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清代著名魏碑书法大师赵之谦

清代著名魏碑书法大师赵之谦

清代著名魏碑书法大师赵之谦

赵之谦的生平

赵之谦1829年-1884年,中国清代著名的书画家、篆刻家。汉族,浙江绍兴人。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撝叔,号悲庵、梅庵、无闷等。

在晚清艺术史上,赵之谦无疑是最为重要的艺术家之一。在书法上,他是清代碑学理论的最有力实践者,其魏碑体书风的形成,实得碑派技法体系进一步趋向完善,从而成为有清一代第一位在正、行、篆、隶诸体上真正全面学碑的典范。

赵之谦用用毛笔之柔化刀刻之刚,化掉了板滞之气,增强了书写性,堪称一代大家。他的篆书、隶书、行书、楷书;结字强调“疏可走马,密不透风”,风格个性鲜明,大气磅礴。

赵之谦的书法初师颜真卿,后取法北朝碑刻,所作楷书,笔致婉转圆通,人称“魏底颜面”;篆书在邓石如的基础上掺以魏碑笔意,别具一格,亦能以魏碑体势作行草书。

他一生在诗、书、画、意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赵之谦在《章安杂说》中记道:“二十岁前,学<家庙碑>,日五百字。”可见其于颜体,用功极勤。

在《章安杂说》中亦看出他倾心六朝古刻之心态:“六朝古刻,妙在耐看。猝遇之,鄙夫骇,智士哂耳。瞪目半日,乃见一波磔、一起落,皆天造地设,移易不得。必执笔规模,始知无下手处。不曾此中阅尽甘苦,更不解是。”

三十多岁时,赵之谦逐步地完全放弃了颜体书而转向了北魏书法。

赵之谦50岁以后最终完成而至“人书俱老”之境,直逼南北朝高手,有目共睹。正如其自称:“汉后隋前有此人” 。

赵之谦于篆书,源自邓石如、吴让之,其次受同事胡澍影响。主要是师法邓石如。然而,赵之谦与吴让之的最大区别,便是不墨守成规,师法邓石如而不死守邓法,化人为己用。

他评邓石如,天分四,人力六;而包世臣天三人七;吴让之天一人九;自己则是天七人三。凭天分则在诸人之上。

赵之谦初学邓石如,而后上溯汉碑。以赵之性格,不死守一法,更不拘于某家某体,甚至某碑,故其师法汉隶,终成自家面貌。

赵之谦作品最多、传世最广的是行书。35岁前作品多行书,皆自颜体,细审之,与何绍基有同出一辙者,温文尔雅,雄浑而洒脱。35岁时,则开始疏远“颜风”了,在十月作篆书四言联为魏稼孙补款时,则字形由长方变方扁,虽然点划还未完全脱离“颜风”,而已由量变开始质变。36岁之后此种颜体行书便再不复作。

唯有赵之谦,始将北魏书笔法直接运用到行书之中。因此,它没有前人所遗留下的“参照物”,从某种意义上讲,其行书作品的完全成熟要晚于正书、篆书以及隶书,是最后才得以羽化成形的。

一个人的书风,各种书体最终如果能得到统一,则其必具独到风格。50岁之后的赵之谦,尤其是他最晚年的作品,各种书体均已达到了“人书俱老”的境界。所可惜的,是赵之谦平生少作草书,从中年草书《为犍汀草书集圣教序联》观之,浑厚质朴中见飘逸,亦全出自北魏笔法。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赵之谦《许氏说文叙》书法浅议

赵之谦《许氏说文叙》书法浅议 摘要:《许氏说文叙》是赵之谦具有代表性的篆书作品之一,现存于故宫博 物院,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书法价值等。对其书法风格的分析探讨,对研究赵 氏书风演变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许氏说文叙;赵之谦,风格 一、《许氏说文叙》概况及其流转 (一)相关人物简介 赵之谦(1829—1884年),道光九年七月九日生于绍兴府城不远的开元寺东 大坊口。字益甫,号撝叔、铁三、冷君、憨寮,会稽人,咸丰己未举人,官江西 鄱阳、奉新知县。赵之谦有很多身份,书法家、篆刻家、画家、诗人、学者,尊 称为金石大家。他的双重性格与他的才华和坎坷生涯相得益彰,一是落拓不羁、 遗风余韵的气质;一是谨慎缜密、细致入微的态度。赵之谦十七岁“始习金石之学。”他三十岁至四十四岁前后,是他实现诗、书、画、印的关键十年,也是他 艺术生涯中最辉煌的进程。居留京师,他接触到了大量艺术资料,在北碑造像上,对他的书法篆刻研究有深远影响。寻碑访古,“奇赏疑析,晨夕无间”。在著述 方面,完成了《六朝别字记》《勇庐闲话》等。《艺舟双楫》理论著作是赵之谦 由颜体转为北魏书的理论著作。 (二)《许氏说文叙》概况 故宫博物院收藏一册赵之谦书《许氏说文叙》,八开,字体小篆,共三百十 一个字。每开纵32.5厘米,横57.3厘米。赵之谦对文字学深有造诣,此册篆书 便是节录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一段,很有溯源求本之意。通过辨别推断,此册 当是赵之谦为弟子习字用所书范本,上款“方壶”应为其弟子或爱其书者。此册 书法结构谨严,篆法精丽,起讫之处未用藏锋,其意为了让弟子们更方便观察笔 的动向,悟其运笔动作,已而获得了一种无意的效果,使之不同于一般篆书对称

