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红楼梦》把字句研究【文献综述】

《红楼梦》把字句研究【文献综述】

《红楼梦》把字句研究【文献综述】
《红楼梦》把字句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题目:《红楼梦》把字句研究

专业班级:汉语言

一、前言部分

(一)研究目的与相关概念

现在基本上认为《红楼梦》是由曹雪芹(约1715—约1763)及高鹗创作的一部章回体长篇小说,全书共120回(前八十回为曹雪芹所作,后四十回则由高鹗补上)。作者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祖籍河北唐山。而高鹗(约1738—约1815),字兰墅,一字云士,祖籍铁岭(今属辽宁),先世清初即寓居北京。《红楼梦》本名《石头记》,说是无才补天的顽石在人世间的传记,这块顽石幻化为贾宝玉,他经历了“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爱情婚姻悲剧,目睹了“金陵十二钗”等女儿的悲惨人生,体验了贵族家庭由盛而衰的巨变,从而对人生和尘世有了独特的感悟。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几乎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也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有极大地研究价值。

从整个汉语发展史来看,近代汉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这不仅因为它承上启下,而且因为从7世纪初到18世纪中,中国的社会发生了重要的变动,这就使得这一时期的汉语发展迅速,变化纷繁。研究近代汉语,不但可以使我们对汉语发展变化的规律有更多的了解,而且可以从中总结出一些语言发展变化的普遍性规律,从而对普通语言学的研究作出贡献。毫无疑问,我们必须明白的是要读懂先秦两汉的文献资料,就必须懂得古代汉语;要读懂现代中国的文献资料,就必须懂得现代汉语;同样,要读懂唐宋直至清初的接近口语的文献资料,就必须懂得近代汉语。为此,我们必然要对近代汉语做一个较为详细的研究。

而《红楼梦》处于有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转变的近代汉语阶段,本质上说拥有了所有近代语言发展的特点。再加上《红楼梦》基本是以白话文的形式叙述,

其间又夹杂了文言小说的特点,可以说汇集了白话小说与文言小说的双重特点的小说,如能全面地掌握《红楼梦》的语言特色,对于近代汉语的语法现象的研究也是有极大促进作用的。另外由于《红楼梦》作者的不同,使其语言也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特点,这就使得系统了解其语言表现形式变得越来越重要,也使其具有了更大的研究价值。

把字句是汉语中一种比较有特色的句法结构形式,因而也是语法界研究的重点。虽然说对于把字句的研究,也可追溯到1924年黎锦熙的“提宾”说,至今也已经经历了七十余年,当然,毫无疑问的是,这之间对其研究的论文也是层出不穷的,然而前辈学者对其的研究多集中于把字句的形成与发展,而在“史”的角度上未免就有所缺失,而我们认为只有集中每一个角度去探索研究其特点,才能更深入地明白他的意义,对于今后的研究才能做到启发的效果。

近几年来也相继出现了一些论述是研究《红楼梦》、《水浒传》、《歧

路灯》、《拍案惊奇》、《元曲选》、《醒世姻缘传》、“三言”中的把字句的特点的,也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某一程度上是刺激了文学界对专著论述的研究的。但是,就整体而言,其突破性却仍旧不大,与前辈先生们的论著有一定的依附关系,另外,就其与艺术特色方面的研究比较而言,其研究力度还是远远不够的。

(二)有关主题争论焦点

把字句是现代汉语的常见句式,也是现代汉语的特有句式。近百年来,人们对把字句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很多成绩。但有关把字句的各种问题仍然存在争论,从句式类型上看,以王力的“处置说”与吕叔湘提出的“行为动词”说、“宾语有定”说、“谓语复杂”说为分界点,形成了两方向的研究发展。从分类上看,“以”字来源说和三类处置式(即甲型、乙型和丙型)各有来源的说法都有一定的依据。另外在语义、语用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争论性,也是今后学者们研究的重点。

二、主题部分

(一)把字句的句式特点

黎锦熙先生最早在《新著国语文法》中对把字句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提

出了“提宾”说,认为中国语之用‘把’提宾,文学上之影响也,修辞上之需要也,实用上之演变也,非其素质然也。”之所以“提宾”,是因为“第一,形附多,则宾语繁复而宾势重,故宜以‘把’提之于动前以醒耳目;第二,副附多,则动词繁复两动势亦重,故更不得不以‘把’提其宾于动前以示鹄的。”[1]王力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中发表的《中国语法理论》中将把字句解释为处置式。王力先生说:“中国语里有一种特殊形式,就是用助动词‘把’(或‘将’)字,把目的语提到叙述语的前面。”“大致说来,‘把’字所介绍者乃是一种‘做’的行为,是一种施行(execution),是一种处置。在中文里,我们把它称为处置式。”

就在王力提出处置说的前后,吕叔湘先生发表了《把字用法研究》,在里面对动词的意义限制、宾语的性质、动词前后的成分三个方面,进行了相当全面地研究与分析,认为从全句格局观察,动词前后的成分具有积极性质,也就是后来的“行为动词”说;宾语代表无定的事物,不能用把,可是宾语代表有定的事物,却不一定要用把。这一说法也就是后来的“宾语有定”说。另外他还认为把字的句子是因为动词的后面紧接着一些成分,不容许宾语插在中间,或是动词前头有特殊性质的副词,他们非放在宾语之后不可。[2]也即后来的“谓语复杂”说。

王力的“处置说”与吕叔湘的“行为动词”说、“宾语有定”说、“谓语复杂”说提出以后,语法界以这两种观点为理论依据,开始朝着两个方向前进,研究成果也愈加丰富了。

(二)把字句的来源研究

自从王力先生提出“处置式“一说后,也有很多学者赞成这一理论。祝敏彻(1957)做了一个更详细的论述,在她的文章中提到了:“将”和“把”在初唐以前都是有实义的独立动词。南北朝以后,“将”经常出现在连动式句子中。在第八世纪间,出现了下列两种连动式:(一)动词“将”+名词(“将”的宾语,也是后面主要动词的宾语)+及物动词;(二)动词“将”+名词(只是“将”的宾语,后面主要动词有它自己的宾语)+及物动词+名词。

这两类句子中的“将”都虚化了,因为这两类句子中除了“将”以外,还有另一个作为句中主要叙述词的动词,‘将’只是表示一种无关紧要的辅助动作。语言中的某一成分所表示的意义(这里指的是行为)如果不甚显著的话(因句中

另一行为表示的意义更为显著),那他所表示的意义就容易在人们的印象中逐渐消失掉,这样,‘将’就由实而虚,新的工具语和处置式就这样产生了。之后她又认为“把”的虚化比“将”晚,是在中唐以后。也有两类:(一)“把”+名词+外动词。这是处置句。(二)“把”+名词+外动词+名词(非间接宾语)。这是工具语。

