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风险基础审计的审计过程

风险基础审计的审计过程

风险基础审计的审计过程
风险基础审计的审计过程

风险基础审计的审计过程

风险基础审计的审计过程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适应高度风险社会的需要,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产生了一种名为“风险基础审计”(Risk-basedAuditing)的审计模式,并在“五大”会计师事务所广泛采用。本文结合我国的审计,介绍风险基础审计的思想基础、基本程序等问题。

一、风险基础审计的思想基础

风险基础审计是一种有别于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的审计模式。它以量化的风险水平为重点,在确定的风险水平基础上,决定实质性测试的程度和范围。这一方法模式最显著的特点是,将客户置于一个大的经济环境中,运用立体观察的理论来判断影响因素,从企业所处的商业环境、条件到经营方式和管理机制等构成控制结构的内外部各个方面来分析评估审计的风险水平,并把客户的经营风险植入到本身的风险评价中去。此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明确确认在为审计测试选择一个样本,企业开展业务的商业环境,对报表余额的真实性和公允性给予审计评价等都可能存在风险,并把这种意识贯穿到审计的全过程,从而在审计过程中把重点放在审计风险的评估上,并通过各种审计程序的设计和执行,把审计风险降低到注册会计师可以接受的水平。

风险基础审计的思想基础主要运用了我国的孙子兵法中诸如

“凡事予则立”、“仗不打就赢”等思想,即由上而下,由宏观而微观,用评估的方式对财务报表加以评价,预先决定客户的重大性范围和目标。在具体审计时,它把审计基础工作大量地放在对客户营业过程的调查,对内部控制要素进行控制测试,并对财务报表和客户的操作程序、审计环境等进行科学分析、判断上,从而使期末需要审查的结果,在期初和期中得到判断。也就是说,通过了解、观察、分析、评估来确定审计的范围和重点,做到仗还未打,已有八分胜券。这也是风险基础审计能有效降低审计风险的原因所在。

二、风险基础审计的基本程序

风险基础审计的特点表明,审计程序设计和执行恰当与否,对审计风险的控制有着重要的意义。恰当的审计程序有助于审计工作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达到审计目的。在实务中,为了使审计工作做得更为细致,并能关注审计重要领域,风险基础审计的程序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通过调查、了解、分析、评估等方法执行一般规划并确认重要的审计领域,识别重要的风险领域。目的是评估固有风险,确认重要的审计范围。一般在审计计划开始时进行。具体内容为:明确客户服务及其他规划目标;取得或更新对客户业务与产业的了解;执行全面控制环境的评估;对重大性作初步判断;决定要审查的重要账户;确认影响这些账户的资料来源;编制审计计划。

第二阶段:了解和评估重要的资料来源。目的是寻找并确定控制弱点。一般在期中审计时进行。具体内容是:确认重要的估计和资料

过程;对各项过程取得了解;考虑何处可能出错;确认与评估相关的控制。

第三阶段:执行初步风险评估,即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联合。目的是通过风险评估,选择可靠的、有效益的、有效果的审计查核程序。即首先考虑固有风险,再对控制风险做出初步评估。在对控制有效或无效做出判断时,主要是对客户管理意识、控制措施及控制品质、控制程序设计本身是否严密,分工分职是否良好做出判断。如果有效,则进一步对可依赖程度和发生重大审计错误的可能性做出判断。在此基础上再评估审计发生错误的可能性,并确定审计查核方法。这主要在审计中期完成。具体内容包括:确认重要的作业和交易;了解重要交易之流程,绘制流程图;研究判断错误可能发生的所在,一要辨认流程中的关键环节,二要把控制目标与流程中的重要环节串联,三要确认交易流程中可能发生的错误,辨认及了解预防控制及侦测控制,初步评估控制风险。

第四阶段:拟定与执行审计计划,通过实施审计获取审计证据。具体内容如下:根据评估做出的不同的风险程度,为每一类重要认定拟定不同的查核方法;拟定审计程序以供控制测试及实质性测试之用;执行内部控制测试;根据测试结果最终评估控制风险;根据所确定的察觉风险水平的高低,执行实质性测试。

第五阶段:做出审计报告,即执行全面评估,将审计结论形成书面文件。

以上五个阶段中,前三个阶段主要通过了解、观察、分析、评估

来确定审计的范围和重点,选择适当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做到仗未打,已有八分胜券,这也是风险基础审计模式的精髓。由此可以看出,虽然风险基础审计与制度基础审计在许多程序上有着相同之处,但风险基础审计是将客户置于一个大的经济环境中,从企业所处的商业环境、条件到经营方式和管理机制等内外两个方面来分析评估,全方位地判断影响因素。另外,由于企业经营产生的风险,会对审计产生影响,所以经营风险也是注册会计师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显然,风险基础审计所涉及的范围就比制度基础审计为宽,也更符合现代审计所处的社会环境。

三、我国应如何推广实施风险基础审计

风险基础审计模式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但我们不能以经济发展水平和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水平的不同而否定该模式。我国要发展和完善的是市场经济,证券市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也有一定的规模。与世界发展的潮流相适应,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布的独立审计准则中,有几个具体审计准则已初步体现了风险基础审计的要求,如独立审计准则第8号《错误与舞弊》、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第17号《持续经营》等所要求的审计事项。也有不少会计师事务所在借鉴国际"五大"成熟经验的基础上,已开发出了以风险评价为中心的审计程序。然而,在实践中,由于整个审计准则的导向是以制度评价为基础的,大多数注册会计师基本上仍按照账项基础审计模式操作,即把审计的主要精力放在具体交易事项或期末余额的细节测试。总体上,大多数的会计师事务所尚未开发出以风险评价为

