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安东尼·吉登斯及其社会学理论

安东尼·吉登斯及其社会学理论

一、结构化理论

结构化理论是吉登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如前所述,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的提出具有明确的针对性。

1、结构化理论提出的主旨。总体上看,结构化理论的提出具有明确的针对性主旨和目的。

(1)试图超越帕森斯,寻求宏观与微观的整合。

毫无疑问,在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中,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影响非常大,但吉登斯认为,我们却不能过高估计帕森斯的地位,他说:“在二战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整个世界的社会学都为美国社会学所主宰,社会理论里深深地刻下帕森斯的印迹,现在回头看来,帕森斯思想享有的声望未免太高,因为他那种抽象含混的风格引起许多人的厌烦,也理所当然地招徕许多批评与贬毁。”

帕森斯“抽象含混”理论的原因就在于,他追求普遍适用的模式解释社会。吉登斯认为不能仅仅停留于宏观分析和宏观概括,而且也要进行微观分析,所以,在吉登斯著作中,我们看到了社会结构化、社会转型、现代性等宏观理论,也有关于个体心理结构,自我认同和情趣体验等微观层面的分析。

(2)试图超越客体主义和主体主义的对立,寻求两者的有机整合。迪尔凯姆是社会学客体主义主要代表,吉登斯认为过分强调“社会事实”的客观性、片面地用物理学、生物学原则去观察和分析社会也是错误的。同时韦伯强调社会学的理解性,吉登斯认为也不全面,正确的方法应当是在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中把握社会问题。这一点与马克思走得很近。

(3)也超越了冲突论、阶级论以及福利国家主义,试图超越左和右,寻求“第三条道路”。吉登斯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出现了新情,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和冲突理论具有明显的安东尼·吉登斯

一、结构化理论 二、社会转型理论 三、现代性与自我认同

局限性。同时,福利国家主义的思想在实践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必须寻求新的“第三条”道路。

2、结构化理论内容

(1)结构化理论的基础:吉登斯认为,应当用结构的“duality”取代哲学上的主客二元性理论。在他看来,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既有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制约性,更有人的主观能动性。

一方面,社会本身存在着结构,这种社会结构通过制度关系及规则限制来制约着人们的社会行动,另一方面,人们在自己的社会行动中将不断产生新的需求并以此来影响、规范和调整人们的行为规则以及社会制度,进而使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因此,社会结构具有客观制约性和主观能动性。

(2)社会结构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也具有主观性。一方面,吉登斯指出,“结构化理论中的结构指的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反复涉及到的规则和资源”(《社会的构成》三联书店1998,52),因而具有客观性,也就是说,社会结构就是社会各种要素之间的联系、制度或规则,它们是社会再生产的前提。

另一方面,吉登斯认为,结构的最主要特性却是主观性。因为“社会系统中的结构仅仅是一种人们头脑中的记忆痕迹”亦即结构观点。所以,吉登斯强调,这种结构观念引导着具有认知能力的行动者的行为(P79~80,同上书)

(3)社会行动的自觉性及其偶发性。一方面,与韦伯、帕森斯等人不同,吉登斯把社会行动看做是连续不断的过程,而不仅仅只是某种理想类型。因此,这样的行动就具有能动性,这种能动性体现在二个层面,一是人们做某事所具有的意图,二是做这些事情的能力。

另一方面,人们的行动将会不自觉地产生三种意外性后果:一是由某种偶发情境而引起的意外后果。例如,某人进屋开灯,却无意惊走了正在偷窃的盗贼。二是由“一系列个体活动复合而成的模式”。也就是说,每个个体活动都是有意识的,但是众多个体活动汇集在一起,却形成了谁也意识到的后果,即“集体无意识”、“历史无意识”。第三种是大量的循环往复的意外后果,形成了人们认可的社会制度,即社会生活的制度化。

也就是说,行动既是自觉性、能动性,也是偶然性、意外性,是二者的统一。社会制度和社会生活本身也是无意识后果的普遍存在。

(4)结构二重性与制度多重性。按照吉登斯的观点,社会生活本身是一个通过社会实践而不断实现结构化的过程,社会行动和社会制度是同时存在的,二者不可分离地在结构化中交织在一起,结构化成为制度制约和行动创造制度的运动方式。

和其他学者不同,吉登斯把制度理解为具有时空普遍性的实践活动,他说:“至于在这些总体中时空延伸程度最大的那些实践活动,我们可以称之为制度”(《社会的构成》80)。正因为此,吉登斯认为,制度分析不应当研究具体情境中的个别行动,而应当研究社会行动。

吉登斯关于制度的理解同他关于结构、规则的理解是一致的。他认为,结构就是规则与资源的总和,而规则“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发生在具体情境下的日常接触中的规则,是与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的构成》81)因此,离开实践的规则是不存在的。

规则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意义的构成和对社会行为的约束方面,因此,可以分为表意性规则、规范性规则、支配性规则。

支配性规则同配置性资源如物体、商品等的结合,形成经济制度,同权威性资源如对行动者控制相结合,形成政治制度;

表意性规则同语言符号相结合,形成了符号制度和话语方式;

规范性规则经过条文化则形成法律制度。

因此,结构化过程就是规则和资源在实践中不断发挥作用,其结果是各种社会制度的建构。因此,结构二重性(规则及资源)与制度的多重性(政治、经济、法律、俗语等制度)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二、社会转型理论

吉登斯确定了社会结构化理论原则以后,很快就用这个原则分析了人类社会,形成了1985年《民族——国家和暴力》。

1、社会转型的背景

社会结构转型问题,是马克思、迪尔凯姆、韦伯以及帕森斯等人共同关注的话题。马克思从物质水平的发展变化阐述书会结构转型动力问题;迪尔凯姆将其称为社会分工的变化;韦伯则以为推动近现代社会变化的主要力量之一是思想观念等等。

吉登斯认为,这些观点的内容虽有所不同,但就其实质而言都是把近现代社会结构转型的动力归结为资本主义的发展。

吉登斯认为,社会转型其实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国家形态的变化。

2、社会转型的内容

(1)国家的含义:国家这个概念,不同的思想家给予不同的理解和规定。吉登斯认为,国家就是其“一般意义”而言,“凡是国家都会牵涉到对其统辖的社会体系的再生产方面实施反思性的鉴控”。(民族——国家与暴力,三联1998,19)

因此,国家不仅仅是监狱、法庭等机器;而是指社会体系,是具有反思性的社会体系,所以,国家必然具有社会结构的特征。

他认为,“国家在地域上是有章可依的,而且还能够动员暴力机构来维持这种统治”。国家是社会性质和暴力性质的统一。国家既然具有社会性质,那么就具有组织化以及制度化特征。

(2)国家的形态。从历史上看,国家有三种历史形态:传统国家,绝对主义国家以及民族国家。这三种国家形式依次更替,实质上是人类从一种结构形态向另一种结构转型的过程,也就是社会在生产的过程。

一是传统国家。其主要特征是“分化”,因为它的政治中心的行政控制力非常有限,以至于政治结构中的成员并不能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统治”。这样的国家如古希腊,中世纪的欧洲,中国封建帝国等等。在这个阶段,城市中的统治阶级同乡村中的被统治阶级出现了分离,也就是如马克思所说的城市与乡村的分离。