赞成这一看法的还有王力,王力(1958)通过三个句子的比较,得出结论:处置式是由“将”和“把”虚化而产生的。

P.A.Bennett (1981)提出了一个看法:古代汉语中的“以”字结构是把字句(处置式)的前身。主要可分两种形式加以讨论:(1)“以”字结构可以用在双宾语结构中,可以放在动词前或动词后;(2)“以”字结构也可以用来表示动作的工具,同样可以放在动词前或动词后。他还对“把(将)”的虚化和“把字句”(处置式)的产生作了进一步的分析。他认为,“把(将)”从表示“持”义的动词虚化为表示工具的介词以及处置式中的宾语标志(object marker ),都是不难理解的。因为“把(将)”处在连动式中前一个动词的位置上,但后面那个动词在意义上比他重要;而正如洛德(C.Lord “Serial Verb in Transition ”,Studies in African Linguistics4.1973)所说:“意义上不大重要的成分常常变得在句法上也不太重要”,所以它虚化为表示工具的介词。他还认为“把”字句(处置式)的产生是重新分析的结果。

贝罗贝(A.Peyraube )(1989)不同意那种“认为‘把’字句是从古代汉语的‘以’字句透过同类现象(by analogy )发展来”的观点。他说:“我不相信词汇替换可以很好地解释汉语历史上的新形式的出现。”他认为‘把’字句是通过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 )而产生的。具体过程是:先有过共时的变化(synchronic derivation ):主+动1“把”(“将”)+宾1+动2+宾2—→主+动1“把”(“将”)+宾 + 动 2 ,条件是宾2 =宾1;然后历时的变化(diachronic derivation )

才发生,通过语法化的过程,动词“把”变成介词“把”:主+动1“把”(“将”)

+宾 +动2 —→主+介“把”(“将”)+宾 + 动。

梅祖麟(1990)则是按照结构类型来分的,他认为三类处置式各有自己的来源:甲型处置式在先秦有“处置(给)”、“处置(作)”,汉代出现了“处置(到)”,到后来,“把、将、持”替代了“以”字。也就是说,甲型处置式源于“以”字

句,后来的发展,是虚词的替代。乙型处置式是受事主语句前面加上“将/把”而成的。丙型处置式是连谓式发展而来。他们的具体分析不同,但都认为处置式不是单一来源。

蒋绍愚(1994)则认为通常所说的“以”字处置式都是“广义处置式”,包括“处置(给)”、“处置(作)”、“处置(到)”三种格式。宋代以后,把字句与动补式结合在一起,逐渐产生了“把”的宾语为施事的把字句。蒋绍愚(1999)认为有些“把”的宾语是施事或当事的把字句来源于“将/把”引进工具语的连动式。

冯春田(2000)提出另一种看法。他认为:“处置介词‘以’同样是来源于动词‘以’(‘用’义)的,它与表示工具的‘以’其实是同一介词,只是由于句子语义关系的制约,才有表工具或表处置对象等的不同。”“以”字句只限于处置“给”、“作”、“到”三类,“但汉语的处置句式在古代汉语里已基本形成。”后来的“将”、“捉”、“把”、“拿”等,“在一定程度上是汉语不同时期内处置介词的替换。”“进入唐代以后,‘将’字处置句的语法意义扩大,突破了处置给、作、到的范围。”简言之,他认为所有的处置式都是由“以”字句发展来的,只是经过了处置介词的词汇替换和处置式的功能扩展。他不赞成“‘将/把’为连动式前一动词虚化说”,他说:“自上古到近代处置介词就有‘以’、‘将’、‘捉’、‘把’、‘拿’等,”如果说这些介词都由连动式前一动词虚化而来,“事实上似乎不可能这样一律。”

吴福祥(2002)也把处置式的发展“一以贯之”。他说:“连动式﹥工具式﹥广义处置式﹥狭义处置式﹥致使义处置式”是一个连续发展过程。这个看法虽与冯春田的不大一样,但其共同点是把处置式看作一个统一的发展过程,认为不同类型的处置式是有同一来源的、逐步发展而成的,并且强调工具式到处置式的发展关系。

刘子瑜(2002)却持着另一种观点。他认为:(一)表处置的“将”是由连动式直接虚化而来,中间并不存在一个由工具语到表处置的虚化过程。(二)“以”字结构不是处置式,“以”字结构与“将/把”处置式不是一种结构,无论是语法意义还是句法结构,二者都有相当大的差异。

关于把字句的来源,如P.A.Bennett的说法古代汉语中的“以”字结构是把

红楼梦研究综述只是分享

红楼梦研究综述

红楼梦研究综述 红楼梦是中国清代伟大的著作。从清代到现在,对红楼梦的研究就从未停止,甚至出现了“红学”。其研究涉及《红楼梦》主题、版本、作者等以及其中的衣食住行、人物形象、诗词歌赋等各个方面。现将其部分整理如下: 一.研究热点综述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红楼梦学术研究总的有以下新热点: 1.红楼梦的作者是谁?红楼梦问世以来一直未署明作者之名。四川联合大学中文系张放教授发表了一个标新立异的论断:《红楼梦》作者不是曹雪芹,而是墨香,即脂砚斋。近几十年来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对《红楼梦》原始作者的探讨更加具体化,有说是曹颊的,有说是“竹村”的,有说是脂砚斋的,有说是曹渊的;也有人认为《红楼梦》的原始作者应是曹雪芹的二伯父曹硕。根据胡适的研究,明确了以下观点:第一、《红楼梦》的著者是曹雪芹;第二、曹雪芹是正白旗人,曹寅的孙子,生于富贵之家,身经繁华之所,会作诗也能作画;第三、曹寅死于康熙五十一年,曹雪芹生于此时;第四、曹家极盛时办过四次接驾;第五、《红楼梦》一书是曹雪芹破产倾家之后,在贫困中作出的,著书大概在乾隆初年到乾隆三十年左右,书未完而曹雪芹死了。胡适的考证意见代表了主流红学的意见,《红楼梦》第一页有一句话“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这句话是胡适认为曹是《红楼梦》作者的主要依据。但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似乎是编辑工作,并非原创。曹雪芹在曹家遭查检破败时仅十二岁,要理解曹家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是不可能的,可能有一个红楼梦的原创稿,而这原创可能就是曹家的人,后来经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进行编辑整理成为了这部宏著。

2.关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生辰,有多种说法:1715、1724、1716、1718、1719、1720、1 723。各种说法各持论据,争执不清。但主要争论的有两种,其一为康熙五十四年说。确认曹雪芹是曹颇遗腹子,就确定了他的生年。康熙五十四年三月初七日曹颗上代母陈情折说:“奴才之嫂马氏,因现怀妊孕已及七月。”三个月后生子即雪芹,他的生年便解决了,他是康熙五十四年(1715)六月降生的。其二是雍正二年说,周汝昌在《红楼梦新证》第五章《雪芹生卒》中,根据自己曹雪芹卒于癸未年的观点,又据敦诚《挽曹雪芹》.‘四十年华付杳冥”的诗句,上推四十年,得出曹雪芹生于雍正二年(1724)。另外,吴新雷曾提出康熙五十年说。他在《<朴村集>所反映的曹家事迹——兼考曹雪芹的生年和生父》(1981年《红楼梦研究集刊》第6辑)中认为,据张云章《闻曹荔轩银台得孙却寄兼送人都》,其“‘得孙诗’中的孙子就是曹雪芹,他于康熙五十年十一月初在北京出生,康熙五十一年春随曹寅到南京,至雍正五年十二月家破时已17岁。”1991年第4辑 《红楼梦学刊》发表李春祥《(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兼评“自传说”》,也论证了“雪芹生于康熙五十年”,最后享寿52岁。 3.通州墓石是不是曹雪芹的墓碑: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于一九九三年出土曹雪芹“墓石”,碑上写着“曹公讳霭墓壬午”。2005年5月8日,《解放日报》发表一篇冯其庸、曹可凡的文章,“坚信不疑”认为农民李景柱前一年发现的曹雪芹墓石是真的,“确凿无疑”地证明了曹雪芹死于“壬午除夕”(1883年2月12日)。但是中国姓曹名霭的人有几万人,况且也没有文献或其他资料说明曹雪芹到过张家湾,所以墓石并不一定真正是曹雪芹之墓碑。

