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移动通信网定位技术发展及应用

移动通信网定位技术发展及应用

移动通信网定位技术发展及应用
移动通信网定位技术发展及应用

移动通信网定位技术发展及应用

目录

1 移动通信网定位技术综述 (1)

1.1定位基本概念 (1)

1.1.1物理位置和抽象位置 (1)

1.1.2定位性能指标 (2)

1.2定位技术分类 (2)

1.2.1基于三角/双曲线关系的定位技术 (2)

1.2.2基于场景(信号指纹)分析的定位技术 (3)

1.2.3基于临近关系的定位技术 (3)

1.3定位策略 (3)

2 移动通信网定位技术发展研究 (4)

2.1蜂窝网络定位技术 (4)

2.1.1 Cell ID定位技术 (5)

2.1.2 UTOA/UTDOA定位技术 (7)

2.1.3 E-OTD定位技术 (7)

2.1.4智能天线AOA (7)

2.1.5信号衰减(Signal Attenuation) (8)

2.1.6 AGPS (9)

2.1.7基于数据融合的混合定位 (9)

2.1.8模式匹配 (10)

2.2 无线局域网(WLAN)定位技术 (10)

2.2.1基于时间/角度测量的定位 (10)

2.2.2基于信号强度的定位技术 (11)

3移动通信网定位技术应用 (14)

3.1 安全方面的紧急救援和求助 (14)

3.2追踪方面的汽车导航、车辆追踪、舰队追踪 (14)

3.3计费方面的基于位置和事件的计费系统 (14)

3.4网络性能方面的移动性管理及系统优化设计 (15)

3.5其他方面,如移动黄页查询、防止手机盗打 (15)

4 结语 (15)

致谢 (16)

参考文献 (17)

0引言

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是移动互联网中的关键信息之一,利用移动定位信息开展的服务将是移动互联网上的一种特色服务。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数据处理能力的提高,基于位置的服务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移动互联网业务之一,无论在室内还是室外环境下,快速准确地获得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和提供位置服务的需求变得日益迫切。在通信和定位两大系统正在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背景下,利用无线通信和参数测量来确定移动终端位置,而定位信息又可以用来支持位置业务和优化网络管理,提高位置服务质量和网络性能。所以,在各种不同的无线网络中快速、准确、健壮地获取移动位置信息的定位技术及其定位系统已经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

1 移动通信网定位技术综述

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于1996年下达指示要求移动运营商为移动电话用户提供

E-911(紧急救援)服务,这就要求对所有移动电话用户实现定位功能,同时,FCC又于1999年对定位精度做出新的要求。FCC的这些举措大大促进了关于定位技术及其服务业务研究的发展,很多国家开始致力于研究商用定位技术并推出了各具特色的商用定位服务。近几年,全球移动用户的数量迅猛发展,为商用位置服务提供了极其诱人的市场前景。相关的位置服务业务可包括:紧急求救电话服务、物流管理、商业求助电话服务、个人问询服务、车辆导航服务、特定跟踪服务等等。

移动定位涉及移动无线通信、数学、地理信息和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某些有关移动定位的基本概念比较容易混淆,因此有必要首先澄清一些基本概念。

1.1定位基本概念

1.1.1物理位置和抽象位置

定位系统提供的位置信息可以分为两类:物理意义上的位置信息和抽象意义上的位置信息。所谓物理意义上的位置信息,就是指被定位物体具体的物理或数学层面上的位置数据。例如,GPS可以测得一幢建筑物位于北纬,东经,海拔50米处。相对而言,抽象的位置信息可以表达为:这栋建筑物位于公园的树林中或校园的主教学楼附近等。从应用程序的角度

讲,不同的应用程序需要的位置信息抽象层次也不尽相同,有些只需要物理位置信息;而有些则需要抽象意义上的位置信息,单纯的物理位置信息对它们来说是透明的,或是没有意义的。当然,物理位置信息可以在附加信息库的帮助下,转换并映射为抽象层次的位置信息。

1.1.2定位性能指标

定位精度和定位准确度是两个紧密联系的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类似于数理统计学中置信区间和置信水平之间的关系。严格说来,如果孤立的指出某个定位系统的定位精度或定位准确度,都是没有意义的。典型的正确描述应该是:A定位系统可以在95%的概率(置信水平)下达到10m的定位精度。其中,“95%”描述的是定位准确度。定位精度越高,相应的定位准确度就越低,反之亦然。通过增加定位设备的密度或综合使用多种不同的定位技术,可以同时提高定位系统的精度和准确度。一般说来,室内应用所需定位精度要比室外应用高。

1.2定位技术分类

无线定位技术通过对无线电波的一些参数进行测量,根据特定的算法来判断被测物体的位置。测量参数一般包括无线电波的传输时间、幅度、相位和到达角等。定位精度取决于测量的方法。从定位原理的角度来看,定位技术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基于三角关系和运算的定位技术、基于场景分析的定位技术和基于临近关系的定位技术。

1.2.1基于三角/双曲线关系的定位技术

这种定位技术根据测量得出的数据,利用几何三角或双曲线关系计算被测物体的位置,它是最主要的、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定位技术。基于三角或双曲线关系的定位技术可以细分为两种:基于距离测量的定位技术和基于角度测量的定位技术。

基于距离测量的定位技术先要测量已知位置的参考点(A,B,C三点)与被测物体之间的距离(R1,R2,R3),然后利用三角知识计算被测物体的位置。具体说来,距离测量的方法有直接测量、传播时间、无线电波能量衰减三种方法。

直接测量通过物理动作和移动来测量参考点与被测物体之间的距离。例如,机器人移动自己的探针,直到触到障碍物,并把探针移动的距离作为自己与障碍物之间的一个距离参数。传播时间测量法是在已知传播速度的情况下,无线电波传播的距离与它传播的时间成正比。

这种测量方法需要注意几个问题:(a)无线电波(在非视距NLOS环境中)的传播特性。一般的解决方法是增加测量次数,求出统计意义上的测量值。(b)时钟精度。(c)时钟同步。参与同一个定位过程的参考点之间必须保证时钟的同。无线电波能量衰减测量方式是通过已知发射电波的强度,在接收方测量收到的电波强度,以此估计出发射端距离接收端之间的距离。例如,在理想传播环境下,无线电波的衰减与1/r2成正比(r为传播距离)。实际上,无线电波在空间传播时能量的衰减受多种因素影响,相比传播时间测量方法没有优势。

基于角度的定位技术与基于距离测量的定位技术在原理上是相似的。两者主要的不同在于前者测量的主要是角度,而后者测量的是距离。一般来说,如果要计算被测物体的平面位置(即二维位置),那么则需要测量两个角度和一个距离。同理,如果要计算被测物体的立体位置(即三维位置),那么则需要测量三个角度和一个距离。基于角度测量的定位技术需要使用方向性天线,如智能天线阵列等。

1.2.2基于场景(信号指纹)分析的定位技术

这种定位技术对定位的特定环境进行抽象和形式化,用一些具体的、量化的参数描述定位环境中的各个位置,并用一个数据库把这些信息集成在一起。业界习惯上将上述形式化和量化后的位置特征信息形象地称为信号“指纹”。观察者根据待定位物体所在位置的“指纹”特征查询数据库,并根据特定的匹配规则确定物体的位置。由此可以看出,这种定位技术的核心是位置特征数据库和匹配规则,它本质上是一种模式识别方法。Microsoft的RADAR 无线局域网定位系统就是一个典型的基于场景分析的定位系统。

1.2.3基于临近关系的定位技术

基于临近关系进行定位的技术原理是:根据待定位物体与一个或多个已知位置参考点的临近关系来定位。这种定位技术通常需要标识系统的辅助,以唯一的标识来确定已知的各个位置。这种定位技术最常见的例子是移动蜂窝通信网络中的Cell ID。假设待定位物体分别位于三个Cell中。由于各个Cell中参考点的位置已知,所以根据待定位物体所在Cell可以粗略确定其位置(即Cell中参考点的位置)。除了Cell ID以外,其他的例子还有Xerox PareTAB System、Carnegie Mellon Andrew、Active Badge等。

1.3定位策略

从定位策略的角度来看,定位技术/系统可以分为基于移动终端的定位和基于网络的定

位两种。基于移动终端的定位是指,定位计算由移动终端自主完成,移动终端能够自行确定自身当前的位置。基于网络的定位主要由网络系统收集待定位移动终端的信息并计算移动终端的当前位置。如果再对以上两种定位策略进行细分,前一种定位策略又可以分为基于移动终端的定位和网络辅助定位两种;而后一种定位策略又可以分为基于网络的定位和移动终端辅助定位两种。

2 移动通信网定位技术发展研究

不同的无线移动网络对定位有着不同的业务需求和定义,不同的网络拓扑、物理层和MAC层设计对定位技术也提出了不同的挑战。按照不同的网络拓扑形式,现有定位系统可以分为蜂窝网络、WLAN和无线传感器网络辅助的定位系统。

