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VIP专享】饲料卫生与安全

【VIP专享】饲料卫生与安全

【VIP专享】饲料卫生与安全
【VIP专享】饲料卫生与安全

(名词解释4个,12分;填空20个,20分;简答6个,48分;论述1个,20分)

一、名词解释

1、饲料卫生与安全:饲料在转化为畜产品的过程中对动物健康及正常生长、畜产品食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不会产生负面影响等特性的概括。

2、细菌菌相:共存于饲料中的细菌种类和相对数量的构成。饲料的细菌菌相和优势菌群决定饲料腐败变质的程度和特征。

3、细菌数量:单位重量饲料内的细菌含量(/g或ml)。不考虑细菌种类时有两种表示方法:菌落总数和细菌总数。

4、细菌型饲料中毒:动物因摄入了含有有害细菌或细菌毒素的饲料而引起的一切中毒。

5、感染型饲料中毒:病原细菌污染饲料后,在饲料中大量繁殖,这种含有大量活菌的饲料被动物摄入以后,会引起动物消化道的感染而造成中毒。

6、毒素型饲料中毒:饲料中污染了某些细菌以后,在适宜的条件下,这些细菌在饲料中繁殖并产生毒素,这种饲料被动物摄入后会引起中毒。

7、真菌:一类营养体为丝状体的有细胞壁、不含叶绿素,无根茎叶有菌丝体或单细胞、异养、以产生孢子方式繁殖的真核生物。

8、霉菌:菌丝体发达而又不形成较大子实体的一部分真菌。

9、原发性感光过敏:动物采食外源性光敏物质后直接引起的感光过敏。一般存在于青绿多汁及生长旺盛期植物。

10、继发性(肝原性)感光过敏:叶绿素在体内代谢产物是叶绿胆紫质,由胆

汁排出体外肝脏受损时,叶绿胆紫质在体内蓄积并进入外周循环形成叶绿胆紫

素血,从而引起感光过敏。

二、填空

1、致病菌的种类:沙门氏菌,大肠杆菌,肉毒梭菌,葡萄球菌;非致病菌的种类:假单胞杆菌属、微球菌属、芽孢杆菌属

2、饲料污染程度:饲料的细菌菌相与数量;饲料腐败程度:细菌菌相和优势菌群

3、硝酸盐在消化道上部被吸收,胃酸分泌不足或胃肠道疾病时,生成亚硝酸盐,氨合成速度受限时:瘤胃pH和微生物菌群。

4、植物凝集素的抗营养作用:影响动物采食、胃肠道结构和功能、免疫系统

5、单宁:水解单宁是毒物;缩合单宁是抗营养因子。

6、消除单宁的措施:高温蒸煮、高温高压、脱壳处理、添加动物脂肪。

7、植酸在植物子实中以肌醇和磷酸的形式存在;植酸对蛋白酶活性的抑制是非竞争性的。

8、低于蛋白质等电点的PH下,植酸与碱性氨基酸产生静电连接,形成不溶性

植酸-蛋白质二元复合物;PH趋于等电点时,植酸通过二价金属离子的介质作

用生成植酸-金属离子-蛋白质三元复合物。

9、非淀粉多糖的抗营养作用由高度粘稠性和赤水性引起。

10、抗维生素A因子:破坏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使之丧失生理作用;抗维生

素D因子:降低钙的吸收;抗维生素E因子:维生素E缺乏症;抗维生素K因子:抗凝血作用;抗维生素B19:增加畜禽对其需要量

11、抗营养因子钝化或消除方法:物理法(热处理),化学法(化学物质)。生

物法(酶制剂处理)

12、二噁英主要来源于含氯化合物的制造和燃烧过程中。

13、环境污染物对饲料污染的特点:污染范围广、富集作用强、病畜难诊治

14、镉在小肠中吸收,与金属硫蛋白结合形成镉硫蛋白储存于肾脏、肝脏。(1)体内缓慢蓄积损害肾小管,使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发生障碍,蛋白尿、糖尿,尿磷、尿钙;(2)骨质疏松症:Ca流失、外援Ca补充不足时,动用机体

储存钙(骨钙)来维持血钙正常水平(3)贫血:阻碍Fe的吸收,尿Fe增加;抑制骨髓内血红蛋白的合成,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含量降低(4)损害生殖系统

15、镉有水溶性、吸附性、难溶性

16、铅在十二指肠中吸收,沉积于骨骼,或经血液循环进入肝脏,从胆汁排入

肠道。Ca、P、Fe、Co、Mn缺乏时,毒性增强;与Zn协同作用,浓度增加,毒

性增强。

17、砷机理:细胞原浆毒与细胞内酶蛋白的巯基结合,使含有巯基的酶(丙酮

酸氧化酶、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细胞色素氧化酶、胆碱氧化酶等)活性降低

或失活。危害:干扰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危害神经系统,麻痹血管运动中枢;心脏、肝脏、肾脏等发生脂肪变性及坏死

18、汞:生物膜系统受损是汞毒机制的中心环节。神经毒性。大部分与血浆蛋白,少部分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结合;沉积于肾脏、肝脏、脑组织。

19、氟在胃和小肠中吸收,沉积于骨骼和牙齿,斑釉

20、丁烯酸内酯属于血液毒,主要毒害作用是引起动物末梢血液循环障碍。烂

蹄病。

三、简答论述

1、饲料卫生和饲料安全的异同。

(1)联系:①饲料卫生是饲料安全的基础,饲料卫生质量决定饲料安全状况。②很多情况下,二者被视为同义词,都指饲料中不应该含有对动物的健康与生

产性能造成实际危害的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并且这类有毒、有害物质或因

素不会在畜产品中残留、蓄积和转移而威胁到人体健康,或对人类生存环境构

成威胁。

(2)区别:①饲料卫生着重于从学术研究和生产应用两方面研究影响动物健康、

生产性能、畜产品品质、食用安全和环境安全等因素及其种类、性质、作用机

理和预防控制措施等。②饲料安全着重于从管理角度来确保饲料的安全可靠,

是指按其原定用途生产和使用时不会使动物受害的一种担保,同时也是对家畜

产品食用安全的一种担保。③饲料安全三方面含义:对动物的饲用安全、对畜

产品的食用安全、对环境的安全

2、饲料的霉变过程、危害及防除措施。

(1)霉变过程:①早期阶段:20 ℃时微生物活动开始繁殖,饲料轻度霉味;水分较高,温度也较高时,持续时间短(4~5 d);水分较低,温度也较低时,持续时间长(几周);籽粒潮湿发软,流动性与光洁度降低②霉变阶段:湿热累积,温度上升,微生物繁殖;饲料表面湿润,色泽与光洁度恶化,霉味、酒

精味浓;持续时间3~5 d,饲料温度40~45 ℃③败坏阶段:温度继续上升;微生物活动的代谢水分和蒸发水分积聚,进一步发热;饲料温度60~65 ℃,嗜热菌生长,进一步达75 ℃;饲料结块,全部霉烂。

(2)危害:①引起饲料变质,降低饲料营养价值和适口性;②影响动物健康和畜产品安全:霉菌毒素引起动物真菌毒素中毒病;破坏动物免疫机能,使细胞

免疫系统机能和后天抵抗力降低③残留于畜禽肌肉、内脏或乳中的霉菌毒素可能通过食物链传给人,对人造成危害。

(3)防除措施:①物理防霉法:严格控制饲料和原料的水分;改善饲料储存、运输条件;选育和培育抗霉菌的饲料作物品种;选择适当的种植或收获技术;

应用辐射技术②化学防霉法:添加防霉剂;丙酸及其盐类、山梨酸及其盐类等

有机酸③微生物防霉法:微生物的生物转化作用降解霉菌毒素的毒性,如乳酸菌、米根菌等④综合法:同时使用抗氧化剂和酶制剂

3、霉菌毒素的危害。

(1)影响动物的生产性能

(2)影响动物的繁殖性能

(3)干扰和抑制动物的免疫系统

(4)导致动物癌变死亡

(5)霉菌毒素在动物体内的残留

4、黄曲霉素的毒性和中毒机制

(1)毒性:①急性中毒表现为细胞死亡,畜体死亡;慢性中毒表现为损害肝脏、抑制动物免疫系统、致癌性、致突变性及致畸性。②毒性很大,不同品种、年龄、性别和营养状况的畜禽对黄曲霉素的敏感性有差异。一般来说,幼龄、营

