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题库

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题库

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题库
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题库

《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题库及参考答案【基本题型】

一、名词解释

二、填空题

三、辨析题

四、简答题

五、论述题

六、“批评与实践”文本分析题

【试题分制】

百分制

【考试时间】

110分钟

【题库】

一、名词解释

俄狄浦斯情结

集体无意识

原型

文学性

陌生化

意图谬见

感受缪见

复义

张力

悖论

反讽

隐喻

延异

播撒

踪迹

期待视野

召唤结构

隐含读者

二、填空题

法国艺术理论家泰纳在《<英国文学史>序言》中提出、、著名的“三要素”说。

精神分析学派将心理结构分为和两大部分。

精神分析学派将人格系统分为、、

三个部分。

弗雷泽在《金枝》中将“交感巫术”分为和两种基本形式。

荣格将原型分为两类:和。

弗莱把神话归纳为种叙事形式。

瑞恰兹认为语言是“指称性的”,而语言是“感情性的”。

认为“诗的语言是悖论语言。”

布鲁克斯说:“我们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总结现代诗歌的技巧:。”

提出了解释文学作品的矩阵模式。

“耶鲁四人帮”指的是、、和

巴尔特在分析《萨拉金》时设定的五种代码分别为、、、、。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两大形态指的是和

三、辨析题

索绪尔的“语言”和“言语”

索绪尔的“能指”和“所指”

索绪尔的“组合”和“聚合”

索绪尔的“历时”和“共时”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的“天使”与“妖妇”

四、简答题

戈德曼的“有意义的结构”

马歇雷的“文本-意识形态的离心结构”

杰姆逊的“政治无意识”

原型批评的主要理论特征

新批评的“细读法”

罗兰·巴尔特的“作者的死亡”

西苏的“身体写作”

五、论述题

论述社会学批评中的意识形态批评

论述精神分析学派的文学批评特色

论述俄国形式主义的文学形式观

论述英美新批评倡导的文学“内部研究”

论述女性主义的“双声话语”

论述赛义德的“东方主义”

论述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中的“追源溯流”法

论述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中的“知人论世”法

论述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中的“意象批评”法

六、“批评与实践”文本分析题

运用形式主义—新批评的批评方法解读《蒹葭》。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唐风》)

注释:蒹葭:初生的芦苇

运用形式主义—新批评的批评方法解读《采葛》。

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诗经·王风》

试运用某种文学批评方法分析李煜的词《相见欢》或《清平乐》。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清平乐

李煜

别来春半,

触目柔肠断。

砌下落梅如雪乱,

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

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

运用原型批评的方法解读李白的《静夜思》。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运用神话原型批评方法解读张九龄《望月怀远》。

望月怀远

张九龄(唐)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①。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②,还寝梦佳期。

注释:①遥夜:长夜。竟夕:终宵,即一夜。

②盈手:双手捧满之意。

运用社会学批评方法解读白居易《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

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运用新批评的“细读法”解读张爱玲的诗歌《落叶的爱》

落叶的爱

张爱玲

大的黄叶子朝下掉;

慢慢的,它经过风,

经过淡青的天,

经过天的刀光,

黄灰楼房的尘梦。

下来到半路上,

看得出它是要,

去吻它的影子。

地上它的影子,

迎上来迎上来,

又像是往斜里飘。

叶子尽慢着,

装出中年的漠然,

但是,一到地,

金焦的手掌

小心覆着个小黑影,

如同捉蟋蟀——

“唔,在这儿了!”

秋阳里的,

水门汀地上,

静静睡在一起,

它和它的爱。

运用社会学批评方法解读于坚的诗。

0档案(节选)

于坚

卷一出生史

他的起源和书写无关他来自一位妇女在28岁

的阵痛

老牌医院三楼炎症药物医生和停尸房的

载体

每年都要略事粉刷消耗很多纱布棉球玻璃

和酒精

墙壁露出砖块地板上木纹已消失来自人体的东西

代替了油漆不光滑略有弹性与人性无关

手术刀脱铬了医生48岁护士们全是处女

嚎叫挣扎输液注射传递呻吟涂抹

扭曲抓住拉扯割开撕裂奔跑松开滴淌流

这些动词全在现场现场全是动词浸在血泊中的动词

“头出来了”医生娴熟的发音证词:手上全是血白大褂上全是血被罩上全是血地板上全是血金属上全是血

证词:“妇产科”“请勿随地吐痰”“只生一个好”

调查材料:患感冒的往右去得喉炎的朝前走“男厕”

X光在三楼住院部出了门向西走100米外科在305

打针的在一楼排队缴费的在左窗口排队取药的排队在右窗口

挤满各种疼痛的一日神经绷紧的一日切割与缝合的一日

到处是治病的话与患病的话求生的话与垂死的话到处是

治病的行为与患病的行为送终的行为与接生的行为

这老掉牙的一切黏附着那个头胎那最初的那第一次的

那条新的舌头那条新的声带那个新的脑瓜那对新的睾丸

这些来自无数动词中的活动物被命名为一个实词0运用细读法解读臧棣的《宇宙是扁的》。

从收音机里听到这个新闻时,

我正在厨房里

切黄瓜片,两根黄瓜,

我刮去表皮,

将它们切得又圆又扁,

这只是一种结局。

将切好的黄瓜浸泡在

香油、盐、米醋的小世界里,

则牵扯到另一种结局。多少人来吃晚饭?

有没有不速之客?

多少真正的营养互相矛盾!

或者,同样涉及到结局,

为什么我喜欢听到

有人在黄金时间里播报说

宇宙是扁的。

妙,还是真的有点妙?

我的预感说不上准确,

但强烈如光的潮汐。

正如短时间内,

我在厨房里看到的和想到的――

案板是扁的,刀是扁的,

不论大小,所有的盖子

都是扁的;图文并茂,

只有盘子不仅仅是扁的。

面具是扁的,真真假假,

药片也是扁的;甚至

最美的女人躺下时,

神也是扁的。

运用某种文学批评方法解读韩东的《山民》

小时候,他问父亲

“山那边是什么”

父亲说“是山”

“那边的那边呢”

“山。还是山”

他不做声了,看着远处

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

他想,这辈子是走不出这里的群山了

海是有的,但十分遥远

他只能活几十年

所以没等他走到那里

就会死在半路上

死在山中

他觉得应该带着老婆一起上路

老婆会给他生个儿子

到他死的时候

儿子就长大了

儿子也会有老婆

儿子也会有儿子

儿子的儿子也会有儿子

他不再相了

儿子也使他很疲倦

他只是遗憾

他的祖先没有象他一样想过

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

运用形式主义-新批评的方法解读普希金的《歌手》。

歌手

你们可曾听见树林后面那深夜的歌声?

那是一位爱情和哀伤的歌手在歌唱。

当清晨的田野一片寂静,

那忧郁、朴素的声音在鸣响,

你们可曾听见?

你们可曾在林中荒芜的黑暗中遇见他?

那是一位爱情和哀伤的歌手在歌唱。

你们可曾看到泪痕和微笑,

看到那满含忧愁的静静的目光?

你们可曾遇见?

你们可曾叹息,当听见那静静的歌声?

那是一位爱情和哀伤的歌手在歌唱。

当你们在林中看到这个青年,

遇见他那暗淡无神的目光,

你们可曾叹息?

试运用社会学的批评方法解读《快刀》。

快刀

明末,济属(山东济南)多盗,邑各置兵,捕得辄杀之。章丘盗尤多。有一兵佩刀甚利,杀辄导窾(从骨头缝中削过去)。一日,捕盗十余名,押赴市曹(刑场)。内一盗识兵,逡巡告曰:“闻君刀最快,斩首无二割。求杀我!”兵曰:“诺。其谨依我,无离也。”盗从之刑处,出刀挥之,豁然头落。数步之外,犹圆转而大赞曰:“好快刀!”(《聊斋志异》卷二)

试任意选择一种批评方法解读《藏虱》。

藏虱

乡人某者,偶坐树下,扪得一虱,片纸裹之,塞树孔中而去。后二三年,复经其处,忽忆之,视孔中纸裹宛然(完整依旧)。发而验之,虱薄如麸(小麦磨后剩下的麦皮)。置掌中审顾之。少顷,掌中奇痒,而虱腹渐盈矣。置之而归。痒处核起,肿数日,死焉。(《聊斋志异》卷八)

试任意选择一种批评方法解读《义鼠》。

义鼠

杨天一言:见二鼠出,其一为蛇所吞;其一瞪目如椒,意似甚恨怒,然遥望不敢前。蛇果腹,蜿蜒入穴,方将过半,鼠奔来,力嚼其尾,蛇怒,退身出。鼠

故便捷,欻然遁去,蛇追不及而返。及入穴,鼠又来,嚼如前状。蛇入则来,蛇出则往,如是者久。蛇出,吐死鼠于地上。鼠来嗅之,啾啾如悼息,衔之而去。友人张历友为作“义鼠行”。(《聊斋志异》卷二)

试运用新批评理论评论下列批评文字。

萧涤非、郑庆笃解读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时说:“十四个字中便含有八九层可悲的意思:他乡做客,一可悲;经常做客,二可悲;万里做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重九佳节,没有任何饮酒或赏菊等乐事,只是去登高,五可悲;亲朋凋谢,孤零零的独自来登,六可悲;身子健旺也还罢了,却又是扶病去登,七可悲;而这病又是多种多样的,八可悲;光阴可爱,而人生不过百年,如今年过半百,一事无成,只落得这般光景,九可悲。真是包含无限酸辛!真是再概括再经济没有!”

