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和歌及俳句看日本人的审美观表现

和歌及俳句看日本人的审美观表现

和歌及俳句看日本人的审美观表现
和歌及俳句看日本人的审美观表现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从日本古典和歌及俳句看日本人的审美观表现

作者:毛峰林

作者单位:烟台大学,外语学院,山东,烟台,264005

刊名:

外语教学

英文刊名: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年,卷(期):2001,22(2)

被引用次数:2次

参考文献(6条)

1.Keene Donald日本人的质问 1983

2.林屋辰三郎日本文化史 1988

3.吉田精一日本文学鉴赏辞典(古典篇) 1967

4.马场秋子和歌の読ゐ方 1988

5.山田胜美中国古诗鉴赏辞典 1978

6.三好行雄日本文学史 1983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罗春霞.方萍中国古诗与日本和歌、俳句的对比研究-黄山学院学报2004,6(5)

本文以诗歌比较为手段,对中国古典诗歌和日本和歌、俳句进行对比研究,从中梳理出日本诗歌在承袭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同时,有其偏狭而独特的发展:题材更狭窄,形式更凝炼,审美更纤细.

2.期刊论文毛峰林.Mao Fenglin日本和歌俳句读解的语用视角-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6)

日本和歌俳句是诗歌语言与文化精神的融合体,作为形式独特的诗歌语篇,它表现出独具特点的隐喻功能与信息功能语用特征,其中语篇隐喻及概念隐喻与特定的意境表现密切相关,而信息结构规律则与背景信息密切相关,二者显现的语用特征与日本人特定的审美观及价值观相照应,以语用视角探讨和歌俳句,将使我们更加准确读解和歌俳句趣旨及其中蕴含的文化精髓.

3.期刊论文毛峰林.李素杰日本和歌俳句与隐喻表达-日语知识2006(10)

日本诗歌主要以和歌俳句为代表,其语篇类型为五、七音节交错而成的三十一音节语篇与十七音节语篇,短小与微观是和歌俳句的显性特征,而其中浓缩的日本人自然观与世界观则是重要的隐性内涵.

4.期刊论文权宇.QUAN Yu试析日本象征主义抒情诗的诗美范畴和审美特征-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41(6)

日本和歌与俳句都很短小,这和喜欢小而精、小而巧的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以及他们的传统的美学观念有着密切的关联.其中,和歌往往以"惟专止于男女相恋之情",俳句"或以滑稽或以忧伤为主"展开.然而,受到宋元以来中国文化的影响,他们主动调整自己的审美心理和美学追求,把艺术情趣转向于反世俗的禅的意境之上.

5.期刊论文李卉.LI Hui"黑发"在和歌与俳句中的象征意义-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6)

在日本的和歌史上,"黑发"一词一直被喜爱并沿用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黑发"在和歌与俳句中所表现的含义在潜移默化地发生改变的同时,也促使日本人形成了一种固定的审美情趣.

6.期刊论文宋馨华日本古体诗歌的一朵奇葩--论日本俳句的创作和翻译-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4,21(3)

俳句是日本文学格律诗体的一种传统形式,它是从日本最古老的诗歌样式--和歌发展而来的.俳句的创作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首先,俳句是由5、7、5三行17个音组成的;其次,俳句中一定要有一个季语.另外,俳句中还经常使用断句字、比喻,俳句还强调节奏和声音所带给人的印象.对日本俳句进行翻译,既要考虑它的格式特点,又要结合具体情况酌情处理.

7.学位论文宫下正兴以日本大正时代为背景的郭沫若文学论考2006

在留日10年间,郭沫若形成了他的早期文学观,在异文化的风土中成为一名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的文学巨匠——《女神》在五四新文学界奠定了地位。他早年和鲁迅一样由拯救国民于“体”到拯救国民于“心”弃医从文转变。他的思想内涵广泛涉及到来自西方的近代思想,大正时代的日本文化等。其中,日本和歌、俳句及自我小说等对他产生深深的影响。他又曾娶日本人为妻并养育五子,与日本有了不解之缘。

虽然有一些人在感情上至今仍不能原谅郭沫若在1937年夏抛弃日本妻儿逃离日本返回中国后与于立群另组家庭一事,而且不能理解文革初期他对自己所做的违心自我否定,但是他不屈的追求文学的精神值得我们尊重,他在某种意义和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二十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的文学群体存在。研究郭沫若文学是具有深远意义和价值的。

郭沫若留日10年,除了他本人自传性记述外,有事实考证性的论文并不太多,这种研究上的“重证据少论说”的空白与郭沫若这样一位文学大家的身份不太相配,关于这一课题对研究者们来说是存在一定困难,但是对此进行追踪郭沫若文学足迹是有一定价值的。从日本大正时代文化关系的视角对他的文学形成经纬进行考察又能有一些新的发现。

本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郭沫若早期诗学受西方文艺的启迪”。本章主要探讨郭沫若早期诗学的旧体诗创作方法构成了新诗的潜在因素。他是带着浓厚的中国古诗修养去接受外国文艺的。当时沉醉在五四精神中的郭沫若对中国社会的新生充满了希望,惠特曼提倡的思想解放、民主自由、浪漫主义、反抗旧传统的精神给他带来了启迪,被那种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所动荡,使郭沫若打破旧诗的束缚,写出自我思想解放的诗歌。尼采的重新估定一切价值、否定一切传统、提倡个人主义、自我意识使郭沫若得以借鉴和启蒙,因此在《女神》中呈现了力量扩张、自我表现、个性解放的呐喊。抒情独白、内在感情的表达真挚、想象丰富、崇尚自然与西方浪漫主义的结合,追求情感的“自然流露”,高扬浪漫主义精神。浪漫主义作为一种西方文艺思潮流派的本质特征是主观性,抒发强烈的个人情感和想象放在重要地位,内心活动描述超过客观世界的反映,抒情诗和自传体小说在浪漫主义文艺中最为发达。浪漫派作家提倡“回到自然”的口号,厌恶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和城市工业化,歌颂大自然,作品中洋溢着绚丽色彩和异方情调,喜欢夸张和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郭沫若是在借鉴外国文艺基础上进行自我艺术创作使西方文艺思潮在接受过程中变形,表现在《女神》中,在五四新文坛上找到立足点。

他接受泰戈尔的影响促成泛神思想观。郭沫若自我主张“我即是神,神即是我”,强调“个性解放,人的力量”。使人的力量成为宇宙的最高主宰。与泰戈尔的“本位即神,神即万汇”的思想并不相同。郭沫若扬弃了泰戈尔泛神论的唯心主义倾向而接受唯物主义因素,使“自我”成了创作中的象征符号。斯宾诺莎和歌德的泛神论观也使郭沫若受到启迪,强调“实体即世界,神即世界,神即自然”的学说,“神”再不是原始宗教里的神,失去了威压人的恐怖及神秘色彩。神与人、神与万物处于平等地位说。郭沫若曾经强调:泛神便是无神,一切自然是神的表现,万物是神,我即是神。他认为与斯宾诺莎陶醉于本位进行比较更倾向陶醉不断奋斗,个人的事业发展,与歌德泛神论合体。

