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政府经济学 b

政府经济学 b

政府经济学 b
政府经济学 b

政府经济学

名词解释、简答题

一、市场的概念,市场是一切具有特定的欲望和需求,并意愿和能够以交换来满足这些需求的顾客组成。

二、市场的三个要素,1交易主体,交易主体是指在市场上从事交易活动的个人或组织,可以分为自然人和法人,也可以分为买方和卖方。2交易客体,交易客体也称交易对象,是指交易活动的标的物,即买卖的对象物,包括商品和劳务两部分。3交易行为,交易行为是指买卖双方的交易活动,是连接交易主体和交易客体的中间环节,媒介是货币。

三、市场机制,1价格机制,核心。2供求机制。3竞争机制

四、市场失灵的原因及含义,1市场失灵的含义,所谓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内在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作不灵。2市场失灵的原因,广义的市场失灵,主要是由市场机制作用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引起的,狭义的市场失灵,主要是由市场的外在性和市场的不完全性或不充分性造成的。3“瓦尔拉斯均衡”,瓦尔拉斯均衡也称供给与需求均衡,即自由买卖、自由交易所形成的的价格有可能使许多商品的市场同时达到均衡。

五、政府的寻租活动,寻租活动是指人类社会中非生产性的追求经济利益的活动,维护既得的经济利益或是对既得利益进行再分配的非生产性活动。

六、宏观调控的含义,宏观调控是指通过财政政策、收入再分配政策和产业区域政策等对国民经济宏观运行状态进行预期性或即期性的调节或控制,其目的是要保证经济稳定增长、收入公平分配及产业结构协调均衡。

七、宏观调控的核心内容,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八、宏观调控的基本特点,1在管理形态上,宏观调控以总量管理为主。2在管理对象上,宏观调控以价值管理为主。3在管理手段上,宏观调控以参数调节为主。4在管理方式上,宏观调控具有间接性。5在管理过程上,宏观调控呈现动态性。

九、政府管制的含义,政府管制是由“由行政机构制定并执行的直接干预市场配置或间接改变企业和消费者供需决策的一般规则或特殊行为”。政府管制包括社会习性管制和经济性管制。社会性管制是以保障劳动者和消费者的安全、健康、卫生,实施环境保护,防止灾害为目的。经济性管制是指在自然垄断和存在信息偏在领域,为了里用着的公平利用和防止发生资源配置低效的问题,政府机关用法律权限进行管制。

十、财政政策的含义与特点,所谓财政政策,就是国家为了调节总需求变动及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关系,而调整财政政策收入与财政支出的基本原则和方针的总称。国家利用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同总需求波动、总需求与总供给关系内在联系,调整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使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形成一定的对比关系,通过这种对比关系调节总需求变动及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

十一、财政政策的调控作用,1调节资源合理配置。2调节收入公平分配。3调节供求总量平衡。4调节货币流通状况。十二、货币政策的含义,狭义的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根据一定期间的经济和金融形势,对货币、信贷总量与结构进行调控与调节的一般行为过程。广义的货币政策,不仅包括央行对货币、信贷控制与调节的行为为标准,还包括央行对货币、信贷控制与调节的一般行为过程。(调节市场上的货币量)。

十三、公共产品,1公共产品的特征,效用的不可分割性,非排他性,其消费具有非竞争性。2公共产品的分类,纯公共产品,严格满足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准公共产品,包括俱乐部产品(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但排他)和共同资源(非排他,竞争)。(私人物品,竞争,排他。俱乐部产品,非竞争,排他。共同资源,竞争,非排他。纯公共物品,非竞争,非排他。)

十四、林达尔均衡,核心问题,税收水平与公共产品供给水平及公共产品的成本合理分摊。

二十、公共产品均衡的阻碍,1消费者的需求曲线是虚拟的,2消费者即使知道自己的真实的需求曲线,也很可能隐瞒自己的真实需求,3消费难以进行公开的数量统计,4无法达成协议的问题,交易成本过高而不能达成效益。

十五、私人部门生产过高产品要具备的条件,1私人部门生产的一般是准公共产品,2准公共产品的规模和范围一般较小,涉及的消费这数量有限,3在公共产品的消费上必须存在排他性技术,4必须要有一系列制度条件来保障。

十六、公共选择理论简介,前提,经济人假设。基本研究方法,私人利益方法(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政治问题)。初入点,市场决策和非市场决策的划分。

十七、投票的定义,投票是把个人偏好转变为社会偏好的手段,是现有的民主集体决策中的最佳方法。

十八、投票的规则(相对多数,简单多数),1相对多数原则是指,只要备选方案获得的票数比其他备选方案获得的票数比其他备选方案多就可以胜出,赞同的票数可以不过半数。这一规则下,投票的结果可能是低效率的,甚至没有确定的结果。存在问题,一相对多数规则可能使两个彼此对立的提案都获得通过,二相对多数规则下产生的决策结果可能不符合多数人的偏好,三相对多数规则下投票可能没有结果。2简单多数规则,是指每人一票对提案进行赞成或反对的投票,若有一半以上的人投票赞成,提案获得通过。

十九、中间人投票定理,由于中间投票人所持偏好中庸,他理想中的备选方案总能够在投票过程中击败其他方案,脱

颖而出,决定投票的最后结果。

二十、投票悖论,投票中出现有悖于日常逻辑推理的现象,在有二个以上备选方案时,且投票者是多峰偏好时,会出现循环投票,无胜出者。

二十一、单峰偏好,是指投票人按照假设能有唯一的最优行事方式,做出的选择距离他们的最优选择越远,他们获得的福利水平就越低。

二十二、双峰偏好,当投票人偏离他最满意的那个提案选择其他提案时,开始时福利水平会恶化,但是当沿着同一方向持续移动下去时,其福利水平最终会得到改善。

二十三、买卖选票(无效的选票),是指在一人一票的制度下,向其他投票者购买选票以扩张自己的发言权、提升自己控制投票结果的能力的行为。

二十四、互投赞成票,即相互捧场,是指投票者在投票赞成自己强烈偏好的议案的同时,也赞成于己无关紧要甚至略有损害而对另一投票者至为重要的提案,以换取另一投票者对自己偏好的议案的支持。

二十五、公共支出,公共支出亦称公共财政支出,通常意义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通过公共部门预算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所造成的费用,即政府为实现其职能,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取得其所需物品和劳务而进行的财政资金支付。广义的公共支出包括政府实行的政策和法规所导致的私人部门增加开支。

二十六、公共支出的衡量标准,1绝对量指标,又称公共支出的绝对规模,是指一国在一定期间内所有公共支出的绝对规模。2相对量指标,又称公共支出的相对规模,是指一国在一定期间内公共支出占当期国民生产总值或当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二十七,购买性支出,又称耗尽性支出,指政府按照等价交换原则,以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方式占用和耗费社会经济资源,以便向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支出。“挤出效应”,社会经济资源尚未被充分利用起来的情况下,购买性支出增加也可能引起利率上升,从而导致私人部门的投资需求减少,影响经济增长,这些购买性支出通过排挤私人部门投资活动而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称为“挤出效应”。“引入效应”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或是在开放型市场经济中,政府的购买性支出可以扩大总需求,还可能改善投资环境,从而会吸引私人部门增加投资或扩大外资投入,推动经济增长的良性影响称为“引入效应”。

二十八、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主要包括各项财政补贴支出、社会保障支出、政府债务利息支出、绝症支出等,这类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财政资金单方面地,无偿地转移,即财政支付了资金,却没有得到任何商品和服务作为补偿,不存在交换问题,因而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二十九、税收的含义,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定标准,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参与国民收入分配而形成的一种特定的分配关系。

