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地域主义

地域主义

地域主义
地域主义

基本概念

1. 广义地域主义

“广义地域主义”之于建筑理论,又包括“乡土主义”、“当代乡土主义”、“新地域主义”等。所谓“新地域主义”,顾名思义,是对“传统地域主义”的反思和改良,是“传统地域主义”进化到“批判的地域主义”之间的折中,往往是利用现代材料和科技手段,融会当代建筑创作原则,针对特定地理和气候条件而设计的、带有某些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由于这种建筑能够在一些相类似的地区使用和推广,相比传统的地域性建筑有更大的适应性,因而我们可以统称为“广义地域主义”建筑。

2.批判的地域主义

由于越来越多的人看清了“机械性地域主义”的狭隘性和“民族主义”倾向并试图改变这种局面,于是“新地域主义”应运而生并逐渐“红旗漫卷”。“新地域主义”对“机械性地域主义”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尝试进行改良,这就使其更加理智和具有“批判性”——直至“批判的地域主义”理论的形成。“批判的地域主义”与广泛意义上的“地域主义”有明显的继承关系,即都具有相同的传统和强调地方性。区别在于“批判的地域主义”讲求原创性,旗帜鲜明地反对绝对的“历史主义”的一厢情愿,反对“机械性地域主义”的小妇人般的浪漫和惟美。对于传统的继承,有独到的见解并更加技巧性。“批判的地域主义”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是选择性的和“批判性”的。

3.批判的地域主义不是乡土建筑

批判的地域主义并不是用来描述“民居”或乡土建筑的。因为乡土建筑是通过气候、文化、社会和手工艺的结合自发产生的。批判的地域主义是用来描述和识别近来出现的不同地区的“学派”。这些学派的目的是以批判的态度表达和服务于它们赖以存在和立足的有限的区域和民众。这种地区主义依靠地区社会和政治上的自主意识,并将这种意识与建筑专业知识联系起来。批判的地域主义的出现有赖于一种强烈的对自主性认同的追求,一种强烈的对个性的认同,一种对文化、伦理和政治独立的渴望。哲学家保罗·里克尔(Paul Ricoeur)认为仅有通过当地文化与大同文化之间的互相滋润,杂交的“世界文化”才能出现。他暗示这要看地区文化是否具有重新创造一种能够存在并作为今后发展基础的传统[6]。

地域主义理论

A·楚尼斯(Alexander Tzonis)和L·勒费夫尔(Liane Lefaivre)在20世纪80年代初发表的《为什么今天需要批判的地域主义》一文中认为:在批判的地域主义这个术语出现以来的过去十年中,它已经成为替代明显衰老的现代主义,以及替代后现代主义未老先衰的兄弟——“解构主义”的一种理论和实践。虽然人们意识到后现代正在消退,意识到解构根本不能代替后现代的位置,但有些人仍然不相信批判的地域主义,因为他们怀疑在一个经济技术上互相依赖,日趋大同化的世界中,如何能够成为并保持地域主义。也就是说,当根据种族决定的社会和文化在我们面前快速消失时,人们如何成为地域主义?人们如何能够既持有批判性,又是地域主义的呢?作为现代人,我们经常遇到自己所熟悉的地方和环境不复存在的现实,这是一种现代人的失落,是一种文化的、政治的、种族的失落,也是一种文明丧失了其具有独特识别性的区域、集体的社会结构和集体的表现的现象。这会使许多人具有一种失落感,为一种社团和地区的消失和不复存在而叹息。地区性的丧失除了使地域主义建筑师怀旧和向往过去的时光外,还能做些什么呢?一些建筑师仅仅采用最低级的手法,就是选择地区建筑十分典型的片段或符号,将其重新组装、拼贴起来,做成一种虚假和俗套的形式而用在商业建筑,如餐厅和旅馆上。但是这并不是地方建筑在今日的发展方向,真正有生命力的地方建筑实践则是采用批判的地域主义思想所进行的建筑实践。

弗兰普顿对于地域主义的看法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应当把地域文化看作为一种不是给定的、相对固定的事物,而恰好相反,是必须自我培植的。”1983年弗兰姆普顿在他的《走向批判的地域主义》一文和《批判的地域主义面面观》一文,以及在1985年版的《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中正式将批判的地域主义作为一种明确和清晰的建筑思维来讨论。当然,弗兰姆普顿并没有发明批判的地域主义,他仅仅是识别和辨认出这种已经存在相当时间的建筑世界

观和建筑学派。他识别出在建筑设计中可以被认为是批判的地域主义的六种要素。这六种要素为:

1)批判的地域主义被理解为是一种边缘性的建筑实践,它虽然对现代主义持批判的态度,但它拒绝抛弃现代建筑遗产中有关进步和解放的内容。

2)批判的地域主义表明这是一种有意识有良知的建筑思想。它并不强调和炫耀那种不顾场址而设计的孤零零的建筑,而是强调场址对建筑的决定作用。

3)批判的地域主义强调对建筑的建构(Tectonic)要素的实现和使用,而不鼓励将环境简化为一系列无规则的布景和道具式的风景景象系列。

4)批判的地域主义不可避免地要强调特定场址的要素,这种要素包括从地形地貌到光线在结构要素中所起的作用。5)批判的地域主义不仅仅强调视觉,而且强调触觉。它反对当代信息媒介时代那种真实的经验被信息所取代的倾向。6)批判的地域主义虽然反对那种对地方和乡土建筑的煽情模仿,但它并不反对偶尔对地方和乡土要素进行解释,并将其作为一种选择和分离性的手法或片断注入建筑整体。

“我们不应该抛开‘普遍性’的概念来理解‘地域主义’,而要记得‘地域’与在它之上的广阔‘世界’之间,有不曾间断的接触与交流”因为“地域主义最终的意义在于如何在一个包含着种种不同利益的世界中生存”,而不中断“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芒福德

芒福德地域主义的“批判性”是另一个更为重要的特征。他所批判的不仅是全球化,也是地域主义本身。我们第一次目睹了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的地域主义运动的突变,而这种突变是由于它那种弯曲逆普遍主义之道而行之的态度。第一次,我们在芒福德的“地域主义”中发现了相对主义的痕迹,它开始与全球化,普适性相结合,而非先前那种势不两立的态度。换句话说,在芒福德看来,地域主义成了一种在地方与全球之间,在诸多构成地域主义概念的问题上,持续的折中的过程。

芒福德所定义的地域主义的五点特征:

1)它不同于旧形式的地域主义,因为它拒绝了绝对的历史主义。他拒绝使用那些不能满足建筑功能的地方材料,他说:“地域主义并不是有关使用最现成的地方材料,或是抄袭我们祖先所使用的某种简单的构造和营建形式。”事实上,他赞成如果不能对历史先例加以变通以满足本地区不断变化的需求,就应该彻底抛弃。他进而认为“人们谈论地域主义特征的方式经常是好似将其作为土著特征的同义词:那就是将地方与粗糙、原始和纯当地性相等同。这便犯了严重的错误。”

2)芒福德也不完全同意“回归自然”这个传统地域主义术语。他反对风景画般的抒情倾向,反对那种对景观采取的纯粹欣赏和审美的态度。对他来说地域主义不仅仅是“场所精神”,地区的形式还是那种最接近满足生活的真实条件的形式,并能够成功地使人们在环境中感受到家的感觉。它反映了该地区文化的目前状况。此外,生态和可持续发展也成为他的地域主义的要点。

3)他虽然考虑生态问题,但他并不像海德格尔那样彻底地反对机器文明,只要机器在功能上是优化合理并且是可持续的,他便赞成使用最先进的机器,这与传统的地区主义者不同。

4)他的地域主义有关社团和社会的定义与传统的地域主义完全不同,他的地域主义社会是多元文化的,而传统地域主义的那种与当地密切相关的单一文化是一种血缘的和部落式的联系。

