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诗经两首优秀教案

诗经两首优秀教案

诗经两首优秀教案

【篇一: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关于《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编为“风”、“雅”、“颂”三部分。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

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

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基本

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颂”包括周颂、鲁

颂和商颂,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一般来说,来自民

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拙,诗味不多。《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

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

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而《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

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二、学习《关雎》

1.顺畅朗读:

2.注意读音:

3.有感情地朗读。

4.根据注释,发挥想象,描述内容。(想象、交流)

5.译诗:

(1)关雎鸟关关和唱,在河心小小洲上。

好姑娘苗苗条条,哥儿想和她成双。

(2)水荇菜长短不齐,采荇菜左右东西。

好姑娘苗苗条条,追求她直到梦里。

(3)追求她成了空想,睁眼想闭眼也想。

夜长长相思不断,尽翻身直到天亮。

(4)长和短水边荇菜,采荇人左采右采。

好姑娘苗苗条条,弹琴瑟迎她过来。

(5)水荇菜长长短短,采荇人左拣右拣。

好姑娘苗苗条条,娶她来钟鼓喧喧。

6.诗句分析:

《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全诗可分为三章。

第一章(前四句)爱慕: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于

是萌发了爱慕之情。这一章开头用“关关雎鸠”起兴,运用“比”的手

法点出了恋爱的主题。因为雎鸠“雌雄常不相失,亦不曾相近”,“情

意相与而未尝狎”,以雎鸠的关关和鸣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贴切而有深意,确是匠心独具。

第二章(中间八句)思念:男子对姑娘思念不止,以至梦寐以求,

辗转反侧。

在他眼前出现的是这位美丽姑娘采摘荇菜时“左右流之”的苗条、优

美的身姿,使他夜不能寐;然而,大约这只是一厢情愿,他只有独

自在床上“辗转反侧”,直到天明。这一章既有直接的心理描写“优哉

游哉”,写其绵绵情意,思念不绝,又有动作描写“辗转反侧”,突出

其内心状态的不平静,形象逼真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深深的思念之情。第三章(最后八句)愿望:表达了希望与姑娘成婚的美好愿望。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设想与姑娘结婚时鼓乐齐鸣的欢乐场面。

7.主题:

《关雎》选自《诗经?周南》。周南,一般指的是洛阳以南到湖北一带的地方。据有关资料推断,这首诗产生的时代不会太早,大约是

西周末、东周初。这是一首热情的恋歌,它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

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感情坦率、朴实。

8.表现手法:

这首诗采取了重章叠唱的手法,每一章都有些句子重复咏唱。这体

现了《诗经》语言的一个特色。诗的感情真挚热烈,回环咏唱的章法,使热恋之情步步推向高潮。诗的每一章,都用起兴的艺术手法,将自然景象与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谐地融会起来,景中含情,情中蕴景。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一首电视连

续剧的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改编者是台湾作家琼瑶,可

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二、初读、感知

1.配乐朗读课文,体味感情。

2.读后用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描述情境。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还有其他的理解),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

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

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学生欣赏、感受)

3.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怅之情。

三、品读、欣赏

1.请同学们谈初读诗歌的感受。(各抒己见)

示例1:本文写的朦胧缥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示例2:这首诗意境优美,我特别喜欢秋天凄清悲凉的况味,和诗

人惆怅失意的心情正好吻合。

示例3:我最佩服主人公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精神,因为诗中几

次提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嘛!

示例4:我觉得“伊人”应该是漂亮的、高洁的,又是时隐时现、闪

烁不定的。

【点拨】看来本诗的确“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了我们无限丰富的想象、开拓、创造的空间。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式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宏深,

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

2.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

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学生讨论、交流)

【点拨】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3.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字含蓄。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

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

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

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2)形象可感。作品虽未刻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执着、“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3)余音绕梁。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结果

如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就是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4.意境美体现在多重叠合的架构。

(1)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难分难解。(2)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

(3)诗人的执着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

(4)“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

景致烘托出来。

5.朦胧美体现在写法和模糊的意象。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

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

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点拨】《蒹葭》诗的丰富美感,我们可以作多重解读。正如《人

间词话》所说:“《诗经?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四、表现手法

1.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起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

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

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

2.诗歌采用反复叠唱的章法,更显得韵味绵长,而开头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起兴,描绘了一幅凄清萧飒、露凝霜结的晚秋图,更

抒发了诗人孤寂彷徨、幽思百结的心绪。

五、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

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

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于于净

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篇二:《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其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深刻体会

比兴的艺术手法。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分析《诗经》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

达手法的妙处。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教学过程】

《氓》

导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相信大家对这句诗

并不陌生。这句诗是出自《诗经》中的《关雎》。这首诗堪称是我

国爱情诗之祖。爱情是人类永恒不变的话题。只要有人的地方,就

会有爱情故事。大家听过许多现代人的爱情故事,那么,在遥远的

古代,他们的爱情故事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先秦时

期的卫国,体会在那个时代发生的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

期的500年间的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称15国风,共160篇,大都是民间的歌谣,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

价值,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

篇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诵读课文,并讲解文中重点字词的读音、释义

讲授课文

1.《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一

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全诗分六章,第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

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

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下面是全诗叙事

结构和感情基调:

2.鉴赏要点

(1)回忆和对比

明确:《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

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

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

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

与士耽!”“女之耽兮,不

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

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

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

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

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

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诗经》开创比、兴手法。《氓》中哪些诗句是比兴句?好处是什么?

