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师的称呼变化

教师的称呼变化

教师的称呼变化
教师的称呼变化

尊师重教是中国的传统,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就提出“弟子事师,敬同于父”。以下是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教师的称呼变化,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更多内容请关注。

中国是一个尊师重道的国家。中国很早就出现了“庠”和“序”等原始学校,那时官学不分,学在官府,管理教育的官吏就是第一批教师,称为“学官”,“司徒”、“秩宗”、“典乐”等等。这些人肩负着为国家选拔优秀人才的重任。

到了春秋时期,人们称教师为“师”,《尚书》中记载,“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这里的“师”,即为今天的教师。君”“师”相提并论,

“人有三尊,君、父、师”。古人把“天地君亲师”写在大红纸上,磕头顶礼,以示对教师的尊敬。《吕氏春秋·尊师》中说:“生则谨养,死则敬祭,此尊师之道也。”《荀子大略》中把尊师与国家的兴亡联系在一起,曰“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

孔子开创了私家授学,是中国民办教育第一人。孔门子弟尊称孔子为“夫子”,后来发展成为对教师的尊称,可见孔子为教师地位的提升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被人们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几千年来人们最崇敬的人物之一。当然这也得力于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

在古代对家庭教师还尊称为

“西席”和“西宾”。相传汉明帝刘庄为太子时,拜桓荣为师,登皇位后,对桓荣仍十分尊敬,常到桓荣住的太常府内,听桓荣讲经。汉代席地而坐,室内坐次以靠西墙(西边),面向东方为尊。汉明帝给桓荣安排坐西面东的坐席,表示对启蒙老师的尊敬,从此,“西席”便成了对教师的尊称,也称西宾。

在唐代之前,教师的称谓重在“师”字,以“师”者的身份体现教师的崇高地位,“师父”、“师长”、“师尊”、“尊师”、“先师”等等。如“师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折射出教师的长者地位。唐代韩愈的《师说》一文,对“师”作了最精辟、最完美的解释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将教师的职业价值提升到文化传递的社会高度评价,一直被国人奉为经典世代流传,也是历来教书者引以自豪的荣耀。

当然教师的称呼与官名总是纠缠不清,“师傅”“经师”“博士”等称呼就是如此。封建社会东宫太子的教师即称太子师傅。经师在汉代指儒学学官,后指传授儒家经典的教师。博士是秦时官职,掌古今史事侍问及书籍典宁,汉代始称太学中的教师,唐宋时有专业学校,故而有算学博士、书学博士、律学博士之称。

唐代以后,“师”称呼逐渐体现在“教”“学”“授”上,更加注重教师的专业技能。“教授”原为学官称谓,自宋始于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均设“教授”以传授学业。对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的教师称“讲师”。“教习”、“教谕”、“学博”、“学正”、“学录”、“监学”

等强调了教与学,将教师的身份、职业特征逐步显示出来。如“教习”,明代选进士入翰

林学习,称庶吉士,命学士一人任教,称为教习。清末兴办学堂,其教师也沿袭教习。再如“学正”,宋元明清国子监所属学官,协助博士教学,并负训导之责。元代路、州、县及书院也设学正,明清州学设学正,负责教育所属生员。

随着唐代以后书院的兴起,弟子对书院中讲学授徒的教师敬称为山长或院长。老师的称呼始于宋代,是地方小学老师的称谓,如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一诗:“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用“先生”来称呼教师是明清以后较多,其实第一个用“先生”称呼老师的,始见于《曲礼》:“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注:“先生,老人教学者。”先生后来逐渐成为对知识分子和有一定身份的成年男子的尊称。民间有些地方还对老师称为“教书先生”。直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人将西学(美式教育)引入中国,创办新式学校后,便开始在“学生操行规范”里面明确将“教师”称谓定义为“老师”。但绝大部分学生约定俗成将“先生”改称为“老师”,则是从国民政府时代开始,并一直沿用至今。

现在我们对教师赋予种种喻称和誉称,如“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给人类带来光明的“普罗米修斯”、孩子的“第二父母”。更有人把教师喻称为照亮了别人、耗尽了自己的“蜡烛”;年年岁岁吐丝不断的“春蚕”;默默无闻承载千万人登攀的“台阶”和“人梯”……都是对教师崇高品格的讴歌。

当然在光鲜的尊称之下,也有辛酸的眼泪,特别是封建社会没有取得功名的穷秀才献身教育,他们就不免受嘲讽和挪喻,如“教书匠”、“娃娃头”、“孩子王”、“村学究”等,即使在新中国有段时期还依然成为“臭老九”,这同样是一个中国特色明显的称谓。“臭老九”原先并非独指教师,而是指知识分子,现在几乎成了教师的专利,意为地位最低下的人。

从君师相提并论到臭老九,教师的身份变化之大,没有任何职业能够相比。一方面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一方面我们需要依靠法律不断强化教师待遇与公务员持平。这就是教师的昨天与今天。明天希望落实好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相关阅读:教师的来历

中国教师节

(9月10日) 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作出决议,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我国的教师节。

尊师重教是中国的优良传统,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就提出“弟子事师,敬同于父”,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更是留下了“有教无类”、“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等一系列至理名言。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被中国人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其实早在1932年,民国政府曾规定6月6日为教师节,解放后废除了6月6日的教师节,改用“五一国际劳动节”为教师节,但教师节没有单独的活动,没有特点。而将教师节定在

9月10日是考虑到全国大、中、小学新学年开始,学校要有新的气象。新生入学开始,即尊师重教,可以给“教师教好、学生学好”创造良好的气氛。1985年9月10日,是中国恢复建立第一个教师节,从此以后,老师便有了自己的节日。

世界教师节

( 10月5日 )

为纪念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ILO)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联合颁《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4年将每年的10月5日定为世界教师节。

推荐阅读:

教师节插画

教师节儿童绘画

2018教师节祝福

教师节资料

教师节来历

教师节由来

教师节诗句

教师节作文

教师节小报

教师节图片

教师节手抄报

教师节黑板报

教师节祝福语

教师如何与学生互动

教师如何与学生互动 一、提出问题:目前国家正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者,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教师的压力越来越大,真的感到老师是越来越不好当了。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感到怎样和学生进行交流谈心成了一大难题,感到现在的学生难管,不服管,逆反心理严重。这给班级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十余年的班主任工作时间里,我也在一边体会一边学习一边成长,当我和学生们能够推心置腹的谈心时我开心过,当我和学生们不能正常谈心交流时我也沮丧过。我每天与学生接触得最多,许许多多烦琐的小事,都需要用心去分析去处理,在我班主任工作中一件件的小事,给我带来了诸多启示。在成功和失败中收获了很多,有了一点自己的心得。二、问题的解决:教师与学生谈心是传统的德育工作方法,也是每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必须练就的一项基本功。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实行新标准的今天,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仍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育方法。多与学生交流,能增进师生之间的互相了解、互相理解、支持和配合,建立友谊,产生凝聚力、向心力,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校风,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那么,教师应怎样与学生谈心呢? 1、要平等对待学生,不可厚此薄彼。教师与学生谈心一定不能摆出师长架子,不可厚此薄彼,而要一视同仁。要多与学生进行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这样往往会发现,站的角度不同、了解的情况不同,认识问题的方法和出发点不同,就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因此,只有平等地对待学生,同学生交心结友,才能真正了解其内心世界,从而及时准确地教育和引导学生。 2、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要只讲大道理。与学生谈心要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讲真话、实话,不要只讲大道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圈子,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因此,要从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每件实实在在的小事上去理解、去关心,与学生真心实意地融通,这样学生才易于接受、乐于接受。 3、要有耐心,不要急于求成。为了解决某个问题与学生谈心时,一定要有耐心,不能三言二语完事。即使谈心不顺利,产生了一些误会,甚至碰到钉子,也不要灰心,或听之任之、撒手不问,更不能计较和报怨学生。任何事物都有个转变的过程,学生的认识也是如此。对一些性格倔强或理解问题比较偏激的学生,与其谈心往往在"火头"上谈不成。对此不必操之过急,而要采取"冷处理"的办法,等待时机成熟时再谈。如在学校不方便,也可选择家访的方式谈,场所变了,气氛变了,有利于推心置腹地交流感情,因势利导,解决问题。 4、要善于倾听,不要自以为是。这样做的好处很多,当某个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难题或不顺心的事时,总想找信赖的人,特别是其心目中尊敬的老师一吐为快,指点迷津,哪怕是静静地听完诉说,学生会觉得心情舒畅得多了。如果教师对情况不明,又不听学生诉说,就先入为主,自以为是,说三道四,甚至捕风捉影,横加训斥,那么定会对学生有百害而无一利。 5、要做好事前引导,不要事后批评。对于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易出现的问题,通过与学生的及时交流,与学生共同想办法,找对策解决问题。让

教师的 古今称谓

老师——最广泛流行的敬称 先生——最历史悠长的尊称 人类灵魂工程师——最富哲理的称谓园丁——最质朴无华的褒称 慈母——最真情感人的爱称 春蚕——最纯挚的称谓 蜡烛——最温馨动人的称谓 孺子牛——最具中国特色的喻称 春雨——最生动形象的默称 人梯——最高评价的专称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 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气, 说上一句话也惊天动地。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才知道那间教室, 放飞的是希望, 守巢的总是你。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才知道那块黑板, 写下的是真理, 擦去的是功利。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秘, 让所有的难题成了乐趣。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有力, 总喜欢把我们高高举起。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才知道那支粉笔, 画出的是彩虹 洒下的是泪滴。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才知道那个讲台, 举起的是别人, 奉献的是自己。 春天 播种的季节。 辛勤的园丁撒下粒粒种子, 在这万物复苏的季节里开始了又一次的耕种。 花丛, 繁忙的地方。 勤劳的蜜蜂拎着小小铅筒, 在这温馨而又充实的日子里采花酿蜜。 桑叶, 渺小的舞台。 洁白的春蚕理着缕缕丝线,

在这无众人瞩目的地方默默缝制棉袄。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您,伟大的老师。您就是红烛,在漆黑的夜里为我照明,为我引路。那烛身上滚落的滴滴烛油,是您激动与欢喜的泪水。又是一个教师节,老师,您歇歇吧,在这短暂的一天里,把您头上那温暖的火苗暂时熄灭吧。 我,要对您说,您辛苦了! 给分吧 回答者:ぺ喜洋羊‖·- 试用期一级2009-9-7 17:50 有人说您是春蚕 春蚕到死丝方尽 有人说您是蜡烛 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有人说您是园丁 一年四季辛勤耕耘 有人说您是太阳 温暖所有孩子的心 有人说您是灯塔 照亮学生人生的路 有人说您是海洋 日夜澎拜知识之音 有人说您是粉笔