中心的审计程序,风险基础审计的思路基本上没有在实践中得到体现。研究其中的原因,主要是行业对这一现代审计模式的认识不够,审计思路未转换过来。当然,在我国全面推广这一审计模式,就要通过大规模的培训,使注册会计师理解这一模式。尽管如此,我们认为,在现阶段我国仍可实施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关键在于如何调整审计思路,并将各种注册会计师已非常熟悉的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如要充分重视对客户情况的了解,扩展审计证据范围;有效利用内控评价结果,合理选择测试性质、时间与范围;充分利用分析性测试,科学地把握审计质量;合理确定细节测试的性质、范围、时间和抽样方法,改善证据的客观性;积极运用电脑技术,提高审计工作水平。

应用风险基础审计,还需要在接受审计项目时即考虑审计风险问题,研究审计报告的使用者及使用的目的,还应该将审计风险与重要性水平的确定联系在一起。许多具体应用中的问题也还有待于实践中进一步探索解决的办法。但是,只要广大注册会计师能够真正转变观念,切实开始按照风险基础审计的思路组织审计工作,就一定会带动我国审计实践及注册会计师事业更快发展,风险基础审计也一定会在积极的实践探索中更加完善。

对大额余额银行存款的审计提示

对大额余额银行存款的审计提示 最近,“康得新”危机的爆发,公司2018年3季报显示账面上有150多亿现金,2019年1月15日到期的10亿短期融资债却无法按期兑付,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纷纷质疑其账面上150多亿现金的真假。在这之前,也有其他上市公司虚构大额银行存款余额的案件发生。 为进一步防范审计风险,对期末大额余额的银行存款的审计工作,审计风险管理部提出以下提示: 在开展审计业务时, 1、项目组应保持高度的职业怀疑,关注该账户是否存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一种或多种异常情形: (1)较长期间保持一个相对固定金额不动; (2)存款余额波动与交易规模不匹配不均衡; (3)离被审计单位路程较远且交通不便; (4)日常发生笔数较少; (5)收支额与现金流量表不匹配; (6)控股股东或关联方也在该银行开户,且被审计单位使用票据背书等结算方式。 2、项目组应审慎评估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虚构大额银行存款余额,以隐瞒控股股东或关联方资金占用、违规担保、存款变相质押、大额账外借款、未披露的账外大额交易等舞弊风险。 3、项目组应亲自直接获取由银行工作人员当场打印并加盖银行业务章的银行对账单原件,亲自到人民银行或基本存款账户开户行查询并打印《已开立银行结算账户清单》、《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企业信用报告》。 4、项目组除了实施开立账户查验、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检查、借贷方发生额分析、函证、账面记录与银行对账单记录的大额双向勾对、根据银行存款平均余额(如年平均余额、月平均余额)测算利息收入、其他细节测试等常规的实质性程序外,还要实施不定期压力测试程序。 压力测试:是指项目组在事先不告知对方的情况下,选择某一天要求被审计单位早上几点钟将测试账户中的资金划入被审计单位的其他账户,测试结束后再划回。 压力测试程序所涉及的测试账户付款业务、其他账户收款业务,项目组应分别获取这两个账户经银行盖章的银行结算凭据原件(而不是被审计单位自行打印的网上银行结算凭据)、以及经银行盖章的银行对账单原件。 项目组如果发现被审计单位的划款过程存在异常,则应进一步追查。 特此提示。 审计风险管理部 2019年1月25日

对风险导向审计假设的看法

课程名称:审计专题 论文题目:对风险导向审计假设的看法班级:研**班 姓名: 学号: 提交日期:

摘要 随着审计环境的不断变化,审计工作中越发重视了审计风险的影响,风险导向审计应运而生,将审计的视野扩大到被审计单位所处的经营环境,将风险评估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面对风险导向审计的挑战,审计假设也逐渐进行修改,以保证以审计假设为基础的审计理论与实践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的挑战。本文在梳理风险导向审计工作的重点内容的基础之上,分析风险导向审计对传统审计假设的挑战,进而提出应对挑战基础之下,审计假设体系的构建。从注册会计师主体资格假设、注册会计师审计过程假设和注册会计师审计方法假设三个层面,分别论述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假设,最后提出风险导向审计假设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审计假设;审计风险;风险导向审计

Abstract With the changing of audit environment, more and more emphasis on the influence of audit risk in the audit work, the risk-based audit came into being, the vision expanded audit of the audited entity to which the operating environment, risk assessment throughout the entire audit process. Challenges of risk-based audit, the audit assuming gradually be modified to ensure that the audit assumptions i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auditing are better able to adapt to the challenges of environmental change. Based on the key elements of the sort of risk-based audit work on the analysis of risk-based audit challenges to traditional audit assumptions, and then deal with the challenges presented below based on the assumption built audit system. From the assumption that the qualification of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 CPA audit process assumptions and CPA audit approach assumes three levels, namely, the assumption of CPA audit are discussed, and finally proposes risk-based audit hypothetical development. Keywords: audit assumptions; audit risk; risk-based audit

20161118钢材贸易类企业主要业务审计风险提示

钢材贸易类企业主要业务审计风险提示 编者按近些年,我国的钢材贸易类企业由快速成长发展到了瓶颈。在转型调整的阵痛期内,钢材贸易类企业的利润也随之大幅下降,部分企业激进的业务保持或增长模式和会计处理手段增加了审计风险。鉴于钢材贸易类业务的特殊模式具有高风险的特征,在目前钢铁行业不景气的形势下,企业开展钢材贸易类业务的舞弊风险增大,导致审计风险增大。2014年12月31日,北京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专家提示〔2014〕第8号—钢材贸易类企业主要业务审计风险提示》。为把握钢材贸易类企业及业务的审计风险,上市公司专家委员会做出如下审计提示,详情如下: 一、钢材贸易类企业主要业务模式及企业采用的风险应对方法 钢材贸易类企业的主要业务模式包括自营贸易模式、代理采购模式、购后回售等。 (一)自营贸易模式 钢材贸易类公司直接向钢厂或钢材销售单位付款采购钢材,再寻找客户进行销售。采购前没有确定销售下家,价格随行就市。自营贸易主要风险点包括:存货价值下跌;销售对象无还款能力;销售方仓储企业(第三方代管企业)舞弊。 (二)代理采购模式 基于资金(含渠道)优势的代理采购业务,即钢材贸易类企业依靠自身的资金或渠道优势,接受下游需方的委托,向上游供方(如钢铁生产厂家或贸易商)购进商品后再定向销售给下游需方。这种情况下钢材贸易类企业主要通过代垫资金的成本回收赚取利润。此类业务除钢材外,可拓展到其他原料供应,如铁矿石等。此业务可按照上游供方是否事先确定分为定向代理采购及非定向代理采购,实务中源于资金优势的以定向代理采购居多,源于渠道优势的以非定向代理采购居多。

