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荣格思想的魅力

荣格思想的魅力

荣格思想的魅力
荣格思想的魅力

荣格思想的魅力

湖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院01中文1班14号陈一惟

荣格作为一位有鲜明个性的思想家,他的形象已随着西方当代心理学思想的大量介绍而从原来比较单薄、模糊的背景中凸现出来。他的分析心理学理论体系是在批判地继承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基础上开创的。荣格的思想结构巨大,他以意识与无意识、自我与自己为轴心,将东西方文化、过去与现在、男性与女性、老人与年轻人等结合成一个整体,构成一个宏大的思想框架。荣格所研究对象——意识、无意识是一个博大精深的领域,使得他所研究的结果也显得超前和难以理解,曾有人说荣格的思想属于二十世纪甚至属于未来。

自从看了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我便对精神分析学有了兴趣,因此开始关注弗洛伊德和荣格。弗洛伊德的“梦是愿望的达成“的学说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而荣格的思想却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各种误解。曾经看过一本关于荣格心理学观点的书,名为《荣格神秘心理学》。荣格的思想在我看来的确神秘。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荣格强烈关注并研究与唯灵论有关的神秘现象,他还研究心灵感应、体外遥感试验、《易经》与占星术等超自然神秘现象。另一部分的神秘源于荣格的思想本身,当我们试着去理解他的思想时,举步唯艰.因为当我们看着荣格在宗教,文学,绘画,甚至音乐等等领域信马游缰时,我们失去方向.荣格不仅知识渊博,而且关键是他的贯通能力.为此要了解荣格,我们需要阅读金刚经、诺斯锑教的材料、庄子、易经等等。他的学说十分博大并深奥,比如荣格为了说明无意识的性格构造,假定了其中心存在着原型,他时而将其说成为“由脑的构造而传达的精神内容”;时而又将其喻为“由黑暗时代积累下来的所有人类的经验的沉淀物”。他的理论给人一种“无意识似乎是由遗传而来,或者似乎有一种传达它的特殊的脑组织”的印象,由于这一切无法得到实证,荣格的思想难以理解也备受质疑。由于荣格的思想的深奥,因此我很少看荣格的著作,对于荣格的了解都是来自有关他的各种各样的传记和介绍荣格心理学思想的入门书籍,比如《荣格内心深处结构的解析》,此书是通过介绍荣格的人际关系以及他的生活进一步表现他的内心故事。这些书籍虽然浅显,容易理解,但毕竟不是原著,因此我的理解也必定有些部分是悖于荣格原来的思想的,因此以下的关于荣格思想的理解和叙述也许存在偏差。

荣格的原型是其理论的精华部分,原型的理论不仅在心理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因其独特视角,对艺术、美学等许多领域也具有巨大而广泛的影响。荣格认为心灵结构是奠基在无意识体系中的,他认为人类心理也许还广泛存在着远古的无意识,这种远古的无意识并非来自个人的体验,而是来自人类共有的心理功能,即来自遗传下来的脑组织。荣格把这种远古的无意识称为“集体无意识”,把人类共有的心理功能称为“原型”。集体无意识和原型都是荣格心理学固有的思维方式。荣格将集体无意识的原型理论用于文艺批评,被称作“原型批判”。它作为一种研究文艺的途径和文艺批评的方法,在世界上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荣格说:“人生中有多少典型情境就有多少原型,这些经验由于不断重复而被深深地镂刻在我们的心理结构之中。这种镂刻,不是以充满内容的意象形式,而是最初作为没有内容的形式,它所代表的不过是某种类型的知觉和行为的可能性而已。”荣格认为原型经常的表现形式是童话与神话。荣格概括的原型有:出生原型、再生原型、死亡原型、巫术原型、英雄原型、大地母亲原型、上帝原型、魔鬼原型、太阳原型等等。代表性的原型有:面具、阴影(shadow),阿尼玛(anima),阿尼姆斯(animus),老智者,自己,这些原型尽管不能证明人类内心深处的所有意象,但还是涉及其中几个非常重要的原型。

1.面具我把面具理解为一种社会角色。我们生活在社会上,每个人都发挥着各自的作用,扮演着人们所期望的各种人格的角色。所谓角色就有扮演的意思。母亲、父亲这样的角色在

需要时任何人都可以扮演。人们以与现实社会完全匹配的角色生存着。有时候我们会感到自己好象是在“伪装”自己,我们平时会带许多的假面,这些假面是复杂社会的润滑油。

2.阴影阴影是隐藏在可以意识到的自己内在的人格的阴暗部分,也可以说是存在于我们的无意识中的未成熟的“另一个自己”即“黑暗的自我”(shadow,self),它以邪恶的鬼怪或仇敌的形象将残酷投向世界,荣格认为战争就是它的极端展现形式。人在梦境中,有时会梦见强盗、小偷、敌人、恶魔等,有时也梦见自己身边的交往不愉快的人。如果自己感到很不顺心,或者感觉自己周围有不能愉快交往的同性,那很可能就是自己的阴影造成的。尽管人们在某种意义上难以解决自己的阴影,但是在认识到自己阴影的同时就会有很大的收获,也许会发现以前否定的东西中包含着其他的意义,可能还会弥补自己的不足。

3.女性原理、男性原理这里荣格提出阿尼玛原型(anima)与阿尼姆斯原型(animus)的概念。这都是精神的内部形象,阿尼玛原型为男性人格中的阴性或女性模式。阿尼姆斯原型为女子人格中的阳性形象或男子模式。荣格认为,一个人的心理存在着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其中将内含男性特征的称为女性,将内含女性特征的称为男性。人们在意识中,因为强调表面上的性别,即男人要像男人、女人要像女人,所以内在的异性就受到压抑。在理论上看来很像男子汉的男性,内心却比较脆弱。荣格将阿尼玛视为“生命的原型”,而阿尼玛的形象都是一些带有情绪经验与需要的幻想,例如女神、名女人、妓女、女巫等。这里荣格也提出了另一个典型原型:“太母”即伟大的母亲,这里是被理想化的母性形象。相反,她也具有吞噬万物的可怕的特性。太母经常以负面的面孔出现,如女妖,在神话故事的表现中就经常有英雄降龙的故事,表现的主题是叛逆期的少年幻想在精神上摆脱母亲,自己获得独立。

