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一、综合解说

【地位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它是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如实地反映世界的状况。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方法。联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唯物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勇于批判,不断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因此,本单元在全书中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学习唯物辩证法原理就是分清什么是唯物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形成辩证的思想方法,树立创新意识。

【主要内容】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设计为四课: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第七课包括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两个框题。

第一框共设三个目题:第一目论证联系的普遍性,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第二目论证了联系的客观性,证明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第三目说明联系的多样性。

第二框共设两个目题:第一目强调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第二目强调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总之,通过本课的学习,就是要求同学们理解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第八课包括以下两个框题: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第一框设有两个目题:第一目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领域证明了发展的普遍性。第二目结合实例说明了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第二框设有两个目题:第一目论证了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第二目论证了事物的发展总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既要做好量变的准备,又要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的质变。

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需懂得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个总特征。只有正确把握发展的实质.了解发展的普遍性,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才能正确认清事物发展的方向、道路和趋势.自觉抵制各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观念。

第九课包括以下两个框题: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第一框下设两个目题:第一目论证了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第二目论证了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这一关系原理的现实意义。

第二框下设两个目题:第一目说明了主次矛盾及其相互关系,矛盾主次方面及其相互关系.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第二目论证了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要进一步明确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第十课包括两个框题。第一框题下设两个目题:第一目主要证明了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是“扬弃”,这簧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第二目主要强调了唯物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第二框题下设三个目题:第一目论证了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出了更广阔的劳动对象,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二目强调了创新推动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第三目论证了创新既推动着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又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

总之,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必须牢牢把握唯物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涵.这样才更有助于我们自觉地树立创新意识,有助于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二、知识结构: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辩证法的

联系观

联系的含义

联系的特点

用联系的观

点看问题

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的多样性

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发展的

普遍性

发展的实质

辩证法的发展观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确

自然界是发展的

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唯物辩证法从事物的前进

性和方向性出发理解发展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

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用发展的观

点看问题

前途是光明的,道

路是曲折的

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三、单元导语

有位淘金的老人,临终前问自己的两个儿子要什么东西。大儿子说:“我要您攒下的黄金。”二儿子则说:“您把淘金的方法教给我吧。”于是,老人把金子给了大儿子,把淘金的技术传给了二儿子。老人去世后不久,大儿子就把金子花光了,二儿子却慢慢积累了许多黄金。 如果我们把前人创造的一切知识成果比作金子,那么取得这些成果所采用的方法就是淘金术。唯物辩证法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方法。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唯物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勇于批判,不断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用对立统

观点

看问题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普遍

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含义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 矛盾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

矛盾特殊性原理 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地位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意义 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创新是民族

进步的灵魂

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联系的含义

(2)联系的特点及其方法论要求

(3)整体与部分的含义

(4)系统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5)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

◇理解:

(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

(2)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

◇分析:

(1)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

(2)联系自己学习的实际.说明怎样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材料归纳基本观点的能力

(2)培养同学们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观察、说明问题的能力,培养同学们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二、【重点、难点】:

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2、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4、掌握系统优化的思维方法;

三、【整体感知】: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了解联系的相关知识和要求,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四、【方法点津】:

(1)阅读教材,概括出联系观点的原理内容。

(2)结合联系的三特征,深入领会联系观点的方法论要求,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搜集具体事例,说明怎样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五、【课文导语】: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每一事物都是普遍联系之网上的部分或环节,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才能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第一框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一、世界是不普遍联系的

(一)、联系的普遍性

◇课堂探究:你能说出实际生活中事物相互联系的事例吗?