城市是统治阶级的聚集的地方,而农民牧民只能在乡村居住,这种形式表面上看似乎国家的控制权力是高度集中的,表面上看似乎国家能够对被统治阶级进行有效的控制。然而,吉登斯认为,事实恰恰相反,城乡分离、阶级分化造成了形式的集中却很难进行有效地社会控制。

二是绝对主义国家(absolutist state)。这是16、17世纪在欧洲出现的,也是传统国

家向现代国家转型的中介。在他看来,绝对主义国家的出现导致了欧洲的政治与社会生活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行政力量的集中和扩张”。如法国路易十四时代,各个国家纷纷削弱封建君主的行政权力,用地方行政长官制、中央政治机构设置等办法来进行有效地统治,从而扩大了统治范围,使城市和乡村纳入了国家统治的视野,乃至边陲地区。

其次,“新的法律机构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方面,“非个人方式适用于所有社会等级的法规日益增多”,法律向普遍性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法律承认并保护私有财产。再次,国家加强了中央财政管理,税收征集更加严厉。

在吉登斯看,绝对主义国家发生的这些变化为“民族――国家”的产生做了精神上、组织上和制度上的准备。

三是民族国家。吉登斯人为,民族国家是“统治的一系列制度模式,它对业已划定边界的领土实施行政垄断,它的统治依靠法律以及对内外暴力工具的直接控制而得以维护”。吉登斯的这个定义标志了民族国家队主要特征:全球性、垄断性和暴力性。

在吉登斯看来,民族国家的现代性特征包括四个方面,监控体系、私有财产、军事暴力和自然改造(民族――国家与暴力163-228)

三、现代性与自我认同

吉登斯认为,国家形态的转型不仅仅只是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等宏观方面的变迁,而且也同时导致人们心理结构的变化。由此,他写了《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一书。在这部著作中,他要研究的是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如何改变人们的生存空间和生存状态,进而引起人们自我意识的深刻变化,然后又以变化了的心态去重构现代社会。

1、现代生活的变化

在现代性制度下,人类社会生活发生了空前深刻而复杂的变化。这些变化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1)时空分离(separation of time and space).。时空分离既是现代性动力之一,又是人们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状态和生活体验。他认为,人们的时空观念是对他所处时代生存状态的体验,不同时代的人们生存状态不同,人们的时空体验也不尽相同。

在前现代社会,时空观念都同特定的时空点、位联系在一起,而在现代社会,随着电子媒介的发展,人们凭借媒体、交通运输工具,不仅极大地扩大了自己存在的时空范围,而且出现了“不在场”。

首先,时间空虚化。时间逐渐地与确定的生活地点以及具体的社会行动脱离,成为具有超时空的时间虚设。如机械钟的出现导致了时间虚拟化。其次,空间空虚化,世界地图出现时,人们的空间观念发生了变化。再次,时空同时空虚化,而指向未来的理想时空,例如在2005年展望2010年等等。

(2)抽离化机制(disembedding merchanism)。抽象化机制是与时空分离直接关联的现代性动力之一,甚至可以说是时空分离的直接后果之一。

所谓“抽离化”,就是“挖出来”(lifting out),指人们超越时空限制而建立了远距离的社会关系。例如人们远隔重洋通电话或qq聊天,犹如面对面一样亲切,抽离化最本质的机制就是“抽象”,有两种类型:一是符号标志,二是专家系统。无论是符号标志(比如货币)还是

专家系统,都是以超越具体事物的限制、获得一般性和普遍性为标志。在吉登斯看来,时空分离和抽离化机制的形成必须借助于信任,没有信任,人们不可能在空虚化时空中进行交往与沟通。

正因为信任同时空分离和抽离化机制如此密切相关,所以,当人类社会进入到晚期现代性时(late modernity),时空分离和抽离化走向了极端,信任也达到了极端。没有信任以及信任的丝毫移动都会导致现代性后果——灾难的发生。

所以,他说,“在现代性条件下,信任和安全、风险和危险以种种具有历史独特性的方式而相互并存”。(《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三联98,21)

信任建立于虚空,风险寓于信任之中,这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一种双重风险,所以现代是一把双刃剑。它迫使人们处于一种紧张的精神状态。而这种紧张状态就表现为现代性的第三种动力:反射性。(reflexivity)

(3)制度的反射性。

2、现代性后果

现代社会及其产生的现代性是一把“双刃剑”。毫无疑问,“现代社会制度的发展以及它们在全球范围的扩张,为人们创造了数不胜数的享受安全和生活的机会。”也就是说,按照吉登斯的看法,在某些领域和生活方式中,现代性降低了总的风险性。

但是,“现代性也有其阴暗面,这在本世纪变得尤为明显。”在他看来,现代性也必然会导入一些先前年代所知甚少或者全然不知的新的风险参量,包括后果严重的风险。所以,安全与危险、信任与风险便构成了现代性的主要特征。吉登斯在《现代性的后果》这部著作中系统地论述了现代性所导致的风险因素:

第一,从风险的形式来看:一是核战争构成了对人类生存的整体威胁风险;二是突发事件的不断增长而影响着每个人,例如全球劳动分工的变化以及全球经济交流的崩溃等等所产生的风险;三是人类居住的生态环境的恶化而产生的风险,如人口爆炸、生态环境污染等;四是其它各种制度化风险环境的产生,如投资风险、市场风险等等。

吉登斯认为,在全球所有风险中,核战争显然是潜在的最直接和最可怕的风险,另外,吉登斯也认为,风险还可以作为封闭的、制度化的行动场所而存在,这主要表现在投资市场中。因为现代社会中几乎所有的公司都在同一个环境下进行以战胜对手、获取最大利润的活动,但是,由于投资决策的不确定性、投资市场本身的缺陷也就是如贝克尔所说的“信息不对称”情况的存在必然导致制度化风险的存在。

第二,从人们对待风险的态度来看有三种形式:首先,前现代社会存在风险的时候,宗教或者巫术就可以发挥作用,使危险的不确定性转变为“相对安全的感觉”,但是在现代社会宗教和巫术在危险或者风险面前就显得苍白无力。其次,人们现在已经对许多风险逐渐了解和认同。再次,从终极意义上讲,专家已经失去往日的光环,没有任何一位是真正的、全能的专家,“专家和普通民众一样也不断地面临着风险。”所以,风险的全球化、风险的普遍性已经成为一个不需要说明就能觉察到的问题。这种风险不仅超越了富人和穷人之间的区别,不仅超越了世界上各个地区之间的界限,而且更超越了所有社会和经济差别。

