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伤寒论]病案分析

[伤寒论]病案分析

[伤寒论]病案分析
[伤寒论]病案分析

病案分析

1.王某某,女,50岁。

主诉:发热一周。

现病史:一周前因受凉,渐起恶寒发热,微汗出,前医以银翘散不效,伴头痛,颈项酸软,鼻塞,干呕,口不渴,二便调。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弱。体温37.50C,皮肤湿润。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

证型:中风表虚证

证候分析:病缘于风寒袭表,营卫失调。卫气奋起抗邪于外则发热;营阴失守而外泄故汗出;卫阳受伤,失其温分肉之功,加之汗出肌疏,故恶风;风寒袭表,太阳经气不利,故头痛,颈项酸软;表气不和,致里气不调,肺气不利则鼻塞,胃气上逆则干呕。前医以辛凉解表,是以寒治寒,药不对症,故无效。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弱为风寒袭表,正气不足之征。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

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

2.刘某,男,60岁。

主诉:咳喘一周。

现病史:既往有咳喘病史。一周前因天气转凉,咳喘又作,伴恶风,微热,汗出,咯少量白痰,口不渴,大便三日未行,腹不胀。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体温37.50C,皮肤湿润,双肺听诊未闻及干湿罗音。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

证型:太阳中风兼喘证

证候分析:患者素有咳喘痼疾,此次因复感外邪,咳喘又作。风寒袭表,营卫失调,卫气奋起抗邪于外则发热;营阴失守而外泄故汗出;卫阳受伤,失其温分肉之功,加之汗出肌疏,故恶风;肺气上逆故咳喘,肺气不降,大肠腑气不通,故大便三日未行;腹不胀,表明非燥屎内结;口不渴,非里热证;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为风寒袭表,兼夹痰饮之征。

治法: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方药: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厚朴、杏仁

3.李某某,女,55岁。

主诉:反复自汗出三年。

现病史:反复自汗出,恶风,汗多时浸汗的毛巾可拎出水。纳可,口和,二便调。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自汗证

证型:营卫不和

证候分析:患者虽反复自汗出三年,但纳可,口和,二便调,且舌脉无异常,表明脏无他病。与原文第53条病证相符,“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与营气谐和故尔”,即营卫不和。治法: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

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

4.王某某,男,40岁。

主诉:颈项拘急,不能坐立三天。

现病史:突起颈项拘急,背部如被人抓住感。不能坐立,只能平卧,虽为盛夏,但仍喜被恶风,伴汗出。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头颅CT、脑脊液生化检查、血压均未见异常。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

证型:太阳中风兼项背强几几证

证候分析:患者起病尚急,为新病。风邪袭表,客犯太阳经脉,经输不利,津液受阻,不能敷布,经脉失养,故颈项拘急。卫外不固,营阴外泄,肌腠松疏,故汗出恶风。不能坐立,只能平卧,为兼有正虚之征。舌脉无明显异常,排除杂病中风、暑温危证。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葛根。

5.王某,女,34岁。

主诉:恶寒汗出半月。

现病史:患者前因感冒,自服退烧药,现仍恶寒汗出,微发热,汗漏不止,虽值盛夏,但汗出清冷质稀,动则尤剧。伴疲倦,小便量少,手足时时拘挛疼痛。

检查:舌淡,苔薄白,脉沉弱。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

证型:太阳中风兼阳虚漏汗证

证候分析:患者前因感冒,自服退烧药,遂恶寒汗出,汗漏不止、清冷质稀,为发汗太过,损伤阳气,卫表不固所致。由于汗多伤阴,膀胱津少故小便量少。阳虚不能温煦,阴伤失于濡养,致筋脉失养,则手足时时拘挛疼痛。汗多,动则尤甚,虚也。恶寒微热,为表证未罢,兼太阳中风表虚。舌淡,苔薄白,脉沉弱为阴阳不足兼表之征。

治法:扶阳解表

方药: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炮附子。

6.周某,女,27岁。

主诉:胸闷心悸三天。

现病史:一周前感冒,恶寒发热,咽喉不适,近三日出现胸闷心悸,经静滴青霉素,发热除,但仍恶寒,头项酸楚。

检查:ECG示心肌劳损,舌淡暗,苔薄白,脉促有力。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

证型:太阳中风兼胸阳不振胸满证

证候分析:患者病缘于外感,风寒袭表,内陷胸中,郁遏胸阳,致胸阳不振,故胸闷心悸。表证未解,正气与邪相争,故恶寒,头项酸楚,脉促有力。ECG示心肌劳损,舌淡暗,为太阳病损及于心,心阳受挫,心脉不畅之征。

治法:解肌祛风,宣通阳气

桂枝、生姜、大枣、炙甘草

7.刘某,女,34岁。

主诉:产后身痛、发热三天。

现病史:产后护理不当,吹风受凉,出现身痛、骨节疼痛,恶风、发热汗出。

检查:舌淡暗,苔薄白,脉沉迟。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

证型:太阳中风兼气营不足身痛证

证候分析:患者产后当风受凉,是气营不足,复感外邪。风寒袭表,加之气营不足,筋脉失养,故身痛、骨节疼痛。恶风、发热汗出,为表证未罢,营卫失调之证。舌淡暗,苔薄白,脉沉迟,为气营不足,产后瘀血未尽兼表之征。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益气和营

方药: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人参

8. 李某,男,50岁。

主诉:有咳喘史12年,复发三天。

现病史:三日前,因感受风寒,而致发热恶寒,头痛身痛,无汗,咳吐痰涎质稀量多色白,喘气不能平卧。

检查:舌淡苔白滑,脉浮紧,体温38.3℃。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咳喘

证型:外寒里饮证

证候分析:患者素有咳喘病史,痰饮内伏于肺,此次因感受风寒,咳喘复作。风寒袭表,营卫失调,卫气奋起抗邪于外则发热;卫阳被遏,不能“温分肉、肥腠理、司开合”,故恶寒、无汗;水饮内停,故咳吐痰涎质稀量多色白;肺气上逆则喘气不能平卧;舌淡苔白滑,脉浮紧为外寒里饮之象。

治法:外解风寒,内散水饮

方药:小青龙汤

麻黄、桂枝、芍药、炙甘草、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

9.邓某,男,28岁。

主诉:发热四天。

现病史:身体素壮,时值夏令酷热,晚间当门而卧,迎风纳凉,午夜梦酣,渐转凉爽,夜深觉寒而醒,入室裹毯再寝。俄而寒热大作,头痛如劈,百节如被杖,壮热无汗,渐至烦躁不安、目赤、口干、气急而喘。

检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体温39.5℃。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

证型:外寒里热证

证候分析:患者身体素壮,因生活起居不慎,感受风寒,出现寒热大作,头痛如劈,百节如被杖,壮热无汗之证,此为感受风寒、寒郁较甚;寒郁化热,热扰心神,故烦躁不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为风寒郁表之象;目赤、口干、气急而喘为寒郁化热之象;总之,本证病机为风寒袭表,寒郁化热,表寒里热。

治法:发汗解表,内清郁热

方药:大青龙汤

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生姜、大枣、石膏

10.张某,男,30岁。

主诉:恶寒发热3天。

现病史:3天前受凉,突感恶寒发热,全身骨节疼痛,鼻塞流涕,头痛,无汗,口不渴,二便正常。

检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体温38.5℃。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10.中医诊断:太阳病

证型:太阳伤寒证

证候分析:患者因感受风寒而发病,风寒袭表,营卫失调,卫气奋起抗邪于外则发热;卫阳被遏,不能“温分肉、肥腠理、司开合”,故恶寒、无汗;经气不利,故全身骨节疼痛,头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为风寒袭表之象。

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方药:麻黄汤

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

11.王某某,女,35岁。

主诉:颈项拘急不舒一周。

现病史:一周前因睡眠时不慎受凉,渐觉颈项拘急不舒,转动欠灵活,前医诊为“落枕”,经针炙治疗后不效,伴头痛,恶风寒,鼻寒流清涕,无汗,口不渴,大便偏稀,日行一次。检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

证型:太阳伤寒兼经输不利证

证候分析:患者因睡眠时不慎受凉而发病,以颈项拘急不舒为主证,此为感受风寒,太阳经气不利所致,因颈项为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之处;头痛,恶风寒,鼻寒流清涕,无汗,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均为风寒袭表之象。

治法:辛温解表,升津舒经

方药:葛根汤

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

12.陈某,女,47岁。

主述:恶寒发热已9日。

现病史:患者因三叉神经痛自服单方山茱萸汤,时痛时止,尚未停药复于熟睡时受凉。症见每日午后三时许微恶寒,并发热。入夜体温达38.5℃左右,随后汗出烧退,如是发作已9天。

检查:苔白,脉弦细。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诊断:太阳表证

证型:表郁轻证

证候分析:证属太阳伤寒,因病初误服补敛之剂,有碍“太阳为开”,以致邪留不退。

治法:辛温轻剂,小发其汗

方药:桂枝麻黄各半汤

13.吴某某,女,62岁。

主诉:发热恶寒,1日发作3次,历时约40分钟。

现病史:患太阳伤寒,服麻黄汤3剂病势减轻,而冷热有时发作,病仍迁延不解。症现发热恶寒,头眩自汗,病势虽不甚重,而1日发作3次,历时约40分钟。当发热恶寒时,身便瑟然无汗。

检查:脉浮而软。发作时脉象亦由浮转变为浮数无力。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诊断:太阳伤寒

证型:表郁轻证

证候分析:证属太阳伤寒,服麻黄汤三剂病势虽减,但冷热时作,一日三发,迁延不解,伴身倦无力,头眩自汗,脉浮而软,发作时多无汗,是表郁未解,证微邪微。

治法:辛温轻剂,微发其汗

方药:桂枝二麻黄一汤

14.王某,女,20岁。

主诉:头痛发热,伴咳铁锈色痰。

现病史:三日前因接触冷水,当时即感寒意。昨日上午开始头痛,恶寒发热,寒多热少,伴发咳嗽,咯痰白粘。今晨仍头痛发热(体温38.2℃),虽得微汗,但尚恶风,喜着厚衣,咳嗽,痰色转赭色,咽痛而干,口渴而不多饮,胃纳欠佳,腰背酸痛(据云今年二月分娩后,因不慎闪挫,以致腰痛至今),二便自调。