养不良的动物敏感性强。③AFTB1的急性毒性最强。

(2)中毒机制:急性中毒:在肝微粒体酶活化形成具有高效癌活性的环氧化物,一部分与谷胱甘肽转移酶,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等结合,然后催化水解而解毒;另一部分与生物大分子如DNA、RNA以及蛋白质和类脂反应,形成APT加合物,

导致多种生物大分子失去生物功能,最终导致细胞死亡,表现为急性中毒。

慢性中毒:实质是AFT与核酸结合引起突变,表现在三个方面:(1)损害肝脏:肝细胞变性、肝小叶中心坏死、胆囊水肿、胆小管增生;抑制磷脂及胆固醇的

合成,致使脂肪在肝脏内沉积,引起肝肥大。(2)抑制动物的免疫系统:抑制

体内RNA聚合酶,阻止蛋白质合成,导致血清总蛋白含量减少;抑制巨噬细胞

及T淋巴细胞功能。(3)致癌性、致突变性及致畸性:肝癌、胃腺癌、肾癌;

胎鼠死亡及发生畸形

5、玉米赤霉烯酮(ZFA)中毒机制

靶器官主要是雌性动物生殖系统,可竞争性地与子宫、乳腺和肝脏中的雌

激素受体位点相结合,急性中毒条件下,由于雌激素升高,会造成神经系统亢奋,在脏器中造成很多出血点,使动物死亡。

6、呕吐素中毒机制

(1)蛋白质合成抑制剂,与肽酰转移酶结合,肽酰转移酶为60S核糖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2)较高浓度的呕吐素是DNA和RNA合成的抑制剂。

(3)引起细胞脂质过氧化,损伤细胞膜的功能。

(4)过氧化反应,产生自由基,损伤机体。

(5)改变外周和中枢5-羟色胺的活性,影响动物采食量。

(6)抑制免疫功能,可抑制胸腺细胞增殖或凋亡。

7、脂肪酸败的原因

(1)高温高湿环境

(2)脂肪、油脂含量高或油脂添加量大

(3)金属元素,将氧活化成激发态,促进自动氧化过程

(4)空气中的氧和过氧化物

(5)光照

8、饲料脂肪氧化酸败的机理。

其本质是不饱和键的物质的氧化酸败,分为化学氧化酸败和微生物酶解酸

败两类。

(1)化学氧化即在空气、光和水的作用下,油脂发生化学变化,包括水解酸败和自动氧化酸败两个方面。水解酸败指油脂分解成基本结构单位脂肪酸、甘油

的过程,主要在高温、高湿的不良环境中发生。自动氧化酸败是化合物和空气

的氧在室温条件下,未经任何直接光照,未经任何催化剂等条件下的完全自发

的氧化反应,反应进行的中间状态及初级产物能加快其反应速度。可分为诱导期、传播期、终止期和二价产物的形成四个阶段;是油脂变质坏败的主要原因。

(2)微生物氧化是有微生物酶催化引起的。不饱和脂肪酸被氧化酶氧化,脂肪

分子在微生物酶作用下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油脂酸价升高,在氧气充足条件下,脂肪酸最后被彻底氧化为二氧化碳和谁,导致饲料营养价值和适口性下降,并产生一系列毒害作用。

9、饲料脂肪氧化酸败对饲料品质的影响。

(1)降低适口性:短链脂肪酸等具有不愉快气味及苦涩滋味,严重者导致畜禽食后中毒或死亡;

(2)降低营养价值:多不饱和脂肪酸氧化,比例下降,导致必需脂肪酸缺乏症;高活性的自由基能破坏维生素,导致脂溶性维生素(A、D、E)缺乏症;抑制胰脂肪酶活性,导致消化率下降

(3)影响酶活性:产物对琥珀酸氧化酶、细胞色素氧化酶有损害作用

(4)影响生物膜的流动性和完整性:使生物膜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下降,改变膜脂肪酸组成;胆固醇与膜结合限制流动性;油脂氧化物直接与膜组成蛋白发

生反应,使膜僵化

(5)影响免疫机能:对免疫活性细胞有毒害作用;免疫球蛋白生成下降,肝和小肠上皮细胞损伤

(6)影响消化机能:游离脂肪酸减少胆汁产生或降低乳糜微粒形成;叶黄素类色素在肠道吸收,着色效果差

(7)致癌性:氧化产物可引起癌肿

(8)实质器官病变:肝脏增大;腹泻、肠炎,肝、心、肾肿大;脂肪肝等

(9)影响产品质量:多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E含量减少,导致肉品氧化稳定性降低,货架时间短。

10、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抗营养作用机理。

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抗营养作用主要是降低蛋白质利用率,主要体现在两

个方面:其一,胰蛋白酶抑制因子与肠液中胰蛋白酶结合,生成无活性的复合物,降低胰蛋白酶活性,导致蛋白质利用率降低。其二,胰腺分泌的负反馈调

节机制,引起动物体蛋白质内源性消耗。即胰蛋白酶与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结合

排出体外,体内胰蛋白酶减少,胰腺机能亢进,分泌更多的胰蛋白酶,造成体

内含硫氨基的内源性丢失,引起体内氨基酸代谢不平衡,导致动物生长受阻或

停滞。

11、菜籽饼粕的有毒物质及其毒性

(1)硫葡萄糖苷的降解产物:①异硫氰酸酯:辛辣味,影响菜子饼的适口性。高浓度的ITC对粘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长期或大量饲喂菜子饼可引起胃肠炎、肾炎及支气管炎,甚至肺水肿。在血液中含量多时,其中的硫氰离子可与碘离

子竞争,而浓集到甲状腺中去,抑制甲状腺滤泡细胞浓集碘的能力,导致甲状

腺肿大,降低动物生长速度。②硫氰酸酯:具有辛辣味,影响菜子饼粕的适口性。也可引起甲状腺肿大,作用机理同异硫氰酸酯。③噁唑烷硫酮:菜籽饼粕

中主要有毒成分,阻碍甲状腺素的合成,引起腺垂体粗甲状腺素的分泌增加,

导致甲状腺肿大。同时,可使动物生长缓慢。敏感度:鸭>鸡>猪。④腈:引起

细胞内窒息;抑制动物生长,是菜子饼中的生长抑制剂;引起动物的肝和肾肿大。

(2)芥子碱和芥酸:①芥子碱:味苦,影响适口性;可在鸡的胃肠道中分解为芥子酸和胆碱,胆碱进而转化为三甲胺。三甲胺不经氧化直接进入蛋黄并逐渐

积累,含量每克超过1 mg时即有鱼腥味。②芥酸:使动物发育迟缓,并引起心肌脂肪沉积,进而导致心肌纤维化和心肌坏死。

(3)其他物质:①单宁:具苦涩味,影响动物采食,干扰蛋白质的消化利用,抑制动物生长。②植酸:引起Zn和P的缺乏症。

12、棉籽饼粕的毒物及其毒性。

(1)游离棉酚:①损害细胞、血管和神经系统。②与体内蛋白质、铁发生反应,引起酶失活、贫血等。③降低饲料蛋白质利用率。④影响动物的生殖机能。⑤

影响蛋品品质。

(2)环丙烯类脂肪酸:①改变单胃动物的脂类代谢,对肝微粒体中的脂肪脱氢酶有抑制作用,从而改变组织和乳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②对鸡蛋品质产

生不良影响,甚至降低产蛋率和孵化率。

13、亚硝酸盐在动物体内转化及其毒性。

(1)体内转化:硝酸盐经胃肠道中硝酸还原菌作用转化为亚硝酸盐;胃酸分泌不足或胃肠道疾病时,生成亚硝酸盐;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作用下,硝酸盐