三十、税收的特征,1强制性,税收的强制性是指依据国家的政治权力而不是财产权利参与社会产品分配。2无偿性,税收的无偿性是指国家征税以后,纳税人缴纳的实物或货币随之转变为国家所有,不必付给纳税人任何形式的报酬或代价,也不再直接返还给纳税人。3固定性,税收的固定性是指政府在实施课税之前,就以法律形式事先规定了每一种税的纳税人、课税对象以及课税标准,征纳双方必须共同遵守。

三十一、税种分类,1按征收实体分类,可以将税收划分为力役税、实物税和货币税。2按课税对象分类,一是所得课税,包括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资本利得税、超额利润税、房地产收益税;二是财产课税,包括一般所得税、个别财产税、遗产税、赠与税、资本税、土地税、房地产税;三是商品(劳务)课税,如消费税。3按税收的计征标准分类,可以将税收划分为从量税和从价税。4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分类,可以将税收划分为价内税和价外税。5按税收负担是否可以转嫁分类,可以将税收划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6按税收管理权限分类,可以将税收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

三十二、税收原则,1公平原则,税收公平就是要使纳税人承担的税负与其纳税能力相适应。实现税收公平原则,有受益原则和纳税能力原则两种观点。2效率原则,一是从资源配置角度来考察,税收分配要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使社会从可利用资源中获得最大利益;二是从经济运行效率角度来考察,税收分配要有利于经济运行,要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和微观经济效益的提高;三是从税务行政效率角度来考察,即政府在征税过程中本身的效率,它要税收在征收和缴纳过程中耗费的成本最低。3适度原则,税制的建立和税收政策的运用,应当兼顾需要与可能,所谓“需要”是指财政需要,所谓“可能”则是指税收负担能力。

三十三、税制要素,1纳税人,是指税法上规定的拥有课税对象从而必须履行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2课税对象,课税对象又称课税客体,是征税的目的物和国家据以征税的依据。3税目(广度),税目是课税对象的具体项目。4税率(深度),税率是计算税额的标准尺度,比如有比例税率(个体、小企业纳的税)、定额税率(工资)、累进税率(年终奖)、累退税率。5纳税环节,是税法规定的纳税人缴纳税款的环节。6纳税期限,纳税期限是负有纳税义务的纳税人向国家缴纳税款的最后时间限制。7减税、免税,减税是对应纳税额少征一部分税款,免税是对应纳税额全部免征。8违章处理,违章处理是对纳税人违反税法的行为所规定的惩罚措施,违反税法的行为有偷税、抗税、骗谁和欠税。

三十四、收入形式,1事业收入,是指中央和地方各部门所属事业单位向国家缴纳的收入。2规费收入,是指国家机关为单位或居民提供某些特殊服务时所收取的手续费和工本费,如商标注册费、企业开办登记费、自行车牌照费、公证费、护照费、商品检验费等。3专项收入,是指转款专用的项目,与财政支出中的“专项支出”相联系,如铁道专项收入、教育附加收入、电力建设资金专项收入等。

论述、案例题

一、政府与市场的关系,1重商主义理论,15到17世纪中叶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资本家坚决要求加强国家集权的力量,消除割据,以保证他们在国内市场上畅通无阻的进行商业活动,并实行对外扩张。2自由放任主义理论,18世纪到20世纪20年代产业革命兴起资本主义发展。强调市场作用和主张经济自由主义的思想,(亚当·斯密、西尼耳和穆勒)。3政府干预主义理论,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期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从分析“市场失灵”出发,强调政府干预的必要性。代表人物,凯恩斯、萨缪尔森、托宾、罗宾逊和卡尔多。4新自由主义理论,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经济自由主义复兴。强调“政府失败”或“政策失败”的可能性,主张重新以市场机制作为调节资源配置的主要工具。(佛理德曼、缪勒·阿尔玛克、罗普克和艾哈德)。5新凯恩斯主义,20世纪90年代至今,面对二战之后的世界性经济衰退及低通货膨胀率条件下持续的高失业,新自由主义力不从心。主张在承认政府失败的可能性的同时,认为政府干预是对无未来经济稳定的一种投资。(斯蒂格利茨)。

二、市场失灵的类型,1宏观性失灵,表现为市场总供求关系发生以超额供给或超额需求为特征的宏观经济总量失衡。超额需求引起通货膨胀。2信息性失灵,在交易过程中,交易双方对于商品质量、性能等信息的了解程度会不同,出现了信息不完全或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劣胜优汰”、“柠檬市场”劣币驱逐良币,保险市场、二手市场。3公共性失灵,公共产品消费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4垄断性失灵,市场上出现只有为少数的几家供应商,甚至是独家垄断的局面,垄断厂商通过操纵物价,牟取暴利,使市场均衡作用失灵。5外在性失灵,外在性失灵也称做外部性失灵它分为正外部性失灵(养花)和负外部性失灵(排污、抽烟)。所谓外部性失灵,也称外部影响,简单地说,就是市场交易对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方所造成的非市场化影响,或者更广泛地说是“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的影响”。6分配性失灵,再分配领域,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不可能完全实现公正的收入分配。富者越富,贫者越贫的“马太效应”。

三、市场经济中政府的经济角色,1调控人角色,对宏观经济总量进行调节和控制,一是调控宏观经济总量的平衡,二是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2公益人角色,实现和维护一定的公共目标,一是提供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二是鼓励和保护有益的外部效应,三是调节收入分配。3管制人角色,对私人经济部门(厂商或家庭)的活动进行某些限制和规定(基金经理、老鼠仓),一是防止自然垄断,二是防止竞争过度,三是保护消费者、雇员的利益。4仲裁人角色,超越于各个经济主体之上,协调、处理经济体之间的利益冲突。,裁判)。5守夜人角色,防止和打击经济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保护)。

四、政府经济职能,1资源配置职能,资源配置市政府职能在微观领域的实现方式,其核心问题就是如何把有限的或稀缺的资源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从而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在资源配置方面,政府的作用,一是提供公共产品;二是通过产业政策的调整,鼓励对基础产业及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进行投资;三是对资源的合理利用施加影响。政府要做到帕累托最优,不可能再改善某些人的境况,而不使任何其他人受损。帕累托改进,帕累托改进是指一种变化,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2收入再分配职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是由市场决定的,在生产要素市场上,生产要素所有者提供生产要素,并且按照市场价格取得收入。政府通过累进税取得收入,又以现金补助、补贴、公共产品和服务等形式进行收入的再分配。体现,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公共教育。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通俗地讲:当你极度口渴的时候十分需要喝水,你喝下的第一杯水是最畅快的,但随着口渴程度降低,你对下一杯水的渴望值也不断减少,当你喝到完全不渴的时候即是边际,这时候再喝下去甚至会感到不适,再继续喝下去会越来越感到不适(负效用)。罗尔斯功利主义,追求分配公平就是要改善社会上处境最糟糕的人的福利水平,使他们效用最大化。3市场管制职能,市场主体要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必须要用法律来明确市场主体间的产权关系、经营关系和交换关系。作用,一是防止垄断,保护竞争,二是保护消费者和公众的利益,三是防止竞争过度。