4.老智者这个原型被视为男性成长过程中精神和心灵的终点的象征,是超过了一切社会野心之后的老成的男性,是仙人一般的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就有男神、谷物之神、闪电雷神等。老智者是女性可以依赖的人物,对于男性来说,老智者是权威的象征。

5.自我荣格将这些原型的无意识和意识相结合,设想了人类的心理中心即自我。这是心灵中协调其他各部分的部分,一种协调机制,它具有统一性。自我是意识与无意识,男性与女性的对立统一。自己以象征意义出现的时候,扮演着神、佛等的角色。

将原型的分析方法运用于文艺即是原型批评论。原型批评的基本方法是由艺术形象追溯到它的原型,荣格将这种方法看作是对艺术形象和创作根源的探寻。他认为文学取材于人类心灵的深处,来源于集体的无意识,来源于史前艺术的原型。他把一些史诗般的宏大巨制的作品看作属于民族精神和集体行为的表达,如但丁的《神仙》、歌德的《浮士德》、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和《第九交响曲》、G·马勒的《第二交响曲》和《第九交响曲》等。荣格指出,当艺术家以其个人为主体从事创作之时,即是表现个性的心理学式的创作,而当他作为非个人的集体意识存在时,他便超越自身,承受着整个人类的痛苦,成为人类心灵的塑造者,此时,创作力将化作一种残酷的热情折磨艺术家,迫使他表达人类的的呼声。所以荣格认为,“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它所代表的东西尚未认识清楚,然而却根深蒂固地存在,这里有某种东西,它活在每一个德国人的灵魂中,而歌德则促成了它的诞生。”

荣格在前人基础上,深入研究了人类心理的诸变体和历史的演变,阐述了原型,即某种文化的最初雏型形成的文化的原始意象。促使人们通过对神话、历史事件的影响等进行研究,去认识民族与集体行为的本质。荣格的思想的魅力就在于触及了人类灵魂非理性的最深处,是对近代理性思想和传统的极大挑战。

禅与心理分析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712729343.html,/ 禅与心理分析 文|申荷永 20世纪60年代初期,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心理学有了转折性的发展,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异军突起,为世界心理学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若是说认知心理学早在现代心理学的创立者冯特那里便已经有了伏笔,而兴起于20世纪初期的格式塔便已经属于认知心理学,或者说美国的认知心理学实际是新行为主义从“S-R”(“刺激反应”)到“S-O-R”(刺激-中介-反应)的转变的话,那么,人本主义心理学,却完全是心理学中一种新生力量的体现。尤其是其与传统精神分析的融合,充实了当代西方心理分析的发展。 但是,其实也并不尽然,在美国或西方心理学界属于全新的事物,恰恰是东方数千年之久的古老文明的一种再度体现,其中有着中国心宗禅学精神的投影。借助于禅宗的沉思与静坐,包括借助于道家的修身养性之哲学,禅与心理分析开创了西方心理学中一种新的文化。想我1984年入读心理学研究生,考虑硕士论文选题的时候,受精神分析学者弗洛姆与日本禅学家铃木大拙合著的《禅与精神分析》一书的影响,拟定为《禅宗与心理分析》为硕士论文的研究方向,即是想借此题目和机会,来领会中国心宗禅学与心理分析的精要。 (一)静心与心理潜能 禅宗的静坐与静心功夫,经由日本禅的改造之后传入西方,顿时引起了西方人的好奇与神往。印度的瑜伽术,中国的道家功夫,以及日本的禅法,一起融会在英文的颇富魅力的“Meditation”一词中。而“Meditation”以其“沉思”和“冥想”为名,以激发潜能实现自我为号召,很快便融入了心理学的发展之中。 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创立者的马斯洛(A. Maslow),早在50年代,在其人本主义心理学形成的初期,便在自己的日记中记录下这样的想法:“东方文明中的出世者,如禅师与和尚等,是否比西方文明中的自我实现者在情感上更加和谐呢?答案很可能是肯定的。”【马斯洛:《洞察未来:马斯洛未发表过的文章》,霍夫曼编著,许金声译,改革出版社1998年版,第32-34。】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当年释迦默尼菩提树下悟道,顿时心旷神怡,精神焕发。当他经过一个村庄时,有位老乡见此人如此安然自若,神色怡然。于是便上前问他,你是天神下凡吗?释迦默尼说不是。那么你是普通人吗?释迦默尼仍然回答不是。这位老乡接着问,那么莫非你有魔法?释迦默尼仍然回答不是。这位老乡困惑不解,于是再问,那么你是谁呢?释迦默尼回答说,我是觉悟者。 需要指出的是,在我们的理解之中,心理分析是具有一种广泛的含义,不仅仅包括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阿德勒的人性心理学,以及卡尔·荣格分析心理学,同时也包括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及其超个人心理学。因为马斯洛,以及罗杰斯,也都是以从事心理分析或心理治疗为主要工作的。而同时,众多的精神分析学家,如阿德勒、弗洛姆、霍妮、艾里克森,甚至是荣格即荣格学者等,也都是人本主义者。 作为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尤其是超个人心理学代表的托马斯·塔特(T.Tart),在一次国际超个人心理学会议上作报告时说,我想我愿意生活于这样的一个世界中,大多数人都能够对于深层的精神本质有一种直接的体验和认识,而不是对它们仅仅具有观念和信仰。而这种超越性态度的获得,不是通过理论,而是一种超越自己普通的生物、心理和文化实体的结果,一种直接接触和体验作为我们真正本性的心智与爱的源泉。对于这么一种心理学的信念,塔特举了一个禅宗沉思的例子来说明:“但是我可以从相近的沉思传统中来做一个说明。我的朋友Young Shinzen是世界上最好的佛教领悟禅师之一。他曾经告诉我,对于在西方的禅师来说,都会有这样一种共同的经验,如果你有一百个新学生来学禅或习禅的新学生,那么他们大部分人都会告诉你他们被深深的打动了,都会认为沉思的实践应该成为他们生活重要

