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桃花源记练习题

桃花源记练习题

桃花源记练习题
桃花源记练习题

《桃花源记》练习题

练习题一

(一)阅读“林尽水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2)咸来问讯。咸:(3)不足为外人道也为:

2.联系上文推想,渔人说了些什么?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二)阅读“见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便要还家要:(2)率妻子邑子来此绝境绝境:

2.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

⑴乃不知有汉乃:

⑵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余:

3.请写出“不足为外人道”中“道”字意义相同的成语____;意义不同的成语_____。

4.请找出一个体现桃花源人民风淳朴热情好客的句子。

(三)“晋太元中,……欲穷其林。”“林尽水源,……并怡然自乐。”

⒈解释加点词:⑴武陵人捕鱼为业⑵缘溪行⑶渔人甚异之⑷欲穷其林

⑸屋舍俨然俨然:⑹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⒉解释加点词:(一词多义)

⑴①初极狭,才通人通:②阡陌交通

通:

⑵①屋舍俨然舍:②便舍船

舍:

⑶①中无杂树中:②晋太元中

中:③其中往来种作中:

⒊概括这两段文中的两人成语:______、________。

⒋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⑴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__

⑵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__

(四)“见渔人,乃大惊,……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遂迷,不复得路。”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⒈解释加点词

⑴①寻向所志志:②处处志之志:

⑵①寻向所志寻:②寻病终寻:

⑶①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②延颈而鸣,舒翼而舞延:

⒉文章结尾写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后人据此概括出一个成语:________,出自于本文且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美好的境界的一个成语是___。

⒊渔人临走时,桃源人叮嘱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其用意是什么?

⒋在现代生活中,有人对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情茫然不知,他的朋友说:“你‘乃不知有汉,无论晋’,竟成了桃花源中人了。”这个人说的话意思是什么?用简洁的话来回答。

⒌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_____今义:______。

绝境:古义:_____今义:______。

⒍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练习题二

一.背诵默写。

1.能够表现桃花林景色优美的句子:

2.能表现桃花源环境优美的句子:

3.能够表现桃花源人安居乐业的句子:

4.表现桃花源社会环境安静的句子:

5.能表现桃花源人生活幸福恬适的句子:

6.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

7.本中侧面描写桃花源不易为外人所发现的句子:

8.本文中与陆游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句子:

9.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有“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之句,本文中与其意思相似的句子:

10.文中写老人及孩子肖像、神态的句子:

二.问答题。

1.第一自然段描写桃花林之美有何作用?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你认为桃源中的人为什么“叹惋”?

3.与当今社会相比,你是喜欢桃花源,还是喜欢当今社会,为什么?4.请归纳本文中的成语。

5.为什么桃源人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6.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时,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7.作者虚构了一个美好的桃花源,反映了他怎样的理想?

8.请就你喜欢的段落写一段评注性文字。

9.本文中作者虚构的美好境界就是作者的理想,你认为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10.如何评价渊明的“桃花源式”的理想?

1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在容和结构上有何作用?

12.请你分析一下太守和子骥求访桃花源各自的目的分别是什么?他们后来都没有找到桃花源的原因又是什么?

13.作者在文中寄托了自己的一种美好理想,这种美好理想是从哪些具体描写中体现出来的?

14.作者为什么要在结尾写无论官司府还是“高尚”的人士,都无法找到进入桃花源的路?

15.“桃花源”是渊明虚构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16.你认为这种世外桃源能否实现?

练习题三

1.本文选自(),作者是()朝的(),名(),字(),自号(),后人称为靖节先生。是我国()诗派的创始人。

2.填入省略的成分

A:()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B: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便要还家鸡犬相闻土地平旷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无论晋落英缤纷

悉如外人咸来问讯屋舍俨然便舍船,从口入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鲜美: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通: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

乃不知有汉,无论晋无论:

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

诣太守,说如此如此:

4.对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描写了一幅理想社会中的生活图景,就是常说的“世外桃源”。

B:一进入洞口,眼前就出现了一个开阔敞亮的境界,这就是桃花源。C:“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中的“乃大惊”写出桃花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花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D:文中没有具体写出渔人说的话,只用“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带过,这显示了作者行文的简洁凝炼。

5.第2段中“土地平旷……怡然自乐”写出了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6.写出“悉如外人”中的“悉”字意思相同的几个字。

7.第2段文字描写了美好的乡间图景,请从下列三个方面分别指出“美好”的含义。(不抄原文,简要回答)

A:自然环境:()B:社会环境:

()C:人们生活:()

8.根据第2段文字,可概括出一个成语:

()

9.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10.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对这种社会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11、本文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如何看看待这样的理想?

