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闲中今古录摘抄(明朝黄溥)

闲中今古录摘抄(明朝黄溥)

闲中今古录摘抄(明朝黄溥)
闲中今古录摘抄(明朝黄溥)

闲中今古录摘抄明·黄溥

●卷一

宋太祖建隆庚申受禅后,闻陈希夷只怕五更头之言,命宫中转六更方鼓,严鸣钟。太祖之意恐有不■〈车丸〉之徒,窃发于五更之时,故终宋之世,六更转于宫中,然后鸣钟殊不省。更庚同音也,至理宗景定元年,历五庚申,越十七年末,宋亡而希夷五更头之数信矣。到元朝延祐七年庚申,而至正帝生帝,乃宋少帝赵显子。详见后录。我大明兵入燕都遁去。当时人只呼‘庚申帝’。观刘《尚宾集》,‘庚申帝大事记’是也。后方号顺帝云。由此观之,则宋祖命转六更之言益信,数之不爽。

本朝开进士科始于洪武四年,后止至十七年开科。乡试例以子、午、卯、酉年,会试例以辰、戌、丑、未年。洪武十八年乙丑状元丁显,二十一年戊辰状元任亨泰,二十四年辛未状元许观。吾鄞董恭礼、陈裕二人,皆此年进士。今有刊本《国朝登科录》行世者,去许观名,及此科进士姓名俱不刊,乃别录第一甲一名韩克忠,二名王忠,三名焦胜,第二甲蔡彧等二十九名,第三甲苏文等二十九名,俱北方人,无一名江南人,不知何谓而然?二十七年甲戌状元张信,而榜眼、探花俱无。三十年丁丑状元陈■〈安阝〉。巳后则革除年间,庚辰状元胡靖,后更名广者是也。永乐甲申状元曾棨,厥后六十年为天顺七年甲申,状元彭教也。噫!有数存焉,例以辰、戌、丑、未开科取进士,兹者两度甲申进士为号数,岂得而逃乎?

本朝状元,洪武四年辛亥科起至正德九年甲戌科,凡四十科,吾浙状元自正统元年丙辰科周旋、十年乙丑科商辂,成化十一年乙未科谢迁、十七年辛丑王华、二十年甲辰李旻,五人之中周与商、王与李俱同乡举,一举各两状元,固可美。而商、谢、李俱发解首冠,又可美。其商之三元,开科以来一人,尤可美也。然商与谢又皆入阁,岂但状元乎哉?书此以感发吾浙之后学。

元顺帝有一象,宴群臣时拜舞为仪。本朝王师破元都,帝北遁,徙象至南京。一日上设宴,使象舞,象伏不起,杀之。次日,作二木牌,一书危不如象,一书素不如象,挂于危素左右肩。由是素以老疾告,乃谪含山县,寻卒。今墓在焉。

洪武初,吾鄞天宁寺有朱道人,能幻术。每夜五更出神,往南京早朝,乘云在空中,自言姓名。朝毕还寺,日犹未出。其本体偃然,在寺之静室中若酣于睡者。及还时,则欠伸起坐,若此者几月。上赐童子十人俾学其术,且密命侦伺其动静。久之,秘其术不泄。偶喜一童子,曰:“我术传汝,切勿食狗肉。”其童子得此言复命,后上乘其乘云来时,洒以狗血,其神不能复体,差人取其尸,戮于京。今天宁寺军户者,咎其当时寺僧容之也。

王仲光,吴县人,学贯天人。洪武中避地大湖中,戊寅岁储君即位。有诗云:“数茎白发乱蓬松,万理千梳不得通。今日一梳通到底,任教春雪舞东风。”与袁柳庄至契、柳庄至燕,遣子忠彻见于太湖,以乾象询之曰:“此数莫逃。”问兵仗曰:“虽地窖无声,闻一胜后即多有矣。”回以告其父而知其言。后姚广孝还苏州,反初服往见,弗克见,但云:“道衍一个和尚,做不结果。”后终于家。

蒋景高,象山人,元末遗儒也。内附后仕本县教谕,罹表笺祸赴京师斩于市。斯祸也,起于左右一言。初,洪武甲子开科取士,响意右文,诸勋臣不平。上语以故曰:“世乱则用武,

世治宜用文,非偏也。”诸勋进曰:“是固然,但此辈善讥讪。”初不自觉。且如张九四厚礼文儒,及请其名则曰:“士诚。”上曰:“此名甚美。”答曰:“《孟子》有‘士诚小人也’之句,彼安知之?”上由此览天下所进表笺而祸起矣。

方谷珍一女,年十八,患痘,祷延庆寺关王神。既愈,躬往奉油谢之。寺僧作偈,用梵语诵于神前,名曰:《回回偈》云:“江南柳嫩,绿未成阴。枝小未堪攀折取,黄鹂飞上力难禁。留与待春深。”僧料女之莫喻,而女甚聪明、闻之恚,归以语父知。谷珍怒,捕僧将戮之,其戮人用竹笼,状若猪篰,笼之,投之浮桥急流中。僧既至,谷珍曰:“我亦作一偈送汝。”曰:“江南竹巧,匠作为笼。留与吾师藏法体,碧波深处伴蛟龙。方知色是空。”僧又诉曰:“死即死,再容一言。”谷珍颔之,僧曰:“江南月如鉴亦如钩,如鉴不临红粉面,如钩不上尽帘头,空白惹场愁。”谷珍笑而宥之曰:“饶你弄聪明的小和尚。”可见谷珍虽不读书,而此词亦可美,又且容人如此。内附后,此女配黔国公之子,在云南。宣德间,吾鄞徐宪副训奉化,应方伯履平仕于彼,此女年已老。以乡里视之,往来如亲戚云。

弘治十三年庚申四月望,后夜半,行者见彗星出北方。予时在京师,闻之特夜半起视,果出紫垣扫五尚书。窃思之,今不知何人而应此占也。未几,白司寇昂先去位,而徐司空贯,徐宗伯瑗、周司徒经继之。至五月二十七日,天官屠公亦去。五尚书之应不爽如此。孰谓天道远而不可稽耶?

旧制,学校生员廪膳有额,增广无额,故名之增广。其亦有额者,自宣德四年始,至景泰元年照旧无额。后成化三年又额。时京师语曰:“和尚普度,秀才拘数。”礼部姚夔颠覆国祚,不得已又附学之,名立焉。

《祖训条章》云:“后代不许设丞相。”革除年间,又设其左丞相齐泰,右丞相黄子澄,故靖难后定其罪名曰:“齐、黄党恶是也。”不但设丞相,且更改官名。如六部侍郎,改曰侍中,如池州许观为礼部侍中;六部郎中、员外、主事改曰上士、中士、下士;给事中改曰左右拾遗,如嘉兴朱进吉为右拾遗;改都察院为御史府。见《逊志集·御史府记》。廷试策问改皇帝制曰为敕问诸生。皆变乱旧章,不守成宪如此。故靖难之师出有名矣。

《少保于公行状》载,景泰七年,西湖水竭,为公不祥之兆似矣。何不载是年七月间,昼涌当申刻之末,彗星如洗帚状,微见于西方。至酉刻以后,渐长如扫帚,人呼曰“扫帚星。”日既没,其长竟半天。如此两月而灭,人皆寒心,莫知何兆?明年正月,英庙复辟,而乃置公罪。则公上应乾象,岂止一方之湖水哉?此予童时目击者书以补状之阙云。

洪武十八年乙丑,复开进士科。三月一日廷试毕,揭晓前夕,上梦一铁钉挂■〈丝白〉于殿前,觉而语左右。及拆卷,乃状元丁显也。协于梦兆,不爽如此。后正统戊辰廷试前一月,上梦儒释道三人来见,至揭晓,状元彭时由儒士,榜眼岳正幼曾为庆寿寺书记,探花陈鉴幼曾为神乐观道童也。幼年出处,皆形梦兆,岂偶然哉?