5)他并没有将“本地”与“世界”,即今日的“地区”与“全球”对立起来看待,他没有将地域主义作为对抗和抵制全球化的思想和方法,他在“地区主义”和“全球主义”之间建立了一种平衡。

地域主义在中国

现状

正在高速发展的"全球化"下,带来了中国文化的转变,而建筑设计需要以文化为基础,在这样一个文化的转型期,中国的建筑设计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传统的文化因为历史的割断而得不到延续。人们一方面受到儒家哲学与道家哲学影响,另一方面又不断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几乎不可避免地陷入到前面讲的"自大"和"自卑"两种情绪当中,挣扎不出。传统与现代、个体与社会,文化在这种对立中逐渐发生了变化。正是因为这种文化的变化,迫使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传统,寻找文化的新起点。

一方面,长期的落后使我们产生了自卑的情绪,过度迷信国外设计师,这股“国际主义”风潮丝毫不考虑项目所在地的地方性:而且缺乏对于中国传统文明起码的尊重,或还是停留在东方猎奇的无知之中。外来强势的意识彻底覆盖了地方性,犹如一群蝗虫,所到之处都会被吞噬殆尽,毫无保留。

尽管目前中国总体上仍处于现代化或工业化进程中,但至少在某些发达城市和地区,其消费模式已具有浓重的“后工业社会”特征。我们不能不正视这样的事实:在落后或尚未被现代化所触动的地区,建筑具有原生或天然的地方性,地域主义建筑在这里无异于杞人之忧;而那些发达城市和地区,其地方性早已或正被消解,因而地域主义呼声显得格外动听。现代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地方性失去往日的光彩,导致各种文化相互分离,固定不变的边界正在崩解。大众传媒的兴起和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四处传播,使文化的地方差别被抹平,包括因特网在内的各种网络将世界联系得异常紧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地域性或地方特色变得极易丢失却又唾手可得。

对于某一地区、某一群体、某一个体而言,地方性或地方特色不再是无意识地被动承受,而是自觉主动地刻意追寻,追求个性、地方性已然成为一种“消费时尚”。在城建开发中出现了很多与地域性悖离的现象,如这里刚建成一片充满澳洲风情的住宅区,那里又在营造一处德国镇;罗马花园、雅典广场、莱茵春舍……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它们都是对地域性的曲解。

另一方面,以王澍、刘家琨、华黎等为代表的一批建筑师站在传统或当下的境地下的建筑设计实践正为中国的地域主义建筑开辟一条道路:与新的建筑形式、空间要求、技术相协调的当代地域主义建筑道路。

地域主义实践

国外建筑师及事务所

国外建筑师在中国的实践中不可避免的要遇到处理中国的现实问题。赫尔佐格和德梅隆设计的“鸟巢”在建筑结构上可以与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窗棂做了类比,库哈斯在国家图书馆的竞赛方案中也刻意强调模仿中国的传统灯笼。然而在一系列国家主导的大项目上运用的手法并不代表国外建筑师已经深入了解了中国传统并和当代中国现实完整的结合起来。他们的建筑无论结构方法和空间形态都和中国传统建筑无太大关系,无非是片段化的元素应用。保罗安德鲁在国家大剧院的设计反而显得诚实。自上而下的建筑实践并不能真正根植于中国的现实生活,相反邀请国外建筑师设计有传统地域特征的建筑作品正好印证了中国人对于自我不信任和强烈的民族自尊感的矛盾。

斯德莫尔、奥因斯、梅尔里建筑设计事务所(SOM)设计的上海金茂大厦是难得的依据中国传统建筑类型的创作。究其原因,就是金茂大厦的灵感来自于中国的宝塔,可以说这要归功于设计师的前期准备和对设计的处理技巧,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做足了功课,塔与高层有真正建筑形态和意蕴的契合。

国内建筑师及事务所

在当代的建筑实践中,上海的方塔园中的建筑对江南民居的形式进行了运用和转化,将地域性融入环境意识,体现了全新的现代景园观念,北京的菊儿胡同对类四合院建筑形式进行运用,是延续旧城文脉有机更新的重要案例,对如何在大城市中体现地域性进行了探索,北京香山饭店和苏州新博物馆,继承和借鉴传统园林和民居建筑中的庭院以及院落和室内空间的融通性,立面处理上则借鉴江南民居的外墙形式,探索着中国现代建筑之路,淄博的四季复合住宅以及北京长城脚下公社内的一些建筑,在现代建筑美学的前提下使用乡土建筑语言和当地材料技术以找到与环境和传统的联系,同时也探索着生态学的意义,充分表达了对创造现代中国住宅的意图,上海浦东的九间堂别墅项目,试图将现代建筑与传统民居模式的结合起来,演绎现代的中国生活文化,是对传统家庭关系模式的一个现代响应,同时在商业地产项目如何体现传统文化上进行了有益探索。

王澍:传统绘画与建筑的联系

业余建筑的设计作品所契合的精神是和传统山水的精神相似的。宋元的绘画的高耸的北派山水,变为了王澍建筑中高耸的充满肌理的混凝土和瓦片墙。在山间穿梭的行动路线是体味这些“山体”的途径。因此王澍建筑中所关注的建筑元素便是建筑形和行动路线。宁波博物馆裂变的屋顶正是巧妙的寓意着从大地生长的山峰,人体的行动路线也在其中时隐时现。这些山峰并不突兀,在博物馆的整体形态控制之下。就如同王澍自己评价山水画一样:“每一张中国画都是特定意向上的复制动作,一种受控的偶然运动,一个地道的中国画家总是在一个重复制作中把握事物细微差异的专家,至于观念上的转折,就如同禅宗公案里显示的,是一个蓦然找到合适形式的简单事件。”

传统中国园林也正是在简单的木石水之间保持细微差异平衡的存在。私人文人园林几乎就是传统文人山水画的现实缩小版。身处杭州的王澍必然也受到了江南造园的深厚影响。行动路线同样是传统园林中感受氛围的最直接场所。类似柯布西耶的“建筑散步路”,王澍的建筑提现了一种在运动中关照自然和自身的方式。在象山的中国美院中,直接将坡道和立面结合起来,是一种以感受作为建筑主体的做法。王澍谈到象山美院的建筑语言说:“我在象山二期校园中发现的是类似于柯布西耶的那种独立的、很纯粹的建筑语言。”王澍在传统的人文世界中找到了关于建筑的元素,然后加以现代主义的抽象。

建筑形是王澍关注的第二个要素。宁波滕头馆和南宋御街的茶室曲折出现的屋顶和墙体,五散房曲线的屋顶体现着和现代主义抽象手法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代建筑师在建筑形如何借鉴传统和地域特色方面一直无甚建树,动辄坡屋顶的一味模仿已经无法获得成功。王澍在传统文人画山石的画法以及传统宅院中(特别是传统家族式的大宅院)提炼出适合现代建造和大众理解的元素。基本手法我们甚至可以从瑞士建筑师的作品中看到。

刘家琨:根植本土的建筑策略

刘家琨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开放性的地域主义”体验。这是一个地域的表示,即特别是要保持与时代涌现的思想合拍。我们把这种表现称为“地域性”是因为它还没有在其他地方涌现。这种地域精神比寻常更为觉醒、更为开放。这种表示的价值在于它对外界世界的意义。一个地域可以开发思路。一个地域可以容纳思路。二者都需要有想象力和智慧。换言之,“开放性地域主义”既构成对盲目泛滥的国际主义形式的批判,也构成对怀旧模仿的地方或传统形式的批判。开放性地域主义的策略所寻求的是积极地参与、调停推进当代的地域文化与普适文明之间的互动关系。在这一层意义上我们有可能进一步拓展。“灰色的天空”的内涵使它成为开放性地域主义的一种隐喻。“灰色”可

