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初中初三上册语文课件《杨修之死》

初中初三上册语文课件《杨修之死》

初中初三上册语文课件:《杨修之死》

[教学设想]

《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本文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鲜明。这是培养学生欣赏小说作品能力的良好教材。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反复研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注意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掌握生字词。

能正确找出文中顺叙与补叙部分,并能具体分析补叙的作用。

评析曹操和杨修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1、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之后,让学生一起背诵曹操的《龟虽寿》和《观沧海》,

拉近与曹操的距离。再找同学讲几个关于曹操的故事,初步感受曹操的性格。

2、学习生字词

3、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问:通过阅读你发现课文有什么突出的特点?结构、思想内容等方面都可分析。学生回答后,根据学生的分析,制定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果老师事先预想的目标学生没有提到,老师可适当补充。

4、学习目标确定后,进行分组讨论。每四个同学组成一个课题攻关小组,每人都是研究员。每个学习目标就是一个课题,课题攻关小组任意选择,研究自己最感兴趣的课题。所选课题,可以是一个,也可是多个。所选课题研究完了,还有剩余时间,再去研究其他课题。

二、一、作者和《三国演义》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政治*,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他广泛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像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

小说巨著《三国演义》。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的鲜明政治理想──仁政。这个观点形成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使曹操和刘备两个艺术形象鲜明对比,互相衬托,以强烈谴责*,热烈颂扬仁政。

三、1、本文语言简洁凝练。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中所写的6个故事。(答案参见指导书。)

杨修卖弄聪明1.破字忌

2.分酥恶

杨修揭穿曹的心思3.破梦愈恶

杨修参与曹的家事4.吴质事件愈恶

5.教植出门怒

6.教植作答杀修之心

2、这七个故事各表现出曹操和杨修的什么性格特点?(答案参见教师用书。)

曹操的复杂性格:即十分*诈,又有深谋远虑。阴险虚伪、狡诈*猾。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

3、画出表现曹操对杨修态度变化的词语。

明确:忌——恶——愈恶——愈恶——怒——有杀修之心

4、记叙的顺序有哪些?(顺叙、插叙、补叙、并叙等)本文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顺叙、补叙)找出补叙部分并

思考补叙的作用。(与顺叙相结合,层层深入,揭示杨修之死的原因,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极具吸引力。)*第二部分从记叙的顺序看属于哪一种?本部分与题目有什么关系?

明确:补叙目的在于说明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揭示杨修之死是曹、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5、根据课文的记叙顺序可把文章分为几部分?

明确:三部分——1至3段为第一部分,写杨修被曹操所杀。4至9段为第二部分,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10至12段为第三部分,写曹操兵败班师。

由这个分析,我们还可看出本文补叙在结构上的作用:使文章的结构层次分明。

6、曹操杀杨修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思考课后第三题来解决这个问题。

7、曹操强行进兵,结果惨败,写这个情节与杨修之死有什么关系?

明确:有关系。写此情节,意在证明杨修死前的分析和预见是非常正确的,从而揭露了曹操杀杨修是忌才,“惑乱军心”只是借口。

8、假如你是曹操,你会不会杀死杨修?理由是什么?如果不会,你要如何安置这个锋芒毕露的不大听话的人物?

这个问题,不要求有统一答案,学生可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9、假如你是杨修,你会如何与曹操相处?

也不要求答案统一。

10、《大回》一文中有句话:“能人全都死在能耐上。”学了本文后,你对这句话有没有更深的理解。

畅所欲言。

四、拓展阅读。

阅读教学用书P83《曹操为什么杀杨修》,了解曹操杀杨修的其他原因。若没有时间,老师可将材料印发,让学生课下阅读。或者将其内容概括如下:

孔融、弥衡因不肯依附与曹操,先后被杀。杨修与其二人气味相投,算是一派,他虽身归曹操,心却不依附。这早被曹操看在眼里,恨在心里。

杨修之父杨彪曾任汉献帝太尉,被曹操诬陷入狱,后经孔融申辩,方才放出,回家闲居。可见曹杨两家早有芥蒂,这也是杨修死因之一。

五、总结

老师概括这节课所学内容,表扬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谈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自己有哪些收获。

六、布置作业:

阅读〈〈三国演义〉〉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三国演义》和罗贯中;

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深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4.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5.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师准备:

u盘:多媒体课件、《三国演义》主题曲.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前2分钟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烘托气氛。)同学们,从刚刚的音乐当中你听到了什么?(人吼、马嘶、战场厮杀之声......悲壮之情)

《三国演义》正是一部英雄的悲壮之歌,让我们在这悲壮的乐曲中重温那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

关于《三国演义》或者是罗贯中你了解些什么?可以告诉我吗?(学生谈文学常识)

《三国》开篇就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英雄迭现,今天我们就从中淘出一位英雄来学习一下。他就是——杨修。

二、预习检查:1、字词2、翻译句子(研讨练习三)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疏理小说情节。

1.朗读要求:语速要适中,句子停顿要准确,尤其注意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场合,要读出感情来。

2.朗读任务: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请

用概括性的语言说出来。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朗读后做答。边朗读边指导朗读。

归纳:

事件心理

私解“鸡肋”怒杀杨修;

破译曹操写“活”字的用意虽称美,心甚忌之;

分食一合酥,虽喜笑,心甚恶之;

揭穿曹操梦中*用意愈恶之;

密告曹丕愈恶之;

教曹植出城大怒;

替曹植作答教有杀修之心;

3.插叙的顺序。插入的六件事是杨修之死的根本原因。以杨修“身死因才误”做为行文线索。

四、再读课文,研讨探究,让学生概括杨修的死因。(让学生各抒己见)

总结归纳:

一是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这大概是许多人的共同看法。

二是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就自行收拾行装,并煽动其他人也做归计,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

三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曹操为身后*人的安危考虑必定会杀掉他的。

五、精读课文,把握杨修、曹操的形象。(要求:1、跳读课文,抓关键词;2、品析关键词;3、用短语概括总结二者的形象)

杨修曹操

恃才放旷阴险狡诈

才思敏捷城府很深

卖弄聪明表里不一

伺察敏锐虚伪多疑

轻率大意刚愎自用

果敢大胆残忍歹毒

谋略不凡暗藏祸心

料事如神……固执虚伪

老谋深算……

两个人物都独具个性,请同学们看一看他们的照片(打出二人图象)但是同学们看这都是《三国》中他们的形象,那么在历他们就是这样的人吗?请大家回家搜集材料,经过研讨写个小报告。

六、思考探究:杨修可以说才华横溢,曹操因为他的才而赏识重用他,也因为他的才而杀了他。那么杨修之死给我

们当代青少年什么启示呢?(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现代青少年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有一部分人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养成了一些自私,惟我独尊,狂妄自大的坏习惯。今天,有心理学家总结,杨修的死因与他的心理有关,只是当时的人没有从心理学角度去考虑罢了。一个有心理障碍的人往往表现为:无法正确调整情绪,控制个人言行,狂妄自大、放荡不羁、孤傲自负…..在这里老师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互相理解、尊重,在当今这个提倡合作、团队精神的社会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七、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三国》中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点,知道了杨修的死因,也获得了一些启示,望大家能在杨修身上学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祝愿每个人都能拥有美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如果同学们意犹位尽或对《三国》还有不解之处,可上网站查看.

八、作业:研讨与联系二

九、板书设计:略

十、反馈练习设计:

认真阅读下面短文,讨论探究人物形象。

一日,关、张不在,玄德正在后园浇菜,许褚、张辽引数十人入园中,曰:“丞相有命,请使君便行。”玄德惊问曰:“有甚紧事?”许褚曰:“不知,只教我来相请。”玄德只得随二人入府见操。操笑曰:“在家做得好大事!”唬

得玄德面如土色。操执玄德手,直至后园,曰:“玄德学圃不易!”玄德方才放心,答曰:“无事消遣耳。”操曰:“适见枝头梅子青青,忽感去年征张绣时,道上缺水,将士皆渴。吾心生一计,以鞭虚指曰:‘前面有梅林。’军士闻之,口皆生唾,由是不渴。今见此梅,不可不赏,又值煮酒正熟,故邀使君小亭一会。”玄德心神方定。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

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骤雨将至。从人遥指天外龙挂,操与玄德凭栏观之。操曰:“使君知龙之变化否?”玄德曰:“未知其详。”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玄德曰:“备肉眼安识英雄?”操曰:“休得过谦。”玄德曰:“备叨恩庇,得仕于朝,天下英雄,实有未知。”操曰:“既不识其面,亦闻其名。”玄德曰:“淮南袁术,兵粮足备,可为英雄?”操笑曰:“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玄德曰:“河北袁绍,四世三公,门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可为英雄?”操笑曰:“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名称八俊,威镇九州:刘景升可为英雄?”操曰:“刘表虚名无实,非英雄也。”玄德

曰:“有一人血气方刚,江东:孙伯符乃英雄也。”操曰:“孙策籍父之名,非英雄也。”玄德曰:“益州刘季玉,可为英雄乎?”操曰:“刘璋虽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何足为英雄?”玄德曰:“如张绣、张鲁、韩遂等辈,皆何如?”操鼓掌大笑曰:“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挂齿!”

玄德曰:“舍此之外,备实不知。”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圣人云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将闻言失箸缘故,轻轻掩饰过了。操遂不疑玄德。

思考与探究:

1.请根据文段大意,给选文加一个标题。

2.文章开头为什么要交待关羽、张飞不在,选出正确一项()

a.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b.渲染紧张气氛

c.烘托刘备的胆识

d.推动情节发展

3.“忽阴云漠漠,骤雨将至”和“时正值天雨将至,雷

声大作”这两句属()描写,其作用是()。

4.本文写曹操运用了()描写方法,表现了他()的思想性格;写刘备运用()、()、()等方法,表现了他()的性格。

附答案:1.曹操煮酒论英雄2.b(因关张不在,曹操又忽然请刘备过府,增添了事情的紧张气氛。)3.自然环境描写前者推动情节发展,后者为刘备的失态掩饰。

4.语言阴险狡诈,得意洋洋,有雄心壮志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谨小慎微、随机应变、善于掩饰教学反思:

通过教读本文,我了解到学生对《三国演义》的熟悉程度深浅不一样;但他们对《三国演义》兴趣很浓。在人物形象上能分析的很透彻,如果时间来的及应该把两个人物都加以分析,否则,应抓住杨修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关于他们和历的形象的对比,可以课后查找资料来完成,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我们应该注重小说中的形象。朗读训练不可少,并且要指导朗读,这是一篇半文半白的小说,读不懂就不能深入,个别字词要掌握。文学常识应适当涉及,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关于杨修的死因学生很难说到由于封建的主从关系存在,杨修忽视这一点而导致的死亡;另外他直接参与了王侯家族继承权的争夺战,导致了被杀。这两点要稍加点拨。有个别学生提出做人不能做正直的人,以后对领导不能说真话,

要对此类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九年级语文教案 杨修之死阅读与写作练习9篇

九年级语文教案杨修之死阅读与写作练习 9篇 杨修之死阅读与写作练习 1 教学目标: 1.了解分析作品的叙事线索和杨志的思想性格。 2、鉴赏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理解本文精巧的构思。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介绍《水浒》理清情节结构 一、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我们初步品味了“四大名著”的魅力,但是“四大名著”实际上各有其独特之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智取生辰纲》一文,仔细品尝《水浒》的滋味。 二、介绍作者作品