国初,象山人钱唐貌魁梧善饮食。元末天下大乱,隐而不见,年将陆旬。见四海定于一,赴京敷陈王道,先献一诗。其诗曰:“大明洪武元年春,春雷一声天地响。龙飞在天雨如膏,天地山河增气象。山人昔往东海山,山形如象山名丹。丹山之南有白石,山人隐遁松林间。一朝阴气蔽白石,天昏地暗人变颜。人人变颜心铁黑,山人铁心仍铁肝。山人名不挂唇齿,山人不与人相似。吴江江上吴山青,吴山有城高百雉。好风吹步上京师,铁仗麻鞋见天子。

天颜悦怿天开明,谨身殿中承圣旨。致君尧舜端有时,山人事业当如此。”诗既称旨,授刑部尚书。明年己酉,条《孟子节文》,欲去其配飨,即上疏。先是有旨,来谏者常射杀之。唐果置棺袒胸当箭。上见其谏甚切,命太医院疗其箭疮,配飨得不废。成化初,我先大父南山先生作四月八咏,有钱丈奇勋之诗曰:“引棺绝粒箭当胸,■〈扌弃〉死扶持亚圣公。仁义七篇文莫蠹,冕旒千载绘仍龙。批鳞既奋回天力,没齿终成卫道功。那得洪恩偏寰宇,泮宫东畔置祠宫。”

成化间,曾见前元至正四年《江浙乡试录》。其解元许瑗,饶州乐平县人,年二十八岁,治《易经》。后予官芜湖学上,谒太平府官,见府治西忠臣祠进拜,乃国初太平路总官许瑗,判官王鼎二人也。盖许虽中乡试不仕,而入我朝得国之初,因陈友谅寇太平,与王鼎同死于敌。计其时当有四十余岁矣。能识真主于天造草昧之时,而克忠于其职,载在祀典以示于后,宜哉!惜乎无碑以纪其事,特书于此,使知忠臣。乃许瑗,乐平人也,其王鼎尚俟考而书云。

元末,永嘉高明,字则诚,登至正四年进土,历任庆元路推官,文行之名重于时。见方谷珍来据庆元,避世于鄞之栎社,以词曲自娱。因刘后村有“死后是非谁管得,蒲村听唱蔡中郎”之句,因编《琵琶记》,用雪蔡伯喈之耻,其曲调拔萃前人。入国朝,遣使征辟,辞以心恙不就。使复命,上曰:“朕闻其名,欲用之,原来无福。”既卒,有以其记进,上览毕曰:“《五经》、《四书》如五谷,家家不可缺。高明《琵琶记》如珍羞百味,富贵家其可缺耶?”其见推许如此。今流传华夷,不负所学云。

宋太祖与陈希夷论国祚五更六更之事,予述之篇首矣。而六更之说未竟,兹毕其说。尝闻先大父南山先生曰,永乐间,一日谒尚宝袁公。公曰:“昨日同太监二人侍上位,看历代帝王像,看到宋太祖,上曰:‘果然面方耳大。’又曰:‘真宗而下,诸像清楚如今时太医样一般。’看到元世祖,上曰:‘北人南相。’看顺帝像,又曰:‘此又如太医样,何也?’不能对而退。”大父答曰:“公尚不晓此也。昔宋幼主显之妻有娠,元明宗见貌美,悦之,乃生顺帝也。”尚宝因叹不得以此对为恨,仍备述于《符台外集》而不明大父所云。近观叶文庄《水东日记》载一诗云:“皇宋第十六飞龙,元朝降封瀛国公。元君召公尚公主,时承赐宴明光宫。酒酣伸手扒金柱,化为龙爪惊天容。元君含笑语群臣,凤雏宁与凡禽同。侍臣献谋将见除,公主泣泪沾酥胸。幸脱虎口走方外,易名合尊沙漠中。是时明宗在沙漠,缔交合尊情颇浓。合尊之妻夜生子,明帝隔帐闻笙镛。乞归行宫养为嗣,皇考崩时年甫童。元君降诏移南海,五年乃归居九重。忆昔宋祖受周禅,仁义绰有三代风。至今儿孙主沙漠,吁嗟赵氏何其隆?”但此诗不知何人作。则顺帝实幼主所生,其生之年大德七年庚申岁也。由此可言之,则太祖六更之言既不爽,而容貌之类又不诬天道,玄默历数莫逭有若此夫?

世间治乱有数存焉。且如胡元只任胡族为正官,中华人官佐二。到末年,数当乱,任非其人,酷刑横敛。台温处之民,树旗村落日:“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由是谋叛者各起。黄岩方谷珍因而肇乱,江淮红巾遍四方矣。初谷珍之乱也,又非因刑敛。其黄岩风俗贵贱等分甚严,若农家种富室之田,名曰佃户,见田主不敢施揖,伺其过而复行。谷珍父为佃户,过于恭主,谷珍兄第四人既长,谷珍谓父曰:“田主亦人尔,何恭如此?”父曰:“我养赡汝等,由田主之田也。何可不恭?”谷珍不悦。父卒,兄第戮力,家道渐裕,酿酒以伺田主之索租。一日,主仆至其家,盛馔宴主,先以美醖醉死其仆,而主亦醉死焉。皆醢其尸于酒瓮。越数日,主家不见还,来询,答以索租去久矣。询其邻答曰:“但见主仆等到其家,何不见出也?”日久事渐露,主家诉于官,遣人捕之,至则拒而杀之。既而官躬往捕,亦被杀。而兄弟亡命于海者十余年,乃拉漳州贼船寇漳州,惟时文恬武嬉。

一寇贼陷,朝廷命恭不华招降,堕其计亦死,势日猖獗。窃据台、温、明十二郡。十有八年,而吾明久为其窠窟,以上虞之通明坝为界,民有死罪,惟沉于江耳。大明中天群霾渐消,谷珍初逃于海,欲效徐福。既而其下诱之内附焉。先是袁柳庄相其貌,出语人曰:“南人胡相,每亵服见人则可观。若正其衣冠,则鄙俗矣。终非成美名者。”谷珍肇乱,先天下而起兵,数之莫逭有如此。录其始末,得于父老之传闻云。

张《东海集》中载《书陈佥宪先生墓志后》云:“台郡陈先生璲,提学江西,语学者曰:‘永乐修大全诸书,始欲详缓为之。后被诏,促成诸儒之言。间有不暇精择,未免抵牾,虚心观理,自当得之,不可泥也。’”盖先生纂修官其言如此。则予前所录永乐十三年,上还南京,问纂修事,而馆中仓卒集成以进者,即所谓被诏促成也。东海又载云:“宣德间章丘教谕余姚朱应吉疏于朝,言大全去取有未当者。下其议于礼部,礼部下之天下学校,许兼采诸说,一断以理。”噫!纂修之言如此,廷议如此,盖以万世公论开来学也。泥者终无权度执以为断陋哉!此皆《东海集》所载,故予先祖南山先生每见大全抵牾辄发叹云。

宣德中,慈谿一新知县因此县刁风,视事之日,进里长老人而谓曰:“汝等知得谚云:‘灭门刺史,破家县令。’”否?意欲潜消此风。老人桂姓者答曰:“此间生员多读《诗经》,某等只闻得岂第君子民之父母?”知县默默。

子昔日应举在杭,有吾乡士人徐翁者年七十余,寓居湖州市云汉坊。一日访予旅邸云:“我住三都高钱,令祖南山先生作《字说》见赠,至今感仰。”且云:“令祖《经书补注》有益后学,如栾肇作《四书驳》乃朱文公之忠臣。”予问其驳如何?答曰:“我有残编,止存《论语》数段。”其驳曰:“注书不宜立例。集注云:‘凡君问而称孔子。’对曰:‘者尊君之辞也。’《先进篇》‘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是岂尊君乎哉?不有祝邸之佞章云,难乎免于今之世矣。’集注云:‘非此难免本文。’既云难乎免,注又云非此难免,不知所免者何也。食不语,寝不言。”汉儒注答述曰:“语自言曰:‘言此注非是,集注从之。’则食可言而寝可语乎?殊不知言与语互文也。”因诵此数段而别。予后见《韵府群玉》。入声韵中,“莫”字下引《栾肇语论驳》曰:“燕齐谓勉强为文,莫由此言之。”则知徐公之言可征矣。但栾之全书惜不克见耳。故朱子每云以俟后之君子,其以是欤?