能是属于某个地域的色彩,同时也暗示着地域的复杂性与模糊性。而天空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延展性则意味着我们在应对具体特殊的设计任务的过程中有义务以更加开阔的社会视野、从不同的地域文化和知识领域中汲取灵感、为改善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探索更有普适价值的解决方案。

刘家琨对建筑物质性的专注体现在他对各种建造方法和建筑材料所进行的孜孜不倦的尝试。早期艺术家工作室系列里最常见的抹灰刷涂料,犀苑休闲营地的黑色镜面花岗岩和鹅卵石墙群星美术学校的玻璃砖。“红色年代”的铝合金百叶、鹿野苑石刻博物馆的现浇混凝土页岩砖组合墙、重庆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馆的人工锈蚀铝板等等。此外还可以列举出各种浓烈或者灰沉的人工着色以及吸收了“民间智慧”的自来水管、钢筋、瓦片、电线杆等现成材料。

长期的积累工作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建筑师的个人语汇和作品的表现力而且在中国这样一个建设,巨大而物质资源却相对贫乏的国家这种持之以恒的“低技术手段”探索更显得令人钦佩。同时我们可以在脑海中回忆刘家琨的作品里一再出现的建筑母题天井、天窗、天桥、梯段、坡道飞廊......建筑师本人也谦虚地重申“此时此地”的“低技策略”。无论是天空还是与天空密切相关的光线、气候等非实物的自然元素实际上都和基地、地方材料一样,是构成“地域”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成都地区潮湿多雾、阴天多、日照少民间有“蜀犬吠日”的说法。例如鹿野苑石刻博物馆的清水混凝土里揉入了铁灰为的就是使建筑物的体在“灰色的天空”下显得青、润一些。他还观察到灰色的天空产生的是一种漫射光一种有阴无影、更加安祥的光线。这也许能够解释他为什么对“缝隙光”有种特殊的偏爱。鹿野苑石刻博物馆何多等工作室目的是要通过室内外的明暗反差来表现这种并不明亮的光线。这是刘家琨在对四川独特地域特征的另类阐述。

鹿野苑二期的四个展馆大体上围绕普略成三角形的林间空地布里,一边是开敞的柱廊。为了营造一个幽暗的“地宫般”的展览空间。最靠近一期建筑的展馆大部分下沉只尾出两端入口处向下的楼梯空间和侧面的采光高窗。这样布里避免了多个建筑物体之间的过分拥挤。狭小的庭院显得开阔一些,同时拉低了的屋面上层层跌落的水景成为室外景观的重点。站在一个建筑师的立场建筑物下沉所造就的这片屋面风景和开敞空间显然要比下面幽暗的地宫更加令人愉悦。当然,刘家馄也没有忘记提供一小截狭窄的梯段诱惑我们拾级而上,勾起人们探求的欲望。

刘家艰立足于“此时此地”的工作立场和“低技理念的设计策略在中国当代建筑师里可以说是表述得最为简朴明晰的实践宣言。然而随着设计任务的规模尺度以及所处的地域范围的不断扩展,地域与国际西部与东部、乡村与城市、低技与高技的传统界限变得越来越难以清晰地定义。今天曾经历炼于西藏新砚的刘家馄早已走出四川重庆作品远及南京、上海、浙江、广东他与矶崎新、李小山、许江共同策划的南京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实践展,是一个云集了众多国内外优秀建筑师的国际舞台。他近年来在成都完成的一些项目康托罗拉软件中心、黑格中心座落在曾经是乡村但还不能称之为城市的近郊“高新技术开发区”。在新的实践环境下建筑师有责任对自己的立场与策略进行不断的反思。

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理论对中国建筑实践影响研究

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理论对中国建筑实践影响研究 【摘要】如何既能在独特的文化背景下创造和表达我国独具特色的地域建筑特征,又能解决现代建筑对环境的破坏和能源的消耗,一直是中国建筑界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在当今这么多的建筑思想中,有一种思想潮流,很多的建筑师都自觉地或者不自觉地投入到这种思潮中,那就是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思潮。本文在研究该理论的基础上,期望可以总结出一些该理论对中国地域建筑实践的影响。 【关键词】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理论中国实践 0引言 怎么样才能够创造和表达我国独具特色的地域建筑特征,一直是中国建筑界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的时候,外国很多建筑师在我国特有文化背景以及建筑氛围下如何进行建筑设计的问题上引发了不小的争论。但是,当这些问题还没有被弄清楚之前,能源短缺和经济危机就来了,建筑师又把视角转移到了能源节约和塑造更好的环境等方面上。如何既能在独特的文化背景下创造和表达我国独具特色的地域建筑特征,又能解决现代建筑对环境的破坏和能源的消耗,就成为了当代建筑师必须的面对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使得研究地域主义建筑理论有了意义。 建筑应该满足的人们需求包含物质和精神两种。但是,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追求的形式追随功能的设计方法侧重的只是人们物质方面的需求。这种建筑设计的方法对人们的精神需求不够重视,这也导致了后来的国际式风格建筑得不到多数建筑师的认同。这里说的精神需求不是指建筑的形式美,给人的视觉和感觉上的美。而是指设计以人为本,考虑到人的不同各个方面的精神需求,重视人在建筑中的存在感、场所感和建筑的历史延续性和可持续发展。 在当今这么多的建筑思想中,有一种充满理性而又富有人情味的思想潮流,很多的建筑师都自觉地或者不自觉地投入到这种思潮中。这就是根据当地地区的历史文化、气候环境、人的审美与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基础上进行建筑设计的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思潮。它的出现能够弥补了现代建筑思想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建筑设计的发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一方面,它不再追求纯粹的美学做法;另一方面,它也不再追求后现代思潮中的形而上的目标,这样可以避免使建筑变成一种只有形式而没有内涵的物品。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有利于推进建筑文化在特殊性的发展和多样性的发展,有利于自然建筑人文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应当受到建筑界的重视。 可以看出,批判性地域主义慢慢的成为了当今建筑设计的一种趋势,这也是本文要研究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理论与实践的原因。

新城市主义的基本思想

新城市主义的基本思想 新城市主义的起源与发展 1991年秋天,美国记者费尔·朗顿(London)在《时代》(Times)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美国人的梦想》(The American Dream)的文章,文章提出了三大观点: 1、当今的社会是人的社会还是汽车的社会 2、我们究竟需要多大的城市 3、我们是否遗弃了我们居住地的过去 民间团体委员会组成了名为“新城市者”的小组,开始对朗顿的观点予以实证,由此引发了覆盖全美国乃至全世界的新城市主义思潮。 1993年10月,美国6位建筑师在佛吉尼亚州亚历山大市召开了第一届“新城市主义大会”(the Congress for the New Urbanism)。与会代表有170多位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发商。标志着新城市主义思想经过多年孵化终于破壳而出,新城市主义组织的集结成型以及新城市主义运动的正式来临。 什么是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城市规划领域内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 1、新城市主义并不“新”,而是对城市中心化的回归和提升。 2、新城市主义既是现代主义批判的产物,同时又集中了60—70年代各种建筑和城市研究的成果,如:混合利用、步行尺度、公共空间、密集社区等。 3、新城市主义的“新”的更大意义是媒体和众人对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关注,对城市问题的关注,它的“新”表现在对过去优秀成果的集成。 4、新城市主义的基本理念 针对现行政策法规和规划条例奉行功能分离、汽车占主导、忽视公共领域、漠视人文精神和自然环境的倾向,新城市主义强调: ⊙重视区域规划,强调从区域整体的高度审视和解决问题 ⊙以人为中心,强调建成环境的宜人性以及对步行生活的支持 ⊙公共价值重于私有价值 ⊙尊重历史与自然,强调规划设计与自然、人文、历史环境的和谐性 新城市主义的核心思想解析 ——推行两种模式和把握三个尺度