明确:“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及“桑之落矣,

其黄而陨”是比兴句。其好处是:结构上,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

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②所插入的比兴

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

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

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必行起到过渡作用。内容上,①比兴句能够

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比拟的是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相应推测出女子年长色

衰是“氓”变心的重要原因;②用女子熟悉的桑叶作比,与其本身劳

动妇女的身份切合,富于生活气息,暗示了女主人公的勤劳。

3.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

明确: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古代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政治、社会上都处于附庸地位。他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

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到一个类似“氓”这样的丈夫,其悲

剧是不可避免的。

布置作业

预习《采薇》

熟读《氓》

《采薇》

导入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诗经》中的弃妇诗《氓》,今天我们进行另

外一篇感伤诗《采薇》。诵读课文,理解文中重要词句

课文讲解

1.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明确:《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

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

对故乡的思念。全诗采用倒叙的写法,既通过戍卒的回忆和追述,

来刻画戍卒急欲回家和继续在外抗敌的矛盾心。一边是温暖的家,

一边是受外族入侵的国家,家难以舍弃,国也要保卫,战士的心理

就是这么矛盾。家当然要,但国也要,两者都要,这样全部的辛苦

和苦痛就落在了战士心上。《采薇》就把战士们的这种辛苦和苦痛

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然诗中也流露出了对统治者愤怒不平的情绪和

士卒不可言喻的伤感。最后一章,把一个戍卒久役归来的悲喜交集

的“今”“昔”之感,和盘托出,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具有动人心

魄的魅力。

这首诗的写作特点

明确:(1)综合运用多种叙述方法,第一章采用倒叙的写法,刻画了戍卒急欲回家和继续在外抗敌的矛盾心态,接下去追叙了种种饥

渴劳累,紧张辛酸的生活情态。最后回到现实,结束回忆,全诗虽

用多种叙述方法,但条理清晰。(2)采用了“兴”的抒情方式。“采

薇采薇,薇亦作止”的兴句,的确与诗的主题没有意义上的联系。但兴句为全文定下了一种情调,烘托出了一种气氛,让诗好像涂上一

种“清幽”的色彩。特别是通过“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的变化,让情调一步步发生变化,暗示出战士的命运也一点点发生

变化,最后终于可以回家了。(3)巧用叠字叠句,或抒忧愤感情,或描摹事物状态,或绘自然景物的

特征,都非常准确优美,富有形象性和表现力,声调和谐,增添了

语言的艺术魅力。《离骚》教案

教学目标:

1 、思想目标:

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

义情感。

2 、知识目标:

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掌握“修姱”、“羁”、“谇”、“怨”、“浩荡”、“溘”、“尤”、“反”、“ 忳”等实词以及“虽”、“兮”、“以”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3 、能力目标:

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 、赋与比的写法;

2 、“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3 、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

媒体设计:配音朗读磁带、投影胶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提问:毛泽东在《沁园春 ?雪》中慨叹封建帝王武功有余而文

才匮乏时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里的“风骚”指的是什么?(《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

2、简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诗风,

与之相提并论的《楚辞》则开创了浪漫主义的诗风。所以,“风骚”

就成了文学的代名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楚辞》中的名篇《离骚》。(板书课题:《离骚》)

二、解题

1、简介屈原:

(约前 339 —约前 278 ),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楚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

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改革政治,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其政治理想的内容是“美政”。后遭谗去职,两次被流放,因无力挽

救楚国灭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投汨罗江而死。其主要作品有

《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其作品

2、简介“楚辞”:

①诗体名。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骚”体。②总集名。西汉刘向所辑,收屈原、宋玉及汉代

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诗歌作品,主要是屈原的作品。

③特色:“楚辞”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

鲜明形象;以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

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

3、解题:《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

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

《离骚》前半部分,作者反复倾诉其对于楚国命运的关怀,表达了

他要求革新政治、与权贵集团斗争的强烈意志;后半部分又通过神

游天上、追求理想的实现和失败后欲以身殉的叙述,

反映出他热爱楚国的思想感情。作品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喻、大量

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

积极浪漫主义的精神,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全诗 372 句, 93 节, 2464 字,课文是节选。

三、新授 1、放配乐朗读磁带,扫除文字障碍。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对照注释,弄清课文内容。 3、学生质疑。要求:对自己不能理解、小组讨论也不能理解的疑难字、词、句进行提问。

老师作出回答。重点讲解下列实词的意义:修姱:修洁而美好。羁:喻指束缚、约束。

谇:谏诤。

怨:恨。(“恨”在文言中多为“遗憾”义)

浩荡:多义词,这里为“荒唐”义。

民心:人心。(前文“民生”可解释为“人生”)

溘:突然。(“溘然长逝”中的“溘”即为此义。)

忍尤:忍受强加的罪过;尤:这里作“罪过”讲。(“以儆效尤”中“尤”即此义;“怨天尤人”中的“尤”为“归咎”义;“无耻之尤”中的“尤”为“特异”、“突出”义。)反:文言文中多作“返”讲。

忳:忧闷。

岌岌:高耸的样子。(“岌岌可危”中的“岌岌”形容十分危险。)

陆离:修长的样子。(“光怪陆离”中“陆离”形容色彩繁杂。)

4、学生说出课文意思。要求:指名 3 — 5 人回答;纠正。

5 、课堂练习: ( 幻灯打出 ) 区别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

(1) 之哀民生之多艰高余冠之岌岌兮

(2) 以长太息以掩涕兮既替余以蕙纕兮竞周容以为度

(3) 虽余虽好修姱以靰羁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四、作业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一、指导朗读

1 、注意节拍如:长太息 / 以掩涕兮余 / 独 / 好修 / 以为常

虽 / 体解 / 吾 / 犹未变兮岂 / 余心之 / 可惩

讲解:一般每句二至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 、注意延长如:悔相道之不察兮——忽反顾以游目兮——

讲解:“兮”字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语气词“啊”,因此读音要延长一些。

3 、注意重音

4 、注意感情

讲解:在理解诗句含义的基础上注意读出感情。诗人在感叹时要读

得深沉而有力,诗人在充满理想时要读得激越而昂扬;读出诗人在

遭受屈辱之后的悔恨和愤懑;还要读出诗人在“众女”种种丑态面前

所表现出的高昂气节,在崇高理想面前所表现出的一往情深。

二、当堂背诵三、研讨课文

1 、理解思想内容分析、讨论、概括:

( 1-7 ):述怀,揭示“朝谇而夕替”之因,表达“虽九死其犹未悔”

的意志。

( 8-13 ):反省,表现为追求美政、美德“虽体解吾犹未变”的高尚

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怀。

2、赏析重点诗句

讨论:在述怀和反省中,有哪些诗句能表现出诗人高尚品德和爱国

情怀?