第二章“《女神》与日本文化的关连”。本章首先对《女神》中多篇与博多湾风景、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进行追踪。他的诗意用“写实”加上“幻美”借以夸张与浪漫飘忽,呈现了博多湾和千代松原大自然的清晰投射,孕育出《女神》中的“太阳”、“月亮”、“自然”、“大海”的讴歌。其次考察日本古代的“天照大御神”即“太阳神”对郭沫若诗歌的影响。传说中的“天照大御神”主要是尊重女性,寓意宽恕与向善、光明与和平。这神话传说使郭沫若思想及诗风受“女神”、“太阳神”意象构成悟解其中的奥秘。《女神之再生》的女神重新创造的太阳意象寓意新生与光明。“天狗”是日本民间广传的神话。《天狗》诗的形象创造,受到了神话中的天狗在广漠宇宙空间自由驰骋,具有吞噬它物的能力的启蒙。日本古来的自然宗教是神道,崇拜神道与崇拜太阳合为一体。郭沫若从太阳的天宇中汲取大自然的能量,同时太阳意象涌入诗篇中,但是他的礼赞意象与日本神道崇拜的太阳神是不同的,借鉴日本神道观加以想象,形成了浪漫创作艺术个性。然后对日本的和歌、俳句与郭沫若早期诗歌的关系加以分析,他的早期诗还有一种特点是真挚质朴、简洁淡雅、富有余韵,这些诗的素材是博多湾的产物,具有“俳句”特征,诗的素材抓住了大家熟悉的自然与人间合为一体,借助大自然美之旋律烘托出诗意情趣,这些借鉴和模仿了“俳句”的艺术性。“风物纪游”也是早期诗学的一个特点,房州海岸之景观对郭沫若无疑是一种梦幻性纪游写出了《自然追怀》,博多湾的光与海、人的呼吸与海的风波融为一体和他的视网膜反射觅了一首《博多湾水碧琉璃》,诗意清新淡雅、情绪吕律。与成仿吾共游四国异岛风情,写了纪游诗《与成仿吾游栗林园》,与田汉游太宰府正恰樱花、梅花盛开时纪游写了《梅花树下醉歌》,还有《登监》其诗意描述属于纪游性质。

第三章“郭沫若早期文学与‘安娜和五四新诗坛’”。本章首先强调安娜对郭沫若早期诗歌的影响。郭沫若曾说过:“把我从疯狂的一步救转了的,或者怕要算是我和安娜的恋爱吧!……和她恋爱发生,我的作诗欲望才认真地发生了出来。”他和安娜结合,也是为他的《女神》创作过程铺平参道。男女的结合不只是一次男女之间感情道德等约定,而是一种文学的意义,表明他拿起诗歌的这支芦笛吹奏的旋律中会回荡一种关于女性崇拜的激情和憧憬。并以浪漫主义的主旋律融合于《女神》中,力倡主情,强调艺术是表现而不是再现,不只是模仿自然而应当赋予自然以生命,使自然再生,情绪色彩便是诗。并强调心中的诗境纯真表现,好的诗是从强烈感情中自然地溢出的。真实的反映现实必然通过诗人的主观感受,成为诗人自己一种不得不出现的内在冲动。自我表现是美化人类感情这一基本命题出发,反对死板地模拟客观现实。又强调“诗的本职专在抒情,诗的创作贵在自然流露”,诗的精神在其内在的韵律,《女神》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表现了五四的时代精神,它已经有别于西方的浪漫主义的文艺思潮,而是在五四新文艺思潮影响下,继承了西方和中国古代浪漫文艺思想以及日本大正时代的新浪漫主义文艺风采。最后探讨他与安娜的悲欢离合的人生体验也是作品的素材,他的《漂流三部曲》、《行路难》等作品中描述了家庭悲欢离合,酸甜苦辣的生活。

第四章“郭沫若早期自叙小说论考”。这一章主要探讨郭沫若在大正初期留学日本,正是日本私小说的盛行期。他与日本私小说产生了感情,被私小说的风格艺术和新颖形式所吸引。私小说所蕴含的自我表现和内心情绪的创作艺术与郭沫若自叙小说十分契合。他强调小说创作“求真”,要自我表现,写本人的日常生活琐事和情境,作者与小说主人公基本一致,且以第一人称登场,笔致恬淡,描写手法可谓写实。但是,虽然素材来源与作者的实际生活体验,但将实际体验的某一部分进行删减加以虚构进行填补了特异体验。他的早期小说的猎奇梦幻,追求幻美与虚构的写作特征,如《骷髅》是一篇用梦幻的手法将一个奇闻怪案所显示出极大的兴趣地猎奇性格,写了斋藤寅吉的性变态,与尸体恋爱的病态心理,又是古今社会仍有事实所在。在《牧羊哀话》、《残春》、《喀尔美萝姑娘》、《月蚀》等作品中描写梦幻的手法。有关梦幻的叙述本身就开始带有象征意义,或者梦的设定即某种观念的曲折叙述。梦里的主人公成为挣脱家庭义务和责任以及社会道德等现实束缚而获得了解放的自由。“梦”的抒情写作艺术构成了小说的幻美的虚构性。他的小说在五四新文坛中亦颇具新小说特色,隐藏在内心最深渊源的,最该隐私权益的他可以自然流露的倾吐出来,倾吐他青年时代为了追求文学,羁旅漂泊异乡的生活体验和凄凉苦辣的心境,曲折多姿的人生,织就着曲折多姿的作品。从个人家庭琐事来突出知识分子生活的苦闷,抒发社会不平。他的《漂流三部曲》、《行路难》、《未史》、《红瓜》等从不同的视角宣泄主人公的苦闷与哀婉情调。

第五章“初期创造社与日本大正文学”。本章考察初期创造社同人的青春时代,都是在日本度过的。他们的文学及人格形成与那里的文化和时代背景所产生不可分离的密切结缘,受着异文化的浸染,汲取异文化知识而形成了同人之间彼此各有特色的不尽相同的文学艺术。这一章首先探求几位创造社同人的各自特色,如为兴办创造社激扬先鞭的张资平;中日文化双重教养的郁达夫与佐藤春夫;田汉与郭沫若从笔友产生的《三叶集》而又步入文学同人堂;陶晶孙与《Green》杂志;郭沫若与创造社黎明时期的东西奔跑足迹追踪。第二部分主要探讨张资平与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借鉴与模仿,运用所谓“露骨的描写”呈现在小说之中,虽然是借鉴与模仿,而经过变异而形成一个有自己个性的自然主义文学趋向。他的早期作品《约檀河之水》与田山花袋的《棉被》;《梅岭之春》与岛崎藤村的《新生》比较可显示出,虽然小说的结尾略有异同,但在情节上存在着惊人的相似。作品中真切细腻的描写,隐藏在最深处的裸露、曲折错综的故事情节适合了一代青年的喜爱。郭沫若、郁达夫、郑伯奇等同人也深受自然主义文学的影响,如郭沫若的《行路难》、《阳春别》等;郁达夫的《沉沦》、《银灰色的死》、《还乡记》等同人的文学“求真”的内面写实。强调内在自我大胆赤裸裸的自叙性告白,抒发不平与忏悔,对自己青春期心理状态作露骨的刻画。第三部分介绍的是初期创造社同人对日本唯美主义文学的借鉴,并对其进行分析。田汉在留日期间深受唯美派作家谷崎润一郎的影响,他的作品中带有浓郁的唯美主义色彩。郁达夫与佐藤春夫交往密切,他的《沉沦》与佐藤春夫的《田园的忧郁》写作情节和忧郁气质进而有模仿。

8.期刊论文金锦珠试析正冈子规的俳句改革及其意义-世界华商经济年鉴·高校教育研究2008(6)

日本明治时期的作家正冈子规在日本俳句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佛句改革时子规所倡导的写生理论,随着其理论在和歌,小说上的应用.不仅在俳句史上而且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画上了重重的一笔.本文通过子规的俳句改革运动,分析并撂讨了写生理论及其历史意义.

9.期刊论文金锦珠试析正冈子规的句改革及其意义-世界华商经济年鉴·高校教育研究2008(7)

日本明治时期的作家正冈子规在日本俳句中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俳句改革时子规所倡导的写生理论,随着其理论在和歌,小说上的应用,不仅在俳句史上而且在日本近代文学支上画上了重重的一笔.本文通过子规的俳句改革运动,分析并探讨了写生理论及其历史意义.

