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1章物质的聚集状态

第1章物质的聚集状态

第1章物质的聚集状态
第1章物质的聚集状态

学科:无机及分析化学

章节:第一章物质的聚集状态“Collective State of Matter”(3课时)

基本要求: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及其应用, 掌握道尔顿分压定律,理解稀溶液的依数性及其应用,熟悉溶胶的结构、性质、稳定性及其聚沉作用,了解高分子溶液与乳状液。

本章讲授要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及其应用,道尔顿分压定律,稀溶液的依数性及其应用,溶胶的结构、性质、稳定性及其聚沉作用,高分子溶液与乳状液。

重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稀溶液的依数特性,胶团结构和影响溶胶稳定性和聚沉性的因素。难点:引起稀溶液依数性的原因;胶团结构。

教学内容:

1.1 分散系

*1.2 气体

1.3 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1.4 稀溶液的通性

1.5 胶体溶液

1.6 高分子溶液和乳状液

[导课]

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因此学习化学的前提是对物质有所了解。当物质处于不同的聚集状态时,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是不同的。物质聚集状态的变化虽然是物理变化,但常与化学反应相伴而发生,所以了解和掌握有关物质的聚集状态的知识对解决各种化学问题是十分必要的。下面就让我们学习物质的存在形式-聚集状态。

一、分散系

1.1 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外一种物质中所构成的体系叫分散体系,简称分散系。

分散质(分散相):分散系中被分散的物质。处于分割成粒子的不连续状态;

分散剂(分散介质):容纳分散质的物质。处于连续的状态。

例如①小水滴+空气=云雾

②二氧化碳+水=汽水

1.2 分类:

①分散相和分散介质的聚集状态分类——9种

②由于大部分的化学反应、生命行为都是在液体介质中进行的,故本章主要讨论分散介质

是液体的液态分散系的一些基本性质。

按分散粒子的大小分为:粗分散系、胶体分散系、低分子或离子分散系。

系统中任何一个均匀的(组成均一)部分称为一个相。在同一相内,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相同,相与相之间有明确的界面分隔。只有一个相的系统称为单相系统或均相系统;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的系统称为多相系统。

二、气体*

2. 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理想气体是一假想的气体,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是人们在研究真实气体性质时提出的物理模型。人们将符合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的气体,称为理想气体。理想气体分子之间没有相互吸引和排斥,分子本身的体积相对于气体所占有体积完全可以忽略。

条件:当压力不太高(小于101.325 KPa),温度不太低(大于273.15 K);气体分子本身的体积和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可以忽略时:

p:气体压强, 单位: P a

V:气体体积, 单位: m3

n:气体物质的量, 单位: mol

R:摩尔气体常数, R=8.314 Pa﹒m3﹒mol-1﹒K-1

T : 气体温度, 单位:K

2. 2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的应用:

计算p,V,T,n四个物理量之一

气体摩尔质量的计算

气体密度的计算

2. 3 道尔顿分压定律

组分气体:理想气体混合物中每一种气体叫做组分气体。

分压(Pi):组分气体i在相同温度下占有与混合气体相同体积时所产生的压力,叫做组分气体i的分压。

分压定律:气体常以混合物形式存在,当几种气体混合在同一容器中后,混合气体的总压力等于各组分气体分压力之和。

P总= P1+ P2+ P3+…=∑P i

X i = n i / n总, 是摩尔分数。

应当指出,只有理想气体才适合道尔顿分压定律。

【例】: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收集的气体总含有饱和水蒸气,在这种情况下:

P= P气体+ P水蒸气

三、溶液浓度的表示方式

溶液:由两种或多种组分以分子、原子或离子状态所组成的均匀、稳定的液相体系。

广义地说,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均匀混合而且彼此呈现分子(或离子)状态分布者均称为溶液。

溶液的浓度:一定量的溶液或溶剂中所含溶质的量称为溶液的浓度。

化学上用物质的量浓度、质量摩尔浓度、摩尔分数等来表示溶液的浓度。

3.1、物质的量浓度c B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1)物质的量是表示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数目的多少的物理量。物体所含的基本单元数与0.12 kg C-12的原子数目相等(6.023×1023阿伏加德罗常数L),则为1mol。

n B=m B/M B( mol)

2)基本单元:系统中组成物质的基本组分,可以是分子、离子、电子等及其这些粒子的特定组合。如O2、?(H2SO4)、(H2+ ?O2)

物质的量浓度(定义):一升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称为物质的量浓度,用符号c 表示,单位是mol/L。

c(B) = n B/V

【例】:已知浓硫酸的密度ρ为 1.84g/ml,其质量分数为95.6%,一升浓硫酸中含有的n(H2SO4)、n(1/2H2SO4)、c(H2SO4)、c(1/2 H2SO4)各为多少?

解:n(H2SO4) = 1.84×1000×0.956/98.08 = 17.9 mol

n(1/2H2SO4) = 1.84×1000×0.956/49.04 = 35.9 mol

c(H2SO4)= 17.9/1 = 17.9 mol/L

c(1/2 H2SO4) = 35.9/1 = 35.9 mol/L

3.2 质量摩尔浓度

定义:指1 kg 溶剂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表示为质量摩尔浓度,符号b(B),单位为:mol/kg

b(B) = n B/m A=m B/(M B ·m A)

【例】:250克溶液中含有40克NaCl,计算此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

解:水的质量=250-40 = 210(克)

b(NaCl) = [40/(58.5×210)] ×1000 = 3.26 mol/kg

3.3、质量分数

溶质(B)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

3.4 物质的量分数(简称摩尔分数)

定义:某组分的物质的量与溶液的总物质的量之比称为物质的量分数,符号X,量纲为1。

n B

X B = ———

n B + n A

x B = n B/n

n B:溶质的物质的量

n A:溶剂的物质的量

【例】:将10克NaOH溶于90克水中,求此溶液的物质的量分数浓度。

解:n(NaOH)=10/40 = 0.25 (mol)

n(H2O)= 90/18 = 5 (mol)

X (NaOH) = 0.25 /(0.25+5) = 0.048

【例】:在100 ml水中溶解17.1g蔗糖(C12H22O11),溶液的密度为1.0638 g/ml,求蔗糖的物质的量浓度,质量摩尔浓度,物质的量分数浓度。

解:(1) M蔗糖=342 (g/mol)

n蔗糖=17.1/342=0.05 (mol)

V = (100+17.1)/1.0638 = 110.0 (ml)= 0.11 (L)

(1)c(蔗糖) = 0.05/0.11 = 0.454 (mol/L)

(2)b(蔗糖) = 0.05/0.1 = 0.5 (mol/kg)

(3)n水=100/18.02 = 5.55 (mol)

X(蔗糖) = 0.05/(0.05+5.55) = 0.0089

3.5 质量浓度

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

ρB = m B/v (g/L or g/mL)

3.6 几种溶液浓度之间的关系

1. 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

C B—溶质B的量浓度;

ρ—溶液的密度;

—溶质B的质量分数;

M B—溶质B的摩尔质量

2.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摩尔浓度

C B—溶质B的量浓度;

ρ—溶液的密度;

m—溶液的质量;

n B—溶质B的物质的量。

若该系统是一个两组分系统,且B组分的含量较少,则溶液的质量m 近似等于溶剂的质量m A,上式可近似成为:

若该溶液是稀的水溶液,则:

[引入] 把等体积的水和糖水放入密闭容器中,过一段时间糖水体积增大,而纯水体积减小了,为什么?

1.

2.夏天腌黄瓜为什么“出汤”?(渗透压)

3.结冰的路面撒盐的原因是什么?(凝固点下降)

四、稀溶液的通性

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溶液,溶液的性质已不同于原来的溶质和溶剂,这种性质上的变化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由溶质本性不同所引起。如酸碱性、导电性颜色、味道等。

第二类由溶质数量不同所引起。如蒸气压、沸点、凝固点、渗透压等。

稀溶液的依数性: 稀溶液的某些性质只与溶质的粒子数目有关,而与溶质的本性无关,这一类性质称为稀溶液的依数性。

依数性是指(与纯溶剂比较):

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溶液的沸点上升

溶液的凝固点下降

溶液具有渗透压

粒子:溶液中实际存在的分子、离子等。

4.1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蒸发:分子冲破表面张力进入空间成为蒸汽分子的现象。

凝聚:液面上的蒸汽分子受到表面水分子的吸引或外界压力重新进入液体的现象。

饱和蒸气压(saturated vapor pressure),简称蒸气压(p o) :将一种纯液体(纯溶剂)置于一个密封容器中,当蒸发为气态的溶剂粒子数目与气态粒子凝聚成液态的溶剂粒子数目相等时,这时液体上方的蒸气所具有的压力。

或:在一定的温度下,当蒸发的速度等于凝聚的速度,液态水与它的蒸气处于动态平衡,这时的蒸气压称为水在此温度下的饱和蒸气压,简称蒸气压。用符号p 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某溶剂的饱和蒸气所产生的压力称为该温度下溶剂的饱和蒸气压,简称蒸气压。

每一种液体在一定温度下都一定的蒸气压。而且,液体的蒸汽压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蒸气压大的物质称为易挥发性物质;