红楼梦研究个人小结

个人小结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人物刻画、语言描写无不精妙传神,思想内涵更加丰富,其中的诗词曲赋也为人称颂。参与这次《红楼梦》鉴赏的课题研究活动,使我获益匪浅,通过实践学到了一些阅读经典名著的方法。 阅读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首先要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大背景以及作者的生活状况,此外还需了解作者创作的意图和思想。深入作者的时代思考,才能更进一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红楼梦》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婚姻、奴婢、等级制度及社会统治思想即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社会道德观念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在阅读时,要注意评点,做好笔记。正所谓“不动笔墨不看书”,评点式阅读是对所读内容的提炼总结,对提高分析、理解、鉴赏能力都大有好处。 还要做到略读与精读相结合。阅读像《红楼梦》这样的文学名著,不能只看个热闹,在了解大致内容的基础上更要对重点章节细致阅读。《红楼梦》的写作特色之一就是“草蛇灰线,伏迈千里”,埋下了大量的伏笔,此外,人物的姓名谐音也都有特殊的涵义,其中的诗作也很多都暗示了人物未来的命运。在阅读时如果草草带过而不深入思考,将会错过很多精彩内容。 《红楼梦》是一座文化的宝库,容及百家之长,汇集百科之粹,

在我国古代民俗,封建制度,社会图景,建筑金石等各领域皆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红楼梦》作为一部旷世奇书,还有很多谜团等待挖掘。此次探究活动,使我学到了实用的阅读技巧,增添了我对阅读古典文学名著的兴趣,拓展了我的视野,充实了我的心灵,也为我的学习生活留下了精彩的一笔。

红楼梦课题研究计划

《红楼梦》研究计划 指导老师:贺洪爱学生:巫雅琴 一、研究意义分析 大家知道,《红楼梦》是一部具有深广的文化内涵和高度的思想内涵的奇书,《红楼梦》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思想的最高综合和体现,所以学习研究《红楼梦》当然有他重大的现实意义,不能采取立时见效的实用的态度。譬如用药,有些药是补药,久服可以延年强身,有些药是治病的药,可以立见功效或在较短时间内见效,但如果患疾病而用滋补缓药,当然劳而无功,如果患虚病弱症而用补药,事久必然有效。《红楼梦》是药中的大补,当治患文化虚弱之症,久服必定有效,所以学习《红楼梦》的现实意义,首先是在提高人们的文化艺术修养,提高人们的思想精神境界,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 二、思想根源分析 1、外部的思想根源,也就是世界的大环境。曹雪芹大约诞生在清康熙54年,即公元1705年(有争议),卒于乾隆27年即公元1763年。他出生时正值18世纪的开始,欧洲文艺复兴已过去了400年,在这段时间,世界范围的人文思潮进一步发展,其特点是反对中世纪的神权和专治统治,尊重和提倡人的价值,人要自己主宰自己。同时大力提倡科学,产生了哥白尼的太阳学说。中国封建王朝处于康乾鼎盛,而西方进入进一步认识世界的科学时代。1760年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乾隆25年《红楼楼》手抄本诞生并在社会上传播。此时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已开始应用于工业,带来了工业革命的高潮。当时中国与世界的隔绝是比较严重的,但也不是一点风都吹不进来。在明万历10年(1582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中国传教,带来了西方文明和科学技术。万历30年利玛窦来到了北京,呈进自鸣钟以讨皇帝的欢欣,同时带来了万国图,即世界地图,使上层及士大夫开阔了眼界。其后耶稣教士汤若望于清顺治年间来到中国,带来了基督教义与西方文明及科学知识。基督教义是主张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反对纳妾等,这些思想不可能不影响到中国社会,特别是上层知识界。 2、内部思想根源及国内政治经济状况。自明朝后期中国的资本主义从萌芽到逐步发展,商品经济进入社会生活,形成了几个大的商业城市,如南京。明朝后期,南京很繁华,商店林立、招牌盈目。比较大的商业城市还有北京、杭州、

《红楼梦》翻译研究综述

摘要:《红楼梦》作为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已经被翻译成了英、法、德、日、韩、俄、泰、西班牙等多种译本。随着外语研究及翻译研究的发展,学者们对《红楼梦》各种版本的语言翻译、文化翻译、译本对比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主要对目前国内《红楼梦》翻译研究做了大体回顾,从语用学、修辞学、文化等方面对翻译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指出了目前《红楼梦》翻译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红楼梦》翻译研究可能的领域与途径。 关键词:《红楼梦》翻译语用学修辞学文化 《红楼梦》作为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已经被翻译成了英、法、德、日、韩、俄、泰、西班牙等多种译本。海外的《红楼梦》译本有摘译、节译、全译三种形式。虽然《红楼梦》已有多种语言的全译本,但是从目前国内的翻译研究来看,却只涉及到三种语言的版本。英译本的研究最多,占所有研究的90%以上,俄语、法语、德语、日语、韩语版本的研究虽有涉及,但都总计不过十余篇。主要有成蕾的《“潇湘馆”里的“潇湘妃子”――〈红楼梦〉两个法译本中建筑专名的语义层级分析及其翻译策略选择》(《译林(学术版)》2011年第3期);郭玉梅的《〈红楼梦〉法译本传统文化内涵的翻译策略》(《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5月)、《从〈红楼梦〉法译本看汉语歇后语的翻译》(《法语学习》2011年第3 期);森中美树的《简述日译〈红楼梦〉之难点――以平冈龙城〈国译红楼梦〉为例》(《红楼梦学刊》2011年第3辑);苏德昌的《从红楼梦的日译看“そんな”的感叹词性用法》(《日语学习与研究》1993年第3期);史华慈与姚军玲的《〈红楼梦〉德译书名推敲》(《红楼梦学刊》2010年第6辑)等。 一、《红楼梦》翻译研究现状评述 (一)《红楼梦》翻译研究总体概述 在进行《红楼梦》翻译研究的内容前,有必要从数量和质量上对其研究的总体状况进行宏观概述,为下面研究内容的归纳和分析提供相关数据。笔者通过CNKI中国知网,输入“红楼梦”及“译”两个关键字,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及“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选择“题名”检索条件,进行模糊检索,得到以下数据。 表1 ■ 从上面的数据来看《红楼梦》翻译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更多的相关博士论文及专著的出版,《红楼梦》翻译的研究的范围和质量都有了较大的提升。 (二)《红楼梦》翻译研究状况 1.语用学视觉下的《红楼梦》翻译研究李蓓在《〈红楼梦〉语言学研究综述》(《红楼梦学刊》2011年第4辑)中认为汉语版《红楼梦》中语言学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的性质、构成、词汇、词汇系统及对成语、惯用语、歇后语等熟语方面的研究。而目前的翻译研究来看还相对比较单一,主要涉及到词汇、委婉语、习语、典故等方面。《红楼梦》中词汇的翻译研究。从目前的研究来看词汇的翻译研究主要涉及某一类词的翻译。 (1)人名的翻译。王静在《〈红楼梦〉姓名翻译与注释译法》(《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4月)中分析了杨、霍两英译本《红楼梦》的人物命名艺术,提出要忠实地再现《红楼梦》的文化内涵,就必须利用音译法和意译法、运用双关语法和借用法语、拉丁语等方法译出其中姓名的含义。赵丽娟在《金陵十二钗判词中人物姓名的英译本解读――浅谈霍克斯〈红楼梦〉版本主要人物命名》(《语文建设》2013年第6期)中以霍克斯对《红楼梦》译本中人名的翻译为蓝本,以金陵十二钗判词中所暗含的人名含义为研究对象进行阐