地域主义

基本概念 1. 广义地域主义 “广义地域主义”之于建筑理论,又包括“乡土主义”、“当代乡土主义”、“新地域主义”等。所谓“新地域主义”,顾名思义,是对“传统地域主义”的反思和改良,是“传统地域主义”进化到“批判的地域主义”之间的折中,往往是利用现代材料和科技手段,融会当代建筑创作原则,针对特定地理和气候条件而设计的、带有某些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由于这种建筑能够在一些相类似的地区使用和推广,相比传统的地域性建筑有更大的适应性,因而我们可以统称为“广义地域主义”建筑。 2.批判的地域主义 由于越来越多的人看清了“机械性地域主义”的狭隘性和“民族主义”倾向并试图改变这种局面,于是“新地域主义”应运而生并逐渐“红旗漫卷”。“新地域主义”对“机械性地域主义”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尝试进行改良,这就使其更加理智和具有“批判性”——直至“批判的地域主义”理论的形成。“批判的地域主义”与广泛意义上的“地域主义”有明显的继承关系,即都具有相同的传统和强调地方性。区别在于“批判的地域主义”讲求原创性,旗帜鲜明地反对绝对的“历史主义”的一厢情愿,反对“机械性地域主义”的小妇人般的浪漫和惟美。对于传统的继承,有独到的见解并更加技巧性。“批判的地域主义”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是选择性的和“批判性”的。 3.批判的地域主义不是乡土建筑 批判的地域主义并不是用来描述“民居”或乡土建筑的。因为乡土建筑是通过气候、文化、社会和手工艺的结合自发产生的。批判的地域主义是用来描述和识别近来出现的不同地区的“学派”。这些学派的目的是以批判的态度表达和服务于它们赖以存在和立足的有限的区域和民众。这种地区主义依靠地区社会和政治上的自主意识,并将这种意识与建筑专业知识联系起来。批判的地域主义的出现有赖于一种强烈的对自主性认同的追求,一种强烈的对个性的认同,一种对文化、伦理和政治独立的渴望。哲学家保罗·里克尔(Paul Ricoeur)认为仅有通过当地文化与大同文化之间的互相滋润,杂交的“世界文化”才能出现。他暗示这要看地区文化是否具有重新创造一种能够存在并作为今后发展基础的传统[6]。 地域主义理论 A·楚尼斯(Alexander Tzonis)和L·勒费夫尔(Liane Lefaivre)在20世纪80年代初发表的《为什么今天需要批判的地域主义》一文中认为:在批判的地域主义这个术语出现以来的过去十年中,它已经成为替代明显衰老的现代主义,以及替代后现代主义未老先衰的兄弟——“解构主义”的一种理论和实践。虽然人们意识到后现代正在消退,意识到解构根本不能代替后现代的位置,但有些人仍然不相信批判的地域主义,因为他们怀疑在一个经济技术上互相依赖,日趋大同化的世界中,如何能够成为并保持地域主义。也就是说,当根据种族决定的社会和文化在我们面前快速消失时,人们如何成为地域主义?人们如何能够既持有批判性,又是地域主义的呢?作为现代人,我们经常遇到自己所熟悉的地方和环境不复存在的现实,这是一种现代人的失落,是一种文化的、政治的、种族的失落,也是一种文明丧失了其具有独特识别性的区域、集体的社会结构和集体的表现的现象。这会使许多人具有一种失落感,为一种社团和地区的消失和不复存在而叹息。地区性的丧失除了使地域主义建筑师怀旧和向往过去的时光外,还能做些什么呢?一些建筑师仅仅采用最低级的手法,就是选择地区建筑十分典型的片段或符号,将其重新组装、拼贴起来,做成一种虚假和俗套的形式而用在商业建筑,如餐厅和旅馆上。但是这并不是地方建筑在今日的发展方向,真正有生命力的地方建筑实践则是采用批判的地域主义思想所进行的建筑实践。 弗兰普顿对于地域主义的看法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应当把地域文化看作为一种不是给定的、相对固定的事物,而恰好相反,是必须自我培植的。”1983年弗兰姆普顿在他的《走向批判的地域主义》一文和《批判的地域主义面面观》一文,以及在1985年版的《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中正式将批判的地域主义作为一种明确和清晰的建筑思维来讨论。当然,弗兰姆普顿并没有发明批判的地域主义,他仅仅是识别和辨认出这种已经存在相当时间的建筑世界

新城市主义对当代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

新城市主义对当代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

城市设计概论课程论文 新城市主义对当代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 ——以广州市城市建设实践为例

新城市主义在我国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以广州城市建设实践为例摘要:本文从介绍新城市主义产生的背景以及其主要的思想内涵入手,分析该思潮在中国城市规划方面的发展前景,以及对于中国现阶段的城市设计的启示。 从而进一步分析广州如何借鉴新城市主义思想并与本地区实际情况相结合所产生的指 导方针,探讨广州借鉴新城市主义思想建设生态型城市的可行性,为今后城市可持续 发展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新城市主义生态社区启示广州新型城市化 1 对“新城市主义”的分析 新城市主义的创造和复兴城镇的思想方法是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建筑师在针对美国的城市蔓延问题上提出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城市住区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新城市主义倡导用一种紧凑的、适宜步行的、混合使用的新型社区发展模式,取代传统的对汽车依赖的蔓延型发展模式,力图使现代生活的各个部分重新组成一个整体,即将居住、工作、商业和娱乐等设施结合在一起[1]。 1.1“新城市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新城市主义”指西方国家基于对住宅郊区化蔓延的深刻反思而形成的城市在发展、规划和建筑上的一种思潮。西方发达国家在“二战”后城市人口和建筑的急剧膨胀造成城市中心区高楼林立、人口密集、交通拥挤及环境恶化,而在20世纪50年代,汽车、地铁、轻轨等交通工具的普遍使用,在使人们的出行更加方便快捷的同时,却出现了人口大批迁往郊区居住的现象,并随着这种蔓延趋势逐渐显现出不可调和的弊端:1)低密度的独户住宅,浪费土地资源;2)对交通工具的过分依赖,导致严重的能源浪费和环境破坏;3)居民脱离城市,配套服务娱乐设施匮乏,缺少公共交往空间,人们邻里关系冷漠,缺乏必要的交流,都市概念和都市感受淡漠;4)

最新外国建筑史模拟试题(三)