10.期刊论文陈光芭蕉俳句的"谐"与"雅"-日语知识2001(1)

俳句是日本特有的短诗,共有17个音节,分为五、七、五三句.在松尾芭蕉(1644-1694)出现以前,俳句是以卑俗、滑稽为主旨,为庶民阶层所喜闻乐见的通俗文学.松尾芭蕉借助中国古典的文学思想和哲学思想,主张"造化随顺"和"风雅之诚"将俳句改造成了与汉诗、和歌相媲美的风雅的诗文学.芭蕉的作品既保留了俳句的俳谐性,又具备了诗歌的高雅性,成为雅俗共赏的诗文学.本文对上述两点做扼要分析.

引证文献(2条)

1.吴娱浓缩的艺术之花——从俳句看日本人审美的四大特征[期刊论文]-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2)

2.毛峰林日本和歌俳句读解的语用视角[期刊论文]-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6)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ff5845855.html,/Periodical_wyjx200102015.aspx

下载时间:2011年2月14日

从当代生活看日本人“以小为美”的审美意识形态

从当代生活看日本人“以小为美”的审美意识形态 [摘要]“小”是日本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从当代生活来看,无论是的短小精致的日本俳句,还是巧夺天工的庭院建筑,亦或是深受人们喜爱的日本动漫,以及全球热销的科技产品,日本人“以小为关”的审美意识形态贯穿始终。这与他们生活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善于模仿的特性密不可分。“以小为关”的审美意识形态对日本民族经济的发展和细致严谨的优良品质的养成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当代生活;日本人;以小为关;审美意识形态提及日本,人们往往会想到其发达的科技产品,随身携带的CASIO表、SONY手机、佳能相机等等,身边的“日货”总是给人“小巧精致”的印象。放眼当代生活,日本人在生活的各方面都透露出“以小为美”的审美意识形态。这种传统的审美意识,一方面促使他们的产品以小巧轻便,深受当前国际市场的欢迎;另一方面,也培养了日本人严谨、细致的做事风格,使其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精神。 一、日语中“美丽”的含义 日语中的“美丽”和汉语中的“美丽”所表达的意思是有所差异的。根据《说文解字》等古籍对“美丽”的释义可知,中国最初主要是以“羊大为美”的。而根据金田一春彦

《新明解古语辞典》中的解释可知,日语中的“美丽”原是表达对亲人的亲情,而到平安时期(760-1191),其逐渐演变为对小的事物的喜爱之情,这才开始具有了美的意识。大野晋在《日本语的年轮》中也有同样的论述,并提出现代日语中的“美丽”在平安朝是“小的,可爱的”意思。金田一春彦还在《日本语》中将日本人的这种美的意识总结成“小的就是美的”。由此可见,日语中的美丽自古以来就含有“小”的意思。 二、当代生活中日本人“以小为美”的审美意识的表现 (一)以小为关的文学作品 文学是一个时代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日本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表现出日本民族“气局偏小”的审美特性。被紫式部称为“物语祖鼻”的《竹取物语》就是典型例证。它讲述了一个竹生女――赫映姬拒绝天皇和五个贵族的求婚,最后升天的故事。书中描写当竹取翁在竹子中发现赫映姬时,感叹道:“只有三寸大小的小女孩真是美丽得惹人怜爱啊!’,竹取翁面对着只有10厘米大小的小女孩,竟然由衷的发出了赞美的感叹,这足以说明当时的日本人是从小小的、惹人怜爱的事物中体会到“美”的。此外,著名的日本俳句也是日本人“以小为美”的审美意识形态在文学领域的典型代表。俳句源于日本“和歌”,短小精悍,被视为世界上最小的定型诗。我国作家郑振铎在《蝴蝶的文

日本古典俳句选

日本古典俳句选 那么短的句子,那么长的意境。三五个字,便勾勒出一幅挥之不去的画面,如此精髓,便是日本俳句了。下面是分享的日本古典俳句选,一起来看看吧。 渔线秋风水一泓(与谢芜村) かなしさや釣の糸吹く秋の風(与謝蕪村) 山是夕阳野是黄昏的菅芒(与谢芜村) 山は暮れて野は黄昏の薄かな(与謝蕪村) 愁不断步上山冈花草也是荆棘(与谢芜村) 愁ひつつ岡にのぼれば花いばら(与謝蕪村) 拾落穗漫步向向阳的方向(与谢芜村) 落穂拾ひ日あたる方へあゆみ行く(与謝蕪村) 旅中患疾梦犹在枯野游弋(松尾芭蕉) 旅に病んで夢は枯野をかけめぐる(松尾芭蕉) 古池蛙跃入水的涟漪(松尾芭蕉) 古池や蛙飛び込む水の音(松尾芭蕉) 菊花香奈良古寺众佛光(松尾芭蕉) 菊の香奈良には古き仏たち(松尾芭蕉) 唇齿含北风萧萧(松尾芭蕉) 物言へば唇寒し北の風(松尾芭蕉)

秋已深四下竟是无措人(松尾芭蕉) 秋深き隣は何をする人ぞ(松尾芭蕉) 瓜的土壤受朝露污的滴落散开而寒(松尾芭蕉) 朝露によごれて涼し瓜の土(松尾芭蕉) 静听蝉声磨入岩心(松尾芭蕉) しずかさや岩にしみ入る蝉の声(松尾芭蕉) 如何如何哑然花间吉野山(小林一茶) これはこれはとばかり花の吉野山(小林一茶) 几人阵雨中跑过濑田桥(内藤丈草) 幾人か時雨かけぬく瀬田の橋(内藤丈草) 白露残梦 现世虚幻 喻之皆太长 ——和泉式部 (郎君来会,才逢又别,譬如朝露,因赋此歌。) 春风无情吹落樱 梦醒依然意难平 ——西行法师:梦中落花 愿在花下死 如月望日时 ——西行法师 (杂歌。如月望日,指阴历二月十五日,满月,正是樱花盛开时。)

从稻作文化看日本人正文

目录 1引言 (1) 1.1稻作文化圈简介 (2) 1.2日本稻作文化的上陆 (2) 2从稻作文化看日本人 (2) 2.1勤劳性 (2) 2.2纤细性 (3) 2.3亲植物性 (4) 2.3.1从衣服看亲植物性 (4) 2.3.2从食物看亲植物性 (4) 2.3.3从住房看亲植物性 (4) 2.4对自然的顺应和多神论 (5) 2.5集团意识 (6) 2.5.1集团意识的形成 (6) 2.5.2集团意识对日本的影响 (6) 3结合中国的现状吸取日本人的经验 (6) 4参考文献 (7)

1引言 1.1稻作文化圈简介 从生产和生活的历史传统来看,日本从属于农耕文化圈,这和游牧文化圈有很大的区别。农耕文化圈在世界的分布是十分广泛的,包含了亚洲、非洲和欧洲大陆等地,但是它又分为麦类栽培圈和稻作栽培圈。欧洲、中国的北部和朝鲜半岛的北部从属于麦类文化圈,而中国的南部、朝鲜半岛的南部、日本、南亚和东南亚等地则从属于稻作文化圈。虽然中国和日本同属于农耕地域,可中国又分为北方黄河流域的麦类栽培圈和南方扬子江珠江流域的稻作栽培圈。同时中国还拥有广阔的游牧文化圈,这与日本形成强烈的反差。中国的农耕文化受到游牧文化的影响,同时又拥有稻作文化和麦类文化。而日本基本上没有游牧文化,强烈的展现出的是特色鲜明的稻作文化。 1.2日本稻作文化的上陆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传播都是以时间和空间为条件的,稻作文化亦然。稻作文化就是特定地域的民族自古以来,经过多年的积累形成的一种农耕文化,主要以水稻农业为主,并和其他的文化要素相协调。 约一万年前,日本从旧石器时代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这一时代的文化叫做绳文文化。在这一时期,日本列岛上并没有真正的农业活动。从绳文文化的遗址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主要以狩猎和采集为主。日本处于绳文文化的原始社会的时候,中国正处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中国经历了夏、商、西周、东周、秦等时期,随后强大的汉朝兴起,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化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农业方面也相当的有成就。 纪元前3至2世纪前后,日本社会进入新的时期。先进的大陆文明通过朝鲜半岛进入日本列岛,在日本第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文明文化—农耕文化。同时,日本也从石器时代进入铁器时代,这在日本文化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日本通过金属器的使用和以水田耕作为主的农业技术的传播,开始了以稻米为主的农耕社会。 农耕社会的产生,推动了人类文化史的进一步发展。日本列岛上稻作文化的上陆,给稻作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进一步的改变着日本文化。日本的社会开始向弥生时代转移,形成了弥生文化。作为中国先进文化之一的稻作文化,通过渡人被传播到日本各个地方。随着农业的发展和铁器道具的使用,社会生产力也得到大力发展。 2.从稻作文化看日本人 稻作文化对日本人某些特性的形成有极大地影响,这些特性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与稻作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些特性也对日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日本人现有的一些日常生活习惯、企业经营模式和对自然的观念等都跟稻作文化背