◇探究提示:例如,我们的身体健康与学习之间的联系等。(同学们可结合自己的实例回答。)

1、联系的含义及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是普遍的。

(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2)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3)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补充:联系具有普遍性,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具有联系,还应明确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课堂练习:印度洋地震和海啸的发生,给东南亚、南亚和非洲等许多国家带来了严重灾难,也牵动了全世界人民的心。2005年1月6日,东盟地震和海啸灾后问题领导人特别会议在印尼首都雅加达会议中心举行。来自东盟10国、中国、韩、日、美、世界卫生组织等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参加了为期一天的会议。这说明( )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部分影响整体

C.物质决定意识,要求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D.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答案:A

解析:材料说明东盟地震和海啸的发生引起20多个国家的关注,体现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故选A。材料中虽然受灾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但参加会议的国家不是包括受灾国的整体,因此B项不能选。C项不符合题意,D项说法错误。

(二)、联系的客观性

1、联系具有客观性及要求

(1)联系是客观的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无法否定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客观联系,也无法割断事物的昨天与今天、今天与明天的关系。

(2)联系之所以是客观的,从根本上讲是因为事物的客观性决定了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具体说来,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

自在事物的联系在人类产生之前它就存在了,当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为事物的联

系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尽管它们呈现着“人化”的特点,但这种联系仍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为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反映了客观的联系才具有真实性,并经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转化为现实性。所以,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事物的联系,就其本质而言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3)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是诡辩论的一重要特征。

◇课堂探究:人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影响和改变生态平衡,但人又不能破坏生态平衡,这是为什么?

◇探究提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同时,人又必须尊重生态平衡的规律。

◇课堂练习:循环经济体现了现代的思维模式和活动方式,其哲学依据是( )

①普遍联系是客观世界的基本特征②系统与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③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无条件的④事物之间的联系能够被发现和利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作为组合式选择题,本题的解决关键是排错项。故应选B。本题中③说法有误。

2、人与事物联系的关系

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在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人们虽然不能否定事物的客观联系,但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这充分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它是使联系的具体形式更加多样了。

◇课堂练习:

我国目前兴建的四大工程——南水北调、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将会继续加强地区经济之间的联系,推动全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段材料说明( ) A.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着

B.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C.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

D.人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事物的联系

答案:B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人在联系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B项符合题意。

(三)、联系的多样性

l、联系的多样性及表现

(1)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2)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不能只注重那些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联系,而忽视那些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忽视事物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课堂探究:(1)废旧电池是通过哪些环节危及人类健康的?

(2)联系生活实际,看看还有哪些事例能说明联系的多样性。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1)哲学源于生活。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在一定意义上,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2)哲学指导生活。①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3、哲学的任务: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什么是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5、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和关系:(1)a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b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关系: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

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 含义: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什么?他们的根本分歧是什么? 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根本分歧 ....: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5、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唯物辨证法 (联系、发展、矛盾、创新) 一、选择题 1、随着龙年的来临,有着深厚“属相”情结的中国人正以高涨的热情掀起壬辰龙年的婴儿潮。专家预计,扎堆生育将使龙年出生的婴儿较往年增长5%。从哲学上讲,将个人命运同生肖属相联系在一起是不足取的,其依据是() A、想象的联系代替不了事物固有是联系 B、基于主观目的的行为不会产生客观的联系 C、非本质的联系掩盖不了本质的联系 D、联系是客观的,与人的活动无关 2、iPhone手机一上市,就掀起了人们的抢购热潮,除了打电话外,人们还可以利用它宽带上网、视频通话、玩网络游戏、收发邮件、传输音像、收看网络电视等。这说明 ( ) A、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创造新的事物 B、必须创造规律促使现有事物的变化发展 C、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肯定中有否定 D、人们可以创造一定条件建立多样性联系 3、为加大创卫的宣传力度,营造创卫的浓厚氛围,2010年8月份,“东山创卫办”组织揭阳市东山中学学生走街串巷,向东山区沿街商铺开展为期一周的创卫宣传活动,呼吁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创卫工作,共创省级卫生城市。居民举止与社区文明的关系体现的哲学原理是() A、部分影响整体 B、部分依赖整体 C、部分与整体相互转化 D、部分与整体同等重要,不可分割 4、有这样一道数学题:90%×90%×90%×90%×90%=59%。它告诉我们,一项工作做到90%已经很不错了,但经过环环相扣的一系列过程结束后,“很不错”的90分最终带来的结果只能是59分——一个不及格的分数,这就是过程控制效应。这启示我们( ) ①质变是量变的结果,要重视量的积累②要抓住时机,实现事物的质变 ③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④要立足整体,发挥整体统率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5、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变化与发展的内在关系是() A、联系构成事物的变化,变化的实质就是发展 B、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C、事物的联系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D、发展是事物变化的趋势,事物的变化决定了事物的变化与发展 6、下列既体现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又体现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是()