转变为亚硝酸盐,进一步转化为氨

(2)毒性:①与血红蛋白结合,氧化Fe2+成Fe3+,运输氧能力失去;②作用于血管平滑肌,可使末梢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导致外周循环衰竭;③与仲胺

或酰胺结合,生成亚硝基化合物,致癌性——肝癌;④可通过胎盘组织,引起

胎儿中毒,造成流产、弱胎或死胎;⑤高亚硝酸盐,增加机体对Vit A、E的需要;可与碘结合,造成机体缺碘,甲状腺代偿增强;⑥对胃肠道局部有刺激作用,导致急性肠胃炎

14、氢氰酸导致动物中毒的机理。

(1)少量时:与体内硫代硫酸盐在硫氰酸酶的催化下,形成低毒的硫氰酸盐,随尿液排出;血液中,CN-可与高铁血红蛋白的Fe3+结合而失活;CN-可转化为

氰化氢或分解为CO2从呼气中排出。

(2)大量时:被吸收的CN-迅速与氧化型细胞色素中的Fe3+结合而形成氰化高铁细胞色素氧化酶,从而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的活性;阻止该氧化酶中Fe3+的

还原,即阻断氧化过程中的电子传递,使组织不能利用氧,产生“细胞内窒息”;引起脑、心血管系统的损害,尤其是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组织细胞中毒,不能从毛细血管液中摄取氧,导致氧滞留在血液中;回心的静脉血中,基本保

饲料卫生检验

饲料卫生检验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饲料卫生检验的研究对象、任务、方法和内容 一、饲料卫生检验的定义 饲料卫生检验是检查饲料中是否存在损害畜禽健康与生产性能的有毒有害物质,阐明其种类、来源、性质、含量、作用和危害,并研究其预防措施的一门学科。 二、饲料卫生检验的重要性(即为什么要学习饲料卫生检验?) 首先,饲料中有有毒有害物质给对动物带来多种危害和不良影响。饲料是发展畜牧业的物质基础,饲料中的各种营养物质是维持动物正常生命活动和最佳生产性能所必需的。但是,饲料在生长(饲用植物)与生产、加工、贮存、运输等过程中都可能出现某些有毒有害物质,这些有毒有害物质会对动物产生多种危害和不良影响,轻者降低饲料的营养价值,影响动物的生长和生产性能,严重的可引起动物急性中毒或慢性中毒,甚至导致动物死亡。 其次,饲料中部分有毒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food chain),对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动物长期饲喂某些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饲料,其机体可能残留有毒有害物质,人吃了这些有残留的畜禽产品(如肉、蛋、乳),就会有危险。 第三,新的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涉及到饲料卫生检验。我国饲料资源丰富,种类繁多。过去,有一些出产量大、营养物质丰富的饲料资源,由于含有毒有害物质,不敢用作饲料,白白浪费。随着现代畜牧业生产和饲料工业的迅速发展,需要不断开发利用新的饲料资源,这当中都涉及到“毒”的问题,即饲料安全性问题。 由于上述原因,因此,饲料卫生检验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日益显得更加重要。 三、饲料卫生检验的研究对象 饲料卫生检验的研究对象主要是饲料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有毒有害物质。这些有毒有害物质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 1、饲料中的天然有毒有害物质 这类有毒有害物质大多数是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由糖、脂肪、氨基酸等基本有机物代谢产生的,属于次生代谢产物。例如某些青绿饲料中含有的氰甙、草酸盐和某些生物碱;棉籽中含有的棉酚;豆类果实中含有的蛋白酶抑制剂、植物红细胞凝集,素等。 2、饲料的正常组成成分或无毒成分在某些情况下发生分解或转化而形成的有毒有害物质 例如叶菜类饲料调制或贮存不当时,其中所含的硝酸盐被还原而产生的亚硝酸盐;马铃薯贮存不当,变绿发芽时,产生的茄碱,等等。

烹饪卫生与安全考试题目(答案整理版)

《烹饪卫生与安全》作业 1、食品卫生与食品安全的关系? 食品卫生是为防止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危害人体健康而采取的综合措施(管理)。 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控制) 食品卫生是对食品的生产过程而言,食品卫生一般可由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SOP)进行控制;食品安全是对最终食品产品而言,食品安全有赖于食品在生产过程中良好的卫生管理和有效地安全控制措施。 2、肉类原料存在哪些卫生问题? 外来杂物、微生物、农药残留、腐败变质 3、常见的细菌性食物中毒有哪些?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常见原因和预防措施? 常见的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分类与原因: 1)感染型:因病原菌污染食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随同食品进入机体后,直接作用于肠道而引起的食物中毒。如沙门氏菌食物中毒,链球菌食物中毒等。 2)毒素型:由致病菌在食品中产生毒素,因食入该毒素而引起食物中毒,如葡萄球菌毒素和肉毒梭状芽孢杆菌毒素等。 3)混合型:某些致病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是致病菌的直接参与和其产生的毒素的协同作用,因此称混合型,如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预防措施: 主要根据防止食品受到细菌污染、控制细菌的繁殖和杀灭病原菌三项基本原则,其基本点主要有: 1、避免污染。即避免熟食品受到各种致病菌的污染。 2、控制温度。即控制适当的温度以保证杀灭食品中的微生物或者防止微 生物的生长繁殖,要烧熟煮透所有食物。 3、控制时间。即尽量缩短食品存放时间,不给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机会。 4、清洗和消毒,这是防止食品污染的主要措施。对接触食品的所有物品 应清洗干净,凡是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物品,还应在清洗的基础上进行消毒。

饲料卫生标准

饲料卫生标准(新版) 前言 本标准所有技术内容均为强制性。 本标准是对GB 13078-1991《饲料卫生标准》的修订和补充。 本标准与GB 13078-1991的主要技术内容差异是: ----根据饲料产品的客观需要,增加了铬在饲料、饲料添加剂中的允许量指标。 ----补充规定了饲料添加剂及猪、禽添加剂预混合饲料和浓缩饲料,牛、羊精料补充料产品中的砷允许量指标,砷在磷酸盐产品中的允许量由每千克10mg修订为20mg。 ----补充规定了铅在鸭配合饲料,牛精料补充料,鸡、猪浓缩饲料,骨粉,肉骨粉,鸡、猪复合预混料中的允许量指标。 ----氟在磷酸氢钙产品中的允许量由每千克2000mg修订为1800mg;补充规定了氟在骨粉,肉骨粉,鸭配合饲料,牛精料补充料,猪、禽添加剂预混合饲料,产蛋鸡、猪、禽浓缩饲料产品中的允许量指标。 ----补充规定了霉菌在豆饼(粕),菜籽饼(粕),鱼粉,肉骨粉,猪、鸡、鸭配合饲料,猪、鸡浓缩饲料,牛精料补充料产品中的允许量指标。 ----黄曲霉毒素B1卫生指标中,将肉用仔鸡配合饲料分为前期和后期料两种,其允许量指标分别修订为每千克饲料中10μg和20μg;补充规定了黄曲霉毒素B1在棉籽饼(粕),菜籽饼(粕),豆 粕,仔猪、种猪配合饲料及浓缩饲料,鸭配合饲料及浓缩饲料,鹌鹑配合饲料及浓缩饲料,牛精料补充料产品中的允许量指标。 ----补充规定了各项卫生指标的试验方法。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GB 13078-1991。 本标准由全国饲料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饲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武汉)、江西省饲料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国家饲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无锡轻工业大学、中国兽药监察所、上海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西北农业大学兽医系、全国饲料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等。 本标准起草人如下: “砷允许量”修订起草人:姚继承、艾地云、杨林。

饲料论文

摘要:近些年来,饲料安全恶性事情频繁发作,疯牛病、禽流感、二恶英等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质量。饲料在生产、经营和饲喂畜禽过沉重因不同原因污染后,产生了不安全的饲料。而这种饲料中的有毒有害物质通过生物链进入畜禽体内被富积在畜产品中,便产生了不安全的畜产品。这种畜产品又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后,其有毒有害物质在人体内的蓄积造成危害。如今我们应当加强饲料卫生安全管理,加强对饲料卫生的监控,保证畜产品的安全,维护我们自身利益。 关键词:饲料卫生安全有毒有害物质影响因素实施措施 饲料卫生安全是指饲料在转化为畜产品的过程中对动物的健康、正常生长、

