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为什么说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1]

为什么说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1]

为什么说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1]
为什么说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1]

为什么说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关键词:洋务运动;近代化

洋务运动旧称“同光新政”或“自强新政”,是清政府在同治、光绪年间(19世纪60~90年代)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的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这场运动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却为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开辟了道路,是中国近代化的开始。

第一,洋务派面对新的形势,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最早的指导洋务运动的近代化思想,这是当时思想领域的一大变革。

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论中,洋务派把中学和西学的关系解释为“体”与“用”的关系、“道”与“器”的关系、“本”与“末”的关系、“主”与“辅”的关系,进而提出了两者的相对价值,即中学具有精神价值,西学具有物质价值;还提出了两者的不同功能,即中学“治心身”,西学“应世事”。中学和西学的关系,强调中学是本、体,西学是末、用,两者互相补充、不可偏废。这一思想体系中,企图用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力来维护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显得有些不相协调,是一种既肯定西方实用文化又不否定传统中国文化的调和主义文化思想,它敢于承认中学中不足之处,有待用西学来补充,西学确有超越于中学的地方,这实际上是对中国传统伦理价值观权威地位的一种暗示和挑战,也是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界的一大进步,它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

第二,洋务运动创办了中国第一批军工企业和现代工业,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管理经验。

洋务运动虽说是一场没有成功的近代化运动,但在30多年的时间里,它取得了一些相当的成果。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在各地先后创办了大约20个制造枪炮、弹药和船舰的近代军工企业,40个近代民用工矿企业,还修筑了共计477公里的铁路,架设了沟通全国主要省份的通讯线路数十条,基本上形成了全国的电讯网。洋务企业尽管机械化的程度还很低,各企业内部仍大量使用手工劳动,但它们毕竟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机器和工艺,在生产技术方面发生了空前的大变革,使中国破天荒地出现了现代工业文明的曙光。洋务派创办企业,由于缺乏经验,在经营管理方面走了不少弯路,如张之洞筹办汉阳钢铁厂时,没有仔细考虑冶炼钢铁的原料和燃料问题,便糊里糊涂地向英国订购机炉,结果因所购设备与办厂用矿的矿质不符而无法使用;张在选厂址时为了能在自己的总督衙门看到工厂的烟囱冒烟,硬将厂址定在远离铁矿、煤矿的汉山脚下,这不仅大大增加了煤铁转运的开销,还使选厂址筑厂基多耗了100多万两白银。经过多次失败,洋务派逐渐摸索到了一些办厂经验,并在后来的经营中加以改进。这些经验教训,对稍后出现的民族资本主义的成长大有裨益。

第三,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为近代中国经济转型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内部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只是个别史家的一种情感期盼,离真正的资本主义还十分遥远。西方列强的入侵将西方资本主义的因素带到中国,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洋务企业的兴办以及商品生产的出现,一些地主、官僚和富商也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这样民族资本主义就产生了。洋务派在创办民用企业时,由于资金不足,采取了招引私人投资的办法,通过“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的方式创办企业,这些企业后来或转化为官僚资本,或发展为单纯的商办,成为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这就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开辟了道路。洋务运动打破了中国市场上外国商品一统天下的局面,为中国经济逐渐近代化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同时也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历史进程。

第四,洋务运动使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使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以及

新式知识分子逐渐产生和成长起来。19世纪四五十年代,在中国通商口岸的外商企业中产生了中国第一批工业无产阶级。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中国的产业工人进一步增加。同时在洋务运动中还形成了中国资产阶级。新的生产力的产生、新的阶级力量的形成,不仅是对封建社会的冲击和破坏,也为向近代社会迈进创造了条件,客观上也为后来的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奠定了初步基础。

第五,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外交关系新的转折期,它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1861年1月20日,清政府正式建立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外交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理衙门的成立,意味着清政府开始放弃闭关锁国政策,这是顺应世界形势的变化、适应国际交往的需要的明智之举,后来又在总理衙门之外另设南、北洋通商大臣。这项改革是我国近代外交领域划时代的变革,对于开展近代化事业产生了积极作用。在建立外交机构的同时,清政府派遣了第一批驻外使节,打开了中国通向世界的大门,使中国近代外交出现了新局面。

第六,洋务运动为中国组建和培植了新式陆军和海军,是近代中国筹建国防的开始,为中国军事近代化创造了条件。

洋务运动之初,为实现“自强”目标,洋务派大量购买或制造新式枪炮,组建新式军队,以促进军队和国防的近代化。同时还筹划海防,建立新式海军,到1884年建成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水师。中法战争中福建水师在马尾遭法军偷袭,几乎全军覆没。战后,清政府决心大治水师。其中北洋海军发展最快、实力最强,到1888年,北洋海军拥有铁甲战舰2艘、巡洋舰7艘、其他船舰14艘。另外,还修建了旅顺船坞和威海卫军港。通过以上的海陆军建设,清军的战斗力和抵抗外国侵略的能力有所增强,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历史进程。

第七,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创办新式教育的开始,为中国培养了一批近代化人才。

洋务运动创办了一些新式学校,造就了一批具有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在改革封建文化教育制度上打开了缺口,这是洋务运动中举办得最成功、最有远见卓识的一项内容。洋务派在创办近代工业的过程中,为了培养所需的技术人才,摆脱在生产技术上依靠外国人的状况,他们兴办了一批新式学堂,第一次将西方自然科学和工业技术带进课堂,从而培养出我国第一批造船、航海、机器制造以及近代医学等方面的人才。据统计,到1896年止,各地开办学堂34所。到甲午战争前后,各洋务学堂毕业的学生约计1000多人。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洋务派又先后向外国派遣留学生,派遣出洋留学的人数共200余人,铁路工程师詹天佑、飞机设计师冯如以及改良派代表人物严复等均为留学生中的佼佼者。洋务运动中还培养了大批新型知识分子,近代数学家华蘅芳、化学家徐寿和徐建寅父子等人就是在办洋务的实践中成长起来的。