2.1蜂窝网络定位技术

目前,实现蜂窝无线定位主要有三大类解决方案:(1)基于网络的定位技术,如基于CellID和时间提前量(TA)的方法、上行链路信号到达时间(TOA)方法、上行链路信号到达时间差(TDOA)方法以及上行链路信号到达角度(AOA)方法,这些解决方案需要对现有网络做部分改进,但却可以兼容现有移动终端;(2)基于移动台的定位方法。用于GSM中的下行链路增强观测时差定位方法(E-OTD)、用于WCDMA下行链路空闲周期观测到达时间差方法(OTDOA-IPDL)等;(3)以GPS、GLONASS、GALILEO、BEIDOU、QZSS等为代表的卫星定位系统,移动台和网络侧集成了卫星定位的辅助设备。从技术角度来说,第二类和第三类方法更容易提供较为精确的用户定位信息,但这些技术需要改进网络的同时,也存在对移动台改动的需求,这将对移动台体积、功耗、成本带来影响。

各类定位方法已经在不同蜂窝网络中被标准化。3GPP对于GSM网络选择了基于CellID和时间提前量、上行TOA、E-OTD、辅助GPS(AGPS)等方案,而为WCDMA网络选择了基于CellID、OTDOA-IPDL、AGPS等方法。GSM网络中与定位相关的标准包括3GPPTS09.02和3GPPTS03.71,3G网络中还有3GPPTS25.331系列规范对位置服务系统的架构和相关定位流程进行了规定。这类主要介绍几种主要蜂窝网络定位方法和其性能的比较,见表1。

表1 几种主要蜂窝网络定位方法及其性能比较

2.1.1 Cell ID定位技术

Cell ID技术是蜂窝网络中最简单的一种定位方法,由于其对终端定位的结果是终端服务小区基站的位置,所以定位精度随扇区大小而变化,特点是速度快,应用简单,精度较差,通常与其他定位结合使用,统称为基于Cell ID的定位技术。这类定位技术是Cell ID技术的补充和改进。在移动蜂窝通信网络中,每个蜂窝小区都有一个惟一的,利用移动终端所在Cell对应的Cell ID就可以粗略确定移动终端的位置。如图1所示。。

GSM/GPRS系统中可以用作定位的另一个参数是时间提前量(TA),UMTS系统中与之

对应的是回路测量时间(RoundTripTime,RTT)。TA和RTT两者皆是利用基站传送到手机的时间补偿(Time Offset)来测量BTS与手机之间的距离,分析移动台所在的区域。TA 以比特为单位,1bit相当于550米的距离;RTT以比特为单位,WCDMA 3.84M码片速率下1bit相当于20米的距离;TD-SCDMA 1.28M码片速率下1bit相当于60米的距离。把Cell ID和TA/RTT结合在一起是一种简单又经济的方法。所有终端都可使用这种方法定位,这是其一大优点。但这种技术的定位精度取决于小区大小和周围的环境,通常只能用于粗略定位。

NMR(Network Measurement Report)也称E-CGI(Enhanced Cell Global Identification),从本质讲是一种具有自主和指纹定位两种模式的技术。这种技术是对CellID 以及CellID+ TA/RTT的增强。NMR指纹定位离线学习阶段,终端在确定位置的样本点处对各相邻小区的信号强度进行采集和记录,并将样本点处服务小区Cell ID、各相邻小区信号强度和对应精确位置归档;进入在线定位阶段,终端实时测量和收集相邻小区的NMR数据并上报网络侧数据库,查询与所检测信号强度最为接近的样本点的位置,作为最终定位结果。如图2所示。

图1 Cell定位技术原理

图2 NMR邻小区测量定位原理

2.1.2 UTOA/UTDOA定位技术

上行链路到达时间(UTOA)定位方法是由基站测量移动终端信号到达的时间。该方法要求至少有三个基站参与测量,每个基站增加一个位置测量单元LMU,LMU测量终端发出的接入突发脉冲或常规突发脉冲的到达时刻。LMU可以和BTS结合在一起,也可分开放置。由于每个BTS的地理位置是已知的,因此可以利用球面三角算出移动终端的位置。TDOA 测量的是移动终端发射的信号到达不同BTS的传输时间差,而不是单纯的传输时间。

UTOA定位需要终端和参与定位的LMU之间精确同步,而TDOA通常只需参与定位的BTS间同步即可。另外,这两种定位还要求在所有基站上安装LMU,因此成本较高。

2.1.3 E-OTD定位技术

增强型观察时间差(Enhanced Observed Time Difference,E-OTD)只能用于

GSM/GPRS网络,使用这种技术需要在网络中的多个基站上放置位置测量单元(Location Measuremnet Unit,LMU)作为参考点。如图表3所示。每个参考点都有一个精确的定时源。E-OTD的运作方式是以移动终端测量来自至少3个LMU的信号,根据各LMU到达移动终端的时间差值所产生的交叉双曲线可以计算出移动台的位置。

图3 E-OTD系统原理

E-OTD方案可以提供比CellID高得多的定位精度——在50米到125米之间。但是它的定位响应速度较慢,往往需要约5秒的时间。另外,它需要对移动终端软件进行更新,这意味着现存的移动用户无法通过该技术获得基于位置的服务。

2.1.4智能天线AOA

基站通过阵列天线测出移动台到达无线电波信号的入射角,从而构成基站到移动台的径向连线,两条连线的交点即为待定位移动台的位置。这种方法不会产生二义性,因为两条直

线只能相交于一点。这种信号到达角(Angle of Arrival,AOA)定位方法需要在每个小区基站处放置4~12组天线阵列,这些天线一起工作,从而确定移动台发送信号相对于基站的角度。

AOA通常用来确定一个二维位置。移动终端发,BTS1收,测量可得一条BTS1到移动终端的连线;移动终端发,BTS2收,测量得到另一直线,两直线相交产生定位角。BTS1和BTS2坐标位置已知,以正北为参考方向,顺时针为0~360度,逆时针为-0~-360度,由此可获得以移动终端、BTS1和BTS2为三点的三角关系。AOA方法在障碍物较少的地区可以获得较高的定位精度,但在障碍物较多的环境中,由于无线传输存在多径效应,则误差增大。移动台距离基站较远时,定位角度的微小偏差会导致定位距离的较大误差。另外,AOA技术必需使用智能方向天线。

2.1.5信号衰减(Signal Attenuation)

这种定位技术利用移动终端靠近基站或远离基站时引起的信号衰减变化来估计移动终端的位置,又被称为场强定位技术。由于多数移动终端的天线是多向发送的,因此信号功率会向所有方向迅速消散。如果移动终端发出的信号功率已知,那么在另一点测量信号功率时,就可以利用一定的传播模型估计出移动终端与该点之间的距离。然而,测定传送功率会随着小区基站的扇形特性、天线倾斜以及无线系统的调整而不断变化。而且,信号同时受到其它因素(如穿越墙壁、植物、金属、玻璃、车辆等)的影响。最后,功率测量电路无法区分多个方向接收到的功率,例如直接到达的信号功率和反射到达的信号功率。因此,根据信号衰减进行定位被认为是最不可靠的方法。

图4 信号衰减定位中路径损耗观测值及其回归曲线与模型曲线对比关系

2.1.6 AGPS

A-GPS是网络辅助的GPS定位的简称,这种方法需要网络和移动台都能够接收GPS 信号。如图表5所示,A-GPS的基本原理是:网络向移动台提供辅助GPS信息,包括GPS 信号捕获和GPS卫星与接收机间站星伪距测量的辅助数据(如:GPS捕获辅助数据、GPS 定位辅助信息、GPS灵敏度辅助信息、GPS卫星工作状况等),以及移动台位置解算的辅助信息,如:GPS卫星星历、GPS导航电文、GPS卫星历书等,利用这些信息,移动台可以快速捕获卫星,并获取观测数据,继而将位置测量估计信息发送至网络侧定位服务器,由它最终计算出移动台所处位置。由于位置计算于网络侧完成,移动台实现GPS卫星信号捕获接收的复杂度大幅降低,并能够节省功耗。

图5 AGPS系统原理

在开阔环境中,如城郊或乡村,多径和遮挡是可以忽略的,A-GPS的定位精度能够达到10米左右甚至更优;若移动台处于城区环境,无遮挡并且多径效应影响较小,定位精度将在30~70米左右;若接收环境位于室内或其他多径和遮挡严重的区域,移动台难以捕获到足够的卫星信号,A-GPS无法完成捕获和定位,这是其最大的局限性。

与前CellID和E-OTD等定位技术相比,A-GPS定位方法的响应时间稍长,在冷启动情况下,A-GPS定位响应时间为10~30秒;正常工作状态下,响应时间为3~10秒左右。A-GPS的优点在于网络侧改动少,网络不需增加其他设备,投资较少,定位精度高(理论上可达5~10米)。缺点是移动台需相应软硬件支持,从而增加移动台的成本和功耗。

2.1.7基于数据融合的混合定位

移动通信中复杂的信道环境使得在诸多基于测量信号特征参量的无线定位方法中,仅靠一种基本定位算法很难取得最佳定位精度,而通过利用一种或几种不同定位算法对不同测量参数进行数据融合,可以进一步提高定位精度。具体讲是利用T(D)OA、AOA(可含GPS)

