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钱文忠解读

钱文忠解读

钱文忠解读
钱文忠解读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1)

《弟子规》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它不是经典,却从清朝中晚期以后就成为广泛流传的儿童启蒙读物,几乎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有同等影响。

和《论语》、《庄子》、《老子》相比,《弟子规》称不上经典。《弟子规》出现在清朝康熙年间,距今200来年的历史。所以在动辄有上千年历史的古籍当中,《弟子规》连小弟弟都排不上。

《弟子规》的作者是李毓秀,他创办了学校敦复斋,很多人来听课。李毓秀根据传统对于蒙童的规范方面的要求,结合自己的教书实践,写成了一本书,叫《训蒙文》,是教育孩子、启蒙孩子的一本书。后来,另外一个学者在《训蒙文》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把它改名叫《弟子规》,开始在一些私塾里面被广泛采用,逐渐流行。

整部《弟子规》核心思想就四个字:孝、悌、仁、爱,以三字一句押韵,用了360句、1080字的篇幅,对孩子的言语、行动、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的规范提出了详细而明确的要求。《弟子规》文字浅显易懂,押韵顺口,朴实无华,说理透彻,循循善诱,从清朝中晚期以后,就成为广泛流传的儿童读本和启蒙读物,几乎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有同等的影响。这样的一部书,正是我们今天迫切需要的可以用来教育孩子的传统教材。

《弟子规》开篇的八句是总序,“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八句的意思是:少年儿童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敬重兄长,说话要恭敬,谨慎、诚信,要博爱大众,亲近仁义的学说,亲近有道德的人。假如你还有余力的话,那么,再去读其他的书,再去讲求其他的学问。“文”在这里泛指一切学问。

这个总序讲述了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实际上它还是整部《弟子规》的纲领。

《弟子规》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我们今天还要不要学习《弟子规》?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再登《百家讲坛》解读《弟子规》。本报撷取其中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现在,家长们都会很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身体健康,但往往忽略了教孩子懂规矩、守规矩,忽略了教孩子如何做人、如何待人接物。孩子们终将进入社会,应该从小学习懂规矩,守规矩,按照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和礼仪规范接触社会,进入社会,乃至为社会服务。那么,如何学规矩、守规矩?祖先留给我们的《弟子规》就是一本好教材。

《弟子规》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它不是经典,却从清朝中晚期以后就成为广泛流传的儿童启蒙读物,几乎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有同等影响。

和《论语》、《庄子》、《老子》相比,《弟子规》称不上经典。《弟子规》出现在清朝康熙年间,距今200来年的历史。所以在动辄有上千年历史的古籍当中,《弟子规》连小弟弟都排不上。

《弟子规》的作者是李毓秀,他创办了学校敦复斋,很多人来听课。李毓秀根据传统对于蒙童的规范方面的要求,结合自己的教书实践,写成了一本书,叫《训蒙文》,是教育孩子、启蒙孩子的一本书。后来,另外一个学者在《训蒙文》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把它改名叫《弟

子规》,开始在一些私塾里面被广泛采用,逐渐流行。

整部《弟子规》核心思想就四个字:孝、悌、仁、爱,以三字一句押韵,用了360句、1080字的篇幅,对孩子的言语、行动、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的规范提出了详细而明确的要求。《弟子规》文字浅显易懂,押韵顺口,朴实无华,说理透彻,循循善诱,从清朝中晚期以后,就成为广泛流传的儿童读本和启蒙读物,几乎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有同等的影响。这样的一部书,正是我们今天迫切需要的可以用来教育孩子的传统教材。

《弟子规》开篇的八句是总序,“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八句的意思是:少年儿童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敬重兄长,说话要恭敬,谨慎、诚信,要博爱大众,亲近仁义的学说,亲近有道德的人。假如你还有余力的话,那么,再去读其他的书,再去讲求其他的学问。“文”在这里泛指一切学问。

这个总序讲述了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实际上它还是整部《弟子规》的纲领。

《弟子规》把孝放在最突出的地位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 《弟子规》在总序以后,就进入了第二部分,也就是“入则孝”的部分。

孝是中国传统,特别是儒家传统的核心概念。传统的启蒙读物强调孝,把孝放在最突出的地位,《弟子规》当然不会例外。入则孝的部分,是八句四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字面意思根本不用解释:父母在叫你的时候,你要赶紧答应,不能迟缓不答。父母有事情要命令你去做,你要马上去做,不要懒惰拖沓。父母在教训你教育你的时候,你要恭恭敬敬地聆听。父母在责备你的时候,你要顺从地接受。《广州日报》在母亲节随机采访了一些母亲和孩子。怎么样来对待你的母亲?儿女都说,我要挣大钱,好好侍奉我的母亲。这个话没错。但是,母亲希望子女为自己做什么呢?没有一个母亲提到钱字,96%以上的母亲讲,希望儿女回家陪我吃顿饭。网络上“贾君鹏,妈妈叫你回家吃饭!”点击率之所以很高,就是因为这句话打动了所有人的心。

楚国有一个孝子叫孟忠,一年冬天,大雪纷飞,妈妈病了。妈妈说,想喝一碗新鲜的笋汤。孟忠马上跑到山上竹林里拼命去刨。冬天哪里会有竹子?孟忠急得大哭,眼泪滴到了雪地上,融化了积雪,长出了碧绿的笋,他赶快采回家做了一碗笋汤,伺候母亲喝了,母亲的病就全好了。这个故事违反自然科学常识,但是我还是认为它是真。因为按照中国人的传统思维,孝感天地。只要真心有孝,你是可以感动天地的。这个故事叫哭竹生笋,见于晋朝的楚国先贤传。

另一个非常古老的故事叫卧冰求鲤,这是晋朝王祥的故事。王祥早年丧母,他的继母朱氏并不慈爱,经常在王祥的父亲面前说这个儿子的不好。所以王祥从小连父爱都没有。但是父母患病的时候,王祥依然衣不解带的伺候。继母朱氏时常想吃鲤鱼,王祥都拼命满足。有一年冬天,继母依然想吃鲤鱼,可河水已经结了厚厚的冰,王祥就赤身卧在冰上祈祷,突然冰裂开了,跳出两尾鲤鱼……这个故事也就列入了二十四孝。

对于自己并不慈爱的继母,王祥尚且如此努力地满足她的需要,也可以看出,在中国传统当中,有一种信念,孝是无条件的,孝不是交易,孝不是交换。孝是人之所以是人的根本。不让父母担心也是一种孝

“冬则温,夏则?? 。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接下来,《弟子规》的八句话是:“冬则温,夏则??? 。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这是更具体地讲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父母。

冬温夏??? ,用的是一个典故。东汉年间,黄襄母亲早亡,他和父亲相依为命。家里穷,根本就没有被子,所以冬天黄襄就自己先睡到席子上,用自己的体温为父亲先把席子暖一下。夏天天热,黄襄就用扇子把父亲的席子先扇得凉快一点。

今天,很多家里都有空调。然而,有多少孩子会先给父母的房间打开空调,让父母有一个

比较舒适的生活和休息环境?这不是一个难不难的问题,本质上是想得到想不到的问题,是有没有这个意识的问题。

“晨则省,昏则定。”昏,天刚黑;省,就是探望和问候。晚间服侍就寝,早上省事问安,这是在传统社会侍奉父母的日常礼节。季羡林先生留学回来,已经是鼎鼎大名的博士、教授,他回济南探亲,季先生的叔父只要没有睡觉,季先生就垂着手、半躬着腰站在叔父床前等叔父睡着,再到自己房间。这就是“昏定”。

现代社会,大家工作或者应酬一般都比较晚,父母通常比我们早睡,没有必要生搬硬套“昏则定”。但“晨则省”应该是能做到的。早晨起来,问爸爸妈妈一句,昨晚休息得好不好?这个应该是不难做到的。

“出必告,反必面”,出门前禀告一声,回来后在父母面前打个照面,让父母知道你回来了,免去长辈为自己不必要的担心。能够让父母少担很多心,实际上也是孩子的孝心。

“居有常,业无变。”这是对不和父母同住的人讲的。说的是,不要轻易改变自己的住址,也不要随意改变自己的职业。现在,很多人通常是租房子住,由于各种原因,经常会搬家。然而,你是不是每次搬家都把自己的准确地址告诉父母了?至于“业无变”,确实和我们今天的时代有点脱节。人往高处走,跳槽是司空见惯的。

历史上,很多著名的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不让父母担心,而他们有时候甚至会做出巨大的牺牲。有个故事叫弃官奉亲。在晋武帝的时候,潘岳在一个地方担任县令,父亲去世了,他就把母亲从老家接过来侍奉、孝顺。母亲年纪大了,生病了,就想回老家,但又舍不得儿子。潘岳看出了母亲的心思,他不愿意让母亲担心,就选择了辞官,奉母回乡。母亲回老家后心里比较畅快,病居然好了。潘岳耕田种菜,做点小买卖,买回母亲爱吃的食物伺候母亲。他还养了一群羊,挤羊奶给母亲喝。在他精心护理下,母亲安度晚年,无疾而终。这个潘岳就是潘安,西晋著名的文学家,中国历史上第一美男。

小辈面对尊长应有礼节、守规矩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接下来,《弟子规》有这样几句:“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什么意思呢?一件事情,哪怕再微不足道,小辈去做之前,最好跟长辈打个招呼,征求一下长辈的意见,不要擅自主张。如果你擅自做的话,那么你做子女的这个方面你就有点亏,有点做得不够,不是最好的做小辈和做子女的方式。一样东西哪怕再小,你也不要瞒着长辈偷偷把它藏起来。如果你把它藏起来,那么尊长的心里有时候会有一些忧伤,会感到不妥。这些事情说起来都很明白,但实际上我们今天做小辈的或者做孩子的,往往很容易忽略。

老人有老人的习惯,老人的习惯往往不大容易改变的,你没有任何理由强迫尊长去改变他的习惯。比如有些东西他有固定的摆放位置,做晚辈的就不要擅自移动,以免老人着急。老人也有一些自己非常珍惜的纪念物,比如一张旧照片,一张老奖状,泛黄了,被水泡过了,缺个角了,但是老人家还视如拱璧,做晚辈的绝不可以擅自把这样的东西给扔了,这对老人家来讲是一种伤害。

