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学校常见传染病的防控知识

学校常见传染病的防控知识

常见传染病的防控知识

2022.2.

流行特点

(一)极易发生

1.学校是人群高度集中的地方,一个班几十个学生集中在几十平方左右的教室里,整天在一起生活学校,相互之间密切接触。

2.如果卫生设施不好,卫生制度不健全,卫生习惯不好,这就具备了传染病在学校里发生与流行的条件。

(二)学校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

学校是社会一个特殊的组成人,年龄构成从儿童、少年到青年。学生每天从四面八方一家一户汇集到学校里来,又从学校分散到千家万户里去。传染源从社会的每个角落进入学校,又从每个学校分散到每个家庭和社会上各个角落,所以说学校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

(三)学校极易造成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

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是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条件,缺一不可。而流行的强度大小则到决于传染源的多少、易感者的密度、传播途径实现机率大小和病原微生物致病力的强弱。学校易感者密度高,传染源又容易进入学校,传染机制极易实现。所以学校极易造成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

(四)季节性

学校传染病的流行与社会上传染病流行一样,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冬春季呼吸道传染病多发,夏秋季则以肠道传染病为主。除此以外,学校传染病发,夏秋季则以肠道传染病为主。除此以外,学校传染病的发生还与学校寒暑假及开学有密切关系。

(五)年龄特点

学校里的在校学生,其年龄可以从6岁到20岁左右。学校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可因年龄不同而有所不同。小学由于学生基础免疫水平低,而易发生呼吸道传染病流行;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均可以爆发、流行。

传染病觉症状

1.发热:由感染性的原因引起,可分为三个阶段。

(1)体温上升期:特点为产热大于散热。体温上升的方式有骤升和渐升。体温突然升高,在数小时内体温就上升到最高点,称为骤升,如肺炎球菌性肺炎。体温逐渐升高,在数日内上升到最高点,称为渐升,如伤寒。

(2)高热持续期:其特点为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趋于平衡。

(3)退热期:其特点为散热大于产热,散热增加而产热趋于正常,体温恢复至正常调节水平。体温急剧下降称为骤退,如大叶性肺炎;体温逐渐下降称为渐退,如伤寒。体温下降时,由于大量出汗,体液丧失,年老体弱及患心血管病

的病人,易出现虚脱或休克现象,表现为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四肢湿冷等,应密切观察,加强护理。

2.发疹:许多传染病在发热的时候伴有发疹,疹子出现的时间因病种而异,水痘、风疹最早,伤寒最迟。疹子的分布也因病种不同而有所差异,水痘的疹子主要分布于躯干,麻疹有柯氏斑,皮疹由耳后向四肢躯干蔓延。

形态分4种

①斑丘疹:多见于麻疹、风疹、猩红热等。

②疱疹或脓疱疹:多见于水痘、手足口病等。

③出血疹:多见于流行性出血热等。

④荨麻疹:多见于血清病、病毒性肝炎等。

传播途径

1.空气、飞沫、尘埃以呼吸道为进入门户的传染病,如麻疹、流感、水痘等。

2.水、食物、苍蝇以肠道为进入门户传播的传染病,如菌痢、伤寒等。

3.手、用具、玩具又称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如手足口病等。

4.虫媒传播:蚊子、跳蚤等,如乙脑、疟疾等。

5.血液/体液/血制品传播:见于乙肝、艾滋病等。

6.土壤被虫卵、芽孢等污染时,成为传播途径,如寄生虫病。

常见传染病种类

流行性感冒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腮腺炎

麻疹

猩红热

水痘

手足口病

流行性感冒

传染源:病人和带菌者

传播途径:空气飞沫传播

潜伏期:1~3天

临床表现:症状较普通感冒重,表现为突然起病的高热、寒颤、头痛、肌痛、全身不适

水痘

传染源:病人为唯一传染源

传播途径:密切接触及空气飞沫传播

潜伏期:12~21天,平均14天

临床表现:

1.发热:低热或中等发热及头痛、全身不适

2.疱疹:初期为红斑疹,经数小时发展为疱疹,形似露珠水滴,3~5mm 大小,疱液透明,后转为混浊。先出现于躯干和四肢靠近心脏一端,四肢远端较少。曾接种过疫苗者表现不典型。

流行性腮腺炎

腮腺炎患者和健康带毒者是本病的传染源。

腮腺炎主要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发生,尤以5-15岁患者较为多见。由患者和健康带毒者的唾液或呼吸道分泌液飞沫经空气传播。被患者和健康带毒者唾液污染的食具或玩具,在短时间内接触到易感者的口腔亦可引起感染。

本病潜伏期14-21天,平均18天。

临床表现:

1.腮腺肿大:为该病的特征性病变,75%患者表现为双侧腮腺肿大,疼痛明显。

2.起病急,有发热、怕冷、头痛等类似感冒症状。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脑通过呼吸道传播,传染源主要是健康携带者。

婴幼儿发病最高、其次为学龄儿童及青少年,冬春季节高发。

潜伏期为2-10天,平均4天左右。

临床表现主要有急性发热、剧烈头通、恶心、呕吐、颈强直、畏光、皮肤瘀斑等。

猩红热

一、传染淅:病人和带菌者

二、传播途径:空气飞沫传播

三、潜伏期:通常2-3天

四、临床表现:

1.发热、多为持续性,可达39℃。

2.咽喉炎:表现有咽痛、吞咽痛,可以皮疹出现之前发生。

3.皮疹:发热后第2日,由耳后、颈部及上胸部开始发疹,分布均匀,针尖大小的丘疹,按压会裉色,伴有发痒的感觉。

4.“草莓舌”、“杨梅舌”:舌乳头肿胀形成“草莓舌”,2-3日后舌苔脱落,舌乳头凸起,被为“杨梅舌”。

麻疹

由于近年来麻疹疫苗的应用,使麻疹的临床症状变得不十分规律。典型麻疹有潜伏期,前驱期,出疹期和恢复期,典型症状是高热、皮疹及呼吸道卡他等炎症。

潜伏期:平均为10-14天。

前驱前:2-4天,有发热、上呼吸道卡他结膜炎等,此期后期可见到颊粘膜周围有红晕的0.5-1mm灰白色小点,称柯氏斑,是早期诊断麻疹的标志。

出疹期:多在发热4-5天后出现,持续2-5日不等。皮疹为玫瑰色丘疹,自耳后、发际、前额、面、颈部开始逐渐波及躯干和四肢手掌足底,出疹时体温达到高峰,皮疹出齐后体温开始下降。

恢复期:皮疹色变暗,有色素沉着及糠皮样脱落。如不出现并发症,病情自愈。

手足口

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传播途径:密切接触传播,多发生5岁以下幼儿。

潜伏期:3-7天

临床表现:

1.发热:约半数病人于发病前1-2天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多在38℃左右。

2.出疹: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

学校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及应急预案(精选10篇)

学校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及应急预案 学校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及应急预案(精选10篇) 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大家逐渐认识到措施的重要性,措施是管理学的名词,通常是指针对问题的解决办法、方式、方案、途径,可以分为非常措施、应变措施、预防措施、强制措施、安全措施。我们应当如何写措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学校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及应急预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校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及应急预案篇1 学校人群聚集,流动性大,接触面广,是传染病的易发场所。青少年由于其免疫功能尚不完善,抵御各种传染病的能力较弱,是多种传染病的好发年龄,一旦发生,极易传播和流行,并可扩大到家庭和社会。必须高度戒备地重视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为有力地保障我校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学校发展,维护学校稳定,将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依法纳入科学、规范、有序的轨道,形成工作常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及相关文件精神的要求,特制订我校“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及应急预案,确保一旦发现疫情,及时采取坚决措施,控制传染病,阻断传播途径,坚决防止疫情传播及蔓延。 一、健全领导机构,加强统一领导 1、成立常见传染病防控领导小组 组长:孙广富 副组长:刘祥涛王兴林刘莉 成员:刘益民郝新海朱桂真蒋兴超刘云艳 陈飞胡三永李红 2、职责: (1)负责领导、协调、组织全校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必要的预防经费和物资保障。 (2)负责常见传染病防控工作的组织开展、检查督促、资料收集与归档等工作。

二、遵循预防为主,狠抓措施落实 1、做好常见传染病防治宣传工作,增强师生卫生防疫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1)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预防传染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出好宣传专刊。 (2)利用健康教育课,开展好以预防常见传染病为重点的健康知识教育。 2、印发《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供全校教职工传阅学习,增强教职工法律意识和责任感。 3、开展“三管四灭”(管污水、管粪便、管垃圾处理、灭蝇、灭蚊、灭鼠、灭蟑螂)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搞好环境卫生,在卫生防疫部门的指导下做好环境消毒工作。 4、加强饮食、饮水卫生管理,严防食物中毒和传染病发生。按照《食品卫生法》、《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管理规定》等有关法规要求,切实加强学校食堂和小卖部管理,严格购物登记、试尝留样、餐具消毒、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制度,做好检查落实。 5、有计划地做好师生健康体检和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接种工作。 6、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与传染病人接触,生病及时就医;教育学生坚持锻炼,增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7、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共同做好学校周边不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饮食摊点的整治,消除引发学校传染病的隐患。 8、加强门卫管理,切断外来传染病源。 9、做好预防常见病的必要药品等物资储备。 三、坚持晨检制度,畅通报告渠道 1、班主任要按照要求,坚持对学生每日晨检,把预防常见传染病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对因病请假在家的学生要通过电话等方式询问病情;在校生病的学生要及时送医务室诊治,对需送县级医院进一步诊治的学生要及时通知家长陪同前往(对暂时无法通知家长的学生由班主任陪同前往),发现传染病患者及时报告学校传染病预防办公室。 2、医务室要坚持对饮食从业人员每日晨检,发现传染病患者,立

学校常见传染病预防的知识

学校常见传染病预防的知识学校常见传染病的预防知识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目前正值各种传染病的高发季节,特别是呼吸道传染病,它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由于学校里人群密集,人员接触频繁,病原体容易通过学生或物品从社会带到学校从而在学校中传播开来,又容易从学校带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而且我们少年儿童正处在身体生长发育期,各个系统发育还不完善,抵抗力低下,对疾病往往是防不胜防,容易感染传染病。一旦有传染病传入学校更容易发生传染病疫情的暴发和流行,将严重影响广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学校的教学秩序。下面简要介绍学校常见传染病的特点和预防知识。 一、人类的四大传染病 人类的传染病种类很多,按照传播途径的不同,可以分为四大传染病,包括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和体表传染病。 1、呼吸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侵入呼吸道粘膜以后所引起的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白喉、百日咳、猩红热、肺结核、流行性腮腺炎、麻疹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这些病大多