蒸气压小的物质称为难挥发性物质。

对同一溶剂蒸气压越大,其能量越高。能量高的状态会自动变化为能量低的状态

H2O(100℃,101kPa)→H2O(25℃,3.17kPa)

冰(0℃,0.6105kPa)→水(-4℃,0.4373 kPa)

在纯溶剂中加入难挥发的物质以后,达平衡时,p溶液总是小于同T 下的p纯溶剂,即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p=p纯-p液

蒸汽压下降的原因:

纯溶剂的表面少量地被加入非挥发性溶质粒子所占据,使溶剂的表面积相对减小,单位时间内逸出液面的溶剂分子数相对比纯溶剂要少。达到平衡时溶液的蒸气压就要比纯溶剂的饱和蒸气压低。

当向溶剂中加入一定量难挥发非电解质时,溶剂的表面有一部分被溶质粒子所占据。所以相同温度下单位时间单位体积液面上逸出溶剂分子数相对减少,平衡时溶液的蒸汽压比纯溶剂的饱和蒸汽压低。

∴p液

溶液的蒸气压下降值Δp为:Δp = p A*-p

溶质是难挥发非电解质,因此溶液的蒸气压实际上是溶液中溶剂的蒸气压。

拉乌尔定律:在一定的温度下,难挥发的非电解质稀溶液的蒸气压,等于纯溶剂的蒸气压乘该溶剂在溶液中的摩尔分数。

p=p o×χA

P —溶液的蒸气压,单位为P a;

p o—溶剂的饱和蒸气压,单位为P a;

χA—溶剂的摩尔分数。

K蒸=p* ·M A△p = K蒸b(B)拉乌尔定律的另一种表述。K蒸与溶剂、T有关的常数

①同一温度,溶剂不同,其K蒸不同;

②同一溶剂,温度不同,其K蒸也不同。

结论:在一定温度下,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蒸气压的下降值与溶质的摩尔分数成正比。——拉乌尔定律

当溶液很稀时,n A>n B, n A + n B≈ n A,因此

在一定温度下,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蒸气压下降,近似地与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成正比,而与溶质的种类无关。这是拉乌尔定律的另一种表达形式。

4.2 溶液沸点的升高和凝固点降低

沸点:溶液的蒸气压(p溶液)与外压(p外压)相等时的温度称为该溶液的沸点。纯水:p外= 101.3 kPa,t纯水= 100 ℃.

实验证明:难挥发物质溶液的沸点总是高于纯溶剂的沸点。

凝固点:在一定的外压下,溶液与纯溶剂固体具有相同的蒸气压时的温度,称为该溶液的凝固点。(固液两相平衡时的温度)

溶液的凝固点T f总是低于纯溶剂的凝固点T f*。

原因:溶液的蒸气压下降。见下图

3条曲线:AB(水的蒸气压曲线),

AˊBˊ(溶液的蒸气压曲线),

AAˊ(冰的蒸气压曲线)

沸点上升的原因:由于难挥发非电解质溶液的蒸气压要比纯溶剂的蒸气压低,所以温度达到纯溶剂的沸点时,溶液不能沸腾。为了使溶液在此压力下沸腾,就必须使溶液温度升高,增加溶液的蒸气压。

或:溶液蒸气压较纯溶剂低。某温度下,纯溶剂开始沸腾,而溶液因蒸气压低未能沸腾,需加热以增加溶液的蒸气压,直至达外界压力,溶液开始沸腾,此时溶液的温度势必大于纯溶剂的温度。

利用溶液的沸点上升,可以测定溶液的摩尔质量。在实验工作中利用沸点上升现象,使

用较浓的盐溶液来做高温热浴。

凝固点下降的定义:在纯溶剂中加入难挥发非电解质后溶液的凝固点总是低于纯溶剂的凝固点的现象。

溶液的凝固点是物质的液相和固相达到平衡时的温度。以水为例,0度时溶液的蒸汽压小于冰的蒸汽压则冰融化,吸热从而降低体系的温度直至冰与溶液蒸汽压相等,此时对应的温度即为溶液的凝固点。

冰、水相互转化的条件:向蒸汽压小的一方变化。

溶液凝固点下降原因:溶剂的蒸气压下降使原来固态纯溶剂和液态溶剂共存的平衡受到破坏,固态纯溶剂需通过融化成液态溶剂来增加溶液的蒸气压,从而使体系重新达到平衡。在固相融化过程中,要吸收体系的热量,因此在新平衡点的温度就要比原平衡点温度低。

植物的抗旱性和抗寒性与溶液蒸气压下降和凝固点下降规律有关:

当植物所处环境温度发生较大改变时,植物细胞中的有机体会产生大量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来提高细胞液浓度,细胞液浓度越大,其凝固点下降越大,使细胞液能在较低的温度环境中不结冻,从而表现出一定的抗寒能力。

同样,由于细胞液浓度增加,细胞液蒸气压下降较大,使得细胞的水份蒸发减少,因此表现出植物的抗旱能力。

【例】: 将2.6g尿素[CO(NH2)2]溶于100.0g水中,计算此溶液在标准压力下的沸点和凝固点?(M CO(NH2)2=60.0g·mol-1)

【例】:取0.749g某氨基酸溶于50.0g水中,测得其凝固点为-0.188℃,试求该氨基酸的摩尔质量。

【例】:为了防止汽车水箱中的水在266 K时凝固,以无水乙醇(ρ=0.803 g/ml)做防冻剂,问每升水须加若干ml乙醇?(假设溶液服从拉乌尔定律)

解:已知水的凝固点为273 K,K f =1.86

∴△T f = 273-266 = 7 (K)

∴△T f = K f ×b (B)

b(B)= △T f/K f = 7/1.86 = 3.76 (mol/kg)

即每升水加3.76mol乙醇,已知

M乙醇= 46,ρ=0.803。

∴应加入乙醇体积为

V=3.76×46/0.803=215.6(ml)

4.3 溶液的渗透压

产生渗透压示意图

渗透作用: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进入溶液的现象称为渗透作用。

或:由物质粒子通过半透膜单向扩散的现象。

渗透压∏:为了保持渗透平衡,液柱所产生的静水压称为该溶液的渗透压。单位:Pa 或kPa。

或:在一定的温度下,恰能阻止渗透发生所需施加的外压力,称为该溶液的渗透压。用符号π表示。

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自动单向扩散的过程称为渗透。当v纯水= v糖水渗透停止。糖水溶液增高的这部分水的静压力就是糖水溶液的渗透压。

半透膜(semipermeable membrane):在两个不同浓度的溶液之间,存在一种能有选择地通过或阻止某些粒子的物质。

半透膜的作用:只许溶剂分子通过,溶质分子不能通过。

渗透作用产生的条件:

①半透膜存在;

②膜两侧溶液的浓度不相等。

实验证明:

1、同一温度下,溶液的渗透压与浓度成正比。

2、相同浓度时,渗透压与热力学温度成正比。

渗透现象在动植物的生命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例:

1、医学上输液必需输等渗溶液。

2、动物体内水份的输送。

3、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水份和营养。

4、求算溶质的分子量。

渗透压的应用:

将淡水鱼放人海水中由于其细胞液浓度较低,因而渗透压较小。它在海水中就会因细胞大量失去水分而死亡。

人体发高烧时,需要及时喝水或通过静脉注射与细胞液等渗的生理盐水和葡萄糖溶液以补充水分。

反渗透:在渗透压较大的溶液一边加上比其渗透压还要大的压力,迫使溶剂从高浓度溶液处向低浓度处扩散,从而达到浓缩溶液的目的。

(1)通过测定π估算溶质的相对分子量π=C A RT=n A/V,RT=m A/(M A V),RT

M A=m A/(πV) ﹒RT

(2)淡水鱼和海水鱼不能互换生存环境

(3)农作物施完化肥应及时浇水。

(4)等渗、低渗、高渗溶液(输水)0.9%生理盐水;5%葡萄糖

(5)工业上反渗透技术的应用很广,如果汁、速溶咖啡、速溶茶的生产、海水淡化等。

【例】:20 ℃时,将1.00 g血红素溶于水中,配制成100 mL溶液,测得其渗透压为0.366 Kpa,求血红素的摩尔质量.

稀溶液的定理:

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某些性质(蒸气压下降、沸点上升、凝固点下降和渗透压)与一定量的溶剂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成正比,而与溶质的本性无关。

注意:稀溶液的各项通性,不适用于浓溶液和电解质。(为什么?)

