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必修二诗经两首的教案

必修二诗经两首的教案

必修二诗经两首的教案

【篇一:2016-2017学年人教版必修二〈〈诗经两首-采薇》教

案】

《诗经两首》

《米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

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2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

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3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

的节奏、韵味。。

过程与方法

1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探究学习,探讨诗歌中的乡思情结的内涵,体验这一美好的感情。

3鉴赏诗歌,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

二、教学时间: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

以使人温柔敦厚”。今天我们就来接着学习诗经里的诗歌。

(二)检查预习

在讲解新课之前,老师想了解一下大家的复习和预习情况。

我们先来进行一个小游戏,文学常识抢答

请听题:1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什么主义的诗歌总集? --------- 现实

主义

2, -------------------------------------- 诗经共有多少首诗?305首

3,诗经共分为哪几个部分?——风、雅、颂

4,诗歌的主要表现手法有哪三个?

——赋、比、兴

5,它所收录的诗歌是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的?——西周初年到

春秋中叶

6,风包括了多少个地方的民歌?又叫什么?”------15个,半五国风”

(三)初读课文

1、大家都看完了吗?诗经大都是四言诗,朗读的时候采用二二” 式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大家根据这样的方法,一起来有感情的朗读这篇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

2、放一段音频,听听看名家是如何朗诵的。(放音频)

3、学生具体翻译这首诗歌。(就着课下注释,弄懂诗歌的意思,并将诗歌按照上节课所教的节奏朗读一遍。)

采薇菜呀采薇菜,薇菜茎叶变粗硬。说回家呀说回家,今年阳月又已临。王室公事无休止,不能片刻

享安静。忧思在心真痛苦,我今远行难归省。

评说:这三章说了两层意思,一是归途中追忆思归之情,二是叙述难归的原因。

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复沓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诗以采薇起兴,采集薇菜果腹,表明戍边生活的艰苦,且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循序渐进,除了刻画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还同岁亦莫止”、岁亦阳止”一

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眼见着岁初而暮,物换星移,总是臼归曰归”却总不能归,使我对能不能再见到家人由忧心烈烈

到忧心孔疚”。那么,为什么戍役难归?后四句做了层层的说明:远离家园,因为獭犹之患;戍地不定,因为战事频频,以致音讯难递;无暇休整,因为王差无穷。究其根本原因,即獗犹之故”。恋

家思亲的个人情结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相互交织着,它们虽然互相矛盾却同样真实。在诗的开始用重章复沓的形式反复咏叹,形成了诗歌的感情基调。

4、朗诵这三章。感受《诗经》重章复沓的章法所带来的音乐美。

《诗经》的这种结构来自于民歌,劳动者的歌声此起彼伏,自然而然形成叠章,它能一层一层增强情感的抒发,受到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使诗歌充满音乐的节奏美。因此。我们可以想象,士卒们在采食薇菜时,思念家乡的叹息声此起彼伏。就像后代的诗人所写的那样: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夫望乡。”

5、解读4〜5章: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骤

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獭犹孔棘。”

翻译:那是什么花盛开?棠棣烂漫一丛丛。那是谁乘坐的高头大马?那是将帅所专用。驾御的兵车已起行,四马壮硕气势雄。不敢安居战事频,一月三次捷报送。驾起四马驱车行,四马强壮神采奕奕。

将帅乘车作指挥,士卒靠车作掩护。四马步子多整齐,弓饰以象牙,鱼服箭袋。怎能不每天警戒?獴犹侵扰势紧急。

评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因而我远离家乡,共赴国难。可是久久不能归家且乡音渺渺,这使我内心备受煎熬。而这一切都由于獭犹的入侵,就让我们奋力赶走他们,好早日回到那日思夜想的家乡。因而接下来的这两章就很自然地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语气中充满了自豪之感。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感。让他们自豪地是什么呢?自然是威武的军容四牡业业”、四牡骤骤”、四牡翼翼气象弭鱼服气高昂的士气、训练有素的作战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和频传的捷报J月三捷”。战马强壮而

训练有索,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

朗诵这两章,读出激昂、自豪之情。

6、解读第6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

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翻译:当初离家从军去,杨柳依依轻摇曳。如今返乡解甲归,雪花飘飘飞满野。道

路长远慢慢行,又渴又饥愁肠结。我的心中真悲伤,谁知我有多凄切。

评说:或许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惊醒了戍卒,他从追忆中回到现实,随之陷入了更深的悲哀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既是写景更是伤怀。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却看不到生活的价值。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命的流逝与生活的虚耗。后人读此四句仍不禁黯然伤怀,也只因体会到了诗境深层的生命流逝之感。行道迟迟”,归路漫漫,载饥载渴”,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忧伤。而且,一别经年,扉使归聘”,生死存亡两不知,当

此之际,又产生了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忧惧心理。这种种的忧伤在这雨雪霏霏的旷野中,无人知晓更无人安慰:我心伤悲,

莫知我哀”全诗在这孤独无助的悲叹中结束。

朗诵这一章,感受诗句中富有表现力的叠字依依”、霏霏”、迟迟”,它们不论在写景抒情还是拟声状物上都产生了极佳的艺术效果。感受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带来的深切的生

命流逝的凄凉与感伤。

(四)细读文章

如果把这首诗歌当成是一个剧本,现在我们每个人都是导演,你会

拍摄几个场景来反映这首诗歌呢?板书:悲伤---喜悦---悲伤

1、结合文下的注释,具体的来翻译一下这首诗文章一共可以分为几

个层次?每个层次又都说了些什么?