等多种特征参量测量值通过不同的定位算法对其进行求解得到位置估计,再根据不同的融合准则,利用各自的冗余信息,通过一定的规则进行筛选与融合,得到最终位置。

实现数据融合技术的关键是确定切实可行的准则和判决门限,在这方面需要结合课题的实际情况,在一定的实测数据基础上建立合理的实验模型,进行大量的计算机仿真。目前,综合或融合各种定位方法的测量数据,利用各种测量数据或冗余测量信息得到比任何单一方法好的定位精度,是目前蜂窝移动定位技术中比较好的折衷方案。

2.1.8模式匹配

AOA和TOA/TDOA定位技术在多径传播严重的环境下很难奏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美国Wireless Corp公司最早提出一项称为基于多径信号收集和模式匹配算法的“指纹”定位方案。它主要通过在基站设置无线照相系统来分析接收信号的多径模式,提取特征信息再和数据库中先验模式进行模式匹配,从而实现移动台定位。这种利用先验样本数据库辅助定位方案的测量数据参数可以是TOA/TDOA,也可以是RSSI。

2.2 无线局域网(WLAN)定位技术

无线局域网(WLAN)是指以无线信道作传输媒介的计算机局域网络,是计算机网络与无线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以无线多址信道作为传输媒介,提供传统有线局域网的功能,能够使用户真正实现随时、随地、随意的宽带网络接入。移动用户对信息的即时性和就地性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这就给基于WLAN系统的位置服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WLAN系统中定位技术主要有GPS卫星定位、基于RSSI或TOA/TDOA/AOA的三角定位、信号强度定位等。其中,信号强度定位技术主要包括信号强度指纹/信号强度建模定位等两类方法。

2.2.1基于时间/角度测量的定位

在WLAN低功率无线设备组成的高密度网中,由于各设备之间的同步很难实现,利用TDOA估计距离也很难实现。尽管可以通过测量TOA来估计距离,但是障碍密集地区如室内等环境中用户间距离较短,AP的覆盖范围往往不超过100米,无线电波的传输时延可以忽略不计,并存在较严重的衍射和绕射等非直线传播情况,而且同一用户信号的各条多径分量在时间上相当接近,需要对设备的分辨率进行改进以区分。所以,精确的TOA或者TDOA 估计,需要借助于更先进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来实现。另外,影响信号传播的障碍物很多,无线信号存在反射和散射。不同路径分量的幅度、相位、到达时间和入射角各不相同,使接

收的复合信号在幅度和相位上都产生了严重的失真,因此,AOA也不适于室内无线定位。

2.2.2基于信号强度的定位技术

基于无线局域网(WLAN)的定位技术借助笔记本电脑、手机、MP4、PDA等用户终端中WLAN协议的广泛集成与WLAN近乎泛在的网络覆盖能力得以快速发展和进步。WLAN中用户终端(主动或被动地)监听其接收范围内接入点/热点(AP)的信号,通过所接收到beacon frame中的SSID和MAC地址来辨识所有AP,并根据RSSI判别相应AP 的信号强度。表格2中是WLAN中用户终端扫描所返回的AP及其属性列表示例。WLAN 中研究和应用最为广泛的信号强度定位技术便是基于上述监听结果进行的。

表2 终端扫描所返回的AP及其属性列表示例

(1)信号强度指纹定位

WLAN中首个定位系统RADAR由微软研究院的Bahl等人于2000年设计提出,其使用的是信号强度指纹定位技术。指纹定位主要分为离线训练和在线定位两个阶段。离线阶段在目标区域内,WLAN终端在有限个样本点处从周围的AP采集信号,测量从邻近若干AP 接收的信号强度,并记录自身位置。同时,终端捕获观测AP MAC作为识别信息。然后将包含AP识别信息、AP信号强度和对应观测样本点位置等信息的先验数据保存,建立信号指纹数据库。为提供较准确和完整的指纹记录,离线指纹的收集需以足够密度覆盖整个物理空间。基于上述采集好的信号指纹数据,在实际定位阶段,定位终端扫描接收范围内的各个AP,并根据各AP的信号强度,在指纹数据库中找出与所观测AP信号强度最接近的一条指纹记录,并将此记录中的位置信息作为终端的位置。

图6 WLAN指纹定位技术原理

指纹定位技术可以分为确定性、不确定性(或随机性)方法。确定性方法直接求解两者间的欧氏距离,返回与观测值距离最小的一个样本点或K个样本点的综合结果。在不确定

性方法中,使用各种随机性方法来处理RSSI测量中的不确定性,继而获得终端位置的最大似然或最大后验概率或最小均方误差估计。表3是针对三张常见指纹算法(KNN,Histogram,Kernel)的各项误差统计分析数据对比关系。

表3 KNN/Histogram/Kernel算法误差统计分析

(2)信号强度建模定位

WLAN中另一种定位技术被称为信号强度建模定位。此类系统中记录了AP的精确位置,在计算用户位置时,较简单的方法是根据各可见AP信号强度的差异直接对各AP的位置进

行加权平均得到用户的粗略位置。较复杂的方法之一是:建立信号传播规律的确定性模型并根据信号强度的损耗来估计AP-用户间传播距离,继而确定用户位置。另一种方法是基于随机技术,根据信号关于距离的统计分布特性,得到对AP-用户间距离的一个概率估计。如前所述,信号强度建模定位至少需要预知AP的标识及其位置信息即建立AP数据库,省去了指纹采集工作。建立AP位置数据库的方法主要有:站址登记和路测。

信号强度建模方法存在不可忽视的缺陷,其相比指纹定位虽然步骤简捷,但其定位精度受到AP位置精度和路径传播损耗模型精度的影响。而且,此方法中忽视了AP天线的发射信号强度在各方向的分布并不均匀的实际情况,即AP天线周围不同方向的终端虽接收到AP的信号强度相同,但与AP的距离可能并不相同。上述这些因素(包括人体遮挡)都会对信号强度建模定位精度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图7是具有代表性的信号强度指纹定位技术(RADAR)、信号强度建模定位中确定性模型技术(Trilateration,Simplified path loss model)与随机模型技术(Proposed)的定位性能对比测试情况。由图中可见,RADAR指纹定位的平均性能相比模型定位而言更突出,但基于随机性传播模型的建模技术在经过与RADAR的整合后,整体性能实现显著的提升。

图7 WLAN信号强度指纹/模型定位性能对比关系

3移动通信网定位技术应用

无线定位技术为移动通信开辟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提供了更多的商机。无线网络运营商提供的位置服务可以包括从安全服务到付账、信息追踪、导航、数据/视频集成产品等方方

面面。目前,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已进入最后的开发阶段,蜂窝定位依靠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体系结构和传输的信息实体实现移动台的位置估计,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安全方面的紧急救援和求助

移动的不确定性给人们的安全带来了一定的威胁。随着活动范围的扩大,这种威胁也越来越大。因此,危险情况下的紧急求援就显得尤为重要。只要用户的手机支持移动定位业务,用户就可以拨打救援中心的电话,如中国的110、美国的911、日本的411电话。移动通信网络在将该紧急呼叫发送到救援中心的同时,会自动支持移动定位业务的网元,将该位置信息和用户的语音信息一并传送给救援中心。救援中心接到呼叫后,根据得到的位置信息,就能快速、高效地开展救援活动,大大提高成功率。按照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的要求,美国所有基于网络的定位业务在2002年10月1日前全部实现150m的精度。

3.2追踪方面的汽车导航、车辆追踪、舰队追踪

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里,交通阻塞的问题急待解决,对车辆导航、智能交通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为此发展出了智能交通系统ITS。而自动车辆定位系统AVLS是智能交通系统的核心,将实现动态交通流分配、定位导航、事故应急、安全防范、车辆追踪、车辆调度等功能。利用蜂窝定位系统实现的自动车辆定位系统将定位、通信、计算机信息处理与控制等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有利于多种信息的融合,并且在城市覆盖和灵活方便的漫游管理等方面具有优势。

3.3计费方面的基于位置和事件的计费系统

基于用户位置的灵活计费系统将是未来移动电话运营商拓展业务、吸引客户的重要手段。现在常用的收费标准有两种:一是按移动电话使用的频率收费;二是按移动电话使用的通信时段收费。随着移动电话定位业务的实现,又可以增加一种新型的收费方式,即按移动电话

的使用位置收费。用户在家里或办公室使用移动电话,因为移动性低,收取的费用就低;在所属城市或某一固定区域内移动通话,收费将接近于现行标准;而进行大范围漫游时,将要支付较高的费用。

3.4网络性能方面的移动性管理及系统优化设计

对于通信网本身来说,移动台位置信息也是非常重要的。通信网的移动性管理一直是网络的难点问题,主要原因是移动台位置的不确定性。如果网络知道移动台的精确位置,进行移动性管理就变得相对简单了,同时也有助于对移动台进行有效的信道分配,实现网络资源动态、智能分配,使无线资源的利用率更高。

