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4月复习题2013版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4月复习题2013版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4月复习题2013版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4月复习题2013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答案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是()

A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包括其继承者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B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C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D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理论体系。

2、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A 19世纪20年代

B 19世纪30年代

C 19世纪40年代

D 19世纪50年代

3、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是()

A《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B《资本论》的出版C《反杜林论》的出版D《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

4、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科学社会主义理论B政治经济学理论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阶级斗争学说

5、促成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辛亥革命B十月革命C五四运动 D 中国共产成立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理论成果是()

A大同思想B三民主义C毛泽东思想D邓小平理论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个伟大理论成果是()

A邓小平理论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C、科学发展观D毛泽东思想

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三个重要理论成果是()

A邓小平理论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C科学发展观D毛泽东思想

9、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

A理论联系实际B精读和泛读结合C早期著作和晚期著作结合D、马克思著作和毛泽东著作结合

10、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A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推翻资本主义制度C实现共产主义D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11、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历史观是()

A唯物史观B唯心史观C激变论D庸俗进化论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

A黑格尔B马克思C费尔巴哈D恩格斯E亚当·斯密

2、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

A、实用性B阶级性C科学性D实践性E革命性

3、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社会学C马克思主义政治学D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E科学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 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

B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C 19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D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

E德国古典哲学

5、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两个理论贡献是()

A创立唯物史观B创立阶级斗争学说C创立剩余价值学说D创立社会主义学说E创立科学是生产力的学说

6、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包括()

A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C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D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E马克思主义的表达方式

7、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B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C 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 D 18世纪

法国唯物主义

E 19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

8、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是()

A、生物进化论B相对论C量子力学D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E细胞学说

三、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特征是什么?(参看教材第3、13页)

2、简述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理论来源。(参看教材第7-9页)

3、简述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参看教材第12页)

4、简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参看教材第12-15页)

绪论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C

3、D

4、C

5、B

6、C

7、A 8B 9、A 10、A 11、B

二、多项选择题

1、BD

2、BD

3、ADE

4、CDE

5、AC

6、ABCD

7、AB

8、ADE

三、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特征是什么?(参看教材旧第3、13页,新同)

答:(1)马克思主义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及其后继者对它的发展即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第一,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第二,阶级性。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2、简述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理论来源。(参看教材旧第7-9页,新同)

答: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构成的“一块整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科学社会主义直接理论来源主是19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圣西门、欧文和傅立叶。

3、简述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参看教材旧第12页,新同)

答: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和方法论。列宁指出:“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第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列宁称其为“科学中的最大成果”。

4、简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参看教材第12-15页,新同)

答:马克思主义基本内容包括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主义理想四个方面。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国,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第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主义理想。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辩证的唯物论、唯物的辩证法)

一、单项选择题

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1、哲学是()

A人们对各种具体事物的看法 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义观点

2、哲学基本问题是()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D.主

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3、哲学上的两大阵营是指()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一元论和二元论

D.可知论和

不可知论

4、一切唯心主义的共同观点是()

A. 都认为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 B.都认为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 都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D. 都认为

世界是静止不变的

5、一切物主义都坚持()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 B.物质是运动的,运动形式具有多样性C.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

6、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A.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

B.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不同回

C.

对世界是否具有统一性的不同回答 D.对世界是否普遍联系的不同回答

7、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容上实现了()

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B.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C.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D.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8、否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观点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C.客观唯心主义 D.不可知论

9、主张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C.客观唯心主义 D.可知论

10、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

A.是否承认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是否承认阶

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D.是否承认上层建筑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1、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 )

A.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B.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C.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D.划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标准

12、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

准 D.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标准

1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

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

C、

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 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14、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彻底的唯心

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15、我国明朝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这种观点属于( )

A.形而上学观点

B.经验主义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16、“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这是一种()

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17、“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

A.客观唯心主义命题

B.主观唯心主义命题

C.庸俗唯物主义命题

D.机械唯物主义命题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18 物质的惟一特性是()

A.客观实在性

B.客观规律性

C.普遍联系

D.永恒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时空观、意识观

19 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错误在于()

A.否认物质是运动的

B.否认运动是绝对的

C.否认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否认运动

是物质的运动

20 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的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庸俗唯物主义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21.1 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会导致()

A.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

C.二元论

D.不可知论

21.2《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慧能的这种观点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运动观 B.客观唯心主义运动观C.形而上学运动观 D.庸俗唯物主义运动观

22.1 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的错误是( )

A.设想无物质的运动

B.设想无运动的物质

C.否认运动的绝对性

D.否认静止的相对性

22.2 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的静止是()

A.运动的一种偶然现象

B.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C.运动的外在表现

D.运动过程的结束

23 下列各项正确反映物质和运动关系的是( )

A.运动是内容,物质是其形式

B.运动是现象,物质是其本质

C.运动是暂时的,物质是

永恒的 D.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24 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物质和运动关系的是()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物质是运动的形式,运动是物质的内容

C.物质是运动的原因,运动是物质的结果

D.物质是运动的本质,运动是物质的现象

25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

A.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B. 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C. 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26 时间和空间是( )

A.物质的本质特性

B.物质的根本属性

C.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D.人们头脑中形成的观念

27 时间和空间是()

A、物质的唯一特性

B、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D、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

28 空间是()

A.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B.物质运动的持续性C.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D.物质运动的

顺序性

29 时间是()

A.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B.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C.人们整理感觉材料的形式

D.人们头脑中形成的观念

30 时间的特点是()

A.间断性

B.不可逆性

C.广延性

D.伸张性

31 空间的特点是()

A三维性B一维性C可知性D连续性

32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说的是()

A.时间的有限性 B.时间的客观性C.时间的不可逆性 D.时间的相对性

33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说()

A.意识是人脑自生的

B.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C.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D.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34 在意识本质的问题上,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