代理采购主要风险点包括:此类业务的核心风险点为向上游购买商品出现价格大幅下跌,并超出所收取保证金的幅度,下游需方不再履约而舍弃保证金;第三方仓储企业发生舞弊,盗货、串通重复开具、质押仓单等,货权不能收回;其他风险点还包括对上游供应商选择不慎,其丧失偿债能力,如发生“跑路”、破产,预付货款不能收回;需方、供方双方串通舞弊进行诈骗,收取预付款后“跑路”。 (三)售后回购模式 基于资金优势的“购后回售”业务,实质上看,就是给予对方企业(或企业集团)的融资行为。即钢材贸易类企业依靠资金优势,以购买商品的形式先支付全额款项(或支付部分预付账款)供对方生产经营,经过一段时间后再将所购商品回售至对方企业,以达到变相“贷款”的目的,在其中赚取资金利息。按对方企业的身份分类,可分为与同一企业交易、同一企业集团内不同企业交易、同一股东控股不同企业交易。 购后回售业务主要风险点包括:对资金需要方选择不慎,担保措施效果不充分,在资金需要方丧失偿债能力,如发生“跑路”、破产等情形时,资金不能收回;对于国有企业,应关注是否违反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有关禁止开展业务的规定,并关注是否违反有关税务法规的规定,充分关注政策风险和税务风险。 注册会计师应关注: 钢材贸易类企业风险应对办法 针对钢材贸易类业务的主要风险点,钢材贸易类企业主要风险应对办法包括: 1. 针对存货价值下跌的风险,建立市场价格分析体系,初步分析预计市场价格的波动幅度,考虑变动幅度是否低于业务毛收益。

行业审计风险关注点

审计风险提示 中注协提示相关事务所在对上市公司的审计过程中重点关注以下事项:一是恰当评价公司整体层面的控制风险。二是关注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的风险。三是充分关注重大或异常交易及事项。四是合理确定审计意见类型。 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钢铁下游行业增速放缓,钢材需求疲软,价格持续下跌并屡创新低,钢铁企业盈利水平显著下降,不少企业亏损严重。在风险提示函中,中注协要求事务所保持应有的职业怀疑,谨慎评估和恰当应对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并在审计过程中重点关注以下事项: 一是收入和成本。基于收入确认存在舞弊风险的假定,关注收入确认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合理利用分析程序,关注被审计单位的实际产销量是否与行业的总体状况及市场需求相符,结合原材料市场价格、人工价格、生产耗能等因素分析成本构成的合理性及完整性。 二是资产减值。在钢材价格持续低迷以及环保要求日益严格的背景下,注册会计师应当充分关注存货跌价准备计提,以及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等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充分性和合理性。 三是资产重组。充分关注交易价格是否公允,相关现金流入流出是否真实存在;关注相关交易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披露是否充分。 四是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关注关联方相关交易是否具有商业实质,交易价格是否公允;关注重大或异常交易的对手方是否为未披露的关联方,是否存在管理层以前未识别或未向注册会计师披露的关联方或重大关联交易。 五是辞退福利。关注辞退福利会计处理的恰当性,检查因辞退福利而产生的应付职工薪酬的核算是否符合会计准则的规定和要求,相关费用是否计入正确的会计期间。

煤炭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煤炭价格持续低迷,企业盈利能力不断下降,多数上市公司亏损严重。在审计过程中重点关注以下事项: 一是收入。结合被审计单位的产能、产量以及产品的市场价格,分析收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关注主要客户是否为事实上的关联方,警惕管理层利用关联方或通过“体外循环”的方式虚构销售。 二是成本费用。了解本年度成本核算关键流程与环节发生的变化,结合原材料市场价格、人工价格、生产耗能等因素分析成本构成的合理性及完整性,关注是否存在低估成本、虚增利润的情形;充分关注临近报告期末的大额异常分录,实施有效的会计分录测试;实施合理的分析性复核程序,分析相关指标变动是否存在异常,与产量、生产状况是否存在矛盾。 三是存货。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存货盘点制度,判断被审计单位盘点方法是否恰当;有效执行煤炭存货监盘程序,必要时应考虑利用专家工作;关注与煤炭入库、领用相关的内部控制,测试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 四是专项储备。结合成本测试,关注上市公司是否按照相关规定计提维简费及安全生产费用,计提金额是否准确;关注维简费及安全生产费用的使用是否符合规定,相关会计处理和列报是否正确。 五是套期保值。关注被审计单位是否设计并执行有效的内部控制以区分套期保值交易与投机交易;评价被审计单位对套期有效性的预期,关注相关业务是否符合套期保值会计核算方法的应用条件,相关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有色金属行业持续低迷,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相关上市公司经营存在困难。在审计过程中,事务所要对以下重大风险领域予以充分关注: 一是收入确认。应当基于收入确认存在舞弊风险的假定,关注收入确认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分析销售单价变动是否与公开市场的价格变动一致,检查期后付款和发票情况,关注相关会计处理的业务实质,警惕上市公司通过“体外循环”方式虚构收入。

