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的再研究:总体方法论201108

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的再研究:总体方法论201108

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的再研究:总体方法论201108
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的再研究:总体方法论201108

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的再研究:总体方法论

2011-08-20 18:38:15作者:丁霞来源:《光明日报》浏览次数:342 网友评论0 条

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被恩格斯称之为“不亚于唯物史观伟大发现”的第三大发现,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一些学者深受前苏联卢森贝模式的影响,对于《资本论》及其手稿中蕴藏的方法论瑰宝并未做深度挖掘和文本解读。而马克思及其中介范畴理论等原创性思想,凸现了马克思经济学方法的当代价值、原创性质、理论张力和时代意义,它们实际上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新的增长点,成为建构中国经济学体系、经济发展模式和诠释经济发展方式的方法论基础。

也被称为“总体性”原则、“整体性”研究方法、政治经济学逻辑体系构建学说。它是超越了黑格尔逻辑学的“正、反、合”命题、方法论整体主义的一场方法论革命,是正确处理主体和客体、具体总体和思想总体、历史和逻辑之相互关系,“关于思维过程本身的规律的学说即逻辑和辩证法”的方法。

马克思从“生产总体”出发,区分了作为客体的“具体总体”——就是客观存在的社会形态尤其社会经济形态——以及再现于人的思维之中的、作为主体的“思想总体”。后者对具体总体的再现是通过一系列经济概念、范畴、规律、理论的建构,并最终赋予经济学逻辑结构体系的形式,是一个具有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逻辑体系总体。

卢森堡(RosaLuxemburg)、卢卡奇(CeorgLukacs)等人推崇“总体性”、“总体范畴”及其“至高无上性”原则,指出:总体范畴是辩证法的支柱,“总体范畴,整体对各个部分的全面的、决定性的统治地位,是马克思取自黑格尔并独创性地改造成为一门全新科学的基础的方法的本质”(卢卡奇,1923)。

“思想总体”再现“具体总体”,有两个前提条件或者方法论基础:

其一,从哲学广义方法论角度来讲,就是马克思的社会机体总体论(马克思,1858)。它揭示了“具体总体”的“整体的联系”和发展规律:“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是从无中发展起来的,也不是从空中,又不是从自己产生自己的那种观念的母胎中发展起来的,……而它向总体的发展过程就在于:使社会的一切要素从属于自己,或者把自己还缺乏的器官从社会中创造出来。有机体制在历史上就是这样向总体发展的。它变成这种总体是它的过程即它的发展的一个要素”,进而把这一总体的内在联系和“总体性”原则概括成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与“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的矛盾,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马克思,1859年)。而这种推动总体的原动力是包括经济因素在内的关于社会或历史发展的合力(恩格斯,1890)。

其二,从经济学狭义方法论角度来讲,就是政治经济学逻辑体系总体构筑方法。《政治经济学批判》六册结构、《资本论》四卷结构及其蕴藏的“大写的逻辑”正是马克思逻辑体系总体构筑方法演绎的产物。这一方法是“总体”方法论的具体化,是“思想总体”再现“生产总体”和“具体总体”,并从总的联系和内在矛盾中逻辑地再现社会经济形态总体的一门学问,一言以蔽之,就是构建“生产力(生产资料)的概念和生产关系的概念的辩证法”运动的逻辑体系(马克思,1858年),这也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同时,也验证了一句名言:“真理只有作为体系才是现实的”(黑格尔,1807)。

这一经典论断出自被马克思评价为“为重要的社会关系观做了第一次科学表述”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1857—1858经济学手稿)之中的“经济学提纲”(8条),其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不亚于彰显马克思哲学革命原创性成果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1条)。

这一方法论的其他规定性还有:1、结构的规定性和层次性。2、经济学范畴转化或移植的三大规律:范畴转化的动力来自范畴自身内在的矛盾而不能借助于

后继范畴;转化路径是范畴中介管道;具备“物质内容”和“社会形式”二重性的范畴,在不同社会经济形态之间的移植规律。3、矛盾分析贯穿于逻辑运动的全过程。4、经济学元范畴(逻辑起点)、中心范畴、中介范畴的选择原则。5、抽象法、历史与逻辑相一致以及从抽象呈螺旋式上升到具体的方法,等。

马克思关于“思想总体”再现“具体总体”的总体方法论,无疑是建构中国经济学体系和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基础。

涵盖范畴运动三大规律在内的中介理论,是总体方法论不可或缺的基础性理论。因为辩证法运动和逻辑体系总体运动实际上是一种无求助于外力的凸显自我扬弃、自我否定、自我发展的内源性矛盾运动,具有对立性、统一性和中介性。一切差异都在中间阶段融合,一切对立都经过亦此亦彼的中间环节或中介范畴而互相过渡、转换或移植;倘非如此,仅仅关注矛盾的对立或统一这两极,事物的矛盾运动就会陷入非此即彼的两极对立和两元对立,就不能完整地认识社会经济形态总体的现实运动和逻辑体系总体运动的全过程。我国哲学界和经济学界步前苏联思想界之后辙,在很长一段时间鲜有人涉足中介研究领域。但近些年来,这一领域的研究已呈现风起云涌之趋势,如“马克思总体方法”(顾海良,2005)、“马克思经济学逻辑体系构建学说”(颜鹏飞,2006)、“整体性研究方法”(梅荣政,2004)、“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郑丽娟,2009)、“总体性原则”(仰海峰,2011)等。

应该区分两种意义上的中介环节、中介范畴和中介运动。

第一种意义上的,即政治经济学体系中的中介,它是逻辑演绎和体系构建的“枢纽点”、逻辑中项,也是范畴上升或转化的条件和过渡及转换环节(例如货币是商品转化为资本的中介范畴)。毋庸置疑,这是政治经济学逻辑体系总体构筑方法的重要一环,把握一切“中介”才能真正地认识事物,这是逻辑演绎和体