碑帖融合与赵之谦行书的风格演变

碑帖融合与赵之谦行书的风格演变 赵之谦集诗、书、画、印于一身,书法颇具影响,是中国晚清书坛的一颗璀璨明星。他凭着自身的艺术才情和对书法创作无止境的追求,创造出许多书法珍品,为晚清书法树立了一座丰碑。近年来,对于赵之谦,不管是实践创作还是学术研究都不乏其人,对其书学经历、技法特征和美学思想等进行了探究,而关于赵之谦行书在碑。 一、清代碑学的文化背景 乾嘉时期,金石考据之学兴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整理及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不可估量的价值,不仅使书法艺术得到了根本性的变革,而且在理论上阐释了古代字体的演变和功能,在创作内容及形式上更加丰富,使文字学和金石学空前繁荣,为碑学奠定基础。 经过清初学术思潮的发展,在中后期整个书坛已形成碑学鼎盛、帖学式微的局面。在这个转折时期,时势造英雄,清代学者阮元站了出来,他以自己显赫的政治地位和学术影响力,对清代碑学的建立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阮元的《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帖论》(以下简称“二论”)标志着碑学从此在这个时代正式形成。“二论”在书法史学观、北碑地位的确立、地域书风的形成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而阮元的复古思想更为明显地贯穿于他书学思想的始终。他的复古与整个清代学术思潮紧密相关。梁启超说:“综观二百余年之学史,其影响及于全思想界者,一言以蔽之曰:‘以复古为解放。’推之及书学亦然,这正是阮元书学思想的核心所在。” 阮元书学理论的产生,为碑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在后来打破了清代“馆阁体”独占书坛的地位。阮元坚持复古求真和以古为徒的原则,迎合清代书家们好古的风尚。书家们纷纷弃帖从碑,整个书坛从此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赵之谦曾经深刻研读阮元“二论”,受其引导转向北碑阵营。然而,赵之谦能够根据自身学帖的体会有所取舍地接受北碑石刻,对魏碑楷体情有独钟,为后期行书风格的形成做了

赵之谦手札行书探析

赵之谦“信札小行书”中的碑派风韵探析 程祥忠 摘要 本文通过赵之谦的手札小行书来探究其风格内的碑派元素, 赵之谦的碑派手札小行书的形成与他求新求异的个性有很大的关系,他的手札小行书将魏碑的笔法与帖派行书的流美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内有劲骨外有韵致的新体系,这个新体系的衍生有别于传统的碑派与帖派,赵之谦是真正把碑帖的精神融入了笔端,形成了自已的笔墨艺术语言, 他的手札小行书不仅具有北碑的雄强,还具有南帖的书卷气, 是他真正把碑的方严精神融入到帖中,完成了碑帖在形神的结合,他的成功实践对后世书法的字型演变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赵之谦崇碑手札小行书求独求新 一, 赵之谦的魏碑书风形成因素 1,早年师法颜体,多涉宋人及其他古帖 赵之谦早年学习书法由颜体入手,35岁前的行书作品大多是出自颜体,例如33岁时写的行楷“三辰两金对联”就是那个时期学颜的作品,赵之谦在《章安杂说》中记道:?二十岁前,学《家庙碑》,日五百字,无所得,遍求古帖,皆涉一过,亦不得。后于一友人家见山谷大字真迹止十余,若有所悟。偶临《石门铭》笔势顿异,觉从前俗骨渐磨渐去。然余未尝学山谷一字。?①由此自叙可知二十岁前对颜体用功极勤,并且“遍求古帖,皆涉一过,”说明他早期学习的范围很广。“无所得”也是正常情况,因为在早期阶段重在继承和临摹,要想有所变化和心得,可能性不大。赵之谦既言是受了黃山谷的启发,从中有所悟,却又未尝学一字,这应该是从黄山谷中找到了灵感,是学其理,而非技术层面上的简单临摹,赵之谦比别人高明之处就在于能触类旁通,能通过外在的形悟到根源。 在同时代还有一位书家何绍基,他对赵之谦也很有影响,何绍基也是学习颜字,两者比较,则无论在形,神上都很相似。倘若因写的像而便说赵学何,显然缺少依据。但两人书风确实有着相近的联系, 因此受何的影响也为合理,这种联系用同出一门颜体来解释可谓更洽当,可见赵之谦早年的书风多学唐人。

赵之谦 《许氏说文叙册 》

赵之谦《许氏说文叙册》 【释文】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官以乂,萬民以察,蓋取諸夬夬揚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也。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於竹帛謂之書。書者,如也。以訖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體,封于秦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可見,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爲名,取辟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至孔子書六經,左邱明述春秋傳,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說。許氏說文敘。 赵之谦篆书许氏说文叙册。纸本,纵32.4cm,横57.5cm。每页10行,行4字。此册篆书节录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一段,末开识云:“方壶属书此册,故露笔痕以见起讫转折之用。”署款:“之谦”,款上押“赵氏之谦”印。无鉴藏印记,未见著录。从赵之谦识语推测,此册当是为弟子习字用所书

范本,上款“方壶”应为其弟子或爱其书者。此册书法结构谨严,篆法精丽,起讫之处未用藏锋,其意为使弟子易见笔法之踪痕,却获得了一种意外的效果,使之不同于一般篆书之圆润流美,自具特色。同时,此册笔力健劲,使转自如,将北碑书法融于篆书之中,也为赵氏书法之一大特色。本册具体书写时间不详,但从书法风格及为弟子书写范本的情况看,当为赵氏中年以后作品,是赵之谦具有代表性的篆书作品之一。 赵之谦(1829-1884),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撝叔,号铁三、憨寮、又号悲庵、无闷、梅庵等。所居曰“二金蝶堂”、“苦兼室”,官至江西鄱阳、奉新知县,工诗文,擅书法,初学颜真卿,篆隶法邓石如,后自成一格,奇倔雄强,别出时俗。善绘画,花卉学石涛而有所变化,为清末写意花卉之开山。篆刻初学浙派,继法秦汉玺印,复参宋、元及皖派,博取秦诏、汉镜、泉币、汉铭文和碑版文字等入印,一扫旧习,所作苍秀雄浑。青年时代即以才华横溢而名满海内。他在书法方面的造诣是多方面的,可使真、草、隶、篆的笔法融为一体,相互补充,相映成趣。赵之谦曾说过:“独立者贵,天地极大,多人说总尽,独立难索难求”。他一生在诗、书、画、意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自幼读书习字,博闻强识,曾以书画为生。参加过3次会试,

赵之谦魏碑书法

赵之谦魏碑书法 赵之谦魏碑书法欣赏: 赵之谦魏碑书法1 赵之谦魏碑书法2 赵之谦魏碑书法3 赵之谦书画篆刻: 上溯金石下开风气 赵之谦是晚清最著名的书画篆刻家,然而这却非其本意。他曾说,“令我一生刻印赋诗学文字,固天所活我,而于我父母生我之意大悖矣”。客观上造就了一代艺术大家,而于赵之谦自身,却是所求非所愿,从某种意义上说,颇有“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味。 真行篆隶无所不精—赵之谦书法 由“颜”入魏,汉后隋前有此人 赵之谦在《章安杂说》中记道:“二十岁前,学,日五百字。”可见其于颜体,用功极勤。然而时世之变,帖学渐衰,碑学方兴,历史潮流,不可抗拒。正如康有为所说的:“碑学之兴,乘帖学之坏,亦因金石之大盛也。……泾县包氏以精敏之资,当金石之盛,传完白之法,独得蕴奥。大启秘藏,著为《安吴论书》,表新碑,宣笔法,于是此学如日中天。迄于咸、同,碑学大播,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写魏体,盖俗尚成矣。”赵之谦处于此时