检查:形体较瘦,舌质无变、苔薄黄而滑,手足欠温但未至厥冷,六脉滑数。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诊断:太阳伤寒

证型:太阳邪微,内有郁热

证候分析:病发于暮秋入冬之际,天气骤冷,风寒有机可乘,唯其体虚形瘦,应虑秋令燥气早伏;更因冒寒触冷,邪由皮毛袭肺,寒邪与燥气相搏,营卫失调……应作伤寒太阳证治例,但燥气内伏,又当稍变其制……拟桂枝二越婢一、麻杏石甘汤两方并用,

治法:微发其汗,兼清里热

方药:桂枝二越婢一汤合麻杏石甘汤

15.许某某,男,35岁。

主诉:发热恶寒,头痛,心烦热。

现病史:因劳动过剧,内蓄郁热,新寒外束,病初自觉发热恶寒,头痛,心烦热,体痛,有时汗出,口干舌燥,

检查:面红耳赤,舌质干燥;脉象紧而数。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诊断:表郁轻证

证型:太阳邪微,内有郁热

证候分析:发热恶寒,头痛,体痛,有时汗出,为太阳中风证;心烦热,口干舌燥,面红耳赤,为内有郁热;脉象紧而数为外寒内热。

治法:外散表邪,内清郁热

方药:桂枝二越婢一汤

16.郑某,男,40岁。

主诉:胃脘痛伴心烦一周。

现病史:胃脘痛,医治之,痛不减,反增大便秘结,胸中满闷不舒,懊憹欲吐,辗转难卧,食少神疲,历七八日。

检查:脉沉弦而滑,舌苔黄腻而浊,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诊断:胃脘痛

证型:热扰胸膈,胃气上逆

证候分析:该患胃脘痛,医治之,痛不减,反增大便秘结,胸中满闷不舒,懊憹欲吐,辗转难卧,食少神疲,历七八日。按其脉沉弦而滑,验其舌黄腻而浊。纠其心中懊憹,辗转难卧,是心胸烦热更甚,故有此烦闷无奈,与“虚烦”相同,故治用栀子豉汤。现兼呕吐者,为热扰胸膈,胃气上逆,可用栀子生姜豉汤。

治法:清宣郁热,和胃降逆。

方药:栀子生姜豉汤

17.曹某某,女,72岁。

主诉:心烦懊憹持续2年,近来逐渐加重。

现病史:心烦懊憹持续2年,近来逐渐加重。西医诊断为神经官能症,给服镇静安神药,未见好转,转请中医治疗。刻下心烦,苦不堪言,家人体恤其情,谨慎扶持,亦不能称其心,反遭斥呵。烦躁不宁,焦虑不安,烦急时欲用棍棒捶击胸腹,方略觉舒畅。脐部筑动上冲于心,筑则心烦愈重。并有脘腹胀满如物阻塞之感,伴失眠,惊惕不安,呕恶纳呆,大便不调,溺黄。

检查:舌尖红苔腻,脉弦滑。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诊断:郁证

证型:火郁胸膈,下迫胃肠。

证候分析:热郁胸膈,下及脘腹,证以心烦懊憹,脘腹胀满为主。虽有腹满,而无疼痛拒按,大便不通等,是无形邪热郁结胸膈兼腹气不通。

治法:清热除烦,宽中消满。

方药:栀子厚朴汤

18.邱某,男,50岁。

主诉:高热,咳嗽痰中伴有褐色血液,呼吸喘促。

现病史:患肺炎,高热不退,咳嗽频剧,呼吸喘促,胸膈疼痛,痰中夹有褐色血液,间有谵妄如见鬼状。

检查:体温40℃,脉象洪大,舌质红、苔薄黄。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诊断:咳嗽

证型:内热壅盛,热伤血络,肺气闭塞

证候分析:证见高热喘促,是热邪迫肺;痰中带血,血色带褐,胸膈疼痛,均系内热壅盛,肺气闭塞之故。

治法:宣肺清热,平喘止咳

方药:麻杏甘石汤

19.李某,男,4岁。

主诉:发热后伴发疹、下利。

现病史:发热后疹发未畅,下利而臭,日行二十余次,寐不安。

检查:舌质绛,苔白腐,唇干,目赤,脉数.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诊断:麻疹

证型:内外合邪,热甚津伤

证候分析:发热疹发不畅,是邪郁于表,不得发越;下利而臭,唇干,目赤,寐不安,舌质绛,苔白腐,脉数,是热邪内盛,津液亦伤。

治法:解表清里,坚阴止利

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味

20.贾某,男,50岁。

主诉:心悸而痛1年。

现病史:1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悸并伴疼痛,按之则舒,口服许多止痛药无效,时有自汗出,口淡不渴,余无他证,二便调。

检查:舌淡、苔白滑,脉微缓。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①心悸;②胸痹?

证型:心阳不足证

证候分析:患者病已历年,虽有胸痛而无阴寒、瘀血之征,汗出而无表虚之象。观是病主证心悸,按之则舒,与64条“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颇为一致,故断为心阳虚证。由于心阳不足,心无所主故悸,而汗为心之液,阳虚失固,则见汗出;心阳不足,鼓动无力,心脉流行不畅,故可气阻而痛并六脉微缓,舌淡苔白滑。

治法:温通心阳,

方药:桂枝甘草汤

桂枝、炙甘草

21.何某某,女,17岁。

主诉:头晕目眩一周。

现病使:一周前,突发头晕眼花,视物旋转,喜暗恶明,闭目及平卧可少安,睁眼及起坐则加重,站立则眩晕欲倒,自觉有气上冲心胸,作时心悸,小便不利,纳呆。

检查:面色苍暗不华,舌淡红、苔白润,脉沉细弦。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眩晕

证型:脾虚水停,水气上冲证。

证候分析:是例患者,以头目眩晕为突出见证,其特征为闭目平卧稍缓,起坐加剧,站立则眩晕欲倒,加之自觉有气上冲心胸及纳呆等,与67条主证:“气上冲胸,起则头眩”相符,证由脾虚而水饮内生,土不制水,则水气上冲,则见气上冲心胸,心悸。阳虚不能升清于上,清窍反被上冲之水气所蒙,故见眩晕,而平卧则清气尚充上窍,故头晕稍减,起坐或站立时清气虚而失充,水气充塞,故眩晕加剧。脾虚失运则纳呆,气血化源不足,久而机体失养,可见面色苍暗不华。水湿不化则小便不利,舌苔白润,脉沉细而弦等。

治法:温阳健脾,利水降冲。

方药: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茯苓、桂枝、甘草、白术

22.张某某,男,45岁。

主诉:腹胀10天。

现病使:患者自诉近日心下胀满,午后及饱餐后加剧,气短乏力,纳食不香,口淡不渴,二便尚可。

检查:舌淡、苔白腻,脉沉缓。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腹胀

证型:脾虚气滞证。

证候分析:患者以腹胀为突出见证,腹胀一证,当属阳明与太阴病变,观是证腹胀而大便通畅,且无潮热、谵语等,显非阳明腑实证。且伴有气短乏力、纳食不香及口淡不渴等,当属太阴病变。由于脾气亏虚,则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阻碍气机,气滞于腹,壅而作满,而生腹胀满;脾气不足,则运化失常,则见气短乏力、纳食不香及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腻等。

治法:温运健脾,消滞除满。

方药: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

23.刘某,男,60岁。

主诉:双上肢震颤2月余。

现病使:患者平素体弱,近两月前不明原因地开始出现双上肢震颤,并进行性加重。现四肢不温,时有心悸,畏寒怕冷,神疲乏力,胸闷气短,腹胀便软,小便量少。

检查:心电图正常,尿Rt 未见蛋白。双上肢震颤;舌淡、苔润滑而灰,脉沉弱。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肢颤

证型:肾阳虚水泛证

证候分析:双上肢震颤多由肝风内动引起,而患者并无肝风内动之征,显非该证。察其所伴心悸、小便不利、四肢不温、畏寒怕冷等,与《伤寒论》82条:“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颇为切合,均系少阴阳衰,水气泛溢肢经脉所为。该患者平素体弱,加之年老体衰,少阴阳气虚衰,不能制水,水气泛滥,外溢经脉,则见双上肢震颤。上凌于心,则见心悸,胸闷气短。下及膀胱,气化不行,则见小便不利。肾阳虚失温,则出现四肢不温,神疲乏力,畏寒怕冷。肾病及脾,则腹胀便软,舌淡、苔润滑而灰,脉沉弱等均为阳虚之征。

治法:温阳利水,

方药:真武汤

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

24.吴某,女,63岁。

主诉:心慌、心悸一周。

现病史:患者风心病数年,因症状较轻,未予正规治疗,近一周因劳累过度,引发心慌、心中悸动不安,汗出,以致不能行走,头晕目眩,气短,下肢不肿,未见明显恶寒,大便稍干,小便正常。

检查:舌苔薄白,脉结代。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心悸

证型:心阴阳两虚证。

证候分析:是例患者,罹风心病经年,本次因过劳加重,以心悸、心慌为主,以致不能行走,证情较重,使人易辨为少阴心肾阳衰证,但患者证情虽重而下肢不肿,无明显恶寒,证非少阴。联系其心悸、脉结代及其它见证,与《伤寒论》177条:“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颇为切合,当是久病累及心之阴阳气血所致。心主血脉,赖阳气以温煦、阴血以滋养,心阴阳气血不足,则心失所养,故见心慌、心中悸动不安。劳则气耗,今心气不足,故见气短,稍动则气不支,故不能行走;汗为心之液,心之阴阳气血亏虚,外无所固,故见汗出。气血亏虚,无以上奉,清窍失聪,故见头晕目眩。心阳虚鼓动无力,心阴虚脉道不充,心之阴阳俱不足故脉见结代等等,种种表现俱合心之阴阳气血亏虚之征。