五、胶体溶液

基本概念

1.相——体系中具有相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均匀部分。以分子和离子状态分散

2.相的特点:

(1)任何部分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相同。

(2)一个相并不一定是一种物质,如食盐溶液(NaCl和H2O)。

(3)单相体系如饱和食盐水、糖水等。特点溶质与溶剂已成一体,组分间没有界面

(4)多相体系:如不溶于水的盐溶液;水与油组成的体系及憎液溶胶等。特点各组分的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不同,并具有明显的界面。

(5)分散相(分散质)

(6)分散剂(分散介质)连续相

(7)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

5.1 胶体溶液制备

5.1.1 分散法

①研磨法:用胶体磨将粗颗粒研细。

②超声波法:用超声波震荡分散。

③电弧法:放电时金属原子蒸发,随即又被溶液冷却而凝聚。

④胶溶法:使暂时凝聚起来的分散相又重新分散。

5.1.2.凝聚法

①物理凝聚法:利用适当的物理过程凝聚成胶粒般大小的粒子。如:汞蒸气进入冷水生成汞溶胶

②化学凝聚法:使能生成难溶物质的反应在适当的条件下进行,使所得产物处于胶体状态。

如:3 H3AsO3 + 3 H2S=As2S3(溶胶) + 6 H2O

5.2 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

物质分子自动聚集到界面的过程,称为吸附。

被吸附的粒子由于自身的热运动,有些可能脱离固体表面重新回到周围的介质中去,此过程叫做解吸。

处在物质表面的质点受力情况与处在物质内部质点所受力情况不相同。对于内部质点来说,由于同时受到各个方向并且大小相近的作用力,它所受到的总的作用力为零。而处在物质表面的质点,受到的来自各个方向的作用力的合力就不等于零。

表面能:

●物质表面的质点自身相对不稳定:物质表面的质点处在一种力不稳定状态,它有

要减小自身所受作用力的趋势。

●表面质点进入物质内部就要释放出部分能量,使其变得相对稳定。而内部质点要

迁移到物质表面则就需要吸收能量,因而具有表面能。

●表面能:表面质点比内部质点所多余的能量。

被固体表面所吸住的分子或离子称为吸附质,具有吸附能力的固体物质称为吸附剂,吸附剂的比表面积越大,则吸附作用越显著。

吸附和解吸的关系:动态平衡

A、分子吸附:是指固体吸附剂对溶液中的非电解质或弱电解质分子的吸附。这类吸附与溶质、溶剂及固体吸附剂三者的性质都有关。遵循的原则是所谓的“相似相吸原理”。即极性的吸附剂容易吸附极性的溶质或溶剂;非极性的吸附剂容易吸附非极性的溶质或溶剂。

B、离子吸附:

固体吸附剂对强电解质溶液的吸附主要是离子吸附。

①离子选择性吸附

制备As2S3溶胶:

2 H3AsO

3 + 3 H2S As2S3 + 6 H2O

H2S发生电离:H2S H++ HS-

As2S3选择吸附HS-而带负电荷。

②离子交换吸附:当固体从溶液中吸附某种离子后,同时它本身又向溶液排放出等电量的同种电荷离子,这种过程称为离子交换吸附。

能进行离子交换的物质为离子交换剂。如;NaR(磺化媒),阴、阳离子交换树脂。

2 NaR + Ca2+ 2 Na++ CaR2

2 R-SO3H+Ca2+(R-SO3)2 + 2 H+

2 R-N(CH3)3OH+SO42-[R-N(CH3)3]2SO4+ 2OH-

2 H+ + 2 OH-=H2O

各种不同的离子其交换吸附能力是不同的:

当 c 一定时,离子在交换剂上的交换吸附程度与离子的价数和它的水合离子半径有关。

一般来说,离子价数越高,交换能力越强;

同价离子中,水合离子半径越小,离子交换能力越强。

交换能力:

Al3+ > Ca2+ > Cs+ > Rb+ > K+ > Na+ > Li+

Cl- > Br- > NO3- > I-

离子交换吸附是一个可逆过程。离子在交换剂上交换的吸附量,还与进行交换的离子浓度有关。

应用:土壤保肥,植物根系吸收养分、分离提纯物质、用离子交换树脂来净化水等。

(HA表示酸性物质)

5.3 胶团结构

{[Fe(OH)3]m·nFeO+ ·(n-x)Cl-}x+ ·xCl-

胶核电位离子反离子反离子

胶体是一种高度分散的多相体系:分散质为固相(1~100nm);分散剂为液相

憎液溶胶:如金溶胶、氢氧化铁溶胶;

亲液溶胶:高分子化合物溶液(单相体系)(无相界面)。

5.4 胶体溶液的性质

①丁达尔现象:将盛有溶胶的试管放在暗箱中,电灯的光从洞口投射到溶胶的粒子上,在与光路垂直的方向上可以看到一条发亮的光柱。

②布朗运动:溶胶中分散质的颗粒在不断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③电泳:在电场的作用下,溶胶粒子定向地移动称为电泳。

④聚沉。

5.4.1 光学性质(Tyndall现象)

粒子粒径大于照射光的波长时,粒子表面反射光;粒径略小于波长时,发生散射成光柱。

光学原理:强光照到分散质粒子上,若粒子直径大于入射光波长,则发生反射或折射。若粒子直径与入射光波长相比拟,则发生散射。散射光称为乳光。

在真溶液中,溶质颗粒太小(<10-9 m),光的散射极弱,看不到丁达尔效应。阳光从狭缝射进室内形成光柱也是丁达尔效应。

5.4.2 动力学现象

5.4.3 电泳:在外电场作用下,胶粒向电极的定向移动现象。

胶粒带电的原因

1、胶粒在溶液中选择性吸附与胶粒组成有关的粒子。

2、胶粒表面的分子电离,一种离子脱离胶粒进入溶液,另一种离子留在胶粒表面。

电位离子:能使固体表面带电的离子称为电位离子。

反离子:溶液中与电位离子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称为反离子。

胶粒带正电荷称为正溶胶,一般金属氢氧化物的溶胶即为正溶胶。

胶粒带负电荷称为负溶胶,如:土壤、硫化物、硅酸、金、银、硫等溶胶。

由于胶体溶液是电中性的,所以,胶粒带正电荷(或负电荷),则分散介质必带负电荷(或正电荷)。

电泳是介质不动,胶粒运动。

电渗:胶粒设法固定不动,分散剂在电场中作定向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渗。

胶体粒子带电的主要原因:

(1)电离作用

(2)吸附作用

固体吸附剂优先选择吸附与它组成相关的离子,或者能够在固体表面上形成难电离或难溶解物质的离子。“相似相吸原理”

【例】电泳实验中观察到胶粒向阳极移动,此现象表明:

a.胶粒带正电

b.胶核表面带负电

c.胶团扩散层带正的净电荷

d.ζ电势相对于溶液本体为正值。

5.5 溶胶的稳定性和聚沉

5.5.1 溶胶的稳定性

溶胶稳定的主要原因:

(1)胶粒间同种电荷的排斥作用

(2)胶粒的溶剂化作用

(3)胶粒的布朗运动

(1) 动力学稳定性:布朗运动使胶粒不沉降。

(2) 溶剂化作用:使胶粒和反离子周围形成溶剂化膜。

(3 )聚集稳定性:溶胶能稳定存在的最重要的原因是胶粒之间存在静电排斥力,而阻止胶粒的聚沉,ζ电势越大,静电排斥力越大,所以ζ电势的数值可以衡量溶胶的稳定性,ζ越大,表明溶胶越稳定。

不稳定性:胶粒表面积大,表面能大,体系可自动聚集降低表面能,溶胶是热力学的不稳定体系。

5.5.2 溶胶的聚沉

定义:分散质粒子合并变大,最后从分散剂中分离出来的过程称为聚沉或凝结。溶胶聚沉后外观呈现浑浊。

促使胶体聚沉的方法有:

(1) 加入电解质的聚沉作用

电解质聚沉的主要原因:

①中和了胶粒的电荷

②破坏了胶粒的溶剂化膜

(2) 温度对溶胶稳定性的影响

加热能破坏胶体的主要原因:

胶粒运动加剧,碰撞机会增多。

(3) 溶胶的相互聚沉

聚沉的主要原因: 胶粒所带电荷被中和。

应用:明矾的净水作用:明矾溶于水,水解形成Al(OH)3溶胶,结构为

{[Al(OH)3]m﹒n Al3+﹒(n-x)SO42-}2 x+﹒x SO42-;

胶粒带正电,而天然水中的悬浮粒子一般带负电荷。

注意:胶体的聚沉是不可逆的。

【补充】加入电解质聚沉的原因:加入电解质后,吸附层的反离子增多,胶粒所带电荷大大减少,排斥力减弱,使胶粒合并成大颗粒而聚沉。

电解质的聚沉能力大小常用聚沉值来表示。

聚沉值:使一定的溶胶在一定的时间内开始聚沉所需的电解质的最低浓度称为聚沉值。单位:m mol · L-1

聚沉值大,表示该电解质的聚沉能力小,聚沉值与聚沉能力成倒数关系。

聚沉能力主要取决于能引起溶胶聚沉的反离子电荷数(即化合价数),离子带电荷越高,其聚沉能力越强

一般来说聚沉能力(同种电荷):

三价离子>>二价离子>>一价离子

聚沉值与反离子所带电荷的关系

①与胶粒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的电解质,会中和掉胶粒表面的电荷,造成聚沉。

②与相反电荷溶胶混合。

聚沉能力:

正离子:价态越高,体积越大,聚沉能力越大。

负离子:价态越高,体积越小,聚沉能力越大。

5.6 高分子溶液和乳状液

5.6.1 高分子化合物溶液的特性

1、高分子化合物的分子量可达几百万,长度可达几百纳米,但截面积只相当于一个普通分子大小。

2、是单个分子分散的单相体系,是真溶液,溶解过程是自动的,也是可逆的,是热力学的稳定体系。

3、无丁达尔效应因为高分子化合物分子中含有大量的亲水基团(-OH,-COOH、-NH2 ),溶剂化作用强,溶质与溶剂间无界面。

盐析作用

原因:大量的亲水基团与水有强烈的溶剂化作用,在水中形成很厚的水化膜。对高分子化合物要加入大量的电解质,才能破坏其水化膜而使之凝结出来。

定义: 盐析是可逆的,当加入大量水以后,沉淀将溶解。

高分子化合物对溶胶的保护作用:

【例】:Fe(OH)3溶胶,加入白明胶(高分子化合物溶液)后再加电解质不易聚沉。

敏化作用:在溶胶中加入极少量的某种高分子化合物,可使溶胶产生絮状沉淀,此现象称为敏化作用。

保护作用示意图敏化作用示意图

5.6.2 乳状液

定义:一种液体分散在另一种不相溶的液体中形成的体系称为乳状液。其中一种液体通常是水,另一种则称为油(一切不溶于水的有机液体统称为油。)。液~液粗分散体系。

类型:

1. 水包油(O/W):水是分散剂,油是分散质。

如:牛奶、油包水(W/O):油是分散剂,水是分散质。如:原油乳化剂决定乳浊液的类型。

乳化剂(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性质:

当它被加入到某一物质中后,能够显著降低其表面张力,从而使一些极性相差较大的物质也能相互均匀分散、稳定存在。

溶于水后能显著降低水的表面能(表面张力)的物质称为表面活性剂。乳化剂是一种表面活性物质。

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

由极性基团(亲水)(通常是一OH、一COOH、一NH2,=NH、一NH3+等基团构成)和非极性基团(疏水)(主要是由碳氢组成的长链或芳香基团所构成)两大部分构成。

从分子结构来看,其特点是具有双亲基团的物质:亲水基:如-OH,-COOH,-NH2,-SO3H 等,是极性部分,溶于水;憎水基(亲油性)如烷基、苯基等,是非极性部分,溶于油。

2. 水分散在“油”中形成的水/油型乳浊液,例如石油。

许多乳化剂都是表面活性物剂。因此,表面活性剂有时也称为乳化剂。可根据其亲和能力的差别分为亲水性乳化剂和亲油性乳化剂

常用的亲水性乳化剂有:钾肥皂、钠肥皂、蛋白质、动物胶等。

常用亲油性乳化剂有钙肥皂、高级醇类、高级酸类、石墨等。

教学手段与方法:多媒体演示

作业:P22: 1-3, 1-8, 1-13, 1-14, 1-22;

物质的其他状态

物质的其他状态 看到这个题目,你一定会毫不犹豫地说,物质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其实物质还有第四种状态,那就是等离子态。 我们知道,把冰加热到一定程度,它就会变成液态的水,如果继续升高温度,液态的水就会变成气态,如果继续升高温度到几千度,气体的原子会抛掉身上的电子,发生气体的电离化现象,物理学家把电离化的气体叫做等离子态。 在茫茫无际的宇宙空间里,等离子态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状态。宇宙中大部分发光的星球内部温度和压力都很高,这些星球内部的物质差不多都处于等离子态。只有那些昏暗的行星和分散的星际物质里才可以找到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物质。 就在我们周围,也经常看到等离子态的物质。在日光灯和霓虹灯的灯管里,在眩目的白炽电弧里,都能找到它的踪迹。另外,在地球周围的电离层里,在美丽的极光、大气中的闪光放电和流星的尾巴里,也能找到奇妙的等离子态。 除了等离子态外,科学家还发现了“超固态”和“中子态”。宇宙中存在白矮星,它的密度很大,大约是水的3600万到几亿倍。1 cm3白矮星上的物质就有100 kg~200 kg。为什么呢?原来,普通物质内部的原子与原子之间有很大的空隙,但是在白矮星里面,压力和温度都很大,在几百万个大气压的压力下,不但原子之间的空隙被压缩了,就是原子外围的电子层也被压缩了。所有的原子都紧紧地挤在一起,物质里面不再有什么空隙,因此物质密度特别大,这样的物质就是超固态。科学家推测,不但白矮星内部充满了超固态物质,在地球中心一定也存在着超固态物质。 假如在超固态物质上再加上巨大的压力,原子核只好被迫解散,从里面放出质子和中子。放出的质子在极大的压力下会跟电子结合成中子。这样一来,物质的结构就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原来是原子核和电子,现在都变成了中子。这样的状态就叫做“中子态”。 中子态物质的密度大得更是吓人,它比超固态物质还要大10多万倍。一个火柴盒那么大的中子态物质,就有30亿吨,要用96000台重型火车头才能拉动它。

物质的聚集状态与物质性质

物质的聚集状态与物质性质

第3章物质的聚集状态与物质性质 第1节认识晶体 【自学目标】 1.能区分晶体与非晶体,知道晶体的重要特征。 2.了解A1、A3 型密堆积。 3.知道晶胞是晶体的最小结构重复单元,能用切割法计算一个晶胞种实际拥有的微粒数。【自学助手】 1.晶体的特性是 。 2.的晶体称为离子晶体;的晶体称为金属晶体; 的晶体称为原子晶体;的晶体称为分子晶体。 3.因为金属键、离子键、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没有,所以组成金属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的微粒服从原理。

4.金属晶体的结构形式可归结为等径圆球的密堆积。其中,每一层都是最紧密堆积,也就是每个等径球与周围相接触。而层与层之间的堆积时有多种方式: 一种是“…ABAB…”重复方式,叫型的最密堆积,一种是“…ABCABC…”重复方式,叫型的最密堆积。 5.晶胞是晶体结构中最小的,是从晶体结构中截取下来的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 6.在晶胞中,平行六面体的顶点上的微粒为个晶胞共有;在面心上的微粒为个晶胞共有;在棱的中心上的微粒为个晶胞共有。【思维点拨】 【例题1】关于晶体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晶体中只要有阴离子就一定有阳离子B.在晶体中只要有阳离子就一定有阴离子C.离子晶体的熔点一定比金属晶体的高D.分子晶体的熔点一定比金属晶体的低 【解答】A正确。B不正确,在金属晶体中含金属阳离子而不含阴离子。C不正确,金属钨的熔点比所有的离子晶体高。D不正确,单质汞

在常温下为液态,而分子晶体碘、硫在常温下为固态。 【答案】A 【例题2】某离子晶体晶胞结构如图所示,X位于立方体的顶点,Y位于立方体的中心。试分析: (1)在一个晶胞中有个X,个Y,所以该晶体的化学式为_____ _____。 (2)晶体中距离最近的2个X与一个Y所形成的夹角∠XYX角度为________(填角的度数) 【解答】(1)Y的个数为1,X的个数为4×1/8=1/2,所以X︰Y=1︰2,化学式是XY2(2)X与Y之间的连线构成了正四面体,类似甲烷(CH4)的结构,所求的∠XYX等于甲烷中的键角,即109.5°。 【答案】(1)1;1/2;(2)109.5° 【自我检测】

物质的存在状态

第一章物质的存在状态 第一节物质和物质的存在状态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形态万千,大至天体、日月星辰,小到原子、电子等微粒,它们都是不依赖于人们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体。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物质的种类繁多,运动形式纷呈,它们使世界多彩多姿,充满活力。物质的运动形式多样,它们既服从共同的普遍规律,又各具特征。作为自然科学之一的化学,就是研究物质化学运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亦即研究那些具有一定质量、占有一定空间的实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以及伴随这些变化过程的能量关系的科学。 各种物质总是以一定的聚集状态而存在着。通常认为物质有4种不同的物理聚集状态,即气态、液态、固态和等离子态。物质处于什么状态与外界条件密切相关。在通常的压力和温度条件下,物质主要呈现气态、液态或固态。 物质处于不同状态时,在界面、密度、分子间距离、分子间吸引力、分子运动情况、能量等方面的差别,使其各具特征。就目前而言,人们对物质状态性质的认识,气体较为充分,固体次之,液体最差,等离子体正处于探索研究之中。 对任何物质来说,当改变外界条件(如温度、压力等)时,其存在状态亦发生变化。尽管这种变化是物理变化,但它常与化学变化相伴随,进而对物质的化学行为产生影响。因此,学习和了解物质各种存在状态的内在规律,不仅可以说明许多物理现象,而且可以解决众多的化学问题。 随着温度的升高,物质的聚集状态由固态变为液态,再变为气态。若再进一步升高温度,部分粒子将发生电离,当电离部分超过一定限度(大于0.1%),此种状态物质的行为主要取决于离子和电子间的库仑力。由于带电离子的运动受电子磁场的影响,而使其成为导电率很高的流体,这种流体与固态、液态、气态的性质完全不同,而被称为物质的第四态。这种状态的物质中负电荷总数等于正电荷总数,宏观上呈电中性,所以又称为等离子体。 在地球上,自然界的等离子体比较少见,这是因为地球表面温度太低,不具备等离子体产生的条件。不过在特殊条件下,地球上也能产生等离子体。例如夏天的闪电就是空气被电离而产生的瞬时等离子体在发光。又如人工放电、加热、辐射,也可以引起分子或原子电离而形成等离子体。 在日常生活中也常遇到等离子体,如日光灯中的放电,霓虹灯中的放电等。此外,受控核聚变产生的高温等离子体,某些化学反应燃烧中产生的燃气等离子体,紫外线和X一射线、辐射电离以及气体激光等产生的等离子体都属子人工产生的等离子体。 与地球上的情况完全相反,在宇宙中约有99.9%以上的物质处于等离子态。在恒星内部,电离由高温产生;在稀薄的星云和星际气体内,电离由恒星的紫外辐射所引起。地球大气层上层受太阳辐射的作用而形成的电离层也是由等离子体组成,远距离的无线电通讯就依靠这个电离层。由此可见等离子体是宇宙中物质存在的普通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1.1《物质的聚集状态》参考教案