2、既然这是一首思乡诗,那么最能表现战士思乡的又是哪些诗句呢?

3、为什么战士们即将归乡了,诗歌不是喜悦的而却显得如此悲伤?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晋人谢玄把这四句论为三百篇中最好的诗句。你觉得这四句好不好,为什么?(重点分析)板书:悲伤一喜悦---悲伤

1-3节:悲(一开篇,我们就感受到浓重的悲伤,我们不由得思考,此时这位战士身在何方,又为何而悲?)身处何时:莫一阳

身在何方:驻地边的旷野(说具体些我戍未定”说明是在驻地边上)

为何而悲:思乡厌战仇恨

如何表现:直抒胸臆一借景抒情一意象薇(如何用薇来表情达意呢?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考虑)

重章叠唱: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对深化意境,强化感情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

比兴:作一柔一刚比喻时间流逝(朗读)

4-5节:壮(战士的情感发生变化.此时他又身在何方?为何而壮?)

身处何时:春季

身在何方:战场(戎车既驾)

为何而壮:打胜仗(一月三捷)(侧面描写写军容之壮、必胜信心)

(四牡业业”,四牡骤骤”,四牡翼翼”写战马的高大强壮,步伐整齐,象弭鱼服”写精良的装备,」日三捷”是用数字的对

举,表现了战争的捷报频传。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

如何表现:1.侧面烘托

借景抒情一意象棠棣花(有没有借助什么意象?)

比兴:用花之盛起兴,喻出军容之盛及声势之壮。至此,全诗气势为之一振.(朗读)

6节:悲

身处何时:冬季

身在何方:归途(昔来,是来征战;今往,是往家乡。)3,白归曰

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

心孔疚,我行不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4

迁移——(1)宋之问在《渡汉江》中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一个怯字写出了归乡时的千万种感受。

迁移(2)古诗十九首”里的《十五从军征》是这样写的:半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所以这位战士唱道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归来时,还何乐而有呢?归家的喜悦因为对家人自身命运的担忧都变得沉重起来。所以他说”莫知我哀”典是没有人,没有人知道我的哀伤.

4、小结:

1本诗借景抒情。诗含着两个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吹拂柳枝依依惜别的画面,一是寒冬季节雨雪纷飞的画面。在这里,诗人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感,清,而是以春天随风飘拂的柳丝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惜之情,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以景写情,情景交融,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无尽。

2本诗借助杨柳意象来抒情的。自《诗经》始,杨柳成为中国古典文学歌咏的对象,开了借杨柳怀人的先河,在后世的诗词之中,青青杨柳枝成为牵绊游子、离愁别绪的象征性植物。自潮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每当古人送别离人时,杨柳便出现在渡口、驿站、城外,杨柳多情,似要挽留行人。每当古人怀人思亲时,杨柳出现在亭台楼榭,杨柳依依,似乎解人意。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其次,还因为柳与留谐音,柳者即留也,挽留之意。正是这些原因使得古人喜借柳来抒怀。

(五)拓展阅读

在我们中国浩瀚的诗歌世界里,想采薇这样的诗还有很多,老师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首《十五从军行》(教师朗读,可有配乐)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如,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六)结语,布置作业

无论是采薇,或是十五从军行,都把战士那种思乡的急迫心情写得

动人婉转,但是他们却没有写到战

《氓》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2、诵读课文,理清课文叙事线索,体会感情。

3、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3、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诗歌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2、学会比较分析,理解赋”比”兴”写作手法。

教具方法:多媒体、诵读法、讲解法、讨论点拨、改写创新。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爱情永远是不会变老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各种各样的爱情故事。今天,我们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一下那时、那地,发生的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他和她是故事中的两个人,还有在那时的另外一些人。让我们走近他们!

二、知识积累

1.《诗经》简介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约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尊崇儒家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2)《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板书)风”指半五国风”,属于各地方的乐歌,即指当时15国的诗歌作品,绝大

部分是民间歌谣;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即王畿地区)的乐

歌,有为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有周颂”鲁颂”商颂”,基本上是贵族们的歌颂祝祷之辞。

(3)《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4)〈〈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夹”三种。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

【篇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氓》教案】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二中高中语文《诗经两首卫风氓》教案新人教版

必修2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3、《氓》的情节和主题。

重点难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

3、《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教学过程

一、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

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

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

《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

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

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

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

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

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二、简介《氓》

《卫风氓》是一首叙事诗。作者顺着恋爱一婚变一决绝”的情节叙

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谱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

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氓》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比兴手法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三、诵读诗歌,然后根据课后的注释来翻译课文。

诵读时要注意,《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非常明显,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注意一些重点字词的注音和解释。

四、情节和主题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

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篇三: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氓》教案】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二中高中语文《诗经两首卫风氓》教案新人教版

必修2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3、《氓》的情节和主题。

重点难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

3、《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教学过程

一、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

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

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

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

《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

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

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

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

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

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二、简介《氓》

《卫风氓》是一首叙事诗。作者顺着恋爱一婚变一决绝”的情节叙事,

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谱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氓》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比兴手法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三、诵读诗歌,然后根据课后的注释来翻译课文。

诵读时要注意,《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非常明显,

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注意一些重点字词的注音和解释。

四、情节和主题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全诗分六章,第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号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兰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作者顺着恋爱一婚变一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谱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下面是全诗叙事结构和感情基调:[板书]