治法:通阳复脉,滋阴养血。

方药:炙甘草汤。

炙甘草、生姜、人参、生地黄、桂枝、阿胶、麦门冬、麻仁、大枣

25.林某,男,70岁。

主诉:失眠一年余。

现病史:患者缘于一年前,因大惊而起,日夜恐惧不安。晚上不敢独宿,即使有人陪伴,亦难安寐而时惊醒;白天不敢独行,即使有人陪伴,也触目多惊而畏缩不前。稍遇小事,即使并不可怕的事也常引为怕,即自发呆而身寒肢厥,拘急并引入阴筋,手足心出汗,惶惶不安。发作时矢气尿多,纳差。

检查:舌质淡、苔白,脉弦。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失眠。

证型:心阳虚神散证

证候分析:是案与《伤寒论》112条:“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形成原因不同,而病机、主证咸同,皆为心阳亏虚,心神不敛,而痰浊内扰之惊狂证。惊则气乱,以致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而神气散乱。患者由于受惊吓则损伤心阳,导致心失所养,心神不得敛养,加之患者年老体衰,心胸阳气不足,易致水饮痰浊之邪乘虚扰心,心神失守,无所依归,而日夜惊惶失措,恐惧不安,故可见晚上不敢独宿,即使有人陪伴,亦难安寐而时惊醒;白天不敢独行,即使有人陪伴,也触目多惊而畏缩不前。《素问.口问》曰:“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今患者心阳耗散,复被痰扰,神无所归,故稍有惊触,即心神大动,五脏

六腑皆摇,人体气机大乱,从而可见发呆而身寒肢厥,拘急并引入阴筋,手足心出汗,矢气频作,小便失禁等等。

治法:温通心阳,潜镇安神,兼以涤痰。

方药: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桂枝、甘草、生姜、大枣、牡蛎、蜀漆、龙骨

26.汤某,女,47岁。

主诉:患奔豚数日。

现病史:患者平素偶有心悸,但发作轻微,自不在意,未予治疗。数日前突觉脐下动悸,继之有气上冲,日日复作。自诉每次发作时先觉脐下不适,如鼠奔突,继之自觉有一股气流,从少腹往上冲逆,至心胸则心悸且烦躁不安,胸满憋气,呼吸不利,头身汗出,每日可发作3~5次,精神极度紧张,有死的恐怖感,小便量少。

检查:舌质淡、苔水滑,脉沉弦无力。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奔豚

证型:心阳不足,下焦寒水之气上逆证。

证候分析:是案为奔豚证,与论中桂枝加桂汤证颇为相似,但本案有二点与之不符,一为小便不利,苔白滑,二是患者脐下悸明显,乃与《伤寒论》65条:“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证机相当,俱为心阳不足,下焦寒水之气上逆之证,有所小异者,65条为奔豚欲作而尚未作,而本案之奔豚已作,无论作之与否,只要主证一致,病机相同,皆可依之而辨。正常情况下心阳下蛰于肾,使肾水温暖,且能蒸腾化气,水气上升,以调心火,则心火不亢,故水火既济。今观患者素有心悸,则知其心阳素虚,久久不复,而致心肾失交。心阳不足,无以下蛰暖肾,肾水无以蒸化而停于下,故见小便不利,脐下悸动,苔水滑,舌质淡,脉沉弦无力。寒水蓄于下焦,复因心阳虚而上乘之,故见从先有脐下悸动,如鼠奔突,继之气少腹向上冲逆,至心胸则心悸且烦躁不安,胸满憋气,呼吸不利,头身汗出等等皆为寒水逆上之征。

治法:温通心阳,化气利水。

方药: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

27.张某某,女,40岁。

主诉:发热三天。

现病史:患者平素阳气不足,外感寒邪,发热恶寒,寒多热少,入夜尤甚,常增被而不暖,近三日加重。现证见面色白光白无华,烦躁不安,形体消瘦,凉汗大出,面颊汗满下流,语声低微,气息奄奄。

检查:四肢厥逆,舌淡、苔薄白,脉微欲绝。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发热。

证型:少阴阳虚、阴液不继证。

证候分析:患者素体阳虚,今复感寒邪,阳气更伤,病直入少阴。少阴阳衰,无以温煦,可见面色白光白无华,四肢厥逆,恶寒,舌淡、苔薄白。阳虚鼓动无力,阴虚其脉不继,则脉微欲绝。阳衰阴盛,阴不敛阳,虚阳欲脱,则上见烦躁不安,外见凉汗大出,面颊汗满下流,语声低微,气息奄奄。是案与《伤寒论》69条:“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颇为相似,均为外感所致,病入少阴,阴阳两虚之证。

治法:回阳益阴

方药:茯苓四逆汤

茯苓、人参、附子、甘草、干姜

28.戴某某,男,70岁。

主诉:腹痛伴心悸一周。

现病史:患者约10天前因“感冒”引起轻重发热,恶寒,头痛等,曾服“感冒药”,上症基本消失,一周前出现腹中急痛,得温痛减,并喜按喜揉,心中悸动不宁,口淡不渴,心烦,失眠。

检查:舌润、无苔,脉迟。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①心悸;②腹痛。

证型:中焦虚寒,气血双亏证。

证候分析:患者年迈,正气不足,复感外邪,虽经治而表证欲解,然则又见心悸而烦,腹痛之证,为病邪传里无疑。究系何证,当仔细辨识。观是证一无热象,二无实征,三无少阴、厥阴表现,当属脾虚,此与《伤寒论》102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因、证、机俱切合,可为该条之注脚。必是年迈脾虚,气血双亏,致病邪内传而致。里虚邪扰,气血不足,心无所主则悸,邪气内扰,神志不宁则心烦,失眠。脾主大腹,气血双亏,脾络失养,则腹中急痛,阳虚则得温痛减,并喜按喜揉。舌润、无苔等俱为脾之气血双亏之征。

治法:温中补虚,调和气血。

方药:小建中汤

茯苓、桂枝、干草、白术、生姜、饴糖

29.素某,女,50岁。

主诉:头晕、乏力4年,昼日烦躁20天。

现病史:4年来患者血压一直偏底,伴头晕,周身乏力,心悸,心前区压迫感,曾服西药治疗无效。20天前,因劳累过度,又现烦躁,其特点为昼日烦躁特甚,坐卧不宁,入夜烦躁大减,反可入眠。有轻度恶心,口淡不渴,稍有畏寒。

检查:手足发凉,苔白滑,脉微缓。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眩晕。

证型:少阴阳气暴衰证。

证候分析:患者罹低血压4年,从其以往表现看,原属心脾两虚证,脾气虚无充养,则周身乏力,清气不升,则见头晕。心脾气血双亏,心神失养,则见心悸,气虚推血无力,胸中大气不转,则心前区有压迫感等。然近因劳累,病情突转,“劳则气耗”,阳气者烦劳则张,

气虚过度,变为阳衰,使病传少阴,出现烦躁,察其特征,与《伤寒论》61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正相合拍,乃肾阳衰阴盛之象。白昼自然界阳气旺盛,体内虚阳得自然界阳气相助,与阴寒之邪相争,则烦躁不宁,入夜则自然界阳气衰退,虚阳无助,无力与邪相争,则反而安静。阳虚失温,则四肢逆冷,恶寒。阴寒内盛,苔白滑,浊阴上逆,则恶心等,俱与条文相符。

治法:急救回阳。

方药:干姜附子汤。

干姜、附子。

30.陈某,男,36岁。

主诉:左则面颊呈阵发性烧灼样疼痛拘挛性2年。

现病史:患者缘于2年前,突发左则面颊呈阵发性烧灼样拘挛性疼痛,经西药治疗可暂时缓解,停药复发,现每天发作2~5次,无发热,但口干咽燥,心烦易怒,二便尚可。

检查:局部无红肿,舌质红有裂纹、少苔,脉弦细。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偏头痛。

证型:阴津不足,经脉失养证

证候分析:是案患者左侧面颊呈阵发性烧灼样拘挛性疼痛2年,罹病日久,并伴见口干咽燥,心烦易怒舌红少苔、有裂纹,脉弦细等,综观全证,乃属肝之阴血不足所致。肝藏血而主筋,阴血不足,筋失所养,拘急不通,发为头痛,此与《伤寒论》29条之脚挛急表现不同,其机理则一。阴津不足,无以滋养,则见口干咽燥,舌红少苔、有裂纹。阴不潜阳,疏泄失常,扰动心神,则心烦易怒等,种种表现,俱合阴血不足之征。

治法:酸甘化阴,柔筋缓急。

方药:芍药甘草汤

芍药、甘草。

31.巢某某,女,47岁。

主诉:发热恶寒一周伴腹泻腹痛4天。

现病史:患者平素脾胃虚弱,于一周前外出冒雨感寒,继之出现发热,恶寒,头痛,心下痞闷,不思饮食,大便稍干等,经某医诊为“感冒”,初服西药,所用药物不详,效果不显,即转中医治疗,医者给予辛温解表之药,加用通下消痞之品,共进两剂,服后发热恶寒头痛仍在,而又出现腹泻、腹痛,得温则舒,稍有恶心,胃脘胀满等。

检查:舌质淡、苔白,脉濡。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泻泄。

证型:太阴脾虚兼表证。

证候分析:是案患者平素脾胃即虚,将养不慎,复感风寒,成为脾虚外感证。就医之后,医见外有太阳表寒,内有心下痞闷,大便稍干,即谓里有实证,故在解表之同时,复以通下消痞之品,服后不唯表不解,而徒伤脾胃,则致邪气内陷太阴。观是证表现,外有太阳风寒表邪未解,可见发热、恶寒、头痛等。内有太阴脾虚,运化失司,升降反作,气机阻滞,浊阴不降,壅塞胃脘,而见稍有恶心,胃脘胀满。清阳不升,则见腹泻、腹痛等,此与《伤寒论》163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十分的对,读是案有助于对条文的深刻理解也。