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第3课时物质的聚集状态 学习目标: 1. 知道物质的聚集状态以及聚集状态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2. 了解影响气体体积的主要因素,初步学会运用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 3.掌握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 学习重点: 气体摩尔体积的理解,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 学习难点: 气体摩尔体积概念的建立,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接触的物质并不是单个原子或分子,而是它们的聚集体。物质的聚集状态主要有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物质在不同的温度和压强下,可以呈现不同的状态。例如常温常压下,水呈现三种状态,液态的水、固态的冰和气态的水蒸气。那么,同学们还知道哪些物质存在不同的聚集状态? 讨论并归纳]二氧化碳和干冰;氧气和贮存在钢瓶里的液氧;固态的钢铁和液态的钢水、铁水等。 二、推进新课 教学环节一:物质的聚集状态 板书]一、物质的聚集状态 1、常温常压下,物质存在三种状态:气态、液态和固态。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固体有一定的形状,液体没有一定的形状,但有固体的体积,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气体容易被压缩,固体、液体不容易被压缩。为什么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的某些性质存在差异?这与物质的微观结构特点有何联系? 归纳]物质的状态,主要与构成物质的微粒的运动方式、微粒之间的距离有关。 展示]图片1

讨论]根据图片,归纳整理出不同聚集状态的物质的特征。 归纳]固体:排列紧密,间隙很小,不能自由移动,只能在固定位置上振动,有固定的形状,几乎不能被压缩。 液体:排列较紧密,间隙较小;可以自由移动,没有固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不易被压缩。 气体:间距很大,排列无序;不规则,可以自由移动,没有固定的形状,容易被压缩。 投影]不同聚集状态物质的结构和性质 交流与讨论]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道,1 mol任何微粒的集合体所含的微粒数目都相等,约为6.02×1023个,1mol微粒的质量往往不同。那么,1mol物质的体积是否相同呢? 提问]1mol任何物质的质量,我们都可以用摩尔质量做桥梁把它计算出来。若想要通过质量求体积,还须怎样才能达到目的呢? 回答]还需知道物质的密度! 提问]请写出质量(m)体积(V)密度(ρ)三者之间的关系,ρ= m/V] 下面,我们根据已有的知识,来填写下表。 注:质量与体积栏内的数值由学生填写。 展示]1、已知下列物质的密度,计算1mol这些物质的体积,并填空。

物质聚集状态

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3) 【学海导航】 1. 了解物质的聚集状态以及聚集状态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2. 理解影响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 3. 理解气体摩尔体积概念,以及与气体,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 【学习方法】通过课堂老师的讲解,课前、课后多看书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学习过程】 〖问题创设1〗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固体有一定的形状,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固定的体积; 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气体容易被压缩,而固体、液体不宜被压缩。 为什么固体、液体和气体物质的某些性质存在差异?与这些物质的微观结构有何 联系? 1问题创设2〗通过前面学习,知1mol不同物质的质量不同,那么,1mol不同物质的体 积是否相同?。 二■影响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 1 ?因素:①条件(温度、压强);②微粒数目多少;③微粒本身大小;④微粒间的距离

等。 2. 在一定温度和压强时: (1) 1moL 固体或液体体积 主要决疋于 由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体积 (2) (1) 1moL 气体体积 主要决疋于—— 而气体 ___________ 三■气体摩尔体积 1、 定义:将 ____________ 气体所占的体积称为气体摩尔体积,用符号“ 2、 注意点:①研究对象为气体;②单位 为 3、 气体体积(V)、气体摩尔体积(Vm)、物质的量(n)三者关系: 【例1】13. 0g 锌与足量的稀盐酸完全反应,最多可收集到多少体积(标状)的氢气? 【练习1】计算在标况下,至少需要多少体积的氢气与足量的氧气反应才能生成 18g 水。 〖思考〗 使用22.4 L ? mol — 1应注意哪些问题?请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改正。 (1)在标准状况下,1mo1H 2SO 4的体积约是22.4 L 。 ⑵1molCO 2的体积约为22.4 L 。 (3) 1molCO 2和ImolCO 所含的分子数相同,所占的体积也相同。 (4) 标准状况下,02的体积约为22.4 L 。 ⑸1moIH 2在 20 C 时体积一定大于 22.4 L 。 (6) 1moIC0 2和CO 的混合气体在标准状况下,所占体积约是 22.4 L o (7) 当某气体的体积为 22.4 L 时,它一定处于标准状况下。 高一( )班 姓名 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 成绩 _________ ,所以 ”表示。 ;③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约

人教版高中化学高二选修五三章物质的聚集状态与物质性质复习课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中化学高二选修五三章物质的聚集状态与物质性质复习课教案 一、化学核心素养: 1.了解晶体的类型,了解不同类型晶体中结构微粒、微粒间作用力的区别。 2.了解晶格能的概念,了解晶格能对离子晶体性质的影响。了解分子晶体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3.了解原子晶体的特征,能描述金刚石、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4.理解离子键的形成,能根据离子化合物的结构特征解释其物理性质。 5.理解金属键的含义,能用金属键理论解释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了解金属晶体常见的堆积方式。了解晶胞的概念,能根据晶胞确定晶体的组成并进行相关的计算。 二、教学过程: 专题一晶体类型的结构和性质 1.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2.四类晶体的结构和性质比较 题型一、晶体类型的判断 例1四种物质的一些性质如下表:

晶体类型:单质硫是__________________晶体;单质硼是__________晶体;氯化铝是__________________晶体;苛性钾是____________晶体。 题型二、晶体熔、沸点的比较 例2下列各组物质的沸点按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的是 A.NH3、CH4、NaCl、Na B.H2O、H2S、MgSO4、SO2 C.CH4、H2O、NaCl、SiO2 D.Li、Na、K、Rb、Cs 1.不同类型晶体熔、沸点的比较 一般来说,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金属晶体(除少数外)>分子晶体。金属晶体的熔、沸点有的很高,如钨、铂等;有的则很低,如汞、铯、镓等。 2.同种类型晶体熔、沸点的比较 (1)原子晶体 一般来说,对结构相似的原子晶体来说,键长越短,键能越大,晶体的熔、沸点越高。例如:金刚石>二氧化硅>碳化硅>晶体硅。 (2)分子晶体 ①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晶体,一般相对分子质量越大,范德华力越大,熔、沸点越高。如I2>Br2>Cl2>F2;SnH4>GeH4>SiH4>CH4。 ②组成和结构不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接近),分子的极性越大,范德华力越大,熔、沸点越高。如CO>N2。 ③同类别的同分异构体,支链越多,熔、沸点越低。如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 ④若分子间存在氢键,则分子间作用力比结构相似的同类晶体大,故熔、沸点较高。如HF>HI;NH3>PH3;H2O>H2Te。 (3)离子晶体 一般来说,离子所带的电荷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小,离子键越强,离子晶体的熔、沸点就越高。如NaCl>CsCl;MgO>MgCl2。 (4)金属晶体 金属阳离子所带电荷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小,其金属键越强,金属熔、沸点越高。如Al>Mg>Na。 提醒(1)某些离子晶体的熔点高于某些原子晶体的熔点。如MgO(2 800 ℃)>SiO2(1 713 ℃)。 (2)某些分子晶体的熔点高于某些金属晶体的熔点。如碱金属熔点较低。 (3)个别金属的熔点高于某些原子晶体的熔点。如钨(3 410 ℃)> SiO2(1 713 ℃)。

四川大学无机化学答案 第1章 物质的聚集状态

第1章 物质的聚集状态 1-1 答:理想气体状态方程适合于高温低压的条件,只有在高温低压条件下,气体分子间距离大,气体所占的体积远大于分子本身体积,使得分子间作用力和分子本身的体积可以忽略不计时,实际气体的存在状态才接近理想气体。实际气体的Van der Waals 方程是考虑了实际气体分子自身体积和分子间作用力,对压强和体积进行了修正。 1-2 答:当压强接近0Pa 时,气体接近理想气体状态,故可用m 01=lim(p P R V T →)或0lim()P M RT P ρ→=来计算R 和M ,如果压强不趋近于0,则要用实际气体的状态方程式。 1-3 答:某组分B 的分体积定义为混合气体中某组分B 单独存在并且同混合气体的温度和压强相同时所具有的体积V B 。 分体积定律:当温度压力相同时,混合气体的总体积等于各组分分体积之和。 组分B 的体积分数与其摩尔分数是数值上相等的关系。 1-4答: (1). 错,在压强一定时才成立。 (2). 错,在标准状态下,一摩尔气体的体积才是22.4L 。 (3). 对。 (4). 错,根据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式,组分的压强温度体积中两者确定时它的状 态才确定,所以一者发生变化另一者不一定发生变化。 1-5 答:饱和蒸气压是指蒸发出的分子数和进入液体的分子数相等时达到平衡状态时蒸气的压强。压强反应的是单位面积处的气体的压力,所以蒸气压液体上方的空间大小无关,由于温度越高,逸出的分子越高速度越快,所以温度会影响蒸气压的大小。实际上饱和蒸气压是液体的重要性质,它仅与液体的本质和温度有关。 1-6 答:晶体与非晶体的基本区别是组成晶体的质点排列是否有规律,质点排列有规律为晶体,无规律为非晶体。 晶体可以分为金属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几种类型。 物理特性:由于不同晶体质点间的作用力强度不同,共价键>离子键>分子间作用力(金属键的强度不确定,但一般都比分子间作用力强),所以晶体的熔点沸点硬度一般是原子晶体>离子晶体>金属晶体>分子晶体,导电性主要是金属晶体,但离子晶体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导电。 1-7说明: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基本应用。 解:273.15K 、p θ 下,pV nRT = 33110V m -=?,32.8610m kg -=?,