3.5其他方面,如移动黄页查询、防止手机盗打

移动互联网技术与移动定位业务相结合,可以轻而易举地实现移动黄页查询。移动网络首先定位出用户所处的位置,然后再根据互联网提供的信息选出用户所在地的相关信息,供用户查询。移动电话定位业务的开展,对制止移动电话的盗打非常有利。电信运营部门在发现盗打号码后,可以不必禁止移动电话的使用,而利用无线网络自动记录盗打的准确时间和地点,从而为司法部门执法提供最有力的证据。

4 结语

移动定位技术在近几年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各种技术的混合研究和应用,我们可以扬长避短,加速技术突破的进程。但就其商业应用的开发来说,目前不过是刚刚起步,除了某些特定的跟踪或监测用途,作为民用的巨大商业潜力尚待进一步的开发,在未来的手机业务中,位置业务服务很可能带来巨大的商机,并给人们带来极大的便利。

基于蜂窝网络特别是基于CDMA网络的移动定位技术是一项复杂的技术,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从对移动台定位的精度要求来看,由于受多径、多址干扰,特别是NLOS传播的影响,使各种信号特征测量值总是存在一定的偏差,从而使各种适用于特征测量值误差服从零均值高斯分布的定位算法,如最小均方三角定位算法的性能显著下降,无法取得对移动台位置的最大似然估计,使得对移动台的估计位置出现较大的偏差。在一般的市区环境下,以GPS为代表的卫星定位技术,由于其基于高频伪随机码的精确站星伪距测量而获得较高

的定位性能,但另一方面,其巨大的下载量使得首次锁定时间过长。AGPS虽然可以大幅提高首次定位的速度,但仍无法彻底解决卫星信号条件较差环境下定位性能低下的问题。因此,AGPS、基于Cell定位等技术的结合互补是蜂窝网络定位更为可行而且高效的选择。

WLAN的部署为蜂窝网络中AGPS、Cell等定位技术提供了有力的补充。由于特征测量方法面临与蜂窝网络中相同甚至更为严重的误差影响,WLAN定位研究应用的重点是基于信号强度的方向。其中,指纹定位相比传播模型定位具有更高的实用性和更广的适用范围。

在无线网络定位中,每种系统和算法都有各自特点和适用范围,没有哪种是绝对最优的。近来算法研究的重点逐渐有多元互补的趋势。在不同理论、策略、网络拓扑、应用领域等方面分别具有优势的方法之间相互配合、采长补短是今后无线网络定位技术的一种发展方向。致谢

历时将近两个月的时间终于将这篇论文写完,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障碍,都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度过了。尤其要强烈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老师,他对我进行了无私的指导和帮助,不厌其烦的帮助进行论文的修改和改进。另外,在校图书馆查找资料的时候,图书馆的老师也给我提供了很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在此向帮助和指导过我的各位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本文引用了多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我了很多素材,还在论文的撰写和排版过程中提供热情的帮助。由于我的能力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和指正!

参考文献

[1] 吴静. 3G定位业务的网络结构分析. 移动通信, 5:54, 2006

[2] 黎海涛,张平. 无线定位技术. 无线通信技术, 4:5, 2001

[3] 林智,于蓉蓉,谈星东. 手机导航业务总体技术要求, 3 2007

[4] 于蓉蓉、彭华、唐剑峰. 手机地图业务总体技术要求, 7 2006

[5] 孙巍,王行刚. 移动定位技术综述. 电子技术应用, 29(6):6–9, 2003

[6] 孙国林. 无线移动网络辅助定位算法研究. PhD thesis, 电子科技大学, 成都, Dec. 2005

[7] 陶鸿,王晓斌. 利用无线通信网络本身资源实现GSM粗定位.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16:83, 2006

[8] 孙国林,郭伟. 基于数据融合的蜂窝无线定位算法研究. 通信学报, 24(1):137–142, 2003

[9] 翟明明. 移动定位服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信息通信技术, 24(2):27-32, 2009

[10] K. Borre, D. M. Akos, N. Bertelsen, P. Rinder, and S. H. Jensen. A Software-Defined GPS and Galileo Receiver. BirkHauser, 2007

[11] GuoChang Xu. Multi-Functional GPS/(Galileo) Software User Manual. GFZ, 2004

移动通信无线定位技术研究

移动通信无线定位技术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大,移动智能终端已非常普及,有着极高的商业价值,成为运营商们的经营重点。而在移动通信发展过程中,无线定位技术的应用与其有着紧密联系,对于通信行业影响重大,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为了让无线定位技术的应用更加便捷、精确、智能、广泛与有效,笔者对无线定位技术应用展开具体分析。 关键词:移动通信;无线定位技术;智能交通系统 随着经济与科技发展水平的日益提升,我国移动通信技术高速发展,内部竞争愈发激烈,移动智能终端逐渐实现普及应用。在新的通信行业背景下,定位服务和无线定位技术为相互发展与促进的作用,在移动通信中正逐渐发展并日趋完善。移动通信领域具有较高商业价值的增值服务,为进一步提升定位服务水平,寻求新的利润点,应加强对移动通信无线定位技术的研究和探索,需要加大对移动通信无线定位技术的研究力度,为移动通信的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 1无线定位技术概述 无线定位技术主要是通过无线通信技术接收无线电波,接收了幅度、相位和传输时间等参数以后,再通过相应算法计算无线电波包含的相位、传输时间等信息,这样就能成功实现定位,通过对目标的精准定位找到物体的位置。测量方法可以直接决定无线定位技术的精度,其定位的准确性与具体的测量方法有着直接关系,因此,测量方法也属于移动通信的一种技术手段,是无线定位技术在移动通信中运用的关键。无线测量方法在不断改进,定位方法得到完善与多样化发展,而且技术也越来越先进,其定位技术水平有效提升,精准度也不断提高,对于我国通信行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这给移动位置业务发展创造了新的经济价值空间。当前的移动通信无线定位技术形式多变,形式呈现多样化特征,如AOA 定位、TOA定位和TDOA定位等形式,而且每一种形式都有不同的效果,在不同领域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对于提升人们生活质量和企业经济效益也有重要作用。 2无线定位技术的分类 2.1场强定位法。场强地位,就是通过检测接受信号的场强值进行定位的方式,也就是利用场强值和信道衰落模型列出方程,准确估算出信号收发距离,然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教学大纲

《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 ( 32学时) 二、先修课程:通信原理、通信网基础 三、适用专业:通信工程专业 四、课程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通信工程本科专业课。移动通信是当今通信领域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和最前沿的通信技术。移动通信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与其他任何人进行任何方式的通信。移动通信技术包括了组网技术、多址技术、语音编码技术、抗干扰抗衰落技术、调制解调技术、交换技术以及各种接口协议和网管等等多方面的技术。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移动通信系统汇集了当今通信领域内各种先进的技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理论,了解和掌握移动通信的发展、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移动通信的信道、移动通信系统的调制和抗干扰技术、语音编码技术、移动通信中的多址接入、移动通信网以及GSM系统、CDMA系统和3G技术以及未来无线通信的发展等。 五、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理解和掌握无线信道和传播、传播损耗模型; 2.掌握移动通信中的信源编码的基本概念和调制解调技术; 3.理解和掌握移动通信中的各种抗衰落抗干扰技术; 4.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组网技术; 5.掌握GSM移动通信系统、理解GPRS系统的基本原理以及EDGE的基本原理; 6.掌握基于CDMA20001X系统、WCDMA系统和TD-SCDMA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7.了解未来移动通信的发展。 六、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不含实验) 第一章概述 1学时 第二章移动通信电波传播环境与传播预测模型 4学时内容: ●无线传播的特点以及对无线通信的影响; ●无线信道的特性,研究方法 ●无线信道的分析基础(分布,特性参数等) ●简单介绍建模技术和仿真技术基础 ●介绍常见的几种传播预测模型 ●说明应用范围和应用方法

移动通信现状及技术发展展望

移动通信现状及技术发展展望

移动通信现状及技术发展展望 信息来源:中 国电信业分类:电信通 信 发布时间:2005 年12月8日 目前世界电信业的技术发展进 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出现融合、调整、变革的新趋势。尤其是3G、NGN和宽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经成为今后一段时期的全球发展热点。 可以预见,“十一五”期间,我国电信市场规模还将继续稳步扩大,人们对通信的依赖和需求程度也将不断提高。国民经济的稳步持续发展、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用户消费能力的提高,都将进一步刺激电信市场需求的增长。那么,各项通信技术在未来的五年里将会出现怎样的 发展态势?《中国电信业》杂志发表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真才基的署名文章,对“十一五”期间电信技术的发展走向进行全面 深入的分析和预测。真才基全球移动通信发展回顾全球移动通信发展虽然只有短短20年的时间,但它已经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奇迹,截至2005年6月份全球移动用户已经达到19亿。目前,在移动通信领域有一些

趋势已经发生或者是正在发生,总结起来有以下的几个趋势和特点:1、移动通信在通信市场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加强移动话音业务超过固定,差距逐步拉大,异质竞争明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从用户数看,2002年底,全球移动用户数已经超过了固定用户数(中国则是2003年进入这个拐点)。截至2004年5月,近100个国家的移动用户数已经超过固定用户数,这一趋势仍在继续。移动超过固定,实质上反映了人类对移动性和个性化的需求在急剧上升。未来,移动通信将成为人们最主要的通信方式。从收入看,全球移动电话收入已经接近固定电话收入,有可能在2004年或者2005年超过固定电话收入。移动电话的资费与固定电话资费越来越靠近,同时移动通信的“个人化”,使得移动话音对固定话音的分流作用更加凸现。 2、GSM体系依旧占据主导地位近3年来全球GSM的主流地位愈加凸显出来,与CDMA相比,市场优势更加明显。截至2004年年底,全球GSM /WCDMA体系的占75.14%,而CDMA体系在全球移动市场的份额为13.91%,因此GSM/WCDMA用户

浅析我国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与趋势(1).