汉语日常语言中称谓语的变化及动因

2011.09 学教育 67 和维持学习行为并使其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驱力。Krashen 指出动机可以影响外语学习者的成绩、毅力和课堂表现。学习动机愈强烈,学习积极性越高,学习过程就愈轻松,语言认知就愈快,知识内化程度就越高。Arnold 把动机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二者对学习均有利,但后者促进作用更大,尤其有利于长期记忆。研究也表明,内在动机对于行为的内推作用要强于外在动机,因为内在动机的内推作用维持得更为长久(Brown ,1990)。 第三,自信心。自信心是人们对取得成功的把握程度和积极信念。自信心是进行大量口语练习的重要前提,也是攻克口语瓶颈的积极情感因素。拥有较强自信心的大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抓住机会展示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即使说错了,仍不会丧失自信心,而是更加努力地抓住机会练习口语。反之,自信心较弱的大学生,本来就担心自己口语得不到大家的肯定,然后犯了错误就更加害怕再次上台练习口语,因此放弃了很多可以帮助提高自己口语的机会。久而久之,前者的口语能力进步会很快,后者的口语能力仍然是一点进展都没有。 四、提高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策略 1.加强词汇记忆 我们知道一切记忆都是有规律的,我们在记忆英语单词过程中,自觉遵循记忆规律,单词的遗忘是可以克服的。我们可以采用联想记忆法帮助学生记忆常用词汇以及词汇的搭配。由narrow 想到wide ,由long 想到short ,这是一种利用对立联想的记忆方法。利用归类法联想效果也很好,如我们可以把表示学习用具的“pen,ink,pencil ”等放在一起进行“批量”记忆。 2.进行英语口语教育制度的改革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突出的负作用是造成应试教育,学生为了考试而考试。语言是有声的符号系统,语言是用来为人类交流的。四六级考试的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英语能力,是为以后社会发展而服务的。值得庆幸的是,国家教育部于2005年初正式发布了四六级考试改革举措。我国的英语教育制度的改革应该推行口试先行的改革。口试先行的含义就是在举行四、六级笔试之前首先进行口语测试。口语测试及格的考生成绩按照一定比例记入最后的总成绩。 五、结语 现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趋势都表明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迫在眉睫,告别“哑巴英语”势在必行。而大学英语口语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这个工程需要师生的配合,需要学者学的坚持,需要技巧,更需要学 校与社会的重视。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流,教授语言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用语言交流的能力。在掌握了英语口语学习方法后,学生学的不再是“哑巴英语”,真正使学生听、说、读、写,译得到全面的发展。真正的口语交际能力 只能在语言环境中实际掌握,因此,在 课堂上,我们就应积极为学生创造这种环境,不仅要求有口语地道的教师,还要充分利用电影、电视、广播等媒体条件,巧妙地安排各种习得活动,让学生在课上学有所获,最终学有所成。

教师 一个越来越响亮的称谓

教师一个越来越响亮的称谓 【编者按】XX作文频道编辑为了帮助大家写好教师节作文,搜集整理了教师一个越来越响亮的称谓,供大家参考。 教师一个越来越响亮的称谓 每年的教师节,不断增加着教师这一称号在人们心中的份量。新中国的第18个教师节到来的时候,人们不难发现,与过去相比,教师越来越受人瞩目和尊重,教师这一称谓越来越响亮。 教师??职业越来越热 2000年,北京师范大学在北京地区录取的理科调档线比1999年整整提高了100分,创下了中国高校招生史上的一个奇迹。 今年,北师大招生人数达到2100人,比上个世纪90年代翻了一番。 近几年,全国各省市第一志愿报考北师大且超过重点线的人数往往超过招生计划的几倍甚至十几倍。 从全国范围来看,去年与前年相比,高等师范本科院校数由107所增加到109所,在校学生数由万人增加到万人,增长了近75%。 曾经遭受考生冷眼的师范院校,曾想法设法地改行的师范生,渐成历史。 据介绍,在毕业生就业方面,不少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不到期

末就被中小学校“抢订”,现在连非师类院校的毕业生也希望谋一个教师职位,除了本科毕业生,硕士甚至博士也开始到中学求职任教。与过去曾经有过的教师改行相比,现在从其他职业向学校调动的人才多起来。 “九五”期间,我国教师人数逐步增加,目前全国教师人数已达1000多万。 教师职业受青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育越来越富了。统计表明,中央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连续五年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教育经费占国内生部总值的比例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左右,提高到去年的%,实现历史性的突破。 改革开放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人均年收入不足六百元,而去年已增加到一万多元。上世纪的最后7年间,全国投入专项资金上千亿元,使教师住房紧张的状况明显改善。2000年,城镇教职工平均居住面积增加到近11平方米,城镇教师家庭人均住房面积超过城镇居民平均水平。教师的退休金发放、医疗状况等也都有明显改善。 教师??门槛越来越高 林溟老师1995年从东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分配到了北京市汇文中学,现在她已经感受到了竞争的压力,作为市重点的汇文中学吸纳新老师的要求一年比一年高,现在新增加的老师中硕士研究生占了主流,本科生成了少数派。 进入大学一线教师岗位要迈过的门槛更高。2001年毕业到

称呼语与称谓语

第三课、称谓语 ●一、称谓语的概念 所谓称谓语,简单地说,就是人们用来表示彼此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等所使用的名称。 ——《现代汉语中的称谓语和称呼语》曹炜 ●二、称谓语的类别 1.亲属称谓语 人们的社会关系主要指的是亲缘关系,属于亲缘关系的称谓语叫作亲属称 谓语。 2.社会称谓语 人们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主要涉及人们的身份、地位、职业等,表示人们所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的称谓语叫作社会称谓语。属于人们的社会关系的友邻关系称谓语一般也归作社会称谓语。 ●亲属称谓(只用在亲属之间) 亲属称谓语 拟亲属称谓(用在社会上成员之间)就是把所有的社会成员都看成亲属,用亲属称谓去称呼他们。EX:人们有的时候直接用亲属称谓来称呼,如:叔叔、伯伯、姐姐、哥哥等,但更多的时候把亲属称谓和词缀相结合来称呼别人,如:老大姐、大侄子等。 ●社会性称谓语按照它们的交际功能又可以分为六个层次:社交称谓、关系称 谓、职衔称谓、谦敬称谓、亲昵称谓和戏谑称谓。(做成图状) 社交称谓又称礼貌称谓,主要用于社交场合或者有特殊身份和地位的人,如:先生、女士、小姐、太太、夫人、阁下、陛下、殿下、总统等。 关系称谓是反映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如:老师、朋友、同志、师傅、老板等。 职衔称谓则是一种非常普及的称谓方式头衔称谓有的可以在前边冠以姓氏,如官衔、学衔和职衔,但遇到是副职时,出于礼貌,我们习惯把“副”省略,但军衔我们则不加姓氏。 谦敬称谓包括两种:一是谦称,也叫贱称,另一种是敬称。谦称是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或者是平辈之间说话时很客气的自称,有时也可以是上级。对下级比较客气的自称;敬称是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或者平辈之间说话时的对称。例如,谦称自己:小可、属下、在下、老朽、愚兄;谦称己方:贱内、犬子、家严、家慈、舍弟等。敬称一般都是称呼他人或他方。

