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发展

论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发展

论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发展
论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发展

论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发展

摘要

城乡公交一体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为城市向乡镇的扩展、人民生活和思想意识的提高而产生的新型运输模式,然而,现阶段的提倡的城乡公交一体化并不是一棍子打下去把所有的现有农村客运班线都投入公交车运营,实现公交一体化,由于政策、道路、人口密度等多方面原因,城乡公交一体化必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先对一些可行的城镇班线实行公交一体化,较偏的乡镇保留农村客运班线的运输方式,两者并存,然后通过政府出台扶持政策和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促进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真正的城乡公交一体化运输模式。

关键字:道路运输城乡公交改造措施

绪论

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是指打破城乡客运班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面对高铁、轻轨、民航客运咄咄逼人的竟争态势,以市县汽车站为中心、以乡镇客运站为依托,城乡交通资源共享,乡村、乡镇客运进城,城市客运下乡并按照公交化运作,实现城市与乡、村客运一体公交化运作,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的出行需要,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城乡均等化发展的新型道路客运模式。

一、深刻认识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前提条件

(一)社会的发展为城乡公交的产生创造条件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经济的飞速增长,从总体来看,历年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增长,GDP连续几年保持10%以上的增速,并且年度最高最低的增幅仅差1.1%,CPI 年平均上涨2.1%(除2007),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已达到2010美元,比2002年翻了近一番,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外汇储备达到100663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我国已成为世界经济特别是本地区经济发展底发动机。能源和交通重点工程建设成效显著,长期困扰我国经

济发展的煤,油,电等的“瓶颈”制约也得到明显的缓解,我国能源生产总量年均增长11.3%。铁路营业里程由17.19万公里增加到345.7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由2.51万公里增加到4.53

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以上的各项数据表明,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让我们回顾改革的历程,我们能够从商品匮乏的短缺经济转变为目前的应有尽有,基本满足十三亿人口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要,不能不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神奇力量创造了奇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放弃了以高度集权为特征的传统计划体制模式,根据市场的需求,独立作出决定,寻求适合自己发展的经营模式,并承担相应的盈亏责任。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人民带来了更多的实惠。城乡居民的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全国实现了村村通公路,为城乡公交一体化提供条件。

(二)、客运市场的持续发展使城乡公交一体化成必然选择

1、面对高铁、轻轨、民航客运咄咄逼人的竞争态势,分析公、铁、空各自优势和劣势,公路客运要有策略地与高铁、轻轨、民航进行竞争。必须“车头向下”大力发展城乡客运,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是道路客运企业面对竞争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城乡公交一体化就是根据城乡旅客运输发展的客观要求,为适应城乡一体化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改革现有的城乡客运管理模式,打破原来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二元分割的局面,利用公交化运作方式,发挥客运资源效益最大化,以达到城乡公交相互衔接、资源共享、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畅通有序地协调发展。

2、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是在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和实施城乡一体化统筹的先头兵。它的实施能够明显提高城乡客运的服务质量,使乡镇居民享受到“快捷、方便、经济”的运输服务,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城乡差距,体现了运输和谐。宏观方面,它的实施有利于城乡道路客运行业管理,加强宏观调控能力,统筹规划、协调发展,避免城市公交与公路客运之间的

无序竞争,有利于城乡客运企业转变经营机制,提高城乡客运的整体竞争力,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有利于城乡道路运输结构的调整,使得城乡客运资源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保持供需平衡。

(三)、城乡公交一体化是规范客运市场的有力措施

目前,城乡客运线路上出租车超范围经营、无牌照无手续车辆私拉乱运、私家车揽客等现象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利益驱使。要想规范治理好客运市场,靠政府部门的治理只能暂时解决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想从根本上治理好客运市场,必须疏堵结合两手抓,“疏”就是要降低客运黑车的利益驱动,推行城乡客运公交化改造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捷径。

(四)、城市商业圈向乡镇推进、公路的快速建设促使城乡公交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下,乡村公路的快速建设、物资的流通、农村洗脚上田走进城市,人口的流动,使公路“村村通”,必然到公交“村村通”,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城乡差距,因公共服务均等化而缩小,但城乡公交一体化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它不仅要在市场经济中经受利益与公益的博弈考验,还需要公安、物价、财政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如何使农村公交“开得好、开得久”,让这项公共服务普惠城乡?打破原有的客运经营管理模式,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农村道路客运市场主体‘多、小、散、弱’,运力过剩,车辆破旧,服务质量不高”等一系列矛盾,有利于全面提升城乡客运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五)、城乡公交一体化的民展是广大人民群众出行的实际需求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出行对公路客运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要求出行更加方便、快捷、价格更加低廉。因此,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乡镇客运进城,城市客运下乡,班车实行定线、定班、

定时、定点营运,增加班次密度,降低价格,群众出行即时上下车,既便宜,又便捷。

二、目前客运市场的基本状况

(一)运力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由于近几年来加大了运力投入力度和大量的农民外出打工,使得乡村形成的运力增长迅猛势头得到进一步扩大。

(二)公路客运线路辐射范围继续扩展。

我市公路客运线路近年来增长较快,省际班线现已开通广东、福建、湖南、云南、四川、越南,市际客运线路已开通全区每一个地市,县际乡镇班线开通了各个通公路的乡镇。

(三)客运车辆更新步伐较快。

由于近几年对道路客运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企业为了达到相应规模:一是采取了兼并重组的措施,做大做强不断提高新车系数。二是形成了高、中、普多层次运力结构。

(四)运输经营组织化程度正在逐步提高。

随着形式的不断发展和政策的相继出台,中、短途客运线路实行公司化经营已渐成雏形。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运力与运量失衡的矛盾仍然突出。