阅读下列材料,运用神话原型批评方法对此加以阐释。

《闲话闲说-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节选)

阿城

到了魏晋的志怪志人,以至唐的传奇,没有太史公不着痕迹的布局功力,却有笔记的随记随奇,一派天真。

后来的《聊斋志异》,虽然也写狐怪,却没有了天真,但故事的收集方法,蒲松龄则是请教世俗。

莫言也是山东人,说和写鬼怪,当代中国一绝,在他的家乡高密,鬼怪就是当地世俗构成,像我这类四九年后城里长大的,只知道“阶级敌人”,哪里就写过他了?我听莫言讲鬼怪,格调情怀是唐以前的,语言却是现在的,心里喜欢,明白他是大才。

八六年夏天我和莫言在辽宁大连,他讲起有一次回家乡山东高密,晚上近到村子,村前有个芦苇,于是卷起裤腿涉水过去。不料人一搅动,水中立起无数小红孩儿,连说吵死了,吵死了,莫言只好退回岸上,水里复归平静。但这水总是要过的,小红孩儿们则又从水中立起,连说吵死了吵死了。反复了几次之后,莫言只好在岸上蹲了一夜,天亮才涉水回家。

这是我自小以来听到的最好的一个鬼故事,因此高兴了很久,好像将童年的恐怖洗净,重为天真。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俄狄浦斯情结

弗洛伊德儿童在稍懂事的时候,由于社会道德、禁忌和法律的规范,使欲望得不到随时满足而被压抑,在无意识中形成“情结”,这是一种带有情感力量的无意识情结。儿童身上发展出的恋母情结,这种心理驱使儿童去爱异性双亲而讨厌同姓双亲。文学创作与“俄狄浦斯情结”相关,而且文学欣赏和文学批评也与作为性的本能欲望相关。泛性论。

集体无意识

荣格。指普遍地存在于每个人身上的一种深层心理结构,它得自于世代遗传的结果,包括生理结构,行为规范,心理感应和情感体验等。集体无意识不是后天经验积累的结果,而是先天存在的于每个人心灵深处的一种普遍心理。文学是集体无意识原型的表现。

原型

“原型”一词最早出自希腊文。柏拉图用这个概念来指称事物的本源,认为现实事物只不过是理念的影子,因而理念乃是客观事物的“原型”。荣格认为这个词用处极大,因为它表明了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与古代或是原始的型式有关,与那些远古就已存在的宇宙意象有关。荣格自称他对“原型”概念的贡献在于指出原型并非仅仅由传统、语言和移民传播,而是自发地,不论何时何地不需任何外部影响的重现。

荣格所说的“原型”具体含义是什么?在《集体无意识的概念》中有具体的说明:“原型概念对集体无意识观点是不可缺少的,它指出了精神中各种确定形式的存在,这些形式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普遍地存在着。在神话研究中它们被称为‘母题’。”1在另一篇文章中,荣格又指出:“原始意象或者原型是一种形象(无论这形象是魔鬼、是一个人还是一个过程),它在历史过程中是不断发生并且显现于创造性幻想得到自由表现的任何地方。因此,它本质上是一种神话形象。”

文学性

雅各布森。“文学性”是形式主义批评流派的核心概念,它是指文学之所以能够成为文学的独特性质,也是文学能够与其他的学科区分开来,成为一门独立自主的系统科学的显著标志。文学性不存在于文学作品的内容及与之相关的外在社会因素中,而是存在于文学的艺术形式和形式构造之中。

陌生化

什克洛夫斯基。“陌生化”是与“文学性”直接相关联的俄国形式主义的另一核心概念。“陌生化”又被译为“奇特化”,它是使人感到惊异、新鲜和陌生的具有审美特征的语言。是与“无意识化”、“自动化”相对的。基本原则是“对日常语言进行有组织的强暴”。通过扭曲、变形、拉长、缩短、颠倒、强化、凝聚等方式使日常语言变成为新鲜的、陌生化的语言,其目的是为了通过增加读者对语言的感知难度而延长读者的审美感受。

意图谬见

1荣格《心理学与文学》,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94页。

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合写的论文《意图缪见》“将诗和诗产生的过程相混淆”,研究意图,即将作者意图中的世界等同于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世界。作者的创作意图与作品意义是两码事。对作者意图的认识既不可能也不必要,一个批评家无法去搞清楚诗人写作的真实意图到底是什么。“意图缪见”的矛头主要指向传统的传记批评、社会批评和心理批评。

感受缪见

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合写的论文《感受缪见》。根本症结在于“将诗和诗的结果相混淆,也就是诗是什么和它所产生的效果相混淆”。新批评同样认为作品提供的是一个世界,而读者感受的是另一个世界,二者不能混为一谈,否则就会导致感受谬见。读者的感受是文学活动中最不可靠和最易变动的因素,世间有各种各样的不同心理的读者,感受式的批评必然导致相对主义的无政府状态。

复义

出自燕卜荪《含混七型》,又译为模糊、含混,晦涩等,原指语言的多义所形成的复合意义。复义现象在日常语言中存在,尤其对于诗歌的表现具有重要的意义。燕卜荪给复义下的定义是“任何语义上的差别,不论如何细微,只要它使同一句话有可能引起不同的反应”,就形成了语言的复义现象。传统批评家习惯于认为诗的意义是单一的,纯粹的,一首诗的解读只有一种方式是正确的。燕卜荪通过大量的研究和分析表明,一首诗的意义是多种多样的,每种解释都有合理性,不能独断地加以排斥。复义本身“可以意味着你的意思不确定,意味着有意说好几种意思,意味着能指二者之一或二者皆指,意味着一次陈述有多种意义。”诗性语言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诗意的复杂性和多义性正是诗的特殊魅力所在。

张力

艾伦·退特在《论诗的张力》中提出了张力的概念,它取自两个英文词内涵(intention)和外延(extention),是去掉前缀后的核心词(tention),意谓紧张关系。在形式逻辑中,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外延是指这个概念所确指的对象范围。退特根据语义学解释这两个概念,退特说:“诗的意义就是指它的张力,即我们在诗中所能发现的全部外展和内包的有机整体。我所能获得的最深远的比喻意义并无损于字面表述的外延作用,或者说我们可以从字面表述开始逐步发展比喻的复杂含义:在每一步上我们可以停下来说明已理解的意义,而每一步的含义都是贯通一气的。”可见,外延是指一个词的词典意义,即字面意,指称意;内涵指暗指意义,或附属于文词上的感情色彩,即暗示意,比喻意。张力即语义学意义上的外延与内涵的协调,它强调的是诗歌语义结构的复杂多样性。诗歌语言既要有内涵,也要有外延;既要有明晰的概念意义,也要有丰富的联想意义,是两种的统一体所构成的张力。新批评认为没有张力的诗是没有诗韵和诗味的诗,不能打动读者的心灵。退特十分推举玄学诗,认为它逻辑层次分明,又蕴含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复义。

悖论

悖论(paradox)也译为诡论、反论、自否、似是而非,古典修辞学术语,原意是指表面上荒谬实际上却是真实的陈述。布鲁克斯《悖论语言》中认为悖论语言不仅仅是语言的修辞格或者运用于诗歌语言中的修辞技巧,而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体的最根本的特点。“诗的语言是悖论语言。”悖论正符合诗歌的用途,是诗歌不可避免要使用的语言。科学家表述的语言

必须清除一切悖论的痕迹,诗人要表达的真理却只能用悖论语言。创造悖论的方法是对文学语言进行反常处理,将逻辑上不相干或者语义上相互矛盾的语言组合在一起,使其在相互碰撞和对抗中产生丰富和复杂的含义。

反讽

源于古希腊文,原为希腊戏剧中的一种角色类型,即佯装无知者,在自以为高明的对手前说傻话,最后证明这些傻话都是真理,从而使高明的对手大出洋相。苏格拉底在柏拉图《对话录》中就是这种角色。可见,反讽原本是一种语言的修辞术,即所说的话与所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反,实际的意义与字面意义的对立。后来,这个词变成了“讽刺”和“嘲讽”。新批评将反讽概念发展成为诗歌语言的基本原则,他们认为诗的语言就是反讽的语言。布鲁克斯在《反讽——一种结构原则》中将反讽定义为“语境对于一个陈述语的明显

..的歪曲”,在诗歌语言中,由于词语受到语境的压力造成意义的扭转和变形,发生转义,从而形成的所言与所指之间的对立现象。反讽使一个符号的能指不再指向确定的所指,而指向另一个能指。这恰恰是是诗歌语言的特点。诗歌需要依赖言外之意和旁敲侧击使语言具有新鲜感。这也说明了文学语言本身的难以控制性和经验表现的复杂性。

隐喻

隐喻是比喻的一种,是一种语言的修辞格,高度重视比喻,尤其是隐喻是新批评语言研究的一大特色。布鲁克斯说:“我们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总结现代诗歌的技巧:重新发现隐喻并充分运用隐喻。”隐喻的特点是通过类比的方法使人在意念中观照两种事物,用诉之感官的意象去暗示无法理解而诉之感官的意象,从而使人的心灵向感观的投射。维姆萨特在《象征与隐喻》中提出了关于隐喻的精辟见解:“在理解想象的隐喻时,常要求我们考虑的不是B(喻体,vehicle)如何说明A(喻旨,Tenor),而是当两者被放在一起并相互对照相互说明时能产生什么意义。强调之点可能在相似之处,也可能在相反之处,在于某种对比或矛盾”。维姆萨特在此提出了隐喻的两种不同方式,其一是强调类比的事物之间的异中之同,这是传统文学批评普遍认同的方法,其二是强调类比事物之间的同中之异,这是新批评所推崇的隐喻的“异质原则”。新批评认为,要使比喻有力,应该将非常的不同语境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强调类比事物之间的矛盾性和异质性,用比喻作扣针,把它们扣在一起。维姆萨特提供了有趣的例子:“狗像野兽般嗥叫”,这个比喻无力,语境太近。“人像野兽般嗥叫”,就比喻生动;“大海像野兽般的咆哮”,就很有力量。新批评认为相互比喻的两个事物之间的距离越远越好,如果它们之间的联系完全违反逻辑,含义就更丰富。

