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8培元固本治未病

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8培元固本治未病

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8培元固本治未病
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8培元固本治未病

一培元固本治未病

——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八

简介:针对中医未病先防、已病防传和愈病防犯的含义,进一步探讨了李可学术思想。李可关于愈病防犯的思路:恪守疾病禁忌,以免重蹈覆辙;培元固本治体,药分3个层次;万病不治求脾肾,不治之治最上乘。

关键字:中医治未病愈病防犯疾病禁忌培元固本不治之治培元固本散李可医案

中医治未病的基本含义,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传和愈病防犯3个方面。也是就说,病未发,当内养正气,外避风寒以预防;病已成,当加强被克者以防传变;病痊愈,当重建免疫屏障以防再犯。李可在前人治未病理论基础上,对愈病防犯之环节进行深入探索,40年来终于有所突破。笔者根据培元固本散11首类方及26则医案,整理出以下内容:

1 培元固本散方解

李可从60年代开始,就以参茸胎盘治大病后久损不复得效。唯有的病人,用后有滞闷感。他认为,久损之大虚症,虚必夹瘀,虚甚而反不受补,蛮补反致气机滞塞,欲速则不达。遂加三七,补中有通、有化,虚证用之,可以平稳收功。70年代后加灵脂、琥珀,基本定型。经临床运用30余年,随证加味,治一切久损不复之大虚证,先天不足,衰老退化,免疫缺陷,都取得了泛应曲当的疗效(392页)。

组成胎盘1-2具,鹿茸30-50g,红参50-100g,五灵脂30-50g,三七50-100g,琥珀30-50g。

功能补肾健脾,强脑益智,活血化瘀,溶解血凝;修复脏器,重建免疫,改善体质,终生不犯;延缓衰老,祛病延年,白发渐黑,皱纹消失(150、399页)。

主治一切久损不复、或反复发作之大虚证,先天不足,衰老退化,免疫缺陷,及虚中夹瘀、夹痰、夹积等证。

方解:

胎盘,味甘咸,略有腥气,性温,入心肺脾经。本品古名紫河车,是古方补天丸、大造丸主药,为血肉有情之品,有一般草木药难以达到的补益功效,是中医学最早使用的脏器疗法之一。功能温肾补精,益气养血,用于虚劳羸瘦,骨蒸盗汗,气短喘嗽,食少,阳痿遗精,不孕少乳诸虚百损,有再造人体免疫力之功。现代药理证实,本品含有丙种胎盘球蛋白、干扰素、多糖、多种氨基酸、卵巢激

素、黄体激素等。有增强人体免疫力,促进生长发育,抗感染,抗过敏,抗癌,升高白细胞,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白细胞减少症,女性生殖系统发育不良等症,均有较好疗效。

鹿茸,味甘咸,性温而柔润,入肝肾经。功能补肾气,强督脉,生骨髓,强筋骨,调冲任,止崩带,托疮毒。主治一切虚寒证,适用于精血衰少,阳痿遗精,精冷无子,畏寒肢冷,羸瘦神倦,宫冷不孕,崩漏带下,小儿发育不良,骨软行迟,老人衰老退化,耳聋目暗,健忘眩晕,筋骨痿软,骨质增生,齿浮动摇。现代药理证实,本品含25种氨基酸,具有促进生长,刺激血细胞、蛋白质和核酸合成,增强机体免疫系统功能,增强非特异抵抗力作用,还有增强性腺功能和生精效用。有明显强心作用,可使血压上升,心脏搏动有力。对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等血液病有治疗作用。

红参,味甘微苦,性微温,入脾肺经。功能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久病虚羸不思食,用之有殊功。肺肾两虚之喘,小量打碎,细嚼慢咽,立刻生效。吐血崩漏,气虚暴脱,一味独参30克,煎浓汁可立挽危亡,故为补虚扶正救脱要药。现代药理证实,本品为抗衰延寿佳品,具有适应原样作用,增强非特异抵抗力作用。具有抗疲劳、抗癌、抗炎作用,调节心血管、物质代谢、内分泌、神经系统,兴奋造血系统,提高人体免疫力,保护肝脏、促性腺功能。还具有祛痰强心、抗过敏、抗利尿、降低血糖,改善肠胃消化吸收,降低血清胆固醇等作用。

五灵脂,味甘,性温,入肝脾经。功能活血止痛,化瘀止血。用于心腹血气诸痛,产后瘀血作痛,妇女血崩,伤冷积聚,小儿疳积等。红参、灵脂相配,一补一通,用于虚中夹瘀,益气活血,启脾消食,化积消症,化瘀定痛,化腐生肌。临床用于冠心病,胃肠溃疡,肝脾肿大,肠结核,结核性腹膜炎等。现代药理证实,有抑制血小板聚集,调节心血管,抗应激性损伤,抗炎等作用。

三七,味甘微苦,性温,入肝胃经。功能止血化瘀、通络定痛。治吐血,便血,崩漏,胸腹刺痛,跌扑肿痛。外伤出血,制粉涂之立止。血证用之,止血而不留瘀,推陈出新,妙用无穷。以单味三七治重症肝炎、高血脂症、冠心病、上消化出血、颅脑外伤、眼前房出血、前列腺肥大症,复方治多种结石皆获良效。现代药理证实,有对增加冠脉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促进冠脉梗塞区侧枝循环的形成、增加心输出量、抗心律失常等功用,并有抗炎、镇痛、镇静、抗衰老、抗肿瘤等作用。

琥珀,味甘,性平,入心肝小肠经。功能镇惊安神,利水通淋,活血化瘀。镇惊安神:可止小儿高热惊痫,失眠心悸,心律失常;利水通淋:治砂石淋,血淋,癃闭;活血化瘀:治妇科痛经,经闭,月经不调,产后血瘀腹痛;本品与三七、灵脂合用,对心血瘀阻,胸痹、胸痛有奇效;明目退翳:内服对老年白内障有确效。其化腐生肌之作用,可治胃溃疡。现代药理证实,有镇静、抗惊及降体温作用。

用法先以汤剂控制病情,缓解期则以培元固本散善后。开始采取小量缓补,每次1-1.5克,日2-3次;一周后改为每服3克,日2次,饭前1小时服为好,切忌贪图速效而用大量。若以培元固本散加味,可在六味培元固本散每日6克基础上加至9克,以每次3克,日3次;或每次4.5克,日2次,详见子宫肌瘤(100页)、抱儿痨案(304页)。有条件者可长服1年以上,以期逆转实质病

变。或遵春夏养阳之理,从夏至起服药2个月左右,连续3年。大部分患者,不仅治愈了各种痼疾,而且白发变黑,牙齿不再脱落,面部皱纹消失,性功能恢复,抗衰老作用明显。经治300例以上,追访5年以上,疗效巩固(398页)。

2 培元固本散类方

李可将培元固本散随证加味,用于临床各科,拟定出十余首协定方。为了使培元固本散类方便于记忆及推广,笔者按西医系统加以命名。下面举例证之:

