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啥是远古的“盘古文化”

啥是远古的“盘古文化”

啥是远古的“盘古文化”

啥是远古的“盘古文化”

我们追溯盘古神话的根源时,“盘古”这个姓名出现的早晚,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关键在于盘古神话中所包含的“宇宙卵”母题,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根”究竟有多深。

说到盘古创世神话包含的“宇宙卵”母题,我们很容易联想到中国古代占统治地位的太极阴阳宇宙观。因为易经的太极图的形状,正是一个“宇宙卵”。

太极圈以圆圈代表天象和宇宙。圆圈内画着两条阴阳鱼,白色的鱼象征着阳性,动态,代表天;黑色的鱼象征阴性,静态,代表地。二鱼形状一致,头尾相接形成妙合而凝的状态。古人从太极解释宇宙万物生成和变化的道理,近人称太极为宇宙模式图。故“太极”一词,实际上是中国古代称呼原始宇宙的代名词。

《易经》的卜辞里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所谓“易”就是变化。而这种变化之始开始于太极。太极生阴阳,阴阳生四时,四时生八卦;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自然万物皆来,自阴阳两种力量的运动与变化,而阴阳则包含于太极这个“宇宙卵”中。这与盘古开天地的神话中“天地混沌如鸡蛋”、“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的思想完全一致。

太极图的来源,宋代哲学家邵雍介绍先天太极图来历时曾说:“先天者伏羲所画之易也。后天者文王所演之易也。伏羲之易,初元文字,只有一图以寓其象数。而天地万物之理,阴阳始终之变具焉。”可见,最早的先天太极图,就是一个“宇宙卵”包融一切,象征着天地万物变化的道理。盘古神话中的“宇宙卵”母题,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已出现,从出土陶纺轮到伏羲发明太极图的传说,再到《易经》、《楚辞》和《淮南子》中的混沌阴阳观念,这个母题在中国文化史上不断传承,左右着中国古代宇宙观的形成和发展。它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几万年前,它是中国古文化的一个“根”。

盘古神话中第二个母题是“垂死化身”。盘古死后化身为宇宙万

物,在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神话也能见到。例如:巴比仑神话中说,天神马杜克杀孔狮身龙首女怪,以其尸体造成大地。印度神话中,诸神以夏普神的身体造成世界。北欧神话中说,最初,宇宙混沌一团,在广漠的太空中只有一个极大的无底洞,洞中不断喷出冷气,从中长出一个巨大的冰巨人,名叫伊来尔。后来,神与冻巨人展开激战,杀死了他,将他的尸体堵在无底洞上,以他的肉形成大地,血和汗形成海洋,骨头造成山,牙齿为崖石,毛发为草木。

在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中也采录到不少盘古神话。例如,在白、瑶等民族中,都有盘古化为万物的故事。在布依族中,开天辟地后化身为万物的是大神布杰;在彝族传说中,化生万物的民族祖先阿卜多莫。还有的民族认为天地万物是动、植物变的;布朗族有大神顾米亚杀死犀牛,以其尸体造天地的故事;哈尼族神话中讲,龙王送给神仙一条牛,神以这条牛的眼睛为日、月,牙齿变为满天星斗,将它四条腿变为东西南北四根顶天柱子,用它的眼光为闪电,皮为响雷,眼泪变露珠,鼻涕变雨水,气为云,血为彩霞。普米族的巨人简剑祖猎杀马鹿以造天地万物;彝族史诗《梅葛》中,创世者打死老虎,老虎死后化为天地万物。各民族的神话中都涉及与盘古神话中相同的母题,“垂死化身”。

盘古神话“垂死化身”母题的核心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这种宇宙观来自原始人的原始思维。自从他们意识到死亡之日起,就发现大自然也有着与人类相似的生死现象。在他们的眼前,太阳每天晚上死去,早上又复活;月亮在初一死去,在十五又复活;花草树木冬天死去,春天又复活……不仅自然万物在生老病死,而且还能相互转化。圆圆的蛋中,尸体会变成一堆土,土中又会生出一些野草或一棵树苗……种种死而复生的现象,使他们相信万物有不死的灵魂。而万物的变化,又导致了他们认为物体能自由变形的联想。在这两种原始信仰的基础上,“垂死化身”的母题自然而然地出现在初民的神话传说之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垂死化身”母题产生的信仰根源。由于这种宇宙观的原始性和普遍性,很有可能导致各个民族自发地、不约而同地产生相类似的神话。

盘古神话的两个母题都带有普遍性,而盘古神话见于文献记载之上又比较迟,因此人们有理由怀疑这个神话是从外国或少数民族传入的,是一种嫁接的果实。然而,如果我们从母题的特性出发来考察,就会得出一种新的结论。

“宇宙卵”的母题,在中国哲学中体现为太极阴阳学说。“太极圈”与新石器时代的纺轮图案一致,太极阴阳学的发生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的《易经》,这个母题的“根”,完全是扎根在中国本土之上的。

“垂死化身”的母题,在中国哲学中体现为“天人合一论”,也可追溯到先秦。《老子》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认为人与自然有着共同的规律性。孟子也认为天人相通,提出尽心知性论,认为了解了人性,也就了解了天。到汉代,董仲舒就直接将人与自然相比拟人。他将人身比作宇宙,说人的颈部以上象天,颈以下象地。人有366个小关节,所以一年有366天。人有12个大关节,所以一年有12个月。五脏与五行相配,四肢与四季相配。最后他甚至直接说,人之所以与天相似,因为天就是人的曾祖父。上述这些思想都产生在徐整所记载的盘古神话之前,可见盘古神话的母题在中国有着深深的“根”,并非自来品。

天人合一的思想,源于远古神话中人神同形的信仰。在《山海经》中,到处可以看到自然神以半人半兽的面目出现。其中提到的山神,不是人面鸟身,人面牛身,人面羊身,人面蛇身,就是人身龙首,人身而羊角。这在南阳市出的汉墓石、砖画中也得到证实。创世神像的钟山之神烛阴,他的儿子名叫做“鼓”。今天见到的神话是古人从口头传说记下来的,“鼓”与“古”,很可能是同一个名字的不同记音字。据《广博物志》引徐整《五运历年纪》:“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烛阴、鼓、盘古三者之间,从形象到本领实在太相似了。可见,即使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盘古的形象也有演化的踪迹可循。