在此基础上,吉登斯指出对待全球化风险问题,人们通常有四种策略,即“实用主义地接受现实态度、持久的乐观主义态度、犬儒式的悲观主义态度以及激进卷入式的态度。”毫无

疑问,吉登斯赞同这个观点,即“尽管我们受到严重问题的困扰,我们仍然能够而且应该动员起来以降低他们的影响或者战胜他们“。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简介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简介 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是以批判的特点而著称,他的结构化理论最初萌芽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是在与功能主义的抗衡中诞生的。它的发展与完善经历了很长的时间,1984年出版的《社会的结构》是该理论最成熟、最系统的著述。吉登斯的《社会的构成》可以看成是他的结构化理论的一次总结性描述。这也是吉登斯最重要的理论成果之一。在书中,吉登斯主要论说了社会结构和个人能动性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和自己的一些独特见解,这也是社会学家们一直想解决的问题。他通过对各相关学派思想的批判性总结和创造性论述,表达了自己的“结构化理论”,一种建立在结构二重性基础上的理论。该理论通过对社会学理论传统的反思,树立了自己的理论目标,即超越传统理论的二元分裂的局面,确立自己的研究对象。他提出社会学所探求的社会结构,只有经过结构化过程才能得到说明。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内容 结构化理论是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探究个人的社会行动及其能动性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的理论。他反对社会学理论传统上的将宏观与微观、个人与社会、行动与结构、主观与客观视为彼此独立存在的两极, 要么强调“社会结构的物化观”, 将社会结构视为独立于个人行动的象“物”一样外在于个人的实践的东西; 要么强调微观的个人行动、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互动和个人的意义建构, 将宏观现象还原为微观现象来解释的二元论观点, 认为宏观与微观、个人与社会、行动与结构、主观与客观双方都是相互包含的, 并不构成各自分立的客观现实。他的这一辩证观点全面地体现在《社会的构成》一书中所阐述的结构化理论之核心——行动与结构的二重性原理中。吉登斯将“结构”理解为不断地卷入到社会系统的再生产过程之中的规则和资源: 结构具有二重性,即社会结构不仅对人的行动具有制约作用, 而且也是行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和中介, 它使行动成为可能;行动者的行动既维持着结构, 又改变着结构。行动与结构之间这种相互依持, 互为辩证的关系反映在处于时空之中的社会实践中。社会实践依赖于行动者的创造和再创造而具有其特定的规律性: 行动者是具有知识的, 其知识是反思性的和实践性的。因此, 在进行行动时, 行动者不仅有其行动的理由和动机, 而且还能对自己的行动及所处情境的社会和物理特性进行反思性监控; 但是行动者的知识又是不完全的,故而其行动总会遇到一些“未被认知的行动条件”——这就是社会结构, 并进而导致一些“非预期的行动后果”, 而后者又会反过来成为前者。未被行动者认知的行动条件、行动者的反思性监控、行动的理性化、行动背后的动机以及“非预期的行动后果”构成了吉登斯的“行动自我的分层模型”。吉登斯认为, 人类的所有行动都表现为这个模型, 且都是以实践意识作为认知基础的。 在吉登斯看来, 社会结构并非外在于个人行动, 而是由规则和资源构成。日常生活中的规则是与实践紧密相关的, 它们不只是对人们行动的概括, 而且对行动者的行动具有规范和导向作用。同时, 行动者运用自己的知识去采取适当的行动, 测试和确认其行动所牵涉的规则。因而行动者采取行动达到自己的目标的同时也再生产出社会结构。社会结构还包括社会行动所牵涉的资源——分配性资源和命令性资源, 它们是行动者在互动过程中不断地再生产出来的。资源是权力的基础, 权力是行动者改变周围既成事实的能力, 表现在社会环境中, 则是其对资源的支配能力。然而, 资源并非权力, 只是权力得以实施的媒介。规则和资源是相互依存的: 一方面, 行动者的资源影响着其对规则的测试和确认; 另一方面, 资源又非独立于行动之外, 而是存在于社会环境中, 社会成员在行动中赋予其各种各样的意义, 从而影响规则的建构。因此, 行动便具备了意义的掌握与沟通, 社会的认可与制裁以及资源的支配三种特性, 且三者相互交织。资源也因此具有转换性和传递性, 可以随行动者在具体情境中的使用而得到改变。

吉登斯的风险社会思想

安东尼?吉登斯的风险社会思想 英国著名学者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1938一)是当代西方与哈贝马斯、布迪厄齐名的具有世界性影响的著名社会学理论家之一,他近年来发表的《现代性的后果》(1989)、《现代性与自我认同》(1991)、《超越左与右》(1994)等著作引起了国际学术界和政治界的广泛关注。 此外还有:《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社会的构成》、《民族—国家与暴力》《现代性的后果》、《亲密关系的变革》、《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气候变化的政治学》、《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权力、财产与国家》、《欧洲模式》、《在边缘》、《自反性现代化:现代社会秩序中的政治传统》、《失控的世界》。 王铭铭在《“安东尼·吉登斯现代社会论丛”译序》中说:“他的主要理论贡献在于两打大方面.即对西方社会思想界各种学派的批判性总结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创造性论述”。与古典时期社会学的开创者不一样,吉登斯并非一味对现代社会持赞赏、肯定的态度。他认为,同任何一种前现代体系相比较.现代社会制度的发展以及它们在全球范围的扩张,为人类创造了数不胜数享受安全的有成就的生活的机会.但现代性也有其阴暗面,这在20世纪变得尤为明显。吉登斯判断我们身处一个生态破坏、贫困、全面战争和极权政治的高风险社会,“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一个可怕而危险的世界”。现代社会的风险思想是吉登斯现代性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吉登斯在阐述其社会理论中就多处论及现代社会的“风险”问题。这一研究颇具特色,思想也不乏新意与深度。本文试对这一思想作一分析,以期正确认识并驾驭现代社会的“风险”。 (1)风险的概念 ①含义来源 现当代西方社会思想家们普遍关注风险问题,并且不少西方学者视风险为现代社会的一个特征。吉登斯也认为,“在中世纪,除了一些与风险相关的概念外,没有任何真正的风险概念”,而且,“在大多数其他传统文化中也没有风险这个概念”,所以,风险“这个显然非常简单的概念却能说明我们生活其中的这个世界的一些最基本的特征。” 那么,究竟什么是风险呢?吉登斯首先从词源的角度对风险作了一些分析。他说:“在16和17世纪.风险这个概念似乎已经有了,西方探险家们在开始他们的全世界航海时,他们第一次创造了这个概念。”而“风险这个词好像是通过西班牙或葡萄牙传人英语中的.原意是指航行到未知的水域”时,“遇到危险或者是触礁” 因此,在吉登斯看来,风险原本是资本主义早期商贸航行的一个术语,意指遇上危险或触礁。风险概念起源于现代社会的早期,标志着与过去决裂和面对开放的未来的努力。吉登斯认为,在传统文化中,人们没有风险的概念,它暗含着一个企图主动与它过去亦即现代工业文明的主要特征进行决裂的社会。 “换句话说。风险这个词最早主要是空间方面的含义。后来,它转向了时间方面。”“后来这个词就用来指代各种各样的不确定的情况。”通过这种分析,吉登斯指出,“风险这个概念与可能性和不确定性概念是分不开的。” 吉登斯分析了风险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他说:“这个概念的产生是随着人们意识到这一点而产生的。即未能预期的后果可能恰恰是我们自己的行动和决定造成的,而不是大自然所表现出来的神意,也不是不可言喻的上帝的意图。风险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过去人们对于幸运(命或命运)的想法,并且与宇宙决定论分离。” ②风险与危险、冒险的区别 吉登斯在分析风险与冒险、危险的关系中给出了他对风险的理解。“根据卢曼的分析,

