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指出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指出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指出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指出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指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

展社会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国有企业改

革的方向。”所谓现代企业制度,是以企业法人制度为基

础,以企业产权制度为核心,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

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而展开的由各项具体制度所组成

的,用于规范企业基本经济关系的制度体系。它不是企业

的某一种制度,而是企业以及涉及企业的一系列制度和制

度环境的统称。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组织形式,

公司治理的完善与否,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兴衰成败。【1蚣司

治理结构的治理机制有三种,即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和决

策机制。圈

企业财务监督机制是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方面企业财务监督机制可以维系法人治理结构中的相

互制衡关系,促进企业内部形成上下沟通、左右协调的合

力;另一方面可以确保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可靠性和相关

性,最大限度地保护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可见,企业财务监

督机制包括内部财务监督机制和外部财务监督机制两方

面内容。内部财务监督机制是以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为基

础,以企业内部职能部门为主建立的监督体系;外部财务

监督机制则是以企业外部出资人、国家、社会中介和其他

市场主体为主建立的包括国家监督、中介监督、市场监督

在内的监督体系。内外财务监督机制相辅相成、相互作用:

外部财务监督机制促进、规范和指导内部财务监督机制,

使内部财务监督机制保持一定的方向和标准;而内部财务

监督机制使外部财务监督机制的意义得以体现,良好的内

部财务监督机制为外部财务监督机制的作用发挥打下基

础。

一、当前我国企业财务监督机制运行失效的原因分析

二、我国企业内部财务监督机制的完善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企业财务监督机制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创新。根据现有公司治理结构,内部财务监督机构的设置已经形成依托于“股东大会——董事会——总经理——部门经理”的委托代理链,依次设置了监事会、财务总监、内部审计部门三个监督机构,并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以与外部独立审计进行沟通,形成了以监事会为中心、三位一体的内部财务监督体系。但就是在这样一个全方位的财务监督体系下,国有企业的高管们仍频频出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财务监督机制。

1.监事会。

我国《公司法》已明确规定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

代表股东大会对公司董事、经理及其他高管人员进行监督,体现股东对董事会、经理层的权力制衡。监事会主要行使以下职权:检查公司的财务;对董事、经理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行为进行监督;当董事和经理的行为损害公司的利益时,要求董事和经理予以纠正;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职权。虽然法律、法规对监事会的作用规定得很明确,但在现实中,监事会在很大程度上形同虚设,不能对企业的财务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要想改变公司监事会监督不到位的现状,就必须强化监事会的监督工作,提高监督质量。(1)保证监事会的独立性。可以引入独立监事制度,监事会组成人员以独立监事为主,并由独立监事担任主席。其成员的任免、收入、福利以及执行监督的费用应由股东大会决定。同样,对监事会中的内部职工代表也应将其待遇及职位管理独立出来,应该在经理层与监事会协商之后才能做出决定,以此确保职工监事的独立性。(2)提高监事的政治文化素质。监事会成员应由具有财务、经营和法律等相关知识的专业人士担任。在对董事及经理人员的监督过程中,监事只有具备足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才能及时、准确地发现董事及经理人员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失误或违规行为。必要时,监事会可以利用他人的工作,尤其是律师行、会计师行等中介机构的专业经验,弥补自身不足,加大监督力度。(3)加强日常监督工作。监事会要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明确规定监事会的工作程序,开展具体的监督检查工作。可以在监事会下设立常设办事机构,发挥其对企业日常工作的监督作用,完善监事会的监督职能。(4)进一步完善监事会的监督职权。《公司法》明确赋予监事以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和列席董事会会议的权利,但对于提出后董事会如果不加执行时应如何处理,却没有明确的规定。应该赋予监事会补充召集权,可以使监事在发现重大问题时,通过股东大会表决来及时防范和制止重大问题的发生与进一步发展,从而保护投资者利益。应该赋予监事有向股东大会提出董事、经理人员解聘的建议权。监事列席董事会会议的合法权利不仅必须予以保证,而且更重要的是还应该赋予其在董事会会议上拥有质询和陈述观点的权利。监事只有通过列席董事会会议,并且拥有质询权时才可以保证其能够及时了解到经营管理的信息,从而有效地行使对董事和经理人员的监督权。

2.审计委员会。

我国证监会和国家经贸委在2002年发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中要求上

市公司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成员由董事组成,其中独立董事应占多数并担任召集人,且至少应有一名独立董事是会计专业人员。审计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包括:提议聘请或更换外部审计机构;监督内部审计制度及其实施;负责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沟通;审核企业财务信息及其披露;审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等。

