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上海高中历史第六分册答案(贴心版)

上海高中历史第六分册答案(贴心版)

上海高中历史第六分册答案(贴心版)
上海高中历史第六分册答案(贴心版)

第1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一、基础练习

1.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八一宣言瓦窑堡抗日民族2.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3.C 4.D 5.C 6.B 7.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2年一?二八事变;1935年华北事变;l937年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任举四例)。

二、拓展练习

8.(1)西安事变;1936年。(2)对张发动西安事变目的看法的矛盾;是和平解决还是武力解决;西安事变时各方的态度即“杀蒋”还是“放蒋”。(3)西安事变时各方的态度是由其各自利益决定的(可引用材料中的史实加以证明);西安事变时各方的态度围绕“杀蒋”和“放蒋”展开,可见,国内和国际矛盾相当复杂;中共在处理西安事变时,起到了关键作用,最终使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第2课正面战场与敌后抗日根据地

一、基础练习

1.平型关李宗仁台儿庄2.太平洋缅甸3.B 4.A 5.D 6.C 7.B 8.(淞沪会战)1937.8—11 太原会战(1937.9—11) 徐州会战(1938.1—5) (武汉会战)1938.6—

10

二、拓展练习

9.(1)淞沪、太原、徐州及武汉;台儿庄战役。(2)1937年,洛川会议确定人民军队的战略任务是,在敌后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之后,八路军开辟了晋察冀、晋绥等敌后抗日根据地,新四军也开辟了苏南、皖中等敌后抗日根据地。(3)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重要战场。在抗战防御阶段,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大规模会战,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是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在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和“速战速决”的企图。消耗了日本的人力、物力、财力,使其陷入长期战争的泥潭,使日军兵力分散,战线延长,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敌后战场的开辟,为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由于敌强我弱,再加上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和单纯防御的方针,正面战场的战局对中国抗战形势不利。(4)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全民族统一抗战的有机组成部分,两个战场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互相配合,少了任何一个都不是完整的抗日战争。尽管当时的中国各阶级、政党、社会集团之间存在着分歧,但在抗日救亡这个共同目标上,却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

第3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基础练习

1.毛泽东思想毛泽东2.8 15 台湾3.D 4.D 5.C 6.B 7.B 8.D

二、拓展练习

9.(1)《马关条约》;1895年。(2)南宋时台湾与大陆就有隶属关系;元朝时设立澎湖巡检司,台湾正式归属中央。(3)中国对台湾的主权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中国对日宣战布告》、《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日本投降条款》。

第一单元单元练习

一、“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到联蒋抗日”

1.因为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对外采取不抵抗政策,对内“围剿”红军、镇压抗日爱国

2.从抗日反蒋到逼蒋抗日到联蒋抗日。原因:日本对华侵略进一步扩大,中日两国间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全国救亡运动的高涨;国民党中央军全部或其大部有参加抗日的可能;中共党内“左”倾错误得到纠正。

3.张学良、杨虎城。从“给张、杨以积极实际的援助”直至做“防御战”的准备,可以看出中共准确而及时地分析了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如有爆发内战的可能等,并为这些问题的解决做出了相应的对策。

4.新方针:联蒋抗日。影响: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5.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过程中的一系列政策调整,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利益高于党派、阶级利益,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有关南京大屠杀

1.南京大屠杀。说明日本拒不承认二战中其侵略别国的历史和战争期间犯下的罪行。日本政府的行为助长了右翼势力,危及了世界和平。

2.日本人东史郎的记载,德国《拉贝日记》,美国人贝德士与友人的通信,中国亲历者的口述史料等。(任答两点)

3.说明了日本右翼势力的猖狂。事例:如日本政要屡次参拜靖国神社;日本文部省审定右翼势力修改的历史教科书为“合格”;加入《日美防卫指针》,占领钓鱼岛等。

4.日本应把对侵略战争的反省落实到行动上,要以实际行动来取信于亚洲的近邻国家。

三、中国抗战的贡献

1.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集中兵力、财力、物力投人中国战场。

2.由于中国的抗战,使日军无法实现更大的侵略目标;中国牵制了大量的日军;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犬贡献。(任答两点)正面战场:淞沪会战、武汉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长沙会战、台儿庄战役等;敌后战场:百团大战、平型关大捷、夜袭阳明堡机场等。

3.中国的抗战在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付出了重大的民族牺牲。4.中国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抗击了占日本陆军总数87:5%的侵华日军师团,即使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l942年,仍抗击了63.8%的侵华日军师团,有力地配合了欧洲和太平洋战场,粉碎了法西斯轴心国企图称霸世界的野心。中国的抗战在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付出了重大的民族牺牲。

第二单元

第4课民主和独裁的较量

一、基础练习

1.毛泽东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双十协定2.中原运动战速战速决3.B 4.D 5.C 6.C 7.A

二、拓展练习

8.(1)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集团集中力量抢夺抗战胜利的果实,接收日伪产业,获得了大批资产,成为其统治的有力物质支撑。(2)D (3)为了争取和平,避免内战或尽可能地推迟全面内战的爆发,或共商建国大计。结果:签订《双十协定》。

第5课国民党统治危机

一、基础练习

1.国民大会宪法蒋介石独裁统治2.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3.D 4.D 5.A 6.B

二、拓展练习

8.(1)1947年7月物价上涨,通货膨胀,法币严重贬值。(2)措施:币制改革。目的:为了挽救严峻的财政金融危机。内容:通过货币改革方案,发行金圆券。效果:物价上涨,金融破产,市场崩溃。(3)因为这次币制改革使国民党在国统区仅存的民心、士气都丧失殆尽了。

第6课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基础练习

1.刘伯承邓小平大别山中原2.154 向全国进军的命令3.A 4.B 5.B 6.D 7.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1948年,辽沈战役,东北全境得到解放;1948年,淮海战役,基本解放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l949年,渡江战役,解放南京宣告蒋介石政府覆灭。(本题答案不局限于上述三次战役或战斗)

二、拓展练习

8.(1)人民解放军从根本上粉碎了国民党速战速决的计划,敌我力量的对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战略反攻的条件已经初步具备,并使国民党反动派陷人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2)“外线”指国统区。(3)三路大军挺进中原,牵制了南线国民党军队一半以上的兵力,整个战争格局从此发生根本的转变。意义:人民解放军已经形成了战略进攻的全面态势。

第二单元单元练习

一、和则两利

1.孙中山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并促成了国共第一次合作,建立了国民革命统一战线。

2.原因: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促成国共合作共同抗日。作用:中共中央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使之成为时局的转折点,对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3.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为争取实现和平、民主而努力。毛泽东诚意参加了重庆谈判,但是蒋介石把和谈作为拖延时间、缓和国际视线、准备发动内战、消灭共产党的烟幕。4.丧失人心。

5.和平的愿望。基本政策: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积极推动两岸经济文化的交流,共谋台海和平与稳定。基本立场:反对“台独”,反对外国干涉中国内政,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二、图说历史

1.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2.图2。原因:相对于油画,照片更为真实、客观。

3.发动武装起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获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新中国。‘

4.D

三、历史的丰碑

1.“三年”指l946年到l949年;“三十年”指l919年到l949年。

2.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3.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略(符合条件即可)。

5.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中共领导革命军队开展武装斗争;组织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6.排序:图1、图3、图2、图4。阶段:图1反映了国民大革命时期;图3反映了土地

革命战争时期;图2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图4反映的是解放战争时期。

7.背景:经过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被歼灭l54万余人,全国解放指日可待。国民党又打出假和平的幌子,企图与共产党划江而治。意义:彻底结束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基本上解放了中国大陆,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第三单元

第7课雅尔塔体制与布雷顿森林体系

一、基础练习

1.联合国宪章和平友好合作协调2.布雷顿森林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美元布雷顿森林体系3?C 4?D 5.B 6.C 7.(1)联合国。(2)美、英、苏、中。(3)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二、拓展练习

