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体积混凝土专项施工方案(详细)

大体积混凝土专项施工方案(详细)

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项目

建设单位:置业有限公司

编制单位:工程有限公司

批准:

审核:

编制:

编制时间:

目录

第一章编制依据 (2)

第二章工程概况 (3)

第三章原材料、配合比、制备及运输 (4)

第四章混凝土主要施工设备和现场总平面布置图 (8)

第五章混凝土浇筑顺序和施工进度计划 (9)

第六章混凝土施工 (10)

第七章混凝土的温控施工 (17)

第八章大体积混凝土浇筑防裂缝技术措施 (21)

第九章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24)

第十章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25)

第十一章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环保措施 (27)

计算书:施工阶段温度应力与收缩应力的计算 (27)

第一章编制依据

本方案编制主要依据以下规范、标准及其相关文件、图纸及施工组织设计,详细如下:

一、XXX总承包工程施工合同。

二、XXX总承包工程施工图纸、图纸会审纪要、地勘报告。

三、相关的规范、标准

1、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

3、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2011

4、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2003

5、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JGJ6-2011

6、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GB50496-2009

7、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

四、公司相关管理制度。

五、本工程现场实际情况。

第二章工程概况

1、工程名称:XXX地产开发项目

2、工程地点:XXX

3、建设单位: XX置业有限公司

4、设计单位: XX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5、监理单位: XX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6、勘察单位:XX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7、本工程高层建筑结构类型为剪力墙结构,纯地下室部分及单层商业结构形式为框架结构。总建筑面积116684.84㎡。地下室一层,地上由12栋楼组成。其中地下室层高4.2m,2#、3#、

8#、9#、10#、11#、12#楼均为18层,建筑高度均为54.9m,标准层层高均为3m,非标准层层高4.8m;3#、4#、5#、6#、7#楼均为12层,建筑高度均为36.6m,标准层层高均为3m,非标准层层高3.6m;

本工程大体积混凝土主要在1~12#楼筏形基础,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筋密、工程条件复杂和施工技术要求高等特点,因此要从技术上、材料上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才能确保混凝土质量。除了满足强度、刚度、整体性和耐久性等要求外,主要应解决好控制温度变形的发生和开展;必须采取表面保温保湿养护,塑料薄膜加麻袋全封闭养护,使混凝土内保持一定的湿度又要确保混凝土内外温

差控制在25℃。混凝土温度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混凝土的导热性能差,其外部的水化热量散失较快,而积聚在结构内部的水化热则不易散失,造成混凝土各部位之间的温度差和温度应力,当表面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就会产生温度裂缝。

第三章原材料、配合比、制备及运输

一、基本要求

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除应符合工程设计所规定的强度等级、耐久性、抗渗性、体积稳定性等要求外,尚应符合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工艺特性的要求,并应符合合理使用材料、降低混凝土绝热温升值的要求。

大体积混凝土的制备和运输,除应符合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的要求外,尚应根据预拌混凝土供应运输距离、运输设备、供应能力、材料批次、环境温度等调整预拌混凝土的有关参数。

二、原材料

本工程混凝土采用商品混凝土供应厂家为广安市九鼎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

2.1.1 配置大体积混凝土所用水泥的选择及其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所用水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通用硅酸盐水泥》

GB175-2007的有关规定,当采用其他品种时,其性能指标必须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应选用中、低热硅酸盐水泥或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大体积混凝土所用水泥其3d的水化热不宜大于240kj/kg,7d的水化热不宜大于270 kj/kg。

(3)当混凝土有抗渗指标要求时,所用水泥的铝酸三钙含量

不宜大于8%;

(4)所用水泥在搅拌站的入机温度不宜大于60℃。

2.1.2 水泥进场时应对水泥品种、强度等级、包装或散装仓号、出厂日期等进行检查。并应对其强度、安定性、凝结时间、水化热等性能指标及其他必要的性能指标进行复检。

2.1.3 骨料的选择,除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 52-2006的有关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细骨料宜采用中砂,其细度模数宜大于2.3,含泥量不应大于3%;

(2)粗骨料宜选用粒径5~31.5ram,并应连续级配,含泥量不应大于1%;

(3)应选用非碱活性的粗骨料;

(4)当采用非泵送施工时,粗骨料的粒径可适当增大。

2.1.4 粉煤灰和粒化高炉矿渣粉,其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 l596-2005和《用于水泥和混凝±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GB/T l8046-2008的有关规定。