最新《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练习题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练习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4题,48分) 1、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催生着人们观念的更新。“笑不露齿,行不摆裙”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矜持因素,被时下“想唱就唱,我最闪亮”的观念所取代,当代青年更倾向于张扬个性,展示自我。这表明()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 D.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2、漫画所蕴含的哲理有( ) ①任何社会意识的产生都有物质原因②事物发展不同阶段的矛盾各 有其特殊性③人的欲望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④社会意识和社会存 在如影随形 A.①② B.③④C.①③D.②④ 3、“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解决当前我们面临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因为先进的社会意识( ) ①先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②可以正确预见和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 ③与社会存在在变化发展上具有同步性④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4、我国的计生政策改革,经历了从“单独二孩”政策到“全面二孩”政策的过程,其哲学依据是( ) ①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更新②计生政策改革必然从量变开始 ③社会实践推动计生政策的发展④政策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5、近十年来,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下图所示的这一变化有利于( )①解决市场调节失灵问题②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③优化政府管理,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④促进上 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2016年1月1日起,我国实行宪法宣誓制度, 各级人大选举或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一府 两院”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都要进行宪法宣誓。从唯物史观看,推进依宪治国的哲学依据是 ①社会存在具有客观物质性②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客观要求③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生活与哲学》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教案

《生活与哲学》 专题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考点解读】 哲学源于生活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生活处处有哲学)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哲学可以指导生活 帮助人们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的功能P25) 真正的哲学给人智慧、使人聪明,可以使我们正确地对待宇宙和人生。因此,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的任务) 1、什么是世界观?什么是方法论?二者的关系如何? 【提示】哲学的“关系”,包括“区别”与“联系”两方面。 2、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

态度:既反对把哲学简单化,把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当作哲学学说, 也反对把哲学神秘化,认为哲学之是哲学家的事情。 3、小结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又决定方法论,哲学又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作用: ①体现在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②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③总之,任何反映时代的历史人物和客观要求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1)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意识和物质的关系) 【提示】 1、注意搭配,如不能说“思维和物质的关系”。 2、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2)为什么:为什么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一,这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首先遇到并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人类所从事的活动为认识 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这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第三,这一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对哲学其它问题的回答。 (见上面) (1)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2)基本历史形态: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基本观点:认为金、木、水、火、土等是世界的本原。

《生活与哲学》核心知识点归纳

2014届《生活与哲学》核心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哲学概论:(一) 【了解】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⑴哲学源于生活。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⑵哲学指导生活。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理解】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 区别:①含义不同。哲学则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②世界观通常是自发形成的,人人都有,哲学并非人人都有,需要进行专门学习才能获得,是哲学家自觉研究的结果;世界观是零散的、朴素的,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 联系:①哲学与世界现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②哲学则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联系:①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②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③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既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 【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区别: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不同。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 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 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联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那种把哲学看 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 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二) 【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 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①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②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了解】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理解】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三种基本历史形态 ⑴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 ⑵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理解】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两种基本形态 ⑴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⑵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态:①主观唯心主义②客观唯心主义 (三)