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小说家,原籍东都,一说钱塘。曾中进士,做过官,与当道不合,弃官回家,从事著述。 三、口述故事经过。 四、分析故事情节 五、从情节来看,小说构思有何巧妙之处? 1.善用伏笔: 杨志误失生辰纲实际在前文有多处暗示,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些伏笔。(略) 2.善用景物描写: 善于运用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是本文的又一艺术特色。它主要表现为对天气炎热的描写。 3.巧用双线索: 明线:杨志押送生辰纲处处小心都管掣肘押送失败 暗线:吴用智取生辰纲预设机关团结合作智取成功 六、布置作业:《名师伴你行》 第二课时分析人物性格 一、处理作业: 二、分析杨志的思想性格:(讨论如下问题)

1.杨志何以那么重视生辰纲的安全,这表现了他思想上的什么特点? 2.杨志为什么对军健那么凶?这表明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3.杨志和虞侯、都管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几方面?你对这些矛盾是怎样理解的? 4.由以上几个问题可以看出作者塑造杨志这个人物形象都用了哪些方法? 间接描写:反面衬托、侧面衬托 直接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 三、综述本文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的艺术特色。(学生试述,教师总结) 小说有两种矛盾:一种是杨志与军健、虞候、老都管之间的内部矛盾,亦即奴才与奴才之间的矛盾,表现为押送途中快与慢、走与停的矛盾,要喝酒与不准喝酒的矛盾。在整个故事中,这是次要矛盾。另一种矛盾是杨志押送与晁盖等好汉智取的矛盾,即压迫与反压迫的矛盾。这是整个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主要矛盾,表现为在对生辰纲的态度上,杨志一方是明防,而晁盖一方要暗夺。结果由于明防的一方内部不和,给暗夺的一方以可乘之机,终致失败。作品先写次要矛盾,再由次要矛盾引出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因主要矛盾而发生、发展,以至激化,而主要矛盾又因次要矛盾的发生、发展、激化,提供了解决

初中初三上册语文课件《杨修之死》

初中初三上册语文课件:《杨修之死》 [教学设想] 《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本文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鲜明。这是培养学生欣赏小说作品能力的良好教材。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反复研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注意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掌握生字词。 能正确找出文中顺叙与补叙部分,并能具体分析补叙的作用。 评析曹操和杨修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1、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之后,让学生一起背诵曹操的《龟虽寿》和《观沧海》,

拉近与曹操的距离。再找同学讲几个关于曹操的故事,初步感受曹操的性格。 2、学习生字词 3、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问:通过阅读你发现课文有什么突出的特点?结构、思想内容等方面都可分析。学生回答后,根据学生的分析,制定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果老师事先预想的目标学生没有提到,老师可适当补充。 4、学习目标确定后,进行分组讨论。每四个同学组成一个课题攻关小组,每人都是研究员。每个学习目标就是一个课题,课题攻关小组任意选择,研究自己最感兴趣的课题。所选课题,可以是一个,也可是多个。所选课题研究完了,还有剩余时间,再去研究其他课题。 二、一、作者和《三国演义》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政治*,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他广泛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像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

九年级语文上册《18+杨修之死》教案+新人教版

18、《杨修之死》 一、课前自学 (一)读一读,尽量记住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 庖官(páo)食讫(qì)佯惊(yáng)伺查(sì)谮害(zèn ) 诈败(zhà)麾军(huī)绰刀(chāo)夏侯惇( dūn )簏( lù) 鸡肋(lèi)沉吟(yín)褒贬(bāo)(biǎn)主簿(bù) 邺城(yè)高阜(fù)酥(sū)曹丕(pī)伺(sì) (二)知识积累 1、关于作家作品 作者罗贯中,名本,号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汉末至晋统一的一百年间历史,描述了统治集团内部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军事斗争,对当时动乱的社会状况有所反映,塑造了刘备、诸葛亮、曹操、张飞、关羽、周瑜等众多人物。表现出鲜明的拥刘反曹的正统思想和儒家的仁政思想,同时也谴责了雄豪混战及暴君的苛政,寄托了人民渴求明君仁政、社会安定的愿望。 2、背景资料 课文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后半部分。曹阿瞒即课文的曹操。“杨修之死”的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争夺汉中期间。曹操率大军攻蜀,兵败,蜀兵渡汉水,曹操退守阳平关。再战,再败,只得兵退斜谷。曹操屯兵日久,是进是退,犹豫不决。看透曹操心意的行军主簿杨修,擅自命令军士准备撤退,曹操以惑乱军心之罪杀了杨修。 二、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主旨。 3、分析曹操、杨修的性格特征、认识杨修的死因。 4、积累文言词汇。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活动: 第一课时 (一)基础练习 1、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庖官(páo)食讫(qì)佯惊(yáng)伺查(sì) zèn(谮)害 zhà(诈)败主bù(簿)沉yín(吟)

《杨修之死》原文及翻译

《杨修之死》原文及翻译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中,相信大家一定都记得文言文吧,其实,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而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要一起来学习文言文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杨修之死》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分享。 杨修之死原文 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适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操随口曰:“鸡肋!鸡肋!”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 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惇。惇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曰:“公何收拾行装?”修曰:“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夏侯惇曰:“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装。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 当夜曹操心乱,不能稳睡,遂手提钢斧,绕寨私行。只见夏侯惇寨内军士,各准备行装。操大惊,急回帐召惇问其故。惇曰:“主簿杨德祖先知大王欲归之意。”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操尝造花园一所;造成,操往观之,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书一“活”字而去。人皆不晓其意。修曰:“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于是再筑墙围,改造停当,又请操观之。操大喜,问曰:“谁知吾意?”左右曰:“杨修也。”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又一日,塞北送酥一盒至。操自写“一合酥”三字于盒上,置之案头。修入见之,竟取匙与众分食讫。操问其故,修答曰:“盒上明