发生在冬、春季节,病人和带菌者是主要的传染源。病原体的原始寄生部位是呼吸道粘膜和肺,主要通过飞沫、空气传播。不随地吐痰,保持住房和公共场所的空气流通,以及戴口罩等,可以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 2、消化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侵入消化道粘膜以后所引起的传染病,包括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肝炎、伤寒、脊髓灰质炎、蛔虫病和蛲虫病等。这些病大多发生在夏、秋季节,病人和带菌的动物是主要的传染源。病原体的原始寄生部位是消化道及其附属器官,主要是通过饮水和食物传播的。因此,不喝生水,不生吃未经洗净的蔬菜、瓜、果,大力消灭苍蝇,饭前便后洗手等,可以预防消化道传染病的发生。 3、血液传染病:血液传染病是指以节肢动物(如蚊、虱、蚤、蜱等)为媒介所引起的传染病,因而又叫虫媒传染病,包括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丝虫病和出血热等。病人和带菌的动物是主要的传染源。病原体的原始寄生部位是血液和淋巴,主要是经由进程吸血的节肢动物传播的。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覆灭蚊、虱等吸血的节肢动物,可以防备血液传染病的产生。 1

学校常见传染病预防常识

学校常见传染病预防常识 手足口病预防常识 一、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1、人群密切接触,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 2、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故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 3、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其中人群密切接触是该病重要的传播方式。 二、环境消毒要点 1、不需要大规模喷洒消毒。 2、只需要对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课桌椅、餐桌、婴儿床栏杆、楼梯把手等)、玩具、游乐设施、寝具及书本等做重点消毒。 3、清洁完毕的物体可移至户外,接受阳光照射,通过紫外线杀灭病毒。 三、消毒方法的使用 1、粪便:可用生石灰以1:1的比例与其搅拌均匀消毒。 2、食、饮具:用25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30分钟。 3、生活用具、玩具、校舍、书籍:用500毫克/升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消毒,作用时间30分钟,或用0.3%过氧乙酸作用60分钟,或用紫外线灯直接照射30分钟。 4、患者衣、被单:阳光下曝晒或煮沸20分钟或用50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 5、盛放排泻物的容器:用50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浸泡120分钟。

6、饮用水:用1~3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如漂白粉、优氯净等作用30分钟。 7、灭蝇:可用5%氯氰菊酯(奋斗呐)、2.5%溴氰菊酯或其他杀虫剂,按说明书使用。 8、生活污水:用5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作用120分钟。 9、垃圾:用100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喷雾作用120分钟。 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可防可治。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做到“喝开水、吃熟食、洗净手、勤通风、晒衣被”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托幼机构如何预防控制手足口病 ⑴每日晨检,逐一检查儿童发热和手掌、脚掌、口腔等部位皮疹情况。 ⑵晨检无症状后,儿童方可进入教室。 ⑶饭前便后要洗手。 ⑷上一堂手足口病预防课,让儿童熟知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和正确洗手的方法。 ⑸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 ⑹开展致家长手足口病防治知识一封信活动,让儿童带回家,并请家长读给儿童听。 ⑺早晨和下午上课前,教室和寝室活动场所通风换气、消毒。 ⑻每天对儿童的玩具、餐具、毛巾等用消毒液浸泡消毒,定期晾晒被褥。 ⑼每天早晚对扶手、门把手、电梯按钮、桌椅、公共电话等用消毒液进行擦拭消毒1~2次,及时消毒儿童粪便。 ⑽儿童入托时,托幼机构校舍门前放置消毒液浸泡的消毒垫。

学校传染病防控知识宣传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 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 主要症状:有发热、全身酸痛、咽痛、咳嗽等症状。 易感人群: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但维持的时间不长,病毒不断发生变异,可引起反复感染发病。 预防措施: (一)接种流感疫苗已被国际医学界公认是防流感的最有效的武器。 (二)勤洗手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 (三)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避免飞沫污染他人。流感患者在家或外出时佩戴口罩,以免传染他人。 (四)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麻疹 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凡是没有接种过麻疹疫苗,接触后90%以上均会发病,1-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 传播途径: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病人的眼结膜、鼻、口、咽等处的分泌物(如眼泪、鼻涕、痰等)以及尿和血液中都存在着麻疹病毒。 主要症状:麻疹的潜伏期为10-11天,开始时症状像感冒,但同时出现眼红、眼皮发肿、流泪、怕光、打喷嚏、咳嗽等更严重的症状。第4天起从耳朵后面开始出现玫瑰色的斑丘疹,2-3天皮疹遍及全身,随后疹退,脱屑。其他症状也逐渐消退。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多见于婴幼儿,但近年来由于麻疹疫苗的广泛接种,发病年龄有后移趋势。预防措施: (一)尽量减少和患者及其患者家属接触是预防麻疹的关键。 (二)做好保健工作,按时接种麻疹疫苗,室空气流通,流行季节少到公共场所,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 (三)自动免疫:易感者都应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我国目前定于8个月时初种,4岁、6岁时各加强一次。

学校传染病防控制度和措施(16篇)

