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 糖尿病足高危人群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 糖尿病足高危人群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 糖尿病足高危人群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 糖尿病足高危人群

中医治未病标准糖尿病足高危人群

摘要

1 干预原则

运用中医药干预防治糖尿病足高危人群发生足溃疡。应在明确既往生活史、疾病史的基础上对症干预。总的原则:辨析病因,对症干预。

中医药预防糖尿病足高危人群发生足溃疡有着独特的干预措施,可应用于糖尿病足溃破发生之前,包括中药足浴、足部穴位按摩、中药熏蒸、内服汤剂等干预方法。上述各种干预方法可单独使用,亦可综合运用。根据糖尿病足高危人群不同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在积极控制高血糖状态下采用上述干预措施,以综合治疗方案为宜,促进该人群足部神经、血管功能的恢复,减少糖尿病足溃疡和坏疽的发生,提高糖尿病足高危人群生活质量为干预的主要目标。

2 主要推荐意见

简介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糖尿病足高危人群》(以下简称《指南》)简介如下:

1 本《指南》制定的目标

根据现有的文献证据、医学理论及临床专家经验,制定出实用性较强的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糖尿病足高危人群。

2 本《指南》制定的目的

指导临床医生、护理人员规范使用中医药进行实践活动;加强对糖尿病足高危人群的管理;提高糖尿病足高危人群及其家属对糖尿病足防治知识的知晓率。促进国内中医药干预预防相关高危人群发生糖尿病足溃疡方案的规范化,为中医药干预防止糖尿病足发生溃破提供可靠证据,确保干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 本《指南》适用的人群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包括经规范中医药培训的临床类别医师)、护理人员、医学院校从事中医药教育的教师和学生、中医药科研机构相关人员等。

应用环境包括中国各级医院中的中医治未病门诊部或住院部、以及有中医专业医师的基层医院、社区医院、有中医专业的大学或学院、各中医相关的科研及评价机构、各相关的养生保健机构。

4 本《指南》适用的范围

本指南适用的范围主要为糖尿病足溃疡未发生且含有一项或多项糖尿病足溃疡危险因素的人群,危险因素包括如年龄与病程、性别、血管病变、神经病变、感染、血糖控制欠佳、血脂较高、血压升高、吸烟、足底胼胝、足溃疡史、鞋袜不适以及经济和教育因素等[1]。故将发生溃疡高度危险因素概括为:周围神经和自主神经病变、周围血管病变、以往有足溃疡史、足畸形、胼胝、失明或视力严重减退、合并肾脏病变特别是肾功能衰竭、独立生活的老年人、糖尿病知识缺乏者和不能进行有效地足保护者等。

概述

1 定义

1.1 西医

糖尿病足溃疡是发生于糖尿病患者的、与局部神经异常和下肢远端外周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

根据《国际糖尿病足工作组糖尿病足的预防指南》[64][65](2015)对于糖尿病足高危人群定义:有确定的糖尿病,并具有糖尿病足危险因素中的1条或几条,如外周神经病变、足部畸形、外周血管病变、糖尿病足部溃疡病史、部分足的截肢史或腿部截肢史等,且目前没有足部的溃疡的糖尿病患者。

1.2 中医

中医文献中无针对糖尿病足高危人群的症候疾病诊断,但糖尿病足属于中医的“脱疽”范畴,故将糖尿病足高危人群定为“脱疽(糖尿病性足病-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未溃期。

2 危险因素及高危人群

诱发糖尿病足溃疡的危险因素[1]较多:有研究表明既往有足溃疡史者、再次发生足溃疡的危险性是无足溃疡史者的13倍;大量研究表明、糖尿病足溃疡的发生率与年龄和病程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年龄越高、病程越长、发生糖尿病足溃疡几率越高;很多随机对照试验结果表明,糖尿病足溃疡的发生与性别相关、男性患者的发病率高于女性;下肢血管病变与下肢神经病变则为导致糖尿病足溃疡发生最常见的两大原因;血糖控制较差、血脂较高的患者糖尿病足溃疡发生率较高;而感染、血压收缩压升高、吸烟、足底胼胝是糖尿病足溃疡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鞋袜不适是导致糖尿病足溃疡形成的机制之一;还有学者发现使用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足部溃疡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使用口服药物或仅饮食控制血糖的患者。经济和教育因素也是糖尿病足溃疡发生的影响因素。

临床特点

1 病史

仔细询问糖尿病足高危人群病史非常重要,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全身病史(含生活方式)和足踝局部病史。

全身病史包括高危人群的一般情况、生活方式、糖尿病其他并发症或合并症情况以及其他系统疾病史。

足踝局部病史:

1.既往足溃疡、足感染或足外科病(足畸形、胼胝形成、夏科关节病等)史;足部疾病诊治史。(诊断性试验、治疗和效果、对肢体功能的影响、有无潜在感染加重隐患等)

2.既往神经性疾病(包括周围神经病变)病史,如下肢感觉异常等。

3.既往外周动脉疾病情况和(或)介入治疗史、血管旁路手术史,如跛行或静息痛。

4.鞋具使用情况和有无接触损伤皮肤的化学物质史。

5.目前足部发生的情况。

2 症状和体征

2.1 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临床表现差异性很大,既可表现为无知觉的感觉减退或消失,也可以表现为剧烈疼痛或其他不适的感觉过敏。如果感觉神经病变、自主神经病变和运动神经病变合并存在,则可引起爪形趾、锤状趾、扁平足、高弓足、踇外翻、皲裂等足畸形和肌肉萎缩及夏科关节病的发生,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行动和生活质量,增加糖尿病足溃疡发生的几率。

2.2 周围血管病变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包括慢性下肢静脉疾病(CVD)、微血管病变和动脉病变。

2.2.1下肢静脉疾病

长期站立、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或静脉回流长期受阻的患者常出现慢性静脉功能不全。长期的静脉功能不全导致皮肤营养不良及静脉球破裂,从而使患者出现下肢皮肤静脉血管像蚯蚓一样曲张,曲张的静脉呈团状或结节状。患者可出现腿部酸胀,皮肤色素沉着、脱屑、瘙痒,足踝水肿,肢体针刺感、瘙痒感、麻木感、灼热感,皮肤温度升高,甚至局部出现坏疽和溃疡可能。