物质的聚集状态教案

物质的聚集状态 学习目标:1、知道固、液、气态物质的一些特性 2、了解影响物质体积的因素 3、初步掌握并运用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学习难点:影响体积的因素 学习重点: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和相关公式 [导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肉眼可以看到的宏观物质具有不同的聚集状态,常见的状态有哪些? [学生]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和固定的熔点 固态如氯化钠、纯碱、冰。。。 讲解:非晶态物质:没有固定的熔点,一般也物质的聚集状态液态不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如石蜡、玻璃、。。。 气态 [讲述]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固体有一定的形状,液体没有固定形状,但有固定的体积,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气体易被压缩,而固体和液体不易被压缩。 [问题探究1] 为什么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会存在某些性质差异?这与物质的微观结构有何联系? 【讲解】物质的性质是由微观结构决定的,固液气三态究竟有怎样的结构呢? 同学们请看书本p10表1-3 [Ppt]表1-3 气液固三种微粒运动情况 [过渡]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1摩尔任何微粒数目都相同,而1摩尔微粒的质量往往不同。那么1摩尔物质的体积是否相同呢?接下来我们做课本11页的交流与讨论,请以四人一小组为单位填好下面表1-4。 请同学汇报答案 [讨论]你们能从这张表中得出哪些信息? 提示:物质的量相同的固体微粒体积相同吗,液体微粒和气态微粒呢? [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 【ppt】结论:1.在相同的条件下,等物质的量的固体或液体的体积一般是不同的. 2.在相同的条件下,1摩上述气体的体积都大致相同.

[问题探究2]为什么相同条件下1mol不同固体、液体所具有的体积不同,但不同气体的体积却是相同的? [Ppt] 气液固微粒排列形式, 引导观察,让其总结出决定因素 [提示] 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有那些? [学生] [板书] 一.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 1.微观 ①微粒的数目 ②微粒的大小 ③微粒间的平均距离。 [分析] 1.从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三个因素可以看出1mol不同固体、液体物质所含粒子数是相同的,粒子间的距离又是非常之小的,因此固体或液体物质的体积主要决定于微粒的大小.由于构成不同物质的微粒大小是不同的,所以它们的体积也就各不相同. 【Ppt】引导观察气体微粒的分布情况 2.气体微粒的大小相对于微粒间的平均距离可以忽略不计,1mol气体的体积主要决定于微粒间的平均距离 【Ppt】微粒间的平均距离由温度和压强决定。 [Ppt]P、T 对气体体积的影响示意图 当温度和压强一定时,不同气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大约相等,所以1mol气体的体积大致相同 [板书]2.宏观:压强和温度 【结论】比较体积大小,必须要说明在相同条件(相同的温度和压强) [提问]大家回忆一下摩尔质量的是怎样定义的,想想气体摩尔体积又应该如何定义呢? 学生 [板书]+ [Ppt] 二. 气体摩尔体积 1.概念:单位物质的量气体所占的体积 2.符号:Vm,单位:L/mol或m3/mol

物质的聚集状态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被冷却到00C以下时变成冰,是因为水分子从液体变成了固体 B.所有物质在温度变化时都能表现出三态变化 C.不降低温度,只增大压强,也可能使物质从气体变成液体 D.物体能够热胀冷缩是因为构成物体的微粒能够热胀冷缩 2.下列变化中,能使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的距离变大的是() A.升温 B.降温 C.加压 D.减压 3.现有下列各项关于不同状态的物质属性的描述:①构成微粒间有较小空隙,②构成微粒 可以自由移动,③没有固定形状,④不易被压缩。某物质具备下列哪种组合的属性能够判断该物质为液体() A.①和④ B.②和③ C.①和③ D.②和④ 4.现有下列四种因素:①温度和压强②所含微粒数③微粒本身大小④微粒间的距离, 其中对气体物质体积有显著影响的是() A.只②③④ B.只②④ C.只①③④ D.①②③④全部 5.下列因素中,决定固体物质或液体物质体积的主要因素是()对气体物质的体积无 明显影响的是() A.温度和压强 B.所含微粒数目 C.微粒本身大小 D.微粒之间的距离 6.下列说法中不能成立的是() A.1mol某种物质的质量称为该物质的摩尔质量 B.1mol某种物质的体积称为该物质的摩尔体积 C.固体和液体的摩尔体积各不相同 D.气体摩尔体积都约为22.4L/mol 7.448mL某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质量为1.28g,该气体的摩尔质量约为() A.64g B.64 C.64g·mol-1 D.32g·mol-1 8.在标准状况下,100mL某气体的质量为0.125g,则该气体可能是下列物质中的() A.氨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一氧化碳 9.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1体积X 2气体与3体积Y 2 气体化合生成2体积气体化合物,则该 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A.XY 3B.XY C.X 3 Y D.X 2 Y 3 10.某混合气体由N 2和CH 4 组成,测得该混合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为0.82lg/L,则混合 气体中N 2和CH 4 的体积比为() A.1∶1 B.1∶4 C.1∶2 D.2∶1 1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在同温同压下,1摩尔固体或液体的体积各不相同 B.在同温同压下,不同气体的摩尔体积都大致相同 C.气体摩尔体积约为22.4L/mol D.只有在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才约为22.4L/mol 12.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在标准状况下,1mol单质溴的体积约为22.4L B.在标准状况下,氧气的气体摩尔体积约为22.4L C.常温常压下,1mol氢气的体积为22.4L D.常温常压下,1mol氧气的质量为32克 13.等物质的量的氢气和氦气在同温同压下具有相等的() A.原子数 B.体积 C.质子数 D.质量

物质结构与物质状态

物质结构与物质状态 (总分:34.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总题数:34,分数:34.00) 1.下列媒体中出现的说法科学的是( )。 A.本饮料纯属天然,绝对不含化学物质 B.新粉刷过石灰浆的房间释放出CO2,严禁入内 C.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D.易燃易爆的车间严禁穿化纤类衣服 (分数:1.00) A. B. C. D. √ 解析: 2.Mn2+的外层电子排布是( )。 A.3s23p63d34s2 B.3d5 C.3s23p63d5 D.3p63d5 (分数:1.00) A. B. C. √ D. 解析: 3.( )是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原则。 A.能量最低原 B.暴力不相容原理 C.洪特规则 D.以上三者都应遵循 (分数:1.00) A. B. C. D. √ 解析: 4.( )是描述原子轨道形状,并在多电子原子中决定电子能级的次要因素。A.磁量子数 B.自旋量子数 C.主量子数 D.角量子数 (分数:1.00) A. B.

C. D. √ 解析: 5.保持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 )。 A.碳原子和氧原子 B.二氧化碳分子 C.氧原子 D.碳原子 (分数:1.00) A. B. √ C. D. 解析: 6.下列各组的两个变化都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酒精的挥发;酒精的燃烧 B.电解水;氢气燃烧 C.硝酸钾加热熔化;水结冰 D.工业制氧气,实验室制氧气 (分数:1.00) A. B. √ C. D. 解析: 7.某物质具有较低的熔点和沸点,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又不导电,这种物质可能是( )。A.离子晶体 B.过渡型晶体 C.金属晶体 D.非极性分子晶体 (分数:1.00) A. B. C. D. √ 解析: 8.下列卤化氢分子极性大小顺序正确的是( )。 A.HF>HCl>HBr>HI B.HI>HBr>HCl>HF C.HF>HI>HBr>HCl D.HCl>HBr>HI>HF (分数:1.00) A. √ B. C. D. 解析: 9.下列关于物质内部范德华力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极性分子间没有色散力 B.极性愈强的分子之间取向力愈大

