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孩子喜欢打人的原因及其对策

孩子喜欢打人的原因及其对策

孩子喜欢打人的原因及其对策
孩子喜欢打人的原因及其对策

孩子喜欢打人的原因及其对策

原因1:可能孩子对小朋友的安全感建立得不好。所以一有小朋友到身边去,他就会觉得受到威胁,然后主动进攻。

对策:妈妈应多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多帮孩子交些好朋友。那段时间我一直在反思,然后就开始行动了。如做了冰淇淋、煮了毛豆、花生,有了水果等都分成几份,带着孩子送到小朋友家,有好吃的也叫到家里一起吃,或拿到别人家吃。礼尚往来,别人也会有好吃的想着我们。这样关系越走越近,孩子的感觉也越来越好。

原因2:打是排除的意思。

有时他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可小朋友们总是做些他不喜欢的事情,他想把这个事实排除掉。如:他拿个小碗,用土来做饭。小朋友过来就往他的碗里放土,但他不想这样,因为破坏了他原有的计划和目标。他对小朋友嚷,但人家不听,他嚷了几次,发现不管用,就会动手打人了。他的想法本没有错误,只是不想被打扰。但他的举动是不好的。有时想吃冰棒或做其它一些事情,家长不让做,他也会用打的方式来解决,只是想把家长不让他做事的这个事实排除掉。所以我觉得更多时候,孩子打人是排除的意思。包括大人也一样,乐爸总不听我的,我也会打他。说不过就打吧。反思一下,其实大人和孩子都差不多。

对策:加强用语言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他用语言来和别人表达思想。如人家往他碗里放土打人这件事,妈妈可以告诉他:“如果你不喜欢人家这么做,你可以直接教他对别人说…不喜欢你往碗里放土,我正在做饭!?”然后告诉他,打人无法解决问题,打人是不好的行为。他就明白了。当然要达到完全用语言表达还需要一个过程,妈妈要耐心等待他心智成长到这个程度。

原因3:家人可能有打人(或以轻打屁股来逗着孩子玩)的行为。孩子会把所以的待遇反加到别人身上。

对策:家长要反思自己是否有这种行为,如有应即时改正。

孩子打人有暴力倾向怎么办

孩子打人有暴力倾向怎么办? 我的儿子现在刚21个月,很爱打人,见到别的小朋友,用脚踢,有时见到家里的大人,用手打,管他也没有什么用。带他出去玩,他也不象其他的同龄的孩子那样乖乖的站在家长的身边,而是象一匹脱疆的野马到处乱跑,还经常从地上捡些小东西往嘴里塞。而且越管越厉害。所以特请教,我该怎么管他才行? 结合相关知识,雅虎小编就这一问题给大家推荐了几篇精彩文章,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更多帮助,不妨看看吧! 目录: 1、孩子打人有暴力倾向怎么办? 2、八种处罚孩子的聪明招数 3、常挨打易出现七个心理偏差 4、美国成功父母教育孩子的经验 5、轻松教育孩子秘诀 孩子打人有暴力倾向怎么办 打人往往是两岁左右儿童,特别是男孩的特点(a characteristic of age)。 它并不能预测未来的行为(一定是蛮不讲理的)。 两岁左右的孩子为什么会打人?有许多原因: 1、这个年龄的儿童自我意识开始萌发,事事都是“我来”、“我的”、“我会”……。打人是一种行为,“我会做这件事”。有时甚至看到别人被打而哭,感到高兴,没有一点同情心。 2、用打人、踢人表示自己长大了,会独自做些事了。“我多么重要啊!” 3、不能控制环境,想要的东西得不到、想搭的积木大楼搭不成、自己正在玩的玩具被一个小朋友抢走了……受到挫折,身边不管站着谁,马上就打(无固定目标),为了发泄。 4、不能控制冲动。虽然,他从“道理”上也懂打人不对(这与前面的情况不同),但控制不了打人的冲动。 5、缺乏与人交往的技巧。人类一生下来就有好斗的倾向(combative tendency),这使他们生存。但社交技巧不是与生俱来的。相反,这是要从经验里学习的,也是要由成人多次重复、教导中才会的。这种好斗的倾向在小年龄儿童那里,就表现为打、踢、踹。 6、语言熟练程度不够。在这个年龄段,语言还不能表达细微的心理感受,这就要用“身体”来表达了。对不满意的事,就打(并不是固定打某一两个人),因为动作比语言响亮。 7、父母纵容。有的父母对孩子的这种行为不当一会事,甚至还有人认为小时候打人是将来有出息的表示,他不会被欺侮。 8、寻求注意。往往发生在孩子做好事受到的表扬不够,没有人注意的情况下,而儿童对人的注意(特别是父母亲的注意)很重视,只好做一些强度比较大的“动作”:打,来引起注意。 9、一些生理因素也可能导致烦躁,不会表达,就打。比如:饥饿、疲倦、生病、出牙不舒服等。 10、生活变化大,不适应。比如搬迁、换保姆、上幼儿园、到奶奶家住等。不懂这是怎么回事,又不会表达,于是挥动手臂,无目标地乱打。有时对照看他最多的父母亲也同样“下手”。 11、父亲有时发生矛盾,动起手来,他看见了,也会学。 12、电视上的暴力镜头对他也有影响。 八种处罚孩子的聪明招数 许多父母常会为了宝宝的闹情绪,而伤透脑筋。面对孩子不当的行为、举止时,做家长的应先了解其原因,再以适当的方法处理。但如果孩子以丢东西、打架等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时,父母就需适当给予处罚,让孩子了解他的这些举动是不对的。 1、规劝 案例:与同伴吵架、抢夺玩具…… 方式:先放下手边的工作,并走到孩子身旁,让孩子知道你正在注意和关注;然后询问孩子争执、吵架的原因,并耐心听完孩子的想法;灌输孩子打人、抢夺是不正确的行为和观念,并要求孩子学习说“请、谢谢、对不起”。 建议:勿以很大声音去压住或威胁孩子;勿直接将孩子拉开,然后大声训斥孩子不是;言语间避免伤孩子的自尊心。 2、面壁 案例:吵闹不休、吵架、乱丢东西、故意从高处往下跳,车上跑跑跳跳………… 方式1:在处罚区上摆上软垫或一张椅子,可取个名字;准备闹钟或时钟,计时处罚时间。 建议:处罚地点不正对大门、不在太明显地方;限制处罚时间,或让孩子讲处罚多久的时间;处罚完后,让孩子说出今天被处罚的原因。 方式2:在家中规划一个处罚区,可取个名字,地点以靠墙壁、不正对大门为主;地上铺上软垫;准备一个时钟或闹钟,计时孩子处罚的时间。 建议:处罚地点不宜太明显或正对大门,以免伤及孩子自尊;与孩子讲处罚时间不宜太久,否则会造成孩子更顽皮的反效果;视孩子的高度来决定垫子高度;处罚完后,询问孩子被处罚原因,让孩子自己知道做错的原因。 3、帮忙做家务 案例:乱画,乱丢东西、玩具…… 方式:准备一条抹布、扫把、盆子等清洁用具,让孩子学习清理和养成整洁的习惯。 建议:父母应随时注意孩子的安全;较小的幼儿可由父母一起带领做家事;训练孩子养成物归原处的习惯;询问孩子在帮忙家事时学习到什么。 4、画画 案例:喜欢骂人、抓人、踢人、咬人等小动作。 方式:依家庭的情况,在固定处摆放一张小桌子(此处罚桌最好不要是平常使用到的书桌、餐桌、客桌等,以免孩子日后使用到这些桌子时,会产生害怕、恐惧的心理);准备一本画册及颜色不同的画笔,让孩子画出、写出心中的想法。 建议:当孩子有受伤时,先处理受伤部位再处罚;让孩子将发生的时间和做错的事情画下来;大人先控制自己的情绪,可从孩子的画中了解到,孩子犯错的心理想法;此为艺术治疗法,较不会伤害到孩子自尊心。 5、看书、写字 案例:暴力倾向、说谎、顺手牵羊……