生态坏境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生活等环节不产生负面影响。不安全的饲料中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对畜产品有着非常大的危害,它不仅影响到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而且还严重威胁人类的身体健康。现在我就饲料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影响饲料卫生质量的因素以及保证饲料卫生安全的预防等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饲料中的有毒有害物质 1、饲料源性有毒有害物质 饲料源性有毒有害物质是指来源于动物性饲料、植物性饲料、矿物质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中的有害物, 包括饲料原料本身存在的抗营养因子,以及饲料原料在生产、加工、贮存、运输等过程中发生理化变化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 1.1植物源性饲料中的有毒有害物质 饲用植物是家畜的主要饲料来源。但在有些饲用植物中, 存在一些对动物不仅无 益反而有毒、有害的成分或物质, 这有毒化学成分或抗营养因子, 大致可以分类为: 生物碱,生物碱是一类特殊或强效的甘露糖酶抑制剂, 能使家畜产生甘露糖病。种类繁多,具有多种毒性, 特别是具有显著的神经系统毒性与细胞毒性。苷类,饲料中可能出现有毒有害物质的苷类有氰苷和硫葡萄糖苷。氰苷本身不表现毒性,但含有氰苷的植物被动物采食后, 植物组织的结构遭到破坏, 在有水分和适宜温度条件下, 氰苷经过与共存酶作用, 水解产生氢氰酸, 而引起动物中毒。o硫葡萄搪普菜籽粕中的安全限量与莱籽品种、加工方法、饲喂动物的种类和生长阶段有关。毒蛋白,饲用植物中,影响较大的毒蛋白有植物红细胞凝集素和蛋白酶抑制剂,大豆中的植物红细胞凝集素具有较大的毒性。酚类衍生物,植物中酚类成分非常多,其中与饲料关系比较密切的有棉氛和单宁。有机酸,有机酸广泛存在于植物的各个部位,抗营养作用较强的有草酸、植酸。非淀粉多糖,水溶性非淀粉多糖具有明显的抗营养作用, 其中最重要的抗营养因子是混合链β-葡聚糖和阿拉伯木聚糖。 1.2动物源性饲料中的有毒有害物质 动物性饲料中存在的有毒有害物质因原料种类、加工及贮藏条件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对动物健康影响较大的有一下几种。鱼粉,鱼粉由于所用原料、制

饲料卫生与安全学

饲料卫生与安全学 绪论 饲料(feed):能提供动物所需养分,保证动物健康、维持和促进动物生长和生产,合理使用不发生有害的可饲物质的总称。 饲料分类: 1.饲料原料:粗饲料,青绿~,青贮~,能量,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饲料添加剂 2.配合饲料产品:全阶配合饲料,进料补充料(反刍),浓缩饲料,添加剂预混料 3.饲料产品形状:粉状,颗粒,膨化,碎粒,块状饲料 饲料添加剂:指为利于养分消化吸收,改善饲料品质,促进动物生长和繁殖,保障动物健康而参入饲料中的少量或微量物质 饲料卫生与安全:是指饲料转化为畜产品的过程对动物健康及正常生长,畜产品食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不会产生负面影响等特性的概括 饲料生物性污染及控制 非致病性细菌:是引起饲料腐败变质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评价饲料卫生与安全质量的重要指标 1.假单胞杆菌属:革兰氏阴性菌,无芽孢,可运动 2.微球菌属:革兰氏阳性菌,无芽孢,不可运动 3.芽孢杆菌属:革兰氏阳性菌,有芽孢,可运动 致病性菌属:(内毒素是一次性的,外毒素是永久的) 1.沙门氏杆菌(内毒素):感染部位:大小肠,胃,肝脏 病症:胃肠炎,伤害,副伤害 2.大肠杆菌(内毒素):A.革兰氏阴性菌B.周身有鞭毛,能运动,无芽孢C.好氧或兼性厌氧 D.最适生长温度37°,但在15--45°均可生长 E.正常情况下为有益菌,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侵入肠外组织或器官时会变成致病菌 3.内毒菌(外毒素):A.革兰氏阳性菌B.有鞭毛,能运动,产生芽孢C.厌氧,是目前毒性最强的毒素之一D.最适生长温度35°,不产芽孢的细菌易于杀灭,芽孢抵抗力极强E.自然界中广泛存在F.毒粉型 临床症状:中毒后,最急性者往往不表现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一般病畜出现四肢无力全身麻痹,运动不便,不能站立,等中毒症状,有的24h内即可死亡 4.葡萄球菌(外毒素):A.革兰氏阳性菌B.无鞭毛,无芽孢,不能运动C.兼性厌氧或需氧D.最适生长温度35--37°但在0---47°都可生长,抵抗力较强E.广泛存在于空气,土壤,水,家畜的皮肤和牛的乳房中等F.致病菌种,金葡萄球菌 金葡萄球菌:最适生长温度30--37°对热抵抗力较强,耐盐性强,广泛存在于空气,土壤水及其他中 临床症状:中毒动物发生剧烈呕吐,大量流涎,腹痛腹泻,粪便带血,严重腹泻后出现失水症状,肌肉痉挛,虚脱,体温大多正常 细菌菌相:指共存于饲料中的细菌种类和相对数量的构成 细菌数量:指单位重量饲料的细菌含量 饲料细菌污染的危害: 1.引起饲料腐败变质:是指以饲料细菌为主的多种元素作用下,饲料降低或失去营养价值等一系列变化 2.导致动物产生疾病和中毒:

畜牧兽医本科《饲料毒物与卫生学》课程代码08859,

本科《饲料毒物与卫生学》课程代码8859,复习资料 第一章饲料毒物与毒物基础 一、基本概念 1.毒物毒性:指外源性毒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机体后引起生物体损害的相对能力。 2. 毒性:指外源性毒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机体后引起生物体损害的相对能力。 3.剂量:给予机体或与机体接触的毒物的量。 4.绝对致死量:指能引起一群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5. 半数致死量:LD50,能引起一群动物中的50%死亡所需的剂量或浓度。 6.急性毒性:机体一次大剂量接触外来化合物之后所引起的快速而剧烈的中毒反应。 7.毒物代谢转化的过程包括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 8..饲料毒物的吸收过程,实质是通过生物膜的过程。 二、基本知识点 1.剂量反应曲线的基本类型:直线型、抛物线型、S状型 2.影响毒物毒性的因素 1)毒物本身的性质 2)动物对毒性的影响:动物种类、年龄、性别、生理状态、营养状态 3)外界因素对毒物的影响:气温与湿度、其他因素 3.毒物吸收的途径:胃肠道吸收、呼吸道吸收、皮肤吸收、其他途径吸收 4.影响外源化学物分布的因素: 1)毒物的理化性质 2)局部器官的血流量 3)毒物通过某些屏障的能力 4)与血浆蛋白结合 5)体液PH 5.饲料安全性评定程序分为急性毒性试验、蓄积性致突变和代谢试验、亚慢性毒性试验和慢 性毒性试验四个阶段。 第二章饲料源性有害物质 一、基本概念 1.生物碱:饲料中生物碱是一类含氮的有机化合物,有类似碱的性质,能与酸结合成盐。 2.硫葡萄糖苷又称芥子苷,是菜籽饼中的主要抗营养因子 3.结合棉酚:通常将棉酚和氨基酸或其它物质结合的棉酚称结合棉酚,结合棉酚无毒。