8.在国际金融领域,于l944年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由此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在世界贸易领域,于l947年倡导建立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有利于美国占领世界市场。通过上述措施,美国确立了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权。从二战后期起,美国就开始着手策划成立联合国,l945年联合国成立,美国暂时控制了联合国,并以此作为推行世界霸权政策的工具。

第8课美苏冷战的开始

一、基础练习

1.富尔敦l947 杜鲁门主义资本主义阵营社会主义阵营2.德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3.B 4.A 5.A 6.C 7.D

二、拓展练习

8.(1)两种生活方式: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少数武装分子、外来压力: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力量,来自苏联社会主义阵营的威胁。(2)转折:美国外交政策从原来的孤立主义,转变为称霸世界的外交战略。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依仗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力量,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3)目的:正式表达了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成为“自由世界的领袖”的目的。影响:标志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9.跟帖:北极熊、山姆大叔、小毛驴的观点都不全面。冷战的爆发是多方面因素导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依仗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力量,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苏联经过战争的洗礼,军事力量与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两国都有“领导世界”的意图和战略目标。在共同的敌人消除后,美苏双方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以及在势力范围的争夺中战略目标的冲突使战时的合作难以维持下去,但双方又不愿意陷于直接交战的境地,于是形成了“冷战”这种特殊的对抗状态。在美苏冷战的影响下,战后世界分裂为两大阵营,因此冷战也是走不同发展道路的东西方两个国家集团之间的对抗。

第9课殖民体系的瓦解

一、基础练习

1.亚洲1960 非洲非洲年2.蒙巴顿方案印度独立法案印度巴基斯坦3.C 4.A 5.B 6.B 7.(1)1947年,英国国会。(2)印度独立和印巴分治。(3)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教徒的矛盾;大国插手等等。

二、拓展练习

8.(1)担心冷战的发展会导致国际形势的恶化,不愿加入“冷战”的任何一方,反对任何形式的殖民主义与霸权主义,倡导世界和平共处。(2)国际经济发展不平衡,不结盟国家的斗

争已转向经济领域,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说明世界形势的动荡与紧张。根源在于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的侵略行径和美苏争霸的局面。(3)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应对冷战格局的主动战略,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主权与经济利益。它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形成,并逐渐成为国际舞台上有重要影响的政治力量。

9.(1)关键问题是阿以冲突。(2)既有生存之争,也有意识形态之争;既有当地人的利益之争,也有局外大国的利益之争;既有历史遗留问题之争,也有现实问题处理不当引发的问题之争。

第10课大国关系的重组

一、基础练习

1.欧共体英国日本2.美苏关系中苏关系多极化3.C 4.C 5.C 6.B?7.B 8.(1)日本、欧共体的经济发展较快,欧共体经济实力比重超过美国。(2)经济格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出现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呈现趋势:多极化趋势。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冲击美国霸主地位和两极格局,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

二、拓展练习

9.(1)在美国和苏联对峙的夹缝中求生存、谋发展。法国积极推动欧洲联合,并力图在其过程中起领导作用,推动欧洲联合自强。(2)法国总统戴高乐宣布退出北约军事体系,推行独立外交政策。联邦德国提出“新东方政策”,两德关系正常化,提升了联邦德国的国际地位。1967年,西欧六国成立欧共体,跨出了欧洲联合坚实步伐。英国也宣布结束英、美特殊关系,于l973年加入欧共体。(3)美、欧、日相互关系的调整使资本主义阵营由美国一家独大逐步朝美、欧、日三足鼎立的态势发展。欧洲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有利于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10.(1)A:苏攻美守;8:尼克松;C:柏林墙的修筑、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D:“星球大战”计划。(2)两大阵营的结构性变动既削弱了美、苏两国的对内控制力,也直接影响到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争霸进程,并促使国际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的转型。持续了40年之久的冷战终于走向尽头。

第11课冷战的结束

一、基础练习

1.新思维外交l989 德国2.八一九事件l991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3.B 4.B 5.D 6.B 7.(1)冷战结束后,恐怖主义活动频繁,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世界呈现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2)两极格局的瓦解打破了原有的国际平衡,被掩盖的民族或宗教纠纷、领土争端等矛盾暴露出来,加之在向新格局过渡中,美国为保持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霸权地位,强化北约组织,需要时不惜推行单边主义,以打击现实或潜在的挑战者,导致了上述现象的频繁发生。

二、拓展练习

8.(1)甲种观点:两极格局瓦解后,美国、西欧、日本、中国和俄罗斯之间存在着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各个地区和许多国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不希望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支配力量,多极化必然成为体现国际社会多数成员意志的主要潮流。(2)乙种观点: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国已成为世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从海湾战争到科索沃战争再到伊拉克战争,其想主宰一切,先发制人的霸权主义越来越明显。丙种观点:冷战后的世界格局仍然处在大转型的过程中。美国的单极霸权正在遭到世界各国的反对和抵制。国际政治的多极化将是形成中的世界格局的显著特征。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而西欧、日本、中国和俄罗斯就其实力来说还不能和美国处在均势地位,所以,一超多强的格局更符合实际、。(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第三单元单元练习

一、世界需要一个强有力的联合国

1.背景:联合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产物。过程:1943年,美、英、中、苏四国共同宣布,要在战后建立_二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l944年,四国在敦巴顿会议上决定,把未来的国际组织命名为“联合国”,并初步拟定了联合国的宗旨、原则以及会员国资格等条文;l945年,雅尔塔会议通过协商,确立了联合国的组织章程,解决了一些有争议的问题;l945年4月25日,50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召开联合国制宪会议,6月25日会议一致通过了《联合国宪章》;lo月25日,宪章正式生效,联合国成立。2.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一,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新中国成立初期蒋介石集团非法占据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基本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积极作用: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和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协调国际关系、促进各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就。

4.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着复杂深刻的变化,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联合国作为最具代表性、最权威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是实践多边主义、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舞台;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世界需要一个强有力的联合国。(言之有理即可)

二、世界需要新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1.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B:国际复兴开发银行;C: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2.基本内容: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制度。影响: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世界金融中心从英国转到了美国。

3.变化:美国与日本、西欧国家的贸易由五六十年代的顺差转为70年代的逆差,而且差距逐渐扩大。原因:六七十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60年代,欧共体成立,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4.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原因:美国贸易逆差增大,黄金储备急剧下降,出现美元危机。

5.是要回归至最初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还是建立新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6.布雷顿森林体系由发达国家主导,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的背景下,恢复布雷顿森林体系不可能带来一个透明、公正、合理的全球金融体系。;只有建立新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才能彻底避免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言之有理即可)

三、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图l指两极格局,图2指多极化格局。

2.美、苏综合国力强大。

3.雅尔塔体制结束后,美国依旧是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苏联虽然解体,但俄罗斯不可忽视;日本和欧盟国家的经济发展的速度极快;第三世界兴起,在国际事务中起到了越来越重大的作用;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地位不断加强。4.力量:欧洲的联合、日本的崛起、中国的发展、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影响:出现多极化趋势。

5.美国为保持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霸权地位,强化北约组织,推行单边主义,以打击现实或潜在的挑战者,发动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阿以冲突;恐怖主义;“九一一事件”等。

6.主要因素:大国综合实力的消长;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大国外交政策的变化等。启示:综合国力的强弱取决予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并决定这个国家的国际地位。推行霸权主义

误国误民,和平与发展才是当今世界主流:承认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尊重各国人民根据国情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等。(言之有理即可)

第四单元

第12课战后科学技术革命

一、基础练习

1.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狭义相对论量子力学2.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3.C 4.C 5.D 6.D 7.C 8.B