治法:温中解表。

方药:桂枝人参汤。

桂枝、甘草、白术、人参、干姜

32.刘某某,男,26岁。

主诉:腹痛,下利三天。

现病史:三天前因受凉突发小腹部疼痛,伴大便水泄,干呕不欲食,心中烦热,口微渴。

检查:舌质淡红,苔白黄腻,脉象弦缓。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腹痛。

证型:上热下寒证。

证候分析:病由受寒而发。寒邪伤肠,传导不利,则大便水泄;寒凝气滞,故小腹疼痛;而热邪乘虚陷入胃中,故见干呕,不欲食,心中烦热,口微渴;舌质淡红,苔白黄腻,脉象弦缓为寒热错杂之征。

治法:清上温下,和中降逆。

方药:黄连汤。

黄连、半夏、干姜、桂枝、人参、大枣、炙甘草。

33.李某,男,45岁,工人。

主诉:右上腹疼痛二天。

现病史:曾患慢性胆囊炎3年余。此次因情绪不好,饮食后即觉右上腹疼痛,欲呕,胸中烦闷。

检查:面黄肌瘦,右上腹疼痛拒按,坐卧不安,舌苔厚腻略黄,脉弦细而沉。B超提示胆囊炎。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腹痛。

证型:上热下寒证。

证候分析:患者素有慢性胆囊炎病史,此次因情绪波动而复发。肝郁不疏,木郁不达,气机郁结,则右上腹疼痛拒按;气郁化热,则胸中烦闷,欲呕。舌苔厚腻略黄,脉弦细而沉则为木郁克土,寒热结聚之象。

治法:清上温下,和中降逆。

方药:黄连汤。

黄连、桂枝、半夏、干姜、人参、炙甘草、大枣。

34.贺某某,男,54岁。

主诉:胸部硬满疼痛拒按1天。

现病史:数日前因感冒而发热恶寒,服解表发汗之剂,不汗出,而寒热不解,昨天胸部骤觉硬满疼痛,不任重按,伴发热,心烦,口渴不多饮,呼吸困难,头部微汗出。

检查:舌质红,苔黄厚而燥,脉沉紧。体温37.6℃。胸部透视,确诊为胸膜炎。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结胸病。

证型:大结胸证(水热结胸)。

证候分析:病缘于感受风寒,表邪不解,化热入里,与体内素有水饮实邪结于胸膈,故胸部硬满疼痛,不任重按;水结胸膈,肺气不利,则呼吸困难;里热炽盛,则发热,心烦,口渴;水饮内停故不多饮。水热互结、郁蒸于上,则见但头微汗出,而身体无汗;舌质红、苔黄厚而燥,脉沉紧为水热内结征。

治法:泻热散结,攻逐水饮。

方药:大陷胸汤

大黄、芒硝、甘遂。

35.刘某,女,16岁。

主诉:腹部持续性剧痛2小时。

现病史:有胃病史2年。晚饭后两小时突然出现从剑突下至少腹部疼痛拒按,坚硬如石。伴低热,口渴,恶心,呕吐。

检查:舌红苔黄腻,两脉弦滑,体温37.5℃。经体检和实验室检查,诊断为十二指肠溃疡并发穿孔,弥慢性腹膜炎。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结胸病。

证型:大结胸证(水热结胸)。

证候分析:患者素有胃病史,此次因用餐后突然出现剑突下至少腹部疼痛拒按,坚硬如石,此乃水热互结胸腹所致;低热、口渴为里热之证;恶心呕吐为胃气上逆;水热互结,故见舌红苔黄腻,两脉弦滑。

治法:泻热散结,攻逐水饮。

方药:大陷胸汤。

大黄、芒硝、甘遂。

36.黎某某,男,36岁。

主诉:上腹部硬满疼痛2天。

现病史:曾患左侧卵巢癌并蒂扭转,半月前手术切除后恢复顺利。两天前午饭后,突然感觉上腹胀痛,后逐渐加重,伴恶心,呕吐,无冷热,病后一直未大便。

检查:腹痛拒按,按之坚硬,舌淡红,苔黄而干,脉沉紧有力。经体检和实验室检查,诊断为高位机械性、单纯性肠梗阻、肠粘连。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结胸病

证型:大结胸证(水热结胸)。

证候分析:患者于进食后突然出现腹痛拒按,按之坚硬,此系邪热与有形水饮结聚脘腹之热实结胸。水热内结,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腑气壅滞,故大便秘结;舌淡红、苔黄而干,脉沉紧有力均为水热互结之象。

治法:泻热散结,攻逐水饮。

方药:大陷胸汤。

大黄、芒硝、甘遂。

37.孙某,男,57岁。

主诉:胸痛3天。

现病史:素有茶癖,每日把壶长饮。一周前感受风寒后,自服青宁丸与救苦丹,病不效而胸中硬痛,伴呼吸不利,项背拘急,俯仰为难,但头汗出。

检查:身体硕胖,舌淡红,苔白厚而腻,脉弦有力。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结胸病。

证型:大结胸证(水热结胸)。

证候分析:患者素有茶癖,每日把壶长饮,伏饮踞于胸膈,风寒之邪又化热入里,热与水结于胸,故胸中硬痛;水热壅滞于胸,肺气不利,则呼吸不利;邪结部位偏上,颈项部经脉不利,故见项背拘急,俯仰困难;水热上蒸于头,故见头汗出。身体硕胖,舌淡红,苔白厚而腻,脉弦有力均为伏饮内停之征。

治法:泻热逐水,破结缓下。

方药:大陷胸丸。

大黄、芒硝、甘遂、葶苈子、杏仁、白蜜。

38.李某某,女,3个月。

主诉:咳嗽6天,气急3天。

现病史:突起咳嗽,伴气急而喘,发热,烦躁不安,厌食,大便3天未通。

检查:神志欠清,脸色苍白,鼻翼煽动,胸满腹胀如球,舌质红,苔薄腻,指纹紫,红在风关。体温38℃。双肺弥漫性痰鸣、湿罗及喘鸣音。胸透:双肺纹理增粗模糊。西医诊断为喘息型气支管炎。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证型:大结胸证(水热结胸)。

证候分析:患儿突起咳嗽,伴气急而喘,鼻翼煽动,胸满腹胀如球,大便硬,此乃热邪与水饮结聚胸腹,肺失宣降,肠腑不通之证;邪热炽盛,故发热,烦躁不安;舌质红,苔薄腻,指纹紫红在风关均为热郁水结之象。由于小儿形气未充,肺娇胃弱,故取峻药缓攻之法。

治法:泻热逐水、破结缓下。

方药:大陷胸丸。

大黄、芒硝、甘遂、葶苈子、杏仁、白蜜。

39.严某某,女,17岁。

主诉:胃脘疼痛1周。

现病史:7天前突觉胃脘疼痛,呕吐两次,曾服颠茄、胃得宁等未效。刻下胃脘疼痛,按之更甚,胃中有灼热感,略有恶心,饮食减少,口干苦微渴。

检查: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浮滑。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结胸病。

证型:小结胸证(痰热结胸)。

证候分析:患者的证候表现与小结胸病的辨证要点吻合。痰热互结心下胃脘,气机阻滞,故胃脘疼痛,按之更甚,胃中有灼热感;痰热内阻,胃失和降,故恶心,呕吐,饮食减少;热邪伤津,故口干苦微渴;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浮滑,均为痰热蕴结之征。

治法:清热涤痰开结。

方药:小陷胸汤。

黄连、半夏、瓜蒌实。

40.霍某某,男,46岁。

主诉:发热、咳嗽、胸痛3天。

现病史:患左下肺支气管扩张15年。近日罹患感冒,咳嗽胸痛又作,伴痰黄粘稠,痰中带血,痰血量多,发热,口渴,心烦。

检查:舌质红,苔薄黄而干,脉滑数,体温38℃。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伤寒论]病案分析资料报告

病案分析 1.王某某,女,50岁。 主诉:发热一周。 现病史:一周前因受凉,渐起恶寒发热,微汗出,前医以银翘散不效,伴头痛,颈项酸软,鼻塞,干呕,口不渴,二便调。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弱。体温37.50C,皮肤湿润。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 证型:中风表虚证 证候分析:病缘于风寒袭表,营卫失调。卫气奋起抗邪于外则发热;营阴失守而外泄故汗出;卫阳受伤,失其温分肉之功,加之汗出肌疏,故恶风;风寒袭表,太阳经气不利,故头痛,颈项酸软;表气不和,致里气不调,肺气不利则鼻塞,胃气上逆则干呕。前医以辛凉解表,是以寒治寒,药不对症,故无效。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弱为风寒袭表,正气不足之征。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 桂枝、白芍、生、大枣、炙甘草 2.某,男,60岁。 主诉:咳喘一周。 现病史:既往有咳喘病史。一周前因天气转凉,咳喘又作,伴恶风,微热,汗出,咯少量白痰,口不渴,大便三日未行,腹不胀。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体温37.50C,皮肤湿润,双肺听诊未闻及干湿罗音。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 证型:太阳中风兼喘证 证候分析:患者素有咳喘痼疾,此次因复感外邪,咳喘又作。风寒袭表,营卫失调,卫气奋起抗邪于外则发热;营阴失守而外泄故汗出;卫阳受伤,失其温分肉之功,加之汗出肌疏,故恶风;肺气上逆故咳喘,肺气不降,大肠腑气不通,故大便三日未行;腹不胀,表明非燥屎结;口不渴,非里热证;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为风寒袭表,兼夹痰饮之征。