审计委员会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我们不仅要对审计委员会的职权范围予以明确,而且还应借鉴发达国家发展审计委员会制度上的先进经验。(1)增强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完善独立董事的选拔机制。在独立董事的选择问题上,不应由控股股东或其控制的董事会选择或决定独立董事的候选人。独立董事应由股东大会选举,采取一人一票制,而不是根据股东所持股份来决定其投票权的多少。中小股东与大股东在独立董事的选举上应有同等表决权,才能让独立董事代表全体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的利益,并且在工作中保持其独立性。(2)独立董事必须职业化、行业化和专业化。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的候选独立董事队伍和一个健全、有效、开放、完全按市场机制运作的独立董事人才市场。可以尝试建立独立董事事务所和独立董事协会,利用声誉机制来强化对独立董事的治理效用,达到对独立董事行为的约束。(3)提高独立董事的专业水准。作为审计委员会的主要成员,为了不使审计委员会成为“花瓶”,应明确规定由独立董事担任审计委员会主席一职且应具有较高的会计专业知识和能力,明确规定独立董事的会计专业水平、职业道德素质以及工作责任心等,从而保证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与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

我国现行环境下,监事会与审计委员会并行的模式不失为一种国有企业财务监督模式的合理选择。监事会和审计委员会作为一种互补的关系存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制度缺陷。但在监督职责上,必须予以区分,以免出现监督职能冲突或无人负责的尴尬。监事会是代表股东利益对董事会和经理层进行财务监督,其职责侧重于检查企业的财务决策,即企业的资金调度和安排、利润分配和薪酬等方面;而审计委员会则是代表董事会对经理层进行财务监督,其职责侧重于对财务活动和结果的审计,如复核企业财务报告、提议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并与之沟通、对其工作进行评价等方面。

3.财务总监。

财务总监作为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由董事会委派,对企业财务活动和会计活动进行管理和监督。其定位是在董事会与总经理的委托代理关系上的监督。财务总监的职责是对董事会批准的企业重大经营计划、方案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定期向董事会报告企业的资产运作和财务情况,对董事会负责并接受董事会的质询。财务总监的权限来自于董事会的授予,其中有一部分是由原本属于经理的权限分转而来。与监事会在职责上并不重复和冲突,二者是目的相同、相辅相成的关系。监事会的职权决定了其监督主要是事后监督,而财务总监由于有权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使其监督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收支的全过程,既有事后监督又有事中、事前监督,使财务监督更加及时和有效。

财务总监制比较符合我国《公司法》的有关规定,有利于在企业内部建立起有效的财务监督机制,有利于所有者监控企业重大财务决策的制定与执行。其中,总经理与财务总监联签制度(即在董事会授权的范围内,重大财务事项只有由总经理与财务总监联合签字之后方能生效)的实施更是利用了内部牵制机制,有利于企业在战略决策中降低出现差错的几率。然而,尽管财务总监具有一定的监督职能,但由于其本身也参与了企业一定的经营决策和组织财务收支活动,故不具备独立性,其自身决策和行为的合理性、正确性及可靠性仍需要加以监督。因此。笔者认为:总经理、财务总监的工作状况以及在其监督下的财务收支过程和结果本身应该受到监事会下的内部审计部门的再监督,以保证财务总监工作的合理性与合规性。

4.内部审计部门

内部审计是指由特定组织或部门和单位内部独立的审计机构和人员,对特定财产经管者或本部门、本单位及其下属单位的会计资料及其所反映的经济活动或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评价的一种审计形式。内部审计机构则是组织执行内部审计职能的部门。内部审计机构应履行的主要职责是对所辖范围内部门或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经营管理活动及其经济效益状况进行审核和评价,查明其真实性、恰当性、合规陛和效益性,向财产所有者或其代表者报告审计结果,健全部门或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从我国企业现状看,内部审计部门大多设置于总经理之下,对经理层下属其

他职能部门的财务活动进行监督,处于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的地位,这使得内部审计部门无力监督、评价其他职能部门的工作。甚至有些企业把审计部与财务部合为财审部,形成“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现象,严重违背了审计机构应有的独立性与权威性的要求。