前一段有过一件事情,媒体上都报道过,完全可以印证《弟子规》的这段话。有一家理发店,顾客很多。这时候,进来了一位老人家。年轻的理发师傅就主动请老人家坐下来,先为他服务。理着理着,老人家就打起瞌睡来。小伙子发现老人家下巴有颗痣,痣上面长了一撮毛,比较长,小伙子觉得影响美观啊,就给剃了。这一剃,老人家哇哇大哭。因为老人家有一点小迷信,他认为这是他的“长寿毛”,你给我剃了,这还了得啊?这件事情最后还上了法庭呢,法官也很为难。如果小伙子读过“事虽小,勿擅为”就不会闹出这件事来。

尽量满足长辈的喜好,是孝道的基本要求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接下来《弟子规》又讲,“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尊亲、长辈所喜好的,小辈应该尽力去办到;尊亲和长辈厌恶的、不接受的东西,小辈应该赶紧把它放弃掉。小辈的身体如果受伤了,就会让尊长感到担忧。如果小辈的道德有愧,会让尊长蒙羞。小辈要尽量满足长辈的喜好,这在古代那就是孝道,这是孝道的基本要求。

二十四孝里有“鹿乳奉亲”的故事。周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叫郯子,从小非常孝顺。父母年老,而且眼睛不好,突然要求喝鹿的奶。鹿是很警觉的动物,打猎的都很难接近鹿,那么郯子怎么去搞到鹿乳呢?他披上鹿皮,把自己打扮成一只鹿就往深山里去。但是没想到,他在接近鹿群的时候,有个猎人瞄准了他。正当猎人举起弓箭要射他的时候,郯子高喊:我是人,我不是鹿,我是来取鹿乳孝敬我的眼睛不好的双亲的。猎人一看,就没有射他。郯子就成功挤得了一些鹿奶回去孝敬自己的双亲。这就是“亲所好,力为具”。

长辈有过可劝谏,注意态度和语气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弟子规》接着讲,“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这段话也是相当明白易晓的。长辈很爱我,那么我孝敬长辈有什么难的呢?如果尊长不喜欢你,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讨厌你,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还对长辈孝敬,这就显出你的贤明。如果尊长有一些过错,你应该劝谏,让尊长有改过的机会。但是在劝谏的时候,你不能板着脸,要笑嘻嘻地跟尊长进谏,声音要轻柔一点。

在今天的中国,长辈爱小辈,不是个问题。但是,孝的缺失却成了一个社会问题,过于受宠的孩子脑海里边很难有“孝”的滋生地。我前不久看到一个电视节目,当时把我震得瞠目结舌。主持人邀请一个小孩子上台,请这个小孩子谈谈对孝的看法。这个小孩子接过话筒,理直气壮地讲,凭什么我们长大以后要孝敬那么多长辈啊?我们不要累死了吗?而台下,好多小观众居然热烈鼓掌。这种场景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孩子们这样的想法怎么能够对得起长辈对我们的爱?怎么能够对得起尊长对小辈的抚育教养之恩?

传统文化当中承认尊长可能犯错,也承认小辈有权利、甚至是应该向长辈指出他的错误。但同时,小辈必须注意自己的态度,注意自己的言语,考虑到自己的身份,维护尊长的地位和威信,这是传统要求。而这一方面我们往往不注重。所以《弟子规》要求小辈要做到“怡吾色,柔吾声。”

□素材提供/ 央视《百家讲坛》

■特别推荐:系列节目《钱文忠解读<弟子规>》CCTV—10每天12:45正在播出,当日22:40、次日6:40重播。

?

《弟子规》把孝放在最突出的地位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 《弟子规》在总序以后,就进入了第二部分,也就是“入则孝”的部分。

孝是中国传统,特别是儒家传统的核心概念。传统的启蒙读物强调孝,把孝放在最突出的地位,《弟子规》当然不会例外。入则孝的部分,是八句四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字面意思根本不用解释:父母在叫你的时候,你要赶紧答应,不能迟缓不答。父母有事情要命令你去做,你要马上去做,不要懒惰拖沓。父母在教训你教育你的时候,你要恭恭敬敬地聆听。父母在责备你的时候,你要顺从地接受。《广州日报》在母亲节随机采访了一些母亲和孩子。怎么样来对待你的母亲?儿女都说,我要挣大钱,好好侍奉我的母亲。这个话没错。但是,母亲希望子女为自己做什么呢?没有一个母亲提到钱字,96%以上的母亲讲,希望儿女回家陪我吃顿饭。网络上“贾君鹏,妈妈

叫你回家吃饭!”点击率之所以很高,就是因为这句话打动了所有人的心。

楚国有一个孝子叫孟忠,一年冬天,大雪纷飞,妈妈病了。妈妈说,想喝一碗新鲜的笋汤。孟忠马上跑到山上竹林里拼命去刨。冬天哪里会有竹子?孟忠急得大哭,眼泪滴到了雪地上,融化了积雪,长出了碧绿的笋,他赶快采回家做了一碗笋汤,伺候母亲喝了,母亲的病就全好了。这个故事违反自然科学常识,但是我还是认为它是真。因为按照中国人的传统思维,孝感天地。只要真心有孝,你是可以感动天地的。这个故事叫哭竹生笋,见于晋朝的楚国先贤传。

另一个非常古老的故事叫卧冰求鲤,这是晋朝王祥的故事。王祥早年丧母,他的继母朱氏并不慈爱,经常在王祥的父亲面前说这个儿子的不好。所以王祥从小连父爱都没有。但是父母患病的时候,王祥依然衣不解带的伺候。继母朱氏时常想吃鲤鱼,王祥都拼命满足。有一年冬天,继母依然想吃鲤鱼,可河水已经结了厚厚的冰,王祥就赤身卧在冰上祈祷,突然冰裂开了,跳出两尾鲤鱼……这个故事也就列入了二十四孝。

对于自己并不慈爱的继母,王祥尚且如此努力地满足她的需要,也可以看出,在中国传统当中,有一种信念,孝是无条件的,孝不是交易,孝不是交换。孝是人之所以是人的根本。不让父母担心也是一种孝

“冬则温,夏则?? 。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接下来,《弟子规》的八句话是:“冬则温,夏则??? 。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这是更具体地讲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父母。

冬温夏??? ,用的是一个典故。东汉年间,黄襄母亲早亡,他和父亲相依为命。家里穷,根本就没有被子,所以冬天黄襄就自己先睡到席子上,用自己的体温为父亲先把席子暖一下。夏天天热,黄襄就用扇子把父亲的席子先扇得凉快一点。

今天,很多家里都有空调。然而,有多少孩子会先给父母的房间打开空调,让父母有一个比较舒适的生活和休息环境?这不是一个难不难的问题,本质上是想得到想不到的问题,是有没有这个意识的问题。

“晨则省,昏则定。”昏,天刚黑;省,就是探望和问候。晚间服侍就寝,早上省事问安,这是在传统社会侍奉父母的日常礼节。季羡林先生留学回来,已经是鼎鼎大名的博士、教授,他回济南探亲,季先生的叔父只要没有睡觉,季先生就垂着手、半躬着腰站在叔父床前等叔父睡着,再到自己房间。这就是“昏定”。

现代社会,大家工作或者应酬一般都比较晚,父母通常比我们早睡,没有必要生搬硬套“昏则定”。但“晨则省”应该是能做到的。早晨起来,问爸爸妈妈一句,昨晚休息得好不好?这个应该是不难做到的。

“出必告,反必面”,出门前禀告一声,回来后在父母面前打个照面,让父母知道你回来了,免去长辈为自己不必要的担心。能够让父母少担很多心,实际上也是孩子的孝心。

“居有常,业无变。”这是对不和父母同住的人讲的。说的是,不要轻易改变自己的住址,也不要随意改变自己的职业。现在,很多人通常是租房子住,由于各种原因,经常会搬家。然而,你是不是每次搬家都把自己的准确地址告诉父母了?至于“业无变”,确实和我们今天的时代有点脱节。人往高处走,跳槽是司空见惯的。

历史上,很多著名的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不让父母担心,而他们有时候甚至会做出巨大的牺牲。有个故事叫弃官奉亲。在晋武帝的时候,潘岳在一个地方担任县令,父亲去世了,他就把母亲从老家接过来侍奉、孝顺。母亲年纪大了,生病了,就想回老家,但又舍不得儿子。潘岳看出了母亲的心思,他不愿意让母亲担心,就选择了辞官,奉母回乡。母亲回老家后心里比较畅快,病居然好了。潘岳耕田种菜,做点小买卖,买回母亲爱吃的食物伺候母亲。他还养了一群羊,挤羊奶给母亲喝。在他精心护理下,母亲安度晚年,无疾而终。这个潘岳就是潘安,西晋著名的文学家,中国历史上第一美男。

小辈面对尊长应有礼节、守规矩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接下来,《弟子规》有这样几句:“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什么意思呢?一件事情,哪怕再微不足道,小辈去做之前,最好跟长辈打个招呼,征求一下长辈的意见,不要擅自主张。如果你擅自做的话,那么你做子女的这个方面你就有点亏,有点做得不够,不是最好的做小辈和做子女的方式。一样东西哪怕再小,你也不要瞒着长辈偷偷把它藏起来。如果你把它藏起来,那么尊长的心里有时候会有一些忧伤,会感到不妥。这些事情说起来都很明白,但实际上我们今天做小辈的或者做孩子的,往往很容易忽略。

老人有老人的习惯,老人的习惯往往不大容易改变的,你没有任何理由强迫尊长去改变他的习惯。比如有些东西他有固定的摆放位置,做晚辈的就不要擅自移动,以免老人着急。老人也有一些自己非常珍惜的纪念物,比如一张旧照片,一张老奖状,泛黄了,被水泡过了,缺个角了,但是老人家还视如拱璧,做晚辈的绝不可以擅自把这样的东西给扔了,这对老人家来讲是一种伤害。

前一段有过一件事情,媒体上都报道过,完全可以印证《弟子规》的这段话。有一家理发店,顾客很多。这时候,进来了一位老人家。年轻的理发师傅就主动请老人家坐下来,先为他服务。理着理着,老人家就打起瞌睡来。小伙子发现老人家下巴有颗痣,痣上面长了一撮毛,比较长,小伙子觉得影响美观啊,就给剃了。这一剃,老人家哇哇大哭。因为老人家有一点小迷信,他认为这是他的“长寿毛”,你给我剃了,这还了得啊?这件事情最后还上了法庭呢,法官也很为难。如果小伙子读过“事虽小,勿擅为”就不会闹出这件事来。