制度基础审计与风险导向审计之比较

□ □全国优秀经济期刊【摘要】本文对制度基础审计与风险导向审计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了两种审计模式的具体特点,阐述了制度基础审计模式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两者的利弊得失及其适用的审计环境,以期从理论和实务上对两种审计模式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导向审计审计方法□·源圆· 财会月刊(理论). 一、对两种审计模式的评析1.制度基础审计。,,。,,。,2040。,:(1)“”,,。,。(2),=××。、。,,,。(3),,,,“”。,。,,,,。(4),,、,,。,。 (5)“”,,,。 2.风险导向审计。,———。、、、、,,、,。,,,,,,,。 ,。,,、。,,,。,“”,“”,,,。,,,,。二、两种审计模式的比较 ,、。制度基础审计与风险导向审计之比较 李传彪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财会月刊(理论)·源猿· □,,,。,,,: 1.理论依据。,:=××。,、,。,,。,:=×。,。 ,,。,。2.审计实施的程序。“”,“”,,、。,,:,,;,,;,、;,,。 ,,,。,。,,,。,“”“”。,:,,;、、;;、、;。3.审计的逻辑起点。,、。,,,。,,,,,。 ,,,。,,、、、、、,,,。 4.审计方法。、、、、、,。、、、,,,。,,。,,。,。,。,;,;,,。,,,,,。,“”,。、,。 主要参考文献 ①陈毓圭.对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由来及其发展的认识.会计研究,2004;2 ②刘峰,许菲.风险导向型审计·法律风险·审计质量.会 计研究,2002;2 ③谢荣,吴建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研究与实务发展.会计研究,2004;4

浅析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相关问题

浅析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相关问题 浅析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相关问题 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1、风险导向审计的内涵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以系统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为指导,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审计思路对被审计单位进行风险职业判断,评价被审计单位风险控制,确定剩余风险,执行追加程序,它通过综合评估经营控制风险来确定检查风险,从企业的战略分析着手,通过战略系统分析-环节分析-剩余风险分析-具体审计目标分解-实质性测试时间、范围和性质的确定的思路,将被审计客户会计报表错报风险与企业经营风险紧密地结合起来。这种全新模式要求独立审计师从更开阔的视角发现与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的重大错报行为,从而减少审计失败的风险。 2、风险导向审计的特征 (1)风险导向审计在审计程序上主要以风险评估为中心,将风险的识别和评估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加强了风险评估程序,体现了风险导向审计的真正理念。 (2)风险导向审计采取以分析程序为中心,辅助使用询问、检查、观察、穿行测试等其他手段的方法。风险评估的分析对象也由财务信息扩展到了非财务信息,且分析方法工具多样化,如战略分析、绩效分析。 (3)风险导向审计的重点侧重于管理层的舞弊风险,审计人员

采取更为个性化的审计程序,对于错报风险和员工舞弊风险,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很可能得到企业管理者的配合,因为这同时也是管理者和社会公众的需求,审计人员和管理层之间没有必然的利益冲突。而对管理舞弊风险,由于审计人员和管理者之间存在利益冲突,管理者不可能真正配合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 (4)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审计师的知识结构达到一个复合型人才的标准。审计师不但需要精通审计知识,而且要熟练各个层面的风险评估和分本文由毕业论文网收集整理析方法,先进的管理学工具,同时要关注行业和管制环境的动态、市场经济的规律、国家的财政、贸易、货币政策及法律的变动等领域的知识信息,最重要的是要具备职业判断能力。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与传统审计 1、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缺陷 (1)传统模式因为在评估固有风险时必须从内部控制入手,使得固有风险概念内涵与外延不一致,逻辑上不能一贯,这使风险模型的科学性受到了极大的损害。 (2)如果注册会计师能把控制风险评估得比较低就可以大大减少实质性测试的工作量。于是注册会计师只要通过控制测试得到了一个比较满意的结果,就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们已经有了一个比较高的可接受检查风险水平。因为控制测试得到的是内部证据,因为其证明力比较差,并且内部控制在防止无意的错报以及员工舞弊方面虽然有着积极意义,但在防止管理当局舞弊方面,内部控制无能为力。因此,

十大上市公司年报审计风险提示word版本

短期内频繁变更审计机构的上市公司,通常面临着较为复杂的内外部环境,有的还受到监管部门的处罚或调查,时常引发媒体热议,上市公司管理层财务舞弊的可能性较大,在年报审计过程中,事务所会面临较大的审计风险,承受较大的外界压力,对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能力与职业道德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审计提示一 要与前任注册会计师充分沟通,特别关注上市公司变更审计机构的原因,前任注册会计师与管理层在重大会计、审计等问题上存在的意见分歧。 审计提示二 要保证审计资源投入,恰当安排审计时间,委派审计经验更为丰富的项目组成员,合理分工,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审计计划。 审计提示三 要始终保持职业怀疑态度,充分考虑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的可能性,对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评估和应对。 审计提示四 要加强项目组内部复核和项目质量控制复核的力度,及时化解审计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与问题。 2.关注重大非常规交易审计风险 针对重大非常规交易,尤其是临近会计期末发生的、在交易实质的判断上存在困难的重大非常规交易给予特别关注,警惕上市公司通过该类交易对财务信息作出虚假陈述或掩盖侵占资产的行为,充分识别、评估和应对可能产生的特别风险。 审计提示一 要详细了解上市公司的业务类型、组织结构和行业状况等内外部环境,关注管理层是否设计和执行了有效的控制措施以应对与重大非常规交易相关的风险。 审计提示二 要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实施审计程序,扩大问询人员的范围,多角度分析各项财务数据之间以及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对交易合同的条款和金额进行函证。