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易经》及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班级:11级电子信息工程(专升本)班级代号:119441 姓名:赵林旺 学号:1109634006

泰卦 在《易经》的卦序中“泰”列第十一卦,是由“坤”卦演化而来。在“坤”宫第四卦为“泰”卦所在的位置,“泰”卦达到了阴爻与阳爻的平衡。泰卦上坤下乾,天下地上,乃天地交通、阴阳和畅之象,故名泰卦。泰大通也。内乾“健”而外坤“顺”,这其中以阳刚主导于内,则阴柔听命于外,这样的一种格局就很吉祥,而六爻上下交流自然感应所以亨通。泰卦以上下大通为象,阴居上而求乎下,阳居下而应乎上,上下相应相通。泰者,君子之道大行也,君子道长,小人道消,故亨通无碍也。然泰久必否,此为天理之必然也,故处泰之道,当居安思危,常守正固,修人事以胜之,则可保其泰也。世之小人不可胜尽,必欲迫而逐之,使之穷而无归,其势必至于争,争则胜负之势未有决焉,故独安夫“泰”,使君子居中,常制其命;而小人在外,不为无措,后君子之患无由而起,此“泰”之所以为最安也。 卦意:第11卦地天泰(泰卦)应时而变象曰:学文满腹入场闱,三元及第得意回,从今解去愁和闷,喜庆平地一声雷。这个卦是异卦(下乾上坤)相叠,乾为天,为阳;坤为地,为阴,阴阳交感,上下互通,天地相交,万物纷纭。反之则凶。万事万物,皆对立,转化,盛极必衰,衰而转盛,故应时而变者泰(通)。事业:坚持由小而大,循序渐进的原则,事业已达到顺利的境地,更应小心从事,居安思危,积极寻求、开拓新的事业,方可继续前进,若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必遭失败。 经商:顺利。务必注意市场动向,开拓新的领域,展开新的竞争。为此,密切与他人的合作,争取各方面的帮助,但需谦虚谨慎,警惕巧言令色的小人。 求名:具有成功的条件,但一定得更加努力,刻苦追求,最忌聪明反被聪明误。外出:一帆风顺。 婚恋:美满姻缘。谈恋爱却不可不认真对待。 决策:吉祥如意。适应能力强,各项事业能成功。能谋善断,长于人际关系,能团结他人共创业绩,灵活机动,很能适应形势的变化,不断向新的领域迈进。但在人生途中必须兢兢业业,尤其不可麻痹大意,在择朋选友方面更应慎重,切防小人倒运。 “泰”的解释为互通,天地相交,万 物纷纭。反之则凶。万事万物,皆对立, 转化,盛极必衰,衰而转盛,故应时而 变者泰(通)。“泰”,通畅、平安的意 思,这是泰卦总体形势的特征。 《序卦传》说:“履而泰,然后安,故 受之以泰。泰者,通也。”泰卦紧接着履 卦发展而来。履卦的卦象上天下泽,乾阳 在上,兑阴在下,象征辨别上下之分的等 级秩序,所以说“履者礼也”,履卦的总 体形势就是遵守这种等级秩序的规定,循礼而行。泰卦的卦象与履卦恰恰相反,乾阳在下,坤阴在上,看来是颠倒了上下之分的等级秩序,违背了循礼而行的原则,但也正是由于这种表面形式上的颠倒违背,才使得总体形势通畅平安,形成“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的和谐。所谓“履而泰,然后安”,“而”是连词,一方面表示由履而泰是一种前

荣格 集体潜意识的原型

CARL JUNG “ARCHETYPES OF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1934) Jung, Carl. "Archetypes of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The Archetypes and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Vol. 9i of Collected Works. Ed. Herbert Read, Michael Fordham, and Gerhard Adler. Trans. R. F. C. Hull. 20 Vols.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53-1978. 3-41. Jung draws a distinction between Freud’s notion of the “personal unconscious” (3) (henceforth, PU) and his own notion of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3) (CU). He describes the PU as the “gathering place of forgotten or repressed contents” (3) and as derived from “personal experience” (642). However, the PU “rests upon a deeper layer” (3), the CU. The latter is “not individual but universal” (3): it is “identical in all men” (4), consisting of a “common psyche substrate of a suprapersonal nature which is present in every one of us” (4). Secondly, it is “not a personal acquisition but is inborn” (3), that is, it is biologically inherited rather than, as is the case with the PU, something produced during the formative stages of human development in the course of which the infant is ‘socialised’and acquires a gendered and sexualised identity. Where the contents of the PU are the instincts or drives (as Freud’s German term is more accurately and more often translated today), that is, those repressed desires which are socially incompatible with the dominant mores of human society, the contents of the CU are the “archetypes” (4). These are, according to Jung’s definition, “archaic or . . . primordial types” (5), that is, “universal images that have existed since the remotest times” (5), which are retained at unconscious levels of the psyche and which are passed o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as part of the psychic inheritance of all humans. In short, Jung defines the archetype as the psychic residue of repeated patterns of experience, hand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since time immemorial, which prestructure our experiences in the present. An archetype is an “immediate datum of psychic experience” (5) that has “not yet been submitted to conscious elaboration” (5). It is an “unconscious content”(5) that is only subsequently “altered by becoming conscious and by being perceived, and takes its colour from the individual consciousness in which it happens to appear” (5). Archetypes are expressed in a number of ways: especially in primitive tribal lore or myths (where they are “no longer contents of the unconscious, but have already been changed into conscious formulae taught according to tradition” [643]), fairytales and dreams which are, like myths, a particularly fertile source of study for understanding the archetypes found in the human psyche. Myths, Jung claims, are essentially “psychic phenomena that reveal the nature of the soul” (6): primitive man desperately needed to assimilate all outer sense experience to inner, psychic events. It is not enough for the primitive to see the sun rise and set; this external observation must at the same time be a psychic happening: the sun in its course must represent the fate of a god or hero who, in the last analysis, dwells nowhere except in the soul of man. All the mythologised processes of nature, such as summer and winter, the phases of the moon, the rainy seasons, and so forth . . . are the symbolic expressions of the inner, unconscious drama of the psyche which becomes accessible to man’s consciousness by way of projection--that is, mirrored in the events of nature. (6) In short, myths “refer to something psychic” (644) within human beings, being “involuntary statements about unconscious psychic happenings” (645) on the part of