此外,洋务派设立的翻译馆,翻译印发了大量书籍,引进了声、光、电等自然科学知识,这不仅有利于西方近代科技在中国的传播,而且影响了一代进步思想家,为戊戌变法准备了条件。同时,在洋务派所办军事、民用企业的近4万名工人中,还锻炼出了一大批掌握现代大机器生产的技术工人,成为中国无产阶级中早期的技术力量。毫无疑问,洋务运动中锻炼和培养出来的科技人才,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的发生准备了条件。

参考文献:

刘保均:《为什么说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年第9期。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续篇》,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44页。

李时岳、胡滨:《从闭关到开放》,人民出版社1988年。

金耀基:《现代化与中国现代历史》,见罗荣渠、牛大勇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论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

两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凭借不平等条约,从沿海深入内地,大量 商品涌入中国城乡,中国传统农业和手工业 遭到严重威胁。由于中国的海关大权被洋人 所控制,所以中国丝、茶以及其他商品的出 口量不断增加,但是价格却在下跌。郑观应 在《盛世危言》就指出,外国商品大肆在中 国倾销,一方面破坏了中国原有的封建经济 结构,使原本正常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混乱; 另一方面又为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 限的空间。自然经济的解体促成了近代商品 市场的形成,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 一定的条件。这就是中国社会所面临的“千 古未有之变局”面对如此深刻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 机,于是清朝统治者集团中的一部分有实权 的大臣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极力主张兴 办洋务,于是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 目的,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即洋务运动。他们兴办近 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创办当时亚洲最大 的海军基地,设立海军衙门;建立新式学

堂,培养翻译科技人才,派遣留学生。洋务 运动采取的这些措施,虽然没有使中国真正 富强起来,却把“近代工业导入中国”, “开始了中国的机器时代”,使中国在近代 化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一、军事方面 随着西方外国侵略势力逐渐进入我国 华北地区和长江流域,而在国内太平天国的农民起义处于胜负未分的关键阶 段。清朝统 治者在内忧外患的威胁下,为解决燃眉之 急,力图加强自己的军事力量,建立一支新 式的海陆军部队,以维护自己的统治。由于 当时没有意识到落后在制度上找原因,以为 只要制造坚船利炮,就可以自强御侮。因此 说,中国近代化观点的形成是从对洋枪洋炮 的认识开始的,洋务运动是从军事近代化开 始的。 洋务派先后创办了一大批军工企业, 以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为标志,主要 有: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 局、湖北枪炮局等,以及各省陆续建立的兰 州机器局、广州机器局等,共二十一处军工 厂。为了“自强、御侮”,洋务派在兴办军 用工业的同时,开始筹建近代化的海军和海 防。1866年,清在闽浙地区总督左宗堂的建 议下,创设马尾船政局,力图建立起中国近 代史上新式海军。经过筹划,光绪元年四月 (1875年5月),清廷任命直隶总督李鸿章 和两江总督沈葆桢分别督办北洋、南洋海防 事宜,开始了近代海军的筹建。李鸿章还先 后在旅顺口、威海卫等地布置防务,修筑炮 台、船坞,成为北洋海军的两大基地 这些军事工业由政府投资朝廷 委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促进作用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促进作用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虽然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腐朽的封建制度及封建专制统治,其失败的命运无法避免,但是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起到的促进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一、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军队建设的近代化 在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兴办军事工业并围绕军事工业开办其他企业,以新式武器装备武装陆海军,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最为著名。其中江南制造总局是中国第一个较大的官办军事工厂,它仿造的毛瑟枪及自主研制的无烟火药均达世界先进水平。 其次,洋务派代表李鸿章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器不能及”,因此洋务派大量购置西洋枪炮及军舰,训练洋枪队,以此来武装清政府军队,同时,并筹编了北洋、南洋和福建等三洋海军,这一举动在一定层次上促进了中国军队由冷兵器过渡为热兵器时代并建立了一套初具规模的近代化军事体系,促进了中国军队建设的近代化。 二、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近代化进程 洋务运动在筹办军事工业的进程中,由于官办,经费由清政府调拨,生产不计成本,不考虑经济效益,缺乏发展的动力,有亏无盈,日益感到经费不济,因此洋务运动的口号由“自强”转变为“求富”,这也标志着洋务运动进入了另一个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洋务派着手于创办民用企业,这些企业包括采矿、冶炼、交通运输及纺织业等。从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洋务派大约创办了二十几个民用企业。其中较重要的有福州船政局、开平矿务局、电报总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炼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虽然洋务运动创办民用企业并非为了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而且在创办过程中由于经营不善、管理腐败、外国企业的冲击等原因没有成功,但这些企业终究意味着中国已经出现了新型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方式。 更重要的是,洋务运动在“求富”的过程中,虽然对洋务派来说是事与愿违的,但是,洋务运动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随着近代工业的兴建,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生产技术,一批近代产业工人在中国社会出现了,在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里,也造就了一批掌握自然科学的知识分子和工程技术人员。同时,企业的利润,还吸引了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于近代工业。虽然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化工业企业,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也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指引了道路,官督商办、官商合办这种形式也保护了民族资本主义。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近代产业工人的出现促进了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和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三、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进程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教育中,以“三纲五常”和“尊孔读经”将知识分子的思想紧紧束缚住,科举制度成了扼杀人才的桎梏。而洋务运动中,光绪帝下诏废止八股、停止科举,使中国教育经历了一场巨变,一种新的现代化的教育制度代替了传统的教育制度。 在洋务运动中,为了更好的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文化知识及先进技术,洋务派还设立了一批学习西方文化知识、技术的学堂,如1862年设立的京师同文馆、1867年设立的福州船政学堂等。此外,清政府还多次选拔、派出学生赴西方留学。 洋务派通过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近代人才,如曾留学美国的著名工程师詹天佑、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的邓世昌等。同文馆的毕业生大多任清政府译员、外交官员和其他洋务机构官员。同文馆还设有印刷所,翻译印刷了《万国公法》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原因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在19世纪60年代出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它是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守旧派”,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洋务运动最终失败了,但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它的历史作用归结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洋务运动的洋务派继承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通过所掌握的国家权力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军事工业,比如,上海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等等。同时发展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等民用企业,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其次,洋务运动还建立了淮军、湘军、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南阳水师和北洋水师等一批在当时装备还算精良并做出一些抵御成绩的新式海陆军,一定程度上发展了中国的军事力量。 再次,洋务运动为兴办近代工业,训练新军,需要懂得西方先进技术的专业人才,随之也就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还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翻译了一批西学书籍,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使人们打开了眼界。 最后,洋务运动时期,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传统的“重本抑末”“重义轻利”等观念都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地位上升。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洋务运动从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这30多年里,虽然办起了一批企业,建立了新军,但由于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和当时各方面的条件限制,洋务派的一系列改良措施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中国也并没有因为一次洋务运动而变得富裕,1894年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中,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这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追其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与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严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精选】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