八十年代以来《红楼梦》诗词曲赋研究综述

八十年代以来《红楼梦》诗词曲赋研究综述 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杨升 【摘要】《红楼梦》的诗词曲赋是整个全书有机组成部分,它是曹雪芹原书中的章法规律,也是全书的哲学和美学观念。20 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出现了许多《红楼梦》诗词研究曲赋专著,它们分别探讨了《红楼梦》诗词的渊源、特点、作用、优劣及所体现的文艺思想等,并形成了专题研究,对文艺创造的发展和创新,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八十年代红楼梦诗词曲赋 我国古典小说传统风格之一,就是在小说中间掺入韵文(诗词曲赋),把韵文作为点缀、清品或“攀附”风雅的配角。曹雪芹《红楼梦》突破了这个传统,《红楼梦》韵文,已成为全书艺术构思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对小说故事发展、人物刻画、主题表达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曹雪芹世界观复杂,知识丰富,写作时又经常故意将“真事隐去”,用了一些“假语村言”;另一方面《红楼梦》中的韵文多是紧密联系小说而作;此外由于小说早期稿本流传中的有意涂改和无心讹错;还有小说后40 回续书的真伪优劣问题等,都导致《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等存在着颇多阅读障碍,因此《红楼梦》自问世起,其中的诗词曲赋便已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理解。 20 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出现了许多《红楼梦》诗词曲赋研究专著,它们分别探讨了《红楼梦》诗词的渊源、特点、作用、优劣及所体现的文艺思想等,并形成了专题研究。 《红楼梦》诗词的渊源 曹雪芹的诗词成就被很多学者所称道。我们知道,一方面,任何一个文学家都继承了前辈所创造的优秀文学传统,另一方面,我国清代诗歌有十分讲究用典的特点:这两个方面导致许多学者为探究曹雪芹的诗歌才能,专门去探究他的诗词曲赋等韵文究竟是接受了前代哪些人及哪些诗词的影响。 薛洪勣《“冷月葬花魂”还有更早的渊源》(《红楼梦学刊》1985年第1期)认为“冷月葬花魂”,并非源于明清之际著名的才女叶小鸾的两句禅语“勉弃珠环收汉玉,戏捐粉盒葬花魂”。似乎还有更早的渊源,这就是北宋王山的《笔奁录·盈盈传》。此传还收在李宪民《方斋广录》和洪迈《夷坚志》等书中。《红楼梦》中有“痴男怨女”的话,盈盈就是一个在中国小说史上较早出现的林黛玉型的怨女。在其本传中引录盈盈诗词多首,有《伤春曲》一阕,颇值得注意:“芳菲时节,花压枝折。蜂蝶撩乱,栏槛光发。一旦碎花魂,葬花骨,蜂兮蝶兮何不来,空余栏槛对寒月。”这首词抒写了盈盈的哀愁、不平和觉醒,也是她一生遭际和为人的绝妙写照。其人其诗与林黛玉确有某些相似之处。特别是,一眼即可看出,“碎花魂,葬花骨”、“空余栏槛对寒月”等句,与“冷月葬花魂”不仅在字面上类似,意境也较贴近。因此,薛洪勣以为这是林句的更早的渊源。 雷广平的《论唐寅诗风对〈红楼梦〉诗词创作的影响》(《社会科学战线》1996 年第2 期) 也认为唐寅诗风的主旋律对曹雪芹悲剧之作有着深刻影响,两人的诗词创作“同样是伤感惆怅的基调”。《红楼梦》诗词的许多诗句,“是承唐寅诗风的余绪,有的简直如出一辙,采用了转借、翻新等手法给读者留下了斑斑墨迹”,其一,《葬花吟》与唐寅《花下酌酒歌》、《一年歌》、《沈石田落花诗》有很多相同之处;其二,《好了歌》与唐寅《一世歌》有颇多相似之处;其三,《桃花行》与《桃花庵歌》有诸多相似之处。 姜志军在《古雅:<红楼梦>诗词的文化气脉》(《红楼梦学刊》1996年01期)中说:“中国的孔孟文化、老庄文化、楚骚文化、唐宋文化、元明清文化等,甚至海外的印度佛教文化,

红楼梦研究综述

红 楼 梦 研 究 综 述 会计学院 审计14-1班 万雨巍

红楼梦研究综述 红楼梦是中国清代伟大的著作。从清代到现在,对红楼梦的研究就从未停止,甚至出现了“红学”。其研究涉及《红楼梦》主题、版本、作者。现将其部分整理如下: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红楼梦学术研究总的有以下新热点: 1.红楼梦的作者是谁?红楼梦问世以来一直未署明作者之名。四川联合大学中文系张放教授发表了一个标新立异的论断:《红楼梦》作者不是曹雪芹,而是墨香,即脂砚斋。近几十年来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对《红楼梦》原始作者的探讨更加具体化,有说是曹颊的,有说是“竹村”的,有说是脂砚斋的,有说是曹渊的;也有人认为《红楼梦》的原始作者应是曹雪芹的二伯父曹硕。根据胡适的研究,明确了以下观点:第一、《红楼梦》的著者是曹雪芹;第二、曹雪芹是正白旗人,曹寅的孙子,生于富贵之家,身经繁华之所,会作诗也能作画;第三、曹寅死于康熙五十一年,曹雪芹生于此时;第四、曹家极盛时办过四次接驾;第五、《红楼梦》一书是曹雪芹破产倾家之后,在贫困中作出的,著书大概在乾隆初年到乾隆三十年左右,书未完而曹雪芹死了。胡适的考证意见代表了主流红学的意见,《红楼梦》第一页有一句话“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这句话是胡适认为曹是《红楼梦》作者的主要依据。但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似乎是编辑工作,并非原创。曹雪芹在曹家遭查检破败时仅十二岁,要理解曹家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是不可能的,可能有一个红楼梦的原创稿,而这原创可能就是曹家的人,后来经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进行编辑整理成为了这部宏著。 2.关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生辰,有多种说法:1715、1724、1716、1718、1719、1720、1 723。各种说法各持论据,争执不清。但主要争论的有两种,其一为康熙五十四年说。确认曹雪芹是曹颇遗腹子,就确定了他的生年。康熙五十四年三月初七日曹颗上代母陈情折说:“奴才之嫂马氏,因现怀妊孕已及七月。”三个月后生子即雪芹,他的生年便解决了,他是康熙五十四年(1715)六月降生的。其二是雍正二年说,周汝昌在《红楼梦新证》第五章《雪芹生卒》中,根据自己曹雪芹卒于癸未年的观点,又据敦诚《挽曹雪芹》.‘四十年华付杳冥”的诗句,上推四十年,得出曹雪芹生于雍正二年(1724)。另外,吴新雷曾提出康熙五十年说。他在《<朴村集>所反映的曹家事迹——兼考曹雪芹的生年和生父》(1981年《红楼梦研究集刊》第6辑)中认为,据张云章《闻曹荔轩银台得孙却寄兼送人都》,其“‘得孙诗’中的孙子就是曹雪芹,他于康熙五十年十一月初在北京出生,康熙五十一年春随曹寅到南京,至雍正五年十二月家破时已17岁。”1991年第4辑《红楼梦学刊》发表李春祥《(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兼评“自传说”》,也论证了“雪芹生于康熙五十年”,最后享寿52岁。