延异

“异延”一词,系德里达将法语中名词“差异”(difference)一词的词尾-ence,改拼为-ance而成。实际上两个词只有一次字母,即e和a之差。中文中有人译作“分延”、“延异”、“衍异”等等,但不外是合而为一的两个意思:一是异,即差异,区分;二是延,即延宕,延搁。“异”是指空间上的不同,一个词的意义是从这个词与其它词的不同、差异中产生。“延”则是指词的能指的出现是在其所指的事物不在场的情况下才出现,这是一个被无尽地

推衍的过程。

解构主义认为,词的意义在句子中是确定的。但是,由于所指也能卷入区别的游戏中,而且这种区别的延伸没有一个终点使之停顿,不断延伸和循环,即词每一次出现在一个新句子中的时候,它都会或强或弱地被改变,进入符号系统的游戏场中。因此,对于词的意义来说,不可能有最终的、根本的、一劳永逸的确定。德里达使用“异延”来指称这种现象,既指区别又指延搁。在“异延”中,语言并不追求一种意义的确定性,因为语言本身无法得到一种确定的意义。要确立语言的意义,只有在不断的“异延”中,在与别的词的关联中,在一串能指中去追索。因此,在异延中,语言的终极意义和结构被一种无限性所包围,而意义也正产生于这种无限的异延之中。

不难看出,“异延”其实就是横亘于能指与所指、作者与文本、文本与读者、主体与在场之间的障碍。究竟为什么形成了这一障碍呢?德里达没有明确阐述,也拒绝给异延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因为一旦定义就必然形成一个超验的概念、一个本源、一个中心,这就又堕入了形而上学的渊薮。

播撒

据德里达本人解释,播撒和一词多义不同,一词多义的意义可以被集中并整体化,而播撒的意义总是片段的、多义的和散开的,像撒播种子一样,将不断延异的意义“这里撒播一点,那里撒播一点”,播撒瓦解了语义学,因为它产生了无限多样的语义效果,因而它不受作者支配,而且其多种意义不能被整体化而构成作者意图的一部分。但是同延异一样,播撒是积极的:它不是意义的失落,而是肯定了意义的无限数量。播撒最引人注目的特征之一是“不可确定的”这一术语的出现,它彻底搅乱文本,使人无法最终判断其意义。播撒可以是文本在不同的语境中显示截然不同的意义,并得到互相矛盾的解释。于是,中心、结构、根源、本质都被德里达剥离出去,只剩下延异和播撒。

踪迹

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婴儿不仅呀呀雪域,而且胡乱涂抹或划道道,划出的“道道”就是“踪迹”(trace)。在海德格尔那里,踪迹是指向“在场”和本源的,这种认为踪迹意味着本源的说法,在德里达看来是必须消解的。在《论文字学》中,德里达明确指出,踪迹并不意味着存在着一个本源,而表达了充分的、在场的意义的缺乏:意义是差异性的,从一个词到另一个词不断向前指引,每一个词的含义都来自它与其它能指的必然区别,在此范围里它是由一个踪迹网构成的。在《延异》一文中,德里达又详细地描写了踪迹及其悖论。它是“在场的幻影”,通过它“当下变成一种符号的符号,踪迹的踪迹”

期待视野

姚斯在海德格尔“前结构”和伽达默尔“视野”的影响下提出的一个新概念。读者在阅读活动之前并不是空白,当他面对一部文学作品时,即刻生成的阅读经验和存留在脑海中的阅读记忆,会立刻参与到阅读活动中,使自身沉浸在一种特定的情感状态,并且产生阅读期待。阅读期待对于阅读活动的展开方向具有指导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它决定了阅读活动所

产生的意义。据姚斯描述,在阅读过程中,作品会对阅读期待产生有力的回应和反弹。阅读持续展开的时候,这种期待或者得到顽强的保持,或者发生变化和转移。阅读期待和阅读实际或者一致、和谐或者偏离、矛盾,巨大的张力将使得阅读过程生气勃勃,读者也不再是一个受动的角色。

召唤结构

这个术语是伊瑟尔提出了的。他像所有读者反应批评家一样,认为作品的意义是由读者决定的。但是,这并非一劳永逸地解决了一切问题。批评家必须面对阅读过程中的相近或相似的解释。这意味着作品本身具有一定的暗示作用。所以,在肯定作品意义不确定性的同时,也在寻找意义“相对”的“确定性”。在他看来,文本中的“空白”是“一种寻求连接缺失的无言邀请”。空白虽然指向文本中未曾实写出来的或未曾明确写出来的部分,但本文已经确实写出的部分为它提供了重要的暗示。这种空白的现象的存在,就不是虚空性质的,而是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伊瑟尔把它称为“召唤结构”是具有传神性的。一方面,空白吸引、激发读者进行想象、填充,使之“具体化”为具有逻辑性的意义;另一方面,这些空白又服从于作品的完成部分,并在已经完成的部分的引导下,使作品实现意义的建构。伊瑟尔认为,它不是消极的限制,而是一种对读者有益的指导。

隐含读者

伊瑟尔在文学结构中发现的一个阅读因素。他说:隐含读者“体现了文本潜在意义的预先构成作用,又体现了读者通过阅读过程对这种潜在性的实现。”2“隐含读者”的概念的提出,对于理解阅读行为,是一个重要的贡献。伊瑟尔指出:隐含读者不是实际读者,而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预期设计和希望的读者,即隐含的接受者。它存在于作品之中,是艺术家凭借经验或者爱好,进行构想和预先设定的某种品格。并且,这一隐含读者业已介入创作活动,被预先设计在文艺作品中,成为隐含在作品结构中的重要成分。显然,这个“隐含读者”排除了许多干扰因素,更符合作者的“理想”,甚至可以说,是第二个作者,即作者自言自语时的聆听对象。隐含读者与本文结构的密切关系,无疑也对实际读者的阅读阐释提供了一种参照。

二、填空题

法国艺术理论家泰纳在《<英国文学史>序言》中提出种族、环境、时代著名的“三要素”说。

精神分析学派将心理结构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大部分。

精神分析学派将人格系统分为超我、自我、本我

2伊瑟尔:《本文与读者的交互作用》,见《阅读行为》,金惠敏、张云鹏、张颖、易晓明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三个部分。

弗雷泽在《金枝》中将“交感巫术”分为模仿巫术和

触染巫术两种基本形式。

荣格将原型分为两类:形象的型式和情境的型式。

弗莱把神话归纳为四种叙事形式。

瑞恰兹认为科学语言是“指称性的”,而诗歌语言是“感情性的”。

布鲁克斯认为“诗的语言是悖论语言。”

布鲁克斯说:“我们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总结现代诗歌的技巧:重新发现隐喻和充分运用隐喻。”

格雷马斯提出了解释文学作品的矩阵模式。

“耶鲁四人帮”指的是保罗·德曼、杰奥弗雷·哈特曼、希利斯·米勒和哈罗德·布鲁姆。

巴尔特在分析《萨拉金》时设定的五种代码分别为行动代码、阐释代码、能指代码、象征代码、文化代码。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两大形态指的是妇女的阅读和妇女的写作。

三、辨析题

语言和言语

索绪尔将人类语言活动区分为言语和语言两个层次。所谓言语,是指在具体日常情境

中进行的个体语言活动,比如说出来的话和写下来的句子,它是一种个人行为。而语言,则是指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词汇系统和语法体系,它是语言活动的社会性部分。在语言活动中,这两个层次相互关联,互为前提。一方面,要使言语能为人们所理解,首先必须有一个被参与言语活动的各方共同掌握的语言系统,否则言语活动就无法进行;另一方面,要建立起一种语言,又必须有言语实践,语言是言语的产物。索绪尔指出,语言和言语虽然相互依存,但绝不能混为一谈。语言超越和支配着言语,而又在言语中获得自己的具体存在,这种关系,就如同象棋中下棋规则同一盘棋具体棋局的关系一样。

索绪尔对言语和语言的区分,突出了语言系统的结构性质。它告诉人们,任何具体言语都不具有独立的意义,它们之所以能够表情达意,都是由于那个超越其上的语言系统的作用。这一思想直接启发了法国结构主义文论家列维-斯特劳斯的神话模式研究。

能指和所指

在确立语言系统在语言学研究中的重要性的同时,索绪尔进一步论述了语言符号的性质。索绪尔认为,我们不能把语言符号系统只看成“一份跟同样多的事物相当的名词术语表”,那样,便无法真正认识它的性质。索绪尔指出,作为语言结构基本成分的语言符号,“连接的不是事物和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形象。”他将前者(概念)命名为语言符号的“所指”,将后者(音响形象)命名为“能指”。而且,索绪尔还认为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也就是说,从符号的生成过程看,人们用某个音响形象指称某个概念,除了文化上的约定俗成外,它们之间没有任何内在的联系,并不是某个概念本身决定着它一定具有某个音响形象。可以设想,如果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的话,那么相同的概念在所有的语言中都应该用同一个音响形象来指称,而事实并非如此。

应该说明,索绪尔这里所说的语言符号能指与所指之间联系的任意性,是针对语言现实中能指与所指之间没有任何可论证的自然联系而言的,强调的是最初形成时期。但是,当一个符号的能指与所指关系在一个语言系统中被确立以后,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人们便不能随意对它们的关系加以改变了。在汉语中,人们只能用“树”来表示木本植物整体的概念,否则,它就无法被人理解。

索尔尔的这一思想十分重要,它告诉人们,任何一个符号的意义,从本质上看,都是由它所归属的那个系统所决定的,用索绪尔的话说就是:“语言不可能有先于语言系统而存在的观念或声音,而只有由这系统发出的概念差别和声音差别”。正是由这系统发出的概念差别和声音差别,决定了语言符号的意义。

组合和聚合

索绪尔认为,在语言状态中,一切都是以关系为基础的。这种关系表现为两个向度:语言的横组合关系和纵聚合关系。

横组合关系,即语言的句段关系。它是指构成句子每一个语句符号按照顺序先后展现所形成的相互间的联系。语言的存在和表达方式总是时间性的。人们不可能在同一个瞬间完成多个符号的语言传达。无论说话者还是听话者,对于一个句段的传达和理解,总是依水平方向一个字一个字顺序运动完成的。譬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我们只有在一个字一个字读完以后才最后明白它的涵义。这意味着,在一个句段中,一个词的意义,总是部分地由它在句子中的位置以及它同别的词构成的语法关系所决定的。一个词在一个句段中“现在”的意义,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该词与它前后的词的不同。