A.否认意识内容的客观性

B. 否认意识的主观特征

C.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D.否认意识对人脑的依赖性

35 意识的本质是()

A. 各种感觉的综合

B. 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C. 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D.“绝对精神”的体现

36 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意识本质的是()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C.意识是社会劳

动的产物 D.意识是人脑自生的一种形式

37 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

A.手脚分工

B.语言产生

C.生产劳动

D.社会交往

38 规律是()

A.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事物外部表面的偶然联系C.人们按需要制定的规则D人们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

39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是()

A. 加强宣传,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

B. 发动群众,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C. 发展教育,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

D. 认识规

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40“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就能办得到。”这种说法从哲学上看是()

A.坚持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B.坚持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C.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表现

D.坚持形而上学的表现

41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

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

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

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42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说的是世界万物()

A、是不是普遍联系的问题

B、是不是永恒发展的问题

C、是不是有一个共同本原的问题

D、是不是有共同规律的问题

43 哲学上的一元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有()

A.共同的发展规律

B.共同的发展过程

C.共同的本原

D.共同的形式

44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A.普遍性 B.物质性C.规律性 D.连续性

45 二元论的根本错误是()

A.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B.认为世界统一于原子C.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D.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46 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观点属于()

A.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法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D.宿命论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47 下列命题中,正确阐述了实践含义的是()

A.实践是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 B.实践是主观创造客观的活动 C.实践是主体改造客体的活动 D.实践是主体应

付环境的活动

48 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A.交通警察维持交通秩序 B. 医生给病人做手术C.农民收割庄稼 D.运动员参加体育比赛

49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从( )

A.主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B.客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C.生物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D.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50 中国明代的王守仁认为“一念发动处,便是行了”。这是一种()

A.主观唯心主义实践观

B.客观唯心主义实践观

C.旧唯物主义实践观

D.庸俗唯物主义实践观

唯物的辩证法

51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运动的观点和静止的观点B全面的观点和片面的观点C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D联系的观点和变化的观点

52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

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是运动发展的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53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是一种()

A、不可知论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

54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 )

A.对立统一规律

B.普通联系规律

C.永恒发展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55.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变化的程度和趋势

B、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

C、事物发展变化的状态

和形成 D、事物发展方向和道路

56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C.事物的运动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57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是一种()

A.唯条件论观点 B.外因论观点C.形而上学不变论观点 D.唯物辩证法观点

58 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斗争性和同一性 C.绝对性和相对性 D.变动性和稳定性

59 下列选项中,体现矛盾双方相互转化这一哲学道理的是()

A.乐极生悲,苦尽甘来 B.月晕而风,础润而雨C.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D.野火烧不

尽,春风吹又生

60 “白马非马”这个命题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联系

B.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联系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联系

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联系

61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房子同平房、楼房、别墅等的关系属于()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内容和

形式的关系

62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强调的是()

A.要承认事物的客观性

B.要承认事物运动的规律性

C.要注重分析矛盾的普遍性

D.要注重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63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势

64 .区别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A.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长短

B.事物量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C.事物的质变是否引起了新的量变

D.事物的变化是否顺利和显著

65 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

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

B、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

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D、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

66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是()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过程和结果

67 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

样做依据的哲学原理是()A.内因与外因关系的原理 B.共性与个性关系的原理 C.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的原理 D.辩证否定的原理

68 “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这是一种( )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C.激变论的观点

D.庸俗进化论的观点

69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传统文化必须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依据的哲学道理是()

A.辩证的否定的原理

B.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理

C.世界是过程集合体的原理

D.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的原理

70 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 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 事物发展的内容和形式

71 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在哲学上是犯了()

A.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B.经验论的错误

C.形而上学否定观的错误

D.激变论的错误

72 揭示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析性统一的规律是()

A.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B. 对立统一规律

C. 质量互变规律

D. 否定之否定规律

二、多项选择题

哲学

1 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世界观和方法论之间关系的有()

A.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B.方法论影响世界观

C.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D.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E.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2 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世界观和方法论关系的有()

A、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B、方法论影响世界观

C、世界观是方法论的总和

D、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E、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完全相同的

哲学基本问题

3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其内容有思维和存在()A.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 B.谁是本质谁是现象的问题C.谁是必然的谁是偶然的问题 D.谁是真实的谁是虚假的问题E.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4 下列选项中,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世界的本原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C.物质世界是否普遍联系的问题 D.物质世界能否为人们认识的问题E.运动是不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的问题

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5 下列选项中,属于唯物主义历史形态的有( )

A.朴素唯物主义

B.庸俗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E.自

然唯物主义

6 下列选项中,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的有()

A.否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B.用机械力学的观点解释一切现象

C.不能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

D.不能把事物理解为运动发展的过程

E.主张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7 下列选项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B.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C.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

D.存在就是被感知

E.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8 .辩证法发展的基本历史形态有()

A.客观辩证法

B.主观辩证法

C.朴素辩证法

D.唯心辩证法

E.唯物辩证法

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9 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B整体与部分的关系C普遍和特殊的关系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E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物质观

10. 列宁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在于它()

A.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B. 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

C. 坚持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 批判了唯心主义时空观的错误

E. 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划清了界限

11 二元论的错误在于()

A. 否认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B. 否认运动和静止是相互包含的

C. 否认世界的

统一性 D. 否认物质决定意识 E. 主张时间和空间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

12. 在下列选项中,属于一元论观点的有()

A. 主观唯心主义

B. 客观唯心主义

C. 朴素唯物主义

D.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E. 辩证唯物主义

运动观

13 下列各项属于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相对静止的有()

A.事物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B.物质没有发生位置移动

C.事物运动处于某种特殊状态

D.