盘古创世神话中的母题在中国的深根,也反映在它对中国古文化的深远影响之上。“宇宙卵”的母题,直接启示了中国古代天文学中

“浑天说”宇宙模型理论的创立,给古代天文学家制作“浑天仪”和观测、计算天文现象的方法带来了灵感。这些天文学理论与方法在当时的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表明了盘古神话“宇宙卵”思想的本土性。从发生盘古神话的故事,到汉墓石砖汉画,直到东汉时期浑天仪的产生,都发生在一个地域内。盘古神话传说的故事在南阳郡的泌阳盛行。并有祭祀盘古的庙宇,汉墓汉画石像中记载着远古神话。东汉天文学家张衡发明了“浑天仪”及其浑天说也都发生在南阳。不能说没有内在联系。浑天说与现代天文学中的“天球”概念及球面天文学相接近。更令人惊奇的是,“宇宙卵”神话与现代科学中最流行的大爆炸宇宙起源假说竟十分一致。根据大爆炸理论,宇宙起源于原始高密度混沌状态,然后发生大爆炸(约100—200亿年)形成四个时期:1、原始火球时期;2、辐射时期;3、物质时期;4、现在。它与“混沌----宇宙卵----天地开辟---万物化生”的神话创世顺序几乎完全相同。从《易经》到《周易》,古人把宇宙众多复杂的万事万物,按阴阳分为两类。阴阳,它是宇宙赖以生存发展的根本,既对立又统一,相互依存的规律。《周易》是以八卦为主体,以六十四卦为经书,以信息预测而闻名,以有宝贵的科学价值而流传至今。以深奥的科学理论而为世人所重视,1770年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由八卦悟出二进制版,世界出现了计算机。1960年,生物学家受八卦启发研究出生物遗传密码。

由“垂死化身”而导出的“天人合一”论,成为我国道教的理论基础。道教的内丹养炼(即气功),将整个人体看作是一个小宇宙。《黄帝内经》有“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有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宇天气”。人体是一个小天体,是个极为复杂的既对立又统一的生物系统。人体具有电磁场、生物场、红外线、红外波等信息功能。

盘古神话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巨大影响,更在于“天地间人为贵”的人文主义倾向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人体既与天同,就有人命关天“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告诫。而盘古竭尽殚精开辟天地,不惜以生命换来生气勃勃的大千世界的精神,更为历代仁人志士所效尤。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这句俗语说明,盘古神

话今天已经顺理成章地登上中国创世神话的宝座,成为中国历史伟大开端的一个不朽话题。在世界各民族有关宇宙起源的种种解释中,中国的盘古神话,既与其他民族的“宇宙卵”神话有着共同的原始思维特征,又有着自己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

盘古文化简介

盘古文化简介 “盘古开天”最早见于三国时徐整所著《三五历纪》,将“盘古”位列三皇之上,少典之先。故盘古乃有“万物之祖”之称。在青县,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先立盘古后立天,盘古受祭在会川(即青县)。” 4300多年前,相传禹王在黄河下游带领民众疏导九河,当在今青县盘古村开凿一条河道时,发现状似冢墓的高大土丘,言名“盘古”。于是命人筑茔修墓,立“盘古祭殿”。 汉高帝祖五年(前202年)刘邦置参户县,治所在木门城,与盘古祭殿相距10公里。 公元206年,曹操北攻乌桓,开凿了北方最早的人工运河平虏渠,起源于青县,流经盘古祭殿门前,即后来的盘古沟、盘古港。 宋朝元丰年间王存等编撰的著名的地理专著《新定九域志》中有盘古墓、盘古沟的记载。 1278年,元世祖忽必烈下令重修盘古王祠。《元史》之《本纪·世祖七》、《祭祀志五·古帝王庙》中均有记载。 明弘治元年(1488年、朝鲜成宗十九年)朝鲜官员因渡海遭风,漂至浙江沿海,在转送北京途中写下著名的日记《漂海录》,其中记载了青县、盘古庙盘古庙会。 明朝著名历史学家谈迁在《北游录》记青县的盘古墓最详:“相传盘古氏冢在水中。石棺铁锁系之,若隐若现,沟北岸立庙。” 《明一统志》记”青县城南有盘古沟,深三丈,东流入御河,虽旱不竭。”

据《皇朝通志》载,“清康熙三十六年,康熙帝为盘古庙立御碑一座”。 清朝早期著名的地图——《雍正十排图》上,也标有青县、盘古庙。 民国初期,青县的盘古沟和盘古庙就作为古迹的旅游景点刊登在《津浦铁路旅行指南》中。 民国五年(1916年),盘古殿毁于大火,民国十七年(1928年)修复。1937盘古庙毁于战火。至今盘古井、盘古墓、盘古沟、盘古潭等古迹尚存。 1996年《贵州民族报》上专家撰稿《盘古遗址今何在?》指出”元代忽必烈在今河北青县敕建盘古墓、盘古庙并祭祀之。

浅谈广西来宾壮族盘古文化中的自然崇拜与生殖崇拜

浅谈广西来宾壮族盘古文化中的自然崇拜与生殖崇拜 【内容摘要】盘古作为中华各民族认同的创世始祖神,有关盘古神话的各种故事在中国大地流传了数千年。最新调查研究表明,壮族聚居的广西来宾市是盘古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在来宾市影响颇大的盘古文化中,雷王、葫芦、磨刀石被当做崇拜对象,盘古文化蕴含着壮族先民自然崇拜和生殖崇拜的思想。 【关键词】盘古文化;雷王;葫芦;磨刀石 “自从盘古开天地, 三皇五帝到如今。”盘古神话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伟大开端的一个不朽的象征。在先秦秦汉时期汉文古籍中没有关于盘古神话的记载,三国以后在汉文古籍,即徐整的《五运历年纪》中始有盘古神话,之后在南朝任昉的《述异记》、明代周游《开辟衍通俗志传》和明代董斯张《广博物志》等著作中也有记载。根据相关记载,学术界普遍认为:盘古神话应是源于华南珠江流域, 秦汉以后才渐渐北传的。 在2003年12月12日的《光明日报》上,刊载了《广西考古有重大发现》的报道。报道中说:“在位于广西中部、珠江流域的来宾,壮族是原始的居民,这里的壮族民间还流传着‘盘古兄妹’繁衍人类的神话。……专家在考察中发现,这里仍保存着丰富的盘古民族文化,包括三座古庙、五个以盘古命名的村庄、大量盘古山歌和戏剧等,其中盘古庙供奉盘古神像,每年都要举行祭祀和诵经活动。”①可见盘古文化在当地影响之广泛。 盘古文化, 是指以盘古神话、盘古信仰为核心所产生的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歌谣、麽教和师公唱本、庙宇、祭祀活动及地名等文化现象构成的原生态的文化体系。②自古以来, 地处广西中部的来宾市一直是壮族及其先民的主要聚居地,形成了以盘古庙为载体、以盘古神话和信仰为核心的积淀深厚、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盘古文化体系。因此,来宾市被认为是盘古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广西壮学学会专家组在2003年的文化考察中记录了来宾兴宾区良塘乡甘东村何师武老人叙述的当地流传的盘古兄妹的故事, 梗概是: 古时候有一个叫做卜伯的人, 聪明又勇敢, 本领非常高强, 人们一致推选他做中界的头人。 有一年,天大旱, 河水断流, 花草树木枯萎, 人畜渴死不少。人们设坛祈天下雨, 但管水的雷王怪人间不供他,把天上的水封闭起来, 蓄意要渴死中界的生灵。卜伯祈天不灵, 就