明确:(幻灯打出)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四、分析特色

1 、深刻的现实内容与高度的浪漫主义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

《离骚》作为一首宏伟瑰丽、令人回肠荡气的政治抒情诗,以大胆

的想象、夸张和象征等手法,生动而曲折地反映了楚国的现实斗争,表现作者了对现实社会的深广忧愤和精神上的追求。

2、语言特色。

以六字句为基本句式,加上虚字“兮”,参差变化,舒展自如;双句

押韵,节奏铿锵而活泼变化,抒情淋漓酣畅,声情并茂;间以楚地

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3、赋的运用。本篇的赋既用于叙事,也用于抒情,使人感到真实

而又易于接受。例如用于叙事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

善淫。” 用于抒情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4、比兴手法。屈原比兴手法的运用,较《诗经》亦发展了一大步。(重点分析“比”)(幻灯打出)( 1 )王逸《楚辞章句》评《离骚》: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

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

( 2 )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评《离骚》:其行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

思考:王逸、司马迁是如何评价屈原在《离骚》这首诗中所运用的

比兴手法的?讨论,明确:

王逸把《离骚》的意象体系分为三类:社会性的意象群,自然界的

意象群,神话界的意象群。课文中的意象体系多为第一、二类,即

主要以“香草美人”为喻(蕙,茝,芰荷,芙蓉,蛾眉等),表达自

己高洁的胸怀、美好的心灵。正如司马迁所说的那样:“其行洁,故

其称物芳。”屈原借助“香草美人”托物喻志的手法,为后代诗人作家

所普遍借鉴,成为我国诗歌的抒情传统。借景抒情、托物以讽、悲

秋伤春成为唐诗宋词的主调,正说明了这种艺术创造的深远影响和

巨大生命力。

此外,屈原善于运用打比方来说理,如:“鸷鸟之不群兮”说明自己

不同于世俗小人;“何方圆之能周兮”比喻君子与小人不同流合污;“ 偭规矩而改错”比喻“党人”破坏法制,等。

五、布置作业 1、下列这副对联说的是哪一位作家?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2、你最喜欢《离骚》中哪两句诗,哪句或哪几句诗引起了你的共鸣,屈原的爱国思想感情对你有什么启发?请写一篇 400 字左右的

短文,只要能抓住一点即可。

3、课外阅读《语文读本》《屈原诗两首》(《涉江》、《国殇》)。

《孔雀东南飞》教案

一、导入

封建家长制是扼杀青年男女爱情自由、婚姻自由的一把利刃,婚姻

完全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可恨的是婚后公婆或者丈夫稍有不满,就可以凭一纸修书将女子赶回家。

这样的悲剧在古代不足为奇。早在梁祝之前即有一个感人肺腑的爱

情悲剧——《孔雀东南飞》以得美丽的孔雀被活活拆散,美梦只有

在死后才能实现。

二、解题

本诗原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又名《焦仲卿妻》。选自南朝陈

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这是我国最早的乐府诗集。本诗时保留

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也是最长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篇三:《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文学常识,理解其现实主义的风格。

2、学习探究《诗经》的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句的特点。

3、积累文言词语“咎”“体”“夙”“乘”“见”等。

4、同情《氓》女主人公不幸的爱情遭遇,了解《采薇》中征人由久戍思归到归时痛定思痛的感情历程。

教学重点:

1、熟读、理解、背诵课文。

2、《诗经》的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句的特点。

教学难点:

《诗经》的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句的特点。

教学设想:

1、诵读法;文本研习法;讨论法;

2、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赋,指铺陈排比,

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

辞方法。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

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二、学习《氓》

(一)、检查预习情况

(二)播放录音,同学梳理字词

(三)齐读,请四位同学分别讲述本首诗的内容

(四)全诗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感情基调?

恋爱(第一、二章)——热情、幸福

婚变(第三、四、五章)——怨恨、沉痛

决绝(第六章)——清醒、刚烈

(五)研习讨论:

1、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

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明确: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

2、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蚩蚩”,忠厚老实

3、氓是如何来提亲的?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是否马上答应了他?明确:男主人公:“抱布贸丝”,假借物物交换的买卖来和我谈婚事。女主人公:深情远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婉言拒绝“匪我愆期,

子无良媒”

4、男主人公是如何回复女主人公的话?婚事是否谈成?

明确:男主人公:(想象)生气:女主人公:“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5、提问: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

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

明确:男青年表里不一、急躁、任性,姑娘则温柔、体贴、情深意重、传统、善解人意。“乘彼”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

女的心理及表现。“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

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6、结婚前氓做了什么?结果如何?

明确:“尔卜尔筮(占卜问卦),体无咎言(没有坏话)”

7、结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男:对婚姻很郑重其事,认真;女主人公:痴情。

8、女主人公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

么手法?明确:看到桑树想到其荣枯前后,如同自身命运――比兴

手法

9、女主人公对女子发出什么感慨?你如何看待她的观点?

明确:无与士耽;感情专一但不沉迷,。

10、女主人公婚后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她认为婚姻悲剧的过错在哪里?

明确:三岁食贫、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11、周围的人是如何看待女主人公?

明确:咥其笑矣

12、婚后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男:不体谅人、暴躁、三心二意;女:勤劳、肯吃苦、任劳

任怨、专情柔弱

13、最后一段中女主人公对男子表现出一种什么态度?“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暗含什么意思?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

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决绝分离的态度;比兴,一方面说自己的愁思,另一方面也

表明自己的态度,对男子的忍耐也有极限;男:易变。女:决绝,

刚强

(五)、深化探讨

1、从文化视角体会当时的风土人情。进行今昔对比,体会人物的特点。

明确:“抱布贸丝”原始的物物交换,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交流范围的

狭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精神领域的道德方面,尤其爱情

观方面,少了更宽泛的选择范围,他和她上演了悲剧。她:温柔体贴,情意绵绵,嫁作他妇,任劳任怨,遭受暴虐,失望决绝。他:

喜请良媒,娶她为妇,感情变换,虐待其妻。

2、从文中,我们可看出女主人公什么样的形象特点?你如何看待女

主人公的婚姻悲剧?明确:勤劳、温柔、坚强。女主人公的悲剧具

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特点决定的。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

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3、提问:女主人公在回忆往事和做出清醒的决择时,并没有做任何的修饰和渲染,那么,是如何表达的呢?