(情节)恋爱婚变决绝

(章句)第一、二章第三、五章第六章

(诗句)秋以为期无与士耽亦已焉战

载笑载言士贰其行

至于暴矣

(基调)热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刚烈

诵读全诗,要安排好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反映情节发展的节奏,表现女主人公感情的基调。

五、鉴赏要点

1、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

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

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等嗟女兮,无与

士耽!”攵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

既遂矣,至于暴矣”,他匕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号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

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2、《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基。”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基。这与后面六句劝说号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六、背诵本诗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氓》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氓》教学 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1.分析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感受人物形象,能够较准确地表达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与思考。 2.在感受鉴赏活动中,能够辨析出运用了比兴手法的诗句,了解比兴手法的基本特点,较为准确地说出其表达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以及通过诵读品味、交流质疑和书面表达等方式,感受诗中女主人公复杂的情感变化以及在变化中表现出的人物性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女主人公善良真诚的心灵之美、自由独立的人格之美,培养自身健康人格。 二、教学重难点1.分析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感受人物形 象,能够较 准确地表达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与思考。 2.在感受鉴赏活动中,能够辨析出运用了比兴手法的诗句,了解比兴手法的基本特点,较为准确地说出其表达效果。 三、课型 新授课。 四、课时 第2 课时。 五、文本简析

《卫风?氓》选自《诗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学习此单元意在让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及经典诗作形成整体认知,感受其思想与艺术魅力,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教师在本课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诗歌两大源头,感受其不同的艺术风格,也要致力于帮助学生学会鉴赏古代诗歌,增强古代诗歌鉴赏能力,更要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优秀作品的阅读兴趣,为学生今后的个性化学习奠定基础。而《氓》作为《诗经》名篇,显然是“先秦诗”一课的重点内容,它对于引导学生了解我国诗歌的一个重要源头《诗经》的现实主义风格、主要表现手法,感受其思想与艺术魅力都有着重要作用。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1.联系上节课的内容导入。2.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有准备的头脑进入学习。 (二)体会、鉴赏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及人物形象1.组织学生按照小组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活动。题目:我感受到的她是的心绪,我的依据是(诗中具体词句);我看到了一个(填形象特点)的她。 要求:①先个人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②小组成员间确定分工,梳理好表达时的文字。③回答问题时需要一名同学先诵读出相关章节,再由一名同学给出结论和依据。

24诗经两首(关雎、蒹葭)的教案

九年级上教案 一《诗经》两首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4、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5、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难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关雎》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

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 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诗经》中的《国风》和《离骚》并称“风骚”,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风骚”后代指文学才华。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正音。 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芼(mào):挑选。钟鼓乐(lè)之:使……快乐 2.读准字音、读对节奏。把握语速、读出情感。(诵读的节奏:“二、二”节拍) 句读分明,停顿合理。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3、合作交流 (1)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2)学生自由翻译,然后抽译。 (3)学生再一次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生2: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生3: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教师小结:这首诗很短很完整,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 2、请具体分析本诗结构。 第一章(第1节),描写小伙子见到一位漂亮的姑娘,从而引起的爱慕的感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之《诗经两首》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之《诗经 两首》教案 14.《诗经》二首 ◎课前自主 【走进作者(品)】 如果说中国的诗是浩瀚的海洋,那么《诗经》就是这片海洋的发源地;如果说中国的诗是高耸的山峰,那么《诗经》就是这座山峰的奠基石;如果说中国的诗是绚丽的花园,那么《诗经》就是这座花园里的奇葩。《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名《诗》《诗三百》《三百篇》。自西汉武帝始称为《诗经》,意为诗歌的经典。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风"。"风"又叫"国风",是当时各诸侯国的民歌。因此有时又用"风"代指《诗经》。"邶风""卫风"就是"邶国的民歌","卫国的民歌"。 ●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 ●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在表现手法上主要运用赋、比、兴手法(参课后练习第二题)。 赋":陈述铺叙的意思。

"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 ●《诗经》的"赋""比""兴"和"风""雅""颂"合称"六义"。【背景感知】(略) 【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静女其殊()踟蹰()() 卜筮()愆期()偕老() 淇水汤汤()美人之贻() 2. 根据课文填空。 ()我彤管乘彼()垣 ()首踟蹰说()女美 士()其行匪我()期 3. 解释下列词语:蚩蚩:愆期:复关:咎: 无与士耽: 其黄而陨: 二三其德:。 女也不爽: 夙兴夜寐: 不思其反:

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A.《左传》《史记》《资治通鉴》是历史散文的三个里程碑,其中《史记》和《资治通鉴》的体例是一样的。 B.律诗、绝句、词、曲在字数、平仄、押韵、对仗等方面都有格律规定,都不能称为古体诗。 C.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 D.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主张的是唐代诗人白居易。 【课文初探】 5、《氓》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简单概括情节。 6、《氓》采用了什么方法描写"氓"和女主人公的性格? 7、女主人公从自己的遭遇中得到的最痛楚的认识是什么?(请用原诗句回答) ◎堂上演练 【夯实双基】 1、对下列注音进行判断并纠正错误。 第一首《邶风·静女》 邶:bèi 姝:shū 隅:yū 见:xiàn 踟:chì 躕:chú 娈:luán 炜:wěi 说:yuè 怿:yì 归荑:kuìtì 洵:xún 2、第二首《卫风?氓》

语文《诗经》两首教案(5篇)