治法: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方药: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枝、白芍、生、大枣、炙甘草、厚朴、杏仁 3.某某,女,55岁。 主诉:反复自汗出三年。 现病史:反复自汗出,恶风,汗多时浸汗的毛巾可拎出水。纳可,口和,二便调。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自汗证 证型:营卫不和 证候分析:患者虽反复自汗出三年,但纳可,口和,二便调,且舌脉无异常,表明脏无他病。与原文第53条病证相符,“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与营气谐和故尔”,即营卫不和。治法: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 桂枝、白芍、生、大枣、炙甘草 4.王某某,男,40岁。 主诉:颈项拘急,不能坐立三天。 现病史:突起颈项拘急,背部如被人抓住感。不能坐立,只能平卧,虽为盛夏,但仍喜被恶风,伴汗出。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头颅CT、脑脊液生化检查、血压均未见异常。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 证型:太阳中风兼项背强几几证 证候分析:患者起病尚急,为新病。风邪袭表,客犯太阳经脉,经输不利,津液受阻,不能敷布,经脉失养,故颈项拘急。卫外不固,营阴外泄,肌腠松疏,故汗出恶风。不能坐立,只能平卧,为兼有正虚之征。舌脉无明显异常,排除杂病中风、暑温危证。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病案一

病案一 刘某某,女,40岁 主诉:鼻塞,流涕4天,发热,头痛2天 病史:前日上班时因天气突变而衣着单薄感寒,自感恶寒,鼻塞流清涕,稍咳,喷嚏,头稍痛,因工作繁忙为介意。昨起发热汗出,微恶寒,头胀痛,鼻塞流浊涕,口渴喜饮,咽喉疼痛,咳嗽咯黄稠痰,小便黄。 辩证:此例外感风热乃由外感风寒,迁连日久,郁里化热所致 诊断:表证(风寒入里化热) 治法:辛凉解表,清宣肺热 方药:银翘散加减,金银花15g,连翘15g,竹叶10g,牛蒡子10g,薄荷6g,瓜蒌 12g,贝母10g,条芩10g,板蓝根10g,射干10g,桔梗10g,芦根10g,甘草6g,水煎服热甚加条芩、板蓝根清热,咽喉肿痛加射干,利咽解毒,痰黄稠加贝母、瓜蒌清热化痰 病案二 宋某某,男,25岁,2009年9月4日初诊主诉:前日起上腹部疼痛,昨日下午开始移至右下腹,今晨疼痛加剧,体温38.4℃,右下腹阑尾点有明显压痛及反跳痛。白细胞总数11850,立方毫米,中性粒细胞85%,淋巴细胞15%,西医诊断为急性阑尾炎。诊查见右少腹疼痛颇剧,拒按,畏寒发热,大便不畅,脉弦滑,苔薄腻,舌边有紫暗 辩证:邪毒内结,溃而成脓,肠痈之疾 治法:当以大黄牡丹汤泻之 处方:生大黄4.5g(后下)、丹皮9g、赤芍9g、桃仁12g、甘草3g、败酱草18g、红藤12g、地丁9g、忍冬藤12g 二诊:服药一剂,大便不畅,寒热以退,腹痛亦减。原方药再服三剂,诸症消失,白细胞检查亦恢复正常 病案三 周某,男,35岁。主诉:病者患咳嗽有年,时作时止,近届秋凉,因起居不慎,外感风寒,咳嗽大发。曾去某西医院检查,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服止咳药一周,效不显转求中医。证见气喘咳嗽,痰多而稠,难以咯出,心烦,口渴欲饮,苔薄白微黄,六脉浮数。 辩证:病系外感咳嗽,初因凉风外袭,现已伏热内蒸,寒邪包热,壅阻肺经,故喘而咳嗽,虽外无大热而里热甚炽 诊断:气喘(风寒袭肺,寒郁化热) 治法:外散寒邪,内清郁热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味 麻黄6g、杏仁9g、生石膏24g、甘草3g、竹茹3g、化橘红6g、川贝母6g(分三次吞服)三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病案四 王某,男,3岁

伤寒论 太阳病

古一两15.625g 现3.5g 太阳病辨证纲要 〖太阳病的提纲〗 【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 【提要】太阳病的脉证提纲。 【解析】本证成因:风寒外袭。 主症和病机:脉浮──外邪袭表,正气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气血必充盛于表,而脉象反映气血活动的状态,故脉应之而浮。 头项强痛──太阳经脉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外邪束表,太阳经脉受邪,经气运行不利,故头项强痛。 恶寒──风寒之邪外束肌表,卫气被伤,失其“温分肉”的正常功能,故恶寒。 此三症反映了外邪侵袭太阳肌表,正邪交争于体表的病机,是太阳病表证的基本特征,所以列为太阳病篇之首,后人称为太阳病提纲。 〖太阳中风提纲〗

【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 【提要】太阳中风证的脉证提纲。 【解析】本证成因:风邪袭表。 主症和病机:发热──风阳邪气伤卫阳,卫阳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故发热。 汗出──卫阳被伤,卫外失固,且风性疏泄,使营阴外泄。 恶风──卫阳被伤,温煦失司,汗出肌腠疏松,不胜风袭。 脉缓──汗出伤营,营阴不足,故脉松弛宽缓。 本条首言太阳病,当有太阳病见证,故其脉当见浮缓,浮主邪在表,缓主营阴伤。凡见此脉症者,当为太阳中风证。 〖太阳伤寒提纲〗 【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提要】太阳伤寒证的脉证提纲。 【解析】本证成因:寒邪闭表。 主症和病机:必恶寒──强调恶寒必定先见。[分析:寒邪束表,卫阳被伤,失去温煦的作用,故必恶寒] 或已发热(风寒袭表,卫阳能及时达表抗邪,故起病即见发热),或未发热(感受风寒较重,卫阳郁遏,或体质素弱,卫阳不能及时达表抗邪,故发热较迟。然太阳伤寒之发

《伤寒论》综合测试题(一)

一、名词术语解释(每小题1分,共10分) 1、郁冒 2、胸胁苦满 3、除中 4、并病 5、霍乱 6、中风 7、热色 8、纯阴结 9、四逆辈 10、蛔厥 二、原文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太阳病,发热,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者,名为中风。 2、太阳病,_______________,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_______________者,麻黄汤主之。 3、伤寒,医下之,_______________,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_______________,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4、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5、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_______________,微呕, _______________,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6、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_______________,心下痛,_______________,大陷胸汤主之。 7、阳明病,谵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承气汤主之。 8、自利不渴者,属太阴,_______________,当温之,宜服_______________。 9、少阴病,下利六七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猪苓汤主之。 10、伤寒解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竹叶石膏汤主之。 三、改错题(每题2分,共10分) 1、黄连汤证的主要证候是;饥不能食,食谷欲吐。 2、茵陈蒿汤方: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炙甘草二两。 3、太阳病“发热”的机理是:阳热亢盛 4、“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当用:小承气汤主之。 5、吴茱萸汤证论中凡三见,其共同病机是:脾虚肠寒 四、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下列诸证中,哪项是大青龙汤证的辨证要点 A、发热 B、身疼腰痛,骨节疼痛 C、无汗,烦躁 D、恶寒 E、脉浮紧 2、太阳病的主要病机是: A、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 B、风邪外袭,卫外不固,营不内守

广中医伤寒论病案分析题目汇总

三、病案分析。(1-6题是老师所说重点) ※1、邓某,男,47岁,农民。素体壮实,时值夏日酷热,晚间当门而睡,迎风纳凉,午夜梦醒,渐觉凉爽,夜深觉寒而冷醒,入室裹毯再睡,次日寒热大作,热多寒少,头痛如劈,身痛如被杖,壮热无汗,烦躁不安,目赤口干,气急而喘,脉洪大而见浮紧,舌苔薄白,根部微黄。 *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2、李某,女,63岁。反复发作眩晕,伴恶心,呕吐白色痰涎,纳差,不能起床,恶寒,肢冷,心烦,口不渴,大便溏小便少,舌淡,苔白腻,脉沉紧。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3 、男,67岁,素有慢性支气管炎,每逢受凉即发。因3天前淋雨后恶寒发热,咳嗽,咯痰,心悸,胸闷,张口呼吸。某医用小青龙汤后,汗大出,现热已退,头昏眩不能站立,四肢清冷,心悸胸闷,静卧则稍舒,动则眩晕加剧,小便不利,大便平。舌质淡,苔白润,脉沉紧。 (清写出理、法、方、药) ※4、张某,男,65岁。患咳喘十余年, 每年冬发夏愈。今年起频发无度,现值盛夏,尚穿棉袄,夜盖棉被,凛凛恶寒,背部尤甚,咳吐稀痰,盈杯盈碗,气喘不能平卧,伴胸脘满闷,不思饮食,视物昏蒙,舌苔白腻,脉弦紧。 *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5、张某,男,19岁。初起发热恶寒,汗出,口微渴。就诊时高热达39°C,汗出,咳嗽气粗而喘,痰黄而粘,夹有少量血丝,胸闷且痛,喉中痰鸣,口渴,烦躁,舌苔黄略干,脉浮数。 *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6、患者陈某,男,48岁。昨日起病,恶寒发热,头痛,微汗出,胸闷欲呕,舌苔薄白,脉微浮,重按无力。 (要求写出理、法、方、药) 7、仲某,女,4岁。因饮食失调而腹泻月余,大便挟有未消化物,服中西药并输液无效,患儿面色隐隐泛红,发热体温38.5℃,精神疲乏,睡卧露睛,身体消瘦,皮肤干燥,弹性较差,口渴不多饮,四肢厥冷,舌淡红苔白,脉沉微。 *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8、陈某,男,12岁。母代诉:患儿浮肿 十余天,先由头面开始,继而一身尽肿,小便量少,色黄,大便稀、少,食欲不振,身有微热,脉濡,舌苔白,体温38.4℃。尿检:蛋白++,管型+,红血球+++,脓细胞+。诊断为急性肾炎。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9、王某,女,36岁,农民。因出工时渴甚,遂在河里饮水,回家后肠鸣腹痛腹泻,经中西医药治疗,腹泻如故,腹中肠鸣更甚,所下为黄色稀水,奔迫下注,心下痞满不舒,泛恶欲