教师如何对待学生

教师如何对待学生 新课程提出“教师是学习促进者,课程发展者和研究者”的高新要求,为使我校教师更快地适应教育新的发展要求与标准,有机地把教师师德与提高教师的职业情感和职业行为水准结合起来,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和声誉,塑造教师新形象,引导教师潜心于“爱生、敬业、奉献”,增强教师的使命感与责任心,我们在学习其它学校经验、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的前提下提出“教师如何对待学生”的师德命题,我的看法是:教师要把尊重、宽容、欣赏、保护、理解、带给学生成长中的快乐等看作是师爱的一部分,并对每位学生隐含着美好的期待,对每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确实负起责任。在实践中我认为我们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学会关注,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而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具体体现在教师施教的过程中。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关注全班所有的学生。教师要尊重每位学生的人格。尊重既表现在对学生独特个性行为表现的接纳和需要的满足,又表现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充分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感和幸福感。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空间。积极关注引导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应为学生创设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让学

生渐渐地拥有教养、拥有爱心、同情心、责任感。 二、学会宽容,建立学业上的指导关系。 学生是教师的工作对象,教师的职责是给学生越来越多的思考与激励。在学生学习时,教师主动与学生一起讨论或探索,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自由地思考、想象、发问、选择,甚至行动。教师要努力当好学生的顾问与参与者,要敢于和学生一块探讨,一块成长。在学生发生问题时,教师要给予诉说的权利,真诚地看着对方,对于学生值得称赞的观点,应表明支持的态度,或了解事实的真相后,再进行妥善处理,并善于营造一个健康的心理教育环境;对智力发展好的学生,应把握机会,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对暂时落后的学生不冷嘲热讽,不灰心丧气,应看到学生存在的价值与潜能,激励学生去挖掘智能,展示才华。学会赏识,理解、信任每位学生。学生需要教师赏识,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三、学会倾听,平等对待每位学生。 倾听是人际交往的一种艺术。教师只有专心倾听学生的心灵之音,才能平等对待每位学生,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教师与学生沟通时,要做出倾听的姿势;用眼睛“听”,要睁大眼睛看着说话的学生,

(完整版)享受做教师的幸福

享受做教师的幸福 教师,这个职业,我想大家并不陌生。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蓬勃发展,教育培训行业越来越受到大家重视,从而教师这个称呼又再一次的广泛进入我们的脑海之中。而我,作为一名刚入行的影视后期老师,而感到无比的自豪和幸福快乐。在此之前,我从没有想过有一天,我也会站在那神圣而光辉的讲台上,给学生们授课。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教师这个职业平淡无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而我却不这么认为,每一个职业都有着它独特的魅力所在。首先,我们自己要热爱教师这个行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找到其中的乐趣和幸福感。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通话我们激情澎湃的讲述,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这种喜悦幸福之感不是其他事物能够替代的。只有我们教师自己才能发现体会其中的乐趣所在。而正因为有了喜悦幸福之感,我们才能在我们平凡的岗位,做出不平凡的事情,为祖国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才。 享受做教师的幸福,首先要懂得学会与学生和谐相处。在我们老师日常教学中,与学生和谐友好相处很关键。这一点,我有切身体会。我本人之前一直在影视公司工作,今年刚转职成为一名光荣的影视后期老师。在初为人师的这几个月里,给我感触最深的是与学生相处所收获的点点滴滴。让我深刻感受到作为一名老师,我们要从中了解学生们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并学会从他们

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也对我后来的课堂教学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你用心对待学生,学生也会用真诚的方式对待你,这对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开心了,自然会认真听课;作为老师的我们课堂讲授的知识,学生接受了,我们自然会觉得慢慢的自豪和成就感,怎么会不幸福呢? 其次享受做教师的幸福,还要懂得课堂教学中的点点滴滴。我觉得作为一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认真自主学习,是一件非常值得高兴地事情。也是我感受幸福感的来源之一,在当老师的这段时间里。我切身感受到教学中教学方法和思路的重要性,我们要活学活用,有效利用课堂45分钟时间,通过自己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化繁为简,比如:如果是美术老师,他可能会带大家去学习美术的光的原理、色彩的原理、构图的原理再又或者是音乐老师,带领大家听一场钢琴演奏会,让学生切身实地感受音乐所带来的艺术之美。通过运用实践锻炼法,让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这对老师来说,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 当然,作为教师,最重要一点:我们要懂得终身学习。当今是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时代,知识更新速度愈来愈快。作为老师,我们要有一种终身学习的理念,有一颗进去之心。这样你才能给你的学生树立一个榜样,我记得南京新华电脑专修学院孙院长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这个时代,唯一不变的就是“变”。正式因为这样一句话,不断地激励着我加强自身学习,以身作则,所谓活到老学到老,正是如此吧。

现代汉语社交称谓语的变化.

现代汉语社交称谓语的变化 摘要:称谓语是人们中止社会交际经常用的言语。它是一个敏感的、开放的语汇系统,时期的变化和价值观念的更新都会惹起称谓语语义极端功用的变化。汉语社交称谓语的变化主要表往常语用上的减少和泛化,同时也反映出称谓语存在缺位的问题。 关键词:社交称谓语减少泛化 一、引言 人的社会属性决议了人离不开社会活动,而人在中止社会活动时又不可避免地要中止社会交际,为了交际的顺利中止和完成,运用恰当的称谓语具有极端重要的作用。但是,称谓语是一个敏感的、开放的语汇系统,时期的变化和价值观念的更新都会惹起称谓语语义及其功用的变化。(祝琬瑾,1992)并且,称谓语包括两个方面:面称和引称。面称即我们所说的社交称谓语,用于当面打招呼。因此,本文将经过浅议几个典型的称谓语的语用变化来看汉语社交称谓语变化上所表现的减少与泛化。 二、称谓语与称谓语的关系 在平常的运用中,人们并没有将称谓语和称谓语作出明白地域分,普通情况下,人们以为称谓语就是称谓语。诚然,二者之间的确有一定联络,它们都可以用于社会交际中称谓他人,但又存在根本区别。 称谓语被以为是人们当面打招呼时称谓对方所运用的词语。而称谓语指用来表示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它表现了人在社会中的位置以及所扮演的角色所运用的称号。(马宏基,常庆丰,1998)。从定义上就可以发现,称谓语侧重于理论言语交际中运用的词汇;而称谓语侧重于从其所用的词汇中凸显人的身份及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除此之外,在方式上,二者也有差异。由于称谓语是一种直接的言语交际为,用于人们的日常交际,所以多采用口头方式。而称谓语普通用于比较正式的场所,因此常采用书面方式,多见于行政文书中。另外,称谓语较称谓语更稳定。由于称谓语指称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又是比较稳定的,所以展开变化就相对较慢。可称谓语不同,它具有灵活性的特征,所以总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肖苏,2010)比如父子关系,在称谓上表现为:父亲和儿子;而在称谓上可表现为:爸爸、老爸、爹地………宝贝、乖乖、小淘气……。社会和时期的变化几乎不会影响父子关系在称谓方式上的表现,却会影响称谓方式的表现。所以,称谓语趋向稳定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6 ?下一页