尽量满足长辈的喜好,是孝道的基本要求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接下来《弟子规》又讲,“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尊亲、长辈所喜好的,小辈应该尽力去办到;尊亲和长辈厌恶的、不接受的东西,小辈应该赶紧把它放弃掉。小辈的身体如果受伤了,就会让尊长感到担忧。如果小辈的道德有愧,会让尊长蒙羞。小辈要尽量满足长辈的喜好,这在古代那就是孝道,这是孝道的基本要求。

二十四孝里有“鹿乳奉亲”的故事。周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叫郯子,从小非常孝顺。父母年老,而且眼睛不好,突然要求喝鹿的奶。鹿是很警觉的动物,打猎的都很难接近鹿,那么郯子怎么去搞到鹿乳呢?他披上鹿皮,把自己打扮成一只鹿就往深山里去。但是没想到,他在接近鹿群的时候,有个猎人瞄准了他。正当猎人举起弓箭要射他的时候,郯子高喊:我是人,我不是鹿,我是来取鹿乳孝敬我的眼睛不好的双亲的。猎人一看,就没有射他。郯子就成功挤得了一些鹿奶回去孝敬自己的双亲。这就是“亲所好,力为具”。

长辈有过可劝谏,注意态度和语气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弟子规》接着讲,“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这段话也是相当明白易晓的。长辈很爱我,那么我孝敬长辈有什么难的呢?如果尊长不喜欢你,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讨厌你,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还对长辈孝敬,这就显出你的贤明。如果尊长有一些过错,你应该劝谏,让尊长有改过的机会。但是在劝谏的时候,你不能板着脸,要笑嘻嘻地跟尊长进谏,声音要轻柔一点。

在今天的中国,长辈爱小辈,不是个问题。但是,孝的缺失却成了一个社会问题,过于受宠的孩子脑海里边很难有“孝”的滋生地。我前不久看到一个电视节目,当时把我震得瞠目结舌。主持人邀请一个小孩子上台,请这个小孩子谈谈对孝的看法。这个小孩子接过话筒,理直气壮地讲,凭什么我们长大以后要孝敬那么多长辈啊?我们不要累死了吗?而台下,好

多小观众居然热烈鼓掌。这种场景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孩子们这样的想法怎么能够对得起长辈对我们的爱?怎么能够对得起尊长对小辈的抚育教养之恩?

传统文化当中承认尊长可能犯错,也承认小辈有权利、甚至是应该向长辈指出他的错误。但同时,小辈必须注意自己的态度,注意自己的言语,考虑到自己的身份,维护尊长的地位和威信,这是传统要求。而这一方面我们往往不注重。所以《弟子规》要求小辈要做到“怡吾色,柔吾声。”

□素材提供/ 央视《百家讲坛》

■特别推荐:系列节目《钱文忠解读<弟子规>》CCTV—10每天12:45正在播出,当日22:40、次日6:40重播。

?

小辈面对尊长应有礼节、守规矩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接下来,《弟子规》有这样几句:“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什么意思呢?一件事情,哪怕再微不足道,小辈去做之前,最好跟长辈打个招呼,征求一下长辈的意见,不要擅自主张。如果你擅自做的话,那么你做子女的这个方面你就有点亏,有点做得不够,不是最好的做小辈和做子女的方式。一样东西哪怕再小,你也不要瞒着长辈偷偷把它藏起来。如果你把它藏起来,那么尊长的心里有时候会有一些忧伤,会感到不妥。这些事情说起来都很明白,但实际上我们今天做小辈的或者做孩子的,往往很容易忽略。

老人有老人的习惯,老人的习惯往往不大容易改变的,你没有任何理由强迫尊长去改变他的习惯。比如有些东西他有固定的摆放位置,做晚辈的就不要擅自移动,以免老人着急。老人也有一些自己非常珍惜的纪念物,比如一张旧照片,一张老奖状,泛黄了,被水泡过了,缺个角了,但是老人家还视如拱璧,做晚辈的绝不可以擅自把这样的东西给扔了,这对老人家来讲是一种伤害。

前一段有过一件事情,媒体上都报道过,完全可以印证《弟子规》的这段话。有一家理发店,顾客很多。这时候,进来了一位老人家。年轻的理发师傅就主动请老人家坐下来,先为他服务。理着理着,老人家就打起瞌睡来。小伙子发现老人家下巴有颗痣,痣上面长了一撮毛,比较长,小伙子觉得影响美观啊,就给剃了。这一剃,老人家哇哇大哭。因为老人家有一点小迷信,他认为这是他的“长寿毛”,你给我剃了,这还了得啊?这件事情最后还上了法庭呢,法官也很为难。如果小伙子读过“事虽小,勿擅为”就不会闹出这件事来。

?

《弟子规》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我们今天还要不要学习《弟子规》?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再登《百家讲坛》解读《弟子规》。本报撷取其中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现在,家长们都会很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身体健康,但往往忽略了教孩子懂规矩、守规矩,忽略了教孩子如何做人、如何待人接物。孩子们终将进入社会,应该从小学习懂规矩,守规矩,按照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和礼仪规范接触社会,进入社会,乃至为社会服务。那么,如何学规矩、守规矩?祖先留给我们的《弟子规》就是一本好教材。

《弟子规》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它不是经典,却从清朝中晚期以后就成为广泛流传的儿童启蒙读物,几乎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有同等影响。

和《论语》、《庄子》、《老子》相比,《弟子规》称不上经典。《弟子规》出现在清朝康熙年间,距今200来年的历史。所以在动辄有上千年历史的古籍当中,《弟子规》连小弟弟都排

不上。

《弟子规》的作者是李毓秀,他创办了学校敦复斋,很多人来听课。李毓秀根据传统对于蒙童的规范方面的要求,结合自己的教书实践,写成了一本书,叫《训蒙文》,是教育孩子、启蒙孩子的一本书。后来,另外一个学者在《训蒙文》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把它改名叫《弟子规》,开始在一些私塾里面被广泛采用,逐渐流行。

整部《弟子规》核心思想就四个字:孝、悌、仁、爱,以三字一句押韵,用了360句、1080字的篇幅,对孩子的言语、行动、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的规范提出了详细而明确的要求。《弟子规》文字浅显易懂,押韵顺口,朴实无华,说理透彻,循循善诱,从清朝中晚期以后,就成为广泛流传的儿童读本和启蒙读物,几乎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有同等的影响。这样的一部书,正是我们今天迫切需要的可以用来教育孩子的传统教材。

《弟子规》开篇的八句是总序,“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八句的意思是:少年儿童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敬重兄长,说话要恭敬,谨慎、诚信,要博爱大众,亲近仁义的学说,亲近有道德的人。假如你还有余力的话,那么,再去读其他的书,再去讲求其他的学问。“文”在这里泛指一切学问。

这个总序讲述了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实际上它还是整部《弟子规》的纲领。

《弟子规》把孝放在最突出的地位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 《弟子规》在总序以后,就进入了第二部分,也就是“入则孝”的部分。

孝是中国传统,特别是儒家传统的核心概念。传统的启蒙读物强调孝,把孝放在最突出的地位,《弟子规》当然不会例外。入则孝的部分,是八句四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字面意思根本不用解释:父母在叫你的时候,你要赶紧答应,不能迟缓不答。父母有事情要命令你去做,你要马上去做,不要懒惰拖沓。父母在教训你教育你的时候,你要恭恭敬敬地聆听。父母在责备你的时候,你要顺从地接受。《广州日报》在母亲节随机采访了一些母亲和孩子。怎么样来对待你的母亲?儿女都说,我要挣大钱,好好侍奉我的母亲。这个话没错。但是,母亲希望子女为自己做什么呢?没有一个母亲提到钱字,96%以上的母亲讲,希望儿女回家陪我吃顿饭。网络上“贾君鹏,妈妈叫你回家吃饭!”点击率之所以很高,就是因为这句话打动了所有人的心。

楚国有一个孝子叫孟忠,一年冬天,大雪纷飞,妈妈病了。妈妈说,想喝一碗新鲜的笋汤。孟忠马上跑到山上竹林里拼命去刨。冬天哪里会有竹子?孟忠急得大哭,眼泪滴到了雪地上,融化了积雪,长出了碧绿的笋,他赶快采回家做了一碗笋汤,伺候母亲喝了,母亲的病就全好了。这个故事违反自然科学常识,但是我还是认为它是真。因为按照中国人的传统思维,孝感天地。只要真心有孝,你是可以感动天地的。这个故事叫哭竹生笋,见于晋朝的楚国先贤传。

另一个非常古老的故事叫卧冰求鲤,这是晋朝王祥的故事。王祥早年丧母,他的继母朱氏并不慈爱,经常在王祥的父亲面前说这个儿子的不好。所以王祥从小连父爱都没有。但是父母患病的时候,王祥依然衣不解带的伺候。继母朱氏时常想吃鲤鱼,王祥都拼命满足。有一年冬天,继母依然想吃鲤鱼,可河水已经结了厚厚的冰,王祥就赤身卧在冰上祈祷,突然冰裂开了,跳出两尾鲤鱼……这个故事也就列入了二十四孝。

对于自己并不慈爱的继母,王祥尚且如此努力地满足她的需要,也可以看出,在中国传统当中,有一种信念,孝是无条件的,孝不是交易,孝不是交换。孝是人之所以是人的根本。不让父母担心也是一种孝

“冬则温,夏则?? 。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接下来,《弟子规》的八句话是:“冬则温,夏则??? 。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这是更具体地讲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父母。

冬温夏??? ,用的是一个典故。东汉年间,黄襄母亲早亡,他和父亲相依为命。家里穷,根本就没有被子,所以冬天黄襄就自己先睡到席子上,用自己的体温为父亲先把席子暖一下。夏天天热,黄襄就用扇子把父亲的席子先扇得凉快一点。

今天,很多家里都有空调。然而,有多少孩子会先给父母的房间打开空调,让父母有一个比较舒适的生活和休息环境?这不是一个难不难的问题,本质上是想得到想不到的问题,是有没有这个意识的问题。