《外国古建筑史》模拟试题(二)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 1、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上半叶,浪漫主义建筑最著名的作品是: B A、美国国会大厅 B、英国国会大厦 C、柏林宫廷剧院 D、巴黎歌剧院 2、凯旋门的主要建造于罗马的哪个时期: C A、氏族部落时期 B、民主共和时期 C、帝制时期 D、衰落时期 3、根据雅典的宗教仪式,雅典卫城平面布局中,帕提农神庙的入口朝向(即雅典娜女神面对的方向): C A、朝西 B、朝北 C、正对山门 D、背对山门 4、以下哪个柱式较好的反映了男性的雄浑有力 A A、多立克柱式 B、爱奥尼克柱式 C、科林斯柱式 D、组合柱式 5、柯布西耶的著作《 B 》被称为现代主义建筑的宣言; A、我的奋斗 B、走向新建筑 C、建筑四书 D、我的萨伏依 6、比萨斜塔是哪一种建筑风格的作品?( A ) A、罗马风 B、哥特 C、文艺复兴 D、拜占庭 7、 ( B )是文艺复兴盛期建筑师伯拉孟特设计的。 A 美帝奇府邸 B 坦比哀多 C 圣彼得大教堂 D 圆厅别墅 8、中世纪带有古典建筑因素的哥特式教堂是哪一座?( C) A、巴黎圣母教堂 B、科隆主教堂 C、米兰大教堂 D、亚眠主教堂 9、《建筑十书》的作者是:(A ) A、维持鲁威 B、帕拉第奥 C、维尼奥拉 D、阿尔伯蒂 10 、“住房是居住的机器”是谁说的?( C ) A、贝伦斯 B、格罗皮乌斯 C、勒〃柯布西耶 D、密斯 11、19世纪末提出“田园城市”规划方案并对后人的卫星城镇产生直接影响的是( B ) A〃贝瑞 B 霍华德 C 奥斯曼 D T〃嘎涅 12、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新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是( C ) A 罗马万神庙 B 巴黎恩瓦立德教堂 C 巴黎万神庙 D 卢浮宫东立面 13 下面拱顶结构中哪一种是哥特建筑特有的(C)。 A 叉拱 B 筒形拱 C 四分尖券肋骨拱 D 四分肋骨拱 14、下列哪个广场属罗马共和时期的广场( C )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之新城市主义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之我见:以新城市主义为例 xxxxx 摘要:新城市主义是在20世纪80年代产生的规划思潮。本文从西方现代规划理论的起源与总体认知讲起,首先划分了20世纪规划思想主要阶段,并简要介绍其中的代表思想及代表人物,其次着重介绍了新城市主义,并从其概念、三个尺度及两个模式(TND与TOD)进行阐述,最后综合并筛选了各个文献中对新城市主义的利弊的讨论,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新城市主义;TND; TOD; Abstract:New Urbanism is a ideological trend which born in 1980s. This essay starts from the original and the full view of the modern western planning theory. Previously divided the main thoughts of the modern western planning into 6 parts, then introduced the main thoughts and main person. Secondly, introduced the New Urbanism emphatically, elaborated from its identity, three scales and two modes (TND & TOD), finally, integrated and screened all the literature discussion of the pros and cons on New Urbanism, and gave the views of myself in the end of this essay. Keywords:Modern western planning theory; New Urbanism; TND; TOD 1. 对西方规划理论的总体认识 1. 1.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的起源 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起源是多元和复杂的,例如Campbell将其归结到以下几个基本事件: (1)田园城市(Garden City, E.Howard); (2)城市美化运动(City Beautifu1,Burnham); (3)公共卫生改革(Public Health Reform) 但也有学者认为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柯布西耶的“当代城市”和赖特的“广亩城市”三者才是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起源。 而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根源,则应追溯到更早的欧文(Owen),圣西门(Saint-Simon)。傅利叶(Fourier)、Godin和Cabet等乌托邦、空想社会主义和社会平等等传统的思潮。1 1.2. 对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总体认知 百年来,一系列西方现代城市理论的目的,无外乎便是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开始,各个年代的规划师不论持着什么样的规划主张,虽然其结果各有成败,但其目的无外乎都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说到规划的可持续发展,便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便是Scott Campbell。他在Green cities, growing cities, just cities? urban planning and the contradiction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一文中提出了“规划师三角”,客观而清晰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与规划师之间的清晰的框架体系。即规划师应致力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方面(1.社会公平、经济机会、收入平等2.综合经济增长与效率3.环境保护)从而使其实现平衡, 而“可持续发展原则”成为实践过程中可操作的行动需要三个“钥匙”——处理“资产、资源、发展矛盾”。通过此“钥匙”, 规划师凭借其自身职业的独特性, 不断协调三角矛盾并解决难题, 成为“善于综合协调的专家”2, 为可持续发展指明较为可行的出路。 (图1 “规划是三角”3) 1.3.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进纲要 1吴志强.2000.《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史纲》导论.城市规划汇刊,(2):9) 2何兴华. 可持续发展论的内在矛盾以及规划理论的困惑——谨以此文纪念布隆特兰德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发表10 周年[J ] . 城市规划, 1997, (3) : 48251 . 3汝小芳、王红扬、孙明芳,Scott Campbell 理论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影响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7,6(24/2),

文献综述 浅析如何在景观设计中体现地域性

浅析如何在景观设计中体现地域性 摘要:景观作为视觉审美的对象,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土地、人对城市的态度,也反映了人的理想和欲望。景观作为人生活中的栖息地,是体验的空间,人在空间中的定位和对场所的认同,使景观与人一体。景观作为符号,是人类历史与理想,人与自然、人与人相互作用与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因而,景观是紧紧依存于场地的。它在放飞设计师的思想自由驰骋之前,要求设计师提出妥善合理的解决场地问题的途径。在各种设计思想中,批判的地域主义因其独特的批判精神而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以场地为本,挖掘场地的地域性,不仅能让设计个性鲜明,而且更能协调人与自然。 关键词:景观设计;场地;地域性;批判的地域主义;人与自然 1.引言 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中国的风景园林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近十年来的发展尤其迅猛。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景观愈加重视。各类城市的景观作品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景观建设也逐渐覆盖城市公共空间的方方面面。各种城市绿地的的确确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空间,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为城市注入了新鲜活力,但不能忽视的是这些绿地的设计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场地的设计照搬照套,生硬复制,造成的结果是有些绿地给人的感觉是“千人一面”,或者说由于过于雷同、毫无特点只能使人觉得“面目模糊”。 正如哲学所言:“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块场地都是与众不同的。身处客观物质性的世界中,每块场地无论在空间上还是历史上都有自己的沉淀积累,也就是说它们的场地条件是不同的,或者说每块场地的条件都是唯一的。而设计应属于地块,脱离了场地的设计犹如柏拉图的理想国,只是头脑中的空想。设计是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从开始到结束,每一个环节都与实践密不可分,一开始需要进行实地勘测、调查、分析,中间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对场地的现实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最终成果是将图纸上的蓝图变为现实,因此设计自然而然地必须考虑场地的条件,因地制宜。 将场地的条件深深地融入到每一步设计之中,这样的设计就一定会有独特的个性,具有自己的鲜明特点。而这种个性并不是凭空捏造的扭曲怪诞、异想天开的标新立异,它应能反映出场地的特征,能与场地很好地结合,能让人置身其间时充分感受到这块场地的特色,于点点滴滴处触摸这块场地在时光雕凿下的面庞。 探索如何在设计中体现场地的地域性,对于避免千篇一律的景观复制,对于挖掘一

批判性地域主义理论浅述

批判性地域主义理论浅述 摘要: 本文是对肯尼·弗兰普顿《批判的地域主义:现代建筑与文化认同》一文的阅读延伸,在今天,现代建筑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语言,在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人类进步面前,许多前所未有的矛盾出现了。由于现代建筑的国际化神话并不扎根于所有土壤中,在二十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一场对国际式现代主义建筑的反思开始了,肯尼·弗兰普顿在文章中所论述的并不是狭窄的民族主义,而是一种有活力的地域形式,建筑语言并不是封闭的,而是通过在文化和文明两个层次上吸收外来的影响,与其它的文化一同构成“世界文化”的一部分。 关键词: 普世性现象批判的地域主义对立交融边缘性的实践 Abstract: This paper is to LanPuDu Kenny put the critical regionalism: modern architecture and cultural identity in the read article outspread, today, the modern architecture has become a global language, in such an unprecedented before human progress, many unprecedented contradiction appeared. Because the modern building international myth is not rooted in all the soil,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five, in the s, a modernist architecture for international type of reflection began, Kenny frye, LanPuDu in the article expounds and not the narrow nationalism, but a vibrant regional form, architectural language is not closed, but rather through in the culture and civilization two levels of absorbing foreign influence, and other cultural together form part of the “world culture”. Key words: Universality phenomenon critical regionalism blend the practice of opposites marginal 中图分类号:[G0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新地域主义