二、拓展练习

9.二战后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美、苏两国最发达,美国发展尤为迅速,战后科技革命出现。原因:军事斗争的推动、经济实力的强大、政府对科技的重视。

10.(1)涌现了大量的科学成果(或:加快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缩短了知识变为财富的过程);各领域之间相互渗透;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2)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方面的运用,任意一项。

第13课西欧的一体化进程

一、基础练习

1.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2.人员商品资本劳务3.D 4.C 5.C 6.C 7。A 8.D

二、拓展练习

9.(1)欧洲中央银行。(2)标志着欧洲一体化进程取得重大进展,促进了整个欧洲经济的稳定发展。

10.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共体在许多领域已经赶上或超过美国,对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构成威胁。

第14课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的发展

一、基础练习

1.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2.伊朗伊拉克委内瑞拉3.C 4.A 5.A

6.A 7.D 8.C

二、拓展练习

9.(1)有利条件: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扩展,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不利条件:美苏争霸带来不稳定,基础薄弱。(2)韩、新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重视科教事业。西亚国家以石油工业带动国民经济发展。中国探索一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坚持改革开放。(3)环境因素,包括周边国际环境和国内稳定;科教因素;世界市场;本国国情。

10.1997年,中国与东盟领导人发表《联合宣言》,确立双方睦邻互信伙伴关系;2000年,中国与东盟签署了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确定了2010年建立自由贸易区的目标;亚太经合组织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第15课经济全球化与全球性问题

一、基础练习

1.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多边协议自由化乌拉圭2.七十七国国际经济新秩序3.C 4.A 5.C 6.B 7.B 8.D

二、拓展练习

9.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只有通过对话合作,才能互利共赢。

10.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把握机遇,拓展市场,应对挑战,趋利避害;改革开放,加强与各国的政治经济交往,采用灵活多样的手法处理同世界各国的关系,求得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合作与发展;发展科技,拓展国内市场及增强经济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第四单元单元练习

一、战后科技革命

1.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了,缩短了知识变为财富的过程;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各个科技领域之间相互渗透(电子计算机的使用和新材料以及火箭技术—空间开发—海洋开发和生物工程—计算机更新换代—通信工程)。

2.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对社会生产力的贡献越来越大。

3.因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4.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半导体、宇航、激光、人工合成材料、生物工程技术等新兴工业部门迅猛发展。科学在各分支学科不断深入和分化的同时,还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

5.第一和第二产业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就业人数方面比重进一步下降,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知识经济逐步显现。

6.一方面,战后科技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飞跃发展,促使世界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也有力地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使人类社会的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引起了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另一方面也使全球问题日益严重,如生态环境恶化、能源危机等。

二、欧洲一体化

1.战争(武力)方式。失败。

2.欧洲渴望再次崛起,以期在世界经济和政治中发挥作用。

3.法国和德国。因为法德之间历史上多次发生战争,如普法战争、一战和二战中法德之间的战争,两国积怨很深。通过煤钢生产的联合经营,建立军事上的互信。

4.方向:将一体化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领域。意义:促进了整个欧洲的政治与经济的稳定发展,增强了欧洲人的“欧洲公民”意识,在整体上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为其他区域的经济联合提供了成功范例,并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

5.言之成理即可。

三、经济全球化

1.麦当劳、松下电器、通用汽车等。

2.跨国公司既是促进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动力,又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它以整个世界为生产、经营的领域,推行全球发展战略,加强了各国经济联系,并带动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

3.促进多边贸易协议的实施和运作;为新议题提供谈判场所;推动争端的解决;执行贸易政策审议机制;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合作,进一步融合全球经济政策的决策。4.因为加入世贸组织,可以使中国彻底融人世界经济体系,给中国企业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提供更多的机会,同时也可以学习国外大企业的运作方式、管理经验。

5.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融合与发展,又引发了大量全球性问题。经济全球化凸显了世界经济体系固有的不平衡性,经济全球化使能源消耗增速,生态问题日趋突出,经济全球化加大了人员与物质的高度流动性,公共问题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

第五单元

第16课新中国的诞生

一、基础练习

1.制定共同纲领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全国人大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1951 1959封建农奴制社会主义3.D 4.B 5.A 6.C 7.D 8.A

二、拓展练习

9.(1)1949年9月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制定了《共同纲领》。(2)国家性质: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治任务:建立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富强的中国;经济任务: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3)它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是中国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和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政治基础,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10.(1)保家卫国。(2)战争的胜利打破了美国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空前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为新中国的社会改革和经济建设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同时,也加深了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

第17课国民经济的恢复

一、基础练习

1.新解放地主阶级农民地主农民2.1949 1952金融3.C 4.C 5.A 6.D

7.D 8.C

二、拓展练习

9.(1)财政赤字、通货膨胀、物价暴涨、人民生活困难;(2)加强金融管理、稳定物价、统一全国财政经济管理。(3)特点: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并用,根本性解决问题。实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争夺市场领导权的斗争。

10.(1)前者是实物史料,后者是小说。(2)材料一更为可信,这是当时当事人留下的第一手资料,具有较高可信度;材料二为小说,小说来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对事件有虚构、夸张的成分,可信度弱于材料一。(3)不同意,土地改革是将地主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仍是土地私有制。

第18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基础练习

1.1953 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2.人民民主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3.B 4.B 5.C 6.D 7.D 8.C

二、拓展练习

9.(1)1949—1956年。(2)一化三改造。(3)将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成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10.(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前,《共同纲领》曾起到代宪法的作用。(2)规定的社会形态和体现的原则不同。《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为新民主主义国家,体现人民民主原则;l954年宪法规定国家性质为社会主义国家,不仅体现人民民主原则还体现社会主义原则。

(3)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总结了百余年来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确认了新中国建立以来取得的成就;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基本政治制度和各项政策,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并以根本大法形式,把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的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总目标确定了下来。

第五单元单元练习

一、l947--1956年中共的土地政策

1.限制和打击富农经济。

2.不同:材料二是保存富农经济。作用:这种政策在当时有利于减少土地改革运动的阻力,有利于稳定民族资产阶级,有利于发展经济。

3.事件:l953--1956年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变化:从废除封建地主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到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小农经济逐步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认识:从实行农民的土地私有制到集体所有制,改革要求过急,改变过快,不符合客观经济发展的规律。

二、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1.措施:追歼国民党残余势力与解放西藏、抗美援朝i土地改革、稳定物价与统一财经等。关系:巩固政权有利于恢复经济,恢复经济是从根本上巩固政权,两者相辅相成。2.任务:一化与三改造。联系:两者有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一化是三改造的物质基础,三改造是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条件,两者都涉及发展和扩大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问题。3.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有机统一,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革命并举。

4.道理:说明了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抓主要矛盾的道理。启示: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做好中国的事情,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三、新型民主政治制度

1.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

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正式形成以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为标志。

3.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意义:巩固了我国的统一和边疆的安全,有效地保障了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和平等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利,使少数民族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

4.能够调动各族、各阶层人民参加国家政治生活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促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

第六分册综合测试

第一部分选择题

1.B 2.B 3.C 4.B 5.A 6.C 7.B 8.B 9.A l0.A ll.C l2.B l3.C l4.B 15.B l6.A l7.A l8.D l9.C 20.A 21.D 22.B 23.A 24.C 25.B 26.C 27.C 28.C 29.D 30.C

第二部分阅读与分析题

31.(1)抗战开始后的很长时间内,中国始终抗击着绝大多数的日军;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比例虽有下降,但仍抗击着超过半数的日军;说明了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场。

(2)都能反映中国战场消灭了大量日军。(3)材料三分别统计了中国两个战场的歼灭日军数;说明敌后战场、正面战场都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从一个方面体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取得抗战胜利中所发挥的作用。(4)胜利来之不易,应珍惜前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和平(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32.(1)在战略防御阶段,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l947年6月转人战略反攻;l948—1949年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l949年4月渡江战役,国民党政权覆没。(2)以俄为师,走城市夺取政权的道路,失败了。根据中国国情,建立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3)戊戌变法:学习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机。辛亥革命:学习民主共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或新文化运动:学习科学思想,宣传马克思主义等均可)