系总体构建的重中之重。

政治经济学逻辑体系总体的生成和演绎依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概念辩证法的运动。它作为一种“思想总体”要素的诸种范畴的自我运动,实质上是一系列中介范畴、中间环节之间的中介运动。马克思早在《巴黎笔记》(1843—1845)中提出关于范畴转换的“中介活动”、“中介运动”、“中介环节”、“中介过程”理论,并且把货币范畴视为人的“异己的中介”;以后,在《资本论》手稿中,又揭示了“总体的各个环节”的“同一”和“差别”问题,以及范畴运动的“同时性”、“相继性”亦即“关联性”,并且批评了李嘉图舍弃中介范畴的“过度抽象”的逻辑错误,即跳过从价值到生产价格之间的许多重要的中介环节和演变过程,把价值直接等同于生产价格,从而引发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理论体系相继倒塌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第二种意义上的,即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中,横亘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中介。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严格地讲,是一种研究对象总体,应该把中介范畴、中介环节和中介运动纳入研究对象总体之中。

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不应仅定位于单一的生产关系(斯大林,1952)、生产力(熊映梧,1978)、生产方式(于金富,2008),以及“联系生产力分析生产关系”、“结合生产方式分析所有制”(何干强,2008)或者“生产关系总体”(胡钧,2011);而应定位于凸显整体性原则的生产力——中介范畴——生产关系的研究对象总体模式(颜鹏飞,2011)。持类似观点的,还有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模式(吴易风,1997)。

确定这一研究对象总体模式的重要意义在于:生产关系是不可能直接与生产力发生作用的,它必须通过一系列中介范畴、中介环节和中介运动,才能与现实生产力相结合。因此,基于中介范畴和中介环节的亦此亦彼性质,即具有既有生产力属性又有生产关系属性的亲和力,由此而成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的沟通管道,扮演了旨在推进生产力发展、诱致生产关系革命、变革或

完善从而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达到最佳结合的突破口这一重要角色。选择何种能够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平衡发展的中介范畴和突破口?必须审时度势,依据所处时代条件、具体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而定。马克思所说的“派生的、转移来的、非原生的生产关系”、“第二级的和第三级的东西”(马克思,1858),即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机制以及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发展方式、管理方式、分工、产权、股份制等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中,不同程度上扮演过中介范畴和中介环节的角色。

在中国,如果说,实施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突破口是推翻已成为生产力发展桎梏的旧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经济制度,邓小平发动改革开放的突破口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计划经济体制而代之以市场经济体制,那么,现阶段终于找到的中介范畴和中介环节就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今后数十年贯穿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从而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平衡发展的突破口。