学校传染病防控制度和措施(16篇) 学校传染病防控制度和措施(精选16篇) 学校传染病防控制度和措施篇1 校园常见传染病 1、流感(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其发病率占传染病之首位。潜伏期1—3日,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流涕、咽痛、干咳,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不适等,发热一般持续3—4天,也有表现为较重的肺炎或胃肠型流感。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传染期为1周。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 2、水痘 水痘是传染性很强的疾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水痘的典型临床表现是中低等发热,很快成批出现红色斑丘疹,迅速发展为清亮的卵圆形的小水疱,24小时后水疱变浑浊,易破溃,然后从中心干缩,迅速结痂。临床上往往丘疹、水疱疹、结痂同时存在,呈向心性分布,即先躯干,继头面、四肢,而手足较少,且瘙痒感重。接受正规治疗后,如果没有并发感染,一般7-

10天可治愈。传染源主要是病人。传播途径为呼吸道飞沫传染和接触了被水痘病毒污染的食具、玩具、被褥及毛巾等的接触传染。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多见,中青年偶发。由于本病传染性强,患者必须早期隔离,直到全部皮疹干燥结痂为止。 3、流行性腮腺炎 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的传染病,一般2周左右可治愈。典型的临床症状是发热、耳下腮部、颌下漫肿疼痛,腮腺肿大的特点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方蔓延,可并发脑膜脑炎、急性胰腺炎等。传染源是腮腺炎病人或隐性感染者,病毒经过飞沫使健康人群受感染。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预后良好,病后有持久的免疫力。 4、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属引起的一种急性病毒感染性疾病,多数病例感染病原体为柯萨奇病毒 A 16型,其次是5型和10型;另外,还有肠道病毒 71型也与手足口病爆发有关。手足口病通常见于不足 5岁的幼儿,成人也可发病。患者症状 /体征包括皮疹、口腔内(疱疹性咽峡炎)和口周疱疹或溃疡、发热。传播途径通过人和人直接接触、空气传播或接触感染物体 /表面。 预防措施 1、定时打开门窗自然通风。可有效降低室内空气中微生物的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 学校常见传染病有肺结核、病毒性肝炎、麻疹、腮腺炎、水痘、流感等。其中腮腺炎、水痘、流感及麻疹均具有极强的传染性。所以每人都要充分认识传染病对我们身体健康造成的危害,轻者可影响工作、学习及生活;重者可留后遗症甚至死亡。 一水痘 水痘是一种常见、多发的儿童传染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可产生反复持续的、无临床症状的潜伏感染。临床特点是皮肤粘膜出现瘙痒性水疱疹。是发展中国家儿童的主要传染病之一,严重威胁儿童的健康,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这种传染病的有效措施。 【流行病学】 本病多发生在冬未、初春季节。90%患儿年龄在10岁以下,高峰为6~9岁,但亦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包括新生儿期。通过直接接触、飞沫、空气传播。水痘结痴后病毒消失,故传染期自出疹前24小时至病损结痂,约7~8天。潜伏期11~21天,一般14天左右。 水痘病毒经口、鼻侵入人体,首先在上呼吸道增殖,然后侵入血中,产生病毒血症,引起皮肤及内膜损害而发病。

【并发症】 水痘个别病例病变可累及肺、食管、胃、小肠、肝、肾上腺、胰等处,引起局部充血、出血、炎细胞侵润及局灶性坏死。带状疱疹受累的神经节可出现炎细胞浸润、出血、灶性坏死及纤维性变。 (一)皮肤继发感染:最常见,如脓疱疮、蜂窝组织炎等。 (二)血小板减少:常有皮肤、粘膜出血,严重者有内脏出血,包括肾上腺出血,预后不良。 (三)水痘肺炎:儿童不常见,临床恢复迅速,X线改变常持续6~12周,偶有死亡报道。 (四)心肌炎、心包炎、心内膜炎、肝炎、肾小球肾炎、关节炎及睾丸炎均有少数病例报道;喉部损伤可引起水肿,严重者致呼吸窘迫。 (五)神经系统:脑炎常在出疹后数日出现,呈现小脑症状者如共济失调、眼球震颤、颤抖等较出现惊厥及昏迷等脑症状者预后为好。存活者中15%有癫痫、智能低下及行为障碍等后遗症。其他神经系统合并症包括:格-巴综合征、横断性脊髓炎、面神经瘫痪、伴暂时

学校常见传染病的防控知识

常见传染病的防控知识 2022.2. 流行特点 (一)极易发生 1.学校是人群高度集中的地方,一个班几十个学生集中在几十平方左右的教室里,整天在一起生活学校,相互之间密切接触。 2.如果卫生设施不好,卫生制度不健全,卫生习惯不好,这就具备了传染病在学校里发生与流行的条件。 (二)学校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 学校是社会一个特殊的组成人,年龄构成从儿童、少年到青年。学生每天从四面八方一家一户汇集到学校里来,又从学校分散到千家万户里去。传染源从社会的每个角落进入学校,又从每个学校分散到每个家庭和社会上各个角落,所以说学校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 (三)学校极易造成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 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是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条件,缺一不可。而流行的强度大小则到决于传染源的多少、易感者的密度、传播途径实现机率大小和病原微生物致病力的强弱。学校易感者密度高,传染源又容易进入学校,传染机制极易实现。所以学校极易造成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 (四)季节性 学校传染病的流行与社会上传染病流行一样,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冬春季呼吸道传染病多发,夏秋季则以肠道传染病为主。除此以外,学校传染病发,夏秋季则以肠道传染病为主。除此以外,学校传染病的发生还与学校寒暑假及开学有密切关系。 (五)年龄特点 学校里的在校学生,其年龄可以从6岁到20岁左右。学校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可因年龄不同而有所不同。小学由于学生基础免疫水平低,而易发生呼吸道传染病流行;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均可以爆发、流行。 传染病觉症状 1.发热:由感染性的原因引起,可分为三个阶段。 (1)体温上升期:特点为产热大于散热。体温上升的方式有骤升和渐升。体温突然升高,在数小时内体温就上升到最高点,称为骤升,如肺炎球菌性肺炎。体温逐渐升高,在数日内上升到最高点,称为渐升,如伤寒。 (2)高热持续期:其特点为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趋于平衡。 (3)退热期:其特点为散热大于产热,散热增加而产热趋于正常,体温恢复至正常调节水平。体温急剧下降称为骤退,如大叶性肺炎;体温逐渐下降称为渐退,如伤寒。体温下降时,由于大量出汗,体液丧失,年老体弱及患心血管病