33.(1)它是美国同苏联在全球争霸的军事集团。(2)加强政治、经济合作,促进西欧经济发

展。(3)《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是欧洲国家合作和进行国际调节的经济条约;《北大西洋公约》是军事政治集团公约。(4)Jr约的成立标志着美国推行“遏制”苏联、控制欧洲、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部署的初步完成,加深了东西方之间的对立,加剧了美苏之间的冷战;标志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的核心的形成,加强了美国在欧洲的战略地位,奠定了战后美欧关系的基础。欧共体的成立使西欧国际关系得到缓和,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促进了其内部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提高了成员国的经济实力;制约了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动摇了两极格局,促进了世界向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推动了欧盟的启动,由单一经济联合走向全方位的联合。

34.(1)由敌对到缓和建交的转变。(2)回答任何一个均可:“60年代末开始对中美关系和解的重新研讨”,强调由于国际形势变化,中国需要缓和与美国的关系,这种思想观念的转变对于改变两国敌对的状况十分关键;“70年代初两国关系的初步突破”,强调美国总统访华,使中美关系正常化,这是关键转折;“70年代末中美全面外交关系的建立”强调只有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才是双方和解的正式保障。(3)言之有理即可。无论是赞同,还是反对,都应该强调个人的作用是时代背景和国家利益的反映,辩证地看待个人的作用。35.(1)如把战争说成是“圣战”,对外战争的目的是为把亚洲人民从欧美列强的殖民统治中解放出来。隐瞒战争暴行,如对南京大屠杀的宣传和报道等。(2)日本对外侵略战争是连续性的,但说从“九一八事变”开始与史实不符。(3)本题采用分层评分法,按以下五个递进的层次评分:第一层,只有结论而没有用材料加以论述,或回答与材料无关(0分);第二层,从一个角度用一个材料来进行论述(1—3分);第三层,能从一个角度用多个材料来进行论述(4—7分);第四层,利用材料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述(8—12分);第五层,利用材料综合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充分论证(13—14分)。如“太平洋战争史观”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战争罪恶,肯定了日本发动的战争属于侵略战争,战争具有连续性,中国是最大的战争受害者。“太平洋战争史观”抨击了军国主义分子,否定了日本对外侵略战争的种种借口和谬论。但是,不能不指出的是,这个史观是站在美国的利益基础之上的,是以美国的价值观和政治取向来评价战争,其要害是突出了美国的历史地位和最大贡献,观点认为美国为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做出了“最大贡献”。这一观点轻视中国和亚洲抗日战场,抹杀中国、朝鲜以及东南亚国家的历史贡献。从“以军部为中心的军国主义者是侵略战争的主要责任者,天皇、宫中派(天皇身边的重臣)、财界、舆论界等属于‘稳健派’,是军国主义的‘对立势力’”来看,也是为了粉饰美国在战后对日本占领时期以其自身的价值观改造日本的做法。同时保护了天皇和政界官僚、财阀,使他们免于受战争责任的追究,结果,一批战争责任者,除天皇外,还包括战争时期的政界、司法界、帝国军人、财阀、右翼巨头等逃脱了法律的追究。这些人顽固地坚持他们的战争观念,一定程度上冲淡了战后日本社会各界的战争责任意识,误导日本国民对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加害责任。因此,太平洋战争史观是片面的,是不能真正起到澄清民众“模糊观念”的作用的。

上海高中历史第五分册整理

上海历史第五分册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天朝的危机 第1课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一虎门销烟 1领导人:林则徐 2意义:把禁烟运动推向高潮,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 二《南京条约》 1鸦片战争爆发时间:1840年6月 2内容: ①割地: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领土主权) ②赔款:赔款洋银2100万元 ③五口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贸易主权) ④协定关税:中国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须与英国协商(关税主权) ⑤领事裁判权,治外法权(司法主权) ⑥片面最惠国待遇 3影响: ①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开创了列强以条约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恶例。 ②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主权丧失(政治);半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经济) ③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变化 ④革命任务的变化: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革命任务,进入民族民主革命时期。 ⑤历史分期变化:开始进入现代史 三五口通商与战后中国社会变化 1通商口岸的作用:对华倾销商品,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产品。 2中国社会的变化: ①在经济领域的变化:破坏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同时促进了中国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 ②中国社会在思想领域的变化: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发展了明清“经世致用”的传统,注重研究世界大势和社会现实问题,主张向西方学习,呼吁变革。 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 代表作:《四洲志》、《海国图志》。 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影响:开启了近代中国思想变革的潮流。 第2课第二次战争(1856-1860) 一“修约”交涉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借口和实质 1时间:1856年 2借口:英国:“亚罗号事件”,法国:“马神甫事件” 3实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实质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所以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又称“英法联军之役”。 二《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

2019上海等级考历史教材知识点梳理(高考历史归纳整理)

《高中历史》Beta 1 第一章:世界古代史 第一节:古代东方 考点: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A) 两河流域是指西亚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中下游区域,东临伊朗,西临阿拉伯大沙漠,北极小亚细亚山地,南临波斯湾,相当于今日之伊拉克,在希腊语中被称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处于亚非欧交界处。 考点:楔形文字与《吉尔伽美什》(A) 一.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又被称为“钉头文字”引起书写笔画酷似木楔或钉子而得名。公元前3100年,苏美尔人就开始使用这种文字,它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二.《吉尔伽美什》 《吉尔伽美什》是古代流域的著名史诗,用楔形文字写成,并通过泥版文书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是至今保存的为数不多的古代优秀文字作品之一。 考点:《汉穆拉比法典》(B) 背景:公元前1792年,汉穆拉比成为古巴比伦王国的第六代国王。他在位期间逐渐统一了两河流域,国力臻于极盛,古代两河流域也随之迎来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目的:更有效的规范王国的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 内容与价值:《汉穆拉比法典》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不是第一部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法制价值)法典全面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厉惩罚各种社会犯罪。(内容)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的第一手文献。

法典保留了诸如神明裁决,同态复仇等原始习惯法的部分内容,但同时也否定了血亲复仇,私人报复,抢婚等原始风俗的合法性,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法典一再强调奴隶主对奴隶的所有权,严禁奴隶逃亡和藏匿奴隶,倒卖奴隶的行为,充分显示出法典的时代特征。 考点: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A) 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集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他强化王权神授的观念,自奉为神或神的后裔,将自己的意志视为法律,拥有对全国土地的支配权,并控制着所有军队,掌握着从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官吏的任免权。(第二句话是对第一句的解释) 考点:金字塔和来世信仰(A) ●金字塔的象征意义:金字塔式古代埃及法老专制权利的象征,它向世人展示了法老 至无无上的权威。(政治上)金字塔也是古代埃及人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宗教 上) ●金字塔的历史意义: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是古代埃及人卓越的创造性智慧 的结晶,也是古代埃及社会经济和建筑技术发展的一项具体成就。 考点:象形文字(A) 发明时间和命名原因:古代埃及人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就发明了象形文字。这种文字因为其字形与各种具体事物的形态相像而得名。 书写工具:埃及人最初以石头和刻刀做书写工具,发明了笔和墨水,纸草、木片、石头和陶片都成了书写材料,其中纸草的使用最为普遍。 象形文字消亡原因: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复杂难懂(内因),只有祭祀、书吏、官员和一些大商人掌握读写能力,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征服埃及,埃及受到了强势的希腊文化的冲击,从公元639年被阿拉伯人征服起,埃及迅速“阿拉伯化”(外来侵略和强势文化冲击:外因) 考点:种姓制度(B) 1.背景: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0世纪,雅利安人先后征服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在征服的过程中曾用种性区分征服者和被征服者,区别其高贵的身份地位、维护雅利安人的统治地位。当雅利安人的氏族制度走向解体时。内部出现了等级划分,社会分为四大种性集团。 2.等级划分:婆罗门(祭祀、僧侣等精神统治者)刹帝利(以国王为首的军事贵族等世俗统治者)吠舍(普通的雅利安自由民)首陀罗(被征服的土著) 3.实质是等级制度 4.特点:职业世袭,内部联姻和排斥外人。各自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利和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上海高中历史第一分册