通过近期对几条客运线路的出站客流抽样调查以及每日的客运班线实载率统计,营运客运车辆实载率偏低,部分班线(承包班车)的经济效益较差。(二)客运线路布局不合理。

重复线路加剧了运力与运量的矛盾。出于利益驱动,相同班线,重复里程过长线路之间,相互恶性竞争的现象比较严重。相互刹价,争抢客源,恶性竞争,矛盾较为突出。

(三)车辆产权不清晰,挂靠经营现象普遍。

大多数企业采取全额融资的方式由经营业主出资购车,或采取“单车租赁经营”的方式,实行全额风险抵押的单车承包经营。这种经营方式实质上是经营权的变相转让或转卖,为彻底实行公司化经营的方针政策不相符,从而产生很多弊端:一是企业不经过市场调查盲目申请开行班线;二是造成“炒买(卖)”线路牌现象;三是企业与车主之间由于产权不清晰,而造成纠纷不断。

(四)站点不适应车辆发展需要,站运双方矛盾日益凸显。

车站在班次安排上又不尽合理,矛盾时有发生。按照“车进站,人归点”的管理原则,客运班线的车辆必须签订进站协议才能办理相关手续,因此站方拥有着一定程度的垄断经营和强制经营的权力。而对车主而言,其“受制性”极大,导致其私自在外发班,私改发班时间。

(五)在乡村公路建设与管理还处于建设与探索中。

公路建设只建不管,也不配套,只修路,而安全设施,管养机制等问题并未落实。只修不养的现象较为突出,安全实施、设备滞后未及时的落实。

(六)非法营运的车辆大量存在对道路客运市场的冲击和影响十分突出。

四、我市客运市场现状

我市现在城区只有一家公交公司,拥有250辆8-10米的公交车,他们运行区域为市城区内,基本能满足城区居民出行的需要。而在城区东、南、西都客运站,用于各个方向乡镇进入城区与公交车接驳的站点,由这些站点起发到乡镇的客运班车,实行分段票价,直达班车在市总站起发。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交通工具的要求越来越高,乘车环境要求更舒适,目前我市贵港一覃塘、贵港至

三里、贵港至大圩、贵港至湛江共四条班线40辆已投入公交车式车辆运行,但由于政府财政方面没有给予这些班线享受公交补贴,目前在硬件上是投入了公交车,实际还不能按公交票价运作,人民群众出行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惠。

五、如何发展、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的运输格局

(一)、选择试点线路,明确改造目标、将现有客运班线车辆通过改造、调整

转化为城乡公交

1、当前,各地面对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造的环境和政策不相同,没有成熟的模式和经验。为使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造工作少走弯路、不走弯路,我们确定了“先试点,后展开,成熟一条发展一条”的改造思路。首条改造试点线路,我们选择了东阿至高集城乡客运线路。该线路改造前,共运行5辆承包客车。由于单车承包经营者只看当前利益,服务意识差,人多就运行,人少就合车;旅客不满员就拉着旅客围着县城转,旅客意见非常大;另外沿途的小面包车、三轮车等非法经营的黑车争客抢客,造成客流严重流失,线路班车数量急剧减少,几乎将该客运线丢失。

2、之所以选择这条客运线路作为试点,主要基于三个方面原因:一是经营车辆老化,车况差,承包经营合同到期,车辆均已到达报废年限,便于车辆收购;二是单车经营效益差,承包经营者继续承包经营的愿望不大;三是高集镇北靠齐河地界,地理位置偏僻,道路客运又处于散、弱、小,竞争无序,市场混乱的局面,群众出行很不方便,当地老百姓对改造这条线路的要求非常迫切。

3、为探索出一条城乡客运发展的新路子,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确定了改造规划:

(1)、优化客运资源结构。以现有汽车客运站为依托,改造普通客车为公交车,实行公交化运营。

(2)、惠及于民。改造后,降低票价,让老百姓得到实惠。

(3)、方便群众乘车出行。改造后,班车实行定线、定班、定时、定点营运,增加班次密度,城区设置停车点,群众出行即时上下车,缩短候车、乘车时间。(4)、提高比较竞争优势。改造后,票价降低、服务规范化,提高乘坐舒适性、运行安全性等措施,迫使非法营运的黑车无利可图,主动退出客运市场。

(5)、实行集约化经营。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企业产权与经营的统一,公司统一经营。

(二)、通过政府扶持,原客运班线到期不再重新许可,给这些线路新许可为城乡公交。投入公交车运营,按公交车方式给农民方便、实惠。

(三)、提高思想认识,对现有班线经营者加于引导,在他们班线到期不能继续经营时收编过来,使他们成为驾驶员或乘务员,解决他们后顾之忧。

六、改造措施与经营管理

(一)、按照改造规划,拟对现有贵港到湛江线路进行了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造

1、经营主体不变,由原经营班线的公司经营。

2、争取政策支持。通过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一是改造后的车辆享受公交政策;二是沿途主要村庄和旅客集中地设立公交站牌;三是交通主管部门配合改造,治理打击客运黑车,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3、收购车辆。给予承包经营者适当经济补贴,将车辆全部收购,全部报废。

4、选定车型。新购置核定载客38人,少林SGL6800型燃油公交型客车,投入该线路运营。

5、招录培训。面向社会统一招聘驾驶员和乘务员,集中进行业务技能和规

范化服务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

6、在城区和沿途主要乡村及旅客集中地设立了公交站牌,方便旅客候车。

7、降低票价,客票由原来的5元降到4元。

8、班车实行滚动式流水发车,客流高峰时间段每8分钟一班车,日发35

个班次。

9、为方便群众乘车,原客运班线向两端作了延伸:将乡镇一端延伸至村站点发车;县城一端,将原来在车站发车延伸到在县城内发车,班车在城区始发后进车站二次发车,方便群众乘车。