饲料卫生与安全

(名词解释4个,12分;填空20个,20分;简答6个,48分;论述1个,20分) 一、名词解释 1、饲料卫生与安全:饲料在转化为畜产品的过程中对动物健康及正常生长、畜产品食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不会产生负面影响等特性的概括。 2、细菌菌相:共存于饲料中的细菌种类和相对数量的构成。饲料的细菌菌相和优势菌群决定饲料腐败变质的程度和特征。 3、细菌数量:单位重量饲料内的细菌含量(/g或ml)。不考虑细菌种类时有两种表示方法:菌落总数和细菌总数。 4、细菌型饲料中毒:动物因摄入了含有有害细菌或细菌毒素的饲料而引起的一切中毒。 5、感染型饲料中毒:病原细菌污染饲料后,在饲料中大量繁殖,这种含有大量活菌的饲料被动物摄入以后,会引起动物消化道的感染而造成中毒。 6、毒素型饲料中毒:饲料中污染了某些细菌以后,在适宜的条件下,这些细菌在饲料中繁殖并产生毒素,这种饲料被动物摄入后会引起中毒。 7、真菌:一类营养体为丝状体的有细胞壁、不含叶绿素,无根茎叶有菌丝体或单细胞、异养、以产生孢子方式繁殖的真核生物。 8、霉菌:菌丝体发达而又不形成较大子实体的一部分真菌。 9、原发性感光过敏:动物采食外源性光敏物质后直接引起的感光过敏。一般存在于青绿多汁及生长旺盛期植物。 10、继发性(肝原性)感光过敏:叶绿素在体内代谢产物是叶绿胆紫质,由胆汁排出体外肝脏受损时,叶绿胆紫质在体内蓄积并进入外周循环形成叶绿胆紫素血,从而引起感光过敏。 二、填空 1、致病菌的种类:沙门氏菌,大肠杆菌,肉毒梭菌,葡萄球菌;非致病菌的种类:假单胞杆菌属、微球菌属、芽孢杆菌属 2、饲料污染程度:饲料的细菌菌相与数量;饲料腐败程度:细菌菌相和优势菌群 3、硝酸盐在消化道上部被吸收,胃酸分泌不足或胃肠道疾病时,生成亚硝酸盐,氨合成速度受限时:瘤胃pH和微生物菌群。 4、植物凝集素的抗营养作用:影响动物采食、胃肠道结构和功能、免疫系统 5、单宁:水解单宁是毒物;缩合单宁是抗营养因子。 6、消除单宁的措施:高温蒸煮、高温高压、脱壳处理、添加动物脂肪。 7、植酸在植物子实中以肌醇和磷酸的形式存在;植酸对蛋白酶活性的抑制是非竞争性的。 8、低于蛋白质等电点的PH下,植酸与碱性氨基酸产生静电连接,形成不溶性植

饲料卫生安全论文

浅谈饲料卫生安全 班级:xxx 姓名:XXX 学号:xxx 摘要:近些年来,饲料安全恶性事情频繁发作,疯牛病、禽流感、二恶英等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质量。饲料在生产、经营和饲喂畜禽过沉重因不同原因污染后,产生了不安全的饲料。而这种饲料中的有毒有害物质通过生物链进入畜禽体内被富积在畜产品中,便产生了不安全的畜产品。这种畜产品又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后,其有毒有害物质在人体内的蓄积造成危害。如今我们应当加强饲料卫生安全管理,加强对饲料卫生的监控,保证畜产品的安全,维护我们自身利益。 关键词:饲料卫生安全有毒有害物质影响因素 饲料卫生安全是指饲料在转化为畜产品的过程中对动物的健康、正常生长、生态坏境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生活等环节不产生负面影响。不安全的饲料中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对畜产品有着非常大的危害,它不仅影响到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而且还严重威胁人类的身体健康。现在我就饲料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影响饲料卫生质量的因素以及保证饲料卫生安全的预防等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饲料中的有毒有害物质 1、饲料源性有毒有害物质 饲料源性有毒有害物质是指来源于动物性饲料、植物性饲料、矿物质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中的有害物, 包括饲料原料本身存在的抗营养因子,以及饲料原料在生产、加工、贮存、运输等过程中发生理化变化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 1.1植物源性饲料中的有毒有害物质 饲用植物是家畜的主要饲料来源。但在有些饲用植物中, 存在一些对动物不仅无

益反而有毒、有害的成分或物质, 这有毒化学成分或抗营养因子, 大致可以分类为:生物碱,生物碱是一类特殊或强效的甘露糖酶抑制剂, 能使家畜产生甘露糖病。种类繁多,具有多种毒性, 特别是具有显著的神经系统毒性与细胞毒性。苷类,饲料中可能出现有毒有害物质的苷类有氰苷和硫葡萄糖苷。氰苷本身不表现毒性,但含有氰苷的植物被动物采食后, 植物组织的结构遭到破坏, 在有水分和适宜温度条件下, 氰苷经过与共存酶作用, 水解产生氢氰酸, 而引起动物中毒。o硫葡萄搪普菜籽粕中的安全限量与莱籽品种、加工方法、饲喂动物的种类和生长阶段有关。毒蛋白,饲用植物中,影响较大的毒蛋白有植物红细胞凝集素和蛋白酶抑制剂,大豆中的植物红细胞凝集素具有较大的毒性。酚类衍生物,植物中酚类成分非常多,其中与饲料关系比较密切的有棉氛和单宁。有机酸,有机酸广泛存在于植物的各个部位,抗营养作用较强的有草酸、植酸。非淀粉多糖,水溶性非淀粉多糖具有明显的抗营养作用, 其中最重要的抗营养因子是混合链β-葡聚糖和阿拉伯木聚糖。 1.2动物源性饲料中的有毒有害物质 动物性饲料中存在的有毒有害物质因原料种类、加工及贮藏条件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对动物健康影响较大的有一下几种。鱼粉,鱼粉由于所用原料、制造过程与干燥方法不同,其品质也不相同。由于鱼粉品质不良而引起的毒性问题一般有下列几种:霉变,鱼粉在高温多湿的状况下容易发霉,并且可进而使细菌繁殖,从而发生腐败变质。因此,鱼粉必须充分干燥,同时应当加强卫生监测,严格限制鱼粉中的霉菌和细菌含量。肉骨粉,肉骨粉是以动物屠宰后不宜食用的下脚料以及肉品加工厂等的残余碎肉、内脏等为原料, 经高温消毒、干燥粉碎制成的粉状饲料。肉骨粉的品质变异很大, 若以腐败的原料制成产品, 品质更差, 甚至可导致中毒。加工过程中热处理过度的产品的适口性和消化率均下降。肉骨粉的原料很容易感染沙门氏菌, 在加工处理畜禽副产品过程中, 要进行严格的消毒。目前由于疯牛病的原因, 许多国家已禁止用反自动物副产品制成的肉粉饲喂反当动物。

饲料卫生考试资料

饲料卫生考试资料 绪论!(必定有一题简答) 饲料卫生学(feed hygiene; feed hygienics ):是研究动物饲料中有害有毒物质和 抗营养因子的发生变化规律、与动物健康的关系、防除措施,以及卫生标准的制定和实施等有关问题的科学。 饲料卫生学的内容: 1 、防除饲料毒物,充分利用饲料资源 2 、防止饲料污染,保证饲料卫生安全 3 、完善饲料卫生标准,加强质量检测 4 、安全性毒理学评价 5 、加强饲料管理,执行饲料法规 6 、饲料毒物中毒病的研究 饲料卫生学的任务:(选择性划下内容再看下) 1 深入研究各地可利用饲料中的有毒有害物质的种类、含量、理化性质、毒性、作用机理及其去毒利用的不同方法,以便更好地推动这些饲料的开发利用。 2 研究和解决各种饲料添加剂再使用过程中可能带来的毒性及卫生问题,对生产推广的饲料和新开发的饲料资源进行安全性评定,经常进行卫生质量监测工作。 3 继续研究和探讨棉籽、菜籽、蓖麻、桐籽、胡麻、茶籽等饼粕中的有毒成分和方便、有效、经济、安全的去毒新方法,不断地开发和利用植物性蛋白资源。 4 继续制订和完善各类饲料中各种有毒有害物质的允许量标准,确定并统一饲料卫生鉴定方法,特别是注意建立现场快速检测方法和研制有关仪器设备。 5 深入研究外来性毒物污染饲料的途径,饲料本身毒物的产生过程与形成条件,寻找预防饲料污染和防霉去毒的新方法,保证各类饲料的营养价值。 6 深入了解与饲料卫生质量有关的有毒有害物质,调查研究有关动物性饲料中毒的各种原因,阐明其发生发展规律,充分认识其危害性,研究有效的预防和去除措施。 7 积极开展饲料毒物学与饲料卫生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加强饲料毒物的检测和饲料卫生学的基础工作,加强国内外研究合作与学术交流活动,充分利用相关学科中新发展的研究方法和现代技术,促进饲料卫生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影响饲料卫生的因素:(1)饲料自身因素(2)自然与环境因素(3)人为因素