第一课 古代两河流域 考试内容及要求 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A);楔形文字(A);《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和历史价值(B)一、两河流域的地理概况 两河流域是指亚洲西部的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境内。古代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两河流域水源充沛、土地肥沃,适合于发展农业耕作。 二、楔形文字和《吉尔伽美什》 楔形文字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文字之一,是了解和研究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历史状况的第一手资料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三、《汉穆拉比法典》 1、法典的特点:法典严厉打击各种社会犯罪,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通过严刑峻法全面维护统治者的根本利益;法典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具有鲜明的等级性;法典是以神的名义进行颁布的,保留着原始习惯法的遗风;法典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法典的历史价值: (1)法学价值: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史料价值:比较清晰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我们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文献。 第2课 古代埃及 考试内容及要求 古代埃及的地理位置(A);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A);金字塔与来世信仰(A);象形文字与纸草(A) 一、古代埃及的地理位置(尼罗河是古代埃及文明的摇篮) 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的尼罗河流域。其地理范围与今天的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大致相当。尼罗河的定期泛滥带来了充沛的水量,适合于农业生产和人类的居住。 二、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 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集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拥有对全

历史第六分册答案

历史第六分册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15每小题2分,16---25每小题3分,共,60 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2011年6月3日,各地纷纷举办活动,纪念中国近代史和世界禁毒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件大事172周年,这件大事是指() A.虎门销烟 B.辛亥革命 C.金田起义 D.收复新疆 2.有关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说法正确的是() A.林则徐虎门销烟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八国联军侵占北京 D.人民解放军和平解放北平 3.近代以来侵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 A.英国 B.日本 C.美国 D.俄国 4.我们称左宗棠为民族英雄,是因为他() A.率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B.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C.收复了新疆大部分地区 D.创办福州船政局 5.十九世纪末年,有人在北京城门上题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注:1894年是慈禧太后六十大寿)其中“三军败绩”指的是中国在哪场战争中失败()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6.近代史上,在帝国主义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条约中,赔款数最多的是: () A.《南京条约》B.《马关条约》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 7.下列四个选项中,属于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的是() A.安庆内军械所 B.汉阳铁厂 C.江南制造总局 D.福州船政局 8.“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此诗出自() A. 康广仁 B.谭嗣同 C.刘光第 D.杨深秀 9.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是() A.“民主”与“科学”B.“民权”与“平等” C.“科学”与“平等” D.“民权”与“科学” 10.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 A.新文化运动促成中国人民新的觉醒 B.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 C.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求荣 D.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11. 以下选项中最符合中国革命影片《开天辟地》的历史事件是() A.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B.南昌起义 C.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 D.红军长征 12.“打倒吴佩孚,联络孙传芳,不理张作霖。”这是哪一次重大军事行动的作战方针() A.武昌起义 B.北伐战争 C.南昌起义 D.秋收起义 13.小明为井冈山市“红色旅游推介会”撰写宣传语,你认为最合适的是

上海高中历史第二分册知识点整理

第二分册 【教学过程】 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1. 原始农耕诞生的时间、标志和意义(A) ·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学会了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开始了农耕生活。 ·农业的起源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和狩猎谋生,这些生产性经济活动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2. 姜寨遗址的特征(A) 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是早期农耕聚落的一个典型,所呈现的共同耕作、平均分配的生活情景,表明当时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 3. 神话是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A) 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是以神话传说的形式,经一代代人的口耳相传而得以保留传承的。盘古氏、有巢氏、伏羲氏、神农氏等的传说,大体反映了早期先民生活经历的几个阶段。在华夏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在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文献中占有突出地位。近代以来,中国人普遍以炎黄子孙自称。 4.中华考古文化遗址的分布特征(A) (1)特征:满天星斗、八方雄起; (2)核心区域: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部族迁徙、分合、冲突最为集中的区域,也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 第二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1. 文献记载中的夏朝(B) 2. 二里头考古发现(C) 第三课商朝与青铜文化 1. 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是信史(B)

由于甲骨文的发现和解读,以及河南安阳殷墟等一系列考古资料的发掘,商朝已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也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 2. 商朝青铜器的特征(B) 主要是礼器,专用于王室和贵族的礼典、祭祀等重要活动。青铜器物的大小、形制和数量组合,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商代人相信青铜器上铸有浅浮雕动物纹饰能帮助他们与祖先或神灵沟通,以庇护其在世间的权力和财产。青铜器被赋予了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的功能。 3. 甲骨文(B) (1)甲骨文的定义: 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是商人在甲骨上用来记载占卜情况的文字。从结构和造字法来看,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构成和使用的“六书”规律。 (2)甲骨文的史料价值: ·甲骨文真实记载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为我们探究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甲骨卜辞、后世文献和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一系列考古资料,几种性质的史料多重印证让商朝历史成为信史。 4. 二重证据法(D) 20世纪初,历史学家王国维首创的一种历史考证方法,也是研究中国古史的基本方法,即用新发现的地下材料与传统的史书典籍相印证,以旧释新,或以新证旧,以获得对古史的新证新释。 二重证据法让商朝的历史成为信史。 第四课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1. 西周的建立(A)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打败商纣,定都镐,史称“西周”。 2. 封邦建国体制的内容(B) (1)目的:为了对新征服的地区进行有效统治。 (2)内容:分封已臣服的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另一方面,以武力为后盾,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之间,成为地方的政治中心,达到“封建诸侯、以藩屏周”的功效;(3)影响:这种由周人新创的统治方式,不仅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也提高了王权的地位,周王成为“天下”的共主。 3. 周公是礼乐制度的制定者(C) 周公为维护封邦建国的新局面,制定礼乐制度,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制度和政治等级上,以显示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之间的身份差异以及权利义务。又创作舞乐、史诗,以音乐激起认同感,维系社会成员的团结。 第五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1. 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C) (1)主要内容: ①经济:[最深刻]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奴隶制井田制。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力,把农业经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空旷生地不断被开辟为农耕熟地,耕地不能转让买卖的规定逐渐失效。诸侯、卿大夫竞相占地,战争多以攻城略地为目标。各国奖励农耕军功,促进了自耕农和新型地主的产生。私人手工业、商业也活跃起来,整个社会中呈现出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 ②政治: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变为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各国当政者进行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内政改革,贬抑或废黜无能的旧贵族,起用贤能之士,实施耕战并重的政策。