要加强和完善企业财务监督机制,就应强化内部审计。(1)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模式,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陛。一般f青况下,内部审计部门直属领导的层次越高,其权威性就越高,独立性就越强,工作也就越容易开展。因此,最理想的模式应该是内部审计部门直属于监事会,直接受监事会的领导,对监事会负责。内部审计部门主管应该定期且及时地将对各职能部门的审计结果向监事会的常设机构报告,以此增强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与工作效率。同时,内部审计部门要通过对其他职能部门的审查,并结合审计委员会与社会中介监督机构的审计结果,达到对总经理和财务总监的再监督。由于内部审计部门与审计委员会在执行监督职责上的侧重点不同,因此,两者应该建立经常性的联系,加强彼此之间信息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不同的监管角度,来达到对经理层行为全方位监督的目的。(2)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加强职业道德规范建设。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职能,就必须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工作能力和知识结构,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考核制度、培训教育制度和对内部审计部门的规范化建设。在人员构成方面,内部审计部门不仅要有精通财会、审计知识的人员,而且还要有通晓管理和法律等知识的专业人才。此外,还应该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增强其职业道德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平,最终提高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的工作质量。

三、我国企业外部财务监督机制的完善

企业外部财务监督机制包括国家监督、中介监督、市场监督等,下面就如何完善中介监督、市场监督加以探讨。

1.完善以注册会计师审计为主的社会中介监督。

以注册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为主的社会中介组织是一种典型的外部监督,具有极强的权威性、公平性。其在完善国有企业外部财务监督机制、提高国家审计效果、满足国有企业多层次的监督需要和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提高企业整体监督效率等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加强社会中介监督的

作用关键在于:(1)为减少行业恶性竞争,有效避免注册会计师或事务所在过低的审计收费的压力下任意减少审计程序以损害审计质量的方式来降低审计成本,应适当提高行业审计收费,制定最低收费标准。(2)为更好地加强注册会计师独立性建设,应积极推行强制性的同业互查制度。同业互查制度要求每个会计师事务所必须由另一合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其质量控制系统的健全性及其执行隋况进行调查和评估,目的就是要借助业内注册会计师的技术和经验,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进行监督。由于我国目前事务所执业的地域性较强,不同地区事务所之间利益交叉较少,可以考虑由不同地区的事务所轮换进行同业互查,从而有效地避免可能出现的事务所间的合谋现象。(3)为维护资本市场和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建立一个针对注册会计师的强有力的监管机构。目前我国需要明确划分证监会、审计署、财政部、中注协等监管机构的职责。对各监管机构之间的分工需要进一步明确,以避免工作重复、职责不清而导致的监管不力和被监管者无所适从的情况。

2.建立健全市场竞争机制。

在发达国家,因所有权与经管权分离而产生的经管者目标与所有者目标之间的矛盾,主要是依靠充分竞争的市场机制来解决。市场竞争机制并不对国有企业形成直接的财务监督,但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对于企业及企业经管者来说是个重要的治理手段,它能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企业财务活动的合法、合规性以及财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从而发挥间接的财务监督作用。充分竞争的市场应该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有一个充分竞争和自由活动的经理市场;二是有一个健全的资本市场;三是有一个企业可以自由进出的产品市场。这三个市场是我国企业外部财务监督机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和国家审计、社会中介监督与企业内部财务监督体系共同组成了完整的内外相结合的现代企业财务监督机制。(1)经理市场。经理市场是一种特殊的市场,这是一种较为形象的说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经营韬略、擅长企业管理的经理人获得了成为职业化管理专家的良好机遇,使得他们有机会在市场上寻觅一展管理才华的平台,成为职业经理人,这个市场人们通常就称之为经理市场。实际上,经理市场的实质是企业经管者的竞争选聘机制,其基本功能在于克服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逆向选择”问题,它一方面为企业所有者提供了一个广泛筛选、鉴别经管者候选人能力和品质的制度,另一方

面又保证所有者始终拥有在发现选错候选人后及时改正并重新选择的机会。对于经管者而言,经理市场的存在,是一种良好的自我约束机制,经管者要在市场上交易自己的经营管理才能,就必须想方设法向市场展示自已的能力,力求以一个比较高的“交易价格”,实现其人力资本的价值。经理市场应从以下方面加强建设:第一,建立全国性的经理人才库,改经理的行政任命为经理市场选聘,经理与行政级别彻底脱钩,虽然这一点在中央文件中已经得到明确,但关键问题还是要切实加以执行。第二,积极推行报酬契约激励机制,通过适当的收入分配机制调动经理人的积极性,承认他们的工作能力,促使具有“企业家才能”的经理人献身于企业经管事业。第三,在全社会营造一种适于经理人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提高经理人的社会地位,满足经理人的精神需求。(2)资本市场。在健全的资本市场中,企业的经营状况能够直接反映到股票价格上,投资者对经营效益不好的企业会逐渐疏远,企业最终会因筹资困难或投资者退出使股票价格低落而被其他企业兼并。就目前而言,发展我国资本市场,提高资本市场效率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通过修改有关法律、法规,有效降低通过资本市场实现监管的难度,真正发挥其作用;第二,加强资本市场的信息披露,充分发挥社会审计独立鉴证的作用;第三,提高监管水平,真正发挥资本市场的优化资源配置和公司治理的功能。(3)产品市场。在健全的产品市场中,衡量企业经管者的能力和工作努力程度的办法,是将企业的盈利水平与行业的平均利润率相比较,以此做出准确的判断,这样自然就对经管者起到了激励与约束的作用。面对充满竞争的市场,企业如果不能努力去满足市场需求,或不能做得比竞争对手更好,企业就会被市场淘汰。因此,企业在产品市场上的表现是衡量企业经管者的能力和努力程度的标志,健全的产品市场会自动约束企业经管者的行为。我国建设产品市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予以加强:第一,政府部门应该制定相应的法规来规范市场,建立公平的竞争规则,以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的壁垒;第二,要大力推进价格改革,使价格能如实反映商品的内在价值和市场的供求状况。