论禅宗思想对日本俳谐创作的影响_以松尾芭蕉作品为例

2008年第4期(总第110期)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 for Ethnic M inorities(Phil os ophy and s ocial science) No.4 Aug.2008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8?3 论禅宗思想对日本俳 谐创作的影响 ———以松尾芭蕉作品为例 ●伍毅敏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 510000) 摘 要:日本著名学者铃木大拙曾在其著作《禅与日本文化》中写道:“离开了佛教,我们就无从谈论日本文化。”可见日本文化所受佛教思想影响之深远。而佛教思想中,对日本文学和日本文化影响最为深刻的,可说是禅宗的思想。禅宗思想对日本文学,尤其是对日本特有的文学体裁———俳谐的影响,可说是日本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 关键词:禅;俳谐;顿悟;闲寂;物我;幽深玄远;极静;极动 中图分类号:D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644(2008)04-0103-03 日本著名学者铃木大拙曾在其著作《禅与日本文化》中写道:“离开了佛教,我们就无从谈论日本文化。”①可见日本文化所受佛教思想影响之深远。而佛教思想中,对日本文学和日本文化影响最为深刻的,可说是禅宗的思想。 禅,佛教“禅那”的简称,梵语的音译,其意译为“思维修”或“定静虑”,是佛教的一种修持方法。禅宗,即佛心宗。早在奈良时代(约710—784年),中国的禅宗便开始传入日本,但在日本旧佛教统治的历史时期,禅宗始终未能在日本形成独立的宗派。到镰仓时代(约1192—1333年),国家佛教和贵族佛教丧失了统治地位,否定烦琐教学、注重内心信仰的倾向出现,重新唤起了人们对禅的强烈兴趣。与此同时,荣西传中国临济禅,道元传中国曹洞禅,形成日本禅宗两大流派。自此,禅宗才正式在日本打开了局面。之后,在镰仓幕府的扶植下,禅宗的影响迅速扩大,给日本文学及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启发和影响。 禅宗思想对日本文学,尤其是对日本特有的文学体裁———俳谐的影响,可说是日本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 俳谐,是日本韵文学的一种形式,也是世界文学中最短的格律诗之一。它从记纪歌谣、长歌、连歌、俳谐连歌等日本韵文学的诗体形式发展而来,繁荣于日本江户时代。俳谐有特定的格式,它由发句和付句构成,发句为五、七、五的音数律,付句为七、七的音数律;或后者为发句时,前者则为付句。 在俳谐发展史上,有诸多有名的俳人及流派,如松永贞德开创的“贞门”,西山宗因创立的“谈林派”等,但松尾芭蕉的出现,把俳谐创作推向了顶峰。 芭蕉被日本人称为“俳圣”,他开创的“蕉风”,使俳谐从过去所谓放逸、机智、谐谑的游戏文风中解脱出来,升华到具有“寂(さび)”、“怜(しをり)”、“細(ほそみ)”等艺术特征的“纯文学”阶段。他的俳谐作品,形式看似简单,却常常透出一种幽雅深远的诗风。笔者认为,这与禅宗思想的影响有着深刻的关联。 在此,笔者拟以其作品为例,从禅文化角度对日本的俳谐文学重新进行解读。因此,我们姑且先从“禅”的特征谈起。 一、“禅”的思维方式及其特征 (一)“禅”与自我 在佛教的宗派中,很多是主张依他力的辅助始得成佛,而禅宗讲求的则是完全依靠自我的力量。在禅门里有一警语:“念佛一句,漱口三天”。禅师们认为成佛见性是自家的事,靠别人帮忙不可能得道的。唯有自己负责,自我努力才是最好的保证。心外求法了不可得,本性风光,人人具足,反求内心,自能当下证得。 (二)“禅”与知识 “禅”不讲知识,因此,不受知识的障碍,也更视知识为最大的敌人。知识教人起分别心,在知识领域里,人们会因此迷失了自我,甚至为邪知邪见所掌握,形成危害众生的工具。所以,“禅”首先要求追寻自我,其过程和手段,往往不顺人情,不合知识,违反常理。因为在禅师的心目中,花不 301 3收稿日期:2007-12-15 作者简介:伍毅敏(1977-),女,广东湛江人,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日语教研室主任、讲师,中山大学日本文学硕士 。

日本俳句

日本俳句、和歌对小诗派的影响 小诗是在周作人翻译的日本短歌(俳句)和郑振铎翻译的泰戈尔《飞鸟集》影响下产生的,是上世纪初叶中国诗人对汉语诗歌形式多样化探索的结果。 中国小诗运动在1921年至1925年曾盛行一时,1922年前后小诗盛行,主要作者除了冰心之外,还有宗白华、刘大白、刘半农、俞平伯、康白情、朱自清、沈尹默、郑振铎、王统照及湖畔派诗人,他们都写过小诗,但影响最大的是冰心,成为小诗派的代表诗人。代表作品有冰心的《繁星》、《春水》,宗白华的《流云》。由于小诗派不少作者脱离时代,诗作没有反映现实生活,艺术上直白浅露,1925年后,小诗逐渐衰落。 小诗的定义可以界定为:小诗,是一种即兴式的短诗,一个诗节,五行以内,讲究韵味,注意意象刻画和意境营造,表现刹那间的情感,寄寓人生的哲思,言简意赅,韵味悠长,生动形象,细腻有味,诗意隽永。 小诗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一个诗节,五行以内,言简意赅。小诗是一种短诗,从规模上讲,它限制在一个诗节,五行以内。它要用尽可能少的语句表达尽可能多的内容。但是,并不是说只要符合这个规模要求的短诗就是小诗了,小诗还有其它更重要的特征要求。 第二、讲究音律,韵味悠长。小诗要讲究音律。只有讲究音律,才能使小诗产生音乐美,才能韵味悠长。这个要求,不仅表现在韵脚上,

还表现在小诗内部的节奏感上,这就要求小诗创作者要充分运用好排比、反复、顶真等修辞手法。 第三、注意意象刻画和意境营造,生动形象。注意意象刻画和意境营造,是小诗的重要特点。小诗拒绝空洞的呼喊,拒绝单纯的词语的堆砌。如果连一个深刻刻画的意象都没有,这样的诗不是小诗。小诗用意象构造优美的意境,生动形象,呈现给读者诗情画意。 第四、心灵外化,细腻有味,诗意隽永。小诗通过意象刻画、意境营造以具有音乐美感的三五诗行表现诗人刹那间的情感,寄寓诗人人生的哲思,心灵外化,细腻有味,诗意隽永。读一首小诗,就是一程情感共鸣的心灵感动之旅,就是一程心智触动的心灵感化之旅。 季羡林先生在1986年的一次学术会议上曾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日本,“为什么独独新诗不发达呢?介绍到中国来的文学作品,绝大部分都是长篇、短篇小说,戏剧和散文有一点,古代俳句数量颇多,但是几乎一首日本新诗都没有。在日本本国新诗歌也不受到重视,没有听说有什么重要的新诗人,这个问题不是也同样有趣而值得探讨吗?” 在中日文学比较研究中,这确实是一个“有趣而值得探讨”的问题。其实,在日本现代文学中,新诗(白话自由诗)不是不发达,重要的著名的新诗人很多(如北村透谷、岛崎藤村、北原白秋等),译介过来的日本新诗也不少,特别是“五四”时期,中国文坛曾大量地翻译过日本新诗。仅在1920年,周作人、郑伯奇、郭绍虞等人就分别翻译并发表了贺川丰彦、生田春月、崛口大学、石川啄木、武者小路实笃等人的白话新诗。