上海高中历史第六分册答案word版

第一单元 第1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一、基础练习 1.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八一宣言瓦窑堡抗日民族2.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3.C 4.D 5.C 6.B 7.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2年一?二八事变;1935年华北事变;l937年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 变(任举四例)。 二、拓展练习 8.(1)西安事变;1936年。(2)对张发动西安事变目的看法的矛盾;是和平解决还是武力解决;西安事变时各方的态度即“杀蒋”还是“放 蒋”。(3)西安事变时各方的态度是由其各自利益决定的(可引用材料中的史实加以证明);西安事变时各方的态度围绕“杀蒋”和“放蒋”展 开,可见,国内和国际矛盾相当复杂;中共在处理西安事变时,起到了关键作用,最终使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第2课正面战场与敌后抗日根据地 一、基础练习 1.平型关李宗仁台儿庄2.太平洋缅甸3.B 4.A 5.D 6.C 7.B 8.(淞沪会战)1937.8—11 太原会战(1937.9—11) 徐州会战(1938.1—5) (武汉会战)1938.6— 10 二、拓展练习 9.(1)淞沪、太原、徐州及武汉;台儿庄战役。(2)1937年,洛川会议确定人民军队的战略任务是,在敌后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建立敌 后抗日根据地;之后,八路军开辟了晋察冀、晋绥等敌后抗日根据地,新四军也开辟了苏南、皖中等敌后抗日根据地。(3)国民党正面战场是 抗日的重要战场。在抗战防御阶段,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大规模会战,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是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 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在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和“速战速决”的企图。消耗了日本的人 力、物力、财力,使其陷入长期战争的泥潭,使日军兵力分散,战线延长,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支援了中国共产党 领导的解放区敌后战场的开辟,为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由于敌强我弱,再加上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和单纯防御的方针,正面战 场的战局对中国抗战形势不利。(4)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全民族统一抗战的有机组成部分,两个战场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互相配合,少

上海高中历史第二、三分册梳理

高中历史知识点梳理(第二、三分册) 第一单元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 单元核心: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距今1万年前后,我国远古先民已学会栽培稻、粟, 进入农耕时代。中国是世界农业的主要起源地之一。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揭示出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八方雄起、丰富多彩的特点。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历史转折。到商朝,国家形态是以商王为天下共主的方国联盟。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特别是精美的青铜器制作技术和成熟的甲骨文字,说明商王朝是当时世界上发达的文明古国之一。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1.原始农耕:①根据人类制造工具的历程考古学家一般将人类早期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区分依据是根据的使用。②诞生时间:距今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③标志:学会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④早期先民生存方式:群居。⑤原始渔猎采集的缺点:来源不稳定。⑥意义: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⑦姜寨遗址的特征:聚族定居,共同耕作、平均分配。⑧稻作农业与旱地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的格局(南稻北粟),是中国早期农业的一大特点。⑨农耕聚落产生的原因: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⑩早起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的形式:以神话传说的形式口耳相传。 2.八方雄起:①起源特点:最迟至距今5000——4000年前,满天星斗、八方雄起。②核心地区: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也是部族迁徙、分和、冲突最为集中的区域。③墓葬: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出现→私有财产出现→贫富分化。 二、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1.从“公天下”到“家天下”:①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②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大同之世”到“小康之世”的演变。③国家特征:设官分职;一定数量的军队;设置监狱;制定刑法。 2.二里头文化与夏史探究:①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大量文化遗迹和遗物,为夏史探究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资料。②遗存内容:宫殿式建筑遗址;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已进入早期青铜时代。③社会特征:国家私有制和阶级分化。 3.二重证据法:①20世纪中国考古学和考据学的重大革新。提出者为王国维。②内容:地下实物与纸上遗文互相释证;异族故书与吾国旧籍互相补正;外来观念与固有材料互相参证。 三、商朝与青铜文化 1.内外服制:①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信使)的王朝,建立于BC16世纪,都城殷,建立者汤。②信使:文献+考古资料+甲骨卜辞。③“内服”(大邑商)是商王直接管辖的王畿之地;“外服”(四方)是商王通过方国首领间接管辖的畿外之地。④夏商周:三个并列的部落,三个更替的王朝。 2、青铜时代:①司母戊鼎:青铜器的代表。②特征:主要是礼器(兼有炊具);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被赋予了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利的功能。③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汉字;商人在甲骨上用来记载占卜情况的古文字;真实地记载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为我们探究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④商朝经济:农业(石器木器等农具);耨田(施肥技术进步)。⑤风气:饮酒极盛,致政治腐败。⑥信奉鬼神,卜辞极盛。

上海高中历史复习资料第一分册完整版

写在最前:本资料原始版本来自于互联网,经大幅度增加修改内容和深度优化排版后发布于互联网,版权归修改作者所有,不推荐再次修改电子版本(将严重影响排版)。由于本资料最初编写目的仅为 让修改作者更好地复习历史学科,结合上课笔记编成,故本资料并不一定适合所有同学的复习 计划,敬请原谅。2015年1月起本资料的所有权利转交给第二修改作者黄珍妮。 第一分册 第一课古代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A】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西亚)。 东:伊朗高原西:阿拉伯大沙漠北:小亚细亚山地南(临):波斯湾。 大致与今伊拉克共和国相当。 苏美尔人(公元前3500年至前3100年)【这一地区古代文明的奠基者】。 【A】楔形文字(“钉头文字”):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B】《汉穆拉比法典》: 价值:集古代两河流域各国原有法律之大成。 目的:是为了更有效的规范王国的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 影响: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价值/评价①) 内容:法典全面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厉惩罚各种社会犯罪。 评价: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文献。(价值/评价②) 特点:①神明裁决②同态复仇③保护私有财产④严刑峻法⑤保护奴隶主的利益。 第二课古代埃及(尼罗河) 【A】地理位置: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与今天的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大致相当。 【A】统治模式: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绝对权威,自奉为神或者神的后裔。 君主专制: 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集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 强化王权神授,将自己的意志视为法律。 拥有对全国土地的支配权。 控制所有的军队。 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官吏的任免权。 【A】金字塔: 是古代埃及法老专制权力的象征,向世人展示了法老至高无上的权威。 是古代埃及人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体现了古代埃及人卓越的创造性智慧的结晶。 是古代埃及社会经济和建筑技术发展的一项具体成就。 【A】象形文字: 时间:公元前3500年以前。 材料工具:以刻刀和石头做书写工具,书写材料以纸草的使用最为普遍。 灭亡原因:复杂难懂埃及受到了强势的希腊文化的冲击。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共六套】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一】 选择题 1、法国作家雨果说1860年有两个强盗闯入圆明园,能拿的拿走,拿不走的烧坏、 砸坏,这两个强盗指的是( B) A八国联军B英法联军C美日同盟 2、电影《大独裁者》的主演是(B ) A克拉克.盖博B卓别林C格里高利.派克 3、新文化运动中提倡的德先生是指(C) A白话文B科学C民主 4、十七世纪的“海上马车夫”指的是(B) A英国B荷兰C西班牙 5、中山装前襟四只口袋代表立国的四维是(A) A礼义廉耻B智信勇仁C温良恭让 6、被誉为“小说的莎士比亚”是(C) A雨果B托尔斯泰C巴尔扎克 7、法国作家贝克特的现代荒诞剧《等待戈多》中的“戈多”指的是(C) A一个人B一件东西C某种生活的名称或人类生存的本质 8、古代的水排是(A) A冶炼工具B灌溉工具C排水工具 9、上海发昌机器厂的性质是(B) A洋务企业B民族企业C外资企业 10、画僧八大山人是(A) A明宗后裔B元宗室后裔C清宗室后裔 二、填空题 1宋代的二府三司是指__________(C二府是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是度支、户部、盐铁) A二府是宣政院、枢密院,三司是度支、户部、盐铁) B二府是中书省、门下生,三司是度支、户部、盐铁 C二府是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是度支、户部、盐铁2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是________(A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A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B公民大会轮番而治 C民众法庭、五百人议事会 3、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是________(B《十二铜表法》) A《查士丁尼民法大全》B《十二铜表法》C习惯法 4、辛亥革命后被推翻的最后一位皇帝是________(C) A路易十六B查理一世C溥仪 5、二战后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是________