经济学方法论 三年来的学习总结

其实这篇文章基本是接着上一篇《微观经济学教材浅介》,但是在坛子里看到某位大牛的文章后决意东施效颦,所以把题目改成了这个样子,当然,大牛读得是econ的phd,我是math 的under,这个差距还是很明显的,所以希望大家权当经验交流,小生谢过了。 为了不使我的上一个帖子成为太监,我还是首先继续介绍我读过的一些经济学教材,希望对大家的经济学学习能够有一定益处。在版上经常看到有同学询问几本教科书之间的优劣,或是同一本教科书之间的版本问题,抑或是询问该读原版还是翻译版的问题。在我看来,有一个好的指导自然好,但是事实上读书这个事情是需要一定的量的积累的,还有就是同一本书要不停的过遍数,古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我在大学里感受深刻,因为我学的很多课程没有什么参考书供选择,大部分情况下只有一本教科书,书后有一些习题,那么就只有一遍一遍的看了。话说回来,我的意思是,大家其实没有必要在我上面指出的后两类的问题上过分纠结,比如平狄克的教材,人大就出过至少两版,都摆在那里,其实读哪一本都好,只要读完了,就一定有收获,如果硬要在读之前就希望给这些不同的版本分出个高下,个人认为过于功利了,不适合经济学学习, 好,言归正传,在介绍完初级教材之后,继续介绍中级教材,其实这才是我一开始写作的初衷,但是如果单写中级有限的有些单薄,所以另开了帖子写初级。 1.V arian《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这本书是光华和ccer的考研参考书,同时也是不少院校财经专业的参考书,在群众中口碑最好,知名度最高,这个从其兴盛不衰的D版就可以看出来,光我自己就买过两种D版,一种纸比较光滑,书整体比较薄;另一种是今年见到的,仿轻质纸做的,书比较厚,但拿到手里比较轻,前一种印刷错误比较多,不太推荐,后一种还没细看,不好评价。这本书是那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黄皮经济学参考书系中的一本,这本书因为读过的人太多,所以我不想用太多笔墨,如果一言以蔽之,那么就是——必读。至于其特点,你只要认真读过一遍,就绝对能明白。这里要说的其实是它的配套参考书,官方有两本,都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的,一本黄皮,一本蓝皮,我看过,差不太多,有些题很有意思,比较注重考查经济学思维,值得一做。 2.尼科尔森《微观经济学·基本原理与拓展》,这书的名气可能比现代观点稍差一些,主要是它的数理推导比较严密,一开篇就是数学基础,而且提了很多中级教材忽略的加边海赛阵等内容,足见作者治学之严谨。这本书习题很好,很规范,考研的同学可以做一做。这本书有个版本问题,第六版是比较厚的那本,土黄色封面,第九版是红色封面,第六版是朱宝宪老师译的,新版是他儿子译的,我推荐英语一般的同学看第六版,好一些的直接看北大出的9ed的影印版。 3.平狄克和鲁宾菲尔德《微观经济学》,一个是MIT斯隆的教授,一个是Berkeley哈斯的教授,出的书一定不差,这本书我是大二上看得,看的是第四版,人大出的,个人认为无论从作者的文笔,还是翻译的文笔,都算一流,这个教材行文非常流畅,看着很舒服,唯一的缺点就是量化的例题及习题比较少,不适合应试,所以如果单纯应试,不推荐看这本书,但如果为加强经济学功底,很值得一读。 4.平新乔《微观经济学十八讲》,这书早年好像是ccer的参考书,后来为了避嫌就去掉了,但是很明显有偏数理的倾向,整体内容不错,个人认为尤以第十六讲为最佳,我看过很多中级教材介绍GE的内容,但是平老师写的最好。遗憾的是这本书关于博弈论虽有三讲,但内容还是有些单薄,有很多同学说十三讲之后看不明白,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踏下心来看,总想着会不会考,会不会考,如果抱着这个心理,我觉得是无益于经济学学习的,中心做微观的老师很多,这两年题目明显有倾向于不完全和不对称信息的内容,那么十三到十五讲都是值得一看的。 再次康桑阿米达……music……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实践指导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在方法论上的体现。它不仅仅体现在哲学层面也深深融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观察、研究、处理社会历史问题及现实问题,会为研究者提供唯物辩证的正确判断。经过一段时间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学习,我也在实际工作和学习中发现许多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具有极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主要包含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认知与评价发放以及社会科学研究的世界视野。以上方法集中起来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实践基础、辩证思维、主题活动、世界眼光。以下分述这四方面的对于我实际工作和学习的实践指导意义。 一、“实践基础”的实践指导意义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也就是说“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和主体,正如我说学习的专业——企业管理,这也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一门学科,它的研究主体也是对企业发展过程产生的问题,进行科学的研究,提炼出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的管理理论,升华成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简而言之,也就是人们在长期的企业管理实践活动中,发现存在的问题,通过研究找出客观规律,形成一整套科学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再将这些经过实践得来的宝贵理论财富返回到实际企业管理工作中,去解决存在的问题,然后周而复始不断完善的一个过程。 在工作中,“实践”的重要性更加不言而喻。我目前从事的教学管理工作,除了许多常规工作可以从既有的教学管理政策和文件中,找到规范的工作流程以外,更要面对许多新的问题、新的情况。教学不是死板的“填鸭工程”,随着我国高教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以及社会进步所需的知识体系和人才不断更新,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也要不断地更新改进,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为社会培育出适合社会的人才。这也对我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面对很多新的问题,解决很多新的问题。那么“实践”的指导意义就变得尤为重要,每解决一个新的问题,再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过程中,总结出有用的经验,规避出现的弊端,将之思考汇总,在原有的政策文件基础上,形成新的适合新的形势要求的工作方法,这便是“实践基础”在实际工作中防止和克服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等主观主义的产生,用唯物辩证观点指导工作的重要指导意义。 这以上看出,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是科学科学研究必须遵循的首要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 二、“辩证思维”的实践指导意义 “蔑视辩证法是不能不收惩罚的”——恩格斯。社会是一个系统的存在,唯物主义世界观以物质生产实践为基础,研究社会的诸多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系统的历史演变。但社会也是矛盾的,研究社会就必须研究矛盾,社会矛盾分析方法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再者,社会作为过程而存在,研究社会必须把它作为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来研究。 从企业管理专业学习角度来看,“辩证思维”是研究的基本思想要素。重视研究利益矛盾和阶级矛盾,是认识社会特别是阶级社会的中心线索。“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阶级斗争“首先是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每一个企业管理者,在进行每一项经营决策的时候,虽然经过了多方面的实践和多层次的研究,但是不能忽视的是每一项政策的执行,有有利的一面就必然存在不利的方面。如何去取舍或者平衡,便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重要问题。

对“经济学方法论”的几点思考

内容摘要: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讨论了经济学方法论中科学研究的逻辑;规范与实证;方法论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溯因、归纳与演绎以及长期与短期等方面的基本问题。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讨论了经济学方法论中科学研究的逻辑;规范与实证;方法论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溯因、归纳与演绎以及长期与短期等方面的基本问题。 【提纲】 小序 一、科学研究的逻辑 二、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三、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四、归纳、演绎与溯因 五、长期与短期 六、结论 “经济学方法论”是一个很大的题目,非一篇文章能够说清楚。在国内,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经出版了许多经济学方法论的著作(注:这方面的专门译著,如马克·布劳格著:《经济学方法论》,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经济学方法论译丛》。中国学者的专著,如韩永进:《西方经济学方法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另外,在许多著作中也有关于经济学方法论的专门章节,如张宇燕:《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章;黄少安:《产权经济学导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章.)。“经济学方法论”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有人分为两个层次,也有人分为三个层次(注:关于经济学方法论两层次的划分见石土钧为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中译本所写的“译者前言”,见《经济学方法论》,第13页;经济学方法论的三层次划分见黄少安(1995),第8页.)。这两种不同分法的一个共同特点是都把具有哲学意味的一般方法论看作是最高层次,这首先涉及科学是什么或科学研究的逻辑问题。本文主要对科学研究的逻辑、规范与实证、方法论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溯因、归纳与演绎、长期与短期等基本问题进行讨论。 本文之所以选择这五方面,是由其重要性决定的:科学研究的逻辑属于科学哲学问题,回答的是“经济学如何才能够成为科学,或者从何种意义上经济学才是科学”的问题;规范与实证涉及到经济学研究的性质,是单纯的解释、描述,还是涉及价值伦理;方法论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涉及到认识问题的视角;溯因、归纳与演绎涉及到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内容;长期与短期会影响人之行为,在经济学研究中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科学研究的逻辑 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的“前言”中对“知识”作了区分。他指出,古希腊哲学分为三个部分:物理学、伦理学和逻辑学,人们对这种分类只能加以补充,而很难再做出进一步的改进。全部的理性知识可以分为质料的和形式的。形式的知识,只涉及知性的形式,涉及理性自身,涉及思维的普遍规律,而不涉及对象的差别,这种形式哲学被称为逻辑学;而质料哲学按照所研究的对象及其所服从的规律,又可以分为两种:物理学和伦理学,物理学是关于自然规律的学问,而伦理学则是关于自由规律的学问。(注: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马克_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读后感郭钰