(二)、为保障改造成果的实现,改造之后,我们加强了该线路的经营管理

1、实行了线路经理人负责制。设专人负责该条公交客运线路的经营管理,制定了合理的考核办法,完善了奖惩考核体系,线路经济效益与个人工资、奖金挂钩,有力地提高了经营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加大了线路营销力度。在东阿至高集线路途中的村庄张贴班车运行信息广告,联系学校、乡镇机关开办了月票优惠业务。

3、定期召开线路经营分析会,查找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客流流时、流量,掌握群众乘车出行习惯等信息,根据群众乘车需求合理安排运行计划。

4、掌握周末各学校集中放假时间,及时安排车辆上门接送学生。

七、改造效果

1、客流大幅度回升。平均日运送旅客,改造前1000人,更换成公交车型后平均1800人。

2、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平均日收入,由改造前700元上升到目前1000元。如果计入国家油料补贴,平均单车每月盈利约5000元。

3、车容车貌焕然一新,乘坐更加舒适,为当地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4、公交化的运营模式,老百姓出行更加方便、及时,受到群众欢迎和拥护,客运黑车明显减少。

八、逐步推开,扩大战果

在贵港至覃塘客运线路城乡公交改造成功的基础上,我们总结经验,按照贵港至覃塘客运线路城乡公交改造的模式,在我市三区全面推开,成熟一条改造一条。

通过我们的努力和政府的支持,截止到目前为止,我们已进行城乡公交改造线路达到4条,共计改造车辆40辆。

积极参与交通部门组织开展的城乡公交改造,从而达到市县公交、城乡公交、城市公交、长途客运班车共同进站形成接点式运输,实现大交通框架和格局,旅客转乘、换乘更加方便及时。

九、几点体会

1、推行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造离不开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

2、推行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造是提高专业道路运输企业竞争优势,规范客运市场秩序的有效手段。

3、推行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造是道路客运企业面对新的形势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4、推行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造必须立足于惠及于民,让老百姓得到实惠,出

行更加方便、及时。

5、对于企业来说,推行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造的好处:

首先,城乡公交进城可以下客,出城可以上客;其次,可以获得国家对公交客车的优惠政策;再次,可以解决节假日客流高峰时运力不足的问题。

由此可见,城乡公交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适应当今运输市场的一种模式,也是我们今后发展城乡运输体系的新模式,我们必须把它作为我们工作的目标和任务。

太仓关于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推进农民进城(镇、区)集中居住的实施意见

太仓关于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推进农民进城(镇、区)集中居住的实施意见 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加快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根据省、苏州市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对推进农民进城(镇、区)集中居住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改善农村民生、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为根本,以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农村环境面貌为重点,破除二元结构,创新体制机制,鼓励农民进城进镇落户,引导农民入住集中居住区,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二、基本原则 1.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充分发挥政府行政推动作用,加大公共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加强规划引导,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农民利益。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建立农民、集体、政府之间的利益共享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切实为农民进城(镇、区)集中居住营造最优的环境。 2.统筹建设,集聚发展。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向城镇转移、居住向城(镇、区)集聚。合理确定农民安置公寓房和集中居住区的布局和规模,推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切实改进农村建房模式,对农民进城进镇居住的全面推行公寓房。 3.依法管理,体现特色。严格按照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法定程序规范安置房建设。加大违法建筑整治力度,落实长效管理机制。安置用公寓房以优质地块选址、多层与高层合理搭配、并按城市社区完善配套设施。规划建设的农民

集中居住区,既尊重地方风俗习惯、体现江南水乡特色,又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反映时代特征。 三、目标进度 到2012年,全市50%以上农户进城进镇进区集中居住;再用5~8年时间,基本实现全市农民集中居住。 四、实施重点 各规划区预拆迁集中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拆迁集中一批;农村危房改造集中一批;城乡环境整治集中一批;10户以下的自然村落整合集中一批;其他需要进城(镇、区)的农户集中一批。 五、主要政策 1.农民进城进镇、农房拆迁安置。 (1)凡是本市市、镇规划区、太仓港经济开发区(港区、新区)、科教新城开发建设需要和市、镇规划区以外因社会公益事业、经济建设需要成片开发所涉及被拆迁的农民住宅,采取拆迁或预拆迁办法,并以公寓房进行安置。具体拆迁安置补偿按太政发〔2003〕79号、99号和太政发〔2009〕68号文件规定的相关政策执行。 (2)对本市市、镇规划区、太仓港经济开发区(港区、新区)、科教新城区域外的农户自愿放弃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进城进镇落户的,采取“土地换保障”办法,实行“拆一还一”、公寓房安置,也可实施货币安置。 (3)本市无农村居民户口的家庭,目前在农村仍有宅基地和房屋的,对自愿拆除房屋、原宅基地交回集体的,享受“拆一还一”政策,实行公寓房安置,也可实施货币安置。 (4)凡属拆迁或预拆迁安置的农民公寓房,五年内办妥土地证和房产证。五年后上市交易的,确保每户留用居住面积人均不少于30平方米。