作为教师应如何教书育人

作为教师应如何教书育人? 教育,即教书育人。做为一名教师,怎样才能做到既 教书又育人呢?教书育人是一个整体,不能简单地把两者分开。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 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 业是平凡而谦逊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踏上三 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教师就像那默默奉献的绿叶,时时刻刻衬托着鲜花的娇艳。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随 着21 世纪的到来,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新时代,教育成为优 先发展的战略要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科学文否贯彻,培养目标能否实现,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能否处于世界先进之列,教师起着主导作用。作为一名教师,要适应科技发展、教育发展,要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必须首先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才能在课堂教学——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上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的合格人才。通过师德师风培训班的学习及先进模范人物事迹的启迪,我认为,教师的思想道德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化知识和技能的传播者。在教学活动中,党的教育方针能、对教育事业高度负责,乐于奉献。 教师要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用感。要认识到,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教育是知识创新、

传播和应用的主要阵地,是培养创新和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 还要认识到,教育的发展,关系于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兴衰。教师从事的是光辉而神圣的事业,在推进社会进步和提高民族素质的伟大事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们应该全身心地投入,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与时俱进,锐意改革,更新教育观念,为学生的持续发展、为社会发展而努力、自觉、主动工作。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人们的道德观念及价值取向发生深刻变化,商品经济的些负面效应冲击着社会、波及到校园的时刻,仍要有“春

教师表彰称号

第一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一间间瓦房到现在的一栋栋教学楼,从几十名学生到现在的一千多学生,从举步维艰到现在的奇迹不断。十几年来,风雨同舟,你们与文昌始终相伴,不离不弃,同呼吸,共患难。是你们的坚持与付出,才有了今天文昌的繁荣与发展;是你们的顽强与拼搏,才有了今天文昌的骄傲与辉煌。你们是学校的功臣、元老,可以说没有你们,就没有文昌的今天。首先要颁发的是“特殊贡献奖”,有请获奖教师:李万峰、赵义虎、王启臣、程永贤、李静、杨建明、李志颖老师 第三批: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好的班级管理,也就不会有好的学校管理。班级管理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技巧、经验。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性格不同、兴趣不同,学习基础也不一样,班级安全管理、卫生管理、教学管理,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你也不可小看了这芝麻大的“小官”。他们可是学校的“宝贝”,他们是孩子的第二个父母,家长信任的知心朋友。下面要颁发的奖项是“优秀班主任”,有请获得“优秀班主任”的老师闪亮登场。安敏、任彩霞、韦玲玲、韦一三、王明生、秦丽丽、白会群、徐玉美。

第五批:俗话说“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一个班级、年级,只有各学科,各班级同步协调发展才是最好的发展。所以,学校一直强调同年级之间要团结合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有这样一群老师,他们在同一年级,没有利益冲突,没有恶性竞争,为了学生,顾全大局,愉快合作,共同努力,实现整个年级各学科协调健康发展。他们就是获得本次表彰的”最佳年级组合奖“的一年级组的:任彩霞、秦丽丽、李敏、郑雨四位老师。 第七批:在学校的发展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默默无闻,不显山不露水。平凡的工作岗位,而他们却做出了不平凡的成就。所有的脏活、累活,几乎都是他们的工作。恰恰是他们的坚持和辛勤付出,保证了老师们可以心无旁骛的安心教学;同样是他们的认真和细致,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和满意。他们,提供了满意的后勤保障,他们,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他们,尽到了他们的职责。下面有请我们获得本次表彰“最美文昌人”最最可爱的生活老师、后勤人员,朱晴晴、安建芳、李芳、张雪琴、安建金、李发联、李英。 第二批:教学上,他们兢兢业业,严谨律己;他们始终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所以,他们永远不会放弃每一个学生;晚自习熄

“老板”称谓语的变迁及其动因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116836207.html, “老板”称谓语的变迁及其动因 作者:相琳 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8年第03期 摘要:汉语称谓语“老板”的词义演变一波三折,几度沉浮。本文回顾了“老板”和“同志”称谓语在我国的使用历史,然后考查它们的使用状况,最后重点分析近年来它们发生变化的各种原因。 关键词:老板同志用法特点原因 近年来“老板”一词很流行,不单企业单位职员称上司为“老板”,事业单位中下属也称领导为“老板”,就连校园里学生也使用“老板”这个称谓语,“老板”一词成为研究生导师的代名词。“同志”一词也不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那种志同道合的意思,而是同性恋的同义语。它们的用法和意义明显地发生了变化。 称谓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它除了具备一般语言符号所具有的指称功能外,还能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称谓语的变化不仅是语言学的问题,也涉及到社会文化等深层次的问题。本文试对“老板”“同志”称谓语的发展变化作些浅要的梳理,探寻词义的演变方式,从而加深对词义的理解。 一、“老板”称谓语的古今嬗变 《现代汉语词典》对“老板”的释义是“①私营工商业的财产所有者;掌柜的。②旧时对著名戏剧演员或组织戏班的戏曲演员的尊称。”“老板”下的词条有“大老板”“后台老板”“小老板”等。可见,“老板”一词原来属于商业范畴和演艺界术语。但是现在“老板”几乎成了泛称,尤为引人注目的是称导师为“老板”,这是新时期产生的新语义、新用法,是一种“酒瓶装新酒”的语言现象。 “老板”一词有相当长的历史,但古代“板”极少与“老”连用。《诗·秦风·小戎》:“在其板屋,乱我心曲”,古代用木板做房子,指木板房。“老板”源于戏曲行业,每个戏子的名称和所演的剧种都会在一个板牌上写明,戏班的班主和那些戏班的名角便被叫做老板。如我国最杰出的戏曲艺术大师梅兰芳就被人称为“梅老板”。