学校常见流行病防治知识完整版

学校常见流行病防治知 识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学校常见流行病防治知识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 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 主要症状:有发热、全身酸痛、咽痛、咳嗽等症状。 易感人群: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但维持的时间不长,病毒不断发生变异,可引起反复感染发病。 预防措施: (一)接种流感疫苗已被国际医学界公认是防范流感的最有效的武器。 (二)勤洗手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 (三)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避免飞沫污染他人。流感患者在家或外出时佩戴口罩,以免传染他人。 (四)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麻疹

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凡是没有接种过麻疹疫苗,接触后90%以上均会发病,1-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 传播途径: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病人的眼结膜、鼻、口、咽等处的分泌物(如眼泪、鼻涕、痰等)以及尿和血液中都存在着麻疹病毒。 主要症状:麻疹的潜伏期为10-11天,开始时症状像感冒,但同时出现眼红、眼皮发肿、流泪、怕光、打喷嚏、咳嗽等更严重的症状。第4天起从耳朵后面开始出现玫瑰色的斑丘疹,2-3天内皮疹遍及全身,随后疹退,脱屑。其他症状也逐渐消退。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多见于婴幼儿,但近年来由于麻疹疫苗的广泛接种,发病年龄有后移趋势。 预防措施: (一)尽量减少和患者及其患者家属接触是预防麻疹的关键。 (二)做好保健工作,按时接种麻疹疫苗,室内空气流通,流行季节少到公共场所,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 (三)自动免疫:易感者都应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我国目前定于8个月时初种,4岁、6岁时各加强一次。 水痘 水痘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水痘患者多为 1-14岁的孩子。在幼儿园和小学最容易发生和流行。虽然水痘属于急性传染病,但通常比较温和,不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 白水县西固中心卫生院 (一)传染病的定义 由各种致病微生物所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人之间相互传染的疾病叫传染病。 (二)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 1.传染源 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病原体在传染源的呼吸道、消化道、血液或其他组织中生存、繁殖,并且能够通过传染源的排泄物、分泌物或生物媒介(如蚊、蝇、虱等),直接或间接地传播给健康人。 2.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病原体传播的主要途径有: ①、通过空气从呼吸道传染,如流感、流脑、麻疹、百日咳、猩红热等。 ②、通过食物经消化道传播,如痢疾、伤寒、甲型肝炎等。 ③、通过昆虫及动物传染,如蚊子传播乙脑,虱子传播斑疹、伤寒,狗能传播狂犬病,苍蝇传播痢疾等。 ④、通过日常接触传染,如甲肝、沙眼、红眼病、水痘等 ⑤、通过血液传播,如输血、打针感染乙肝、丙肝等。

3.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例如,未出过麻疹的一些儿童,就是麻疹的易感人群。 下面以流行性感冒的流行为例,来说明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当流感患者讲话、咳嗽、打喷嚏时,会从鼻咽部喷出大量的含有流感病毒的飞沫,悬浮于空气中,周围的人吸入了这种带有病毒的空气以后,病毒进入呼吸道,就有可能引起流行性感冒。可见,流行性感冒的传染源主要是流感患者,传播途径是飞沫、空气传播,易感人群则可以包括大多数人。那么,怎样预防传染病呢? 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传染病流行的时候,切断三个基本环节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的流行即可终止。我们预防传染病的各种措施,都是分别针对三个基本环节中的某个环节的。因此,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也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控制传染源 不少传染病在开始发病以前就已经具有了传染性,当发病初期表现出传染病症状的时候,传染性最强。因此,对传染病人要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防止传染病蔓延。患传染病的动物也是传染源,也要及时地处理。这是预防传染病的一项重要措施。 2.切断传播途径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措施

学校常见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青少年学生是传染病的好发人群,学校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每天学生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学校,由于他们的免疫功能尚不完善,抵御各种传染病的能力较弱,一旦传染病发生,易于传播和流行,并可能扩散到家庭和社会?因此,学校、卫生部门应密切配合,及早采取有力的防控措施,对学生中的传染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有效防控学校传染病,保护学生的身体健康,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一、学校常见传染病种类及症状 1、甲流感:早期症状与普通流感相似,包括发热、咳嗽、喉痛、 身体疼痛、头痛、发冷和疲劳等,有些还会出现腹泻或呕吐、肌肉痛或疲倦、眼睛发红等.部分患者病情可迅速进展,来势凶猛、突然高 热、体温超过39C,甚至继发严重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血细胞减少、肾功能衰竭、败血症、休克及Reye 综合征、呼吸衰竭及多器官损伤,导致死亡. 隔离期限:自发病日起10天. 2、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行 无明显季节性,以冬春季节为多?临床特点为急起高热,体温达 39-40 C甚至更高,伴头痛、全身酸痛等?以全身中毒症状重,而呼吸道症状轻为特征?流感病毒的变异化非常快,是一种无国界的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多数人以为流感是小病而不加理会,其实每年死于流感的人不胜其数.流感病毒若入侵器官,可引致严重的并发症,例如肺炎、支气管炎、心力衰竭等,后果十分严重?传播途径为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染,人群普遍易感?发病3天内传染性最强. 隔离期限:自发病日起7天 3、出疹性疾病 麻疹: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因全省多次组织麻疹疫苗的强化免疫,目前多为散发?好发于冬春两季?临床特征为发热、流涕、咳嗽、眼结膜炎、口腔粘膜斑及全身皮肤斑丘疹?常可并发肺炎,而危及婴幼儿生命?其发疹特点为先热后疹,皮疹颜色深,疹间参差不齐,手摸粗糙,疹后皮肤呈皮糠样改变?传染期一般为出疹前5 日至出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