2.1 肺系培元固本散

组成胎盘2具,坎气(脐带)100g,鹿茸、高丽参、灵脂各50g,三七、琥珀、冬虫草、川贝、沉香各30g,灵芝孢子粉100g,蛤蚧6对。

主治咳喘痼疾。用于慢性气管炎、哮喘、肺心病、肺间质纤维化等。

案例肺间质纤维化张某,女,44岁,患肺间质纤维化合并肺心病,痉咳暴喘,气息奄奄,声哑无音,面色、唇指青紫,杵状指,下肢凹陷性水肿,四肢厥冷,脉急而促,舌胖、苔灰腻,两侧有瘀班。证属亡阳厥脱,以破格救心汤加味:附子200g,干姜25g,炙甘草60g,山萸肉120g,龙牡、磁石、煅紫石英各30g,生半夏、茯苓、生姜各45g,高丽参20g、蛤蚧尾1对、麝香1g研粉分吞,3剂。药后痉咳暴喘得罢,上肢回温,基本脱险。此次重病,始终恶寒无汗,全身如绳索捆绑,胸痛彻背,憋闷如窒,证属小青龙汤证,遂拟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1剂。药后表闭即开,背部冰冷及全身如捆之感均解,小便增多,踝肿亦退,顽固性心衰及呼吸衰竭之危,得以解除。善后以培元固本散如味:胎盘1具,坎气50g,鹿茸50g,高丽参100g,灵脂30g,三七100g,琥珀、冬虫草、川贝、沉香、灵芝孢子粉、土元、水蛭、全蝎各30g,蜈蚣100条,蛤蚧10对。制粉,日服2次,每次3克,热黄酒送。服散剂1料,诸证均退,体重渐复。虽经严冬,咳喘未发,亦未感冒。次年开春,洗衣、做饭、提水,已如常人(29页)。

2.2 肺痨培元固本散

组成胎盘2具,坎气100g,龟鹿二胶、高丽参、灵脂50g,三七、琥珀各30g,蛤蚧6对,冬虫草50g。咯血者加白芨、川贝、煅牡蛎各50g。上药制10克蜜丸,以增强润肺功效,日服3次,每次1丸。

主治肺结核、肺结核咯血。

案例肺结核大咯血董某,男,36岁。患肺结核10年,3年来不断发生大口咯血。现频频咳喘,咳剧则血沫喷溅,胸痛彻背,面赤气粗,脉洪大,舌红尖赤,边有瘀斑。每次犯病,即用针剂止血,血虽暂止,胸膈积瘀已甚。遂拟方降逆化

瘀止血:瓜蒌30g,薤白15g,生半夏30g,姜汁1盅(对入),丹参30g,檀降香各10g,旋覆花12g,赭石30g,炙枇把叶30g,桃杏仁各15g,甘草10g,童尿、韭汁各30毫升对入,三七5g、白芨10g研粉煮糊,加红白糖服,3剂。二诊:血止,病象显露,面色苍白少华,拟培元固本善后:胎盘2具,龟鹿二胶、红参、灵脂、三七、冬虫草、白芨、水蛭各30g,制蜜丸服。随访10年宿疾未再复发(311页)。

2.3 风心培元固本散

组成胎盘1具,鹿茸、红参、灵脂、三七、琥珀、灵芝孢子粉、炮甲珠各100g,藏红花、全蝎各30g,蜈蚣100条。喘加蛤蚧6对,冬虫草、沉香各30g。每日另用黄芪60克煎汤送服。

主治风湿性心脏病、心肌及瓣膜受损。心衰明显、水肿重者,先服破格救心汤合真武五苓加黄芪60克半月。

案例风心病合并冠心病张某,女,40岁。患风心病、冠心病、肺瘀血已10年,心悸、气喘、咳血、动则尤甚。心率常在170-210次/分左右。脉促,唇、指、舌青紫。四肢厥冷,胸闷刺痛,入夜不能左侧卧。拟炙甘草汤、参附龙牡救逆汤、丹参饮合方化裁21剂。药后悸止、喘定、紫绀消失。唯月初曾出现反复,穷细问,得知10年来每经期必感冒,每感冒一次,病情就加重。证属伏邪深入血室,予小柴胡汤加味6剂,于每月之经前一日连服3剂。药后经前感冒得以根除,拟培元固本散善后:胎盘100g,鹿茸、红参各30g,三七100g,琥珀、冬虫草各30g,蛤蚧6对(21页)。

2.4 冠心培元固本散

组成胎盘2具,鹿茸50g,红参、灵脂、三七、琥珀、灵芝孢子粉各100g,炮甲珠、血竭、水蛭、藏红花、全蝎各50g,蜈蚣100条。

主治冠心病、心肌梗死。

案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合并心肌梗死高某,男,51岁。患双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炎合并心肌下壁梗死,建议高位截肢。绝望之下求李氏诊治。见双下肢膝以下冰冷,足趾青紫,电击样剧痛不休,左下肢麻木,脉沉细迟微,双足背动脉消失。面色苍白晦暗,畏寒神倦。证属脱疽重症及真心痛。遂拟乌头汤合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加虫类药入络搜剔,麝香辟秽通窍,昼夜连服。服1剂,当夜安然入睡。又连服3剂,诸症均退。原左足大趾之溃疡亦收口愈合,下肢电剧击样痛及心绞痛亦消失。予培元固本散加味善后:胎盘2具,鹿茸50g,红参、灵脂、三七、琥珀、灵芝孢子粉各100g,炮甲珠、血竭、水蛭、藏红花、全蝎各50g,蜈蚣100条,葛根100g,蛤蚧5对,冬虫草50g。百日后心电图复查无异常,3次CT复查病灶了无痕迹,值得深入研究(246、400页)。

2.5 血栓培元固本散

组成红参、灵脂、三七、琥珀、土元、水蛭、全蝎、蜈蚣、血竭各30g。每日另用黄芪60克,煎浓汤送服散剂。

主治脑血栓、脑梗塞后遗症。弛缓性瘫痪加服制马钱子粉,每睡前温开水送下0.6克,服7日停3日,以防蓄积中毒,气虚甚者服补阳还五汤10剂。

案例脑血栓张某,男,69岁。高大肥胖体型,昨晚突觉右肢麻木,今晨醒来已偏瘫,嘴向歪斜,漏气漏饭,舌短,语蹇,头晕气短,按脉浮软,舌淡胖有齿痕,舌左边瘀斑成片。以补阳还五汤加味,3剂。二诊:每日配针灸曲池透少海,合谷透后溪、阳陵透阴陵等,口眼歪斜已愈,语言饮食已无碍,手脚可抬举。效不更方,原方3剂。三诊:生活已能自理。予培元固本散:胎盘、红参、三七、琥珀、全蝎、蜈蚣各30克(38页)。

2.6 肝硬培元固本散

组成胎盘1具,鹿茸、红参、灵脂各50g,三七100g,琥珀50g,土元、水蛭、全蝎、蜈蚣各100g。

主治肝硬化。

案例肝硬化腹水陈某,女,60岁。患肝硬化7年,重度腹水,肚大如瓮,青筋外露,畏寒不渴,下肢烂肿,胸背四肢布满蜘蛛痣,面黧黑,肌肤甲错,便燥如羊粪球,三五日一行。左天枢压痛甚著,脉沉弦,舌淡胖有齿痕,舌尖、舌左边瘀斑成片。予真武汤加红参、灵脂、麻黄各10克,大黄蛰虫丸2丸(包煎),温通之。一服得汗,小便日夜2000毫升以上,下瘀泥样黑便,日二行,稍见气怯。原方去麻黄,又服10剂,腹水消尽。予培元固本散加味(上方),服完痊愈。追访至80高龄,甚健壮(401页)。