九年级语文《杨修之死》人教四年制版(通用)

九年级语文《杨修之死》人教四年制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杨修之死》 二.本周教学目标: 1. 掌握一些文言词语,练习复述。 2. 学习通过故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 初步认识分析事物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 1. 分析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 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四.知识分析: (一)作者简介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生卒年不详。据考订,一般认为,名本,字贯中。杭州人,祖籍太原。明初贾仲明在《录鬼簿续编》中称其与己“为忘年交” ,“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鲁迅定罗贯中生活年代为约1330 至1400(《中国小说史略》第十四篇),郑振铎定为约1328 至1398(《中国文学论集》上册《三国志演义的演化》),即大致从元文宗到明太祖这一时期。 (二)人物介绍 1. 马超:字孟起,西凉太守马腾之子。其父为曹操杀害,他为报父仇曾进兵长安,大破曹军。后来投靠汉中的张鲁,最终归降刘备,为蜀汉五虎将之一

2. 夏侯:字元让,是曹操的同族兄弟,勇猛刚烈,深得曹操器重,但恃勇少谋。曹丕继王位后,被封为大将军。 3. 曹植:字子建,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的第三子。因才思敏捷深得曹操喜爱,后终因行为放任而被疏远。曹丕继位后,受到很大打击,一再变迁封地,最后受封在陈郡,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 4. 曹丕:字子桓,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的长子。博学多闻,善于骑射。曹操死后,嗣位为丞相、魏王,不久即代汉称帝,史称魏文帝。 5. 魏延:字文长,原是刘表手下的大将,后投刘备,屡建战功,被封为汉中太守。诸葛亮说他脑后有反骨,死后遗计除掉了他。 6. 庞德:字令明,原是马超的心腹校尉,后归附曹操。他英勇善战,在樊城大战中射伤关羽,后因关羽使用水攻,被俘不屈而死。 (三)课文分析 《三国演义》虽然以描写大的战争场面见长,却也有刻画入微之处。这篇课文节选的部分就是曹刘交战中的一个小插曲。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 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课文节选了12 段文字,可分为三个部分。前三段为第一部分,写曹操焦虑战事,并以惑乱军心为名,处死杨修;中间六段为第二部分,补叙杨修之死的原因;最后三段为第三部分,写曹操强行进兵,兵败而回。 开头一段,就从曹操方面叙事,写战局的僵持不下。“进兵”不能,“回兵” 不情愿,两个“欲”字,把曹操进退维谷的尴尬情形表露无遗。当属下请示“夜间口号”时,曹操随口说出“鸡肋! 鸡肋! ”口令本来只是为了识别敌我、统一行动的暗号,它本身可以毫无意义,但曹操看到碗中的鸡肋,不假思索地把它当作口令,绝非偶然。这是他犹豫不决心境的外化,是他烦躁不安情绪的自然流露。他这种心思,是一般粗心大意的武夫所不能察觉的,众人都口称“鸡肋”,依令行事。叙事至此,好像平常无奇,但已伏下了杀人的先端。 第二段,转写行军主簿杨修。他先是行为乖张,让军士“收拾行装”;然后再说明理由,破译解读曹操传下来的口令。他根据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的特点,得出了“魏王必班

天津市蓟县别山镇科科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杨修之死》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杨修之死》 教学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②引导学生自读本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③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①能用自己的语言,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②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搜集、归纳、整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让学生保持心理健康、完善健全人格。 ②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 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教学难点: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搜集、归纳、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方法:1、激趣法 2、点评法 3、激励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以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三国演义》片头曲)导入。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三、自学检查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把握课文故事情节,给每个故事拟一个小标题。 (二)根据已学知识,了解情节及层次结构。 五、研读课文,感知形象 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在这些事中,杨修表现如何?曹操态度怎样?分析他们的性格.。 六、深入阅读,合作探究 1、杨修为什么会命赴黄泉?(惑乱军心) 2、若没有这一事件,曹操是不是就不会杀杨修?(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 犯曹操之忌) 3、于杨修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因。你 持何种观点?说说理由。

七、拓展迁移,收获启示 1、杨修才华横溢,但却因其才被曹操杀害,我们青少年从杨修之死中该明 白些什么呢?(倘若个人成绩优秀,便歧视他人,这其实是一种心理疾 病。启示:一个人应有健全的人格,要有一颗平常心,最起码要心理健 康。) 2、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你在为人处事方面有什么感想和收获? (聪明反被聪明误。聪慧机智知识渊博,可谓英才;恃才放旷目中无人,终尝苦果。为人不可恃才放旷,做事定要三思而行。没有宽容就没有未来。)八、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历史上的曹操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并不相同,结合你的所学,以《我眼中的曹操》为题,写一段话。2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杨修之死 罗贯中 杨修———矛盾冲突————曹操 (侍才)(忌才) 恃才放旷 1.鸡肋事件阴险狡诈 才思敏捷 2.改建园门(心忌之)城府很深 卖弄聪明 3.分食酥饼(心恶之)表里不一 伺察敏锐 4.语破奸心(愈恶之)虚伪多疑 狂妄轻率 5.轻视吴质(愈恶之)刚愎自用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8 杨修之死教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襄阳专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 杨修之死教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襄阳专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 杨修之死教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襄阳专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 杨修之死教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17 杨修之死 错误! 1.理清文章脉络,探讨杨修的死因。 2.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错误! 1.客观全面认识杨修这个人物形象。 2.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错误! 本课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文章主要节选自中国古典白话文小说,多数是浅易的文言文,并不难懂。学生已经是初三毕业班的学生,经过多年的学习积累,他们已具备了借助工具书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本文选自名著《三国演义》,学生已经相对熟悉小说的整体情节,也比较感兴趣。《杨修之死》脉络清晰,情节跌宕,能够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因此学生在阅读和学习课文上没有太大的障碍。但在由于学生阅历和逻辑思维发展程度不同,在分析“杨修真正的死因”这个问题上有一定难度,因此需要教师引导分析。 错误! 1课时 错误!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设计者:) 教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 一、情景导入与文学常识介绍 1.由《三国演义》开篇词(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猜歌曲来自哪位作家的哪部文学作品,引入罗贯中和《三国演义》,播放图片. 2.学生完成并显示作家作品资料卡,介绍作者罗贯中及《三国演义》。(播放PPT课件)3.检测字词预习。(播放PPT课件) 二、阅读课文,并完成《杨修死因调查报告》(播放PPT课件) 《三国演义》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相信同学们都很感兴趣,今天我们就穿越回三国