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中国近代史纲要作业,自己写的哦) 内容提要: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由当时的清朝末年的地主统治阶级当中的较为“开明”的洋务派所主导的一场对内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对外减轻日益危亡的民族危机,增强自身力量,防范外国侵略者的自上而下的自救运动,虽然发起这场运动的统治阶级的动机是为了利用西方先进的“利器”,即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等,并在不改变日益腐朽封建制度的基础上,来维护处在风雨飘摇,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的统治。诚如晚清著名思想家,散文家冯桂芬在他的《校颁庐抗议》一书中所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之以诸国富强之术”,这个思想后来被进一步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体西用”1)。其中 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新式军事工业、兴办近代工矿交通电讯企业、设立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等。由于洋务派主张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自强、求富,因而他们引进了大量的工业设备,新的技术及文化、思想等,因而不可避免地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促进了中国向近代化迈进的步伐。本文主要是通过辩证的逻辑思维从洋务运动所处的两个不同的时期,即前期的“自强”时期和后期的“求富”时期,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所兴办的一些实业产业作为本文的主要行文结构来论述它们对中国近代化的一些正反两方面的一些影响,在本文的结尾浅述洋务运动为什么不能够实现中国近代化的原因。

关键词:自强军事近代化军事工业 洋务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决定了其发展军事工业等重工业为其优先发展方向的历史必然性。洋务运动发生之前,在外国的“炮舰外交”的“狂轰乱炸”之下,中国被迫打开了尘封已久的衰落大门,外国列强在资本主义发展对原材料,劳动力,市场等生产要素的“饥渴式”欲求的内在驱动下,通过武力威逼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中国的主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破坏,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国家,并逐步被卷入了资本主义列强的世界市场体系当中。而由于封建制度本质上的腐败,落后和剥削性,外加上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这使得原本已经处于水火不容的中国封建制度固有的一对根本矛盾“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在天灾的催化下进一步加剧,太平天国运动——中国旧式农民革命运动的最高峰就这样爆发了,而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壮大使得清朝政府的统治根基进一步发生了严重的动摇,面对着“内忧外患”这一前所未有的统治危机,清政府内部的洋务派在取得慈禧太后这一大靠山的支持根据“师夷长技以制夷2)”的思想,对内达到“剿发捻3)”,对外而达到“勤远略4)”最终达到自强的目的。而要达到这一目的的唯一做法只有通过购买外国的洋枪洋炮和学习 西方先进的军事工业生产技术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军事工业体系。正 的,“太平天国,捻军等农民起义是‘心腹之害’,俄国是‘肘腋只

有关洋务运动论文关于洋务运动论文

有关洋务运动论文关于洋务运动论文 试论洋务运动中的军事自强 摘要:满清政府在19世纪60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是从军事自强开始的,到了后来虽然增加了“求富”的内容,但军事自强的目标始终未变。为实现军事自强,洋务派主要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近代军事工业;二是建立近代海防海军,同时改进陆军的武器装备和训练;三是建立近代军事学堂,培养新式陆海军人才。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和北洋海军的覆灭,宣告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从而完全否定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这些看法是值得讨论的。 关键词:洋务运动抵御甲午战争 一 在认识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同中日甲午战争的关系时,首先要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即推动洋务运动军事自强特别是进行近代海防军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防御日本的侵略。 清朝统治集团兴起洋务运动,从根本上讲是为了维护和加强封建统治。但是,再以太平天国为中心的全国农民起义被镇压下去后,对清朝封建统治威胁最大的是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清政府办洋务的目的。有对内镇压的一面,但主要是为了抵御外辱。洋务运动是在国内统治阶级矛盾缓解,海边防危机日益加重的情况下,清朝统治者位增强抵御外辱的力量而采取的一种对策。