小学生爱打架怎么办

小学生爱打架怎么办? 在日常的学校工作中我们会经常遇到几个孩子彼此之间玩得很好,瞬间就吵闹甚至打斗起来。我们不少老师认为孩子在一起要友好相处和睦玩耍,争吵和打斗是不可容忍的,一旦发生争吵和打斗,轻则让他们在一旁站着反省,重则批评、惩戒教育,试图达到制止冲突以及警示的目的。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妥当的。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龄期儿童之间的争吵和打斗是孩子在自己所属群体中探究人交往、摸索各自特点、体验交流方式方法,以及学习如何做人的一种重要形式。因为这一阶段的孩子由于思维发展水平还处于“自我中心”阶段,他只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既不考虑他人,也不认同和接纳他人的意见,所以在一起玩耍或游戏的过程中难免出现误解,产生矛盾,发生争吵甚至打斗。 一般说来,孩子之间的“争吵打斗”与成人之间的“争吵打斗”性质不同,这种“争吵打斗”仅仅是一种游戏或嬉戏行为,吵完打完便烟消云散,转眼之间又会快乐地玩耍起来,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去辨别孰是孰非,更无必要把它上升为道德行为。从您所数来看您的孩子就是典型的“自我中心”的表现,也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 这既然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孩子喜欢打打闹闹的情况我们应该采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来解决呢?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如果吵打得不可开交,只要不出现危险或伤害,就不要单纯去阻止,而要先让孩子平心静气地安定下来,再让他们各自讲出自己的理由,引导自己的孩子设身处地去理解对方的理由,最终达成相互谅解。著名的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主张“以儿童教育儿童,以儿童感化儿童”的思想,就是指在儿童交往过程中,互相影响、互相教育,尤其是交往中因彼此意见不一致发生争斗的,才会使儿童自觉或不自觉地认识到他人的意见或地位的重要,了解自我与他人的区别,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学会调节自己的言行,以求能适应伙伴群体的行为规范,使自己从“自我中心”状态中解脱出来,成为能与他人和睦相处的人。 孩子打人通常不是什么严重的错误,这是孩子想和对方进行交流,却不知道正确的交流方法是怎样的,所以用推一下他人或拍一下他人行为的来探究交往的方式。所以我们不要过多地深究对错问题,更不要给孩子贴上“坏孩子”、“坏学生”的标签,这样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其次,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来说相互打架既是玩乐,又是一种很好的运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和打球没什么不同。大人没必要去阻止,更不必干预其中——因为他们这个年龄的孩子对打架的理解和大人不一样,并不伤感情。也就是说孩子之间的打架是无心的玩闹和探索,更是对人际相处的经验的积累!再次,我们要与孩子的班主任搞好关系,因为孩子的人际交往是一个认知学习和纠正的过程,孩子打了人之后给老师承认了错误,也

读懂孩子,解开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

读懂孩子,解开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 孩子是父母爱情的结晶,更是父母奋斗的动力、甚至是生命的全部。每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孩子的细微变化、孩子的一言一行都牵动着父母的神经,如何读懂孩子,怎样解开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也就成为父母必修的一门功课,其实,孩子的撒谎、撒娇、哭、恐惧、害羞等等,每个行为背后都有着和大人不太一样的行为心理,我们要从小孩子的行为心理学入手,来慢慢解开每个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 一、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1----撒谎 "你听我说,我们家有三个电视机。""哎呀,太棒了!""一个是爸爸的,一个是哥哥的,还有一个是我的。""那你每天晚上都可以看动画片啦。""当然啦。一吃完饭,就可以一直看到上床。""你多美呀!" 当这个孩子的谎话被揭穿时,他受到了母亲的斥责。妈妈责备他"撒谎就是当小偷儿的开始。" 儿童的心理分析: 儿童根本不懂撒谎和小偷儿究竟有什么必然联系。对孩子来说,与其说不懂,还不如说这两者之间根本没有任何联系。 "有三个电视机"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话不能单从表面意思去理解,更重要的是正确理解它的真正含意。 讲这句话的孩子当时的心情就是希望"如果我家能有三个电视机该有多好呀!""如果有了三个电视机,爸爸就不会因为要看夜间棒球比赛而霸占电视机了;哥哥也

不会因喜欢足球赛节目而独占电视机了;当然我也就可以独自看我所喜欢看的动画片了!" 他把这个愿望和空想联系在一起了,因此,采取了"有三个电视机"的语言表达形式。幼儿的心理结构,往往是主观与客观融为一体,这种现象称为"主客观未分化心理",是幼儿心理的一个特征。 妈妈的高招: 儿童"说谎话"的种类繁多,想像谎话、愿望谎话、无知谎话、游戏谎话、辩解谎话、方便谎话、友情谎话、吸引注意力谎话、复仇谎话、以及欺骗谎话,等等。幼儿的大部分谎言来自想象、愿望、游戏和无知,偶尔有出自辩解或引人注目的目的。 无论哪一种都不属于真正的谎言,更不至于发展成性质恶劣的小偷行为。如果不能充分理解这一点,就谈不上正确的处理办法。我们应该认清隐藏在谎话背后的儿童心理,采取与其心理状态相符的办法解决。 例如,当你听到孩子说"我家里有三个电视机"的时候,你就应该接着说:"哦,是吗!那太棒啦!"表示理解孩子的愿望和心情,然后再说:"真的,如果能有三个电视机,那该有多好啊!" 二、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2----哭 "哇.......哇.......""好啦,好啦,别哭了。""哇.......哇.......""叫你别哭了,有什么可哭的,你说呀!亏你还是个男孩子呢。""哇.......哇......." 母亲拚命想办法不让孩子哭,可是孩子却越哭越起劲。母亲认为,首先应该使孩子停止哭,一切问题要等停止了哭以后再说。可越这样孩子越委屈,哭哭啼啼就是停止不了。