2.7 溃疡培元固本散

组成红参、灵脂、三七、琥珀、鱼鳔、大贝、乌贼、煅牡蛎、灵芝孢子粉、凤凰衣各30g。肾虚者加鹿茸,消化迟滞加内金,慢性出血加血竭,痛甚者加醋元胡。

主治胃溃疡、十二脂肠溃疡。一般服药40天,多根治。

案例胃溃疡大出血武某,男,41岁。患者胃溃疡大出血病危,酒醉后吐血盈碗,沥青样黑糊便,血色素5克。因体质过虚,暂不宜手术。诊见面色、唇、指如白纸,食入即吐,神糊思睡,四肢冷,头晕不能起立,立则气喘自汗。脉迟细弱,48次/分。频频呕吐,药难下咽,急则治标:赭石、生半夏、高丽参(另炖)、茯苓各30g,吴茱萸、炙草各15g,生姜30g,姜汁20毫升,大枣12枚。小量频服,药后2小时呕止。遂投破格救心汤合三畏汤(人参、灵脂、油桂、赤石脂、丁香、郁金)加味。服1剂,大便潜血(一)。服6剂血色素上升至9克,日可进食斤许,出入已如常人。后以加味培元固本散:胎盘、鹿茸、高丽参、三七、琥珀、鱼鳔、大贝、煅牡蛎、凤凰衣、内金、血竭各30g,蛤蚧3对。月余后医院复查,溃疡痊愈,追访30年健康逾于病前(15页)。

2.8 疳积培元固本散

组成胎盘1具,鹿茸、红参、三七、蛋壳、鸡内金、炒二芽各30g。每服1克,日3次,少许红白糖水调服。

主治小儿疳积。有潮热者,先服补中益气汤加乌梅、山萸肉、龙牡、焦三仙,至潮热退净,能食易饥时服散剂。

案例如丁奚疳重症案(86页)。

2.9 类关培元固本散

组成胎盘1具,鹿茸、红参、三七、琥珀、血竭、炮甲珠各30g,合偏正头风散(或以全蝎、蜈蚣各30g代之),加豨莶草,治类风湿有卓效。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243页)。

案例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硬皮病案(210页)。

2.10 妇科培元固本散

组成红参、灵脂、三七、琥珀、土元、水蛭、全蝎、蜈蚣、川贝、桂枝、茯苓、丹皮、桃仁各30g。上药以夏枯草、漂海藻、甘草各500克,熬膏,加炼蜜为丸10克,日服3次,每次1丸,肾虚畏寒者,加油桂。

主治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用本方治二症70余例,均于2个月内治愈,其中瘤体最大者15公分。

案例如子宫肌瘤案(100页)、多囊卵巢致不孕案(104页)。

2.11 内障培元固本散

组成胎盘、鹿茸、红参、灵脂、三七、琥珀、川贝、夜明砂、沙苑子、乌贼骨、珍珠粉各30g。上药加夏枯草、漂海藻、甘草各500克,熬膏,加炼蜜为丸10克,日服3次,每次1丸。

主治老年性白内障。经治10余例,重者均于2个月左右视力恢复。轻者服明目退翳汤半月左右即愈(402页)。

案例如老年性白内障案(269页)。

从李氏之培元固本散11首类方及26则医案中,可以看出六味培元固散的加减变化:①鹿茸:去鹿茸者12例,如肺结核(304、311页)、脑血管病(36、

38、400页)、丁奚疳(86页)、暴崩(124页)、子宫肌瘤(100页)、卵巢囊肿(402页)、恶性淋巴瘤(337页)、脊髓神经胶质瘤(343页)、食道癌案(350页);②五灵脂:去五灵脂者12例,如肺心病(376页)、抱儿案(304页)、风心病(21页)、脑血栓(38页)、小儿大脑发育不全(396页)、疳积(86、396页)、胃溃疡(390页)、休息痢(149页)、尿毒症(164页)、类风湿(245页)、过敏性鼻炎案(283页)。这些细微之处,最宜深究。

3 培元固本治未病

李可关于愈病防犯的学术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3.1恪守疾病禁忌,以免重蹈覆辙李可认为,古人关于疾病禁忌之说,乃经验之谈。某病当禁某事,犯禁则引发宿疾,确有至理(319页)。

3.1.1 皮科缠绵多犯禁下面看一则皮肤病犯禁医案:

银屑病韩某,男,22岁。患银屑病2年,近因搔破感染,痒痛夜不能寐,双手背肿胀青紫,血痂累累,右腿内侧上1/3处粗糙溃烂,焮赤肿痛,腹股沟淋巴结肿硬疼痛,举步艰难。心烦口渴,舌红无苔,脉沉滑数。症由嗜酒无度,湿热深伏血分,蕴久化热化毒。拟乌蛇荣皮汤(生地、当归各30g,桂枝10g,赤芍15g,川芎、桃仁、红花各10g、丹皮、紫草各15g,制首乌、白蒺藜、白藓皮、乌蛇各30g,炙草10g,生姜10片,大枣10枚)加味。上药服5剂诸症均愈。小青年不遵守禁忌,恣食鱼虾酒酪,数日又发。留有旧方,照方取药,服三五剂又愈(319页)。

按西医银屑病,即中医之牛皮癣,至今原因不明,但对海鲜酒酪多表现了迟发性或蓄积性过敏,即中医所谓“嗜食无度,湿热蕴久化毒”所致。本案小青年不遵禁忌,时隔数日又发,便验证了李可“皮肤病之缠绵难愈多与不遵守禁忌有关”的道理。

3.1.2 创伤痈疽禁房事下面看一则痈疽犯禁医案: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高某,男,56岁。3年前因双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而齐膝截肢。术后肆酒无度,不遵禁忌,日吸烟3-4盒,截肢处开始电击样剧痛,周围紫红溃烂,脓水秽臭,腐烂见骨。六脉洪数而虚,舌红少苔。近2个月3次发作心绞痛。证属湿热化毒,血瘀气弱,又兼真心痛。遂予重剂四妙勇安汤合丹参饮加味。服药2剂时,患处灼热、剧痛消失。第4日脓水消失,第5日溃烂处收口结疤,第6日结疤脱落,肉芽嫩红,心绞痛亦愈。原方又服3剂,遂愈。事隔3月,又托人请诊。见患处又开始脓水淋漓,周围紫黑、秽臭,剧痛夜不能寐。诊脉洪大无伦,腰困微喘,损伤肾气,生命根基动摇,百药难施,已无能为力,终至不治(60页)。

按本案复诊时,李可见患处周围紫黑秽臭,腰困微喘,便知其行为不检,犯房室之忌,肾气败亡,遂婉辞。他进一步指出,一切创伤、痈疽皆当禁房事,若犯禁,轻则愈合后留有黑疤,重则肾气败亡而死,绝非危言耸听(69页)。

3.1.3 因果腹命夭折下面看一则饮食犯禁医案:

小儿白血病程某,男,13岁。两个月前患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白细胞36万,血色素4克,高热寒战,鼻血如注,大便如柏油状,经抢救脱脸。用化疗2疗程后,处于弥留状态。诊见唇指白如麻纸,眩晕不能坐立,纳呆日进1-2两,五心烦热,心动震衣,自汗如洗。遂以当归补血汤合生脉散加味,重用参芪、山萸益气固脱。首剂得效,服3剂可起坐,服10剂能下床散步,日可进食1斤多。不料前日忽然泛呕泄泻,脐下筑动应衣,下肢发凉,脉浮尺虚。此必久病伤肾,厥脱先兆。姑以当归补血汤合理中汤加温养肾命之品,服2剂胃寒退,泻止脉敛,服5剂脐动隐,元阳固,可户外玩耍,10剂后已如常人,血色素升至7.5克,白细胞降至2万7千。原方守服,加参鹿膏。李氏嘱病家慎饮食,避风寒,以防不测。不料1周后,其母高热昏迷,买一大西瓜,病孩乘其父外出配药偷吃多