奉化应方伯履平登洪武庚辰进士,除授福建德化知县,三年考满,吏部试论一篇,文虽优而貌颇侏儒,不得列。乃题诗部门之前云:“为官不用好文章,只要胡须及胖长。更有一般堪笑处,衣裳糨得硬绷绷。”末不书姓名。阍者以此呈冢宰,冢宰曰:“此必应知县也。”取其文览之,果高。次日奏升考功司郎中,越三年出为常德知府,又三年升贵州按察使,仕终云南左布政使。然一诗之感动于人,而冢宰亦知过能改,皆可以示后,故录之。

吾鄞袁尚宝公相术之验,故具于墓志家传矣。闻有一事人或未知,谚云:“父命推其子禄,夫寿可以妻延。”永乐中,顺天尹王公骥患伤寒,袁往视其疾,神色俱变,不可入目。亟请其妻出视之,云:“疾虽云甚大事,不妨夫人之貌,直到一品命妇。”巳而疾果愈。后王公以征麓川功封靖远伯,是则一品命妇之言不爽,而夫寿可以妻延之谚不诬矣。

大凡人生而父命名亦系乎数。天顺庚辰殿试,读卷定祁顺卷第一。既而司礼监太监问所定卷,阁老以姓名对。太监曰:“此卷固出人一等,但传胪时北方人音与御名相似。”阁老愕然,乃以王一夔卷易之,而祁第二甲中。祁广东人,仕终郡守。司礼监之识见又出阁老一等,此五代史传张承业岂无谓耶?

景泰中,于少保谦,王都宪文权重于时,后英宗复辟,石亨等诬奏以不■〈车丸〉。奉旨:“本该凌迟处死,从轻斩了罢。钦此。”二人赴死所,于则连呼皇天后土。王但云今巳到此,伸起头来就斫,连呼“何为久,后自明白”。噫!王之言其过于远矣。

《鹤林王露》云:“物无小,豹能杀虎,鼠可害象。”宣德中王公骥征麓川,调者回云:“彼有象。”阵公思象畏鼠,此间何得鼠?乃广收猪猫数百为备,临阵果然。悉放猪猫于前,象惧退。以此师遂得胜。寇既平,论公封伯曰靖远,此特纪其一端,而鹤林之言可征。

永乐中,有亲军指挥三员:曰纪纲,曰刘江,曰袁刚。上喜其名,虽各异音,则相同,因号为“三纲”,日侍上左右,每呼则呼“三纲”而不名。惟纪之权势重灼。既而刘调官辽东,袁调官宁波。纪后志蒲,怙势以坐事伏诛,籍没夷族。今北京贡院其遗址也。刘、袁子孙至今犹袭荫之。

天顺间,冢宰王公翱、左侍姚公夔一日试该选监生,出论题曰:“道盛德至。”就试者不敢斥言题目之差,但告云:“题目甚难。”姚又不得显言,惟体试士之意,从容请于王曰:“此题果不容易,监生废书已久,望易此题。”王曰:“汝可一易。”姚曰:“只易了《盛德至善》,则诸生便可下笔。”王笑而然之。噫!冢宰但知道与德之对言,而失记章句,训道为言也。年老病忘,非姚婉言以请,则试者情何由达,而皆阁笔矣哉!

洪武间,人有随母改嫁事继父者。继父病,割股愈之,有司以孝闻。上曰:“继父是伊父仇人,割父遗体以愈仇人,是不孝也。”乃置之法。睿断若此,岂人能窥测哉?

宣德中,先祖司训南昌,为崔太守彦俊题子昂《胡马图》曰:“塞马肥时首蓿枯,鸡官早已着貂狐。可怜松雪当年笔,不识擅溪写的卢。”胡祭酒谓此含畜褒贬,每诵之不辍。

人之识见不能皆同,如海虞吴先生讷戒学者曰:“记得《韵府群玉》,秀才犹如赴夜航船听人说话者。”谓不必记者。我先祖则曰:“世间学者不能见全书,只一部《韵府群玉》撮故事之要,若欲考验,一看便知来历。”尝谓溥曰:“记问之学,先从《韵府》,使不离左右,其庶几也。”溥佩服不忘。

本朝太和山即古云武当山也,真武祀典之盛亦有其由。昔洪武末当岁壬午,靖难起兵,势如破竹,南方众至四十余万,宜无当之者。然每两阵相临,南兵遥见空中“真武”二字旗帜皆攻。后以北也既而入正大统,崇重其祀典矣。溥尝问故先祖,答曰:“圣天子则百灵咸助,岂偶然哉?”

史云郎官上应例宿,诚哉是言也。矧三公九卿乎?故中台星拆则张华应之,长庚入梦则李白应之。赵普乃紫薇垣一小星之类,其应历历不能枚举。前元天历戊辰,娄宿降灵,我高皇帝以是年生,至洪武戊寅而娄星复明。又若洪武元年正月彗出昴宿,是年元运除旧,高皇布新,是昴宿实应胡星也。正统己巳,荧惑入南斗,则车驾北狩。弘治庚申夏,彗犯紫薇垣五尚书,予以录于前矣。此皆予所闻所见者,孰谓天道玄远而不可稽哉!

文庙起兵靖内难,帷幄之功惟姚少师广孝,姑苏人,初为僧于北平仰山寺,名道衍,字斯道。岁壬午靖难功成,反初服复姓名曰“广孝”是名也,盖因元世祖时,有僧曰“■〈耳

忽〉书”,在庆寿寺,世祖召见,所言称旨,授以官复其姓名曰“秉忠”,位至太保,即《元史》刘秉忠也。姚因秉忠改名广孝,位亦至少师。吁!一忠一孝,皆官公孤,逃佛入儒,有如此人之出处,岂可决哉?

昔宋太祖微时,有《咏初日诗》云:“太阳初出光赫赫,干山万山如火发。一轮顷刻上天衢,逐退群星与残月。”盖宋以火德王天下。及登极,削平僭窃,混一寰宇之志先形于言,规模宏远矣。又有《咏月诗》:“未离海底千山暗,才到天中万国明。”大哉王言,拨乱反正,见于诗如此。我太祖皇帝一日观见新月时,诸皇子在侍,命皆作诗咏之。东宫诗云:“虽然未到团圆夜,也有清光照九州。”我太宗年尚幼,诗曰:“谁将玉指甲,掐破青天痕。影落寒潭底,鱼龙不敢吞。”太祖甚异之。

元末,江西程国儒任余姚州判官,因乱来依方谷珍,与吕玄英为友。国儒有《鹤傍牡丹图》索吕题云:“牡丹花畔鹤精神,飞并云林似倚人。万里青霄不归去,洛阳能有几时春。”程得诗即日促装回番阳。

永乐末,诏许学官考蒲,乏功绩者审有子嗣,顾自净身入宫中训女官辈。时有十余人,后独王振官太监正统初居中得宠,至张太后崩权倾中外。岁己巳,虏人也先犯边,劝上亲征者是也。乃没土木之难,世莫知其由教职,故识之以示后。

吾邻先达郑大参阜义,二十三岁时南京会试,有丰城监生与扶鸾云:“藩府声名重,家邦气象新。行年逢八九,天地一间身。”又云:“之子青年气不凡,九重深处受恩覃。如今若问之官去,南海功名事业全。”后永乐十年,北京殿试中进士。时上亲选方面官问吏部尚书蹇义,小秀才写两名进来,当除郑山东参政,张鸾广东参政。次日又问两个秀才那个有学问,蹇以郑对。就调郑广东,张山东。后郑任八九十七年,甫四十岁卒于北京,其官职南北,死生寿夭,莫不有命存焉。

世儒论阴阳激而为雷,何神是。岂知一物必有一神乎?许敬观明州卫兵也,事母孝。一日拉十兵驾舡贩私盐,至郡江北渡,忽霹雳一声挈人舡上,江岸十人皆震死,独敬观昏绝中,默念我死了,我母靠谁,即有人援之去死所三丈地而苏,惟雷火燎发半秃。母殁卒于窀所,雷之有神如此。

宣德间,大父南山先生与慈谿王公来,俱以教职同荐入宪台,王巡按北直隶。时于少保谦任兵部侍郎,欲举王自代,附书问消息。大父复诗云:“出处虽同调,暌离各一方。只因交最厚,常是念难忘。贾谊曾陈策,曹参解促装。明年二三月,延伫看翱翔。”西杨先生甚奇此诗。王在职几五年,升山西参政。大父未蒲六年,受敕任广西督学佥事,常奏保、明、经、章、致、和等六人堪任教职,不报。作诗云:“意气日相信,交游四十年。自甘杨炯后,谁意祖生先。散地宜藏拙,明时肯蔽贤。殷勤一封疏,消息竟茫然。”是宜出处穷通,有命存焉。