孩子总是打架斗殴该怎么沟通

社会的复杂多变,一些孩子在比较小的年纪就学会了打架斗殴,这个时候家长们应该是比较着急的,既不能纵容也不能指责,该怎么沟通家长们可以参考下文给出的建议。 一、作为父母的我们在发现孩子打架斗殴时,我们父母一定要及时制止孩子。孩子的行为往往缺少分寸和力度把握,如果放任孩子们不管,孩子很有可能闹出很大的事故来。所以说,我们父母发现后,应该第一时间制止孩子的野蛮行为,以免孩子酿成悲剧。 二、父母们千万不要过分地干涉孩子之间的事。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事情,还是应该由他们自己去解决。作为父母的我们可以给孩子们指明道路,告诉孩子这样做的利与弊,但至于孩子到底如何做,还得靠他自己。 三、家长应该采取温和的态度,对孩子进行批判家长应该全面了解事件的发生过程,站在客观的位置来思考,这一个问题家长可以通过沟通交流的方式来了解孩子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所以我在和孩子的交流过程中,要尽量平和,不能用过激的语言去辱骂孩子孩子的心理是非常脆弱的。当然,如果孩子发生打架事件,

而且是毫无根据的打架家长也应该严格的处理,要对他进行严格的批评,人犯了错误是一定要受到批评和反省的。 四、孩子在学校打架的家长应该教育孩子换位思考,而且就应该表明自己的态度,家长不应该偏心自己的孩子。要为孩子树立正确的观念,要从侧面敲击,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深刻的反思,并且家长应该让自己的孩子主动去和别人道歉。同时,家长也可以让孩子写一点检讨书,让他们独立的去反思自己打架这种错误行为。 五、孩子在学校打架,斗殴家长一定不能够过于偏心自己的孩子,不管是谁先动的时候,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认识到打架是那种不正确的行为,而且家长也应该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 孩子打架家长的反应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家长在事后应该及时给孩子进行教导,不能让他们养成坏的习惯,家长应该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引领孩子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案例:孩子破坏性行为的背后

案例:孩子破坏性行为的背后 如发现孩子的探索出现难以深入下去的问题时,这时教师应该从投入的材料和幼儿遇到的困难上给孩子提供适当的帮助,告诉孩子基本的一些技巧,和孩子一起完成,鼓励启发帮助孩子将破坏性活动转化为主动积极的探索行为。而当孩子自控力较弱时,老师要提供给这些孩子难度相对小一些的游戏材料和相对单一一些的活动区角。 实录: 早上区角活动,孩子都在开心的玩着,突然建筑区角传来不和谐的声音,立即飞飞跑来告状:陈老师,凌智琪把我们刚搭好的房子给推倒拉。又是这家伙,平时最调皮的就是他了。怎么总是喜欢破坏别人的东西?我来到他面前生气地来询问:怎么了?说说你为什么把人家的房子给推倒了?他扁了扁嘴,才委屈地说我的推土机是要把旧房子拆掉,建新的呀!细问之下,才知道他们家在拆迁,他见到推土机特别的感兴趣,之后产生的模仿行为。那推土机拆的是旧房子呀!飞飞他们是刚刚建好的新房子,你怎么就拆了呢?下次飞飞他们再建新房需要请你的推土机帮忙拆迁时,你再来帮忙好吗?

他听话的点了点头。 分析: 对于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破坏性行为,教师要用探究的眼光 去看待,去寻找他们行为背后的理由,切忌想当然的主观臆 断后就对孩子批评教育,这样对孩子是不公平的。好险的是 我今天还差点发生这样的错误了,由于教师对孩子先前行为 的固定印象,有时就会觉得孩子是故意搞破坏,找麻烦。其 实不然,当孩子在活动中表现出破坏性行为时,原因是多种 多样的,有可能是下面几种情况: 1.孩子不良情绪的宣泄。比如孩子在活动之前有不愉快的 情趣体验,今天的情绪不稳定,而又不知道如何进行适当的 表达时,就有可能以一种破坏性行为作为不良情绪的突破口。如孩子在早上区角活动中将娃娃家的娃娃的辫子扯掉,是因 为早上爸爸妈妈的吵架造成孩子情绪的波动。

宝宝爱打人推人怎么办

妈妈的烦恼:宝宝2岁3个月,只要大人不能及时满足他的要求就大哭大闹,还爱打人。兴奋了打人,生气了打人,有时候甚至毫无来由地也打人。不仅在家这样,在外面也这样,弄得妈妈成天给人家道歉。孩子9月份就要上幼儿园了,到时候还这个样子怎么办呢?真是愁死人。 专家分析原因:打人是一种攻击性行为,往往是两岁左右的儿童,特别是男孩的常见行为,也可以说是这个年龄段儿童的特点。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为什么爱打人?原因: 自我意识开始萌发,事事都是“我”字当头。凡是不合我意的,我都不要,不干,于是动手“排除”我不要,我不喜欢的东西,这就是打。 与小朋友交往的技能很差。想要个东西人家不给,他又不会“要”,于是就打人。 语言表达能力差。自己的想法、要求说不清楚、别人没有照做,情绪不好,就打人。 喜欢看别的小朋友被人打以后哭的样子,缺少同情心。 看电影、电视上有大人的镜头,很好玩,于是就模仿。 父母娇惯。开始打人的时候没有严厉制止,形成了习惯。 寻求注意。在孩子做好事的时往往得不到足够的关注,而他有很希望被注意。得不到注意的时候,只好做一些比较强烈的“动作”:打,来引起注意。 一些生理因素导致烦躁,比如在饿了,累了,生病,出牙不舒服等情况下,大人就比较多。 生活变化大,不适应。比如,搬迁、换保姆、上幼儿园等。不知怎么回事,又不会表达,于是挥动手臂,无目的地乱打。 专家的建议:有了打人的毛病必须重视,https://www.wendangku.net/doc/ff17418004.html,一旦形成习惯改起来就困难了,而且还会伤人。 立规矩。这并不是一两天就有效的,但早立早好。告诉他打人不好,妈妈不喜欢打人的孩子,反复地讲,具体地讲,会有效果。 避免自己出重拳,不要给他模仿的“榜样”。 鼓励他说出打人的原因。也许他说不清楚,大人要帮助他表达清楚,然后帮他分析。比如:有的小朋友拿走他玩的积木,他要不回来,就打小朋友。这时打人可以和他一起有礼貌地向小朋友表示,请他还回来。