此境,以其性格,绝不甘落人之后,凭其才能,亦必定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赵之谦避走温州后,有空闲得读《安吴论书》,深为包安吴理论所折服。在《章安杂说》中已看出他倾心六朝古刻之心态:“六朝古刻,妙在耐看。猝遇之,鄙夫骇,智士哂耳。瞪目半日,乃见一波磔、一起落,皆天造地设,移易不得。必执笔规模,始知无下手处。不曾此中阅尽甘苦,更不解是。”又云:“安吴包慎伯言,曾见南唐拓本《东方先生画赞》、,笔笔皆同汉隶。然则近世所传二王书可知矣。重二王书始唐太宗。今太宗御书碑具在,以印世上二王书无少异。谓太宗书即二王书可也。要知当日太宗重二王,群臣戴太宗,模勒之事,成为迎合。遂令数百年书家奉为祖者,先失却本来面目。而后八千万眼孔竟受此一片尘沙所眯,甚足惜也。此论实千载万世莫敢出口者,姑妄言之。阮文达言,书以唐人为极,二王书唐人模勒,亦不足贵,与余意异而同。”其于书不满足于二王也如此。于是,他开始了学习书法的转折,渐与二王系统分道扬镳了。在他赴京之后,与沈均初、胡甘伯、魏稼孙等相聚,皆癖嗜金石,其时他正着手重编《补寰宇访碑录》,大量搜罗古刻,尤其是得《郑文公碑》,最为之心仪。35岁前后年余时间,每日流连往返于琉璃厂,奇赏疑析,晨夕无间。 赵之谦逐步地完全放弃了颜体书而转向了北魏书法。他36岁为祁季闻书写楷书自作诗十二开册,可以说是他学北魏书初期经典。而此一年前,赵之谦还保留着颜体书风,仅仅一年的时间,他的书风便发生了质的变化,这对常人而言,是不可想象的。从此,他弃颜入魏,一发而不可止。37岁时,致胡培系(子继)函中

河南博物院藏赵之谦书画赏析

河南博物院藏赵之谦书画赏析 打开文本图片集 赵之谦诗文、书画、篆刻功夫一流,成就杰出,以“三绝”著称,名重于世,他以金石书法和篆刻法入画,加以融合变化,自成风格,画风影响到现代画坛,由于有较高的知名度,把中国画写意花卉推向一个新阶段,是一位划时代的艺术家。 赵之谦(1829~1884),汉族,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撝叔,号悲庵、梅庵、无闷等,其书室自名为“二金蝶堂”“悔读斋”“仰视千七百二十九鹤斋”“苦兼室”等。浙江会稽(今绍兴)人,咸丰己未举人,曾官任江西南城知县等,为晚清杰出书画篆刻艺术家,知识渊博,书画篆刻皆精,业界认为主要成就在印。其篆刻集浙、皖两派之长于一身,浑厚娴静,艺术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赵之谦主要从事花鸟画创作。由于他在书法、篆刻方面均有造诣,以金石书法入画,形成一种独特的古拙与雄浑的艺术风格。绘画赋色鲜明、笔墨坚实,开创了海派独特的画风,将金石派推向成熟的境界,所以说海派真正的建立应该是从赵之谦开始的。潘天寿在《中国绘画史》中写道:“会稽撝叔赵之谦,以金石书画作花卉,宏肆古丽,开前海派之先河。” 一、赵之谦绘画 河南博物院藏赵之谦《芋头白菜图》轴(图1),纵120厘米,横46厘米,纸地。画面画一株生机勃勃的芋头,左下方绘有一棵白菜、两个白萝卜,右上方行书题款“同治庚午元月撝叔赵之谦”,款下朱印两方,上印阴文篆刻“赵撝叔”三字,下印阴文“赵之谦”三字。由“同治庚午元月(1870年)”题款推知此画为作者41岁时所作,此时正值画家年富力强,绘画技巧趋于成熟的阶段。 赵之谦画的题材大多取自自然生活,除了常见的“四君子”梅、兰、竹、菊及牡丹、水仙、荷花等,更多是日常生活中的蔬果如白菜、萝

关于赵之谦的介绍

关于赵之谦的介绍 赵之谦(1829年-1884年),中国清代著名的书画家、篆刻家。汉族,浙江绍兴人。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伪叔,号悲庵、梅庵、无闷等。赵之谦的篆刻成就巨大,对后世影响深远。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师都从他处受惠良多。 生平简介 赵之谦(1829~1884)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撝叔,号铁三、憨寮、又号悲庵、无闷、梅庵等。所居曰“二金蝶堂”、“苦兼室”,官至江西鄱阳、奉新知县,工诗文,擅书法,初学颜真卿,篆隶法邓石如,后自成一格,奇倔雄强,别出时俗。善绘画,花卉学石涛而有所变化,为清末写意花卉之开山。篆刻初学浙派,继法秦汉玺印,复参宋、元及皖派,博取秦诏、汉镜、泉币、汉铭文和碑版文字等入印,一扫旧习,所作苍秀雄浑。青年时代即以才华横溢而名满海内。他在书法方面的造诣是多方面的,可使真、草、隶、篆的笔法融为一体,相互补充,相映成趣。赵之谦曾说过:“独立者贵,天地极大,多人说总尽,独立难索难求”。他一生在诗、书、画、意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一代大师。自幼读书习字,博闻强识,曾以书画为生。参加过3次会试,皆未中。44岁时任《江西通志》总编,任鄱阳、奉新、南城知县,卒于任上。擅人物、山水,尤工花卉,初画风工丽,后取法徐渭、朱耷、扬州八怪诸家,笔墨趋于放纵,挥笔泼墨,笔力雄健,洒脱自如,色彩浓艳,富有新意。其书法初师颜真卿,后取法北朝碑刻,所作楷书,笔致婉转圆通,人称“魏底颜面”;篆书在邓石如的基础上掺以魏碑笔意,别具一格,亦能以魏碑体势作行草书。赵之谦篆刻初摹西泠八家,后追皖派,参以诏版、汉镜文、钱币文、瓦当文、封泥等,形成章法多变,意境清新的独特风貌,并创阳文边款,其艺术将诗、书、画印有机结合,在清末艺坛上影响很大。其书画作品传世者甚多,后人编辑出版画册、画集多种,著《悲盦居士文》、《悲盦居士诗》、《勇庐闲诘》、《补寰宇访碑录》、《六朝别字记》,其印有《二金蝶堂印谱》。 书法生涯 真行篆隶无所不精——赵之谦书法 (一)由“颜”入魏,汉后隋前有此人 赵之谦在《章安杂说》中记道:“二十岁前,学《家庙碑》,日五百字。”可见其于颜体,用功极勤。然而时世之变,帖学渐衰,碑学方兴,历史潮流,不可抗拒。正如康有为所说的:“碑学之兴,乘帖学之坏,亦因金石之大盛也。……泾县包氏以精敏之资,当金石之盛,传完白之法,独得蕴奥。大启秘藏,著为《安吴论书》,表新碑,宣笔法,于是此学如日中天。迄于咸、同,碑学大播,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写魏体,盖俗尚成矣。”赵之谦处于此时此境,以其性格,绝不甘落人之后,凭其才能,亦必定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赵之谦避走温州后,有空闲得读《安吴论书》,深为包安吴理论所折服。在《章安杂说》中已看出他倾心六朝古刻之心态:“六朝古刻,妙在耐看。猝遇之,鄙夫骇,智士哂耳。瞪目半日,乃见一波磔、一起落,皆天造地设,移易不得。必执笔规模,始知无下手处。不曾此中阅尽甘苦,更不解是。”又云:“安吴包慎伯言,曾见南唐拓本《东方先生画赞》、《洛神赋》,笔笔皆同汉隶。然则近世所传二王书可知矣。重二王书始唐太宗。今太宗御书碑具在,以印世上二王书无少异。谓太宗书即二王书可也。要知当日太宗重二王,群臣戴太宗,模勒之事,成为迎合。遂令数百年书家奉为祖者,先失却本来面目。而后八千万眼孔竟受此一片尘沙所眯,甚足惜也。此论实千载万世莫敢出口者,姑妄言之。阮文达言,书以唐人为极,二王书唐人