初中九年级语文《杨修之死》教案

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篇一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教学重点:篇二 1、分析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课文《杨修之死》教案设计篇三 【教学目的】 1、理清小说情节,整体感知,概括人物性格。 2、小组讨论,分析杨修死因。 3、学会谦逊做人,保持健康心理,完善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 1、理清小说情节,整体感知、分析语言,分析概括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性格。 2、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难点】 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要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请欣赏下面这首诗: 杨修之死 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 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 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这首诗评价了历史人物杨修,认为杨修才能卓著,最终招致杀身之祸。杨修到底因何而死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共同走进《杨修之死》。 二、出示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情节,整体感知,概括人物性格。 2、讨论、分析杨修死因。 3、学会谦逊做人,保持健康心理,完善健全人格。 三、资料助读 展示相关背景资料:(说一说)

罗贯中,名本,别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是我国文学史上首先用全力从事小说创作的作家。 罗贯中的古典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描述了从东汉中平元年(18年)的黄巾起义,到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280年)统一中国的将近一个世纪中,魏、蜀、吴三国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历史。这部著作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 在国外,他的《三国演义》被称之为“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而《大英百科全书》则称他为“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 四、基础知识检测(考一考) 1、解释加线的词: ⑴适疱官进鸡汤适:恰巧 ⑵数犯曹操之忌忌:忌讳 ⑶人皆不晓其意晓:明白 ⑷丕如其意如:按照 ⑸植然其言然:认为……是对的 ⑹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但:只即:就 2、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并解释: ⑴鸡肋肋:(lèi)胸部的侧面 ⑵ 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号令:(hào lìng)处刑后示众 ⑶ 数犯曹操之忌数:(shuò)屡次

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八课《杨修之死》(第一课时)

杨修之死(第1课时)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掌握重点字词;理清故事情节,复述故事;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阅读分析能力;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过程与方法 多种阅读法:泛读、精读、赏读、延读;合作探究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时代环境理解人物的命运遭遇;懂得做人不可狂妄自大、孤傲自负,学会互相理解、互相尊重。 教学重点 1.从不同人物的角度复述七个小故事。 2.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 3.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难点 1.从不同人物角度复述情节。 2.探究杨修的死因及人物性格。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通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查找、搜集作者及课文背景等相关资料。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首先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师由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是呀,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人物。我们曾经接触过其中的两位,一位是足智多谋的?(生:诸葛亮)一位是知人善任的?(生:刘备),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共同关注谋士杨修的命运。(师板书课题) 二、预习情况反馈

1.了解作者及课文背景。 师:哪位同学能向大家介绍小说作者罗贯中和课文背景?(让学生根据课前查找到的资料自由发挥,学生发言后教师可将要点出示) (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他广泛搜集相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了陈寿的《三国志》和裴(péi)松之的注释,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创作了历史巨著《三国演义》。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抨击,提出了自己鲜明的政治理想—仁政。这个观点形成了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的倾向。)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的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杨修之死》即是后半回的内容。原回目是从战争发展的进程着眼,反映三国交战情况,曹操派兵攻打蜀国,兵败;蜀兵渡汉水,曹操退守阳平关,再败;又退至斜谷,此时曹操心中进退犹豫不决。课文由此开始,节选部分着力写了杨修被杀的前因后果。 2.字词积累:请同学们说说文中哪些生字、词语要引起注意?学生回答后,教师对没有提到的易读错字音进行强调。(幻灯片出示) 庖官 páo 夏侯惇 dūn 绰刀 chāo 心恶之wù近侍shì拈弓搭箭 niān 主簿bù禀请 bǐng 恃才放旷shì数犯忌 shuò讫qì佯惊问yáng 大簏lù谮害zèn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标题是杨修之死,这就是本文的写作重点。那么是什么事件直接导致杨修命赴黄泉的呢?请大家带着这样一个问题朗读课文。要求:语速要适中,句子停顿要准确,尤其注意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场合,要读出感情来。 明确:因为从曹操所发布的口令“鸡肋”中洞悉了曹操的心事。被曹操以“惑乱军心”的罪名杀掉。 2.对于曹操杀杨修,一直以来都有不同的看法,如果你是曹操,你会不会因为这件事情杀杨修。为什么?(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再由小组推荐班内交流) 明确: 会:因为杨修身为曹操的高级幕僚,不思帮助军队度过难关,反而影响军心,确实该杀。 不会:一是因为曹操确定了具有暗示性的口令,他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二是因为这样做处罚不公,斩杀了杨修,对自己的亲戚夏侯惇却没有丝毫处罚。(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言之有理即可。) 3.原来曹操杀杨修是酝酿已久,那么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请大家分小组速读课文,完成这样几个任务: (1)把每个故事用最简洁的短语概括出来。 (2)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仔细阅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有关的词句加以概括,并完成卡片上问题。(多媒体出示问题及表格) (学生先阅读课文,独立思考,划出相应语句,完成表格;再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交流)事件杨修的表现曹操的态度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杨修之死》