行为背后的心理秘密

第一章行为背后,包藏着怎样的自己——行为是你心理的镜子 人们在一定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言谈举止和行为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个人的心理的真实状况。心理专家指出:人的外在表现是“内在自我”的延伸,外在表现从一定程度上可以透露出一个人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情感。因此,行为是我们心理的镜子,透过行为,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真实的自己。 一、为什么我们总是以自己的想法去揣测别人的想法 生活中,我们会不自觉地拿自己的想法观察别人,认为别人和自己有相似的想法。心理专家指出,其实这是一种心理投射现象。 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常常会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别人那里,想当然地认为,自己这样想,别人也是这样想的,在不知不觉中就会把自己的想法加在别人的身上。中国有句古话:“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父”,其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小人自己卑鄙无耻,就以为君子和自己一样也卑鄙无耻。自己有某种品质,就觉得别人也有这种品质。 生活中,人们常常会依据自己的需要、欲望、好恶、情绪、个性等的主观倾向,将自己的特征、想法不自觉地转移到他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有这样的特征,也是这样想的。如自己讨厌班里的某个同学,就会认为别人也都讨厌这位同学;自己喜欢说人家的坏话,就会认为别人也喜欢说人家的坏话;自己喜欢的人,以为别人也喜欢,并因此而疑神疑鬼,莫名其妙地吃醋;父母总是把自己的喜恶和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让孩子学画画、练钢琴,为子女选择学校和职业……人们的这些行为,其实都是在投射心理的作用下产生的。 宋代的著名学者苏东坡好佛,结交了很多佛界朋友,佛印是其中的一位。一天,苏东坡闲来无事,到佛印那里去打坐。坐了一段时间后,苏东坡突发奇想,想要开开这位好朋友的玩笑。他问佛印:“在你眼中,我像什么啊?”佛印说:“在我眼中,居士像佛祖。” 苏东坡又问:“那你知道在我眼中你像什么吗?”佛印老老实实地回答:“我不知道。” 苏东坡说:“在我眼中,你像一堆牛粪。” 苏东坡很高兴,以为自己占了便宜。回家的时候就对小妹炫耀。苏小妹一听乐了,说:“哥哥,你错了!佛家说‘佛心自现’,你看到别人是什么样子,你就是什么样子。”东坡恍然大悟,顿感羞愧。 因为投射心理的作用,个体往往会将自己身上的特征、意念转移到他人身上或认为他人也具备这样的想法。反过来想,当我们认为别人有某种特征或者某些想法时,其实这些特征和想法也是我们自己所特有的。我们以己之心揣测别人的想法时,实际上也是在测量我们自己。因此,通过这种特性,我们可以透过某人对他人的看法和评价而看出其本身的个性特征。 投射心理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生活中,我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们一般都会认为同属于一个群体的人,如年龄、职业、社会地位、身份等相同或相似的人群会有一些共同的心理特征。所以,在认识和评价自己同一群体的时候,往往不是根据客观事实来评价和判断,而是将自己身上的某些特征和想法不自觉地强加到其他人身上,觉得这也是他人所具有的。 此外,人们往往喜欢和别人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如果发现自己不好的特征,而又不愿意被比下去的时候,为了寻求心理平衡,就会把这些不好特征投射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

最新班主任管理案例——低年级小学生喜欢打人案例分析

低年级小学生喜欢打人案例分析 当过班主任多年了,在管理班级时总会发现班里几个孩子,他们常常为一点小事打、骂、欺负同学,甚至无缘无故的就去打同学。以前我总是苦口婆心地给他们讲道理,进行说服教育,但是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孩子没有太大的改变。通过观察了解才明白孩子具有这样的行为不仅是品德问题,更多的是一种习惯养成及其心理问题。如何对这些孩子的打人行为改正呢?通过多年的思考、实践,我找到了一些有效的方法。 一、典型案例介绍;今年班中又有一个学生,是新来的,开学没几天就有人频频来报告:“老师某某人(这位新来的)打我。”问他们被打原因,好像没有什么大事,就是玩玩之中就被打了,于是我就找他教育了一番,可是接下来天天都是这样,难道是他就是有这个爱好?喜欢打人?怎么办呢?于是我和班主任找来了他的父母,了解一些情况令我惊讶的是,他父母告诉我:“老师,孩子不乖,你打好了,他就是这样,我们没有办法,只能打。”看着他们,我想孩子喜好打人的毛病要改掉,除了老师的引导教育外,还要连同他的父母的这种错误的教育方法一起改掉。这个孩子不笨,脑子还挺聪明的,就是喜欢打人。于是我的心里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帮助孩子改掉这坏毛病。

二、案例分析: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小同学有喜好打人的坏习惯,表现为他一有空,他就会找理由,想办法,随时随地去捉弄人,骂人甚至打人,我想:或许他还有一点认识上的无知,不过他的心理里应该带有一种所谓攻击性的心理,攻击性心理就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于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儿童攻击性心理常表现为:(一)好胜心强,喜欢与人争执,好捉弄人。这类孩子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强,更见不得别人疏远自己。事事好与人争第一,一旦同学在某个方面超过自己或者疏远自己他就会表现出反常行为,与人争执、打斗,发泄内心的不满.(二)爱惹事,自控力差。这类孩子平时管不住自己的手脚,言行举止不分时间、场合,课堂上坐不住,爱惹是生非,影响其他同学,课间常因自控力差而与同学发生摩擦,导致出现攻击性行为。(三)情绪不稳定,好冲动,时常乱发脾气。这类孩子往往在家中娇生惯养,家长拿他没办法,稍有不顺,便耍性子,自我中心意识强,容不得别人的批评。综上所述该生行为不算攻击性强的行为,也要算爱打闹的不良行为,如果没有加以控制和教育,将来就可能走上歧途。 三、教育方式:针对此类学生的行为特点,需要老师和家长对他进行共同矫治,总结方法如下:1.作为班主任,不能讨厌、歧视这个学生,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思想和品德问题,粗暴地训斥、打骂、处罚,从而引起他的自卑心理,造成精神压力或情绪波动,引起反抗心理,甚至产生更大的攻击行为,班主任要多关心,多理解,使其感到温暖而有触动,有悔意,为教育引导打下基础。通过调查,我认为案例中的孩子的行为形成的原因之一是家庭不良的教育因素影响。父母经常在外,孩子托给爷爷姥姥管,爷爷姥姥比较溺爱,更容易纵容他攻击性行为的养成。其父母没有尽到真正教育的责任,