赵之谦魏碑千字文

老子即李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汉族,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故里鹿邑县亦因老子先后由苦县更名为真源县、卫真县、鹿邑县,并在鹿邑县境内留下许多与老子息息相关的珍贵文物。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即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全中国各地也有是孔庙祭祀孔子。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被后人尊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学巨著《史记》,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关汉卿(约1220年──1300年),元代杂剧作家。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号已斋(一作一斋)、已斋叟。汉族,解州人(今山西省运城),关于他的籍贯,还有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县)伍仁村、大都(今北京市)人,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公元1220年前后),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约公元1300年前后)。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位于“元曲四大家”之首。 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无锡,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东晋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 董仲舒(公元前179--公元前104),西汉思想家,儒学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从此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并延续至今。其教育思想和“大一统”、“天人感应”理论,为后世

清代著名魏碑书法大师赵之谦

清代著名魏碑书法大师赵之谦 赵之谦的生平 赵之谦1829年-1884年,中国清代著名的书画家、篆刻家。汉族,浙江绍兴人。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撝叔,号悲庵、梅庵、无闷等。 在晚清艺术史上,赵之谦无疑是最为重要的艺术家之一。在书法上,他是清代碑学理论的最有力实践者,其魏碑体书风的形成,实得碑派技法体系进一步趋向完善,从而成为有清一代第一位在正、行、篆、隶诸体上真正全面学碑的典范。 赵之谦用用毛笔之柔化刀刻之刚,化掉了板滞之气,增强了书写性,堪称一代大家。他的篆书、隶书、行书、楷书;结字强调“疏可走马,密不透风”,风格个性鲜明,大气磅礴。 赵之谦的书法初师颜真卿,后取法北朝碑刻,所作楷书,笔致婉转圆通,人称“魏底颜面”;篆书在邓石如的基础上掺以魏碑笔意,别具一格,亦能以魏碑体势作行草书。 他一生在诗、书、画、意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赵之谦在《章安杂说》中记道:“二十岁前,学<家庙碑>,日五百字。”可见其于颜体,用功极勤。 在《章安杂说》中亦看出他倾心六朝古刻之心态:“六朝古刻,妙在耐看。猝遇之,鄙夫骇,智士哂耳。瞪目半日,乃见一波磔、一起落,皆天造地设,移易不得。必执笔规模,始知无下手处。不曾此中阅尽甘苦,更不解是。” 三十多岁时,赵之谦逐步地完全放弃了颜体书而转向了北魏书法。 赵之谦50岁以后最终完成而至“人书俱老”之境,直逼南北朝高手,有目共睹。正如其自称:“汉后隋前有此人” 。 赵之谦于篆书,源自邓石如、吴让之,其次受同事胡澍影响。主要是师法邓石如。然而,赵之谦与吴让之的最大区别,便是不墨守成规,师法邓石如而不死守邓法,化人为己用。 他评邓石如,天分四,人力六;而包世臣天三人七;吴让之天一人九;自己则是天七人三。凭天分则在诸人之上。 赵之谦初学邓石如,而后上溯汉碑。以赵之性格,不死守一法,更不拘于某家某体,甚至某碑,故其师法汉隶,终成自家面貌。

碑派书风在赵之谦绘画中的表现

碑派书风在赵之谦绘画中的表现 刘明波 【摘要】中国历史上,从来不乏书画兼善的艺术家,在赵之谦的绘画作品中,书画印得到了巧妙的融合,他的艺术实践为书画艺术之间的融通提供了一个新的模式.赵之谦碑派书风的形成,不仅使得碑派书法技法体系进一步完善,而且对其碑派书风入画的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进而对近代写意花卉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期刊名称】《艺术百家》 【年(卷),期】2017(000)004 【总页数】2页(P225-226) 【关键词】赵之谦;碑派书风;绘画风格;用笔;章法与布局;用墨与用色 【作者】刘明波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0 一、书画用笔的同质性 画则兼习南北二派,继而苦心经思,恍悟书画合一之旨,在于笔与墨化,能用笔而不为笔用。书法既进,更以篆与八分之意作画,神明于前人所立之规矩,而画之技又精。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腊梅茶花图》,题款时间在同治戊辰七月,也就是1868年