四、结语

建立和完善企业财务监督机制,必须从企业内部和外

部两方面予以加强。就内部而言,在已形成的以监事会为

中心、三位一体的内部财务监督体系中要强化内部审计部

门的监督职责,将其隶属于监事会,受监事会的直接领导。

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对其他职能部门的日常审查,并结合审

计委员会与社会中介监督机构的审计结果,达到对总经理

和财务总监的再监督。就外部而言,要以企业外部出资人、

国家、社会中介和其他市场主体为主,建立包括国家监督、

中介监督、市场监督在内的监督体系。通过企业内外部财

务监督机制的相互作用,从而达到完善我国国有上市控股

公司财务监督机制的目的。

参考文献:

【l】马建威.企业、企业所有权与公司治理【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7。(1).

【2】蒋茵.构建我国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的现实思考【J】.会计研究,2003,(10).

[3】窦晴身.“中航油”绷紧监管神经[N】.经济日报,2005--10--22.【4]王广明,张奇峰.注册会计师“诚信”的经济学分析【J】.会计研究,2003。(4).

【5】柴中达.建立审计委员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之关键叨.现代财经,2004,(6).

万方

历届三中全会召开时间

党的历届三中全会回顾(十一届到十七届■十七届三中全会主要议程是:中共中心政治局向中心委员会报告工作,研究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题目。时间:2008年10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会议重点:审议《中共中心关于推动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题目的决定》,作为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它主要包括三个议题:土地管理制度、农村金融体系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心议题:讨论研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题目和修改宪法部份内容的建议时间:2003年10月11日至14日会议重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题目的决定;中共中心政治局向中心委员会报告工作,讨论研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题目和修改宪法部份内容的建议,实施东北地区等老产业基地振兴战略等题目。■十五届三中全会中心议题:2010年建设有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新农村时间:1998年10月12~14日会议重点:1.中共中心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题目的决定2.农村改革二十年的基本经验3.坚持十条方针实现我国农业和农村跨世纪发展目标 4.长时间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5.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全会提出了到2010年建设有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确定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的方针。全会夸大,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制度,以劳动所得为主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必须长时间坚持。■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心议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间:1993年11月11~14日会议重点:1、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题目的决定;2、全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要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楚、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历届三中全会召开时间及会议主要议程和意义

历届三中全会召开时间及会议主要议程和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18日-22日 关键词:实现伟大历史转折 全会否定了“两个凡是”,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也是一次历史意义深远的转折,它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开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从此正式开始。 十二届三中全会 1984年10月20日 关键词: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全会是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之际召开的,讨论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质、任务和方针政策,是指导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全会对促进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历史转折性意义。 十三届三中全会 1988年9月26日-30日 关键词:为深化改革扫清道路 全会批准了中央政治局向这次全会提出的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方针、政策和措施,原则通过了《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建议国务院在今后五年或较长一些时间内,根据严格控制物价上涨的要求,并考虑各方面的实际可能,逐步地稳妥地组织实施。 全会还原则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通知》。 全会确定了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方针,要求把明后两年改革和建设的重点,突出地放到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上来。 十四届三中全会 1993年11月11日-14日 关键词:勾画市场经济基本框架 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会认为,《决定》把党的十四大确定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加以系统化、具体化,是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是20世纪90年代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 全会是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召开的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会议。 十五届三中全会 1998年10月12日-14日 关键词:开创农村工作新局面 会议集中研究农业和农村问题,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并提出了到2010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确定了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坚持的方针。 全会高度评价农村改革二十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创造的丰富经验。一致认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带来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十六届三中全会 2003年10月11日-14日 关键词:经济体制改革踏上新征程

解析三中全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解读版)