审计提示三 要关注重大非常规交易是否具有合理的商业理由,交易对手是否真实存在,是否存在关联交易非关联化的情形。 审计提示四 委派具有相应技术专长和经验的人员进行项目质量复核,加强复核力度,评价已获取的审计证据是否充分、适当,妥善处理各种意见分歧。 3、关注审计费用显著降低及屡次被处罚、调查的上市公司年报审计风险 审计提示一 对于审计费用显著降低的上市公司年报审计业务,中注协提示,事务所要将其作为高风险业务,严格实施执业准则规定的审计程序和项目质量控制复核程序,合理确定审计范围,恰当安排审计人员和审计时间,强化业务执行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绝不因业务收费低而在审计过程中疏于管理或偷工减料。 审计提示二 对于屡次被监管机构处罚、调查的上市公司,中注协提示,注册会计师要警惕其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实施舞弊的风险,及时关注监管机构有关函件和媒体报道提及的各项问题,防范可能出现的审计风险。 4、关注创业板新上市公司年报审计风险提示 目前,沪深两市新上市公司中,近一半为创业板上市公司。创业板在服务对象、准入指标、运行制度和风险特征等方面与主板有着明显的区别,创业板公司内部治理规范程度相对偏低,业绩不稳定,经营风险高。在风险提示函中,中注协要求事务所高度重视创业板上市公司,尤其是新上市公司的年报审计风险,充分识别和恰当应对舞弊导致的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 审计提示一 要关注公司上市前后的异常变动情况,包括上市前后交易对象的异常变动、同一交易对象上市前后交易金额的异常变动、相同材料上市前后采购价格的异常变动和相同产品上市前后销售价格的异常变动等,考虑是否存在人为调节利润的情形。 审计提示二 要关注上市公司的业务形态、收入模式、技术水平、市场前景、风险特征和偿债能力,关注管理层对持续经营能力的评估,合理判断上市公司的成长性和持续经营能力。 审计提示三 要关注募集资金是否专户存储并投入承诺投资项目,是否存在募集资金使用不当造成的经营风险,超募资金的使用是否履行恰当的决策程序。 审计提示四

风险导向的审计风险评估

风险导向的审计风险评估 审计风险评估体系的建立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的程序包括以下步骤:风险评估程序、控制 测试、实质性程序,其中风险评估是基础和前提,通过风险评估来确 定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一)审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设计思路。 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有重大错报或漏报,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 表不恰当意见的可能性。根据新的审计准则,总体审计风险包括重大 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有的重 大错报的可能性,重大错报风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生产经营风险的大小,而企业内部控制设置和执行的缺陷及具体认定本身固有缺陷也会 造成错报风险。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实质性测试发现的可能性。审计的最根本着眼点就是分析企业所面临的经营风险,审计风险评估 指标体系的设计也从企业经营风险和控制风险上来实行设计。会计报 表风险实际上是企业战略风险和相关经营风险的副产品,①其审计风 险=企业经营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二)审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成 审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能够依据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 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来确定。 1.外部环境。外部环境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可能 导致重大错报风险的产生。可能影响财务报表的外部环境包括企业所 处行业状况、法律环境、监管环境、宏观经济环境。 2.被审计单位的性质。如果被审计单位的所有权结构、治理结构、组 织结构不恰当或存有缺陷,就有可能造成财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

3.经营活动。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会产生经营风险,而多数经营风 险最终都会产生财务后果从而影响财务报表。经营风险主要来源于对 被审计单位实现目标、战略产生不利影响的重大情况、事项、环境和 行动,或源于不恰当的目标和战略,以及为实现目标和战略制定的关 键经营流程。 4.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或外部对财务业绩的衡量 和评价可能对管理层产生压力,促使其采取行动改善财务业绩或歪曲 财务报表。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因素包括关键业绩指标、业绩趋势、业绩考核与激励性报酬政策。 5.内部控制。内部控制能有效防止、发现和纠正被审计单位差错和舞弊,如果内部控制不利,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中出现重大错报的可能 性就会大大增加。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被审单位的风险评估过程、信息系统与沟通控制活动、对控制的监督。 审计风险的评估 审计风险的评估方法采用定量分析法与定性法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 下面的审计风险评估中,我们采用了因素分析法、①审计风险模型法、分析性复核等方法。 (一)企业经营风险的评估 企业经营风险评估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确定企业的总体层次和认定层次 的发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传统的风险评估注重于对账户余额和交易 层次风险的评估,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是从经营风险的评估入手,评估企业可能产生的重大错报和漏报。当前审计人员的一般做法是: 在各种情况都比较好的情况下,企业经营的水平应该高于50%;反之,如果有某种迹象表明有可能存有重大错误,就应该将企业经营风险定 为非常高的水平,甚至100%。评估企业经营风险的3个具体步骤如下:需要考虑企业经营风险的构成要素及其企业经营风险评估指标;各要素 所占的权重以及各要素本身风险值的大小;最后将各要素风险值与其权 重加权平均计算出企业经营风险值。即企业经营风险=∑xiyi/∑Pyi,

风险导向审计思路

分析导向审计思路 分析导向审计作为现代审计的一种取证模式,与原有的三种取证模式(账目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基础审计)相比,克服了它们的共同缺陷,即从“部分→整体”收集证据的模式,采用从“整体→部分→整体”的取证模式,既可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也能较好地保证审计质量,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因此,探讨分析导向审计的取证原理,对于指导我们的审计实务具有重大意义。 一、分析导向审计模式与原三种审计取证模式的比较 (一)分析导向审计模式与原三种审计取证模式相比具有不同的特性,原三种审计取证模式都有固定的取证模式: 1、账目基础审计的取证模式是按照会计处理相同或相反的循序依次审查会计资料,特点是审计直接针对会计处理的结果是否可靠进行实质性测试,而不考虑这些结果是怎样产生的。 2、制度基础审计的取证模式是调查内部控制制度→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特点是通过对内部控制的了解和符合性测试,评价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在此基础上,根据内部控制的评价结果,确定审计重点。一般来说,应将内部控制薄弱环节下所产生的会计数据作为审计重点。 3、风险基础审计的取证模式是了解内部控制结构→控制测试→实质性测试。风险基础审计与制度基础审计相比,在术语上,内部控制制度变为内部控制结构,符合性测试变为控制测试,这一改变,不仅是术语上的改变,而且应用的目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在风险基础审计下,对内部控制结构的了解及控制测试的目的不再是确定审计重点,而是根据了解、测试的结果,评价控制风险的高低,据此进一步确定构成会计报表的具体项目的检查风险的高低,从而确定对该报表项目进行实质性测试所需的证据数量。 根据上述特点,可以归纳出原三种取证模式的共同点是从构成被审计内容的个体出发,根据对个体的审查结果对被审计内容的整体表述意见,采取的是从“部分→整体”的取证模式,因此,其审计结论的可靠性与审计的个体数量的多少成正比,一般来说,审计的个体数量越多,审计结论越可靠。在现代审计中,由于企业规模的扩大,需要审查的个体的增多,为确保审计质量,该模式下审计界关注的焦点是如何通过审查较少的个体数量,既能减轻审计工作量,降低审计成本,又能确保审计质量。在这一需求的带动下,审计取证模式由审查全部个体模式(账目基础审计)发展为抽查部分个体模式(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基础审计)。在抽查部分个体的情况下,由于只审查了部分业务,虽然减轻了审计工作量,降低了审计成本,但未查部分是否存在错误无法做出准确判断,从而使得根据部分业务的审查结果推断总体所做出的审计结论产生了不确定性,因而也就引发了审计风险的存在,所以,从“部分→整体”的取证模式是引发审计诉讼爆炸的技术原因。 (二)与原三种取证模式相比,分析导向审计不具有固定的取证模式,它是