语文《诗经》两首教案(5篇) 语文《诗经》两首教案1 第一课时 一、《诗经》两首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有关常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形式特点; 3.领悟“我”的形象塑造,把握艺术技巧 二、《诗经》两首教学重点 1.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和比兴的艺术手法 2.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三、《诗经》两首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1.导入课堂 (放ppt)爱情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男子追求心爱的女子的不懈和幸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尹人,在水一方。”,写出了爱情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爱情中的男女相思之苦。今天,让我们走进《诗经》,一起来感受一下古代青年男女的爱和恨吧。 2.关于《诗经》 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P90的注释。 2)教师提问: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_______,现存诗______首。 b)《诗经》最初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____时候被尊为儒家经典后,才有《诗经》之称。 c)《诗经》的六义是___________?从内容角度分析,《诗经》可分为 ___,__,___。从表现手法角度,分为___,__,___。

3.放《静女》录音,字词梳理 读音: 姝(shū)俟(sì)见(xiàn)蜘蹰(chíchú)娈(luán)贻(yí) 彤(tóng)管炜(wěi)怿(yì)归(kuì)荑(tí)洵(xún) 积累词汇: 其:副词,多么。姝:美丽。俟:等候。于:在。 城隅:城角幽僻的地方。蜘蹰:犹豫徘徊。娈:美好。 贻:赠送。彤,红色。炜:鲜亮的光彩。怿:喜爱。 牧:郊外田野。荑:茅草芽。古代有赠白茅表示爱恋,婚姻的习俗。 洵:诚然,确实。异:特殊。匪:同“非”,不是。 通假字: 静:同“靖”,文雅和善。爱:同“薆”,隐藏。 见:同“现”,出现。说:通“悦”,喜爱。 女:同“汝”,指彤管。归:通“馈”,赠。 匪:同“非”,不是。女:通“汝”,指荑。 4.同学自读,理清文意 文雅的姑娘多么漂亮,等我在城角僻静的地方。但她却隐藏了起来不出现,弄得我抓挠头发犹豫彷徨。 文雅的姑娘多么的美好,(曾经)赠送给我一支红色的管箫。这支红色的箫颜色亮丽,我喜欢这美丽的红箫。 你赠送给我从郊外采来的白茅草,(那白茅草)确实美得出奇。不是茅草有多么美丽,而是因为它是美人赠送给我的。 5.教师带读,品味感情 再现法:王维曾经说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经典的诗歌本身是精美的图画,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画面上的人物、景物和情节。可以请部分同学根据自己的大脑中再现的场景登台表演。 6.小组讨论,质疑释疑 1)诗中的“静女”是一个极美的形象,可是作者却并没有具体地写出她的

诗经二首教案设计

诗经二首教案设计 这是诗经二首教案设计,是优秀的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诗经二首教案设计第1篇 教学目标 1、识记古代文言实词,积累常用词意义。 2、用自己语言赏析诗歌,体会细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发挥想象力描绘浪漫的爱情场景。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查字典,熟读课文 老师查找有关图画和轻柔音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对美好的人或物,都会产生爱慕之心。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心中爱慕之人称为“梦中情人”。《关雎》这首诗便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场对“梦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那么追求的过程是如何的?追求的结果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入《关雎》,欣赏一场古人的爱情戏吧。 二、诵读,熟悉字音,结合注释掌握文意 1、范读正音。老师饱含情感朗诵或播放名家录音。 2、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个别诵读

3、解释重点字词,掌握文意(关关、洲、窈窕、好逑、参差、流、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友、芼) 三、共同研讨文意 1、浪漫的爱情往往离不开浪漫的场景,请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语言发挥想象力描绘出来。 明确:“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学生创作并个别演示后,老师做总结示范:展示多媒体画面,并伴轻柔音乐,深情描绘:“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美丽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样,要想尽办法去接近!” 2、《关雎》中有一句对心中恋人的赞美已成为赞美女性的现代成语,请找出。 明确: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人又是如何表现自己的爱慕之情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老师紧接着翻译此句)文静美丽的姑娘啊,醒着梦里追求她。美好的姑娘难追求啊,白天黑夜想念着她。绵长的思念啊,教人翻来覆去难入睡。 3、爱慕之深,日夜思念,以致夜不成眠,可见相思之苦。既然如此,那就大胆地去追求美丽的姑娘吧。让我们看看他是如何展开爱情攻势的? 明确: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如此煞费苦心先“友之”:亲近她,再“乐之”:取悦她。结果大概可以猜到了,自然会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了。 四、文学常识补充 1、“兴”手法的运用 一开始我们分析场景,大家也许注意到了,这些场景是分散描绘的,基本是一句场景一句叙事夹杂进行。这也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叫作“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例如开篇先言他物:“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用一唱

《诗经二首》教学设计

《诗经二首》教学设计 《诗经》二首教案 【导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节的节奏特点。 2.研究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3.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雎鸠啼鸣,XXX。琴瑟钟鼓,君子淑女……这一切,在心中荡漾着爱意的恋人眼中,大概会多一层温馨与幽怨吧!你听,他们各自为自己倾心的“淑女”唱出了缠绵悱恻的情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XXX(jū)鸠(jiū)窈窕(yǎo tiǎo)

逑(qiú)荇(xìng)寤寐(wùmèi) 芼(mào) 2.文言知识梳理 (1)重点实词 关关:拟声词,一种鸟的叫声。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配偶。 寤寐:指日日夜夜。 芼:选择。 (2)词类活用 ①琴瑟友之(名词做动词用,做同伙,相亲相爱,亲近) ②钟鼓乐之(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乐) (3)古今异义 摆布流之(古义:捞取;今义:流出) 3.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典范,改成《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基本施展阐发手法为赋、比、兴。《诗经》的诗体魄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时而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其语言活泼传神。 步调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一)朗诵指导 1.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交流点拨】第一节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这一节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第二节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急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五节写幻想中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2.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3.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XXX,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交流点拨】雎鸠鸟关关地叫着,在XXX的小洲上,姑娘美丽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荇菜长短不齐,在船的左右两