建筑流派课程作业 读第六章第四节新地域主义有感 通过阅读这一章节的内容,我有了深刻的认识。 新地域主义是一种遍布广泛形式多样的建筑实践倾向,而不是那种可以列出一系列标志性建筑活动与代表性人物的建筑和活动或建筑思潮。这些实践有一个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努力目标,那就是建筑总是联系着一个地区的文化与地域特征,应该创造适应和表征地方精神的当代建筑,以抵抗国际式现代建筑的无尽蔓延。 地域主义不是当代世界的产物无论什么时代的建筑,都有着融合地方特征的建筑现象存在,构成没一个时代丰富多彩的建筑文化景观。随着世界各个地区与国家技术、经济、政治与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关于建筑地域性问题的讨论其实是不可避免的。地域主义可以是集体努力的结果,也可以是某个有才能的个人专心致志于体现特定地方文化的产物。 这一节有下列著名的建筑师及其代表作品: 50年代末 柯里亚印度 代表作: 斋普尔市博物馆(1990) 杨经文马来西亚

代表作: 双顶屋(1984) B.V.多西印度 代表作: 桑伽的设计事务所(1981)侯赛因-多西画廊(1995)60年代 A.西扎葡萄牙 代表作: 加利西亚当代艺术中心(1993) A.阿尔伯兹/M.凡.胡特荷兰 代表作: NMB银行总部(1984) 70年代 A.卡尔米及其兄弟以色列 代表作: 以色列高等法院(1992) L.巴拉干墨西哥 代表作: 艾格斯托姆住宅(1967-1968)迈耶住宅(1978-1981)80年代 J.R.莫奈奥西班牙 代表作:

马德里银行大楼(1976)国家罗马艺术博物馆(1980-1986)林少伟新加坡 代表作: 吉隆坡中心广场(1990) C.佩里阿根廷裔美国人 代表作: 吉隆坡双塔大厦(1998) R.皮亚诺意大利 新喀里多尼亚的努美阿半岛上的艺术文化中心(1995-1998) 普雷多克美国 代表作: 奈尔森美术中心(1989)威南迪住宅(1991) 新地域主义是关注于那些试图从场地、气候、自然条件以及传统习俗和都市文脉中去思考当代建筑的生成条件与设计原则,使建筑重新获得场所感与归属感。 弗兰普顿这样总结了批判地域主义的七个特征:1.在坚持批判态度的同时并不拒绝现代建筑带来的进步,但其片段性和边缘性特征已经远离早期现代建筑规范化的理想与幼稚的乌托邦色彩;2.这种倾向关注“场所——形式”的关联性认识到一种有边界的建筑,即建筑总是生成于特定的环境;3.建筑设计注重“建构的事实”,而非将建筑沦为舞台布景;4.关注建筑如何回应特地场地的因素,如地形、气候与光的特征,反对存在着一种“普世文明”的趋向;5.关注视觉之外

建筑设计中地域性原则

浅析建筑设计中的地域性原则 【摘要】结合笔者的实践工作经验,本文从建筑综合形态的地域性原则、建筑平面设计的地域性原则、建筑剖面设计的地域性原则、建筑立面设计的地域性原则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以供借鉴参考。 地域化并非仅是和传统的连接和延续,更重要的它是在面对现实的时候,如何走立足于地域性的道路,建筑设计不能仅是在不同区位上的复制,而应当是如何适应场所的思考,这样才是建筑设计中地域化表达的追求。 1建筑综合形态的地域性原则 建筑由于其体量巨大,在介入原有城市环境时要特别注意形体与场地环境的调和,一个符合场所特点的解决方案,可以将特殊的场所性上升为明显的地域性。继承式协调包括形体塑造、立面组织、颜色质地和轮廓线等方面的相似或相近处理,使建筑与周围建筑在风格上统一、在符号上共用、在构图上相容、在形体上互补从而达到协调。继承可以是整体上的继承,也可以是局部构图或细部元素的继承当建筑面临城市线性街道空间时,多在建筑底部较自由地运用一些传统的造型元素,形成连续的立面形象,提高场所的印象性,而主体部分以简洁的现代形式为主,并适当地作些后退或体量分解的处理,以减弱体量所带来的压迫感,突出底部的人性尺度及与街道的协调关系。 2建筑平面设计的地域性原则 2.1场地的相关因素对建筑平面设计的影响。基地现状对平面构思与外形创造的制约:建筑的最大特点是利用有限的用地竖向拓展空

间,腾出更多的用地以创造外部空间和绿化环境。建筑的平面形状多受基地大小、形状、位置的影响。小块的方整地多适宜建造塔楼,窄条狭长场地适合建板式高层,地处十字路口、丁字路口、锐角交叉路口时,建筑平面要针对地形、地理位置的特点加以苦心经营,除满足功能要求外,对其形象的推敲要能在各方面争取良好的视觉效果。此外,基地所在地的气候条件、周边建筑与交通现状及景观等环境因素均会对建筑的平面和形体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我们往往采用依山就势、临水而筑的构思创意,力求平面形式、空间组合与形体塑造能充分反映基地环境特征。 2.2标准层平面形式设计的选择与地域环境的隐形联系。平面形式是建筑形体的根本,尤其是标准层平面的设计对整栋建筑形体的影响最大。平面设计除考虑基本功能外,还要对结构的可行性、经济性、施工的方便性等方面有所考虑。建筑标准层平面形态的构成主要分两种:简单几何形体构成,如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棱形、椭圆形等;由简单几何形变化组合构成,常用的有切割法(以直、曲线为“刀”来切割上述简单几何形,构成多种形态)、剪切法(几何形在“剪切”作用下错位)、平移法(几何形的一边或数边向外平移)、叠加法(相同或不同几何形错位相叠)。随时间的推移,建筑的造型虽然呈现多元化的发展特点,但平面的基本形式却逐渐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一些稳定的风格,比如“井”型、倒“丰”型、蛙形平面经久不衰,因为采用这些类型的平面形式每户的大小房间均可以获得自然采光和对流通风。

-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启示

-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启示

本文由风的羽翼zz贡献 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启示 Ecological Thinking and Its Inspiration of the New Urbanism 刘昌寿沈清基 Liu Changshou Shen Qingji 1 引言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不断地摘要分析了“新城市主义”产 生的起因,着重从生态的角度分析其主要思想内涵,并总结了“新城市主义”对我国城市规划与发展的启示。关键词新城市主义;生态思想;启示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new urbanism's origin, ecological thinking and finally summarizes its inspiration to urba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 in accordance to its condition. KEY WORDS new urbanism; ecological thinking; inspiration 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2.1 社会公众对现

代工业文明的不满现代工业文明追逐的是效率与标准化的生产,强调的是如何生产出最大限度的商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实现其最大的市场利润。工业文明思想在城市开发中则体现为忽视公众利益的高强度开发和近乎标准化的开发建设。结果,城市地方传统特色逐渐丧失,城市中到处是千篇一律的景象和冷冰冰的钢筋混凝土森林。同时,由于过于强调城市功能分区,城市中传统社区与邻里关系弱化、社区活力丧失,人们在城市中无法找到家的感觉。可以说,人们在城市不断延伸的高速路中、在冰冷的城市森林中失去了自我——这诱发了人们对美好家园的向往与渴求,也引发了城市规划界对城市发展思想与模式的探讨。 2.2 社会公众对城市社会秩序的不满工业文明条件下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更多地体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理论——强者生存,而缺少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必要关怀。因此,现代城市社会的两极分化、社会公平与公正等问题越来越严重。表现为:①社会经济财富不断地向社会强势群体集聚;②城市弱势群体的生存空间逐渐减小,城市的病态、犯罪现象不