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和特点分析

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和特点分析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萧山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总体经济实力强劲,区域发展能力迅速,民生改善不断提高。基于这样一个现实,需要进一步科学认识统筹城乡发展的方法路径,建立科学的统筹城乡发展模式,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一、引言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并明确提出了五个统筹的具体要求。萧山结合实际,在2003年1月的区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提出了加快经济转型、城市转型、社会转型、实现由强县市型向都市型的转变的发展思路。这个思路的提出,使萧山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渐渐凸显。之后,在2003年7月区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做出了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决议,使全区基本形成(空间、经济、人口、社会、生态)五个一体化格局,并相继制定一系列配套政策。结合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按照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一体化发展要求,以空间重组为突破口,通过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来实现城乡经济发展、空间融合和社会进步,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 萧山地处钱塘江南岸,为杭州南大门,东接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全区总面积1420平方公里,2008年末总户籍人口120224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00929人。辖有22个建制镇,4个街道。城区4个街道总人口269964人,其中非农人口200953人。主城区建成区面积,由1988年萧山撤县设市时的7平方公里扩展到2001年撤市设区前的26平方公里,至2008年达到54.43平方公里,成为杭州实力最强、地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区,区域网络化大城区的框架初步形成。2008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86.50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比重达到4.1:64.1:31.8。全年财政总收入126.8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3.18亿元。2008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452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569元,恩格尔系数0.35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987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287元,恩格尔系数0.349。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3.8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73.49平方米。城乡统筹的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城乡统筹的养老、医疗、失业和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都比较高,全区城市化率超过了65%,2008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3580.24亿元,成为萧山经济的支柱,尤其是民营经济占到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城市化和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奠定了坚实基础,使萧山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有了现实基础。 二、路径选择

城乡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一试题

第一部分 ;判断题
1. 下面说法正确吗?长三角区域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也明显 加快,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在长三角区域已经 正确 能够比较自由地流通。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2. 下面说法正确吗?双带就是指我们江苏这个沿海发展带 的和东陇海发展带,其中东陇海地区是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 域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正确 √
3. 下面说法正确吗?要推进区域的一体化进程,一是要加快 基础设施一体化,第二个就是要加快长三角地区的市场体系的 正确 一体化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4. 下面说法正确吗?主体功能区规划它具有约束性,既要约 正确 束市场主体的开发行为,不用约束政府的行为。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B

5. 下面说法正确吗?江苏省人口分布和经济布局不协调。区 域间功能服务和生态条件的差距还比较大,就是我们三大区域, 正确 分布还不够均匀,不够协调。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6. 下面说法正确吗?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江苏坚持一手 抓粮食高产制度的普及化,提高单产水平,稳定粮的食生产, 正确 一手抓高效农业规模化,大力发展适时农业,促进了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7. 下面说法正确吗?农业生产空间是叫两带三区。两带是指 沿江农业带和沿海农业带,三区是指我们的太湖农业区和江淮 正确 农业区、徐北农业区,就是苏北灌溉总渠,徐北农业区。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8. 下面说法正确吗?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地建设,要充 分发挥沿海深水港口、土地、岸线爱心资源比较丰富的独特优 正确 势,集中布局发展大型生化、钢铁、造船、汽车等联合产业, 形成产业发展的规模优势和积聚效应。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9. 下面说法正确吗?具有江苏特色的统筹城乡发展的道路 的思路是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产业化提 升农业,我们努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大力 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就业保障这 五个一体化,这是工作思路。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正确 √
10. 下面说法正确吗?继续深化户籍制度的改革,放宽城市 特别是中小城市的落户条件,鼓励和引导农民向城镇就近和异 地转移。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正确 √

论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国内背景和对当代大学生的现实启示

XXX大学2012-2013-1期末课程考核?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概论》 论文题目:论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国内背景和对当代大学生的现实启示 院系:管理学院 班级:XXXXX 学号:20110704XXX 姓名:XXX 电话:182920XXXX 电邮:XXXXXXX@https://www.wendangku.net/doc/f81477180.html, 得分: 2012年12月1日

论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国内背景和对当代大学生的现实启示 摘要: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思维方式、新的发展道路和新的发展模式,这一新的科学理论体系的提出,是对发展问题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创新,有其鲜明的时代背景和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提出与国内背景的分析,阐明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和科学发展观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国内背景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启示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报告深刻阐明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使我们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思考更深刻,认识更彻底,指导我们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连日来,党的十八大代表纷纷表示,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1】 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五个统筹,促进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坚持发展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2】 ①发展 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不断开拓发展思路、丰富发展内涵,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3】 ②必须坚持发展的协调性。 我国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由来已久,当前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仍然很大。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解决发展中的不协调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发展的迫切需要。 ③必须坚持发展的可持续性。 由于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的解决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改变不会一蹴而就,制约我国发展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还将加大,实现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可持续发展就要求我们要在控制人口增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发面作出个大的努力。使人口增长与

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发展实施方案

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发展实施方案 道路运输是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服务性产业,大力发展道路运输业,对于促进我县经济发展,活跃城乡商品流通,方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扩大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十五”以来,我县道路运输业得到长足的发展。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道路基础设施、路面硬化等工程,使道路通行能力越来越高,农村客运站相继建成投入使用,人民群众出行需求与运力,服务能力现状矛盾日益突出,发展我县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势在必行。 一、指导思想 以市委九届四次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昆明市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部署,为实现我县城乡公交一体化目标,改革现行城乡客运管理模式,打破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二元分割的局面,逐步形成县、乡(镇)、行政村、自然村之间完善的城乡公交客运网络。结合城乡道路通行条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城乡公交安全运营,建立城乡资源共享、相互衔接、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畅通有序的公交客运网络运行模式,为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大发展提供交通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对运

输服务品质的更高要求作为出发点,为社会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经济、高效的运输服务。 (二)坚持市场导向、宏观调控。县人民政府把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纳入地方交通建设发展规划。适度进行宏观调控,加强市场监管和诚信体系建设。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道路运输业,鼓励运输企业实行规模化、集约化、公司化经营。依托我县骨干客运企业,对现有城乡旅客运输经营者,根据其经营主体和经营年限,按优化线路和自愿的原则,进行产权改造和资源整合。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成立公交客运的“航母”企业,统一经营我县的城乡公交客运,稳步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 (三)统一管理、有序竞争。交通主管部门和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要切实履行“三关一监督”的职责,加大对公交客运营运秩序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公交经营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促进公交客运市场健康、规范、有序发展。根据道路保障情况和安全通行要求,研究制定统一的城乡公交车辆投放技术标准,加强公交客运安全管理。 (四)、坚持“路运并举”的方针,实现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与道路运输的良性互动,促进道路运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干线客运与农村客运互补发展,实现各种客运方式“零换乘”,促进道路运输质量、效益、服务的和谐统一。