纵聚合关系,索绪尔也称之为“联想关系”,它是指特定句段中的词与“现在”没有出

现的许多有某种共同点的词,在联想(“记忆里”)作用下构成的一种集合关系。这是一种垂直的共时的关系。这一关系虽然没有在现时话语中出现,但它存在着并决定着现实话语中出现的词的意义。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便与诗人造句时曾考虑选用的“吹”、“来”、“经”、“到”、“过”、“满”等构成一种聚合关系。这种聚合的意义在于,这些词具有共同点,可以替换使用;但这些词又有差异,在对比中可以择优使用。

从语言的横组合和纵聚合关系,我们可以看出,在索绪尔看来,语言符号的意义并不是它们本身的内容所规定的,而是在一个纵横交织的关系网中,被语言的结构所规定的。在语言中,任何一个要素的意义都取决于它与前后上下各要素的差异与对立,用索绪尔的话说:“在语言里,每项要素都由于它同其它要素对立才能有它的价值”。

历时和共时

索绪尔注意到了时间因素会改变语言的事实,他指出,我们“处在两条道路的交叉点上:一条通往历时态,另一条通往共时态”,“共时态和历时态分别指语言的状态和演化的阶段”,研究使语言从一个状态过渡到另一个状态的现象的称为“演化语言学”;而与它相对的研究语言状态的叫做“静态语言学”。“但是为了更好地表明有关同一对象的两大秩序的现象的对立和交叉,我们不如叫作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有关语言学静态方面的一切都是共时的,有关演化的一切都是历时的”。索绪尔还进一步阐释:“共时语言学研究同一个集体意识感觉到的各项同时存在并构成系统的要素间的逻辑关系和心理关系。历时语言学,相反地,研究各项不是同一个集体意识所感觉到的相连续要素间的关系,这些要素一个代替一个,彼此之间不构成系统”。

在19世纪,大量的语言学家们最感兴趣的方法是历时分析法。他们以此方法去研究语言自身是如何发展,如何随同历史的变化而进化。但结构主义者相信,在这两种方法中,共时分析是优于历时分析的,共时分析法也是他们最喜欢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因为在他们看来,研究某词过去的意义无助于现时对这一词的理解。历史无关紧要,重要的是“现时”的关系。例如,在研究某一语言、某一社会或人类心灵问题时,最好的方法是在某一特殊的时间中去考虑它们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研究它们在历史中的如何发展。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的“天使”与“妖妇”

美国吉尔伯特和格巴的女权主义名著《阁楼上的疯女人》(1979)研究了西方19世纪前男性文学中的两种不真实的女性形象——天使与妖妇,揭露了这些形象背后隐藏的男性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歪曲和压抑。在女性主义批评者看来,传统文学作品尤其是男性作家的作品所刻画的妇女形象多是一种虚假的形象,这种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妇女形象并不相符,而只是反映了男性作家的性别偏见和置妇女于从属地位的愿望。如女人不是被描写为温柔、美丽、顺从、贞节、无知、无私的“天使”形象,就是被描写为淫荡、风骚、凶狠、多嘴、丑陋、自私的“妖妇”形象。无论是希腊神话中的珀涅罗珀、安德洛玛刻,莎士比亚笔下的苔丝德梦娜,理查逊笔下的帕美拉,还是莫泊桑笔下的约娜,托尔斯泰笔下的吉提与娜塔莎,这些生活于不同时代、产生于不同国别的女性,都有一些共同的性格内涵:她们都是西方文学中的“高尚淑女”和“家庭天使”,她们是一切,是女儿,是妻子,是母亲,但惟独不是她们自己,她们成为男性奉献品或牺牲品。作者认为这把女性神圣化为天使的做法实际上是将男性的审美理想强加在女性身上,剥夺了女性形象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把她们降低为男性的附属品,而满足了父权文化机制对女性期待和幻想。另一类“妖妇”的形象则与“天使”形象

完全相反,她们是不肯顺从,不愿放弃自私,不恪守妇道的女人,如希腊悲剧《俄瑞斯忒亚》中的克吕泰墨斯忒拉王后,《美狄亚》中的美狄亚,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中的麦克白夫人,《哈姆雷特》中的乔德鲁斯等等。这类女性形象包括三类:如失贞者:充满激情,缺乏理性,淫荡色情,是欲望的化身。男性化的女人:具有男性智慧,有着男性般的顽强意志和坚定意志,野心勃勃,心狠手辣的女人。悍妇形象:长得丑恶,刁钻古怪,泼辣凶悍,喋喋不休,俗称长舌妇、泼妇。这类女性形象对男性而言是一种威胁和挑战,也是男性所厌恶和恐惧的,它表现出男性文学的“厌女症”。但在女性主义看来,这些形象实际上恰恰是女性创造力对男性压抑的反抗形式。

通过对男性作者的女性形象的分析可以看出,历来男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无论是天使还是妖妇,实际上都是以不同的方式对女性的歪曲和压抑,这反映了父权制下男性中心主义的根深蒂固的对女性的歧视和贬抑,男性对妇女的文学虐待或文本骚扰。男性通过把女人塑造成为天使,表现了自己的审美理想和愿望需求,并将这种歪曲的幻象强加于现实的女性身上去对妇女进行塑造,压制了妇女的自由意志的发展。男性对妖妇的诅咒,是对女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厌恶,也在一定意义上压制了女性的自我觉醒。文学形象在性别意义上的虚假性,揭示出其中隐含的性别冲突和性别歧视的历史、社会和文化根源,暴露了现有权力结构的诸多不合理之处。

四、简答题

戈德曼“有意义的结构”

法国批评家戈德曼提出。文本结构,个人结构,社会结构。三种结构各自有独立的价值,但又相互连接:三者之间有着同构关系,从而导致意义的发生。而这三者在精神结构上是同源的、一体的。

马歇雷的“文本-意识形态的离心结构”

对艺术性专门和深入研究的是马歇雷。他是阿尔都塞的学生,但是,他对文学意识形态性质作的专门研究,是阿尔都塞学派里最具有代表性的。他的基本立场是:艺术作品是一种独特的形式结构,这一结构与社会意识形态的结构处于一种复杂的关系之中,它受制于意识形态,但是又与它有所偏离、离心,保持着一段能够审视意识形态、甚至瓦解意识形态的距离。人们把他的这个理论称为“文本-意识形态的离心结构”。马歇雷的观点集中体现在《文学生产理论》(1966)一书中。

杰姆逊的“政治无意识”

“政治无意识”是杰姆逊在《政治无意识》一书里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从1971年开始,杰姆逊写了三部影响重大的理论著作,它们分别是《马克思主义与形式》(1971)、《语言的牢笼》(1972)和《政治无意识》(1981)。这三部著作被学术界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代表性著作。其中的核心思想构建了杰姆逊的辨证阐释理论。

《政治无意识》的副标题是“作为社会象征行为的叙述”,试图揭示阐释行为的各种动机和因缘。在理路上,这个命题的前提是艺术结构中的意识形态与日常生活中的意识形态关系问题。不过,杰姆逊对这个传统悠久的命题做了新的诠释。他认为,任何阐释都是建立在对文本改写的基础上的,一切批评理论都预设了一个处于优先地位的主要代码,以此来对文化对象进行转义重述。他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的基本立场上消化吸收和广泛运用20世

纪各种批评流派的阐释方法,尤其是运用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精神分析方法,对阿尔都塞和马歇雷的意识形态二元存在学说进行了重新阐释。在他的阐释中,日常生活的意识形态体现为政治的存在,表现为社会制度、政治学说和种种文化设施,这种意识形态构成了对人们深层无意识的压抑。杰姆逊把这种现象称为“政治无意识”。他提出,马克思主义阐释学应该研究文本的意识与政治无意识之间的关系,研究作为这一关系基础的生产方式、意识形态、文化和艺术文化等因素。在这个关系链条中,艺术文本实际上是作为社会政治无意识的象征结构而存在,为现实社会矛盾提供一个想像性的解决。

杰姆逊提出的“政治无意识”概念对于文学批评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他认为,“批评的过程与其说是对文本的内容的阐释,倒不如说是对内容的显示,是将被各种无意识压制力所扭曲的原初信息和原初经验重新揭示出来,恢复其本来面目。这种显示所要解释的是内容为什么会受到这样的扭曲,因而不能把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与对无意识压制力机制的描述分割开来。”

原型批评的主要理论特征

第一,注重对文学作品进行“远观”研究。

第二,原型批评特别重视文学创作与文学传统的关系。

第三,原型批评从神话、仪式出发研究文学创作及文学作品的内在结构,显示出注重原始文化形态的研究方向。

原型批评在“新批评”等形式主义文论占上风的背景之下,异军突起,形成了一种浩大的理论声势,并努力把这一理论运用于批评实践,取得了世所公认的成就。它的出现使得文学研究的思维空间得到较大拓展。它使文学研究不再局限在自身狭小的圈子里,就文学研究文学。原型批评注重把文学作品放到整个文学传统中加以分析研究,特别是对文学中文化因素的探求更有助于挖掘潜伏在文本背后的深层意蕴。

原型批评对当代文艺理论尽管做出了较大贡献,但也存在不足之处,主在表现在:其一,原型批评总是力图将丰富多彩的文学现象,归为一种或几种不变的模式,不利于文学创作,也不符合文学本身的实际。同时,把作家的创作完全看作传统的延续极易抹杀作家的创作个性。

其二,对文学的审美特性重视不够。文学固然需要从多角度来审视,文学研究当然可以从文化学、人类学、心理学等角度进行研究,但文学毕竟还是文学,它的最重要的一个特性就是审美。对文学审美特性的研究恰恰是原型批评的一个弱项。