明确:直接陈述。教师补充:也就是用了“赋”的表现手法。关于“赋”的手法的运用,我们在初中就学过。如《木兰诗》中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4、提问:你认为“氓”是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男主人公“氓”可以说是男权社会时的一个代表性的人物。在求婚时,他对女主人公的感情是真挚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女主人公容颜的渐衰,他的爱情也随风而去,全然不念往日恩爱,无情的遗弃了妻子,是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的、始乱终弃的人。

5、为什么自由恋爱竟以悲剧收场

(1)士之变心说(前有伏笔,“不见复关”,他到哪去了?后有照应“士二其行”)

(2)伦理道德说(家人反对自由恋爱。本来已经给你找好了勤劳忠厚的王老五,你偏偏不要。好了,现在被你抛弃了吧?“兄弟不知,咥其笑矣”。有点幸灾乐祸哦。)

(3)社会制度说(经济落后的社会,男子骗情其实为骗财,看,拿的是布,换的是丝,而且空车子来,连人和嫁妆一起搜刮了。婚后估计挥霍得差不多了,就不客气了。恩格斯说:“家庭、婚姻反映出经济关系”,此言不虚。)

(4)年老色衰说(用比的句子)

(5)恐怕是她没能为夫家生儿育女、传宗接代造成的。“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婚前与女主人公感情相当笃厚的“氓”,正是受这种观念的影响才逐渐对她冷淡起来,最后迫于社会舆论和家庭的压力又不得不休弃了她。正是由于当时民间社会已经存在这种伦理观念,女主人公回到娘家后,得到的不是亲人的同情、理解和愤慨,,而是兄弟的嘲笑。

(六)、内容小结

1、《氓》之所以成为文学史上最有名的一首弃妇诗,其关键就在于通过两个鲜明的形象的刻画,通过一个女子的婚姻悲剧,深刻地批判了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和社会现实。但是,就是这样一首民歌,从汉代以来就遭到了封建文人的极其可恶的曲解。朱熹在《诗集传》中也讲:“此淫妇为人所弃,而自叙其事,以道其悔恨之意也。”“悔恨之意”在诗中确实存在,但那是女主人公对自己没能认清

负心男子的卑鄙灵魂的悔恨,决不是对“淫”的悔恨。他们把这样一个勤劳善良、忍辱负重的劳动妇女形象说成是“淫妇”,从本质上揭示了这些文人儒士们竭力维护男尊女卑的封建秩序的封建立场。2、赋比兴手法在本文中的应用

明确:本诗赋的手法被广泛运用,第一、二、五章叙述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直至被遗弃的经过。比、兴集中在第三章前四句与第四章前两句。第三章前四句,桑叶鲜嫩,告诫斑鸠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六句劝说形成对照,沉溺在爱情中的女子就像贪吃桑葚的斑鸠那样,以至不能自拔。第五章前二句,桑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这样,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至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来比喻女主人公由年轻美貌而至衰老憔悴,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七)再读体会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预习《采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二、学习《采薇》

(一)、检查预习情况

(二)播放录音,同学梳理字词

(三)齐读,请四位同学分别讲述本首诗的内容

(四)全诗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分哪几个层次?

这首诗共六章,分三个层次:

一层:(1-3章),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

二层:(4-5章),直接写战争。

三层:(6章),写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五)研习讨论:

1、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明确:《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2、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明确:“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

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3、阅读前三章,看看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

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章,音乐名称。‘乐竟为一章’(许慎《说丈解字》),即乐曲奏一

遍为一章。《诗经》中的诗是合乐歌唱的,所以每一篇诗都分若干章,犹如今天歌词的分段。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这一章法叫作重章叠句。”

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a、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

了主题;b、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

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4、从4-5章来看,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这两章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弭、鱼

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

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而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

但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

(“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四句中的叠词写战马的高

大强壮,步伐整齐,加以精良的装备,显示出赫赫军威,传达出抒

情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高昂的斗志,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

5、“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为什么一直备受人们的赞赏?

明确:晋人谢玄把这四句论为三百篇中最好的诗句。在文学史上影

响极大,常为后世文人反复吟唱、仿效。

这四句诗里含有两个典型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轻吹,柳枝飘拂的

画面,一是寒冬时节

雪花纷飞的画面,抒情主人公的感情就蕴涵在这两个画面中,而没

有明说出来。这样,借景抒情,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显得既富于

形象性,又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给读者的欣赏活动创造了很大的

空间。

借助“杨柳”意象来抒情的。自《诗经》始,杨柳成为中国古典文学

歌咏的对象,开了借杨柳怀人的先河,在后世的诗词之中,青青杨

柳枝成为牵绊游子、离愁别绪的象征性植物。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

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

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其次,还因为“柳”与“留”谐音,“柳”者即“留”也,挽留之意。正是这些原因使得古人喜借柳

来抒怀。

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这样评价这四句诗:“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也就是说当初离家出征的时候,心里是悲伤的,却用杨柳春风这样的明媚春光来反衬;如今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是高兴的,却用大雪纷飞这样的严寒景象来反衬。王夫之

认为走在回乡路上的士卒心里是“乐”的,这种理解未必正确。这位

士卒一直非常牵挂家里,心里非常痛苦,当他终于能够结束服役回

家的时候,他的心里不只是单纯的高兴,而是百感交集。他希望马

上能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而同时又会不由自主地担心家里发生

什么不好的事情,因为自己离开家已经很久了。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对比给他一种不胜今昔之感,正符

合此时他复杂的感情。

(六)再读体会

(七)布置作业

1、做《同步作业》巩固

2、熟读、理解、背诵

附:板书设计

情节章节基调

恋爱(第一、二章)热情、幸福手法

氓赋比兴

婚变(第三、四、五章)怨恨、沉痛对比

决绝(第六章)清醒、刚烈

采薇

情感变化:焦急忧伤――慷慨雄壮――痛苦悲伤

情感基调:低缓――高亢――低沉

教学反思:

八年级语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精选5篇)

八年级语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精选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语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语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篇1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教学时间]一课时 预习检查: 了解了哪些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介绍: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

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八年级语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文,了解卫地的风土人情,体会男女主人公的生活经历。 2、了解课文的内容,熟悉课文中的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3、透过事情的表面,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4、学习独特的语言表现手法,对照古今不同,掌握古词的含义和不同的表现方式。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1、导入话题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不同的爱情故事,今天,让我们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一下那时、那地,发生的那件事,让我们走近他们,去亲身感受一下这个传唱了千年的爱情故事。 2、范文朗读,熟悉生字词义。 氓之蚩蚩匪我愆期将子无怒乘彼垝垣 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隰则有泮犹可说也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淇水汤汤渐车帷裳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言既遂矣躬自悼矣无与士耽 实词