12、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13、联系本文,如何理解《五柳先生传》中“衔觞赋诗,以乐其志”的“志”,《饮酒》中“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真意”,《归园田居》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愿”?

练习题四

1.在括号里填入被省略的表人称的词。(4分)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2.“咸”、“并”、“具”、“皆”,在文言中有时跟“都”的含义相同,有时又不同,请指出下列句子中带点字跟“都”的含义不同的一项。()(2分)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D.皆叹惋。

3.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8分)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自云先世避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根据作者对桃花源的描述,用你的话来说说,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2分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联系课文容,说说渔人大概说的是什么,桃源人叹惋的是什么。

7.桃源人为什么说“不足为外人道也”?(1分)

8、课文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9、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①第一节中总写渔入进入桃花源的感受的词语是

②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于桃花源的原因是什么?

③第二节中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愿与世俗外界交往的心情的语句是

10、本文作者渊明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时代,他为什么在这里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

练习题五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3分)

(1)桑竹之属(2)悉如外

人(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仿佛若有光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汉,无论、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5、世外桃源寄托了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4分)

答:

练习题六

1、文章以渔人为线索,以为顺序,由到再到,一线贯之。2、后人根据《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他的含义是什么?

3、本文出现的成语:

4、《桃花源记》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

5、第一自然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用?

6、第三段文字哪两方面容?

7、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8、为什么桃源中人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9、你是如何理解桃花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

10、渔人离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11、子骥与渊明是同时代的人,最后写子骥要去找桃花源,目的何在?

12、你认为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13、作者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

14、作者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虚构了一个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的美好境界?

15、作者虚构的这个桃源是作者心目中的,也反映了:

16、《桃花源记》是渊明富有浪漫色彩的叙事散文是理想化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在艺术构思上最为明显的是一个“奇”字,试举出三处“奇”。

17、“具、咸”都是“全部,都”的意思,能否互换?

18、(1)桃花源美好的地方在哪里?(2)通过哪些具体描写表现出来?

19、依据文中描述,准确说明进入桃花源的山洞口所在的位置。

20、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21、你从“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读到了哪些信息?

22、作者在二千多年前就为我们规划出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并成为后人羡慕、追求的目标,由此,你能够看出作者追求怎样的人生理想?

23、结合文章,谈一谈你对“世外桃源”这个成语的理解?

练习题七

读全文,做以下题目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②无论晋()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④遂与外人间隔()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渔人甚异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③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④后遂无问津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3.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桃花源记练习题完整练习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完整练习及答案 课文分析: 本文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化的世界。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也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桃花源中的家庭多为主干家庭(三代同堂),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从“男女”、“黄发”、“垂髫”这三个词便可以看出此点。 文章的结构也颇有巧妙之处。作者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开头就是“山在虚无缥缈间”,读者就会感到隔远,作品的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 结构:《桃花源记》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源到访问桃源,再到离开桃源。第一部分,写武陵渔人捕鱼时偶然进入桃花源“缘溪行,望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的曲折情景.作者以惊人的妙笔,描绘了桃源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在此设下了悬念:走完桃林了吗?桃林前面又是什么地方?第二部分,写渔人舍船而入的探险行动和随后所见的桃源风光及农民古朴淳真、热情好客的生活情趣.由此产生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以大胆的幻想、饱满的浪漫主义情绪歌颂了理想乐土,这是“记”中主体的核心。然而渔人辞去时又留下悬念:“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第三部分,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数人闻讯再访而“不复得路”的种种情景。这样一波三折,将读者带进了那个奇妙无比的世外桃源,增加了作品幽微神秘的色彩。 主旨:★★文章主题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明确: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行踪 桃花源记专项