事物没有发生根本质变 E.事物没有发生显著变化

时空观

14 唯物主义的时空观认为()

A.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B.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割 B.时间、空间是整理感觉材料的工

具 D.时间、空间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 E.时间、空间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15 下列各项中属于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内容的有()

A.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B.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割. C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惟一特性 D.时间和空间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E.时间和空间既是

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意识观

16 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

A.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人脑的机能

C.人的头脑中固有的

D.物质世界的主

观映象 E.人脑的分泌物

17 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表现在()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E、意识的能动作用受物质条件制约

18 下列说法中,正确体现意识能动性的有( )

A.胸有成竹,料事如神

B.纸上谈兵,画饼充饥

C.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D.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E.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规律、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

19 .规律的特点有()

A.客观性

B.普遍性

C.稳定性

D.重复性

E.偶然性

20 .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人的活动与客观规律的关系的有( )

A.人能认识客观规律

B.人能消灭客观规律

C.人能创造客观规律

D.人能利用客观

规律 E.人能改变客观规律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21 下列选项中,否认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观点有( )

A.物是感觉的复合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世界是绝对精神的产物

D.世界有

物质和精神两个本原 E.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

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22 实践的特点是()

A客观性B有用性C创造性D社会历史性E主观性

23 下列属于基本实践形式的有()

A 渔民出海捕鱼B医生看病C农民进行农作物杂交试验D医生观察病毒对药物的反应E旅游

总特征――联系、发展

24 下列观点中,属于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有( )

A.普遍联系的观点

B.永恒发展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

D.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E.辩证否定的观点

25 下列选项中,属于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有()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C.联系发展规律 D.否定之定规律E.因果作用规律

26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

A、是否承认世界统一于物质

B、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C、是否承认世界是听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是否承认世界是的事物是运动发展的

E、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对立统一规律

27 下列选项中,体现矛盾同一性思想的有()

A. 有无相生,长短相形

B. 利害同门,祸福同邻

C.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 积于柔则刚,积于弱则强

E. 物极必

反,相反相成

28 同一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之一。下列选项中,属于矛盾同一性含义的有

()

A. 矛盾双方直接等同

B. 矛盾双方相互区别

C.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D. 矛盾双方相

互渗透 E. 矛盾双方相互转化

29 下列说法中,属于矛盾的同一性表现的有()

A. 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B. 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

C. 好事和坏事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D. 总结教训,转败为胜

E. 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30 下列选项中包含矛盾同一性思想的有()

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B.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E.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31 下列选项中,表述矛盾同一性思想的有()

A.高下相倾,长短相形 B.物极必反,相反相成C.祸福相因,难易相成 D.绳锯木断,水滴石穿E.天下无难

事,只怕有心人

32 .下列选项中,包含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有( )

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B.贫生于富,弱生于强

C.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D.

量体裁衣,对症下药 E.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33 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A.保持事物相对稳定,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前提

B.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C.规定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D.推动矛盾双方的

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 E.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实现事物的质变

34 .下列选项中,属于矛盾斗争性表现的有()

A.敌对阶级之间的对立

B.生物界的生存竞争

C.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不平等交换

D.两岸同胞与“台独”势力的对立

E.各个行业之间的相互依存

35 下列表述中,体现矛盾特殊性的有()

A、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B、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D、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E、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质量互变规律

36 下列选项中,体现坚持适度原则的有()

A.注意分寸

B.掌握火候

C.适可而止

D.因噎废食

E.过犹不及

37 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的有()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物极必反,相反相成E.因祸得福,转败为胜

38 下列命题中,属于量变引起质变表现的有()

A.积羽沉舟,积腋成裘

B.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E.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否定之否定规律

39 下列选项中,比喻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有( )

A.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B.芳林新叶摧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C.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E.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三、简答题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基本面内容。(参看教材旧第24页,新第25页)

2、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参看教材旧第24页,新第25页)

3、简述列宁物质定义(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参看教材旧第25-26页,新第26-27页)

4、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参看教材旧第27页,新第28页)。割裂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会导致什么错误观点?

5、简述意识的起源。(参看教材旧第26页,新27页)

6、简述意识的本质。(参看教材旧第26页,新27页)

7、什么是规律?规律有什么特点?(教材旧第46页,新47页)

8、16、简述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及其实现的途径。(参看教材第48-49页,新49-50页)

9、简述实践及其特点。(参看教材旧第29-30页,新第30-31页)

10、简述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参看教材旧第30页,新第31页)

11、简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参看教材旧第34-35页,新第35-36页)

12、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参看教材旧第36-37页,新第38页)

13、简述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及其关系。(参看教材旧第36页,新第38页)

14、如何理解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参看教材旧第39页,新40页)

15、简述度及掌握度的意义。

四、论述题

1、试述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教材缺)

2、试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参看教材旧第49页,新50-51页)

3、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见教材旧第38-39页,新第39-40页)

4、试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并说明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我国现代化建设

的指导意义。(参看教材39页,新第39-40页)

5、试述辩证否定观及其意义。(参看教材第40页,新第41页)

6、试述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教材缺)

7、试述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及其关系,并说明这一原理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对我国社会主

义建设的重要性。(教材缺)

第一章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C

3、A

4、C

5、C

6、A

7、B

8、D

9、D 10、B 11、A 12、C 13、

D 14、B 15、C

16、B 17B 18A 19、D 20、D 21.1、A 21.2、A 22.1、B 22.2 B 23、D 24、

A 25、D 26、C 27C

28、C 29、A 30、B 31、A 32、C 33、D 34、B 35、B 36、B 37、C 38、A 39、D 40、A 41、D

42、C 43、C 44、B 45、C 46、A 47、C 48、C 49、D 50、A 51、C 52、D

53、D 54、A 55、B

56、D 57、D 58、B 59、A 60、B 61、B 62、D 63、B 64、B 65、B 66、C 67、D 68、A 69、A

70、C 71、C 72、D

二、多项选择题

1、ABE

2、ABD

3、AE

4、AD

5、ACD

6、BCD

7、BCDE

8、CDE

9、ACD 10、ABE 11、CD 12、ABCDE

13、BCD 14、ABDE 15、ABDE 16、BD 17、ABCDE 18、ACE 19、ABCD 20、AD 21、ABCD 22、ACD 23、ACD

24、AB 25、ABD 26、CDE 27、ABDE 28、CDE 29、ABCDE 30、ABE 31、ABC 32、ABCE 33ABC 34、ABCD

35、ABD 36、ABCE 37、ABC 38、ABCD 39、BD

三、简答题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基本面内容。(参看教材第24页,新第25页)