五、财政政策手段及其功能(简答、论述),1国家预算,也称政府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表现在一国家收支的规模及其平衡状态可以有效地调节社会供求的平衡关系,二国家预算的支出结构可以调节国民经济中各种比例关系和经济结构。(国家从社会从生产中收取多少,以什么方式收取,收来的钱用在什么地方,怎么用,达到怎样的效果,都必须事先作出估算,约定程序加以确认)。2税收,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参与社会分配的重要形式。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功能,一调节社会总供求的平衡,二调节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平衡,三调节各种收入分配。3国债,国债是国家按照信用、有偿的原则筹集财政资金的一种形式。表现,一调节国民收入的使用结构,二调节产业结构,三调节资金供求和货币流通。4财政补贴,财政补贴是国家为了某种特定需要,提取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补助给企业或居民的一种再分配形式。功能,一配合价格政策以稳定价格,二促进外贸收支平衡,三调节社会总供求

的平衡。5转移支付,财政的转移支付,原意是指财政资金的转移,他是财政支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主要功能是调节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的财政纵向不平衡和地区间的财政横向不平衡。

六、货币政策手段(简答、论述),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一国央行规定的商业银行和存款的金融机构必须缴存的法定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率。我国从1984年开始实行。(效果强烈,不宜作为日常性的工具),经济热时往上调。2再贴现政策,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用持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融资所作的政策规定,一般包括再贴现率的确定和申请再贴现资格条件的确定两部分。主动权并非在央行,甚至市场的变化可能违背其政策意愿,过于频繁的调整,会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波动,导致商行无所适从。经济热时往上调。3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各种有价证券,以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一种行为。具有主动性和缓和性的特征,但它需要足够强大的央行和完善的金融市场。经济热时卖出。4其他手段,道义上的劝告,中央银行直接向所要支持的产业和地区提供贷款,提供优惠的利率,直接信用管制。

七、公用地悲剧理论与囚徒困境,1公用地悲剧理论,(过度放牧)每个人都被局限在一个迫使他在有限范围内无节制的增加牲畜的制度中。在信奉过高事物自由的社会,每个人均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给所有人带来毁灭性的灾难。2囚徒困境,个体的理性导致群体的不理性。

八、私人部门生产公共产品中政府的作用,1政府要为公共产品的私人生产者提供制度激励,2私人部门生产公共产品可能会出现某些负外部性问题,对此政府要进行必要的规制,3在私人部门生产公共产品的过程中,政府有必要给予公共产品的消费者某种支持。

二十四、私人选择与公共选择的区别,1私人选择是要通过市场过程选择资源在私人产品间的配置,2私人选择基本上遵从自愿交换的原则,消费者所消费的产品数量恰好是他所需要的,3在私人选择过程中,消费者支出价格来决定所需私人产品的产量,并以此弥补商品的生产费用,存在意义对应的消费支出关系,个人选择行为与结果有直接联系,选择直接影响个人效用而不是他人效用。4在私人选择中,居民为需求方,厂商为供给方,各经济单位之间存在竞争,竞争与市场机制促使厂商去满足消费者,实现社会利益,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厂商和消费者基本上拥有同等的决策权力来改变市场行为,而且这一影响过程是比较迅速和及时的。

九、影响公共支出规模的原因,1政府活动扩张理论(瓦格纳定律),当国民收入增长时,财政支出会以更大比例增长。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政府支出占GNP的比重将会提高。2经济发展阶段理论(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经济发展的早期,公共部门需要提供“作为私人部门生产性资本形式的先决条件”;经济发展的中期阶段,公共支出的方向转为为私人产品提供互补性的公共投资;经济一旦达到成熟阶段,公共消费性支出与现实社会分配公平的政府转移性支出会明显增加。3梯度渐进增长理论(皮科克和怀斯曼),在社会动乱时期,客观上公共支出需求急剧增加,政府强迫提高税收水平以满足公共支出需求。危机过后,公共支出一般不会回到危机前的水平,而是会保持危机期间的高水平增长规模。4非均衡增长理论(鲍莫尔模型),经济被划分为两个部门进步部门(累进型部门)和非进步性部门(非累进型部门)。进步部门的特点,由于规模经济和技术革新,劳动力生产率能够积累性提高;非进步部门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比进步部门慢,但是其生产率增长并不为零。

十、税收的经济效应,1税收的宏观经济效应,①税收乘数与宏观经济效应的作用机制,税收增加,国民生产总值减少,税收减少,国民生产总值增加。②税收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理论解释:拉弗曲线,第一,高税率不一定能取得高收入,而高收入也不一定要实行高税率;第二,取得同样多的税收收入,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税率;第三,税率、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③税收对产业结构具有影响作用。④税收的经济稳定效应,某些税种具有一种自动调节机制。2税收的微观经济原则,①税收对企业投资具有影响作用。②税收对厂商生产具有影响作用。

③税收对消费行为具有影响作用。④税收对个人工作具有影响作用。⑤税收对实现公平具有影响作用。

政府经济学重点概念

政府经济学重点概念 第一章绪论 1、政府经济学:是对政府过程及其行为进行经济分析的经济学分支学科,是研究政府公共经济活动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 2、财政学是政府经济学的起点,并且《国富论》标志着经济学和财政学的产生。 3、基本方法论: (1)“经济人”假设:(动机自利行为理性),政府也是经济人。 (2)政治市场论(交易政治论):政治过程实质是一种市场交换过程,将政治过程虚拟为市场。 (3)方法论的个人主义:以个人而不是集体为出发点进行市场选择,且个人理性选择。 (4)博弈论:政治的实质是各种利益间的博弈,利益与权力的分配(研究视角)。 4、政府经济学的中心线索是效率、公平和稳定问题,其核心问题则是市场决策和非市场决策的平衡,也即政府与市场如何合作提供有效的资源配置和公共服务问题。 5、市场失灵——政府干预(政府支出、政府收入、政府规制)——政府失灵——重塑政府(合作治理)。 第二章政府与市场 1、政府是一个集体决策,人为设计,分层管理的行政组织体系;因政府问题的经济性和阶级性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对于政府经济学学科而言,政府是有别于阶级国家或公共部门的。简单地说,所谓政府指的是在一定区域内通过政治程序建立的行使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的经济实体。 2、政府的特征:(1)合法强制性(2)普遍同质性 3、市场是一个个人决策,自发形成,自由竞争的权利交换体系。 4、市场的特征: (1)信息完全和对称(2)规模报酬不变或递增(3)企业和个人经济活动没有任何外部经济效应(4)交易成本忽略不计(5)经济当事人完全理性 5、市场机制:是市场运行的实现机制,它是市场中供求、价格、竞争三大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具有交换、信息传递、调节、约束和技术促进等市场功能。 6、理性“经济人”:趋利避害的心理和规避风险的内在要求,即经济主体追求自身利益的理想行为,以及市场经济自动建立起奖惩机制,促进经济人理性的外部因素。使得经济主体在有能力作出经济判断和选择下,表现为生产者利润最大化;消费者效用最大化。 7、帕累托改善(改进):存在这样一种经济状况,使一部分人处境变好的同时,不使另一部分人处境变坏的资源配置。 8、帕累托最优(有效):在社会经济中,存在这样一种经济状况,当不能进一步变化使一部分人处境变好,而同时也不会使其中任何一人处境变坏的一种资源配置。 9、混合经济:是指一种以社会目标、政府政策、政府调节补足个人目标、个人经济决策、市场调节的经济体制。在这种经济体制下,国家与个人,政府与市场通过职能分工与互补合作实现公平、效率和经济稳定最大化的过程。 10、混合经济的特点: (1)目标满足上:个人生活的和社会公共需求。 (2)决策机制上:个人决策和公共选择。 (3)处理方式上:市场机制形式+政治制度形式。 (4)职能分工上: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之间分工合作。