【拔高教育】K12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诗经两首教案新版

23.《诗经》两首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2.过程与方法 揣摩体会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了解《诗经》赋、比、兴的创作手法,把握这两首诗的内容。 通过朗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关雎 一、新课导入 雎鸠啼鸣,荇菜参差,琴瑟钟鼓,君子淑女……这一切,在心中荡漾着爱意的恋人眼中,大概会多一层温馨与幽怨吧!你听,他们各自为自己倾心的“淑女”唱出了缠绵悱恻的情歌。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板书课题) 二、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诗歌,圈点诗歌的生字词。 雎.(jū)鸠.(jiū)窈.(yǎo)窕.(tiǎo)逑.(qiú) 荇.(xìnɡ)寤.(wù)寐.(mèi)芼.(mào) 2.重点词语解释。 (1)重点实词 关关:拟声词,一种鸟的叫声。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配偶。 寤寐:指日日夜夜。 芼:挑选。 (2)词类活用 琴瑟友.之(名词用作动词,做朋友,相亲相爱。) 钟鼓乐.之(使动用法。使……快乐。) (3)古今异义 左右流.之(古义:捞取;今义:流出)

3.用现代汉语写出诗句的意思。 【交流点拨】雎鸠鸟关关地叫着,在河中央的小洲上。姑娘美好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荇菜长短不齐,左边捞右边捞。姑娘美丽又善良,从早到晚追求她。好姑娘追求不到,从早到晚思念她。思念绵绵不断,翻未覆去,不能安睡。荇菜长短不齐,左边采右边采。姑娘美丽又可爱,弹奏琴瑟来亲近她。荇菜长短不齐,左边挑右边拣。姑娘美丽又可爱,敲钟击鼓让她快乐。 4.《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又叫“国风”、“十五国风”,共160篇,为当时15个王国的土风民谣。风格清新质朴,民歌情调浓厚,多出自下层人民之手。“雅”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分为“大雅”和“小雅”,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享,以歌功颂德为主;“颂”是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内容以颂扬为主。 《诗经》大多数作品是作者以自己的生活为素材,进行具体逼真的表现,很少有幻想、夸张的内容,“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其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赋”:铺陈直叙的意思。 “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 《诗经》的诗体格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时而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其语言生动传神,并时常运用叠字、双声、叠韵等修辞手法。 三、合作与探究 (一)朗诵指导 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第二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急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三章写幻想中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二)整体感知 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交流点拨】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求而不得,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他做梦梦见自己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2.这首诗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交流点拨】生甲:首章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自然产生无限情思,因为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生乙:第二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作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生丙: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3.全诗共5个小节,结构形式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第一章(第1节),描写小伙子见到一位漂亮的姑娘,从而引起的爱慕的感情和求婚的愿望。

诗经二首教案设计

诗经二首教案设计 这是诗经二首教案设计,是优秀的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诗经二首教案设计第1篇 教学目标 1、识记古代文言实词,积累常用词意义。 2、用自己语言赏析诗歌,体会细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发挥想象力描绘浪漫的爱情场景。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查字典,熟读课文 老师查找有关图画和轻柔音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对美好的人或物,都会产生爱慕之心。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心中爱慕之人称为“梦中情人”。《关雎》这首诗便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场对“梦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那么追求的过程是如何的?追求的结果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入《关雎》,欣赏一场古人的爱情戏吧。 二、诵读,熟悉字音,结合注释掌握文意 1、范读正音。老师饱含情感朗诵或播放名家录音。 2、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个别诵读

3、解释重点字词,掌握文意(关关、洲、窈窕、好逑、参差、流、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友、芼) 三、共同研讨文意 1、浪漫的爱情往往离不开浪漫的场景,请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语言发挥想象力描绘出来。 明确:“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学生创作并个别演示后,老师做总结示范:展示多媒体画面,并伴轻柔音乐,深情描绘:“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美丽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样,要想尽办法去接近!” 2、《关雎》中有一句对心中恋人的赞美已成为赞美女性的现代成语,请找出。 明确: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人又是如何表现自己的爱慕之情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老师紧接着翻译此句)文静美丽的姑娘啊,醒着梦里追求她。美好的姑娘难追求啊,白天黑夜想念着她。绵长的思念啊,教人翻来覆去难入睡。 3、爱慕之深,日夜思念,以致夜不成眠,可见相思之苦。既然如此,那就大胆地去追求美丽的姑娘吧。让我们看看他是如何展开爱情攻势的? 明确: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如此煞费苦心先“友之”:亲近她,再“乐之”:取悦她。结果大概可以猜到了,自然会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了。 四、文学常识补充 1、“兴”手法的运用 一开始我们分析场景,大家也许注意到了,这些场景是分散描绘的,基本是一句场景一句叙事夹杂进行。这也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叫作“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例如开篇先言他物:“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用一唱

诗经一等奖教学设计6篇

第5篇诗经一等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初步了解《诗经》及其现实主义风格。2.初步了解赋、比、兴的艺术手法。3.了解四言诗的特点,重章叠句的形式。4.用正确的节拍诵读这两首诗,力求语言通畅,感情充沛,在诵读中理解鉴赏、背诵《采薇》和《氓》前两章。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朗读古诗的能力。2.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诗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诗经两首》中所表现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真挚的爱情婚姻的向往以及为捍卫祖国的统一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诗经》距今约三千年,语言、内容都有着极大的陌生感,加之以诗歌的形式表现,更增加了理解的难度。所以疏通诗句,带着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和三千年前的古人同喜同悲,同爱同恨,势必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解决办法 1.反复诵读,疏通诗句。2.借助诗的形象,体悟情感及主旨。 学生活动的设计

1.让学生反复诵读,借助注释疏通诗句,熟悉四言诗的节奏及重章叠句的形式。 2.试译其中一二首诗,诗句可长可短,押韵可严可宽。 课时安排: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 通过第一单元中国现当代诗歌及外国诗歌的学习鉴赏,学生们有了一些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为本单元学习鉴赏《诗经》奠定了基础。 1.介绍《诗经》及其开创的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优秀传统。2.赋、比、兴的艺术手法。3.学习鉴赏《卫风·氓》。 二、整体感知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孔子把《诗三百》作为道德教育的教材,后来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故称《诗经》。《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国风”中的诗歌,许多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2.《诗经》普遍使用了赋、比、兴手法。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打比方,作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是以“他物”置于“所咏之辞”(诗的主题及内容)的前面,则此物必与主题及内容有关,或从旁烘托,或营造气氛,将读者引到特定的情境中来。因此,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及感染力,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诗经两首关雎蒹葭教案