青县盘古文化探源与弘扬

盘古文化探源与弘扬 青县盘古文化研发工作室徐树岩 青县位于冀中东部,环京津、环渤海经济圈内。104国道、京沪铁路、京沪高速、京沪高铁、京杭大运河从境内穿过。盘古寺座落在县城西南五公里的大盘古村西。 青县盘古古迹,全县老幼皆知,相传是从公元前21世纪,禹王治水,在此发现盘古墓,建享堂祭祀开始的。历代祭祀从无间断。在国家档案馆、河间府志、天津府志、青县县志都有相关记载。据唐《开元占经》卷二,《宋▪元丰▪九域志》乾宁郡(今青县)有盘古墓、盘古沟之记载;《元史▪本纪▪世祖七》记载,始祖十五年夏四月乙卯修会川(今青县)盘古王祠祀之;《明志》载,明初盘古王祠改为盘古庙;清康熙二十七年,重修盘古庙之记载…… 对盘古传说,世人皆知。但盘古是如何由来,却众说纷纭。为探讨盘古的由来,一,要依据传说,但不要脱离传说产生的社会背景。二,对传说不能停滞在几千年前认识的水平上,要用现代的理念和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推断。 一、关于盘古的由来 (一)盘古古本说:中国神话学家程憬著,现代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整理的“中国古代神话研究第一篇创世纪——天地开辟”。引《列子》说“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鳌能负子而抃舞,则鳌身之巨大可知”。《列子》又说,有大人举足不盈

数,步而暨五山之所(相传那山在勃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的大壑中)。《列子》中的“大人”即是《列仙传》中的“巨灵”,这巨灵显是一位创世的大神。“巨灵生混沌,造山川、出江河、视为昼,暝为夜、吹为冬、呼为夏、吸为气”云云,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创世故事。《述异记》说:“昔盘古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较《述异记》略早的《五运历年记》“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为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鬓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汗流为雨泽、身为诸虫、因风感化为黎氓。”据考“盘古”为“槃瓠”的别写。“槃瓠”乃西南民族传说的始祖“狗王”之名。“槃瓠”狗王始生人类的传说,与吾先民的巨灵创世的神话合二为一,于是巨灵称为“盘古”,“槃瓠”已不仅为人类的始祖,天地也是他创造的了。 “盘古”、“槃瓠”声训可通、殆属一词,无问汉苗俱自承认“盘古”之后,同出一源也。 王晖先生《盘古考源》指出:盘古神话原型应是上古初民,原始思维的深层积淀。他说亳在古文献、古文资料中意指神社、古都邑、宗邑。其异文有薄、蒲、藩等,变为双音,连绵词有薄姑、蒲姑、藩姑转而为“槃瓠”、“盘古”。他认为“盘古”神话是古人的神话亳土,在神社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为创世的主神,盘古神的本像应该是地母神,古人祭祀地母神,是对原始母系社

盘古的故事

盘古的故事 神话传说中,盘古是中国古代的始祖,他开创了天地间的一切,创 造了人类的世界,显得异常神秘和重要。盘古的故事,也是中国文化 中的重要传统,代表着中国古代的起源和文化的深厚底蕴。 一、盘古开天辟地 据《山海经》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创造了宇宙万物。在最开始的时候,天和地还没有形成,混沌一片,一切都处于无序状态。盘古为了 创造天地,先用斧子砍开了混沌中的大蛋,从蛋中孵出了阴阳两极的 存在,随后他用斧子劈开混沌,将天与地分离开来。 在此时,盘古的身体逐渐变成了山、河、树木、花草等各种形态,地 球上的自然界就像一个巨大的宝盒,盘古的各个之分化成了宝盒中的 种子,为后来的各种生灵繁殖创造了基础。 二、盘古创造人类 盘古创造了地球和自然万物后,又开始创造人类的世界。他将自己的 血液流向大地,形成了川河和泓潭,血液的气息作为元气传递给人类,人类依靠着这股元气得以繁衍生息。 盘古还创造了四种不同的动物:龟、蛇、鳖和鱼。这些动物的骨骼和 肉体在汩汩流动的地下河床上,形成了中国的黄河、长江、珠江和海

河等四大河流。 三、盘古的发展与许诺 盘古虽然是神话人物,但是他的形态和特点还是呈现了发展的过程。 在古代神话的表达中,盘古用最原始的力量和天地元气打造了天、地 万物。而后来,发展成为神灵和人类共同创造世界的故事。 盘古还向人类做了一个许诺:一段时间后天地变动,他的魂魄将带着 神力再度重临人间,赐予人类新的机遇和成就。这个许诺也表明了盘 古作为始祖的地位,是中国文化中起源的象征。 总之,盘古的故事既有深刻的象征意涵,又透着母体意识和自然观的 追求。我们通过盘古的故事可以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复杂性和深厚底蕴,这些思想和信仰一直伴随着中国的发展历程,承载着民族文化的传承 和发展。盘古的故事也反应出我们的祖先早已认识到自然和人须互相 依存和保护,我们应该保持对自然的敬畏和珍惜,在践行“天人合一” 的理念中不断开创进步。

上古文化神奇故事(图解上)