2019年电大历年《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

第一章导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一般来说,政府经济的依据是( D )。 A财政收入 B财政支出 C宏观经济管理 D社会公共权力 2、我们大致可以认为,( C )以后,政府经济学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 A凯恩斯 B科斯 C亚当•斯密 D穆勒 3、政府经济的目的是( A ) A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B纯粹追求商业利润 C满足官僚享受 D维护阶级统治 二、判断题 1、政府财政分配及其提供公共服务在政府经济活动中居于核心地位。( A ) A正确 B错误 2、政府经济活动的主体是指广义的政府。( B ) A正确 B错误 3、政府经济学属于理论经济学范畴,具有对政府经济活动的概括,更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B ) A正确 B错误 4、政府经济活动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经济活动是先于国家产生的。( B ) A正确 B错误 第二章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的政府 一、单项选择题 1、我们通常所说的“帕累托效率”,根据经济学原理,应该是指市场处在( C )的状态下。 A不完全竞争 B竞争失灵 C完全竞争 D完全垄断 2、在现实经济生活中,( B )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市场条件。 A不完全竞争 B垄断竞争 C完全竞争 D完全垄断 3、在市场经济运行中,( B )是开展充分竞争、公平竞争,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效率”的重要前提。 A信息的不对称性 B交易信息的充分性 C市场的完整性 D收入公平分配 4、1998年以来我们国家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过程中,国债投资项目大约有70%的资金投向了中西部。这是典型的( C )的政府经济决策。 A更注重经济公平 B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并举

C更注重社会公平 D盲目的 5、下列产品的生产和提供不具有明显的自然垄断特征的是( D ) A供电、水、电 B邮政通信 C移动通信 D微软的office系统 6、市场的不完整性使得市场需要政府干预,比较典型的市场有资本市场和( A ) A保险市场 B钢材市场 C电信市场 D木材市场 7、在我们国家,“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反映了( C ) A政府决策信息的有限性 B市场及主体行为控制的有限性 C政府机构控制能力的有限性 D政府在决取过程中与立法机构协调的有限性 8、下列不属于市场失灵的领域的有( D ) A国家公共安全 B公共医疗卫生 C法律与道德秩序 D个人生活用品 二、判断题 1、边际利润大于边际成本,资源配置可达到最优状态,也就是“帕累托效率”( B ) A正确 B错误 2、市场机制本身可以克服各种垄断产生的竞争的不完全性,使得资源达到最优配置状态,所以政府最好不要干预。( B ) A正确 B错误 3、公平通常可以从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两方面进行理解,一般说来,经济公平比社会公平更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可变性。( B ) A正确 B错误 4、一般来说,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比较低的国家和地区,应该实行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政府经济政策。( B )A正确 B错误 5、干预和调节国民经济的运行是政府履行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职能的目标。( B ) A正确 B错误 6、在发展中国家,资本市场的不完整性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A ) A正确 B错误 7、按照政府经济学的理论,政府完全可以解决市场失灵的现象。( B ) A正确 B错误 8、社会保障支出已经成为了我国政府财政的首要支出。( B ) A正确 B错误 第三章政府与公共物品供给 一、单项选择 1、公共物品的消费具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是( BD ) A竞争性

电大政府经济学试题及答案排序版

政府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判断题 A 按照预算作用的时间,政府预算可以分为年度预算和多年度预算。(√)按财政政策对社会总需求的不同影响,从总量调控的角度,可将财政政策区分为三种不同类型,即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均衡性财政政策。(√) B 部门预算是政府预算的基础,基层预算单位是部门预算的基础。(√)C 偿债率是从还债的角度考察政府究竟有多大的还本付息能力,主要看政府财政收入的多少。√ 充分就业是与失业相对应的一个经济范畴、是指全体社会公民人人都可以找到有报酬的工作的一种社会就业状态。(×) 成本一收益分析法自20世纪40年代出现以来,就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青睐,里根总统在1981年还签发了一项命令,要求美国全部新的规则都必须受成本一收益分析的检验。(√) 从价计征税收的计税依据,是课税对象的重量、容积、数量等。(×)财产税是对纳税人所拥有的不动产课征的税种。(×) 车船税的征税对象或征税范围是依法在公安、交通、农业、渔业、军事等具有车船管理职能的部门登记的车船,具体分为车辆和船舶两大类。(√)城镇土地使用税的征税对象是纳税人实际使用的土地,以土地面积为计税依据。(√) 城镇土地使用税的纳税人为在城市、县城、建制镇和工矿区范围内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 从各国编制多年度预算的实践看,主要为长期预算,编制2-5年的中期预算的国家很少。(×) 从各国政策实践来看,征收环境保护类税收是矫正负外部效,应常用的手段.(√ ) 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来看,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初期阶段,国家往往采取公共投资占主导的投资策略√ D 多峰偏好是指人们理想的结果不止一个,如在偏离了最理想的结果后其效用出现先降后升,则具有多峰偏好。(√) 短期公债通常是指偿还期为一年或一年以内的公债。(√) 对部分公共物品合理定价,进行收费,构成政府财政收入的来源之一。

政府经济学综合练习题及答案

政府经济学综合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导论 一、名词解释 1、1、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其中,政府财政分配及其提供公共服务在政府经济活动中居核心地位。 2、政府经济学:是专门研究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管理规律的学科。 二、单项选择题 1、政府经济的主体是(A政府) 2、政府经济的依据是(B社会公共权力) 3、政府经济的目的是(A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三、多项选择题 1、政府经济学的学习方法包括(A理论与实践相结合;B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C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相结合) 2、政府经济的形式主要表现为(A政府收入;B政府支出;C宏观经济管理) 四、简答题 什么是政府经济?如何理解政府经济? 答: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政府经济:(1)政府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各级政府(2)政府经济的客体是参与部分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分配,并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3)政府经济的形式主要表现为政府收入、政府支出以及宏观经济管理。(4)政府经济的依据是社会公共权力。(5) 政府经济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第二章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的政府 一、名词解释 1、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有些领域不能或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达不到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也就是达不到经济学所讲的“帕累托效率”。 2、竞争失灵: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也称之竞争失灵。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市场往往达不到完全竞争状态,而是存在垄断,即不完全竞争。至于垄断的具体情况,还可进一步划分,主要包括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 3、信息的不对称:通常是指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易的双方,由于所掌握的信息量不相等,不能有效开展公平竞争,从而对资源配置产生扭曲。 4、社会公平:是指社会成员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心理承受能力。 5、经济公平:是指生产要素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对比关系。 6、自然垄断:有时也称之为天然垄断,是与某些商品和劳务自身的特点有关,即这类商品和劳务在由一家企业提供时其成本比由多家企业提供时低,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供电、供水、供气等公用事业服务的生产和提供,具有明显的自然垄断特征。 7、洛伦茨曲线:在个人收入分配领域,人们通常用洛伦茨曲线衡量收入差距,以及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状况。洛伦茨曲线由统计学家洛伦茨提出,用累积的一定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与这部分人口所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百分比的对应关系来表示。 二、单项选择题 1、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下产品的供给量和价格,与最优供给条件下的供给量和价格的关系是()C供给量偏低,价格偏高 2、外部正效应指的是()A社会净收益大于个人净收益,产品产量偏低 3、政府履行资源配置职能是使资源利用在()D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移动 4、我国现行收入分配政策的基本指导方针是()B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三、多项选择题 1、下列项目中属市场失灵的领域有()A公共安全;B医疗卫生;C法律秩序 2、政府失灵的原因包括()A政府决策信息的有限性;B市场及主体行为控制的有限性C对政府机构控制的有限性;D政治程序实施中的有限性 3、政府履行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的目标包括()B物价稳定;C充分就业; D国际收支平衡 4、政府经济活动的效率要求包括() A政府直接控制和掌握资源的配置效率;B 政府通过对市场和微观经济行为调节,引导全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5、公共资源的特征有()A稀缺性;B使用不受限制 四、简答题 1、如何认识市场失灵与政府经济的必要性? 一般而言,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有些领域不能或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达不到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政府凭借社会公共权力介入市场失灵的领域,强制性地矫正市场失灵的根源。 2、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职能有哪些?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收入再分配(2)经济稳定和发展(3)资源配置 五、论述题 1、怎样认识收入差距与公平、效率的关系? 公平与效率是政府经济活动所追求的目标,但要同时达到两个目标,是较为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即公平与效率之间存在矛盾,具有一定替代关系。收入分配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地描述了收入的分布情况。对于收入差距有量的问题,一方面市场的效率要求必然会产生收入差距,另一面,出于对人们有关收入差距的心理承受能力的要求,又要求政府将这个差距维持在人们意愿的范围之内。即基于对公平和效率的综合考虑,收入差距既要满足效率的要求,又要防止差距过大对公平带来的冲击。政府决策时可形成公平与效率的不同组合,如我国目前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 2、试论政府经济调节能力的有限性。(1)政府决策信息的有限性。(2)市场及主体行为控制的有限性。(3)对政府机构控制的有限性。(4)与立法机构协调的有限性。(以上要点还要适当展开说明,具体可以参考书本p32) 第三章政府与公共物品供给 一、名词解释 1、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消费的非排他性、效用的可分割性、消费的强制性特征。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来提供,主要由政府来提供。 2、消费的非竞争性是指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消费者对某一物品的消费,不会减少或影响其他消费者对同一物品的消费。消费者人数的增加并不对生产成本产生影响。 3、俱乐部物品:可能发生拥挤的公共物品,布坎南称之为"俱乐部物品"。当消费人数低于拥挤点时,该物品是非竞争的,而当消费人数超过拥挤点时,这种物品的消费就变成竞争的。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商品中性质属纯私人物品的是()C、皮衣 2、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在消费量上的区别是()A、社会总消费量=每个消费者的个人消费量。 3、在公共物品提供的过程中会出现()A、免费搭车的问题 4、在公共物品的供给分析中,个体是()D、价格调节者和产量接受者 三、多项选择题 1、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之间的区别在于()A、消费的非竞争性B、消费的非排他性