桃花源记选择题带答案

桃花源记选择题带答案 篇一:桃花源记选择题带答案 《桃花源记》复习题1.下面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A.便舍船shè 屋舍俨然shě B.为外人道wèi捕鱼为业 wéi C.男女衣着zhuó 便要还家yào D.与外人间隔jiàn 此中人语云yǔ 2.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后遂无问/津者 .给下面加点词选出正确的解释: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妻子()A、男子的配偶 B、妻子和儿子 C、妻子儿女 4.绝境()A、险峻的地方 B、与世隔绝的地方 C、令人绝望的处境 5.阡陌交通,鸡犬相闻。()A、运输往来 B、交错相通 C、相互连接 6.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7.下列句子中加黑词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中间力拉崩倒之声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8.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阡陌交通.交通:交错相通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 C.不足.为外人道也足:值得 D.处处志之志:标记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魏晋(不管)B.未果,寻病终(没有实现) C.寻病终(不久) D.后遂无问津者(探访) 10. 对下面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B.便要还家(通“邀”,邀请) C.便扶向路(沿,顺着) D.寻病终(寻找) 11.下面句中加点的副词不能用“皆”代替的一项是( )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问所从来,具答之 D.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 1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A、桃源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B、桃源人询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渔人说他也不知道汉朝,怎样能讲魏晋的情况呢?

(完整版)《桃花源记》测试题

《桃花源记》测试题 一、文学常识: 作者,字,又名潜,别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原籍江州浔阳柴桑栗里(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10公里)人。 本文原是《桃花源诗》的序言。这篇“记”实际上就是这首诗的序,或者说引子。记,古代一种文体。 二、课文分析: 文章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文字。它叙述的故事是作者精心虚构的,整个故事充满传奇色彩。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生动地叙述了武陵渔人经过,描绘了情景,虚构了一个的理想社会,表达了对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的不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当然,作者的这一理想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对这一点,作者也是清楚的:文章最后写众人再也找不到桃花源,其实是一种隐喻,隐喻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存在的。 课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渔人无意间发现。第二部分又可分为两层,第一层(第二段)写渔人,发现;第二层(第三段)写桃花源中的人。第三部分即第四段,写渔人再寻桃花源,终不可得;别的人也没能找到桃花源。 三、生字: 豁()然俨()然垂髫()间()隔邑()人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缘.溪行 2、落英缤纷 ... 3、欲穷.其林 4、阡陌交通 ....阡陌:交通: 5、豁然 .. ..开朗6、屋舍俨然 7、黄发垂髫 ..8、便要.还家 9、咸.来问讯 .. ..10、遂与外人间隔 11、率妻子邑人 ..魏、晋 ..来此绝境 ..12、乃.不知有汉,无论 13、一一为具言 ..所闻1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15、便扶向路,处处志之16、诣太守说如此 17、寻向所志18、欣然规往 19、后遂无问津者20、怡然自乐 五、翻译句子: 1、自云先世避秦进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六、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2、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 3、自云先世避秦进乱,率妻子 ..。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导学案含答案

二一《桃花源记》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重点文言实词,特别是古今异义词。 2、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作者为我们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世外桃源。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 2、走近作者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 3、相关资料 陶渊明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避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 【自主学习】

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豁然开朗()屋舍俨然()阡陌交通()() 黄发垂髫()便要还家() 及郡下()刘子骥()诣太守() 与外人间隔() 2、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义:今义: 交通古义:今义: 妻子古义:今义: 绝境古义:今义: 无论古义:今义: 不足古义:今义: 开朗:古义:今义: 3、一词多义 舍:便舍船()屋舍俨然() 寻:寻向所志() 寻病终() 志: 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乃:乃大惊();乃不知有汉();乃悟前狼假寐(); 遂:遂与外人间隔();遂迷() 4、通假字 便要还家通,。 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不足为外人道也。 【合作探究】 6、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的哪些美景?哪些是自然景象,哪些是生活美景? 7、渔人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对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现实?