上古文化神奇故事(图解上) 一、盘古开天辟地 传说太古时候,天地不分,整个宇宙像个大鸡蛋,里面混沌一团,漆黑一片,分不清上下左右,东南西北。 但鸡蛋中孕育着一个伟大的英雄,这就是开天辟地的盘古。盘古在鸡蛋中足足孕育了一万八千年,终于从沉睡中醒来了。 他睁开眼睛,只觉得黑糊糊的一片,浑身酷热难当,盘古发起怒来,抓起一把与生俱来的大斧,用力一挥,大鸡蛋骤然破裂,其中轻而清的东西向上不断飘升,变成了天,另一些重而浊的东西,渐渐下沉,变成了大地。 二、女娲造人 传说女娲用泥土仿照自己创造了人类。 又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男女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被传为婚姻女神。 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她慈祥地创造了我们,又勇敢地照顾我们免受天灾。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祖神。 三、伏羲画卦 伏羲时常盘坐卦台山巅,苦思宇宙的奥秘。 仰观日月星辰的变化,俯察山川风物的法则,有一天,他的眼前出现了一派美妙的幻境,一声炸响之后,渭河对岸的龙马山豁然中开,但见龙马振翼飞出,悠悠然顺河而下,直落河心分心石上,通体卦分明,闪闪发光。 这时分心石亦幻化成为立体太极,阴阳缠绕,光辉四射。 此情此景骤然震撼了伏羲的心胸,太极神图深切映入他的意识之中,他顿时目光如炬,彻底洞穿了天人合一的密码;原来天地竟是如此的简单明了——唯阴阳而已。 四、神农尝百草 神农氏本是五氏之一,出生在烈山的一个石洞里,传说身体透明,头上长有两角,即牛头人身。

他的特殊外形和勤劳勇敢,长大后被人们推为部落首领,因为他的部落居住在炎热的南方,称炎族,大家就称他为炎帝。有一次他见鸟儿衔种,由此发明了五谷农业,因为这些卓越的贡献,大家又称他为神农。 五、夸父逐日 相传在黄帝王朝时代,夸父族首领想要把太阳摘下,于是开始逐日,和太阳赛跑,在口渴喝干了黄河、渭水之后,在奔于大泽路途中渴死,手杖化作桃林,身躯化作夸父山。 六、雷泽华胥 相传,雷泽神刚烈威猛,专司的工作是行雷布雨,人首龙身,神通广大,雷泽神得知女娲造人,并按女娲自己的模样造了圣女华胥,便怀抱好奇之心,苦心打探华胥一族所在,终于在昆仑东南相见。 为试探心意,在华胥圣女行进的前方,用脚踏出了一个巨大的脚印,最终华胥走进雷泽神的脚印,有情人终成眷属,诞下天帝伏羲(读:xī)。 七、西圣王母 西王母是西华至妙之气化生而成,与东王公分掌天下三界十方之男女仙籍,配位西方,其神格仅次于三清,十分崇高。 相传王母住在昆仑仙岛,王母的瑶池蟠桃园,园里种有蟠桃,食之可长生不老。亦称为金母、瑶池金母、瑶池圣母、西王母。 八、精卫填海 相传太阳神炎帝有两个女儿,大女儿的名字叫瑶姬,小女儿的名字叫女娃。因久居天宫无聊,有一天,女娃驾船游东海而溺,其不平的精灵化作花脑袋,白嘴壳,红色爪子的一种鸟,栖息在发鸠山,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人们便将此鸟叫作精卫鸟。 精卫衔草石由发鸠山飞往东海投入,誓言要填平东海。后人常用“精卫填海”这句成语,比喻既定永恒目标,更有坚韧不拔的精神为后盾。 九、北溟鲲鹏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

波澜壮阔上古文化

波澜壮阔上古文化 无任何宗教信仰,只负责讲故事,是故事,不管你是那种主义那种信仰。由于本号没再分享音乐,最近很多喜欢音乐的粉丝取消了关注本号,令人感叹天雨虽广不润无根之草,天籁无弦非一般俗器能闻。本文是假象的前言,以方便后面讲老子等人、道德经等书做铺垫。一、上古文化的缘起一个群体有着什么样的共同记忆,便有着什么样的群体性格,由这种群体性格所延伸出来的行为和思想,我们称为这一群体文化的起源。(一)有关水的记忆(12000-9800年前,古昆仑)1、盘古开天辟地的真相距今12000—9800年间,昆仑山,为人神共居之地,共有神明近百,族人近万,与外界鲜有往来,被后世称为天都,昆仑之名,也称混沌,是距今6300年左右才给他起的名字,为浑然一体,未曾分貌之意,是为强调以前人与神都居天都之中,不曾有天地之分。盘古氏,原名盘,原龙马氏水器幻化而成的灵物,后人又称浑沌氏。古时极地之冰消融,昆仑山中,连续降雨九十余日,大地震动,水有中出。天地昏暗,难分昼夜,灵兽鸱鴞口中喷火,四周皆明,众族人得以外逃。而开路的,为昆仑智者的贴身护卫,为纪念他,称为混沌氏,也就是所说的盘古氏。众神离开昆仑山后,迁到了青海湖边、倒淌河旁、日月山下,再未能举族回迁,

那座当初被毁的故地天都,被称为昆仑之墟,墟者,被毁之故都也。 2.八卦中的坎水曾给他们带来了极度的灾难和困境,因此,伏羲在创研八方八风之法时,用坎来代表水,代表失去故土支撑的困境。后众人依水而居,取水围猎而生。人们在青海湖边取水后,用土陶来装水,因此,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水土都有着包容承载万物的本性。而这些本性,在秦汉以前,一直在存于人们的日常行为中。同时,中华先民第一次在平静的大海(青海湖)边,看到了山峰倒立的影子,看到了自己的身影,孕育着清静为天下之本的思想,更孕育了人定胜天的思想。 3.被误解的人定胜天人定胜天,不是人肯定能战胜大自然,而是说,人在保持内心如水般安宁的情况下,才能够更到地认识到自然规律。“定”是保持内心安宁的意思,“胜”是能够的意思,“天”是指一切规律。人定胜天四个字中,很多人理解错了三个。从这里,我们仿佛可以看到秦汉以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曲解与肢解。 4.择低而就,不与万物相害那整整1000年中,人们还和水学到了“择洼而居,万物莫有比其位者,以成大河,顺势而行,万山莫有阻其途者,以达江海。是故心清者不弃形浊,道远者不计迂回,识浊而持清,行躁而心静。”的思想。这些思想,成了后世几千年中,中华人对自己和世界,最朴素的价值观。(二)有关火的记忆(12000——9000年)如果你问一个人,为什么火能生

啥是远古的“盘古文化”