元萨公天锡常有一诗《送濬天渊入朝》:“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闻者无不脍炙。惟山东有一叟鄙之,公以素惬意,特步访问其故。叟曰:“此联措词固善,但‘闻’字与‘听’字一合耳。”公曰:“当以何字易之?”叟徐曰:“看天竺雨。”公诘其“看”字,叟曰:“唐人有‘林下老僧来看雨’。”公俯首拜为一字师。

宣德初,先祖在南昌题出帖于学门云:“学冠西江,列郡仰诗书之府;道宗东鲁,四方推

初中七年级上册国学经典诵读校本教材

七年级上册 第一部分:古诗词诵读篇目 要求:26首古诗词熟练背诵。 1.采薇(节选) 《诗经?小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2.垓下歌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3.大风歌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4.十五从军行 汉乐府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5.短歌行曹操 对酒当歌①,人生几何②?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③。 慨当以慷④,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⑤。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⑥。 但为君故,沉吟⑦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⑧。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⑨?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⑩,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6.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⑴,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⑵,一去三十年⑶。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⑷。 开荒南野际⑸,守拙⑹归园田。 方⑺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⑻后檐,桃李罗⑼堂前。 暧暧⑽远人村,依依⑾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⑿,虚室有余闲⒀。 久在樊笼⒁里,复得返自然⒂。 7.杂诗(其五) 陶渊明 人生无根蒂①,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②已非常身。 落地③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④酒聚比邻。 盛年⑤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⑥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8.赠范晔陆凯 折花逢驿使①,寄与陇头②人。 江南无所有,聊③赠一枝春④。 9.与诸子登岘首 孟浩然 人事①有代谢②,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③,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④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10.书事 王维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11.将进酒 李白

[最新]王氏家谱

[最新]王氏家谱 王氏家谱 《海曲王氏概述》(2009年1月发布) 日照一大族,分支亦颇多。我之一族除东港区三庄镇龙泉官庄外,西湖镇圈村、大白石村、小东台村及陈疃镇曹家官庄村之王姓均为同宗。乾隆四十年,咸丰七年,光绪十七年之《海曲王氏家谱》均已毁于“文革”,现仅存宣统元年及民国三十八年两卷本,但谱序中对迁徙等叙说近无,难以查证。族人对此亦非常惋惜。 据族中老人述,我族出自“三槐堂”,“文革”前村内所存两红灯笼所书“三槐王”可证。据传,始祖七兄弟因避乱自“三槐堂”出,至“七袄岭”分手,弟兄七人撕破一件棉袄,各执一块,共七块,相约日后以此为证。我之始祖一直逃到江苏东海定居。后明朝“壬午大乱”时,我支始祖携兄弟五人外逃,始祖定居现日照市东港区袁家庄(原坟茔均已淹于日照水库),兄弟五人中之长居圈村,之五居三庄镇龙泉官庄村,余二、三、四均已失传。据我考证,现诸城市芝灵乡王家巴山村之王姓一支可能乃我同宗。 上述情况多为口碑,无汉字可查。查阅家谱,我宗支传下来的字辈简述如下: ,、,、,世均已失讳;,世乃单字;,世为“进、之”;,世为单字;,世为“思、 成、清”;,世为“乾”或“氵”旁;,世为“进、守、振”;,,世为“儒、隆、庆”;,,世为“士、仕”;后,,辈为: 昭培庭训久,功业可同昌,建德积福禄,勤学裕文章,继传世代永,富贵乐安祥。 此情况提拱者之辈份应为“庭”字辈,按此推为,,世,据族中老人称,旧时修谱时,因谱本遗失,漏,—,辈,据此推应为,,世或,,世,有待考证。 (日照奥林匹克帆船)

(四) ——日照市情网——市志办之《海曲王氏溯源》( 发布时间: 2009-1-9 ) 王姓是我国五大姓之一,支脉甚多,发端有五。一是远族,出于上古时期,为古帝虞舜之后。二是出自商代。有王子比干,被纣王杀害,剖腹验心,子孙以其号为姓。三是出自西周时期。为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代。四是出自战国时期。信陵君无忌,因出自王族,子孙便以王为姓。五是贵族王者之子孙,好称王氏,常以“王”为姓,其他也有赐姓或冒姓者。王氏后来又分好多堂号,多以名人出生地或故居名之。如太原王、琅琊王、三槐堂王、临川王、九院王等等。 一、三槐堂王的由来 三槐堂王出自太原王氏,是东周太晋的苗裔,自西晋王昶兴胜至 唐朝高宗王皇后之兄王翼,反对武则天专权,遭镇压。王翼之后王言带领家人逃到山东莘县。经唐后期和五代十国二百多年繁衍后,有个叫王徹的,在五代十国后期中了状元。之后又出了个王祐。当官后,在朝野厚施而不图报,功显汉周之际。宋太祖夺取政权后,见其文武忠孝,封晋国公,委以重任,全国人民也希望他能当上宰相,但由于他直道不容于时,结果与宰相无缘。卸任后,在开封府东自己的府第内亲手栽了三棵槐树,并说我子孙必有为三公者。不久,其子王旦果真当了宰相,辅佐宋真宗。期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享荣华富贵一十八年。被封为魏国公。王旦之子王素,为左督御史参知政事,以直谏事仁宗三十余年,被封懿敏公。王素之子王巩,德厚而有文,与大文豪苏轼是至交。于是,苏轼为其家写了一篇文章叫《三槐堂铭》,赞扬王家曰:“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势乃成。既相真宗,四方抵平,归视其家,槐阴满庭。”“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唯德之符。”从此王祐之后,便以三槐堂为号。 二、三槐堂后裔迁日照

明代双籍进士的分布、流向与明代移民史

明代双籍进士的分布、流向与明代移民史 摘要:本文首先对王毓铨关于明代“贯”的界定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同时认为朱保炯、谢沛霖把找不到户籍籍别记载的明代进士归类为“仅有乡贯”者的做法不当。明代没有纯粹的乡贯。既有户籍(现籍),又有乡贯(祖籍)的明代进士是“双籍进士”。通过对有明一代数以千计的、占进士总数十分之一强的双籍进士的历朝和地区分布的统计,以及这些进士祖籍的流动分析,有助于我们拓展进士空间流动和移民史研究的视野,进一步了解明代的科举、人才、人口政策,以及这些举措在巩固边防,稳定全国政治,促进京城和边远地区的文化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明代进士户籍·籍别·乡贯移民史 一、籍贯的界定和问题的提出 朱保炯、谢沛霖先生在他们编纂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以下简称《索引》)的“编例”中指出:“明朝进士,籍贯有户籍、乡贯之分,户籍又有各种籍别”。部分进士,“户籍、乡贯并有”。然作者没有说明何为户籍?何为乡贯?学术界对明代的籍贯分类似也未作界定[1]。王毓铨先生虽然为此写过专文,且观点影响了一代学人,但他的释义是:明代的籍是役籍,贯是乡贯[2],无意间排斥明代最基本的贯——户籍(现籍)住址,也就是说,将乡贯(祖籍)取代了现籍。明朝并不存在所谓的“籍贯”制度,说明代的“籍”指役籍,“贯”指居住地也都可接受。但问题是,在历史文献中,大量的明代人物既有祖居地,又有现居地。要研究这些人物,就自然引出了对于“贯”的双重意义之讨论,贯有乡贯,又有户籍登记住址。本文讨论的“籍贯”和提出的“双籍”问题都基于此。 明代的户籍可理解为今天的户口所在地。对于当时大多数人来讲,户口所在地往往同时也是祖居地、出生地,故一般意义上讲的明人的籍贯、地贯、本籍、地籍、贯址、贯(特定场合也包括乡贯),就是户籍,即户贴、黄册上登记的地址。事实上,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洪武年间的户贴”填写的“贯”,无一不是户口登记上的住址[3]。对明代的科举人口,包括双籍进士而言,其报考地也是以户籍登记地为准。明代户籍填报中的籍别,是“职业身份” 的划分[4],或称封建役籍[5]。但籍别没有任何地理、地名意义。我们对明代人物进行籍贯和空间分布研究时,完全可以对此置之不理。否则,有可能对明人的户籍、籍别、乡贯纠缠不清。明代的乡贯,系原籍、祖籍,即祖上原先居住占籍的地方。我与王毓铨先生的役“籍之所在必有其乡贯”的观点不同,乡贯与“一个人的出生地、居住地、他的户役役籍所在地”没有必然的联系。否则,王文谈到的湖南茶陵岂不成了李东阳的出生地、居住地、役籍所在地?其实,李东阳曾祖以下,就生于北京、居于北京、赋役于北京。当然,如上所述,对当时多数人来讲,祖居地可能也是其出生地、居住地,但从《索引》数以万计的明代进士的籍贯分析,凡有户籍的必有其役籍;有役籍的也必有其户籍(史料缺载者除外)。反之,止有乡贯的,就找不到役籍。至于户籍、乡贯并有者,其役籍必与户籍并列,而与乡贯不沾边。故“户役役籍所在地”应该是户籍籍贯所在地,不能解读为乡贯籍贯所在地。王先生曾举例永乐十年民籍进士——云南太和县的杨荣和江西泰和县的王嗣先,他把这里的太和与泰和分别当作他们的乡贯[6]。其实,太和及泰和应该分别是杨氏和王氏的户籍(现籍)籍贯(见《索引》第1713、311页),也是一般意义上的明人籍贯所在地。 《索引》作者又在“编例”中说明,明代部分进士“仅有乡贯”,并举洪武二十一年进士、