干货刘渡舟老先生《伤寒论》中桂枝汤的所有条文解析

干货!刘渡舟老先生:《伤寒论》中桂枝汤的所有条文及解 析 方药| 桂枝汤方 治法| 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校(擘) 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折折(执水)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酩、臭恶四等物。方义 方中桂枝辛温,解肌祛风;芍药酸寒,敛阴和营。两药配伍有调和营卫之功。姜辛散止呕,且助桂枝;大枣味甘益阴和营,以助芍药;炙甘草调和诸药。方为辛温解表轻剂。服用桂枝汤取汗,尤须啜粥、温覆以助药力,既益汗源,又防伤正,值得重视。【原文】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释义 本条句首指出太阳中风,故当与第1条“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第2条“发热汗出,恶风,脉缓。”互相参看。证见阳浮(脉浮)、翕翕发热,为外邪犯表,卫阳浮盛,抗邪于外。阴弱(脉缓)、汗自出,为卫外不固,营不内守,营对浮盛之卫而言相对不足,可称营弱。汗出营弱,脉应之缓。恶风寒,与脉浮、发热同见,为风寒外束肌表。原文中恶寒、恶风并列,提示两证有轻重之别,但可并见,似不可误为或见之证。肺合皮毛,肺气上通于鼻。外邪犯表,肺气不利,则见鼻塞。外邪干胃,胃气上逆,则见干呕。诸证反映营卫不调,卫强营弱,肺气不利,外邪干胃的病理,仲景提要为“阳浮而阴弱” 吕震名说:“卫强故阳脉浮,营弱故阴脉弱,卫本行脉外,又得风邪相互,则其气愈外浮,阳主气,风为阳邪,阳盛则气易蒸,故阳浮者,热自发也。 营本行脉内,更与卫气不谐,则其气更内弱,阴主血,汗为血液,阴弱则液易泄,故阴弱者,汗自出也。啬啬恶寒,内气虚也,淅淅恶风,外体疏也;恶寒未有不恶风,恶风未有不恶寒,二者相同,所以经又互言之。翕翕发热,乃就皮毛上之形容;鼻鸣,阳邪壅也;干呕,阳气逆也。太阳中风证状之和此谛实,此证宜用此方,凡欲用仲景方先须辨证也。”【原文】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

中医四大经典之《伤寒论》复习试题及答案

伤寒论习题完整 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伤寒杂病论》成书的年代是: A.春秋时代B.西汉末年C.战国时代D.晋代E.东汉末年 2.《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 A.王叔和 B.成无己 C.张机 D.林亿 E.华佗 3.首次全文注解《伤寒论》的是: A.孙思邈 B.王叔和 C.成无己 D.林亿 E.柯韵伯 4.《伤寒论》中并病是指: A.两经证候归并为一经 B.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 C. 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D.阳经与阴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E.一经病证为主但兼有其他证候 5.《伤寒论》中合病是指: A.两经证候归并为一经 B.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 C.两经或三经的

证候同时出现D.阳经与阴经的证候相继出现 E.一经病证为主但兼有其他证候 6.下列哪一种是对《伤寒论》中广义伤寒概念的正确论述: A.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B.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C.感受寒邪,感而即发的疾病 E.由伤寒杆菌引起的疾病D.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证候 7.太阳病传为少阴病的传变方式为: A.循经传 B.表里传 C.直中 D.并病 E.合病 8.外感初起太阳与少阴同时发病最恰当的表述为: A.直中 B.并病 C.表里传 D.两感 E.越经传 9.除重复与佚方外,《伤寒论》共载有方剂: A.113首 B.112首 C.111首D.397首E.245首 10.关于《伤寒论》一书主要内容的论述下面哪项是正确的: A.全面地阐述了寒邪所致疾病的证治 B.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外感热病及部分杂病的证治 C.全面地阐述了外感疾病和杂病的证治 D.全面论述了外感风寒,兼述外感温热,未论及杂病 E.全面地阐述了外感风寒,未论及外感温热和杂病

湖北中医学院伤寒论试卷

湖北中医学院伤寒论试卷 姓名:专业:班级:学号: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核分人 题分10 10 10 20 30 10 10 100 得分 得分阅卷人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1分,共10分) 1.胃中干 2.须臾 3.劳复 4.口中和 5.协热而利 6.日晡所 7.心下支结 8.脾约 9.并病 10.坏病 得分阅卷人 二、原文填空(每空0.5分,共10分) 1. 太阳之为病,,。(1) 2. 太阳中风,脉浮紧,,身疼痛,,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 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38) 3. 太阳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14) 4.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9 6)

5. 太阳病不解,,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 已,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106) 6. 伤寒,,,炙甘草汤主之。(177) 7.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身无汗,剂颈而还,, 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236) 8. 凡厥者,,便为厥。厥者,。(337) 9. 少阴之为病,,。(281) 10. 伤寒解后,,,竹叶石膏汤主之。(397) 得分阅卷人 三、判断题(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的括号内的打“√”,错误的则打“×”, 每小题1分,共10分) 1. 大青龙汤证主证俱备,无论脉浮紧或浮缓,均可用大青龙汤治疗。() 2. 服桂枝汤后,大汗出,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3. 通脉四逆汤与四逆汤药味虽相同,但其功效却不相同。() 4. 附子泻心汤的煎服法是先煎附子后纳三黄共煎而后取汁服之。() 5. 调胃承气汤由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组成。() 6. 阳明病初起,可能有不发热而恶寒的病证。() 7. 四逆散证的四肢厥冷是由肾阳虚衰所致的。() 8. 桂枝人参汤由桂枝汤加人参组成,主治发热恶寒、头痛自汗、脉浮缓,神疲乏力,四肢倦怠。() 9.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10.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得分阅卷人 四、选择题(共20分)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其序号字母填入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5分) 1. 太阳中风证中汗出的机理是:() A.阳虚不能固摄于外 B.风寒外袭,卫阳不固,营不内守 C.卫虚失固,腠理疏松 D.外邪化热,热迫津出 E.卫气不共营气谐和 2. 附子泻心汤证,除“心下痞”外,应有:() A.身痛 B.恶寒无汗 C.恶寒汗出 D.下利 E.厥逆 3.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治宜:() A.解其表,表解里自和 B.温其里,里和表自解 C.先解表,后温其里 D.先温里,后解其表 E.解表温里,表里双解 4. 桃核承气汤的治法是:() A.清热化瘀,通下里实 B.清热活血,分消湿热

郝万山讲《伤寒论》病案精点录

学经典记病案《伤寒论》郝万山(北京中医药大学) 一、麻黄连翘赤小豆汤:①夜间荨麻疹、瘙痒、脉浮;②急性肾小球肾炎, 头面浮肿、脉浮;③急性黄疸性肝炎,面黄如橘皮色、瘙痒、脉浮。“不一 定感冒表证才有脉浮”。(刘渡舟治验) 二、外散表寒,内化食滞治疗小儿发热不退,舌苔黄腻。(郝万山治验) 三、栀子豉汤治疗热邪留扰胸膈而作喘,患者每于五一而发病,十一而愈, 因大渴后饮冷而致。方以焦栀子15g淡豆豉15g(北京东直门医院宋孝至教 授治验) 四、柴胡桂枝甘姜汤:口渴、便溏、心情不舒(肝郁脾阳虚) 五、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治疗河北某化工厂毒气伤(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 主之;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六、桂枝汤加葛根汤(桂枝10g芍药15g葛根30g)治颈肩肌肉紧张综合征、 颈椎病效果明显。可加祛风湿药如威灵仙10g秦艽10g,鸡血藤30g。(郝万 山) 七、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疗小儿面白、舌质淡、发热、咳喘反复发作虽用麻 杏石甘汤加银花、连翘、芦根但易反复案例一周效佳,后从未发作。(任应 秋) 八、桂枝新加汤治疗产后身疼痛,生姜量应大一些,属营血不足,肌肤失养。 而气血不足,内脏失养的可用八珍汤、人参养荣汤。(刘渡舟治验) 九、小青龙汤主治的痰饮证为“咳吐大量泡沫痰,入盂化水”(寒饮射肺)。 面部胖肿,为水气盛的表现;面色黧黑为水气盛;面部色素沉着为水斑。秋 燥的咳嗽吐的白色泡沫痰,量较少。不可久用,以防伤阴动血;缓解后以苓 桂剂善后。 十、细辛不过钱之说,最早见于南宋陈承《本草别说》,现已佚失。《证类本 草》引《别说》的话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则气闷塞不通者 死”。《本草纲目》引用陈承的话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北京阜外 医院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冶疗病窦综合征用细辛15~30g。细辛含黄樟醚,是 一种致癌的成分,故不能常用久用。 十一、汉代的度量衡与现代的换算 班固《汉书·律历志》“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 斤为钧,四钧为石”。汉1斤=250克,1两=15.625克;“千二百黍实其龢, 合龢之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1合=20毫升,1升=200 毫升,1斗=2000毫升。一黍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 丈为引”。1寸=2.3厘米,1尺=23厘米。晋时,6铢=1分,4分=两。麻黄 汤中杏仁70枚(去皮尖)重约28克。麻黄汤中一次治疗剂量:麻黄15克、 桂枝10克、甘草5克、杏仁7克,与今天的量相近。粳米1升约合现在的 180克,半夏半升约合现在50克,五味子半升约合30克,厚朴1尺约15 克。五苓散1寸匕约5、6克重。桃仁100粒称重30克,杏仁100粒称重 40克,枳实1枚18克,附子1枚20克,大附子1枚25克,野生乌头1枚 5克,甘遂末1钱匕约1~1.5克。 十二、五苓散原方剂量应为: 泽泻30g 猪苓18g 白术18g 茯苓18g 桂枝12g 可 用来治疗脑积水,可做成散剂,长年服用。(郝万山)