红楼梦开题报告doc

红楼梦开题报告 篇一:《红楼梦》开题报告 一、开题报告的含义与作用 开题报告,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计划。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 研究方案,就是课题确定之后,研究人员在正式开展研之前制订的整个课题研究的工作计划,它初步规定了课题研究各方面的具体内容和步骤。研究方案对整个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尤其是对于我们科研经验较少的人来讲,一个好的方案,可以使我们避免无从下手,或者进行一段时间后不知道下一步干什么的情况,保证整个研究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可以说,研究方案水平的高低,是一个课题质量与水平的重要反映。 二、写好研究方案应做的基础性工作 写好研究方案一方面要了解它们的基本结构与写法,但“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写好开题报告和研究方案重要还是要做好很多基础性工作。首先,我们要了解别人在这一领域研究的基本情况,研究工作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要有创造性,熟悉了别人在这方面的研究情况,我们才不会在别人

已经研究很多、很成熟的情况下,重复别人走过的路,而会站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事更高层次、更有价值的东西去研究;其次,我们要掌握与我们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理论基础扎实,研究工作才能有一个坚实的基础,否则,没有理论基础,你就很难研究深入进去,很难有真正的创造。因此,我们进行科学研究,一定要多方面地收集资料,要加强理论学习,这样我们写报告和方案的时候,才能更有把握一些,制定出的报告和方案才能更科学、更完善。 三、课题研究方案的结构与写法 课题研究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题名称 课题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这看起来是个小问题,但实际上很多人写课题名称时,往往写的不准确、不恰当,从而影响整个课题的形象与质量。这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只会生孩子,不会起名字”。那么,如何给课题起名称呢? 名称要准确、规范。 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比如我们现在有一个课题名称叫“佛山市教育现代化进程研究”,这里面研究对象就是佛山市,研究的问题就是教育现代化问题。有时候还要把研究方法写出来,比如鸿业小学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这里面研究的对象是小学生,而不是中学生或者大学生,研

《红楼梦研究》自学考试大纲

《红楼梦研究》自学考试大纲 曹雪芹是对中国和世界文化有着巨大贡献的作家,他所写的《红楼梦》,无论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形成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被誉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一、红楼梦研究的主要教学任务和范围 本课程以研究《红楼梦》作品本身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为主,考生应充分重视学习并钻研这部现实主义杰作的思想价值,作用影响、及其卓越的艺术技巧,以期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并从中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创作规律,为繁荣我国社会主义文学,提供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二、红楼梦研究的教材、学习方法和要求 (一)考生应熟读《红楼梦》原著。由于版本复杂和借书困难,指定两个读本:曹雪芹、高鹗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20回本;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120回本。教材选用华东师范大学版邸瑞平著《红楼撷英》(二)研究范围的四个方面要求如下: 1.红楼梦思想艺术的研究将成为自学考试的主要内容,考生应对这一专题有较深的理解和领会,在深入思考及钻研的基础上,提高分析能力及鉴赏水平,掌握这方面的有关知识,并能写出有一定质量的研究心得体会。 2.作者曹雪芹的研究。这一专题有助于理解《红楼梦》的时代背景及创作情况,考生应根据大纲要求,阅读一定的专著和论文,了解曹雪芹的家世和生平的研究概况,并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 其他如红学史的研究,成书过程及版本研究两个方面,考生可根据大纲要求,适当参考一些资料,了解这两方面研究之概况。 三、自学和考核内容 (一)《红楼梦研究》基本分叙为二十二个专题 1.红楼述略 2.红楼梦一书对传统思想和写法的打破 3.方兴未艾的学科——曹学 4.主题的多义性 5.孤标傲世借谁隐 6.贾宝玉论

《红楼梦》主线研究综述(1)

《红楼梦》主线研究综述(1) 关于《《红楼梦》主线研究综述(1) 》,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红楼梦》主线问题,学术界意见纷纭复杂,莫衷一是。而把握《红楼梦》的主线是认识《红楼梦》的主题及其思想价值和美学价值的关键。因此本文将50年代以来,有关《红楼梦》主线的各种见解加以梳理,以供红学研究者参考。 从50年代起,红学界开始提出了《红楼梦》的“主线”,或称作“中心线索”的问题。1980年前后,围绕《红楼梦》主线问题,展开了热烈的争论。从那时到最近,不断有人对这一问题发表有卓见的文章。据笔者所见,迄今为止有关《红楼梦》主线的看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类:(一)“单线”、(二)“双线”、(三)“三线”。现分述如下。 一

“单线”。此种意见又可梳理为六种观点: 一、“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说”。此说提出最早。下举三家·①李希凡、蓝翎在《关于〈红楼梦〉的思想倾向问题》(《新建设》1955年4月号)中说:“《红楼梦》是以贾宝玉、林黛玉与薛宝钗的恋爱故事作为贯串全书的中心线索。”②舒芜同志在《“谁解其中味”—有关〈红楼梦〉的若干问题讨论》(《红楼梦学刊》1980年第1辑)中认为:“无论如何,宝、黛、钗之间的故事,才是《红楼梦》的主要故事,或者说,是贯串和联络千头万绪的一条主线,这是不可否认的。”③邓遂夫在《<红楼梦>主线管窥》(《红楼梦学刊》1982年第1辑)中指出:“这部作品的主线,正确表达,应该是宝黛钗的爱情和婚姻悲剧。”“作品中‘描写主人公具体活动的具有连续性的、贯穿全书的一个中心事件’,也不仅仅是宝玉、黛玉之间的爱情悲剧,还应包括与此紧密相连而不可分割的宝玉、宝钗之间的婚姻悲剧,实际上是相互交错地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更具典型意义的中心事件—宝黛钗三人的命运悲剧。”除以上三家外,诸如吴组缃《论贾宝玉典型形象》(《北京大学学报》1956年第4期)、北京大学中国古典文学组写的《<红楼梦>的思想和艺术》(《北京大学学报》1973年第3期)等文章也都持此观点。 二、“宝黛爱情悲剧说”。持此观点的文章最多。下举5家:①

奥鹏 2019年 红楼梦研究 在线考试

单选题 (共23道题) 展开 收起 1.( 2.0分)织造在清代是一种特殊的官职,此官职也涉及到清代的()制度问题。 ? A、奏折 ? B、密折 ? C、公折 ? D、量刑 我的答案:B 此题得分:2.0分 2.(2.0分)目前比较流行的版本为: ? A、一百二十回 ? B、八十回 ? C、一百回 ? D、一百四十回 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0分 3.(2.0分)一些《红楼梦》的抄本附有脂砚斋的评语,被称为: ? A、程高本 ? B、脂评本 ? C、原初本