吉登斯社会分层理论述评

吉登斯社会分层理论述评 ——社会学研究生班温广救 内容摘要:吉登斯的社会分层理论集中体现在他的阶级结构化理论中。它以市场能力与准技术关系为轴心进行社会分层,将阶级关系作为一种社会结构。在阶级活动和阶级结构的互动中考察各个阶层的流动。依据“分工的规律是阶级划分的基础”的原则,可以解析其理论认识上的得失。阐明其理论在中国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吉登斯;社会分层;阶级结构化;和谐社会 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是当今社会学界炙手可热的人物之一,但目前对于其早期社会分层理论建树的介绍,国内鲜见。他的社会分层理论集中体现于《发达社会的阶级结构》(1973年)一书。吉登斯从阶级关系作为社会结构的一个层面出发去考察阶级和阶级社会,运用自己独创的阶级关系结构化理论分析了当代发达社会的上、中、下三个阶层,对他倡导的中左政治路线有直接影响。吉登斯的社会分层理论为我们提供一个认识发达社会阶级结构的一个批判性视角,同时也对于我们思考中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所启示。 一、吉登斯的社会分层理论 吉登斯关于社会分层的构想体现在他的阶级结构化理论中。吉登斯尝试引入阶级关系结构化的理论来解决“阶级”一词在以往的运用中“经常既被用来指代经济集团,又被用来指代社会集团”[1]107这一难题。将阶级关系作为一种结构,将阶级视为具有市场能力(market skills)、处于准技术关系中并不断流动的活动者。在二者的互动中考察社会各阶层是该理论的一大特色。 首先,不同寻常的阶级社会分层前提。吉登斯在社会分层流派中属于主张划分阶级的一派。因此。认定阶级社会产生于什么时候,就成为关键的一环。吉登斯认为,阶级社会不是起源于阶级开始出现的社会,而是阶级关系开始在解释该社会的多方面关系中占据主导作用的社会。吉登斯将阶级社会的起源定于资本主义社会,其立论的前提就是市场条件下形成的劳动契约关系。它构成了资本主义的“经济与政治分离”的特征。[2]38—39因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的商品化和根据绩效确定的劳动分工原则取代了基于习俗确立的分工原则,公开市场上资本和工资劳动形成契约纽带关系主导着阶级关系,造成了“经济”与“政治”的分离。这体现在,国家仅提供行政服务与法律机构保障契约关系,使雇主以国家的公共权力为靠山剥削劳工。积累巨额财富。而政府中的统治精英并不拥有社会的

吉登斯的国家理论课件

吉登斯的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 龙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我叫姜敏。很高兴能站在这里代表我们第一组与大家共同学习和探讨国家理论这个专题。今天,我要为大家介绍的是当代后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杰出代表--吉登斯的国家理论。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将今天的介绍分为五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对国家理论的概述,第二部分是对吉登斯以及后马克思主义的简要介绍,第三部分是重点,也就是吉登斯国家理论的基本内容,其中,我又将该部分分为三小点来为大家进行阐述,第四部分是对吉登斯国家理论的评价,最后是结语部分。首先我们进入今天介绍的第一部分,国家理论概述。 一:国家理论概述 众所周知,国家是目前人类社会普遍采用的一种最重要的政治组织形式;同时,它也是政治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因此,国家理论也成为多数政治思想家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著有《理想国》,亚里士多德以城邦为研究对象,写出了不朽名著《政治学》。而在近代,关于国家的作品更多。从柏拉图到马克思,政治理论家几乎都把政治学理解为国家学。对于国家理论,大家较为熟悉的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该理论从社会内部角度,从阶级的产生、演变出发研究国家问题。今天我所介绍的吉登斯国家理论,是一种有别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介绍该理论之前,我们应该对后马克思主义做一个大致的了解。 二:后马克思主义 “后马克思主义”是英国思想家拉克劳.墨菲在1985年出版的《领导权与社会策略:走向一种激进的民主政治》一书中首次提出的概念,该概念一提出便在思想界引起广泛的关注和争论。目前,它已演化成为后现代主义理论阵营的重要流派和当代西方左翼思潮的重要支流,广泛流行于西方思想界。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色主要表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和解释西方社会的视角上。它一方面肯定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和理想,继承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传统,借助后现代主义理论,对当代西方社会及其思想文化进行新的探索;另一方面,它又解构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范畴,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并力图重建马克思主义。如吉登斯的《民族—国家与暴力》一书便是后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理论的最集中体现。 三:吉登斯国家理论的基本内容 为了使同学们有更直观的了解,关于这一部分,我将分为三个小点为大家介绍吉登斯国家理论的相关内容。 首先是第一点: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反思。 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以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认识作为出发点,得出国家的本质是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实现其利益和统治的工具,是一种虚幻的共同体形式。而在吉登斯看来,这种看法犯有“经济化约论”的错误。什么叫“经济化约论”,就是把国家化约为这种或那种经济关系的结果,专注于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该错误的致命之处在于把整个复杂的人类历史化约成单一的生产力发展史,把不同形态的国家化约成普遍的经济关系。也就是说,把所有国家类型都看作是经济关系的体现,是对国家性质的误读。 国家消亡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吉登斯进行反思与解构的重要方面。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和阶级剥削将会消失,与此相适应,国家也会不可避免的消失。在吉登斯看来,要想客观准确地理解人类历史,就不能单纯地将国家类型之间的更替看作是一个从低

安东尼·吉登斯及其社会学理论

一、结构化理论 结构化理论是吉登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如前所述,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的提出具有明确的针对性。 1、结构化理论提出的主旨。总体上看,结构化理论的提出具有明确的针对性主旨和目的。 (1)试图超越帕森斯,寻求宏观与微观的整合。 毫无疑问,在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中,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影响非常大,但吉登斯认为,我们却不能过高估计帕森斯的地位,他说:“在二战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整个世界的社会学都为美国社会学所主宰,社会理论里深深地刻下帕森斯的印迹,现在回头看来,帕森斯思想享有的声望未免太高,因为他那种抽象含混的风格引起许多人的厌烦,也理所当然地招徕许多批评与贬毁。” 帕森斯“抽象含混”理论的原因就在于,他追求普遍适用的模式解释社会。吉登斯认为不能仅仅停留于宏观分析和宏观概括,而且也要进行微观分析,所以,在吉登斯著作中,我们看到了社会结构化、社会转型、现代性等宏观理论,也有关于个体心理结构,自我认同和情趣体验等微观层面的分析。 (2)试图超越客体主义和主体主义的对立,寻求两者的有机整合。迪尔凯姆是社会学客体主义主要代表,吉登斯认为过分强调“社会事实”的客观性、片面地用物理学、生物学原则去观察和分析社会也是错误的。同时韦伯强调社会学的理解性,吉登斯认为也不全面,正确的方法应当是在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中把握社会问题。这一点与马克思走得很近。 (3)也超越了冲突论、阶级论以及福利国家主义,试图超越左和右,寻求“第三条道路”。吉登斯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出现了新情,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和冲突理论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同时,福利国家主义的思想在实践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必须寻求新的“第三条”道路。 2、结构化理论内容 (1)结构化理论的基础:吉登斯认为,应当用结构的“duality ”取代哲学上的主客二元性理论。在他看来,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既有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制约性,更有人的主观能动性。 一方面,社会本身存在着结构,这种社会结构通过制度关系及规则限制来制约着人们