日本现代俳句(林林译)

日本现代俳句(林林译) 日本现代俳句(林林译) 日本现代俳句林林译夏目漱石 三十五首夏目漱石(1867-1916),本名金之助,东京人。东京大学英文科毕业。 留学英国。东京大学讲师。明治三十八年(1905)发表小说《我是猫》 ,一时声名大著。同年辞教职,加入朝日新闻社。翌年发表自称俳 句小说的《旅宿》有脱离世俗、心境澄清的趋向。这种情趣,常反 映在俳句、汉诗、绘画上面。他热心写俳句是在明治二十八年(1895) 在松山中学任教中,其时与正冈子规过从甚密,直到明治三十年(18 97)所写的俳句,数量颇多。他和子规是同龄人,曾受子规的影响, 注意子规所倡导的写实,但也发展自己浪漫气氛与洒脱畅达的特色。 子规曾赞其俳句雄健、真诚。夏目漱石后来写作俳句的热情减退, 从事创作小说,名作《明暗》是他的绝笔。新年福寿草花

开在光琳屏风注:福寿草乃日本特产。花黄多瓣,为贺春增添气氛。光琳即尾形光 琳(1658-1716)日本名画家。春马夫歌声处, 白发对暮春。注:小说《旅宿》载此句,指寂寞山村老太婆,几经岁月数着过路的 马。惟然耳边声, 春风吹马铃。注:广濑惟然是江户时代前期俳人松尾的门人。句写登山之后,景象 寂寥。似以惟然自况。春寒幕树, 挂着子季子的剑。注:春秋吴国季札给逝世的徐君赠剑的故事。人死转生鹤, 高洁又清和。注:此句有评论家认为浪漫幻想的离俗的格调,几乎不见能和它比拟 的秀句。粥味滴滴香, 春入胃肠。注:作者患胃溃疡,在伊豆修养圭疗养,病情好转,才得进粥食,有 苏生的喜悦。虻虫藏在茶花里, 正将落地时。注:此句抓住瞬间的感触,轻小的虻虫,伏在沉甸甸的山茶花蕊上行 将落地。谁住梅花从里, 幽幽的灯光。注:句写梦幻的诗境,如见《源氏物语》的画卷,充满着古典美。伫立抬头看,

论禅宗思想对日本俳句的影响 郑宗荣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 第21卷——No.2. 2005 Vol.21. 收稿日期:2004-11-28 作者简介:郑宗荣(1975-),女,重庆三峡学院学报编辑部编辑,讲师。 论禅宗思想对日本俳句的影响 郑宗荣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重庆万州 404000) 摘 要:禅宗思想与诗歌一直有着很深的因缘关系。禅宗思想传入日本后对日本文学,特别是日本俳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本俳句蕴涵着自然空灵、清幽闲寂、凝炼含蓄的禅宗思想。 关键词:禅宗;日本文学;俳句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135(2005)02-0027-04 一、禅宗思想与诗 禅学是印度佛教被强大的汉文化同化的产物。印度禅讲无我无心,以形式上的坐禅为主,行数息观,静心息念。所谓“禅”,是梵文“禅那”(Dhy āna )的略称,意译为“静虑”、“思维修”,是一种旨在修定的方法。定,是“心一境性”或“专一所缘”,意思是注意力集中到某一对象使心宁静,不受干扰。[1]随着禅的发展,人们声称禅的目的是传达佛陀自身的根本精神,从而清除了堆积在禅的建设者的教义周围的一切表层的见解。所谓“表层的见解”,可以说是以民族心理的特殊性为基础的那些东西以及仪式、教典等等。禅要直接见到佛陀的精神。构成佛教的真髓的东西是般若(大智)和大悲。依靠般若,人可以超越现象的表现,见到事物的实在。若得到般若,我们能洞察生与世界的根本意义,而不单单为个人的利益和苦痛而思考、烦恼。若得到般若,大悲会自在地发挥作用,它将使“爱”不受利己主义的妨碍,恩泽万物。[2] 惠能开创的禅宗,脱离了印度禅学无穷无尽的有关本体的逻辑推论,以及厌世的生活态度和苦坐的禅定方式,变为真正中国式的禅宗了。禅宗对中国文化最大的影响来自六祖慧能“顿悟”的主张。“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3]在惠能眼里,外部世界不过是本心的产物,理解与认识全靠个人的慧根,只要直指本心,便能顿悟成佛。 禅宗的这种认知哲学,与诗歌美的内蕴有着不可言喻的相似之处。在禅的影响下,文人的审美情趣首先发生了变化,向着静、幽、淡、雅,向着适意澹泊,向着物我两忘的境界发展,雪景寒林、寒江独钓、幽涧寒松,不但是写意画家喜爱的题材,也是诗人迷恋的意象。比如王维的《辛夷坞》描述山间景象:“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生与死在诗人看来无非都归于空灵。胡应麟说这首诗是“入禅”之作,“读之身世两忘,万念俱寂”。[4]在这样一种对人生的一切境遇不生忧乐心态的影响下,诗美最终趋于宁静、恬淡、超脱,自然的万物不过是诗人心灵的幻化,是他们传达个人感受、解脱自我精神枷锁的工具而已。“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5]在禅的世界里,不仅山水田园诗歌吟唱着舒缓的歌谣,整个诗的文化也都充满了空灵的禅气。 自奈良时代(约710—784年)以后,中国的禅宗便不断传入日本,但在日本旧佛教统治的历史时期,禅宗始终未能在日本形成独立的宗派。到镰仓时代(约1192—1333年),国家佛教和贵族佛教丧失了统治地位,否定烦琐教学、注重内心信仰的倾向出现,重新唤起了人们对禅的强烈兴趣。与此同时,荣西传中国临济禅,道元传中国曹洞禅,形成日本禅宗两大流派。 荣西(1141—1215年)禅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其《兴禅护国论》一书中。其基本哲学思想和中国禅宗一

日本人的美意识与无常思想

日本人的美意识与无常思想 核心提示:日本人感受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的视角或逻辑常常与我们所习惯的审美经验颇不吻合,并且,日本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美意识又常常与佛教的无常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了解日本人的美意识,直接涉及日本人的价值观及其文化背景,对我们理解现代日本人的精神结构、行为准则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从?‘飞花落叶’之美?、?不圆满的美?、?‘侘’与‘寂’之美?三个方面讨论了日本人的美意识与无常思想的联系。 “无常”和美意识 一个民族如同一个人一样,成长到一定的年龄,理解了死亡是自身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时,就会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存在的意义,以及死亡的意义,最后总结出人应该如何活着。可以说,生死观决定着一个人或者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价值观。 在日本,面对生死无常,虽然令人慨叹,但是人们并不认为这是一个应该超越的问题。人们不仅在无常的状态下生活,而且还发展为品味无常、享受无常的境界。然而,正如美国学者阿瑟·丹托所指出:“没有一种文化没有其对待死亡的方式,或没有对待苦难的办法。”可以说,在日本思想史的走向中有一条日本人为超越无常悲感、从无常悲感的压抑下重新获得精神自由而不懈地思索、实践的历程。并且,这种探索最大的特征就是它与日本的文学史、艺术史结合在一起,使无常与美、死与美的思考作为大量的日本文化史的结晶而留给后世。 这里的“无常”,是佛教用语。佛教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处在生起、变异、坏灭的过程中,迁流不居,绝无常住性,故名。《无常偈》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6世纪佛教传入日本,1000多年来已全面渗入日本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成为日本文化形成的要素之一。人们在研究日本文化尤其在探讨日本古代文化时,佛教中的无常思想几乎是一个无处不在的词汇。 而美的思考即所谓美意识,是指人们的审美心理、审美情感以及判断美的基准和思考。作为日本古代重要文艺理念的“物哀”、“侘”、“寂”等概念,就是古代日本人美意识的