2.2.2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及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患者皮肤微循环障碍不仅可导致患者皮肤营养不良,出现毳毛脱落、趾甲变厚、皮肤菲薄、蜡样光泽、皮肤温度降低等。

2.2.3糖尿病周围动脉病变

糖尿病周围动脉病变表现为动脉内中膜增厚、钙化、管腔狭窄、闭塞,使下肢血流速度变慢,造成肢体远端供血不足或缺血。下肢发凉、间歇性跛行、静息痛、足背动脉或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血管杂音、骨骼肌萎缩甚至出现干性坏疽是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常见的临床表现。

2.3 足结构异常和关节活动障碍

常见的足畸形和关节活动障碍包括高弓足、扁平足、踇外翻、爪形趾、锤状趾、胼胝和夏科关节病。其发病机制主要与糖尿病神经病变,特别是运动神经病变相关,其他原因包括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不合适的鞋袜挤压及运动方式不恰当等。爪形趾是跖趾关节背曲挛缩和远、近趾间关节屈曲挛缩的结果,使得跖骨头和爪形足趾形成显著的压力面,从而使得该压力面易发生溃疡。锤状趾是近节趾间关节跖曲畸形,伴跖趾关节过伸畸形;在近节趾间关节的背侧面,当足趾弯曲,近端趾间关节与鞋子接触摩擦时就会产生胼胝;在跖趾关节跖侧面,由于跖趾关节处于过伸位,使跖骨头下方产生压力面,胼胝部位和跖骨头下方的压力面是易发生溃疡的主要地方。踇外翻是第1跖骨体内收、下降、旋前使相邻足趾横向偏离,相邻足趾间间隙变窄,相邻第2足趾挤压而导致半脱位或脱位,亦可导致第2足趾外在压力增加并易发生溃疡。夏科关节病是严重糖尿病神经病变不伴血管病变,常有局部无菌性炎症,并引起不同程度与不同模式的骨髓损坏、关节半脱位(或脱位)和畸形。畸形特点是中足塌陷、下沉,形成“弧底”足,故又称为“舟状足”。

2.4 全身系统情况

高血糖使皮肤、关节囊、肌腱和韧带的胶原结构发生异常,使关节活动受限和皮肤弹性变差,从而诱发糖尿病足病。长期血糖控制不良(HbAlc>7%)、长病程的糖尿病患者足病发病风险明显增加。

2.5 其他

有足溃疡或截肢(或截趾)病史的糖尿病患者在5年内再发率超过70%。需密切观察随访,解除危险因素,加强足部护理。

此外,经济收入较低、独居的糖尿病患者,足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不良的生活方式包括过度修剪趾甲、赤足走路、从不用护肤霜、使用热水袋取暖、鞋袜不合适、运动方式不恰当、穿鞋袜前没有检查鞋袜的习惯、在公共场所修剪趾甲等,也是足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酗酒可诱发糖尿病神经病变、吸烟可导致血管痉挛,两者均可导致足溃疡和截肢的风险明显增加。

判定标准

1 危险因素评估方案

1.1 糖尿病足病风险评估工具

1.1.1建立包括病史、并发症、神经、血管、足部形态、足底压力、治疗方案等在内的纸质和电子表格。

1.1.2足部检查工具箱:10g 尼龙单丝、128Hz音叉、温度觉检查器、痛觉检查针及皮温计。

1.1.3震动觉检查仪

1.1.4心电图机

1.1.5糖尿病知识评估量表

1.1.6有条件的单位配备经皮氧分压测定仪、足底压力分析系统、脉搏波速度测定仪、眼底照相机等。

糖尿病足危险因素及评估

1.2 糖尿病足足部检查

1.2.1视诊:

(1)从足趾到足跟顺次检查,观察是否存在皮肤损伤、胼胝、水疱、皲裂、溃疡及其他任何不正常的情况。

(2)观察皮肤是否菲薄、光亮,毛发有无脱落。

(3)观察趾甲是否变薄或增厚、嵌甲、趾甲长度及是否存在真菌感染。

(4)检查鞋袜是否合适

1.2.2触诊:

(1)触诊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的搏动情况。

(2)检查皮肤温度及湿润度。

(3)检查足踝反射。

1.2.3器械检查:

立卧位心电图、立卧位血压、眼底及视力、踝肱比、趾肱比、踝部血压、足趾血压、震动觉应作为足病风险筛查常规项目,经皮氧分压、下肢动静脉超声检查、下肢肌电图、足底压力分析、CT动脉造影术(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决定。

1.3 筛查频率

低危足糖尿病患者每年筛查1次,高危足糖尿病患者每年筛查2次。

2 中医诊断标准及分型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外科协作组的脱疽(糖尿病性足病-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未溃期临床诊疗方案、《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等归纳形成糖尿病足高危人群临床常见证候:

1.寒凝阻络证:肢体明显发凉、冰冷、呈苍白色,遇寒冷则症状加重,步履不利,间歇性跛行、多走疼痛加重,小腿酸胀,休息痛减。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