饲料卫生标准

饲料卫生标准(GB13078-2001) 文章来源:山东饲料行业信息网作者:本站 采集 更新时间:2006-09-22 07:41:25 点击次数:8550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饲料、饲料添加剂产品中有害物质及微生物的允许量及其试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表1中所列各种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产品。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8381-1987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的测定方法 GB/T 13079-1999 饲料中总砷的测定 GB/T 13080-1991 饲料中铅的测定方法 GB/T 13081-1991 饲料中汞的测定方法 GB/T 13082-1991 饲料中镉的测定方法 GB/T 13083-1991 饲料中氟的测定方法 GB/T 13084-1991 饲料中氰化物的测定方法 GB/T 13085-1991 饲料中亚硝酸盐的测定方法 GB/T 13086-1991 饲料中游离棉酚的测定方法 GB/T 13087-1991 饲料中异硫氰酸酯的测定方法 GB/T 13088-1991 饲料中铬的测定方法 GB/T 13089-1991 饲料中噁唑烷硫酮的测定方法 GB/T 13090-1991 饲料中六六六、滴滴涕的测定 GB/T 13091-1991 饲料中沙门氏菌的测定方法 GB/T 13092-1991 饲料中霉菌检验方法 GB/T 13093-1991 饲料中细菌总数的检验方法 GB/T 17480-1998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的测定酶联免疫吸附法 HG 2636-1994 饲料级磷酸氢钙 3 要求 饲料、饲料添加剂的卫生指标及试验方法见表1。

饲料安全

名词解释 1.饲料卫生与安全:饲料在转化为畜产品过程中对动物健康及正常生长,畜产品食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真不会产生负面影响等特性的概括。 2.饲料质量管理:医保城和提高饲料产品质量为目标的管理。 3.霉菌:菌丝体发达而又不形成较大小实体的一部分真菌的俗称。 4.霉菌毒素:霉菌在成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有毒的二级代谢产物,此外还包括某些霉菌是磁疗成分转变而形成的有毒物质。 5.ZEA(玉米赤霉烯酮):又称F-2毒素,主要由禾谷镰刀菌产生的2,4-二羟基苯甲酸内酯类化合物,主要发生在阴凉潮湿地,具有潜在雌激素作用。 6.DON: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又称致呕毒素,属于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 7.金属毒物:在机体某些器官蓄积,不会分解,会引起动物急性慢性中毒,有的还具有致癌,致突变作用,排除后对人类生存环境构成威胁。 8.农药残留:农药使用后残存于动植物体,农副产品环境中农药原药,有毒代谢物,降解转化产物,反应杂质的总称。 9.农药残效:农药除了在使用时候直接作用于兽虫,病菌等发挥药效外,在环境中消失或降解前仍旧具有杀虫,杀菌的效果。 10.农药残毒:人,动物在长期摄入换农药残留食品,饲料而造成的中毒反应。 11.农药:用于防治危害农作物及农副产品的病虫害,杂草和其他有害生物的药物总称。 12.蛋白质抑制因子:能和蛋白酶的必须集团发生反应,从而抑制蛋白酶与底物结合,是蛋白酶活力下降甚至丧失的一类物质。 13.抗营养因子:植物磁疗本身含有的或代谢产生的并且对营养物质消化吸收利用产生不利影响及是动物产生不良生理反应的物质。 14.植物应激素:非免疫球蛋白本质的蛋白质或糖蛋白,他特异性识别并可逆结合复杂汤复合物中的糖链,不改变所结合糖基共价键,具有聚集的红细胞,淋巴细胞,真菌,细胞原生质体及促进淋巴细胞转化作用,广泛存在于植物。 15.单宁:鞣酸,鞣质,一类分子量大结构复杂的多元分类聚合物。 16.非淀粉多糖:植物组织中除了点分外多有碳水化合物的总称,有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等组成。 17.抗原蛋白:又名致过敏蛋白质,致敏因子,大多数豆类果实中含有的又一种被动物摄入后能改变提携免疫功能,引起肠道致敏反应的大分子蛋白或糖蛋白。 18.肠气因子:引起动物胃肠胀气的某些豆类子实中含有的一些低聚糖,指棉籽糖,水苏糖 19.游离棉酚:其分子结构中的活性基因违背其他物质封闭的棉酚,对动物具有毒性。 20.结合棉酚:游离棉酚与磷,氨基酸,磷脂等物质相互作而形成的化合物,无

饲料卫生学讲义

饲料卫生学 赵献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 教学说明 《饲料卫生学》这门课共36个学时,全部为课堂讲授,第一章“绪论”4学时,第二章、第十章“饲料生物性污染及控制”等8学时,第三章“饲料非生物源性污染及监控”4学时、第五章“饲料抗营养因子”、第八章“植物性饲料中毒” 等12学时,第四章“饲料脂肪酸败与控制”2学时,第六章“饲料卫生监督与管理”2学时,第七章“饲料卫生标准及检测方法”及总复习4学时。本课为考试课。 本课程的性质:饲料卫生学是研究动物饲料中有毒有害物质和抗营养因子的发生和变化过程、与动物健康的关系、防除措施以及卫生标准的制定和实施等有关问题的科学。饲料卫生学既是预防兽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饲料科学和饲料毒物学领域中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本学科的形成和发展与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工业的发展和国家颁布的一系列管理法规条例的实施紧密结合,与畜牧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 学习目的:通过学习,使同学们了解我国目前饲料卫生状况及研究动态,熟悉影响饲料卫生的因素及危害和防除措施,懂得如何进行饲料卫生质量监督与管理,掌握常见有毒、有害物的检查技术,在生产中自觉学习并贯彻国家有关法规及政策。 教材名称:饲料卫生学主编:王建华冯定远出版社:西安地图出版社 参考书名称:1、动物毒物学2、动物中毒病及毒理学3、饲料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控制与测定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了解我国畜牧业和饲料工业的形势,学习国家关于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的法规政策,增强饲料卫生安全意识和执行国家政策的自觉性。 基本知识点 饲料概述 饲料卫生学的内容和任务 影响饲料卫生的因素及危害 饲料有毒有害因子的防除 饲料卫生学研究概况 教学重点、难点 以典型事例讲授饲料生产和应用过程中出现的有毒有害物质,已经造成的饲料和动物危害以及对畜牧业和国民经济的重大损失。难点在于熟悉饲料工业发展动态和有关国家大政方针,掌握大量最新资料并需要归纳整理和高度概括。 饲料是动物的“粮食”,也是人类的间接食品。饲料的质量和安全直接关系到肉、蛋、奶、鱼等养殖业的高效生产和动物产品的安全卫生,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因此,饲料产品是否卫生安全,是确保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首要条件,是保护人民健康的第一把钥匙。近年来,饲料卫生问题引发的事故不断发生。疯牛病、二噁英、多氯化联二苯、β-兴奋剂等事件已造