啥是远古的“盘古文化” 啥是远古的“盘古文化” 我们追溯盘古神话的根源时,“盘古”这个姓名出现的早晚,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关键在于盘古神话中所包含的“宇宙卵”母题,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根”究竟有多深。 说到盘古创世神话包含的“宇宙卵”母题,我们很容易联想到中国古代占统治地位的太极阴阳宇宙观。因为易经的太极图的形状,正是一个“宇宙卵”。 太极圈以圆圈代表天象和宇宙。圆圈内画着两条阴阳鱼,白色的鱼象征着阳性,动态,代表天;黑色的鱼象征阴性,静态,代表地。二鱼形状一致,头尾相接形成妙合而凝的状态。古人从太极解释宇宙万物生成和变化的道理,近人称太极为宇宙模式图。故“太极”一词,实际上是中国古代称呼原始宇宙的代名词。 《易经》的卜辞里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所谓“易”就是变化。而这种变化之始开始于太极。太极生阴阳,阴阳生四时,四时生八卦;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自然万物皆来,自阴阳两种力量的运动与变化,而阴阳则包含于太极这个“宇宙卵”中。这与盘古开天地的神话中“天地混沌如鸡蛋”、“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的思想完全一致。 太极图的来源,宋代哲学家邵雍介绍先天太极图来历时曾说:“先天者伏羲所画之易也。后天者文王所演之易也。伏羲之易,初元文字,只有一图以寓其象数。而天地万物之理,阴阳始终之变具焉。”可见,最早的先天太极图,就是一个“宇宙卵”包融一切,象征着天地万物变化的道理。盘古神话中的“宇宙卵”母题,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已出现,从出土陶纺轮到伏羲发明太极图的传说,再到《易经》、《楚辞》和《淮南子》中的混沌阴阳观念,这个母题在中国文化史上不断传承,左右着中国古代宇宙观的形成和发展。它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几万年前,它是中国古文化的一个“根”。 盘古神话中第二个母题是“垂死化身”。盘古死后化身为宇宙万

论中华盘古神话的考古、文体及其历史价值

论中华盘古神话的考古、文体及其历史价值 盘古文化是中华本土滋生的中华史前文化、它以神话故事的形式流传古今,传播中外,其时空的博大精深,居世界前列,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的源头,也深深地扎根在自己的神话传说之中。今天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神话,看神话中的古代中国,不仅要研究和欣赏这些古代神话,而且要从中窥视远古社会图景,追溯我们人类祖先的足迹,挖掘盘古文化资源。探讨盘古文化的考古、文化及其历史价值。对发展区域旅游经济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盘古神话对史前文化具有考古价值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流传广泛,在中华民族中世俗皆知。神话是神秘化的历史,传说是艺术化了的历史。在它的异形的外壳里,包含着一定的真实。盘古神话是超越民族、跨越国界的开天辟地创世神话,盘古神话十分古老,它反映了原始社会先民对大自然的崇拜,也反映了原始先民的思维发展和原始宇宙观。盘古神话包括有宇宙开辟神话,人类起源神话,具体内容有:盘古出世,混沌世界,除妖斗兽,开天辟地,日月升平,营造万物,滚磨成亲,兄妹成婚,体化万物等等,从而构成了盘古文化体系。 自此观之,中华民族神话的先古时代,实在是一个群星灿烂的时代,慷慨悲壮,奋进刚毅的时代,也是创造英雄和产生英雄的时代。一个民族的历史,在总体上划分为无文字记载阶段,即神话时代,有文字记载的阶段,即狭义的历史时代。开天辟地的盘古是英雄,是人类的祖先,通过原始先民们日述流传至今。中华民族本是一个英雄种族的后裔,有一种古老的英雄传统。 1、中原盘古神话与盘古山 在豫南的桐柏山系中,有一座山名叫盘古山,又名九龙山,海拔459米。盘古山位于河南省泌阳县陈庄乡境内,距泌阳县城15千米。 据清道光八年《泌阳县志》载:“盘古山,县南三十里,蔡水

盘古女娲文化遗存揭秘中华民族创世神话的完整性

盘古女娲文化遗存揭秘中华民族创世神话的完整性 作者:侯耀忠耿宝山 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2年第09期 【编者按】西华地处中原腹地,史称华邑、娲城、箕城。这块神奇而古老的土地上,从古至今流传着盘古女娲创世神话,保存着久远而丰富的盘古女娲文化遗址和被称为“活化石”的经歌及传统民俗活动。特别是盘古寨遗址、女娲城遗址都存在于同一县域内,并在民间祭祀活动中同时供奉,同时祭拜,这一现象在我国已知的盘古女娲神话及文化遗存中极为罕见。因此,深入研究和论证这一文化现象,对于丰富和完善中华民族创世神话体系,确立盘古女娲的神圣创世地位,具有极其重要意義。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深厚的底蕴,有着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独特优势。遗憾的是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创世说却被神话学界认定为是分散的、孤立的、不完整的,结论是我国不存在像西方国家崇拜的创世人物和创世神话。这个在学术上、理论上难以解答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考量着中华非遗原点文化研究的学者们。 我国创世主人真的缺位吗?创世神话真的不完整吗?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深入考察西华县境内的文化遗存,走访了乡村、农户、民间祭祀团体和各类盘古女娲文化研究会,历经几年时间的考察、发掘与研究,终于找到了答案,得出了新的结论,为我国创世神话的完整性,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佐证。 一、盘古女娲在西华县境内的文化遗存和历史遗址 文化是人的存在的根基。从古至今,西华流传着大量关于盘古女娲的神话传说,保存着大量久远而丰富的创世文化遗址。这些文化遗存,既有物质形态的宫殿、庙宇、遗迹、墓葬、石刻、砖雕等,又有非物质形态的、流传于民间的歌颂盘古女娲的优美传说、民俗活动等。内容丰富、形式独特、规模盛大,而且这些遗存既有盘古寨,又有女娲城;既有盘古墓,又有女娲陵;既有出土的“盘古寨”砖匾,又有女娲的碑文。与之相关的还有女娲宫、龙泉寺、墓岗寺、盘古井等历史遗迹,这些就像一个远古时期的天然“沙盘”,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创世文化遗址群。 (一)盘古文化遗址 盘古寨遗址位于西华县东夏镇木岗寺村东,方圆约1平方公里,过去寨内有村民居住,后因洪水泛滥,村民西迁至现址。该村村民赵克勇20世纪90年代挖出古砖三块,上刻有“盘古寨”三字,据专家考证为古代盘古寨寨门匾额,该村村民还挖得石斧一柄,据文物部门考证为新石器时代石斧。木岗寺村西有盘古墓一处。当地人传说,盘古墓又叫“五里岗墓”,南北长2500多米,东西宽500多米,墓旁有“盘古井”,历年洪水、暴雨未曾灌满。村内还有墓岗寺遗址一处,今日木岗寺村也因此得名。“文革”时期因避讳改“墓”为“木”。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之妹赵三秀曾多次前往祭拜并赠送焚金炉一座,该炉炉顶现存于村民家中。 (二)女娲文化遗址 女娲城遗址位于西华县聂堆镇思都岗村。考古发现该城址呈正方形,分内外两层,外郭城墙4000米,内城长1400米,为东周城址,属龙山文化遗址。城墙下还埋着商周甚至八千年以前的古文化遗址。思都岗村一村民在村外挖得一块古砖,呈长方形,长宽约一尺,厚约二寸,上刻正楷“娲”字。经文物部门考证,为明代女娲城城门匾额,现由周口市文物部门收藏。 女娲城遗址附近还有女娲陵,古时记载“望之如山”,后经多次洪水淤积,现存女娲陵顶,高6米多,直径20多米,占地300多平方米。女娲陵东有龙泉寺,该寺始建于汉代,明宣德