2.痰瘀阻络证:肢体发凉怕冷,疼痛,步履沉重乏力,活动艰难,严重者持续疼痛,夜间尤甚、彻夜不寐。肢端、小腿有瘀斑,或足紫红色、青紫色。舌有瘀斑或舌质绛,脉弦涩。

3.湿热阻络证:足局部红、肿、热、痛,烦躁易怒,口渴喜冷饮,舌质暗红或红绛,苔薄黄或灰黑,脉弦数或洪数。

4.气阴两虚证:患肢皮肤干燥、脱屑、光薄、皲裂,趾(指)甲增厚、变形、生长缓慢,汗毛脱落,肌肉萎缩。出现身体消瘦而虚弱,气短乏力,双目干涩,耳鸣耳聋,手足心热或五心烦热。舌质红或舌体大,苔少或光剥,脉沉细无力。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 未分化关节炎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未分化关节炎 1 范围 本《指南》提出了未分化关节炎的诊断、辨证、治疗、预防和调护的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18周岁以上人群未分化关节炎的诊断和防治。 本《指南》适合中医科、风湿病科、免疫科、感染疾病科等相关临床医师适用。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未分化关节炎Undifferentiated arthritis 未分化关节炎是指以关节疼痛、肿胀为主要临床表现,但无其他已知疾病诊断,不考虑病程长短的一类疾病。 中医无未分化关节炎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属于“痹证”范畴。 3 临床诊断 3.1 西医诊断 参照2007 年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提出的关于未分化关节炎诊治的12项建议。 3.1.1 病史 本病患者大都有关节炎,同时除外类风湿关节炎等诊断明确的风湿类疾病。 3.1.2 临床表现 本病患者关节炎的特点是一定存在关节肿胀,伴疼痛或晨僵。 3.1.3 实验室检查 血清学指标:本病无特异性实验室指标,急性期可有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升高或正常;类风湿因子(RF)和抗核抗体(ANA)一般为阴性。 3.1.4 放射学检查 本病患者关节炎发作时可作关节超声或核磁检查,以明确其关节滑膜的变化情况。 3.2 中医诊断 3.2.1 中医病名诊断 未分化关节炎数中医“痹证”范畴,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风、寒、湿、热、燥等外邪侵袭,出现以肢体关节肌肉等疼痛、重浊、麻木、肿胀、屈伸不利,甚则以关节变形,或累及脏腑为特征的一类病症的总称。 3.2.2 中医证候诊断

未分化关节炎中医证候诊断主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得到的临床信息进行辨证,并将中医辨证体系中的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相结合,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8]、《中医内科学》[6]、《中西医结合内科学》[7]、《实用中医风湿病学》[9],最后通过专家共识法制订,临床常见证候如下: 风湿痹阻证:关节肿胀、疼痛,痛处游走不定,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濡或滑。 湿热痹阻证:关节肿痛,触之灼热或有热感,或口渴不欲饮,或有发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寒湿痹阻证:关节疼痛,局部肿胀,屈伸不利,得寒痛剧,得热痛减,皮色不红,舌胖,舌质淡暗,苔白腻或白滑,脉弦缓或沉紧。 痰瘀痹阻证:关节肿痛,晨僵,屈伸不利,痛有定处,入夜尤甚,或面色晦暗,舌暗紫,苔白厚或厚腻,脉沉细涩或沉滑。 气血两虚证:关节肿痛,或肢体麻木,少气乏力,自汗,心悸,头晕目眩,面黄少华,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肝肾不足证:关节肿痛,屈伸不利,或腰膝酸软,或潮热、盗汗,或关节发凉,或畏寒喜暖,舌淡红,苔白薄,脉沉弱或细弱。 3.3 鉴别诊断 未分化关节炎需同多种风湿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脊柱关节病和结缔组织病等疾病的关节炎相鉴别。 4 临床治疗与推荐建议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核心原则,本指南的辨证论治是指对未分化关节炎患者通过四诊合参,收集患者病史、症状、舌脉等临床资料,根据中医理论进行综合分析,辨别证候,并根据证候拟定治疗方法。本病辨证准确,治法对证,选方切合病机,方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4.1 辨证论治 4.1.1风湿痹阻证 治法: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方剂:羌活胜湿汤加减。 药物组成:羌活、独活、防风、桑枝、川芎、秦艽、威灵仙、青风藤等。(推荐强度:弱推荐,证据级别:V级) 4.1.2湿热痹阻证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 放射性肺炎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放射性肺炎 一、范围 本指南提出了放射性肺损伤的诊断、辨证、治疗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肿瘤放疗后造成的放射性肺损伤的诊断和治疗。 本指南适合放疗科、中医科等相关临床医师适用。 二、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放射性肺损伤(Radiation-induced lung injury, RILI) 1. 定义 放射性肺损伤是胸部各类恶性肿瘤,如食管癌、肺癌、乳腺癌、恶性淋巴瘤及其它纵隔肿瘤等患者接受放射治疗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早期常见临床表现为干咳、憋喘;影像学上表现为肺内照射区域的渗出性改变,我们常称之为急性放射性肺炎。如果放射性肺损伤较为严重,或早期处理不得当,部分患者急性放射性肺炎会反复发作,并最终逐渐演化为肺纤维化,从而不同程度的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患者死亡[1]。美国放射肿瘤治疗协作组(RTOG) 的RILI评价标准[2]中将发生在放疗开始后90天内者称为早期RILI,发生在90天以后者称为晚期的RILI。晚期放射性肺纤维化一般由急性放射性肺炎发展而来,少部分患者也可无急性放射性肺炎的症状,由隐性肺损伤发展为放射性肺纤维化[3]。 2.病史 具有明确的胸部放射治疗病史。 三、临床诊断 1.中医诊断 1.1中医病名诊断 放射性肺炎,是随着近代放射治疗的发明才出现的新病种,仅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故而没有中医古代史料记载。然抛开其形成原因,就症状而言,放射性肺炎与中医学肺系疾病的“咳嗽”、“喘症”、“肺痈”、“肺痿”相类似。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气喘、胸痛、呼吸功能障碍等。如张仲景《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4]所言: “曰: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 师曰:为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简言之,急性放射性肺损伤仅有干咳、气喘者相当于咳嗽或喘症;急性放射性肺损伤合并感染,高热时(放射性肺炎)即为肺痈;急性放射性肺损伤迁延为晚期肺纤维化则是肺萎。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 睡眠紊乱状态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睡眠紊乱状态 1 范围 本《指南》适用的人群主要为中国范围内的中医从业者、医学院校的教师和学生、中医科学研究者、养生保健工作者等。 本《指南》应用的目标环境包括中国各级医院中的中医治未病门诊部或住院部,以及有中医执业医师的基层医院、社区医院,有中医专业的大学或学院,各中医相关的科研及评价机构,各相关的养生保健机构。 本《指南》适用的范围主要为亚健康睡眠紊乱状态,包括临床睡眠紊乱的未病状态,如偶发性失眠、嗜睡等表现,以及中医所指的“不寐”、“多寐”等病症的未病状态。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指南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 ZYYXH/T2-2006 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亚健康睡眠紊乱状态 sleep disorder of sub health 亚健康睡眠紊乱状态指在亚健康状态下,人体的睡眠节律紊乱,睡眠的时间过长或过短,以及睡眠质量不高,不能获得正常睡眠倾向的一种状态。其主要表现为睡眠满意度低、入睡困难、早醒、多梦、易醒、醒后不适、白天困倦、睡眠质量差等方面。本状态亦属中医“不寐”或“多寐”的未病范畴,即有“不寐”或“多寐”的倾向,但尚未达到已病状态。 4 表现特点 4.1 影响因素及易感人群 亚健康睡眠紊乱状态的临床表现多样,但其形成是心理、生理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与社会生活环境、经济文化等均有关系,尤其是与生活方式改变、工作节奏加快、社会压力加重最为密切[1]。而睡眠紊乱作为亚健康状态典型的躯体症状之一,其发生亦与上述影响因素密不可分。有研究显示,亚健康睡眠紊乱状态的好发人群以30-50岁的已婚人士居多,且以脑力劳动人员为主,其职业以企事业和医疗卫生工作较多,在文化程度和职称上的分布则以本科学历和中级职称者较多,这表明亚健康睡眠紊乱人群的社会角色相对较为稳定[2]。 4.2 症状及体征 亚健康睡眠紊乱状态主要表现为睡眠节律紊乱,睡眠的时间过长或过短,以及睡眠质量不高,睡眠满意度低,常伴有肢体症状如疲倦、乏力、头昏、精神欠佳、食欲不振、腰酸、自汗、胃脘胀满、健忘、精力不够以及抑郁、人际关系不佳等。 亚健康睡眠紊乱状态多无明显体征。