解析三中全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解读版)“回应期待,喜出望外,活力大增,股市飙升”十六字概 关注一条值得重视的信息。据阿思达克通讯(行情专区)社10月23日讯: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兴立,周三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可以用“回应期待,喜出望外,活力大增,股市飙升”十六字概括。郑兴立解释称,十八届三中全会会给大家比较满意的回应,可能会超出你们的预想,会喜出望外。回应老百姓的期待和梦想,所谓“活力大增,股市飙升”,郑新立称:“会议开完后,经济的活力会大增,各方面,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消费者各方面都会活跃起来,该投资的投资,该消费的消费。”郑兴立还对股市表现出乐观:“股市可能会出现飙升的局面,现在有钱赶紧去买股票,三中全会之后肯定赚大钱。”郑兴立还说:“我也曾经参加过xx届三中全会和xx届三中全会两个重要改革文件的起草工作。”郑新立原是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副主任,其特殊身份表明,此番言论决非信口开河,而是与肖钢主席对优先股的多次表态相一致,应该与高层即将推出优先股制度和股市其它重大改革措施有关。须知,优先股改革的利好,比XX年10送3股改的利好大得多、时效长远得多,值得人们高瞻远瞩,深长思之! 改革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一次三中全会就是一次领导改革能力的提升。改革惠及亿万农民,希望的田野生机勃勃,社会主义新农村画卷斑斓。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正是因为尊重人民意愿、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改革才得以稳步推进。 任何一项改革,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既得利益者都不会轻易放弃到手的“汤圆”。因此,十八届三中全会如何“全面深化改革”,七大领域到底怎么改,才让全中国聚焦和全世界瞩目。 此轮改革最受关注的大致在三个领域:一是宏观经济的结构升级,二是政府职能的深刻转变,三是社会管理的制度创新。事实上,2013年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刘鹤担纲领衔撰写的“383改革方案”(即“三位一体改革思路、八个重点改革领域、三个关联性改革组合”),尽管不是中国新一轮改革的最终路线图,

十四届三中全会使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

十四届三中全会使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 2013年10月10日 21:00 来源:凤凰网历史作者: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分享到: 1人参与00条评论0 本文摘自:《中国共产党简史》,作者: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出版:中共党史出版社 十四大以后,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继续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进程中,既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又成功地进行宏观调控,在各个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为落实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决策,国务院调整经济发展计划,作出了加快发展的各项部署。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使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为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这个决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规定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九十年代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 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从1994年起,国有企业改革从以往的放权让利、政策调整进入到转换机制、制度创新阶段。国务院和各地先后选择2700多户国有企业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推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了有益探索,出现了邯郸钢铁总厂等一批在市场竞争中经济效益连年提高的先进典型。 同时,党中央和国务院还大步推进财政、税收、金融、外贸、外汇、计划、投资、价格、流通、住房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改革。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钢材等重要生产资料的价格相继放开;中央银行的职能加强,商业银行的企业化改革逐步推进;外贸体制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国家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健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加快经济发展的条件更加具备。广大干部群众热情高涨,中国大地呈现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经济建设迅猛发展的蓬勃景象。

历届三中全会主题回顾

历届三中全会主题回顾 十一届三中全会时期的人民日报 全会的中心议题是讨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时间:1978年12月18~22日 会议重点: ●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否定了中共十一大沿袭的“文化大革命”中的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以及“文化大革命”今后还要进行多次等“左倾”错误观点。 资料: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 公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 意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进一步贯彻执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时间:1984年10月20日 两个决定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关于召开党的全国代表会议的决定 公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 十三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方针,要求把明后两年改革和建设的重点,突出地放到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上来。 时间:1988年9月26~30日 公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时间:1993年11月11~14日 重大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重要讲话: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公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 全会提出了到2010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确定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的方针。 时间:1998年10月12~14日 重大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公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 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讨论研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和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 时间:2003年10月11日至14日 重要决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解读:权威人士解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决定》 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国企改革步入实质内容 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在改革中追求社会公正

历次三中全会主题

历次三中全会主题 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二届三中全会、十四届三中全会、十六届三中全会都具有纲领性意义,分别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四个阶段,即改革的启动阶段、改革的展开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阶段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 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把“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十二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改革由农村走向城市,确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十三届三中全会适逢新旧两种体制转换,因此治理和整顿了经济秩序;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十六届三中全会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新的思路和举措;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完善土地流转,激活农村金融。 7次三中全会中,有两次是关于农村改革,有3次关于基本经济制度。35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35年后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承担着改革攻坚的重要使命,历经35年改革,中国走上了富裕之路,但也进入了社会矛盾高发期,如何通过下一步改革,实现稳固发展、公平正义、真正富强,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要解决的问题。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拨乱反正 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 改革从农村走向城市 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质、任务和方针政策,是指导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1988年十三届三中全会 为深化改革扫清道路 通过了《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确定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方针。这次会议为进一步深化经济改革扫清了道路。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 制定市场经济基本框架 制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提出包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等政策方向。 1998年十五届三中全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国企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等。 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 推进农村改革 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历届三中全会的改革主题和意义