盘古文化探源

盘古文化探源 世界是如何创造的?人类是从哪里来的?这几乎是一个世界性的疑问。也是众多的科学家、学者从不同领域探讨研究的问题。 人类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这就是寻根的欲望。文化越是发展,社会越是进步,人类的寻根意识就越是强烈,越是自觉。 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文化的“根”,这条“根”不仅见之于文字记载的历史,而且远远延伸到文字发明以前的时代。人们对那个时代的了解,除了考古发掘出来的一些器物外,主要依赖于口耳相传下来的神话资料。 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的源头,也深深地扎在自己的神话传说之中,为了了解自己的历史与文化传统,人们不得不经常清点这些祖先所遗留下来的神话遗产,并根据各个时代科学发展的水平,对它们作出自己的阐释和弘扬。 神话是我们祖先的创造物,又是他们的生活和思想的历史见证。我们不仅要研究和欣赏这些古代神话,而且要从中窥见远古社会的图景,追溯我们祖先的足迹,从中国古代的神话,看神话中的古代中国,挖掘神话文化旅游资源,探讨盘古文化滋生的土壤。 2000多年前,伟大的诗人屈原在他的不朽的诗篇《天问》中,劈头就提出这样的问题:那远古开端时候的情形,是谁把它传述下来的呢?首先碰到仍是“神话”。所谓“神话世界”,是原始人以其不发达的心智(乃至语言),通过不自觉的幻想所创造出来的一个既反映当时现实突然而又完全非现实的世界,神话是一个民族童年生活的写照,要追寻一个民族的文化根,必须了解它的神话。盘古神话包括“创世神话”、“天地开辟神话”、“万物起源神话”、“人类起源神话”。民间神话包括“造物主”、“宇宙起源和宇宙论”、“半人半神和文化英雄”、“地球的地形特点”等。 古老的神话没有框框,不受任何限制,古朴自然:盘古一只手就可以举起苍天;共工一头可以碰到一座大山。现代人不说你神经病,也笑话你。原始的初民在将自然力量人格化以后,产生了最初的神,

盘古的简介 上古人物盘古的介绍

盘古的简介上古人物盘古的介绍 盘古的简介 中国民间神话传说人物,盘古神话流传时间下限至东汉时代,叙事见于《三五历纪》、《五运历年记》、《述异记》等。盘古的化万物一说最早出现在南朝梁人任昉所作的《述异记》,最早形象见于《广博物志》和《乩仙天地判说》为龙首蛇身、人面蛇身。盘古是中国民间神话体系中最古老的神,它的产生很古老,长期流传在人们口头,直到三国时才由吴国文人徐整记录下来。1986年饶宗颐先生发表《盘古图考》,指出汉末兴平元年,即公元194年,四川益州讲堂石室已有盘古像。饶先生的这一成果,不仅将盘古出现的时间上推到公元二世纪末,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也提供了启迪:神话与宗教是一个事物的两面体,语言与神像联系在一起,两方面的研究可以互证。 盘古的起源学说 时代探究 众所周知,盘古传说最早出现在三国吴人徐整的《三五历记》。又有《五运历年记》记载其化生万物。《中国哲学史》教材引用了这两段史料。对于盘古传说是否反映了中国远古传说的真实情况,教材论证说:“盘古创世的神话传说虽不见于先秦文献,但正如吕思勉所说:‘今世俗无不知有盘古氏’,‘盖其说甚旧,故传之甚广’。由此推断,由于远古时期没有文字,加之我们的祖先又有述而不作的传统,因此,这一神话传说,形诸文字虽晚,但其内容的发生应在很早的远古时期,是千百年来中华先民口耳相传的结果。” 印度说 教材的上述论证是由吕思勉之说来“推断”,然而对吕思勉之说却是断引其文,实歪曲了吕氏的本意。吕思勉《盘古考》的首段话是:“今世俗无不知有盘古氏者,叩以盘古事迹,则不能言,盖其说甚旧,故传之甚广,而又甚荒矣。”被教材省略掉的“甚荒”,即很荒怪、荒诞的意思。因为盘古创世的神话很荒怪、荒诞,所以“其说甚旧”并不表明吕氏认为盘古传说发生在中国很早的远古时期。实际上,吕思勉《盘古考》在引用了《三五历记》、《五运历年记》和《述异记》的三段史料后,接着引用了传自印度的《厄泰梨雅优婆尼

盘古舞的名词解释

盘古舞的名词解释 盘古舞,作为中国传统舞蹈的一种,源远流长,充满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它在华夏古国的历史长河中,承载着人们对天地伟力的崇敬和对生命无尽变化的理解。本文将对盘古舞进行名词解释,并进一步探讨盘古舞所蕴含的意义。 首先,我们来解释一下“盘古”的概念。盘古,神话传说中的一个形象,被认为是宇宙的起源。按照传说,盘古在混沌的宇宙中诞生了,他用神奇的力量敲碎了乌有的混沌巨蛋,将天地分开,创造出了各种事物。因此,盘古被尊奉为天地开辟之神,被视为宇宙的始祖。 而“舞”,则是通过舞蹈来表达盘古神话的故事和对宇宙起源的理解。盘古舞以舞蹈形式,通过肢体的动作、音乐的节奏和服饰的装扮等元素,将盘古开辟天地的神奇过程展现出来。在舞蹈中,舞者们扮演盘古神话中的角色,通过流畅而有力的动作,传达出神话中的神秘、宇宙起源的力量以及生命的繁衍和变化。 盘古舞的动作形态多样,寓意丰富。舞蹈中不乏展示盘古创造天地的雄浑与力量的动作,如挥舞巨斧开天辟地的姿势,象征了盘古的神奇力量和勇气。同时,舞蹈中也注重表现出天地万物的生机和变化,如身体的柔韧性和流动性,象征着盘古创造出的美好世界。 盘古舞不仅是对神话故事的再现,更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舞蹈中融入了丰富的中国古典元素,如传统服饰的选择,悠扬的音乐旋律,以及舞者们的舞姿动作等。这些元素传递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底蕴和美学理念,让观众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 同时,盘古舞也具有一定的现代艺术观赏性。在传统元素的基础上,现代编舞师们通过创新与变革,使得盘古舞呈现出更丰富多彩的面貌。他们借鉴了现代舞蹈的技巧和美学观点,使得盘古舞更具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这不仅推动了盘古舞的发展,也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历史年表远古时代的皇帝世系表盘古氏就是我们都熟知的盘古开] 远古时代