荣格与中国文化

荣格与中国文化 摘要:荣格与中国文化具有深厚的渊源,他的心理学理论在中国文化中的佛教、道教找到了印证、得到了启发,他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他的心理学理论中集体无意识的原型理论,即人格面具、阴影、阿尼玛、阿尼姆斯、自性等在一定程度上是使用于我国现代社会,对现代文化发展也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字荣格;中国文化;原型;集体无意识 荣格作为西方心理学家,最初是跟随弗洛伊德学习,然而他是个非常内省的人,渐渐的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之后在他进行关于人格想法的内省时接触到了中国文化、东方的神秘文化形成了他自己的理论观点。虽然他的理论听起来很神秘、很复杂难懂,但他与中国文化的渊源、他的理论在当今中国社会中的体现都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一、荣格与中国文化的渊源 谈到荣格与中国文化的接触,就不得不提到理查德?维尔海姆(Richard Wilhelm 1873-1930),他是是国际著名汉学家,其中文名字为“卫礼贤”。荣格是在20年代初期结识维尔海姆的,那正是荣格自己在其心理学的研究中最为关键,同时也是最为艰难的时期。荣格与维尔海姆还广泛地谈论了中国的哲学和宗教等问题,对他影响颇深。 (一)、中国文化定义的多元化 文化是人的人格及其生态的状况反映。其中既包传统文化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广义地说,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并且他们是相互作用并不断发展的。 而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包罗万象的,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念包括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传统思想就有老庄与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佛学思想、戚继光的练兵思想等;宗教哲学也很丰富,有佛、道、儒、阴阳、五行、罗盘、八卦、司南、法宝、算命、禅宗等。 不同文化下不同的经历决定了人格的发展,一般在心理学上是将文化分为个体主义文化和集体主义文化。中国正是集体主义文化的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包罗万象并且对中国人的影响深远,所以它不仅仅是影响着人们的传统习惯更是影响了中国人的人格特点。荣格心理学最主要的成就就是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是由原始意象组成的,而“原始意象是人从他的祖先那儿继承的意象,它们是一些先天倾向或潜在的可能性,即采取与自己祖先同样的方式

性格心理类型测试(荣格)

性格心理类型测试 认识自己是智慧的开端,是开启幸福的钥匙。 ——印度心灵大师克里希那提穆提 微酸提示: 一、请认真阅读题目,并按您第一时间的下意识判断去回答,无须三思而后行。 二、无须担心答案会对您不利,性格并无好坏之分。 三、请您在您选择的项目下划横线。 1|A.了解别人对问题有什么想法之后,才作出决定。|B.不跟别人商量,自己作出决定。| 2|A.人家说你有想象力,说你是直观直觉的。|B.人家说你重视事实,要求准确,不太考虑人情面子。| 3|A.根据现有资料对情况作系统的分析,然后作出对有关人员的决定。|B.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了解别人的需要、情感和价值,然后作出有关人事方面的决定。| ————————————————————————————— 本测试资料由微酸文化沙龙全权提供,敬请保密 网址:https://www.wendangku.net/doc/c712729343.html,

4|偶尔我会想到一些坏得说不出口的话。| A.是|B.否| 5|A.如果有人愿意承但任务,不管承担者是谁,一律按任务要求来执行。|B.力求任务明确,尽量保证有人愿意承担。| 6|A.空闲时喜欢一个人安静地思考问题。|B.空闲时喜欢找人聊天、参加娱乐活动。| 7|A.用自己熟悉的有效方法,把工作做完。|B.想方设法用新方法来完成工作。| 8|我身体不舒服的时候,有时会发脾气。|A.是|B.否| 9|下列4个成语中,哪一个是错的? |A.化言巧语|B.千千万万|C.欢天喜地|D.一心一意| 10|A.根据不带有情绪色彩的逻辑分析和谨慎的推理作出结论。|B.根据以往经验中对生活的体验和人们的普遍看法作出结论。| 11|有时我真想骂人。|A.是|B.否| ————————————————————————————— 本测试资料由微酸文化沙龙全权提供,敬请保密 网址:https://www.wendangku.net/doc/c712729343.html,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荣格的智慧 【摘要】分析心理学是20世纪早期诞生的一门探究人类心灵原始意象的深度心理学。在弗洛伊德对人类无意识的发现的基础上,根据自己亲身体验及对临床病人的大量观察和各民族宗教神话的广泛研究,瑞士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卡尔-荣格提出来一套颇具说服力的人类心灵深层结构理论。作为其理论精髓的集体无意识思想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就人格层次结构学说、性格的类型、人格探索的方法等人格心理学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以及心理治疗过程中的转移现象和应对策略加以梳理,并浅述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点心得体会。 【关键词】荣格、意识与无意识、性格类型、转移 ——————————————————————————————————- 荣格(1875—1961),瑞士著名哲学家,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他一生致力于心理学的研究,在弗洛伊德研究的基础上,借鉴了其无意识理论,采纳了精神分析的方法,以意识与无意识、自我与自己为轴心,将不同时间、空间、文化、人性等结合成为一个整体,构成他特有的思想结构,成为举世公认的权威。 人格的结构和内容 一、意识——精神事实对于自我的一种关系。 意识是心灵中唯一能够被个体直接感知的部分。它源于无意识领域,以自我为中心:意识从无意识领域和外部世界中汲取内容,当这些内容与自我发生联系时即成为意识。其本质是辨别,区分自我和非我,主体和客体,肯定和否定等等。事物分离成对立的双方完全是由于意识的区分作用,只有意识才能认识到适当的东西,并使之与不适当的和无价值的东西区别开来。意识的功能有两个方面: 1.外部功能(即心理活动机能):感觉、思维、情感、直觉 感觉:告诉我们存在着某种东西 思维:告诉我们它是什么 情感:告诉我们它是否令人满意 直觉:告诉我们它来自何方和去向何方。 2.内部功能:记忆功能、意识功能的主观因素、情绪 二、个体无意识(又称下意识)——被压抑或遗忘的个体知觉和经验 情结是个体无意识的重要内容,是心灵将经验重建为内在客体后的产物。荣格认为,情结以类似本能的方式运作。说“类似本能”是因为它们对特定的情境或人物会产生立即的、直接的、特指性的反应。然而与本能不同的是,它们不完全是与生俱来的,而更大程度上是创伤、家庭互动模式、文化制约等经验的产物,这些经验再综合了集体无意识原型的原始性要素才产生了情结。情结对心理的影响大多是消极的。但是,对于意识自我来讲,那些苦恼的情感经验、精神创伤等个人生活经历又都可以成为加深个人见识,增强自我的适应,使人格更充实的有利条件。在人的日常生活中,原型要素就是透过情结的经验被体验的。 受地域、民族、经验的不同影响,每个人能够意识到的内容和程度不尽相同,因此个体无意识具有相对性,它的范围受到一定限制。同个人无意识的偶然事件可能易于被召唤到觉醒的意识中来比,组成个体无意识的一切冲动和愿望、模糊