[英]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读后感《经济学方法论》一书围绕“经济解释的本质是什么”这一问题展开,也就是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之间的确切关系是什么,这是本书最吸引我们的问题。全书大致分为四大板块:望而却步的科学哲学、从波普到新的异端、经济学方法论的历史以及最后的结论部分。该书深入浅出地介绍并剖析了经济学方法论的发展历史、不同学者对于经济学方法论研究的观点以及实证主义与规范主义的关系。文风简洁大气,逻辑思路非常严明。 作为一名研究生,广泛的深入的阅读是必不可少的,这对于我们了解、掌握经济学知识、进行经济研究及创新非常重要。本书不仅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经济学方法论的历史、观点、方法,同时也对我的研究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我想着重谈两点关于本书的见解:一是关于证伪主义的思考;二是关于本书的结论以及对我研究写作的启示。 布劳格的经济学方法论是证伪主义方法论的捍卫者,证伪主义思想成为贯穿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的中心论点。甚至可以说他确定了上世纪80年代方法论研究的大部分议程,把波普尔证伪主义推向经济学方法论研究者议论中心。所谓证伪主义,是英国哲学家K.波普尔创立的科学哲学理论。波普尔从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关于科学理论来自对经验归纳的观点出发,把科学理论看作是普遍命题,认为科学理论不断通过有限的,个别的经验事实而被证实,但个别的经验事实都能证伪普遍命题,即如果根据演绎推理得出的结论是假的,其前提必假。在他看来,一种理论所提供的经验内容愈丰富、愈精确和普遍,它的可证伪度就愈大,科学性就愈高。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方法论之所以吸引经济学的运用,契合经济学这门学科方法论上的要求,原因在于证伪主义为经济学提供了一套容易接受的方法论规则,这种较简单易操作的方法论规则对于经济学家而言,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然而经济学中的问题不同于研究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它牵涉的因素比较多,影响成分比较复杂,甚至包含个人的主观因素。因此将证伪主义引入到经济学理论当中难免有些局限之处。 1、经济学中证伪主义的困难首先来自奎因—杜恒的“不确定性”问题。该理论认为没有任何科学理论总是在孤立中被检验。经济学中“不确定性”例子比比皆是,经济学中简化人类行为的复杂性的假设,如“商品的多样性”等限制条件的非现实性;收益递减在逻辑上的不可证伪性;消费者选择理论的完全性假设,在逻辑上可证伪但在实践上的不可证伪。 2、证伪主义方法论遇到的第二个困难在于主流经济学家没有严格执行证伪主义标准,只会保护理论免于受证伪,采取防卫性的方法调整理论的假设或使用范围。现代经济学家把波普主义描述为难以吞咽的烈药,因为一旦证伪主义被严格的应用到经济学论证当中,许多经济学理论将无法存活,最后的结果就是防卫性保护。波普尔给予经济学家在众多理论中提出建议:选择那些最可证伪的命题,并试图去证伪它,如果该命题没有通过检验,就抛弃它。显然波普尔本人也在逃避这一点。 3、证伪主义方法论过于武断,即一次证伪成功便将该理论抛弃。如果将一种理论引入到时间序列当中,我们无法轻易地因为一次证伪而将它全盘抛弃,因为当

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的再研究:总体方法论201108

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的再研究:总体方法论 2011-08-20 18:38:15作者:丁霞来源:《光明日报》浏览次数:342 网友评论0 条 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被恩格斯称之为“不亚于唯物史观伟大发现”的第三大发现,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一些学者深受前苏联卢森贝模式的影响,对于《资本论》及其手稿中蕴藏的方法论瑰宝并未做深度挖掘和文本解读。而马克思及其中介范畴理论等原创性思想,凸现了马克思经济学方法的当代价值、原创性质、理论张力和时代意义,它们实际上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新的增长点,成为建构中国经济学体系、经济发展模式和诠释经济发展方式的方法论基础。 一 也被称为“总体性”原则、“整体性”研究方法、政治经济学逻辑体系构建学说。它是超越了黑格尔逻辑学的“正、反、合”命题、方法论整体主义的一场方法论革命,是正确处理主体和客体、具体总体和思想总体、历史和逻辑之相互关系,“关于思维过程本身的规律的学说即逻辑和辩证法”的方法。 马克思从“生产总体”出发,区分了作为客体的“具体总体”——就是客观存在的社会形态尤其社会经济形态——以及再现于人的思维之中的、作为主体的“思想总体”。后者对具体总体的再现是通过一系列经济概念、范畴、规律、理论的建构,并最终赋予经济学逻辑结构体系的形式,是一个具有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逻辑体系总体。 卢森堡(RosaLuxemburg)、卢卡奇(CeorgLukacs)等人推崇“总体性”、“总体范畴”及其“至高无上性”原则,指出:总体范畴是辩证法的支柱,“总体范畴,整体对各个部分的全面的、决定性的统治地位,是马克思取自黑格尔并独创性地改造成为一门全新科学的基础的方法的本质”(卢卡奇,1923)。 二