答:(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内容有两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哪个第一性,哪个第二性,或哪个是世界的本原,哪个是派生的。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心主义和和唯物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的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对这

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参看教材第24页,新第25页)

答:第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对一切事物和现象最一般、最普遍的概括。第二,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一切哲学体系之中,任何哲学都必须研究和回答这个问题。第三,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也是实际工作中的基本问题。

3、简述列宁物质定义(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参看教材第25-26页,新第26-27页)

答:(1)列宁的物质定义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最科学的表述:“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2)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4、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参看教材第27页,新第28页)。割裂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会导致什么错误观点?

答:(1)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的有条件的,相对的。运动和静止互相依赖、互相渗透、互相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2)割裂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绝对主义和教条主义的犯错误。相对主义夸大运动,否认静止,抹煞了事物之间的区别和界限,无条件地讲“这个就是那个,那个就是这个”,陷入诡辩论。

绝对主义夸大静止,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不变论,在理论和实践上往往表现为教条主义。

5、简述意识的起源。(参看教材第26页,新27页)

答:第一,意识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形成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同感觉相似的反映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第二阶段,从低等生物刺激感应性到动物感觉和心理。第三阶段,从动物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第二,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劳动是意识产生的决定性因素。

6、简述意识的本质。(参看教材第26页,新27页)

答: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第二,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一方面,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一切观念的东西都可以在客观世界找到其“原型”,意识的源泉不在人脑,而在人脑之外的客观世界。另一方面,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具有主观特征。否认意识的主观特征,是庸俗唯物主义。

7、什么是规律?规律有什么特点?(教材第46页,新47页)

答:规律客观事物内部固有的本持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的特点是:第一,客观性。规律是物质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创造、消灭、改变、改造。

第二,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发展都有其客观规律。第三,稳定性(重复有效性)。规律都是在一定条件下起作用的,只要条件具备了,规律就会重复起作用。

8、简述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及其实现的途径。(参看教材旧第48-49页,新49-50页)

答:(1)意识的能动性或能动作用是指人们在实践中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第一,意识活动具有主动的创造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第三,意识的能动性突出地表现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第四,意识活动能在一定条件下控制和影响人体的生理过程和活动。(2)实现主观能动性的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实践,二是必要的物质手段。

9、简述实践及其特点。(参看教材第29-30页)

答: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其特点是:第一,客观性和直接现实性。

构成的主体、客体(对象)、手段(工具)和结果等是客观的物质形态。第二,能动性。

实践是人类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世界创造性活动,与一般动物消极被动地适应自然界的本能有本质区别。第三,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作为实践的主体的人,总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人的实践是一种社会化的活动。

10、简述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参看教材第30页)

答:第一,生产实践。生产劳动是人类产生、生存和发展的最根本的实践形式。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处理社会关系最根本的实践形式。在社会主义社会,大量社会矛盾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大量的司法活动。

第三,科学实验。科学实验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独立出来的实践形式,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1、简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参看教材第34-35页)

答:第一,联系的观点。联系是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具体性)等特点。

第二,发展的观点。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2、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参看教材第36-37页)

答: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其他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围的“钥匙”。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3、简述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及其关系。(参看教材第36页)

答: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吸引、互相联结的性质和趋势。同一性有两层含义:一是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互为存在的的前提;二是矛盾双方互相渗透、互相贯通,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分离的的性质和趋势。(3)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相结合,共同构成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它们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只能互相补充,不能互相代替,单方面不能构成事物发展的动力。

14、如何理解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参看教材第39页)

答:第一,一般寓于个别之中,通过个别体现一般,没有个别就没有一般。(如:没有苹果、葡萄、香蕉等个别果实,就没有“水果”这个一般概念。)第二,任何个别都包含一般,表现一般,在这个意义上,任何个别都是一般。(如:张三是人,苹果是水果)。

第三,任何一般都只能大致地包括一般,一般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第四,一般、普遍。共性是无条件的,具有绝对性。个别、特殊、个性是有条件的,具有相对性。任何事物都是一般与个别的统一,普遍与特殊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绝对与相对的统一。

15、简述度及掌握度的意义。

答:(1)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范围、幅度。每一个度有两临界点或关节点,两个关节点之间的范围就是度。每一事物本身就是一个度。

度是区别量变和质变的根据,未超出度的变化是量变,超出度的变化是质变。(2)在生活、学习、工作乃至国家建设中,都必须掌握好事物的“度”,讲究“适度”原则。掌握火候、适可而止、量力而行、注意分寸、过犹不及等,讲的都是把握“度”的道理。

四、论述题

1、试述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教材缺)

答?(1)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基本内容是:第一,承认世界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第二,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

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第三,认为世界的统一是物质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是

一中有多,多中有一。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反对旧唯物主义一元论的

机械统一观。

(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全

部原理都是以此为理论根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

因此,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也就成为指导我实践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坚持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事物本来面貌去认识事物,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要从客观存在的

事物出发,而不能从原则、本本或主观愿望、主观想象出发。

(4)我国正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当前最大的实际。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在这个问题上,我国

有过许多教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纠正了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观念和政策,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实行改革开放,取得了

举世瞩目的成就。今后只有坚持这条基本路线不动摇,才能不断取得胜利。

2、试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参看教材旧第49页,新50-51页)

答:(1)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客观规律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和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