荣格分析心理学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既是对弗洛伊德个体潜意识的发展,也是荣格的一种创造。荣格用它来表示人类心灵中所包含的共同的精神遗传。或者说,集体无意识中包含着人类进化过程中整个精神性的遗传,注入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荣格给集体无意识做定义的时候,曾经这样说:“集体无意识是精神的一部分,它与个人无意识截然不同,因为它的存在不像后者那样可以归结为个人的经验,因此不能为个人所获得。构成个人无意识的主要是一些我们曾经意识到,但以后由于遗忘或压抑而从意识中消失的内容;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从严就没有出现在部训之从末为个人所获得,它们的存在完全得自于遗传。个人无意识主要是由各种情结构成的,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 (二)原型 荣格的原型概念与其集体无意识概念的关系十分密切。个人潜意识主要是由各种情结构成的,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原型是人类原始经验的集结,它们(荣格往往把原型作为复数)像命运一样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其影响可以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被感觉到。 集体无意识是通过某种形式的继承或进化而来,是由原型这种先存的形式所构成。主要是由原型所构成的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具有这样一种普遍的表现方式,因此它就组成了一种超个人的心理基

础,普遍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并且会在意识以及无意识的层次上,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理和行为。在这种原型心理学的意义上,荣格认为,历史中所有重要的观念,不管是宗教的,还是科学的、哲学的或伦理的观念,都必然能够回溯到一种或几种原型。这些观念的现代形式,只是其原型观念的不同表现,是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原型观念应用到了生活现实的结果。 (三)原型意象 荣格用原型意象(Archetypal images)来描述原型,将自身呈现给意识的形式,但是荣格也一直努力区分原型与原型意象的不同。原型本身是无意识的,我们的意识无从认识它,但是可以通过原型意象来理解原型的存在及其意义。我们可以把原型意象看做是原型象征性表现。通过其表现以及表现的象征,我们就可以认识原型。比如,出生、结婚、死亡与分离等等。 无意识内容一旦被觉察,它便以意象的象征形式呈现给意识。 荣格曾根据自己的分析与体验,提出了阿尼玛、阿尼姆斯、智慧老人、内在儿童、阴影和自性等诸多分析心理学意义上的原型意象。 阿尼玛 阿尼玛是荣格用来形容男人内在的女性存在的原型意象。她既是男人内在的一种原型女性形象,也是男人对于女人的个人情结。 荣格曾经描述了阿尼玛发展的四个阶段:夏娃—海伦—玛丽亚—索菲亚。作为夏娃的阿尼玛,往往表现为男人的母亲情结;海伦则更多地表现为性爱对象;玛丽亚表现的是爱恋中的神性;索菲亚则像缪