“晨则省,昏则定。”昏,天刚黑;省,就是探望和问候。晚间服侍就寝,早上省事问安,这是在传统社会侍奉父母的日常礼节。季羡林先生留学回来,已经是鼎鼎大名的博士、教授,他回济南探亲,季先生的叔父只要没有睡觉,季先生就垂着手、半躬着腰站在叔父床前等叔父睡着,再到自己房间。这就是“昏定”。

现代社会,大家工作或者应酬一般都比较晚,父母通常比我们早睡,没有必要生搬硬套“昏则定”。但“晨则省”应该是能做到的。早晨起来,问爸爸妈妈一句,昨晚休息得好不好?这个应该是不难做到的。

“出必告,反必面”,出门前禀告一声,回来后在父母面前打个照面,让父母知道你回来了,免去长辈为自己不必要的担心。能够让父母少担很多心,实际上也是孩子的孝心。

“居有常,业无变。”这是对不和父母同住的人讲的。说的是,不要轻易改变自己的住址,也不要随意改变自己的职业。现在,很多人通常是租房子住,由于各种原因,经常会搬家。然而,你是不是每次搬家都把自己的准确地址告诉父母了?至于“业无变”,确实和我们今天的时代有点脱节。人往高处走,跳槽是司空见惯的。

历史上,很多著名的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不让父母担心,而他们有时候甚至会做出巨大的牺牲。有个故事叫弃官奉亲。在晋武帝的时候,潘岳在一个地方担任县令,父亲去世了,他就把母亲从老家接过来侍奉、孝顺。母亲年纪大了,生病了,就想回老家,但又舍不得儿子。潘岳看出了母亲的心思,他不愿意让母亲担心,就选择了辞官,奉母回乡。母亲回老家后心里比较畅快,病居然好了。潘岳耕田种菜,做点小买卖,买回母亲爱吃的食物伺候母亲。他还养了一群羊,挤羊奶给母亲喝。在他精心护理下,母亲安度晚年,无疾而终。这个潘岳就是潘安,西晋著名的文学家,中国历史上第一美男。

小辈面对尊长应有礼节、守规矩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接下来,《弟子规》有这样几句:“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什么意思呢?一件事情,哪怕再微不足道,小辈去做之前,最好跟长辈打个招呼,征求一下长辈的意见,不要擅自主张。如果你擅自做的话,那么你做子女的这个方面你就有点亏,有点做得不够,不是最好的做小辈和做子女的方式。一样东西哪怕再小,你也不要瞒着长辈偷偷把它藏起来。如果你把它藏起来,那么尊长的心里有时候会有一些忧伤,会感到不妥。这些事情说起来都很明白,但实际上我们今天做小辈的或者做孩子的,往往很容易忽略。

老人有老人的习惯,老人的习惯往往不大容易改变的,你没有任何理由强迫尊长去改变他的习惯。比如有些东西他有固定的摆放位置,做晚辈的就不要擅自移动,以免老人着急。老人也有一些自己非常珍惜的纪念物,比如一张旧照片,一张老奖状,泛黄了,被水泡过了,缺个角了,但是老人家还视如拱璧,做晚辈的绝不可以擅自把这样的东西给扔了,这对老人家来讲是一种伤害。

前一段有过一件事情,媒体上都报道过,完全可以印证《弟子规》的这段话。有一家理发店,顾客很多。这时候,进来了一位老人家。年轻的理发师傅就主动请老人家坐下来,先为他服务。理着理着,老人家就打起瞌睡来。小伙子发现老人家下巴有颗痣,痣上面长了一撮毛,比较长,小伙子觉得影响美观啊,就给剃了。这一剃,老人家哇哇大哭。因为老人家有

一点小迷信,他认为这是他的“长寿毛”,你给我剃了,这还了得啊?这件事情最后还上了法庭呢,法官也很为难。如果小伙子读过“事虽小,勿擅为”就不会闹出这件事来。

尽量满足长辈的喜好,是孝道的基本要求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接下来《弟子规》又讲,“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尊亲、长辈所喜好的,小辈应该尽力去办到;尊亲和长辈厌恶的、不接受的东西,小辈应该赶紧把它放弃掉。小辈的身体如果受伤了,就会让尊长感到担忧。如果小辈的道德有愧,会让尊长蒙羞。小辈要尽量满足长辈的喜好,这在古代那就是孝道,这是孝道的基本要求。

二十四孝里有“鹿乳奉亲”的故事。周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叫郯子,从小非常孝顺。父母年老,而且眼睛不好,突然要求喝鹿的奶。鹿是很警觉的动物,打猎的都很难接近鹿,那么郯子怎么去搞到鹿乳呢?他披上鹿皮,把自己打扮成一只鹿就往深山里去。但是没想到,他在接近鹿群的时候,有个猎人瞄准了他。正当猎人举起弓箭要射他的时候,郯子高喊:我是人,我不是鹿,我是来取鹿乳孝敬我的眼睛不好的双亲的。猎人一看,就没有射他。郯子就成功挤得了一些鹿奶回去孝敬自己的双亲。这就是“亲所好,力为具”。

长辈有过可劝谏,注意态度和语气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弟子规》接着讲,“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这段话也是相当明白易晓的。长辈很爱我,那么我孝敬长辈有什么难的呢?如果尊长不喜欢你,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讨厌你,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还对长辈孝敬,这就显出你的贤明。如果尊长有一些过错,你应该劝谏,让尊长有改过的机会。但是在劝谏的时候,你不能板着脸,要笑嘻嘻地跟尊长进谏,声音要轻柔一点。

在今天的中国,长辈爱小辈,不是个问题。但是,孝的缺失却成了一个社会问题,过于受宠的孩子脑海里边很难有“孝”的滋生地。我前不久看到一个电视节目,当时把我震得瞠目结舌。主持人邀请一个小孩子上台,请这个小孩子谈谈对孝的看法。这个小孩子接过话筒,理直气壮地讲,凭什么我们长大以后要孝敬那么多长辈啊?我们不要累死了吗?而台下,好多小观众居然热烈鼓掌。这种场景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孩子们这样的想法怎么能够对得起长辈对我们的爱?怎么能够对得起尊长对小辈的抚育教养之恩?

传统文化当中承认尊长可能犯错,也承认小辈有权利、甚至是应该向长辈指出他的错误。但同时,小辈必须注意自己的态度,注意自己的言语,考虑到自己的身份,维护尊长的地位和威信,这是传统要求。而这一方面我们往往不注重。所以《弟子规》要求小辈要做到“怡吾色,柔吾声。”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视频全集)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视频全集)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视频全集)《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成书大约在九百多年前的宋朝。《三字经》一经问世,即广为 流传,实际上成为全国通用的儿童教材,而在和《百家姓》、《千字文》合称的“三百千”中,只有《三字经》被尊称为“经”。三字经植根于传统文化,以中国历史为素材,讲述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为什么这样一本小书被历代人们奉为经典?钱文忠教授又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解读这部传统启蒙经典?在看似简单易懂的字句背后,都包含着什么样的深意?而对于今天的人们,《三字经》还有着什么样的启发意义呢?请 听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解读《三字经》系列。 钱文忠:我为何要讲《三字经》三字经(第 一集)三字经(第二集)三字经(第三集)三字经(第四集)三字经(第五集)三字经(第六集)三字经(第七集)三字经(第八集)三字经(第九集)三字经(第十集)三字经(第十一集)三字经(第十二集)三字经(第十三集)三字经(第十四集)三字经(第十五集)三字 经(第十六集)三字经(第十七集)三字经(第十八集)三字经(第十九集)三字经(第二十集)

三字经(第二十一集)三字经(第二十二集)三字经(第二十三集)三字经(第二十四集)三字经(第二十五集)三字经(第二十六集)三字经(第二十七集)三字经(第二十八集)三字经(第二十九集)三字经(第三十集)三字经(第三十一集)三字经(第三十二集)三字经(第三十三集)三字经(第三十四集)三字经(第三十五集)三字经(第三十六集)三字经(第三十七集)三字经(第三十八集)三字经(第三十九集)三字经(第四十集)三字经(第四十一集)三字经(第四十二集)三字经(第四十三集)

中国姓氏结构分类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中国姓氏结构分类 中国人的姓氏或同姓人群存在两种状态,大姓和小姓,或称为常见姓氏和非常见姓氏。仅占总姓氏量不足5%的常见100个姓氏已集中了85%以上的人口,而占总姓氏量95%以上的非常见姓氏仅代表不足15%的人口。常见100个姓氏的分布是反映各地区人群的遗传组成的主要因素,它们决定着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规模和地域人群间的亲缘关系的程度。而非常见姓氏人群更为表现其地域特色和相对高程度隔离 的现象。 全国最大的三个姓氏是李、王、张,分别占总人口的7.9%、7.4%和7.1%。三大姓氏的总人口达到2.7亿,为世界上最大的三个同姓人群。这是根据国家统计局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抽样资料,依据各地人口的比例等距离抽样,严格按照统计学原理获得这一全国性姓氏数据的。 其中,占全国人口1%以上的姓氏有19个,分别为:王、李、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和马。历史上,中国大约有一半的人口一直集中在这19个同姓人群中。 此外,中国的同姓人群在地区分布上也是不均衡的。在北方地区,以王姓为第一大姓,约占人口的9.9%,其次为李、

弟子规信读后感0001

弟子规信读后感 弟子规信读后感(一) 《弟子规》是我们生活的典范,让我看了深有体会。这本书是根据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它告诉我们许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谨慎。看见别人有了进步,就要虚心向他学习,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慈…… “凡出言,信为先”这句话在这么多道理中,是对我印象最深的。它的意思是:人与人之间,只要是说出口的话,就要讲信用,不能食言。这让我想起了博玄说过的一句话:“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意思是:对人诚心诚意,本来不相信,也会相信了;但对人虚伪无信,就是本来相信的,也再不敢相信了。看,他说得多有道理啊! 我们应该讲信用,这样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记得在思品书上,有一篇文章,是写宋庆龄的。宋庆龄小的时候,折纸折得十分好看,栩栩如生。有一天,她又在折纸了,她的同学小珍看见了,羡慕地说:“你折纸折得真好看,明天我到你家去,你教我折纸,好吗?”“没问题”宋庆龄一口答应下来。第二天,宋庆龄一家本来要去一位老奶奶家的,但宋庆龄想到了昨天答应小珍的事情,便没有去老奶奶家,一个人在家里准备了许多纸等小珍来,然而,小珍却没有来,她失信了。但宋庆龄一点儿也不后悔,她说:“小珍虽没有来,但我做到了一个讲信用的人!”从小就有着优良品质的宋庆龄,长大后成为了一代伟人,受到人们的爱戴。