加快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思考

加快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思考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在实践中,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问题也凸显出来,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对城乡一体化内涵的认识存在着误区。 城乡一体化的认识误区 对城乡一体化的认识误区,已有不少专家、学者不同程度地进行了阐述,但总体感觉深度不够,对其相互关系的分析不够清晰,很有必要进一步加以明确。这些误区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 误区一:城乡一体化就是城市化。城市化发端于19世纪中上叶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时期,是由于工业化引起的人口自发迁移到城市,是由工业“积聚效应”引起的农村居民变为城市居民的人口集中过程。城市化是工业化和产业分工的结果。而城乡一体化是指统筹城乡这两个系统的经济社会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共同发展,不是忽视城市与乡村在空间发展和经济基础上的区别,盲目地把农民转非变为市民,把农村变为城市,不是简单地提高了“城市化率”就代表推进了城乡一体化。这种认识不仅曲解了城市化,更

曲解了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发展必然会推进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不简单地等同于城乡一体化。 误区二:城乡一体化就是新农村建设。纵观当前国内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关于城乡一体化的措施、报道,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简单的城市反哺农村,在物质和资金上给农村大力支持,帮助农村修路盖楼,解决农民子女教育、生活、出行等就是在搞城乡一体化,把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文件、措施稍加改动就变成了城乡一体化的政策、文件、措施,这显然是片面的。城乡一体化与建设新农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的联系在于,城乡一体化包涵新农村建设,是整体和局部。城乡一体化发展了,新农村建设也必然发展了;新农村建设工作做得好,必定能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二者的区别在于,城乡一体化是更高层面更大范畴的旨在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统筹城乡协调共同发展的重大战略。而新农村建设的着眼点是“乡”,基本不包括“城”,主要是针对“三农”问题提出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要低于城乡一体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首先应该把重点放在“乡”,应该通过提升“乡”的地位、作用,逐步打破分割壁垒,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要素合理流动和分工优化,协调发展,而不能用新农村建设代替城乡一体化。 误区三:城乡一体化就是城乡一样化。这个观点主要体现为

结合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论述科学发展观的现实价值和意义1重点

结合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论述科学发展观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如何才能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理论内涵?很多文章是从社会历史背景的角度阐发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武俊斌则选择从认识论的角度探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传承,相信会给广大读者以启迪。 《人应在竞争中开发自我》把“竞争”这一概念进行哲学化解读,带我们跳出对“竞争”的狭义理解,而从更宏观的层面把竞争看作是开发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途径和方式,文思隽永,发人深省。 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利用传统文化造福今日社会,应该是所有中国人都应该有意识思考的问题。庞原同志通过对经典文献的解读,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精神,指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建构有着非常深刻的文化学内涵,同中国人的心性一脉相承。 对民生问题既需要做形而上的哲学思考,也同样需要在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进行专题化研究,寻找到提高公众生活质量的路径。《我国社会保障发展趋势前瞻》提出社保体系建设应从重视“量”变为重视“质”,把有限的资源着重用在需要重点保护的人群上,不失为对建设社保体系颇有新意的探讨。 温家宝总理在刚刚闭幕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指出,科技发展归根到底靠人才。谁在人才上占有优势,谁就能在科技上占领制高点。培养人才关键靠教育,而教师素质则是影响教育成果的决定性因素,在这方面下多大的力气都不为过。万殿生的文章主要就21世纪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质展开论述。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新飞跃,是中国共产党人以深刻的战略思维和宽广的世界眼 光思考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新成果,是正确指导当代中国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是批判继承前人的思想、深刻反思发展的历史规律、科学总结我国的实践经验的理论成果。它准确把握了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和现实国情,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科学回答了“怎

城乡公交一体化调研报告

城乡公交一体化调研报告 “村村通”工程实施后,我市乡村公路网不断完善。如何让农民更好地享受到交通发展带来的好处?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逐步推行城乡公交化”,把城市与乡村的公共交通纳入到同一幅发展蓝图中才是问题的解决之道。 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也是推进新型城市化、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条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公共交通事业改革和发展力度,推动了城镇公交快速发展,为下一步我市全面推行城乡公交一体化打下了基础。 为了当好市委、市政府推行城乡公交一体化健康发展的参谋,8月4日至5日,我局一行7人在宋波副局长的带领下赴莱芜市和邹平县学习考察了当地的城乡公交一体化工程。现将调研情况综合如下: 一、莱芜市城乡公交的基本现状 莱芜市辖莱城区、钢城区、1个省级高新区和5个省级园区,20个乡镇(街道办事处),1083个行政村(居),1266个自然村,面积2246.2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29.85万人。2010年GDP完成546.3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0亿元。截至目前全市公路通车里程3600公里。 莱芜市于2010年10月成立了以市委常委、副市长为组长的