政府经济学形考参考答案

政府经济学形考参考答案 Last revision date: 13 December 2020.

江苏开放大学 形成性考核作业 学号 姓名 课程代码 020165 课程名称政府经济学 评阅教师 第 1 次任务 共 3 次任务 江苏开放大学 《政府经济学》形考一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2分) 1、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价格机制的失灵。 2、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是指那些满足公共需求的产品。 3、外部经济:外部性,是指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的情形。 二、简答题(共60分) 1、《政府经济学》的现实意义有哪些(9分) 答:第一,政府是经济发展最强有力的组织者和推动者,世界各国的历史反复地证明,没有政府就没有经济发展。 第二,政府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守夜人。 第三,体制改革离不开学科的支撑。 2、汉密尔顿的强国之策有哪些(9分) 答:主要有三条: 第一条:工业兴国。 第二条:建立现代金融体系。

第三条:建立强有力的联邦政府。 3、市场失灵的原因有哪些?请举例说明。(10分) 答:原因1.垄断,垄断的特征就是价格操控。 原因 2.有限理性。有限理性有两层含义:一是自利;二是拥有算账的能力。 原因 3.不完全信息。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人们或者无法获得真实的市场价格信息。 原因 4.交易费用:是指阻碍市场交易的各种困难和成本。比如说落后的交通条件导致交易双方相距遥远,从而造成市场分割。 原因 5.其它原因:市场失灵还有很多其它原因,如商品的供求特性也会导致市场价格信号机制失灵。 4、政府经济职能有哪些?请分别简单阐述。(10分) 答:政府经济职能起源于市场失灵,但政府经济职能不仅限于纠正市场失灵,政府还有很多其它与经济活动相关的职能,比如说:促进经济发展而不只是维护经济稳定;建立和维护市场规则;提供公共产品;缩小收入差距等等,这些问题都不属于市场交易双方所关心的问题。 5、公共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包括哪些?请分别简单阐述。(6分) 答:在公共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产品职能:也就是提供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比如说公共交通、环境保护、疾病预防、天气预报等等。由于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的受益者并非单个的个体,而是众多的社会群体,因此,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通常是由政府来提供。 制度职能:也就是提供有关市场经济活动的制度环境,包括市场交易规则、私有产权界定、宏观稳定环境等。制度有时候也被称为公共产品。 6、公共产品的提供方式有哪些?请简答描述。(8分) 答:公共产品的提供有四种方式:①由政府提供:政府自己计划,自己生产,自己分配,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主要采用这种方式;②由市场提供:政府部门计划、公开招标、私人部门生产、政府部门分配,西方国家普遍采用这种方式;③由公私合营方式提供;④直接由私人部门提供。 7、外部性的解决方案有哪些?请简答描述。(8分) 答:政府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解决外部性问题:

2019年电大政府经济学考试必考重点【最新已整理】

一、名词解释 1、政府支出相对量:是指政府支出数量与国民经济其他经济指标的关系。 2、购买性支出:是指政府以购买者的身份在市场上采购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政府购买性支出,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即实行等价交换。对市场运行而言,购买性支出,对消费和生产具有直接影响,可广泛用于调节各项经济活动。一定时期内政府购买性支出的规模与结构,对市场物价、有关产业发展有重要调控作用。 3、转移性支出:是指预算资金单方面无偿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等。转移性支出,由于是价值单方面无偿转移支出,就不可能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而是为了实现政府特定的经济社会政策目标。 4、公共投资:是指政府将一部分公 共资金用于购置公共部门的资产,以 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所形成的支出,它是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基本手段,也 是政府提供公共劳务的前提与基础。 5、财政投融资:是指政府为了加强宏观调控,以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为目的,运用信用手段,直接或间接有偿筹集资金和使用资金的政府金融活动。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策性投融资,它既不同于无偿拨款,也不同于一般商业贷款。 6、社会保障制度:是以社会的共同力量对社会成员因各种个人难以抗拒的客观原因导致难以维持必要生活水平时提供物质保证的制度,是具有经济福利性质的社会稳定制度。 7、社会保险:是指以劳动者为保障对象,在劳动者年老、疾病、伤残、生育、失业等原因暂时或永久性失去劳动能力或劳动机会,从而部分或全部地失去正常收入时提供物质帮助,以保障劳动者及家属基本生活的通 过国家立法建立的保障制度。 8、现收现付式:这是一种以近期收支平衡原则为依据的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这种模式要求当年或近期所有参保单位,按照统一的比例提取社会保险基金,在收支过程中实现基本平衡。 9、财政贴息:是指为了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政府财政对使用某些规定用途银行贷款的企业,就其支付的贷款利息提供的一种补贴。其实质是政府财政代替企业向银行支付全部或部分利息,是政府财政支持有关企业或项目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 10、税收支出:是指以特殊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与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政府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 11、政府收入:亦即财政收入或公共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从动态的角度看,政府收入是政府筹集财政资金的过程;从静态的角度看,政府收入是用货币表现的一定量的社会产品价值。 12、税收:政府凭借公共权力取得收入,首先表现为政府拥有课税权。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利,按照预先确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向社会成员收取实物或货币,以取得财政收入的工具。税收是政府凭借政治权利强制征收的, 体现凭借国家政治权利对 国民收入的特殊分配。 13、政府收入效应:是指经济主体因 为政府组织收入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 行为方面做出的反映,或者说是指因国 家征税而对消费者的选择以致生产者的 决策所产生的影响。这种政府收入的效 应,就是我们所讲的政府收入的调节作 用。由于政府的收入对经济会产生这样 的效应,因此,政 府完全可以利用收入这一手段,来实现 自己宏观调控经济的目标。政府的收入 对纳税人经济的影响行为会产生两个方 面的效应,即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14、政府收入的替代效应:是指当政 府对不同的商品实行征税或不征税、重 税或轻税的区别对待时,会影响商品的 相对价格,使经济主体减少对征税或重 税商品的购买量,而增加对无税或轻税 商品的购买量,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 代征税或重税商品。 15、税收制度:是国家各种税收法律 法规和征收管理办法的总称。它是国家 向纳税单位和个人征税的法律依据和工 作规程。主要包括税收法律、条例、实 施细则、征收管理办法等。 16、税负转嫁: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 中,纳税人通过各种途径将其所交纳的 税款全部或部分地转移给他人负担的经 济过程和经济现象。 17、税收归宿:也称为税负归宿,它是 指处于转嫁中的税负的最终落脚点。 18、税收三性:同国家取得公共收入 的其它方式相比,税收具有其鲜明的形 式特征,即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和固定 性,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税收三性”。 这三个形式特征是税收本身所固有的, 是一切社会形态下税收的共性。 19、课税对象:是指对什么征税,是税 收征收的目的物,它反映这个税种征税 的基本范围和界限。凡是列入征税对象 的,均属于该税的征收范围。国家通过 法律确定的征税对象,是不同税种相互 区别的主要标志,是税收制度的基本因 素之一。 20、纳税人:即纳税义务人,是指税法 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纳税人是纳税的主体。 21、计税依据:是指课税对象的计量 单位和征收标准。 22、免征额: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对象 中免于征税的数额,它是按照一定标准 从全部课税对象中预先确定减除的部分。 23、流转税:是以商品流转额和非商 品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各种税收制度的 总称。与其它类型税收制度相比,流转 税具有明显的特点和功能。 24. 财产税:是对纳税人所拥有的财产课 征的税种。财产主要包括不动产和动产。 财产税具有税源稳定、税负难以转嫁的 特征。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财 产税具有其重要功能。 25. 行为税:是以特定行为做为课税对象 的税种。行为税具有课税对象单 一、税源分散、税种灵活的特点。政府 开征特定行为税的功能,主要是对纳税 人的特定行为进行调节,达到国家一定 的政治、经济、社会目的,一般带有“寓 禁于征”的性质。其主要目的往往不是 为了增加财政收入。 26. 耕地占用税:是对占用耕地建房或从 事其他非农业建设的单位和个人,按其 占用耕地面积一次性定额征收的一种税。 耕地占用税的征税对象,是建房或从事 其他非农业建设占用的耕地。耕地占用 税的纳税人,是占用耕地建房或者从事 其他非农业建设的单位和个人。耕地占 用税实行地区差别幅度定额税率。 27. 土地增值税:是对转让国有土地 使用权,地上建筑物及其附着物,并 取得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就其转让房地 产所取得的增值额征收的一种税。 土地增值税的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有 偿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地上建筑物及 其附着物并取得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土 地增值税实行四级超率累进税率。 28. 房产税:是以房产为征税对象,依据 房产价格或房产租金收入向房产所有人 或经营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房产税的 纳税人是房屋产权所有人。房产税采用 比例税率。房产税计税依据有两种。与 之相适应的应纳税额的计算也分两种: 即从价计征和从租计征。 29. 印花税:是对经济活动和经济交往中 书立、使用、领受应税凭证的单位和个 人征收的一种税。印花税的征税对象是 税法列举的各种应税凭证。印花税的纳 税人是指在我国境内书 立、使用、领受上述应税凭证并应依法 履行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印花税的 税率根据应税凭证的性质,分别规定了 比例税率和定额税率两种形式。 30. 车船税:是对在我国境内车船管理部 门登记的车辆、船舶依法从量定额征收 的一种税。车船税的征税对象或征税范 围是依法在公安、交通、农业、渔业、 军事等具有车船管理职能的部门登记的 车船。车船税的纳税人是对车船拥有所 有权或管理权的单位和个人。车船税对 应税车船实行有幅度的定额税率。 二、单项选择题 1、政府支出规模一般呈现(增长)趋势 2、下列描述中不属于瓦格纳对政府支 出增长规律解释的是(政府为应对急剧 增加的支出,将被迫提高税率或增设新 税种) 3、下列支出项目中适用公共定价法的 是(公路) 4、在使用“成本一效益”分析法评价 政府支出项目时。所使用的贴现率一般 是(小于一般贴现率) 5、公共投资与私人投资根本性的区别 不包括(投资的监管方式不同) 6、政府在公共投资中的作用不包括 (调节社会分配状况) 7、政府的公共事业支出与公共投资支 出相同点在于(都属于购买性支出) 8、政府应承担的科技支出范围应限制 在(政府财政负责基础性理论研究) 9、政府对社会医疗支出的责任是(部 分参与医疗支出的提供) 10、下列描述中不属于社会保障制度特 征的是(社会保障是一种精神保障)

政府经济学单选题 (1)

1. ( c)是指在市场上存在几个生产厂家,这些企业可以控制某一领域的商品和劳务供给 价格,但它们之间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 C. 寡头垄断 2.(d )是指政府财政收支等重大决策,需要通过立法程序来解决,涉及各部门、各地区、各单位、社会各阶层及其成员的切身利益,其结果往往是相互妥协以达成协议,政府部门的有关判断、政策主张不完全能够实现。D. 政府在决策过程中与立法机构协调的有限性 3.( b)是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根据法律、法规规定,为支持特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 共事业发展,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无偿征收的具有专项用途的财政资金B.政府性基金 4.( c)是指国家规定最低税率和最高税率,各地可以在此幅度内自行确定一个比例税率。 C. 幅度比例税率 5.(b )是指政府在制定、实施有关经济政策,调节经济运行,实现宏观经济目标时,企业、 个人等市场主体不一定能够及时做出反应,或者其行为不能向政府希望的方向转变,价格波动、生产要素流向等市场形势政府不能完全控制,致使政府政策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B. 市场及主体行为控制的有限性 6. (c )是指政府在运用政策工具,干预经济运行过程中,受政府机构内部中央政府与地方 政府关系、政府各部门关系的制约,政策效果未能如期实现,出现全部或部分失效的现象。 c.对政府机构控制能力的有限性 7.()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指对所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分类和鉴定风险性 质的过程。A. 政府债务风险识别 8.()是指对风险管理技术适用性及其收益性情况的分析、检查、修正与评估。 C. 政府债务风险管理效果评价 9.()是用一系列定量指标去衡量风险的高低,以便确定风险是否需要防范和规避。 B. 政府债务风险评价 10.按照( d)分类,政府支出可分为经常性预算支出和资本性预算支出。D. 预算编制方法 11.按照( a)分类,公债可以分为国内公债和国外公债。A. 发行地域 12. 按照公共物品的( a)分类,公共物品可分为地方性公共物品、全国性公共物品以及全 球性公共物品。A. 收益范围 13. 按照外部效应的(b )分类,可将外部效应分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B. 最终结果 14.按照(b )分类,公债发行方法可以分为公募法与非公募法。B. 公债发行对象 15. 按照( a)分类,可将税收收入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共享税。A. 税收管理体制 16. 按照( b)划分,政府支出可分为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和其他支出五大类。B. 政府职能 按照( c)分类,公债发行方法可以分为市场销售法和非市场销售法。 .政府是否通过市场发行公债