浅析中国经济学方法论的发展

浅析中国经济学方法论的发展 作者李雷 学院投资工程管理学院 专业国民经济学(投资经济)年级2016 学号2016100046

摘要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而发展经济是世界各国所主要关注的问题。因此经济学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要发展经济学就必须完善经济学方法论。在中国经济学方法论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先是完全排除了西方经济学理论,到重新开始认识和学习并接受西方经济学方法论,到现在我们逐渐与西方经济学理论接轨并展开对话。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经济学方法论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当前的基础上,我们应继续努力吸收其他国家的先进理论,逐渐形成中国特色的经济学方法论理论框架,更好地指导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经济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发展 I

目录 1.经济学与方法论 (1) 1.1经济学简介 (1) 1.2经济学方法论 (1) 1.3中国经济及经济学方法论发展现状 (2) 2.中国经济学方法论的发展 (3) 2.1经济学方法论是经济学研究的基础 (3) 2.2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论是中国经济学方法论的基础 (3) 3.对中国经济学方法论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4) 3.1加强经济学理论学习的意识 (4) 3.2加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在中国经济学的指导地位 (4) 3.3客观合理地对待西方经济学的方法论 (5) 4.中国经济学方法论进一步发展的研究意义 (5) 4.1理论意义 (5) 4.2现实意义 (5) 5.总结 (6) 主要参考文献 (6)

浅析中国经济学方法论的发展 1.经济学与方法论 1.1经济学简介 我们通常所说的经济学主要指的是西方经济学。这是因为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主要由西方国家学者推动,是现代经济学的各主要流派的奠基者。西方经济学主要包括:企事业的经营管理办法和经验;对一个经济部门或经济领域或经济问题的集中研究成果;经济理论的研究和考察等。在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史上产生过:古典经济学派、新古典经济学派、凯恩斯主义学派和新古典综合派等诸多流派。其在发展过程中主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宣传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和优越性,从而加强资本主义国家人民对该制度永恒存在的信念。第二,总结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运行经验并把经验提升为理论,为资本主义制度所面临的经济问题提供政策建议。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整个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上或整体倾向性上对它持否定态度,而在具体的内容上我们应该看到它的有用之处,当然还要考虑到国情的差别。我国在国民收入核算与决定、经济波动及与此相联系的就业与失业问题、价格水平及与此相联系的通货膨胀问题、经济增长问题及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等问题上可以运用。 1.2经济学方法论 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它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概括地说即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①方法论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体系或系统,通常涉及对问题阶段、任务、工具、方法技巧的论述。方法论会对一系列具体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系统总结并最终提出较为一般性的原则。方法论也是一个哲学概念。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方法论是普遍适用于各门具体社会科学并起指导作用的范畴、原则、理论、方法和手段的总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著作中经常提到方法论这个概念。 经济学方法论从学者们对经济学的研究中产生,是对其方法的系统概况,同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实践中的运用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512950955.html,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实践中的运用研究 作者:罗立洁 来源:《世纪桥》2018年第02期 【摘要】在我国,马克思主义一直以来都是指导着我们党走正确路线的思想理论,其中 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在社会实践中经常被运用。所谓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就是根据当前的社会科学研究,提出一些具有合理和指导意义的方法论。但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也不例外,其中人文科学方法论和自然科学方法论,历年来都成为研究的热点,所以本文主要来讨论一下马克思主义社会方法论在社会实践中的运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8)002-0043-02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所谓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就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为指导。所谓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又体现着世界观。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来说,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它的世界观直接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对于人们进行感性活动付出的行动和实践。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来说,它与一般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有所不同,具体不同表现在它敢于彻底地抛弃之前旧式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敢于直接面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各因素之间存在的矛盾,并通过一些具体的方法论去改善存在的问题,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创造了一个合理的方案和方法。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之中,我们对一个社会的认识和发展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每一次思想的革新,都是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思维的跳跃,努力革新的结果。 (一)社会科学方法论 社会研究是我们要根据当今社会存在的问题去查找与之相关资料,并运用资料对一个问题进行解决的过程。社会科学方法论就是人们进行社会科学研究使用的方法论,它是以解决人文社会问题为主体,并且主要以人文社会为研究对象,社会科学方法理论主要是研究社会中的一些现象所体现的本质以及一些专业人士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的特殊问题。通过不断地研究提高我们的方法论,可以更好地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更好地提高社会科学研究的标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重要功能是帮助人们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并且能够通过马克思社会科学的方法论去分析和解决社会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同时它也是我们目前预测社会发展变化方法之一。