与其说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刚开始时,军事自强抵御外辱还是反对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话,那么,从70年代中期以后,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则主要是为了遏制和防御日本的侵略。明治维新后日本队中国的一系列侵略扩张活动,是促使清政府加紧从事军事自强活动特别是大力推进近代海防海军建设的最主要因素。 经过1874年日本制造的侵略我国台湾的事件和1879年日本侵吞琉球的事件促进了海军的建立。此后,北洋海军开始购造大型铁甲舰船,迅速走向成军。 洋务派创建新式海防海军的目的主要是防御日本的侵略,从1874年开展海防大讨论以来一直是很明确和一致的。建立南北洋海军都是“隐为防御日本之计”。内阁学士梅启照指出。日本“擅废琉球”,“窥伺高丽”企图进而侵我东北,对中国安全造成的威胁最为直接,因此“防东洋优胜防西洋”。李鸿章更明确的指出,日本实“为中国永久大患”。他说:“日本狡焉思逞,更甚于西洋诸国,今日所以谋创水师不遗余力者,大半为制驭日本起见”。正是从防御日本侵略,拱卫京畿安全这样一个根本目的出发,并考虑到他日朝鲜“有警,或须派兵应援”,清政府在洋务运动海防建设中,决定以北洋为重点,首先发展北洋海军,并优先更新驻防华北地区的淮军和练军的武器装备,加强其训练,同时,将防御日本队我国台湾的侵犯,作为南洋海军,福建海军建设和作战的一个重要目的。

论洋务运动及曾国藩在其中的作用

论洋务运动及曾国藩在其中的作用 关键字:洋务运动,曾国藩,洋务派,保守派,资本主义 摘要: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清政府一部分官僚、军阀为求“自强”、“求富”,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技术,创办新式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建立新式海军和陆军,设立学堂,派遣留学等,史称洋务运动。其代表人物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这里我们要着重看曾国藩在其中的作用。洋务运动是中国半殖民地化不断加深过程中的产物,但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中国出现了一批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也吸引了部分官僚、地主、商人投资于近代工业,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当时的社会生产力起了一定推动作用。 这是1861年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京城中某一处豪宅外,突然繁忙起来,一时间轿子,马匹几乎堵住了进门的路,只见一个个头戴顶戴花翎,身着深蓝补子服,颈带念珠,脚穿方头靴的人走进其中许久也不见出来。过路的人说这是曾总督的府邸。进到里面,只见人声鼎沸,这时一个人走了进来,现场突然安静了下来,他慢慢停下脚步,只说了一句“各位大人,我曾国藩明早就面见圣上,阐明此事”。就这样,一场的轰轰烈烈的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开始了! 一.洋务运动在军事上的作用 从60年代开始开办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安庆内军械所等近代军事工业。其中,江南制造局是中国第一个较大的官办军事工厂,1865年由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全厂约2000余人,主要制造枪炮、弹药、水雷等军用品,同时还制造轮船,1867年后开始制造船舰。福州船政局是清政府创办的规模最大的船舶修造厂,1866年由左宗棠在福州创办,全厂约1700余人,以制造大小战舰为主。安庆内军械所是清政府最早开办的近代兵工厂,1861年12月由曾国藩在安庆创建,厂子规模不大,主要制造子弹、火药、炮弹等武器。中国军队武器装备的改善,使其战斗力有所增强。洋务派的海军建设成效尤为卓著。经过苦心经营,洋务派建立起了北洋、南洋和福建水师。尤以北洋水师实力最强,其规模时居世界第4,其中定远、镇远舰的购置,给日本以很大的威慑,推迟了日本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的时间。甲午战争爆发后,北洋海军在黄海海战中重创日本海军,阻止了日本侵略军的长驱直入。因此,洋务运动中的近代军事工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防力量,起到了“御侮”的作用。 二.洋务运动在近代工商业上的作用 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筹划在广州建立汉阳铁厂,但因他调任湖广总督,筹办的炼铁厂也随迁汉阳,1890年在大别山下动工兴建,1893年汉阳铁厂基本完工,辛亥革命前夕,汉阳铁厂工人约三千人,每年出钢七万吨。江南制造局,1865年由李鸿章在上海创办。1867年,由虹口迁至高昌庙。1905年造船部分独立,称“江南船坞”。简称“招商局”。中国最早设立的轮船航运企业。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李鸿章招商筹办。1873年1月成立。总局设上海,分局设烟台、汉口、天津、福州、广州、香港以及横滨、神户、吕宋、新加坡等地。1885年(光绪十一年)改为官督商办。1909年(宣统元年)归邮传部管辖。洋务民用工业的兴办,部分地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使“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尽占”,三年多时间,外轮损失一千三百多万两,美国旗昌行因不堪赔累,被招商局归井。湖北官织布局开织后,江汉关进口洋布每年减少十万多匹。 三.洋务运动在近代教育上的作用 1861年奕 奏请设立外语学校,培养外语人才和外交人才。1862年8月,同治帝正式批准成立“京师同文馆”。学员学习汉文外,主要学习外文。聘有外籍教师英国人包尔腾,法国人司默灵、毕利干,俄人柏林,美国人丁韪良、傅兰雅、海灵敦等先后任教。丁韪良从1869

