太深,一旦开课,容易出现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当然,课前的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