浅析注册会计师风险导向审计

浅析注册会计师风险导向审计 发表时间:2009-12-22T16:50:47.000Z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年9月上旬刊供稿作者:林怡丽 [导读] 随着经济化的发展趋势不断加强,社会上注册会计师的诉讼案件也越来越多,风险导向审计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诞生 林怡丽(珠海华天会计师事务所) 摘要:随着经济化的发展趋势不断加强,社会上注册会计师的诉讼案件也越来越多,风险导向审计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诞生。风险导向审计可以提高工作质量、降低审计风险,是现代社会注册会计师针对审计问题卓有成效的解决方法,并且在我国推行的步骤也在不断加大。本文就是针对注册会计师风险导向审计的部分浅论。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风险导向审计运用推广 0 引言 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重要的审计理念和方法,受到了会计行业内外的重点关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根据国际审计准则的最新发展,在2005年正式发布了已修订的新审计风险准则,同时,国际审计准则委员会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对这一准则的联合推行,确定了风险导向审计的作用和地位。风险导向审计是注册会计师审计模式的必然选择,并且它适应审计环境变化、审计准则国际协调及审计工作的客观要求。 1 风险导向审计的特点 风险导向审计作为新兴的审计方法,要求注册会计师做到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的中心是由内控测试到风险评估的转变,从风险导向审计自身来看,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1 对内部控制运用全面。在制度基础审计中,风险导向审计主要考虑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等三个因素,同时也可扩展到五个因素:控制环境、管理部门的风险评价、会计信息与传递系统、控制行为和监督。由于内容的扩展,内部控制制度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演变为内部控制结构,这相对于原来的系统导向审计只考虑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进步了很多。 1.2 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模式。在风险导向审计中,以风险为导向,可以影响经济业务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是以经济业务整体为重点,综合分析评价企业经营所处的内外环境,根据评价结果确定审计水平,最终目的是要将审计风险控制在社会可接受的水平以下。 1.3 全面的考虑风险因素。风险导向审计在账户余额和财务报表两个层次分别评估,注册会计师在各个审计阶段分别评估账表项目的期望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随着审计工作的深入,注册会计师在各个阶段针对不同风险要素做分别侧重的评价,这样审计人员所能够获得的与风险要素相关的信息就非常多,使对风险要素水平的评价也更加准确和客观。 1.4 在每个阶段都用风险审计模型做出对策。注册会计师在各个审计阶段,都分别以审计风险为模型,分析评价各自的期望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决策,全面的控制审计风险。 2 风险导向审计的运用及问题 审计风险模型的出现,从理论上解决了注册会计师以制度为基础采用抽样审计的随意性,又解决了审计资源的分配问题,要求注册会计师将审计资源分配到最容易导致会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的领域。注册会计师以审计风险模型为基础进行审计,在优化公司治理框架的前提下,从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运行、评价、改进四个环节建立与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强调高级领导层的控制责任,关注对全部风险的评估。在现阶段运用风险导向审计中,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2.1 注册会计师的素质问题。风险导向审计是用分析性测试程序作为主要的获取审计证据手段,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具有很高的自身素质。在数理统计广泛运用的前提下,为了使运用分析性测试程序具有合理性和可验证性,要求根据数理统计估算出可接受的风险水平,达到相应规模的审计证据。而在我国,还有很多的注册会计师不具备这一能力。 2.2 政府监管及执法问题。各级政府的监管部门,在对会计事务所审计质量的检查中,往往最关注的就是审计过程中是否执行了所要求的全部常规审计程序,而在审计失败事故的检查处理中,更是判定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的重要方面。但是这种只重视审计程序的形式化的检查方法,必然会制约到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开展。 2.3 审计程序软件的开发。我国的大部分注册会计师都缺少大量的审计程序软件,数据电子化程度不够,导致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不能直接对数据库进行加工分析,并依据软件构建模型,从而经过电脑自行检查和核对,这就使审计工作的效率在很大的程度上减缓,阻碍了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发展。 2.4 成本的增加。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注册会计师所关注的范围也将必然扩大,而程度的加深就导致工作时间和审计成本的随之增加,然而在激烈化的行业竞争中,这些成本并不能增加到业务收费中,这就形成了风险导向审计运用的实际性问题。 风险导向审计是注册会计师避免风险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实际运用中国外已经有了成熟的前例,而在我国这一理念还不是十分成熟,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出现的问题就是因为没有采用风险导向审计,这证明了我国风险导向审计还不全面,缺乏很多因素,实际推广中也不完善。 3 风险导向审计的推广 风险导向审计是适应审计环境变化、审计准则的有效方法,我国注册会计师按目前的职业水准和审计环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风险导向审计的推广运用: 3.1 加强风险导向审计理念。我国的审计准则是借鉴国际惯例,并在这个基础之上制定的,风险导向审计是制度基础审计的发展,系统化的分析和评价,较之过去的制度基础审计有很大的进步。在风险导向审计的观念中,是客观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外环境、制度,并对发现的会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风险进行账项审计,从而控制风险,节约审计成本,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值得大为推广,经济全球化也要求我们随之进行审计理念的进一步加强和学习。 3.2 健全法律制度。我国很多的风险导向审计工作中,因为法律制度的不健全而产生的审计事故已经出现过不少。注册会计师是当前会计、审计制度执行的法律主体,现有的《公司法》、《证券法》、《注册会计师法》等大都是以行政责任为主,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辅助,这样就导致很多的注册会计师违法行为不断发生。健全法律制度,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法律风险意识,从而可以减免由此发生的审计事故。 3.3 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素质。注册会计师执行独立审计鉴证职能时,必须要了解顾客所在行业以及相关单位包括行业生产经营特