地域性设计元素分析

地域性设计元素分析 甲居藏寨——嘉绒藏族 地理气候:青藏高原型季风气候。丹巴县属青藏高原型季风气候,呈垂直带分布。山顶与河谷的气温相差24℃以上。年平均气温14.2℃,1月平均温度4.4℃,8月最热,月平均温度22.4℃。每年12月开始至次年3月,4500米的高山路面会结冰,无霜期316天,年降水量600毫米,日照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墙体甲居藏寨的建筑外部形态正因受到当地气候条件的影响,住宅多是墙体 厚重,一般为500-600mm。表现出“实多虚少”的外形特征,在向阳面开小窗, 窗口断面呈梯状,内宽外窄,以便更好地吸收高原上的阳光。 地形条件:甲居藏寨地处大金川河河谷地带,坐落在亚肖山腰向山麓、河谷延伸地带,地质地貌较为复杂。地形以山脉河谷为主,其中有着较为丰富的云母矿藏,在河坝附近有小块河谷台地散落其间,海拔从亚肖山山顶的3400多米到金川河谷的1800米左右,相对高差较大,立体气候特征较为明显。 布局藏族村落的布局可分为联排式和散点 式。联排式的布局多出现在较平坦的地段,如山 谷、河岸、或沿公路两侧,类似于今天城市居住 区中的联排式住宅。而甲居藏寨中的住居因其地 形,布局多为散点式。所以甲居住居多成群聚房, 少则三、五户,多则十几户。十几户甚至上有百 户。其特点可以看出建筑是沿等高线横向展开空 间布局,其形态结合地形,自由伸展,形成组团 的形式围绕。 正是由于甲居藏寨依山而建的独特地形,当地居民在一代代的建造过程中对其单体和群体布局注重了对地形的利用: (1)在单体方面,当地存在高差时,将低的部分平整为地下一层,作为牲畜栏,牲畜栏的顶部将作为一层平面的地面,这样不但减少了土方量,还或用了 地形的优势,将人与动物生活的层面进行有效的分离,营造了更好的生活环境。 (2)在建筑群体方面。当地形的高差较大时,除了在建筑单体上采取上中方法外,在与地势较低的人家进行衔接时,是地下一层的平台与以下的一层屋顶 齐平。这样的话,将高差大的地段平整为四个台阶,即可以将两座建筑放下,以 此类推,更多的单体也可以照这方法排列下去。而当地势相对较为平缓的地方时, 将地下一层所处的平台上种植庄稼再在庄稼的下个平台处建筑另一处民居,这样 做的好处不但是利用了高差建造民居,而且李永乐在两个建筑之间平整的地块上 种植庄稼,使得各家外出路程缩短,省时省力。 自然条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独特的自然风光。独特的中深变质岩系和变质矿物,发育不同序次与尺度的地质构造,风格各异的河流景观,虫草、天麻、花椒等各种野生植物资源和野兔、盘羊、松鼠等各种野生动物资源,以及苹果、李树、梨树、核桃树等各种果树掩映其中。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自然风光是甲居藏寨的先天优势。

“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启示

2002.1 1引言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不断地 探索着未来城市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理论。二战前,作为世界城市规划理论中心的欧洲,在其城市规划历史上先后产生了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勒?柯布西耶的“现代城市”以及带状城市、工业城市等城市发展理论。这些理论共同支撑着“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理论的构架,并且至今仍不同程度的影响着现代社会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 二战后,由于城市经济增长及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及自然生态文明的蓬勃发展,“现代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了解决现代城市问题,各国有关专家、学者一直在进行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在这种国际背景下,作为二战后规划理论与实践中心的美国,孕育并活跃着许多有关城市规划理论、设计与发展模式的思潮流派。其中,于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产生的“新城市主义”思潮正日益发挥影响,并引发了当代城市规划理论思想与城市发展模式的变革。 2“新城市主义”的思想起因“新城市主义”思潮的产生主要 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2.1社会公众对现代工业文明的不满现代工业文明追逐的是效率与标准化的生产,强调的是如何生产出最大限度的商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实现其最大的市场利润。工业文明思想在城市开发中则体现为忽视公众利益的高强度开发和近乎标准化的开发建设。结果,城市地方传统特色逐渐丧失,城市中到处是千篇一律的景象和冷冰冰的钢筋混凝土森林。同时,由于过于强调城市功能分区,城市中传统社区与邻里关系弱化、社区活力丧失,人们在城市中无法找到家的感觉。可以说,人们在城市不断延伸的高速路中、在冰冷的城市森林中失去了自我——这诱发了人们对美好家园的向往与渴求,也引发了城市规划界对城市发展思想与模式的探讨。

当代新客家建筑空间的类型学设计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714511871.html, 当代新客家建筑空间的类型学设计研究 作者:王沙莉 来源:《艺术与设计·理论》2016年第05期 摘要:文章基于类型学理论对当代新客家建筑空间的分析研究,对传统客家民居空间在空间形态、空间布局及空间组织中提取“原型”,再结合功能和场景转换为新的形式,推导了餐饮空间、酒店空间和展示空间的类型设计,对台湾苗栗客家文化园区建筑空间类型设计进行了图示分析,希望对新客家建筑空间设计的创新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类型学;新客家建筑;空间 检索:https://www.wendangku.net/doc/0714511871.html, 中圈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5-0068-04 一、引言 客家民居无疑是客家文化中最具独特魅力的组成部分,它们以生土、石材等地方材料与木结构相结合,在不同区域的客家地区有方楼、圆楼、围龙屋、四角楼等多种形态,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价值。随着中国近些年对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复兴发展,各个客家地区纷纷投身文化建设,挖掘当地客家文化资源,尤其在对传统客家民居的修复改造和新式建筑的建设方面都充分考虑到当地传统文脉的传承意义,令其特有的文化得到重生和传播,因此当代客家建筑空间的创作受到关注和研究。 众所周知,中国各地的传统民居随着当今社会生活模式的巨大转变大都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传统客家民居也不例外。很多民居因为人去楼空而被废弃,即使还在使用的民居也往往只有寥寥几户人家居住,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基于宗族聚居和防御需要的传统民居在使用空间上存在很多缺陷,比如居住空间阴暗狭小、采光通风不好、卫生条件恶劣、私密性差等;其次,无法匹配当今时代发展的技术需求,比如原建筑结构不适合现代厨房、卫浴设备的安装;再次,当代大众审美也影响着人们对空间形态和风格装饰的追求……这些都表明了客家传统民居在居住功能方面的衰退,但是如果他们只为观赏保存价值而存在,那客家建筑文化仅停滞在“标本”阶段,然而其不能仅止于此,其独特的空间布局和艺术价值对当代建筑空间设计仍有很多启示,如何更好地传承延续客家建筑文化,可以借鉴建筑类型学的理论和方法,探索新客家建筑的构造机制及转换与生成方式。 二、类型学与“新客家建筑”