的夏季,此时的赵之谦客居京师,有机会接触到了新的书画作品,尤其是北碑造像拓本。这一时期的赵氏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更进一步,也成为他艺术生涯最为辉煌的 一个阶段。“书法既进,以篆与八分之意作画”,从用笔上看,图中的风格更倾向于大写意绘画的特征,以篆隶笔意写枝干、写石头,显得更为疏放轻松。毛笔的性能在与纸面的碰触摩擦中被赵之谦发挥得淋漓尽致。梅花,自古以来便被文人墨客们赋予坚贞不屈、铁骨冰心的寓意,也成为画家笔下的普遍题材。对于画梅,赵之谦曾说:“以篆隶法画梅,则着墨自古,以梅画梅,则匠氏优为之矣。”表现出赵之谦对“以碑入画”的深刻理解,更能表现出其对“古意”的追寻。这幅作品注重画面的布白效果,有“计白当黑”之功用,凸显被分割空间之间的层次和对比关系。在对物象的表现上,赵氏善用一笔钩画出石头和枝干的外轮廓,因这一笔中包含了中侧锋转换、提按、线节奏的变化和笔尖蘸浓墨的方法写出,同时讲求“一气呵成”,所以线质显得水墨华兹,丰富多变,自然有类似与北碑的气壮力足之感。在赵氏的绘画作品中,时常看到只有在其楷书作品中才会出现的用笔形态,特别是在线与线交接的地方,比如在枝干的交接处就能发现与北碑起笔或收笔形态相类似的部分。《老圃秋容图》中对篱笆的描绘尤其能说明这一点,描绘篱笆线条的起笔处,便是赵氏碑派书写习惯在绘画中的表现。 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墨松图》,作于1873年,赵之谦时年45岁。画面中部 起势,以枝干与松针局部入画,树干自下而上向右微倾,有别于前人的全景式画法,强化了视觉上的张力。由淡墨到浓墨再到皴法,看似笔简意概的古松,也至少画了三遍。其中,松针的画法各异,墨色层次分明,有的上粗下细,有的上细下粗,有的妍润,有的枯劲。在左边偏下的位置落有长款两行:“以篆隶书法画松,古人多有之。兹更间以草法,意在郭熙、马远之间。”其中“之”字“兹”字“更”字“以”字“远”字皆有草书意味,与对松树的描绘方法笔意相通,相映成趣,如其所说:“间以草法”。总体上来说,此幅作品的行笔速度略快,线的节奏变化明显,

赵之谦 论文

赵之谦 汉语言1102班28 号王英 一、作者生平简介 赵之谦(1829年-1884年),中国清代著名的书画家、篆刻家。汉族,浙江绍兴人。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伪叔,号悲庵、梅庵、无闷等。赵之谦的篆刻成就巨大,对后世影响深远。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师都从他处受惠良多。 赵之谦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撝叔,号铁三、憨寮、又号悲庵、无闷、所居曰“二金蝶堂”、“苦兼室”,官至江西鄱阳、奉新知县,工诗文,擅书法,初学颜真卿,篆隶法邓石如,后自成一格,奇倔雄强,别出时俗。善绘画,花卉学石涛而有所变化,为清末写意花卉之开山。篆刻初学浙派,继法秦汉玺印,复参宋、元及皖派,博取秦诏、汉镜、泉币、汉铭文和碑版文字等入印,一扫旧习,所作苍秀雄浑。青年时代即以才华横溢而名满海内。他在书法方面的造诣是多方面的,可使真、草、隶、篆的笔法融为一体,相互补充,相映成趣。赵之谦曾说过:“独立者贵,天地极大,多人说总尽,独立难索难求”。他一生在诗、书、画、意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一代大师。自幼读书习字,博闻强识,曾以书画为生。参加过3次会试,皆未中。44岁时任《江西通志》总编,任鄱阳、奉新、南城知县,卒于任上。擅人物、山水,尤工花卉,初画风工丽,后取法徐渭、朱耷、扬州八怪诸家,笔墨趋于放纵,挥笔泼墨,笔力雄健,洒脱自如,色彩浓艳,富有新意。其书法初师颜真卿,后取法北朝碑刻,所作楷书,笔致婉转圆通,人称“魏底颜面”;篆书在邓石如的基础上掺以魏碑笔意,别具一格,亦能以魏碑体势作行草书。赵之谦篆刻初摹西泠八家,后追皖派,参以诏版、汉镜文、钱币文、瓦当文、封泥等,形成章法多变,意境清新的独特风貌,并创阳文边款,其艺术将诗、书、画印有机结合,在清末艺坛上影响很大。其书画作品传世者甚多,后人编辑出版画册、画集多种, 二、代表作品内容简介 代表作:《悲盦居士诗剩》 近代方去疾手抄本2册朵云轩笺纸本提要:此书为上海名士方去疾手抄清人赵之谦所

清代后期的书法名家

清代后期的书法名家 清朝晚期一般指的是咸丰至清朝末年,这段时期最重要的是碑学的兴起,直到碑帖融合,碑学和帖学都获得了新的发展,大体可分作三类。 名家太多,挑我喜欢的介绍吧。 一、帖学名家:林则徐、翁同龢、曾国藩等。 林则徐书法出自欧、颜、二王和米芾,清新稳健,受馆阁习气束缚。我个人是比较喜欢的。 翁同龢的书法出于翁方纲、钱南园,而上溯颜真卿、米芾,是晚清帖派书家的代表。 此外,传统行草的高手,如戴熙、郭嵩焘、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

二、碑学名家:张廷济、朱为弼、徐同柏、赵之琛、六舟达受、吴熙载、杨岘、张裕钊、吴大澂等。 名家太多,还是选两个介绍。 张裕钊被康有为推许为“集碑学之成” 在近代有广泛的影响。他的书法得力于《张猛龙》,特别是外方内圆的独特笔姿。 吴大澂开辟了一种新的篆书风格。以大篆立筋骨,以小篆敛体裁,笔墨又极其精炼,三美归一。 三、碑帖结合的书家:何绍基、赵之谦、杨守敬、康有为等。何绍基的书法在书法史上算得上是一朵奇葩,早年从颜真卿入手,后来融会《道因法师碑》,再以后结合篆、隶以及北碑。然后融会各体的面目,一体而兼收。 赵之谦的书法“碑派行书”的代表,他也是从颜真卿入,后专攻北碑,又学邓石如,以北碑写篆隶,又由北碑化生行书,风格很突出。 杨守敬提倡碑与帖”合则两美,离则两伤”。他行书学颜和苏轼,以后参入北碑意趣;大篆已经直达西周;隶书注重笔情墨趣。