本课在教材、新课标中的地位 《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第五单元是古代白话小说单元,所选课文均为古典小说名著,从设计意图看,绝对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内容。而是让学生“窥一斑而知全豹”,培养学生品读古典文化精粹的能力,调动他们阅读的兴趣。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本课知识点与前后知识点的联系 《杨修之死》是一篇古代白话小说,语言表达上有较强的文言色彩,而内容上又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语言的文言味不是本课的重点,这里不再赘述。就小说阅读课而言,要求学生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这是小说阅读的一种基本模式。这节课也将采用这一方法。这既是对前面所学小说阅读方法的巩固,也是对今后小说阅读教学的延伸。

对教材的处理 作为名著中的名篇,《杨修之死》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为时已久,在学习这篇老课文时,怎样做到略有新意,老文新教呢?我进行了一些不够成熟的尝试。 因为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对于课文中存在的较多文言语句,要求学生在早读课时充分预习,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不理解处教师及时点拨明确,课堂上就基本不涉及字词句的讲解。几乎将所有时间都用在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与探究上,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于小说的内容把握,《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艺术性很强的小说,学生本身就具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本课中对杨修死因的争论以及人物形象的把握,学生往往会有一些富有个性化的独特见解。(教师课前要求学生结合课后习题一对文章内容进行了充分的预习。)这又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感悟到语文课堂学习的乐趣。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积极发挥“导演”的作用,灵活挖掘教材内容,设置课堂情节,让学生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深入探讨,从而使学生真正从被动接受的对象转化为主动学习的主人。 至于教学环节的安排中,是先概括曹操、杨修的人物形象,再探讨杨修的死因,还是先探讨杨修的死因,再概括曹操、杨修的人物形象?我的考虑是,在学生充分探讨杨修死因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提炼人物形象,更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若先概括形象,则学生在探讨死因时就不太容易形成不同的

2012中考语文课本知识杨修之死

2012中考语文课本知识杨修之死 九年级上册每课要点--18杨修之死 之一 "杨修这死"是《三国演义》中一个很有名的片断。对于杨修,简单作一下介绍,他字德祖,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出生于公元一七五年,死于公元二一九年,卒时方四十四岁。其家族为汉名门。杨修因为家学渊源而人又聪慧,所以在当时颇有名气。《三国志》云"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但是他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终于在建安二十四年秋被曹操处死(杨修墓现在华山脚下的河湾村附近,今仅存墓碑,立于村西南魏长城遗址上),杨修死后约三个月曹操亦亡故。 一、习本文,先通读全文,了解大概故事情节,掌握如下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1、为下列各字注音。 庖( )佯( )伺( )谮( )麾( )阜( )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沉吟:间断地低声自语,迟疑不决;深思吟味。本文应该取前意。 恃才放旷:依仗(自己的)才能而不拘礼俗。 佯:假装。 谮:诬陷,中伤。 麾:指挥。 二、课文内容分析。 1、了解"杨修之死"发生的背景。 这一事件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 2、能够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

本文共12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段)写曹操焦虑战事,并以惑乱军心为名,处死杨修。 第二部分(4-9段)补叙杨修之死的原因。 第三部分(10-12段)写曹操强行进兵,兵败而回。 3、文章在叙事上有什么样的特点。 本文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运用了顺叙,第二部分运用了补叙。顺序是叙事的主体部分,补叙为其提供背景或原因。 4、本文曹操和杨修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曹操大名鼎鼎,是全书的主要角色。他有雄才大略、善于权术,又自私自利、诡诈残暴。他随口传令,是其率性的一面;深更半夜,执斧巡视,表现了他不安的心理;借故杀人与梦中杀人,暴露出残酷与多疑的本性;对杨修的忍耐,杀侍卫后"痛哭","佯怒夏侯",又表现出狡猾虚伪的性格特征。这些叠加在一起,构成了"千古第一奸雄"的形象。 杨修虽然是《三国演义》中的次要人物,但也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他自恃才敏,疏放不羁,蔑视权贵,张扬个性,颇有些魏晋人物的风度。他破解曹操心意,戏弄曹操于众人之下,揭穿曹操梦中杀人的把戏,干预曹家的事务,扰乱曹操的视听,乃至擅行军令,都表现了他"恃才放旷"的性格,也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三、思考题。 1、杨修之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按照《三国演义》小说的说法,杨修死是因为"恃才放旷",又遭曹操忌才,所以在征汉中的时候为曹操借口"鸡肋"一事被杀。历史上的杨修与小说中的说法是有出入的,他并没有死于汉中,而且杨修的死更多的是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并不是仅仅因为他所拥有的才华。 2、通过本文,体会《三国演义》在写作上有什么样的风格? 《三国演义》虽然以描写大的战争场面见长,却也有刻画入微之处。《三国演义》在叙事人称上属于史家风格的第三人称,运用多种叙事方式,用历史来诠释现实,更深刻地挖掘了矛盾冲突的原因。《三国演义》善于集中典型事例,加强了情节的内在逻辑性,展现人物鲜明的个性。《三国演义》的语言风格是文白夹杂的,前人总结为"