[历史年表远古时代的皇帝世系表盘古氏就是我们都 熟知的盘古开] 远古时代 远古时代的皇帝世系表 盘古氏 就是我们都熟知的盘古开天辟地故事的主人公,传说天地是由盘古用斧开的,这一故事到了北魏,经郦道元传入北方。从此,盘古由流传于南方少数民族的神话,而发展成为传说中的中华民族共同的老祖宗。 有巢氏 有巢氏的传说在先秦古籍已有记载。他是传说中发明巢居的人。这一传说反映了我国原始时代由穴居而进入巢居的情况。 女娲氏 女娲的名字最早出自屈原的《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意思是:女娲的身体,是谁造出来的。传说女娲炼七彩石补天,并造就了人类。,这是母系社会神话的反映。 燧人氏 燧人氏是传说中发明钻木取火的人,这在先秦的古籍中已有记载。 伏羲氏 伏羲氏又称包牺氏,他对人民的贡献是很大的。包牺氏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他还发明结绳为网以渔,造福于民。 神农氏 神农氏是传说中的炎帝。炎帝是中国的太阳神,又说他是农业之神,教民耕种,他还是医药之神,相传就是神农尝百草,创医学。传说神农死于试尝的毒草药。 黄帝 黄帝是传说中中华民族的始祖。姓公孙,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 皇帝生性灵活,能说会道,道德情操高尚,被拥为西北方游牧部族的首领。他联合炎帝,打败由蚩尤率领的九黎族的入侵,代神农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成为黄帝。

历史上尧,舜,夏,商,周,都是黄帝的后裔,故称轩辕后裔,炎黄子孙。 颛顼 颛顼,姓姬,号高阳。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二十岁时,黄帝将帝位传给了他。 即位后,进行政治改革,他在位78年,死时90多岁,颛顼子孙很多,屈原就是自称颛顼的后裔。 帝喾 帝喾,姓姬,号高辛,黄帝的曾孙。帝喾在位时人才济济,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帝喾在位70多年。 尧帝 尧帝,姓尹祁,号放勋。因封于唐,故称唐尧,由于他德高望重,人民倾心于帝尧。他严肃恭谨,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团结族人,使邦族之间团结如一家,和睦相处。尧为人简朴,吃粗米饭,喝野菜汤。自然得到人民的爱戴。 尧到年老时,由四岳十二牧推举部落联盟军事首长继承人,大家一致推荐了舜。尧帝把自己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又对他进行了长期的考察,最后才放心的禅让。 舜帝 舜帝,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好有虞氏,故称虞舜。死后,禅位于禹。 新石器时代中外大事记 中石器时代 中国:约10000多年;沙苑文化 新石器时代 约14000-9000年仙人洞文化 约8950-7450年甑皮岩文化 约8200-7800年彭头山文化 约8000年昂昂溪文化 约7950年以前裴李岗文化 约7950-7350年磁山文化

盘古开天地的渊源探索

盘古开天地的渊源探索 盘古开天地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话故事,在中国的文化历程中占有举足轻重 的地位。盘古开天地的故事传说早在春秋时代伏羲氏时期就被纪录载于《山海经》。随着历史的演进,盘古故事被广泛传承并被当做具有寓意性的象征符号。今天我们来深入探索盘古神话的渊源与文化内涵。 盘古开天地,至今尚有争议,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它源于儒家思想的一种传说, 它有着包括创世、创造性劳动、人类起源和自然界起源等在内的重要含义。盘古开天地的故事一般被认为是一个象征性的创世故事,它将中国古代的宇宙、人类和自然界的本源描述得生动而鲜明。 盘古神话的故事,始于虚无之中。天、地、日、月、星辰等无形的东西都已存在,但似乎难以划分界限和产生意义。轩辕帝治理世界已久,但是始终只能维持这种虚无状态的和谐。最终,盘古崛起,开天辟地,按照天、地、万物的法则创造了世界。他一手持大斧,一手持琼华,斧击开天辟地,琼华成为日月星辰。 盘古的创世故事,它表示了古代中国人民对自然现象和人类起源的根本思考方式,认为万物皆有起源,需要通过一种创造力量的介入才能生存发展。在中国古代民间传说中,盘古的形象被描述为一种象征着“始祖”、“开创者”的神灵形象,他具 有超常的能量和力量,可以创造天地。 盘古开天地的传说,经过不断地传颂演变,渐渐扩充成为了一个庞大的创世史,其中有许多细节被添加进去。比如,盘古创造世界之后,他会日夜不停地工作,使大地变成了一个在不停形态变化的地球。盘古一直坚信自己终将随着他所创造的 世界共存亡,直到他的身体和世界融为了一体。故事表达了古代中国人民对人类生命的热爱和珍视之情。 总之,盘古开天地的神话内涵丰富、开阔深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代表着整个古代文化的一种哲学向度,也代表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和宇宙的敬畏