治未病科实习范文报告

治未病科实习范文报告 篇一:实习生关于学习“治未病”体制辨识的体会 首先,我更深入地认识了什么是“治未病”。“治未病”这个词是继“亚健康”之后,近几年刚提出来的一个新的医学概念,有的人刚听到这个词很可能会理解成“治胃病”。而我有幸的是刚进医院,在“二甲评审”准备工作中就接触到了“治未病”这部分,所以对于这堂课程,我比其他同学多了些思想上的认同。 就我的理解,简单地说,“治未病”就是中医预防保健。就是运用中医的方法去辨识人体的危险因素,再通过中医适宜技术进行健康 其次,我了解到了“治未病”与中医体质辨识的关系。体质辨识是中医治未病的一个方法。中医通过了解人们个人基本信息、个人健康信息来判断个体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而通过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自测表来确定个体的体质类型,针对不同体质类型的特点再结合个体的危险因素为个体量身制定综合调理治疗方案(内容包括:起居调养、膳食调养、内服方药、传统疗法、运动调养、精神调摄等),最后达到预防保健即“治未病”的目的。 另一层面,体质辨识为“治未病”提供了路径与技术。首先,中医体质量表的出现,很明确地把人分为九种体质,这为中医“治未病”理清了思路。现今,中医体质量表已被多国引

用,被翻译成英文、日文、韩文等多种版本。所以说,这一技术不仅为我国的医学事业做出了贡献,同时也在国际上出了一份力。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规范》的相关要求,中医体质量表即将开发老年版和儿童版,针对老年人和儿童的特点辨病施治,这将又是一个突破。除此之外,体质干预方案,如辨体调理膏的研制,将为“治未病”工作提供很大的帮助。总之,种种的这些都将极大地促进“治未病”工作的发展和进步。 了,气机淤滞、多愁善感、忧虑脆弱等,我想看了《红楼梦》的人应该就很容易分辨出这种体质了;特禀质可以先天失常来形容,这种类型的人大多有生理缺陷,或者带有遗传病。我想只有认识了各种体质的特点方能做到“辨”病,最后才能达到治病的目的。 保定市第一中医院 “治未病”中心业务工作亮点总结报告 伴随改革开放,我国经济不断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得到提升,但伴随而来的是生活节奏的加快、日常压力的增强和人口机构老龄化等带来的问题。进入21世纪,人们逐渐认识到,具有辨证论治、天人合一和注重预防养生“治未病”等理念的中医药知识体系才是解决这些问题且事半功倍的有效途径。 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探索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中医未病 文档

中医上的“未病”与现代医学里的“亚健康”是一回事吗?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有关健康的概念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上三方面的完美状态。”根据这个健康的权威定义,亚健康就是不健康,但又区别于西医针对疾病的定义。与此相对应,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西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200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 临床上存在着以疲乏无力、精力不够、肌肉关节酸痛、心悸胸闷、头晕头痛、记忆力下降、学习困难、睡眠异常、情绪低落、烦躁不安、人际关系紧张、社会交往困难等种种躯体或心理不适为主诉来就诊的人群,通过运用现代的仪器或方法检测却未发现阳性指标,或者虽有部分指标的改变,但尚未达到西医学疾病的诊断标准,这种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得到国内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同与重视。亚健康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其概念很宽泛,我们对亚健康的定义采取西医学对疾病定义的方法进行描述,实质上采用的是排除法。

在中医学上,健康是指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平衡。健康意味着形体、精神心理与环境适应的完好状态。阴阳双方,对立制约,互根互用,相互转化,消长平衡,处在永恒的运动之中。因此,健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亚健康的发生是机体的“阴平阳秘”正常生理平衡被破坏,引起“阴阳失调、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失和”所致,发生的原因多见于先天不足、劳逸失度、起居失常、饮食不当、情志不遂、居处不慎、年老体衰等。 中医学在《黄帝内经》时代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因此,亚健康虽属现代新概念,但其理念早在古代就有体现。由于中医关于“病”的概念涵盖了西医学的疾病和亚健康状态,所以中医“治未病”中的“病”不仅仅是指西医学所言“病”的概念,其中包含了一部分不能达到西医疾病诊断的“亚健康”状态。中医关于“治未病”的含义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未病养生,防病于先;②欲病救萌,防微杜渐;③已病早治,防其传变;④愈后调摄,防其复发。虽然中医学的“未病”不等同于西医学的亚健康,但是可以应用中医学“治未病”的理论指导亚健康的中医药干预。综合多数学者的意见,根据亚健康状态的临床表现,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1、以疲劳,或睡眠紊乱,或疼痛等躯体症状表现为主;

中医“治未病‘诊疗一体化预防保健服务建设方案

中医治未病服务发展的历史机遇 治未病源自于《黄帝内经》“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治未病即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其主要思想是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治未病科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提高中医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率的重要动力,是弘扬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全民健康意识的重要途径。2013年9月28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全面发展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列为第四项主要任务,要求提升中医健康服务能力。 《意见》要求:提升中医健康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中医医疗预防保健特色优势,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力争使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70%的村卫生室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推动医疗机构开展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鼓励零售药店提供中医坐堂诊疗服务。开发中医诊疗、中医药养生保健仪器设备。 国家中管局2014年01月28日发布《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 国家中管局2013年11月13日发布《基层医疗机构“治未病”服务工作指南(试用稿)》 国家中管局2013年09月24日发布《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指南(试用稿)》