高一化学:物质的聚集状态

物质的聚集状态 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知道不同聚集状态物质的一些特性,根据物质的存在状态进行分类,知道固、液、气态物质的一些特性。 2.了解影响气体体积的主要因素,初步学会运用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 3.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物质的存在状态,在原有基础上提升对化学物质的认识,同时为后续内容的学习打好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理解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三、设计思路 本课时设计先从学生熟悉的“三态”这一宏观特征引入,探究影响物质体积的微观原因,让学生体验从宏观到微观的研究方法,从而引出“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通过一定的讨论、辨析,初步理解“气体摩尔体积”这一重要概念。四、教学过程 [导入]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物质丰富多彩,例如自由流动的空气、香气扑鼻的咖啡、晶莹剔透的水晶等等。这些物质都是由大量原子、分子、离子等微观粒子聚集在一起构成的。 物质有哪些常见的聚集状态呢?气态、液态和固态。 不同状态的物质物理性质上有哪些差异?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固定的体积,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气体容易被压缩,而固体、液体不易被压缩。 为什么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之间存在这些差异?如何解释这种差异呢?结构决定性质。 指导学生阅读、分析教材表1-3,形成认识:由于微观结构上的差异,三种不同聚集状态的物质各有独特的性质。 [过渡]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1 mol任何物质的粒子数目都相等,

约为6.02×1023个,1 mol物质的质量若以克为单位,在数值上等于构成该物质的粒子的相对原子(分子)质量。那么,1 mol物质的体积有多大呢? 若已知物质摩尔质量,即1 mol物质的质量,要知道其体积,还需要什么条件?密度。 由于气体的体积受温度和压强的影响较大,要比较1mol不同物质的体积,我们需要规定为同一温度和同一压强,化学上将0℃,1.01×105Pa规定为标准状况。 完成表格(标准状况下1mol不同物质的体积) [结论] 1. 1 mol不同的固态或液态物质,体积不同。 2. 在相同状况下,1 mol气体的体积基本相同。 3. 1 mol固体和液体的体积较小,1mol气体的体积较大。 [讨论] 1.为什么固体或液体的体积较小,而气体较大? 2.为什么相同状况下1mol固体或液体的体积不相同?而1mol气体的体积相同? 3.物质体积即物质所占据空间的大小取决于哪些微观因素? 4.不同状态的物质体积主要取决于什么因素? 5.从微观角度看,温度和压强的改变对气体分子有何影响? 影响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

1第一章物质的聚集状态 习题答案

习题 1下列各小题中,答案正确的是 (1)对于实际气体,处于下列哪种情况时,其行为与理想气体相近。 A.高温高压B.高温低压C.低温高压D.低温低压 (2) 在温度为T的抽空容器中,加入0.3molN2、0.1molO2、0.1molAr,容器总压为100kPa,此时O2的分压为 A.20kPa B.40kPa C.60kPa D.100kPa (3)在温度、体积都恒定的容器中,有0.65mol理想气体A和0.35mol理想气体B,若向容器中再加入0.5mol理想气体C,则气体B的分压和分体积是 A.p B不变,V B不变B.p B不变,V B变小 C.p B变小,V B不变D.p B不变,V B变大 (4)下列溶液中凝固点最低的是 A.0.1mol的糖水B.0.01mol的糖水 C.0.001mol的甲醇水溶液D.0.0001mol的甲醇水溶液 (5)1mol蔗糖溶于3mol水中,蔗糖水溶液的蒸气压是水蒸气压的多少 A.1/4 B.1/3 C.1/2 D.3/4 (6)、298K时G和H两种气体在某一溶剂中溶解的亨利系数为k G和k H,且k G>k H,当A和B的压力相同时,在该溶剂中溶解的量是( ) A.G的量大于H的量B.G的量小于H的量C.G的量等于H的量2.计算273.15K、100kPa时甲烷气体(视作理想气体)的密度。 3.某地空气中含N2、O2和CO2的体积分数分别为0.78、0.21和0.01,求N2、O2和CO2的摩尔分数和空气的平均摩尔质量。(空气可视作理想气体) 4.某气体(可视作理想气体)在202.650kPa和27℃时,密度为2.61 kg·m 3,求它的摩尔质量。

物质的状态及其变化

物质的状态及其变化 【名师解读】八年级物理精品导学学案 单元复习 知识树 思想方法 运用图像法描述物态变化 图像能形象直观地把物理现象或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在物态变化中常用时间表示横坐标,用温度表示纵坐标,其中时间的长短表示放热或吸热的多少. 【例1】如图结1-1所示,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质量相等,加热过程中,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等,从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可以判断 A.甲、丙是晶体,乙是非晶体 B.乙是晶体,甲、丙是非晶体 c.乙是非晶体,甲的熔点比丙低 D.乙是非晶体,甲的熔点比丙高 图结1-1 思路与技巧该图像反映了固体吸热熔化时温度的变化情况,其中甲、丙两物质表现出一段时间内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的物征,可推断,甲、丙是晶体;由图知甲的熔点t1,丙的熔点t2,t1>t2.

说明甲的熔点比丙高. 答案A、D. 举一反三 1已知一定质量的水加热时,其温度与时间关系如图结1-2中实线A所示,若其他条件不变,仅将水量增加,则温度与时间的曲线是 A.E曲线 B.c曲线c.D曲线D.B曲线 图结1-2 2室内温度为20℃,此时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下图结1-3中哪幅图正确反映了温度计读数随时间的变化 图结1-3 运用熔点及沸点分离物质或进行材料选择 分离不同固体或液体,可利用其熔点或沸点不同,运用加热的方法.使熔点低的先熔化分离,或沸点低的先大量汽化分离. 材料的选择应考虑熔点沸点.选择不易熔化的材料应考虑高熔点,选择不易凝固的液体应考虑低凝固点,选择不易沸腾的液体应考虑高沸点. 【例2】在标准大气压下,液态氧、氮、氦的沸点分别是-183℃,-196℃,-269℃.若从液态空气中提取这些气体,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而被分离出来的顺序依次是:

常见物质的颜色的状态

一、常见物质的颜色的状态 1、白色固体:氧化镁MgO、五氧化二磷P 2O 5 、氧化钙CaO、氢氧化钠NaOH、 氢氧化钙Ca(OH) 2、氯酸钾KClO 3 、氯化钾KCl、碳酸钠Na 2 CO 3 、氯化钠NaCl 无水硫酸铜CuSO 4、氯化银AgCl 硫酸钡BaSO 4 氢氧化镁Mg(OH) 2 碳酸钙CaCO 3 等 2、银白色固体:铁Fe、镁Mg、铝Al、银Ag(汞Hg为银白色液态) 3、黑色固体:石墨C、炭粉C、铁粉、氧化铜 CuO、二氧化锰MnO 2、四氧化三铁Fe 3 O 4、 。 4、高锰酸钾KMnO 4为暗紫色 5、红色固体:铜Cu、氧化铁Fe 2 O 3 、氧化汞HgO、红磷P 6、硫S:淡黄色 7、碱式碳酸铜 Cu 2(OH) 2 CO 3 为绿色 8、溶液的颜色:凡含Cu2+的溶液呈蓝色;凡含Fe2+的溶液呈浅绿色;凡含Fe3+的溶液呈黄 色,其余溶液一般无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二、常见物质的颜色、气味和状态 1、具有刺激性气体的气体:氨气NH 3、二氧化硫SO 2 、氯化氢HCl(皆为无色) 2、无色无味的气体:氧气O 2、氢气H 2 、氮气N 2 、二氧化碳CO 2 、甲烷CH 4 、一氧化碳CO 2、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盐酸、硝酸、醋酸。 3、酒精为有特殊气体的液体。 三、常见物质的有毒的物质 1、有毒的气体:CO SO 2 NO 2 等 2、有毒的液体:甲醛、水银等 3、有毒的固体:亚硝酸钠NaNO 2 等 4、有毒的离子:铜离子、汞离子、钡离子等 四、物质的溶解性 1、盐的溶解性 含有钾、钠、硝酸根、铵根的物质都溶于水 含Cl-的化合物只有AgCl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SO42-的化合物只有BaSO4不溶于水,CaSO4Ag2SO4微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含CO32-的物质只有K2CO3、Na2CO3、(NH4)2CO3溶于水,MgCO3微溶于水,其他都不溶于水 2、碱的溶解性 溶于水的碱有:氢氧化钡、氢氧化钾、氢氧化钠和氨水,氢氧化钙微溶于水、其他碱不溶于水。难溶性碱中Fe(OH)3是红褐色沉淀,Cu(OH)2是蓝色沉淀,其他难溶性碱为白色。(包括Fe(OH)2)注意:沉淀物中AgCl和BaSO4 不溶于稀硝酸, 其他沉淀物能溶于酸。如:Mg(OH) 2Fe(OH)3 Cu(OH)2CaCO 3 BaCO 3 Ag 2 CO 3 等 3、大部分酸及酸性氧化物能溶于水,(酸性氧化物+水→酸)大部分碱性氧化物不溶于 水,能溶的有: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钙、氧化钠(碱性氧化物+水→碱) 五、化学之最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 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5、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 6、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活动性最强的金属是钾。 7、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8、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 9、导电性最强的金属是银。10、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 11、熔点最小的金属是汞。1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13、组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14、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铁。15、最早利用天然气的是中国;中国最大煤炭基地在:山西省;最早运用湿法炼铜的是中国 (西汉发现[刘安《淮南万毕术》“曾青得铁则化为铜”()、宋朝应用);最早发现电子:英国的汤姆生 ...;最早得出空气是由N2和O2组成的是法国的拉瓦锡 ...。