诗经两首关雎蒹葭教案 还记得我们学过诗经里面的两首古诗吗?这两首诗都是表达了作者对所爱之人的一种思念。以下是由店铺收集整理的诗经两首关雎蒹葭教案,欢迎阅读! 诗经两首关雎蒹葭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向往追求美好爱情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重章叠句的形式:即《诗经》的表现手法。 3、掌握下列字、词的音和义:关鸠、窈窕、逑、荇莱、寤寐、蒹葭、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诵读的要领,掌握诵读技巧。 2、《诗经》的内容理解。 [教学时数] 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语设计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今天我们学习的二首诗均出自于《诗经》。 二、解题 《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郎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编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论语》说:“不学诗,无以言。”占人认为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范读课文,结合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雎鸠(jiū):一种水鸟。窈窕(yáotiá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荇(xìng)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ǔmèi)这里指时时。寤,醒着。寐,睡着。蒹葭(jiānjiā):芦苇。 唏(xī):干。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佸(sì):水边。 (2)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①题目取自于句首。②基本句式是四言。 ③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 ④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3)概括每首诗的主要内容。 《关雎》写的是诗人对河边摘荇菜的美丽姑娘的爱恋。 《蒹葭》是一篇美丽的情歌,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饱含无限情意。 四、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口译全文。 第二教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具体研习 1、从内容上来说这二首古诗有一个共同特点,都表达了作者对所爱之人的思念。 《关雎》里有“寤寐求之”、“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等句。诗人从夜不能寐到主动接近,表达了对采荇菜姑娘的无限倾慕和大胆追求。 在《国风》中,最集中的是关于恋爱和婚姻的诗。在《诗经》时代,在某些地域,对男女交往的限制还不像后代那样严格,由此我们

初中八年级语文《诗经两首》优选教学教案

初中八年级语文《诗经两首》优选教学教案 《关雎》表达了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而《蒹葭》写一位恋者在深秋的清晨,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急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初中八年级语文《诗经两首》优选教学,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初中八年级语文《诗经两首》优选教学教案一 【导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的地位,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节的节奏特点。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课时计划】 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关雎》,第二课时完成《蒹葭》。 第一课时学习《关雎》 情景导入:雎鸠啼鸣,荇菜差参。琴瑟钟鼓,君子淑女……这一切,在心中荡漾着爱意的恋人眼中,大概会多一层温馨与幽怨吧!你听,他们各自为自己倾心的“淑女”唱出了缠绵悱恻的情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雎(jū)鸠(jiū)窈窕(yǎotiǎo)逑(qiú)荇(xìng) 寤寐(wùmèi)芼(mào) 2.文言知识梳理 (1)重点实词 关关:拟声词,一种鸟的叫声。洲:水中的陆地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配偶。寤寐:指日日夜夜。芼:挑选。

(2)词类活用 ①琴瑟友之(名词做动词用,做朋友,相亲相爱,亲近) ②钟鼓乐之(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乐) (3)古今异义 左右流之(古义:捞取;今义:流出) 3.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成《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诗经》的诗体格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时而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其语言生动传神。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一)朗读指导 1.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交流点拨】第一节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这一节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第二节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急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五节写幻想中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2.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交流点拨】雎鸠鸟关关地叫着,在河中央的小洲上,姑娘美丽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荇菜长短不齐,在船的左右两边捞。姑娘美丽又善良,从早到晚追求她。好姑娘追求不到,从早到晚思念她。思念绵绵不断,翻来覆去,不能安睡。荇菜长短不齐,在船的两边来。姑娘美丽又可爱,弹奏琴瑟来亲近她。荇菜长短不齐,在船的左右两

《诗经二首》教学设计

《诗经二首》教学设计 《诗经》二首教案 【导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节的节奏特点。 2.研究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3.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雎鸠啼鸣,XXX。琴瑟钟鼓,君子淑女……这一切,在心中荡漾着爱意的恋人眼中,大概会多一层温馨与幽怨吧!你听,他们各自为自己倾心的“淑女”唱出了缠绵悱恻的情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XXX(jū)鸠(jiū)窈窕(yǎo tiǎo)

逑(qiú)荇(xìng)寤寐(wùmèi) 芼(mào) 2.文言知识梳理 (1)重点实词 关关:拟声词,一种鸟的叫声。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配偶。 寤寐:指日日夜夜。 芼:选择。 (2)词类活用 ①琴瑟友之(名词做动词用,做同伙,相亲相爱,亲近) ②钟鼓乐之(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乐) (3)古今异义 摆布流之(古义:捞取;今义:流出) 3.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典范,改成《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基本施展阐发手法为赋、比、兴。《诗经》的诗体魄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时而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其语言活泼传神。 步调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一)朗诵指导 1.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交流点拨】第一节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这一节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第二节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急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五节写幻想中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2.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3.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XXX,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交流点拨】雎鸠鸟关关地叫着,在XXX的小洲上,姑娘美丽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荇菜长短不齐,在船的左右两

初中语文诗经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诵读古诗文的方法,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 3.体味诗中主人公热烈而纯朴的恋情。 4.了解诗歌新颖的表现手法:人、物、情巧妙融合;寄情于物。体会诗歌重章叠唱的艺术效果。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掌握朗诵古代诗歌的基本方法。 2.在诵读中感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 品读鉴赏诗歌中的名句。 2. 分析诗中的重章叠句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民歌《敖包相会》,这首来自草原的情歌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歌曲讲述了一个小伙子在十五月圆之时,翘首盼望美丽善良的心上人以及和心上人相会的情景。类似的场景在《诗经》中也曾经出现过,那么诗中的那个小伙子盼来了自己的心上人了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邶风·静女》去寻找答案吧。 二、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1.录音范读,掌握下列生字的读音。