洋务运动与中国早期交通近代化

洋务运动与中国早期交通近代化 班级:电信131 学号:130815134 姓名:于腾腾

摘要:通商以后,开埠城市商贸兴旺,城区规模范围扩大,人们的出行活动增多,商贸活动频繁,物资运输量、人口流动量大为增多,对运输和出行代步工具的需求大增,通商城市的交通工具率先发展起来。清末以后随着各地城市的发展,新式交通工具也日益普遍发展。 关键词:洋务运动近代交通公共活动 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一部分比较开明的大官僚发起的一场自救运动。它是在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洋务运动是世界近代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顺应了世界潮流;它是鸦片战争后学习西方思潮付诸实践的产物。洋务运动期间进行的各项改革也都是围绕近代化而展开的。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大门,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洋务运动,风行30年,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运动。中央以奕诉为首,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其目的“安内”、“御外”为目的,主张学习西方的武器装备科学技术兴办洋务;主要内容包括编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新式军事工业、兴办近代工矿交通电讯企业、设立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等。由于洋务派主张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自强、求富,因而他们引进了大量的工业设备,新的技术及文化、思想等,不可避免地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冲击,促进了中国向近代化的进程,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向工业化迈出的一大步,它加快了中国封建社会向新的社会体制转变的过程,为中国社会开始向近现代社会的发展迈出了可贵的一步,洋务运动引进了新的生产方式,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于抵御外国资本主义的军事、经济侵略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新式学堂的创办及留学生的派遣,培养了一批新式科技、外交、军事人才,对中国传统教育体制提出了挑战,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开了先河;近代外交体制的构建开始了外交的近代化。尽管,最终它还是以失败结束,但它是洋务派努力地推进中国工业和国防近代化的一次有益的尝试,它对中国社会的进步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洋务运动是在外国侵略者的炮声中启动的,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产物。因此,它的兴起既是维护、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又有明显的“制夷”、“御侮”的战略用意。 传统交通受自然限制、等级制的出行方式 安步当车"在现代人眼中是一种健身消闲方式,而对古人来说,却只能是长途跋涉时的自我安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北京城里,公共交通的概念还鲜

洋务运动的作用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洋务运动是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主要的代表人物,中央的有奕,地方的人物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这些人物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这些官员们被称为“洋务派”。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运动的口号是自强、求富洋务运动的历史价值何在?没有把中国改变成为独立的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因而引起了对洋务运动不同评价的持续论争。洋务运动,是在中国社会资本主义必然代替封建主义的历史条件下兴起的;是在变落后为先进、变封建主义为资本主义、变贫弱为富强的变革思潮中发生和发展的;是在清王朝遭到太平天国革命和英法联军入侵两重压力下,采取“两害相权取其轻”的策略而起步的。显然,洋务运动的“起步”,是立足于向英法等列强妥协并取得其支持,尤其是军事技术的支持以把太平天国革命镇压下去这一基点上,当然在政治上是反动的,并带有买办性。但却符合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和作为这一“趋势”的思想反映的要求的。无论从经济规律和反映这一规律的变革思潮主、客观两个方面看,都表明资本主义趋势是历史的潮流。但这种潮流被中外反动势力顽强地束缚着。这种情况下洋务派掀起的洋务运动,触动了弦上的箭,揿动了让资本主义车流通过的绿灯的电钮。因而是顺应历史潮流之举。洋务运动一开始,即以购买洋枪洋炮举办新式军用工业为主,以便把人民革命镇压下去。近代军用工业虽有封建

性买办性,但却是带有进步因素的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1874年国内革命基本上被清政府镇压下去,而日本出兵侵略台湾,沙俄在西北的侵略也在加紧进行。海防塞防均很吃紧。资本帝国主义在军事侵略的同时,经济侵略也在加强。社会主要矛盾由国内阶级矛盾转变为民族矛盾。至于洋务派官僚在经济活动中所暴露出来的一些贪污腐败弱点,更成为顽固派进行攻击的炮弹和把柄.顽固派对洋务运动和洋务派的上述攻击,显然是站在封建自然经济的顽固保守立场上,无疑是错误的和违反时代进步潮流的。而洋务派则满足于农民革命已被镇压下去和对外维持和局的现状,自诩为“同光中兴”的功臣,确信所从事的“求强”“求富”活动获得了成功。他们囿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框架,不愿也不敢全面学习西方。从洋务派转化的早期改良派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薛福成、马建忠等人,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便批评洋务运动只引进西方近代生产技术而不引进西方政治体制的弊病,提出向西方和日本学习君主立宪制的主张;并对洋务企业官督商办方式不满,提倡商办。但他们批评的方式比较委婉。洋务运动虽然创办了一批企业,建立了海军,但却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甲午一战使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的失败。洋务运动进行之时,清政府已与西方国家签订了一批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洋务派官员一再主张对外“和戎”,其所办的企业依赖外国。他们企图依赖外国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于与虎谋皮。洋务派所创办的一些新式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基本上任是封建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之洋务运动

学号:1111424032 浅析洋务运动对近代民族工业的影响 学院名称:社会发展学院 专业名称:外交学 年级班别: 2011级外交一班 姓名:李国强 指导教师:欧磊 2012年6月 浅析洋务运动对近代民族工业的影响 摘要19世纪六十年代,清政府举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洋务运动,但最

终归于失败。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自强求富运动,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注定了它的最终失败,但它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对封建传统观念是一个强大的冲击,同时又促使了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诞生。 关键词洋务运动;民族工业;近代化;现代化 前言 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政权定鼎于南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金陵,建立了与大清分庭抗礼的政权;又过了三年,英法联军在美国、沙俄的帮助下,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赶跑了咸丰帝,留下了暴行。清朝的统治内外交困,岌岌可危,为了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洋务派为了镇压人民,抵御外敌侵略,维护封建统治,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这就是洋务运动。 一、对封建传统观念的冲击 1、洋务运动从根本上动摇了几千年的中国农业文明“重农轻商”的观 念。重农抑商政策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这是造成近代中国落伍于西方的重要原因。幸而日后由于时势的发展,洋务派領导人物体会到列强经济侵略的严重性,掀起了以富国富民为主的重商运动,为清朝自强带来新的活力,使中国的近现代化工商业萌生并渐渐成长。 2、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 洋务派固然是在维护封建制度的框架内学习西方,这一原则后来被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但是,从完全排斥“西学”到决定“西学为用”,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近代的中国,在社会发展水平上和西方国家出现巨大的反差。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西方主要国家相继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从农业文明步入工业文明,新发明、新技术不断出现,生产力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社会面貌日新月异。而中国,却正处在封建社会江河日下的阶段,政治腐朽,经济、军事落后。落后招致受欺,在两次鸦片战争中的失败使中国蒙受了空前的民族屈辱。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社会发展水平曾长期居于世界前列的中国,竟然远远地