卡尔·荣格和集体无意识

卡尔·荣格和集体无意识 在精神分析运动史上,荣格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虽然没有像弗洛伊德为世人所尽知,但却具有超越于弗洛伊德的潜力。或许正是由于他当时的年轻和才华,威廉·詹姆斯才在1909年听罢弗洛伊德和荣格为克拉克大学校庆所作的讲演后说,心理学的希望在精神分析家们的身上。 卡尔·荣格(1875—1961)出身于康斯坦斯湖畔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1900年他在巴塞耳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那正是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问世之际,虽然这部醒世之作在当时遍遭冷遇,但却在荣格那里得到了极其热烈的反应,引发了另一位天才的心理学生涯。几年后(1907)荣格专程赶往维也纳拜会弗洛伊德。二人一见面便兴奋地长谈了近13个小时,开始了那一段亲密(但短暂)的不平凡的友谊。1914年前后,由于荣格坚持认为里比多是一种普遍的生命力,性爱只是其中一部分,(弗洛伊德则坚持里比多主要应理解为性爱),而和弗洛伊德断绝了学术关系,另外组建了自己的“分析心理学”。 尽管如此,心理学史家们仍然认为荣格是弗洛伊德的最伟大的后继者。“他有效地贯注于精神分析的潜意识并扩展了它,把它应用于社会心理学之中。”荣格在个体的潜意识之外发现了一种社会或集体的无意识,并以此来解释个体以及集体的行为。按照荣格的解释,“集体无意识是心灵的一部分,它有别于个体潜意识,就是由于它的存在不像后者那样来自个人的经验,因此不是个人习得的东西。个人意识主要是这样一些内容,它们曾经一度是意识的,但因被遗忘或压抑,从意识中消逝了。至于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从来没有在意识里出现过,因而不是由个体习得的,是完全通过遗传而存在的。个体潜意识的内容大部分是情结,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原型是人心理经验的先在的决定因素。它促使个体按照他的本族祖先所遗传的方式去行动。人们的集体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这无意识的原型所决定的。由于集体无意识可用来说明社会的行为,所以荣格的这一概念对于社会心理学有着深远的意义。 荣格认为原型有许多表现形式,但以其中四种最为突出,即人格面具、阿尼玛、阿尼姆斯和阴影。人格面具是一个人个性的最外层,它掩饰着真正的自我,与社会学上“角色扮演”这一概念有些类似,意指一个人的行为在于投合别人对他的期望。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的意思是灵气,分别代表男人和女人身上的双性特征,阿尼玛指男人身上的女性气质,阿尼姆斯则指女人身上的男性气质。阴影接近于弗洛伊德的伊底,指一种低级的、动物性的种族遗传,具有许多不道德的欲望和冲动。除这四种原型之外,荣格的“自我”概念也是一种重要的原型,它包括了潜意识的所有方面,具有将整个人格结构加以整合并使之稳定的作用。与集体无意识和原型有关的另外一个概念是曼达拉,意指在不同文化中反复出现的一种象征,表现为人类力求一种整体的统一。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他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不仅对精神分析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对心理学和精神病学产生了影响,而且深深波及宗教、历史和文化领域,著名学者汤因比、伟利和马姆福德等都把荣格看作一种产生灵感的源泉。心理学史家舒尔兹说:“荣格的观念能激发人们的思想,而且新颖,他提出了一种关于人的乐观主义的概念,这种概念许多人认为是由于背离了弗洛伊德而有的、值得欢迎的变化。”就荣格与弗洛伊德二人的比较而言,另一位心理学史家墨菲的评论更加明快而富有魅力,他认为弗洛伊德与荣格都是负有非常不同使命的先知,弗洛伊德看到的是浩瀚的力量横扫一切,人世也不免罹难,只能略做些敷衍塞责的抗议,然而在荣格看来,“有不断扩大的领域容许同那庄严和那神圣的东西进行直接的接触,有一种患者和医生都甘愿接受的鼓励,自由无阻地朝着神秘追求的方向运动。”人们或许会这样设想,前者是一位坚定的人物,“勇敢地对抗着一个异于宇宙的虽然宏大却凄凉萧瑟的力量”,对于这个宇宙,人类只可能提出局部而有限度的防御;而后者却是一位通往极富挑战性的世界的向导,在他看来,对于这个世界,人类是真正与之协调一致的。 这种比较与设想或许都可以成立,荣格毕竟以他的智慧发展了精神分析的理论,推动了精神分析往社会心理学的转向,但是却不应以这种比较而忽略了精神分析的另一位先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荣格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祁路白祁路白2012-12-05 19:33:24 《荣格解梦书:梦的理论与解析》

比较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差异

比较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的差异 一、中国文化的古老性与美国文化的现代化 中国的先哲们给后人留下了丰美的历史宝藏,也留下了沉重的历史包袱。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深深植根在中国这片土地之上的,她已不可能被移植,中国的一切现代文明都只能在这棵大树上进行嫁接而成;考虑中国的任何事情,都离不开历史这个无形的手对现实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形成的理论基础,对中国的社会关系具有不可抗拒的影响。美国只有两百年的历史,美国的文化,是一群现代人,按照现代人的意志和思维模式构建起来的一座现代文明的宫殿。美国人完全在按现代人的需要去创造科学,创造财富,创造民主的社会制度。美国的人际关系也是按现代人的标准建立起来的。美国发达的商业文化、科学技术是其现代文化的突出标志。 二、中国文化的民族性与美国文化的多元化 中国汉族占总人口的90%以上,其他56个少数民族在肤色、人种上也与汉族基本相似,因此中国可以说是一个单一人种和单一文化的国家。儒家、佛家、道家文化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主体,尤其是儒家文化,对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占有统治地位。中国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而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人口构成极为复杂,世界各国的人才在这里群英聚会,各种文化交相辉映,形成了各种民族、各种文化的大熔炉。因此美国的文化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并且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三、中国文化的政治性与美国文化的经济性 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大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两千多年来,要统治这样一个地域如此辽阔,人口如此众多的大国,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统治失调,就意味着国家分裂、诸侯纷争、战乱不休。因此,自古以来,稳定和统一,一直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件大事,政治是统帅,集中统一是灵魂。儒家文化作为中国古代社会上层建筑中的一系统,与上层建筑中的政权统治形成相辅相成之势,儒家文化中含有大量的关于教育统治者施仁政,教育百姓遵守伦理教化等方面的人文科学,中国古代社会一直重农轻商,重文轻商,科举制度使文化与政治密切相连,文化中带有很强的政治性。贯穿在社会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有很强的政治色彩。 而美国是一商品经济极为发达的国家,文化具有浓厚的经济性,与经济建设相适应的科学、技术、经济管理等文化占有很高的地位。而好莱坞电影、迪斯尼乐园、麦当劳快餐等等发达的商业文化更是受世人瞩目。美国的人与人之间关系,也带有浓厚的经济色彩,亲兄弟明算账。 四、中、美两国主文化与亚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 很多探讨中美文化差异的文章都指出中国文化注重集体主义,美国文化注重个人主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使我们产生困惑。生活在中国社会中,我们会发现,许多人个人主义思想也很严重,缺乏团结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当我们来到美国,却发现很多的美国人很关心社会和集体。有人做过这种观察,一群美国人开大会,会前不同观点会展开很激烈的争论,但一旦会议主题决定了,大家就会安安静静地一起开大会;但一群中国人在一起,却往往是上面开大会,下面开小会,各自为政。关于这个文化与现实的差异问题,我们从社会学中找到了答案。一个社会中,不仅有统治阶层所推行的正统的主文化,也有在民间流行的亚文化。亚文化往往是对于主文化的一种逆反,一种对立和统一。由于中国文化过分宣扬国家和集体,轻视个人,所以民间社会的亚文化又使个人利益得到补充,得到平衡。美国过分地宣扬个人主义,人们不满足于彼此隔阂,彼此冷漠的现象,又重新回到互相关心,热心公益事业的和谐的社会关系上来。由此我们知道,要想真正地了解一个国家,不仅要从书本上了解他的主文化,还要到那个民族中去生活一段时间,从民间去了解那个民族的亚文化。另一方面,在人的本性上,有些东西是人类共有的,如个人主义思想,在美国是得到公开承认,而在中国却被加以批判,但不管你怎么否定,它却是