风险审计概念的有益探索

风险审计概念的有益探 索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风险审计概念的有益探索 国内外关于风险审计概念的内涵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有人叫风险审计、有人叫风险管理审计,有人叫风险导向审计,有人叫风险基础审计。 余效明主编.2007.商业银行风险审计研究.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157:商业银行的风险审计是以风险及其管理为出发点,重点审计银行的内部管理和控制,特别是对各类风险的管理和控制。通过审计,发现和纠正商业银行因内部管理和控制造成的缺陷或弱点,从而预防控制重大事故和损失。风险为本的商业银行审计方式,有助于促进银行提高内部管理和控制水平,更有利于应对不断转变和增加的银行风险,具有很强的计划性、前瞻性、全面性和高效性。 面对金融运行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审计信息化建设、改进和创新审计方式方法、优化资源运用也迫在眉睫。一方面继续开发、推广运用和改进完善有关金融审计软件,逐步建立金融审计数据库,优化、共享数据资源。另一方面积极推行网上远程审计,不断探索科学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变单一的事后审计、静态审计和现场审计为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相结合、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相结合,真正做到以金融业务循环为轨迹,实现对其资金流、业务流、控制流三位一体的审计监督,充分发挥审计“保障金融安全、促进金融健康发展”的作用。 商业银行经营风险从阶段上可分为预警和危机两个阶段,商业银行风险审计应可纳入风险预警,但与金融预警也有一定的区别。作为政府审计组成部分的金融审计,其目的在于在全面评价的基础上,重点查找产生风险的原因。因此,商

风险基础审计论文

风险基础审计论文 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及其运用 【摘要】风险基础审计是在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基础上发展、完善而成的。风险基础审计是立足于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并以此作为出发点,制定审计 战略,制定与企业状况相适应的多样化审计计划,使审计工作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本文 就我国审计实践中如何运用风险基础审计模式提出了四点具体思路,即:了解被审计单位 的基本情况,评估固有风险;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评估控制风险;充分利用分析性 测试,降低审计风险;合理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范围和抽样方法,确保审计证 据的客观性。 【关键词】风险基础审计; 审计模式; 审计风险 一、风险基础审计的内涵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需要依靠、利用审计工作成果,以正确 作出各种决策和判断,进行更为有效的投资和管理。同时,人们对审计工作的要求也越来 越高,既要注册会计师尽快出报告,以保证会计信息的时效,又要注册会计师尽可能保证 审计报告的正确性,使注册会计师面临的审计风险越来越高,而财务报表使用者追究注册 会计师审计责任的意识也越来越强,审计风险严峻地摆在审计人员面前。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仍然只注重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评审,不注意被审计单位的总体情况、审计服务 对象周围的环境,不注意识别和评估所面临的审计风险,就可能接受错了审计委托,掉入“审计陷阱”;就可能将审计重点搞错,使审计风险失控。因此,风险基础审计便应运而生。 所谓风险基础审计,是指以审计风险的分析、评估为基础,规划审计工作,确定审查 会计账簿的重点和抽查规模,以获取具有充分证明力的审计证据,查明财务报表是否真实 公允的审计程序模式。风险基础审计体现的审计思路是以项目的审计风险为质量控制依据,首先研究理解企业经营及所从事经济活动、企业的内部控制及其运行;然后,通过对有关 数据、信息的分析与检查,由概括到具体,由表及里地认识财务报表披露的信息与企业实 际状况的关系,确定会计准则的遵循状况。审计全过程所搜集到的证据、信息构成审计意 见的合理保证。 二、风险基础审计的特点 风险基础审计作为在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模式上发展起来的新一代的审计模式,除了吸收前两代审计模式的优点外,在适应经济业务复杂化和合理规避审计人员风险 的要求下,形成了自身的特色,这些特色体现在风险基础审计以下的方面: 一风险基础审计可以避免接受风险过高的审计项目

审计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报告 案例基本情况: 2001年上市公司四川天科股份(600378)以委托购买国债的名义,将3 000万元资金交给深圳几家公司,实际用于股票买卖,截止2004年3月已损失1 623万元。2004年3月,该上市公司为掩盖上述委托理财损失,与其大股东控制的某公司签订虚假协议,约定由该公司出资3 000万元受让上市公司委托理财形成的全部资产。但双方在当月另签合作备忘录,约定原投资损失仍由上市公司承担,该上市公司未将此重要信息对外披露。 案例分析: 一:公司简介与行业性质 四川天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经国家经贸委批准,以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原化工部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为主要发起单位,联合浙江芳华日化集团公司,中化化工科学技术研究总院(原化学工业部科学技术研究总院),化学工业部晨光化工研究院(成都),中橡集团炭黑工业研究设计院(原化工部炭黑工业研究设计院),共同发起设立的股份制有限公司。1999年1月,经科技部和中科院评审认定为高科技企业。同年8月在四川成都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进行工商登记注册。2000年12月经中国证监会核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4500万股社会流通股(股票代码600378),公司总股本为11572万股,当时注册资金7072.39万元。 二:我们接受委托:审核了四川天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一股份)2004年3月31日的资产负债表,2004年1-3月的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以及财务报表附注,对与会计报表相关的风险管理设计的合理性与执行的有效性作出的评价与认定。双方签订了业务认定书,明确了双发了责任与义务。本项业务审计费用为人民币贰万元整。上述审计费用应在审计业务签订后先支付50%,审计报告完成时,再支付余下的50%。 三:根据天一科技的经营规模和预定审计工作的复杂程度,具体审计计划如下:分别审阅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的内容,是否具备所有的要素,分类是否恰当,核对各有关账户的一致性;对会计报表进行分析性复核,通过比较写出复核报告;索取有关部门对会计变更事项的审批文件等 四:审计风险评估 1.该公司的治理结构:公司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公司已按照《天 科股份公司章程》中的规定建立了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并且对董事会和董事、监事会和监事、经理层和高级管理人员在内部控制中的责任进行了明确规定,明确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各负其责、规范运作、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 2.内部控制存在,但存在一系列的缺陷:应收账款对账程序由出纳员执行,必 然导致出纳员伪造对账数据,致使对账工作不能发挥应有内部控制的作用,资金占有量大,导致损失1 623万元;未对以前年度存货实施盘点,没有保证存货账实相符。借以购买国债名义,实际是股票走卖,严重偏离了公司的正常运营程序。注册会计师通过了解发现其并未有效执行 3.风险管理具有固有限制,存在由于错误或舞弊而导致错报发生和未被发现的