桃花源记选择题

班级姓名 初三语文练习题(第五单元) 《桃花源记》(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一) 1、对下面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B.便要还家(通“邀”,邀请) C.便扶向路(沿,顺着) D.寻病终(寻找) 2、选出下列句子繁育正确的一项。()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并且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B.渔人甚异之。(捕鱼的人认为他很奇怪。)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带领妻子和同乡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余人到他们家里去。) 3、选出对“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A.田间道路,交通方便,能听到鸡鸣狗叫。 B.田间小路,交错相通,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C.田间小路,交通相错,鸡鸣狗叫听得见。 D.东西南北交通方便,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4、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村人发现渔人后非常吃惊,是因为在此之前从来没有“外人”来过。 B.村人纷纷前来问讯,是因为他们与世隔绝多年,对外界的情况一无所知。 C.人“皆叹惋”,是因为他们听渔人叙述了来此的经过。 D.村人要求渔人不要对“外人”说起这里的情况,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让“外人”来打破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 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选择答案() A.文中的“俨然”的意思是整齐的样子,“妻子”指的是妻子、儿女。 B.“渔人”的行踪是发现桃花林——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二)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魏晋(不管) B.未果,寻病终(没有实现) C.寻病终(不久) D.后遂无问津者(渡口) 2.下列句中的“之”与“忘路之远近”的“之”含义相同的一项() A.具答之

桃花源记选择题带答案

《桃花源记》复习题 1.下面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A.便舍船shè屋舍俨然shě B.为外人道wèi 捕鱼为业wéi C.男女衣着zhuó便要还家yào D.与外人间隔jiàn 此中人语云yǔ 2.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后遂无问/津者 .给下面加点词选出正确的解释: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妻子()A、男子的配偶B、妻子和儿子C、妻子儿女 4.绝境()A、险峻的地方B、与世隔绝的地方C、令人绝望的处境 5.阡陌交通,鸡犬相闻。()A、运输往来B、交错相通C、相互连接 6.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 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7.下列句子中加黑词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中间力拉崩倒之声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8.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阡陌交通.交通:交错相通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C.不足.为外人道也足:值得D.处处志之志:标记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魏晋(不管)B.未果,寻病终(没有实现) C.寻病终(不久)D.后遂无问津者(探访) 10. 对下面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B.便要还家(通“邀”,邀请) C.便扶向路(沿,顺着) D.寻病终(寻找) 11.下面句中加点的副词不能用“皆”代替的一项是( )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优质课教案】部编教材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教学设计(含导学案)

部编教材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优质课教案+导学案 第9课《桃花源记》 【教学目标】 1、运用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进行学习,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课文内容。 2、结合自身生活经验,感受作者所描绘的桃花源的美。 3、体会作者通过对“桃花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寄托着作者自己理想的写作意图,认识作者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重点】:结合自身生活经验,感受作者所描绘的桃花源的美。【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桃花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认识作者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品味、领悟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出示资料):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四十一岁辞官回家后,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师: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时期,我们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战争频发、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桃花源记。我们现在有个成语叫“世外桃源”,就出自这篇文章,那么作者描绘的桃花源是个怎样的地方呢?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二、读课文。 1、读准字音: (1)请一学生朗读课文,其余生听读并画读错的字。 (2)生点评,指出容易读错的字词,老师明确正确读音。 2、读出长句节奏和文言语感: (1)播放课文朗读语音,学生听读,感受并画出长句节奏。 (2)请学生画出下列句子节奏。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3)齐读课文,读出文言语感。 3、读懂课文 (1)讨论:预习中遇到的疑难字词,小组讨论。 (2)把全班分成两大组,相互提问。(内容是词、句、文意理解。 提问方点评) (3)老师出示重点词语,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桃花源记练习题 全选择题 含答案

桃花源记选择题狂刷教师卷 1.下面加下划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B A. 仿佛若有光(隐隐约约) B. 悉如外人(熟悉) C. 便要还家(邀请) D.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2.下面加下划线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 A.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 阡陌交通 C.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 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 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 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 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 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 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答案】 【小题1】B【小题2】A【小题3】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回答此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记忆,并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根据选文内容及该句句意,可知“悉”应解释为“全,都”。B项解释错误,故此题选B。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的掌握情况。古今异义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类文言词语,平时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需要多积累,勤记忆。“交通”,交错相同;“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无论”,不用说,更不必说。这三个词语均为古今异义词。“豁然”形容开阔或通达的样子,古今意思相同。故此题选A。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回答此题,先疏通文意,整体感知,然后细读各个选项,将选项逐一与原文内容进行对照。根据选文内容,可知作者所描绘的桃花源亦真亦幻、似有若无、虚无缥缈,它只是作者理想中的社会,现实中是不存在的。C项理解不正确,“真实地描绘”应改为“虚构”,故此题选C。 4.下列加点字意思、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D ) A. 武陵人捕鱼为.业中轩敞者为.舱 B. 忘路之.远近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 其.中往来种作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D. 屋舍俨然.豁然.开朗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的能力。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古文中部分虚词的含义及用法,由于受语言环境的影响,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灵活多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解答时,需要在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加强记忆。A. 为:作为/是; B. 之:的/无实义; C. 其:这/代词; D. 然:…的样子/然:…的样子。D中划线的字意思和用法相同,故选D。