解读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语言

解读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语言 1、你们能这样,为什么我不能? “成人在对孩子平时的教育中,自己也要以身作则。”陈金菊打比方说,比如要求孩子不能多看电视,家长也不要一坐到电视前就是几个小时;要求孩子不能偏食,父母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对食物的偏好。如果家长本身就存在这样的缺点或做法,在教育孩子时,自然会遭到反抗和顶撞。家长只有积极地改正这些缺点,才能让孩子认可并接纳家长提出的要求。 2、试探家长的忍耐底线 孩子的这种反抗方式,可能是出于对成人底线的试探。孩子通过这种语言上和行动上的反抗,来测试成人的耐心,他想知道成人对他的顶撞和反抗会有什么反应,同时也告诉大人:“我已经不是个小屁孩了。”家长在遇到孩子这种试探底线式的顶撞和反抗时,一定要明确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允许或不允许都要彻底地执行。除了危险和有悖原则的事,不能让孩子做主。而在其他事情上还是要给孩子多一些权利,让他能够按自己的意愿来做。 3、想要受到关注 如果孩子出现这样的反抗,则说明孩子感受到家长忽略他了。他可能知道,要是乖乖地把积木收拾好拿到里屋去,爸爸就会一直和叔叔在客厅里谈话,就不会陪伴他了。而此时,他只需要顶个嘴,爸爸的全部注意力就会集中到他身上。“如果家长常常陪伴孩子,常带孩子参加各种亲子活动,那么孩子就会认为自己受到了重视。那么在家长暂时离开他时,就不容易感到失落。” 4、他真的只是在耍性子而已 “孩子在顶撞和反抗家长时,家长不应用强制手段来逼孩子就范。反而可以在不对个人造成损害的情况下,让孩子自己去试一试。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自己承担独断专行带来的失败后果。”孩子能在碰壁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在反思中减轻逆反心理,矫正自己的行为。如果孩子出现无理的顶撞和反抗,可能是家庭过于溺爱养成的专横个性,因此要彻底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还要从改变家长的教育方式做起。

学习心得 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的潜台词

本周我们在CCtalk 中共同学习的是:吴洪健老师的《积极心理与美好教师生活》的讲座,其中对学生行为多视角解读这一观点的阐述,使我想起前一段时间景瑞晓老师给我们讲的正面管教的讲座。 孩子所有的行为都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种是寻求过度关注的行为,时刻找你,如果要东西你必须给,他的行为动机是试试你到底在不在乎我,他的人行为常常使你感觉到很烦;第二种是寻求权利的行为,总是和你对着干,心里想凭什么听你的,也让我做主,让我说了算,他的行为常常使你生气;第三种是报复行为,你让我不好受,我也让你不好受,他的行为常常让你伤心;第四种是自暴自弃的行为,总认为自己干什么都不行,他的行为常常让你感觉很无奈。 景老师对于每一种行为同时也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第一种寻求过度关注的行为,是给孩子特别时光,这一时间什么都不做,只是高质量的陪伴孩子;第二种寻求权利的行为,是在不是特别重要的事情的时候、在孩子要求不过份时你可以说:“好!这次听你的”;第三种是报复行为,是在适当时候,告诉孩子,“我知道你心里不是这么想的”;第四种自暴自弃行为,是细小步骤,把事情分解到没有一点难度先,首先示范,然后陪他一起做,接下来鼓励他自己试一试,最后放心交给孩子,这样孩子的自信心在一点点的积攒,孩子的自信心一点点的长起来。 想一想,自己平时对于孩子们行为,往往是依据我们自己的思维习惯,贴上“我以为、我以为”的标签,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不要以问题为焦点、要以解决问题为焦点,事情往往不止一面,给我们带来的心理感受也不同。作为孩子们的老师,要看到孩子积极的一面,用放大镜看孩子的优点,利用好目标与评量引导孩子树立自信、慢慢进步。 四(4)班李欣桐

孩子经常咬人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孩子经常咬人,家长和老师该如何引导? 除了打人,经常有家长咨询孩子咬人的问题。据国内的一项研究显示,有半数幼儿在幼儿园里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咬人行为。 幼儿咬人的原因是什么? 一、婴幼期最常见的咬人原因——出牙。 当孩子无法很好处理各种激烈情绪的时候,也可能出现咬人的行为。有的孩子是在特别愤怒的时候,本能地在伙伴冲突中使用了牙齿;有的孩子是因为太兴奋才咬人;有的孩子是因为沮丧或者不安;有的孩子则是因为父母的养育方式不当处于压力和焦虑之中。 二、另外一种孩子咬人的原因是模仿。有的家长很喜欢在和孩子游戏中扮演老虎狮子,假装咬孩子,有的家长则喜欢在给宝宝洗澡之后游戏式轻咬孩子的肚皮或者小屁屁。 这本来是父母和孩子互动的方式,并带有文化特色,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你的孩子有咬人的行为,尤其是游戏时或者兴奋时咬人的行为,家长就要注意了。因为孩子很可能是把咬人当成了游戏的方式,但是轻重程度把握不好,或者即使咬得很轻,但也会吓到被咬的小朋友,引发伙伴冲突。 三、还有一些孩子咬人是喜欢咬人时的快感,无论是咬人时口腔的感受还是小朋友所表现出的剧烈反应,会让小朋友体验到强烈的掌控感和成就感。一旦形成这种行为和结果的链接,往往矫正起来就会比较困难一些了,需要咨询专业的儿童工作者。 除了以上这些常见的宝宝咬人原因,作为家长或者幼儿教育者,在应对宝宝咬人的方法和策略也非常关键。 处理方法: 对于这类原因引起的咬人,除了改变自己的教养模式和亲子关系之外,和孩子一起学习认识和应对情绪的方法就会很有帮助。 比如和孩子一起画各种表情和情绪的脸,给不同情绪命名,根据不同的情绪脸编一些相应的社交小故事,和孩子一起练习哪些方法可以让我们平静下来,和孩子一起唱根据童谣改变的情绪歌曲,和孩子一起做情绪瑜伽等。 同时,也可以同样的方式教会孩子应对伙伴冲突的技巧,比如使用社交小故事的图片,和孩子一起练习在不同的情境下我们应该怎么办。比如,哪些情况下我们需要坚定地说“不”,哪些情况下我们需要走开,哪些情况下我们需要告诉老师等。 家长的处理方法: 对于被咬的孩子来说,被咬是一种特别痛苦和可怕的事情,身体创伤和心理恐惧在所难免,而且幼儿咬人也经常会咬对方的脸,留下很明显的伤痕。对于父母来说,很难心平气和面对这种情况,又心疼又气愤是再所难免的。 但是,家长要理解的是:幼儿咬人是非常普遍的情况,也是幼儿还不会用合适的方法来表达情绪应对伙伴冲突的主要结果之一,在儿童伙伴关系中非常难以避免。一般不建议家长直接去批评对方的孩子或者对方的家长,把这件事情交给老师处理可能更为恰当。 所以,被咬孩子的家长可以做的是: 安慰孩子,观察和处理孩子的伤口(如果需要),但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说另一个孩子的坏话。 如果可以,告诉孩子:“某某还没有学会如何表达他很生气/伤心……,他还需要加把劲呢!你以后可以帮助他吗?”如果妈妈觉得心里不舒服,可以只安慰孩子,不必提及另外一个小孩。