人教版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一、综合解说 【地位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它是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如实地反映世界的状况。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方法。联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唯物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勇于批判,不断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因此,本单元在全书中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学习唯物辩证法原理就是分清什么是唯物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形成辩证的思想方法,树立创新意识。 【主要内容】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设计为四课: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第七课包括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两个框题。 第一框共设三个目题:第一目论证联系的普遍性,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第二目论证了联系的客观性,证明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第三目说明联系的多样性。 第二框共设两个目题:第一目强调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第二目强调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总之,通过本课的学习,就是要求同学们理解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第八课包括以下两个框题: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第一框设有两个目题:第一目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领域证明了发展的普遍性。第二目结合实例说明了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第二框设有两个目题:第一目论证了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第二目论证了事物的发展总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既要做好量变的准备,又要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的质变。 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需懂得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个总特征。只有正确把握发展的实质.了解发展的普遍性,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才能正确认清事物发展的方向、道路和趋势.自觉抵制各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观念。 第九课包括以下两个框题: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第一框下设两个目题:第一目论证了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第二目论证了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这一关系原理的现实意义。 第二框下设两个目题:第一目说明了主次矛盾及其相互关系,矛盾主次方面及其相互关系.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第二目论证了

2019-2020年高二生活与哲学全册经典教学案例

2019-2020年高二生活与哲学全册经典教学案例知识准备: 1、哲学的含义、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区别、联系)。 学习方式:小组合作探究 例题示范: 门捷列夫 门捷列夫是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者。他的成功在于不自觉地遵循了辩证法。他认为,质与量的统一是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基础,自然界不仅有量变,而且有质变,化学元素有转化。但是,门捷列夫到了晚年则成了形而上学的俘虏。他为了证明社会发展变革的不合理性,竟然反对自然界存在着飞跃,否认原子可分为“电子”,否认元素的复杂性。他竭力反对的原子结构的新发现,这恰恰是对发展门捷列夫化学周期律具有重大意义的东西。他的哲学思想的倒退妨碍了他进一步获得新的科学研究成果。 点评:(看我的——)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的研究活动 都是自觉和不自觉地在某种世界观的指导下进行的,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科 学家才可能取得成就和成功。在错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科学家就会在自己的研究 活动中失去正确的方向,甚至陷入混乱和失败。 模拟练习: 邓亚萍 1973年生于河南郑州,5岁学打乒乓球,1988年进入国家队。曾获4枚奥运会金牌, 14次获得世界冠军头衔,连续8年女乒世界排名第一,是世界上唯一一位蝉联奥运会乒乓 球单打金牌的运动员。1997年退役,先后到清华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和剑桥大学学习。 现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中国奥委会执委等职。 邓亚萍在清华大学学习哲学结合自己打乒乓球的经历,写了一篇《运动员学哲学》的文 章。她在这篇文章中说:“作为一名乒乓球运动员,我感到在中国乒乓球队,时常闪烁着唯 物辩证法的光芒,遗憾的是当时我对哲学理论的知识知之甚少,更没有自觉地、有意识地用 哲学理论来指导实践,也没有把实践上升到哲学原理的高度来认识。所庆幸的是,在我即将 结束在清华大学学习之前弥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这一课,这对我来说意义是极其深远 的。”“回顾中国乒乓球队称雄世界乒坛40多年长盛不衰的历史,我觉得其中重要原因是, 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在重大的国际赛事中,能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唯物辩证法作为指导,从 而取得了辉煌的战绩。” 点评:Learn from me 智慧分享:

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卷

楚雄市2013-2014学年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 高二思想政治 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页,满分100分,用时:120分钟。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中“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第Ⅱ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学校组织义务劳动,某班班主任老师让学生提出劳动量分配的方案。一个男生说:“所有的人都分配等量的劳动,这样最公平。”一个女生反驳说:“这样不公平,我们女同学力气小,应该有差别地分配劳动量才公平。”为此,大家围绕“什么是公平”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由此可见 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哲学的智慧产生于思维的争辩 ③哲学争论的根源在于思维的出发点不同④生活处处有哲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著名哲学家、数学家笛卡尔在自然观上坚持辩证法思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把几何学与代数有机地结合起来,创立了解析几何。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哲学是具体科学发展的基础,要认真学习哲学 B.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学好哲学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C.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指导,要学好、用好哲学 D.具体科学的发展推动了哲学进步,要认真学好具体科学 3.、下列观点属于唯物主义的是 A.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C.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D.万物在运动,但在概念中运动4.党的十八大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这一论断科学揭示了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②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 ③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④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到顶峰的产物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5.2012年10月10日,《物理学学报D辑:应用物理学》登载美国马萨诸塞州技术研究所的一大发现:历史记录大气中存在的过多二氧化碳(CO )含量正在导致全球气温上升、冰川 2 分子可能对地球上的冰融是一个更直接的影响。这一事实说明和冰帽融化。确切地说,CO 2 ①存在与思维不可分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世界具有可知性④思维对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D.③④ 6.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总结十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重点知识点总结 第七课 1.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2.联系的含义。 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注意】 (1)联系既包括事物之间的联系,也包括事物内部的联系;即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 (2)联系是不是单向的,而是诸要素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3)不能把哲学上的联系为生活中的“联系”,二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3.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1)联系的普遍性 【原理】: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 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②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③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注意】 ①“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不等于“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因为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②普遍联系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具体联系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二者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2)联系的客观性。 【原理】: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方法论】: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我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疑点】 为什么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了解) ①人为事物的联系以自在事物的联系为基础; ②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物质性的活动才能形成; ③人为事物的联系形成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不能认为人们建立具体的联系是对联系客观性的否定。人们建立具体的联系是从联系的客观内容和客观条件出发的,并不是主观的臆造一些联系;并且,新的联系一旦建立,同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可见,人们建立具体的联系,不是对联系客观性的否定,而是对它的利用。 ★(3)联系具有多样性、条件性。 【原理】:联系具有多样性、条件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 说明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强调整体 【原理】: 相互区别: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相互联系:部分是整体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能成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方法论】: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试卷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试卷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试卷试卷Ⅰ 一、选择题(本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问题 C.社会 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的关系问题 2、“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荫学种瓜。”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无关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人的意识与自然环境无关 D.自然环境决定人 的意识 3、鲁迅先生说:“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方捡煤渣老婆子深受的酸辛,灾区的饥民,大约总不会去种兰花,像阔老太爷一样……”这段话包含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道理是①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 具有反作用③每个人的意识,要受到社会生活的制约,取决于他们 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④ 2009年3月27日至28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动员会议在北京召开。回答4―5题: 4、科学发展观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产物,同时它又指 导我们不断取得改革开放的新胜利。这一论述主要体现了 A.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道理 B.社会历史由人的目的决定的道理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5、从社会历史观的角度看,我国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哲学依据是 A.意识对于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B.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D.社会意识总是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 2009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国务院机构改革基本完成,地方机构改革稳步推进。回答6―8题: 6、政府机构改革是 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这主要说明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 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 C.生产力一定要适合生产关系 D.经济基础一定要适合上层建筑 7、一定社会上层建筑所包括的内容 A.是一切阶级的意识形