归纳主义方法论和演绎主义方法论在经济学中的体现

归纳主义方法论和演绎主义方法论在经济学中的体 现 摘要:归纳主义是归纳推理的思想方法在认识论中的系统化反映。它在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比如16~17世纪的重商主义学派、古典学派的威廉·配第、亚当·斯密,以及19世纪后期的德国历史学派,20世纪的经济计量学,宏观经济学等。演绎主义强调演绎方法是获取知识、建立理论的基本方法。许多经济学家和经济学派在研究方法、理论内容等方面都体现出归纳主义方法论的基本主张,比如,重商主义学派,古典学派的威廉·配第、亚当·斯密,以及19世纪后期的德国历史学派,20世纪的经济计量学,宏观经济学等。 关键词:归纳主义重商主义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德国历史学派演绎主义重农主义李嘉图西尼尔奥地利学派 一.归纳主义方法论在经济学中的表现 归纳主义认为,科学始于观察,观察是建立理论陈述的基础。它是归纳推理的思想方法在认识论中的系统化反映,它强调观察和系统地经验总结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归纳主义主张把知识的获得、科学理论的形成等都惟一地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认为只有通过感性认识和经验得到的知识才是可靠的。它要求在观察时摒除头脑中一切先入为主的见解,反对在进行观察、实验之前对观察对象的性质做出任何预先的判断。[1] 归纳主义方法论对经济学家们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起到重要的影响。许多经济学家和经济学派在研究方法、理论内容等方面都体现出归纳主义方法论的基本主张,比如,重商主义学派,古典学派的威廉·配第、亚当·斯密,以及19世纪后期的德国历史学派,20世纪的经济计量学,宏观经济学等。 重商主义是16~17世纪封建主义解体之后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经济理论或经济体系。重商主义抛弃了西欧封建社会经院哲学的教义和伦理规范,开始用世俗的眼光,依据商业资本家的经验去观察和说明社会经济现象。它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最初的理论考察。重商主义理论和归纳主义出现在同样要求摆脱几千年来宗教圣典对人们的思想束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它使科学面向生活,使重商主义理论的方法论带上归纳主义色彩。早期的重商主义,主要通过经验总结来提出自身的理论见解和政策主张。通过总结商业资本的经营实践,来反映在获取商业利益和国家利益过程中所应遵循的客观规律,把人们对经济活动规律认识的来源定位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之中,开始了以实践经验为基本来源建立经济理论的时代。 威廉·配第是最早使用归纳方法的英国经济学家,他第一次系统地讨论了经济学的方法论问题,并运用归纳的方法认识经济现象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方法论方面,他认为社会发展有其客观的自然规律,他力图应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来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不仅把研究的对象从流通领域转向了生产领域,把劳动和土地看作是财富的本源,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内部联系,而且通过对大量统计资料的分析,探讨了资产阶级社会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在商品的价值、价格、货币以及工资、地租、利息和低价等问题上提出了独创性的见解。[2]他的经济学著作在论述当时社会上存在的主要经济问题时,力求探索经济现象产生的自然基础。他以培根所创始的经验科学的方法(即依据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等方法)为根据,提出“对于人口、土地、资本、产业的真实情况的认识方法”,用计量作比较,用数字作语言,阐明社会经济现象的一般规律,写出《政治算术》这本名著。配第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则是要说明经济现象的一般规律,他要解决的问题比重商主义更深一步。 亚当·斯密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者。首次提出了全面系统的经济学说,为该领域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亚当·斯密继承配第的方法论传统,建立了古典经济学,他的方法表现出二元特征,即科学抽象法和现象描述法并存。斯密研究方法的二重性是同他的二重的研究任务相联系的。“一方面,他试图深入资产阶级社会的内部生理学,另一方面,他试图既要部分地第一次描写这个社会外部表现出来的联系,又要部分地为这些现象寻找术语和相应的理性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经济学中的价值和运用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经济学中得价值与运用 目录 一、社会科学方法论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三、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科学研究 四、马克思主义得社会科学方法 五、经济学方法论 一、社会科学方法论 社会科学,简言之,就是一种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得科学。严格地讲,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有一定得区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制定得《教育分类国际标准》中,“社会科学与行为科学”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民族学等12个门类,而哲学、史学与文学等则被划入“人文科学”。但实际上,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渗透,难以分开。著名得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在人们通常所称得‘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不可能做出任何本质上得区别,因为显而易见,社会现象取决于人得一切特征,其中包括心理生理过程。……没有任何东西能阻止人们接受这样得观点,即‘人性’还带有从属于特定社会得要求,以致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不再在所谓社会科学与所谓‘人文’科学之间作任何区分了。”所以,往往以“人文社会科学”或“哲学社会科学”予以统称之。在现代社会,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犹如车之两轮,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得发展与文明得进步。 方法论就是关于方法得理论。方法论需要哲学思维,但不仅有哲学得方法论,也有科学方法论与技术方法论。社会科学方法论就是相对于自然科学方法论而言得。所谓社会科学方法论,就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得方法论,它以人文社会问题作为对象性基础,研究社会现象得本质与社会科学研究中得特殊性问题,提升人们得方法论自觉,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与选用方法,提高社会科学研究得水平。社会研究就是为了发现与解答社会领域中得各种问题而去收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解释得过程。社会科学方法论就是建立在社会科学研究得各种方法之上得,它除了论述这些方法之外,还要进一步阐明这些方法得客观基础、本质根源、基本特征及其运用得原则,使人们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分析社会问题与社会现象。社会科学方法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具有普遍得指导意义,就是解释预测社会发展变化得重要手段之一。但这些方法只就是研究得指南,而不能代替具体得研究。 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社会现象得研究不仅要研究波普尔所说得世界一,还要研究世界二、世界三;不仅要说明,而且要诠释;诠释就就是理解与评价;而理解与评价就就是活动与改造。社会科学主要研究社会中得人与人们得社会行为,研究对象比较复杂、异质性较大、不确定因素更多,其偶然性与独特性更大,同时社会科学研究受到个人因素得影响更多。因此,社会科学得成果具有或然性一面,其预测常常会出现“测不准”得现象。但社会科学与社会科学方法得功能与价值就是确定无疑得,社会历史领域规律性、必然性得存在就是客观得与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得,社会科学所揭示得社会发展规律具有统计学意义,就是或然性与必然性得统一。所以,在社会规律呈现多样性、非规则性与不可重复性得前提下,社会科学研究面临着巨大得挑战,社会科学得研究方法也就必须更加灵活。 在现代条件下,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方法论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呈现出相互交叉、相互借鉴与彼此融合得趋势。近代以来对自然得认识逐步走上了实证化得道路,自然科学得实证性认识方法扩展到人文社会问题研究,社会认识走上了追求客观性得道路,实证性理论与方法主导了社会认识与社会科学研究,科学主义成为当代社会认识得一种重要思潮。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整理)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许倩 一、社会科学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近代社会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1)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的产生。 近代资本主义的形成,不仅推动了各门自然科学从哲学的母体中分化出来,而且也促进了社会科学的发展,使分门别类的社会科学也纷纷建立起来。例如,现代意义的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管理学等,都是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当然,这并不是说近代以前,没有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思想。但现代社会科学却只能建立在资本主义的工业发展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之上。 (2)人文科学的发展 一般来说,人文科学主要研究恒久地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它是人的精神文化活动及其人类历史进化的反映。社会科学主要研究社会各个领域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包括经济、政治、管理等领域的现象和活动。从时间上讲,人文科学各学科在古代就已产生,而社会科学各学科产生于近现代。但实际上,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渗透,难以将其截然分开,所以,我们往往以“人文社会科学”或“哲学社会科学”予以统称之。 (3)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功能 近几年,胡锦涛同志多次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应该立足国情,立足当代,以重大的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研究回答关系党和国家发展的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研究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其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作用,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在现代社会,如果说,自然科学和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话,哲学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2、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1)什么是方法论 方法论,顾名思义,是关于方法的理论。方法论不仅要探讨各种方法,而且要以对多种方法为对象,探讨方法的本体基础、基本性质、中介特点、传导功能和运用原则,以提高研究者和运用者的方法论自觉。因此,方法论,包括“论方法”和“方法论”。方法论需要哲学思维,但不仅有哲学的方法论,而且有科学方法论和技术方法论。 (2)什么是社会科学方法论 所谓社会科学方法论,是指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是建立在社会科学研究的各种方法之上的,它除了论述这些方法之外,还要进一步阐明这些方法的客观基础、本质根源、基本特征及其运用的原则。如矛盾分析法,不仅要介绍矛盾分析法的内涵和形式,而且要论证其赖以立论的客观根据及其运用的基本原则。 社会科学方法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这些方法只是研究的指南,而不能代替具体的研究。同时,方法是多样的,也是相互为用的。世界上没有一种万能的能解决一切问题的方法。 (4)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特点 社会科学方法与自然科学方法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 其一,对社会现象的研究不仅要研究波普尔所说的世界一,还要研究世界二、世界三。 其二,对社会的研究不仅要说明,而且要诠释;而诠释就是理解,就是评价;而理解和评价就是活动和改造。在这里,主观和客观、说明和理解、真理和价值是交融的,很难分开。正像王阳明先生所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传习录上》) 但是,在现代条件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方法论和社会科学方法论呈现出相互交叉、相互借鉴和彼此融合的趋势。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形成、内容和原则 1、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立和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形成、特点 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即唯物史观理论创立于19世纪中期,以1845-1846年《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为标志。 (1)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基础——唯物史观 (2)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特点——实践性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就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这种方法论和以往的理论不同,它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它的实践性。