专题:孩子打人的原因分析和解决之道

专题:孩子打人的原因分析和解决之道 原因1:可能孩子对小朋友的安全感建立得不好。所以一有小朋友到身边去,他就会觉得受到威胁,然后主动进攻。 办法:妈妈应多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多帮孩子交些好朋友。那段时间我一直在反思,然后就开始行动了。如做了冰淇淋、煮了毛豆、花生,有了水果等都分成几份,带着孩子送到小朋友家,有好吃的也叫到家里一起吃,或拿到别人家吃。礼尚往来,别人也会有好吃的想着我们。这样关系越走越近,孩子的感觉也越来越好。 变化:不打人了,每次出去,都要去敲人家的门,想见见小朋友。有好吃的分享,还说:他是我的好朋友。 原因2:打是排除的意思。 有时他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可小朋友们总是做些他不喜欢的事情,他想把这个事实排除掉。如:他拿个小碗,用土来做饭。小朋友过来就往他的碗里放土,但他不想这样,因为破坏了他原有的计划和目标。他对小朋友嚷,但人家不听,他嚷了几次,发现不管用,就会动手打人了。他的想法本没有错误,只是不想被打扰。但他的举动是不好的。有时想吃冰棒或做其它一些事情,家长不让做,他也会用打的方式来解决,只是想把家长不让他做事的这个事实排除掉。所以我觉得更多时候,孩子打人是排除的意思。包括大人也一样,乐爸总不听我的,我也会打他。说不过就打吧。反思一下,其实大人和孩子都差不多。 办法:加强用语言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他用语言来和别人表达思想。如人家往他碗里放土打人这件事,妈妈可以告诉他:“如果你不喜欢人家这么做,你可以直接教他对别人说‘不喜欢你往碗里放土,我正在做饭!’”然后告诉他,打人无法解决问题,打人是不好的行为。他就明白了。当然要达到完全用语言表达还需要一个过程,妈妈要耐心等待他心智成长到这个程度。 原因3:家人可能有打人(或以轻打屁股来逗着孩子玩)的行为。孩子会把所以的待遇反加到别人身上。 办法:家长要反思自己是否有这种形为,如有应即时改正。 感想:其实孩子打人,根本也不会打怎么样,如果别人打自己的孩子倒没什么。如果他打了别人,当父母的总会说自己的孩子不对。我的想法是:当他打了人后,要及时根据当时的情况来分析原因,然后告诉他如何用语言来解决。再告诉他打人是野蛮的行为(幼儿园总这么说,所以我也要家园一致)。然后告诉他妈妈爱他(以免他有种做错事不被爱的担忧)。这样,他既知道自己打人不对,也知道下次该怎么解决,还知道妈妈无论何时都是爱他的。孩子感觉被爱包围着,他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无论怎样,妈妈都应把握一个原则,就是一定让孩子知道妈妈是爱他的,他永远都是好孩子,对事不对人,一时行为不对,不能说孩子就坏呀。 孩子出现打人的原因可能有:

(完整)班主任管理案例——低年级小学生喜欢打人案例分析

低年级小学生喜欢打人案例分析 当过班主任很多年了,在管理班级时总会发现班里几个孩子,他们常常为一点小事打、骂、欺负同学,甚至无缘无故的就去打同学。以前我总是苦口婆心地给他们讲道理,进行说服教育,但是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孩子没有太大的改变。通过观察了解才明白孩子具有这样的行为不仅是品德问题,更多的是一种习惯养成及其心理问题。如何对这些孩子的打人行为改正呢?通过多年的思考、实践,我找到了一些有效的方法。 一、典型案例介绍;今年班中又有一个学生,是新来的,开学没几天就有人频频来报告:“老师某某人(这位新来的)打我。”问他们被打原因,好像没有什么大事,就是玩玩之中就被打了,于是我就找他教育了一番,可是接下来天天都是这样,难道是他就是有这个爱好?喜欢打人?怎么办呢?于是我和班主任找来了他的父母,了解一些情况令我惊讶的是,他父母告诉我:“老师,孩子不乖,你打好了,他就是这样,我们没有办法,只能打。”看着他们,我想孩子喜好打人的毛病要改掉,除了老师的引导教育外,还要连同他的父母的这种错误的教育方法一起改掉。这个孩子不笨,脑子还挺聪明的,就是喜欢打人。于是我的心里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帮助孩子改掉这坏毛病。 二、案例分析: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小同学有喜好打人的坏习惯,表现为他一有空,他就会找理由,想办法,随时随地去捉弄人,骂人甚至打人,我想:或许他还有一点认识上的无知,不过他的心理里应该带有一种所谓攻击性的心理,攻击性心理就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