半个(约5斤),当夜腹痛作泻,急用大剂参附龙牡山萸肉,投剂不应,不幸夭亡(369页)。

按李氏一再叮咛病家“慎饮食,以防不测”,结果病孩只图果腹,当夜即腹痛作泻,滑脱不禁而夭折。

从李氏治急症疑难病诸案中,可以看出其愈症防犯的养生方法:①慎饮食:如小儿湿疹案,缘于其母在孕期过食辛辣发物,遗毒于胎儿所致(89页)。②忌生冷:如胃下垂案,患者当忌生冷,结果病愈后就因食大桃1枚,旧病复发(254页)。③避风寒:如脊髓神经胶质瘤案,就因经期夜卧开窗,入睡不关电扇,遂成顽疾(340页)。④远悲喜:大虚之人,当戒大悲大喜。如宫颈癌案,患者服汤药70剂,已无病象。但因其夫暴病身亡,而悲伤过度而病逝(359页)。⑤节房室:李氏从“宫颈癌患者妇检后,接触性出血数日不止”中悟出,宫颈癌患者当禁绝房事。可结果令他不胜慨叹:中年妇女患此,由于阴虚火旺,欲念极强,虽一再告诫,仍不免重蹈覆辙。余经治16例宫颈癌,唯两老妇得享天年,其余皆功败垂成,或愈后复发而死(361页)。⑥长固本:李氏认为,治癌是持久战,瘤体的脱落,转移灶的消失,不等于癌毒的彻底消灭,仍须长期服培元固本散治本。因为“炉烟虽息,灰中有火”,一旦正气有亏,癌毒又成燎原之势(351页)。如溶骨肉瘤案,服汤药已基本控制病情,因农民不堪重负,未遵嘱长期服培元固本散,半年后即病逝(352页)。这些养生之道,看似极其平淡,但对于久损不复之大虚之人,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告诫,而是有针对性的、关系到生死存亡之大计。

3.2 培元固本治体,药分3个层次

李可认为,顽证痼疾若见腰困如折,缓解之后必多波析,为肾虚精怯,根基不固,宜加肾四味各15-30克,胡桃6枚打,以温养肝肾。虚馁过甚者,酌加小量血肉有情之品,峻补先天,如龟鹿二胶、鹿茸、胎盘。病情稳定后,服培元固本散1-2个月,以修复受损脏器,重建人体免疫力,以求根治(16页)。从中可以看出,培元固本之用药分为3个层次:①补肾精、益肾气,肾四味:肾四

味由枸杞子、菟丝子、补骨脂、仙灵脾组成。凡遇下元亏损,肾阳虚未至手足厥逆,肾阴亏未至舌光无苔,而属肾气、肾精不足之证,如腰困如折,头目昏眩,记忆衰退,阳痿遗精,老人小便余沥,夜尿频多,足膝酸软,不纳之喘,小儿遗尿,久病及肾等。贫穷病人可代价昂之鹿茸(180页)。这最后一语(肾四味是植物鹿茸),便破道了肾四味之真谛,他在全书中使用之近70例,便是明证。

②填补肾督,龟鹿二胶、鹿茸、胎盘:久病阴损及阳,兼及八脉多用之,如虚劳、妇科血征、颈椎病、帕金森氏症等。治颈椎病,则龟鹿二胶与鹿茸可同用,如颈椎病案(217页);而治肺痨,恒用龟鹿二胶,而不用鹿茸,如抱儿痨案(304页);③培元固本,培元固本散:上述2层次用药,是与汤药并进;而培元固本

散,是用于缓解期以善后,确保终生不犯。如尿毒症案,予培元固本散巩固,追访5年一切如常(164页)。

3.3 万病不治求脾肾,不治之治最上乘

一切久损不复之大虚证,波及五脏,百病丛生,这时该从何处入手?李可认为,中医有“万病不治,求于脾肾”的论断,在危重疑难病的治疗上,确有起死回生之效。脾胃一伤,百药难施,故保护脾胃为第一要义;命门一衰,诸病丛生,较脾胃之伤,又深一层。故固本则枝荣,此即本方“培元固本”之义(307、396页)。培元固本散,以胎盘,鹿茸填补先天,重健免疫屏障;红参、灵脂启脾进食,保护脾胃为第一要义;本方与三七、琥珀合用,补中有通,兼有活血、化痰、消积作用,可修复脏器损伤,再造人体免疫之功。故李可又进一步指出,前人有“但扶其正,听邪自去”的说法,确有至理。它调动了人体的正气(自然疗能)去战胜疾病,这就是中医的整体论,“不治之治”乃是治法中的最高境界(177页)。

李可关于愈病防犯的思路,现归纳如下:恪守疾病禁忌,以免重蹈覆辙;培元固本治体,药分3个层次;万病不治求脾肾,不治之治最上乘。

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8培元固本治未病

一培元固本治未病 ——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八 简介:针对中医未病先防、已病防传和愈病防犯的含义,进一步探讨了李可学术思想。李可关于愈病防犯的思路:恪守疾病禁忌,以免重蹈覆辙;培元固本治体,药分3个层次;万病不治求脾肾,不治之治最上乘。 关键字:中医治未病愈病防犯疾病禁忌培元固本不治之治培元固本散李可医案 中医治未病的基本含义,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传和愈病防犯3个方面。也是就说,病未发,当内养正气,外避风寒以预防;病已成,当加强被克者以防传变;病痊愈,当重建免疫屏障以防再犯。李可在前人治未病理论基础上,对愈病防犯之环节进行深入探索,40年来终于有所突破。笔者根据培元固本散11首类方及26则医案,整理出以下内容: 1 培元固本散方解 李可从60年代开始,就以参茸胎盘治大病后久损不复得效。唯有的病人,用后有滞闷感。他认为,久损之大虚症,虚必夹瘀,虚甚而反不受补,蛮补反致气机滞塞,欲速则不达。遂加三七,补中有通、有化,虚证用之,可以平稳收功。70年代后加灵脂、琥珀,基本定型。经临床运用30余年,随证加味,治一切久损不复之大虚证,先天不足,衰老退化,免疫缺陷,都取得了泛应曲当的疗效(392页)。 组成胎盘1-2具,鹿茸30-50g,红参50-100g,五灵脂30-50g,三七50-100g,琥珀30-50g。 功能补肾健脾,强脑益智,活血化瘀,溶解血凝;修复脏器,重建免疫,改善体质,终生不犯;延缓衰老,祛病延年,白发渐黑,皱纹消失(150、399页)。 主治一切久损不复、或反复发作之大虚证,先天不足,衰老退化,免疫缺陷,及虚中夹瘀、夹痰、夹积等证。 方解: 胎盘,味甘咸,略有腥气,性温,入心肺脾经。本品古名紫河车,是古方补天丸、大造丸主药,为血肉有情之品,有一般草木药难以达到的补益功效,是中医学最早使用的脏器疗法之一。功能温肾补精,益气养血,用于虚劳羸瘦,骨蒸盗汗,气短喘嗽,食少,阳痿遗精,不孕少乳诸虚百损,有再造人体免疫力之功。现代药理证实,本品含有丙种胎盘球蛋白、干扰素、多糖、多种氨基酸、卵巢激