来。一方面反对借口尊重础和前提。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

参创造也不能消灭。只有按照规律办事,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违背客观规律,

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另一方面,只有分发挥主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2)这一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必须把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而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要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

观能动性,不顾客观规律,盲目蛮干。在实际工作中,既要从我国国情出发,按

规律办事,又要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既要反对急于求成,又要反对

消极情绪。

3、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见教材第38-39页,新第39-40页)

答:(1)矛盾普遍生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是:第一,矛盾的普遍生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

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第二,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

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第三,矛盾的共性个性、绝

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

就不能真理掌握唯物辩证法。

(2)这一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

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21世纪,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掌握普

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辩证关系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与时代特征相结

合,与时俱进,开拓新境界,提出新思路,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4、试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并说明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我国现代化建设

的指导意义。(参看教材39页,新第39-40页)

答:(1)这一原理的内容: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然准备,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第二,质变是的必然结果。第三,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为新的量变开辟

道路。

(2)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个不断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搞建设,不

能急于求成,必须稳步前进,只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

才能实现质的飞跃。急躁冒进,片面追求高速度,反会欲速则不达。当然也要

注意克服僵化保守思想,抓住机遇,不断推进现代化建设事业。6分

5、试述辩证否定观及其意义。(参看教材第40页,新第41页)

答:(1)辩证否定观的内容:第一,辩证的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自我否定。

第二,辩证的否定有两个特点:其一,否定是发展的环节,事物的发展只有通

过否定才能实现;其二,否定又是联系的环节,通过否定,克服旧事物中过时

的、消极的因素,保留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使之成为新事物的有机组成

部分,体现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联系。第三,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环节和联系环

节的统一,即“扬弃”。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克服属于发展环节,体现

发展过程中的非连续性;保留属于联系环节,体现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

因此否定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2)辩证否定观的重要意义:第一,坚持辩证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从实际出发,进行具体分析。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都是错误的。

第二,对待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要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剔除其糟粕,吸取

其精华,做到“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既要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

虚无主义,又要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第三,对待外国文化,要采

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的态度。既要吸收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

又要批判和抵制外国资产阶级腐朽、没落的东西;既要反对闭关自守、盲目排外

的狭隘民族主义,又要反对崇洋媚外、全盘西化的错误倾向。

6、试述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教材缺)

答:(1)内因是指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指一事物和他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即外部矛盾。(2分)

(2)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第一,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第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4分)

(3)重要意义:第一,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是我国实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基础。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首先依靠本国

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建设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

国。第三,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世代世界是开放

的世界,各国经济技术联系非常密切,在这种情况下闭关自守只能导致愚昧和落

后,不可能实现现代化。我们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积极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一

切文明的优秀成果,为我所用,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的步伐。(6分)

7、试述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及其关系,并说明这一原理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对我国社会主义

建设的重要性。(教材缺)

(1)内因是事物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

(2)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3)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经济技术联系非常密切,我们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科技,吸收国外资金,发展我国经济。

(4)我国对外开放必须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从我国国情出发,积极借鉴和吸收国外一切文明成果,努力避免和消除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

1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

A.反映论的观点

B.可知论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2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B.经验论和唯理论C.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被动的反映论D.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

主义先验论

3 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

A.人类需要和欲望的不断增长 B.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C.人类认识器官的逐渐发达D类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

4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种观点是说()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C书

本知识是次要的D直接经验是源,间接经验是流

5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它是()

A.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

B.感性的物质活动

C.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D.

社会历史性活动

6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

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这段话强调的是

()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7 在中国,为了治疗疾病,古代就产生了中医学。这说明()

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B.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8 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A.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 B.人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C.感性认识可以上升

为理性认D实践

9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A.是否坚持反映论的观点

B.是否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C.是否坚持可知论的观点

D.是否坚持唯理论的观点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思维建构

D.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

识真理性的标准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11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

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12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属于()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C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D.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13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A、感觉-知觉-表象

B、意识-物质-意识

C、实践-认识-实践

D、概念-判断-

推理

14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A.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B.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D.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15 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 )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

C.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D.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

16 要正确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因为( )

A.群众是人口中的大多数

B.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C.群众是意见都是正确的

D.群众的行动都是合理的

17 通过实践和调查,获得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然后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这些感性材料

进行加工制作,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从认识发展过程看,这是( )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B.从感觉到知觉的飞跃

C.从意识到物质的飞跃

D.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18 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是指()

A. 从感觉到知觉,从知觉到表象

B. 从概念到判断,从判断到推理

C.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

D. 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到感性

19 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的哲学理论基础是()

A. 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B. 矛盾推动事物发展的原理

C. 认识能动作用的原理

D.

马克思主义概论考试题库(带答案)

第 1 题(单选):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不仅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答案: A 第 2 题(单选): 马克思主义是()。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包括其继承者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理论体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理论体系 答案: A 第 3 题(单选): 马克思主义是()。 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 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 关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互相斗争的科学 答案: B 第 4 题(单选):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 19世纪20年代 19世纪30年代 19世纪40年代 19世纪50年代 答案: C 第 5 题(单选):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是()。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 《资本论》的发表 《反杜林论》的发表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答案: D 第 6 题(单选):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政治经济学理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阶级斗争学说 答案: C 第 7 题(单选): 促成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辛亥革命 十月革命 五四运动 中国共产成立 答案: B 第 8 题(单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理论成果是()。 大同思想 三民主义