经济学方法论

DUFE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关于经济学方法论的探讨 学号: 专业: 姓名: 教师评阅意见: 论文成绩□95 □90 □85 □80 □75 □70 □65 □60 □60以下

摘要 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经济学方法论的问题,通过介绍经济学方法论的内容以及和其他学科的相互关系,得出经济学方法论的意义以及方法论对经济学未来的影响。 本文共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首先简要介绍了经济学方法论; 第二部分介绍了经济学方法论的主要内容,主要介绍了实证方法和规范方法,以及在实际应用中如何应用这两种分析方法; 第三部分是介绍经济学方法论和其他学科的相互关系,本文主要是从哲学、历史学和其他社会学科的关系为出发点; 最后一部分是介绍经济学方法论意义以及方法论与经济学的未来,通过对经济学方法论的研究,对经济学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经济学方法论实证方法规范方法社会学科

关于经济学方法论的探讨 方法论是一个博大的领域,充满着激烈的竞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与时俱进。它包容着批判主义精神,从事方法论研究,自然要富有批判态度,所有问题都可以争鸣,这一点也是所有科学活动的共同特征。 一、什么是经济学方法论 方法论涉及的是经济学中的基础性问题,是经济学原理的“平台”。它提供了一个范式,我们可以运用这个范式探讨现代经济学中的一系列重要论题,诸如,经济学何去何从,经济学的局限性,经济学阐释的可能性,经济学是否呈现多样性,经济学是否正朝着结构主义的方向演变,等等。 二、经济学方法论的内容 经济学本质上属于社会科学,是经济学家面对经济理论难以消解的现实,视图提出自己的尝试性解释,也是作者的主观认识对客观现实的一种认识和把握。经济学方法论在发展过程中深受西方科学哲学的影响。经济学方法论属于哲学的认识论范畴,主要探讨经济学知识的性质、认识论地位以及获得途径等问题。严格意义上讲,方法论属于哲学的范畴,经济学方法论为经济理论构建提供了方法上的哲学观,即方法论哲学。张五常认为,“经济学方法论”应该叫“科学的方法”,“因为科学方法论在经济方面与其他科学是相同的,所以要笼统的说一说,不应该分门别类”,“经济学是一门科学”,因而适用于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均适用于经济学研究。 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除了仍然用演绎方法和归纳方法外,经济学家还把经济学的研究区分为实证的研究和规范的研究,相应地经济学的方法可以区分为实证方法和规范方法。这里主要介绍一下实证方法和规范方法。 实证方法是在既定的评价标准的前提下,考察经济活动中的一定的因果关系。它所解决的,是“这是什么”或“这不是什么”之类的问题。以经济增长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论的理论演进与变革趋向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论的理论演进与变革趋向 李建平1,张华荣1,黄茂兴1 (11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350007) 摘要: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实践要求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论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论包含了马克思经济学手稿方法论、5资本论6方法论、恩格斯的经济学方法论以及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学方法论,其中以5资本论6的方法论为主体。回顾和审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论的理论演进过程,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经济学方法论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变革。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论为指导,正确对待和积极借鉴西方经济学方法论中的合理因素,对于充实和丰富中国经济学方法论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论;理论演进;构想 中图分类号:F0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674(2007)05-0001-06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论的理论演进 诞生于100多年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人类文明宝库中的珍贵遗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许多理论对指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具有指导意义。诚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时代和实践的变革进程中,也有个与时俱进的问题。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0[1]因此,我们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过程中,注意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论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论的历史演变 11萌芽与形成阶段。这一阶段大体可追溯到19世纪40年代,从马克思撰写5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6和5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6,到1910年5资本论6第四卷的问世。1843年10月,马克思移居巴黎后,开始潜心研究政治经济学,陆续写成了5巴黎笔记6和5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搞6,这一研究促进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之后,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5德意志意识形态6,在这部著作里,他们全面地批判了德国古典哲学,并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形成了自己的唯物史观,并把唯物史观运用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1857年53政治经济学批判4导言6的发表,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发展的重大贡献之一,马克思详细地制定了经济学的方法论,全面系统阐述了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以及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到1867年5资本论6第一卷问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论体系就基本形成了。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继续整理、出版5资本论6第二、三卷,并为第四卷的出版作准备。在这个时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论经历了形成、发展和成熟的阶段,在创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同时,也创建了科学的经济学方法论体系。 21逐步发展与曲折前进阶段。该阶段主要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到1991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也逐渐形成了以列宁和斯大林为代表的经济学方法论。从1895年开始,列宁写了大量哲学笔记,为进一步运用和发展经济学方法论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列宁通过对古希腊哲学和黑格尔哲学的深入研究,明确提出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运动的科学的结论。列宁用这种科学方法广泛而深刻地研究了 收稿日期:2007-03-10 作者简介:李建平(1946-),男,福建人,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张华荣(1962-),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5资本论6与市场经济。 1 5当代经济研究62007年第5期