浅析我国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与趋 势 (1) 由于无线通信网络存在的带宽需求和移动网络带宽不足的矛盾,用户地域分布和对应用需求不平衡的矛盾以及不同技术优势和不足共存的矛盾,因此,决定了发展无线通信网络需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手段,从全局和长远的眼光出发,采取一体化的思路规划和建设网络。发挥不同技术的个性,综合布局,解决不同区域、不同用户群对带宽及业务的不同需求,达成无线通信网络的整体优势和综合能力。对此,我国政府管理部门也应该积极为运营商配备充足的频谱资源,为其综合规划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本文从市场分析的角度阐述了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并展望了我国无线通信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无线通信技术发展现状趋势 0 引言 当今,全球无线通信产业的两个突出特点体现在:一是公众移动通信保持增长态势,一些国家和地区增势强劲,但存在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二是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热点不断,研究和应用十分活跃。 1 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 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化,人们通信息化开创新的工作方式、管理方式、商贸方式、金融方式、思想交流方式、文化教育方式、医疗保健方式以及消费与生活方式。无线通信也从固定方式发展为移动方式,移动通信发展至今大约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年代初至50年代初,主用于舰船及军有,采用短波频及电子管技术,至该阶段末期才出现150MHZ VHF单工汽车公用移动电话系统MTS。 第二阶段为50年代到60年代,此时频段扩展至UHF450MHZ,器件技术已向半导体过渡,大都为移动环境中的专用系统,并解决了移动电话与公用电话网的接续问题。 第三阶段为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频段扩展至800MHZ,美国Bell研究所提出了蜂窝系统概念并于70年代末进行了AMPS试验。 第四阶段为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为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兴起与大发展阶段,并逐步向个人通信业务方向迈进;此时出现了D-AMPS、TACS、ETACS、GSM/DCS、cdmaOne、PDC、PHS、DECT、PACS、PCS等各类系统与业务运行。 第五阶段为90年代中至今,随着数据通信与多媒体业务需求的发展,适应移动数据、移动计算及移动多媒体运作需的第三代移动通信开始兴起,其全球标准化及相应融合工作与样机研制和现场试验工作在快速推进,包括从第二代至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平滑过渡问题在内。 2 无线通信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 首先,无线通信领域各种技术的互补性日趋鲜明。这主表现在

移动通信网定位技术发展及应用

移动通信网定位技术发展及应用

目录 1 移动通信网定位技术综述 (1) 1.1定位基本概念 (1) 1.1.1物理位置和抽象位置 (1) 1.1.2定位性能指标 (2) 1.2定位技术分类 (2) 1.2.1基于三角/双曲线关系的定位技术 (2) 1.2.2基于场景(信号指纹)分析的定位技术 (3) 1.2.3基于临近关系的定位技术 (3) 1.3定位策略 (3) 2 移动通信网定位技术发展研究 (4) 2.1蜂窝网络定位技术 (4) 2.1.1 Cell ID定位技术 (5) 2.1.2 UTOA/UTDOA定位技术 (7) 2.1.3 E-OTD定位技术 (7) 2.1.4智能天线AOA (7) 2.1.5信号衰减(Signal Attenuation) (8) 2.1.6 AGPS (9) 2.1.7基于数据融合的混合定位 (9) 2.1.8模式匹配 (10) 2.2 无线局域网(WLAN)定位技术 (10) 2.2.1基于时间/角度测量的定位 (10) 2.2.2基于信号强度的定位技术 (11) 3移动通信网定位技术应用 (14) 3.1 安全方面的紧急救援和求助 (14) 3.2追踪方面的汽车导航、车辆追踪、舰队追踪 (14) 3.3计费方面的基于位置和事件的计费系统 (14) 1

3.4网络性能方面的移动性管理及系统优化设计 (15) 3.5其他方面,如移动黄页查询、防止手机盗打 (15) 4 结语 (15) 致谢 (16) 参考文献 (17)

0引言 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是移动互联网中的关键信息之一,利用移动定位信息开展的服务将是移动互联网上的一种特色服务。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数据处理能力的提高,基于位置的服务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移动互联网业务之一,无论在室内还是室外环境下,快速准确地获得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和提供位置服务的需求变得日益迫切。在通信和定位两大系统正在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背景下,利用无线通信和参数测量来确定移动终端位置,而定位信息又可以用来支持位置业务和优化网络管理,提高位置服务质量和网络性能。所以,在各种不同的无线网络中快速、准确、健壮地获取移动位置信息的定位技术及其定位系统已经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 1 移动通信网定位技术综述 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于1996年下达指示要求移动运营商为移动电话用户提供 E-911(紧急救援)服务,这就要求对所有移动电话用户实现定位功能,同时,FCC又于1999年对定位精度做出新的要求。FCC的这些举措大大促进了关于定位技术及其服务业务研究的发展,很多国家开始致力于研究商用定位技术并推出了各具特色的商用定位服务。近几年,全球移动用户的数量迅猛发展,为商用位置服务提供了极其诱人的市场前景。相关的位置服务业务可包括:紧急求救电话服务、物流管理、商业求助电话服务、个人问询服务、车辆导航服务、特定跟踪服务等等。 移动定位涉及移动无线通信、数学、地理信息和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某些有关移动定位的基本概念比较容易混淆,因此有必要首先澄清一些基本概念。 1.1定位基本概念 1.1.1物理位置和抽象位置 定位系统提供的位置信息可以分为两类:物理意义上的位置信息和抽象意义上的位置信息。所谓物理意义上的位置信息,就是指被定位物体具体的物理或数学层面上的位置数据。例如,GPS可以测得一幢建筑物位于北纬,东经,海拔50米处。相对而言,抽象的位置信息可以表达为:这栋建筑物位于公园的树林中或校园的主教学楼附近等。从应用程序的角度 1

无线通信的发展历程

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现代无线通信系统中最重要的两项基础是多址接入(Multiple Access)和双工(Multiplexing)。从1G到4G的无线通信系统演进史基本上就是在这两项技术上进行不断改进。 多址接入技术为不同的用户同时接入无线通信网提供了可能性。给出了三种最典型的多址接入技术:FDMA、TDMA和CDMA的比较。 双工技术为用户同时接收和发送数据提供了可能性。两种最典型的双工技术:FDD模式和TDD模式。 中国无线通信科技发展史和未来走向范文 当今,全球无线通信产业的两个突出特点体现在:一是公众移动通信保持增长态势,一些国家和地区增势强劲,但存在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二是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热点不断,研究和应用十分活跃。 1 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 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化,人们要通信息化开创新的工作方式、管理方式、商贸方式、金融方式、思想交流方式、文化教育方式、医疗保健方式以及消费与生活方式。无线通信也从固定方式发展为移动方式,移动通信发展至今大约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年代初至50年代初,主要用于舰船及军有,采用短

波频及电子管技术,至该阶段末期才出现150MHZ VHF单工汽车公用移动电话系统MTS。 第二阶段为50年代到60年代,此时频段扩展至UHF450MHZ,器件技术已向半导体过渡,大都为移动环境中的专用系统,并解决了移动电话与公用电话网的接续问题。 第三阶段为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频段扩展至800MHZ,美国Bell研究所提出了蜂窝系统概念并于70年代末进行了AMPS试验。 第四阶段为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为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兴起与大发展阶段,并逐步向个人通信业务方向迈进;此时出现了D-AMPS、TACS、ETACS、GSM/DCS、cdmaOne、PDC、PHS、DECT、PACS、PCS等各类系统与业务运行。 第五阶段为90年代中至今,随着数据通信与多媒体业务需求的发展,适应移动数据、移动计算及移动多媒体运作需要的第三代移动通信开始兴起,其全球标准化及相应融合工作与样机研制和现场试验工作在快速推进,包括从第二代至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平滑过渡问题在内。 2 第一代无线通信系统 采用频分多址(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技术组建的模拟蜂窝网也被称为第一代(First Generation,下称1G)无线通信系统。这些系统中,话务是主要的通信方式。由于采用模拟调制,这些

吉大19春学期《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在线作业一

(单选题)1: W-CDMA系统采用的多址方式为()。 A: FDMA B: CDMA C: TDMA D: FDMA/ CDMA 正确答案: (单选题)2: GSM1800收发频率间隔为()。 A: 95MHz B: 45MHz C: 35MHz D: 25MHz 正确答案: (单选题)3: 跳频能有效地改善以下()现象。 A: 远近效应 B: 阴影效应 C: 多经效应 D: 码间干扰 正确答案: (单选题)4: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中国的移动国家代码为( )。A: 86 B: 086 C: 460 D: 0086 正确答案: (单选题)5: GPRS系统可以提供高达()的理论数据传输速率。A: 14.4Kb/s B: 115.2Kb/s C: 171.2Kb/s D: 384Kb/s 正确答案: (单选题)6: N-CDMA系统采用的多址方式为( )。 A: FDMA B: CDMA C: TDMA D: FDMA/CDMA 正确答案: (单选题)7: 数字移动通信网的优点是()。 A: 频率利用率低