七年级国学经典诵读内容.docx

七年级下经典诵读 1 ?《论语》(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节选3000余字) 雍也第六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 仲弓曰f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r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r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h含O学者也。”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如。”冉子与之粟五秉。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wd !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驿xTng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子曰f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1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曰f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f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 曰f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f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季氏使闵子骞q方n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you执其手,曰f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r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dan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r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f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通汝)画。”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f女得人焉耳乎?”曰f有澹dan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子曰f不有祝蛇tub之佞ning ,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子曰r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r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子曰r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明代军籍进士的地理分布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2011年2月号上旬刊 ⑧通典(卷21).《职官三》中书省条. ⑨新唐书(卷47).《百官志二》中书省条. ⑩輯訛輥唐会要(卷55).《省号下》中书舍人条. 輰訛輥旧唐书(卷43).《职宫二》给事中条. 輱訛輥唐六典(卷6).尚书刑部主事条. 輲訛輥唐六典(卷13).《御史台》侍御史条. 輳訛輥輴訛輥唐六典(卷9).《中书省集贤院史馆匦使》中书舍人条. 輵訛輥旧唐书(卷100).毕构传. 輶訛輥旧唐书(卷2).太宗上. 輷訛輥通典(卷21).《职官三》中书令条. 参考文献: [1]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公文形态· 政务运行与制度变迁[M].济南:齐鲁书社,2004. [2]张国刚.唐代官制[M].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 [3]袁刚.唐朝的五花判事和六押制度[J].安徽史学,1996,(4). [4]刘后滨.唐代司法“三司”考析[J].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2). 摘要:明代军籍进士地理分布极不平衡,这与当 时的政治、经济、人口、教育等资源的地理分布状况和整 个明代整个进士群体的地理分布有着直接密切的联系。 与明代进士群体整体的地理分布不同的是,在所有诸省 直的进士当中,军籍进士数量最多的并不是南方的省直, 而是北方的北直隶。位于西部边疆的云南和贵州,虽然进 士群体整体分布的数量不大,但是出自卫所的军籍进士 所占比例却很高。整个辽东进士群体全部为军籍进士,而 这些军籍进士中出自卫所的比例为100%。在军籍进士 中,出自卫所的比例呈现出前期比例低,中后期比例波浪 式增高的特点。 关键词:明代军籍进士地理分布特点原因 一 关于明代军籍进士的地理分布,笔者根据现存的《明 代进士登科录》及《题名碑录》的相关记载,对明代各省军 籍进士作了逐一的考证和确认。兹谨把考证与确认结果 列表显示如下: 表一明代军籍进士地理分布统计表 由上表可知,明代军籍进士地理分布极不平衡,这与 当时的政治、经济、人口、教育等资源的地理分布状况和 明代整个进士群体的地理分布有着直接密切的联系。然 而,虽然南方地区和中东部地区为进士的多产区,但是在 军籍进士地理分布方面,却呈现出与整个进士群体的地 理分布不同的特点。

太原王氏 起源 世系 名人

太原王氏 起源于的,从魏晋到唐朝都非常显赫,与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等七族并列为五姓七族高门。是王姓的肇兴之郡、望出之郡,最早登上一流的地位。 系姓始祖:太子晋,周灵王太子 姓名:姬晋,字子乔 出生日期:公元前565年 逝世日期:公元前549年 迁居:天下大乱太子晋儿子宗敬避居太原 缘由:时人仍呼之为王家,遂以王为姓 世系:自华胥氏至太子晋共四十五世 1、起源 本支,系由而来,意指“之裔”或“之后”。,都是。,是之子,姓公孙,名轩辕,生于,长于,故又改。其时,神农氏国运衰弱,诸侯相互侵伐,而以暴虐。黄帝与蚩尤战于。伏诛,诸侯咸尊(姬)为,代神农氏。黄帝即位后,会诸侯于,经略四方,融黄、炎于一炉,遂开中华一统之局面,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黄帝居轩辕之丘,娶西陵之女,是为,嫘祖为黄帝,生二子:(即)、,之孙,是为。娶氏女,生,是为;娶有戎氏女,简狄因吞玄鸟之卵而生。长而佐治水有功,封于,赐姓子氏,是为商之祖;娶女,为,生,弃好农耕,懂稼穑,帝尧举为农师,封于邰,号,为先祖。 2、世系 ,乃公之后裔,自至共四十五世。天下,基本上都出于公之后。所以,太原是王氏家族最初的之地。 、、浙江王氏、、开闽王氏、菏泽王氏等,都是后裔,只是几经战乱,记载有某些地方不一致,但都为同源所出。 据民国二十六年堂刻本《余姚上塘王氏》载,其如下: 太原王氏得姓始祖是,为的,名晋,字子乔,约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

元前549年,本姓姬。 史载“幼有成德,聪明博达,温恭敦敏”。十五岁以太子身份辅佐朝政,灵,诸侯从之。时使师旷见,师旷问以君子之德,太子晋侃侃而答曰:“如舜的为人,仁德配于天道,虽固守其岗位,却处处为天下人着想,使远方的人,都。能得到他的帮助而受他的仁政。仁而合于天道。此谓之天。如禹的为人,圣劳治水而不自居功,一切以天下为本,取予之间,必合于正道,是谓之圣。再如文王,其大道是仁,其小道是惠,已有其二,依然是无比谦恭,服事于殷商。既拥有拥戴的群众,而反失其身,为暴纣囚禁,不动干戈,此谓之仁。又如武王,义杀暴纣一人而以利天下,百姓各得其所,是谓之义”。师旷称善不已。灵王二十二年(前551年),谷、洛二水泛滥,将毁及王宫,灵王决定以壅堵洪。进谏曰:“不可。曾听自古为民之长者,不堕高山,不填湖泽,不泄水源。天地自然有其生生制约之道。”并提出聚土、疏川、障泽、陂塘等方法,来疏导洪水。同时以“壅堵治水”而害天下的鲧和周室历史指出灵王所为“无过乱人之门”,“皆亡王之为也”。的直谏,触怒了灵王,被废为庶人,由是郁郁不乐,未及三年而薨。师旷朝见时,见太子色赤,不寿。说:“我再三年之后,将上天到玉帝之所。”果然不到三年,讣报的使者就到了。 因能预卜生死,后人便说他成了神仙。《》记载,好吹笙,作鸣,游伊、洛间,道士浮丘生引上,三十年后见到恒良,太子晋说:“可告我家,七月七日会我于缑氏山麓”。其时,果然身乘白鹤立于山巅,可望而不可达,数日方去。 卒后不久,灵王驾崩,太子晋的弟弟贵嗣位,是为景王。太子晋的儿子后来仕为司徒,看到,天下大乱,便请老致仕,避居太原。时人仍呼之为王家,遂以王为姓,成为太原王氏始祖,而尊为系姓始祖。 改元,封禅嵩岳时封为仙太子,别为立庙。圣历二年(699年)再幸,立制御书《》。现缑氏山庙,亦称仙君观。 两千多年来,太子晋成了正义的象征。在《远游》诗中表达了他对的景慕“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而娱戏。”亦写道,“吾爱,得道伊洛滨。”当代学者先生礼赞道: 年少册立,辅政英明,诸侯慑服,万方狄听,为因谷洛, 水利民生,极谏堵塞,有违君命,竟遭父王,贬作庶民,