饲料行业现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饲料行业现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2007年7月18日)共341项 综合标准(19项) 1.GB/T 10647-1989 饲料工业通用术语 2.GB 10648-1999 饲料标签 3.GB 13078-2001(2003年1号修改单)饲料卫生标准 4.GB 13078.1-2006 饲料卫生标准饲料中亚硝酸盐允许量 2006-07-01实施 5.GB 13078.2-2006 饲料卫生标准饲料中赭曲霉毒素A和玉米赤霉烯 酮的允许量 2006-07-01实施 6.GB 13078.3—2007 配合饲料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允许量 2007-03-01实施 7.GB/T 16764-2006 配合饲料企业卫生规范2007-03-01实施 8.GB/T 18695-2002 饲料加工设备术语 9. GB/T18823-2002(2003年1号修改单) 饲料检测结果判定的允许误差 10.GB 19081-2003 饲料加工系统粉尘防爆安全规程 11.GB/T 20192-2006 环模制粒机通用技术规范 2006-09-01实施 12.GB/T 20803-2006 饲料配料系统通用技术规范2007-03-01实施 13.NY 929-2005 饲料中锌的允许量 14.NY/T932-2005 饲料企业HACCP管理通则 15.NY/T 1023-2006 饲料加工成套设备质量评价技术规范 16.NY/T 1024-2006 饲料混合机质量评价技术规范 17.NY/T 1025-2006 青饲料切碎机安全使用技术条件 18.NY/T 1031-2006 饲料安全性评价亚急性毒性试验 19.SBJ 05-1993 饲料厂工程设计规范 方法标准(115项) 1. GB/T 5917-1986 配合饲料粉碎粒度测定法 2. GB/T 5918-1997 配合饲料混合均匀度的测定 3. GB/T 6432-1994 饲料中粗蛋白测定方法 4. GB/T 6433-1994 饲料粗脂肪测定方法 5. GB/T 6434-2006 饲料中粗纤维的含量测定过滤法 2006-11-01实施

饲料卫生学

基本概念 1.饲料卫生学:是研究饲料中可能存在的、威胁畜禽健康及生产性能的有害因素及其预防措施,以提高饲料的卫生质量、保障家畜健康和生产对人体安全的动物性食品的科学。 2.饲料卫生:有毒有害因素,它们的种类、来源、对动物机体的不良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提高饲料的卫生质量,预防饲源性疾病及其它危害。 3.有害有毒物质的分类:来源上分为: 受污染而形成的有毒有害物质:物理、化学、生物学。 本身具有的或正常成分因某种原因转化而来的有毒有害物质。 饲料添加剂造成的有毒有害物质:添加剂中的有害杂质或添加剂本身使用不当。 性质上分为: 物理因素机械性混杂物、光敏物质、放射性物质 化学因素含有毒素或可转变为毒素的成分(棉酚、NO2-)、工业污染物(氟化物、砷、汞等)、农药残留(有机氯、有机磷、有机胂)、植物病害(麦角病、黑穗病)、霉菌毒素(黄曲霉毒素等) 生物因素细菌及其毒素(肉毒梭菌、沙门氏菌)、仓虫(玉米象) 4. 绿色贸易壁垒:关贸总协定规定:在一定条件下,影响人类、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的贸易政策可以不受正常关贸总协定的约束。这是绿色技术标准(绿色贸易壁垒),它具有合法性和隐蔽性,是国际贸易事务中的一把“双刃剑”。 5. 外源化合物: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可与机体接触后进入体内,并且有生物活性,导致一定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则称为外源性化合物,又称外来化合物。 6.毒物:指较小剂量就能引起动物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的化学物质。毒物的概念是相对,其中剂量大小是很重要的。 毒素:生物体内形成、可引起其他生物体损害的物质称为生物毒素。 毒性:外源性毒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机体后引起生物体损害的相对能力称为毒性。 安全饲料:在合理使用下,对饲养动物、生产者、动物产品消费者和生态环境没有直接的或潜在的不良影响的饲料。 7.剂量:决定外源化学物对机体造成损害作用的最主要因素,指数量。 效应: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后所引起的生物学变化。 8. 常用毒性参数以及相互关系、三致作用:致死剂量、绝对致死量、半数致死量、最小致死量、最大耐受量、急性阈剂量、慢性阈剂量、最小有作用剂量、最

饲料用大豆粕国家标准

饲料用大豆粕国家标准 一、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饲料用大豆粕的质量指标及分级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以大豆为原料以预压—浸提或浸提法取油后所得饲料用大豆粕。 二、引用标准 GB 5490-5539 粮食、油料及植物油检验 GB 6432-6439 饲料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等项测定方法 GB 8622 大豆制品中尿素酶的活性测定 三、感官性状 本品呈浅黄褐色或淡黄色不规则的碎片状,色泽一致,无发酵、霉变、结块、虫蛀及异味异嗅。 四、水分 水分含量不得超过13.0% 五、夹杂物 不得掺入饲料用大豆粕以外的物质,若加入抗氧化剂、防霉剂等添加剂时,应做相应的说明。 六、质量指标及分级标准 1.以粗蛋白质、粗纤维、粗灰分为质量控制指标,按含量分为三级,见下表。 表1 配合饲料、浓缩饲料和预混合料产量(万吨) 年份配合饲料浓缩饲料预混合料 1990 3122 50.82 21.01 1999 5600 1000 160 3.三项质量指标必须全部符合相应等级的规定。

4.二级饲料用大豆粕为中等质量标准,低于三级者为等外品。 七、脲酶活性允许指标 1.脲酶活性定义为在30?5?和pH值等于7的条件下,每分钟每克大豆粕分解尿素所释放的氨态氮的毫克数。 2.饲料用大豆粕的脲酶活性不得超过0.4。 八、检验 1.水分、粗蛋白质、粗纤维、粗灰分的检验,按照GB6432-6439的有关规定执行。 2.脲酶活性的检验按GB 8622执行。 九、卫生标准 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饲料卫生标准的规定。 十、包装、运输和储存 饲料用大豆粕的包装、运输和储存,必须符合保质、保量、运输安全和分类,分级储存的要求,严防污染。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1998-10-11批准,1989-09-01实施。

提高饲料卫生安全性的途径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吴正奇($&’’#),男,讲师,食品与生物工程。 提高饲料卫生安全性的途径 吴正奇 (湖北工学院生物工程系,湖北武汉 ()""’*) 摘要:综述了饲料中有毒有害成分的污染途径;提出了提高饲料卫生安全质量的方法。 关键词:饲料;卫生;途径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物的卫生安全性越来越关注。环境中的有毒有害成分最终可以通过食物链经植物性食物和动物性食物部分或全部转入人体中,从而对人体产生毒害作用、致病作用,甚至致人死亡。近几年来,欧盟如英国和法国的疯牛病病毒事件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极大的恐慌,致使欧盟国家的养牛业遭受重创。!"""年,含二恶英的有毒奶粉举世震惊,又一次敲响了人类应注重和提高动物性食物卫生安全质量的警钟。饲料作为动物的日常饲粮,饲料的卫生与安全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动物性食品卫生安全性,不仅对养殖业的经济效益有着重要影响,而且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在鱼、肉、乳、蛋等动物性食物消费量日益增多的今天,探讨影响饲料卫生安全性的因素和研究提高其卫生安全质量的途径,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饲料中潜在的主要有毒有害成分 [$-(] 从食物卫生安全性和人体健康的角度看,饲料中潜在的有毒有害成分主要包括重金属、农药残留、霉菌毒素、多氯联苯和某些天然毒素。这些潜在的有毒有害成分一般是通过环境污染和生物富集作用,原料或成品贮存不当以及某些作物自身的生化合成作用等途径进入饲料中。!.! 重金属 重金属一般是通过“工业三废”污染和生物富集作用而进入饲料中,由于重金属几乎不能被动物体排出体外而最终蓄积在动物骨骼中,从而对人类造成危害。水体中的汞可被鱼贝类富集数千倍,如$&/"年日本水俣湾鱼汞含量高达!"-("01231, 造成了因鱼类浓集甲基汞化合物引发的公害———水俣病;水生生物对镉的浓集倍数可高达(%""倍左右,$&%%年日本神通川流域一冶炼锌矿厂排出含镉废 水污染了河域,经灌溉农田后,稻米中镉含量平均高达$.($01231(非污染区仅为"."*01231),引发“痛痛病”流行一时;铅在自然环境中分布很广,植物通过根部吸收土壤中溶解状态的铅,而农作物含铅量与其生长期和部位有关,一般生物期长的高于生长期短的,根部含量高于茎叶和籽实。由于铅有蓄积作用,引起各国卫生部门的重视,如英国调查了)"""件样品,发现绿叶蔬菜含铅量为".!(01231、粮食、鱼类为".$/01231;水生生物特别是海洋甲壳纲动物对砷有很强的浓集能力,可浓缩高达))""倍, 一般鱼类含砷$.$01231,虾$-)01231,龙虾/"01231,小海虾$%-("01231,被砷污染的水域的大米含砷量可高达$.//01231,砷经食物链转入人体中可产生“黑脚病”;蛋白质饲料中的鱼粉、矿物质饲料中的贝壳粉、蛋壳粉和动物骨粉的重金属含量最高,其次是来自污染水域的粗饲料如干草和青贮饲料以及能量饲料和谷实类饲料。!." 农药残留 目前世界各国生产和使用的农药品种约%""余种,年产量(""万4左右,世界各地的农药污染极其严重。农药可通过水体、土壤和空气而进入动植物体中。鱼类经食饵、体表接触和鳃呼吸等途径吸收水体中的农药,并通过食物链的浓集作用达到较高浓度而蓄积在鱼体中;农药经喷施可进入农作物表面和通过根系从土壤中进入作物体内,一般来说,根菜类和薯类吸收土壤中残存农药的能力较强;在空气中的农药可沉降在植物叶表和通过呼吸作用进入动物体内。植物性食物中不仅有农药残留,而且其外皮、外壳、根茎部的残留量远比可食部高(见表$)。然而禽畜的饲料主要是食物的皮、壳、根等废弃部分,加之禽畜是食物链的最终环节,所以农药残留可以通过饲料积累在禽畜体内,蛋和乳汁中农药量尤其高。粗饲料如纤维 & )第%期!""$年粮食与饲料工业  万方数据万方数据