建设基层“中医治未病示范基地”的思考 随着生物医学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疾病谱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预防疾病?如何关心人的健康?现代医学“治未病”的内容、方式、方法及发展存在的问题都是值得我们重新深入思考的问题。 【发展瓶颈】 治未病服务模式和工作流程尚不够清晰合理。 缺乏有效的产品与技术服务支撑 已有技术和产品处于“碎片化”状态,未能形成一体化的治未病服务系统。 治未病服务尚难以实现经济效益。 【建设目标】 医生可操作性强,工作积极性高。民众接受度高,愿意选择。 社会效益突出。 经济效益显著。 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医治未病中心”与“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治未病干预经前乳胀

治未病干预经前乳胀 中医“治未病”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维护健康,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发生与发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些时候现代西医通过各项检查及临床症状无法诊断某种疾病,但是患者就是感觉不舒服,其实这种情况就属于“治未病”的范畴。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句话提出了“治未病”的思想,阐明了“治未病”的重要性。 经前乳胀,即在临月经前3~7天发生乳房胀痛不适,或在经后半个月左右即发生乳胀,至月经来1~2天才消失,甚至直到月经干净后开始消失,于下次月经前又重复发作。经过西医检查排除乳腺炎、乳腺增生及乳腺癌等器质性病变。这种情况就属于治未病范畴,我们利用治未病思想调理本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由于经前乳房胀痛主要是由于生活不规律和精神情志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中医治未病对这类人群的干预主要以调畅情志、改善生活质量、重建规律生活等为主要手段。具体方法如下: 1 情志调摄:中医认为本病与肝经密切相关,肝经循胁肋,过乳头;肝藏血,主疏泄,冲脉隶于阳明而附于肝,其成因为情志抑郁、恼怒忧思,或经期产后暴怒忧郁以致肝失条达冲和之性,肝郁气机不利。所以平时应加强对经前乳胀者的心理调适,逐步消除其心理上的抑郁情绪;鼓励其多参加集体活动,多与人交流,多与人沟通,以营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2 生活起居调摄 2.1 生活起居要有规律。不要总待在家里,应尽量增加户外活动,如跑步、登山、游泳、武术等,劳逸结合;居住环境宜安静,防止噪杂的环境影响心情;保持有规律的睡眠。 2.2 平时可以适当进行乳房的自我按摩,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轻轻按摩乳房,可使过量的体液回到淋巴系统。按摩时,先将肥皂液涂在乳房上,沿着乳房表面旋转手指,成约一个硬币大小的圆。然后用手将乳房压入再弹起,这对防止乳房不适症有极大的好处。 2.3 保持挺胸收腹的良好姿势,合理选择和使用胸罩,尽量不要穿束胸或穿紧身衣,以免影响淋巴、血液循环。 2.4 可进行局部运动锻炼:①坐位,头部转动,从右至左,又从左至右缓慢进行。②坐位,头前屈,下颌向胸,头后仰,眼望上方。③坐位,头右侧屈左转,眼望上方;头左侧屈并右转,眼望上方。④坐位,头部轻松绕旋。⑤坐

中医药调理老年人脾胃治未病探析

中医药调理老年人脾胃治未病探析 发表时间:2018-12-07T10:02:36.327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28期作者:周婷婷[导读] 探讨中医药调理老年人脾胃治未病的临床效果。 (南京市江宁医院江苏南京 211100)【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药调理老年人脾胃治未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10例研究对象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其中,治观察组205例,基于传统中医方法治疗,口服中药,为期六周;治疗组205例,基于中医治未病理论调理治疗,在口服中药的同时,展开治未病措施。结果:在功能性肠胃炎、慢性胃炎及脂肪肝的干预治疗中,治疗组的功能性肠胃、慢性胃炎及脂肪肝病的治愈率分别是82.1%、62.4、 46.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9.2%、28.9%、14.8%,P<0.05,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治疗组患者生存质量评价得分(83.62±1.3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得分(77.56±1.45)分,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中医药调理老年人脾胃治未病,具有良好的综合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8-0330-02 “治未病”始于《黄帝内经》,在五千年的临床实践及理论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与实践体系。“治未病”涵盖了所有未病、欲病和已病等阶段,是防范于未然的医治思想,也是中医传统健康医学文化的核心理念,代表着中医的特色和精髓。在中医看来,脾胃乃后天之本,是人体脏腑的重要组成部分。“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等理论,充分说明脾胃在治未病中的重要地位。老年人抵抗力下降,慢性脾胃疾病高发,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笔者基于临床实践,以我院410例老年患者作为对象,探讨中医药调理老年人脾胃治未病的临床效果。现将研究作如下具体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基于研究所需,将纳入研究的410例研究对象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其中,治疗组205例,基于中医治未病理论调理治疗;观察组205例,基于传统中医方法治疗。调理治疗之前,所有研究对象均脾胃虚弱,有一定程度的脾胃慢性疾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程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调理疗法:中药口服: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疗程6个月。方剂组成:生地10克,生白芍30克,旱莲草15克,山药20克,莲米15克,连翘10克,赤小豆30克,黄连6克,淡竹叶10克,五味子10克,枣皮10克,大枣10个,炙甘草10克。治疗组中医药治未病在中药口服的基础之上,展开治未病措施。治未病基本措施包括:(1)健康教育:进行脾胃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并进行疑难问题解答:(2)指导健康饮食,养成良好的饮食及生活习惯;(3)针灸保健:艾灸足三里,每天1次,一次30min;(4)运动锻炼:引导老年人适当锻炼,参与广场舞、健身操;(5)老年人患慢性脾胃疾病,往往会出现心理问题。为了更好地配合治未病调理治疗,展开了心理指导。 1.3 疗效评价 (1)比较两组老年患者在功能性胃肠病、慢性胃炎、脂肪肝的患者人数;(2)通过自评表(满分100分):睡眠、心理、饮食等状况,比较生存质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采用t检验;症状评分及生存质量评分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 脾胃状况 在功能性肠胃炎、慢性胃炎及脂肪肝的干预治疗中,治疗组的功能性肠胃、慢性胃炎及脂肪肝病的治愈率分别是82.1%、62.4、46.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9.2%、28.9%、14.8%,P<0.05,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具体详见表1。 表1 脾胃状况比较 3.讨论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鼻鼽》临床一致性评价研究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鼻鼽》临床一致性评价研究 张家港市中医医院作为课题协作单位,参加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鼻鼽》临床一致性评价工作,评价结果提示该指南基本符合临床实际。本文从“中、西医诊断明确,英文翻译可斟酌”“鼻鼽缓解期定义难,辨体质干预创新意”“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特色优势,提高患者满意度”三方面总结了此次临床评价体会。 Abstract:Zhangjiaga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s a collaborative unit of the project,participated in the clinical consistency evaluation in project of TCM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Biqiu (allergic rhinitis)organized by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evalu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uideline met the clinical practice requirements. This article summarized the clinical evaluation experience from the three aspects:The diagnosis in TCM and Western medicine is clear and definite,but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needs to be considered;The definition of remission phase of Biqiu (allergic rhinitis)is difficult,to interfere by identifying the constitution is innovative;The advantages of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s” in TCM should be fully played in role,improving the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Keywords:Biqiu;allergic rhinitis;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guideline;standard;clinical consistency evaluation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机体接触变应原后主要由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1],属中医学“鼻鼽”范畴。近年来,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资料显示,目前美国的人群患病率为15%~30%[2],而我国城乡的AR患病率为6.2%~7.2%[3],且常出现哮喘、鼻窦炎、分泌性中耳炎等并发症。本病一般分为常年性和季节性两大类,其中常年性鼻炎也存在季节性加重的状况,如何在患者未发作、未加重时采用中医方法干预,避免其发作和加重,是值得研究的课题。中医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有“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提示人应顺从自然阴阳之化,以摄生御身。鼻鼽的中医治未病旨在顺应自然界阴阳变化前提下,通过中药、针灸、穴位贴敷、按摩、食疗等方法使人体阴阳偏颇恢复平匀调和的状态,以增强机体免疫,减少鼻鼽发作,减轻发作程度,达到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目的。 为此,江苏省中医院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支持下开展了《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鼻鼽》(以下简称“《指南》”)制订工作,该课题组在完成了文献研究、德尔菲法专家问卷调查、专家论证会、同行征求意见等工作后,组织了包括张家港中医医院在内的10家三级中医院开展《指南》一致性评价工作,旨在综合不同地域各单位全面、丰富的临床一致性评价结果,进一步完善《指南》,最终形成规范、实用的循证中医耳鼻喉科“治未病”标准,为全国“治未病”工作服务。现将张家港市中医医院临床一致性评价工作的情况介绍如下。