? D、早期本 我的答案:B 此题得分:2.0分 4.(2.0分)以下人物属于“金陵十二钗”副册的有: ? A、林黛玉 ? B、晴雯 ? C、巧姐 ? D、李纨 我的答案:B 此题得分:2.0分 5.(2.0分)《红楼梦》第五回册页上画着“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织。”是对()命运的暗示。 ? A、巧姐 ? B、王熙凤 ? C、林黛玉 ? D、惜春 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0分 6.(2.0分)《红楼梦》第五回册页上“一从二令三人木,苦相金陵事更哀”是对()命运的暗示。 ? A、林黛玉 ? B、王熙凤 ? C、薛宝钗

? D、贾宝玉 我的答案:B 此题得分:2.0分 7.(2.0分)《终身误》的抒情主人公是: ? A、林黛玉 ? B、贾宝玉 ? C、贾元春 ? D、薛宝钗 我的答案:B 此题得分:2.0分 8.(2.0分)“木石姻缘”指的是贾宝玉和()的爱情: ? A、林黛玉 ? B、薛宝钗 ? C、史湘云 ? D、妙玉 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0分 9.(2.0分)“金玉良缘”指的是贾宝玉和()的爱情: ? A、林黛玉 ? B、薛宝钗 ? C、史湘云 ? D、妙玉

红楼梦研究综述

红楼梦研究综述 红楼梦是中国清代伟大的著作。从清代到现在,对红楼梦的研究就从未停止,甚至出现了“红学”。其研究涉及《红楼梦》主题、版本、作者等以及其中的衣食住行、人物形象、诗词歌赋等各个方面。现将其部分整理如下: 一.研究热点综述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红楼梦学术研究总的有以下新热点: 1.红楼梦的作者是谁?红楼梦问世以来一直未署明作者之名。四川联合大学中文系张放教授发表了一个标新立异的论断:《红楼梦》作者不是曹雪芹,而是墨香,即脂砚斋。近几十年来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对《红楼梦》原始作者的探讨更加具体化,有说是曹颊的,有说是“竹村”的,有说是脂砚斋的,有说是曹渊的;也有人认为《红楼梦》的原始作者应是曹雪芹的二伯父曹硕。根据胡适的研究,明确了以下观点:第一、《红楼梦》的著者是曹雪芹;第二、曹雪芹是正白旗人,曹寅的孙子,生于富贵之家,身经繁华之所,会作诗也能作画;第三、曹寅死于康熙五十一年,曹雪芹生于此时;第四、曹家极盛时办过四次接驾;第五、《红楼梦》一书是曹雪芹破产倾家之后,在贫困中作出的,著书大概在乾隆初年到乾隆三十年左右,书未完而曹雪芹死了。胡适的考证意见代表了主流红学的意见,《红楼梦》第一页有一句话“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这句话是胡适认为曹是《红楼梦》作者的主要依据。但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似乎是编辑工作,并非原创。曹雪芹在曹家遭查检破败时仅十二岁,要理解曹家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是不可能的,可能有一个红楼梦的原创稿,而这原创可能就是曹家的人,后来经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进行编辑整理成为了这部宏著。 2. 关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生辰,有多种说法:1715、1724、1716、1718、1719、1720、 1 723 。各种说法各持论据,争执不清。但主要争论的有两种,其一为康熙五十四年说。确认曹雪芹是曹颇遗腹子,就确定了他的生年。康熙五十四年三月初七日曹颗上代母陈情折说:“奴才之嫂马氏,因现怀妊孕已及七月。”三个月后生子即雪芹,他的生年便解决了,他是康熙五十四年(1715) 六月降生的。其二是雍正二年说,周汝昌在《红楼梦新证》第五章《雪芹生卒》中,根据自己曹雪芹卒于癸未年的观点,又据敦诚《挽曹雪芹》.‘四十年华付杳冥”的诗句,上推四十年,得出曹雪芹生于雍正二年(1724) 。另外,吴新雷曾提出康熙五十年说。他在《<朴村集>所反映的曹家事迹——兼考曹雪芹的生年和生父》(1981 年《红楼梦研究集刊》第6辑) 中认为,据张云章《闻曹荔轩银台得孙却寄兼送人都》,其“‘得孙诗' 中的孙子就是曹雪芹,他于康熙五十年十一月初在北京出生,康熙五十一年春随曹寅到南京, 至雍正五年十二月家破时已17岁。” 1991年第4辑 《红楼梦学刊》发表李春祥《(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兼评“自传说” 》,也论证了“雪芹生于

红楼梦开题报告

红楼梦人物研究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 1.课题的来由 《红楼梦》是我们四大名著之一,从清至今,人们对它的拜读不但没有减少半分,反而与日俱增。这都缘于它所描写人物的多样性,故事情节的曲折性使我们爱恨交加。对于宝玉,黛玉,宝钗三人之间的感情纠葛。也许是最吸引大家的。随着我们成长,对这个也有深入了解。看过刘心武的“百家讲坛”,认识到这不只是三人的感情纠葛,更大的意义在于三人后的家庭,社会背景的深入。因此,我们决定去探究。也许只会是冰山一角,也许九牛一毫,但领略一番它的内涵,也并非无所收获。 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成员分工 指导老师: 组长 组员 4.活动步骤,内容 (1)阅读经典名著《红楼梦》 (2)搜集与《红楼梦》相关的人物评论与分析。 (3)制定表格,研究各种不同学说之间的主要差异。 (4)对书中的某一人物提出自己相对独立的观点。 (5)提交经验论文,制成开题报告。 5.研究计划 时间内容 1-6 周查阅资料确定课题 7-10 周开题报告会上网调查、实验调查 10-17 周筛选资料,形成论文 17-20 周展示研究成果,结题报告 4.活动步骤,内容 (1)阅读经典名著《红楼梦》 (2)搜集与《红楼梦》相关的人物评论与分析。 (3)制定表格,研究各种不同学说之间的主要差异。 (4)对书中的某一人物提出自己相对独立的观点。 (5)提交经验论文,制成开题报告。 5.研究计划 时间内容 1-6 周查阅资料确定课题 7-10 周开题报告会上网调查、实验调查 10-17 周筛选资料,形成论文 17-20 周展示研究成果,结题报告 4.活动步骤,内容 (1)阅读经典名著《红楼梦》 (2)搜集与《红楼梦》相关的人物评论与分析。 (3)制定表格,研究各种不同学说之间的主要差异。 (4)对书中的某一人物提出自己相对独立的观点。 (5)提交经验论文,制成开题报告。 5.研究计划 时间内容 1-6 周查阅资料确定课题