学校常见流行病防治知识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 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 主要症状:有发热、全身酸痛、咽痛、咳嗽等症状。 易感人群: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但维持的时间不长,病毒不断发生变异,可引起反复感染发病。 预防措施: (一)接种流感疫苗已被国际医学界公认是防范流感的最有效的武器。 (二)勤洗手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 (三)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避免飞沫污染他人。流感患者在家或外出时佩戴口罩,以免传染他人。 (四)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麻疹

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凡是没有接种过麻疹疫苗,接触后90%以上均会发病,1-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 传播途径: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病人的眼结膜、鼻、口、咽等处的分泌物(如眼泪、鼻涕、痰等)以及尿和血液中都存在着麻疹病毒。 主要症状:麻疹的潜伏期为10-11天,开始时症状像感冒,但同时出现眼红、眼皮发肿、流泪、怕光、打喷嚏、咳嗽等更严重的症状。第4天起从耳朵后面开始出现玫瑰色的斑丘疹,2-3天内皮疹遍及全身,随后疹退,脱屑。其他症状也逐渐消退。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多见于婴幼儿,但近年来由于麻疹疫苗的广泛接种,发病年龄有后移趋势。 预防措施: (一)尽量减少和患者及其患者家属接触是预防麻疹的关键。 (二)做好保健工作,按时接种麻疹疫苗,室内空气流通,流行季节少到公共场所,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 (三)自动免疫:易感者都应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我国目前定于8个月时初种,4岁、6岁时各加强一次。 水痘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措施(大全)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措施(大全) 第一篇: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措施(大全) 学校常见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青少年学生是传染病的好发人群,学校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每天学生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学校,由于他们的免疫功能尚不完善,抵御各种传染病的能力较弱,一旦传染病发生,易于传播和流行,并可能扩散到家庭和社会。因此,学校、卫生部门应密切配合,及早采取有力的防控措施,对学生中的传染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有效防控学校传染病,保护学生的身体健康,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一、学校常见传染病种类及症状 1、甲流感:早期症状与普通流感相似,包括发热、咳嗽、喉痛、身体疼痛、头痛、发冷和疲劳等,有些还会出现腹泻或呕吐、肌肉痛或疲倦、眼睛发红等。部分患者病情可迅速进展,来势凶猛、突然高热、体温超过39℃,甚至继发严重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血细胞减少、肾功能衰竭、败血症、休克及Reye综合征、呼吸衰竭及多器官损伤,导致死亡。 隔离期限:自发病日起10天。 2、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无明显季节性,以冬春季节为多。临床特点为急起高热,体温达39-40℃甚至更高,伴头痛、全身酸痛等。以全身中毒症状重,而呼吸道症状轻为特征。流感病毒的变异化非常快,是一种无国界的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多数人以为流感是小病而不加理会,其实每年死于流感的人不胜其数。流感病毒若入侵器官,可引致严重的并发症,例如肺炎、支气管炎、心力衰竭等,后果十分严重。传播途径为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染,人群普遍易感。发病3天内传染性最强。 隔离期限:自发病日起7天 3、出疹性疾病 麻疹: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因全省多次组织麻

(完整)学校传染病防控知识

(完整)学校传染病防控知识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学校传染病防控知识)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学校传染病防控知识的全部内容。