物质有几种状态

物质有几种状态 看到这个题目,你一定会毫不犹豫地说,物质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其实物质还有第四种状态,那就是等离子态。 我们知道,把冰加热到一定程度,它就会变成液态的水,如果继续升高温度,液态的水就会变成气态,如果继续升高温度到几千度,气体的原子会抛掉身上的电子,发生气体的电离化现象,物理学家把电离化的气体叫做等离子态。 在茫茫无际的宇宙空间里,等离子态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状态。宇宙中大部分发光的星球内部温度和压力都很高,这些星球内部的物质差不多都处于等离子态。只有那些昏暗的行星和分散的星际物质里才可以找到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物质。 就在我们周围,也经常看到等离子态的物质。在日光灯和霓虹灯的灯管里,在眩目的白炽电弧里,都能找到它的踪迹。另外,在地球周围的电离层里,在美丽的极光、大气中的闪光放电和流星的尾巴里,也能找到奇妙的等离子态。 除了等离子态外,科学家还发现了“超固态”和“中子态”。宇宙中存在白矮星,它的密度很大,大约是水的3 600万到几亿倍。1 cm3白矮星上的物质就有100 kg~200 kg。为什么呢?原来,普通物质内部的原子与原子之间有很大的空隙,但是在白矮星里面,压力和温度都很大,在几百万个大气压的压力下,不但原子之间的空隙被压缩了,就是原子外围的电子层也被压缩了。所有的原子都紧紧地挤在一起,物质里面不再有什么空隙,因此物质密度特别大,这样的物质就是超固态。科学家推测,不但白矮星内部充满了超固态物质,在地球中心一定也存在着超固态物质。 假如在超固态物质上再加上巨大的压力,原子核只好被迫解散,从里面放出质子和中子。放出的质子在极大的压力下会跟电子结合成中子。这样一来,物质的结构就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原来是原子核和电子,现在都变成了中子。这样的状态就叫做“中子态”。 中子态物质的密度大得更是吓人,它比超固态物质还要大10多万倍。一个火柴盒那么大的中子态物质,就有30亿吨,要用96 000台重型火车头才能拉动它。

物质的聚集状态(详细资料)

物质的聚集状态 一、物质的聚集状态 物质的聚集状态主要有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不同聚集状态物质的特性为: 【知识拓展】①固体的构成粒子(分子、原子或离子)不能自由移动,但在固定的位置上会发生振动。 ②溶液中的粒子及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气体粒子能自由移动。 ③固体可以分为固体可以分为晶体和非晶态物质。 二、1mol不同物质体积的比较 三、影响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 1.物质体积的大小取决于构成这种物质的粒子数目、粒子的大小和粒子间的距离三个因素。 1mol任何物质中的粒子数目大致相同的,即为6.02×1023。因此1mol物质的体积大小主要决定于构成物质的粒子大小和粒子间距离。 2.固体和液体物质:①内部紧密堆积,体积主要由粒子大小决定;②内部紧密堆积,改变温度、压强对体积影响不大;③1mol不同固体、液体的体积不相等。 3.气态物质:①分子间的距离比分子本身的体积大得多(约相差10倍),气体的体积主要由分子间的距离决定;②体积受温度、压强影响大;③同温同压下,同物质的量的气体体积基本相等。 【例1】下列有关气体体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各种气态物质体积的大小是由构成气体的分子大小决定 B.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各种气态物质体积的大小是由构成气体的分子数决定 C.不同的气体,若体积不同,则他们所含的分子数也不同

D.气体摩尔体积指1mol 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约为22.4L 【解析】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各种气态物质体积的大小由气体分子数目决定,A 错B 对;C 中未指明温度和压强,不能确定;D 应在标况下 【答案】B 四、气体摩尔体积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气体所占的体积,符号Vm ,单位是L/mol(L·mol -1)或m 3/mol 。 2决定气体摩尔体积大小的因素是 气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 ;影响因素是 温度、压强 。 3.标准状况是指 0℃、101kPa 时 的状况,标准状况下1mol 任何气体所占体积都约为22.4L 。即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约为22.4L ?mol -1。 4.气体的体积(V )与气体的物质的量(n )、气体摩尔体积(Vm )之间的关系 m m V n V 或n V V ?== 5.气体摩尔体积不仅适用于纯净的气体,还适用于混合气体。例:在相同条件(温度和压强)下,1molO 2和1mol 氧气和氢气的混合气体的体积相等。 【易错提醒】a.必须是气体物质,不适用于固体。液体;b.物质的量为1mol ;c.必须是标准状况;d.体积约为22.4L ;e.若1mol 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约为22.4L ,但外界条件不一定是标准状况。 【辨析】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mol 任何物质的体积在标准状况下都约为22.4 L 。× 只有气体 1mol 气体的体积约为22.4 L 。× 标准状况下 1mol 空气的体积在标准状况下约是22.4 L 。√ 任何气体的体积在标准状况约为22.4 L 。× 物质的量 标准状况下,n mol 任何气体的体积约为 22.4n L 。√ 标准状况下,22.4 L 任何气体约含6.02×1023个分子。√ 在某温度和压强时,若气体摩尔体积为 Vm L/mol, 则该条件下, n mol 任何气体的体积 约为 n ×Vm L 。√ 在同温同压下,若两种气体的均为1 L,则它们的物质的量相等,它们的质量也相等。 × 质量不相等 标准状况下,1molO 2和N 2混合气体的体积约为22.4L 。√ 22.4L 气体所含分子数一定大于11.2L 气体所含的分子数。× 在相同条件下 标准状况下,气体的摩尔体积都是22.4L 。× 约为 单位应为L/mol 只有在标准状况下,气体的摩尔体积才可能约为22.4L/mol 。× 不一定 【例2】判断下列叙述哪项正确( ) A. 标准状况下,1moL 任何物质的体积约为22.4L B.1mol 气体的体积约为22.4L C.1mol 氖气和1mol 氧气体积相同 D. 标准状况下,1mol 氖气和氯气混合气体(任意体积比)的体积约为22.4L 【分析】根据气体摩尔体积的定义,应注意对其有影响的两个重要条件:一是指气体体积,而非液体或固体的体积;二是在标准状况下,气体的摩尔体积的具体值为22.4L ?moL-1,而在不同温度和压强下,气体摩尔体积并不相同。注意审题、细心是解好化学题目的关键。 【答案】D

第一章 物质的聚集状态复习题

第一章 物质的聚集状态 一、选择题 1. 某温度下1mol · L -1糖水的饱和蒸气压为 p 1,1 mol · L -1的盐水的饱和蒸气压为p 2,则( ) A p 2 > p 1 B p 2 < p 1 C p 2 = p 1 D 无法判断 2. 有一半透膜,将水和某溶质水溶液隔开,其结果是 ( ) A 水向溶液渗透,并建立渗透平衡 B 溶液向水渗透,建立渗透平衡 C 水向溶液渗透,不能建立渗透平衡 D (A )、(C)都有可能,决定于溶液的浓度、盛水的量及使用的装置的大小 3. 质量分数为5.8%NaCl 溶液产生的渗透压接近:(M (葡萄糖):180g·mol -1,M (蔗糖):342 g·mol -1,M (NaCl ):58.5 g·mol -1) ( ) A 5.8%(g/g)蔗糖溶液 B 5.8%(g/g)葡萄糖溶液 C 2.0mol·L -1的蔗糖溶液 D 1.0mol·L -1葡萄糖溶液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当液体与其蒸气处于平衡时,蒸气的压力称为液体的饱和蒸气压 B 液体混合物的蒸气压等于各纯组分液体的蒸气压之和 C 非电解质稀溶液中某一液体组分的蒸气压等于它的相同温度下的饱和蒸气压与在 溶液中的摩尔分数之积 D 蒸气压的大小与容器体积的大小有关 5. 将0.45g 非电解质溶于30g 水中,使水的凝固点降低0.15℃,已知H 2O 的K f = 1.86 K · Kg · mol -1,则该非电解质的摩尔质量(g · mol -1)是 ( ) A 100 B 83.2 C 186 D 204 6. 饮水中残余Cl 2可以允许的浓度是2×10-6 g·mL -1, 与此相当的质量摩尔浓度为(M(Cl 2):71 g·mol -1) ( ) A 3×10-6 mol·kg -1 B 3×10-5 mol·kg -1 C 3×10-3 mol·kg -1 D 3 mol·kg -1 7. 若氨水的质量摩尔浓度为m mol·kg -1,则其中NH 3的摩尔分数为(M(NH 3):71 g·mol -1) ( ) A 18 /1000m B m m m +-]18/)171000[( C m m +)18/1000( D 不确定 8. 某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沸点为100.400℃,则其凝固点为(已知H 2O 的K f = 1.86 K · Kg · mol -1,K b = 0.52 K · Kg · mol -1) ( ) A -0.110℃ B -0.400℃ C -0.746℃ D -1.45℃ 9. 60℃时,180 g 水中溶有180 g 葡萄糖,已知60℃时水的蒸气压为19.9 kPa ,C 6H 12O 6的分子量为180,则此水溶液的蒸气压应为 ( ) A 1.81 kPa B 9.95 kPa C 15.9 kPa D 18.1 kPa 10. 室温时,下列溶液中,凝固点最低的是 ( ) A 0.01 mol·kg -1 Na 2SO 4 B 0.02 mol·kg -1 NaAc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