历届三中全会的改革主题和意义 迄今最重要的一次三中全会是在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当时邓小平带领下的中国第二代核心批评了“两个凡是”的方针,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否定了中共十一大沿袭的“文化大革命”中的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以及“文化大革命”今后还要进行多次等“左倾”错误观点。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原则,并使中国的焦点从内部斗争及革命转为发展和开放。并审查和解决了中共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这一次的三中全会,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不是计划经济,而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全会一致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在商品经济、价值规律这些大问题上,冲破“左”的思想束缚,澄清了在许多人中间存在的模糊认识,是指导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那一年,中国开始允许公司发行股票。 1988年,十三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当时,中国正处在新旧两种体制的转换时期,并因此带来一系列问题。其中突出的问题是经济秩序混乱、物价上涨过快,并由此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为了使中国的改革开放得以深入下去,这次会议确定了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方针,要求把今后一段时期的改革和建设的重点,突出地放到治理经济环

境、整顿经济秩序上来。这次会议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扫清了道路。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举行。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要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提出了八个方面的改革内容,即企业改革、市场体系建设、宏观调控体系建设、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改革、农村改革、对外开放、科技体制改革和法制建设。这八个方面可以归纳为“八柱”,支撑着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这个大厦。 1998年,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到2010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强调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制度,以劳动所得为主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必须长期坚持。这次会议集中研究农业和农村问题,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不仅是今后十年改革与发展的“蓝图”,同时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展示,被称之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又一座新的里程碑。胡锦涛总书记首次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十六届三中全会还明确了

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党史

1,1978年5月开始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场讨论,是延续延安整风之后的又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实现历史性的转折做了思想理论准备。 2,1978年11月10日至1978年12月15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这个讲话实际上是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它为全会实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转折奠定了重要基础。 3,全会冲破了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且断然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4,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以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5,1979年4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 的方针,坚决纠正前两年经济工作中的失误,认真清理过去在这方面长期存在的“左” 倾错误影响。 6,经济体制的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从1978年开始,安徽、四川的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在省委的支持下,开始探索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其他一些地方也开始实行农村联产责任制。 7,1979年9月,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保障基层干部和农民因时因地制宜的自主权,发挥其主动性。1980年5月,邓小平发表《关于农村政策的谈话》,肯定了包产到户这种形式,指出它不会影响我们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 8,1983年10月,中央作出决定,废除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作为基层政权,同时成立村民委员会作为村民自治组织。 9,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10,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1,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发表的讲话中指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思想基本原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 12,从1979年11月起,在邓小平的主持下,中共中央着手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于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决议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决议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活动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作了概括,强调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历史决议的通过,标志着党和国家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 13,1982年9月1日至11日,中共十二大。邓小平正式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命题。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总结党的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成为新时期指引全党和全国人民前进的基本口号。 14,十二大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

十八届三中全召开时间 历届三中全会召开时间

十八届三中全召开时间历届三中全会 召开时间 十八届三中全召开时间历届三中全会召开时间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预计在20XX年下半年(10月份前后)在北京举行。从过去的经验看,改革开放以来,有两次三中全会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里程碑,分别是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2003年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观察人士认为,由于制度要素对经济的拖累因素不断显现,社会各界对于改革的期望达到顶峰。十八届三中全会议题可能侧重于深化改革,强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大修”后的刑诉法等一批重要法律法规将施行在2012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完成第二次“大修”的《刑事诉讼法》,将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修订后的这部法律增加了“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规定“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删去了逮捕后有碍侦查不通知家属的规定,明确规定除无法通知的以外,应当在逮捕或执行监视居住24小时内通知家属等等。专家认为,刑诉法不

仅是保障刑法实现的法律,作为“宪法的适用法”,更是人权保障法。同日起施行的还有与普通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新版《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新规的记分项由38项增至52项,违法成本提高,故意遮挡号牌、不系安全带、行驶途中打手机、不按规定使用灯光等“开车劣习”都将被记分罚款。收入分配改革发力收入差距将被正视原定于2012年出台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因故推迟。日前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说,2013年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重点是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建立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业界认为,收入分配改革的基本思路是“调高、扩中、提低”,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在再分配中更加注重公平。新型城镇化将加快步伐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2013年,要提高城镇化质量,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我国人口红利即将到达“拐点”之时,城镇化是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也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抓手”。专家认为,新型城镇化的着力点将放在为农民提供更高质量的均等化服务、让失地农民分享到更为合理的土地增值收益、更加尊重农民意愿。土地制度改革是城镇化的重要突破口。仍在审议中的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被认为将开启征地制度改革,为下一步推进城

