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析艺术创作中的继承与创新

浅析艺术创作中的继承与创新

浅析艺术创作中的继承与创新

作者:张静

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2期

摘要:艺术创作是指艺术家运用自己的艺术经验、艺术观念以及审美体验,通过一定的艺术媒介和语言,把特定的内容、形式转化为艺术形象或作品的创造性活动。随时代的不同,艺术创作主体的艺术构思、表达也会因此迸发出不同的艺术作品。在艺术构思中,继承与创新是创作主体必须考虑的,这不仅体现艺术家的艺术修养和生活积累,也体现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增强和文化事业的发展。艺术家应齐心协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关键词:艺术创作主体;艺术构思;传统文化;继承;创新

艺术创作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它通常包括生活积累、创作构思、艺术表达三个阶段。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挖掘其中的优秀文化精髓,不仅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有益处,而且会不断激发艺术家的创作能力。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艺术主体创作艺术作品的主要源泉之一。创作主体在生活中应该仔细观察、敏锐感受、善于体验、勤于思考,随时随地、有意无意地把生活中的事物放入自己的意识仓库。要学会用发展的观点把握设计方向,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始终从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来看待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和精神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反映着中国人民意愿。对待中华传统文化,我们要进行科学分析,对有益的东西予以继承和发扬,对负面的东西加以抵御和克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绝不能做一个绝对主义者。作为艺术创作主体应该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上来,增强文艺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肩负起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断创新,努力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努力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

二、艺术创作中的继承与创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新是文艺的生命。”[1]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冯巩说。在艺术创作中,创新是第一位的,艺术创作主体须遵循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艺术作品是面向大众的,其受众人群是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的人民,艺术作品或艺术形象是一个国家文艺事业的代表。艺术创作主体不仅意味着要创作出优秀的的艺术作品,还意味着人格的高尚和信仰的

纯正。艺术创作主体只有坚定文化自信,用专注的态度、敬业的精神、踏实的努力,才能真正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传承非遗项目、复兴传统文化,让当代艺术创作有了更多的原创源泉,成为当代艺术崛起的重要基石。非遗大多是指以非物质形态存在且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多以传统工艺、手工艺、民间艺术等形式来表达,因大都地处偏远乡村,以前很少被人关注。但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情况逐渐改观,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展开,越来越多的民间艺术、传统工艺走进了大众视野。当代设计与传统文化碰撞出耀眼的火花,使得当代艺术作品有了更多的中国味道,丰富了艺术创作的技巧,拓宽了艺术创作的内容和形式。被誉为“香港设计之父”的平面设计师靳埭强非常善于将中华水墨融于现代设计之中,不断探索抽象水墨与设计构成的关系,开辟了自己独创的兼具水墨情趣与当代设计思维的艺术风格。近些年,传统手工业开始重新活跃起来,不仅为许多人提供了新的创业门路、就业机会,还大力发扬传统手工艺,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沉住气静下心去钻研传统工艺,运用当代审美与工艺,将之成功转化成产品面向世界。为传统手工业注入珍贵的创造活力,用自己的一份力量和对传统手工行业的热爱共同编织着伟大中国梦,践行并传播工匠精神,始终坚定着文化自信。

艺术的历史继承性,首先表现为对本民族艺术遗产的吸取和接受,以及对其他民族优秀文化和艺术成果的吸纳。对优秀艺术作品的思想内容、作品形式、作品种类、创作方法的继承,都需要艺术创作主体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把握好时代的主旋律,构思出符合当代国情民意的艺术佳作,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的传统文化,复兴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三、艺术创作中继承与创新的意义

继承是基础,创新是突破。鲁道夫·阿恩海姆曾说:“丰富的想象力,不是产生于总想提供一些新鲜玩意的欲望,而是来自一种使旧的内容重新复活的需要。”[2]复兴传统文化,就是一种创新,是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以丰富的体现,复兴传统文化,引领了一种新的时尚与潮流,而这些变化正悄然影响并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茶艺、花艺、园林等传统生活艺术越来越流行,饮茶、养花、焚香、收藏古玩、穿中式衣服、摆中式家具等,也逐渐成为不少人日常居家的爱好。沃格林曾说:“一部艺术作品得以获得美的特征的价值,一般如人们所述,就在于它的愉悦价值,而这种愉悦价值又必定与那种心理需要构成了因果关系,这种愉悦价值满足了人的心理需要。”[3]新时代以传统文化复兴所带来的一种更诗意、更有趣、更高尚的生活理念和修身养性的生活方式已成为广泛共识。

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盼,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人民作为艺术欣赏、艺术批评的主体,他们对艺术创作既有积极的影响也存在消极的反作用,艺术批评从理论上指导、影响艺术创作,从而沟通了创作与欣赏的关系,使得艺术创作找到正确且合适的方向。“事实上,即使是平淡无奇的形象,只要使其改变质地而重新出现,也会释放出原来没有的意外的潜能,产生与原来完全不同的新的形象、新的意味与新的功能。”[4]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现代化推广,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重点

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努力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的一切精神和理念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四、总结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昌盛繁荣,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艺复兴是复兴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它不仅需要薪火相传,代代相守,而且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在新的时代,艺术创作主体更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积累,厚积薄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美学基因同当代设计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把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与现代设计结合起来,激活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现代设计共同创造多彩文化,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给大众展现丰富的设计魅力。

参考文献

[1] 郭超,饶翔.文艺界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描画新时代书写新华章[EB/OL].http://https://www.wendangku.net/doc/c317357086.html,/c/20171106/u1a13401690.html,2017-11-6.

[2] 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196.

[3] 沃林格.抽象与移情--对艺术风格的心理学研究[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0:11.

[4] 薄贯休,贾荣林.现代图形设计的创意与表现[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91:68.

作者简介

张静(1995.5--),女,汉族,籍贯:四川成都人,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艺术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艺术设计,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作者单位: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艺术学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