其三,弗莱以神话故事所置换来的五种文学类型模式概括出西方文学发展的几个阶段,有其合理之处。

新批评的细读法

“细读法”(close reading )是新批评创造的一种具体的批评方法,它建立在对文本语义的细致分析的基础上。美国的文森特·B·雷奇对“细读法”作了绝妙概括,他说:

在进行细读时,新批评派的批评家一般要做的是:

1.挑选短的文本,常常是超验主义的诗或现代诗。

2.排除“生成”批评的方式。

3.排除“接受主义”的探索。

4.设想文本是一个独立自足的、非历史的、处于空间的客体。

5.预设文本是复杂的、综合的,又是有效的和统一的。

6.进行多重回溯性阅读。

文学批评与方法 课程总结

文学批评与方法课程总结 一、文学批评的定义 以一定的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批评家所面对的当代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包括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等)所作的研究、分析、认识和评价活动。 文学批评的研究对象 作家:毛泽东《论鲁迅》 作品:钟嵘《诗品》 作家作品:托尔斯泰《论莎士比亚及其戏剧》 文学流派:冯健男《<荷花淀作品选>序》 文学批评:韦勒克《当代欧洲文学批评概观》 文学批评的学科定位 文学史:是探讨各民族文学发展或世界文学中具体作家和作品的编年史研究。 文学理论:研究文学的普遍原理、一般规律、判断标准等。 文学批评:是分析和评价具体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学科。 二、文学批评的性质 艺术性科学 文学批评既评价优劣,揭示艺术的本质和规律,又创造批评意境和思想美,具有科学和艺术的性质。 三、文学批评的功能 (一)文学批评的阐释功能 阐释功能是文学批评的基本功能。所谓阐释,是指批评家对文本意义的探究和解释。 1、文学批评的中介作用 批评的纽带作用:作家——作品——读者 文学批评与作家:审美发现功能(朋友诤友) 车尔尼雪夫斯基最早发现托尔斯泰作品的特色,?°托尔斯泰伯爵最感兴味的却

是心理过程本身,心理过程的形式,心理过程的规律,用明确的术语来表达,这就是心灵的辩证法。 文学批评与读者:引导深入理解(平等对话) 夏志清:让历史活埋的作家重见天光 1961年,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由耶鲁大学出版。 夏志清颇为得意的是捧了四个人:张爱玲、沈从文、钱锺书、张天翼。 《小说史》重新给张爱玲定位,推许为”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 2、文学文本的意义阐释 文本释义即批评家立足文本,以解释者的身份分析、揭示作品中所展示和蕴含的意义,包括作品中所萌芽的新的倾向,以及作品中所体现的而作者本人却未明确意识到的东西。 文本释义的表现:对文本内容的阐释 对形式本身的阐释 《野草》:文本内容的阐释:韧性精神的颂歌 自我心灵的解剖 针砭社会的投枪 形式本身的阐释:独创性的散文诗 (二)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功能 通过文学批评中的价值导向,影响社会生活。 1、文学批评的社会评价作用 2、文学批评中的审美价值判断 (三)文学批评的哲学功能 1、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文学史的革新 2、文学批评与思维方式的革命 四、中国文学批评历史(古代) 先秦时期:孟子:以意逆志;庄子:得意忘言 魏晋南北朝时期萧统的《文选》开创了选本批评的先例。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及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一 一、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以意逆志 2、发愤着书说 3、妙悟说 4、六义说 5、无我之境 二、简答(每题10分,共30分) 1、试述《诗大序》的主要诗学观点。 2、试析《文心雕龙》的理论结构。 3、试述唐宋文道观的异同。 三、论述(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孔子“兴观群怨”说的理论内涵,并指出王夫之对此说的发展创新表现在哪些方面。 2、试述司马迁的“发愤着书”说的理论内涵。后世还有哪些文论家提出过类似观点?试述之。 答案要点: 一、解释(每题10分,共30分) 1、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深刻理解作品的方法。“逆”,此处即为“求”的意思;“志”,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意”的理解历代有分歧,旧注指说诗者之意,近代指作者之意,两者实际很难分开。所谓“以意逆志”,是指解说作品时,不要抓住其中片言只语而望文生义,也不应对某些夸张修饰作机械理解,而应当着眼于作品的实际,把握作品的全篇内容,加上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探索作者的志趣倾,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2、发愤着书说:是司马迁最重要的文论命题。愤,指作为创作动力的“怨愤”,司马迁指出“愤”是作家“意有所郁结”的情绪状态,即心理受压抑而不得伸展的状态。作家怨愤郁结,“不得通其道”,从而借创作发挥疏通,以恢复心理平衡。司马迁的发愤着书说揭示了“愤”是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力,以“愤”为创作动力,其作品具有较高的品质和质量。 3、妙悟说:是严羽提出的学诗的重要方法。妙悟原为佛语,指佛理高深莫测,不可言传,因而认识佛理不能靠逻辑推理或语言文字的解说,只有心领神会的方式才能进行。严羽认为学诗与学佛相似,诗歌意境空灵虚幻,变化无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对诗境的把握同样只有通过“悟”才能实现。 4、六义说:《诗大序》对《诗经》的诗体与艺术手法的归纳。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诗体,后三者指创作手法。 5、无我之境:王国维将“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二类。无我之境指审美主体把自己的意趣隐藏于客观事物之中,使客体表现上看不出主体的主观情感色彩。 二、简答(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诗大序》的主要诗学观点。 (1)情志统一论——对诗歌本质认识的深化。 (2)止乎礼义——儒家诗学的思想规范 (3)讽谏教化——对诗歌社会政治作用的强调 (4)诗有六义——儒家政教化诗体观的体现 2、试析《文心雕龙》的理论结构。 (一)文之枢纽——总原则(创作的原则,评价的标准) (1)依据什么指导创作:原道、征圣、宗经——文章根源于道,圣人文章体道,以圣人之经为文章标准。 (2)对不合道的着作的态度:正纬——事丰奇伟,辞富膏腴,无益经典而有助文章。(3)怎样解决文学演变:辨骚——酌奇而不失其贞,玩华而不坠其实。执正驭奇。(二)论文叙笔 (1)论文:《明诗》至《谐隐》十篇,有韵之文。 (2)叙笔:《史传》至《书记》十篇,无韵之笔。 (三)剖情析采

2022贵州财经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贵州财经大学 中国古代文学 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目录 第一章考前知识浏览 1.1贵州财经大学招生简章...................... 1.2贵州财经大学专业目录........................ 1.3贵州财经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历年报录比....... 1.4贵州财经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初试科目解析...... 第二章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就业前景解读 2.1贵州财经大学专业综合介绍................. 2.2贵州财经大学专业就业解析................. 2.3贵州财经大学各方向对比分析....... 第三章贵州财经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内部信息传递 3.1报考数据分析.............. 3.2复试信息分析.............. 3.3导师信息了解........ 第四章贵州财经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初试专业课考研知识点4.1参考书目分析.......... 4.2真题分析................ 4.3重点知识点汇总分析(大纲).... 第五章贵州财经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初试复习计划分享 5.1政治英语复习技巧 5.2专业课复习全程详细攻略 5.3时间管理策略及习题使用 第六章贵州财经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复试 6.1复试公共部分的注意事项 6.2复试专业课部分的小Tips

【学校简介】 贵州财经大学(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坐落于贵州省贵阳市,是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体,法学、哲学、文学、教育学、艺术学、理学、工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财经类大学,是贵州省委、省政府重点建设的贵州省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基地,入选贵州省一流大学专业重点建设项目、贵州省一流大学一流平台建设(培育)项目、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学校创办于1958年,原名贵州财经学院,1992年与贵州计划管理干部学校合并,2012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贵州财经大学,2018年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截至2018年12月,学校拥有花溪、河滨和鹿冲关三个校区,占地总面积5106.8亩,总建筑面积106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4.3亿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221万余册,电子图书160万余册,电子期刊3.6万余种;承办有国家统计局与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办的大数据统计学院1个,设有学院(部)17个;有本科专业62个,涵盖8个学科门类;有全日制在校生2.2万余人,其中:本科生1.9万余人,硕士研究生1796人,留学生21人;有教职工2009人,专任教师1297人;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设有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科研机构(基地)5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大学科创园1个,省级创新团队5个;获批贵州省人才培养基地5个;设有校级科研机构42个。

中国文学批评史考试重点(大学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批评史考试重点 一、先秦 美刺说:《诗大序》的概念,通过创作诗歌对政治情况和任务进行赞美和讽刺的观念。 诗言志:把诗歌看作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发露。【今文尚书·尧典】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 和。” 三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穆叔如晋。范宣子逆之,问焉,曰:“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穆叔曰:“……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 其是之谓乎!豹闻之,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 谓不朽。”(P14) 兴观群怨(P16):出自孔子,意在论述《诗》的社会效用。【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 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以意逆志(P21):出自孟子的文学主张。说诗者不要拘泥于个别字句的表面意义,而应当根据全篇去分析作品的内容。【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 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知人论世(P21):出自孟子的文学主张。要求必须对作者的生平思想及其所处时代有一定的认识。“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知言养气(P22):出自孟子。“知言”是指辨别言辞的能力。“养气”是指人的一种道德修养工夫。人们的道德修养、思想认识提高了,就自然会加强辨别 言辞实质的能力。 老、庄思想:1、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①主张自然的生活态度;②追求真淳人格、反对虚伪矫饰的精神;③表现对于人生忧患的悲哀之情;④主张寡欲、去欲, 把多欲视为带来忧患的原因。 2、崇尚自然无为。 3、意之所随不可言传,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 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 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4、虚静、心斋、坐忘。心思澄明,不被外物所乱,要虚静忘却一切,连自 己的存在也忘却的程度。 5、浪漫风格的表述。 二、汉代文学批评 《诗大序》:1、诗的产生和性质(P38,认为诗歌是人们内心的想法、情感)。“诗者,志之所至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 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2、诗于政治教化的关系。①诗歌是政治、社会的反映。“治世之音安以乐, 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认为社会 状况不同,所产生的诗歌的内容、情歌和风格也不同。“故变风发乎情,止 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表示出怀念旧日良好 风俗和感叹当今世道的思想感情。②诗歌对于政治、社会的功用。“诗教说”: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 美教化,易风俗。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3、诗的六义(P40)。“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 五曰雅,六曰颂。”对风雅颂的阐述:“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