人教版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11.1社会发展的规律 教案

由于学校、考试等因素的差异,在很多学校尤其是初中,政治学科是不被重视的,有些地方在中考中政治学科还实行开卷考试,于是在很多同学的眼中,政治是一门副科,可学可不学。 3但是进入高中以后,政治成了一门必修课,而且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学完相应内容,否则势必影响毕业和升学,因此,进入高中以后,同学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及时转变思想观念、端正学习态度,对政治学科要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因为只有思想观念转变了、学习态度端正了,才有学好政治的可能,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制定计划,明确任务,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人区别于物的特点就在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的活动总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能制定一个合理有效的学习计划是学好思想政治的基本保证。 5如对每一天、每一周、每一月的什么时间看政治、看几遍、要掌握哪些内容、要解决什么问题等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目中有书,千万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尤其是要转变那种认为“政治学科只要考试之前突击看一看背一背就行了”的错误观念。 6养成习惯,掌握方法“细节决定成败”,良好的习惯往往会让人终身受益,能够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学习更是如此。 7定期总结,查漏补缺,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经说过:“温故而知新。”这句话告诉我们,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没有总结就没有提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的内容也就越来越多,而且有很多内容会容易产生混淆。这时及时进行总结反思、查漏补缺就显得非常必要。 因此作者整理了政治学习的课件提供大家使用学习。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一、综合解说 【地位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板块组成。前三单元重在讲述辩证唯物主义部分。而本单元则转向历史唯物主义,主要追索社会生活的本质,探究社会历史的规律,寻觅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对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探索和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自然,而对自然的认识和利用是为了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讲,本单元是整个教材的落脚点和归宿,起到概括和总结全书的作用。 【主要内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设计为两课: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 第十一课包括两个框题: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历史的主体。 第一框共设两目:第一目主要分析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从而深入理解社会的物质性特征。第二目分析了两大社会基本矛盾,通过这一发现,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在社会历史领域彻底坚持了唯物主义。第三目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这一总趋势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中实现的。

高中政治哲学生活学考选考背诵提纲

高中政治学业水平考试背诵提纲(生活与哲学)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一)哲学是什么 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与具体知识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从中概括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那种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二)哲学基本问题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否定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观点被称为不可知论。(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1.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这就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物质,认为整个世界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 2.唯心主义基本观点:世界的本质是意识,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唯心主义是人类认识这颗活树上的一朵无实花。 (1)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致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2)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三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试题

《生活与哲学》单元测试题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一、选择题: 1.中国人民历来爱好和平,主张“厚德载物”、“和而不同”,当前,这种价值取向依然具有积极意义,这是因为它: ①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②能指导人的行为方式③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④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价值标准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 2.在人口问题上,过去一些地方“越穷越生,越生越穷”,陷入了恶性循环。而计划生育搞得好的地方,则出现了“少生快富奔小康”的良性循环。这体现的哲理是: A.矛盾双方的斗争推动着事物发展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C.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D.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 3.“知识能够改变命运,学习可以成就未来。”这句话告诉我们: A.理论对社会和个人的进步起推动作用 B.实现人身价值需要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 C. 人的主观能动性制约着客观规律性 D. 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实现人生价值 4.十七大号召我们要深入贯彻可持续发展观,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哲学上看是因为() ①先进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推动作用 ②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③意识对物质起促进作用 ④正确的价值观能引导人们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A.①②③④B.①②C.②④ D.①②④ “闯关东”是我国近代历史上一个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电视剧《闯关东》,以其美学品位和历史品位所产生的艺术吸引力和感染力,征服了上亿观众,是一部既养“眼”更养“心”的精品力作。回答5--6题。 5.《闯关东》之所以吸引观众,其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弘扬了艰苦艰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在于() ①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

《生活与哲学》学业水平考试复习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知识点1:哲学的产生和任务 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②哲学的任务: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知识点2:哲学是什么 ①从本义来看: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②从与世界观的关系来看: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③从与方法论的关系来看: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④从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来看: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知识点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含义及其关系 ①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 ②方法论: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 ③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知识点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区别:主要是研究的范围(对象)不同。 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 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科学知识概括和总结。 (2)联系:①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知识点5: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知识点6: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依据)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3)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对哲学其他问题的回答。 知识点7: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含义