伤寒论考试题:病案分析

1、分析病案(要求对主症进行分析,写出病机,治则、方药)(10分) 张某,60岁,近感头痛,发热,全身紧感时恶寒,咳,喘,咳吐白稀泡沫痰,量多,胃脘部痞满,有时恶心欲呕,口渴不欲饮,舌苔白腻,脉浮紧数。 2、病案分析(要求对主症进行分析,写出病机,治则,方药,10分) 王某某,女,3岁,6月12日,下午3点就诊,家长诉代,因天气炎热,夜晚纳凉过度,晨起发热,汗出,鼻流清涕,自诊受凉感冒,服中成药,午后病儿热度增高,T38.5℃,咳嗽,喘促,鼻翼煽动,两脉可闻及干性罗音,口唇青紫,口渴,汗出,舌红苔薄黄,脉浮滑数。 3、病案分析(要求对主症进行分析,写出病机,治则,方药,10分) 张某,男,25岁。7月15日就诊。患者2小时前突发腹疼,急迫欲便,便后肛门重坠不爽。痢下鲜紫脓血,渴甚,头痛烦躁。查体温:39.3℃,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滑数。大便常规检查:红细胞(+++)、脓细胞(+++)。 4、病案分析(要求对主症进行分析,写出病机,治则,方药及煎服法,10分) 胡某,女,62岁。素患神经衰弱,心烦失眠,头晕耳鸣,心悸不安,健忘,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口干津少。此次因感冒上述症状加重,现咳嗽,鼻流清涕等症消失,要求改善睡眠。诊见:舌红,脉细数。 5、病案分析(要求对主症进行分析,写出病机,治则,方药,10分) 刘某,女,15岁。4月6日就诊。发热3日,近两日出现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腹部胀满,口干而苦,恶心欲吐。小便短少黄赤,大便秘结。诊见:目睛黄染,舌苔黄腻,脉弦数。体温39.2℃,查血示:肝功异常。 1.李某某,男,43岁。 主诉:呕吐腹泻1天。 现病史:昨日,在路边小摊处食海红及蛤蜊,并饮凉啤酒,服后即觉腹中不适,加之住处潮湿阴冷,于凌晨2时许,突然腹中绞痛,下利,泻下之物清稀似污水,伴呕吐,至4点,呕吐7次,泻下10余次,急来门诊治疗。现腹痛隐隐,便意频繁,仍下利,但泻下物不多,发热恶寒,口渴欲饮水,小便少。 检查:舌淡,苔薄白,脉浮数。体温37.2℃。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2.蔡某某,男,39岁,工人。 主诉:腹泻1年余。 现病史:一年前,因受凉后,腹泻3天,经服抗菌素后好转,但经常大便溏泻,日下4—6次,完谷不化,伴肠鸣漉漉,食欲不振,精神困乏,腹中微胀,每遇受凉后加重,曾经中西医诊治而少效。

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习题——太阳病

绪论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伤寒杂病论》成书的年代是: A.春秋时代B.西汉末年C.战国时代D.晋代E.东汉末年 2.《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 A.王叔和 B.成无己 C.张机 D.林亿 E.华佗 3.首次全文注解《伤寒论》的是: A.孙思邈 B.王叔和 C.成无己 D.林亿 E.柯韵伯 4.《伤寒论》中并病是指: A.两经证候归并为一经 B.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 C. 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D.阳经与阴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E.一经病证为主但兼有其他证候 5.《伤寒论》中合病是指: A.两经证候归并为一经 B.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 C.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D.阳经与阴经的证候相继出现 E.一经病证为主但兼有其他证候 6.下列哪一种是对《伤寒论》中广义伤寒概念的正确论述: A.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B.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C.感受寒邪,感而即发的疾病 E.由伤寒杆菌引起的疾病 D.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证候 7.太阳病传为少阴病的传变方式为: A.循经传 B.表里传 C.直中 D.并病 E.合病 8.外感初起太阳与少阴同时发病最恰当的表述为: A.直中 B.并病 C.表里传 D.两感 E.越经传 9.除重复与佚方外,《伤寒论》共载有方剂: A.113首 B.112首 C.111首D.397首 E.245首 10.关于《伤寒论》一书主要内容的论述下面哪项是正确的: A.全面地阐述了寒邪所致疾病的证治 B.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外感热病及部分杂病的证治 C.全面地阐述了外感疾病和杂病的证治 D.全面论述了外感风寒,兼述外感温热,未论及杂病 E.全面地阐述了外感风寒,未论及外感温热和杂病 (二)X型题 1.“伤寒学”的研究内容包括: A.《伤寒论》的版本及流传情况 B.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C.《内经》的成书年代 D.历代医家研究与发展《伤寒论》的学术成就 E.《伤寒论》的学术发展史 2.构成“伤寒学”的要素包括: A.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研究领域与研究内容 B.长期的学术发展史与不同的学术流派 C.大量的研究文献与一定数量与水平的研究队伍 D.资金与硬件条件的支持 E.在中医学的学术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3.《伤寒论》的学术渊源包括: A.《内经》 B.《难经》 C.《神农本草经》 D.《汤液经》 E.《甲乙经》 4.《伤寒论》的学术成就有以下哪几个方面: A.总结了前人的成就,形成了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医学典籍 B.继承了前人在针灸方面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针灸学术的发展

中医临床病历采集分析方法研究

北京中医药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中医临床病历采集分析方法研究 姓名:张颖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中医内科学 指导教师:刘铜华 20050401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本课题针对中医临床经验总结中存在的不足,提出通过规范中医临床病历的采集方法,建立个体化分析平台(即中医I临床病历采集分析系统),并探索从病例中总结临床经验的方法,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中医临床病历采集分析方案,从中总结临床经验。 论文主要包括文献综述和临床研究两部分。 文献综述分两篇,第一篇为“中医临床研究方法概况”,主要论述了传统的及现代的中医临床研究方法的概况。第二篇为“中医临床经验总结方法现状”,从消渴病临床经验总结的现状中分析中医临床经验总结的现状。 临床研究分三部分:1.初步制定一种采集时间短、记录全面、可操作性强、规范的中医临床病历的采集表,收集临床病例,并验证其可行性。2.根据临床病历采集表的基本形式,研究设计中医临床病历采集分析系统。3.对87例糖尿病患者随诊病例的分析,分析主证与基本方及兼证与加减药的疗效相关性,总结导师临床经验。 通过以上研究,初步实现了规范化采集临床病历,客观评价疗效,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总结临床医师经验,并验证了本方法的可行性,是探讨如何科学总结临床经验的一次方法学尝试。 主题词:中医病历采集分析经验总结方法研究

.4.中医临床病历采集分析方法研究 ABSTRACT ThiSsubjectproposespassingthecollectionmethodtostandardizeclinicalcasehistoryofChinesemedieinetotheclinicaldeficieneyexistingwhile summarizingtheexperienceofChinesemedicine,setupindividualanalysisplatform(whethernamelyChinesemedicineclinicalcasehistorygathersystem), exploreincasesunⅡnarizingclinicalmethodofexperience,setupasetofscience, rationalelinicalcasehistoryofChinesemedicineandgathertheschemeofanalysis,summarizeclinicalexperiencefromit. Thethesisincludestwopartsofdocumentsurveyandelinicalresearch mainly. Thedocumentsurveydividesintotwo,thefirstis‘clinicalresearch approachoverviewofChinesemedicine’,havedescribedtheoverviewofthe traditionalandmodernclinicalresearchapproachofChinesemedicinemainly. Secondfor‘Chinesemedicineclinicaltosummarizetheexperiencecurrentsituation’,fromquenchone’sthirstdisenseelinicalcurrentsituationthat summarizestheexperienceanalyzetheclinicalcurrentsituationthatsummarizes theexperienceofChinesemedicine. C1inicalresearchdiridesintothreeparts:1.Makeonetimeshortwritingdownoverall,effectivenessstrong,normalChinesemedicineelinicalcollectionformingofcasehistorycollectiontentatively,collecttheelinicalcase,verify itsfeasibiiity.2.Gatherthebasicformofformaccordingtothecliniealcasehistory,studyanddesigntheclinicalcasehistoryofChinesemedicinetogather thesystem.3.Examinetheanalysisofthecaseto87diabeticsatthesametime,maincardandbasicsideandconcurrentlycardandaddandsubtracttheannlyze curativeeffectdependenceofthemedicine,summarizetutor’selinical experience. Throughtheaboveresearch,haverealizedtentativelythatgathersthe e1inicalcasehistory。thecurativeeffectofobjectiveappraisalin standardization,usethestatisticsmethodtoanalyzethatsummarizeclinician’s thismethod,discussamethodhowexperience,hasverifiedthefeasibilityof tosummarizeclinicalexperienceSCientificallylearnstotry.Keywords:Chinesemedicine.Casehistory,ColIeoiion,Analysis Summaryofexperience。Nethodresearch

中医最实用的十大经典古方

中医最实用的十大经典古方 中医最实用的十大经典古方分享到一、六味地黄丸 古方:山茱萸、地黄、山药、茯苓、泽泻、丹皮、附子、肉桂。 功效:滋阴补肾。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 古方溯源:六味地黄丸的古代应用,涉及神经、内分泌、免疫、消化、循环、呼吸、泌尿、生殖等多个系统,涵盖内、外、妇、儿、口腔、眼、耳鼻喉、皮肤、老年病等多个学科。 古方新用:六味地黄丸(成药) 主要成分:熟地黄(酒)、萸肉、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辅料为蜂蜜。 临床应用:调节免疫体统;抗肿瘤及抗突变;降血脂;抗缺氧、抗疲劳;抗心律失常;降血压;保肝及改善肾功能;延缓衰老;应用于高血压、糖尿病、肿瘤、女性更年期综合症、慢性肝炎、肾病。 注意事项:忌食辛辣,不宜同服感冒药。 二、阿胶补血膏 古方:阿胶、熟地黄、党参、黄芪、枸杞子、白术。