(完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1)资料

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一般而言,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的是(儒家思想)。 2.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的是(道家思想)。 3.中国文学批评史体系的两大支柱(教化说)和(意境说)。 4.《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5.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三、填空题: 1.1927年,_陈中凡_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标志着现代形态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正式形成。 2.1996 年10月17日至21日由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等单位在陕西师范大学首次召开“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学术研讨会。 四、简答题 3.简述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表现形态。 (1)散见于子书中的文学批评;(2)笔记体的诗话和词话;(3)文人间来往的书信和各种文集的序跋;(4)评点;(5)散见于诗、词、小说、戏曲、经传训诂、艺人谚语的文学批评;(6)专门性的论著;(7)诗选和批注;(8)诗纪事及词纪事 五、论述题 1.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民族特色主要有哪些? 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以及中国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关。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历史悠久,独具体系,有其深刻性与正确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2.由于受到古代社会农业性和宗法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4.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义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5.由于汉语独特的结构和声律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从中总结出一套结构形式和使用技巧。“古雅”的审美范畴和“复古”的文学思潮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特色。 6.由于中国古代文学家和批评家往往一身二任,故其理论批评文字也往往也具有浓烈的文学性。 第一章先秦文学批评 一、单项选择题 1.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 2.称“诗言志”说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的人是(朱自清)。

中国文学批评史A卷(函授)(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中国文学批评史考核类型考试 A 卷别专业(班级) (本大题共9小题,10个空,每空1分,共10分) 诗言志 思无邪 浩然之气 物化(物我交融、物我同一) 毛诗序(诗大序) 发愤著书 诗缘情而绮靡 《诗经》、《楚辞》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 “虚静”说 (2分)“虚静”最早是老子 (2 )这是要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存在,抛弃—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 分)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出只有达到.知人论世 是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原则和方法。(2分)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

(4分) .发愤著书 《史记·太史公自序》:“《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2分)“愤”指作家意有所郁结,“愤”包含了个人怨愤的情绪,同时也显示了穷且益坚的意志,同 (4分) .得意忘言 (2分)在庄子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言外之意”。(4分) 自然英旨 提出“自然英旨”说。“自然英旨” (2分)二是指诗歌是抒发感情的, 为了抒发真挚的感情,就应该反对掉书袋(用典故)派和声律派,直以抒情

“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直寻”就是不假借用典 “直寻”说是钟嵘文学思想的核心。“直寻”与“自 (4分) (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孔子在《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提出了“诗可。(5分) “诗可以怨”是说诗可以“怨刺上政”,实际上就是说诗歌可以对现实中 《诗经》中许多民歌和一些文人作品 如著名的民歌《魏风》中的《硕、《伐檀》等,以及《小雅》中的《正月》,《十月之交》,《大雅》中的《桑、《民劳》等,或揭露,或批评,或讽刺,或讽谕,都可以说是“怨刺上(举其他的例子也可以)(5分) “诗可以怨”对我国后世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6分) 2.(说明,本题需联系《典论·论文》中具体内容进行论述,若未联系原文,

文学批评方法

第九章西方现代文艺批评方法的借鉴 20世纪欧美文艺批评形形色色,各种流派都有自己的理论、方法体系,同一流派中也存在不同见解,兴衰更迭,情况复杂。西方文艺批评流派及其方法,产生于外国一定历史条件下,与当时当地的文化背景密切联系,即使在欧美不同国家的文化也是各具独特的民族性和地方色彩,与中国特有的文化系统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我们研究外国文艺批评方法,要联系具体方法产生的时代及文化背景,了解其理论主张及方法,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加以比较辨析,才能正确借鉴。 特别要指出,西方各种批评理论与方法,往往与某种哲学观。念、美学思想、文艺理论或与某一门学科的理论密切相关。20世纪以来,欧美哲学表现为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对峙,随着战后情况的变化,在美学中表现为经验主义抬头和理性主义衰微,一个新的经验主义的时代开始了。在艺术理论上继承了18世纪末浪漫主义兴起以来,强调艺术创作中的无理性和直觉能力的理论;弗洛伊德学说更加推进了无理性的导向;艺术被排斥在社会主流之外,与现代主义兴起同时表现出反写实、反传统、反理性的偏向,强调主观,倡导表现,关注审美经验,注重形式,从模仿论走向表现论。在文艺批评上摆脱传统批评模式,批评对象从以作家创作为中心转移到以作品文本和读者为中心。批评范围由作家身世及社会文化背景缩小到文本的语言文字;从阅读作品研究接受转移到抛开作品去研究阅读接受。总的看来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脱离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注重形式,分析作品本文;二是引进现代学科成果,使哲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心理学向文艺批评渗透结缘,注重综合互补,开拓新方法。我国80年代文艺研究出现“由外向内转”的趋向,如果走向极端,把作品与外部联系分割开来,将使文艺远离社会,使批评走向歧路。这方面西方就为我们提供了借鉴。 由于西方各种文艺批评理论、方法,都是一门专门学科,加上流派繁多,本章只能就几种主要批评方法概略评介,供大家批判地学习,为发展和完善现代文艺批评方法论提供借鉴。 第一节新批评 新批评的产生 新批评又称形式主义批评、本体论批评或本文批评。它产生于20年代的英国,30年代出现于美国,四、五十年代在英、美红极一时,60年代在法国形成一个高峰,成为一股国际性的文学理论批评思潮,之后逐渐衰落。但作为一种批评方法,仍然活跃于西方,特别是大学的文学课堂。美国韦勒克就是当代新批评的著名代表。 新批评得名于1941年美国兰索姆发表的《新批评》一书的标题。所谓“新”,主要是针对英美传统的旧式批评流派而言。它是在反对只注意作家,从历史、道德、心理或社会等外在方面去寻求作品解释的流行批评倾向,一为适应现代派文学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直是一种适用于现代派文学的批评方法。新批评只强调研究作品本文,中心是探讨作家如何表现他们的经验和感爱?作品如何通过形式产生美学效果?兰索姆的《新批评》提出了“本体论”的主张,体现了新批评的根本特点,即认为文学的研究对象只限于作品本身,把作品本文看作文艺批评的出发点和归宿。新批评发展了20年代苏联动形式主义批评理论,使文艺批评的中心从作者引向作品。兰索姆认为“新批评几乎可以说是由理查兹开始的。”因为英国理查兹所代表的语义分析学为其提供了批评方法。而被认为是新批评派的创始人的文略特,作为新批评派的批评家、现代派诗人,他所提出的有机形式主义的文学观和象征主义的诗歌理论。奠定了新批评的理论基础。 理查兹从语义研究出发,把语言的使用分为“科学性”的和“感情性”的,前者的功用是指事称物,传达真实信息;后者的功用则是激发人的情感和想象。前者是真实的陈述,是科学的真,后者是所谓的“伪陈述”,是艺术的真。艺术的真实不等于客观事实。他强调文学作品在读者心理上产生的效果,认为一部作品只要总的效果是统一的,前后连贯具有内在的必然性,使读者觉得合情合理,就具有艺术的真实。因此文学作品本身符合逻辑,就形成了一个独立体,不必仰仗历史或科学来取得存在的理由,因而在批评中也无须用实证的态度来进行。 艾略特针对浪漫主义的表现理论,宣称:诗不是放纵情感,而是逃避情感,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因为艺术的情感不是个人的,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诗人要表现这些情感就必须找到与这些情感密切

中国古代文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习题集(有答案哦)

中国古代文论 彭玉平编著 中山大学出版社

目录 绪论……………………………………………………………………………………()基本知识…………………………………………………………………………() 思考题……………………………………………………………………………() 同步练习…………………………………………………………………………() 参考答案…………………………………………………………………………()第一章先秦两汉文学理论……………………………………………………………()基本知识…………………………………………………………………………() 思考题……………………………………………………………………………() 同步练习…………………………………………………………………………() 参考答案…………………………………………………………………………()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基本知识…………………………………………………………………………() 思考题……………………………………………………………………………() 同步练习…………………………………………………………………………() 参考答案…………………………………………………………………………()第三章唐宋金元文学理论……………………………………………………………()基本知识…………………………………………………………………………() 思考题……………………………………………………………………………() 同步练习…………………………………………………………………………() 参考答案…………………………………………………………………………()第四章明清诗文理论…………………………………………………………………()基本知识…………………………………………………………………………() 思考题……………………………………………………………………………() 同步练习…………………………………………………………………………() 参考答案…………………………………………………………………………()第五章明清戏曲理论…………………………………………………………………()基本知识…………………………………………………………………………() 思考题……………………………………………………………………………() 同步练习…………………………………………………………………………() 参考答案…………………………………………………………………………()第六章明清小说理论…………………………………………………………………()基本知识…………………………………………………………………………() 思考题……………………………………………………………………………() 同步练习…………………………………………………………………………() 参考答案…………………………………………………………………………()第七章近代文学理论…………………………………………………………………()基本知识…………………………………………………………………………() 思考题……………………………………………………………………………() 同步练习…………………………………………………………………………() 参考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考试重点内容(填空和名词解释) doc