审计风险课件

专题一入门篇: ——审计预备知识 三、审计中必知的几类专业名词 (三)审计风险 1.审计风险:是指当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时,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人的角度] 审计风险如同北京的雾霾一样,是客观存在的,只要出门呼吸,就可能受雾霾影响,只要注册会计师去审计,就存在审计风险 2.重大错报风险: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财务报表的角度] “只能评估,不能人为改变” 对上图的解释: 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通常与控制环境相关,可能影响多个认定。 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与具体的报表项目(如营业收入、存货等)有关。 固有风险指在考虑相关的内部控制之前,某类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某一认定易于发生错报的可能性。 控制风险指某类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某一认定发生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它错报是重大的,但没有被内部控制及时防止或发现并纠正的可能性 3.检查风险 注册会计师为将“审计风险”控制到一定的程度(联系1),需要根据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程序(联系2),但还是没有发现错报的风险。检查风险取决于审计程序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

教材定义:检查风险是指如果存在某一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是重大的,注册会计师为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而实施审计程序后没有发现这种错报的风险。 4.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5.注册会计师对审计风险模型的应用 【提示】实务中不一定用绝对数量表达风险水平,而是选用“高、中、低”来进行定性描述。 “三大风险”与“审计考试” 我们参加2016年的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考试,有不通过的风险(“审计风险”),就审计这个科目本身来说,比较难,(“重大错报风险”高),为了将通过不了的风险降到一定的水平,我们需要多看书,多做题(注册会计师要多实施审计程序),以降低即使努力学习了也通过不了的风险。(“检查风险”) 【例题˙审计风险(2015)】下列有关审计风险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如果注册会计师将某一认定的可接受审计风险设定为10%,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为35%,则可接受的检查风险为25% B.实务中,注册会计师不一定用绝对数量表达审计风险水平,可选用文字进行定性表

审计重要性水平与风险评估

按照《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的规定,审计人员在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时,要利用审前调查的结果,确定审计项目的重要性水平和评估审计风险。 一、审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确定审计项目的重要性水平,首先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其次要符合审计目的,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再次要区别被审计单位的性质和业务规模、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和业务风险水平、财政财务收支的性质和金额、收支项目间的相互关系及变动趋势等。 确定审计项目的重要性水平,实际上就是根据被审计单位性质确定基数和比例进行计算的过程,重要性水平是基数和比例的乘积,其表现形式是金额额度。通常可以采取以下数据计算:(1)对于按收付实现制核算的预算单位和非盈利性的事业单位,按收入或支出总额的0.5%--2%确定;(2)对于按权责发生制核算的企事业单位,可按资产总额的0.5%--1%确定,或者按流动资产或净资产的1%--2%确定,也可按营业收入的0.5%--1%确定,还可按净利润的5%--10%确定。 如:某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1、可能的报表使用者:主要使用者是财政部门,次要使用者是主要投资者、媒体和社会公众。 2、会计报表使用者关注的重要财务信息或报表项目: 使用者 关注的重要信息 主要使用者 财政部门 (1)资金到位及管理情况(2)支出总额(3)实际支出与预算的差距(4)决算情况(5)合规性(6)舞弊发生(7)项目试运行情况 次要使用者

主要投资者 (1)资金管理情况(2)决算情况(3)支出总额(4)合规合法性(5)项目试运行情况; 媒体 (1)合规性(2)决算 一般公众 合规性 3、被审计单位财务信息的敏感性:非常敏感。 4、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和计算方法:因为报表主要使用者和次要使用者最关心的项目信息均包括支出的合规性,支出指标也相对稳定,故选择支出总额为判断基础。考虑到项目建设单位为非盈利性单位,决定采用固定比率法,按照常规的以支出总额为判断基础。该建设项目确定为非常敏感项目,故取常规指标中的最小值,及采用支出总额的0.5%作为系数确定重要性水平。 计算结果及修正因素:根据工程竣工财务决算报表,该项目支出总额为410万元,重要性水平的计算结果为 410万元×0.5%=2.05万元),为方便计算,将本次审计项目的重要性水平确定为2.0万元。 在确定和运用重要性水平时,要全面、客观地考虑错报或漏报的金额和性质。一般来说,金额大的错弊比金额小的错弊更重要,但有时错弊金额不大,但性质上是严重的,如国债投资建设项目审计中,虚报工程投资支出0.5元占为己有,要比扩大建设规模超概算投资5.0元更为严重,所以要紧密联系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准确确定重要性水平。 二、审计风险的评估 审计风险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构成。 评估审计风险,首先在编制审计方案时确定可以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一般为5%,也可确定为3%、1%,但不可能为0。其次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调查了解评估固有风险水平,在审前调查后,审计人员根据被审计单位领导及财务人员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