姝 (shū) 俟 (sì) 见 (xiàn) 蜘蹰(chí chú)娈(luán)贻(yí)彤(tóng)管炜(wěi)怿(yì)归(kuì)荑(tí)洵(xún) 2.学生自读,并完成下列任务 ①勾画出诗歌中的通假字和不会解释的词语,与邻桌相互提问。 ②提问:这首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参考:描述了一对恋人的约会经过。男子按照约定赶到城墙下,却没有看见心爱的女子,焦急万分之时,女子出现了,并且赠送给男子两件礼物。 3.学生齐读,读准停顿。 三、师生问答,理解内容 提问:诗歌第一章写了什么?这一对恋人的性格各有何特点,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明确:交代了一对恋人相约在城墙下,男子如约而至,但女子却故意躲着不肯出来,男子着急得抓耳又挠腮。“姝”、“爱而不见”表现了女子美丽、调皮、可爱,“搔首踟蹰”表现了男子老实、憨厚、痴情。 提问:相会之时,静女给男子赠送了什么?男子为什么对这些礼物要大加赞赏? 明确:赠送了彤管与荑草。表面上是赞美彤管与荑草,实际是赞美赠送礼物给他的人。原来并不是这些礼物本身有什么不同,而是因为它是美人所赠,所以爱屋及乌,红色的彤管和平常的荑草,在他眼里自然而然变得美不胜收了。正如朱熹《诗集传》:“言静女又赠我以荑草。而其荑亦美且异,然非此荑之为美也,特以美人所赠,故其物亦美耳”。 提问:男子对自己接受的.两件礼物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明确:按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的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因为荑草是“静女”跋涉郊野亲手所采,物虽贱而情却深,在小伙子的眼中它已不是一般的荑草,而是“洵美且异”的珍品。 四、结合内容,掌握诵读方法 讨论:本诗在朗读时应该怎样读? 参考:首章开篇两句要读出赴约时的兴奋得意之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应读出男子苦等不来的焦急苦恼之情。次章前面两句要读出收到女子赠物的高兴之情,后两句则应表达出对心爱之人的赞美之情。第三章“洵美且异”要表现出对“荑草”的喜爱之情,此时之喜悦尤甚于彼时得到彤管,末句“美人之贻”则应当读出得意兴奋之情。

《诗经两首》的教案

《诗经两首》的教案 教案 2009-02-25 21:37 氓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有关常识。 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了解赋比兴的手法体会其艺术效果。 3、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4、培养自主学习,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 3、《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把握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教学难点 了解赋比兴的手法在诗中的表现,体会其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诵读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诗歌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一朵奇葩,无数的诗人用真情浇灌它,用心血哺育它成长。它是心灵对现实最纯洁的回答,是心灵与心灵碰撞的最智慧的火花。“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这种最古老的文学样式,素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称。这个世界,一切都可以老去,惟有诗歌永存。 今天我想考考大家,“风骚”一词是什么意思?一指人举止轻佻;如“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二泛指文学修养;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那么最初的意思是什么?它是两个词,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风是指《诗经》的《国风》,骚是指屈原的《离骚》。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这两部都是经典的文学著作,分别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这个单元我们将对这两部作品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诗经》两首中的《卫风氓》。 二、看课下注释,把握重点信息,请同学简介《诗经》,教师补充。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由周王朝通过各诸侯国的协助进行采集,然后命乐师整理、编撰而成的。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成书于

人教版初三下册《诗经两首》教案

人教版初三下册《诗经两首》教案 人教版初三下册《诗经两首》教案(一) 【教学设想】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关雎》和《蒹葭》两首诗都是诗经的名篇,两首诗在主题内容上是相似的,情感基调是相近的,同时在艺术手法方面也都运用了重章叠唱和赋比兴的方式。 见于以上两首诗教多的共同性,本节课,我采用了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同学们在反复朗诵中去把握诗歌的优美的意境和古人的质朴、健康的爱情观;同时,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比较两首诗过程中,进一步了解诗的内容及其艺术方法,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并从中得到相应的情感价值观方面的教育,真正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 积累《诗经》的有关知识及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⑵ 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思维模式; ⑶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方法与过程目标: ⑴ 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把握诗的节奏与语感; ⑵ 采用比较阅读鉴赏的方式,对两首诗进行解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 正确的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⑵ 增强学生的全面、科学的情商知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我们提倡戒烟不是为了省几个钱,也不是花不起钱,更不是为了减少环境污染,而是为了自己与他人的生命健康。 1、掌握《诗经》中的赋笔兴的艺术手法; 2、运用比较朗读的方式,对文本进行赏析;

3、品味诗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节奏美。 【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法。 2、引导点拨法。 3、比较阅读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总之,在本人的教学中每篇例文我都会去研究此文在此的作用与用途,以及作者的意愿,其实每篇课文都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导师,作为语文老师,只要去认真研究语文,总会发现自己该教给学生什么,教会学生什么,学生该学些什么,又该去完善些什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我国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在这里有数不尽的文人墨客,读不完的诗词曲赋。今天,我们将在璀璨如星的诗的长河中,撷去一颗最遥远但又最明亮的星斗──《诗经》,来一同欣赏她那雍荣典雅、古老质朴的独特魅力。 导入语:《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可见《诗经》的重要影响力,下面请同学们谈一谈你所掌握的有关《诗经》方面的知识。 二、知识归纳与拓展 1、学生自主归纳有关知识。 2、教师明确、总结。(多媒体显示)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诗经二首教案

诗经二首 静女 教课目的 : 认识对于《诗经》的文学知识;掌握要点的文言词 经过《静女》的学习 , 掌握《诗经》比兴、重章叠句的艺术特点使 学生认识我国古代人们对诚挚爱情的神往 , 陶冶崇高的情操。 教课要点 : 领会《静女》包含的感情, 掌握人物形象 一、课文导入: 爱情是人类最诚挚的感情,也是文学永久的主题。我们祖先早就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来表达男子对女子诚挚、热情的追求;也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而刚才所举的我们耳熟能详的例子皆出自《诗经》,那么我们今日再 来看一首这样的爱情篇章。(老师要点字词板书)————《静女》 第一,让我们来简单认识一下对于《诗经》的一些文学知识(同学回答): ①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存诗 305 篇。最先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到 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以后,才有《诗经》之称。《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泉。诗歌体 式以四言为主。 ②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共160 篇,多半是各地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共 105 篇,多是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少量民谣, 内容多半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永垂不朽的。“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 40 篇,多为 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 ③ 语法:多半隔句用韵,广泛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拥有重章叠句 频频咏唱的特点。 ④ “风”、“雅”、“颂”与“赋”、“比”、“兴”合称为《诗经》的“六义”。朱 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惹起所 咏之词也。 现代:“赋”就是直接叙事、刻画和抒怀;“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开端,即先说 其他事物,以引出诗人要说的事物。 孔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能够兴,能够观,能够群,能够怨。迩之事父,远之事 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昨天部署大家回去预习课文了,大家先来说一下《静女》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静女》选自《诗经·邶风》,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它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的 口吻描绘了与恋人约会的情形,表达了“我”见到恋人前后的不一样心情。 二课文详解 ⑴我们先来看课文。大家昨天在家里翻译的时候有哪些地方翻译不出来的? 解答翻译不出来的句子。而后请一位同学上来对整篇文章进行翻译。 参照翻译: 高雅的姑娘长得美,约我相会在城楼。私下躲着不出现,害我想走又不走。 高雅的姑娘长得俏,送我一支红管箫。红色管箫有光彩,我对箫管很喜欢。 郊野采茅送给我,茅草漂亮又稀罕。不是茅草长得美,佳人送礼最宝贵。 课文的次序是:第一章讲两人会眼前的情形。第二、三章讲两人会面后的情形。 主要描绘男女恋人约会的场景。前两句点了然约会的地址与人物。与我约会的是一位高雅 而漂亮的姑娘,这从“静”、“姝”二字能够看出。约会的地址是“城隅”:城墙上的角楼。