有害于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儿童攻击性心理常表现为:(一)好胜心强,喜欢与人争执,好捉弄人。这类孩子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强,更见不得别人疏远自己。事事好与人争第一,一旦同学在某个方面超过自己或者疏远自己他就会表现出反常行为,与人争执、打斗,发泄内心的不满.(二)爱惹事,自控力差。这类孩子平时管不住自己的手脚,言行举止不分时间、场合,课堂上坐不住,爱惹是生非,影响其他同学,课间常因自控力差而与同学发生摩擦,导致出现攻击性行为。(三)情绪不稳定,好冲动,时常乱发脾气。这类孩子往往在家中娇生惯养,家长拿他没办法,稍有不顺,便耍性子,自我中心意识强,容不得别人的批评。综上所述该生行为不算攻击性强的行为,也要算爱打闹的不良行为,如果没有加以控制和教育,将来就可能走上歧途。 三、教育方式:针对此类学生的行为特点,需要老师和家长对他进行共同矫治,总结方法如下:1.作为班主任,不能讨厌、歧视这个学生,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思想和品德问题,粗暴地训斥、打骂、处罚,从而引起他的自卑心理,造成精神压力或情绪波动,引起反抗心理,甚至产生更大的攻击行为,班主任要多关心,多理解,使其感到温暖而有触动,有悔意,为教育引导打下基础。通过调查,我认为案例中的孩子的行为形成的原因之一是家庭不良的教育因素影响。父母经常在外,孩子托给爷爷姥姥管,爷爷姥姥比较溺爱,更容易纵容他攻击性行为的养成。其父母没有尽到真正教育的责任,父母偶尔回家听到班主任“告状”,不是责骂就是棍棒相加。针对他的情况,我和班主任实施了一些干预措施。首先引导家长改变其家庭教育环境,我们同孩子父母进行了一次诚恳的谈心。通过谈话使他们明白,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要求他的父母多抽一些时间来关心他的学习和生活。当

如何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

如何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 孩子是父母爱情的结晶,更是父母奋斗的动力、甚至是生命的全部。每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孩子的细微变化、孩子的一言一行都牵动着父母的神经,如何读懂孩子,怎样解开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也就成为父母必修的一门功课,其实,孩子的撒谎、撒娇、哭、恐惧、害羞等等,每个行为背后都有着和大人不太一样的行为心理,我们要从小孩子的行为心理学入手,来慢慢解开每个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 一、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1----撒谎 "你听我说,我们家有三个电视机。""哎呀,太棒了!""一个是爸爸的,一个是哥哥的,还有一个是我的。""那你每天晚上都可以看动画片啦。""当然啦。一吃完饭,就可以一直看到上床。""你多美呀!" 当这个孩子的谎话被揭穿时,他受到了母亲的斥责。妈妈责备他"撒谎就是当小偷儿的开始。" 儿童的心理分析: 儿童根本不懂撒谎和小偷儿究竟有什么必然联系。对孩子来说,与其说不懂,还不如说这两者之间根本没有任何联系。 "有三个电视机"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话不能单从表面意思去理解,更重要的是正确理解它的真正含意。 讲这句话的孩子当时的心情就是希望"如果我家能有三个电视机该有多好呀!""如果有了三个电视机,爸爸就不会因为要看夜间棒球比赛而霸占电视机了;哥哥也

不会因喜欢足球赛节目而独占电视机了;当然我也就可以独自看我所喜欢看的动画片了!" 他把这个愿望和空想联系在一起了,因此,采取了"有三个电视机"的语言表达形式。幼儿的心理结构,往往是主观与客观融为一体,这种现象称为"主客观未分化心理",是幼儿心理的一个特征。 妈妈的高招: 儿童"说谎话"的种类繁多,想像谎话、愿望谎话、无知谎话、游戏谎话、辩解谎话、方便谎话、友情谎话、吸引注意力谎话、复仇谎话、以及欺骗谎话,等等。幼儿的大部分谎言来自想象、愿望、游戏和无知,偶尔有出自辩解或引人注目的目的。 无论哪一种都不属于真正的谎言,更不至于发展成性质恶劣的小偷行为。如果不能充分理解这一点,就谈不上正确的处理办法。我们应该认清隐藏在谎话背后的儿童心理,采取与其心理状态相符的办法解决。 例如,当你听到孩子说"我家里有三个电视机"的时候,你就应该接着说:"哦,是吗!那太棒啦!"表示理解孩子的愿望和心情,然后再说:"真的,如果能有三个电视机,那该有多好啊!" 二、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2----哭 "哇.......哇.......""好啦,好啦,别哭了。""哇.......哇.......""叫你别哭了,有什么可哭的,你说呀!亏你还是个男孩子呢。""哇.......哇......." 母亲拚命想办法不让孩子哭,可是孩子却越哭越起劲。母亲认为,首先应该使孩子停止哭,一切问题要等停止了哭以后再说。可越这样孩子越委屈,哭哭啼啼就是停止不了。

幼1 第十一讲 孩子总爱攻击别人怎么办 盛静卫改编

《牵手两代》亲子课程幼儿1第11讲 单位:吉林省白山市靖宇县保安希望小学 姓名:盛静卫 第十一讲孩子总爱攻击别人怎么办 ——关注孩子的同伴交往情景对话 皮皮喜欢打人,三天两头制造“事端”,今天又有家长向皮皮的妈妈告状。 妈妈沉着脸对他说:“皮皮,你为什么又打小朋友?” 皮皮不以为然地说:“他跟我抢滑梯。” 妈妈低声说:“你让着小朋友不行吗?” 皮皮扬起头说:“凭什么让着他!” 妈妈生气的说:“我教育你多少次了,小朋友应该互相谦让,你怎么就是不听呢?” 皮皮攥着小拳头说:“谁叫他跟我抢滑梯!” 妈妈吼着:“那也不能打架啊?” 皮皮把头一仰:“他抢我就打!” 妈妈:…… 心灵独白 (妈妈):最近一段时间,当我去幼儿园接孩子的时候,经常有小朋友向我告状,“阿姨,皮皮又打我了。”“阿姨,皮皮今天用脚踢我了。”……不少家长也为此事找过我,老师也经常向我反映皮皮打小朋友的问题,我都不好意思见他们了。我家皮皮真是让我伤透了脑筋!这孩子到底是怎么了?是不是天生就是个战斗分子啊? 教育故事 幼儿园老师、小朋友甚至别的小朋友家长不断把皮皮的问题反映到皮皮妈妈这里,皮皮妈妈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于是,她和皮皮爸爸一起去请教儿童教育专家孔老师。 皮皮妈妈一见到孔老师就着急地倾诉起来:“孔老师,您好!我这个孩子从小就喜欢打人,攻击性特别强,在幼儿园里不断地惹是生非,老师、家长和小朋友经常找我告状,我都快愁死了,真怀疑这个孩子是不是天生的战斗分子啊?今天特地来请教您,看看这种孩子还有没有管教的办法。” 孔老师微笑着说:“虽然攻击行为有生理学上的原因,但不能说哪个孩子就是天生的战斗分子。要找