2016年度整理完全政府经济学试题及标准答案

一、单选题 1:公共选择理论的理论基础和逻辑 起点是()。 ·3.市场失灵 2:某个城市的供水系统由一家公司 提供的主要原因在于()。 ·2.自然垄断 3:现代市场经济中德国模式的特征 为()。 ·2.强调社会公平的市场机制 4:对选民行为进行研究时提出了“理 性的无知”的经济学家是()。·4.唐斯 5:专利制度所形成的垄断现象就其 成因看属于()。 ·2.行政垄断 6:计划经济时期我国采取的收入分 配政策是()。 ·2.平均主义分配 7:正的外部效应指的是()。 ·3.社会净效益大于个人净效益,产品产量偏低 8:公共选择理论的分析所提出的最 大结论在于()。 ·2.政府失灵 9:下列西方发达国家中,尚未建立 福利性社会保障体系的国家是()。·3.美国 10:由于劳动力市场对于劳动力技能 的需求与劳动者自身的技能结构不相符造成的失业类型属于()。 ·3.结构性失业 1:垄断问题形成的基本原因是()。·2.进入障碍 2:最早实行自由市场经济的西方国 家是()。 ·4.英国 3:2008年下半年由美国次债危机演 化而来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同样对我国造成了不利影响,受此影响我国政府将财政政策调整为()。 ·2.积极性政策 4:不属于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特征 的是()。 ·4.高效的产业政策 5:由于劳动力市场对于劳动力技能 的需求与劳动者自身的技能结构不相符造成的失业类型属于()。 ·3.结构性失业 6: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根本区别为()。 ·3.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 7: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最大价值体 现是()。 ·3.平等 8:一般而言,现代政府支出规模主 要呈现为()趋势。 ·1.增长 9:现代市场经济中德国模式的特征 为()。 ·2.强调社会公平的市场机制 10:我国当前新医改方案所确定的基本原则是()。 ·2.政府主导

[0700]《政府经济学》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课程代码: 0700 学年学季:20192 单项选择题 1、在世界范围内,财政支出的变化趋势是()。 .绝对量和相对量都上升 .绝对量上升 .绝对量下降 .绝对量和相对量都下降 2、以下不是影响国债负担的因素的是()。 . C. 纳税人的负担 .负税人的负担 .政府即债务人的负担 .认购者即债权人的负担 3、实际上,课税客体就是()。 .税目 .税源 .税本 .课税对象 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公债管理应遵循的原则是()。 .公债管理作为一种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其地位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同 .在一定的前提下,公债管理可以在自己的作用领域内,发挥宏观经济调控的才能.在总体目标上,公债管理应当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基本要求保持一致 .在直接目标上,公债管理应当区别不同情况而分清主次 5、政府财政政策的政策目标不包括()。 .保持年度预算平衡的目标 .充分就业的目标 .经济增长的目标 .物价稳定的目标 6、国债与私债的本质区别在于()

.发行的方式不同 .发行的依据或担保物不同 .发行的利率不同 .发行的机构不同 7、我国目前国债规模的具体情况是() .国债负担率低,国债依存底高 .国债负担率低,国债依存度低 .国债负担率高,国债依存度低 .国债负担率高,国债依存度高 8、不属于税收三性的是()。 .固定性 .强制性 .无偿性 .有偿性 9、各国政府偿还国债的基本手段是()。 .设立偿债基金 .依靠财政透支 .举借新债 .依靠财政盈余 10、税收收入的自动变化是指哪种类型的税收收入。() .比例征税 .累进征税 .固定总额税 .免税 11、政府干预卫生事业的最直接的理论基础是()。 .政府职能 .提供公共物品 .减少贫困 .弥补保险市场缺陷 12、货币政策的调节对象是()。 .货币供应量 .税率

政府经济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政府经济学考试试题及 答案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政府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公共选择理论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是()。 1.人的道德缺陷 2.政府失灵 ·3.市场失灵 4.个人主义 2:某个城市的供水系统由一家公司提供的主要原因在于()。 1.经济实力雄厚 ·2.自然垄断 3.政府保护 4.其他主体缺乏供给意愿 3:现代市场经济中德国模式的特征为()。 1.对于自由市场的强调 ·2.强调社会公平的市场机制 3.政府的强有力指导 4.平均主义 4:对选民行为进行研究时提出了“理性的无知”的经济学家是()。 1.奥尔森 2.布坎南 3.尼斯坎南

·4.唐斯 5:专利制度所形成的垄断现象就其成因看属于()。 1.经济垄断 ·2.行政垄断 3.自然垄断 4.科技垄断 6:计划经济时期我国采取的收入分配政策是()。 1.按劳分配 ·2.平均主义分配 3.按需分配 4.按阶级分配 7:正的外部效应指的是()。 1.社会净效益小于个人净效益,产品产量偏高 2.社会净效益小于个人净效益,产品产量偏低 ·3.社会净效益大于个人净效益,产品产量偏低 4.社会净效益大于个人净效益,产品产量偏高 8:公共选择理论的分析所提出的最大结论在于()。 1.市场失灵 ·2.政府失灵 3.外部性 4.官僚也是经济人 9:下列西方发达国家中,尚未建立福利性社会保障体系的国家是()。

1.英国 2.瑞典 ·3.美国 4.挪威 10:由于劳动力市场对于劳动力技能的需求与劳动者自身的技能结构不相符造成的失业类型属于()。 1.摩擦性失业 2.周期性失业 ·3.结构性失业 4.季节性失业 1:垄断问题形成的基本原因是()。 1.道德缺陷 ·2.进入障碍 3.供给意愿不足 4.资源短缺 2:最早实行自由市场经济的西方国家是()。 1.美国 2.法国 3.瑞典 ·4.英国 3:2008年下半年由美国次债危机演化而来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同样对我国造成了不利影响,受此影响我国政府将财政政策调整为()。

最新政府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

选择题 1、政府经济的主体是(A)A、政府B、企业C、个人D、行业协会 2、政府经济的依据是(B)A、道德劝说B、社会公共权力 C、财产所有权 D、法律制度 3、政府经济的目的是(A)A、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B、追求商业利润C、满足官僚享受 D、维护阶级统治 4、外部正效应指的是(A)A、社会净收益大于个人净收益,产品产量偏低B、社会净收益小于个人净收益,产品产量偏高C、社会净收益大于个人净收益,产品产量偏高 D、社会净收益小于个人净收益,产品产量偏低 5、政府履行资源配置职能是使资源利用在(A)A、生产可能性曲线上或内移动B、生产可能性曲线内移动C、生产可能性曲线外移动D、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移动 4、能较好地体现公平税负的原则的税率是( B )A、比例税率?? B、定额税率? C、累进税率? D、基准税率 11、外部效应的产生是因为(A)A、产品和劳务的成本、收益绕过价格机制,直接影响 他人的利益B、产品和劳务的成本、收益通过价格机制,直接影响他人的利益C、产品和劳务的成本绕过价格机制,直接影响他人的利益D、产品和劳务的收益绕过价格机制,直接影响他人的利益 12、科斯定理的前提假设是(A)A、交易成本为零或很低B、交易成本很高C、交易价格很低D、交易价格很高 13、下列属于科斯定理解决外部性办法的是(C)A、征税B、财政补贴C、排污权交易D、排污收费 14、公共选择理论的创立者是(B)A、马斯格雷夫B、布坎南C、费尔德斯坦D、维克塞尔 15、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的对象是(A)A、政府决策B、企业生产决策C、个人消费决策D、劳动者劳动决策 16、政府支出规模一般呈现( B )趋势A、不变???B、增长? C、减少??D、无法考察 17、下列支出项目中适合用公共定价法的是(A )A、公路?? B、国防?? C、政治?? D、资本性投资 18、在使用“成本—效益”分析法评价政府支出项目时。所使用的贴现率一般是(C )A、等于一般贴现率B、小于一般贴现率C、大于一般贴现率D、无法确定和一般贴 现率的关系