上海市高中历史练习册第5分册试题答案全

第 1 课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一、基础练习 1 .林则徐虎门销烟 2 .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3 . B 4 . A 5 . B 6 . D 二、拓展练习7 . ( 1 ) “我”指香港,“母亲”指祖国―中国,“海狮”指英国。( 2 )该诗既唱出了国土沦丧的切肤之痛,又颂扬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优秀品质,意在唤起民众,共同抗击外侮,兴我中华,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 8 .鸦片战争是一场侵略战争,英国发动战争的真正目的是打开中国的大门,变中国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而不是把中国拉向近代化。鸦片战争确实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但这只是战争的客观影响,并非侵略者的本意;而且战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文明是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为代价的。这种观点没有正确区分战争发动者的本意与战争的客观影响。 第 2 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基础练习 1 .亚罗号马神甫第二次鸦片战争 2 .英国法国 3 . D 4 . D 5 . A6 , B 7 . 1858 年通过中俄《暖浑条约》割占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 多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186 。年通过中俄《北京条约》割占包括库页岛在内的乌苏里江以东地区约40 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1864 年通过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巴尔喀什湖

以东、以南(包括斋桑湖、特穆尔图淖尔在内)44 万多平方公里中国领土;19 世纪80 年代通过中俄《伊犁界约》等几个边界议定书割占斋桑湖东北、霍尔果斯河以西、特穆尔图淖尔东南和阿克塞河源7 万多平方公里中国领土。 二、拓展练习8 .特点:数量多(从 5 个到10 个)、地域广(从局限于东南沿海扩展到全国的海岸线)、由海岸而深入到腹地的长江。说明外影鲤遭些些垄鱼巨9 . ( l )材料一、二反映了五口通商后,英国的某些工业品没有占据中国市场。材料三反映了鸦片战争后,英国向中国输人的鸦片比鸦片战争前更多。( 2 )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需要更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通过鸦片战争打开中国的大门后,英国资产阶级认为中国地广人多,是一个落后的大国,是英国商品侵略的理想对象。( 3 )原因:当时中国的经济由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几乎完全自给自足,对市场的需求十分有限,购买力低下;两国的生活习惯不同、国情不同;英国等国大量输人鸦片,使中国出口收入大半被抵消,无力购买英国工业品。对策:英国先提出“修约”,提出中国全境开放、鸦片贸易合法化、外国公使常驻北京等要求,遭拒绝后,借口“亚罗号事件”,伙同法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

历史第三分册答案

历史第三分册答案 【篇一:高中历史第三分册习题答案】 宋太祖对赵普说:“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令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据此,他采取的措施是 a.削弱节度使的实权 b.杯酒释兵权 c.设置转运使 d.派遣文官担任知州 2、宋太祖采用“更戍法”,轮流变化驻地,其目的是 a.重用功臣宿将 b.实行兵农合一 c.锻炼禁军的能力 d.防止武将割据 3、“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是宋代流行的俗语,它反映的当时社会现象的突出特点是 a.中央集权b.强干弱枝 c.外患频仍 d.文人政治 4、唐末五代以来,藩镇的拥兵自重和武将的篡夺皇位,不知重演了多少次,而最后一次就是赵匡胤自导自演的“陈桥兵变”。这次兵变发生在 a.581年b.626年 c.960年 d.1127年 5、下列北宋时期的官职中,不是由文官担任的是 a.枢密院的长官 b.三衙的长官 c.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d.参知政事 6、“向者登科名级,多为势家所取,致塞孤寒之路,甚无谓也。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畴昔之弊也。”其中“躬亲临试”是指 a.乡试b.省试 c.殿试 d.“弥封” 7、下列关于北宋科举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考试分乡试、省试、殿试 b.殿试当时尚未成为定制 c.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 d.在考试方法上实行糊名 8、欧阳修说:“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薄厚于其间。”欧阳修发表此言论的根据是 a.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 b.废帖经,不以诗赋取士 c.“弥封”、“誊录” d.增加策论内容 9、北宋科举制比唐朝有了较大的改革和发展,其表现不包括

上海高中历史第六分册--知识整理

第六分册 第1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知道: 1.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提出改组南京国民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立即召开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局为重,确定了以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 2、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挑起七七事变。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3、1937年8月13日,日本在上海发动了军事进攻,史称“八·一三”事变。 4、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进入南京后,制造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理解: 1、西安事变的背景和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影响 (1)背景:华北事变后,中日两国间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瓦窑堡会议,正式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决定停止进攻红军,逼蒋抗日;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威逼张、杨执行“剿共计划”。(2)影响: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的转折点,对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2、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七七事变后,中共中央向蒋介石送交《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937年8月,根据国共两党协议,西北主力红军和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9月,蒋介石发表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3、1938年8月13日,淞沪会战开始。它是抗战初期中日两国的第一次大规模会战,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为沿海工业的内迁赢得了时间,进一步推动了全国规模抗战的开展。 第2课正面战场与敌后抗日根据地 知道: 1、八路军相继开辟了晋察冀、晋绥、晋冀豫等敌后抗日根据地,华中的新四军也迅速开辟了苏南、皖中等敌后抗日根据地。 2、1938年10月,日军在占领武汉后,基本停止了对正面战场大规模的战略进攻,抗日战争开始转入战略相持阶段。 3、1940年8月,为粉碎日军“囚笼”政策,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发动了百团大战。 理解: 1.1937年9月,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板垣师团,获得了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2.1938年3月,中国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军队召开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是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取得的战果最大的一次胜利。 第3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知道: 1、中共七大: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大会的中心任务是动员和领导全国人民最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建立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大会通过了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大会提出党的政治路线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大

沪教版高中历史第六分册-第三单元 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选择题)

第三单元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 1.一战以来国际格局出现了三次演变。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多极化趋势 B.雅尔塔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多极化趋势 C.多极化趋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 D.雅尔塔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多极化趋势 2.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相比,雅尔塔体制最大的进步是() A.主张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合作共处B.消除了国际间矛盾导致战争的隐患 C.建立了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D.中止了主宰世界的强权政治旧惯例3.“各会员国应以和平方式解决其国际争端,俾免危及国际和平、安全与正义。”这是哪一国际组织的宗旨() A.协约国B.联合国C.北约组织D.华约组织 4.决定“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和美元挂钩,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取消经常账户交易的外汇管制等”的国际会议是() A.巴黎和会B.雅尔塔会议C.布雷顿森林会议D.华盛顿会议 5.“根据已商定同意的计划,三国部队将各自占领德国的一个区域。这计划规定,成立一个中央管制委员会执行互相协调管理控制的工作,此委员会由三国的最高司令官组成,总部设在柏林。”文中的“计划”出自() A.巴黎和会B.华盛顿会议C.雅尔塔会议D.开 罗会议 6.右面这幅地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发生于() A.英法百年战争之后 B.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D.美苏的冷战结束后 7.有人认为,二战后初期美国的“疆域”覆盖全球。这里的 “疆域”是指() A.军事霸权B.政治盟友C.货币体 系D.价值观念 8.有学者评价二战后某制度“不过是美元交响曲的新篇章”。而“保证美元强大信用的,与其说是黄金,不如说是美国的综合实力与国际威望。”该学者评价的是() A.门户开放政策B.雅尔塔体系C.布雷顿森林体系D.马歇尔计划 9.右列示意图中“?”处应填上() A.凡尔赛体系B.华盛顿体系 C.雅尔塔体制D.布雷顿森林体系 10.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指出:当□□□□年同盟国击败轴心 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 界不得不重建。这里□□□□和“另一场战争”分别是() A.1918、“一战”B.1919、“一战” C.1945、“二战”D.1945、“冷战”