B: 不能与ISDN兼容 C: 抗干扰能力强 D: 话音质量差 正确答案: (单选题)8: GSM900收发频率间隔为()。 A: 25MHz B: 35MHz C: 45MHz D: 75MHz 正确答案: (单选题)9: 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 GSM手机比CDMA手机最低发射功率小 B: 光纤通信使用的光波工作波段是毫米波 C: WCDMA是在GSM网络基础上发展演进的 D: 在通信系统中,电缆比光缆的传输质量好 正确答案: (单选题)10: 开环功率控制的精度()闭环功率控制的精度。 A: 大于 B: 小于 C: 接近 D: 不好说 正确答案: (多选题)11: 相比目前的定向天线而言,智能天线具有以下()优点。A: 降低用户间干扰 B: 增强覆盖 C: 实现结构简单 D: 提高系统容量 正确答案: (多选题)12: GSM支持的基本业务又分为()。 A: 补充业务 B: 电信业务 C: 承载业务 D: 附属业务 正确答案: (多选题)13: 常用的多址技术包括()。 A: 频分多址(FDMA) B: 时分多址(TDMA) C: 码分多址(CDMA)

移动通信技术1G~4G发展史

第1章移动通信现状问题与基本解决方法 1.1移动通信1G—4G简述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1897年是人类移动通信的元年。这一年意大利人.马可尼在相距18海里的固定站与拖船之间完成了一项无线电通信实验,实现了在英吉利海峡行驶的船只之间保持持续的通信,从而标志着移动通信的诞生,也由此揭开了世界移动通信辉煌发展的序幕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现代意义上的移动通信系统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距今已有90余年的历史。本文主要简述移动通信技术从1G到4G的发展。移动通信大发展的原因,除了用户需求的迅猛增加这一主要推动力外,还有技术进展所提供的条件,如微电子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小区制的形成、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通信调制编码技术的发展等。1.1.1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1G) 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是第一代蜂窝网络移动通信系统发展阶段。第一代蜂窝网络移动通信系统(1G)是基于模拟传输的,其特点是业务量小、质量差、交全性差、没有加密和速度低。1G主要基于蜂窝结构组网,直接使用模拟语音调制技术,传输速率约s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978年底,美国贝尔实验室成功研制了先进移动电话系统(Advanced Mobile Phone System, AMPS),建成了蜂窝状移动通信网,这是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具有随时随地通信的大容量的蜂窝状移动通信系统。蜂窝状移动通信系统是基于带宽或干扰受限,它通过小区分裂,有效地控制干扰,在相隔一定距离的基站,重复使用相同的频率,从而实现频率复用,大大提高了频谱的利用率,有效地提高了系统的容量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 作者:柴远波, 戚建平, CHAI Yuan-bo, QI Jian-ping 作者单位: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刊名: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 年,卷(期):2009,28(6) 参考文献(10条) 1.BRUNNER M RFC3726,Requirements for signaling protocols 2009 2.YEUNG C K A;LOVE D J On the performance of random vector quantization limited feedback beamforming in a MISO system 2007(02) 3.CHEN Y F;BEAULIEU N C Interference analysis of UWB system for IEEE channel models using first-and second-order moments 2009(03) 4.BEAULIEU N C;SHAO H;FIORINA J P-order metric UWB receiver structures with superior performance 2008(10) 5.FRANK H P Cognitive wireless networks 2007 6.PARKVALL S;ENGLUND E;LUNDEVALL M Evolving 3G mobile systems:Broadband and broadcast services in WCDMA 2006(02) 7.柴远波;郭云飞3G高速数据无线传输技术 2009 8.TEERAPABKAJORNDET W An analytical model for probabilistic rate control on a reverse link in CDMA2000-1x-EV-DO systems 2006 9.3GPP2.CDMA2000 high rate packet data air interface specification (cs0024-A Version 2.0) 2009 10.DAHLMAN E;EKSTRM H;FURUSKR A The 3G long-term evolution-radio interface concepts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2006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f212614915.html,/Periodical_sdkjdxxb200906011.aspx

移动通信技术参考答案

移动通信技术参考答案 第一章 思考题与练习题 1-1 什么是移动通信?移动通信有那些特点? 答:移动通信是指通信的双方,或至少一方,能够在移动状态下进行信息传输和交换的一种通信方式。移动通信的特点是通信双方不受时间及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进行有效、可靠、安全的通信。频率 1-2 移动通信系统发展到目前经历了几个阶段?各阶段有什么特点? 答:移动通信系统发展到目前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为公用汽车电话、第一代通信技术(1G)、第二代通信技术(2G)、第三代通信技术(3G)。特点分别为,公用汽车电话的特点是应用范围小、频率较低、语音质量较差、自动化程度低。第一代通信技术(1G)的特点是该系统采用模拟技术及频分多址技术、频谱利用率低、系统容量小抗干扰能力差、保密性差:制式不统一、互不兼容、难与ISDN兼容、业务种类单一、移动终端复杂、费用较贵。第二代通信技术(2G),采用数字调制技术和时分多址(TDMA)、码分多址技术(CDMA)等技术、多种制式并存、通信标准不统一、无法实现全球漫游、系统带宽有限、数据业务单一、无法实现高速率业务。第三代通信技术(3G)的特点是能提供多种多媒体业务、能适应多种环境、能实现全球漫游、有足够的系统容量等。 1-3 试述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答:未来移动通信将呈多网络日趋融合、多种接入技术综合应用、新业务不断推出的发展趋势。移动通信的发展方向是功能一体化的通信服务、方便快捷的移动接入、形式多样的终端设备、自治管理的网络结构。 1-4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如何?试述各部分的作用。 答: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主要包括无线收发信机、交换控制设备和移动终端设备。无线收发信机的作用是负责管理网络资源,实现固定网与移动用户之间的连接,传输系统信号和用户信息。交换控制设备的作用是实现用户之间的数据信息交换。移动台的作用是实现移动通信的终端设备。 1-5 常见的移动通信系统有那些?各有何特点? 答:常见的移动通信系统有:1、蜂窝移动通信系统2、无线寻呼系统3、无绳电话系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是越区交换、自动和人工漫游、计费及业务统计功能。无线寻呼系统的特点是即可公用也可专用。无绳电话系统的特点是携带使用方便。 1-6 集群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有那些? 答:集群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有移动台、基站、调度台以及控制中心组成。 1-7 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及相互间的区别有那些? 答: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有单工制、半双工制、双工制。单工制的优点主要有:1、系统组网方便2、由于收发信机的交替工作,所以不会造成收发之间的反馈3、发信机工作时间相对可缩短,耗电小,设备简单,造价便宜。单工制的的缺点是:1、当收发使用同一频率时,临近电台的工作会造成强干扰2、操作不方便,双方需要轮流通信,会造成通话人为的断断续续3、同频基站间的干扰较大。半双工制的优点主要有:1、设备简单、省电、成本低、维护方便,临近电台干扰小2、收发采用异频,收发频率各占一段,有利于频率协调和配置3、有利于移动台的紧急呼叫。半双工制的缺点是移动台需按键讲话,松键收话。使用不方便,讲话时不能收话,故有丢失信息的可能。双工制的优点有:1、频谱灵活性高2、