闲中今古录摘抄(明朝黄溥)

闲中今古录摘抄明·黄溥 ●卷一 宋太祖建隆庚申受禅后,闻陈希夷只怕五更头之言,命宫中转六更方鼓,严鸣钟。太祖之意恐有不■〈车丸〉之徒,窃发于五更之时,故终宋之世,六更转于宫中,然后鸣钟殊不省。更庚同音也,至理宗景定元年,历五庚申,越十七年末,宋亡而希夷五更头之数信矣。到元朝延祐七年庚申,而至正帝生帝,乃宋少帝赵显子。详见后录。我大明兵入燕都遁去。当时人只呼‘庚申帝’。观刘《尚宾集》,‘庚申帝大事记’是也。后方号顺帝云。由此观之,则宋祖命转六更之言益信,数之不爽。 本朝开进士科始于洪武四年,后止至十七年开科。乡试例以子、午、卯、酉年,会试例以辰、戌、丑、未年。洪武十八年乙丑状元丁显,二十一年戊辰状元任亨泰,二十四年辛未状元许观。吾鄞董恭礼、陈裕二人,皆此年进士。今有刊本《国朝登科录》行世者,去许观名,及此科进士姓名俱不刊,乃别录第一甲一名韩克忠,二名王忠,三名焦胜,第二甲蔡彧等二十九名,第三甲苏文等二十九名,俱北方人,无一名江南人,不知何谓而然?二十七年甲戌状元张信,而榜眼、探花俱无。三十年丁丑状元陈■〈安阝〉。巳后则革除年间,庚辰状元胡靖,后更名广者是也。永乐甲申状元曾棨,厥后六十年为天顺七年甲申,状元彭教也。噫!有数存焉,例以辰、戌、丑、未开科取进士,兹者两度甲申进士为号数,岂得而逃乎? 本朝状元,洪武四年辛亥科起至正德九年甲戌科,凡四十科,吾浙状元自正统元年丙辰科周旋、十年乙丑科商辂,成化十一年乙未科谢迁、十七年辛丑王华、二十年甲辰李旻,五人之中周与商、王与李俱同乡举,一举各两状元,固可美。而商、谢、李俱发解首冠,又可美。其商之三元,开科以来一人,尤可美也。然商与谢又皆入阁,岂但状元乎哉?书此以感发吾浙之后学。 元顺帝有一象,宴群臣时拜舞为仪。本朝王师破元都,帝北遁,徙象至南京。一日上设宴,使象舞,象伏不起,杀之。次日,作二木牌,一书危不如象,一书素不如象,挂于危素左右肩。由是素以老疾告,乃谪含山县,寻卒。今墓在焉。 洪武初,吾鄞天宁寺有朱道人,能幻术。每夜五更出神,往南京早朝,乘云在空中,自言姓名。朝毕还寺,日犹未出。其本体偃然,在寺之静室中若酣于睡者。及还时,则欠伸起坐,若此者几月。上赐童子十人俾学其术,且密命侦伺其动静。久之,秘其术不泄。偶喜一童子,曰:“我术传汝,切勿食狗肉。”其童子得此言复命,后上乘其乘云来时,洒以狗血,其神不能复体,差人取其尸,戮于京。今天宁寺军户者,咎其当时寺僧容之也。 王仲光,吴县人,学贯天人。洪武中避地大湖中,戊寅岁储君即位。有诗云:“数茎白发乱蓬松,万理千梳不得通。今日一梳通到底,任教春雪舞东风。”与袁柳庄至契、柳庄至燕,遣子忠彻见于太湖,以乾象询之曰:“此数莫逃。”问兵仗曰:“虽地窖无声,闻一胜后即多有矣。”回以告其父而知其言。后姚广孝还苏州,反初服往见,弗克见,但云:“道衍一个和尚,做不结果。”后终于家。 蒋景高,象山人,元末遗儒也。内附后仕本县教谕,罹表笺祸赴京师斩于市。斯祸也,起于左右一言。初,洪武甲子开科取士,响意右文,诸勋臣不平。上语以故曰:“世乱则用武,

中华王氏王导王羲之家族历代族谱的中心人物之接续

中华王氏王导王羲之家族历代族谱的中心人物之接 续(王氏家谱网) 作者:王氏家族出自:王氏家族浏览/评论:5,193/0 日期:2009年4月11日20:56 作者:王氏家谱网时间:2005-11-10 12:44:28字体:大小 一 《中华王氏通谱》、《琅琊王氏文化志》编纂委员会的总撰、特约主编、南京旺族文化研究所所长,太子晋八十三世、王徽之五十世孙南山一樵(即王耿)先生家的祠堂谱,就是南京江宁山阴村王羲之家族的《琅琊郡三槐堂王氏宗谱》和南京溧水山阳乡王导家族的《江左王氏族谱》、溧水崇贤乡的《崇贤里王氏家谱》,这三个村庄相隔不到五公里垂直距离,宋代以来其中还有一些王姓为主的村庄相间,三个村庄总祠谱山阴村的《王氏宗谱》宋代以前为《琅琊郡王氏宗谱》,元代以后为《三槐堂王氏宗谱》和《山阴王氏宗谱》,所以我们在编这个通谱时,就统称其为南京山阴村《琅琊郡三槐堂王氏宗谱》,这样比较符合历史和现实整体观。并且,我们也非常谨慎地以这套谱的人物世系为线索,制出了这个琅琊王氏的世系和代表人物的通表。这套谱为什么会成为我们编纂这套通表的依据呢?首先是因为这套谱形成的最早,其次是因为这套谱是在当时的江左王氏的大本营南京形成的。太子晋、鬼谷子、王翦、王陵、王融、王吉、王充、王祥、王导、王羲之、王褒、王方庆、王昌龄、王璧、王旦、王皋、王守仁、王原祁等中华王氏主流家族的代表人物构成了这个家谱的中心线索。 南山一樵的家谱最早形成于公元322年,即东晋永昌元年,这也是琅琊王氏的第一部谱牒。当时的首都就在今天的江宁山阴村一带,南京的江左王氏的掌门人、退休的宰相王导为了修家谱,便委托当时的宰相崔琳等人联名向皇上申请,经两任皇上晋元帝和晋成帝御准,由宰相庾亮等为皇上代笔成敕及序,当时成谱的名字有两本《江左王氏历世宗图谱》和《琅琊临沂王氏谱》,前者从太子晋至王导孙王珣等,后者从太子晋至王羲之子王徽之等,前者以像、像赞、铭、志为主(因王导王羲之等人均在世,所以只能以像赞、简志代传,逝者方可立传。此谱成书五年后王导逝。),后者则有了较为详细的世表格式,由于当时尚未有欧苏两式,所以谱牒较为朴实,均以散文式的文字为主,附有世系图,年表类格式(详见本志《王氏世谱》散页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世说新语》附本《琅琊临沂王氏谱》。)

存世明代进士题名录汇总表

存世明代进士题名录汇总表 原文地址:存世明代进士题名录汇总表(上)作者:古文獻學習_王紅序号名录年份版本馆藏地1洪武四年进士登科录1371明洪武刻本天一阁、《艺海珠尘》本2洪武四年会试纪录1371明洪武刻本天一阁3洪武十八年会试录1385钞本,版本年代不明,不同于一般的会试录摘录自《汇编》的《皇明进士登科考》4建文二年殿试登科录1400明陈迪等编,明乌丝栏本国图、《汇编》(清钞本)、上图(清钞本)5建文二年会试录"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font-size: 12px; font-family: Verdana, 宋体, sans-serif; line-height: 18px; border-color: windowtext; border-bottom-width: 1pt; border-bottom-style: solid; width: 150pt; border-right-width: 1pt; border-right-style: solid;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建文二年会试录1400清钞本国图、《汇编》6永乐九年进士登科录1411明刻本上图7永乐十年进士登科录1412明永乐刻本《汇编》、南图8永乐十三年会试录1415明嘉靖十一年礼部刻本上图9宣德五年进士登科录1430明宣德刻本天一阁10宣德五年进士会试录1430明宣德刻本天一阁11宣德八年进士登科录1433明宣德刻本天一阁、国图(清黄宗彝跋)、《中国科举录汇编》12宣德八年会试录1433明宣德刻本天一阁13正统元年进