2.1.5 所用外加剂的质量及应用技术,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GB 8076-2008、《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 50119-2003和有关环境保护标准的规定。

2.1.6 外加剂的选择除应符合下列要求:

(1)外加剂的品种、掺量应根据工程所刚胶凝材料经试验确定;

(2)应提供外加剂对硬化混凝土收缩等性能的影响;

(3)耐久性要求较高或寒冷地区的大体积混凝土,宜采用引气剂或引气减水剂。

2.1.7 拌合用水的质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用水标准》JGJ 63-2006的有关规定。

2.2配合比设计

2.2.1 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除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 55-2011的有关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混凝土60d或90d强度作指标时·应将其作为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依据;

(2)所配制的混凝土拌合物,到浇筑工作面的坍落度不宜大于160mm。

(3)拌和水用量不宜大于175kg/m3。

(4)粉煤灰掺量不宜超过胶凝材料用量的40%;矿渣粉的掺量不宜超过胶凝材料用量的50%;粉煤灰和矿渣粉掺合料的总量不宜大于混凝土中胶凝材料用量的50%。

(5)水胶比不宜大于0.50。

(6)砂率宜为35%~42%。

2.2.2 在混凝土制备前,应进行常规配合比试验,并应进行水化热、泌水率、可泵性等对大体积混凝土控制裂缝所需的技术参数的试验!必要时其配合比设计应当通过试泵送。

2.2.3 在确定混凝土配合比时,应根据混凝土的绝热温升、温控施工方案的要求等,提出混凝土制备时粗细骨料和拌和用水及入模温度控制的技术措施。

2.3制备及运输

2.3.1 混凝土的制备量与运输能力应满足混凝土浇筑工艺

的要求,并应选用具有生产资质的预拌混凝土生产单位,其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预拌混凝土))GB/T l4902-2003的有关规

定,并应满足施工工艺坍落度损失、入模坍落度、入模温度等的技术要求。

2.3.2 多厂家制备预拌混凝土的工程,应符合原材料、配合比、材料计量等级相同,以及制备工艺和质量检验水平基本相同的要求。

2.3.3 混凝土拌合物的运输应采用混凝土搅拌运输车,运输车应具有防风、防晒、防雨和防寒设施。

2.3.4 搅拌运输车在装料前应将罐内的积水排尽。

2.3.5 运输车的数量应满足混凝土浇筑的工艺要求,计算如下:

(1)混凝士泵的实际平均输出量,可根据混凝土泵的最大输出量,配管情况和作业效率,按下式计算

Q1=Qmax·α1·η(公式1)

式中Q1——每台混凝土泵的实际平均输出量(m3/h);

Qmax ——每台混凝土泵的最大输出量(m3/h);

α1——配管条件系数,可取0.8~0.9;

η——作业效率,根据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向混凝土泵供料的间断时间、拆装混凝土输出管和布料停歇等情况,可取0.5~O.7。

(2)当混凝土泵连续作业时,每台混凝土泵所需配备的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台数,可按下式计算:

(公式2)式中N——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台数(台);

V——每台混凝土搅拌运输车的容量(m3);

S0一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平均行车速度(km/h);

L——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往返距离(km);

Tt——每台混凝土搅拌运输车总计停歇时间(h)。

2.3.6 搅拌运输车单程运送时间,采用预拌混凝土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预拌混凝土》GB/T l4902-2003的有关规定。

2.3.7 搅拌运输过程中需补充外加剂或调整拌合物质量时,宜符合下列规定:

(1)运输过程中出现离析或使用外加剂进行凋整时,搅拌车应进行快速搅拌,搅拌时间不应小于120s;

(2)运输过程中严禁向拌合物中加水。

2.3.8运输过程中,坍落度损失或离析严重,经补充外加剂或速搅拌已无法恢复混凝土拌合物的工艺性能时,不得浇筑入模。

第四章混凝土主要施工设备和现场总平面布置图

4.1 混凝土的主要施工设备:根据本工程大体积混凝土各分区的工程量大小,拟配备2台HBT80/90输送泵,部分区段浇筑线路较长,浇筑量较大的可辅以汽车式输送泵(天泵)。

其他主要浇筑设备见下表:

4.2 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见附图。

第五章混凝土浇筑顺序和施工进度计划

5.1 根据本工程分区情况及施工组织设计的进度安排,分工程各区段施工顺序。

各区段混凝土本着最小施工作业面,减小施工冷缝出现的可能性,同时考虑机械布置的位置来确定浇筑流向、浇筑顺序及浇筑流向见附图。

5.2 施工进度计划

根据广大置业开盘节点及本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总体安排,本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进度计划见表2。