基于地域性的建筑设计方法探讨

基于地域性的建筑设计方法探讨 摘要: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我国建筑在一段时间内也曾盲目追求国际性的脚步,忽视了建筑创作应当重视的文化内涵和地域性特色,导致了建筑千篇一律的 现象。在建筑技术飞速发展、建筑设计理念多元化的今天,如何将地域性特色融 入现代化建筑,通过建筑彰显地域文化底蕴,突出地域色彩,将传统文化与设计 创新有机结合,肯定建筑的地域性,对抗趋同化,是当前我们建筑设计师应当重 点思考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基于地域性的建筑设计方法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地域性;建筑设计;方法 引言 随着与世界经济合作战略的深化和国家“一带一路”经济战略的开展,中国正 以一个新兴经济力量的面貌快速发展。随着经济的腾飞国际化高楼大厦占领了这 片土地。然而当这片土地变得“现代”起来的时候,它的“魂”却显得失落。我们并 不希望固有的民族特色被高楼大厦所埋没。在建筑设计上要如何才能达到顺着时 代的脚步来塑造属于自身民族地域文化特色。 1基于地域特色的现代化建筑设计 1.1设计思想的地域性与现代化的融合 传统与创新并不是完全对立的,现代建筑的地域化和地域建筑的现代化有着 共同的目标,殊途同归,旨在于打造既具备国际品质又具备本土特色的现代建筑,通过对地域传统文化精神的解读和提取,结合本地自然、社会条件,运用现代科 技加以创新,跳出对文化形式的生搬硬套,深刻体会文化意境,通过建筑完成对 文化的表达与传承,用自己的语言去创造全新的地域性建筑。 1.2地域性建筑形态与功能的现代化表达 不同的气候、地理、文化、历史会形成不同的建筑艺术形象,现代化地域性 建筑的创作关键就是要把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不是一味的复古,而是要打造含 有传统元素的新型建筑。以新疆为例,建筑风格受伊斯兰教影响颇多,伊斯兰建 筑特色的圆拱、桃尖拱、弯窿顶、塔等元素在现代建筑中均有体现:新疆人大常委 办公楼的正立面就采用了弯窿顶、桃尖拱、圆拱的门窗,对传统要素进行抽象、 简化,运用现代的建筑材料和技术凸显建筑的时代感;新疆人民会堂的四角塔楼采 用了邦克楼处理方法,做成空心出头圆柱,并以小弯顶简化封顶处理,既增加了 内部空间可以安放设备管道,在外形上圆与方相互对比,增加了空间层次感,表 现出了浓厚的地方韵味又不乏时代特色。 1.3地域性建筑空间设计的现代化表达 气候是建筑设计的制约也是建设创作的源泉,新疆昼夜温差大,降水少,日 照足,蒸发量大,维吾尔族传统民居建筑形式“阿以旺”,是一种带有天窗的大厅,阿以旺厅的中部用高侧窗采光、通风,其余房间均为小平天窗采光、通风,房屋 用厚实的墙体作围,冬季御寒夏季隔热,阿以旺厅能够满足房屋采光、通风、防 风沙的需要,这一建筑形式完全符合当地气候条件,一直沿用至今,例如新疆大 学图书馆的阿以旺,顶部覆盖透光天棚形成天然采光,四周环以双联拱廊解决水 平交通,既满足了使用功能又体现了精神传承。 2工程概况 2.1相关概况 西安地处西北,山水资源丰富;是一个具有浓郁历史文化风貌的古都,也是一

论地域主义建筑的场所性

论地域主义建筑的场所性 摘要: 围绕“场所”这一关键词,针对阿尔瓦?阿尔托和阿尔瓦罗?西扎作品的思想与创作手法进行了分析比较,得出了相同点和差异性,最后对当代现代建筑缺乏“场所精神”的现状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改进的希望。 关键词: 现象学,场所,场所精神,文脉 1 现象学中的场所 诺伯格?舒尔茨在《场所精神:走向日常的建筑学》中对“场所”进行了定义。“场所”不是抽象的地点,它是由具体事物组成的整体,事物的集合决定了“环境特征”。因此“场所”是质量上的“整体”环境,人们不应该将整体场所简化为所谓的空间关系、功能、结构组织等各种抽象的分析范畴。 2 阅读阿尔瓦?阿尔托 诺伯格?舒尔茨解释说“场所精神”一词来源于海德格尔提出的“定居”(dwelling)一词,它与“存在的立足点”(existentialfoothold)意义相同。建筑应该有相应的场所文脉依托才能有存在的意义,而对于阿尔托而言,其建筑存在的立足点就是芬兰所特有的北欧地质与气候条件和遗留下来的建筑与历史文脉。 通过将芬兰传统的地域文化特征和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结合起来,阿尔托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浪漫主义风格,这不仅仅是对工业化味道十足的国际式建筑温和而坚定的修正,也是对现代建筑语言的补充和重塑,也构成了阿尔托标志性的建筑语言。 2.1珊纳特塞罗市政厅 1)如画式的构图。因顺应山势的要求,建筑体量被“化整为零”,形成一个个内向的院落,散落在高低不同的山地上,形成了如画般自由的构图。当沿着森林小径通过逐渐抬高的土地,走上台阶进入内院,人的空间体验是随着自然而变化的。从外部森林到入口台阶再到内部院落,所有的差异通过自由形态的台阶曲线得到了统一和弱化(见图1),不同空间之间的连续得到了加强,建筑向外部发展同时成为可能,建筑、基地和自然得到了完美融合。 2)院落化的布局。市政厅位于城市地理与社会意义上的中心,包括一个“U”形的会议室和一个独立的公共图书馆,并组成了一个内向的院落。向心性的院落布局隐喻了卡累利农舍聚落的空间,而与院落主入口对景的会议室,则是一个有着倾斜屋顶的立方体量,占据着基地的中心,同时也呼应着农舍坡度不同的斜顶。 3)传统材料的现代表现。建筑采用当地的传统材料———手工制的砖和木材,但是用一种现代的手法将其组织在一起,竖向的木制百叶,与周围的树木相呼应,加强了场地竖向的韵律,同时也使建筑横向的形体被削弱了,隐于整个环境之中。 2.2伏克塞涅斯卡教堂 伏克塞涅斯卡教堂(Three Crosses Church,1956年~1959年)是阿尔托最具代表性的有机建筑作品之一,被誉为与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相媲美的杰作。建筑对场地进行了完美的回应,从建成环境看,场地由散布的数目和缓坡所共同构成的宁静特质(见图2), 在阿尔托的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尊重

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

新城市主义思想和实践的启示 美国二战之后的几十年,郊区化无序蔓延,这种城市的增长方式导致了城市效率低下、内城衰退、社会生活质量退化、日益严重的社会两极分化、贫富隔离与种族藩篱、环境恶化、农田与原野的消失、建筑遗产损毁等结果,为了防止郊区疯长,越来越多人认识到这种发展模式的弊端和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新城市主义思想应蕴而生。 1.新城市主义思想产生的背景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大量人口和经济活动在中心城市过度集聚,导致中心区居住密度日益提高,并引发了一系列城市问题。中心城市的拥挤和污染迫使人们撤离原来的住区,开始向城市郊区寻求更为适宜的生活环境。 从二十世纪初开始,福特公司就开始大量推销价格为600美元的小汽车,这样的价格大多数美国家庭都能承受得起。自此,美国进入了私家车的普及阶段,当时美国的城市化率刚刚超过40%[1]。由于在城市化迅速发展时期交通模式的差异,导致美国的郊区化更加彻底和典型。美国联邦公路计划又逐步将美国高速公路连为一体,促进汽车发展同时也使中产阶级的居住地沿公路蔓延开来。汽车取代火车成为人们主要交通工具对郊区化的形态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短短几十年,郊区疯狂增长,但区域内部缺乏联系,沿道路发展的居住区也不再是传统的邻里单位,城市机能不完善,同时不断的向自然环境蔓延,破坏环境,吞噬农田和原野。 越来越多的居住、工业、商业和办公等活动由市中心向郊区迁移。到1970年时,全美国的郊区人口已经超过了居住在市区内的人口。[2]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规划师和设计师提出了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反对无限蔓延的郊区化,倡导城市土地集约使用,建设紧凑城市。 2.新城市主义的主要思想 新城市主义提出了相应的规划设计主张。其核心思想为:①重视区域规划,强调从区域整体的高度看待和解决问题;②以人为中心,强调建成环境的宜人性以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支持性;③尊重历史与自然,强调规划设计与自然、人文、历史环境的和谐性。 “新城市主义”的城镇建设基本理念分为三个层面:区域层面、城镇层面和社区层面。 区域层面:明确设定区域性廊道,作为区域性不同地方之间的联系纽带或分割界限,形成区域基本构架。以区域性公共交通站或大的交汇点为中心组织空间开发,形成节点状布局,整体有序的网络结构。区域中的人口和功能不仅应该具有多样性,而且要建立有机联系而不是相互隔离。 城镇层面:城镇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有机联系的街道网络共同构筑生活舞台。反对过分注重功能分区的做法,强调城市特色和活力来自于丰富的资源的混合使用。城市应具有包括公共交通、步行交通、自行车交通等多种交通运转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