诗经二首教案

诗经二首 静女 教课目的 : 认识对于《诗经》的文学知识;掌握要点的文言词 经过《静女》的学习 , 掌握《诗经》比兴、重章叠句的艺术特点使 学生认识我国古代人们对诚挚爱情的神往 , 陶冶崇高的情操。 教课要点 : 领会《静女》包含的感情, 掌握人物形象 一、课文导入: 爱情是人类最诚挚的感情,也是文学永久的主题。我们祖先早就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来表达男子对女子诚挚、热情的追求;也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而刚才所举的我们耳熟能详的例子皆出自《诗经》,那么我们今日再 来看一首这样的爱情篇章。(老师要点字词板书)————《静女》 第一,让我们来简单认识一下对于《诗经》的一些文学知识(同学回答): ①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存诗 305 篇。最先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到 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以后,才有《诗经》之称。《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泉。诗歌体 式以四言为主。 ②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共160 篇,多半是各地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共 105 篇,多是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少量民谣, 内容多半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永垂不朽的。“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 40 篇,多为 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 ③ 语法:多半隔句用韵,广泛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拥有重章叠句 频频咏唱的特点。 ④ “风”、“雅”、“颂”与“赋”、“比”、“兴”合称为《诗经》的“六义”。朱 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惹起所 咏之词也。 现代:“赋”就是直接叙事、刻画和抒怀;“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开端,即先说 其他事物,以引出诗人要说的事物。 孔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能够兴,能够观,能够群,能够怨。迩之事父,远之事 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昨天部署大家回去预习课文了,大家先来说一下《静女》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静女》选自《诗经·邶风》,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它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的 口吻描绘了与恋人约会的情形,表达了“我”见到恋人前后的不一样心情。 二课文详解 ⑴我们先来看课文。大家昨天在家里翻译的时候有哪些地方翻译不出来的? 解答翻译不出来的句子。而后请一位同学上来对整篇文章进行翻译。 参照翻译: 高雅的姑娘长得美,约我相会在城楼。私下躲着不出现,害我想走又不走。 高雅的姑娘长得俏,送我一支红管箫。红色管箫有光彩,我对箫管很喜欢。 郊野采茅送给我,茅草漂亮又稀罕。不是茅草长得美,佳人送礼最宝贵。 课文的次序是:第一章讲两人会眼前的情形。第二、三章讲两人会面后的情形。 主要描绘男女恋人约会的场景。前两句点了然约会的地址与人物。与我约会的是一位高雅 而漂亮的姑娘,这从“静”、“姝”二字能够看出。约会的地址是“城隅”:城墙上的角楼。

语文必修2第4课《(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4 《诗经》两首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1. 通过文本,了解古代的风土人情,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2.透过事情的表面,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3.学习独特的语言表现手法,对照古今不同,掌握古词的含义和不同的表现方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氓 一、情景导入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不同的爱情故事,今天,让我们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一下那时、那地,发生的那件事,让我们走近他们,去亲身感受一下这个传唱了千年的爱情故事。 【板书】氓《诗经》 二、文学知识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难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 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逑(qiú):配偶。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寤寐(wù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笔(mào):挑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教师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诗经两首》教案(详案)

《诗经》两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诗歌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体会“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此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的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把握“追求者”和“秋水伊人”的形象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感受中国古典诗歌含蓄的表达方式,感受诗歌朦胧凄清的意境。把握诗歌纯洁真挚健康的情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掌握“重章叠句” 形式特点及“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此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的背诵全诗。 三、把握“痴情恋者”和“秋水伊人”的形象。并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自读感悟,体会情感。 1、了解《诗经》的文学常识,重点是“六义”。 2、背诵诗歌,由重章叠句的手法入手掌握背诵的方法。 3、体味景物描写在诗中所起的作用,用一段文字描绘诗歌的意境(画面)。 4、将《关雎》与《蒹葭》结合起来诵读,结合诗歌内容,发挥联想和想象,编一则爱情故事。 5、给诗歌《关雎》或《蒹葭》的作者写一段颁奖词。(颁奖词的写法:借助于优美的语言文字对获奖对象进行准确的陈述与评价。参考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颁奖词:贾平凹《秦腔》颁奖词:成功地仿写了一种日常生活的本真状态,并对变化中的乡土中国所面临的矛盾、迷茫,做了充满赤子情怀的解读。 麦家长篇小说《暗算》颁奖词:破译密码的故事传奇曲折,充满悬念和神秘感,与此同时,人的心灵世界亦得到丰富细致的展现。)

6、对诗歌的多义性谈谈你的认识,作为爱情诗来解读,你从中领悟怎样的爱情观。 二、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灿若星河,佳篇如林,大家知道诗歌的源头是哪吗?是《诗经》。《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是人类文明的源头清水,它开阔,丰盈,简单,洁净。你看,那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秋水之畔晓雾朦胧中,痴情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诗经》,走进《蒹葭》,吟诵这优美的诗篇,传唱这古老的歌谣。(板书课题:令人遐想,美不胜收) 三、品读背诵,感知手法。(重章叠句及赋比兴) 1、学生背诵,谈谈你是怎样利用《诗经》“起兴”及“重章叠句”的手法快速背诵的。 明确: 《蒹葭》的第二、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只是在押韵处换几个字表示层层递进。这种仅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目的是在反复中深化意境,起到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 2、学生填空:将红颜色的字空出来,让学生填空。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泗。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3、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全诗,读出诗歌的节奏,叠音词的运用,七个四字句,二二拍的节奏,最后一句五字句,使诗句抑扬顿挫。(这里让学生拍手诵读,读出节奏,读出歌谣的特点) 四、品味语言。 1、学生描绘画面教师描绘画面,感受意境之美。 深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