最后,我奉送大家一句:人而无信,万事皆虚。 弟子规信读后感(二) 从学校毕业以后虽然没有停止学习,但是基本上没能完整的看过一本书了,毕业也好几年了看过很多家公司,也了解了很多公司一直感觉自己缺少些什么但是始终不明白,直到来到了衫动中国,来衫动第一天面试经历了感觉与以往面试不同的一面,尤其是大师兄和芮总的谈话,使得我有了一个思考,也正是这些谈话才让我决定来到衫动,来看看这里的文化这里的不同。 来公司的第一天公司没有像其他公司一样让我来熟悉工作流程,而是让我去背诵《弟子规》当时没有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可是看了《弟子规》的内容之后我有所感悟,从孝到悌,有谨有信,将众爱,谈仁学,最后讲学习。这本书的内容包含我们生活中得很基本的道理从衣食住行到礼仪廉孝。从懵懂无知到老有所成,从对父母亲人到对我们桌位的每一个人,浅显易懂的话却说出了很多的道理。通过《弟子规》的学习是我对这些有了一些新的了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出则故,反必面,居有长,业无变。” 我在外工作已经有三年了,每年回家也只有十来天的时间而且回去还有大半的时间和朋友同学一起,在外面工作时每次给家里打电话父母会说家里都好一切都好,现在想想也许是父母为了不让我担心而 说的。也许以前没在意过直到有次我电话坏了那时刚毕业出来工作,大概一周没给家里电话然后父母很着急可是联系不上我,最后找到我一个朋友的电话号码然后朋友亲自过来找我告诉我家里人很着急让我给家里回个电话,当时没想那么多,直到现在给我很大感触,我完全没想到父母是如何

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在

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在“第三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的演讲 精彩实录 各位尊敬的校长、尊敬的老师,非常高兴来到这里。因为今天我是奉我的老学长俞敏洪学长之命前来报道。本来题目是俞敏洪校长规定的,但是我在底下聆听了四中校长和郑州外国语学校校长的发言之后我临时想不讲国学,我想改改。以一个学生的身份以一个家长的身份,以一个老师的身份,我来谈一谈对教育的看法,对中国当下教育的看法只有四个字“我不相信”。我不相信中国今天的教育,为什么因为我们对中国教育今天所有的看法都起源于一种错误,我们没有认真思考到底什么是教育,我们不断在让步,在为自己找理由,为孩子们开口目前。我想说教育不是这样,不应该是这样,我不相信所有问题都有解决办法。我们这个民族现在有一个固定的心态不怕有问题,只要找到办法就能解决,我告诉大家有些问题将永远无法解决。 举一个例子一个人当你得了癌症,是早期发现的时候还可以,如果发现不去治疗或者用更坏的办法去对待,或者说纵容它发展,到了癌症晚期再去治疗还有用吗?没有用。我想教育可能就是这个问题。今天我们看到了太多教育的现状,我们也给出了很多理由,也有很多理论,我们也在做很多努力。但是请问大家相信中国的教育真的还有救吗?我觉得恐怕很难说。我个人绝不相信。为什么?我们有太多的事实而非的想法在脑海里。我们对中国这30年的发展早就不再是发展,中国面临着很多人文历史上从来没有面对过的问题。 比如我们的独生子女,独生子女是人文历史上地球上有人这个物种以后所出现的一个从来没有过的“亚种”,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那么多集中在那么短时间、被国家计划的集中出现。我们所有的教育理念、所有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从来都是针对有兄弟姐妹的孩子。今天我们教育者拼命在反思,但是别忘了接受教育的对象是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物种,我们没有办法不知道怎么教育这些孩子。千万不要以为他们和我们是一样的,他们和我们不一样。他们和我们完全不一样,我们今天讲快乐教育,我们讲我们的童年很快乐,我们的童年快乐吗?各位老师。我一点不快乐,回忆都是快乐,你好了伤疤忘了疼,我们不是一路考试拼上来的?我们小时候也留那么多作业,我们小时候还要被老师揍呢。 我有个同学最近写一本小说写他的初恋情人,描绘的爱情非常好,可我知道当年天天吵架。所以凭什么教育是快乐的,我实在想不通,教育怎么一定是快乐的?教育里面一定有痛苦的成分,这是百分之百的。我们凭什么对将来要接替我们的子孙让步,我想不明白。 我刚才看了徐小平的文章,讲的头头是道,儿子要学厨师,他鼓励说,凭什么说厨师好?我们对孩子的教育都是鼓励,惩戒呢?教育没有惩戒手段吗?凭鼓励就可以完成教育了?打死也不相信。家长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不要看孩子的日记,凭什么不让看?我从小的日记我父母就看,也没把我看傻了。今天大家都说北大有很多教授、冯勇谈先生、张代民先生讲座滔滔不绝,扯什么呢,这三位教授都是结巴。为什么是结巴,从小打的。 听说前一段教育部发过一个文件叫赋予老师批评学生的权利,这么荒唐的文件都发出来了,这种文件教育部发得出来!老师批评学生的权利要赋予?何况什么时候剥夺过?没有剥夺收回什么,逻辑不通的现在的孩子骂不得,说不得、批评不得、一点挫折感受不了。我小时候我的老师打过我,我们的感情很好。所以我们的教育这样下去什么都不行,现在孩子都表扬,惩戒呢。我们讲跟国际接轨,接轨了吗?倒是“接了个鬼”。我们讲英国的教育,我是在欧洲留学的,我们讲欧洲的教育怎么怎么样,大家看看英国的好学校规矩严到什么地步。英国一个议院通过一条法规,叫“允许教师在历次劝告无效的情况下采取包括身体在内的必要手段,迫使不遵守纪律的学生遵守据纪律”说白了就是可以揍。大家多说新加坡教育好,新加坡中小学教师哪个后面没有一把戒尺。孩子不行规定打三下,只许打手心,不许打手背,两个老师在场的时候允许执行。 我非常感动,特别希望我的儿子有机会碰大北京四中和郑州外国语学校的两位这样的校长,但是我们的教育

钱文忠弟子规读后感

钱文忠弟子规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钱文忠弟子规读后感(一) 对于钱先生的解读《弟子规》以后,很感慨,在高节奏、高强度、高压力的当今,耳濡目染的是有人在为为生计奔忙,有人在为自己更好地生存而忙碌,讨论很多的是孩子的学习,家庭的经济状况,孩子的不争气,或孩子的出息,很多是会与经济连在一起。看了钱文忠的解读《弟子规》颇为感慨,我们好像忘了本,我们太世俗,我们原来应该这样,我们是倒退了,这本书让我们净化了心灵,我们还能接受,但我们的孩子接受好像不能完全做到,但我们需要这样做。 本书提到了“孝”,孝的结构是“上老下子”,意思是强调血缘延续的重要性。每个人,不管你寿命多长,都只不过是人类生命长河中的一个极其渺小的环节,今天的长辈是昨天的小辈,今天的小辈就是将来的长辈。小辈不孝敬长辈,你又怎么能够指望当你成为长辈以后,你的小辈会孝顺你呢?这话是对的,孩子其实是看父母怎么做会潜移默化受影响的。 我是很孝顺的,所以很能接受,每天和父母通电话是必不可少的功课,平时报喜不报忧,会专程带父母去玩,扫除父母的一切后顾之忧。自己和父母相处的时光告诉我,其实真正的孝顺是要真正懂得他们需要什么,其实多陪伴父母说话,告诉他们你的快乐,比给他们金钱更有价值。一家人都受到我的影响,知道对老人要哄着的,孩子也

会尊重你好多。 其实,很希望我们的教材也能处处透出这些做人的道理的,社会需要净化,需要一片温馨。 钱文忠弟子规读后感(二) 《弟子规》读后,深感这是一本弘扬国学文化,传承国学精髓,教育孩子如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孩子人文素养的经典之作。 很早就听闻《弟子规》此书,但一直没有去翻阅。第一次阅读《弟子规》竟是在帮四岁儿子订阅的《幼儿画报》上发现的。画报将原文和翻译成的童话一起介绍给孩子,儿子爱不释手一遍又一遍请我帮他讲这些故事,并模仿童话故事里的人物“尽孝”。恰巧学校工会为我们教师发了精神读物《钱钟书解读弟子规》一书。在此触动下,我认认真真读了一遍弟子规,书中讲述学生孝亲尊师、友爱兄弟姊妹的蒙学教材,但是读完之后我的感触很深,这一传世典着内容涵盖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不仅对于孩子的人生具有指导价值,对于已为人师的我也是具有广泛的教育意义。弟子规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教诲,以此成为做人的原则,我们在工作和学习时,就能加深自己的修养,在物质社会的时代不迷失,不动摇,时时保持清醒,和谐和同事之间、亲人之间、朋友之间以及陌生人之间的关系,进而和谐整个社会成员的关系,那么共建和谐社会就不会是一句空话。由此而见,诵读弟子规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要认真践行。我认为只有将弟子规融入到生活当中, 这只是我的个人想法,虽然自己并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实施以及会