大学考试试题含答案马克思主义样卷三P

11.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 A.深入实际,了解情况 B.认真思考,形成理论 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 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12.对待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这种态度的理论基础是( ) A.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C.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的统一 13.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人口因素 B.地理环境 C.生产方式 D.政治制度 14. 杰出人物的产生是() A.纯粹是必然的 B.纯粹是偶然的 C.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 D.有些人是必然的,有些人是偶然 15.从起源上说,国家是( ) A.人们通过订立契约形成的 B.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C.一个民族征服另一个民族的产物和表现 D.人们协调公共社会秩序的产物和表现 16.“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种观点属于( )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历史宿命论观点 C.机械决定论观点 D.否认人民群众历史创造性的观点 17.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党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巩固和壮大了我国的社会主义 经济基础,逐步完善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这说明( ) A.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B.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上层建筑被经济基础所决定 18.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 ) A.各种经典文献 B.科学家的活动 C.文学艺术家的活动 D.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19.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B.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矛盾 C.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D.进步社会势力和保守社会势力的斗争 20.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是(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选择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这两大发现是 ( ) A.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B.唯物论和辩证法 C.劳动价值论和科学社会主义 D.唯物辩证法和科学社会主义 参考答案:【A】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共产党的出现 C.十月革命的胜利 D.剩余价值论和唯物史观的发现 参考答案:【A】 3.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 A.科学性 B.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C.阶级性 D.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 参考答案:【B】 4.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 A.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思维与实践的关系问题 D.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参考答案:【B】 5.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不仅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 ) A. 一切科学的基本问题 B.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基本问题C.辩证法中的基本问题 1

D.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 参考答案:【D】 一、单项选择题 6.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 A.是否承认世界具有统一的本原 B.对于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C.有“高尚的理想” D.是否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参考答案:【B】 7.“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句话想要表达的是( ) A.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B.辩证唯心主义的物质观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D.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的物质观 参考答案:【A】 8.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 D.-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参考答案:【A】 9.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A.运动 B.客观实在性 C.时间和空间特性 D.可知性 参考答案:【B】

马克思概论复习题第六章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单项选择题 1.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超越空想社会主义,是因为把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建立在( )。 A.科学的思想体系上 B.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C.批判空想社会主义上 D.共产主义者同盟上 2.科学社会主义问世的标志是( )。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资本论》的出版 C.唯物史观的形成 D.私有制的消失 3.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 )。 A.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B.人民民主专政 C.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D.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现实 4.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 )。 A.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B.建立工农联盟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到无阶级社会 5.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 )。 A.人民当家作主 B.所有人的民主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比资本主义民主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二、多项选择题 l.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几次飞跃是( )。 A.从空想发展到科学 B.从理论发展到制度建立的实践 C.从一国实践发展到多国的实践 D.从社会主义发展到共产主义 2.十月革命的胜利说明( )。 A.暴力革命的伟大历史作用 B.证实了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或几个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科学论断 C.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率先建立起先进的社会制度D.自由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了垄断资本主义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无产阶级革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

2.为什么说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3.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 四、论述题 论述20世纪的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所做出的历史贡献。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A 3.C 4.D 5.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2.ABC 三、简答题 1.无产阶级革命是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这是因为: 第一,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革命。 第二,无产阶级革命是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 第三,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第四,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直至实现共产主义。 2.社会主义的实践表明,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这是因为: 第一,社会主义时期还存在着一定范围的阶级斗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题1答案

北京科技大学远程与成人教育学院2011学年第2次远程课程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题1 专业班级学号姓名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请将其符号填写在附加答题纸上。每小题1分,共20分) 1、金融资本是由 C A.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B.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C.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D.垄断银行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D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3、自由是指 D A.摆脱了自然规律的束缚 B.摆脱了社会规律的束缚 C.能够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 D.实现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C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工人罢工和起义 C.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5、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D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的一切变化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6、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7、北京奥运会提出的口号有:“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这其中包含的涵义有A A.人类社会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 B.世界各国家、民族是没有差异的 C.人类的文化观念和想法是完全相同的 D.人类世界是充满矛盾的 8、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B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B.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9、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指C A.资本主义各个企业内部生产的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B.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之间的矛盾 C.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D.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10、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D A.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B.自然与社会的统一 C.生产与消费的统一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11、强调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C A.认识论上的辩证法 B.认识论上的经验论 C.认识论上的唯物论 D.认识论上的唯理论 12、资本的本质是D A.一定量的货币 B.一定量的生产资料 C.投入到生产中的货币和生产资料 D.一种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大学《马克思》考试重点题目及其答案

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含义?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造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等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3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 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和文化的影响。 第三不断增强服务社户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4哲学的基本问题? 含义:世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的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两大类现象和人类的两大类活动,都不能不涉及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这两者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同时也就必然成为哲学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 意义: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解决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才能为在实践中理解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认识包括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在内的整个世界的规律奠定基础。 5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分。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6社会生活的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实践是人类存在的方式。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在实践过程中吧,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他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从人类产生后,自然界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以新的形势延续自己的存在和发展。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概论复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填空 1.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 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是有机统一的。 2.19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潮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即德 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3.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包 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这一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应现实?”这一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4.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 特性,即客观实在性。 5.物质的绝对静止是理解相对运动的条件。√ 6.动则衡动,静则衡静。× 7.时空的本质和特性。(选择:对时空的看法哪些是正确的?)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时空既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既是绝对的,也是相对的。 8.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强调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 物质手段。 9.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 征。 10.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 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11.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12.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3.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在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4.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15.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形象性,理性认识的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 16.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改造世界。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 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更为重要的飞跃。 17.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18.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