《诗经两首》教案

《诗经两首》教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诗经》两首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4、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5、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难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关雎》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 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 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诗经》中的《国风》和《离骚》并称“风骚”,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风骚”后代指文学才华。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正音。 睢鸠(jūjiū)一种水鸟。窈窕(yǎo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ma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芼(mào):挑选。钟鼓乐(la)之:使快乐 2.读准字音、读对节奏。把握语速、读出情感。(诵读的节奏:“二、二”节拍) 句读分明,停顿合理。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3、合作交流 (1)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2)学生自由翻译,然后抽译。 (3)学生再一次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难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 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逑(qiú):配偶。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寤寐(wù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笔(mào):挑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教师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2021年整理)《诗经两首》教案

《诗经两首》教案(推荐完整)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诗经两首》教案(推荐完整))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诗经两首》教案(推荐完整)的全部内容。

《诗经两首》教案(推荐完整) 编辑整理:张嬗雒老师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到文库,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我们任然希望《诗经两首》教案(推荐完整)这篇文档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我们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到下面的留言区,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下载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诗经两首》教案(推荐完整)> 这篇文档的全部内容。

《诗经》两首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4、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5、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难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关雎》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 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 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诗经》中的《国风》和《离骚》并称“风骚”,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风骚”后代指文学才华。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正音. 睢鸠(jūjiū)一种水鸟。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mâ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芼(mào):挑选。钟鼓乐(lâ)之:使……快乐2.读准字音、读对节奏。把握语速、读出情感。(诵读的节奏:“二、二"节拍) 句读分明,停顿合理.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3、合作交流 (1)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2)学生自由翻译,然后抽译. (3)学生再一次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诗经两首》教学教案

《诗经两首》教学教案 《诗经》教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初步了解赋比兴的手法。 3、了解朗读四言诗的节奏,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德育目标 1、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通过《诗经》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了解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及赋比兴的手法,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教学方法 1、朗读

2、点拨、讨论 3、欣赏 教具准备 ppt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关雎》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品读欣赏,把握诗意。了解赋比兴的手法,体 会表达效果。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论语》中曾记载,孔子教育他的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这里所说的诗是指《诗经》。意思是说,不学《诗经》,(在生活 交往中)就不会说话。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 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 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朗读录音,注意正音。 关关雎*** jū jiū 窈窕淑女yaǒ tiaǒ 君子好逑ho qiú 参差荇菜cēncī 左右芼之mào 寤寐求之wùmèi 琴瑟友之sè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关于《诗经》的诵读。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对四言诗的诵读,一般读成“二二”节拍。例如:关关∕雎***,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读一句要读出句内节拍,读一章要读出章内节奏、语气语调;而读一篇,要读出篇内的节奏、情调。当然,章内节奏、语气语调以及篇内的节奏、情调要由诗的具体内容来确定。 第一章以舒缓的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关关雎***,在河之洲。”由雎***鸟立在水中沙洲上鸣叫起兴,引出“淑女是君子喜爱的配偶”的联想。

《诗经两首》教案(详案)

《诗经》两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诗歌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体会“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此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的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把握“追求者”和“秋水伊人”的形象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感受中国古典诗歌含蓄的表达方式,感受诗歌朦胧凄清的意境。把握诗歌纯洁真挚健康的情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掌握“重章叠句” 形式特点及“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此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的背诵全诗。 三、把握“痴情恋者”和“秋水伊人”的形象。并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自读感悟,体会情感。 1、了解《诗经》的文学常识,重点是“六义”。 2、背诵诗歌,由重章叠句的手法入手掌握背诵的方法。 3、体味景物描写在诗中所起的作用,用一段文字描绘诗歌的意境(画面)。 4、将《关雎》与《蒹葭》结合起来诵读,结合诗歌内容,发挥联想和想象,编一则爱情故事。 5、给诗歌《关雎》或《蒹葭》的作者写一段颁奖词。(颁奖词的写法:借助于优美的语言文字对获奖对象进行准确的陈述与评价。参考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颁奖词:贾平凹《秦腔》颁奖词:成功地仿写了一种日常生活的本真状态,并对变化中的乡土中国所面临的矛盾、迷茫,做了充满赤子情怀的解读。 麦家长篇小说《暗算》颁奖词:破译密码的故事传奇曲折,充满悬念和神秘感,与此同时,人的心灵世界亦得到丰富细致的展现。)

6、对诗歌的多义性谈谈你的认识,作为爱情诗来解读,你从中领悟怎样的爱情观。 二、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灿若星河,佳篇如林,大家知道诗歌的源头是哪吗?是《诗经》。《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是人类文明的源头清水,它开阔,丰盈,简单,洁净。你看,那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秋水之畔晓雾朦胧中,痴情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诗经》,走进《蒹葭》,吟诵这优美的诗篇,传唱这古老的歌谣。(板书课题:令人遐想,美不胜收) 三、品读背诵,感知手法。(重章叠句及赋比兴) 1、学生背诵,谈谈你是怎样利用《诗经》“起兴”及“重章叠句”的手法快速背诵的。 明确: 《蒹葭》的第二、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只是在押韵处换几个字表示层层递进。这种仅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目的是在反复中深化意境,起到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 2、学生填空:将红颜色的字空出来,让学生填空。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泗。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3、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全诗,读出诗歌的节奏,叠音词的运用,七个四字句,二二拍的节奏,最后一句五字句,使诗句抑扬顿挫。(这里让学生拍手诵读,读出节奏,读出歌谣的特点) 四、品味语言。 1、学生描绘画面教师描绘画面,感受意境之美。 深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