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杨修之死课文原文

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杨修之死课文原文 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称赞:心中迟疑不决。适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此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操随口曰:"鸡肋!鸡肋!'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 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整理行装,预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惇。惇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曰:"公何整理行装?'修曰:"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故先整理行装,免得临行慌乱。'夏侯惇曰:"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整理行装。于是寨中诸将,无不预备归计。 当夜曹操劳乱,不能稳睡,遂手提钢斧,绕寨私行。只见夏侯惇寨内军士,各预备行装。操大惊,急回帐召惇问其故。惇曰:"主簿杨德祖先知大王欲归之意。'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操第三子曹植,爱修之才,常邀修谈论,终夜不息。 操欲试曹丕、曹植之才能。一日,令各出邺城门;却密使人分付门吏,令勿放出。曹丕先至,门吏阻之,丕只得退回。植闻之,问于修。修曰:"君奉王命而出,如有阻当者,竞斩之可也。'植然其言。及至门,门吏阻住。植叱曰:"吾奉王命,谁敢阻当!'立斩之。于是曹操以植为能。后有人告操曰:"此乃杨修之所教也。'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 修又尝为曹植作答教十余条。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操每以军国之事问植,植对答如流。操劳中甚疑。后曹丕暗买植左右,偷答教来告操。操见了大怒曰:"匹夫安敢欺我耶!'此时已有杀修之心。今乃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修死年三十四岁。 第3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杨修之死》教学案2(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杨修之死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读本文,培养学生阅读古白话的能力 2、分析杨修的死因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培养学生阅读古白话的能力 (2)分析曹操、杨修的性格特征 2、难点: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法学法】 创境激情:创设民主和谐互动的氛围,师生情感沟通交流。 质疑释疑:激发学生质疑,探索杨修死因,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自读课文把握文意理清情节 第二课时:探究课文发现问题体味反思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5分钟) 由歌曲《临江仙》引出《三国演义》话题,让学生介绍罗贯中及《三国演义》。以此引入课文《杨修之死》(让学生结合注释介绍,老师补充)。 二、自读引导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15分钟) 练习(一): (1)学生复述课文 (考查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的效果) 过渡: (2)解释下列加点字并注音 ①杨修以鸡肋之意对.②将首级号令 ..于辕门外 ③杨修为人恃才放旷 .... ④与众分食讫.()⑤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 ⑥操疑修谮.()害曹丕⑦操方麾.()军回战马超

⑧延弃弓绰.()刀(考查白话字词的理解与积累。) 注意:学生自主完成以上练习,教师督促指导。 过渡: 2、跳读课文、把握情节(此环节意在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让其体会应该怎样读书)。 (1)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再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归纳并完成训练题(二)。 ①全文共有“8”个小故事,请你给每个小故事定小标题(6分钟)。 答:①②③④ ⑤⑥⑦⑧ (督促学生深入课文,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出小标题,意在把握小说的情节。) ②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细读课文,抓关键词)?在矛盾的冲突过程中可以看出杨修与曹操各有什么性格特征?(12分钟) 答:曹操心理反应: 性格特征:杨修 曹操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 三、课堂小结:(1分钟) 四、课后拓展:(1分钟) 关于杨修的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因。你持何种观点?说说理由。并尝试写出你的看法。 你认为杨修死因是什么? 答: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1分钟) 上节课,我们通过自学课文把握了文意,理清了情节,分析了人物形象。这节课请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杨修之死的原因是什么?探讨你们心中的疑惑。 二、研读导航: 1、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10分钟) 关于杨修的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因。你持何种观点?请细

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杨修之死》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熟读课文 二、完成预习作业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庖.官()恃.才放旷()食讫.()心恶.之() 麾.军()夏侯惇.()潛.害()绰.刀() 禀.请()汤匙.()佯.惊()邺.城() 鸡肋.()主簿.()伺.机()高阜.()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①适.庖官进鸡汤()②数.犯曹操之忌() ③人皆不晓.其意()④不如.其意() ⑤植然.其言()⑥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力求简洁明了。 ①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译文:杨修平日行事,好依仗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不加检点,多次冒犯曹操的忌讳 ②(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 译文:曹操假装吃惊地问:“什么人杀了我的侍臣?” ③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译文:丞相并不在梦里,你们才真是在梦里啊! ④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译文:只要曹操提问,曹植就按照条文来回答。 4、文学常识填空: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以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述了统治集团内部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军事斗争,对当时动乱的社会状况有所反映,塑造了众多的人物。表现出鲜明的拥反的正统思想和儒家的仁政思想。同时也谴责了雄豪混战及暴君的苛政,寄托了人民渴求明君仁政、社会安定的愿望。 作者,名本,号湖海散人,(时代)小说家。 三、订正预习作业 第二课时 导入: 同学们,我们先来读一个《世说新语》中的故事。 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魏武谓修曰:“卿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齑臼jijiu,受辛也(受辛之器,盛装和研磨调味料的器具),于字为‘辤’(注:“受”旁加“辛”就是“辞”的异体字)。所谓‘绝妙好辞’也。”