从有关鱼的谚语看日本人的国民性格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f5845855.html, 从有关鱼的谚语看日本人的国民性格 作者:崔丽霞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13期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基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其中,谚语是由一个民族长期的的 生活经验发展形成的智慧的结晶。而日本,四面环海,海产丰富,日本人对鱼有着特殊的感情,所以有很多跟鱼有关的谚语。谚语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的参照物,可以从某个侧面窥探到这个民族的国民性格。本论文通过独特的有关于鱼的谚语来分析日本民族的国民性格。在加深对日本人以及日本文化的理解方面极具研究意义。 关键词:鱼谚语国民性格日本人 1、序论 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语言在人类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谚语是人类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被人们口口相传下来的简洁易懂的语言。谚语仅仅是语言中的一个侧面,通过对谚语的研究,可以从某个侧面看出这个民族的自然环境、独特的风土人情以及宗教信仰。 众所周知,汉语和日语中都有很多谚语,而且各有特色。其中,跟汉语的谚语不同,日语中有很多跟鱼相关的谚语。日本四面环海,海产丰富,这个跟日本的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日本民族的思考方式,价值观等国民性格的特点。本论文从语言文化学的角度,通过整理跟鱼相关的谚语来探求日本人的国民性格的特点。 2、有关鱼的谚语的来源以及分类 这一部分主要从词源,形式两个方面来分析跟鱼有关的谚语。 2.1 词源 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可以说日本文化是通过选择吸收外来文化,并且发掘本国的优秀文化形成的一个集合体。日语的谚语也不例外,既有从中国传来的谚语,也有从西洋传来的谚语。 2.1.1 中国由来的谚语

日本俳句中有没有唐魄

日本俳句中有没有唐魄 俳句是日本民族传统文学的一种形式,是世界上最短的诗。俳句古称俳谐,至近代始称俳句,一般认为其产生于室町时代(1336-1573)的中期以后。其源发于边歌,是俳谐连歌的“发句”。下面是分享的日本俳句中的唐魄,一起来看看吧。 日本俳句中的唐魄介绍俳句作为世界上独特的短诗形式,表现日本人民在其美丽的自然环境中生活所产生的心灵感受,已经成为日本民族文化的精华。 松尾芭蕉俳句赏 闲寂古池旁, 青蛙跳进水, 扑通一声响。 树下肉丝、菜汤上, 飘落樱花瓣。 春雨霏霏芳草径, 飞蓬正茂盛。 绵绵春雨懒洋洋, 故友不来不起床。 晚钟钟声渐远,

花香慢慢弥漫上来 “俳圣”松尾芭蕉 提到俳句,就不得不提到松尾芭蕉。芭蕉被日本人称为“俳圣”,他对日本俳句的发展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松尾芭蕉(1644;1694)日本江户时候俳谐诗人。本名松尾宗房,别号桃青、泊船堂、钧月庵、风罗坊等。生于伊贺上野。他十岁开始做大将藤堂家的嗣子良忠的侍童。良忠师从北村季吟学**贞门俳谐,因此芭蕉也对贞门很亲近了。后来在江户,芭蕉写出了《谈林十百韵》,已经具有很明显的谈林俳谐风格。芭蕉在贞门、谈林两派成就的基础上把俳谐发展为具有高度艺术性和鲜明个性的庶民诗。他将以前以滑稽突梯为主、带有游戏成分的俳句提高到严肃的、以追求诗的意境美的作风上去。芭蕉的诗风可以用“闲寂风雅”四个字来概括。 像他的名句《古池》就是通过闲寂的独特表现力来产生艺术的风雅美的:“闲寂古池旁,青蛙跳进水**,扑通一声响。”这首俳句描写了一只青蛙跳入古池的一刹那。在这一刹那,四周闲寂的静与青蛙跃入池塘的动完美的结合了起来。青蛙跳之前,一切是静的,青蛙跳之后,一切仍会恢复平静。表面上是无休无止的静,内面却蕴含着一种大自然的生命律动和大自然的无穷的奥妙,以及作者内心的无比**。飘溢着一股微妙的余情余韵和一股清寂幽玄的意境。下面再看一首芭蕉的《赏樱》:“树下肉丝、菜汤上,飘落樱花瓣。”这首俳句了有了明显的生活气息,但是那股子闲寂依旧透过文字扑面而来。芭蕉还有一首《春雨》深受芥川龙之介推许:“春雨霏霏芳草径,飞蓬正茂盛。”

从东山魁夷的_一片树叶_看日本人的审美意识

2012.2 语 文学刊○季红 (大连民族学院外国语言文化学院,辽宁大连116600) 从东山魁夷的《一片树叶》看日本人的审美意识 [摘要]东山魁夷的散文 《一片树叶》,通篇都散发着淡淡的日本情调,体现了日本人独特的“物哀”和“幽玄”的审美意识。 [关键词]东山魁夷; 《一片树叶》;日本;审美意识中图分类号:I 1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2)2-0074-01 [作者简介]季红,辽宁大连民族学院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日语系副教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日本语言文化研究。 东山魁夷是当代日本画的泰斗,也是著名的散文家。他的画和散文一样极富情调之美,二者融为一体,具有淡雅的风格和恬美的意境,在清澄的静寂中蕴藏着幽深的内涵。作品中常常流露出日本民族独特的审美意识—— —“物哀”和“幽玄” ,“表现出一种对日本古典传统的向往,一种对日本风景的倾心,一种对日本美的爱心”。东山魁夷的散文成就卓著,在日本与川端康成并称“双璧”。对于他的散文,川端康成有如下评价: “正如他的绘画一样,他的散文将自然、人生、艺术三者巧妙地融为一体,有对历史深沉的回忆,有对生命执著的追求,有对美的热烈的呼唤。东山先生说过,旅行、绘画和写散文,是他一生的三大要素。” 这种绝美的意境与东山魁夷的人生经历有很大的关系。东山魁夷出生于横滨,于神户度过少年时代。横滨和神户是日本两大开放城市,这使东山魁夷在少年时代就受到了异国情调美的熏陶。由此,东山魁夷萌生了对西方美术的兴趣,而文学方面他却偏爱本民族的东西。1926年东山魁夷考入东京美术学校日本画系。虽然没能如愿,但他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毕业之后,东山魁夷到欧洲留学,专注研究自己喜欢的西方艺术,同时,以此来发现日本民族艺术之美。正所谓“人目短于自见,故借镜以观形”。东山魁夷曾在《东方和西方》一文中这样写道:“温润的岛国环境,培育了日本人亲近自然、爱恋人生的温柔细腻的情感。在感觉的洗练方面,别国无可伦比。”东山魁夷善于以西方写实的眼光捕捉日本情调美,表现未经现代文明污染的纯洁的大自然。这不仅体现在东山的画中,更清楚地反映在东山的散文中。 东山魁夷的散文《一片树叶》表现出他对日本情调美的讴歌之意和对生命的赞美之情。作者通过对最平凡的一片树叶出神入化的描写,引发出许多关于人生的哲理。《一片树 叶》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对圆山月夜樱花的描写与感悟;二是对战争中生命的体验;三是对一片树叶诞生和衰亡的感悟。作者以极其简洁而又澄净的文字,描写了自己与圆山月夜樱花的奇缘巧遇,体现了人与景的物我相融,感受到人生的短晢,从而进一步感悟到人应该更加热爱生命。而这种对生命的感悟则是来自于战争中对生命的体验。清澄的自然和朴素的人性唤起了“我”生命的活力,让“我”倍感生命的充实。从而感悟到人应该谦虚地看待自然和风景,哪怕是庭前的一草一木,一砂一石。从一片树叶的生与死感悟不断轮回的生命,提醒我们要珍视所有的生命及生命的美好、多样。作品通篇洋溢着静谧和淳朴的风格,体现出东山魁夷对风景有着独到的领悟,时刻让我们感受到日本文学艺术中蕴含的“物哀”和“幽玄”之美。 关于“物哀”与“幽玄”的解释颇多。关于“幽玄”《广辞苑》有如下三种解释:①深奥莫测,回味悠长,富有情趣。②高雅,温贤,优雅。③日本文学论、歌论理念之一,以优艳之基调,蕴无限情趣,余情于言外。通过其表现技巧显现一种气氛与富有情调的内容。总之,“‘幽玄’是一种境界,它传达一种深邃幽远的韵味,并充满朦胧的余情,是日本古典文学论、日本歌论的审美理念之一”。“‘物哀’是日本江户时期国学家本居宣长由和歌和《源氏物语》发现并加以概括总结的,是平安时代王朝文学和贵族生活态度中的美的理念。”它构成日本人审美意识的主体和底流。“物哀”所表现的是一种精神源泉发出的“物心合一”的审美观念,抒发的是一种悲与美的情怀,表现的是人的真实感动与敬畏。 散文《一片树叶》全篇从始至终弥漫着一种亦真亦幻的氛围,单纯中蕴含着丰富的恬淡及伤感的情愫。我们在文中很容易发现日本人喜爱的“物哀”与“幽玄”之美。文章的开头 文学史与文艺理论 74

