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罗敷夸夫”背后的古代文化

“罗敷夸夫”背后的古代文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19801488.html,

“罗敷夸夫”背后的古代文化

作者:尚洁

来源:《语文建设》2014年第05期

《陌上桑》是一首广为传唱的汉诗佳作,不仅在文学实践中塑造了一个美与智慧兼具的罗敷形象,也为我们审视古代社会文化提供了一个窗口。一般认为,《陌上桑》反映了封建贵族阶级霸权社会话语时代的平民遭遇,肯定了平民的主体价值和反抗精神。在文学阶级观念的影响之下,这样的解读往往已经满足了文学评价的需要,但也恰恰是这种观念局限了我们进一步的思考:罗敷的反抗,借助的力量是什么?或者说支撑罗敷激起反抗信念并获得反抗成功的助力在哪里?在诗歌的情节中,罗敷的反抗主要表现在“夸夫”部分,显然,罗敷反抗的背后,站着一位强有力的同样具有贵族身份的“丈夫”。因此,“罗敷夸夫”的文本背后具有更深的古代社会文化的审美意蕴。

一、罗敷之美的双层建构

乐府作为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其产生的作品大多来自民间,思想和形式上包含了民间的审美情趣”[1];但同时,在封建等级制度已然成熟的汉代,尊儒学、尚礼教的社会价值观念必然要求文学承载起教化社会、服务统治阶级的功能。因此,《陌上桑》的人物形象内蕴了来自官方和民间的双层建构,具体表现为罗敷形象所包蕴的群体性想象。

1.女性形象的权力话语想象

汉乐府民歌中女性题材作品占重要位置,无论是表现百姓疾苦的《妇病行》《东门行》,还是反映爱情婚姻题材的《有所思》《孔雀东南飞》,女性形象既是作者窥探社会的视角,也折射出了汉代女性的生存风貌。女性形象从现实生活走入文学想象,侧面印证了“从母系氏族自然权威走向封建男权话语”[2]的女性社会地位变迁,在由原始走向封建礼教的过程中,女性意识的文化建构源于封建等级制度的绝对主导。

《陌上桑》反抗贵族霸权、讽刺官僚恶行的主题显而易见,乐府作为官方机构,对这种丑化贵族作品的包容,唯一的解释即是罗敷的形象符合教化社会、塑造女性典范的要求。从民间的立场看,罗敷无疑是具有反抗精神的民间代言人,但抛开阶级立场,作品又客观地呈现了当时的社会文化、风气。

首先,罗敷的出场伴随着日出晨曦,“秦氏楼”的家庭环境、“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的妆扮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尽管有使君“宁可共载不”的不和谐声音,但社会不缺乏罗敷“使君一何愚”这样的浩然正气,恰恰通过善恶对比达到了歌颂社会风气开化、生活富庶的美好局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