九年级语文上册 5.18《杨修之死》杨修简介素材 新人教版

杨修简介 杨修,字德祖,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出生于公元175年,东汉建安年间举为孝廉,任郎中,后为汉相曹操主薄。后被曹操杀害,死于公元219年,卒时方44岁。杨氏家世为汉名门,祖先杨喜,汉高祖时有功,封赤泉侯。高祖杨震、曾祖杨秉、祖杨赐、父杨彪四世历任司空、司徒、太尉之位,与东汉末年的袁氏世家并驾齐驱,声名显赫。 杨修九岁时,有一个叫孔君平的人来拜见杨彪,杨修因父亲不在家中,忙砌茶让座,并端出水果招待子孔君平。孔君平拿起一颗杨梅玩笑地说:“杨梅,杨梅,名副其实的杨家果。”杨修立即问孔君平:“孔雀是先生的家禽吗?”孔君平为杨修敏捷的才思目瞪口呆。 曹操建造花园时,动工前工匠们请曹操审阅花园工程的设计图纸,曹操看了什么也没说只在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工匠们不解其意,忙惊动去问杨修。杨修说:“丞相嫌园门设计的太大了,”工匠们按杨修的提示修改了方案。曹操见改造后的园门,心里非常高兴,问工匠们如何知道自己的心意的,工匠们说多亏了杨主簿的指点。曹操口中称赞杨修,心里却嫉恨杨修的才华。 曹操与杨修骑马同行,当路过曹娥碑时,他们见碑阴镌刻了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曹操问杨修理解这八个字的意思吗?杨修正要回答,曹操说“你先别讲出来,容我想想。”直到走过三十里路以后,曹操说:“我已明白那八个字的含意了,你说说你的理解,看我们是否所见略同。”杨修说:“黄绢,色丝也,并而为绝;幼妇,少女也,并而为妙;外孙为女儿的儿子合而为好;是受的意思,为辞。这八个字是‘绝妙好辞‘四字,是对曹娥碑碑文的赞美。”曹操惊叹道:\'尔之才思,敏吾三十里也。\' 曹操平汉中时,连吃败仗。欲进兵,怕马超拒守。欲收兵,又恐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适逢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鸡肋,沉思不语。这时有人入账,禀请夜间口令,操随口答“鸡肋!”杨修见令传鸡肋,便让随行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将士们问何以得知魏王要回师,杨修说:“从今夜口令,便知魏王退兵之心已决。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魏王班师就在这几日,故早准备行装,以免临行慌乱。”曹操早恨杨修才高于已,今见修又猜透了自己的心事,便磊怒以扰乱心定罪,杀了杨修。杨修死时年仅45岁。 杨修一生著作颇丰,结集成册的两文稿已失,今公存作品数篇,其中有《答临淄候笺》、《节游赋》、《神女赋》、《孔雀赋》等。后人有诗赞杨修 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 笔下龙蛇走,胸中绵帛成。 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 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相关:《杨修之死》作者:罗贯中 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适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敦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操随口曰:“鸡肋!鸡肋!”敦传令众官,都称“鸡肋”。 行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敦。敦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曰:“公何收拾行装?”修曰:“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夏侯敦曰:“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装。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 当夜曹操心乱,不能稳睡,遂手提钢斧,绕寨私行。只见夏侯敦寨内士,各准备行装。操大惊,急回帐召敦问其故。敦曰:“主簿杨德祖先知大王欲归之意。”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乱我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 操第三子曹植,爱修之才,常邀修谈论,终夜不息。…… 操欲试曹丕、曹植之才干。一日,令各出邺城门;却密使人分付门吏,令勿放出。曹丕先至,门吏阻之,丕只得退回。植闻之,问于修。修曰:“君奉王命而出,如有阻当者,竞斩之可也。”植然其言。及至门,门吏阻住。植叱曰:“吾奉王命,谁敢阻当!”立斩之。于是曹操以植为能。后有人告操曰:“此乃杨修之所教也。”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 修又尝为曹植作答教十余条。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操每以国之事问植,植对答如流。操心中甚疑。后曹丕暗买植左右,偷答教来告操。操见了大怒曰:“匹夫安敢欺我耶!”此时已有杀修之心。今乃借惑乱心之罪杀之。修死年三十四岁。 罗贯中在写杨修之死时好像也在竭力的告诉我们,杨修之死是因为曹操“忌才”。用书上的原话来说:“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然后,通过六个小故事来印证了他的观点。一是曹操在花园的门上写一个“活”字,是曹操为了卖弄一下自己的才干,而杨修这家伙不给他面子,偏要弄穿曹操的西洋镜不可——曹操“忌之”。二是远方的客人送酥一盒给曹操,被杨修一人一口与众分吃了,用我们现代人的话来说就是卖弄小聪明——曹操“恶之”。三是曹操本想以梦中杀来警戒大家,杨修偏要在大家的面前揭穿不可——曹操“愈恶之”。四是杨修告曹丕密请朝歌长吴质入内府商议,反被吴质用计陷害,曹操认为杨修是陷害曹丕——曹操“愈恶之”。五是曹操本想试一试曹丕、曹植的才干,可杨修偏要教曹植怎么做怎么做,结果被曹操知道了,坏了曹操的好事——曹操“大怒”。六是杨修为曹植作答教,被曹操得知——曹操“大怒”。这六件事,一步一步的逼迫曹操最后以“鸡肋”事件“惑乱心”为借口杀死了杨修,也成了杨修之所

吉林省柳河县罗通山镇学校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518 杨修之死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熟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并概括曹杨之间事件的特点,进而分析曹操的心理变化。 2、从曹杨事件中,探究杨修的死因,并分析曹杨二人的性格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矛盾冲突,学习刻画人物性格特征。 2、通过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分析曹操和杨修两个人物形象,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难点:对杨修的死因形成自己的认识 教学方法: 1、点拨法、激趣法 2、小组自主讨论学习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第18课《杨修之死》,作者罗贯中。课文节选自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的后半部分。原回目是“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古”,编者把题目改为“杨修之死”说明编者希望我们关注杨修的死因。 二、资料助读 1、罗贯中与《三国演义》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他广泛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像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 2、背景简介: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3、关于杨修 “杨修字德祖,弘农华阴人,汉太尉杨震五世孙。东汉建安年间举为廉,任郎中,后为汉相曹操主薄。才华过人,思维敏捷,又是袁术外甥。 4、关于曹操 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人。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精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龟虽寿》、《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曹操集》。 三、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1)字音、字形 佯惊问yáng 曹丕pī拈弓搭箭niān 邺城yè绰刀chāo 大簏lù伺察sì麾军huī恃才放旷shì高阜fù谮害zèn (2)重点词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