中国文学批评史考试重点内容 一、填空题。 1、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2、孔子关于诗三百的论述:思无邪。 3、庄子对音乐的论述:天籁、地籁、人籁。 4、人生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 5、李渔的戏曲理论著作:《闲情偶寄》。 6、最早提出“文人相轻”:曹丕《典论》。 7、黄庭坚:“点铁成金”、“夺胎换骨”。 8、“滋味说”:钟嵘《诗品》。 9、“诗有别才”:严羽《沧浪诗话》。 10、六才子书:《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传》、《西厢记》。 11、唐?诗学理论:陈子昂“兴寄”说。 12、第一篇评论词的文章:李清照《词论》。 二、名词解释。 1、孔子——兴观群怨 语出《论语》。兴,指诗对读者的思想感情有启发和陶冶的作用。观,指诗能够帮助读者认识风俗的盛衰和社会的中得失。群,指诗能够帮助人们统一思想,加强团结,交流感情。怨,指诗可以用来批评政治,表达民情。“兴观群怨”说是孔子“诗教”思想的体现,强调了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孟子——①知人论世 语出《孟子》。指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知人论世”这一学说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重大,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被称为“中国文艺社会学批评的真正始祖”。 ②知言养气 语出《孟子》。“知言”是指辨别语言文辞是非美丑的能力。一个人的语言文辞体现他的内在品格。“养气”是指人要修养自己的内在品德,培养高尚情操。“知言养气”强调了只有具备高尚的人格,才能辨别各种言辞的实质,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它对后世曹丕的“文气说”、韩愈的“气盛言宜说”的形成都有影响。 ③以意逆志 语出《孟子》。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所谓“以意逆志”,是指读者不要望文生义、机械理解作品,而应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而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孟子的这种诗歌鉴赏方法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 3、庄子——得意忘言 语出《庄子》。言词是表达意思的,既然已经知道了意思,就不再需要言词。后比喻彼此心里知道,不用明说。“得意忘言”对文艺创作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往往要求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得意忘言”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它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4、韩愈——不平则鸣 语出韩愈《送孟东野序》。受社会现实影响,当作家的思想感情波澜不平时,就会诉诸作品。“不平则鸣”是作家遭到不平后,对现实的积极干预和对不合理现象的愤怒抗争。韩愈所说的“不平”是广义的,既包括遭受压抑、排挤、打击、迫害等的不平,也包括“道”之不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及答案(第三套)

第 1 页 【共 3 页】 试卷部分 XX 学院XX 至XX 学年X 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课程名称:《中国文学批评史》 (试卷编号:Z ) (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方式: 考试 考查 闭卷 开卷 仅理论部分 其他 ) 学院: 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班 级: 级 班 学号: 姓名: 任课教师: 考试地点: 考试时间: 月 日 时 分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题,每题5分,共20分) 1.“知人论世” 2.“自然英旨” 3.“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4.理、事、情论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题,将作品选项字母标号填入对应的作家空格。共 10分) A.《楚辞章句序》 B.《报任少卿书》 C.《宋书·谢灵运传论》 D.《池北偶谈》 E.《论诗三十首》 F.《石林诗话》 G.《诗式》 H.《答李翊书》 J.《与王驾评诗书》 K.《答洪驹父书》 L.《词源》 M.《闲情偶记》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毛诗大序》的文学观点。 2.简述苏轼的文学主张。 请考生注意:答题时不要超过“装订线”,否则后果自负。

第 2 页 【共 3 页】 四、分析题(本大题共2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分析、评价所举文论作品反映的观点。 “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2.分析下面文论片断所表现的创作论特点。 “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题,限选做一题。20分) 1.谈谈唐人对“兴”的讨论。 2.论司空图诗论的理论渊源。 请考生注意:答题时不要超过“装订线”,否则后果自负。

文学批评期末考试

一.先秦部分 (一)诗经中关于“诗”的两种观念 1.强调诗歌具有一种美刺功能 2.朦胧地拥有诗缘情的意识 (二)史书《国语》《左传》《尚书》中的两种观念 1.献诗讽谏说 2.观诗知政说 (三)孔子 1.确定了文学批评的标准 (1)思无邪 (2)中和之美 (3)尽善尽美 (4)崇尚雅正的锋哥 2.明确了文学的社会作用:兴观群怨 (1)兴:孔安国:“引譬连类。”创作层面。 朱熹:“感发志意。”欣赏层面 读者在阅读欣赏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兴发感动,是一种由此及彼得情感体验由诗歌而引起的联想。 《论语*学而》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人的修养要做到精益求精) 《论语*八佾》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 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兴”的历史背景——春秋以来赋诗言志的传统和断章赋诗的风气,不拘泥于原有的诗意,赋予诗更广泛的意义。 A.好处:诗的广泛运动 “兴” B.坏处:断章取义,过分主观化 (这一缺点到孟子时才有所改观,孟子主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2)观:郑玄:“观风俗之盛衰” 朱熹:“考见得失。”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具有“观”的功能。因而杜诗具有史谏功能。 (3)群:孔安国:“群居相切磋。” 朱熹:“和而不流。” 诗能聚集人们在一起用诗来互相砥砺。 (4)怨:孔安国:“怨刺上政。”

朱熹:“怨而不怒。 杜甫《客从》仿乐府诗创作泉客珠鲛人泣珠 (5)“兴、观、群、怨”的作用及影响 称为反对文学脱离现实的有利武器 《文心雕龙*比兴》:“汉代诗刺道丧兴义销亡。” 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是对“兴、观、群、怨”的继承 对创作影响:杜甫、陆游、辛弃疾……诗歌创作的影响 (四)孟子 1.孟子的文论思想 (1)知言养气说 《孟子*告子》《孟子*公孙丑上》 ①浩然正气的内涵 浩然正气,指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而形成的崇高的精神气质蕴涵,所表现出来是一种由道与义凝聚而成的凛然正气。 A.至大(即非常的强大,浩然之气充塞于天地之间,无处不在的特点) 一种抽象的精神状态,而不是一种客观实体,通过不断的时间可以体会到它的存在,还可以和我们的生命融为一体,达到天地合一。 B.至刚(指浩然之气的无坚不摧)【文天祥《正气歌》】 C.配义与道(以直养)【直:正直。养:培养】 D.集义所生(用正义的积累去产生) 养浩然之气,须积极的行动,不能半途而废 养气:指人的内心道德修养的功夫。即人的内在品德的充实之美。养气需要配义与道,需要长期修养、锻炼,还要不受任何外在环境的干扰,威胁和利诱,始终坚守自己的操守。即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知言(即辨别语言、文辞、是非、美丑的能力,尤其是能辨别四种错误言辞的能力)“詖言知其所蔽,淫词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 片面之言辞过分的言辞歪曲的言辞 这种辨别能力应用到文论当中,就是鉴赏判断文学作品的能力。 孔子: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言为心生”人言为人品的表现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讽喻诗 高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人。 A.知言与养气的关系 养气是知言的前提,知言植根于养气。养气能使人的道德修养、思想认识提高,自然而然便加强了辨别。语言文辞是非美丑的能力。 B.影响: 曹丕《典论*论文》提出文以气为主的观念 刘勰《文心雕龙*养气》 韩愈“气盛言宜”——见《答李翊书》 苏轼对李白的评价“气盖天下”——见于《李太白碑阴记》 苏辙对司马迁的评价“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2)以意逆志(孟子文学批评的方法论之一)

汉语言文学模拟试题

汉语言文学模拟试题(一) 一、判断题 1、素月分飞,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2、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3、“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出自宋代陈师道的《江城子》。() 4、“梨花院落溶深月”的下句是“照水红蕖细细香”。() 5、吴方言以上海语为代表。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口的8.4%。() 6、现代汉语的语音音节界限分明,乐音较多,加上有高低起伏变化的声调,因而具有音乐性强的特点。() 7、现已发现的甲骨文全部单字有4500个,其中已认识的1000个左右。() 8、从1956年到1964年,全国有8个省和自治区的35个县以上地名经国务院批准更改了生僻的地名用字。共精简生僻字30个。() 9、“霜前暖,雪后寒”和“人心齐,泰山移”都属于规戒谚。() 《中国名胜词典》由中国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选收全国名胜古迹约5000条。 () 10、 11、“欢送词”应有五个要素:表示惜别,感谢合作,小结游程,征求意见,期盼重逢。() 12、先秦散文中最具有文学价值的首推《庄子》。() 13、张衡的《归田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描写田园隐居乐趣的作品。() 14、《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诗中最优秀的作品,也是古代叙事诗的代表作。() 15、《花间集》是我国最早、规模最大的文人词选集。() 16、“张三影”和“贺梅子”分别指的张先和贺铸。() 17、李清照在理论上确立了词体的独特地位,提出了词“别是一家”之说。() 18、《琵琶记》表现出的舞台艺术的完整性,达到了元代戏曲创作的最高峰。() 19、《赵氏孤儿》是我国最早流传到国外的古典戏剧著作。() 20、在语言方面,《水浒传》堪称中国白话文学的一座里程碑。() 21、明代“唐宋派”的代表作家是归有光,代表作品是《项脊轩志》。() 22、在艺术上代表了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所已达到和能够达到的最高水平的小说是《儒林外史》。() 23、况周颐评价纳兰性德是“围初第一词人。”() 24、清代桐城三大家中,刘大槐提出了“义法”的主张。所谓“义”指的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所谓“法”,指的是形式技巧,包括结构条理及对材料和语言的运用等。()

《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题 (课程代码 262338) 一、单选题 1、朱熹《论语章句集注》对孔子“诗可以兴”中的“兴”的解释是 (c)。 A.和而不流 B.引譬连类 C.感发志意 D.考见得失 2.最早指出“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一看法的古代文论家是( d ) A.陆机B.刘勰C.钟嵘D.曹丕 3."诗人之赋丽以则,词人之赋丽以淫",是(b )关于辞赋的观点。 A、司马迁 B、扬雄 C、班固 D、刘安 4、《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 b ) 。 A.读者懂得作品主题思想即可,不必欣赏语言 B.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味外之旨” C.文学作品只要思想正确,不必追求语言美 D.读者只须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语言并不重要 5.“文由胸中出,心以文为表”这两句话出自( C )。 A.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B.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诗》 C.王充的《论衡?超奇》 D.《毛诗大序》 6、提出“诗缘情而绮靡”的文论家是( b) A.曹丕B.陆机 C.刘勰D.钟嵘 7、认为“文以气为主”,因而提出了“文气”说的古代文论作品是 (b ) 。 A.《文心雕龙·体性》 B.《典论·论文》 C.《诗品序》 D.《文赋》 8、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中最早提出以“滋味”论诗的是 (b) 。 A.庄子 B.钟嵘 C.孟子 D.刘勰 9、在中国文论史上,首次提出“兴象”这一概念的人是(b ) A.陈子昂 B.殷璠 C.刘禹锡 D.司空图 10、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作了比较,指出二者写作的方法分别是( b)。 A.“因文生事”和“以文运事” B.“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 C.“因事作文”和“文事相济” D.“因事生文”和“因文运事”