必修二诗经两首的教案

必修二诗经两首的教案 【篇一:2016-2017学年人教版必修二〈〈诗经两首-采薇》教 案】 《诗经两首》 《米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 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2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 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3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 的节奏、韵味。。 过程与方法 1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探究学习,探讨诗歌中的乡思情结的内涵,体验这一美好的感情。 3鉴赏诗歌,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 二、教学时间: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 以使人温柔敦厚”。今天我们就来接着学习诗经里的诗歌。 (二)检查预习 在讲解新课之前,老师想了解一下大家的复习和预习情况。 我们先来进行一个小游戏,文学常识抢答 请听题:1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什么主义的诗歌总集? --------- 现实 主义 2, -------------------------------------- 诗经共有多少首诗?305首 3,诗经共分为哪几个部分?——风、雅、颂 4,诗歌的主要表现手法有哪三个? ——赋、比、兴 5,它所收录的诗歌是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的?——西周初年到 春秋中叶

6,风包括了多少个地方的民歌?又叫什么?”------15个,半五国风” (三)初读课文 1、大家都看完了吗?诗经大都是四言诗,朗读的时候采用二二” 式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大家根据这样的方法,一起来有感情的朗读这篇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 2、放一段音频,听听看名家是如何朗诵的。(放音频) 3、学生具体翻译这首诗歌。(就着课下注释,弄懂诗歌的意思,并将诗歌按照上节课所教的节奏朗读一遍。) 采薇菜呀采薇菜,薇菜茎叶变粗硬。说回家呀说回家,今年阳月又已临。王室公事无休止,不能片刻 享安静。忧思在心真痛苦,我今远行难归省。 评说:这三章说了两层意思,一是归途中追忆思归之情,二是叙述难归的原因。 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复沓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诗以采薇起兴,采集薇菜果腹,表明戍边生活的艰苦,且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循序渐进,除了刻画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还同岁亦莫止”、岁亦阳止”一 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眼见着岁初而暮,物换星移,总是臼归曰归”却总不能归,使我对能不能再见到家人由忧心烈烈 到忧心孔疚”。那么,为什么戍役难归?后四句做了层层的说明:远离家园,因为獭犹之患;戍地不定,因为战事频频,以致音讯难递;无暇休整,因为王差无穷。究其根本原因,即獗犹之故”。恋 家思亲的个人情结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相互交织着,它们虽然互相矛盾却同样真实。在诗的开始用重章复沓的形式反复咏叹,形成了诗歌的感情基调。 4、朗诵这三章。感受《诗经》重章复沓的章法所带来的音乐美。 《诗经》的这种结构来自于民歌,劳动者的歌声此起彼伏,自然而然形成叠章,它能一层一层增强情感的抒发,受到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使诗歌充满音乐的节奏美。因此。我们可以想象,士卒们在采食薇菜时,思念家乡的叹息声此起彼伏。就像后代的诗人所写的那样: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夫望乡。” 5、解读4〜5章: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骤 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獭犹孔棘。”

诗经两首教案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教学指要: 本单元鉴赏先秦到汉魏晋诗歌,从中可以发现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教学重点是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了解赋比兴手法及其艺术效果;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节奏。 《诗经》《离骚》至汉魏晋诗歌的语言形式各不一样,本单元以语言的节奏作为教学重点,旨在让学生了解诸种语言节奏的划分方法,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了解古代诗歌从四言到五言,再到七言的形式方面的发展进程;了解这一变化过程也是诗歌容量逐渐加大、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逐渐复杂的过程。《诗经》《楚辞》反映了我国奴隶社会现实生活。《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最有思想艺术价值的国风,它们大多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言志抒情诗,赋比兴的写作手法,《诗经》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教读《〈诗经〉三首》,应引导学生了解《诗经》广泛而深刻地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及其写实精神;理解《诗经》的“六义”、重章迭句等特点。《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它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浪漫主义传统。由于时隔久远,会给鉴赏造成一定困难。理解字词固然重要,但还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感受屈原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和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上,放在品赏诗作的艺术手法艺术价值上。

《卫风氓》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了解赋比兴的手法体会其艺术效果。 3、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4、培养自主学习,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 3、《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把握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教学难点 了解赋比兴的手法在诗中的表现,体会其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诵读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诗歌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一朵奇葩,无数的诗人用真情浇灌它,用心血哺育它成长。它是心灵对现实最纯洁的回答,是心灵与心灵碰撞的最智慧的火花。“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这种最古老的文学样式,素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称。这个世界,一切都可以老去,惟