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并于11月开始全面推开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利用一个多月时间完成了全市98条线路、347辆个体车辆的收购工作:首先委托中介机构对每条线路、每辆车的年纯收入和残值进行评估,根据评估价值和剩余的经营期限由经营企业给予原车辆经营者一次性经济补偿。对2008年以前更新的车辆,补偿价值为到期后的车辆残值和剩余经营期预期收益(车辆残值为到期后的残值,19座以下的8年期1.5万元,6年期2万元,5年期2万元;20坐以上的8年期2万元,6年期3万元,5年期2.5万元。);对2009年以后更新的车辆,补偿价值为车辆购臵费用和2年的预期经营收益。收购过程中,对规定期限内退出的业户给予一定奖励,逾期不予收购,经营期满收回经营权。此次收购过程每辆车补偿15至50万元不等,共计花费7000万元,按照“政府规划指导,企业规范运作、自负盈亏”的原则,全部由两家公交运营企业自筹资金支付。 目前莱芜市已初步形成城区、市镇、镇村公交三位一体的城乡公交新格局:在延伸调整原城区公交线的基础上,以莱芜城区为中心,设臵主线和支线,主线是从市到镇(节点)的线路,支线是从镇(节点)到村的线路。客运价格执行“3、2、1”,即主线2元(12公里内)、3元,支线1元,发车密度为每10至60分钟一班。截止目前,已开通主线9条(2条环行线、7条辐射线),日发280个班次;14个节点(中转站)到村的支线80条,日发798个班次。按照车型与路况相配套、同线车型统一的原则,

试论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

试论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 1、城乡一体化的含义、重要性、目的、意义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80年代末期,由于历史宏观因素,城乡分离发展,形成了城乡之间的隔离,造成我国城乡社会发展两极分化的局面,从而产生各种经济社会矛盾,而后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社会进步的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一体化已经成为事关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对于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重视起来,及时的提出解决对策,保证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城乡一体化是把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规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社会一体化、生态一体化和信息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厉以林认为:城乡一体化应该是双向的,即农村居民可以迁往城市,在城市工作或经营企业;城市居民也可以迁往农村,在农村工作或经营企业。还有学者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

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的过程。总之,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和乡村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相互融合渗透的过程。 1、城乡一体化过程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城镇化水平既严重滞后于发达国家和相当部分发展中国家,也滞后于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城乡二元结构”和“三农”问题十分突出。但是,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却在曲折中逐渐提高。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我国城镇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 一、1949年—1978年城乡不协调发展格局 1949年以来,结合自身国情,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施了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和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人民公社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城市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户籍制度把农民和土地绑在一起,城乡之间缺少市场联系,城乡二元化开始形成。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化三改”,优先发展重工业,强化了城乡二元化,而后随着工业发展的快速推进,导致了城乡差距逐步拉大,加剧了城乡不协调发展。 二、1979年—1989年城乡一体化起步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点,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阶

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成功范例

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成功范例 ——来自东岭集团(村)的调查报告 从不足万元家底的黑白铁皮加工铺,到拥有80多亿元资产、1、6万名员工的陕西最大民企、?中国500强企业?;从人均不到3分地、靠种菜卖菜过日子的穷村,到以新型工业、物流贸易为依托的?西部第一村?、?中国第四村?……脍炙人口的东岭传奇早已蜚声国内外,进入?十二五?、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全面启动之时,人们又一次将目光投向东岭集团(村)。 前不久,中央党校?中国小康村科学发展与战略转型?课题组,在对东岭集团实地调研之后,认为?东岭是西部地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样板和典型,其思路值得研读,其经验值得总结和借鉴?。 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金台区委、政府领导、支持下,在西秦硬汉、全国劳模李黑记带领下,东岭集团(村)在缺乏先例的情况下,敢为人先,投石问路,积极探索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村城市化的路子,以新型工业、物流贸易为支撑,打造、延伸产业链。一方面,通过安置就业,解决失地农民生计难题,又为国企下岗职工、大中专毕业生和社会无业人员建造职业平台。集团员工队伍由几十、几百、几千发展壮大到1.6万人;另一方面,以工促农,共同发展,

以东岭集团产业集群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距离,工业反哺农业,改变祖祖辈辈的习俗,培养新时代的农民。 (一) 东岭村95%以上的劳力都在企业上班,东岭集团下属五大总公司、40多个生产、经营单位,以有色金属冶炼、物流贸易为主导产业。从2000年以来,企业10年间总收入由10亿元增长到200多亿元,利税由3000多万元增长到10亿元以上,解决就业由千人增长到上万人。2010年东岭集团实现总收入232亿元,比上年增加24亿元,同比增长了11.4%,创全市企业和全省民营企业之最,上缴税金6.4亿,比上年增加1.2亿,同比增长了20%,蝉联全省民营企业纳税第一名;全年项目投资15.7亿元,冶炼公司余热发电、略钢公司60万吨转炉连铸以及20多万平米地产开发等项目相继完成;全年完成外贸收入7亿美元,比上年增加2亿美元,同比增长40%,贸易总额名列宝鸡第一、全省前列。 物流贸易、有色冶炼、矿业开发、金融投资、地产开发五大支柱产业,如同五路?高铁?,相得益彰,联合发力,将东岭集团带入行业前列: 一路?高铁?钢铁物流产业:占据东岭集团产业的半壁江山,在全国拥有 23家分公司,与国内 20多家大型钢铁企业密切合作,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近 120亿元。 二路?高铁?有色冶炼产业:以有色冶炼、焦化、钢铁为主的大工业节约生产、清洁生产、安全生产,既是企业向绿色低碳、循环经

城乡交通一体化“建立”