试论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

试论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 李 琪 (安徽大学社会学系,安徽合肥 230039) 摘 要: 该文阐述了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现代性的动力机制及全球化,并对吉登斯现代性理论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 现代性;吉登斯;制度分析 中图分类号B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731(2008)08-099-02 作者简介:李琪(1981.4~),男,安徽省淮北人,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应用社会学。收稿日期: 2008-03-28 安东尼?吉登斯,当代西方具有世界性影响的著名社会学家。他的社会学思想脉络在20世纪70年代创立了“结构化理论”。吉登斯用结构的二重性来阐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试图以此来消除社会学理论中以涂尔干为代表的社会学整体主义和以韦伯为代表的社会学个体主义的二元对立。 1 现代性的重建 (1)现代性问题是西方社会学家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西方社会理论界争论的焦点。康德、马克思、韦伯、迪尔凯姆、哈贝马斯等学者都对现代性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吉登斯的独到之处,在于他把现代性当作一个问题来处理,并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归纳出他对现代性的自我理解和批判。 他认为现代性需要重建。他指出,在20与21世纪之交,作为社会学基本问题的现代性(其过去的发展和现时的制度形式)又重新出现了。社会学与现代制度之间的关联早以为人们所意识到,但我们直到今天才发现。这些关联不仅比以前所意识到的更为错综复杂,而且,对现代性本质的再思考必须与社会学分析的前提之重新建构并行展开方才有效。何谓现代性?吉登斯对此作了多方面的界定,他认为“现代性是指社会生活或组织形式,大约17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影响”。现代性是一种“具有世界历史性影响的行为制度与模式”。“在其最简单的形式中,现代性是现代社会或工业文明的缩略语”。在吉登斯看来,现代性的确立与实现过程就是所谓的现代化过程,现代性实际上就是现代工业社会。(2)吉登斯对现代性的重建,建立在对西方社会思想各种学派的批判性总结基础之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反对社会进化论,主张断裂的现代史观。进化论认为历史 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趋势,存在某种决定历史变迁的机制。对此,吉登斯进行了批判,认为社会进化论是一种对社会历史及其变迁的歪曲错误的解释。吉登斯指出,人类历史没有一幅进化论的“外观”,而如果硬要将人类历史塞于这样一种模式中,我们就不能准确地理解这一历史。 吉登斯强调,人类历史是以某种断裂为标志的。他主张对现代史作非连续性的解释。吉登斯认为,现代社会并非是传统的延续和社会组织生长的连续过程,而是一种社会延续性的断裂,是新的社会生活方式和新的社会组织方式的产生。他反对把资本主义社会看作一个从以往的社会类型中不断进化而来的高级组织形式,而是一个具有全球意涵的社会组织形式,是在西方的政治革命共同作用之下历史发生“断裂”的结果。断裂性是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在吉登斯看来,断裂是指“现代的社会制度在某些方面是独一无二的,其在形式上异于所有类型的传统秩序”。现代社会变迁的速度、范围和深刻性都是以往社会所无法比拟的。二是反对“一元制度分析”,主张“多元制度分析”。以往的社会学理论总是趋向于把某一制度性因素当作现代社会变迁的冲突性动力和现代社会的本质特点。吉登斯认为这种“一元制度分析”是在倡导一种还原论,是社会进化论的一种体现。它虽然能分析解释许多社会现象,但不能解释整个现代社会,不能全面把握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模式的现代性。现代性在制度层面上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必须从多维度才能理解现代性的性质和特征。 为此,他创建了理解现代性的四维度模型。(1)资本主义。吉登斯认为,现代性的出现,首先是一种现代经济秩序,即资本主义经济秩序的创立。资本主义指的是一个 [3][美]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2005. [4]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5]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6]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7][美]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2005. (谢灵芝编、徐爱民校)

吉登斯积极福利思想评述

吉登斯积极福利思想评述 在对国家干预主义和新保守主义进行批判性反思的基础上,吉登斯提出了“第三条道路”的积极社会福利思想。他认为福利国家面临的风险是人为风险,福利国家的危机并非简单的财政危机,而是风险管理危机。因此,他在对风险、幸福、平等的概念进行重新解释后,指出要培养“自发地带有目的的自我”和建立“社会投资国家”,进一步确立了“无责任即无权利”和“无权威即无民主”两大原则,提出实行工作导向型的福利政策、福利主体的多元化、废除固定退休年龄、减少社会排斥来解决社会不平、提高贫困地区的抗贫困能力等政策主张。总的来说,积极福利思想与传统福利思想具有较大差异,积极福利思想具有较大的实践和理论意义。标签:吉登斯;积极福利思想;评述 一、积极福利思想提出的背景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对传统的民族——国家体制产生了巨大冲击,进而影响到各国的经济社会政策。在全球化竞争中,福利国家较高的劳动力成本日益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为应对全球化带来的复杂挑战,必须对传统的福利国家进行改革。积极福利作为一种积极的社会政策,将有助于各国调整发展战略,积极应对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挑战,更好地融入全球化发展。在社会风险方面,社会风险的性质由传统社会的外部风险转向了后传统社会的人为风险。在传统社会,人们面临的风险大多是可以预见的、呈现一定规律的外部风险,主要来自外部世界,如自然灾害、年老、失业、贫困等,传统的福利制度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而在后传统社会,人们所面临的是主要是人为风险,主要来自于人类自身,如环境污染、社会排斥、家庭小型化、社会保险中的道德风险等,这些风险难以预见,也不能用传统的方法加以解决。风险性质改变了,传统的福利制度无法有力应对,于是出现了危机。 在社会政策领域,西方国家一直以来实行国家干预主义的传统福利政策,虽然减少了贫困和不平等现象,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也造成了财政开支过大,失业者再就业的积极性不高,企业竞争力不足等消极后果。面对政策困境,以撒切尔和里根为代表的新保守主义经济政策并没有把欧洲带出经济增长的低谷,反而因减少公共开支和削减社会福利使社会保障体系遭到破坏,贫困现象加剧,收入差距拉大。因此吉登斯认为,福利国家面临的风险是人为风险,福利国家的危机并非简单的财政危机,而是风险管理危机。在对国家干预主义和新保守主义进行批判性反思的基础上,吉登斯提出了“第三条道路”的积极社会福利思想,试图从新的视角对社会政策的现实困境进行审视和解读,以找到解决路径。 二、积极福利思想的理念 积极福利思想在对风险、幸福、平等的概念进行重新解释的基础上,提出了积极福利思想的理念。首先,对风险的重新定位。积极福利思想对风险的理解有两个要点:一是风险不同于危险,它既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会。过去,人们