试论明代进士家族的地域分布

试论明代进士家族的地域分布 内容摘要:本文利用《中国历代登科总录》研究资料,对明代全国的进士家族进行了初步统计,得出全国一门三进士以上家族的地域分布状况:浙江以82户为全国之冠,南直隶78户紧随其后,第三为福建39,第四为江西36户,湖广31户排第五,山东29户列第六,北直隶22户列第七,四川21户列第八,以下依次为山西19户,河南18户,陕西18户,广东4户,广西和云南各1户,贵州为0,全国合计399户。其中,一门三代以上中进士者全国合计189户,依次为浙江51户,南直隶32户,江西20户,福建16户,山东15户,山西13户,湖广11户,四川11户,北直隶10户,陕西5户,河南3户,广西、广东、云南各1户,贵州无。这样一个排位,与全国进士总体分布规律基本相符。进士家族有以下几个规律:地域集中,在科举考试中占据优势,构成高级官员的主体,对明代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进士家族形成的主要原因:重视家庭教育,拥有足够的家族经济实力。 关键词:进士科举家族明代文化 唐宋以后,科举制度不断完善,进士逐渐成为最重要的入仕途径。明代尤其如此,“今之高官要职,非进士不畀”1,而“进士一旦居要地,遂过数十年之财主;迨至九卿,不可言也”2。在功名富贵的诱惑下,明代士人纷纷走上了科举这条独木桥,为博取一介功名,不惜皓首穷经。然而进士录取的名额有限,考生无穷,“从生员考试,到成为进士,只有三千分之一的机会”3!一家能出一个进士,就足以光宗耀祖了。在竞争如此惨烈的大背景下,有些家族却能数人、数代十余人考中进士,甚至数代鼎甲,一门高官,为时人所歆羡,而流芳于史册。对这些家族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使我们对明代的科举制度、政治格局、地方文化乃至家庭教育等等诸多方面,获得更加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关于科举家族的研究,正在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吴仁安就长三角地区,深入研究了各家族产生与发展的内在因素以及存在状况,但涉及的明代进士家族数量有限4。曹国庆以铅山费氏为切入点,对江西的科举世家崛起过程及其在地方的作用做了探讨5。总体而言,这类文章和专著尚不多见,应该说还是一个相当薄弱的研究领域,值得我们深入展开。在开展深入研究之前,对明代全国的进士家族的分布及其特点的调查,是一个必须首先解决的课题。当然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因为涉及的人物实在太多,资料实在太丰富。本文在《中国历代登科总录》课题之明代部分的研究基础上,对明代全国进士家族做了一个初步调查,统计出了其在各地的分布,各家族进士数量、甲第、任官等诸多情况,并总结出了一定的规律。正如前面讲到的,本课题涉及人物及资料太多,而某些人物的关键资料又缺失,使得本文在

明代徽州进士的数量及其地理分布

明代徽州进士的数量及其地理分布* 宋长琨 关键词:明代;徽州;进士数量;地理分布 摘要:在徽州府志、徽州府各县的县志,以及《新安名族志》、《登科录》、《进士题名碑录》等历史文献中,共有464名明代徽州进士的记载,其中454人出处有据,履历翔实。有明一代,徽州进士的人数在全国各府中位居第十一位,在万人进士数上位居第五位。这454名徽州进士在徽州府六个县的地理分布是不平衡的,不但如此,即使在同一县份的不同地域之间,这种不平衡性也有所体现。 SONG Chang-kun (Associate professor, be studying phD in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Amount and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Huizhou Jinshi in Ming Dynasty Key Words: Ming Dynasty; Huizhou; Amount of Jinshi;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Abstract:In Huizhou Fu-zhi, Xian-zhies of counties of Huizhou-fu,Xinan Ming-zu-zhi, Dengke-lu, Ti-ming-bei-lu of Jinshies and other historical literatures, include 464 records of Jinshes of Huizhou in Ming Dynasty. In these records, there are 454 people who have historical figures. In Ming Dynasty, the amount of Huizhou Jinshies ranks No. 11 throughout the country, and in comparative amount it ranks No. 5. In all six counties of Huizhou, 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the 454 Jinshies is unbalancing, and this unbalancing feature is not only reflected in the amount of different counties, but also reflected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same county. 《嘉靖婺源县志》云:徽州“儒风独茂,科甲蝉联”;[1]《万历歙县志》云:徽州“人文郁起,为海内之望,郁郁乎盛矣”;[2]《乾隆绩溪县志》云:“徽为朱子阕里,彬彬多文学之士”;[3]《道光徽州府志》则说:徽州“人文辈出,鼎盛辐臻”;[4]元末学者赵汸《商山书院学田记》更称:“新安为东南邹鲁。”[5]徽州之所以“儒风独茂”,“人文辈出”,成为“东南邹鲁”的一个最重要的理由,就是“科甲蝉联”,即徽州以盛产进士而著称。徽州因其历史与人文的特殊性,历来为学界所关注,而进士作为一个特定群体,也同样成为研究的热点所在。本文旨在通过对明代徽州进士数量及其地理分布进行考察,以期为相关研究积累一点素材。 一 关于明代徽州进士的数量,一直是个悬而未决的疑难问题,各研究者得出的数字相去甚远。今列举几种说法:吴宣德《中国教育通史》明代卷中,利用了《题名碑录》等文献对明代各县的进士数据进行了统计,其数据是以户籍所在地为依据的,对寄籍的进士按照寄籍地为准,得出的徽州进士数据为340人。[6]吴建华《明清苏州、徽州进士数量和分布的比较》中的数据是405名。[7]李琳琦《明清徽州进士数量、分布特点及其原因分析》中的数据是452人。[8]出现如此分歧的原因,是明代徽州人因为经商、做官等原因,“多客游于外,往往即寄其地之籍以登仕宦者”。[9]在这些数据统计中,李林琦先生的数字最接近于明代徽州进士的真实数字,不过也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所依据的主要材料是县志。县志的编纂规格较低,所依据的资料有限,有些记载未必可靠,必要的考证也有所欠缺,可谓翔实有余而准确性不够。的确,县志中所记载的进士数量是最多的,但并不是县志所记载的都是徽州进士。第二,如李先生自己所说的,只是“进行了粗略地统计”,其统计方法和统计结果均有可商榷之处。经笔者核实,县志所记载的并不是452人,而是446人,出现统计误差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在统计中只根据各志的记载进行了笼统的加总,而没有注意到其中各 *作者简介:宋长琨,1964年生,黑龙江青冈县人,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专业在读博士。

王氏介绍

王姓来源复杂,派别甚多,但仍有一些共同点,即多以爵为氏,天子之后代多以此为姓,也有不少人是赐姓王的。王氏姓源繁多,但以源自周文王姬姓子孙的那一支名气最大。相传周灵王姬泄心,太子晋曾对其直谏,触怒龙颜而被废为庶民,主要居住在太原(今属山西)、琅邪(今属山东胶南县一带)等地,因晋及其后裔祖宗为周天子,因此人们便称其为“王家”,以后便以王为氏了。 天下王氏出太原。始祖太子晋,约生于公元前 565年,乃周灵王太子,本姓姬,名晋,字子乔,为黄帝第42世后人,曾避居太原。时人呼之为王家,即周王家的人。其姓由爵位而来,意指“帝王之裔”或“王家之后”。因始于太原,故称太原王氏。后人尊太子晋为王氏“系姓始祖”,尊晋公子宗敬为太原王氏立姓始祖。宗敬逝后,葬于晋阳北五里。其后裔瓜瓞绵延,人才辈出,比如王翦(秦国大将)、王允(东汉名臣)、王僧辩(南朝将领)及其孙王圭(唐初大臣)、王勃、王维(唐代诗人画家)、王审知(五代国王)、王祜(宋代兵部侍郎)等,王氏成为太原地区最显赫的望族,太原也成为海内外王氏之祖地。 王氏衍派,为数众多,就现所知的有200多个。其中著称的衍派为“开闽王”、“郎琊王”、“三槐王”、“潮州王”、“琼崖王”、“赣湘王”等。这些衍派的后裔,在历史上产生过较大影响的,如郎琊支派的王充(东汉哲学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东晋书法家),太原支派临川分