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4 血证关键在脾胃

血证关键在脾胃 ——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四 简介:针对见血止血和苦寒止血问题,进一步探讨了李可学术思想。李可之血证分型:胃气上逆,血热妄行;脾气不升,血失统摄;肝不藏血,血热妄行;火不归原,上热熏蒸;肾不封藏,气随血脱;阴损及阳,阳微欲绝。李氏之血证论特点:血证关键在脾胃;重要一环肝传脾;气随血脱肾不固;阴损及阳阳欲绝;善后固本拔病根;选方用药偏于温;四炭三七平淡神。 关键字:血证分型论治特点李可医案 出血证是血液不循常道溢出于外,中医术语称作“血液妄行”。治疗血证,首先应分别出血部位。因为鼻出血和大小便出血的内脏和病因不同。一般以血得热而妄行,清血比较多用。又因急则治标,故多用收涩法。但失血原因并不简单,不是凉血涩血所能包括的,因而有用温补法,如黄土汤治便后下血。有用益气法,如当归补血汤治崩漏不止。虚火上浮的吐血,还可用引火归原法,方如肉桂七味丸。李可在前人血证理论基础上,对血证的病因病机、治疗规律,进行系统整理和发挥。笔者根据李氏之血证医案近30例,整理出以下内容: 1 见血休止血 前人有“见血休止血”之说,意思是出血只是表面现象,酿成血证有寒热、虚实、上下之分,不探求其本源,仅用止血法是不起作用的。李可认为,见血止血为血证大忌,也是医者易犯的通病。治血如治水,一味堵涩,愈补愈瘀,必致冲决堤坝。见效于一时,遗害于无穷(125页)。下面看一则见血休止血案:脑出血合并眼底出血一农妇,37岁。患原发性高血压18年,由于暴怒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昏迷48小时,醒后暴盲。诊见寒战、咳逆无汗,查颅内血肿、水肿,双眼底出血、水肿。眼科名家陈达夫云:凡目疾,无外症而暴盲,为寒邪直中少阴,玄府(毛孔)闭塞所致,当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温肾散寒。李可见此妇禀赋素壮,证见寒战无汗,纯属表实,与少阴无涉,遂径与麻黄汤一剂令服。次日诊之,夜得畅汗,小便特多,8小时约达3000毫升,头胀痛得罢,目珠胀痛亦止,目赤亦退,血压竟然复常,已可看到模糊人影。又以通窍活血汤冲服水蛭末12克,调理一段,终于复明,左、右眼视力分别为1.2、0.8(《中国中医药报》2005.8.4)。 按中医虽无“蛛网膜出血”这样的病名,但患者寒战无汗,纯属表实。病机既合,投一剂麻黄汤之后,夜得畅汗,头痛得罢,目赤亦退,可看到模糊人影。前后诊治,竟无一味止血药,却“效如桴鼓”。可见,中西医结合,绝对不能“对号入座”。

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24 李可攻癌2号方

一李可攻癌2号方——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二十四 孙其新 摘要针对肿瘤之世界医学难题,进一步探讨了李可学术思想。李可后期治肿瘤思想:以阴阳为纲,寒热虚实分型;阳虚寒凝型,攻癌2号方;阴证化阳型,攻癌基础鳖蚤英;组方思路:中医证,西医病,找原点;处方公式:(基础方+主治方)十化痰攻瘤方。 关键词肿瘤寒热分型攻癌2号方攻癌基础鳖蚤英李可医案 对于李可治肿瘤经验,我早就想写两篇文章,上篇是总结其早期《李可经验专辑》的思路,题目为《养正消积治肿瘤》,全文1万5千字,已于《中医药通报》2010年第5期上发表;下篇是总结其近期治肿瘤的思路,题目为《温阳散寒攻癌症》(现改为《李可攻癌2号方》)。由于我手头近期肿瘤医案仅25例,资料太少,故迟迟不能动笔。自从今年5月份,看到了《跟师李可抄方记——肿瘤篇》后,就做了详尽的笔记,总结出“李可治肿瘤又增加了哪些药”,若再加上攻癌基础方,这实际上就是破译了李可“攻癌2号方”。 1李可攻癌2方 1.1攻癌2号方解析 组成:炙草60g,干姜45g,生附子30g,生半夏65~120g,生南星45~60g,生禹白附30g,白芥子(炒研)15~30~45g,两头尖45g,木鳖子30g,漂海藻45~120g,止痉散6~3g,紫油桂(研粉冲)4.5~3g,生晒参捣、五灵脂各30g,川尖贝(粉冲)6~12g,麻黄5g,辽细辛45g,生姜75g。 主治:阳虚寒凝型肿瘤。 方解:四逆汤、油桂回阳破阴,参灵散启脾进食,两本并重;麻黄附子细辛汤托透寒邪;生禹白附、两头尖、生南星、攻癌基础方(生半夏、生姜、白芥子、海藻、全蝎、蜈蚣、川贝、木鳖子)消痰化瘤。 1.2关于重点药物分析 1.2.1关于白芥子 我于今年4月,将《李可学术思想探讨》20期,锁定为《李可临证要旨》书稿,恳求李老指正。8月25日寄来修改意见及“李可批注”。其中一条关于白芥子,“李可批注”是这样说的:白芥子辛温,入肺胃经,非同小可,有大用,为消痰核主药之一,可去“皮里膜外、胁下、筋间凝聚之痰”,消散一切阴凝痰核,如阴疽漫肿、皮下脂肪瘤、风湿结节、甲状腺瘤、淋巴结肿等。推而广之,一切癌肿无非气滞、寒凝、痰聚、血瘀,用之正所谓“层冰不解,化为阴疽,阳光一照,阴霾可散,寒凝立解”之效。用时注意当置砂锅内高温爆炒,边炒边搅动,炒至全数爆裂(切勿炒焦),然后研末入煎,方可发挥药效。人食芥末,或以芥末油调味,常有一股浓烈辛香辣味,立时窜鼻咽、双目、脑窍,令人涕泪交流,咳嗽出汗喷嚏连连,确有开宣肺气,祛寒温胃,窜通经络,通窍醒神,除顽麻,止朽痛之功。近10年来,我在攻癌夺命汤变方内加白芥子炒研15~30~45g,用于一切慢性癌肿有殊效。其方如下:炙甘草60g,干姜45g,生附子30g,生半夏65~120g,生南星45~60g,生禹白附30g,白芥子(炒研)15~30~45g,漂海藻45~120g,止痉散6~3条,紫油桂(研粉冲)1.5~3g,生晒参捣、五灵脂各30g,川尖贝(粉冲)6~12g,麻黄5g,辽细辛45g,生姜75g。加减法:①垂危病人:先用破格救心汤大剂救阳;②不能食者:先救胃气,大桂附理中汤;③肾不纳气:动则气喘者,加高丽参(捣末吞)9~15g,砂仁米(姜汁炒)30g,肾四味各30g,核桃(打)6枚,山萸肉60g,三石各30g;④阴症化阳:肿物掀赤肿痛者,暂加木鳖子45g,公