吉登斯思想简介

安东尼·吉登斯思想简介 2007-11-30 13:06:09 来源: 作者: 网友评论0条[查看评论] 选择文章字体大小:大 | 中 | 小 安东尼·吉登斯不仅是孔德、斯宾塞以来英国最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政治思想家,而且还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与罗尔斯、哈贝马斯等思想家一起引领了20世纪中后期全球社会理论的发展。他对经典思想家进行了有深度的解读,把社会学研究方法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把有关"现代性"、"全球化"等问题的研究推到了全球学术研究的前沿,他所提出的"第三条道路"则深刻影响了20世纪末叶全球政治发展的方向。他一生笔耕不缀,著作等身。自投身于学术研究以来,他先后出版著作37部,其中许多在全球学术界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吉登斯的理论贡献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经典思想家著作的反思。上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吉登斯对以马克思、涂尔干、韦伯等为代表的经典社会学家的著作进行了长达10年的反思,考察了现代社会理论的各种起源和内在不足,形成了两大著名的理论成果:《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出版于1971年,它围绕着现代社会的产生、动力、问题和未来发展等主题,对马克思、涂尔干、韦伯等三大思想家的著作进行了深度解读,梳理出现代社会理论的三根明显主线:资本主义、工业主义和理性化,同时还考察了三大思想家对后世社会理论的影响。此书甫一出版,便在全球社会学界发生了巨大的影响,以后几乎每年重版,被誉为"了解社会学三大古典传统的系统入门书","西方社会学、政治学专业的教材生命线"。《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以西方思想家的眼光解读了历史唯物主义,它从社会学的角度考察了社会系统的时空构成、权力结构、类型划分、政治结构以及未来发展等,在西方社会学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书被誉为"社会理论三部曲"的第一部。除此之外,吉登斯于1977年出版的《社会与政治理论研究》一书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本书反映了他对结构主义、功能主义和解释社会学等理论传统的研究成果。 第二,对社会学研究方法的重建。上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在反思传统社会学理论传统的基础上,吉登斯对社会学研究方法进行了系统重建,产生了一批著名的理论成果,也把社会学研究方法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76年,吉登斯出版了《社会学方法的新准则》,本书一方面反映了他对涂尔干《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的反思,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对解释社会学的反思。在本书的结尾,他提出了指导其重建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准则,即"二重性结构化理论"(structuration theory,简称"结构化理论")。1979年,吉登斯出版了《社会理论的核心问题》,该书围绕着前一本书所提出的基本原则,系统建立起独具吉登斯特色的"结构化理论"。1984年,他又出版了《社会的构成》一书,对结构化理论的基本原则进行了提纲挈领式的总结。结构化理论融合了结构主义、功能主义和解释社会学的各自优点,超越了社会学研究方法存在的非此即彼的关系,自提出之始,就在全球社会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不仅使社会学研究者看到了传统社会学方法的不足,而且还启发了大量研究者的实证研究。由于这一巨大成就(尤其是《社会的构成》)所带来的巨大影响,1984年,吉登斯被破格晋升为剑桥大学的首位"社会学"教授。 第三,历史社会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在系统建立起结构化理论体系之后,吉登斯开始了重建社会学理论体系的过程。这一阶段的突出成果体现在1985年出版的《民族国家与暴力》一书上。本书被誉为"社会理论三部曲"的第二部,也是吉登斯理论体系中最富历史社会学色彩的一部著作。该书主要从军事暴力的角度分析了世界史的演进过程。在吉登斯看来,世界的演进过程是一个从传统国家、绝对主义国家向民族国家演化的过程,军事暴力在推动

吉登斯思想对我国的启示

吉登斯社会福利思想对我国的启示 院系:文法学院班级:社会工作0602 姓名:刁媛学号:060108013 摘要:Our government can absorb, profit from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carrying out social welfare aspect policy the experien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s process. Since as has caused the 1980s various countries social welfare domain to have the tremendous change “the third way“to stress that” does not have the responsibility namely does not have the rights”, proposed the positive welfare policy, advocates constructing the social investment country. And paid great attention on the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the positive welfare policy and develops the civil society to construct the socialism harmonious society to our country to provide the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关键词:吉登斯思想、积极社会福利、启示 一、吉登斯积极社会福利思想 吉登斯通过对传统左派与右派的分歧、“福利国家”的界定核对福利国家危机实质的分析,提出了自己的积极社会福利理念,确立“无责任无权利”原则,认为“政府对于其公民和其他人负有一系列责任,包括对弱者的保护,个人主义不断扩张的同时,个人义务也应当延伸。”公民个人和政府以外的其他机构也应当为积极福利做出贡献。在此基础上,他提出要变传统消极的通过提供物质或金钱帮助来维持人的生存的福利政策为积极的增强人的生存能力,促进人的发展的福利政策主张,最终实现变福利国家为社会投资型国家的目标。社会投资型国家不仅关心人的经济福利,更注重人力资本投资,通过加大教育力度来促进人的发展,最终解决经济问题和福利问题。 (一)“无责任即无权利”思想 吉登斯认为现在福利国家面临的风险性质已发生改变,在传统工业社会,人们面临的是人口生育与养老之类的可以预见的、呈现一定时间规律的风险,或是诸如工伤、失业、疾病

安东尼·吉登斯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与现代性讲义 安东尼·吉登斯男爵(Anthony Giddens1938年1月18日-)英国社会学家。1938年生于英格兰伦敦北部,早年曾在赫尔大学、伦敦经济学院和剑桥大学学习。后任剑桥大学教授。伦敦经济学院前院长(1997-2003),中国社科院名誉院士,2004年,受封为“终身贵族”,出任英国上议院议员。与伊曼努尔·沃勒斯坦、哈贝马斯、布尔迪厄齐名,是当代欧洲社会思想界中少有的大师级学者。他以结构化理论(theory of structuration)和对当代社会的本体论观点而闻名,他写了至少34本著作,70年代,吉登斯的学术成果开始陆续发表,其前期著述主要在于对以往社会学理论的梳理,后期以现代性的研究为主线。 安东尼·吉登斯不仅是孔德、斯宾塞以来英国最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政治思想家,而且还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与罗尔斯、哈贝马斯等思想家一起引领了20世纪中后期全球社会理论的发展。他对经典思想家进行了有深度的解读,把社会学研究方法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把有关"现代性"、"全球化"等问题的研究推到了全球学术研究的前沿,他所提出的"第三条道路"则深刻影响了20世纪末全球政治发展的方向。 第一,对经典思想家著作的反思。上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吉登斯对以马克思、涂尔干、韦伯等为代表的经典社会学家的著作进行了长达10年的反思,考察了现代社会理论的各种起源和内在不足,形成了两大著名的理论成果:《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出版于1971年,它围绕着现代社会的产生、动力、问题和未来发展等主题,对马克思、涂尔干、韦伯等三大思想家的著作进行了深度解读,梳理出现代社会理论的三根明显主线:资本主义、工业主义和理性化,同时还考察了三大思想家对后世社会理论的影响。此书一出版,便在全球社会学界发生了巨大的影响,以后几乎每年重版,被誉为"了解社会学三大古典传统的系统入门书","西方社会学、政治学专业的教材生命线"。《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以西方思想家的眼光解读了历史唯物主义,它从社会学的角度考察了社会系统的时空构成、权力结构、类型划分、政治结构以及未来发展等,在西方社会学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除此之外,吉登斯于1977年出版的《社会与政治理论研究》一书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本书反映了他对结构主义、功能主义和解释社会学等理论传统的研究成果。 第二,对社会学研究方法的重建。在方法论上,他深受舒茨的影响,排斥自然主义和实证主义,认为社会学认识社会时,遵循着“双面诠释”的规则,即社会学是在已构造了的意义框架上运用独特的理论概念和术语进行再认识和再解释。上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在反思传统社会学理论传统的基础上,吉登斯对社会学研究方法进行了系统重建,产生了一批著名的理论成果,也把社会学研究方法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76年,吉登斯出版了《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本书一方面反映了他对涂尔干《社会学方法的规则》的反思,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对解释社会学的反思。在本书的结尾,他提出了指导其重建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准则,即"二重性结构化理论"(structuration theory,简称"结构化理论")。1979年,吉登斯出版了《社会理论的核心问题》,该书系统建立起独具吉登斯特色的"结构化理论"。1984年,他又出版了《社会的构成》一书,对结构化理论的基本原则进行了提纲挈领式的总结。结构化理论融合了结构主义、功能主义和解释社会学的各自优点,超越了社会学研究方法存在的非此即彼的关系,自提出之始,就在全球社会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不仅使社会学研究者看到了传统社会学方法的不足,而且还启发了大量研究者的实证研究。