桃花源记测试题及答案

1.下列句中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2 分) 参与呢) 也更加周到 ,不敢 说一句话来辩解) 2. 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 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 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 (2 分) :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 。 3.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 1 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 魏晋了。 二、( 11 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 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 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 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 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 也。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 2 分) (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 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由快乐。 (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译文: 渔人把自已听到的事-一向他们详细地说出。 4.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热情好客 的特点;他们在送 A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 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 绝(到了极点,绝美,绝妙) B .①遂与外人间隔(隔开)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 间焉(参与)(当权者自会谋划此事,你 又何 必 C.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 言以复(我的态度更加恭敬了 ,礼 节 D.①停数日,辞去 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粗字词的的含义。 3 分)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属 2) 悉 如外人 完全 3)余人各复 延 至其家 邀请 2.下面加粗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 2 分) A .仿佛若有光 .阡陌 交通 ,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复习导学案

一、重点字词句归纳 1.通假字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 2.词类活用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渔人甚异.之 原意为:惊异,诧异,句中意为:________________。 (2)方位名词作状语 复前.行 原意为:前面,句中意为:________________。【F】3. 一词多义 (1)舍 ①便舍.船____________【F】 ②屋舍.俨然____________【F】 ⑥太丘舍.去____________ ⑦其人舍.然大喜____________ (2)寻 ①寻.向所志____________【F】 ②寻.病终____________ (3)遂 ①遂.与外人间隔____________ ②遂.迷____________【F】 (4)志

①处处志.之____________ ②寻向所志.____________【F】 ⑥必先苦其心志.____________【F】 ⑦志.怪者也____________ (5)具 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____________ ②具.答之____________ ④各具.情态____________ (6)闻 ①鸡犬相闻.____________ ②村中闻.有此人____________【F】 (7)作 ①其中往来种作.____________【F】 ②设酒杀鸡作.食____________【F】 ⑤属予作.文以记之____________【F】 ⑥作.亭者谁____________【F】 ⑧泠泠作.响____________【F】 ⑨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____________ 4.重点实词 (1)缘.溪行缘:____________ (2)欲穷.其林穷:____________ (3)初极狭,才.通人才:____________ (4)屋舍俨然 ..俨然:__________ (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____________

2《桃花源记》练习题(含答案)

训练:《桃花源记》一填空题 1《桃花源记》选自,作者,又名 字,私谥,自号浔阳柴桑人, 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生活在一个的时代,本文原是 中的“”。 2 本文概括而成的成语是,现在用来比喻 。 二解释下列词语 1缘溪行()() 2夹岸数百步() 3芳草鲜美() 4 落英缤纷()() 5复前行() 6欲穷其林() 7 林尽水源() 8初极狭()() 9才通人() 10土地平旷() 11屋舍俨然() 12桑竹之属() 13悉如外人() 14黄发垂髫()() 15阡陌交通()() 16乃大惊() 17便要还家( ) 18咸来问讯() 19率妻子邑人()()() 20来此绝境() 21遂与外人() 22乃不知有汉() 23无论魏晋() 24延至其家() 25此中人语云() 26不足为外人道也() 27便扶向路()() 28处处志之() 29及郡下() 30诣太守() 31遣人随其往() 32寻向所志()() 33欣然规往() 34未果() 35寻病终() 36豁然开朗( ) 37怡然自乐() 38遂迷() 39后遂无问津者()() 三原文填空 1 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前见到的自然美景的句子是