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册参考答案

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册参考答案 作业(1) 题目:什么是政府经济,如何理解政府经济, 1(考核知识点:政府经济的涵义,政府经济活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政府经济与企业和个人经济行为的本质区别。 2(常见错误:对政府经济学的理解阐述不完整。 [以下只是做提示,不能照抄,应按照相关要求、提示自行组织语言书写] 3(提示: 政府经济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经济活动,涉及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次,是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学们可以结合自己身边的例子和自己理解的政府经济活动进行举例。 在提交个人讨论提纲和进行小组讨论时,一定要把握政府经济的基本概念、政府经济活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政府经济与企业和个人经济行为的本质区别等知识点,进行深入具体地讨论。 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其中,政府财政分配及其提供公共服务在政府经济活动中居核心地位。追溯政府经济的历史,政府财政收支雏形,可从原始社会满足氏族部落公共需要的祭祀、防卫等活动算起,而正式的政府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出现了国家,有了政府,便产生了政府经济。 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认识政府经济活动: (1)政府经济的主体。政府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各级政府。即狭义的政府,也就是国家行政机构。政府是市场经济运行中的重要主体,其行为与企业、个人相比,存在根本区别。企业、个人经济行为是追求私人利润的最大化,而政府经济以社会

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政府经济活动是市场供求平衡的重要条件,如从市场主体角度分析,则政府是市场上最大的买主,一定时期内政府采购总额、采购商品和劳务的结构,对市场供求关系具有重要影响。 (2)政府经济的客体。政府经济的客体是政府所参与分配的部分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宏观调控的国民经济系统。企业、个人经济活动,是从事商品和劳务的生产和供给,而政府经济是以财政收支为核心,实质上是一种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宏观管理。政府机构不直接创造任何物质财富,政府财政收入来自企业和个人缴纳的税收,形成所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物质基础。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财政集中的财力多少。 (3)政府经济的形式。政府经济的形式主要表现为政府收入、政府支出以及宏观经济管理。与企业、个人等微观经济活动不同,政府经济是以组织财政收入、安排财政支出的方式进行资源配置,履行政府职责,并以收支为基础开展宏观管理,即对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过程进行有效调控。 (4)政府经济的依据。与企业、个人等微观经济相比,政府经济的依据是社会公共权力。政府之所以能够强制地、无偿地、固定地征收税收等收入,满足其支出需要,就是因为政府是公共权力机关,掌握着执法等强制手段,对违规者予以处罚,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5)政府经济的目的。政府经济活动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活动就是为了解决企业、个人不能或不能有效解决的问题,克服市场缺陷,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与企业、个人的生产经营活动目的有根本区别。 《政府经济学》课程作业讲评(2) 题目:联系实际讨论,撰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小论文。 (考核知识点:第三至五章的相关知识点。 1

《政府经济学》形考作业参考答案3

《政府经济学》形考作业参考答案3 题目:浅析中国城乡税制格局的演变 形式:调查报告 一、从税收的起源看城乡税制的发展趋势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税收萌芽于原始社会的末期和奴隶社会的初期,属于为满足氏族部落和奴隶制国家的共同需要而缴纳或者征收的公共产品。由于当时的经济以农业为主,税收自然主要来自农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的重心向城镇转移,来自城镇工业和商业的税收逐步增加。目前,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已经实现了城乡经济的一体化,城乡税制也随之统一,如增值税、销售税(营业税)、法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房地产税等,单独对农业和农民征收的税种已经十分罕见。由此可见,城乡税制差异的出现和消除都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 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出现了税收的 雏形——贡,它是对土地出产物和地方特产的征收,可以视为中国农业税收的萌芽。对工商业征税始于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称关市之赋和山泽之赋。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工商税收有所扩大,并对盐、铁长期实行专卖,唐代后期的食盐利税和茶税、酒税3项收入一度占全国赋税的1/2以上。明、清时期,工商税种较之过去有增无减,日益强化了重农抑商和财政搜刮为目的的重征商税政策,严重地影响了工商业的资本积累,这是中国近代社会、经济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税收的来源看,在中国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无论是被称为税收雏型的贡、赋,还是田赋(土地税)、力役,都主要来自农业和农村。由于商品经济不发达,经济活动以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为主,政府的税收只能以农业为主要来源,对农业的课税只能以土地和人口为对象。同时,对于商品征收市场税、入市税、关税等税种。从清朝末期开始,由于工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税收总额中田赋收入所占的比重开始大幅度下降(从清初的80%以上降至清末的20%以下),来自城镇的工商税收和关税收入所占的比重开始大幅度上升。辛亥革命爆发,中华民国成立以后,中国逐步开始采用由现代直接税和间接税构成的税制。其中,北京政府时期税收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关税、盐税和田赋(其中田赋占20%左右)。南京政府时期,在借鉴西方国家财政、税收理论和税收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直接税与间接税并存,以间接税(主要为货物税、关税、盐税和营业税)为主体的税制,实现了从封建税制向近代资本主义税制的过渡,但是田赋始终是地方税收收入的主要来源(约50%)。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公粮(即后来的农业税)始终是红色政权税收收入的主要来源(一般在70%甚至80%以上)。 二、新中国农村税制的建立和发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清理旧中国税收制度和总结革命根据地税制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人民共和国的新税制。1950年1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周恩来签署政务院通令,发布《关于统一全国税政的决定》和《全国税政实施要则》,规定全国一共设立14种税收,即货物税、工商业税(包括营业税和所得税两个部分)、盐税、关税、薪给报酬所得税、存款利息所得税、印花税、遗产税、交易税、屠宰税、房产税、地产税、特种消费行为税和使用牌照税。除了上述税种以外,各地还征收农业税、牧业税、契税等地方性税收。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征收的税种中,主要在农村对农民征收的税种有4个: (一)农业税 中国的农业税是对农业收入征收的一种税收。新中国成立初期,老解放区已经完成了土地改革,农业税基本上沿用过去自定的征收制度,新解放区的征税办法则很不统一。 1950年9月5日,为了统一新解放区的农业税制度,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公布《新解放区农业税暂行条例》,即日起施行。新的解放区的农业税以户为单位,按照农业人口每人平均的农业收入计征。农业收入的计算,以土地的常年应产量为标准,不同来源的收入计算方法不同。每户农业人口全年平均农业收入不超过150斤主粮者免征,超过者按照3%—42%(后来逐步调整为7%—30%)的40级全额累进税率计征。荒地;以试验为目的的农场、林场;学校、孤儿院、养老院、医院自耕的土地,经过县(市)以上人民政府批准者;机关、部队的农业生产收入,已经向国家缴纳生产任务者,可以免征农业税。垦种荒地、轮歇地,可以定期免征农业税。遭受自然灾害者和规定的特别贫困者,经过批准可以减征、免征农业税。 1958年6月3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十六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同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以主席令公布,即日起施行。农业税的纳税人为从事农业生产、有农业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征税对象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园艺作物等类收入,以粮食作物的常年产量为基本计算标准。农业税实行地区差别比例税率,全国的平均税率规定为常年产量的15.5%。对于纳税人依法开垦荒地或者用其他方法扩大耕地面积取得的收入,在山地上新垦植或者垦复经济林木取得的收入,从农业科研机关、农业学校进行农业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