饲料的安全与卫生

饲料的安全与卫生

一、日本和韩国饲料安全监管的主要做法 (一)政府高度重视。近年来,日本和韩国相继发生的“疯牛病”、“口蹄疫”等重大事件已经引发了一系列经济、政治问题,两国政府从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生产源头着手,进一步重视和加强了饲料安全监管工作。日本内阁成立了饲料和食品安全委员会,农林水产省成立消费安全局,科学饲料协会成立饲料安全评价委员会,全面协调饲料安全管理,重点解决“疯牛病”等问题引发的后遗症,认真研究和解决饲料与养殖生产中使用抗生素造成的耐药性问题,规范允许在饲料中使用的化学合成添加剂并强化监管。韩国总统亲自过问饲料和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立了由国务总理主持的饲料和食品安全管理议会,强化了农林部和国立农产物品质管理院的职能,进一步加强饲料质量安全监管和“口蹄疫”疫病防治。饲料是生产动物源性食品的物质基础和质量安全的源头,直接关系着国民健康、政府形象和社会稳定,饲料安全就是食品安全的理念在两国政府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 (二)管理法规完善。日韩两国是世界上饲料法制化管理模式较为先进的国家,饲料管理法律体系齐全配套,法律制度设置比较科学、合理和严谨。日本于1953年颁布《饲料安全法》,经过50多年的11次修改,现已形成从饲料原料生产(进口)、饲料加工、经营和使用,以及新产品审定、企业登记与变更、饲料标准、监督检查和处罚的完整饲料法律体系。为适应《饲料安全法》的不断修改和变化,日本农林水产省及时公布了饲料安全法相关的5个配套法规,增强了该法的时效性和可操作性。韩国于1963年颁布《饲料管理法》,经过1981和2001年的全面修改,现已形成了独特的韩国式饲料法律体系。针对主要饲料原料靠进口和饲料企业大而少的实际,韩国饲料法设置的企业准入门槛比较高,原料质量监控严格,处罚力度较大,但对饲料的生产、经营、使用要求规定比较原则,重点突出原料的进口管理和产品的品质监管。韩国的饲料法律体系由一个《饲料管理法》和9个配套规章构成,简明扼要,便于操作执行。 (三)标准体系健全。日韩两国的饲料产品质量和检测方法标准系统、配套、统一。饲料质量标准涵盖了饲料原料、饲料产品、饲料添加剂、药物饲料添加剂等各类饲料产品,规定了产品质量规格和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限量标准。饲料检测标准涵盖了所有明确的营养成分、限量物质和化学合成物质的分析方法。日本和韩国实行国家一级标准,并注意和CAC(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和OIE(国际兽医局)的标准接轨,饲料标准体系高度统一,日农林水产省和韩农林部颁布的标准即为国家强制性标准,没有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级标准。日本允许使用的饲料添加剂157种,其中药物饲料添加剂29种,韩国允许使用的饲料添加剂176种,其中药物饲料添加剂59种。日韩不仅公布了允许使用的饲料添加剂质量标准,而且也公布了其在饲料中的检测方法标准,日本还公布了69个畜产品残留限量标准。 (四)科技支撑有力。在农林水产省的支持下,日本饲料科学研究会组织进行了饲料质量安全评价和检测方法研究,先后制定了饲料安全评价实验室规程和合成药物添加剂检测方法标准,为政府开发饲料安全评价和检测工作提供科学的方法。近年来,韩国国立兽医科学检疫院加快饲料和畜产品中“二恶英”检测方法研究,组建了“二恶英”检测实验室,并建立了检测规程和检测方法,对进口的饲料和动物源性产品实行监测检验,同时指导有关企业成功地开发了口蹄疫疫病快速诊断试剂条,引导开发限量物质在饲料和畜产品中的快速检测方法;韩国生命科学研究院在研发生物工程技术的同时,积极开展饲料安全评价。日韩围绕饲料和畜产品安全建立的评价方法和确立的检测标准,为两国及时开展饲料安全监管发挥了关键作用。 (五)监督检测到位。日本的饲料检测体系由6个独立行政法人的肥饲料检查所组成。2001年日本将原农林水产省肥饲料检查所改革为“独立行政法人肥饲料检查所”,本部设在东京琦玉,同时根据全日本区别和饲料及畜产品的生产情况,在札幌、仙台、名古屋、大阪和福冈设立5个分中心,共有技术人员140名。日本肥饲料检查所对企业的检查均采取突击方式,检查计划高度保密,企业随时随地都有被检查的可能,检查内容包括企业生产状况、生产记录(包括动物源性饲料使用记录)、产品质量和抗生素残留等,2002年,肥饲料检查所突击检

最新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考试复习

食品安全与卫生 一、名词解释(5个,每题2分,10分) 1.食品卫生 2.食品腐败变质 3.环境污染物 4.有机食品 5.绿色食品 6.无公害食品 7.转基因食品 8.农药残留 9.寄生虫 10.发酵 11.防腐剂 12.抗氧化剂 13.食品添加剂 二、选择题(10个,每题1分,共10分) 相关内容,全面看书。 1.不属于“食品腐败”定义的内容是()。 A.蛋白质受细菌产生的蛋白质分解酶的作用而被分解。 B.生成各种有毒物质 C.生成不愉快气味 D.物理、化学因子的作用使食品的化学组成和感观指标等品质发生改变 2.和真菌毒素有关联的是()。 A. 蘑菇 B. 霉菌 C. 病毒 D. 细菌 3.有机磷,有机氯农药中毒的机理是()。 A. 消化系统障碍 B. 神经障碍 C. 循环系统 D. 过敏 4.HACCP是 ( )。 A.Hazard Assesment Critical Control Procedures B. Hazard Assesment Crisis Control Point C. 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 D. 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rocedures 5.正确的食品保存说明是 ( )。 A. 低温杀菌处理的食品里不存在微生物 B. 冷冻食品可提高食品品质 C.Aw越低微生物越容易繁殖 D. 好气性腐败菌的防止最好是密封罐装法 6.评价餐厅空气卫生质量的指标中“可吸人颗粒”不包括( )。 A.尘 B.烟 C.雾 D.粒 7.我国食品卫生法中对未作必须消毒的规定( ) 。 A. 餐具 B.饮具 C.炊具 D.熟食品容器 8.餐具消毒时,限用漂白粉是因为( )。 A.杀菌不彻底 B.不能灭活病毒 C.成本高 D.游离性余氯污染周围环境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