第六章混凝土施工

大体积混凝土工程的施工宜采用整体分层连续浇筑施工(图1-1)或推移式连续浇筑施工(1-2)

图1-1 整体分层连续浇筑施工

图1-2 推移式连续浇筑施工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设置水平施工缝时,除应符合设计要求外,尚应根据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温度裂缝控制的要求、混凝土的供应能力、钢筋工程的施工、预埋管件安装等因素确定其位置及间歇时间。

超长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应选用下列方法控制结构不出现有害裂缝:

(1)留置变形缝:变形缝的设置和施工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

准的规定;

(2)后浇带施工:后浇带的设置和施工应符合图纸及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3)跳仓法施工:跳仓的最大分块尺寸不宜大于40m,跳仓间隔施工的时间不宜小于7d,跳仓接缝处应按施工缝的要求设置和处理。

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宜规定合理的工期,在不利气候条件下应采取确保工程质量的措施。

筏板砼浇筑振捣时,为了保证施工质量,振捣器的振动棒插点必须按下图执行。

6.1施工技术准备

6.1.1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前应进行图纸会审,提出施工阶段的综合抗裂措施,制定关键部位的施工作业指导书。

6.1.2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应在混凝土的模板和支架、钢筋工程、预埋管件等工作完成并验收合格的基础上进行。

6.1.3 施工现场设施应按施工总平面布置图的要求按时完成,场区内道路应坚实平坦,应与市政、交管等部门协调,制定场外交通临时疏导方案。

6.1.4 施工现场的供水、供电应满足混凝土连续施工的需要,当有断电可能时,应有双回路供电或自备电源等措施。

6.1.5 大体积混凝土的供应能力应满足混凝土连续施工的需要,不宜低于单位时间所需量的1.2倍。

6.1.6 用于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设备,在浇筑混凝土前应进行全面的检修和试运转,其性能和数量应满足大体积混凝土连续浇筑的需要。

6.1.7 混凝土的测温监控设备宜按本规范的有关规定配置和布设,标定调试应正常,保温用材料应齐备,并应派专人负责测温作业管理。

6.1.8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前,应对工人进行专业培训,并应逐级进行技术交底,同时应建立严格地岗位责任制和交接班制度,同时应配备足够的劳动力。

各区域底板混凝土施工,项目经理全面负责生产技术协调工作,生产经理1名,负责栋号生产,项目工程师负责各区域施工技术,各区域技术组负责现场施工技术指导,各区专职质检员负责现场施工质量。各区配1个混凝土施工班组,各班组配振捣手5名,其它配合人员5人。

6.2 模板工程

6.2.1 大体积混凝土的模板和支架系统应按国家现行有

关标准的规定进行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验算,同时还应结合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方法进行保温构造设计。

6.2.2 模板和支架系统在安装、使用和拆除过程中,必须采取防倾覆的临时固定措施。

6.2.3 后浇带或跳仓法留置的竖向施工缝,宜用钢板网、铁丝网或小板条拼接支模,也可用快易收口网进行支挡;后浇带

的垂直支架系统宜与其他部位分开。

6.2.4 大体积混凝土的拆模时间,应满足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对混凝土的强度要求,混凝土浇筑体表面与大气温差不应大于20°C;当模板作为保温养护措施的一部分时,其拆模时间应根据本方案计算的温控要求确定。

6.2.5 大体积混凝土宜适当延迟拆模时间,拆模后,应采取预防寒流袭击、突然降温和剧烈干燥等措施。

6.3混凝土浇筑

6.3.1 大体积凝土的浇筑应符合下列规定:

(1)混凝土浇筑层厚度应根据所用振捣器的作用深度及混凝:土的和易性确定,整体连续浇筑时宜为300~500mm。

(2)整体分层连续浇筑或推移式连续浇筑,应缩短间歇时间,间歇时间不应大于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应通过试验确定。当层间间歇时间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时,层面应按施工缝处理,承台混凝土浇筑斜面分层厚度控制在500mm以内,浇筑斜向坡度为l:6,每条管布料直径大约在1 5~20m范围,