红楼梦主题研究

红楼梦主题研究 作者:朱琪08040155 院系:文传学院08级(1) 专业:汉语言文学 摘要:综观古今,凡不朽的作品,大都涉及人生及人性问题的终极求索,能够引发心灵上的长久共鸣,这正是悲剧精神在文学艺术中的价值体现。在《红楼梦》这部代表了中国小说水平最高峰的书里,悲剧精神扑面而来,更是其灵魂之所在。其创造的每个角色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一种悲剧色彩,他们的生命之曲无论怎样演奏,无一不是悲哀的旋律。恰如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所说:“彻头彻尾之悲剧也”、“悲剧中之悲剧也”。《红楼梦》是一部内涵丰厚的作品,展示了一个多重层次、又互相融合的悲剧世界。它以封建贵族青年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中心线索,通过贾、薛等家族由兴到衰的发展历史,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十八世纪中叶广阔的社会现实,集中地表现了封建社会种种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本质,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关键词:红楼梦、命运悲剧、爱情婚姻悲剧、家族悲剧、社会悲剧 悲剧是人类所追求的美好和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的矛盾。大凡一部永垂不朽的文学作品,必有精神境界的审美贯穿于其中。作者所表达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个流于琐碎的故事,而有深刻的哲学意蕴在里面,让人读后对人生有着深沉的思索,并有一种诉说的冲动。清末国学泰斗王国维断其为哲学﹑宇宙﹑文字且其“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而其价值亦既存乎于此”【1】。他认为该书“实示生活此痛苦之由于自造;对其解脱之道不可不由自己术之者也”。【2】在大观园的虚拟舞台上演出的是看似家常、平常事,而实际上却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不同寻常的人间悲剧。《红楼梦》是一个理想的美学课堂,在这里,随着一个贵族之家的败落,青春的生命和美好的爱情被几乎无事的悲剧所吞噬,“家”的毁灭,象征着的不仅是封建社会结构最基层的单位的解体,而且更象征着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荒芜,红楼一梦醒来之后,人们发现的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眼前却无路可走。精神的悲剧是最为深刻的悲剧。 《红楼梦》从任何一个角度看都是一部真正的悲剧作品,一部完整的悲剧作品。它的悲剧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人物的悲剧命运 《红楼梦》的悲剧精神主要体现为作者悲剧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作者对悲剧人生有着痛切地感受和透彻的了悟,从而凝结出令人心酸的人生箴言,第一回中“好了歌”便道出了人

《红楼梦》研究综述

《红楼梦》研究综述 《红楼梦》研究进入一九八四年后,已失去了前几年浩大的声势,出现了相对沉寂的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缺乏新鲜材料和新的研究手段;二是前些年争论的许多问题或已基本解决,或者僵持不下,没有新的焦点;三是由于整个古典小说的研究日趋活跃,一些研究者开始将课题转移到其他作品方面。其他方面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现将研究情况的部分综述如下: 一艺术研究与比较研究 想内容研究相比较,《红楼梦》艺术研究方面更多地吸引着研究者的注意,但是多数文章是探讨技巧,手法方面特色的,所论平平,重复者亦不鲜见。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对小说美学问题的探讨。 之《“红学”与美学》〔1〕从“《红楼梦》是艺术”、“艺术需要美”、“美在整体”三方面逐层深入地从美学的角度探及如何看待《红楼梦》内容之美和艺术之美的问题,思路较宽。吴调公《从晴雯之死一节看曹雪芹的美学观》〔2〕从具体的悲剧情节分析了曹雪芹由泛神思想出发表现出来的美学观所具有的三个特色,即“把悲剧美和泛神论朦胧地融合起来,加深加强了他对美与丑搏击的鲜明感受”,“在泛神论和悲剧美融成的美感中表现了一贯的神秘主义、悲观主义色彩”,“泛神论在他的悲剧描述中形成了时间和空间境界的广阔性以及朦胧美的特色”,论述角度较为独特。吴功正《论曹雪芹对中国小说美学的贡献》〔3〕、和何永康《笔在狂澜,诗触雅俗》〔4〕着重论述了《红楼梦》在小说美学方面的独特成就,梁归智《〈红楼梦〉与中国传统美学》〔5〕则从脂本、程高本的差别分析中,提出脂本的审美观是“真”,而程高本的审美观是“善”,两者高下悬殊,且有新旧之别,程高本取代脂本流传是“中国美学史上的一幕悲剧,是旧审美观对新审美观进行反扑的胜利”。从美学角度评价、讨论《红楼梦》的成就意义是一件重要的工作,近年来已经引起研究者的注意。这一方面需要有美学方面的研究者参加讨论,另一方面也需要红学界的同志注意吸收美学研究的成果,以便能使这项课题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直《〈红楼梦〉中的实境和借境》〔6〕一文以诗家“境界说”分析作品创造艺术境界的两种主要手法,广征博引而又立足本书,细微深入,颇能予人启发。李彤《〈红楼梦〉的意境表现浅谈》〔7〕在论述作品的意境表现之后指出,“因为通过意境贯通了中国诗和画的精神,才使《红楼梦》达到了如此幽深清雅的艺术境界,打破了叙事和抒情的界限,打破了小说和诗(狭义的)的界限,打破了再现性艺术和表现性艺术的界限,打破了诗(广义的)和画的界限,打破了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界限——我们正应该从如此重复的意义上,去认识《红楼梦》的意境,也应该这样融会贯通地去认识中国美学思想的传统。”庄克华《诗化的小说》认为:“《红楼梦》那迷人的魅力正是诗化的艺术力量产生出来的。曹雪芹成功地运用了诗化的结构、诗化的意境和诗化的语言去创作小说,打开了小说创作在艺术表现上的新路。其在艺术上的深刻影响,是很难估计出来的。”这些意见有助于将研究引向深入。 一些文章意在通过总结《红楼梦》的艺术经验以推动今天的文艺创作。例如周中明《曹雪芹在典型形象塑造上的新贡献》提出三点,一是“不是从旧的传统观念出发,而是从实际生活出发,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创造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的新人物”,二是“从描写单一的性格特征,发展为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描写人物的复杂性格”。三是“既通过日常的现实生活,创造出与千千万万个普通读者声息相通的普通人物,同时在这些普通人物形象身上,又体现了我们民族传统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刘敬圻《“淡淡写来”及其他》从《红楼梦》描叙大事件大波澜的艺术经验的分析中说明“我国小说的传统表现方法,并不存在永恒不变的模式,也不象某些文章所嘲弄的那么单调。古典小说中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艺术经验,对于反映我们当前的复杂世态、复杂的人物性格以及复杂而又复杂的一切,并不显得已经过时。”都有一些新意。 外文学比较研究的角度探讨《红楼梦》的文章不算太多。李达武《〈红楼梦〉与〈呼啸山庄〉主人公爱情悲剧的比较》认为两书主人公在对社会环境的反叛精神、性格特征以及不幸的命运方面有某种相似之处,但在充满迷恋、痛苦、钟情的纠缠与执着的追求爱情的悲剧方面,都有着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李书鲤《林黛玉与安娜》分析了她们在叛逆精神与悲剧命运方面同样具有高度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但两书作者的妇女观却有很大不同,托尔斯泰的妇女观是“历史的反动”,而曹雪芹却站在时代的前列。吴国光《〈十日