学校传染病防控知识 会昌县私立英才学校政教处校园内常见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甲型H1N1流感、季节性流感、麻疹、风疹、水痘、流 行性腮腺炎等肠道传染病、手足口病、痢疾、甲肝、伤寒、感染性腹泻等食物中毒,开学初期 多发。 一、甲流基础知识 临床表现:通常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咽痛、流涕、鼻塞、头痛、全身酸痛、乏力,部分病例出现呕吐和腹泻,约10%病例可不发热。 本病的诊断主要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查.(病前7天旅行史、接触史,) 发病前7天内曾到过甲型H1N1流感流行(出现病毒的持续人间传播和基于社区水平的流行和 暴发)的国家或地区,也包括曾到过明确有甲型H1N1流感流行的社区,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 高危病例:是指患甲型H1N1流感后可能病情较重,病死率较高的人群。 1、年龄<5岁的儿童; 2、年龄≥65岁的老年人; 3、妊娠妇女; 4、伴有慢性基础性疾病。 传染源:病人和无症状感染者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或气溶胶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处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和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亦可能造成传播。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潜伏期一般为1-7天,多为1—3天。 二、流行态势及特点 特点:传染性强,传染力强于季节性流感;致病性强,显性感染为主;病死率低(小于 1.13%)。 1、全球:9月4日WHO称目前全球报告的甲型流感确诊病例总数为25万多例,至少2837 人死亡,仅过去一周就新增死亡人数652人。但由于许多疫情严重的国家已不再统计新增病例,这个数字显然比实际感染数字要低得多。 2、全国(内陆): 截至9月7日,我国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累计报告5592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已 治愈3852例,重症3例,没有因甲型H1N1流感所致的死亡病例。 三、防控策略、措施: 法定传染病(乙类):依法防控+科学防控。 1、国务院总理温家宝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做好秋冬季甲型H1N1 流感防控工作。 (一)加强重点时期和重点地区的防控工作; (二)做好学校等重点场所的疫情防控工作。 2、2009年8月21日要求开始实施的《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学校秋季开学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的意见》。 3、教育部卫生部联合6月22日印发的《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方案(试行)》。 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 2006年四月二十六日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联合发.卫办疾控发〔2006〕65号。 四、防控措施要点:晨检。 目的:及时全面掌握学生健康状况,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建立完善学生晨检、因病 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制度,坚持每天进行晨检。 负责人:校级领导 技术检查指导、疫情报告:校医、卫生保健老师(了解传染病防控相关知识) 具体执行人:班主任; 晨检: 时间:每天第一节课课前5-10分钟完成,巡查很必要。 地点:教室内 对象:学生、教职员工,(外来人员)。 晨检方法与内容 观察:急性面容、咳嗽、鼻塞、流涕、皮疹、呕吐、精神状态等 询问:近期身体健康状况、咽痛、腹痛、腹泻、旅行史、接触史等 身体检查:测体温、看咽部是否充血,扁桃体是否肿大,皮疹形态、部位等

学校传染病防控知识宣传

学校常见流行传染病防治知识(一)——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 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 主要症状:有发热、全身酸痛、咽痛、咳嗽等症状。易感人群: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但维持的时间不长,病毒不断发生变异,可引起反复感染发病。 预防措施: (一)接种流感疫苗已被国际医学界公认是防流感的最有效的武器。 (二)勤洗手保持良好的个人与环境卫生。 (三)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避免飞沫污染他人。流感患者在家或外出时佩戴口罩,以免传染他人。(四)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学校常见流行传染病防治知识(二)——麻疹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凡是没有接种过麻疹疫苗,接触后90%以上均会发病,1-5 岁小儿发病率最高。传播途径: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病人的眼结膜、鼻、口、咽等处的分泌物(如眼泪、鼻涕、痰等)以与尿和血液中都存在着麻疹病毒。主要症状:麻疹的潜伏期为10-11 天,开始时症状像感冒,

但同时出现眼红、眼皮发肿、流泪、怕光、打喷嚏、咳嗽等更严重的症状。第4 天起从耳朵后面开始出现玫瑰色的斑 丘疹,2-3 天皮疹遍与全身,随后疹退,脱屑。其他症状 也逐渐消退。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多见于婴幼儿,但近年来由于麻疹疫苗的广泛接种,发病年龄有后移趋势。预防措施: (一)尽量减少和患者与其患者家属接触是预防麻疹的关键。(二)做好保健工作,按时接种麻疹疫苗,室空气流通,流行季节少到公共场所,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 (三)自动免疫:易感者都应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我国目前定于8个月时初种,4岁、6 岁时各加强一次。 学校常见流行传染病防治知识(三)——水痘水痘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水痘患者多为1-14 岁的孩子。在幼儿园和小学最容 易发生和流行。虽然水痘属于急性传染病,但通常比较温和,不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传播途径:水痘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接触被病 毒污染的尘土、衣服、用具等也可能被传染。 主要症状:水痘病毒感染人体后,经过大约2 周的潜伏期,患者可出现头痛、全身不适、发热、食欲下降等前期症状,继而出现有特征性的红色斑疹,后变为丘疹、再发展为水疱、常伴有瘙痒,1-2 天后开始干枯结痂,持续一周左右痂皮脱落。皮疹躯干部最多,头面部次之,四肢较少,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核心知识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核心知识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核心知识 一、流行性腮腺炎 四季均有流行,冬春季常见,是儿童和青少年期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病人是传染源,通过直接接触、飞沫、唾液为主要传播途径。接触病人后2~3周发病,表现为一侧或两侧腮腺肿大,有触痛。7至12天消退,一般预后良好。【临床症状及并发症】患者受感染后,可有倦怠、畏寒、食欲不振、低热、头痛等症状,其后出现一侧腮或两侧腮腺肿大,2-3日内达高峰,面部因肿大而变形,局部疼痛、过敏,开口及咀嚼时疼痛明显,含食酸性食物胀痛加剧。患者有时并发睾丸炎、卵巢炎、病毒性脑炎。【治疗】对腮腺炎患者,应注意口腔清洁,清淡饮食,忌酸性食物,多饮水。对高热、头痛、呕吐者,应给予解热止痛,脱水剂等对症治疗。中药治疗多用清热解毒、消痛等制剂口服,局部敷用消肿止痛药。【预防措施】1、接种腮腺炎疫苗(麻腮疫苗、麻腮风疫苗)是预防流腮最科学、最经济、最有效措施。2、一旦发现孩子患疑似流腮,有发热或出现上呼吸道症状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3、流腮患者应住院隔离或居家隔离治疗至腮腺肿大完全消退为止,大约3周。4、流行期间应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应重视通风及换气,避免与急性期病人接触。5、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到"四勤一多":勤洗手、勤通风、勤晒衣被、勤锻炼身体、多喝水。被患者污染的饮、食具仍需煮沸消毒。