生活与哲学全册教案

前 言(第1课时) 一、学习哲学的重要性: 二、《生活与哲学》课程的基本性质: 三、《生活与哲学》教材的设计思路: 四、《生活与哲学》模块四单元之间的逻辑联系: 五、《致同学们》:一共有六个自然段: 1、引入:由书名引入到了哲学与生活之间是否存在在一定的关系这个问题。 2、回答:生活与意识存在着一定的辩证关系,由此而肯定了生活与哲学的关系,因为生活与存在的关系 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3、递进:仅仅有生活还不足以形成哲学,因为哲学是在生活与实践中经过不断的思索而形成的。 4、递进:任何哲学不管是还是错的,它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升华,但是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正 确的,因为它能够正确的探究到自然、人类社会与人的思维的一般规律。 5、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 6、热情的口吻号召大家学习哲学。 六、我们如何阅读这本教材 生 活 与——单元: 哲 学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2-16课时) 一、综合解说 【地位作用】 本单元在全书中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是全书的起始课。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哲学在社会发展中有什么作用?这些问题的探究与学习,有助于我们在掌握本单元基本理论的同时,为全书的学习打下基础。 从身边的哲学入手,通过对哲学概念和哲学基本问题的体会,有助于我们划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限,以科学的世界观指导我们现在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对我们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主要内容】 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分为三课: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一课包括两个框题:生活处处有哲学;关于世界观的学说。第一框共两个目题:第一目从我们的生活入手,说明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第二目讲了两个问题:一是哲学的本义爱智慧;二是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框共两个目题:第一目讲哲学概念的基本含义。第二目主要讲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相互关系。 通过本课学习,使同学们了解什么是哲学、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等。引导同学们进入生活与哲学的学习。 单元导语:告诉我们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本单元的目的、意义。 课文:学习的主体内容: 课文导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本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本课的目的、意义。 框构:框是构成课文的基本单位,它由若干目构成。作为量化教学内容的基本单位,每框大体按1学时安排—。目是构成框的基本单位,包括正文和辅助文两部分,也是展示课文的基本步骤和环节。 综合探究: 探究活动目标 探究活动建议 探究路径参考 理论评析

高二学业水平测试《生活与哲学》综合练习

高二学业水平测试《生活与哲学》综合练习 A.辩证法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B.哲学思想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C.人们的生活可以离开辩证法思想D.思考的力量是巨大的 2.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有句名言:“水是万物之源”;我国古代也有“五行说”,认为世界是由水、木、金、火、土演化而来的。这两种观点的共同之处在于 A.科学地揭示了世界的本原B.肯定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C.肯定了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D.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3.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减员增效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青春永远不下岗”激励了无数下岗职工,他们纷纷开始第二次创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主要说明 A.物质决定意识B.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C.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D.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4.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近代物种的丧失速度比自然灭绝速度快1000倍,比形成速度快100万倍。这说明 A.人类活动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B.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的C.必须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和处理问题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映物质 5.近年来,我国土地沙漠化速度加快,沙尘暴次数增多,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人为因素所造成,其中,滥垦、滥牧、滥伐、滥挖、滥用水资源等“五滥”,使得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化,气候反常,灾害频繁,这种教训告诉我们 ①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②人类的活动必定会给自然界造成灾难③事物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④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③④ 6.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渠道,但网络中不健康内容会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质造成不良影响。这表明 A.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D.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7.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毛泽东同志历来是实事求是、科学分析的。他指出:“应该充分地利用遗产,要批判地利用遗产。”在对待传统文化上毛泽东坚持了 ①辩证的否定观②形而上学的否定观③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8.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性的特点决定了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时,这种经济制度又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这说明 A.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价值观人皆有之,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有不同的价值观,即使同一时期的人们,面对同一事物也往往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回答9~10题。 9.之所以出现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事物往往具有不同的价值判断的原因是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一)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A 2.联系的含义 A 就是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3.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及其指导意义B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①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②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 ③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提示】联系具有普遍性,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具有联系,还应明确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方法论:①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②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方法论:我们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B ⑴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①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 ②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 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⑵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①二者互为前提而存在----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 ②二者相互影响----整体的变化影响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 ①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②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系统优化方法(选修)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1)系统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知识点

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知识点-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一、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 1.什么是社会存在什么是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是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和。(既包括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①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完全同步和完全均衡,有时候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候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的发展既由社会存在的发展决定,又有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3.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4.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5.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6.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这一规律的内容是什么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7.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这一规律的内容是什么 1)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的状况不同,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性质是不同的。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提东社会进步;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阻碍社会前进。 8.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3)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4)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9.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