历届代表大会和三中全会

中国共产党历届全国代表大会 一大:1920.7.23-30《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 二大: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召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国共产党章程》以及《关于“世界大势与中国共产党”的议决案》、《关于“国际帝国主义与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决议案》、《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中国共产党加入第三国际决议案》、《关于议会行动议决案》、《关于“工会运动与共产党”的议决案》、《关于少年运动问题的决议案》、《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案》、《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等9个决议案。 三大: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东山恤孤院31号(现恤孤院路3号)召开。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等文件。 四大:一九二五年一月十一日至二十二日,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通过了《对于民族革命运动之议决案》等11个议决案,并选出了新的中央执行委员会。党的四大最重要的贡献是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 五大: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召开。大会通过了《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议决案》《土地问题议决案》等,选出了由31名正式委员和14名候补委员组成的党的中央委员会。 六大: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近郊兹维尼果罗德镇“银色别墅”秘密召开。瞿秋白代表第五届中央委员会作《中国革命与共产党》的政治报告,周恩来作了组织报告和军事报告,李立三作农民问题报告,向忠发作了职工运动报告,共产国际代表布哈林作了《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的任务》的报告。大会通过了关于政治、军事、组织、苏维埃政权、农民、土地、职工、宣传、民族、妇女、青年团等问题的决议,以及经过修改的《中国共产党党章》。 七大: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出席七大的代表共755名,其中正式代表547名,候补代表208名,代表全党121万党员,分为中直(包括军直系统)、西北、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山东、华中和大后方8个代表团。在七大代表中,年龄最大的近70岁,最小的才20岁左右。毛泽东向大会提交了《论联合政府》的书面政治报告,并就报告中的一些问题以及其他问题作了长篇口头报告。 八大: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在北京举行。因八大确定实行党代会常任制,所以这次大会又成为八大第一次会议。毛泽东致开幕词,刘少奇作政治报告,邓小平作《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周恩来作《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大会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作出了科学的判断;确定了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提出了执政党建设的问题,强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体现了执政党的特点,强调贯彻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和群众路线,规定全国、省、县级代表大会实行常任制。 九大:1969年4月1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1512人。当时全国有2200万名党员。毛泽东致开幕词,林彪作政治报告。政治报告的核心内容是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对八大党章作了错误修改。大会选举了由170名委员和109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央委员会。 十大:1973年8月24日至28日在北京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1249人。当时全国有2800万名党员。周恩来作政治报告,王洪文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大会通过了政治报告和经修改的党章,选举了由195名委员和124名候补

历届三中全会主要内容

1978-2013 历届三中全会改革之路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会议时间:1978年12月18~22日 中心议题:讨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会议重点:拨乱反正。全会否定“两个凡是”,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事实就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否定了中共十一大沿袭的“文化大革命”中的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以及“文化大革命”今后还要进行多次等“左倾”错误观点。作出把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 放的决策。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此后六年间农村掀起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代表的农村体制改革浪潮。 二、十二届三中全会 会议时间:1984年10月20日 中心议题:贯彻执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开放方针,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会议重点:改革从农村走向城市。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决定》,规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质、任务和方针政策,是指导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全