高中历史第五分册19--26课参考答案

高中历史第五分册19—26课参考答案 第19课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 练习与测评 1、(1)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主张的自由、平等、民主等人权思想和观念源源不断地传入中国,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态度。 (2)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发布了一系列革除“旧染污俗”的政令,促成了社会习俗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3)受过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知识分子积极响应和支持政府的倡导,并身体力行,为移风易俗树立榜样。 2、二次革命的失败的原因: (1)南北武力悬殊。民初政党除国民党外,大多拥护袁世凯,军队亦倾向支持他,袁氏又贿买部分国民党人,使他们倒戈,当时尚未形成一种武力讨袁的社会氛围。 (2)列强冷眼旁观。列强恐怕再次革命妨碍商贸活动,贷款给袁的国家例如日本等更不想袁氏失败,加上欧洲亦有动荡,因此并不支持革命军。 护国运动胜利的原因: (1)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遭到了全国人民的激烈反对。 (2)曾任云南都督的蔡锷在云南举起反袁大旗,全国各地纷纷响应。 因此,前者失败,后者胜利。 第20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练习与测评 1、(1)陈独秀:新文化运动主将;1915年9月在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揭开新文化运动的序幕;提倡民主与科学,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1917年,发表《文学革命论》,要求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来表达新思想,掀起了文学革命。(2)李大钊:新文化运动主将;在新文化运动后期,为宣传俄国革命和马克思主义作出杰出的贡献,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和《我的马克思主义观》。(3)胡适:新文化运动主将;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杂志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倡白话文,改良中国文学,胡适的这篇文章首倡白话文。 (4)鲁迅:新文化运动主将;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小说把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礼教的革命内容同新文学的形式结合起来,是新

上海高中历史第四分册整理

第四册第2课民族国家的形成 知道: 1.英法百年战争的影响。 深刻影响了两国的历史进程,民族意识增强,有利于英、法民族国家的形成。 2.英法民族国家形成的基本因素及形成时间 统一的领土疆域、统一的国内市场、全国通用的语言、共同的民族意识。15世纪末,英、法两国发展为民族国家, 理解: 君主专制: 15世纪下半叶,英、法等国的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 原因: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推动制度的转变。社会各阶层支持加强王权:英法百年战争及英国的玫瑰战争后,两国封建贵族失去昔日的权势,开始依靠王权来维持自己的地位;新兴的资产阶级需要王权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辟道路;部分农民和城市贫民也寄希望于王权,以改善生存环境。 第3课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 知道: 1.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 A15世纪,西欧商品货币关系进一步发展。 B盛赞东方富庶和繁华的《马可·波罗行纪》在西欧广为流传,极大地刺激了一些西欧人追求财富的欲望。 C奥斯曼帝国崛起以后,传统的东西方贸易秩序和环境遭到破坏。 D西欧各国君主为了自身利益,相继支持开辟新航路活动,大力向海外扩张。 E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为新航路开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新航路开辟的基本情况 理解: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积极方面:(1)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加强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2)世界由闭关自守到联合为一个整体;(3)地域性历史逐渐演变为统一的世界历史;(4)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5)客观上冲击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制度,传播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 消极方面:西欧各国走上了对亚非美洲的殖民统治道路,给这些地区的各个民族带来空前浩劫,造成长期的贫困与落后。 第4课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知道: 1.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和代表人物 发源地:意大利。代表人物:但丁、达·芬奇、米开朗琪罗、马基雅弗利 理解: 文艺复兴运动的背景及影响

沪教版高中历史第六分册 第三单元 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默写练习)

第三单元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 1、二战后期,确定战后将日本占领的中国领土归还给中国的会议和文件是《开罗会议》和《开罗宣言》。 2、基本确定了二战后国际格局的会议是雅尔塔会议,二战后的国际秩 序为雅尔塔体系,其主要特征是两极格局(美苏主导/大国强 权)。 3、二战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是联合国,其宗旨一般被概括为 “和平、友好、合作、协调”。总部设在美国纽约。 4、二战后建立的世界经济体系是布雷顿森林体系,这是 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这一体系 下的国际组织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 行、关贸总协定。 5、冷战,是指二战后,以美国、苏联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 除大规模战争之外的全面对抗。 6、1946年,丘吉尔发表富尔敦演说(也称铁幕演说),冷战拉开序幕。 7、1947年,美国总统提出“杜鲁门主义”,表达了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目标,标志着冷战全面展开。 8、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欧洲复兴计划计划”,即“马歇尔计划”。1949年,美、英、法等12国签署《北大西洋公约》,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成立标志着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阵营形成。 9、1947年,苏联提出了在经济上援助东欧的“莫洛托夫计划计划”。1955年,苏联与东欧国家签订《华沙条约》,成立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标志着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10、二战结束后,德国和柏林被苏、美、英、法四个国家分区占领。1948年,发生了“第一次柏林危机”,后经过秘密谈判,危机结束。但是,德国的分裂已经无法避免,1949 年,德国分裂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 11、20世纪50到60年代,美国凭借优势力量推行对苏联的遏制政策,打压苏联,使苏联的“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设想无法实现。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均以苏联的退让而告终。70年代,苏联向美国的霸权

上海高中历史第一分册知识点整理

第一分册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单元古代东方 第1课古代两河流域 1、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A) 两河流域是指亚洲西部的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东西两面分别与伊朗高原和阿拉伯大沙漠相邻,北接小亚细亚山地,南临波斯湾,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境内。古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学会识图) 2、西亚两河流域出现了最早的城市国家(A) 约公元前3500年至前3100年,苏美尔人率先在两河流域建立了一批城市国家,成为这一地区古代文明的奠基者。 3、楔形文字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文字之一(B) 楔形文字,又被称为“钉头文字”。公元前3100年之前,苏美尔人开始使用,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文字之一,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4、《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和历史价值(C) 特点: (1)集古代两河流域各国原有法律之大成 (2)得益于楔形文字而保留下来的古代宝贵文献 (3)法典制定的理论依据——君权神授 历史价值: (1)法学价值:集古代两河流域各国原有法律之大成,是目前已知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史学价值: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社会状况的第一手文献。 第2课古代埃及 1、古代埃及位于北非尼罗河流域(A) 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其地理范围与今天的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大致相当,尼罗河自南而北流经埃及全境。(学会识图) 2、胡夫金字塔和哈夫拉金字塔(A)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为自己修筑的陵墓。形状类似汉字中的“金”字,被中国人称作“金字塔”。最负盛名的是胡夫金字塔和哈夫拉金字塔。 3、金字塔的象征意义和历史价值(B) 金字塔是法老专制权力的象征,展示法老至高无上的权威。金字塔也是古埃及人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 作为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金字塔是古代埃及人卓越的创造性智慧的结晶,也是古埃及社会经济和建筑技术发展的具体成就。 4、古埃及人发明象形文字(A) (1)简介:古埃及人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发明象形文字 (2)特征:字形与各种具体事物的形态相像而得名 (3)书写工具:最初为刻刀和石头,后发明笔和墨水,纸草成为最普遍的书写材料 第3课古代印度 1、古代印度的地理位置(A) 南亚,印度河与恒河(学会识图) 2、古代印度四大种姓的名称及特征(B)

高中历史必修课第六分册备课笔记第23课 改革开放

第23课改革开放 改革——对内,开放——对外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对内改革) 1、背景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率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 试点:1978年底、1979年初,安徽、四川两地; 主要形式: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2)邓小平等领导人的支持和推动下,迅速推广 2、意义 (1)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一次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 (2)在它的直接影响下,中共废除人民公社; (3)八届人大一次会议将它写入宪法,作为农村的基本经营管理体制。 二、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 1、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把对外开放确定为国策 2、目的:使中国经济从封闭半封闭状态大踏步走向世界 3、意义:是改革开放中的一项创举 4、“经济特区” (1)第一批经济特区: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2)特点:积极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5、对外开放格局的基本形成: (1)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和内陆开放城市——沿边开放城市”; 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沿海开放城市——上海、天津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辽东半岛、胶东半岛、环渤海湾地区和洋浦经济开发区 沿江和内陆开放城市——指长江沿岸和中西部大城市 沿边开放城市——指边境城市,如丹东(东北,靠近朝鲜) (2)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三、浦东开发开放(对外开放) 1、原因 (1)20世纪末,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2)上海特殊地位和浦东优越的地理环境 (3)邓小平的提议 2、开发开放的时间:1990年4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