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原创】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教学设计

【原创】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教学设计

【原创】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

1. 【唯物史观】通过三国至隋唐五代文化的了解以及特点的分析,引导学生树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

2. 【时空观念】通过中外文化交流这一子目,了解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因素;通过了解“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使学生明确唐朝时期文化的繁荣、多样与当时对外交通发达与域外的经济文化联系频繁是分不开的,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有一定帮助。

3. 【史料实证】补充大量文字和图片等史料,特别是文学艺术部分的内容,使学生在欣赏、感知的过程中,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同时了解了多种历史的呈现方式,学会根据史料印证历史结论。

4.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读懂图片、文献材料,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说明问题,形成理解历史问题的思维过程。

5. 【家国情怀】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使学生形成民族文化自信心、自豪感。同时明确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点难点】

重点: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难点: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文学艺术、科技领域的新成就(原因)

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认识亚洲各国的文化交往中,逐渐形成

以长安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圈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他还强调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基础认知】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发展过程

(1)汉武帝时期: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后呈现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时期

①道教传播:兴起的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和“”。

②佛教盛行:在中国盛行,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

③儒学新发展:作为主流统治思想的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魏晋玄学)

(3)隋朝:“三教合归为儒”: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4)唐朝

①三教并行:

A.奉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最受尊崇。

B.武则天时,佛教形成不同宗派。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

②儒学复兴:(反对佛教)

A.原因:佛道发展使儒学正统地位地位受到挑战

B.代表及内容: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来反对佛教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2.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反佛:

(1)原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

(2)表现:

A.南朝范缜《神灭论》: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忘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

B.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

(3)结果: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二、文学艺术(社会变迁影响文学艺术风格)

1.文学:

(1)魏晋南北朝时期:从东汉末年开始,先后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东晋的田园诗、南朝、南北朝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体现了南北朝政治分裂、民族融合)(2)唐朝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

、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水平,他们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

(体现了大唐盛世、由盛转衰、急剧衰落)

2.艺术:

(1) 书法:

①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自觉---实用性)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楷书和行书等各种书

体均已完备。例如:东晋大书法家博采众长,诸体

兼精,世称“书圣”。

(自发性---审美性)

③隋唐时期: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

气势雄浑的颜体和骨力遒劲的柳体最为有名。怀素和尚的草书(时代特征)

(2) 绘画:

①东晋:以为代表。他提出“以形写神”,所画人物栩栩如生,和是他的代表作。

②隋唐:绘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

A.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

B.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

C.C.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唐朝的被尊为“画圣”。《送子天王图》 ----佛教本土化

(3)雕塑:

山西大同的石窟、河南洛阳的石窟、

莫高窟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二、科技

1.魏晋南北朝

(1)数学:南朝精确地算出圆周率

(2)农学:北朝贾思勰著述的,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3)地理学:西晋杰出地图学家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2.隋唐

(1)建筑:隋朝工匠李春设计的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

(2)印刷术: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3)火药:唐中期书籍记载了配方。,火药开始用于战争。(4)天文学:,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5)医学: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唐高宗时编修的,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四、中外文化交流-----多元交流

1.佛教交流----中印之间

(1)从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

(2)中国名僧西行取经。东晋的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唐朝的高僧前往天竺取经,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

(3)伴随佛教东传而来的异域文化,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2.佛教交流----中日、中朝

(1)唐朝高僧六次东渡,历经艰险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对日本等周边国家的佛教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2)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日本的就是很有名的一位高僧。

3.其他文化交流(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1)唐都城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2) 、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

(3)唐朝后期,不少西亚商人在、等港口城市定居。

对外交通:

重点解析:

1.唐朝对外交往出现盛况原因:

(1)政治:唐朝国力强盛,政局稳定(2)经济繁荣(3)文化:文化发达且实现开放政策(4)交通:交通便利,海上丝路、路上丝路畅通(5)其他:其他国家相对落后,为促进本国发展,积极学习唐文化制度

2.唐朝社会变迁对诗歌风格的重大影响:

(1)盛唐: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

开放的社会背景

(2)中唐: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社会弊端日益暴露(3)晚唐:诗风凝重沉郁,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

3、魏晋到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1)交流交往范围广泛,且有连续性(2)交流领域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3)交往渠道众多,主要以贸易和佛教为纽带(4)在交往过程中,中华文化圈形成

(5)唐朝成为周边国家经济交流的中心,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4.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的特点:

(1)思想界异常活跃:儒佛道三教开始合流,文学艺术石窟艺术打上佛教烙印(2)体现民族融合: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体现不同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

(3)带有分裂格局的烙印:不同地域文化,具有不同特点,特别是南北文化差异很大,南北民歌风格迥异

5.概括魏晋南北朝及唐代阶段特征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三国到隋唐五代时期的文化,了解了其发展的表现、呈现出的特点,以及形成的原因。大家不要忘记,我们今天学习历史不只是为了记住历史,更多是为了服务当下。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大国、东方文明古国,今天如何在多样的世界文化中站稳脚跟,增强文化自立和自信,提高文化软实力是关键。文化实力是我们能否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中之重,所以我们一定要肩负起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担。

习题训练:

1.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2.图3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A. 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情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3.印度那烂陀寺培养了大量的佛学家,人才辈出。2007年2月,印度天竺那烂陀举行了玄奘纪念堂落成典礼,中印两国领导人应邀出席。

印度举行这一盛大庆典是因为( )

A.玄奘长期生活于天竺那烂陀

B.天竺那烂陀是佛教的诞生地

C.唐代高僧玄奘曾去该地取经

D.玄奘促进了中印文化的交流

4. 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