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12 中医之秘在于量

7777一中医之秘在于量 ——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十二 摘要:针对中药之秘在于量,进一步探讨了李可用药规律。李可关于红参用量:补元用平剂,急救暴脱用大剂;红参剂型:捣末同煎,另炖,粉吞,块吞。肉桂用量:温肾阳、助气化、反佐用平剂;引火归原、降奔豚、止泄泻、护胃阳用小剂;肉桂剂型:平剂煎服,小剂粉冲、米丸吞服。山萸肉用量:小剂10克,平剂30克,中剂60~90克,大剂100~120克。吴茱萸用量:10克以下无效,15克显效,30克攻无不克,50克治大症。生半夏用量:小剂10克,平剂30克,中剂45克,大剂60克。 关键词:中药红参肉桂山萸肉吴茱萸半夏李可医案 人参为中药四帅之一。李可创制的破格救心汤,高丽参用至30克。他在全书246则医案中,用红参多达121案,创下了人参之“最”。现根据其医案,整理出以下内容: 1红参 李可关于红参用量:补元用平剂10克,急救暴脱用大剂30克(372页);红参剂型:捣末同煎,另炖,粉吞,块吞。 1.1红参捣末同煎 红参捣末同煎用大剂,常用于血证暴脱,可立挽危亡。如暴崩欲脱案(123页)、暴崩脱症案(124页)、久痢成痨案(305页)。 1.2红参另炖 红参“另炖”法,即隔水炖也,缘于单煎红参易糊锅,不可不知。主要用于以下情况:①红参平剂:用于补元,红参为10克,偶见15克。这是红参最常见的用法,如顽麻怪症案(42页)、尿毒症案(164页)。②红参救脱:救脱用大剂,如胃溃疡大出血案(15页)、妊娠恶阻案(107页)。③破格救心:高丽参30克,如破格救心汤治肺心病心衰(7页)。④奔豚厥脱:红参30克,如奔豚汤治伏寒奇症案(379页)。 1.3红参粉吞 主要用于特定的配伍,组成散剂。①参蛤散:肾不纳气之喘,红参10克(重则高丽参20克),蛤蚧尾1对,研粉吞服,立解其危(14、29页)。②参麝散:小儿慢惊风,以高丽参粉5克,麝香0.3克,以救呼吸衰竭(74页)。③参灵散:李氏治数百例胃肠溃疡,红参、灵脂各10克等分,为散吞服,可当日

附子丸散简效廉——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十七

附子丸散简效廉——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十七 附子丸散简效廉 ——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十七 附子有大毒,据现代检验结果,15克附子就町以毒死一头牛。如果一头牛能顶10个人的份量,那么1.5克附子粉要是给一个人吃上,应当和15克附子毒死一头牛是一样的结果吧,这你亲自试过吗?李可指出,自晋以后,以儒治医,流弊就在崇尚空谈,不重视临床,对内经等经典多有违背,以为读过两本医书就可以“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实际误人不浅。附子是中医手中一味救命仙丹,既然要用附子,就得了解附子。书上写过,不如自已用过。因此,从我开始到第二代、第三代弟子,无一例外的都亲尝附子,患病则亲自处方服附子。只有亲自做过,才可发现真理(5页) 1 李可关于附子小剂量论述 李可以使用大剂量附子闻名。当记者问他如何看待使用小剂量附子的问题时,他回答:根据我的经验,在我行医初期,即1961年治7例急危重症,某中有6例患者因附子量小而无效死亡。据我一生见到的危症没有一个是小剂量能够冶疗成功的。所以在急危重症方面.用小剂量附子只能是隔靴瘙痒(13页)。初看这段话,一般则以为李可惯用大剂附子,而

反对用小剂量附子。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他只是在急危重症方面用大剂附子。笔者在《附子用量煎服法》一文中提出附子证,即李可把附子应用分为阳虚、阳衰、格阳、亡阳、垂死等5个等级,其中阳虚用小剂附子10克,如缺乳案之五更泻、膝关节积液案之夜尿频等(95、251页),全书附子小剂者17例,占总数的24.3%,这些足以证明,其治非急危重症亦用小剂量附子。 1.1 小剂四逆汤养阳长寿 李可自述:在2004年的时候,我拫据邓铁涛的建议,在南方那几个省跑得比较多,看过的病人大概有一千多人,这里头有一个很特殊的现象,那就是阳虚的人十占八九,阴虚的人百不见一。一开始我也解释不了,但经过好长时间反思以后,最后我找出这么几点: ① 南方是丙丁火:从中医讲,南方就是丙丁,属火的那种气候。由于外界的这种热,再加上人本身这个阳气不断释放,他里面就空虚了。在这种情况下,损伤的阳气肯定要比北方人多。 ② 南方人的生活习惯:南方气候特别热,几乎就只有夏天,没有什么春、秋、冬。由于空气热,就特别喜欢吃生冷的东西,即常年喝冷饮、冰镇过的汽水、果冻,冲冷水澡。 ③ 南方普遍使用空调:阳虚的主要证状是怕冷,这与南方普遍使用空调有关。外面是大夏天,气温三十几度,一进到屋

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7 附子用量煎服法

一附子用量煎服法 ——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七 简介:摘要针对附子用量煎服法的分歧,进一步探讨了李可学术思想。李可关于附子用量:阳虚用小剂,阳衰用平剂,格阳用平剂,亡阳用中剂,垂死用大剂;关于附子煎服法:附子30~100~200克,加水1500~2000~2500毫升;慢性心衰,文火久煎;垂死心衰,开水急煎;关于附子“去麻”:治垂死心衰不去麻,治类风湿亦不去麻。 关键字:附子证阳虚阳衰格阳亡阳垂死用量煎服法李可医案 附子是中药四帅之一。李可创制的破格救心汤,附子一昼夜用到600克,而他实际用量最多达750克。这样看来,探讨附子的用量和煎服法,就成为同道所关注的话题。现根据其68则医案,整理出以下内容: 1 《伤寒论》附子用量煎服法 1.1 附子用量 仲景是古代医家中最善用附子者,《伤寒论》113方,其中20方用附子。李可认为,考《伤寒论》四逆汤的原方,生附子1枚,约合今之20克(附子大者为20~30克),假定生附子之毒性与药效是制附子之两倍以上,则伤寒四逆汤类方所用附子相当于现代制附子40~60克(附子大者为60~90克),而历代用四逆汤仅是原方的1/6~1/10。以这样的轻量,要救生死于顷刻,诚然难矣(3、404页)。四逆汤原方在用法中指出,强人大附子1枚;而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之附子均为大者1枚,相当于制附子60~90克,这是经方用药的本来面目。 1.2 附子煎服法 首先是药与水之比例:经笔者初步统计,伤寒之附子剂19方(除乌梅丸),其汤剂中药剂量按经方基础有效量(以原方折半计量为准)计算,药与水之比例最低者为1:6,为通脉四逆汤;最高者为1:26,为麻黄附子细辛汤;其药与水之比例平均值为1:10。其次是煎煮时间:笔者考四逆汤类方用于救急,所用的应为鲜附子(如生地瓜),这既容易浸泡,又易煎煮,故加水少,恒为600毫升,文火煎煮半小时左右(煎取220毫升,分2次服);其它制附子剂,加水1200~1600毫升,文火久煎,煎煮1个半小时左右。而比较特殊的是麻黄附子细辛汤,因麻黄先煎去沫,故加水较多,为2000毫升,煎煮时间2小时左右。最后是煎服法:附子剂均煎煮1次,煮取200~600毫升左右,每次服110~200毫升;其顿服者1方,为干姜附子汤;分2次服者6方,为四逆汤类方;分3次服者