易经与中国文化

易经 幽幽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产生了无数璀璨的明珠。在中国的文学宝库中中,大浪淘沙,四书五经一直备受青睐,其中,四书有《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包括《诗》、《书》、《礼》、《易》、《春秋》,经过几千年的沉淀、洗礼,四书五经与中华民族已经深深地联系在一起了,是我中华文明的精髓所在,蕴藏了无数的中华传统。 四书五经共同承载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但是每本书的地位却不一样,并不是等同的。在中华文明的所有经书之中,《易经》堪称群经之首。《易经》也称《周易》或《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是中国最古老的占卜术原著,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据说《易经》是由伏羲氏与周文王姬昌根据《河图》、《洛书》演绎并加以总结概括而来,与此同时也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易经》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是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从本质上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根,大约在新石器时代就诞生了,是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它不但是最早的文明典籍,同时也对中国的道教、儒家、中医、文字、数术、哲学、民俗文化等产生了重要影响。《易经》回答了诸多哲学、天文、预测等方面问题,是真正的一分为二观点,比马克思学说早了几千年。它注重推理和条件约束,没有任何宗教色彩,通过象、数、理的推演,展示了独特的宇宙观,回答了物质、能量、信息、质量转换、辩证法则,即主次要矛盾、普遍和特殊,整体运动变化、人的意志等纯哲学命题,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的重要意义,独树一帜。其辩证观念是唯物辩证法的先躯。《易经》预测所利用的偶合律,最早找到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完美结合点,是探讨偶然和必然哲学范畴的先声;其二元世界统一论思想,揭示了我们目前所处的宇宙空间的真象,暗示了二元世界解决一切问题的不二法门。 易经八卦图是易经的基础,八卦是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用“一”代表阳,用“--”代表阴,用三个这样的符号,组成八种形式,叫做八卦。八卦的八组符号代表着万物不同的性质,据《说卦》的解释:“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悦也。”这八种性质又可以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的特征来表示。即,乾代表天,坤代表地,震代表雷,巽代表风,坎代表水,离代表火,艮代表山,兑代表泽。八卦的“卦”,是一个会意字,从圭从卜,圭,指土圭。开始以泥作成土柱测日影。卜,测度之意.。立八圭测日影,即从四正四隅上将观测到的日影加以总结和记录,这就形成八卦的图象。 易经所推行的八卦阵,体现了一种相生相克、生生不息的规律,透露出一种自强不息的状态。《周易》中流传很广的话中有一句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它的意思是说,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地,君子处事,也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其实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体现着自强不息的精神,体现着人类从大自然所学到的自我调节的各 参考文献: 曾仕强:《易经的智慧》.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荣格心理测试(MBTI) 各结果分析

荣格心理测试(MBTI) 各结果分析 ESTJ ESTP ESFJ ESFP ENTJ ENTP ENFJ ENFP ISTJ ISTP ISFJ ISFP INTJ INTP INFJ INFP ESTJ 主要特征 1、采取客观方法解决问题,如果形势需要,会强硬。主要运用思考去安排具体的生活和工作,几乎不能容忍混乱,低效率和不完善的措施。 往往是: * 有逻辑性和分析能力,有客观的判断能力 * 不优柔,明白,果断 2、着眼于目前那些你重视的实在东西。灵活地运用过去的相关经验来解决问题。喜欢做见效快,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 可能是: * 讲究实际、现实、公事公办 * 有系统、实用主义 3、是优秀的管理人员,因为熟知系统和后勤。善于列出必要的步骤去完成任务,预见到潜在的问题,指派任务,调度各种资源。不会漏掉任何要点,不会忽略任何细节,会按时完成任务。一旦发现哪里出了问题,会做出安排并着手去纠正,否则宁愿用已被证实无误的方法和系统。你的目标对准任务、行动和最终的成绩。 4、喜欢安排计划、行动、程式,然后着手把事情办成。在生活中恪守一套清楚的标准和信念,并不懈地努力遵照这些标准和信念,也要求别人同样做。重视能力、高效率和最终的结果。 给他人的印象 他人认为你可以不费力地制定系统、程式和计划,喜欢依赖你去担当责任,依靠你办事。他人可能还会觉得难于对你表示抗拒,你对事情应该怎样是十分肯定的。在交际中清晰、直截了当,所以很少费力去琢磨你想的是什么。 很合群,喜欢与各种人交往,尤其在涉及工作、游戏、传统和家庭等活动时更是如此。认真对待与外界关系中自己的角色,并尽职尽则地做好份内的事情。 别人一般认为你: * 正直、可靠 * 决断、直言、自信 发展中需要注意的方面 1、需要注意充分发展自己对现实的感觉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 如果没有发展自己对现实的感觉能力,可能还未获取足够的信息就匆忙做出决策。那么,你的决策反映的会是自己不成熟的判断或是偏见。 如果没有发展自己的逻辑思考能力,可能因找不到可靠的途径评估信息而做出前后不一致的,或过于匆忙的决策。 2、如果找不到机会发挥你的才能,并使自己的贡献得到赏识,会觉得沮丧,还可能: * 变得死板而教条 * 成为强加于人的、“无所不知”的专家,凌驾于他人之上,听不进他人意见。