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

第三章安东尼·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 作为当今著名的社会学家,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是独树一帜的。首先,他认为现代性是一种行为制度与模式,是一种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是工业文明的缩略语,并且从资本主义、工业主义、监督和军事力量4个维度对现代性内涵进行制度性的阐释。其次,吉登斯描绘了现代性特征的大致轮廓,即外延性与意向性的交互关联性、断裂性、全球性和双重性。最后,吉登斯既反对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全面否定,也反对哈贝马斯对现代性的固守,走的是“第三条道路”。 一、安东尼·吉登斯其人其说 吉登斯简介 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1938年1月1 8日出生于伦敦北部的埃德蒙顿0 1 95 6年进入赫尔大学(Hull University)学习心理学和社会学。1959年,进入伦敦经济学院攻读硕士学位。1964年硕士毕业后,任莱斯特大学社会学系讲师。1966 ~1969年间,先后访问和任教于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1969年,受聘于剑桥大学国王学院。1976年,获剑桥大学博士学位。1986年,受聘为剑桥大学社会学教授。1987年,被任命为剑桥大学祉会学会会长。1996年,他成为BBC莱思讲座主讲人,1997~2003年,出任伦敦经济学院院长。2004年,被授予“终身贵族”称号,现为英国上议院议员。他先后出版学术著作近40部,其中许多其有世界性的影响,代表作有《资本主与现代社会理论》、《社会的构成》、《民族一国家与暴力》、《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性的后果》等。他的著作已被译成22种语言,其主要著作大都已译成中文并在我国出版。此外,他还是著名的政体出版社(Polity Press)的创立者之一。 吉登斯是英国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现任伦敦经济与政治学院院长,是英国新工党最重要的智囊,曾任英国布莱尔首相和美国前总统克林顿顾问。吉登斯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社会学、政治学、哲学等领域,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以马克思、涂尔干、韦伯等为代表的经典社会学家思想的反思;对以结构主义、功能主义和解释社会学等为代表的现代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反思;对社会学研究方法的重建,提出了著名的“结构化理论”(Structuration theory);现代性理论范式的提出和现代性发展的反思;第三条道路等。目前主要研究全球化背景下英国和欧洲的政治发展。“他的著作囊括了30多年的社会和政治变革,并且一直处于80年代和90年代社会学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前沿”,“他是一位划时代的社会学理论家”。他认为社会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是对现伐性的研究,其核心问题是现代性。从1990年以来,在其出版的很多著作中,吉登斯对现代性进行了不同方面的研究,在当今西方社会思想领域,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以其分栀的深刻性、

吉登斯资料

安东尼·吉登斯,吉登斯男爵(Anthony Giddens, Baron Giddens,1938年1月18日-)英国社会学家。他以他的结构理论(theory of structuration)与对当代社会的本体论(holistic view)而闻名。他被认为是当代社会学领域中有卓越贡献的乃至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写了至少34本著作,被以至少29种语言发行,并且以平均一年一本以上的著作速度为学术贡献。他被描述成自从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以来最有名的社会科学学者。安东尼·吉登斯与布莱尔提倡的“第三条路”(Third Way)政策也影响了英国甚至其他国家的政策。 吉登斯 百科名片

赫尔德(汤普森(Thompson)一同创办了Polity出版社,该出版社已成为社会科学方面的主要出版机构。而且,他是极少数曾经入选Fellowship of the British Academy的社会学家之一。 主要著作 《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 《社会的构成》 《民族—国家与暴力》 《现代性的后果》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 《亲密关系的变革》 《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 《气候变化的政治学》 《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权力、财产与国家》 《欧洲模式》 《在边缘》《自反性现代化: 现代社会秩序中的政治传统》 《超越左与右》《失控的世界》 评价 吉登斯曾对社会学史上各种流派作过系统的批判性考察,认为当代社会学的理论应当继承和发扬米尔斯所说的社会学的想象力,并在3个维度内将其扩展和延伸,即社会学的理论是历史的、人类学的和批判的。社会学只有对不同社会形态的历史进行比较研究,对现存的社会模式进行批判,才能全面地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自身。在方法论上,他深受A.舒茨的影响,排斥自然主义和实证主义,认为社会学认识社会时,遵循着“双面诠释”的规则,即社会学是在已构造了的意义框架上运用独特的理论概念和术语进行再认识和再解释。社会学所探求的社会结构,只有经过结构化的过程方能得以说明,试图超越和克服社会学的基本缺陷,但其自身就难以做到。著有《资本主义和当代社会理论》、《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社会理论的主要问题》、《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评》、《社会理论的轮廓及其批评》、《社会构造:结构化理论纲要》和《社会学:简要但批评的导论》等。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不仅是斯宾塞以来英国最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政治思想家,而且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与罗尔斯、哈贝马斯等思想家一起引领了20世纪中后期全球社会理论的发展。他所主张的“第三条道路”影响尤其深远。1998年之后,布莱尔、克林顿、施罗德、达伽马、若斯潘等西方国家领导人纷纷标榜“第三条道路”的政治主张,欧洲一时间变成了所谓“粉红色的欧洲”,吉登斯也由此被誉为布莱尔的“精神导师”。