二、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20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病,夏秋季节多发,以6岁以下儿童多见。临床上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疱疹等表现为主,极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脑膜炎、脑炎、肺水肿等并发症。手足口病人、潜伏期病人均可以传播。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唾液、疱疹液和被病人污染的手、毛巾、玩具、餐饮具、被褥、衣服等都可以造成本病的传播。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造成传播。儿童普遍易感,6岁以下儿童发病最多,尤以3岁及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主要症状】①该病一般突然发病,大约一半人发烧。②发病当天或第2天出疹,1-2天出齐,是玫瑰色疹子,1天后有部分皮疹变成疱疹。一般常见于手掌、脚掌和臀部。③皮疹出现1-2天后,在唇边、舌边和两腮粘膜上出现疱疹。④部分患儿还出现咳嗽、流涕、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⑤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可出现脑膜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病情凶险,可致死亡。 【预防措施】1. 本病流行期间尽量不要带儿童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不要与外人接触。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2. 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避免接触患病儿童;3、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消毒,并妥善处理污物;4、家长外出回家后,应先搞好个人卫生,进行洗手、消毒。

学校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

学校常见传染病的预防知识 老师、同窗们: 大家好! 目前正值各类传染病的多发季节,专门是呼吸道传染病,它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由于学校里人群密集,人员接触频繁,病原体容易通过学生或物品从社会带到学校从而在学校中传播开来,又容易从学校带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而且咱们少年儿童正处在身体生长发育期,各个系统发育还不完善,抵抗力低下,对疾病往往是防不胜防,容易感染传染病。一旦有传染病传入学校更容易发生传染病疫情的暴发和流行,将严峻影响广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学校的教学秩序。下面简要介绍学校常见传染病的特点和预防知识。 一、人类的四大传染病 人类的传染病种类很多,依照传播途径的不同,能够分为四大传染病,包括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和体表传染病。 一、呼吸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侵入呼吸道粘膜以后所引发的传染病,包括流行性伤风、白喉、百日咳、猩红热、肺结核、流行性腮腺炎、麻疹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这些病大多发生在冬、春天节,病人和带菌者是主要的传染源。病原体的原始寄生部位是呼吸道粘膜和肺,主要通过飞沫、空气传播。不随地吐痰,

维持住房和公开场合的空气流通,和戴口罩等,能够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 二、消化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侵入消化道粘膜以后所引发的传染病,包括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肝炎、伤寒、脊髓灰质炎、蛔虫病和蛲虫病等。这些病大多发生在夏、秋季节,病人和带菌的动物是主要的传染源。病原体的原始寄生部位是消化道及其附属器官,主如果通过饮水和食物传播的。因此,不喝生水,不生吃未经洗净的蔬菜、瓜、果,大力消灭苍蝇,饭前便后洗手等,能够预防消化道传染病的发生。 3、血液传染病:血液传染病是指以节肢动物(如蚊、虱、蚤、蜱等)为媒介所引发的传染病,因此又叫虫媒传染病,包括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丝虫病和出血热等。病人和带菌的动物是主要的传染源。病原体的原始寄生部位是血液和淋巴,主如果通过吸血的节肢动物传播的。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消灭蚊、虱等吸血的节肢动物,能够预防血液传染病的发生。 4、体表传染病:体表传染病是指由于直接或间接与患病的人、动物接触,或与含有病原体的土壤、水接触,病原体通过皮肤进入人体所引发的传染病,因此又叫接触传染病,包括狂犬病,炭疽、破伤风、血吸虫病、沙眼、红眼病、疥疮和癣等。病原体的原始寄生部位是皮肤和体表粘膜,主如果通过接触传播的。隔离病人,弄好个人卫生,不与带有病原体的人或动物等接触,能够预防体表传染病的发生。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

学校常见流行病防治知识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 主要症状:有发热、全身酸痛、咽痛、咳嗽等症状。 易感人群: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但维持的时间不长,病毒不断发生变异,可引起反复感染发病。预防措施: (一)接种流感疫苗已被国际医学界公认是防范流感的最有效的武器。 (二)勤洗手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 (三)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避免飞沫污染他人。流感患者在家或外出时佩戴口罩,以免传染他人。(四)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凡是没有接种过麻疹疫苗,接触后90%以上均会发病,1-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 传播途径: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病人的眼结膜、鼻、口、咽等处的分泌物(如眼泪、鼻涕、痰等)以及尿和血液中都存在着麻疹病毒。 主要症状:麻疹的潜伏期为10-11天,开始时症状像感冒,但同时出现眼红、眼皮发肿、流泪、怕光、打喷嚏、咳嗽等更严重的症状。第4天起从耳朵后面开始出现玫瑰色的斑丘疹,2-3天内皮疹遍及全身,随后疹退,脱屑。其他症状也逐渐消退。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多见于婴幼儿,但近年来由于麻疹疫苗的广泛接种,发病年龄有后移趋势。 预防措施:(一)尽量减少和患者及其患者家属接触是预防麻疹的关键。 (二)做好保健工作,按时接种麻疹疫苗,室内空气流通,流行季节少到公共场所,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三)自动免疫:易感者都应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我国目前定于8个月时初种,4岁、6岁时各加强一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