2016年教师节精选作文合集:最令教师感动的十个称谓

2016年教师节精选作文合集:最令教师感动的十个称谓中国古代称教书者为“师”,并把“师”作为最受人尊敬的职业。春秋时的《尚书》云:“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把“师”的地位与天、地、君、亲并称,并写在同一牌位供众人朝拜,可见“师”的地位之高,受人之尊。中国的第一位教育家孔子被人们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几千年来人们最崇敬的人物之一。对“师”最精辟、最完美的解释是唐代大文豪韩愈的《师说》一文,“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将教师的职业价值提升到文化传递的社会高度评价,一直被国人奉为经典世代流传,也是历来教书者引以自豪的荣耀。 随着岁月的更迭,“师”的称谓后来演化为“教师”、“老师”。如今,“教师”的称谓多用于书面语言,而“老师”是现实生活中流传最广泛、使用频率最高的称谓。有人问:“师”前面为什么要加个“老”呢?据说有两种释义:一是说明老师是历史最悠久的职业,无以伦比;二是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因为“老”的词义解释其中之一是“敬辞”。因此“老师”的称谓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老师经济生活的改善和社会地位的提高,以及国家与社会对知识和教育的越来越重视,“老师”成为最受人们尊敬的称谓。如今,“老师”的称谓已走出教育界范畴,在社会上,如果被人称作“老师”,那将是对你最大的尊敬,也使你感到莫大的荣耀。

先生最历史悠长的尊称 “先生”一词在各类词典中的第一解释就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已经流传了几千年。中国古代闻名世界的大教育家孔子是最早的先生,因为“子”就是先生的意思。古代称教书者为“先生”、“私塾先生”、“教书先生”等,这是人民群众对教书者的敬称,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古老而悠久的尊师的优良传统和美德。 随着历史的发展,“先生”一词也发生了词义上的变化,现在“先生”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尊称口语,已经远远超出教师的范畴被广泛运用于各种人群。然而,在教育界“先生”的传统称谓仍在沿用,只是它的规格被提高了,人们往往把资深的、德高望众的老师称为先生。毛泽东主席当年为徐特立老师贺寿时写道:“徐老同志: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显示出一代伟人对老师的尊敬热爱溢于言表。伟大文学家鲁迅写的《藤野先生》更是一篇歌颂“先生”的传世佳作,藤野先生的优秀品质和博大胸怀一直成为老师的楷模。我国现代的教育家蔡元培、陶行知、叶圣陶、胡适、梅贻琦、傅斯年、闻一多、朱自清、冯友兰等都被人们尊称之为先生;在当代那些教育界的元老、教授也被人们尊称为先生,如:季羡林先生、顾秉林先生、柏杨先生等。因此,“先生”的称谓是对老师千古传唱的美称,它将被永久地传下去。 人类灵魂工程师最富哲理的称谓 “人类灵魂工程师”一词原是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对作家的称谓,后来被教育家加里宁引用到教育界,他说:“很多教师常常忘记他们

学生对教师的称呼语及其功能研究

学生对教师的称呼语及其功能研究 师生关系稳定,彼此的称呼也理应处于稳定状态,可现今学生对教师的称呼 语既有西方称呼的缩影,也有网络流行语地加入,变得五花八门。在实际交往过程中,学生对教师使用了哪些称呼、这些称呼发挥了何种功能,成为值得探究的问题。本文首先运用文献分析法,梳理我国教师称呼语从古至今的演变过程;接着,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和典型事例,分析学生在不同语境中对教师的称呼语现状和称呼语发挥的具体功能;最后,基于我国尊师重教的传统和称呼语发挥的功能,为学生合理使用称呼语,规范“老师”这一称呼提出建议。历史考察发现,我国教师的称呼经历了从不普遍到普遍,从普遍到专属再到泛化的演变过程。 在“官师”、“僧师”、“父师”合一时期,对教育者的称呼往往不是对教师的普遍称呼。自唐以降,“先生”、“老师”渐成我国学生对教师的普遍称呼。新中国成立至今,“老师”这一称呼最终成为社会大众普遍认同的对教师的专称。但是在近二十年来又从教育界泛化出去,成为一种通用的尊称。 问卷调查及事例分析表明,学生在不同语境中对教师的称呼语复杂多样,不 同称呼语发挥着不同的功能。通称与尊称通常在正式场合作为面称使用,通称指示教师与学生的基本角色、权势关系以及语言环境;尊称指示交往距离扩大,发挥正向功能以积极行事。昵称、蔑称及其它特殊称呼高度依赖语境,通常在非正式场合作为背称使用。昵称指示私人关系、交往距离缩短;蔑称表现学生隐蔽、伪装的反抗;戏称和绰号能够传递复杂的信息,却极易引起教师的误会。 重点访谈及文献资料显示,无论古今中外,尊重都是称呼教师的内核。基于我国尊师传统及称呼语的功能分析结果,本文建议指导并训练学生无论当面或背后对教师均使用尊称,以发挥尊称的正向功能,规避使用特殊称呼、昵称的风险,促进师生交往得顺利进行;同时倡议社会完善称谓系统,推出一套为公众普遍认可 的通用的尊称体系,让泛化滥用的“老师”这一称呼回归专称。