试论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试论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摘要: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历来是史学界争论比较多的一个问题,对于它的说 法可谓是众说纷纭。本文采用一种比较新的观点,附以拙见,对洋务运动的历史 作用力图从新的时空观上加以审视,最后得出了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端,亦即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阶段的结论。笔者认为,洋务运动的弊端固然不 容小视,但总的来说,它还是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促使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 关键词:洋务运动近代工业化中国早期现代化 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而止步于19世纪末的清末“洋务运动”所起的历史作用,一直是学术界讨论比较热烈的问题。虽然以前的历史学者也肯定了它的积极性, 但是相比之下,却更注意它的缺点和不足,以致于把1895年清军北洋舰队全军 覆没、中国战败看作是“洋务运动”完全破产的标志,贬低了它的历史作用。随着 时间的推移和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展开以及现代化进程的稳步推进,笔者认为我 们有必要在更广泛的时空观上,从现代化的角度,对洋务运动所起的历史作用进 行重新阐释。以这种态度对“洋务运动”进行研究会得出一些新颖的结论。笔者认 为其中之一就是“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端,亦即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 一阶段。“‘中国近代化’与‘中国早期现代化’基本上是内涵相同、可以互相替换的历史概念,只不过前者顾及表述传统、突出其历史性,后者涵纳新学、注重历史与 现实的联系与贯通。”[1] “洋务运动”产生于中国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也就决 定了“洋务派”自身的两重性。传统史家认为洋务派代表人物奕、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是封建性、保守性十分浓厚的历史人物。笔者在此不想对这一问题做过 多的争论,只想提醒一下持这种观点的史家,他们是否注意到了当时中国特殊的 国情。那时的中国是一个封建性特别浓厚的国家,像奕、曾国藩、左宗棠、李鸿 章这样的开明地主可谓是凤毛麟角。试想在这样的一个国家里兴办洋务是何等的 艰难。因此,我们不能对洋务派及“洋务运动”的期望过高。正如李时岳先生指出的:“简单的说,洋务派的历史任务就是:缩短中外的差距,引进机器生产,实现由手工制造到机器生产的转变,加速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洋务派活动于中国资 本主义从无到有的时代,它的任务是实现‘有’,‘有’以后才能谈到发展,那是又一 个历史阶段的任务。所以,严格的说,历史所赋予洋务派的任务是促使中国资本 主义的‘发生’,而不是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洋务派是不是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呢?应该说,基本上完成了,事实俱在,毋庸讳言,至于完成得好还是不好,那 是另外的问题。”[2] 在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出现的洋务派,不得不承认英法“大炮之 精纯,子药之细巧,器械之鲜明,队伍之雄整,实非中国所能及。”[3]更抱着“灭 发捻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4]这种镇国内、御外侮的主观意图,洋务派 开始兴办军事工业。但是,也正是军事工业的兴办,吹响了中国近代化的号角。 综观这一时期的国际形势,英国、美国等欧美强国已完成工业革命;“1805——1833年,默罕默德·阿里在埃及实行改革”。[5]“与此同时,埃及开办了步、骑、 炮各兵种的军事学校,聘用欧洲军事教官,按欧洲方式改组、训练军队,至19 世纪30年代,埃及已经拥有了新式陆军20万,海军2万,军舰32艘”。[6]就是 中国的东临日本在明治维新前也开始了军事工业的创办。“1855年,德川幕府先 后决定在江户汤岛制造洋式枪炮,试造洋式军舰。”“在明治维新前,这样的活动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 【摘要】在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后,清政府面临着严重的统 治危机。在这样严峻的历史背景下,以奕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首的洋务派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办近代企业,历史上称这场中国的工业革命为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创办中国的近代军事工业和教育事业,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发展。 【关键词】近代文化;军事工业;文化教育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洋务运动,风行三十年,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运动。中央以奕訢为首,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其目的“安内”“御外”为目的;主要内容包括编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新式军事工业、兴办近代工矿交通电讯企业、设立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等。由于洋务派主张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自强、求富,因而他们引进了大量的工业设备,新的技术及文化、思想等,不可避免地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冲击,促进了中国向近代化的进程。 1.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军队建设的近代化 洋务运动是在中国面临内忧外患之际,试图通过练兵制器、兴办军事工业以求“自强”。因此,他们的活动促进了军队的近代化和军事工业的发展。 李鸿章是举办洋务最多、成绩最卓彰的人物。他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器不能及”。从1861年起,他们开始了以购置西洋枪炮,操练西式阵法的练兵活动。1862年奕訢等人在天津组建了洋枪队,聘外籍教练,选派京营八旗兵到天津接受训练。与此同时湘军、淮军逐渐取代了八旗绿营等旧式军队,称作“防军”。中法战争后,清政府更意识到“当此事定之时,惩前毖后,自以大治水师为主”。大力购置铁甲舰,北洋水师于1888年正式建成,拥有舰船二十五艘。陆军的新发展和海军的创建促进了我国军队建设的近代化。 2.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近代化进程 洋务运动在筹办军事工业的进程中,由于耗资巨大,有亏无盈,日益感到经费不济。近代中国洋务派理论家,第一位驻外国公使郭嵩焘主张办矿务、修铁路、兴电讯等,寓“求强”于“求富”之中,认为“兵者末也,各种创制皆立国之本也”。于是洋务派又提出“寓强于富”的口号,着手筹办民用性厂矿企业,这些企业包括采矿、冶炼、交通运输及纺织业等。从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洋务派先后创办了二十几个民用企业。其中较重要的有福州船政局、开平矿务局、电报总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炼铁厂、湖北织布局等。民用企业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形式,招集商股作为资本,雇佣工人进行生产,产品主要作为商品销售于市场,以牟取利润。这些民用企业的性质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这些企业采取了机器大生产,引进了大量的机器设备与技术,同时中国也有了自己的近代化工业,生产出了自己的工业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轮船招商局,成立六七年来,已收入运费二千万两,将中国航运业的权利收回了约五分之三。所以说这些企业终究意味着中国古老的大地的出现表明了新兴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问题: ? 答案: 有: (1)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洋务派发展军事工业,同时也发展若干民用企业,使资本主义经济成份在社会经济中明显增长。 (2)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洋务派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 (3)传播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 (4)引起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传统的“重农抑商”、“重义轻利”观念都受到很大冲击,商人、商业在社会中的地位明显提高,“西学”成为中国求强求富的学问。这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社会风气的转变。 【相关阅读】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同治维新,是清后期至清末时,清廷洋务派官员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发展基础,在全国展开的工业运动。“师夷之长技以自强”和“师夷之长技以求富”分别是前期与后期的运动口号和目标。该运动自1861年至1895年,持续约35年。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首次