百家姓

百家姓 2008年04月04日星期五18:01 【百家姓歌】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朱秦尤许何吕施张 孔曹严华金魏陶姜戚谢邹喻柏水窦章云苏潘葛奚范彭郎 鲁韦昌马苗凤花方俞任袁柳酆鲍史唐费廉岑薛雷贺倪汤 滕殷罗毕郝邬安常乐于时傅皮卞齐康伍余元卜顾孟平黄 和穆萧尹姚邵湛汪祁毛禹狄米贝明臧计伏成戴谈宋茅庞 熊纪舒屈项祝董梁杜阮蓝闵席季麻强贾路娄危江童颜郭 梅盛林刁钟徐邱骆高夏蔡田樊胡凌霍虞万支柯昝管卢莫 经房裘缪干解应宗丁宣贲邓郁单杭洪包诸左石崔吉钮龚 程嵇邢滑裴陆荣翁荀羊於惠甄麹家封芮羿储靳汲邴糜松 井段富巫乌焦巴弓牧隗山谷车侯宓蓬全郗班仰秋仲伊宫 宁仇栾暴甘钭厉戎祖武符刘景詹束龙叶幸司韶郜黎蓟薄 印宿白怀蒲邰从鄂索咸籍赖卓蔺屠蒙池乔阴郁胥能苍双 闻莘党翟谭贡劳逄姬申扶堵冉宰郦雍郤璩桑桂濮牛寿通 边扈燕冀郏浦尚农温别庄晏柴瞿阎充慕连茹习宦艾鱼容 向古易慎戈廖庾终暨居衡步都耿满弘匡国文寇广禄阙东 殴殳沃利蔚越夔隆师巩厍聂晁勾敖融冷訾辛阚那简饶空 曾毋沙乜养鞠须丰巢关蒯相查后荆红游竺权逯盖益桓公 万俟司马上官欧阳夏侯诸葛闻人东方赫连皇甫尉迟公羊 澹台公冶宗政濮阳淳于单于太叔申屠公孙仲孙轩辕令狐 钟离宇文长孙慕容鲜于闾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仉督子车 颛孙端木巫马公西漆雕乐正壤驷公良拓拔夹谷宰父谷梁 晋楚闫法汝鄢涂钦段干百里东郭南门呼延归海羊舌微生 岳帅缑亢况后有琴梁丘左丘东门西门商牟佘佴伯赏南宫 墨哈谯笪年爱阳佟第五言福百家姓终 【百家姓顺序】 (1)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支持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我国新的“百家姓”顺序已经新鲜出炉。 新顺序是: 王,李,张,刘,陈,杨,黄,赵,周,吴,徐,孙,朱,马,胡,郭,林,何,高,梁,郑,罗,宋,谢,唐,韩,曹,许,邓,萧,冯,曾,程,蔡,彭,潘,袁,于,董,余,苏,叶,吕,魏,蒋,田,杜,丁,沈,姜,范,江,傅,钟,卢,汪,戴,崔,任,陆,廖,姚,方,金,邱,夏,谭,韦,贾,邹,石,熊,孟,秦,阎,薛,侯,雷,白,龙,段,郝,孔,邵,史,毛,常,万,顾,赖,武,康,贺,严,尹,钱,施,牛,洪,龚,怯。 (2)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支持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我国新的“百家姓”顺序已经新鲜出炉。 新顺序是: 李,王,张,刘,陈,杨,黄,赵,周,吴,徐,孙,朱,马,胡,郭,林,何,高,梁,郑,罗,宋,谢,唐,韩,曹,许,邓,萧,冯,曾,程,蔡,彭,潘,袁,于,董,余,苏,叶,吕,魏,蒋,田,杜,丁,沈,姜,范,江,傅,钟,

[弟子规读后感]弟子规诚信读后感3篇

[弟子规读后感]弟子规诚信读后感3篇 弟子规诚信读后感篇一:今天学习了《弟子规》第四部分《信》,使我明白做事情要诚信为先,做人要诚实守信。 其中有一句话“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意思是:凡是开口说话,首先要讲究信用,说谎话和不诚信的语言,怎么可以呢?这让我想起了曾经很喜欢读书,但家里很穷。他只好向别人借书,可是别人不想借给他,就说十天内必须把书还回来,但那本书不可能十天看完。为了能借到书,宋濂答应第十天一定归还。到了第十天清晨,晚上下了整整一夜大雪,天寒地冻,那家人以为宋濂不会来了,可宋濂还是把书如期归还给了书主。书主很感动,就让他以后可以随时来看书、借书。我们应该像宋濂一样做一个守信的人。 姑姑开了一家小家电,来的许多客人都是回头客,就连好多新顾客也是老顾客介绍来的。这都是因为姑姑的经营以诚信为本,以诚信待人,所以生意异常兴隆。姑姑也经常说,她这几年做生意,最大的收获就是:做事情,首先要学会做人。 《弟子规》之《信》让我懂得,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是多么的重要。 弟子规诚信读后感篇二:《弟子规》是我们生活的典范,让我看了深有体会。这本书是根据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它告诉我们许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妹,

在一切言行中,要谨慎。看见别人有了进步,就要虚心向他学习,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慈…… “凡出言,信为先”这句话在这么多道理中,是对我印象最深的。它的意思是:人与人之间,只要是说出口的话,就要讲信用,不能食言。这让我想起了博玄说过的一句话:“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意思是:对人诚心诚意,本来不相信,也会相信了;但对人虚伪无信,就是本来相信的,也再不敢相信了。看,他说得多有道理啊! 我们应该讲信用,这样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记得在思品书上,有一篇文章,是写宋庆龄的。宋庆龄小的时候,折纸折得十分好看,栩栩如生。有一天,她又在折纸了,她的同学小珍看见了,羡慕地说:“你折纸折得真好看,明天我到你家去,你教我折纸,好吗?”“没问题”宋庆龄一口答应下来。第二天,宋庆龄一家本来要去一位老奶奶家的,但宋庆龄想到了昨天答应小珍的事情,便没有去老奶奶家,一个人在家里准备了许多纸等小珍来,然而,小珍却没有来,她失信了。但宋庆龄一点儿也不后悔,她说:“小珍虽没有来,但我做到了一个讲信用的人!”从小就有着优良品质的宋庆龄,长大后成为了一代伟人,受到人们的爱戴。 最后,我奉送大家一句:人而无信,万事皆虚。 弟子规诚信读后感篇三:为了进一步提升员工的思想素质,并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集团人事企管部特组织全员学习《弟子规》。通过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的讲解,我对“诚信”二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在这里与大家进行分享。

钱文忠三字经注音版

《三字经》全文(注音) r?n zhī chū xìng běn shàn xìng xiāng jìn xí xiāng yuǎn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gǒu bǘ jiào xìng nǎi qiān jiào zhī dào guì yǐ zhuān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xī mang mǔ z? lín chù zǐ bù xu? duàn jī zhù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d?u yàn shān yǒu yì fāng jiāo wǔ zǐ míng jù yáng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yǎng bù jiāo fù zhī gu? jiāo bù yán shī zhī du?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zǐ bù xu? fēi suǒ yí y?u bù xu? lǎo h? w?i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yù bù zhu? bù ch?ng qì r?n bù xu? bù zhī yì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w?i r?n zǐ fāng shǎo shí qīn shī yǒu xí lǐ yí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xiāng jiǔ líng n?ng wēn xí xiào yú qīn suǒ dāng zhí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r?ng sì suì n?ng ràng lí dì yú cháng yí xiān zhī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shǒu xiào tì cì jiàn w?n zhī mǒu shù shí mǒu w?n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yì?r shí shí?r bǎi bǎi ?r qiān qiān ?r wàn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sān cái zhě tiān dì r?n sān guāng zhě yuē yua xīng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曰月星 sān gāng zhě jūn ch?n yì fù zǐ qīn fū fù shùn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yuē chūn xià yuē qiū dōng cǐ sì shí yùn bù qi?ng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百家姓大全资料讲解

百家姓大全 Zhào Qián Sūn LǐZhōu WúZhèng Wáng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Féng Chén ChǔWèi Jiǎng Shěn Hán Yáng 冯陈褚卫蒋沈韩杨ZhūQin YoúXǔHéLǚShi Zhāng 朱秦尤许何吕施张 Kǒng Cáo Yán HuàJīn Wèi Táo Jiāng 孔曹严华金魏陶姜 QīXièZōu YùBǎi(Bó) ShuǐDòu Zhāng 戚谢邹喻柏水窦章 Yún SūPān GěXīFàn Péng Láng 云苏潘葛奚范彭郎 LǔWéi Chāng MǎMiáo Fèng HuāFāng 鲁韦昌马苗凤花方 YúRén Yuán LiǔFēng Bào ShǐTáng 俞任袁柳酆鲍史唐 Fèi(Bì) Lián Cén XuēLéi HèNíTāng

费廉岑薛雷贺倪汤 Téng Yīn LuóBìHǎo Wūān Cháng 滕殷罗毕郝邬安常 Lè(Yuè) YúShíFùPíBiàn QíKāng 乐于时傅皮卞齐康 WǔYúYuán BǔGùMèng Píng Huáng 伍余元卜顾孟平黄 HéMùXiāo Yǐn Yáo Shào Zhàn Wāng 和穆萧尹姚邵湛汪 QíMáo YǔDíMǐBèi Míng Zāng 祁毛禹狄米贝明臧 JìFúChéng Dài Tán Sòng Máo Páng 计伏成戴谈宋茅庞 Xióng JǐShūQūXiàng ZhùDǒng Liáng 熊纪舒屈项祝董梁 DùRuǎn Lán Mǐn XíJìMáQiáng 杜阮蓝闵席季麻强 JiǎLùLóu Wēi Jiāng Tóng Yán Guō 贾路娄危江童颜郭 Méi Shèng Lín Diāo Zhōng XúQiūLuò梅盛林刁钟徐邱骆

弟子规信篇的读后感范文5篇

弟子规信篇的读后感范文5篇 弟子规信篇的读后感范文5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整理的弟子规信篇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弟子规信篇的读后感范文1 这句话使我想起了我前段时间的面试,我不能去说这个企业或这老板怎么样,但是我只是觉得他们在某些方面有着一定的问题,快一个月过去了,我还不知道他们何时会通知我面试结果,现在这个结果对我来说不重要了,这件事也让我对这所企业有所认识。我很庆幸我来到了衫动,在这里虽然一切都是刚刚开始,但是我发现他有一个良好的开始,小时候有这么一句话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觉得这句话对个人还是对团体都适用。我相信在我们这个充满活力。充满激情,更有着良好的人文环境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明天会更好。 “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学习是不间断的,只有不断学习,所有问题都能解决。如果有不懂的那就要请教别人,只有虚心请教才会有更大的进步,这几句已用于我现在及以后的工作中,在这个新的工作岗位上要想做好只有不断的学习。在衫动这新的环境里,在大家的互相帮助中,我相信我会成长的更快,为自己,为团队,为公司的发展去尽绵薄之力。 再次感谢公司,及其各位优秀的同事,你们优秀了我能更优秀,