小孩老是喜欢抓人打人该如何管教

小孩老是喜欢抓人打人该如何管教 1.肯高迪亚大学和内梅亨大学的一项联合研究发现,“孩子打人”的核心原因,是共情能力差。孩子在攻击他人的时候,不知道别人会有多疼。想解决孩子打人的问题,根本上要让他知道“我打了别人,别人会非常痛苦,会经历本来不必经历的负面体验”。 2.我推荐你按顺序做四件事:道歉两次、惩罚孩子、和孩子就打人事件谈一次话、做长期的共情训练。这套方法我在自家孩子身上也用过,很管用。 3.道歉的这份“仪式感”是不必可少的。有时可能遇上这样的对方家长,自己孩子被攻击了依然十分通情达理、一个劲儿说“算了算了,都是孩子”,但即便是这样的情况,也一定要让孩子跟被打的那个人严肃认真、口齿清晰地道歉,并当场向对方承诺以后不再犯类似错误。这会让孩子知道自己做了一件错事,有机会自我反省,而且在众人面前承诺,孩子自己也会加深印象。 4.注意,道歉必须有两次,第一次道歉,必须由孩子亲口说;第二次道歉,作为孩子的养育者,你也该给被打的人道歉。你从这时就和孩子站在一起,这份姿态就是在告诉他“爸爸/妈妈会帮助你一起改正你的问题。” 5.有的家长会省去第一步,出于“保护孩子”的目的、直接代替孩子道歉。这是非常错误的。今天你可以做他的围墙,那明天呢?长大之后呢?

6.道歉后的惩罚环节,不必特别遵循“惩罚内容最好和犯下的错误相关”的原则,孩子打人咬人的特殊情况下,你也打他咬他明显不合适,可以退而求其次,取消孩子喜欢的事情。在我家大儿子某次咬了其他小朋友一口后,我们取消了他未来一个月内所有的动画片,也取消了未来一个月内所有新玩具的购入计划。 7.值得一提的是,惩罚本身就够了,没必要延伸到其他事情上,尤其不要因此故意冷着脸改变对孩子的态度。你该给他讲故事、带他出去玩、表扬他其他方面的进步成长——这一切都要照旧。这样他才知道,不是爸爸妈妈不爱他了,只是他自己做错了,才在动画片这一件事上受到了惩罚。你也要把话说得很明白:“等到了时间,惩罚结束后,爸爸妈妈带你一起去庆祝,庆祝你说到做到、再也没打人。到时候你该看动画片还是继续看。” 8.在和孩子谈话、让他意识到打人为什么不对的环节,有些家长会警告孩子“不能打其他小朋友”就结束了,如果孩子是因为不开心才发泄在别人身上的话,这样并不够。我们大人不爽了,可以找朋友、可以喝闷酒、可以打投诉电话,但3-6岁的孩子一旦产生负面情绪,又没掌握大人的这些解压方式时,该怎么办呢?我们可以这样和孩子说:“下次你因为什么事情不开心了,你可以当时就找老师说,或者回家来和爸爸/妈妈说,爸爸/妈妈帮你想办法。” 9.谈话后不能跳过最后一个步骤——共情训练,这一般是在大家都平静下来之后,主要问孩子这几个问题,一个一个问: “你知道不知道你打了他,他当时是什么样的感受?你知不知道他挨打之后会特别难过?你知道不知道你这样做也会

《孩子不听话背后的秘密》丨曾奇峰

《孩子不听话背后的秘密》丨曾奇峰 大家好,我是曾奇峰。今天晚上受糖心理的邀请,跟大家聊一聊亲子关系。题目是:孩子不听话背后的秘密。 孩子不听话这个主题只不过是我们进入亲子关系的入口。从这个入口进去会发现有无穷无尽的亲子方面问题。 大家都知道,一个人的人格或者性格,是在他早年的时候跟父母亲关系当中形成的。人格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人是关系的动物,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人只有一种关系,就是早年和爸爸妈妈的关系。在成年之后跟其他所有人的关系,都只不过是早年跟爸爸、妈妈关系的翻版而已。从一个成年人和其他人关系当中看出他早年和爸爸、妈妈的关系,当然这需要一些专业的眼光。 开始我们的话题之前,我先跟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十多年前一个心理学的培训班上,有一个年轻男性在课程快要结束的时候反馈说,他当年之所以想学心理学,是因为想找到一些办法,让他儿子变得听话。但是学了一段时间心理学之后,他的目标变了。变成了如何让他自己成为一个听儿子话的爸爸。这话真的是让我非常地感动。所以十几年过去之后,还记忆犹新。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他儿子有一个听自己话的爸爸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我估计会觉得非常地幸福,想再活五百年。有很多很小的孩子,被逼迫成为一个要听话的孩子的时候,有很多糟糕的感受。很多人告诉我说,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觉得活着没有什么意思了。 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个很流行的概念:心智化。心智化有相关的书籍,大家可以去读。 我先说一下自己对“心智化”的定义:能够把他人和自己,感受成为一种心理的存在。想想我们小时候,因为那时候物质还非常匮乏,父母能够做的就是让孩子吃饱、穿暖,而很少会顾忌孩子心理上需要什么。所以那时候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心智化程度非常不够。现在物质生活已经极大改善,但是有多人仍然停留在仅仅是把孩子和自己当成纯生物学的存在,而没有考虑自己和孩子是一种心理上的存在。孩子和自己是一种心理上存在的表现是,孩子除了需要吃的和喝的以外,他还需要被尊重,被听到,他有欲望,他希望从语言,或者是态度上面获得支持。同样,他们也可能会从语言、或者是他人的态度上受到心理的 伤害。 人格发展的三个阶段 人格的发展大概有三个阶段,或者说三个境界。 第一个阶段:处在严重的人生依附状态 第一阶段是处在严重的人生依附状态。意思就是,这个人还没有成长得好,以至于没有别人他就活不下去。一个在早年非常听父母亲话的孩子,他们可能在成年之后仍然处在严重依赖父母亲的状态中间。比如说:30岁还没有成家立业,或者是30岁还没有固定的收入,还需要啃老,或者是患有严重的心身疾病,不能够自食其力,最严重的状况就是得了精神分裂症。千万不要小瞧让孩子变成听话的孩子,有可能会对孩子制造成伤害。 我们也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来评估,当父母成为听话孩子的话的父母时,孩子的人格有可能发展得多么健全。当然了,也许有人会问我说:你这不是瞎说吗?如果孩子说他要我们父母把某某同学杀了,那我们是不是要去杀?这是典型的成人想法。我们想想,在我们做孩子的时候,我们希望父母亲听我们的话,会不会要求他们把谁杀掉?当然不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