大规模的全国性西方工业运动,它在封建皇权的背景下发生的。洋务运动引进了超多的西方科技及各类西方著作文献,培养了一批留学童生,打开了西学之门;学习近现代的公司体制则为国帯来大批工业及化学企业,有助中国走上工业发展和现代化之路。然而当时的中国,却难逃洋务运动失败的命运。因为清军水师在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沉重打击了清廷上层的信心,使洋务运动黯然收场。 洋务派将军事工业的革新看成是首要的突破点,提出了“自强”的口号。在李鸿章等人的主持下,江南制造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一批大型近代化军事工业相继问世。他们还开办了一批军事学校,为国防事业作出重要的贡献。随着军事工业的创办,洋务派认识到,强大的国防基础在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要求能源、钢铁等工业与之配套。同时,为了维护民族利益,也务必发展民族经济,与洋人“商战”、“争利”。于是,他们提出了求富的口号,民用工业和新式交通运输业也发展起来了。洋务派还开办了“同文馆”,这是中国第一所近代学校,它为中国造就了一批外语和外交人才。这些人的活跃成为以后中国现代化运动深入的重要力量。 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模仿、实施西式工业化的运动,是一场维护封建皇权前提下由上到下的改良运动。洋务运动引进了超多西方18世纪以后的科学技术成果,引入译入了超多各类西方著作文献,培养了第一批留学童生,打开了西学之门;学习近现代公司体制兴建了一大批工业及化学企业,开启了日后中国的工业发展和现代化之路。洋务运动的直接成果——清军水师在甲午海战的覆没使洋务运动最终黯然收场,沉重打击了清廷上层,为之后的百日维新埋下伏笔,也深刻影响了出生于19世纪末的一批中国人。甲午海战失利后清廷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岛等一批领土领海于日本,更加重了清廷的统治危机;日本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军事战胜中国,深刻激发了中国国民的民族意识,对之后中日两国的文化思想政治走向以致国运都造成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浅析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315510801.html, 浅析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 作者:刘立磊 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15期 摘要:洋务运动发生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期间,当时的清政府处于内忧外患的局势中,不少仁人志士带着满腔的热情,力图为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由此展开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涵盖政治、经济以及军事等各个领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虽然后代史学家对这项运动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是其推动中国近代化发展的作用不容置疑。本文笔者首先阐述近代化进程中的思想准备,然后分析了中国在近代化进程中进行了怎样的探索,最后从政治、经济、外交以及军队建设等方面探讨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关键词:近代化;洋务运动;影响 工业化发展和政治的民主化是中国近代化的突出标志,工业化发展进程主要表现为机器大生产取代了手工业,此时的世界,不少国家都在进行工业化革命,中国也紧跟世界的步伐,洋务运动的兴起就是中国进入工业化的开端。洋务运动在兴起之初就提出了“自强”、“求富”的口号,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在工业上,洋务派积极兴办近代民用和军事工业,建立了海军。同时,为了培养更多的人才,洋务派派遣了一大批留学生出国深造,在国内创建了新式学堂。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促使中国拥有了第一支战斗力极强的水军,许多满怀报国热情并且能力超群的人也开始创办近代企业,培育出中国第一批优秀的产业工人,让新思想进入了人们的生活。 一、近代化进程的思想准备 思想是行动的基础,科学系统的思想可以为实践提供明确的指导。“虎门销烟”事件后,林则徐被誉为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他大胆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寻求救国救民的良策,林则徐一直非常关注西方世界的发展动态,翻译西方著作,以此获得除本国以外这个庞大的世界的相关知识。林则徐还组织翻译了关于大炮瞄准法、战船图示、枪炮制造原理等极具技术性的资料,并且从澳门和新加坡等地购买了葡萄牙和英国制造的数百门大炮以及来自美国的一艘名为“甘米力治”号的轮船。1841年,我国成功仿造了一艘车轮战船。同时期的魏源也是一名杰出的思想家,由他亲自编撰的《海国图志》中详细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和科学知识,自此开始探寻中国的富国强兵道路,他的书中重点提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认为西方的先进技术主要表现在战舰、火器以及练兵之法上,只要按照这几个方向各个击破,那么一两年之后,中国的科技发展就可以不再依赖西方,这也奠定了洋务运动开始的思想基础。在学习建造西方的机器上,冯桂芬提出了要坚决维护民族主权与独立发展民族工业的原则,建造“我之利器”,方能有备无患。