治未病科

治未病科 治未病科指的就是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针对个体人健康状态,运用中医药养生保健技术与方法,结合现代健康管理手段与方法,系统维护与提升个体人整体功能状态,管理个体人健康状态风险,实现“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复发”的健康目标,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目的的科室。 什么就是治未病? “上医治未病”语出《黄帝内经》的“上工治未病,不 治已病,此之谓也”。通俗的来说,治未病就就是采取一定的 措施,防治疾病的发生发展。 在中医中,治未病的主要思想在于,“未病先防,既病防 变”。 治未病科的功能定位及服务特点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门对治未病科颁布的《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其中就明确指出,现阶段治未病科的主要功能定位在于“未病先防、瘥后防复”。 治未病科的服务特点应以人的健康状态的辨识、评估与干预为主,而非着眼于疾病治疗;突出非药物方法的运用,注重整体调节,求得整体效果;重视连续、动态、全程的管理,并充分发挥服务对象的参与意识与能力,以求得长远效果。 治未病科目前的工作内容 1.以中医“治未病”理念为核心,借鉴并结合健康管理经验与方法,开展以中医理 论为指导的健康状态辨识、检测∕监测、分析∕评估、咨询∕指导、干预等“治未病”服务各环节的、全程连贯的“治未病”服务。 2.治未病中心主要日常工作就是根据服务对象需要的干预内容分别提供膏方、 贴敷、针刺、灸法、火罐、推拿、熏蒸、刮痧、沐足、砭石等干预服务。3.组织院内中医专家,以轮流坐诊的形式,首先对就诊人群进行未病与已病的体 质辨识,对体质分类进行进一步细化并制定具体的预防保健方案以及未病人群辨其体质平与与偏颇制定出改善体质的综合方案。 4.进行健康养生教育,采用体质辨识诊室“一对一”的进行健康教育指导,使接 受者信赖中医自然的养生保健功能,在心理上更加接近中医的自然与谐。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 急喉喑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急喉喑 1.范围 本指南目标:确定急喉喑未病状态的定义、临床特点、判断标准及中医药干预方案等。 本指南目的:为医务工作者提供急喉喑治未病的可参考标准。 本指南的适用人群:急喉喑未病状态人群、急喉喑易患人群 本指南适用的疾病:急喉喑未病状态 2.术语和定义 术语:急喉喑、暴喑、急喉喑未病状态 急喉喑定义[1-2]:是指以起病急骤,声音嘶哑为主要特征的疾病。西医学的“急性喉炎”等属于本范畴。 急喉喑未病状态定义:可有声音易嘶哑、喉部干、痒、灼热、微胀、微痛、等不适感,既往声嘶病史、有声嘶易患因素。 流行病学资料:急性喉炎是指喉黏膜及声带的急性炎症,为呼吸道常见急性感染性疾病之一,约占耳鼻咽喉疾病的1%-2%。目前认为其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感染、职业因素、烟酒及受凉致机体抵抗力降低等[9]。 3.临床特点 急喉喑的临床特点:多有感冒史及发声不当或过度史。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声音嘶哑,甚至完全失音,或伴有咽喉干燥、疼痛;或有恶寒、发热、疲倦。局部检查声带及喉部黏膜充血、肿胀,声门闭合不全。 急喉喑未病状态的临床特点:可有外感病史,可有不合理用声情况,可有鼻炎、鼻窦炎、鼻咽炎、咽炎等病史;可有烟酒过度、熬夜等不良习惯;生活及工作环境粉尘及有害气体等污染影响等;主要表现可有轻度声音嘶哑,或声音易嘶哑,可有咽喉部干、痒、灼热、微胀、微痛等不适感;局部检查可有喉部微充血或未见异常。辅助检查可行间接喉镜、电子纤维喉镜、动态喉镜检查等。 4.判断标准 急喉喑未病状态的判断标准 4.1 属于易感人群包括经常用嗓者、急喉喑反复发作病史、患有易导致急喉喑的疾病者等。