公司也会因为大家的努力而精彩。 弟子规信篇的读后感范文2 《弟子规》是我们生活的典范,让我看了深有体会。 这本书是根据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它告诉我们许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谨慎。看见别人有了进步,就要虚心向他学习,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慈……“凡出言,信为先”这句话在这么多道理中,是对我印象最深的。它的意思是:人与人之间,只要是说出口的话,就要讲信用,不能食言。这让我想起了博玄说过的一句话:“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意思是:对人诚心诚意,本来不相信,也会相信了;但对人虚伪无信,就是本来相信的,也再不敢相信了。看,他说得多有道理啊!在“信”这一章,古人这样说:“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这教育我们开口说话时,诚信为先。 我们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诺。当我们没有能力做到的事不能随便答应。至于欺骗或花言巧语,我们更不能用来骗人。《弟子规》的“信”篇还教我们怎么说话:“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语,秽污词,切戒之。”说话多不如说话少和好。说话要恰到好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与此同时我们该说的就说不该说的就决对不能说。在我们跟他人交谈时,谈话的内容要实事求是、口齿清晰。不要听信花言巧语,因为这些话虽然好听却靠不住。奸诈取巧、下流肮脏以及无赖粗俗的语言,都尽量不要沾染。 诚信并不难做到:“我心想。只要人人认真去做,那么诚信的世

《三字经》里你所不知道的秘密(1)

转载自远伯群体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07626258.html,/zbw430新浪博客 《三字经》里你所不知道的秘密!(一) 创意与《三字经》解读:春风拂面 “忍冬”编辑整理 最近我们在做神传文化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非常多的朋友都参与进来,在这个过程中积累我们下一步要展开事情的基本素材,也是一种修炼证实法理的过程。 好朋友“春风拂面”提出来要做《三字经》的解析。我 们知道钱文忠做过《三字经》的解析、解读,而且做得非常好。他是从专家的角度,把整个历史贯通起来。以前人们解读三字经的时候,往往是从儿童教育读本,从知识性和有一定的哲理性上来讨论。而钱文忠是把整个5000年中华文化的历史贯穿起来,把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以及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人文精神,都潜移默化地在他的讲解里用历史事实、鲜活的人物故事,向我们揭示出来。他这个工作做得非常细。 那我们来解读《三字经》的时候,是本着一个什么原则?如果按照世人的角度来说,钱文忠做的已经是很高的高度了,我们再做是不是在重复他所做过的一切,是不是我们所做的事情就没有意义呢? 恰恰相反,世间生命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给我们证实法,把神传文化留给人间,揭示给常人做铺垫的。

我们现在来讲讲我们来做《三字经》的解读,从中可以看到哪些有意义的,从中能体现出神传文化精神的这么一些内涵。 《三字经》的前两句,很多人都会背,就是“人之初,性本善。”下一句是“性相近,习相远”。看起来非常简单浅显的两句话,12个字,可是就是这12个字里面所包含的内容,我们讨论起来,却能讨论出来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宗教。 因为中国的文化是从老子的《道德经》这个角度开始的,从道家的文化开始传播的,但是道家不是宗教。后来佛教引入中国的时候,它变成了一种接近宗教的形式,但是和老百姓的精神生活还差得很远,它是变成一种修练的表现形式,更多的人通过这种方式去出家呀,修行呀,叫世人知道修行的理,也知道佛家的慈悲的内涵。但是真正人们日常生活中,并没有用这种佛家的思想,把它作为一种戒律,把它作为一种影响思想的主要根源来继承,或者是来吸收。 可是,和中国古代相对应的西方却非常奇怪,它的宗教是一开始就存在的。我们讲“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什么意思?第一句讲人生下来的时候天性是善良的。第二句讲人的个性各方 面都差不多,是因为环境的影响,使这个人发生一些变化。这是中国传统思想里面的核心内涵。可是西方却讲人生下来是性本恶,他说人是有罪的,有原罪。因为它相信宗教,它相信基督教,或者各种各样的教,都是讲人是有罪的,神是来解救人的,要审判,不好的要进地狱。所以西方的文化,从开始的时候,就和中国是完全相反的。 那么,这样一种情况出现,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讲世间的事没有偶然的。那么开始就产生了这么一种差别,最终会对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在解析《三字经》的过程中去回答的问题。 我们刚才讲了《三字经》的前12个字,看起来是这么平凡,所包含的、所要引起我们讨论的问题还不仅仅是这些,丰富到什么程度呢?还丰富到神传文化的来历。人之初性本善,这个说法是谁的说法呢?是中国的哪些思想家,或者是哪一个流派、思潮的代

姓氏谜语.

七彩教育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f07626258.html, 教学资源分享平台,无需注册、无需登录即可下载 姓氏谜语(请打一姓氏) (1)撇下老李度春秋 (2)北方共种田 (3)一介书生 (4)功过各半 (5)来人可靠 (6)午间谈话 (7)一点不见口儿 (8)差点点全到 (9)装订整齐 (10)大人带二小,有多不会少。 谜底:(1)季(2)冀(3)牛(4)边(5)何(6)许(7)祝(8)金(9)项(10)余 (11)四个山字山靠山,四个川字川连川,四个口子口对口,四个十字颠倒颠;千字不像千,八字排两边,有个风流女,却有鬼来缠;孔明借箭草人充,曹操北兵走西东,一口想吞孙吴地,却遭周郎用火攻。上面是三位赶考秀才区投宿店家时向店家主妇卖弄的姓氏谜,分别是他们的姓氏,聪明的店家主妇一猜而中,并给秀才们出了自己的姓氏谜:三斗三,四斗四,二斗三升共个字。请问三个秀才与店家主妇都姓什么姓。(打四姓氏)。 谜底:田魏燕石。 (12)宋朝文学家秦少游,很有才华,他和大文豪苏东坡是好朋友。一天,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正和哥哥在后花园边走边吟诗作对猜谜语,秦少游来了。苏小妹说:“你来得正好,我打一个姓氏谜你猜:‘山中狮子牡丹花,蜂巢千子母当家。三位一体是他姓,众卿朝拜尽荣华。’”秦少游听了,笑着说:“我也打一个姓氏谜你猜:‘顶天立地英雄汉,拦腰横打一扁担,若是封门去种田,上下出头把理辩。’”这时,苏东坡也凑热闹说:“我也打一姓氏谜你们猜:‘三人结伴一路行,花园小道穿正中,追根溯源本一祖,三人原是同根生。’”说完,三人高兴得一起哈哈大笑,原来他们的谜底都是同一姓氏。 谜底:王 七彩教育网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弟子规》观后感

《弟子规》观后感 《弟子规》观后感 认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何不写一篇观后感记录下呢?在写观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以下是帮大家整理的《弟子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弟子规》观后感1 今天下午,学校安排看话剧。我怀着迫不及待的心情,乘着校车来到了铁路文化宫看话剧——《弟子规》。 这部话剧演的是一个曾经品学兼优的孩子皮皮,由于父母离异,成绩越来越差,直线下滑,考试总是倒数第一,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只能用捣蛋的方式引起别人关注。因此收到同学们的排斥。一次偶然的机会,皮皮在度教授的帮助下穿越到了明朝一个乡间书院里,夫子收留了他并让他一起学习,由于古代人与现代人的着装与生活差异,皮皮不受同学们的欢迎,经常被欺负、捉弄。 一天夜里,几个讨厌皮皮的同学偷走了夫子的御赐金笔,并想把笔放进了皮皮的包里嫁祸于他,将他逐出书院。谁知弄巧成拙,笔却放在了自己的包里,事情败露了。可是,皮皮却勇敢地站了出来,替他们承担了所有罪责。这时,三个同学心里很惭愧,都对皮皮刮目相看,打心眼里佩服他。从此,他们友好相处。这时,度教授再次出现,将他送回现实。经历了这一切的皮皮从此认真学习,成绩像芝麻开花

——节节高,又成为了好学生。 看完这部话剧,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皮皮的形象深深的刻在我的脑海里,特别是他替同学承认错误的那一幕,这何尝不是一种正能量的表现呢?现在有一些人,宁可把责任全部推给别人,也不愿意承担一点点,皮皮和他们呈现出鲜明的对比。作为一个中学生的我,应该向皮皮学习,做到对别人好,不伤害别人,善待他人。 这部话剧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懂得了很多。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传递正能量吧! 《弟子规》观后感2 劳累了一天,终于又了看书的闲情,回回拿起书,便有了”如对故人“的快乐,那是一种恬淡宁适,心安理得的快乐。 《弟子规》在几案上已经放了几天,因为忙碌一直忽略了它。今日里,翻开书页,随着钱文忠穿越时空,与清朝的李毓秀夫子有了第一次的”会面“。 《弟子规》里面的内容是从圣人的教诲中汲取出来的,可谓古圣先贤智慧的结晶。目光落于”首孝弟“,仅仅三个字,却让我陷入深思。这个”首“字让我感悟到做人的根本在孝道跟悌道。对于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他很会赚钱,而是他懂得孝顺父母、友爱兄弟。 突然想到,不经意间,四十个春秋在晃眼之间划过了。回首望望,父母的付出点点滴滴尽在眼前。 我想起了,每年春节将至,一家人团团圆圆地守在一起。母亲又开始忙着赶制我们姐弟俩的新衣了,毛衣针伴着精彩的电视节目,一