混凝土浇筑时要准确控制分层的厚度,均匀布料,覆盖完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加强振捣,且要保证上下层混凝土之间浇筑间隙时间不超过初凝时间的t/2,施工中采取二次复振技术振捣提高混凝土界面处粘结力和胶合力,消除混凝土泌水现象。振捣时,使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程度以混凝土浆上浮,不出现气泡为合适。振捣器振捣间距按400mm梅花状振捣,采用自后向前的振捣顺序,振捣器垂直插入下层混凝土,且插入深度不应小于500 mm,使上、下两层混凝土完融合。对于底板混凝土采用常规施工方法浇筑混凝土。

(3)混凝土浇筑宜从低处开始,沿长边方向自一端向另一端

进行。当混凝土供应量有保证时,亦可多点同时浇筑。

(4)混凝土浇筑宜采用二次振捣工艺。

6.3.2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采取分层问歇浇筑混凝土时,水平施工缝的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已硬化的混凝土表面,应清除表面的浮浆、松动的石子及软弱混凝土层。

(2)在上层混凝土浇筑前,应用清水冲洗混凝土表面的污物,并应充分润湿,但不得有积水。

(3)混凝土应振捣密实,并应使新旧混凝土紧密结合。

6.3.3 施工缝及后浇带处理:地下室底板后浇带采用模版做成直行缝,地下室底板与外墙之间的施工缝原则上留在底板面以上500mm处,做成平台缝并加止水钢板或企口缝,水池墙壁同外墙。施工缝中间3cm要求平整,其余表面采用植石笋处理,石笋植入混凝土内要求达石子长度的2/3。

6.4.4 大体积砼浇筑过程中,除现场必要施工管理人员外,项目部应安排专人值班,负责现场相关管理、协调及其他临时情况处理、突发情况汇报等工作。根据项目部现有人员配备情况,各单位大体积砼浇筑时,项目部由杨厚成、杨武军、罗德俊三人轮流值班,张小亦负责总协调。要求劳务单位施工管理人员至少一名在现场指挥生产,施工班组至少组织两个轮换带班管理人员。

6.4混凝土养护

6.4.1 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方式应根据其厚度、当时的气候条件由计算确定。

6.4.2 大体积混凝土应进行保温保湿养护,在每次混凝土浇筑完毕后,除应按普通混凝土进行常规养护外,尚应及时按温控技术措施的要求进行保温养护,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专人负责保温养护工作,同时做好测试记录;

(2)保湿养护的持续时间不得少于l4d,并应经常检查塑料薄膜或养护剂涂层的完整情况,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

(3)保温覆盖层的拆除应分层逐步进行,当混凝土的表面温度与环境最大温差小于20℃时,可全部拆除。

6.4.3 在混凝土浇筑完毕初凝前,宜立即进行喷雾养护工作。

6.4.4 塑料薄膜、麻袋、阻燃保温被等,可作为保温材料覆盖混凝土和模板,必要时,可搭设挡风保温棚或遮阳降温棚。在保温养护中,应对混凝土浇筑体的里表温差和降温速率进行现场监测,当实测结果不满足温控指标的要求时,应及时调整保温养护措施。

6.4.5高层建筑转换层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应加强养护,其侧模:底模的保温构造应在支模设计时确定。

6.4.6大体积混凝土拆模后,地下结构应及时回填土;地上结构应尽早进行装饰,不宜长期暴露在自然环境中。

6.5 特殊气候条件下的施工

6.5.1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遇炎热、冬期、大风或雨雪天气时,必须采用保证混凝土浇筑质量的技术措施。

6.5.2 炎热天气浇筑混凝土时,宜采用遮盖、洒水、拌冰屑等降低混凝土原材料温度的措施,混凝土入模温度宜控制在30℃以下。混凝土浇筑后,应及时进行保湿保温养护;条件许可时,应避开高温时段浇筑混凝土。结合目前季节气候因素,本次施工不考虑高温施工措施。

6.5.3 大风天气浇筑混凝土时,在作业面应采取挡风措施,并应增加混凝土表面的抹压次数,应及时覆盖塑料薄膜和保温材

料。

6.5.4 雨天不宜露天浇筑混凝土,当需施工时,应采取确保混凝土质量的措施。浇筑过程中突遇大雨天气时,应及时在结构合理部位留置施工缝,并应尽快中止混凝土浇筑,对已浇筑还未硬化的混凝土应立即进行覆盖,严禁雨水直接冲刷新浇筑的混凝土。

第七章混凝土的温控施工

为了掌握筒体大体积混凝土升温和降温的变化规律,需对混凝土进行温度检测控制。

7.1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体内检测点的布置,应真实地反映出混凝土浇筑体内最高温升、里表温差、降温速率及环境温度,可按下列方式布置:

(1)监测点的布置范围应以所选混凝土浇筑体平面图对称轴线的半条轴线为检测区,在测试区内监测点按平面分层布置。

(2)在测试区内,监测点的布置与数量可根据混凝土浇筑体内温度场的分布情况及温控的要求确定。

(3)在每条测试轴线上,监测点位不宜少于3处,应根据结构的几何尺寸布置;

(4)沿混凝土浇筑体厚度方向,必须布置外表、底面和中心温度测点,其余测点宜按测点间距不大于600mm布置;

(5)保温养护效果及环境温度监测点数量应根据具体需要确定;

(6)混凝土浇筑体的外表温度,宜为混凝土外表以内50mm 处的温度;

(7)混凝土浇筑体底面的温度,宜为混凝土外表以内50mm 处的温度。

7.2 测温元件的安装:

整个底板的测温工作分区进行,筒体承台部位各设1组,共计2组,设置深度分别为距底0.15m、居中、距外表面0.3m,在混凝土浇筑前布置摆设,每根测温线均应绑牢在Φ12钢筋上,且测温线插入混凝土内1端,温度感应器采用50×50混凝土垫块与钢筋隔开,另一端出混凝土面200mm,为保护测温线插入不被破

坏,采用100×100×500的无盖夹板盒保护。

7.3 测温元件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测温元件的测温误差不应大于0.3℃(25℃环境下)

2.测试范围应为-30℃-150℃;

3.绝缘电阻大于500MΩ。

7.4 温度测试元件的安装及保护,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测试元件安装前,必须在水下1m处经过浸泡24h不损坏;

2.测试元件接头安装位置应准确,固定应牢固,并应与结构钢筋及固定架金属体绝热;

3.测试元件的引出线宜集中布置,并应加以保护;

4.测试元件周围应进行保护,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下料时不得直接冲击测试测温元件及引出线;振捣时,振捣器不得触及测温元件及引出线。

7.5 测试过程中宜及时描绘出各点的温度变化曲线和断面

的温度分布曲线。

7.6 发现温控数值异常应及时报警,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7.7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体里表温差、降温速率及环境温度的测试,在混凝土浇筑后,每昼夜不应少于4次;入模温度的测点,每台班不应少于2次。

7.8 温控指标应满足:(1)混凝土浇筑体在入模温度基础上的温升值不宜大于50℃;(2)混凝土浇筑体的里表温差(不含混凝土收缩的当量温度)不宜大于25℃;(3)混凝土浇筑体的降温速率不宜大于2℃/天。

7.9 每个温控点设置三个温度感应头,位置分别在底板的上、中、下位置,间距不小于500mm,深度分别为表面下200 mm、混凝土中部和混凝土底部上200mm。

测温时间从测点混凝土浇筑完10小时(初凝)后开始,72小时内每2小时测温一次,72小时后每4小时测温一次,7天~14天每6小时测温一次(力求在接近混凝土出现最高和最低温度时测量)测至温度稳定为止;采用保温保湿养护,养护时间不应少于14d。

7.10 混凝土的内外温差:一般的指,混凝土表面5cm与内部最高温度的温差。若覆盖较,表面5cm的温度和覆盖温度基本无相差。混凝土内部的最高温度一般可达60~65℃;内部的最高温度,多数发生在浇筑后的最初3~5天。砼的拌合水中,只有约20%的水分是水泥水化所必需的,其余80%要被蒸发。

7.11 为保证棒式温度计的测温精度,应注意以下几点:测温管的埋设长度宜比需测点深50~100㎜,测温管必须加塞,防止外界气温影响。2、测温管内应灌水,灌水深度为100~150㎜;若孔内灌满水,所测得的温度接近管全长范围的平均温度3、棒式温度计读数时要快,特别在混凝土温度与气温相差较大和用酒精温度计测温时更应注意。4、采用预留测温孔洞方法测温时,一个测温孔只能反映一个点的数据。不应采取通过沿孔洞高度变动温度计的方法来测竖孔中不同高度位置的温度。主要量测2个温差,一是砼中心与表面的温差,可通过同一测温点的2支不同长度测温管进行量测;二是砼表面与大气的温差,可用短的测温管与空气中的温度对比而获得。要控制以上2个温差≯25℃,因大气温度与砼的中心温度是无法调节的,故我们只能通过覆盖或收起砼表面塑料薄膜来调节其表面温度以达到调节温差的目的,由于塑料薄膜的保温效果非常明显,故要根据测得的温度及时进行调节。

7.12 测温点平面布置图如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