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的观点”及其方法论意义

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的观点”及其方法论意义 摘要: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但真正全面、深刻地理解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的马克思思想中的“实践的观点”,并在理论研究和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其观点,对于当今中国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实践实践的观点方法论意义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科学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的实践观点,可以为我们了解马克思的相关著作提供一条正确的途径,可以为我们现今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提供科学的指南。 一、实践 实践,一般的定义是,人类能动地探索、改造和利用客观世界的活动。可是,许多人把实践的落脚点放在了活动二字上,认为实践就是行动,就是“做”,却不知晓实践概念的科学内涵,从而导致其误解和违背了马克思的实践观点,在现实与实际中产生了无法令人满意的实践结果。1林剑认为,马克思哲学应该被合理地理解为是一种“实践的唯物主义”:在“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中,实践范畴既构成它的理论基础。对于实践的范畴哲学界存在着狭义与广义两种不同的阐释,前者指向人的物质性的感性活动,后者则指向人和社会生活的一切过程。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在谈到人的实践活动时,大都指向的是人的物质实践活动。但是,这决不意味着在马克思的历史观的视

野里,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这种物质实践活动形式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唯一形式。人的活动形式是丰富的、多样的,既包括物质活动,也包括精神活动;无论人的何种活动形式,都应“理解为客观的活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页),因而在本质上都是实践的。也正因为人的一切活动都具有实践的性质,因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才是实践的。相对于马克思关于“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著名论断来说,人们对实践范畴的传统理解与界定显然是过于狭隘了。将人的一切活动都认定为是实践的,尤其是把人的精神生产活动与精神交往活动也认定为是一种实践活动,这会不会导致对实践范畴理解的泛化和精神化?会不会消解马克思在实践范畴理解上的革命性意义?会不会动摇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唯物主义基础?如果仅仅站在对实践范畴的狭义理解的视角上,这些疑惑显然是难于消解的。在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视野里,人的实践活动的形式虽然是多种多样的,但它们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不是平行等值的,而是因其作用的大小分成不同的层次。其中,人们的社会物质生产活动与物质交往活动从归根到底的意义上看,起着基础与核心的作用,而人们的精神生产活动与精神交往活动,尽管也构成人的社会活动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但它们都是在物质生产与物质交往活动基础上生成的,并受其制约 和决定。[1] 因此我们必须准确且清楚地理解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视野中的实践范畴。不应仅仅只把物质实践活动理解为实践,还应将人们的精神生产和精 神交往活动纳入到人的实践范围中。 [1]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本质的探究——从四 大基本命题出发 1.导论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唯物主义解释历史、辩证法、和对资本主义批判所发展而出的经济、政治和社会世界观。在19世纪中后期,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建构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架构。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根基或方法论的写作对现代的政治哲学和社会运动产生重大而广泛的影响,包含了其独特的政治经济学、社会学、哲学、以及革命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以唯物主义的立场研究社会的发展,认为人类社会是架构在其赖以维生的经济活动上。经济组织的架构和生产模式被视为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政治、法律、和道德关系的根本来源(或至少发挥了主要的影响),这些社会关系进而构成了马克思所谓的上层建筑。在国内,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包括三个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其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结构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其主要的研究方法是以经济为出发点检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和赖以谋生的生产方式。 方法论是一门解决如何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科学。细分开来,世界观主要解决如何来认识世界,方法论解决如何来改变世界。通常来说,方法论应该包括世界观的内容,因为解决问题的前提是认识问题。就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旨意研究的内容来看,究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找到解放全人类的途径;同时,两人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在如何的去划定问题的范畴,探索问题的本质,把握问题的发展,得到基本的原则和理论,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必然留下了极为丰盛的盛宴,以供后人享用。因此,说马克思主义是一门方法论实不为过。在这些丰富的精神食粮中,有四大主粮,分别是:1.一切从实际出发;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历史和逻辑相一致;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四大基本命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