李可学术思想探讨

李可学术思想探讨 此系列文章由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孙其新发表于2006至2008年度《中医药通报》。 返朴归真研经方——李可学术思想探讨 李可老中医,是山西中医界独具特色的临床家,著有《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一般急症都是西医的事,然而在李可任职灵石县人民医院中医科时,急救却是中医科的事。这在全国各医院中可谓绝无仅有的,故被著名中医大家邓铁涛称为“中医的脊梁”。该书收录其急重疑难验案246例,常有一剂知,二剂已的功效,且均为真名实姓,经得起实践检验,这在中医史上勘称一绝。他还坦诚失手的案例,进行由衷地反思,以警示初学者。李可不仅才识过人,而且医德高尚。他常年奔波在贫困山区,救治穷苦百姓。遇到不识字的病人家属,因不能按医嘱服药,就深夜守候在侧,亲自为病人煎药、灌药,直到脱险方可离去。其著书、做人不拘一格,真实、动情、感人。他打破了儒家治医,崇尚空谈的老套,脚踏实地地开创了中医一代新风。 1.经方的返朴归真 李可认为,研究经方要返朴归真。他指出,回顾中医史上,自明代医界流行“古之一两,即今之一钱”之说,数百年来,已成定律。习用轻剂,固然可以四平八稳,但却阉割了仲景学术的一大特色。近代用法,大违仲景立方本义与用药原貌,无疑严重影响了经方临床效用的发挥,阻碍了仲景学说的发展与创新(40 4页)。李可从经方的剂量、煎服法、冲洗法等方面,发掘经方的不传之秘。 1.1经方的剂量李可认为,汉代一两,合现代15.625克。经方以此量治重危急症,可收到一剂知,二剂已,攻无不克之奇效(142页)。现附其验案,以为佐证。 身麻脚肿一老妇,76岁,右半身麻,膝以下冷,脚肿不能穿鞋,渴不思饮,漱水即唾。睡醒一觉,舌干不能转动,心悸头眩,难再入睡,脉迟细,舌干红无苔。李可予以大剂人参真武汤:附子30g,白术30 g,茯苓45g,白芍45g,生姜45g,红参(另炖)15g。3剂后肿退,寐安,舌上生出薄白苔,津液满口。又予大剂补阳还五汤加入附子30g,白芥子10g,全虫3g,蜈蚣2条,6剂后麻木亦愈(61页)。

内伤热证温引敛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十八

内伤热证温引敛——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十八 内伤热证温引敛 ——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十八 摘要笔者在《热病急病汗清下》一文中,探讨了李可治外感热病不用后世温病方,“师仲景,遵六经,汗清下,统温病;承气汤,融解毒,创新方,探新径”,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对于内伤热证,自朱丹溪创“阳有余阴不足论”,近代中医皆宗丹溪之旨,从“阴虚火旺”立论,滋阴、清热、降火定法。李可对内伤热证理论进行痛苦的反思,感悟出深刻的道理。现根据其数则医案,整理出以下内容: 1 内伤热证的经验 1.1 五志之火,疏气降气 李可认为,情志为病,忧思郁怒。气有余便是火,五志过激化火,非同实火,宜疏、宜降,气降火即降,不宜清。火盛灼阴,养阴配阳(333、363页)。 常用方药疏肝解郁,逍遥散,降气加赭石30克(230、333 页);养阴配阳,一树煎、二至丸(120、320 页)。 乳衄刘某,女,44岁。乳衄2月余,由生闷气渐致两肋

窜病,右乳结核如胡桃大,乳头溢出鲜血。每适经期,必头眩泛呕,血黑多块。常觉布一股热流从右肋下章门穴向乳房涌来,立即灼痛如针刺状,随即有鲜血溢出,轰热自汗,左侧亦有同感。毎月经行2次,经量少则乳头出血必多。舌红无苔口苦,脉沉弦而数。脉证合参,必是七情内伤,肝气久郁化火。今见一旦动气,病必发作,明是木强侮土。疏泄太过,则肝不藏血;脾胃过弱,则不能统血。治法拟养脾胃之阴,清金制木而解胃之围,兼柔肝之体而敛其用:醋柴胡10g,当归、白芍、生地、石斛、沙参、枸杞、山萸肉、乌梅各30g,麦冬15g,川楝子10g,三仙炭各12g,丹皮、黑栀子、炙草各10g,3剂。二诊:药后块消血止,但增少腹胀如孕状,视之,少收鼓凸。神倦、腰困膝冷,舌红无苔,脉沉,右寸极弱。遂改投大剂补中益气汤升提下陷,加肾四味温养肾命:生芪60g,当归、白术各20g,红参(另炖)、灵脂、炙草、三仙炭、柴胡、升麻、桔梗各10g,陈皮3g,肾四味20g,鲜姜10片,枣10枚,胡桃4枚(打)。患者连服9剂,已痊愈,且腰困、经乱亦愈(120页)。 李按初诊见患者口苦舌红,遂用大剂养胃汤之甘寒,丹栀之苦寒,致损中下之阳,中气随之下陷,故有此变,医之罪也。情志之火,非同实火,宜疏、宜降,气降火即降,不宜清。且前贤曹炳章氏谓“舌红非常并非火”,“非常”二宇,当细细咀嚼。

论引火归原-李可学术思想探讨

论引火归原-李可学术思想探讨 孙其新/辽宁 引火归原是用温药治疗龙火上燔的一种方法,属于从治法。王冰在《内经》“甚者从之”句下注解中指出:“病之大甚者,犹龙火也,得湿而焰,遇水而燔。不知其性,以水湿折之,适足以光焰诣天,物穷方止矣。识其性者,反常其理,以火逐之,则燔灼自消,焰光扑灭”。明清温补医家根据上述理论,将引火归原广泛用于临床。但由于“离原之火”理论上的不确定,造成了诸多认识上的混乱,不少医家陷于相互矛盾之中。如既称阴虚之火,又称阳虚之火;既指有根之火,又指无根之火;既包括格阳,又涵盖戴阳。李可对引火归原治疗,喜用傅青主之引火汤,其原方组成为:熟地90g,巴戟天、麦冬各30g,茯苓15g,五味子6g,主治阴虚乳蛾。现根据其医案40余则,整理出以下有关内容。 1、水浅不养龙 龙火离位上奔 李可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内寄命门之火,为水火之脏。肾中水火,共处一宅。水火相抱,阴平阳密。水足则火藏于下,温煦脏腑,统领一身气化,是为健康无病。若因外感内伤,致水亏于下,则火失其制,古人喻为“火浅不养龙,于是离位上奔”(240页)。 下面看一则水浅不养龙案。 血管神经性头痛:李某,女,38岁,患者因剧烈右偏头痛7日入院,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经用安络痛、当归注射液穴位封闭不能控制,邀李氏会诊。自冬至近1个月以来,每到太阳出山便觉有热流上攻头面,面赤如醉,轰热难忍。一周前拂晓,突觉热流攻冲不止,右下颌角突然如电击、火灼,阵阵剧痛窜至右太阳,约3-5分钟发作1次。每日如此反复发作10余次,5时痛起,日中痛剧,下午5时渐松,太阳落山痛止,入夜则如常人。便燥口干,双膝独冷,夜难成寐。脉洪大而虚,舌光红无苔。脉证合参,当属肾阴亏损,阴不抱阳,水浅不养龙,故龙雷之火上奔无制。阴虚之患,寅末日将出而病,日中阳气大盛,故病重。日落阳气衰,得天时之助而暂愈。入夜阴气渐充,故如常人。法宜大剂滋水,导龙归海,引火归原,佐人酸甘柔肝缓急:熟地90g,巴戟天、麦冬各30g,茯苓15g,五味子6g,白芍100g,炙草30g,葛根60g。二诊:药进3剂,当天热流攻冲之势大缓,次日轰热止而痛亦止。偶于下午2-3时有短暂发作,脉敛,面色转淡,舌上生出薄白苔,带原方3剂出院。追访3年未复发(239页)。 【按】龙雷之火,顾名思义,是形容它产生于顷刻之间。突然而来。中医认为,肝肾同源,肾水既亏,肝失滋荣,势必随肾中龙火上燔,而成燎原之势。证见日出便热流上攻,面赤如醉,日落痛止。治以引火汤壮水,芍药甘草汤缓急柔肝,3剂而解。 2、水寒不藏龙 无根之火上抗 李可认为,肾水寒于下,逼真火浮游于上,亦可致成火不归原之证(241页)。下面看一则水寒不藏龙案。 齿衄﹕王某,男,44岁。腹泻日3-5次,月余不愈。近1周来,上下牙龈出血,红肿