2 艺术的起源 集体无意识说

荣格舍弃弗洛伊德的泛性欲主义,并将个体无意识进行改造而成为集体无意识,由此提出原型理论。原型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从早期人类在生存环境中产生,然后由人类群体通过遗传机制进行传承。 荣格认为人的无意识有个体的和非个体(或超个体)的两个层面。前者只到达婴儿最早记忆的程度,是由冲动、愿望、模糊的知觉以及经验组成的无意识;后者则包括婴儿实际开始以前的全部时间,即包括祖先生命的残留,它的内容能在一切人的心中找到,带有普遍性,故称“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的内容是原始的,包括本能和原型。它只是一种可能,以一种不明确的记忆形式积淀在人的大脑组织结构之中,在一定条件下能被唤醒、激活。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中积淀着的原始意象是艺术创作源泉。一个象征性的作品,其根源只能在“集体无意识”领域中找到,它使人们看到或听到人类原始意识的原始意象或遥远回声,并形成顿悟,产生美感。 所谓集体无意识,简单地说,就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无数同类经验在某一种族全体成员心理上的沉淀物,而之所以能代代相传,正因为有着相应的社会结构作为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支柱。个人想法。比如我们自古以来的审美都认为花是美的,便便是恶心的;花是香的,便便是臭的。实际上这都是一种观念上的延续。观念非绝对。而长期以来潜移默化产生的集体观念就是我们的集体无意识。 按照荣格的解释,“集体无意识是心灵的一部分,它有别于个体潜意识,就是由于它的存在不像后者那样来自个人的经验,因此不是个人习得的东西。个人意识主要是这样一些内容,它们曾经一度是意识的,但因被遗忘或压抑,从意识中消逝了。至于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从来没有在意识里出现过,因而不是由个体习得的,是完全通过遗传而存在的。个体潜意识的内容大部分是情结,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 原型有许多表现形式,但以其中四种最为突出,即人格面具、阿尼玛、阿尼姆斯和阴影。人格面具是一个人个性的最外层,它掩饰着真正的自我,与社会学上“角色扮演”这一概念有些类似,意指一个人的行为在于投合别人对他的期望。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的意思是灵气,分别代表男人和女人身上的双性特征,阿尼玛指男人身上的女性气质,阿尼姆斯则指女人身上的男性气质。阴影接近于弗洛伊德的伊底,指一种低级的、动物性的种族遗传,具有许多不道德的欲望和冲动。 Ego继承发展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学说,认为无意识分为个体和非个体的。集体无意识是人类同种族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沉积、被压抑的情感思想或者经验(举例:花是香的,红色容易唤起激情情绪)。特点是普遍的,冲动的,本能的。贡献么,在艺术创造理论上的推动,还有美学方面的。 “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是荣格全部理论的中心范畴,也是他原型美学的前提性假设。他把意识区分为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个人无意识“主要是一些我们曾经意识到,但以后由于遗忘或压抑而从意识中消失了的内容”,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却“从来就没有出现在意识之中,因此也就从未为个人所获得过,它们的存在完全得自于遗传”[①],简言之,集体无意识是唯一依赖遗传,不依赖个人经验而独立存在的心理要素,是一种从难以计数的千百亿年来人类祖先经验的沉积物,一种每一世纪仅增加极小极少变化和差异的史前社会生活经历的回声。 现在学术界在引用这一概念时存在程度不同的“误读”,为了深入理解荣格理论的本意,以便更好的和李泽厚的“审美积淀说”进行比较研究,先对其进行辨析是必要的。首先,从内容来说,许多人在实际上把集体无意识视为一种以“集体”方式表现出的综合的情感和普遍心理倾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既是对弗洛伊德个体潜意识的发展,也是荣格的一种创造,荣格用它来表示人类心灵中所包含的共同的精神遗传。 荣格自己在给集体无意识做定义的时候,曾经这样说:“集体无意识的是精神的一部分,它与个体潜意识截然不同,因为它的存在不像后者那样可以归结为个人经验。因此不能为个人所获得。构成个人无意识的主要是一些我们曾经意识到,但以后由于遗忘或压抑而从意识中消失的内容;集体无意识从来就没有出现在意识之中,因此也就从未为个人获得,它们的存在完全得自于遗传。 (二)原型 荣格的原型概念与其集体无意识概念的关系十分密切。正如他所曾明确表达的那样,个人潜意识与各种情绪的构成有关,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 荣格说:“原型是人类原始经验的集结,它们像命运一样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其影响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感觉到。” 集体无意识是通过某种形式的继承或进化而来,是由原型这种先存的形式构成,原型赋予某些心理内容以独特的形式,集体无意识具有普遍的表现方式,它组成了一种超个人的心理基础,普遍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并且会在意识及无意识的层次上,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理和行为。

就会通过投射等机制,来影响我们的心理学与行为,因为男人内在的这种原型意象,既可以成为男人向上的促动者,也可以成为堕落的诱惑者。 实际上,荣格曾把阿尼玛描述为一种灵魂形象,往往在男人的心情、反应、冲动以及任何自发的心理生活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发挥某种既定的作用,男人总是倾向于某个现实的女性对象那里,看到自己内在的阿尼玛和心灵的投影。 任何带有无意识的心理内容,总是会在梦中出现的,阿尼玛也是这样。荣格曾经描述了阿尼玛发展的四个阶段,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形象,分别为:夏娃——海伦——玛丽亚——索菲亚。 夏娃:往往表现为男人的母亲情结; 海伦:则更多地表现为性爱对象; 玛丽亚:爱恋中的神性; 索菲亚:像缪斯那样属于男人内在创造源泉。 1、阿尼姆斯 阿尼姆斯是与阿尼玛相对应的一个概念,象征着女人内在的男性成分,被其阿尼姆斯所占据的女人,则会失去很多女性的色彩。但是能够辨析与关注其阿尼姆斯存在的女性,则能够从这原型的意象中获得积极的力量。 女性内在阿尼姆斯的发展阶段:赫尔克里斯——亚历山大——阿波罗——赫耳墨斯。女人的阿尼姆斯出现在梦中的时候,最初往往表现以某种大力士或运动员的形象,然后会出现计划、行动以及独立自主的形象,接着会有类似“教授”、或“牧师”等指导意义的形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