4.2 可有咽喉干、痒、灼热、微胀、微痛、声音易嘶哑或轻度声音嘶哑等咽喉部不适感,可有咳嗽等症状。 4.3 喉部微充血或未见异常。 5.中医药干预推荐方案 5.1 中医药干预原则和方法 5.1.1 中医药干预急喉喑未病状态的原则 以利咽喉(开音)为基本法则,针对干预对象个体体质进行辨证调理。 5.1.2 中医药干预急喉喑未病状态的方法 包括中医辨证调摄、针灸、按摩、发声训练等。 5.2 主要结局指标 5.2.1 中医药干预急喉喑未病状态的主要结局 易感人群减少患急喉喑的几率,急喉喑患者避免病情加重,急喉喑已愈患者减少复发的几率。 5.2.2 卫生经济学评估 本中医药干预方法体现了中医简便廉,副作用少的特点,适用人群经济负担轻。5.2.3 患者耐受性和生活质量评价 本中医药干预方法简单实用,可提高适用人群的生活质量,大多数患者可耐受。5.2.4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 未发现不良反应。 5.3 注意事项 5.3.1本指南主要适用人群为急喉喑未病状态者,急喉喑患者处于康复状态者。5.3.2本指南的中医药具体干预措施建议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开展。 5.4 患者自我护理 5.4.1适度运动,预防感冒。 5.4.2合理用声,避免用声过度。 5.4.3戒烟限酒,合理饮食,不熬夜等。 5.5 推荐方案 5.5.1中医辨证调摄 中医证候包括:风热(风寒)犯肺、肺肾阴虚证、肺脾气虚证 辨证调摄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 惊恐障碍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惊恐障碍 1范围 本指南提出了惊恐障碍的诊断、辨证、早期干预建议。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惊恐障碍(Panic Disorder, PD)[1],是以反复出现明显的心悸、出汗、震颤等自主神经症状,伴以强烈的濒死感或失控感、害怕产生不幸后果的惊恐发作为特征的一种急性焦虑障碍。临床表现为:突如其来的惊恐体验,或伴随非真实感(人格解体或现实解体),可感到濒死感和窒息,同时可伴严重的自主神经功能失调。 惊恐障碍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精神类疾病,其终生患病率为1.5%~3.5%,惊恐发作为3%~15%,另有2%~5%的人群由广场恐惧症(伴或不伴惊恐障碍)[2]。可见于不同性别的各个年龄阶段,其中多在成年早期发病,年龄范围多为15~40岁。国内调查显示,惊恐障碍时点患病率在4.3%(3.6%-4.1%)[3],估计28.3%的人至少经历一次惊恐发作。惊恐障碍表现复杂,误诊率高,多数被误诊为冠心病,患者反复就诊造成医疗费用增加,患者容易出现心理、社会等功能的损害。 在古代中医书籍中,对于惊恐障碍的病名并无相关记载,但有大量与惊恐症状相关的论述,与“心悸”、“怔忡”、“脏躁”、“百合病”、“奔豚气”、“梅核气”等病症相关。 3诊断[4] 3.1症状标准 (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2)惊恐发作需符合以下4项 ①发作无明显诱因、无相关的特定情境,发作不可预测。 ②在发作间歇期,除害怕再发作外,无明显症状。 ③发作时表现强烈的恐惧、焦虑,明显的自主神经症状,并常有人格解体、现实解体、濒死恐惧、失控感等痛苦体验。 ④发作突然开始,迅速达到高峰,发作时意识清晰,事后能回忆。

中医治未病助力健康医学战略前移

中医治未病助力健康医学战略前移 20世纪末,全球医学界历经两年的大讨论,认为最好的医学不是治好病的医学,而是使人不生病的医学。2007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提出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2008年全国首届“治未病”高峰论坛暨“治未病”健康工程启动,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指出,“治未病”健康工程旨在构建中医特色明显、技术适宜、形式多样、服务规范的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需求。 在21世纪国家卫生政策由治疗为主转向预防为主的背景下,着力挖掘和开展“中医治未病”,无疑是实现健康医学战略前移的重要手段。然而,相对红火的养生运动,以及中医治未病领域庞杂凌乱、良莠不分的现状,意味着对中医治未病理论与实践的深层挖掘、系统整理和推广普及,迫在眉睫。 2008年,由中和亚健康服务中心和湖南中医药大学承担实施的中国/世界卫生组织合作项目“中医药‘上工治未病’工程项目以及中医药对亚健康防治干预研究”获得立项。2009年,该项目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治未病》一书完成编撰,由孙涛、何清湖担任主编,于2010年4月正式与读者见面。该书前后历时3年,几易其稿,最终初步构建了中医治未病的学术体系,厘清了中医治未病的源流,丰富了中医治未病的内涵,提出了一些新的学术论点。笔者认为,该书解决了中医治未病的六大根本问题,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无缝对接”,有助于推动健康医学实现战略前移。 明确概念 书中指出,中医认为健康的本质是和谐,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心与身的和谐、气与血的和谐。这与近年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躯体无异常、心理活动正常、能适应外界环境)有异曲同工之妙。书中对于“未病”的定义也有所扩充,没有停留在常说的“身体健康,没有疾病”,而拓展到一个包含动态变化,即“未病”包含无病状态、病而未发、病而未传、愈后未复等多层含义。从而,“治未病”的内容也对应四个方面: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就萌,防微杜渐;已病早治,防其传变;瘥后调摄,防其复发。同时,书中追本溯源,确立了亚健康与中医治未病的关系,即认为“未病”的概念包含“亚健康状态”,指出亚健康可见于中医学的郁证、心悸、胸痹、不寐、头痛、眩晕、虚劳等病证中,多属于杂病范畴。并且,从中医角度明确了