中国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 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道路客运大力发展和城乡道路客运管理体制转轨的情况下,全国各地纷纷提出在道路客运行业实行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那么,什么是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呢?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的概念及内涵并不十分清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相当一部分人把农村客运公交化和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混为一谈,认为实施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就是推行农村客运公交化。其实,农村客运公交化只是农村客运的一种组织形式,是人们在探索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过程中对于农村客运提出的一种改革方向,并没有包括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的全部。也有人认为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即长途客运、城市公交客运、出租客运由政府职能部门统一管理的一种管理体制.,而笔者认为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是一个国家城乡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道路客运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然出现的发展过程。 今年春节时间早,节前学生流、民工流、探亲流等客流高度集中,截止2月16号,全国道路运输累计完成客运量28.47亿人,同比增长9.6%,这是交通运输部给出的春运40天客运量的数字。作为全国客运,如此大的客流量,仍然保持有序的运行。但对于城乡的公交客运系统来讲,仍存在一定的压力。我国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较晚。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乡人员的来往日益密切,客运量也不不断的增加。“十一五”以来,我国城市公交客车技术水平大幅提高,拥挤状况有所缓解,市内通勤和出行条件大有改观。但是,作为市民通勤、出行主要工具的公交车,在高峰时段仍然十分拥挤。 中国现在发展主要集中在全面发展城乡经济,缩小贫富差距,合理科学实行城乡统筹规划。要全面实施城乡交通运输的一体化发展,必然要对道路公共基础建设加强力度。以下为苏南地区城乡统筹规划的各阶段发展特点:

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内涵及主要途径分析

会 计中国乡镇企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但还存在不和谐的因素,其中农业经济落后工业经济,农村发展滞后城市发展,城乡存在社会事业发展不协调、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社会保障不同步、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等仍然是制约我国全面、协调、和谐发展的主要矛盾,成为困扰我国走向城乡和谐发展的障碍。尽快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全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把握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深刻总结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处理城乡关系问题的经验教训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个决策跳出了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的传统思维方式,拓宽了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视野和思路。因此,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深化和提高,是涵盖农村和城市整体发展更高层次的目标。 一、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内涵 城乡一体化是指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城乡之间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互为市场,互相服务,城乡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日益融合、持续趋优的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破除城乡分割和对立,加强城乡联系,推进城乡平等与融合发展,形成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生态和谐化、社会文明化整体推进的发展格局,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使城乡共享现代文明。 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内容:一是城乡规划的一体化;二是产业布局一体化;三是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四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五是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六是城乡政策措施一体化。 二、城乡一体化的一般规律 1.城乡一体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1760年的产业革命,导致了城市化的兴起;1851年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水平超过50%的国家,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发达的国家。20世纪50年代,欧洲、北美等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达50%以上,成为引领社会生产力的“排头兵”。时至今日,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达70%以上,已率先基本实现了城乡一体化。 2.发达国家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及其规律。1)当城市化水平低于30%时,城市文明普及率与城市化率是同步的,即城市的文明只有城里人享受,农村基本上保持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农民依然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2)当城市化水平提高到30%后,城市文明逐步加快向农村渗透和传播;3)当城市化水平达到50%时,城市文明普及率呈加速增长的趋势,城市文明普及率将达70%,城乡差别明显缩小,城乡融合步伐加快;4)当城市化水平达到70%后,城市文明普及率将达100%,即实现了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化、城乡现代化。当城市化水平在50%以下时,城市化以“量化”过程为主,主要以农村人口城市化来推进整体城市化;当城市化水平达到或超过50%时,城市化逐渐转向“同化”过程为主,以城市文明的扩散来推进城乡一体化可见,实现城乡一体化需要具备一些基本条件即:1)工业化基本完成,迈向后工业社会;2)城市化发展从市区集聚化阶段进入郊区扩散化阶段;3)农业现代化初具规模;4)中心城区和郊区之间快速交通网络一体化格局逐步形成;5)城乡平等发展体制初步形成。 三、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发展趋势 世界银行关于发展阶段有一个粗线条的划分:一个国家人均GDP的水平在280美元以下,称为低收入的穷国,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左右,叫下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指这个国家摆脱了贫困的陷阱,进入经济起飞、工业化加速的时期,这时经济体制加速转轨,社会结构加速转型,利益格局大幅调整,各种社会矛盾容易迸发。根据国际经验,这个时期,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有两种发展前景,一是有可能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势头,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也有可能出现城乡差别、贫富差距过度扩大,社会失衡动荡,陷入有增长、无发展的“拉美陷阱”。如果到1600美元,叫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如果到3000美元,叫上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如果到8000美元以上,叫高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指该国家以工业化为内容的现代化完成了,即现代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再往上发展叫后工业化时代,再细分为中等发达国家和主要的最发达国家。 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内涵及 主要途径分析 周颖杰 30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讲稿)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大家好,我们这一讲的题目叫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在该专题的准备和制作过程中,具体分工如下: 现在我们有一种不太准确的提法,城乡一体化,把“发展”两个字去掉,这就容易引起很多误解,像城、乡两者能不能够一体化?不能够一体化,我们讲的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科学发展观的“五个统筹”其中就包括了统筹城乡,统筹城乡发展。就这个问题,我想分四个大的方面来谈。 一、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现实背景 (一)我国存在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 第一点,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现实背景到底是什么。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这是最近这几年在社会各个方面讨论得比较多的一个话题。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最现实的背景,是我们当前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这样一种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严重地扭曲了城乡关系,所以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 但这里涉及到一个概念,什么是“二元”结构?所谓“二元”结构讲的是在整个经济社会结构体系中,明显地同时并存着比较现代化的城市社会和相对非现代化的农村社会,同时并存着比较发达的城市工业和相对落后的农村农业。 从历史上来看,我国本来就存在巨大的城乡差别,是一个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社会。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从理论上来讲,是想打破这样一种城乡“二元”结构,但很多制度、很多的政策措施恰恰不是有助于消除这一种“二元”结构,像我们的户籍制度等等,恰恰相反,反而强化和固化了这样一种“二元”结构,使城乡隔绝状态得到制度化和固化。即使到现在,包括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没有被彻底地打破。 (二)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强化和固化产生的消极影响 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强化和固化,它产生了很多的消极影响,一些什么样的消极影响呢?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个,城乡不平等交换的长期存在,这是造成今天城乡之间巨大差距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如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为了加快工业化,尽快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但这些工业化是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的,我们既没有自身的积累,也很难从国外借钱,怎么办?我们搞了一个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低价从农民那里把农产品买过来,像农村销售的工业品,价格是高的,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我们从1949年或1950年,到改革开放之前,30年,据不完全统计,光是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就达到八千个亿左右,我们现在讨论“三农”问题,其症结和根源正是这样一种长期形成和不断强化的城乡经济社会结构。 第二个消极影响,城乡“二元”结构造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脱节。本来工业化和城镇化、城市化是相互促进的,两者是有机联系的,但我国在城乡隔绝的状态下面,虽然城市工业,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相当快的发展,但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面,工业化在快速推进,但并没有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向非农产业转移,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种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要创新思路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要创新思路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时机已逐渐成熟。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要因地制宜实施城市化发展战略,要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框架,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主要抓手,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标签: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创新体制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十七届三中全会又作出了“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部署,为推动城乡融合互动发展指明了方向。城乡一体化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最终归宿,要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必须创新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彻底破除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切实纠正城市偏向,给农民以平等的国民待遇,推进城乡互动、城乡交融。 一、经济战略:因地制宜实施城市化发展战略 推动城乡一体化,首先要稳步实施城市发展战略。相对城市化而言,城乡一体化不是对城市化战略的推翻,而是城市化处于高级阶段后所表现出的一种客观规律。“城市化初期,城市对人口、产业的吸引和集聚处于主导地位,农村居民‘离土又离乡’会快速提高城市居民的密集度。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超过50%后,区域社会开始向城乡融合即城乡一体化方向迈进,城市对农村的扩散、辐射和带动作用也会逐步增强。”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要让农民充分享有公平的国民待遇、完整的合法权益和平等的发展机会,努力实现城乡地位平等、互补互促、城乡融合、协调发展。由于我国区域经济水平、社会事业发展不均衡,所以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还要注意不能脱离各类城市各自的发展阶段和特点,不能不加区别地实施城乡一体化政策,在政策制定上,应根据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地进行多样化发展,而不是单纯从大城市或小城镇的某一方面的发展来推进城乡一体化。 城市化不是简单地把农业人口变为城市人口,农业用地变为城市用地,更重要的是应注重质的变化。通过适宜的城市化战略,切实地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更多的出路,增加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改变他们靠天吃饭的现状,让广大生活在温饱,甚至贫困线上的农民也有机会享受现代文明的成果。是采用“优先发展小城镇”,还是“优先发展大城市”,或是其他的城市化战略,具体到各地区,应根据实际采取相应策略,特别是我国东中西地带发展的非均衡性,使得这种城市化的差异更加有所不同。总之,在制定城市化战略的同时,既要考虑由于人口拥入城市而带来的“城市病”问题,也要顾及充分利用聚集经济效益,并关注农民的切身利益。 二、主要着力点: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