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2 伏邪不醒变成痨

伏邪不醒变成痨 ——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二 简介:针对伏邪与伤寒、温病关系问题,进一步探讨了李可学术思想。李可研究伏邪的思路:伏邪的概念;伏邪的病因病机;伏邪的发病特点;伏邪的治疗规律。 关键字:伏邪概念病因病机发病特点治疗规律李可医案 伏邪,《中医大辞典》认为:藏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温病学说亦称伏邪为“伏气”。千百年来,伏邪一直作为阐释温热病病因病机的专用名词。其实,在《伤寒杂病论》中也可以找到伏邪的依据,如外寒内饮之小青龙汤证,热入血室之小柴胡汤证,《金匮要略》之伏饮、留饮、里水等。李可在仲景之伏邪观点基础上,对伏邪的概念、病因病机、发病特点、治疗规律,进行系统整理和发挥。笔者根据李氏之伏邪医案30余则,整理出以下内容: 1 伤风不醒变成痨 李可首先提出伏邪的概念。他认为,邪初在表,失治则由表入里,正虚无力驱邪外出,深入五脏,伏于血分,在治疗上便成“半死半生”之局。“伤风不醒变成痨”,这则民间谚语道破了伏邪的深刻病理、病机(22页)。下面看一则伏邪演变虚劳案; 布鲁氏杆菌病急性心衰濒危张某,男,28岁。患者从事牧羊3年,传染布鲁氏杆菌病1年半,迁延失治,心、肝、肾实质均受损害。半月前因感冒而突发心衰,经省人民医院抢救5日无效,病危出院,准备后事,邀李可作最后挽救。诊见患者端坐呼吸,频咳暴喘,喉间痰呜漉漉,呕吐涎沫;面色灰暗,神情萎顿,似睡似醒,唇指紫暗,胸痛彻背;全身凹陷性水肿,脐凸胸平,睾丸水肿,尿少,日夜约150毫升;厌食,食入则胀急欲死;憎寒无汗,亦无涕泪;脉促,114次/分,频见雀啄;舌紫暗,满布紫黑瘀斑。从脉证推断,必是初病失表,致外邪深入五脏,正虚无力驱邪外出,伏于血分,渐致阴竭阳亡。此次因感冒而突发心衰,憎寒无汗,是表气闭塞,三焦气化冰结,聚水成肿之主因。少阴与太阳同病,有麻黄附子细辛汤法,温里寒,开表闭。遂拟以破格救心汤,重用附子200克,加麻黄、细辛开表闭透伏邪,加油桂、五苓蒸动气化而利水,更合瓜蒌薤白白酒汤、丹参饮开胸涤痰破瘀,麝香辟秽开窍而救呼吸衰竭,日夜连服3剂,3小时1次。当服第1次药后,头部见汗,喘咳顿减;服第2次药后,全身得畅汗,小便大增,日夜达3000毫升以上,水肿消去十之七八,脉沉弱82次/分,脱险(11页)。

李可学术思想探讨(1-13)

李可学术思想探讨 作者:孙其新 返朴归真研经方—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一 李可老中医,是山西中医界独具特色的临床家,著有《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一般急症都是西医的事,然而在李可任职灵石县人民医院中医科时,急救却是中医科的事。这在全国各医院中可谓绝无仅有的,故被著名中医大家邓铁涛称为“中医的脊梁”。该书收录其急重疑难验案246例,常有一剂知,二剂已的功效,且均为真名实姓,经得起实践检验,这在中医史上勘称一绝。他还坦诚失手的案例,进行由衷地反思,以警示初学者。李可不仅才识过人,而且医德高尚。他常年奔波在贫困山区,救治穷苦百姓。遇到不识字的病人家属,因不能按医嘱服药,就深夜守候在侧,亲自为病人煎药、灌药,直到脱险方可离去。其著书、做人不拘一格,真实、动情、感人。他打破了儒家治医,崇尚空谈的老套,脚踏实地地开创了中医一代新风。 1、经方的返朴归真 李可认为,研究经方要返朴归真。他指出,回顾中医史上,自明代医界流行“古之一两,即今之一钱”之说,数百年来,已成定律。习用轻剂,固然可以四平八稳,但却阉割了仲景学术的一大特色。近代用法,大违仲景立方本义与用药原貌,无疑严重影响了经方临床效用的发挥,阻碍了仲景学说的发展与创新(404页)。李可从经方的剂量、煎服法、冲洗法等方面,发掘经方的不传之秘。 1.1 经方的剂量李可认为,汉代一两,合现代克。经方以此量治重危急症,可收到一剂知,二剂已,攻无不克之奇效(142页)。现附其验案,以为佐证。 身麻脚肿一老妇,76岁,右半身麻,膝以下冷,脚肿不能穿鞋,渴不思饮,漱水即唾。睡醒一觉,舌干不能转动,心悸头眩,难再入睡,脉迟细,舌干红无苔。李可予以大剂人参真武汤:附子30g,白术30g,茯苓45g,白芍45g,生姜45g,红参(另炖)15g。3剂后肿退,寐安,舌上生出薄白苔,津液满口。又予大剂补阳还五汤加入附子30g,白芥子10g,全虫3g,蜈蚣2条,6剂后麻木亦愈(61页)。 按:真武汤原方剂量:炮附子1枚(大者为20~30克),茯苓、白芍、生姜各3两,白术2两。合今之剂量:附子30g、茯苓、白芍、生姜各45g,白术30g。从中可见李可是遵经方之旨,故取效亦捷。 1.2 经方的煎服法李可认为,仲景在历史上运用乌、附剂最早,使用频率最高。仲景方中,乌、附大多生用,用量之大,古今少有。何以保证无害?奥秘全在经方的配伍、炮制与煎服方法上见真谛。以《金匮》乌头汤为例,其煎服法寓有深意。先以蜜2升(汉代1升合今之200毫升)煎川乌1枚,煎至1升时去川乌,留蜜待用。蜜煎川乌,有两层意义:一则蜜为百花之精华,善解百毒,尤为川乌毒之克星;二则以稠粘之蜜汁文火煮之,必影响毒性之分解。川乌剽悍燥烈之性,已不能为害。然后全方5味药,以水3升,煮取1升去渣,与煎妥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