诗经两首集体备课教案

《诗经》两首集体备课 主备人:侯淼 《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淇水”意象感知卫女情感历程,通过虚词“矣”体悟情感变化,感受语言之美。 2.分析卫女形象,感受人物形象的文化意义和美学价值。 3.培养坚强独立的人格,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 分析诗歌人物形象,鉴赏人物自我觉醒之美。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诗经》中三分之一的篇目刻画的都是女子形象,她们或明眸善睐,或娴静柔美,或大胆执着,或活泼顽皮,无论是《兼霞》中的在水伊人,还是《关眼》里的窈窕淑女,都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形象。不过学者鲍鹏山在《第三只眼看《诗经》中却说“《诗经》里最完美的女性当属那位卫国女子”,也就是我们即将学习的,《氓》中的女子,这到底是怎样呢?让我们带着疑问学习这首诗 二、知识积累 《诗经》简介。 三、文本解读 1.听《氓》的配乐录音带,要求学生给个别字词注音。 2.学生齐读全诗,诵读提醒:(二二节拍)。 3.整体感知,结合课文注释疏通大意。 4.初赏课文,进一步理清诗歌结构,理解故事发展与情感发展的相互结合 请大家找一找,淇水在诗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展示全诗) 一共出现了三次,分别是: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正好对应了这出爱情悲剧中的三个阶段:恋爱,婚变,决裂(板书) 我们来仔细地品读一下,体会一下作者的情感在三次涉淇中有什么样的变化。 第一次: 先来看第一次,请一个学生回答,你觉得第一次渡过淇水时女主人公是什么样的心情?甜蜜、期盼(板书:甜蜜) 好,请你带着这样的感情地朗读一下第一章。(指导朗读) 其实,就在第一次渡过淇水之后,诗中还写到了一次隐含的渡过,同学们知道在哪里吗? 就在第二章的“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此时的女主人公又是什么样的心情? 幸福,开心(板书:幸福) 总结:“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第一次穿越淇水时,正是女子与氓两情相悦的恋爱时期,离别时十八相送,情意绵绵,难舍难分。送走之后,翘首企盼,望眼欲穿。“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載言。”时哭时笑,抑制不住的眼泪和笑容泄露了心底最深的爱意。此时笑是一种幸福,哭未尝不是另外一种幸福。 好,请你带着这样的感情地朗读一下第二章。(指导朗读) 第二次: 诗中第二次写到淇水又是在哪一章呢?那么这一次渡过淇水这位女子又是什么样的心情了呢? 请学生回答:沉痛、追悔、怨恨、伤心(板书:怨恨、痛悔) 请一个学生带着这种感情来朗读。(指导朗读) 总结:“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当这位曾经幸福的女子再度穿越淇水时,已是事易时移,物是人非了。她遭受着双重的痛苦:身体上,生活贫穷、劳作艰辛、丈夫拳脚相加;精神上,丈夫背叛,

诗经两首教案李青

诗经两首教案 一,文学常识 作品时间、数量:《诗经》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诗经》名称: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 《诗经》地位: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为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浪漫主义源头《楚辞》 诗经六义 《诗经》体例:风、雅、颂。(音乐类型) 一、风,诸侯国的土风歌谣,15国风,共160篇; 二、雅,宫廷宴享的乐歌,大多记述贵族历史,为其歌功颂德,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 三、颂,宗庙祭祀的乐歌,是贵族祭神、祭祖、歌功颂德的乐曲。《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诗经》表现手法:赋、比、兴。 朱熹的解释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平铺直叙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现在的解释 赋就是铺陈直叙。 比就是比喻。 兴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开创现实主义文学传统 一、反映人民大众苦于剥削压迫 二、反映人民苦于战争和徭役 三、反映爱情生活和婚姻问题 四、反映劳动生活 五、讽刺当权者的荒淫无耻 揭露他们的残暴 二,学习关雎 1解文题, 《关雎》是《诗经》开卷的第一首诗,历来为人重视。雎鸠在传说中是一种情意十分专一的水鸟,其一或死,另一就忧思不食,憔悴而死。 它描写了一个青年小伙子偷偷地爱上了一位姑娘那种单相思的动人情景。所以本诗可以理解为一首爱情诗。“关雎”是以诗歌首句中的两个字作为题目,其它篇章亦是如此。 2反复朗读,读准字音。 雎鸠荇菜窈窕寤寐好逑芼

湖南省高中语文人教新课标教案 必修二 第四课 诗经两首-《氓》.doc

《氓》学案 第一课时《诗经》介绍与文言现象 一、《诗经》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经》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划分为()三类。《诗经》表现手法有()三种。合称为《诗经》“六义”。《风》是()个地区采集上来的民间歌谣。共()篇。“国风”保存了不少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具有浓厚的民歌特色。这是《诗经》的精华,如《伐檀》、《硕鼠》。《雅》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分为()31篇()74篇,共105篇,多系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少数民谣,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共()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 乐歌舞曲。诗歌的形式以()为主,多数为()用韵,在章法上具有()的特点。《诗经》是我国诗歌()优良传统的源头,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 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给下面的加点的字注音 嗤嗤()涉淇()愆期(汤汤()罔极()靡室()垸垣( )夙兴夜寐( )于嗟鸠兮( )咎言( 二、.指出下面通假字的本字,并指出其含义于嗟鸠兮通 犹可说也通 隰则有泮通 匪我愆期通 四、指出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⑴其其叶沃若(士贰其行(哇其笑矣(⑵之氓之嗤嗤(静言思之(总角之宴(⑶言载笑载言(体无咎言(言既遂矣(⑷以以望复关(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五、古今异义词:指出下面划线字的古代意思。 ⑴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⑵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⑶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古义古义古义 六、指出下面划线字的活用现象并写出活用后的意义。