江苏自考红楼梦研究复习资料

2017年江苏自考27038红楼梦研究复习资料 《红楼梦研究》填空、选择题 1.《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最复杂的一部杰作,在世界文学有着重要的地位。 2.《红楼梦》作为一部艺术杰作,是中国审美文化的精粹结晶体。 3.《红楼梦》被誉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是一部浓缩的二十四史。 4.《红楼梦》是伟大的,也是复杂的。因此,就像歌德感慨“说不尽的莎士比亚”那样,人们也常常感叹“说不尽的《红楼梦》”。 5.《红楼梦》的伟大之处还在于它是中国文化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一株奇葩,融会了中国古代文化精神的精华。《红楼梦》从女娲补天开端,并以佛教的转世观念构造的神话来设置作品的人物与情节,用一僧一道将“宝玉”带入滚滚红尘和作品的世界,这表明《红楼梦》与中国文化中的各种主要的思想、观念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6.我们要强调的是,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研究《红楼梦》,最重要、最根本的是要反复阅读《红楼梦》。7.《红楼梦》产生的时代背景,从大的背景来说,应该产生于清代康、雍、乾时期,即传统所说的“康雍乾盛世”,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鼎盛时期;从具体的诞生时间看,它应该产生于乾隆前期。 8.满清入关后,以亡明为鉴,针对所说的种种弊端,励精图治,国势日隆,终于在康乾时期走向全盛。 9.《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生活年代大概是雍正元年到乾隆二十七年,这部小说的创作前后经历了十年左右的时间,所谓“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10.曹雪芹在小说中,借“假语村言”,将“真事隐去”,也正是在这种压抑的政治氛围中不得不采取的艺术手法。 11.曹雪芹对当时社会贫富不均,两极分化的现象,有着最为切身的体验。《红楼梦》在五十三回写宁国府庄头乌进孝年底来交租便是对此形象的描绘。 12.明末清初的中国思想界,从总体来说,处于一个新旧交替的复杂历史时期。 13.曹寅的口头禅:“树倒猢狲散”。 14.清初,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末清初三大儒)等人在思想上能取得巨大突破,显然与他们适?了时代?呼唤与期待有关。 15.明代中后期,由阳明心学思潮而掀起的狂飙?进的思想解放运动,对人性自由的渴望,对物质欲望的 16. 顾炎武、王夫之、黄?羲三人?中国传统思想进行了全面的反思,他们以研究明亡为契机,以?世致

《红楼梦》与周汝昌研究综述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文献综述 《红楼梦》与周汝昌研究综述(A Tale of the Stone and Zhou Ruchang literature review ) 专业 学号 姓名 二Ο一三年三月二十日

《红楼梦》与周汝昌文献综述 A Tale of the Stone and Zhou Ruchang literature review 摘要:现在《红楼梦》的研究已经越来越深入,这些都离不开周汝昌先生的辛苦研究。本文对现在学者在周汝昌对《红楼梦》的研究基础上发表的文章,进一步探讨周汝昌先生对《红楼梦》的研究贡献。 关键词:红楼梦;周汝昌;石头记 一、的范围及依据 笔者重点在《中国知网》上进行了文献检索,时间主要限定在2005至2013年,共得到300篇研究文献。通过筛选,对这些文章进一步阅读、分析和比较,最后筛选出20篇基本能反映这9年整体研究内容和水平的文章,试就其中有代表性的论点做一综述。 二、研究现状 1.关于在《红楼梦》和周汝昌的检索中得知,对于《红楼梦》的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是对大红学家周汝昌先生的观点也不乏有人对其报有怀疑的态度或认为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对周汝昌对《红楼梦》研究抱有怀疑态度,甚至于批评的人有很多,以下是检索中的列子。例如: 有学者指出《红楼梦的大对称结构”除了把青年读者思想搅乱了以外,什么积极意义也没有。周先生用大话故神其说,是不可信的。[1]同时他又认为:周汝昌却不承认曹雪芹的这个结构安排,对此极尽歪曲之能事。他多次说过,《西游记》写了个石头变猴子的故事,曹雪芹就在《红楼梦》中也写个石头变人的故事。可是曹雪芹从来没有描写过石头变人的故事。 首先,鼓吹宝玉不爱黛玉,最爱的是湘云。他说:“谁得一个‘真’呢?惟推湘云一人。宝玉真爱的是湘云。” 其次周先生为实现自己的目的,极力抬高湘云,贬低黛玉、宝钗和其他人物。“《红楼》中几位才女,群推黛、钗为首。以实论之,二人均不及湘云。”[2] 有人认为在《红楼梦》的文本断句中周汝昌先生存在错误比如《红楼梦》原文中有:“只

红楼梦研究复习资料(全)

《红楼梦研究》 1.《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最复杂的一部杰作,在世界文学有着重要的 地位。2.《红楼梦》作为一部艺术杰作,是中国审美文化的精粹结晶 体。3.《红楼梦》被誉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是一部浓缩的二十四 史。4.《红楼梦》是伟大的,也是复杂的。因此,就像歌德感慨“说不尽的莎士比亚”那样,人们也常常感叹“说不尽的《红楼梦》”。5.《红楼梦》的伟大之处还 在于它是中国文化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一株奇葩,融会了中国古代文化精神的精华。 《红楼梦》从女娲补天开端,并以佛教的转世观念构造的神话来设置作品的人物与情节,用一僧一道将“宝玉”带入滚滚红尘和作品的世界,这表明《红楼梦》与中国文 化中的各种主要的思想、观念都有着密切的关系。6.我们要强调的是,无论从什么 角度来研究《红楼梦》,最重要、最根本的是要反复阅读《红楼梦》。7.《红楼梦》产生的时代背景,从大的背景来说,应该产生于清代康、雍、乾时期,即传统所说的“康雍乾盛世”,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鼎盛时期;从具体的诞生时间看,它应 该产生于乾隆前期。 8.满清入关后,以亡明为鉴,针对所说的种种弊端,励精图治,国势日隆,终于在康 乾时期走向全盛。 9.《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生活年代大概是雍正元年到乾隆二十七年,这部小说的创 作前后经历了十年左右的时间,所谓“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10.曹 雪芹在小说中,借“假语村言”,将“真事隐去”,也正是在这种压抑的政治氛围中 不得不采取的艺术手法。 11.曹雪芹对当时社会贫富不均,两极分化的现象,有着最为切身的体验。《红楼梦》 在五十三回写宁国府庄头乌进孝年底来交租便是对此形象的描绘。 12.明末清初的中国思想界,从总体来说,处于一个新旧交替的复杂历史时期。13. 曹寅的口头禅:“树倒猢狲散”。 14.清初,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明末清初三大儒)等人在思想上能取得巨大突破,显然与他们适应了时代的呼唤与期待有关。 15.明代中后期,由阳明心学思潮而掀起的狂飙突进的思想解放运动,对人性自由的渴望,对物质欲望的肯定,使人们痛彻淋漓地感受了一次精神洗礼。 16. 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三人对中国传统思想进行了全面的反思,他们以研究明 亡为契机,以经世致用为目标,转而对君主专制、民族大义、学校制度等现实问题提 出自己的鲜明看法,成为了时代最强音。17.《红楼梦》产生的时代背景:(1)作 者对明末以来的男女真情、个性自由等传统命题做了全新的探索,高举思想解放大旗,歌颂男女发乎自然的真情,继承并发展,并对传统儒学思想做了激烈的批判;(2)作 者又过于重视物质利益,导致人欲横流的时代作了毫不留情的指责。 18.(1)对林黛玉、贾宝玉、晴雯、司棋、尤三姐等人物形象的塑造,集中体现了对“精神独立、思想自由、爱情独立”的强烈渴望与不懈追求。 (2)对薛宝钗、花袭人、贾探春、史湘云等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既肯定她们身上过 人的才气,又对她们忠于时代的道德约束,表达了强烈的不满。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