会指出我国实行的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提出改变企业的领导体制,在国营企业中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 三、十三届三中全会 会议时间:1988年9月26~30日 中心议题: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 会议重点:为深化改革扫清道路。全会通过的《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建议国务院在今后五年或较长一些时间内,在考虑物价上涨因素的同时组织实施该方案。全会确定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方针,要求把今后一段时期的改革和建设的重点放到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上来。 四、十四届三中全会 会议时间:1993年11月11~14日 中心议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会议重点:制定市场经济基本框架。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制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提出包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建立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等政策方向。全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臵起基础性作用,要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指出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指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 展社会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国有企业改 革的方向。”所谓现代企业制度,是以企业法人制度为基 础,以企业产权制度为核心,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 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而展开的由各项具体制度所组成 的,用于规范企业基本经济关系的制度体系。它不是企业 的某一种制度,而是企业以及涉及企业的一系列制度和制 度环境的统称。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组织形式, 公司治理的完善与否,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兴衰成败。【1蚣司 治理结构的治理机制有三种,即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和决 策机制。圈 企业财务监督机制是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方面企业财务监督机制可以维系法人治理结构中的相 互制衡关系,促进企业内部形成上下沟通、左右协调的合 力;另一方面可以确保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可靠性和相关 性,最大限度地保护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可见,企业财务监 督机制包括内部财务监督机制和外部财务监督机制两方 面内容。内部财务监督机制是以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为基 础,以企业内部职能部门为主建立的监督体系;外部财务 监督机制则是以企业外部出资人、国家、社会中介和其他 市场主体为主建立的包括国家监督、中介监督、市场监督 在内的监督体系。内外财务监督机制相辅相成、相互作用: 外部财务监督机制促进、规范和指导内部财务监督机制, 使内部财务监督机制保持一定的方向和标准;而内部财务 监督机制使外部财务监督机制的意义得以体现,良好的内 部财务监督机制为外部财务监督机制的作用发挥打下基 础。 一、当前我国企业财务监督机制运行失效的原因分析 二、我国企业内部财务监督机制的完善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企业财务监督机制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创新。根据现有公司治理结构,内部财务监督机构的设置已经形成依托于“股东大会——董事会——总经理——部门经理”的委托代理链,依次设置了监事会、财务总监、内部审计部门三个监督机构,并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以与外部独立审计进行沟通,形成了以监事会为中心、三位一体的内部财务监督体系。但就是在这样一个全方位的财务监督体系下,国有企业的高管们仍频频出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财务监督机制。 1.监事会。 我国《公司法》已明确规定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

重要历程:1978年以来中共历届三中全会一览

重要历程:1978年以来中共历届三中全会一览 发布时间:2013-11-13 10:09:19 来源:路透社 自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深化改革可以说是历届三中全会的关键词。周二刚刚结束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改革进行整体系统部署,涉及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领域。 会议公报称,中央将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 以下为中国历届三中全会重要内容一览: * 十八届三中全会(2013年11月9-12日) 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改革进行整体系统部署,不仅仅是经济体制改革,还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多方面。 公报指出,要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建立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税制度,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 十七届三中全会(2008年10月9-12日) 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 十六届三中全会(2003年10月11-14日) 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首次提出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并明确法律没有明令禁止的领域非公有经济都可以进入,以及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深化农村改革等。 * 十五届三中全会(1998年10月12-14日) 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到2010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确定了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坚持的方针;并强调要长期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制度。 * 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11月11-14日) 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是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是20世纪90年代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其中提出要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等。

三中全会回答了什么样的社会问题

三中全会回答了什么样的社会问题? 2013-12-10 09:48 来源:联合早报作者:郑永年 核心提示:中国面临的问题很多,没有人会期望三中全会能够涵盖所有的问题。但是,对一些重大的问题,人们的确希望能够引起三中全会的关注,毕竟这次全会决定了中国领导层未来十几年的改革议程。从这个视角来说,比较遗憾地是这次三中全会没有把社会改革提高到领导层改革的最高议程上来。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是不是对一些重大问题重视不够呢?中国面临的问题很多,没有人会期望三中全会能够涵盖所有的问题。但是,对一些重大的问题,人们的确希望能够引起三中全会的关注,毕竟这次全会决定了中国领导层未来十几年的改革议程。从这个视角来说,比较遗憾地是这次三中全会没有把社会改革提高到领导层改革的最高议程上来。 人们已经发现,前些年一直提倡的社会改革在这次全会上并未受到太多的重视。当然,这并不是说没有涉及,而是分布到各个不同部分。中共十八大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有两条来论述社会方面的改革,包括“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和“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社会

事业”包括了教育、创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这些就是平常所说的“公共服务”。“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包括“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和“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在社会治理的内容中,强调了政府要培植和扶持社会组织,尤其是在行会和社会服务等领域。 不过,必须指出的是,这个内容中最主要的是决定设置国家安全委员会。很显然,这是为了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是早些时候“维稳”和“社会管理”的升级版,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社会改革的一部分。因此尽管也强调了社会组织的作用,但较之对政府管理社会组织的重视相比,社会组织的自我组织能力和自我管理空间显得非常有限。 在任何社会,社会建设具有两个重要的方面。第一是社会的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第二是政府的社会政策,或者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这两方面相互相成。如果社会能够自我管理,政府就可以少管一些;但如果社会没有自我管理能力,政府必然要管理一切。前者是大社会、小政府;后者是小社会、大政府。因此,在很多社会,社会改革的目标就是建设“小政府、大社会;强政府、强社会”。如同在经济领域,改革的目标就是政府向企业分权,社会改革的目标也是政府向社会的分权。政府应当把社会能做的事情下放给社会,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