论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论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洋务运动是以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富国强兵,抵御外辱,镇压内乱,但是甲午战争的战败,也就标志了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洋务运动虽然没有挽救大清王朝,但其对中国的近代史,在其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一洋务运动对近代军事的影响 洋务运动,是从军事自强开始的,到了后来虽然增加了“求富”的内容,但军事自强的目标始终未变。为实现军事自强,洋务派主要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近代军事工业;二是建立近代海防海军,同时改进陆军的武器装备和训练;三是建立近代军事学堂,培养新式陆海军人才。清政府依靠洋务运动中建立军事力量,多次挫败了日本吞并朝鲜进而侵略中国的阴谋。其次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开始了中国军队近代化的进程,使中国军队以近代新式武器装备投入反对日本侵略的甲午战争。还有,洋务运动中建立的军事工业是甲午战争中国军队军火装备的主要供应来源。总之经历了洋务运动,中国的军事开始走上近代化的历程。 二洋务运动对近代经济的影响 洋务运动在兴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难以解决的题,最主要的就是资金、原料、燃料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困难。于是,洋务派在“富国”的口号下,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等方式,开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等民用企业。在官办企业的

倡导下,从根本上动摇了几千年的中国农业文明“重农轻商”的观念。重农抑商政策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幸而洋务派領导人物体会到列强经济侵略的严重性,掀起了以富国富民为主的重商运动,使中国的现代化商业萌生并渐渐成长。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学习西方经济管理模式,为中国近代企业的诞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三洋务运动对近代政治的影响 由于洋务运动创办者们严重的封建政治特性,他们顽固的拒绝除生产技术以外其他任何的社会改革。因此他们牢牢的将洋务运动限制在封建生产关系内。洋务运动的失败使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继洋务派人物后的有识之士看到了洋务运动的严重缺陷,中国要走上独立富强的现代化道路,需将革命从物质技术层面引入政治思想文化层面。因此在由于标志洋务运动失败的甲午战争而引发的戊戌维新中,维新派提出了政治改革的要求。这场改革运动又由稍后的辛亥革命完成了推翻封建专制,结束满清二百多年的封建统治,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历史使命,洋务运动虽然说是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还是刺激了中国政治向近代化的进程迈进。 四洋务运动对近代文化的影响 洋务运动开始时改良派认为兴办洋务,就必须有通晓洋务的人才,而传统的旧式教育内容无法满足洋务事业的需要。因而兴办新的

浅谈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中的作用(一)

浅谈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中的作用(一) 【摘要】洋务运动是在中国面临内忧外患之际,试图通过练兵制器、兴办军事工业以求“自强”。因此,他们的活动促进了军队的近代化和军事工业的发展。 【关键词】近代文化;军事工业;文化教育【Abstract】OceandutysportbetotrytopasstotrainsoldierstomakeamachineandestablishmilitaryindustrywhenC hinafaceinternalrevoltandforeigninvasioninorderto"self-renewal".Therefore,theiractivitieshelpedt hemodernageofthetroopstoturnwithmilitaryindustryofdevelopment. 【Keywords】Modernageculture;Militaryindustry;Culturaleducation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洋务运动,风行三十年,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运动。中央以奕欣为首,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其目的“安内”“御外”为目的;主要内容包括编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新式军事工业、兴办近代工矿交通电讯企业、设立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等。由于洋务派主张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自强、求富,因而他们引进了大量的工业设备,新的技术及文化、思想等,不可避免地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冲击,促进了中国向近代化的进程。 1.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军队建设的近代化 洋务运动是在中国面临内忧外患之际,试图通过练兵制器、兴办军事工业以求“自强”。因此,他们的活动促进了军队的近代化和军事工业的发展。 李鸿章是举办洋务最多、成绩最卓彰的人物。他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器不能及”。从1861年起,他们开始了以购置西洋枪炮,操练西式阵法的练兵活动。1862年奕欣等人在天津组建了洋枪队,聘外籍教练,选派京营八旗兵到天津接受训练。与此同时湘军、淮军逐渐取代了八旗绿营等旧式军队,称作“防军”。中法战争后,清政府更意识到“当此事定之时,惩前毖后,自以大治水师为主”。大力购置铁甲舰,北洋水师于1888年正式建成,拥有舰船二十五艘。陆军的新发展和海军的创建促进了我国军队建设的近代化。2.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近代化进程 洋务运动在筹办军事工业的进程中,由于耗资巨大,有亏无盈,日益感到经费不济。近代中国洋务派理论家,第一位驻外国公使郭嵩焘主张办矿务、修铁路、兴电讯等,寓“求强”于“求富”之中,认为“兵者末也,各种创制皆立国之本也”。于是洋务派又提出“寓强于富”的口号,着手筹办民用性厂矿企业,这些企业包括采矿、冶炼、交通运输及纺织业等。从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洋务派先后创办了二十几个民用企业。其中较重要的有福州船政局、开平矿务局、电报总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炼铁厂、湖北织布局等。民用企业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形式,招集商股作为资本,雇佣工人进行生产,产品主要作为商品销售于市场,以牟取利润。这些民用企业的性质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这些企业采取了机器大生产,引进了大量的机器设备与技术,同时中国也有了自己的近代化工业,生产出了自己的工业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轮船招商局,成立六七年来,已收入运费二千万两,将中国航运业的权利收回了约五分之三。所以说这些企业终究意味着中国古老的大地的出现表明了新兴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方式。 洋务派的求强求富活动,最重要的是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也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指引了道路,创造了机会,起了摧生扶幼的作用。一些企业后来直接转化为民族资本主义,官督商办、官商合办这种形式也保护了民族资本主义。 同时,洋务派举办的军、民用工业中,产生了大量的产业工人,从而使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的人数扩大起来。据统计,1894年以前在近代军事、民用企业中约有工人3.6万人,这一数字已多于外国在华企业中的工人数(3.4万),也高于在私人经营的近代企业中的工人数。 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近代产业工人的出现,促进了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和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