日本俳句和和歌区别

日本俳句和和歌区别 俳句和和歌都是日本文化的精髓,相当于古诗词在我国的地位。下面是分享的日本俳句和和歌区别,一起来看看吧。 【从长短区分】 一般认为以575的形式写成的是「短いほう」,以57577作成的是「長いほう」。而“长的”那种就是短歌。 在古代日本,和歌的形式有很多,有些特别长的称为「長歌」,有些57577形式的和歌比长歌要短,所以称之为短歌。但是后来长歌就渐渐衰落了,只剩下短歌流传至今。 俳句和川柳是相隔几个时代才出现的。短歌虽名为“短”,但是和俳句、川柳相比,字数还是挺多的。也就是说,文末音节是77形式的就是短歌! 【看有没有季语】 短歌可以从字数上看出来,接下来就说说俳句和川柳怎么分吧。最常用的区分方法就是看诗歌里有没有“季语”。 所谓“季语”,就是指代特定季节的词语。句中带季语的就是俳句了。可以说,季语是俳句的灵魂,而对于短歌和川柳则是可有可无。季语所代表的季节是五季:春夏秋冬和新年。翻看一下《岁时记》就能知道各个季节都有哪些季语了。 但是季语有千百种,想一眼就认出来也不容易,所以得多加留意。

比如说, 像「髪洗う」(夏)、「猫の恋」(春)这样晦涩难懂的季语就有很多。要分辨出季语可是相当有难度的呢。 记住了,有季语的就是俳句! 【上班族or好茶?】 来看两句575的诗歌: ①「宝くじ当たれば辞める」が合言葉 ②水切りは銀河を走る小石かな 读过之后,你觉得哪句更为幽默诙谐呢? 实际上,①句是第25届上班族川柳大赛的冠军作品,②句是在第22届好茶新俳句大赛中获得文部科学大臣将的作品。 明白了吧?惹人发笑或带有讽刺意味的就是川柳,反之则为俳句。而这两个大赛也是知名度听过的,日本人也喜欢称之为「サラリーマン川柳」和「お~いお茶俳句」。 在找不出季语的时候,可以从有没有笑点或者幽默讽刺这些方面去入手。 一言蔽之,搞笑的就是川柳! 知识拓展和歌 和歌(わかwaka)是日本的一种诗歌,由古代中国的乐府诗经过不断日本化发展而来。这是日本诗相对汉诗而言的。和歌包括长歌、短歌、片歌、连歌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作短歌的人愈来愈多,现已占绝对多数。歌人

《挪威的森林》与日本传统审美观解析

目录 引言 (1) 一、四季自然之美 (1) 二、孤独幽怨之美 (3) (一)物哀之美 (3) (二)情之幽怨 (8) 三、纤柔细腻之美 (7) (一)女性形象的纤细小巧 (7) (二)日常生活的精雕细刻 (8) 结论 (10) 参考文献 (11)

《挪威的森林》与日本传统审美观 摘要日本著名小说家村上春树的代表作《挪威的森林》,以现实主义手法描绘了后工业社会喧嚣都市中青年们的生活,揭示了他们孤独、虚无与失落的内心世界。小说风格虽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其中蕴含的四季自然之美、孤独幽怨之美、纤柔细腻之美,却鲜明地体现日本人传统的审美观念,并对当代日本人的身心产生了疗伤的作用,让以孤独、无奈为主旋律的现代都市人在阅读中享受审美的愉悦。 关键词挪威的森林日本审美传统 "Norwegian Wood" and Japanese traditional esthetic sense standard Abstract The masterpiece “Norwegian Wood” w ritten by Japanese novelist Harukin Murakami, painted a realistic picture of the post-industrial society, and unveiled the innermost feelings of the youth living in the noisy metropolis, such as loneliness, nothingness, and loss. The novel pregnant with the beauty of seasons, woe, and delicacy represents the Japanese traditional aesthetic standard, even though readers are able to smell the western style from the masterpiece. Meanwhile it serves as a psychologist to heal the hearts of the contemporary Japanese, gives them the pleasure of reading rather than the loneliness, helplessness. Key words Norwegian Wood Japan Aesthetic Traditional

日本描写冬天的俳句

日本描写冬天的俳句 日本的俳句,短小,但意境却和历史一般长。下面是分享的日本描写冬天的俳句,一起来看看吧。 小孤女… 独自吃晚饭 在冬日的黄昏 冬夜月下 冷风括过小河 磨石的锐角 新建的花园… 石子安顿下来 和谐地 在头一阵冬雨里 当我抬起头来… 我僵硬的身躯 躺在刺骨的寒冷里 在冬日的田里 大胆的麻雀 成群结队飞着 从稻草人到稻草人

烧洗澡水的柴火… 感谢这 最后的服务 忠心的老稻草人 我的骨梢 同深冬的 冰棉被 针锋相对 在我黯淡的冬日… 缠绵病榻 最后我问 邻居近来好吗? 躺着的老狗侧耳 倾听… 莫非它听到 掘洞的鼬鼠? 一千个屋顶 一千个 市声… 冬晨的雾 昨夜初雪… 早晨港湾

对面 突现白山 看那红草莓… 像许多小足印 落在 园里的雪上 冬日黄昏的雪… 未完工的桥 变成白色的拱门 月下的雪野… 这里血淋淋的 武士 抛掷高贵的生命 午夜流浪客 走过积雪的街道… 同犬吠声相呼应 至于那些垂冰 我常想 为什么它们 有的长…有的短冬夜月下

鱼网的桩 投下移动的 参差不齐的影子 这么近…这么大… 嘎嘎的冬天 在我斗笠上 下着冰雹 走远路的灯笼 没入 某座房子… 荒凉的白色山丘 冬夜的月光投射 冰冷的树影 修长而静止… 我暖和的影子移动 看那游荡的猫 睡觉…舒展 檐下 在呼啸的雪里 在我新年的心里 我气怒不起来… 甚至对