,,,。 2 描写桃花源人的生活环境的句子是,, 3文中描写桃花源人悠然自得的生活的句子 4 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纯朴的句子是 5 文中陆游《游山西村》中“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意境相似的一句是 6 表明桃花源人与“见渔人”“乃大惊”的原因的句子是 7 表明桃花源与外界间隔之久的句子是 ,。 8 表明桃花有人甘愿过隐居生活,不希望被外界打扰的句子是 9 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后别有洞天的总体感觉的句子是 ,。 10 描写桃花源人精神风貌的句子是 ,。 11 与陆游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 12 描写渔人初见桃花林感受的句子是 13 表现桃花源人民生活安定恬适的句子是 ,。 14 表现社会环境平静的句子是 ,。 15 表现桃花源人安居乐业的句子是 16 最能表现桃花源不易被外人发现的句子是 17 最能表现桃花源人生活和平快乐的句子是 ,。 18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有“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语句,文中与此相似的句子是 19 写渔人发现桃林的语句是 20 介绍桃花源人来到桃花源原因的语句是

桃花源记达标测试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达标检测题班级姓名得分 (时间30分钟满分 5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本文的作者陶渊明(人名),东晋(朝代)诗人,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 (2)本文以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依次写了渔人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复寻(迷失)桃花源。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反对战争的愿望。 (3)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①自然环境优美②社会安定和平③百姓生活和乐(用自己的话概括) (4)文中描绘桃花林奇异美景的句子是: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6)文中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和平安宁的句子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7)文中最能体现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8)文中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是: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b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9)文中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0分) ①渔人甚异.之对……感到诧异②仿佛若有光隐隐约约③豁然 ..开朗开阔敞亮的样子 ④桑竹之属.类⑤阡陌交通 ..交错相通⑥便要.还家通“邀”,邀请 ⑦咸.来问讯都⑧怡然 ..自乐愉快的样子⑨处处志.之做标记⑩寻向所志.标记、记号3、翻译句子。(4分) (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 【内容概述】 本文运用丰富的想象,生动的叙述了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情景,虚构了一个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理想社会,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渴望摆脱剥削、压迫,追求幸福、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 【结构简析】 第一部分(第1段):写渔人无意间发现桃花源入口。第二部分(2-3段):第一层(第 2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发现桃花源中人们生活美满;第二层(第3段)写桃花源中的 人热情接待渔人。第三部分(第4-5段):写渔人再寻桃花源,终不可得;别的人也没能找到桃花源。 【写作特色】 1、本文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 2、采用虚写、实写相结合手法,给人亦真亦幻的感觉。 3、语言生动简练、隽永,看似轻描淡写,但其中的描写使得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 4、文章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中考链接】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悉如外人悉()(2)林尽水源尽() (3 ) 芳草鲜美鲜美()(4)屋舍俨然俨然() (5)便扶向路向()(6)寻病终 寻( ⑺便要还家要()(8)处处志之志() 二、写出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⑴交通:古义,今义, (2 ) 妻子:古义,I今义, ⑶绝境:古义,今义, (4)无论:古义, I 今义, ⑸鲜美:古义,今义,三、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文: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4)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译文: (5)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文: 四、阅读理解 1、用原文语句作答: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答: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答: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答: 2、写出出自本文的五个成语并解释其意义: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 答: 5、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

《桃花源记》练习题阅读训练及答案

《桃花源记》一、填空: ①《桃花源记》的作者是,他名,字,是时期的诗人。《桃花源记》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也是成语的由来。 ②,,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二、下列各项中蓝色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B.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C.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D.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三、下列句子的语序已被打乱,调整后的正确的语序应为: ①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②初极狭,才通人。 ③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④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⑤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⑥便舍船,从口入。 ⑦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⑧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A、③②④⑥⑧⑦①⑤ B、④③②①⑥⑦⑤⑧ C、③⑥②④⑦⑧①⑤ D、⑤③⑦⑥①④⑧② 四、下列各项中“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渔人甚异之 C.闻之,欣然规往 D.具答之 五、在《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