大名鼎鼎的康有为著有《广艺舟双楫》,这本书学书法的,差不多都学过吧。 康有为自幼曾受过严格的传统书法训练,虽然以后专修北碑,结果无意中形成了碑帖融合的面目。很多人认为他的书法出自《石门铭》,实际上还有许多颜真卿行书的趣味。他的书作既有北碑的开张恣肆、篆隶书法的古朴雄浑,又有传统行草的酣畅飞动,是篆隶北碑与传统行草融会贯通比较成功的例子。 终于到了介绍我最喜欢的吴昌硕。 他既是清代书法的殿军,又是近代书法的开山。 晚年被推举为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长,是晚清杰出的艺术家,诗、书、画、印皆是大家,影响深远。 他于篆、隶用功最多,尤其是《石鼓文》,晚年引入行草意趣,笔情墨趣,流溢行间。 行书以王铎为宗,融入欧、米,又引入碑法使行书也重放光华。 治印初习浙、皖,既而出入秦汉,融入写意绘画情趣,还独创修整印面和边栏的法门。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古今无二。吴昌硕的成就,即是清中期以来帖学和碑学融会的硕果,同时又为近现代书法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

浅析赵之谦书画艺术作品的充实之美

浅析赵之谦书画艺术作品的充实之美 崔迎春 【摘要】赵之谦书画艺术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其书画艺术创作中充实之美的美学思想.其艺术创作中的书画用笔里对线条的饱满充实之美感,经营位置中独具匠心的充盈布局,我们体验到旺盛的生命力和完满的生命精神.因此,充实之美是赵之谦书画艺术重要美学思想之一. 【期刊名称】《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24)003 【总页数】4页(P40-42,47) 【关键词】赵之谦;书画用笔;经营位置;充实之美 【作者】崔迎春 【作者单位】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北京1026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 中国书画艺术风格与传统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就赵之谦而言,其书画艺术的金石审美趣味中就有着明确的体现。其中儒家思想是赵之谦书画艺术审美趣味的重要文化根源。儒家哲学是他的人生哲学,在他倾心创作的书画艺术作品中,儒家美学思想深植其中。无论外在形式还是题材等方面,都会有所体现。 儒家思想对赵之谦书画艺术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其书画艺术创作中充实之美的美学思想。

何谓充实?焦循《孟子正义》云:“充满其所有,以茂好于外。”外在形式上充实应体现为华茂之姿、丰满之象。在赵之谦的书画艺术作品中,充实则是既有用笔用墨中的饱满,还有画面经营中的丰满。 线条是构成中国传统书画的主要因素之一,它是绘画中造型的基础。线条显示艺术家在创作中的独特艺术语言和艺术风格,同时,艺术家的世界观与独特的思想意识也都蕴含在线条中。中国书画作品中线条的产生,是由毛笔蘸墨在宣纸上留下的痕迹。 在清代金石书画艺术理论中,对书画用笔用墨,有诸多独到的观点,而这些观点是从书画艺术家大量的艺术实践中得来。我们首先从清代最具充实、丰满之美的金石书法谈起。清代金石书法家,他们的书法主要是向古代碑刻文字学习。这些碑刻文字先由书法家用朱砂直接将文字书写在碑石上,再由工匠用刀刊刻出文字。这些文字经过刀刻以后产生了厚重的立体感和空间感。敏锐的金石书法家迅速捕捉到了这一点,他们在取法由于刀刻而产生的立体感和厚重感后,对金石书法在书写过程中的用笔和用墨提出了新的理论。 如清代重要的金石书法家和理论家包世臣(1775-1855)就提出了“中实”与“气满”的观点。他在《艺舟双辑》中云:“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盖两端出入操纵之故,尚有迹可寻;其中截之所以丰而不怯、实而不空者,非骨势洞达,不能倖致。”[1]他在评论金石书法家时 曾言:“近人邓石如书,中截无不圆满遒丽,其次刘文清,中截近左处亦能洁净充足。”后又言及思白的书法“其跋杜牧之《张好好诗》云‘大有六朝风韵’者,盖亦赏其中截有丰实处在也。”“中实”是笔画线条外在形式上的华茂之姿、丰满之象,“气满”则是对精神层面的言说。包世臣解释“气满”云:“气满,则离形势而专说精神。”“中实”理论提出后,得到刘熙载的认同。他在《艺概》中云:“起笔欲斗峻,住笔欲峭拔,行笔欲充实,转笔则兼乎住起行者也。”此理论的提

赵之谦魏碑书法

赵之谦魏碑书法 欣赏: 1 2 3 赵之谦书画篆刻: 上溯金石下开风气 赵之谦是晚清最著名的书画篆刻家,然而这却非其本意。他曾说,“令我一生刻印赋 诗学文字,固天所活我,而于我父母生我之意大悖矣”。客观上造就了一代艺术大家,而 于赵之谦自身,却是所求非所愿,从某种意义上说,颇有“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味。 真行篆隶无所不精—赵之谦书法 由“颜”入魏,汉后隋前有此人 赵之谦在《章安杂说》中记道:“二十岁前,学<家庙碑>,日五百字。”可见其于颜体,用功极勤。然而时世之变,帖学渐衰,碑学方兴,历史潮流,不可抗拒。正如康有为 所说的:“碑学之兴,乘帖学之坏,亦因金石之大盛也。……泾县包氏以精敏之资,当金 石之盛,传完白之法,独得蕴奥。大启秘藏,著为《安吴论书》,表新碑,宣笔法,于是 此学如日中天。迄于咸、同,碑学大播,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写魏体,盖 俗尚成矣。”赵之谦处于此时此境,以其性格,绝不甘落人之后,凭其才能,亦必定成为 时代的弄潮儿。 赵之谦避走温州后,有空闲得读《安吴论书》,深为包安吴理论所折服。在《章安杂说》中已看出他倾心六朝古刻之心态:“六朝古刻,妙在耐看。猝遇之,鄙夫骇,智士哂耳。瞪目半日,乃见一波磔、一起落,皆天造地设,移易不得。必执笔规模,始知无下手处。不曾此中阅尽甘苦,更不解是。”又云:“安吴包慎伯言,曾见南唐拓本《东方先生 画赞》、<洛神赋>,笔笔皆同汉隶。然则近世所传二王书可知矣。重二王书始唐太宗。今 太宗御书碑具在,以印世上二王书无少异。谓太宗书即二王书可也。要知当日太宗重二王,群臣戴太宗,模勒之事,成为迎合。遂令数百年书家奉为祖者,先失却本来面目。而后八 千万眼孔竟受此一片尘沙所眯,甚足惜也。此论实千载万世莫敢出口者,姑妄言之。阮文 达言,书以唐人为极,二王书唐人模勒,亦不足贵,与余意异而同。”其于书不满足于二 王也如此。于是,他开始了学习书法的转折,渐与二王系统分道扬镳了。在他赴京之后, 与沈均初、胡甘伯、魏稼孙等相聚,皆癖嗜金石,其时他正着手重编《补寰宇访碑录》,