日本俳句

(一)音频 日本俳句朗诵、中文字幕日文拼音 (二)日本俳句简介 1.定义:俳句是日本的一种古典短诗,由十七字音组成,要求严格,受“季语”的限制。它 源于日的连歌及俳谐两种诗歌形式。从音频中我们可以听出,这是对偶的诗句,这种古典短诗以三句十七音为一首,首句五音,次句七音,末句五音。我国作家郑振铎《蝴蝶的文学》:“在日本的俳句里,蝴蝶也成了他们所喜咏的东西。” 2.连歌与俳谐(起源): 连歌是源于十五世纪日本的一种诗歌,同中国近体诗联句相仿,是由多个作家一起共同创作出来的诗。它的第一句为五、七、五句式的十七音,称为发句,胁句为七、七句式的十四间,第3、第4句以后为前两种句式轮流反复,最后一句以七、七句式结束,称为结句。连歌是格调高雅、古典式的诗。连歌中承袭了中世的审美意识,其写作方法是引用古典的故事来创作出诗句。其后,连歌渐渐被一种称作“俳谐”的幽默诗而代替。 俳谐和连歌一样,也是由十七音和十四音的诗行组合展开的诗。但是,俳谐将连歌讽刺化,加入了庸俗而且时髦的笑话。俳谐较多地使用谐音的俏皮话,而且喜欢使用连歌中没有用过的富有生活气息的事物来作为题材。 在俳谐中,开始有人将发句作为独立的作品来发表。这就是“俳句”的起源。 3.特点 俳句的最显著特点就是:季语。(ppt上举例但不用念出来,一带而过)但也有一些无季语俳句和自由律俳句 4.代表人物: 俳谐三祖:山崎宗鉴;荒木田守武;松永贞德——松尾芭蕉——谢芜村与小林一茶。(图片) (三)日本俳句名家介绍——松尾芭蕉 (四)俳句和中国诗歌的对比 1.内容对比 2.格式体裁对比 3.联系与发展 创新:刚才的那首芭蕉的《古池》(青蛙噗通)娴熟的运用了以声显静的文学手法,可以说是日本俳句文学的一个重大创新;其二,引禅入俳也是其一大创新,,与中国唐宋时期佛教盛行有很大关系。宗教思想作为最高层次的文化对中日两国的文学创作影响深远;第三,日本诗人写生活情趣的俳句增多,意在雅俗共赏,贴近百姓,恐怕与中国市民文学的倾向不无关系。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从隋唐时期便开始的文化交往。俳句更是文化上的一个典型代表体现了日本与中国文化的互动和创新以及文化交流的价值。

日本描写红叶的俳句

日本描写红叶的俳句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日本描写红叶的俳句》的内容,具体内容:如果用颜色来定义秋天,那么黄和红应该是最贴切的颜色了。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描写红叶的俳句吧。一起跟着我来看看吧。描写红叶的名作赏析1. 深山红叶满地飘,足踏红叶路迢迢。... 如果用颜色来定义秋天,那么黄和红应该是最贴切的颜色了。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描写红叶的俳句吧。一起跟着我来看看吧。 描写红叶的名作赏析 1. 深山红叶满地飘,足踏红叶路迢迢。闻道鹿鸣声哀苦,悲感风寒秋气高。 2. 神代灵迹处处生,远古未见此奇情。浩浩龙田川里水,尽被红叶染成红。 3. 今朝远旅去天边,未带路神受祭钱。满山红叶美如锦,即做厚礼献神前。 4. 小仓山上秀峰高,红叶如花无限娇。多情红叶如有意,其待御幸于来朝。 "红叶狩"的传统 日本人喜欢观察、感受四季的斗转星移,并将其反映到自己的一生及日常生活中。日本人能从"红叶"中感受到秋之浓韵。尽管书面上写为"红叶"二字,但红叶并不一定就是红色。在日本,树叶入秋后变色的树种很多,树叶也呈现出红色、黄色、褐色等多种颜色。这些颜色交汇在一起,绘制

成一幅自然风景画。 红叶虽非日本独有,但由于日本树叶变色的落叶树种类繁多,而且冷暖温差大,因此树叶呈现出的颜色格外美丽。为寻此美景,日本人特意到山里或林中观赏红叶,日语称为"红叶狩"。尽管写为"狩"字,但并非狩猎之意,而是寻访之意。日本人将在手中把玩红叶,放在手中欣赏红叶的情形比拟成狩猎。直至16 世纪左右,"红叶狩"还仅仅是贵族们的乐趣。但是到了17 世纪以后,普通市民也开始出游赏红叶,于是"红叶狩"便渐渐成了人们的秋游项目。 在古代日本,从最古的诗集《万叶集》时代开始就有喜欢红叶出游赏红叶的习惯,平安时代的《源氏物语》中也描写了华丽的赏红叶的场景。《古今集》(秋下)中几乎全部都是关于红叶的和歌。四季的"季"也是从这时候开始确定的,如同樱花是春天最具代表性的花儿一样,红叶也成为了代表秋天的景物之一。 红叶与日本文化 和歌是日本的一种诗歌体。和歌包括长歌、短歌、片歌、连歌等。俳句是日本的一种古典短诗,由十七字音组成,它源于日本的连歌及俳谐两种诗歌形式。 红叶跟月亮一样,是代表秋天的字眼。和歌和俳句在赞美红叶胜景的同时,还寄托了人们的种种情思。比如日落时间开始变早的晚秋会让人感到留恋、感伤。因此,红叶愈火红愈使人感到自己如孤家寡人,无人惦念。脚步落在如绒毯般铺了一地的红叶上时发出的声音、红叶舞落时的情景和落叶随水飘零的光景等向来是短歌和俳句吟咏的对象。可以说,正是这

浅析日本建筑特点及其审美观(1)

浅析日本建筑特点及其审 美观 院校: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班级:08商务日语(1)班 姓名:马亚利 学号:0807250108 辅导老师:范云霞

浅析日本建筑特点及其审美观 摘要:日本文化飘自中国,在长期的对外文化交流中,逐渐形成了风格多元, 内涵丰富和自然主义的审美特色。日本有着与众不同的强烈的传统文化,有着固有的独特的固有的建筑观,在建筑的设计上表现为重抽象、简练和强调工艺精美等特点。该文通过对日本传统设计中具代表性的茶庭和民居等建筑形式,从艺术哲学,美学和社会等多角度探讨了日本传统设计的独特手法和审美情趣。 关键词:日本美学,神社建筑与庭院,茶庭与茶屋,枯山水,町家住宅,禅宗,泡泡筑 自古以来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审美意识。人们爱美,追求美,关于什么是美,美的本质是什么这个话题,人们各抒己见争论不休。审美意识与地域民族性和宗教文化的关系,不仅是史学家关注的热点,更是艺术家在艺术实践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接下来,我就结合日本传统建筑的特点,来分析一下日本这个民族人民的审美观。 在当今的世界建筑舞台审美情趣上活跃着一批日本设计师,他们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并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股东方热。其之所以能得到国际范围上的广泛关注和认可,正是因为在他们的作品中始终体现出来的本土民族精神和审美风格。 在世界建筑发展大潮中,日本建筑无疑是令人瞩目的。作为经济、文化、科技三者结合发展而成的产物,日本当代建筑创造了建筑史上划时代的作品。但是却很少能看到像中国传统建筑那样华丽的雕刻与装饰,只是保留了材料的本来质地,没有粉刷纹饰,错落搭配而体现出材料本身的自然美。直至现代,日本的建筑物中仍保留了草木材料的风格。日本的当代文学、美术、音乐似乎还没有日本当代建筑这样高的成就。中国建筑界一直关注日本建筑界的动向,也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 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和模仿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日本不断从中国、朝鲜等民族引入优秀民族文化,藉以丰富自己的民族文化。但这种模仿并不是简单的照搬和移植,在每一次文化交流中,日本文化自身的独特之处在与外来文化的交融中发展出新的特色。现代设计所追求的简洁在日本的绘画设计中有着明显的反映。 从总体上看出日本艺术以柔和、内敛为主,重精神气质的表达,其特点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①遵循自然手法,以抽象表达具体——不重感性重悟性。 ②以简约的形式和浓郁的意象表达丰富情感——不重形式重精神。 ③追求不对称布局。 ④设计一技艺完美为一切艺术的基础,甚至将技艺本身也视为一种美。 本文即以神社、庭院建筑、茶庭、枯山水、町家住宅和透视自然美的泡泡筑为例,分析日本传统建筑的特点及其日本人的审美意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