学习《黄帝内经》心得--对“治未病” 的理解

学习《黄帝内经》心得--对“治未病”的理解——全社会共同行动推广健康生活方式 甘肃省临夏州人民医院王治中安永东杨英王芳 “治未病”词语见于《黄帝内经》,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已成为预防医学的座右铭。 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是中医药学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准则。国家提出了从“治疗疾病”向“预防疾病”重点转变的“前移战略”,这种健康维护理念的变化与中医治未病的主导思想息息相关。继承发扬《内经》“治未病”理论与“摄生”法则,创新出现代的“中医预防(医学)”与“中医保健(医学)”。为人类健康事业再作贡献。 一、历代医家论述 《黄帝内经》:“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主要指要掌握自然规律,根据天地阴阳法则调和各种方式,有节制、有规律地安排饮食和起居。其中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是“形与神俱”。也就是一个人要做到形神统一,形神结合。中医养生讲究四时阴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人应该顺应大自然的规律。中医养生主张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黄帝内经》中“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论述历代医家都极为重视,并通过他们的医学实践加以运用和发挥,使其成为别具特色的预防医学理论。只有强身才能防病,只有重视摄生才能强身。摄生是以调摄精神意志为宗旨,思想上要保持安闲清静,没有杂念。精与神守持于内,避免过度的情志变动,心胸开朗,乐观愉快,这样就能达到补养真气的目的。对于外界不正常的气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时避开,顺从四时寒暑的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要求人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鼻鼽》临床一致性评价研究

·16· Chinese Journal of Information on TCM Mar.2018 Vol.25 No.3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鼻鼽》临床一致性评价研究 徐浩1,董红军1,陈旭青2,严道南2 1.张家港市中医医院,江苏张家港 215600; 2.江苏省中医院,江苏南京 210000 摘要:张家港市中医医院作为课题协作单位,参加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鼻鼽》临床一致性评价工作,评价结果提示该指南基本符合临床实际。本文从“中、西医诊断明确,英文翻译可斟酌”“鼻鼽缓解期定义难,辨体质干预创新意”“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特色优势,提高患者满意度”三方面总结了 此次临床评价体会。 关键词:鼻鼽;变应性鼻炎;治未病;指南;标准;临床一致性评价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8.03.004 中图分类号:R27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8)03-0016-03 Study on Clinical Consistency Evaluation in TCM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Biqiu (Allergic Rhinitis) XU Hao1, DONG Hong-jun1, CHEN Xu-qing2, YAN Dao-nan2 1. Zhangjiaga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angjiagang 215600, China; 2. Jiangsu Provincial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00, China Abstract: Zhangjiaga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s a collaborative unit of the project, participated in the clinical consistency evaluation in project of TCM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Biqiu (allergic rhinitis) organized by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evalu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uideline met the clinical practice requirements. This article summarized the clinical evaluation experience from the three aspects: The diagnosis in TCM and Western medicine is clear and definite, but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needs to be considered; The definition of remission phase of Biqiu (allergic rhinitis) is difficult, to interfere by identifying the constitution is innovative; The advantages of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s” in TCM should be fully played in role, improving the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Keywords: Biqiu; allergic rhinitis;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guideline; standard; clinical consistency evaluation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机体接触变应原后主要由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1],属中医学“鼻鼽”范畴。近年来,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资料显示,目前美国的人群患病率为15%~30%[2],而我国城乡的AR患病率为6.2%~7.2%[3],且常出现哮喘、鼻窦炎、分泌性中耳炎等并发症。本病一般分为常年性和季节性两大类,其中常年性鼻炎也存在季节性加重的状况,如何在患者未发作、未加重时采用中医方法干预,避免其发作和加重,是值得研究的课题。中医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有“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提示人应顺从自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标准化项目(SATCM-2015- BZ321) 通讯作者:董红军,E-mail:dhjzyy12345@https://www.wendangku.net/doc/ff3696462.html, 然阴阳之化,以摄生御身。鼻鼽的中医治未病旨在顺应自然界阴阳变化前提下,通过中药、针灸、穴位贴敷、按摩、食疗等方法使人体阴阳偏颇恢复平匀调和的状态,以增强机体免疫,减少鼻鼽发作,减轻发作程度,达到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目的。 为此,江苏省中医院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支持下开展了《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鼻鼽》(以下简称“《指南》”)制订工作,该课题组在完成了文献研究、德尔菲法专家问卷调查、专家论证会、同行征求意见等工作后,组织了包括张家港中医医院在内的10家三级中医院开展《指南》一致性评价工作,旨在综合不同地域各单位全面、丰富的临床一致性评价结果,进一步完善《指南》,最终形成规范、实用的循证中医耳鼻喉科“治未病”标准,为全国“治未病”工作服务。现将张家港市中医医院临床一致性评价工作的情况介绍如下。

治未病科

治未病科 治未病科指的是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针对个体人健康状态,运用中医药养生保健技术和方法,结合现代健康管理手段和方法,系统维护和提升个体人整体功能状态,管理个体人健康状态风险,实现“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复发”的健康目标,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目的的科室。 什么是治未病? “上医治未病”语出《黄帝内经》的“上工治未病,不 治已病,此之谓也”。通俗的来说,治未病就是采取一定的 措施,防治疾病的发生发展。 在中医中,治未病的主要思想在于,“未病先防,既病 防变”。 治未病科的功能定位及服务特点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门对治未病科颁布的《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其中就明确指出,现阶段治未病科的主要功能定位在于“未病先防、瘥后防复”。 治未病科的服务特点应以人的健康状态的辨识、评估和干预为主,而非着眼于疾病治疗;突出非药物方法的运用,注重整体调节,求得整体效果;重视连续、动态、全程的管理,并充分发挥服务对象的参与意识与能力,以求得长远效果。治未病科目前的工作内容 1.以中医“治未病”理念为核心,借鉴并结合健康管理经验和方法,开展以中 医理论为指导的健康状态辨识、检测∕监测、分析∕评估、咨询∕指导、干预等“治未病”服务各环节的、全程连贯的“治未病”服务。 2.治未病中心主要日常工作是根据服务对象需要的干预内容分别提供膏方、贴 敷、针刺、灸法、火罐、推拿、熏蒸、刮痧、沐足、砭石等干预服务。 3.组织院内中医专家,以轮流坐诊的形式,首先对就诊人群进行未病和已病的 体质辨识,对体质分类进行进一步细化并制定具体的预防保健方案以及未病人群辨其体质平和与偏颇制定出改善体质的综合方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