夙兴夜寐 士贰其行 二三其德 三岁食贫 第二课时写作手法、文章内容主旨 一、与故事情节看似无关的诗句有哪些?它们有何妙处? 二、综观全文,你认为男、女主人公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氓》中女主人公在叙述生活经历时,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来表现人物性格,请简单分析。 角度 对比的诗句 对比的作用 性格 女主人公 婚前 婚后 氓 婚前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4课《诗经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诗经》二首 一、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2、学习诗中的融情于景、比兴及重章叠唱的手法并体会其产生的艺术效果。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分析《氓》诗中的女仆人公形象。 2、探究《氓》诗中女仆人公爱情悲剧的缘由。 3、揣摩《采薇》诗中仆人公的思想感情。体会征人久戍思归到归时痛定思痛的情感经受。 三、书目推举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作为最古老的中国文学源头,它是一部越读越觉奇特的经典。为什么斑驳的岁月未使它绽放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它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中蒙受损失?请同学们去读读作家安意如的《思无邪》,她说“诗经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始终存活于心”;或者去看看鲍鹏山的《第三只眼看〈诗经〉》,学会怎样用别样的阅读方法解读《诗经》。同学们,让我们穿越《诗经》的河流,感受其芳香,接受其哺养,也让秀丽错落的诗行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吧。 四、文本教学 (一)导入 请一同学背诵毛泽东《沁园春·雪》 思考:“稍逊风骚”何意?“风骚”何意?为什么特殊点“风骚”? 明确: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介绍《诗经》学问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的源头,它的精神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文人骚客。下面请一学习小组介绍《诗经》这部宏大的作品。请大家完成《学案》中文学常识题。 •播放朗读音频,要求同学完成《学案》字词注音任务。 •同学自由诵读诗歌。留意四言诗的节奏韵律。(二二节拍) •整体感知,结合注释疏通大意。(小组争辩解疑) 自读文本,思考: ①《氓》侧重叙事,这首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从诗中可以看出女仆人公对于往事是一种什么心情? (女仆人公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这首诗写了一名女子追忆她与“氓”从恋爱、结婚到婚变的全过程。故事从“氓”来向她求婚写起,女子虽然对他求婚的方式有些不满足,但还是答应了他;接下来写了两人的恋爱生活,着重表现了女子对“氓” 的痴情;两人很顺当地结了婚;婚后的生活贫困、辛苦,女子毫无怨言地操劳着家务;时间消逝,随着生活的好转,“氓”的脾气却变得粗暴起来,他的行为也荒唐起来,对女子始乱终弃并且没有回头的意思,女子只能自己难过难过。但是,对于这种状况她不会无限期地忍受下去,她想:既然“氓”不念旧情,无情无义,那就算了吧!彼此决绝了断吧! 明确:第一至二章:恋爱-热忱幸福 第三至五章:婚变——怨恨沉痛 第六章:决绝——糊涂刚烈坚强 ②《采薇》侧重抒情,诗中的抒情仆人公身份是什么?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表现了他对戍守边防的态度是 怎样的?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明确:本诗的抒情仆人公是一位戍守边防的士卒,“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我戍未定,靡使归聘”等诗句可以看出。他猛烈地思念家乡,无时无刻不在期望着能尽快回家,内心里布满着悲伤。 前三章的很多诗句都表现了这种感情,如“曰归曰归,心亦忧止”“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最终一章又加以深化:“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由于意识到是玁狁入侵才使得自己“靡室靡家”“不遑启居”,因此,他对玁狁满怀怨恨,在对玁狁的战斗中布满同仇敌忾之情,对于自己的阵营也有一种骄傲感。这种感情在第四、五章里有所表现,如“四牡业业”“一月三捷”,又如“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尽情赞美已军的装备精良,气概雄壮。 (六)品析艺术手法 1、《氓》这首诗运用了些什么艺术手法,结合感爱好的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要点: ①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仆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仆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忱。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行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仆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仆人公还生疏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公平的,从苦痛的经受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行说也。”她懊悔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糊涂、刚烈的性格特点。 ②《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告“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比,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比,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比女仆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加意蕴,产生形象鲜亮、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方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苦痛,也示意了女子容颜由娇美润泽到憔悴年轻的变化;桑叶是农村常见的树木,用桑叶作比,格外符合女仆人公劳动妇女的身份,同时也示意了女子的勤劳。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2、《采薇》前三章与我们学校学过的《关雎》和《蒹葭》的手法相像,结合诗句,说说这种手法有什么特点。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重章叠句:“章,音乐名称。‘乐竟为一章’,即乐曲奏一遍为一章。《诗经》中的诗是合乐唱歌的,所以每一篇诗都分若干章,犹如今日歌词的分段。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这一章法叫作重章叠句。”使用重章叠句的手法,一是使得抒发的情感在回旋中有递进,一是突出了主题。这首诗的前三节在章法上就是接受重章叠句。反复表达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的心情。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示意时间消逝,时序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苦痛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音节和结构上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效果,再加上叠音词,一唱三叹,音节和谐,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 五、课堂探究 1、《氓》是如何塑造女仆人公的形象的? 【思路点拨】 此问题涉及到同学们把握文学形象的力量。探究时,可从三方面入手:①从叙事角度入手;②从塑造的人物性格层面入手;③从《诗经》“六义”中的赋、比、兴等手法入手。 【明确】 (1)在叙事中呈现性格。本诗情节完整,层次分明:第一节写订婚,其次节写结婚,第三节写所得教训,第四节写被遗弃,第五节写受虐待,第六节写与男子决绝。全诗大体依据大事的进展挨次,实行概括叙述与细节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融叙事、抒情、谈论于一体,这对后世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