赵之谦 海派翘楚,但开风气不为师

赵之谦海派翘楚,但开风气不为师 作者:暂无 来源:《中华儿女》 2014年第13期 文孙聚成岑其 自道光年间上海开埠,海派文化就悄悄萌芽。在海上画派的创立和崛起中,三位画家相互 影响,接力传承,将海派引领于当时中国画坛,他们是海派奠基人赵之谦、海派大家任伯年、 海派巨匠吴昌硕。其中,赵之谦作为海派先驱,为海上画派的确立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赵之谦(1829年-1884年),清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篆刻家,浙江绍兴人。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撝叔,号悲庵、梅庵、无闷等。赵之谦一生在诗、书、画、意上进行了不懈的 努力,终于成为一代大师,并在中国美术史上书写了极其光辉的篇章。 清道光九年七月初九,赵之谦出生在绍兴府开元寺东首大坊口赵家的一间普通院落里。他 的父亲松筠先生以行商为业,却行侠仗义,能急人之急,行事颇有古风,而且性格散淡。父亲 对幼年赵之谦的教育很是宽松,一任其天性自由,并不多加干涉。赵之谦能提笔之后,父亲就 开始亲自教他书写绘画,在庭院一尺见方的地砖上蘸水练笔,随写随干,随干随写,这让幼年 的赵之谦得到了书画基础的训练。赵之谦从识字时起,就开始浏览父亲书架上的书籍,经、史、子、集,都有广泛涉猎,为他宽博的知识面和扎实的学问功底奠定了根基。 17岁那年,赵之谦投入沈霞西门下,在沈霞西的引导下走上了正式的治学之路,同时,也 开始了为之倾注毕生精力的金石之艺。期间,为了谋生,赵之谦曾经开馆授徒,但塾师的微薄 收入,实在很难应付家中多口人的开销,无奈之中,他只有靠自幼擅长的书画之技换取口腹之欲,贴补家用。贫苦之中,赵之谦开始了入幕为宾僚的生活,在缪梓的提携下,赵之谦逐渐成 为学问渊博、精于吏政的专才。 立功立言,治世治人,这些赵之谦奉为人生价值坐标的理想,逐渐成为他人生旅途最重要 的支撑点。1872年,连续参加了四次会试仍一无所获的赵之谦,终于凑够了捐纳所需的数千两 银子,以国史馆誊录议叙知县的身份离开京城,踏上了他历时12年的仕宦生涯。光绪四年,赵之谦补缺赴任,当上了南昌府靖安县的县令。青年时期的学习经历,为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县令任上,赵之谦在断案、筹赈、军事等方面,都表现出了相当出色的能力。后来,他又依 次调任鄱阳、奉新、南城等地做知县。权领一县,身为一方父母官,可以说一定程度上实现了 他经世济民的人生理想,但现实的境遇和他的理想之间却依然有着太大的落差。多年的战乱与 游幕生涯,以及作为底层官僚的切身体验,使赵之谦对于时局具有一种冷峻锐利的把握,他渐 渐对自身所处的官僚政治体系彻底失望。56岁那年,因为中法战争修筑城池,为开赴前线的军 队筹措粮草等,赵之谦劳瘁而死。 天赋很高,厚积薄发,出手又迥然不俗,赵之谦在金石书画领域渐渐声名鹊起。再加上现 实生活的需要,书画成为了他维持生计的重要来源之一。而艺术创作对那时的赵之谦来说,既 不是文人笔下消闲遣兴,也不算挥洒性情的心灵寄托,而是某种程度上附带了对索画者需求的 迎合。但正是这种迎合和摸索,使赵之谦的创作开始接地气,摆脱了传统书画的迂腐之气,具 有鲜明的生活气息,成为受到新兴市民阶层喜欢的艺术品。 赵之谦才华横溢,一专多能,是一位在多方面都有较高造诣的画家,是诗书画印有机结合 的典范。他的书法,从师颜真卿入手,又兼习南北诸多名家,功力非凡,后又改篆隶八分,师 邓石如隶书,并搀糅魏碑体势写行书,日臻其妙,自创一体。他的篆刻,初学浙、皖二派,后 广泛汲取古钱币、镜铭碑版等的营养,突破时人因袭秦汉钤印之规范,以篆字入印,讲究章法,

功侔造化,冥受鬼神

功侔造化,冥受鬼神 赵之谦(1829—1884),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扌为叔,号悲庵、无闷、梅庵。浙江会稽(今绍兴)咸丰举人,历任都阳等地知县,为晚清著名画家、篆刻家,其书画、篆刻、诗文不谐于世,清新脱俗,独标高古,使人骇愕。有《二金蝶堂印谱》、《勇庐闲话》、《梅庵集》、《六朝别字记》、《悲庵居士诗剩》、《补寰访碑录》传世。 赵之谦书法初学颜鲁公,“二十年前学《家庙碑》,日五百字。”“无所得”,后受包世臣北碑理论的影响,才改弦换辙,师习北碑,心摹手追,竟迷恋至深,乃一发而不可收。其后他又兼采邓石如的隶书笔法来写北碑,并将二者有机地融为一体,书风为之一新,于北朝书艺的浑金璞玉之中,融进颜正卿雄浑宽博的雍雍气度,在楷书中带有浓烈的隶书笔意,用笔丰腴凝重,劲朗透彻,创造出“颜底魏面”的崭新书派。 在赵之谦的书法中,当推他的“颜底魏面”的楷书为最长,给我们印象最深的“赵体”也于此。其它如隶书、篆书也有独到之处,其用笔的草率随意,于漫不经心之中显出活泼天趣的憨态,自然流露而无斧凿之痕。在楷、隶、篆之外,对于行书,赵之谦也是极为擅长的,他常以魏碑笔法入行草,浑朴秀劲,笔墨酣畅,既浑厚且爽利,不乏秀丽之美,往往笔划交叉处见棱骨,偶而因墨饱而笔划相并,成了墨团,而中间又微露一丝空眼,柳暗花明,恰到好处,可谓“心有灵犀一点通”,耐人寻味,百读不厌。赵之谦行书的风格和特点,除了他的传世作品,得到很好体现外,其它在他的书信、手札中更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在赵之谦众多的作品里,书信占有一定的比例,这些书信或论学,或论艺,既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后人曾将其手札影印辑成《赵扌为叔手札》、《悲庵手札真迹》、《赵扌为叔尺牍》等,为我们研究赵之谦的书法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在这些信札中,作者的卓越才华和神采飞动的情致随处可见,在无忧无虑的