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性

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性?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有利于实现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 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有利于共同富裕(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公平) 扩内需,推动消费, 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关注政府和党关注的几个个要点: 1.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2.政府不能包办一切,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服务型政府,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3.党要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科学、民主和依法执政。 4、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5.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第三单元总结设问: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关注协商民主) 1.国体 2.主体:公民、政府、人大代表及人大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 3.制度保障 4.三个有机统一 5.国际视野 高考迫近,只有60天了,为使复习事半而功倍,不做无用之功,给你几点建议,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1、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是成败的根本 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成也基础,败也基础”。无论是学习好的,还是学习差的,要出好成绩,抓基础最有效。有些学生之所以成绩上不去,根本原因就是基础知识不牢靠。数学、物理差,很大程度是有的连公式都没有记牢;英语差,很大程度是有好多的单词和短语没有记住。还有些学生,本来学习很不错,考试常常是大错误不犯,小错误不断。这小小的错误,说到底就是基础知识没有夯实所致。从多年的考试来看,学生丢分的根本不是新题、难题,而是基础知识,由于基础知识不牢靠,把不该丢的分而丢弃了。 2、树立总分意识,提高总分是上乘的做法 高考命题的目的在于选拨各层次的学生。但要知道,高考录取最终要看总分,即使是偏点科也无妨,只有总分入围,达到投档线,才有被录取的希望;眼下一定要树立总分意识,扬长避短,千方百计提高学科总分。 3、抓“常考易错点”是考前的重中之重 要“提高总分”,就要找出自己的“增分点”,增分点就是各自能提分的“常考易错点”。为什么“常考”,因为是重点;为什么“易错”,因为没有掌

科学发展观:当代中国发展的哲学

科学发展观:当代中国发展的哲学 科学发展观:当代中国发展的哲学 科学发展观:当代中国发展的哲学 2019-09-04 哲学理论论文 科学发展观:当代中国发展的哲学 科学发展观既是唯物论又是辩证法,既是历史观又是价值观,既是认识论又是实践论,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系统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丰富与发展,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哲学。 作者:王建柱 一、发展本质的新升华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更是当代中国的主题。科学发展观之所以说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通过对发展是第一要义、以人为本是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基本要求、统筹兼顾是根本方法等内涵的阐述,对“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发展观的基本问题做出了科学回答,从哲学的层面上升华了我们党的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既是唯物论又是辩证法,既是历史观又是价值观,既是认识论又是实践论,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系统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丰富与发展,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哲学。 党的十六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根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新趋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指出本世纪头二十年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强调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强调要切实把经济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调整结构、深化改革、转变增长方式上来,切实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强调必须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这些论述凝聚着科学发展观对“什么是发展”的深刻认识。它表明,随着信息革命的兴起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发展作为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农业社会经过工业化和信息化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是工业化和信息化基础上的社会全面进步过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