文学作品中称呼语变化

着意变换生动风趣——文学作品中称呼语变化的作用 葛德均 林纾《春觉斋论画》中说:“名大家画,多在人不经意处格外留意。”文学亦然,像称呼语,往往不为人经意,但文坛高手们却精心着意,使之成为一种具有修辞意义的写作技巧。 人际关系的观照《红楼梦》中对贾宝玉的称呼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贾母、王夫人亲切地称贾宝玉为“好宝贝”“心肝肉”,或嗔怪“小冤家”“不争气的儿”等,反映出贾母、王夫人和贾宝玉之间的长幼关系,从中可以听出女性长辈的疼爱。同属长辈的贾政则不同,他常常训斥贾宝玉为“无知的畜生”“该死的奴才”等,对外则谦称“犬子”,这反映了贾政作为父亲的身份,表现了他对儿子的严厉。林黛玉称贾宝玉为“哥哥”“宝玉”,或嗔骂为“我命中的魔星”等,这反映出林黛玉与贾宝玉之间的表兄妹关系,以及两人纯洁无瑕的感情。曹雪芹可谓“红楼舞台”的总导演,他并未开列人物表,也不让人物“亮相”做自我介绍,但看到这些称谓,我们就可以了解大观园的人物关系网。 故事情节的展示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人物称呼语的变化,正是故事情节的展示。起初,于勒被称为“坏蛋”“流氓”“无赖”,因为他把自己得到的家产花光后,又占用了哥哥的部分,这是情节的开端。后来,于勒被称为“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因为他来信说在美洲发了大财,并愿赔偿哥哥的损失,哥哥一家也就计划怎样使用这笔钱,这是情节的发展。再后来,于勒又被称为“贼”“讨饭的”“流氓”,因为他彼时已沦为穷水手,这是情节的高潮和结局。可见,对于勒的三次不同的称呼,显示出情节的一波三折,形成了情节发展的完整轨迹。 心理状态的透视鲁迅笔下的阿Q,地位低下,贫困不堪,未庄豪绅赵太爷骂阿Q“浑小子”,还不许他姓赵;赵秀才骂阿Q“忘八蛋”;赵白眼从不认阿Q是本家。可一旦阿Q“革命”了,赵太爷竟称呼起“老Q”来了,赵秀才呼之不应时“只得直呼其名”,赵白眼还亲切地称“阿Q哥”。鲁迅通过变异了的称呼语,惟妙惟肖地表现出人物的阴暗心理:害怕革命,惶恐不安,见到“革命”的阿Q,便加“老”称“哥”,企图蒙混过关。 性格特征的显露吴敬梓《儒林外史》中写道:范进没有中举的时候,胡屠户称之“现世宝”“癞虾蟆”,埋怨错把女儿嫁给了他;待到范进中了举,胡屠户则称之“贤婿”“文曲星”;范进发疯后回家,胡屠户高喊:“老爷回府了!”前后不一的称呼语,表现了胡屠户趋炎附势、欺穷媚富的性格。范进对丈人的称呼也变了:没中举时,唯唯诺诺称“岳父”,中举之后,毫不客气呼“老爹”。同称一人,前后迥然有异,从中我们可清晰地窥见其丑恶的灵魂。 作者情感的呈现高尔基说“文学即人学”,在称呼语中,作者的情感也会不自觉地流露出来。《故乡》中,“我”把杨二嫂称为“细脚伶仃的圆规”,就颇生动地表达出“我”对杨二嫂这个市侩的厌恶。与之相反,“我”称闰土为“闰土哥”,则又真切地道出“我”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仰,以及对儿时友谊的留恋。《我的叔叔于勒》中“我”在心里默默地称呼于勒为“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细腻地表达出“我”对于勒遭遇的同情,对“父亲”冷酷无情的痛恨,尽管作品中的“我”绝不等同于作者,但借“我”之口,传作者心声,这是毋庸置疑的。 钱钟书先生十分赞赏称呼语的妙用,他在《管锥编》中说:“夫私家寻常酬答,局外事后只传闻大略而已,乌能口角语脉以至称呼致曲入细如是?貌似…记言?,实出史家之心摹意匠。”这话道出了称呼语的独特价值。

中小学教师职称称谓将统一正高级相当于教授

中小学教师职称称谓将统一正高级相当于教授 教育部官员详解改革:大学高招由教授组成录取委员会;实行校长职级制 教育部:高考外语以120分为宜 针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内容,以及面向2020年的中国教育改革方向,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8日再次详解了部分政策细节:外语考试交由社会机构来承办,高中学生将拥有自己独立的课表,高校录取不由招生办主任说了算……据新华社 焦点1 外语考试承办社会化 王定华:外语考试将交由社会机构来承办,但是在过渡阶段肯定还是各级考试中心来承办,学生可以选择多次考试,考试结果是分数呈现,外语的分值以120分为宜。 “比如,有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参加了社会化的英语考试,觉得满分120分,我考了115分,我满意了,说高二高三英语课我不听了行不行完全可以。他可以去操场上跑步,可以看自己喜欢的书,可以搞一些课题研究,这些恰恰是大学看重的。” “此前专家探讨成绩等级制” 解读:近日,北京市教委发布征求意见稿,计划2016年实施新的高考方案,将英语由150分降至100分,并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此外,目前大部分省份的高考改革方案还没公布。 昨日,参与此轮高考改革设计的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回忆,此前在参与改革探讨时,原有的方案是成绩实行等级制,由高校确定自己招收级别标准。但根据王定华的介绍,在过渡阶段,外语考试仍以分数呈现,从大部分省份采用的150分总分,降至120分。 尽管理想模式是培育具备竞争性的第三方社会机构组织考试,但在过渡阶段,他认同应由考试中心承办。 焦点2 高中课程采取“一门一清” 王定华:高中每一个学生将拥有自己独立的课表,我们期盼多年,这一次必须实现。 由于逐渐将不分文理科,所以大家都要学习各个学科。为了避免出现过重负担,可采取一门一清,而不是都集中到三年之后统一进行测试。