安徽大学期末试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配套试题及答案.doc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配套复习题及(绪论部分) 三、辨析题 1.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夺取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等这一历史使命的道路和方向,从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在其政治立场上。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目标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其次,这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曾作了具体的阐述,指出无产阶级是一个被锁链彻底缚住的阶级,无产阶级没有任何私利可图,无产阶级革命和自身的解放同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的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彻底解放自己。 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意志、愿望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方向。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愿望和要求,也就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当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答案要点】 这一说法是错误的。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反映,而是在世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绝对观念”的反映。这样,一切都被头足倒置了,世界的联系完全被颠倒了。因而,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不彻底的。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当做哲学的出发点,大胆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他认为,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宗教幻想创造出来的那些最高存在物只是人的本质的虚幻反映。但是,由于他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不能正确理解人的本质,所以只能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考察历史,在社会历史领域又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留下的唯心主义的印记表明,在有关历史和时代的重大问题上,资产阶级哲学大师们的建树不能不受到历史和时代的局限。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不是简单地加以拼凑,而是进行了彻底的改造。首先,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对他的体系和范畴进行了革命的改造。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改造了他的人本主义唯物论,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 【答案要点】 这个观点是不准确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既有继承,又有批判性的改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 第三章 1、谈谈你对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认识。19页 2、翻阅资本主义早期小说一本,从中总结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取向或小说的时代背景。<<红与黑>> 3、试述你对马克思的理论有哪些了解? 4、辨析:哲学就是世界观是否科学?不科学 5、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辨析“世界统一于存在”这一命题正确吗? 6、用学过的原理谈—割下来的手还是不是手?不是 7、如何理解吃亏与占便宜的关系? 用你亲身经历谈谈你是怎样处理吃亏和占便宜关系的? 8、大学教育你认为应该注重科学精神还是人文精神的教育? 两者都要 9、中国改革开放30年你认为成就有哪些?存在问题吗?你就某一问题谈谈应如何解决? 10.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二者是怎样的关系?144页 1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但为什么不能由任何一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呢?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是什么关系?你认为企业怎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扩大自己份额?145页和146页 12、劳动价值论主要要解决什么问题?是要解决价格的形成问题吗?如何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151页,152,153页

13、结合现代市场经济实际谈谈价值规律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147页,148页 14、为什么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成为资本的前提条件?153页154页 15、如何认识资本和剩余价值?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16、货币与资本有怎样的区别?158,148 17、你认为劳动力商品特殊性是什么?154 18、试述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158 你知道调节经济两只手是什么吗?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你有了解吗? 19、不与富为邻 英国广播公司有一个系列剧,叫做《保住面子》这部剧描述了一种人人皆知的现象,叫巴凯特现象。说的是,有个中产家庭的主妇叫做巴凯特,她老观察邻居有什么收获。每当发现邻居的财富或社会地位有所提高,她就会感觉到非常不舒服;而一到穷邻居面前,她又表现出强烈的优越感,感到自己非常幸福。在西方这种现象很普遍。这叫“不与富为邻”现象。结果富人就不张扬自己的富,挣多少钱都是隐私。结合材料请你谈谈中国有仇富现象吗?你对如何理解“仇富”现象有怎样的认识? 20、你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这种新变化是否改变了资本主义的本质,谈谈你的认识?198-204页 21、经济全球化为什么是一把双刃剑?197页 第一章 问题

马克思概论复习题第五章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一、单项选择题 1.自由竞争和生产集中的关系是( )。 A.生产集中引起自由竞争 B.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 C.自由竞争限制了生产集中 D.生产集中消灭了自由竞争2.垄断资本主义取代自由竞争资本主义,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 A.实现了质变 B.发生了根本变化 C.仍无任何变化 D.有局部调整但没有改变本质 3.金融资本是( )。 A.工业资本和农业资本融合而成的资本 B.工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融合而成的资本 C.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而成的资本 D.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在垄断的基础上融合而成的资本 4.垄断利润是通过( )。 A.操纵市场获得的 B.改进技术获得的 C.扩大投资获得的 D.增加贷款获得的 5.垄断价格表明垄断能( )。 A.创造出新的价值,没有违背价值规律 B.增加商品价值总量,不受价值规律制约

C.增加商品价值总量使之与商品价格总额相等 D.提高或压低个别商品的价格,但受价值规律的制约 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 )。 A.资本主义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 B.资本主义国家掌握全部私人垄断资本的资本主义 C.资本主义国家掌握全部社会垄断资本的资本主义 D.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投资实现全部资本国有化的垄断资本主义二、多项选择题 1.垄断价格( )。 A.包括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 B.是获取垄断利润的主要手段 C.由成本价格和平均利润构成 D.是能获得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 2.垄断利润来自于() A.国企业工人的剩余价值 B.非垄断企业的利润 C. 剥削和掠夺国外的利润 D.国家政权进行的再分配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 )。 A.国有制企业 B.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C.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D.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4.垄断资本向世界围扩展的基本形式有(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试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列答案中只有一个是Array正确的,请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答题纸上。每题1 分,共40分) 1、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是划分() A.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标准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的标准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2、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是( ) A.是否强调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B.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C.是否承认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D.是否承认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 A.辩证法B.历史观C.劳动价值论D.剩余价值论 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A.实现共产主义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D.实现人权 5、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6、“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 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7、“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8、最近,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利用一台粒子加速器,让两束原子在一个圆环轨道上做高速运动,发现这些原子自身的时间确实比外界时间慢了。这项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间具有() A.客观性B.有限性C.相对性D.一维性 9、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是() A.运动B.实践C.精神生产D.人 10、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普遍联系规律11、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简答题论述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重要意义。 1、坚持了物质客观存在性的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 划清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为物质以奠定了基础。 2、怎样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1、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离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 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着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3、简述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有决定作用。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表现在: a,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b,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c,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认识一旦形成,便具有指导人们实践的功能。其中正确的 认识和理论可以指导实践采取正确的方法,从而使实践获得成功;错误的认识和理论会引导实践采取错误的方法,从而导致实践失败。 3、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反复,以至无穷,是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 认识和实践相互作用的过程。其中,实践和认识的每一次循环,都使认识达到更高级的程度。 4、试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关系: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但在不同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在一定的条件下,矛盾的斗争性可能处于主要的方面,而在另外的条件下,矛盾的同一性又可能处于主要的方面。 同一性的作用: 1、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 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重的发展。 2、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3、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斗争性的作用: 1、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 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测试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6小题,共计18分) 1、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的终端; 2、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3、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4、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5、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6、无产阶级专政;就是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1、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2、价值;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3、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4、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5、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6、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1、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 2、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 3、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用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4、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食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5、抽象劳动;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 6、生产集中;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小题,共计20分;只判断,不需说明理由) 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 3、根据生产力的性质,社会历史可划分为五种形态。(× ) 4、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它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 5、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试题和答案与解析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提纲>>是马克思在1845年春写成的一份只供自己研究用的笔记,在它生前并没有发表。1888年作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附录,首次公诸于世。《提纲》虽然十分简短,却是非常宝贵的,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提纲》的重大意义在于:它彻底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崭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纲领和一系列重要思想。《提纲》中的基本思想在随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形态》中得到了系统地阐述,因此这两部著作是唯物主义历史观诞生的标志。 2、异化劳动 异化劳动是指劳动者的劳动及其产品反对、奴役、控制劳动者的劳动形态。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发生了异化,因而人的本质也发生了异化。异化有四个基本规定: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私有制是异化劳动的前提和结果。消灭私有制的共产主义革命是消灭异化劳动的必然途径。 3、亚细亚生产方式 亚细亚生产方式是马克思在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正式提出来的概念,用以指称人类社会的最早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土地公有制和专制主义并存。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研究的深入,马克思认识到亚细亚生产方式这个概念并不能概括原始公社生产方式的所有特征,在原始氏族中不存在