移动通信发展史概述

● ●移动通信发展史概述 ●2013年12月4日工信部宣布向三大运营商发放4G牌照,根据工信部的公告,我国发放4G牌照,三家运营商将同步获得首批4G 牌照,为TD-LTE制式。对于为何向三家运营企业只发放TD-LTE牌照,工信部发布了相关解读,并称“工信部收到三家运营企业申请TD-LTE牌照的相关材料,并且三家运营企业均已开展TD-LTE规模网络试验,TD-LTE技术完善和产业发展的成熟程度已具备规模商用的条件”。 ●这样的解释只是解释了为什么发TD-LTE牌照,而没有解释为什么不发FD-LTE牌照。按照上述解释,我们完全可以这样套读“工 信部收到两家运营企业申请FD-LTE牌照的相关材料,并且国外运营企业均已开展FD-LTE规模网络运行,FD-LTE技术完善和产业发展的成熟程度已具备规模商用的条件”。 ●实际上,FD-LTE和TD-LTE技术都趋于完善,产业发展的成熟程度也已具备规模商用的条件。但为什么只是中国移动一家作好了规 模商用的准备,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均未准备就绪呢?这就必需从LTE的前世到今身详细说起。 ●从标准的角度来看,到目前为止,移动通信已经发展了3代。 ●一、1G移动通信标准 ●第一代是模拟蜂窝移动通信网,时间是本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中期。 ●1978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制成功先进移动电话系统(AMPS),建成了蜂窝状移动通信系统。而其它工业化国家也相继开发出蜂窝 式移动通信网。这一阶段相对于以前的移动通信系统,最重要的突破是贝尔实验室在七十年代提出的蜂窝网的概念。蜂窝网,即小区制,由于实现了频率复用,大大提高了系统容量。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典型代表是美国的AMPS系统和后来的改进型系统TACS,以及NMT和NTT等。AMPS(先进的移动电话系统) 使用模拟蜂窝传输的800MHz频带,在北美,南美和部分环太平洋国家广泛使用;TACS(总接入通信系统)使用900MHz频带,分ETACS(欧洲)和NTACS(日本)两种版本,英国,日本和部分亚洲国家广泛使用此标准。 ●1987年11月18日,第一个模拟蜂窝移动电话系统在广东省建成并投入商用。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特点是采用频分复用,语音信号为模拟调制,每隔30KHz/25KHz一个模拟用户信道。第一代系统在商 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其弊端也日渐显露出来: ●(1)频谱利用率低 ●(2)业务种类有限 ●(3)无高速数据业务 ●(4)保密性差,易被窃听和盗号 ●(5)设备成本高 ●(6)体积大,重量大。 ●第一代移动通信最大特点是语音终端移动化。 ●二、2G移动通信标准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是为了解决模拟系统中存在的这些根本性技术缺陷,通过数字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起来的,以GSM和IS-95为 代表,时间是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欧洲首先推出了泛欧数字移动通信网(GSM)的体系。随后,美国和日本也制订了各自的数字移动通信体制。数字移动通网相对于模拟移动通信,提高了频谱利用率,支持多种业务服务,并与ISDN等兼容。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以传输话音和低速数据业务为目的,因此又称为窄带数字通信系统。第二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典型代表是美国的DAMPS系统,IS-95和欧洲的GSM系统。 ●(1)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发源于欧洲,它是作为全球数字蜂窝通信的DMA标准而设计的,支持64Kbps的数据速率,可与ISDN 互连。GSM使用900MHz频带,使用1800MHz频带的称为DCS1800。GSM采用FDD双工方式和TDMA多址方式,每载频支持8个信道,信号带宽200KHz。GSM标准体制较为完善,技术相对成熟,不足之处是相对于模拟系统容量增加不多,仅仅为模拟系统的两倍左右,无法和模拟系统兼容。 ●(2)DAMPS(先进的数字移动电话系统)也称IS-54(北美数字蜂窝),使用800MHz频带,是两种北美数字蜂窝标准中推出较早的 一种,指定使用TDMA多址方式。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考点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 第1章概论 1.(了解)4G网络应该是一个无缝连接的网络,也就是说各种无线和有线网络都能以IP协议为基础连接到IP核心网。当然为了与传统的网络互连则需要用网关建立网络的互联,所以将来的4G网络将是一个复杂的多协议的网络。 2.所谓移动通信,是指通信双方或至少有一方处于运动中进行信息交换的通信方式。 移动通信系统包括无绳电话、无线寻呼、陆地蜂窝移动通信、卫星移动通信等。无线通信是移动通信的基础。 3.移动通信主要的干扰有:互调干扰、邻道干扰、同频干扰。(以下为了解) 1)互调干扰。指两个或多个信号作用在通信设备的非线性器件上,产生与有用信号频率相近的组合频率,从而对通信系统构成干扰。 2)邻道干扰。指相邻或邻近的信道(或频道)之间的干扰,是由于一个强信号串扰弱信号而造成的干扰。 3)同频干扰。指相同载频电台之间的干扰。 4.按照通话的状态和频率的使用方法,可以将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分成:单工通信、双工通信、半双工通信。 第2章移动通信电波传播与传播预测模型 1.移动通信的信道是基站天线、移动用户天线和两副天线之间的传播路径。 对移动无线电波传播特性的研究就是对移动信道特性的研究。 移动信道的基本特性是衰落特性。 2.阴影衰落:由于传播环境中的地形起伏、建筑物及其他障碍物对电磁波的遮蔽所引起的衰落。 多径衰落:无线电波呢在传播路径上受到周围环境中地形地物的作用而产生的反射、绕射和散射,使其到达接收机时是从多条路径传来的多个信号的叠加,这种多径传播多引起的信号在接收端幅度、相位和到达时间的随机变化将导致严重的衰落。 无线信道分为大尺度传播模型和小尺度传播模型。大尺度模型主要是用于描述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的长距离(几百或几千米)上信号强度的变化。小尺度衰落模型用于描述短距离(几个波长)或短时间(秒级)内信号强度的快速变化。 3.在自由空间中,设发射点处地发射功率为P t,以球面波辐射;设接收的功率为P r,则 P r=(A r/4πd2)P t G t 式中,A r=λ2G r/4π,λ为工作波长,G t、G r分别表示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增益,d为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间的距离。 4.极化是指电磁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其电场矢量的方向和幅度随时间变化的状态。 电磁波的极化可分为线极化、圆极化和椭圆极化。 线极化存在两种特殊的情况:电场方向平行于地面的水平极化和垂直于地面的垂直极化。在移动通信中常用垂直极化天线。 5.极化失配:接收天线的极化方式只有同被接收的电磁波的极化形式一致时,才能有效地接收到信号,否则将使接收信号质量变坏,甚至完全收不到信号。 6.阴影衰落又称慢衰落,其特点是衰落与无线电传播地形和地理的分布、高度有关。 7.多径衰落属于小尺度衰落,其基本特性表现在信号的幅度衰落和时延扩展。 8.多普勒频移:f d=(v/λ)cosα,式中v为移动速度;λ为波长;α为入射波与移动台方向之间的夹角;v/λ=f m为最大多普勒频移。

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趋势研究论文

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趋势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详细论述了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六大最新发展趋势:网络业务的数据化、分组化,网络技术的宽带化,网络技术的智能化,更高的频段,更有效利用频率,网络趋于融合、走向统一。了解、掌握这些趋势对移动通信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移动通信Internet无线数据IMT-2000智能网网络融合 1前言 移动通信业务之所以发展迅猛主要是其满足了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与任何个人进行通信的愿望。移动通信是实现未来理想的个人通信服务的必由之路。在信息支撑技术、市场竞争和需求的共同作用下,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呈现出以下几大趋势:网络业务数据化、分组化,网络技术宽带化,网络技术智能化,更高的频段,更有效利用频率,各种网络趋于融合。了解、掌握这些趋势对移动通信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网络业务数据化、分组化 2.1无线数据——生机无限当前移动数据通信发展迅速,被认为是移动通信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近年来出现的移动数据通信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电路交换型的移动数据业务,如TACS、AMPS和GSM中的承载数据业务以及GSM系统的HSCSD;另外一种是分组交换型的移动数据业务,如摩托罗拉的DataTAC、爱立信的Mobitex和GSM系统的GPRS。 目前,无线数据业务只占GSM网络全部业务量中的很小一部分,但是在未来的两年中这种状况将开始扭转,并大大改变。1999年以后,随着HSCSD、GPRS 等新的高速数据解决方案显露峥嵘,并成为数据应用的新焦点,无线数据将成为运营商经营计划中越来越重要的部分,它预示着未来大量的商业机遇。 (1)应用驱动市场 无线数据业务的主要驱动力在于用户的应用。话音是单一的、易于被大众所接受的业务,然而无线数据则不同,无线数据最初的应用重点放在运输管理这样的专业市场。近期无线数据业务的目标市场是销售人员或现场工程师这样的用户群。从这些先发目标的应用中积累无线数据的经验,并从中受益。

LTE定位技术

摘要:这篇文章首先从现有市场和未来应用两方面,提出了LTE终端无线定位技术的研究背景和应用意义;比较了现有的各种无线定位系统及它们所采用的定位技术;概况了LTE系统所具有的特点;然后分析了LTE 标准定位协议(LPP)所提出的解决方案和处理流程;最后阐述了LTE 终端无线定位技术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关键词:LTE系统无线定位定位方法 由于无线信道所具有的不确定性,使得无线信号在传送过程中会受到噪声干扰、路径损耗、多径衰落和阴影衰落等因素影响,这些干扰将进一步导致无线信号的功率衰减和时延扩展,造成无线定位系统很难达到较高的定位精度。尽管在该领域的研究工作困难重重,但是该项技术应用前景广泛,研究它仍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首先,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已经进入商用阶段,“演进型3G”(E3G)技术成为通信行业的关注焦点,其中,以OFDM 为核心的长期演进(LTE)技术已经成为研究领域的热点。最近十年,移动通信业一直保持稳步快速的增长,随着技术的继续发展,3G 移动通信产品终将全面占据市场,LTE 技术在3G 时代必然得到大量应用。其中,位置服务作为增值业务之一,也将继续创造价值,除了车辆导航,目标跟踪等传统业务,交互式游戏、地理信息处理、交通报告以及娱乐消息等新业务都将成为增长点,带给用户更加丰富的3G 体验。预计2012 年,全球过半用户将体验到3G 终端定位服务带来的便利。