三字经读后感共10篇

三字经读后感(共10篇) 1.三字经读后感 随着钱文忠教授在《百家讲坛》节目中讲解《三字经》,学习国学的热潮也悄悄兴起。于是,我对照讲解,开始认真阅读起《三字经》这本古老却经典的著作。《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成书大约在九百多年前的宋朝。《三字经》一经问世,即广为流传,实际上成为全国通用的儿童教材,在和《百家姓》、《千字文》合称的“三百千”中,只有《三字经》被尊称为“经”。三字经植根于传统文化,以中国历史为素材,讲述了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今天学习《三字经》对于我们来说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即学知识之前必先学道理。反映在今天的学习中,成绩固然重要,德育教育更是重中之重。《三字经》采用叙事和论理并举的方法,运用大量的历史典故,蕴涵了我国古代人伦道德的许多精华,是一本学习中华文化不可多得的书。这本读物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含了教育、历史、天文、地物、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传说,广泛深动而又言简意赅。 《三字经》也启发了我们,当今家庭都只有一个独生子女,很多青少年社会问题的出现都是家庭教育不良或不严而造成的,《三字经》中“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还有“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等都说明了为人父母为人师的责任和严格要求学生的重要性。另外,现在的独生子女有很多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而《三字经》教导人们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书中说“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现在好多家长只看重学习成绩,而忽视了教导孩子如何做人。如果我们能从小好好学习《三字经》,那么我们是否能更好地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读了《三字经》,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进一步加深了,进行中国经典文化的教育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弘扬正气,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我觉得读《三字经》、习《三字经》,把《三字经》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课堂中是非常有意义的,它既是民族知识的传承、又是民族精神的发扬。 今年暑假里,学校里布置了一样特殊的作业,让大家背诵《三字经》,这是我第一次接触。《三字经》内容十分丰富,而且能琅琅上口,象儿歌似的,十分有趣,又能启迪心智,我被《三字经》这博大精深文字深深的吸引了。 《三《三字经》包含多方面的知识,如历史故事、古今贤文、人生哲理等, 字经》是一篇有劝学的,有讲道德的,有讲做人的等等。它是每三个字一句、四句一组的诗歌,每一句所表达的意思都不相同,虽然只有三个字,含意深刻,简洁明了,能让我们一读就懂。我读《三字经》后,觉得它对我帮助很大,它不仅让我懂得了许多人生哲理,知道珍惜时间,讲文明懂礼貌,让我在少年期走正确的成长道路。同时还使我的知识面扩大,特别一些历史方面知识让我懂得了许多。文中还有许多经典故事,如孔融让梨,让我回想起尊老爱幼的好精神。《三字经》中还有激励我们学习的典故,如头悬梁、锥刺股,讲述一个道理,一个人只有趁年轻的时候刻苦学习,才能长大成才,为国效力。从《三字经》中,我还明白了,一个国家或一个人,如不上进,则会后退,一个君主不明智,将会成为昏君,最

解读弟子规13信之二

解读弟子规13信之二 同期声:“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一个谈吐得体的人,一定会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弟子规》作为一本儒家启蒙教育读本,不仅要求孩子诚实守信,还要求海孩子们从小就要谨言慎行,并且明确告诫孩子们有三种言语是绝对不能说的。那么生活中,我们有没有说过类似不得体的话,在与人交谈中哪些话能说、哪些话不能说,又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说? 接下来钱文忠老师将运用他风趣幽默的语言,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让我们在快乐中学会如何正确使用规范的言语。敬请收看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解读《弟子规》第十三集“信之二”。 钱文忠:在上一讲里面,我们讲到《弟子规》在开始的“信”这个部分的时候,就是人要讲信用,要讲信誉这个部分,首先就是从言语、语词开始的,言语高雅、风趣幽默的人到哪里都是很受欢迎的人。相反,言语鄙俗、油滑、闪烁的人到哪里都会遭到别人的白眼、遭到反感。那么如何能够让自己在社会上、在和朋友的交往当中受欢迎呢?所以《弟子规》首先要求大家或者孩子们做到如何别让大家反感、如何别让大家讨厌,所以《弟子规》新告诉你哪些话绝对不能说、哪些语气绝对不能用,要避免。 《弟子规》接下来讲“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要切切注意,一定要警惕、一定要戒除三种情况。哪三种情况?“奸巧语”非常奸佞的、存心不良的、花言巧语,这个东西你先得戒除,从小养成这个习惯,不能说奸巧的话,这是一。“秽污词”很肮脏的、很下流的、很鄙俗的这些词不要从嘴里蹦出来,不要说脏话。“市井气”非常庸俗的、张家长、李家短的,这种我们讲搬来搬去这种话,零零碎碎的你也别说,这三样是要戒除的。 “奸”怎么都不是一个好字眼,在我们汉语当中有好多字眼,你是可以正面理解、反面理解。“奸”这个词你怎么都只能从反面理解,如果奸这个词再加上花巧,那就是放大了的奸,那是更坏的一个词。语言是内心的反映,就算你再掩饰,你总有露出来的一天,一个说话非常奸巧的人,非常奸猾,但是又非常会耍花巧的人,在中国传统当中,特别是儒家文化传统当中,绝对认为你不是个好人。 《诗经小雅》里面有这么一首,题目就叫做《巧言》,非常善于说话,说话非常花巧,下面什么话大家知道吧?巧言如簧,大家记住了这个成语,没记住后面还有几个字,《诗经》叫颜之厚矣,脸皮够厚的。就是如果你把一个事花言巧语说得像美妙的音乐一般动听,这个人脸皮够厚的、贬义的,所以巧言如簧不是一个褒义词。 我们讲到这里要特别注意“奸巧语”,我们这一讲开始讲的,上面那讲接着“奸巧语”的是什么?是“勿佞巧”。两个“巧”字连在一起,这个绝对不是巧

百家姓解读

百家姓解读 作品背景 《百家姓》既是一本启蒙教材,也是一本记录百家姓广场中国姓氏的书籍。其内容来源于姓氏的发展。在《百家姓》之前,有关姓氏的文字记载可以上溯至商代甲骨文。战国时有史官编著的《世本》,记载黄帝至春秋时期诸侯大夫的姓氏、世系、居邑等等,可惜到宋朝已经逐渐毁坏。 据历史文献的记载,姓氏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中国早起出现的姓氏都是女字旁或部首,如姬姓、姚姓等。当时的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传说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赐姓为姒。此外,部落首领之子亦可得姓。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属二姓。祝融之后,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八姓,史称祝融八姓。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氏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脚步在迈进阶级社会。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夏、商时期,贵族皆有姓氏。姓的分支为氏,意思相当于家或族。夏王室为姒姓,另有霸主昆吾为己姓,己姓中有苏、顾、温、董、豢龙等氏。商王室为殷姓,另有霸主大彭、豕韦为彭姓。商代还有条氏、徐氏、萧氏等十三个姓。周代是中国姓氏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姓氏制度见于记载较多。

这些姓氏的发展,是《百家姓》得以成文的历史背景。百家姓的排名只是名义上的,虽然有字面上的这么多姓。因为某些姓氏虽然在字面上不同,实际上部分姓是从某姓衍生出来的,比如姚姓,据2005年在湖南零陵召开的全球华人公祭舜帝大会上的最新统计,由姚姓衍生出的姓氏达60个之多,如王、陈、胡、孙、虞、田、袁、车、陆等姓氏,流布于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五帝之一的舜,其后子孙以姚为氏,称为姚氏。因舜帝居姚地(河南濮阳),有子孙以姚为姓,称为姚氏。舜在当帝之前,有搬到妫河边居住,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即以妫为姓。舜帝登帝位后,仁德荣耀,有子孙以帝名舜为姓,禹封皇舜长子商均于虞,至始祖四十三世孙妫满封于陈,谥胡公,其子孙或以国号陈称姓,或以谥号胡称姓,或以尊讳满称姓。《通志·氏族略》言:"虞有二姓,曰姚曰妫。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因而史称妫、陈、田、姚、胡为"妫汭五姓"。演变至汉朝,姚姓衍生出:妫、舜、虞、陈、胡、田、袁、王、孙、陆、车等六十种,繁姓同根,异氏同源,是一家亲。在中华姓氏中,妫、陈、田、姚、胡五姓同根同源,其血缘先祖同为舜帝姚姓。 北宋初年,钱塘(杭州)的一个书生编撰蒙学读物,将常见的姓氏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很像一首四言诗,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由于内容与姓氏相关,《百家姓》的前几个姓氏的排列是有讲究的,如赵是指赵宋,既然是国君的姓,理应为首;其次是钱姓,钱是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王的姓氏;孙为当时国王钱俶的正妃之姓;李为南唐国王李氏等等。 《百家姓》虽称为"百家姓",但并非就是一百个姓。《百家姓》文中的姓氏次序也不是按姓氏人口实际排列。根据渊源出处的不同或其特征,《百家姓》中所列姓氏可以分为16种。

钱文忠弟子规读后感

钱文忠弟子规读后感 钱文忠读后感(一) 对于钱先生的解读《弟子规》以后,很感慨,在高节奏、高强度、高压力的当今,耳濡目染的是有人在为为生计奔忙,有人在为自己更好地生存而忙碌,讨论很多的是孩子的学习,家庭的经济状况,孩子的不争气,或孩子的出息,很多是会与经济连在一起。看了钱文忠的解读《弟子规》颇为感慨,我们好像忘了本,我们太世俗,我们原来应该这样,我们是倒退了,这本书让我们净化了心灵,我们还能接受,但我们的孩子接受好像不能完全做到,但我们需要这样做。 本书提到了“孝”,孝的结构是“上老下子”,意思是强调血缘延续的重要性。每个人,不管你寿命多长,都只不过是人类生命长河中的一个极其渺小的环节,今天的长辈是昨天的小辈,今天的小辈就是将来的长辈。小辈不孝敬长辈,你又怎么能够指望当你成为长辈以后,你的小辈会孝顺你呢?这话是对的,孩子其实是看父母怎么做会潜移默化受影响的。 我是很孝顺的,所以很能接受,每天和父母通电话是必不可少的功课,平时报喜不报忧,会专程带父母去玩,扫除父母的一切后顾之忧。自己和父母相处的时光告诉我,其实真正的孝顺是要真正懂得他们需要什么,其实多陪伴父母说话,告诉他们你的快乐,比给他们金钱更有价值。一家人都受到我的影响,知道对老人要哄着的,孩子也会尊重你好多。 其实,很希望我们的教材也能处处透出这些做人的道理的,社会需要净化,需要一片温。 钱文忠弟子规读后感(二) 《弟子规》读后,深感这是一本弘扬国学文化,传承国学精髓,教育孩子如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孩子人文素养的经典之作。 很早就听闻《弟子规》此书,但一直没有去阅。第一次阅读《弟子规》竟是在帮四岁儿子订阅的《幼儿画报》上发现的。画报将原文和译成的一起介绍给孩子,儿子爱不释手一遍又一遍请我帮他讲这些,并模仿童话故事里的人物“尽孝”。恰巧学校工会为我们教师发了精神读物《钱钟书解读弟子规》一书。在此触动下,我认认真真读了一遍弟子规,书中讲述学生孝亲尊师、友爱兄弟姊妹的蒙学教材,但是读完之后我的感触很深,这一传世典着内容涵盖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不仅对于孩子的人生具有指导价值,对于已为人师的我也是具有广泛的教育意义。弟子规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教诲,以此成为做人的原则,我们在工作和学习时,就能加深自己的修养,在物质社会的时代不迷失,不动摇,时时保持清醒,和谐和同事之间、亲人之间、朋友之间以及陌生人之间的关系,进而和谐整个社会成员的关系,那么共建和谐社会就不会是一句空话。由此而见,诵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