吉登斯《社会学》读后感

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读后感最早接触“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因为看了本土一起很红火的节目──《天天向上》,当时邀请了一些就读于名牌大学的学子,其中有位来自香港中文大学女学生,她主修的就是社会学,我清楚的记得她当时简明扼要地诠释:“社会学就是研究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与社会的一门学科。”然而,这本安东尼?吉登斯定义的社会学是:“一门抛开我们个人对世界的看法,更加仔细地考察那些塑造我们的生活以及其他人生活的因素的一门学科。”这与我们现在正学习的社会学教材定义又有所不同,《社会学概论新修》说:“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动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的社会学科。”或许每个人、每本相关社会学书的作者对社会学的定义不同,有些定义通俗易懂,有些佶屈聱牙,目前状况下的我更偏向于前者女学生的定义,我也好奇:等到我对社会学这门学科有一定研究与体会的时候,我对这门学科又会有怎样一种定义呢? 关于安东尼?吉登斯的这本《社会学》,里面涉及到文化、全球化、两性家庭、日常生活、种族、犯罪、阶层等一些社会关系、社会现象;在最后部分还谈到了社会学研究方法和理论思维。我个人着重看了并思考了性别与性的问题。 在性别部分,说到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带来身体状况的差异。每一个国家的女性的预期寿命都比男性长。同时,女性的疾病发病率,也高于男性,特别是在生命的后期,女性更可能去寻求医疗服务,自报患病的比率也高于男性。男性少生病,但折磨男性的疾病更可能威

胁到生命。这里我联想到了自己的父母和外公外婆。在我近20年的记忆中,我的父亲只因一次肾炎住医院,平常很难听他说身体不适。相反,我的母亲,或许就在生我的时候住过医院。这二十年来都是些小病小痛,她经常会在家里呻吟自报某个身体部位不适,接着她会去看医生,然后拿回大堆大堆的药品,但是却从来没有严重到要住院治疗。我的外公一直身体状况精神面貌很好,生活里也也特爱讲究,但是就是一次在家接电话的过程中,人就中风瘫痪去世了。我的外婆自从过了花甲之年后,身体上毛病都浮现出来了,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大病小病总困扰着她,她一年365天每天都要吃药,每年进医院的次数数不胜数。 原本当今社会,我一直认为两性关系就是男女、女女、男男。朱迪斯?罗博就把人类的性认同区分为10种之多,即异性恋女人、异性恋男人、同性恋女人、同性恋男人、双性恋女人、双性恋男人、易装癖女人、易装癖男人(、变性女人、变性男人。 在我们这个年纪,关于同性恋的话题比较多,从自身出发,身边也有很多女女、男男同性恋例子,书中提及:“同性恋这个术语是在19世纪60年代创造出来的,指对其他同性表现出的性行为或者性爱情感,它存在于所有文化之间。”这句话写得很裸露,同时也让我联想到了如果根据这句话的定义来严格说,现实生活中就有很多同性恋例子,尤其是女同性恋列子是不能算真正的同性恋的。女同性恋中的角色有两种:偏男性化的简称:“T”,充当自己本身女性角色的简称:“P”。“T”类个性的形成常常与小时候的生活习惯有关,她

吉登斯社会福利思想

吉登斯社会福利思想探析 宋祥秀(中共天津市津南区委党校) 摘要:福利国家制度是20世纪民主社会主义所取得的最重大的成就之一,对保障其公民生活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环境的转变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福利国家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20世纪90年代,在福利国家危机重重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第三条道路”思潮应运而生。英国著名的社会理论家和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是这一思潮的倡导者。他分析了福利国家存在的问题,区分了外部风险和人为风险,并指出福利国家改革的方向,即倡导积极福利,建立社会投资型国家。 Abstract:Welfare state is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achievements of democratic socialism in the20th century,which played a positive role on the protection of its citizens living and social development.However,with the social changes and globalization era,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welfare state is increasingly exposed.In1990th,as welfare states faced a lot of challenges and the trend of globalization of economy are more and more clear,the third way thought emerged as the times required.Anthony Giddens who British social theorist and sociologist advocated of this thought.He analyzed the problems in the welfare state,the distinction between external risk and manufactured risk,the direction of welfare state reform that promote positive welfare and establish social investment state. 关键词:吉登斯社会福利积极福利社会投资型国家 Keywords:Anthony Giddens social welfare positive welfare social investment state 作者简介:宋祥秀(联系人),女,1978年12月出生,籍贯:天津,教育背景: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学系硕士研究生硕士学位,工作单位:中共天津市津南区委党校,职称: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社会福利与社会政策,社会管理基金项目:本研究受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资助,项目名称:中国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理论和制度构建研究,项目编号:10JZD0033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识别码】E【文章编号】1004-7069(2011)-08-0141-03 20世纪90年代,在福利国家危机重重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 “第三条道路”思潮应运而生。这一思潮倡导一条超越左与右的中间道路。英国著名的社会理论家和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是“第三条道路”的倡导者。他在分析福利国家面临的问题基础上,提出建立社会投资型国家,倡导积极福利,以应对在全球化进程中到来的后传统社会的危机。 一、吉登斯对福利国家弊病的批评 福利国家制度是20世纪民主社会主义所取得的最重大的成就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安抚民众、稳定社会秩序,并为恢复经济创造条件,英国率先开始了社会保障制度的恢复和重建。到1958年,几乎全部西欧国家都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保障制度的立法工作,设立了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项目和管理机构[1]。随后的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是福利国家迅速发展的时期。福利国家所提供的社会保障项目齐全,为公民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部保障,覆盖面宽,具有普遍性。福利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对保障其公民生活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它缩小了贫富差距,维护了社会稳定,并以立法的形式体现了社会的团结互助。 然而,随着社会环境的转变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尤其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危机之后,福利国家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各个福利国家都开始了改革。20世纪90年代,对福利国家的反思和改革进入第二阶段。此时应运而兴的以吉登斯为代表的“第三条道路”的理论,也在对福利国家进行批评的基础上寻求福利国家改革的方向。 吉登斯认为应该在以下的几个方面对福利国家制度进行反思: 第一,福利国家最大的结构性缺陷是提高经济效率与试图实行再分配之间的紧张关系。[2]吉登斯认为,福利国家的社会政策没有很有效地减少经济不平等,没能实现收入和财富的再分配,更富裕的团体比更贫穷的团体更容易从福利国家中受益。[3]福利国家实际上成了帮助扩大中产阶级利益的手段。贫困地缓解主要不是通过从富人到穷人的再分配,而是普遍富裕,也就是财富的普遍增加,而经济不平等和两级分化并没有减少。[4] 第二,福利国家从根本上说是很不民主的。福利国家建立社会政策的主要动机是保护和照顾,但是它没有给个人自由留下足够的空间。某些类型的福利机构是官僚化的、脱离群众的、没有效率的。[5] 第三,福利国家导致了道德公害。当人们凭借社会保险的保障来改变自己的行为、从而重新界定为之投保的风险时,道德公害就产生了。吉登斯认为, “与其说是某种形式的福利供给创造了依赖性的文化氛围,倒不如说是人们理性地利用了福利制度为他们提供的机会”[6],造成了福利依赖等违反社会政策设计之初衷的不合理结果。 第四,福利国家目前面临的问题不应该仅仅视为财政危机,而是风险管理的危机。福利国家在推行社会政策的过程中,有效地实现了社会保险的普遍化,分担了人们的风险,但是这是以假定风险相对稳定地分布在全社会为前提的。吉登斯认为,大部分福利措施 社会 社会保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