其次,不断增加的用户对定位业务的需求与现有定位系统资源的落后和定位方式的单一化产生矛盾。随着基站数目的增加、移动终端的智能化,用户对移动台定位的要求越来越高。1996 年,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公布了E-911(Emergency call ‘911’)法规,对定位服务做出了详细规定,要求在2001 年10 月 1 日前,各种无线蜂窝网络必须能对发出E-911 紧急呼叫的移动台提供精度在125m 内的定位服务,而且满足此定位精度的概率应不低于67%;在2001 年以后,定位系统必须提供更高的定位精度:基于移动台主动发送位置信息的定位方式,在67%的概率下定位精度为50m,在95%的概率下定位精度为150m;基于网络的定位方式,在67%的概率下定位精度为100m,在95%的概率下定位精度为300m。美国FCC 的这一规定明确了提供E-911 定位服务是3G 网络必备的基本功能。此外,欧洲和日本的相关组织也对定位服务做了相应要求,并在很多方面达成一致。另外,如今的定位主要集中在利用GPS 系统实现定位功能,方式过于单一,定位时间比较长,基于LTE 网络的定位可以丰富定位方式,缩短位置找寻时间,使相关业务,如车辆寻路、餐馆位置查询等得到更好地应用。第三、有利于国防建设和国家安全。现代战争越来越趋向于信息战和情报战,位置信息往往是重要的情报信息。在战场上,截获敌方发送的无线电信号,解得敌方位置,是军队作战的重要保证。陆军单兵作战,通过定位系统,获知同伴地理位置,实现对敌方的突袭。现代社会,截获不法分子无线电信号,预防和获知不法分子的违法行为,对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样意义重大。

浅析5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前景及应用

浅析5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前景及应用 摘要在移动通信技术飞速发展,并且已经广泛地运用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的今天,移动通信技术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随着人们对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需求愈发强烈,特别是物联网的发展,对网络通信速度有着更高的要求,这些产业需求无疑是推动5G网络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目前,5G移动通信技术依然是探索性阶段,本文将针对性阐述5G移动通信技术研究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性技术,展望移动通信技术的未来发展,以期促进5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关键词5G移动通信技术;发展方向;关键技术 前言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被广泛运用到大众的生活,大众对于移动通信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移動通信技术在保证自身功能日趋完善的同时,也要满足用户日益复杂、多样的需求。5G技术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诞生的,并且具备高功能性和高效能,为客户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应用体验。有科学家指出,5G技术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在未来的几年里,4G还将保持移动通信行业的主导地位,并依旧在持续高速发展。但5G 移动通信技术很有可能在2020 年正式进入市场,并逐渐被广大用户接受和认可。本文将以5G移动通信技术为依托,探究与5G 相关的关键性技术和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1 5G移动通信技术的未来发展前景 5G,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相比于4G技术,5G将是移动通信技术革命性的转变。5G技术专为互联网而生,且相比于4G技术,它将拥有更大的容量,更快的响应速度,更多的设备支持,更短的时间消耗,更低的功耗要求[1]。从用户体验来看,在5G技术支持下,下载一部高清电影只需要几秒钟的时间。换言之,5G的出现就是要为用户提供更高效、更快捷、更方便、更全面的优质服务。该技术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可穿戴通信设备和智能物联网设备等移动设备终端实现更广泛的连续覆盖。相比于4G技术只能满足智能手机的技术需求的局限,5G移动通信技术将为未来物联网的发展提供超大的带宽,它的容量将会是目前广泛应用的4G技术的1000倍,真正实现“万物皆可联”的梦想,这为智能家居生活,智能办公需求等提供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是21世纪最具革命性的技术变革。 2 5G移动通信技术中的关键性技术应用 5G移动通信正朝着网络多元化、宽带化、综合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它将从前“人与人”的沟通,转变为”人与物”、“物与物”的沟通。将为人们在获取信息、感知信息、参与信息制造和控制信息的能力上带来革命性的飞跃。5G技术的研发不会孤立进行,开发过程中也将吸收4G的优秀技术特性,如wifi局域网和蜂窝网,将会形成一个更智能、更广泛的网络新体系。随着各种智能新产品

我国移动通信的现状及发展前景浅析

我国移动通信的现状及发展前景浅析 近年来,我国移动通信在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移动增值业务发展步伐逐步加快,产业合作向纵深层次拓展,市场秩序和竞争不断规范,移动通信不仅推动了电信行业的整体发展,而且对整个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产生了日益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对我国移动通信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做简要分析。 一、我国移动通信的现状及发展概况 我国移动通信的发展已由模拟系统发展到今天的数字系统,gsm网(时分多址技术)成为世界第一大网,而is-95(码分多址技术)也将大规模建设。其迅猛发展的原因,首先是由于90年代初移动gsm标准制定完整、系统可靠,有900mhz 频段可用;同时中国采取了竞争的机制,刺激了运营者的扩展市场的努力。其次是通过国家对通信的一些优惠政策,中国固定通信网在这期间得到了改造与发展,特别是交换系统已逐步数字化、传输系统也由模拟系统逐步发展为数字系统。从技术上来讲,当时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确定是经过广泛的业内专家论证,比较了gsm与is—95在当时这两种技术的成熟性和标准化程度,而确定首先采用gsm。在发展初期我国的部分城市已发展了模拟系统tacs与amps。选择发展gsm的战略是切合实际的,时机选择也不错,同时又考虑到整个产业化的发展。从长期持续发展着眼,国家在“八五“期间立了gsm系统研发项目作为国家重点项目,为今天国家设备的生产,在人才、技术等领域奠定了一定基础。is-95的码分多址(cdma)同时在“八五”期间开始调研专题研究,而至“九五”,开始了系统开发,如今gdma也开始大规模建设,我国移动通信网即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网,同时中国向itut提出了td—scdma标准。 目前,我国移动通信市场发展态势依然良好,虽然用户年绝对增量开始减少,但移动通话量仍快速增长,移动通信收入比例上升,而且移动增值业务种类不断丰富、收入贡献日益增加,移动通信大有代替固定通信之势。不过,近几年移动用户总体增长有所放慢,主要是由于在经历几年的高速增长之后,城市地区的普及率已较高,而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增长有限;另外,移动通信市场价格战竞争趋于理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用户发展。从移动用户的构成看,GSM用户依然占居移动用户的主体,市场份额高达91.3%,CDMA也有一定发展,在新增用户中,有约81%的来自预付费用户,从而使预付费用户在用户总数中的比例由2004年的59.3%上升到2005年的62.7%。移动通信市场低端用户涌现,预付费用户大幅增加。 二、当前我国移动通信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移动通信设备制造业当前虽有了一些基础,但无论从掌握的核心技术和拥有的专利的数量还是资金等方面与国际跨国公司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然而移动运营业的发展造就了我国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国家支持民族工业的发展,同时也培养了一批能吃苦创业的管理、研发队伍,且已有部分产品问世,今后主要是解决科研、生产、经营三结合的道路,加速走下去,使之紧密结合;只有联合,才能

移动通信终端定位技术及测试

!!!!!!!!!!!!!!!!!!!!!!!!!!!!!!!!!!!!!!!!!!!!!!!!!!!!!!!!! 降低每个端口的加载负荷为30%,待设备工作稳定后(设备功耗变化不超过1%),测试5min 内设备的平均功耗。 降低每个端口的加载负荷为0,待设备工作稳定后(设备功耗变化不超过1%),测试5min 内设备的平均功耗。 根据来计算C1配置下的P1。 步骤3:测试被测设备在C1配置下的Ti 在C1配置下,测试被测设备的设备所有业务端口接口容量之和T1。 步骤4:重复上述步骤1~3,得到所有Ci (i =1-n )配置下设备的最大吞吐量和Pi 和Ti 。 步骤5:计算设备综合能效比EER 。根据,得到设备最终的综合能 效比。 Energy Conversation Paramaters and Testing Methods for Internet Router Abstract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has become the consense today.ICT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e.This artical describes the estimate and the generic test method and test steps for energy-saving parameters of internet routers. Key words router,energy-saving,energy efficiency parameter,test method 1引言 随着3G 移动通信网的迅速发展,在移动通信中 提供除语音通信外的多种多媒体业务成为增长热点。移动通信终端定位业务以其应用便捷、广泛的优势,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众多个人用户及企业用户的关注,是一项理想、重要的3G 应用。为了确保移动通信终端定位业务的顺利开展,相关测试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2移动通信终端定位应用 移动通信终端定位服务就是通过无线终端和无线网络的配合,确定移动用户的实际地理位置,从而提供用户需要的与位置相关的服务信息。 采用的定位技术不同,可以实现的定位服务也不同。配合手机应用软件,定位技术可以为手机用户提供各种方便工作、生活和娱乐的定位服务,典型的定位服务包括: ●援助服务(如紧急医疗服务、紧急定位等)。●基于位置的信息服务(寻找最近的餐饮娱乐信息、黄页查询等)。 ●广告服务(促销打折信息)。 移动通信终端定位技术及测试 刘 军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泰尔实验室无线通信部副主任,工程师张玉凤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泰尔实验室工程师 摘 要介绍了移动通信终端定位业务的应用情况,介绍并分析了移动通信终端定位的主流 技术以及移动定位终端的相关测试。 关键词移动通信终端定位技术 (收稿日期:2009-09-28) 33··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