汉语社会称谓语的变迁及其文化内涵探究

摘要:语言能够反映社会文化的变迁,社会称谓语是不同时期社会文化的具体表现,它们的出现由国家的传统思想、政治背景、社会风气、社会关系等多种因素来决定。本文探究中国在解放前后社会的主要社会称谓语的变化及其文化内涵。 关键词:文化语言学社会称谓文化内涵 社会称谓是人际称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传递的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尊重,主要用于称呼家庭成员以外的其他社会成员。社会称谓语就是用来表示社会称谓的词语,反映的是双方的社会地位,亲疏关系及其文化意涵。社会称谓语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称谓语也会发生改变。那些过时的社会称谓用语因不适合时代的发展而逐渐为人们淡忘,体现时代发展潮流的社会称谓用语则不断出现。社会称谓不仅仅是一种称呼,也是文化的体现。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汉语的社会称谓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反映着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变迁。对社会称谓语的研究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课题,学术界在这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许多学者对社会称谓的相关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但在广度和深度上仍有许多亟待加强之处。 一、社会称谓语的涵义 称谓是指人们由于亲属和其他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等而得来的名称。 [1]称谓语就是用来称呼别人的语言,可以分为亲属称谓语与社会称谓语。亲属称谓语指的是用来表示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的语言,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亲属之间相互称呼的名称、叫法的特殊语言符号,是以本人为轴心的确定亲属与本人关系的标志。受乡土观念、传统思想、政治背景、社会地位、社会风气、社会关系等等因素影响。在现代汉语中,社会称谓语则指用于称呼没有亲属关系人的一种用语,包括各种社会关系人之间的互称用语,如姓名称谓语、职务称谓语、通用称谓语、拟亲属称谓语和零称谓语等。社会称谓语受社会发展和变化的影响,其形式和意义的变化较快,反映出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和变化进程。 二、社会称谓语与文化 语言不仅是反映事物的符号,也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称谓语是特定文化和社会环境下的产物,是人际关系的文化符号。每一次中国社会性质出现了变化,汉语社会称谓语也会随之出现改变。它们与亲属称谓语相比,具有更鲜明的时需性,带有社会阶级、社会分工的烙印,发展变化相对较快。但是不管如何改变,汉语社会称谓语始终带有等级仁德等儒家传统文化思想。因此,中国人在平时称呼其他人的时候,必须明确双方的等级,必须尊重对方。在这样的原则之下,人们通常就会以当时社会上比较具有地位的一些团体的社会称谓语来称呼彼此。当这些社会称谓语被逐渐地广泛使用,甚至被用来称呼不具有该社会称谓语性质的人群时,就出现了泛化的现象。现在,笔者将对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一些汉语社会称谓语进行论述。 三、新中国成立前后主要社会称谓语比较 笔者将中国解放前后的社会称谓语分为四个时期来论述:民国至全国解放时期、社会主

教师,一个神圣的称呼(1)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说过: “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踏上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教师就像那默默奉献的绿叶,时时刻刻衬托着鲜花的娇艳。夜阑人静,耳边又传来那熟悉的歌声:任风/翻阅背影的日子/烛光将记忆/摇曳成孩子的身影/夕阳/便凝重了教师魂……曾经怀着对远方神圣的热切向往,为了朝拜远方那心目中的圣地,青年教师们把青春年华扎根于三尺讲台而无怨无悔;中年教师们将家庭搁置一旁而全身心地扑在教学工作上;老教师如老黄牛一般埋头苦干而不知疲倦。他们,所面对的不止是几十双求知的眼睛,而是一个需要用爱来倾注的浩瀚的海洋;他们,犹如辛勤的农夫,钟爱自己的这片土地,一年又一年精心耕作、无私奉献。我永远忘不了读大一时的第一节计算机网络工程课。那天我们提前到了指定的教室,预备铃响了,大家叽叽喳喳的聊天声并没有停下来。这时,有同学注意到进来了一位杵着双拐的人,背着笔记本点脑,正微笑着看着我们,大家都好奇地看着他,他就是我们的老师?不会吧!几个比较捣蛋的男生在后排嘀咕着。前排的几个同学赶忙跑上前想帮他把笔记本电脑接过来,并上前搀扶他,可是他笑笑拒绝了。他走上讲台,并没象我们所想的那样坐到椅子上,而是站在讲台边,这时候教室里已经是鸦雀无声了,“大家好,我叫王峰,从今天开始将由我为大家讲述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好现在我们开始上课。”他广博的知识,流利的讲解很快就吸引了我们,而且在两个小时的授课中他没有一分钟是坐着的,一个健康的人站那么久也会很累,不要说是一个没有双拐就连站都站不起来的残疾人。每次上课他都准时到教室,无论刮风下雨。由于他不方便写黑板,他都是在电脑上演示,所以每次上课都要背一个沉甸甸的笔记本电脑,有的时候还要加上一个投影仪。他给我们上了两年的课,我们从来没有看到他坐在椅子上讲过课。他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教学深深地震撼着每一个同学。后来我们还知道,他是思科网络学院的负责人,计算机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还是云南省优秀青年教师,我们都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看到他也让我们感到惭愧,一个残疾人能够取得这样得成就,我们却连他的十分之一都达不到,当我们把这个想法告诉他时,他只是轻轻地笑了笑。——我承认,王峰老师是我最为尊敬的一位老师,也是我一辈子都无法忘记的一位老师。——从王峰老师身上,我读懂了“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他用言和行诠释了“教师”这两个字的全部含义。教师,这个神圣的称呼,它如磁石吸引我游离的目光,安抚我躁动的心河。“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辛勤耕耘的同时,自然会有收获和回报。我逐渐感悟到人生的哲理:甘于寂寞是成熟的标志。因而我感觉自己在前进,在成长。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培根说的一句话,我们不应该像蚂蚁单是收集,不应该像蜘蛛只从肚里抽丝,我们应该像蜜峰,既采集又整理,这样才能酿出香甜的蜂蜜。古今中外无数事例证明,育人单凭热情和干劲是不够的,还需要以德立身、以身立教。作为一名教师就要有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甘为人梯,像“春蚕”吐尽青丝,像“蜡烛”化成灰烬,把毕生献给事业,献给学生。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教师良好的思想品行将是教师最伟大人格力量的体现。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需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作出表率,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史烟飘过,回看今天。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教师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更是莘莘学子们的道德基因的转接者。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