清赵之谦《花卉四条屏》(高清)

清  赵之谦《花卉四条屏》(高清) 赵之谦《花卉四条屏》(高清)" title=" 清赵之谦《花卉四条屏》(高清)"> 清赵之谦花卉四条屏嘉德2012 春拍 成交价977.5 万元作品鉴赏赵之谦(1829 -1884 ),中国清 代著名的书画家、篆刻家。汉族,浙江绍兴人。初字益甫,号冷君; 后改字撝叔,号悲庵、梅庵、无闷等。在晚清艺术史上,赵之谦无疑 是最为重要的艺术家之一。在绘画上,他是“海上画派”的先驱人 物,他以书、印入画所开创的“金石画风”,对近代写意花卉的发展 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书法上,他是清代碑学理论的最有力实践者, 其魏碑体书风的形成,实得碑派技法体系进一步趋向完善,从而成为 有清一代第位在正、行、篆、隶诸体上真正全面学碑的典范;在篆 刻上,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广为取法,融会贯通,以“印外求印”的手 段创造性地继承了邓石如以来“印从书出”的创作模式,开辟了一个 前所未有的新境界。赵之谦的篆刻成就巨大,对后世影响深远。近 代的吴昌硕、齐白石等画家都从他处受惠良多。 赵之谦《花卉四条屏》(高清)" title=" 清赵之谦《花卉四 条屏》(高清)" height="1089" width="690">

清赵之谦花卉四条屏局部从赵之谦的画中题款,我们可以看到他所取法的画家有:吴镇、李鱓、张彦、马元驭、恽寿平、张敝、王武、蒋廷锡、陈洪绶、寄尘、李方膺、金农、邹一桂、周之冕、陆治、高凤翰、边寿民、王蒙、钱载、王宸、沈襄等等。这其中,提及最多的当是李鳝,其次是恽寿平、徐渭等。赵之谦《花卉四条屏》(高清)" title=" 清赵之谦《花卉四条屏》(高清)" height="1187" width="690"> 清赵之谦花卉四条屏局部清代早些时候花鸟画,以恽南 田为代表,研求没骨法,上追北宋徐崇嗣画风,设色典雅明 丽,开时代新风。时形成“南田派”。“扬州八怪”出,洗南 田派末流纤弱风气,以写意法作画,气势恢宏。他们学习徐青藤、陈白阳以及八大山人,以书入画,追求书写效果,重其神而轻其形,一时间在民间广为流行。“扬州八怪”之后,写意画也趋颓势。至道光年间,画界相当沉寂。赵之谦正是 在这个时期出生的。他在大约同治元年(34 岁)时为又溪作 行书四屏,其中屏录10 岁时的诗句,称: “此仆岁题指画松月生凉图》句也。”据此可知赵在少时便用功于绘画。从他传世画作观,他曾对恽南田的没骨画法用功极深。他的勾线、设色及写生造型能力都非常好,评者称其“青年时习恽寿平画法”。赵之谦《花卉四条屏》(高清)" title=" 清赵之谦 花卉四条屏》(高清)" height="1187" width="690">

写魏碑好处多多

写魏碑好处多多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写魏碑好处多多 魏碑在历史上曾一度被遗忘,清代出现了一批碑学大家,但他们(de)最大成就在汉隶而不在魏碑,清代人在魏碑理论上(de)建树是不错(de),可是在实践上出让人满意成(de)不多,和隶书篆书比起来说根本比不上,成就最高(de)是赵之谦、李瑞清和张裕钊等人,他们对魏碑(de)发掘(de)深度还存在着问题,比如赵之谦应该是成就最高(de)人,他(de)成就主要在碑帖融合,纯碑还没有达到人们对他评价(de)高度,清道人更不用说完全是模式,张裕钊同样也存在着模式化(de)问题,技术含量偏低,艺术表现力比较单调,这样(de)探索就不能认为是纵向发展了.回头来看魏碑这个领域是一个复框.当代魏碑大家孙伯翔(de)成就极高,他(de)成就远远超过清人,我之所以学写魏碑就是在孙先生(de)诱惑下学习(de).现在有人提出楷书体系,我现在正在研究一些东西就是魏碑楷书体系研究,之所以称之为体系,是因为它是包罗万象(de),从审美意识系统里去分析、去衡量、去对照(de)话都能一一找到相应(de)东西,才可称之为体系,唐楷实在是和魏碑没法相比.魏碑可分为分五大块儿:墓志、石刻、造像、其他类别以及清代和当代人对魏碑(de)研究和创作成果. 墓志是埋在地下(de),距现在大概有一千四五百年时间,到现在墓志仍在不断(de)出土.清代康有为对魏碑如此这般(de)钟情,他们所见到(de)墓志远没有我们见到(de)多.魏碑(de)风格样式非常丰富,从美学(de)角度去衡量也是应有尽有,比如劲健、古朴、跌宕、精工、文雅、娟秀等,这么多美(de)东西摆在我们面前供我们研究和学习.墓志是魏碑体系(de)主体,魏碑所有(de)美(de)元素在墓志里都被体现(de)一览无余.如果对墓志研究开来你会发现,唐楷只不过是魏碑(de)遗续,后来(de)褚河南、颜平原、赵松雪等人(de)书法特别像墓志里(de)字.隋代苏孝慈墓志比欧阳询(de)楷书写得好,可是因为中国历史上是书以人贵,像苏孝慈墓志(de)书写者那样写魏碑墓志(de)高手们却没有留下名字,但是他们创造(de)艺术美是存在(de),我们应该给予他们公正(de)评价.魏碑是座富矿,在墓志领域可取法和研究(de)对象有很多. 造像(de)数量非常大,造像一般在地面上,有些造像是相当精彩(de),以龙门石刻为代表,风格多样.大家对魏碑(de)理解有误区,一说造像就认为是民间书手、刻手所为,事实上并非如此,造像写字(de)成熟水平和凿刻(de)精工程度决不亚于唐楷,但大多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