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A.暗示桃花 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境界,是作者虚构的产物。 B.暗示通往桃源的路曲折而遥 远。 C.暗示庸俗的人是无法进入美好的境界的。 D.暗示桃花源已经绝迹了,无法寻觅。 1.《桃花源记》作者,(朝 代)著名诗人。2.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是;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 是。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①渔人甚异之 ()②具答之()③复前行,欲穷其林()④欣然规 往()⑤诣太守()⑥未果,寻病终 ()4.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 今义: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古义:今义: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古义:今义:阅读语段,答文后题。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 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5.解释文中 加点的词语。①缘:②俨然: 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①渔人甚异之: ②林尽水源:③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7.指出这段文字中 的三个成语1 2 3 8.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A 比喻 B 夸张 C 借代 D 对比《桃花源记》练习题阅读答案9.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 行了描写? 10.这段文字着重写的是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陶渊明东晋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①感到诧异②详细③走尽④计划⑤到、谒见⑥实现 4、①古:妻子儿女今:妻子;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无出路的境地②古:交错连通今:邮电和运输业 的总称③古:更不必说今:表条件的连词 5、①沿着②整齐的样子 6、①渔人对 此感到很奇怪②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③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 子之类 7、①豁然开朗②鸡犬相闻③怡然自乐 8、C 9、活动、穿戴、心情 10、 着重写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环境,由此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晋太 元〔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6)〕中,武陵〔武陵:郡名,现在湖南省常德市一 带〕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 英〔落英:坠落的花瓣〕缤纷〔缤纷:繁多交杂的样子〕。渔人甚异之〔异之:对此感到诧异〕。复前行,欲穷其林。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这是故事的开端。林尽水源〔林尽水源:(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 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才通人:仅容一个人通过〕。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 平旷,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鸡犬相闻〔鸡犬相闻:(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黄发垂髫〔黄发 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以指老人。垂髫,小孩垂下 来的头发,用以指小孩。〕,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要 (yāo):邀请〕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 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 有汉,无论〔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为具言:为(桃花源中的

《桃花源记》全文翻译及完整翻译测验

桃花源记 陶渊明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东晋孝武帝太远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一次,渔人划着船沿着小溪往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 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芳草:芳香的青草。落英:落花缤纷:繁多的样子。 3.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讶。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异,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之:指见到的景象。 穷其林: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穷:形容词用做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一个小洞,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若:好象 5.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渔人就离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洞口起初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便:副词,就。舍:舍弃,抛开,这里是“离开”的意思才:仅仅 6.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由狭隘幽暗而变为开阔明亮。 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7.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只见那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幽美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之类。 旷:空阔、宽阔。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 8.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鸡犬相闻: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9.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 往来:代来往的人。种作:代耕种劳作的人悉:全,都。 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人。 10.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怡然:快乐的样子。 1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桃花源中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一一做了回答。 具:同“俱”,完全,详尽。 12.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人们就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作饭,殷情款待。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赶来打听消息。 要:同“邀”,邀请。咸:副词,都,全。问讯:打听,探问。 1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妻子:妻子和儿女。邑人:同乡,乡邻。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间隔:隔绝,不通音信。 1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他们问渔人,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个渔人一一地为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们听了都很惊叹。乃:副词,竟。无论:更不必说。为具言:为(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说出。叹惋:惊叹。 15.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去,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 延:邀请。

桃花源记导学案

桃花源记 一、基础积累 1.作者是,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朝代)著名诗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诗》《桃花源记》(《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2.解释词语: (1)重要词语: 落英:缤纷:仿佛: 才.通人:俨然:属: 阡陌:交通:外人: 黄发:垂髫:要: 绝境:无论:具言: 叹惋:便扶向 ..路: 及.郡下:诣.太守:遂.迷: 规:未果.:寻.病终: 问津.:问津: (2)次要词语:(拓展题) 缘.溪行:忽逢.桃花林异.之: 欲穷.其林:悉.如外人并怡然 ..自乐 延.至其家:咸.来问讯:妻子: 辞去.语.云:不足: 既:遣:欣然: 3.通假字: 便要还家: 4. 古今异义词:(拓展题) 鲜美:古义: 今

义: 交通:古义: 今义: 妻子:古义: 今义: 绝境:古义: 今义: 无论:古义: 今义: 不足:古义: 今义: 不足:古义: 今义: 5. 一词多义:(拓展题) (1)舍: 便舍船( ) 屋舍俨然 ( ) (2)寻: 寻向所志( ) 寻病终 ( ) (3)志: 处处志之( ) 寻向所志( ) (4)遂:遂迷()后遂无问津者() (5)乃:乃大惊()乃不知有汉()6.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晋。 (5)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6)自云先世避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7)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二、课文解读: 1.文中是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象的? 2.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什么? 3.文中描写桃花源社会生活宁静的句子是什么? 4.桃花源中人“与外人间隔”的原因是什么? 5.作者为什么虚构一个世外桃源?我们今天应当怎样评价? 三、课堂检测(共17分) 1.(3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