文学批评学01资料

文学批评学是研究文学批评的学科,它是一门尚在建设中的学科,从发生学的角度说,文学批评几乎是随着文学的产生而产生,但文学批评学的成熟和繁盛是在20世纪。所以20世纪称为批评的世纪。 文学批评,是以一定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批评家所面对的当代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包括文学创作、文学接受和文学理论批评现象,而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为主)为主要对象的研究活动;它的目的和任务是对文学现象作出判断、评价,指出其思想上、艺术上的得失和所以得失的原因。 关于文学批评的性质: 1、文学批评是一种科学研究活动。 2、文学批评以一定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 3、文学批评对象是以具体的作品为主的文学现象。 4、文学批评的目的和任务是对文学现象作出判断、评价,指出其思想上艺术上的得失和所以得失 的原因。 文学批评思维的性质 1、文学批评整体说来属于逻辑思维,但包括了不可缺少的艺术思维成分。 2、文学批评要把理性思维方式与感性活动方式沟通与融合,把逻辑思维方式艺术思维方式沟通与 融合,把思辨性与感悟性沟通与融合。 文学批评思维的特征: 1、实证性:作为科学研究活动,文学批评应该是实事求是的,所以它有文学批评所依据的事实应该是确凿无误的。 2、思辨性:文学批评作为理性思维活动,具有思辨性,思辨性强调的是科学抽象。 3、审美性:主要指文学批评遵循文学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简单说就是是强调在文学批评过程中要尊重文学的文学性。 文学批评的历史: 中国文学批评的源头在先秦时期。 中国文学批评源于对《诗经》的评论。 孔子强调“文”与“质”的完美统一,提出“文质彬彬”、“情欲信,辞欲巧”。 孟子提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解诗方法。 庄子言论中对后世文学批评意义解读产生重要影响的观点是得意忘言。 两汉的文学批评对《诗经》和楚辞的评论。汉代代表了从经学角度解说诗歌批评模式的是《毛诗》。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空前繁荣的时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更加关注文学的“缘情”、“绮靡”特点的品评、分析。 曹丕《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气为主”,这“气”指天赋的气质、个性。 萧统的《文选》开创了选本批评的先例。 钟嵘在《诗品》中提出了“滋味”的评诗标准,这“滋味”其实就是一种审美感受。同时他还将诗歌风格与诗人精神个性结合起来评诗。 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提出了“六观”的文学批评方法。《知音》篇是专门研究文学批评的篇章。

川农《中国文学批评史(本科)》17年3月在线作业

川农《中国文学批评史(本科)》17年3月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共20 道试题,共100 分。) 1. 30、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说的是( )。 A. 《文心雕龙·神思》 B. 《典论·论文》 C. 《诗品序》 D. 《文赋》 正确答案: 2. 39、在中国文论史上,首次提出“兴象”这一概念的人是() A. 陈子昂 B. 殷璠 C. 刘禹锡 D. 司空图 正确答案: 3. 23、“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几句论述出自于。 A. 《毛诗大序》 B. 《报任安书》 C. 《论衡·艺增》 D. 《史记·屈原列传》 正确答案: 4. 11、《庄子》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教材认为是( ) 。 A. “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 B. “虚静”和“物化” C. 仁政和人性论 D. 崇尚自然,反对人为 正确答案: 5. 15.“文由胸中出,心以文为表”这两句话出自()。 A.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B. 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诗》 C. 王充的《论衡?超奇》 D. 《毛诗大序》 正确答案: 6. 27、认为“文以气为主”,因而提出了“文气”说的古代文论作品是( ) 。 A. 《文心雕龙·体性》 B. 《典论·论文》 C. 《诗品序》

D. 《文赋》 正确答案: 7. 24、王充在《论衡·佚文》里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是( ) 。 A. “讽谏” B. “疾虚妄” C. “文为世用” D. “知人论世” 正确答案: 8. 22、教材指出:《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揭露和批判现实黑暗方面,又必须( )。 A. “怨而怒” B. “主文而谲谏” C. “劝百而讽一” D. “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正确答案: 9. 19、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 A. “疾虚妄”说 B. “发愤著书”说 C. “养气”说 D. “讽谏”说 正确答案: 10. 2.孔子对《韶》乐的评价是()。 A. “尽美矣,未尽善也” B.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C. “未尽美也,亦未尽善也” D. “尽美矣,又尽善也” 正确答案: 11. 16、“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出自() A. 《两都赋序》 B. 《法言》 C. 《西京杂记》 D. 《文赋》 正确答案: 12. 3.庄子的“得意而忘言”说对古代文学理论的影响,主要是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中注重()。 A. 言意并重的传统 B. “意在言外”的传统 C. “神在形外”的传统 D. 形神并重的传统 正确答案: 13. 31、《文赋》探讨的重点问题是如何( ) 。 A. 进行艺术构思 B. 确立中心思想 C. 铸造文章语言

中国文学批评史考试复习题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小题10分)。 1、以诗为词:即以写诗的态度来填词,将诗的题材,内容,手法,风格等引入词的领域并使之扩展,开拓新词境,提高词的格调。苏轼“以诗为词”,是对词的狭隘题材的解放,是对词的表现功能的开拓,是对词境的大力拓展,给当时内容狭窄柔软乏力的软绵绵的词风,注入了诸多新的血液,使词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艺术表现力增强,艺术风格焕然一新,因而极大地增强了词的活力。“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即是把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突破了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苏词中较成功的表现有用题序和用典故两个方面。 2、“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其经典著作《人间词话》中把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种,并作了简略说明:“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无我”主要是从主体的情感状态表达的显隐来区分的,“有我之境”中主体的情感状态调动得较为充分,表达得也比较情绪化,具有丰富的情感色彩和渲染意味,所以一般呈现为“宏壮”的境界。而“无我之境”则主体的情感表达得较为深曲,心态较为平和,所以一般呈现为“优美”的境界。他又引用西方美学思想中有关优美和壮美的区别来概括这两种境界的基本形态的美学特征:“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3、诗赋欲丽: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论及文学体裁的区别时说:“夫文本同而未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诗赋欲丽”指的是诗歌和辞赋要求华丽,曹丕最早从审美角度指出诗歌的创作要求。这一主张,一方面肯定了文学必须具有美感,在文学与非文学之间划出了初步的界限;另一方面他除“丽”以外没有对诗、赋提出政治、伦理上的要求,第一次表现出将诗赋从政治,伦理的附庸地位解脱出来的倾向。“诗赋欲丽”是对建安文学的创作倾向的基本概括,表明了建安文学逐步向词采华丽发展,是文学自觉的本体要求,顺应时代对诗赋提出的总体审美规则。 4、《曲律》:又名《方诸馆曲律》是代著名戏曲理论家与作家王骥德晚年所作的戏曲论著,也是他在曲论上最有贡献的著作。内容是论述南北曲的源流、宫调、作曲和唱曲方法,兼及剧本结构、情节、宾白、科诨等;同事也评论到杂居、传奇、散曲等作品。王骥德在《曲律》中主张:一、戏剧作家,必须广泛学习国风、《离骚》以及乐府诗词、戏曲各方面的优秀遗产,丰富文学素养。二、关于戏剧结构,他主张贵剪裁、贵锻炼、突出重点,抓住头脑,俱为卓见。三、曲家多不注意宾白,他认为不能轻视。他指出白不易作,“其难不下于曲”。四、他认识了戏剧的社会教育作用,要求作品要重视内容;但他所强调的内容是有关风化,这就表现了他的封建观点。 二、简答题(共20分,每小题10分)。 1、《尚书·尧典》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水,律和声。”请简要回答“诗言志”说的内涵和影响。 “诗言志”的意思是诗是用来表达人的意志的。“诗言志”的内涵十分丰富,各人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本文认为“诗言志”是说“诗是言诗人之志的”,这个“志”的含义侧重指思想、抱负、志向。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所以人们在诗中所反映的志愿也不一样。 ①改善生活:人类的基本愿望就是生存,人们都希望改善自己的生存状态。对于吃不饱穿不暖的普通老百姓来说,希望改善自己的生活状态的愿望就更加强烈。 ②渴望爱情:人类还有一个基本要求就是渴望获得爱情,过上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那些难以获得爱情,难以过上正常家庭生活的人,对爱情与正常的家庭生活的渴望之情,会更加强烈。知识分子同样也希望过安定而快乐的家庭生活,但是由于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缚,诗人不大在诗中直截了当地表达这种愿望。 ③实现人生价值:当然许多知识分子除了温饱以及安定而快乐的家庭生活外,还希望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许多知识分子在前进的道路上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有所作为的人往往都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这也反映在他们的诗中。一些政治家则往往在自己的诗里表现出自己安邦定国的宏伟抱负。 朱自清先生认为这是中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诗言志辨序》),对后来的文学理论有着长久的影响。由于“诗言志”概括地说明了诗歌表现作家思想影响的特点,也就涉及到诗的认识作用。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来,诗人的“志”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无不受阶级地位的制约。人们通过言“志”的诗,也就能在不同程度上认识社会。古人对这一点没有作出明确的阐述,但已意识到诗的这方面的作用。《礼记?王制》云:“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汉书?艺文志》云:“《书》曰:‘诗言志,歌永言。’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时,咏其声谓之歌。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这说明,古人在“诗言志”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