功效:益气补血,用于久病体弱,气虚血亏。 古方溯源:《神农本草经》以来,历代《本草》皆将阿胶列为上品、圣药、贡品。阿胶性味甘平,无毒,乃阴阳平和之物。久服可美容滋补,养性延年,是国药瑰宝。 古方新用:复方阿胶浆(成药) 主要成分:阿胶,红参,熟地黄,党参,山楂,辅料蔗糖。 临床应用:滋阴补血,补中益气,健脾润肺。本品用于久病体弱,血亏目昏,虚痨咳嗽。主要有抗疲劳、耐缺氧、耐寒冷、抗辐射损伤、促进血液凝固、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和抗贫血的作用。 注意事项:本品为气血双补之药,性质较粘腻,有碍消化,故咳嗽痰多,脘腹胀痛,纳食不消,腹胀便溏者忌服。不宜和感冒类药同时服用。 三、参茸膏 古方:红参、五味子、白芍、党参、黄芪(蜜炙)、鹿茸、当归、熟地黄、肉桂、茯苓、白术、陈皮、甘草(蜜炙)、远志。 功效:滋阴补肾,益气养血,强壮筋骨。 古方溯源:参茸膏由补血四物汤、补气四君子汤、气血双补八珍汤、十全大补膏等经典药方演化而来,历经千年,

中医病案

中医门诊病历病案范文 2010-04-11 23:13:03| 分类:文秘范文|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陈××男,14岁,平素虽非特别强健但很少生病。 发病情形某日放牧田亩,突然发热恶寒、呕吐、头痛欲裂,项背强急、身体疼痛。经小儿科治疗2~3日,症状反剧,乃转内科,二日内昏厥数次,以至大渴引饮、谵言妄语、宣告为结核性脑膜炎 脉象及症候患者意识已经浑浊、唯以双手捧额呻吟、两目紧闭、发热已过40度以上。脉浮紧、无汗、体疼、项背直、腹痛拒按而未至坚满、头痛欲裂、呕吐不止、口苦大渴、大便秘结、尿利减少而如血(以上为其母口 述) 用药葛根加半夏汤合白虎汤。 结果是夜呕吐止,口渴稍减,热退至38.5度 翌日向晓复发轻度呕吐一次,原方再服。午后热退至36.8度,口渴、呕吐尽除,唯大便仍不通。双目仍紧闭, 呻吟不已。 是夜转用大柴胡汤合桃仁承气汤去芒硝,犹未服药,复起痉挛而陷入昏睡状态,据云当时夜深请不到医生,延 至甦醒乃服此方,少停大便畅通,病去大半。" 第三日原方,渐复常态。 第四~六日仍用原方唯渐次减少大黄,第七日体温恢复正常,而痛已尽去。 第八日因微渴、尿利减少,转用猪苓汤。 葛根汤:葛根、麻黄、桂枝、生姜、炙甘草、芍药、大枣 白虎汤:知母、石膏、甘草、粳米 大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枳实、白芍、大黄、生姜、大枣 桃仁承气汤:桃仁、桂枝、大黄、芒硝、甘草 猪苓汤: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 郑××,7岁,其父在市内业蔬菜,素患下肢关节炎。患儿虽非绝对强健,平素无病。 发病情形某日突发高热至40度左右,头痛如劈、项背强硬、呕吐不止、且时发痉挛。急延西医,断为真性脑炎。经抽脊髓,注射服药,病势愈剧,五天后限入昏睡状态,医师宣告绝望。) 脉象及症候患儿除项背强直外,全身厥冷,失去知觉,颜面苍白,略见浮肿,双目紧闭,呼吸微弱。腹部陷没,自汗不息,虽经反覆推动唯稍舒倦眼,旋即紧闭,如此状态,问诊已无可能。 用药真武汤。 结果是夜二剂频频饮之,夜半二剂都尽,睡梦中患儿自行下床解大便矣。 第二日仍头痛微渴,肢节疼痛。少停进稀粥,精神颇佳 第二日仍用前方二剂,头痛口渴肢节疼痛尽除,与平时无异。 续服前方共三昼夜六服。后转用小柴胡汤三帖,诸病尽愈。 备注真武汤为少阴病汎用的处方,能振起极度沉衰的新陈代谢,堪称中医的强心剂。 真武汤:茯苓 2.0 朮 1.5 白芍 1.5 附子 1.0 生姜 1.5 小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甘草、生姜、大枣 王××,30岁发病情形肝病经某医师误治而以下剂泻之,是夜陷于「但欲寐」,即卷卧不欲起,全身显得疲倦脱 力,头脑蒙矓,意识浑浊。 脉象及症候患儿除项背强直外,全身厥冷,失去知觉,颜面苍白,略见浮肿,双目紧闭,呼吸微弱。腹部陷没,自汗不息,虽经反覆推动唯稍舒倦眼,旋即紧闭,如此状态,问诊已无可能。 用药真武汤。 结果一帖见效,隔日往诊,见其自起进稀粥矣。 多发性腹痛年龄性别男,45岁。本务农,后弃农就工,体质弱健。 发病情形自四五年前屡发腹痛,各西医诊为胃炎,然百方治疗均不能根治。: 脉象及症候胃痛时流动于脐的上下周围。此外则心下痞硬、胸胁苦满、口苦咽干、大便艰涩、小便不利、脉 沉弦、舌无苔。 用药黄连汤加大黄白朮二剂。 结果全治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

一、太阳病经证: (一)中风表虚证:桂枝汤及其兼证 桂枝汤证: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桂枝汤主之。(13)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 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 者,桂枝汤主之。(12)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 救邪风者,宜桂枝汤。(95)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服以须臾,可啜热粥以助药力。忌生冷、酒酪、五辛、粘滑、肉类等。) 桂枝加葛根汤证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14)桂枝加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 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病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输不利,筋脉失养。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43)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18)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病机:风寒在表,营卫不和,肺气上逆。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咳喘气逆。 治法: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桂枝加附子汤证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20) 桂枝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 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病机:表证未除,阳气虚弱,阴亦不足。 主症:发热,恶风,头痛,汗漏不止,四肢拘急不适,小便不利等。

《伤寒九十论》医案下法探析

《伤寒九十论》医案下法探析 作者:马凤丽 《伤寒九十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伤寒医案专著,由南宋著名医家许叔微(公元1080年-1154年)所著。许氏为宋"真州(今江苏仪征)白沙人,字知可,绍兴二年(1132年)进士,后曾任徽州、杭州教官及翰林学士,故又有“许学士”之称。 《伤寒九十论》是许氏治疗伤寒的医案专集,他在熟读《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基础上,参照《内经》、《难经》、《千金》、《外台》等经典理论,根据自己长期的临床实践,精心筛选了九十个典型病案,以叙议结合的方式整理编撰而成。书中所选经方医案有61则,使用下法者有14则。其中大承气汤证有4则,大柴胡汤证4则,小承气汤证2则,大陷胸汤证1则,抵挡汤证1则,麻子仁丸证1则,蜜兑方证1则。现选录其中典型病案作以下分析,以期探讨下法在外感伤寒病中的具体运用。 1 大承气汤证 一武弁李姓,在宣化作警,伤寒五六日矣。镇无医,抵郡召予。予诊视之,曰:脉洪大而长,大便不通,身热无汗,此阳明证也,须下。病家曰:病者年逾七十,恐不可下。予曰:热邪毒气并畜于阳明,况阳明经络多血多气,不问老壮,当下。不尔,别请医占。主病者曰:审可下,一听所治。予以大承气汤,半日,殊未知。诊其病,察其证,宛然在。予曰:药曾尽否?主者曰:恐气弱不禁,但服其半耳。予曰:再作一服,亲视饮之。不半时间,索溺器,先下燥粪十数枚,次溏泻一行,秽不可近。末离,已中汗矣,濈然周身。一时顷,汗止身凉,诸苦遂除。次日,予自镇归,病人索补剂。予曰,服大承气汤得差,不宜服补剂,补则热仍复。自此但食粥,旬日可也。故予治此疾,终身止大承气,一服而愈,未有若此之捷[1]。 【按】本案属阳明经证与阳明腑证合病证。脉洪大而长表明邪气还留于阳明之经,而大便不通,身热无汗则说明热邪已经结于腑中。故此时当用急下之法,大承气汤以大黄、芒硝内泻热结,厚朴、枳实以通腑气,使热邪毒气从下而走。而病家年迈七十,自怕药猛伤人,故不敢尽剂,服一半却无效。尽剂下后病除,病家又索补剂,而许氏只允其糜粥自养,以恐“补则热仍复”。通过本案的治疗过程可以看出许氏在辨证论治、对证用药方面是高人一筹的,他不仅善于用经方而且敢于用,故在论中说“老壮者,形气也,寒热者,病邪也。藏有热毒,虽衰年亦可下,藏有寒邪,虽壮年亦可温。要之,与病相当耳。失此,是致速毙也。谨之。[1]”这正体现了许氏师古而又创新,胆大而又心细的学术风范。 2 小承气汤证 市人张某,年可四十,病伤寒,大便不利,日晡发热,手循衣缝,两手撮空,目直视急,更三医矣。皆曰伤寒最恶证也,不可治。后召予,予不得已往诊之,曰:此诚恶候,染此者,十中九死。仲景虽有证而无治法,但云脉弦者生,涩者死。况经吐下,难于用药,谩以药与,若大便得通,而脉弦者,庶可料理也。遂用小承气汤与之,一投而大便通利,诸疾渐退,脉且微弦,半月得瘥。 【按】本案属热扰神明之昏厥证。可见《伤寒论》第212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