远古文化

第一章:远古文化 石器时代:三皇五帝 本章提要 第一节:远古文明经历的重要阶段 第二节:远古文明孕育的文化因子 第三节:远古文明的文化表现 第一节:远古文明经历的重要阶段 图示 原始人群元谋人170万年直立 北京人70-20万年火、采集、狩猎 母系20万年钻孔 氏族公社(北京山顶洞人、浙江余姚河姆渡氏族和西安半坡) 父系约5500年制陶 (河南龙山文化,浙江良渚文化和山东大汶口文化) 一、原始人群 1、生存 (1)人与自然:自然强大 (2)人与人:血缘家族,相对平等 A、杂婚:随意婚配。局限,生命质量低 B、血缘婚(族内婚):在血缘家族内部,婚姻按照辈数来划分,同一辈分的人互为夫妻。而在不同辈分之间则不通婚。作用,家族稳定。局限,生命质量低 2、工具:打制石器,生产力低下,生活资料获取不易,天然取火 3、生产方式:采集、狩猎 二、氏族公社 1、生存 (1)人与自然:崇拜自然,形成原始崇拜 (2)人与人:氏族部落,由平等到不平等 A、族外婚。一个氏族的一群兄弟和另一个氏族的一群姊妹之间的交互群婚。好处,生命质量较高。局限:不稳定 B、偶婚:是一男一女按照婚姻形式结成配偶,但是不排斥与外人同居。双方都可以随意离婚或分居 2、工具:磨制石器。人工取火 3、生产方式:原始农业、饲养家禽 第二节:远古文明孕育的文化因子 本节提要 一、农耕生活:敬天孝祖、家园意识 二、原始宗教:鬼魂观念、天命意识 三、三皇五帝:以德治国、人文初祖 一、农耕生活: 敬天孝祖、家园意识 农耕生活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因此农耕文化的特点: 1、对天——敬天孝祖,反映了农耕文化力求稳定的心态。

2、对地——家园意识,从而增强凝聚力和归属感。 二、原始宗教: 鬼魂观念、天命意识 1、鬼魂信仰:反映原始人摆脱危困,渴求关切、帮助、支持的集体无意识。 2、天命意识: (1)自然崇拜(天体崇拜:雨师、风伯、雷公、云君;植物崇拜:松、竹、梅;动物崇拜:龙、凤、鱼) (2)生殖崇拜(生殖器、乳房、臀部,送子观音、普里阿帕斯) (3)图腾崇拜(旗帜,族徽,柱子,衣饰,身体,与本氏族有动物或植物) (4)祖先崇拜(祖先崇拜也叫灵魂崇拜) 鬼魂观念 “鬼”是人类自己制造出来的,代表死亡以及可能引起死亡的威胁力量;对“鬼”的恐惧实际上象征了对死亡以及与死亡有关的某种威胁人类生存的力量的恐惧。因恐惧原始人群紧紧地抱在一起,这会营造出一个相互关切、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的群体氛围。原始部落借助于防御“鬼神”而万众一心。对鬼的恐惧实际上起到了强化“人际关系链接”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对鬼的恐惧是人类的集体无意识。而“鬼”不过是一个象征。鬼观念传播快的原因是把自己的恐惧告诉别人,看见别人也恐惧,自己的恐惧也就减弱了。 灵魂是人死后的脱离躯体的一种精气。它有两个特征:不灭、超人。灵魂可灭,那么灵魂就成了精神的同意词,灵魂超人,可以影响活着的人的生活,因此灵魂可以让人下地狱,上天堂。为了不下地狱,能升天堂,我们开始信鬼和信神,目的都是寻找一种寄托,摆脱内心的恐惧、空虚感,以寻求安全了。 鬼魂托梦的故事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俯拾即是,如执着爱情的杜丽娘(《牡丹亭》,诉说冤情的窦娥,报答恩情的聊斋故事,反映亲情的如郑光祖的《倩女离魂》,这些故事神秘怪诞的色彩不知迎合了多少读者的猎奇心理。从故事本身看,托梦的原因大都是为了结生前的不了情。情本是人感应外物的自然产物,但在古代社会,情渐渐被维护封建礼教的思想家们所扼杀,造成无数情殇。文学家则针对这种社会现象,用鬼魂托梦的形式,曲折地歌颂人间真情。 生殖崇拜 图腾崇拜 青龙白虎朱玄武动物崇拜 龙文化 自然河川是龙的初始原型,自然崇拜 蛇蟒晰鳄是龙神灵化载体,动物崇拜 龙图腾受到历史变迁、社会文化、宗教观念的影响表现为道德化、政治化、人文化基因 祖先崇拜 通常包括鬼魂观念和崇拜仪式两个方面的内容。对原始人来说,在活人身体内存在的,而在死者后又离开的东西,就是灵魂。 祖先崇拜与图腾崇拜不同,图腾崇拜的对象主要是动植物,祖先崇拜的对象主要是有功绩的远祖和血缘关系密切的近几代祖先。所以说,祖先崇拜也叫灵魂崇拜,是原始社会灵魂观念进一步发展后而出现的一种对死者灵魂加以崇拜的宗教行为。 三、三皇五帝:

盘古、梵天、密特拉及创世神话

盘古、梵天、密特拉及创世神话 创世神话:盘古、梵天与密特拉 - 荣松的精英博客。 节选:要探索盘古神话的源流,首先需要对徐整所录的盘古神话进行解析,然后在与其他民族的同类神话进行比较分析。对徐整所录的盘古神话进行解析后可以看出,这则神话中至少包含着三个神话母题:1、“宇宙卵”的母题:天地之初“混沌如鸡子”。即宇宙最初像一个大蛋。2、“创世”的母题:“盘古生其中,……天地开辟”。即由生在蛋中的盘古开辟而形成天地。3、“垂死生化”的母题:盘古死后生成万物。(说明:“宇宙卵”和天地开辟“创世”母题略去)。 3、现在我们来讨论“垂死化生”的母题。通过以上对盘古神话所包含的“宇宙卵、创世”以及“垂死化生”三个母题及其细节的比较可以看出,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与伊朗的《阿维斯陀》神话、密特拉神话、印度等地的创世纪神话无论在母题方面,还是在具体细节方面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尤其是盘古神话与密特拉神话更加相近,这难道不说明了这些神话之间有渊源关系,或有着共同的来源么? 对盘古开天辟地神话的来历,中国学者一直争论不休,对于徐整的记载,人们历来有三种疑义:一是徐整记录的盘古神话的神秘哲学气味太浓,与中国传统的原始神话的本来面目相去甚远;二是三国时期佛教已在中国流行200年,盘古神话受印度佛教之影响;三是盘古神话创世纪在上古时代没有出现,其见诸于历史文献的时间,比禹治洪水神话的记载晚1300年之久。 虽然有很多疑点,很多民族主义学者仍千方百计地要证明盘古神话是中国土生土长的神话,并非舶来品。但很多学者同时也指出,将盘古神话定为国产神话缺乏有力的证据,关键问题是盘古神话出现的时间问题。学术界的一个重要共识是,中国的创世神话出现得非常迟,而且是难以想象的迟,直到三国时期才有了徐整记述的盘古开天辟地神话,这与中国三皇五帝的神话相隔太遥远。盘古的名称和开天辟地的英雄事迹并不见于先秦著作,即便是专门搜集古今神话怪异之名著《山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