阶级、私有制和国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原生形态。亚细亚生产方式中的公社所有制的存在,并不能作为社会原生形态的标志或者依据。因此,以后马克思就不再用亚细亚生产方式来指称整个原始公社生产方式这一社会的原生形态了。 4、普列汉诺夫 普列汉洛夫(1856-1918),俄国马克思主义的先驱。在与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论战中,在与俄国民粹主义的论战中,在与各种错误思潮的论战中,他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理论等方面对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理论作了较为全面的批判,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作了较为冷静的思考。普列汉洛夫翻译和出版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许多著作,撰写了大量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优秀著作,为捍卫、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要贡献。 5、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是斯大林晚年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在总结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验的同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它对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规律的性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价值规律等重大问题作了探讨。它是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30多年的实践最重要和最集中的理论阐述。 二、简答 1、简述共产党宣言的历史观 答:(1)从原始社会解体以来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阶级主要是根据人们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不同经济地位来划分的。 (2)被压迫阶级反对压迫阶级的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因为在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总复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总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 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B)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3、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 A、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5、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6.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C) A.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 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C)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8.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 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 9.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D) A.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B.在实践中自己探索 C.循序渐进 D.理论联系实际 10.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D) 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1.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D) A.掌握这一正确的哲学理论 B.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C.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 D.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12.实践的主体是(B) A.绝对精神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人 D.人的意识 1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C)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14.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C)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15.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B) A.具体性 B.客观性 C.终极性 D.全面性 16.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C) A.决定了社会发展趋势 B.决定着社会变革力度 C.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D.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最终源泉 17.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最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模拟试题最终考试题及答案

远程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试题 一、名词解释(共4小题,每题5分,共20分) 1、矛盾 2、真理 3、社会形态 4、剩余价值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将其符号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 A 科学性;B革命性;C实践性;D与时俱进 2、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和现实基础是: () A 运动; B 实践; C 精神生产 D 物质生产 3、古希腊哲学史上关于“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说法:() A都是辩证法的观点;B都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C前者是辩证法观点,后者是诡辩论观点 D前者是诡辩论观点,后者是辩证法观点 4、“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A 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 B 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 C 客观真理论; D 形而上学真理论 5、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 地理条件; B 人口因素; C 社会意识; D 生产方式

6、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A 改变社会制度; B 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 实现社会公平 7、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 () A 商品与商品的对立; B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对立; C 商品与货币的对立; D 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对立 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是:() A 国有垄断资本; B 私人垄断资本; C 资产阶级国家; D 资本输出 9、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 A 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B 德国古典哲学; C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10、自由王国是指人们:() A 处于绝对自由的原始社会状态; B 不再受自然和社会规律支配的社会状态; C 允许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状态; D 摆脱了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的主人的社会状态 三、多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至少有2个是符合题意的,将其符号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该题将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德国古典哲学;B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D意大利文艺复兴人道主义思想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复习题重点

(1)马克思有哪些主要理论贡献。 主要有两大理论贡献:一是创立唯物史观,发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二是创立剩余价值学说,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2)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的关系。 (3)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否具有必然性。 是,从时代背景、理论基础、主观条件回答 时代背景:1.经济发展: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这为科学揭示社会形态的物质 基础及其发展动力提供了可能。工业革命也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变革。急剧变革的社会 发展为人们打破形而上学观念,确立唯物主义的辩证发展观提供了可能,促使人们认识到社 会历史的发展进步性,及任何一个社会制度在历史长河中都是短暂的、暂时的、相对的和有 条件的。这为认识和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回答历史向何处去的时代课题奠定了基础。 2.社会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的暴露。 3.阶级关系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不仅带来了生产力的迅猛发展,而且引起了生产关系和阶级关 系的深刻变化。工业革命不仅创造了一个大工业资本家阶级,同时也创造了一个与大工业相 联系的近代无产阶级。 4.无产阶级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思想基础: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自然科学的新成就。 主观条件:马克思与恩格斯思想的发展 (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的理解)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 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 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 (5)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有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有三大理论来源,即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6)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有何区别。 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区别: ①旧唯物主义大致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将事物 的本源归结于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它在根本方向上是正确的,但将复杂的事物 简单化。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将事物的本源归结于原子,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 观上的唯心主义的特点。 ②旧唯物主义没有坚持“全面,发展,矛盾”的方法看问题,而是用“孤立,静止,片面” 的方法看问题。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全面,发展,矛 盾”的方法看问题。它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