支的王安石、王安礼、王安国兄弟(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赣湘支派的王夫之(明末思想家,世称“船山先生”)等。据日本栗田宽《氏族考》说,日本“山田、山田御井志、广野、三宅等六氏皆为王氏传人。”王、游、尤,沈乃同宗,由于历史上遭困避难而换姓之故形成。 “太原王氏”根在太原,“技传海外”,与中外文化交流及开发南洋密切相关。早在隋朝,隋炀帝就派礼部主事王君政南下出访。唐太宗贞观年间,官左率府长史王玄策奉命三使天竺。明太祖洪武八年,中国钦差大臣王三品娶文莱一世穆罕默德之女为妻,永结同好。明代宗景泰六年,马六甲王入关,明朝皇帝诏给事中王晖回聘。清代,南方民众渡洋南下日盛。至道光年间,有王晋卿者在泰国建别墅,办医局,设学堂,办矿场。随后,便有闽立、潮州、琼崖、赣湘、三槐等太原王氏的衍派子孙相继南下,有的远迁欧美,以东南亚为数最多,足迹遍及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如在泰国,王姓约占旅泰华人一半。新加坡总统王鼎昌先生也是王氏后人。历代王氏后人对开发南洋和加强中国同这些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山西太原已在著名的风景胜地,与太原王氏同属一脉的周室祠庙——晋祠,修筑了太原王氏宗姓始祖子乔祠,成立了“海外太原联谊后援会”,并于1993年 4月隆重举行“太原’93世界王氏恳亲联谊活动”。

国学经典诵读事迹材料(精选多篇)

国学经典诵读事迹材料(精选多篇) 第一篇:国学经典诵读事迹材料 传承国学经典,做最好自己 ——王姝寒同学国学经典诵读事迹材料 课堂之上,总有她频频举手,积极发言的身姿;课间休息,总有她翻阅书卷,伏案思索的背影;异彩纷呈的校园读书活动中,总有她大展身手的风采,她就是__市外国语学校四(1)班王姝寒同学。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谈古论今任潇洒。”姝寒从小就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知识渊博、才华横溢的人。她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追寻着她的读书梦。 从一年级入学到现在,她阅读了无数的书籍,国学经典仿佛是雨露和甘霖,伴着她成长,让她学会许多知识,也教会她许多做人的道理。每个学期,她都被评为学校“诵读小状元”。在学校读书节活动中,她获得快速阅读、现场作文、文学常识一等奖,轻松取得“小文学家”称号。她爱好习作,获全国小学生自主写作大赛一等奖,全国“乾有杯”寓言、童话大奖赛二等奖,温州市“我的课外生活”青少年征文大赛三等奖。她还有书法特长,获浙江省第四届大中小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二等奖,温州市“兰亭奖”现场书法大赛一等奖,__市艺术节书法比赛二等

奖。她也擅长演讲,获__市中小学生“党在我心中”主题演讲比赛二等奖,“我爱祖国我爱党”故事大王奖…… 读书明理,读书益智,书给她注入了前进的动力,增强了信心和勇气。相信在书籍这座灯塔的引导下,她会牢记“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古训,勇往直前,在浩瀚书海中,扬帆起航,乘风破浪,到达更加光辉的彼岸。 第二篇:国学经典诵读材料 __市教育局关于推荐评选十佳“国学经典”诵读学校、二十佳“国学经典”推广教师、三百佳“国学经典”诵读学生的通知各教育学区、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为了树立先进典型,建设积极、良好的校园文化,提高广大学生文化涵养和道德素质,进一步推动“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发展,根据《关于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通知》(瑞教义?2021?109号)文件精神,决定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组织开展十佳“国学经典”诵读学校、二十佳“国学经典”推广教师、三百佳“国学经典”诵读学生评选及表彰活动。现将评选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推荐评选对象 (一)十佳“国学经典”诵读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二)二十佳“国学经典”推广教师: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中从事教学、管理的教师。

明代的家族文化积累与科举中式率

摘要:明代初期承继元朝传统,有儒户,那是正宗的职业科举家族,享受着特殊的保护政策,在科举考试中有着明显的优势。家族教育准备充足与否,特别是能否找到擅长的一经,应是形成科举家族的一个直接因素,明代宁波杨氏家族凭借《易》经屡屡中举,再现了东汉以来一经传家的神话。科举竞争的高度激烈,也是影响家族中举率的核心因素。晚明以后,杨氏家族科举竞争力明显下降。对那些科举准备不足的小家族来说更是困难,如晚明嘉兴平湖的赵维寰经历了十科会试,均以失败告终。 关键词:登科录;儒户;一经传家;赵维寰 作者简介:钱茂伟,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历史系教授(浙江宁波 315211) 明代进士登科录提供了明代科举研究的第一手资料。从科举与宗族及个人关系角度去发掘登科录的史料价值,无疑是值得进一步延伸的课题。关于清代科举与家族的关系问题,张杰《清代科举家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较早提出了科举家族概念,开创了系统的科举与家族关系研究。本文拟根据明代进士登科录及相关文集提供的信息,对明代科举与家族的关联度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一、由儒户看明代进士的户籍研究 笔者较早地对明代进士登科录中的户籍资料作了综合分析①,后来又指导研究生对官籍作了专题的研究,也有学者对明代宗籍进士作了专题研究②。其实,明代进士的户籍研究,尚有深入的空间。譬如,儒籍,就值得深入研究。 据笔者的统计,明代儒籍进士总数155人③。从洪武四年至天启二年(1371-1622),均有儒籍进士。其中,最显眼的是洪武四年科,进士来自儒籍家庭的有65人④,竟超过该届进士总和(120人)的一半,也占有明一代今天尚可考证的儒籍进士总数(155人)的41%⑤,儒籍比例明显高。由于洪武朝其他科的登科录资料缺乏,所以,无法判断儒籍在其他几科中所占比例。至少,建文后,儒户后裔在科举竞争中的优势不复存在。 明初何以出现儒籍进士占优的现象?儒籍是什么?儒户是元朝初年在原来金、宋地盘实行的特殊的儒生保护政策,比对宗教户待遇而设。儒户的确认,须经过一定的考试选拔。至元二十七年(1290)定籍后,东南的儒户数量相对固定,变动不大。江浙一带的儒户有13000余户。元中后期,一些新兴的儒生家庭的户籍仍为民、军、匠等籍。由于儒户是职业读书家族,所以,在科举考试中占有一定的优势。经过长期的元末战争,社会上读书人越来越少。明初开科后,没有放弃读书的儒户就抢占了先机,这正是洪武四年科进士中儒户数量超多的因缘所在。 一甲之中有2位儒户,占三分之二。二甲进士中有11位,占总数17位的百分之七十左右。三甲之中的儒户,有叶孝友、尹宗伊、岑鹏、李升、梁临、聂铉、郑廷实、赵铸、包莘、危孝先、刘光先、魏云、林器之、赵实中、俞友仁、王诚、康缙、闻伯异、林信孚、林文寿、王夏、刘杰、陈玄、陈章应、彭泰、严植、李初、陈彝、管贞、吴权、叶砥、刘铸、何文信、何德举、林德亨、蔡士实、杨文、胡澄、柳汝舟、喻文龙、丁时敏、董时亮、陈韶、余集、周潼、刘中、薛大昉、钟霆、刘长辅、黄钺、张必泰、赵松,共52人,占100人中的一半多。由此可见,儒户所占比重之重,说明儒户科举优势相当明显。 合一二三甲儒户进士,浙江20人,江西20人,福建13人,陕西3人(赵铸、王夏、赵松),北平2人(刘杰、薛大昉),广东2人(梁临、陈玄),河南2人(王谊、刘中),山

王姓历史

王陵:西汉与周勃等齐名的政治家,曾反对吕氏专权 王昭君:汉元帝时北嫁匈奴的著名“和番”美女 王政君:王莽之姑,汉元帝之妻,在她糊涂的庇荫下王莽夺取了汉朝天下 王凤:王政君兄弟,汉成帝时实际统治者,王莽伯父 王莽:西汉王朝的终结者,新王朝的建立者,古代空想社会主义者 王匡:绿林军首领,推翻王莽统治的主力军 王霸:汉光武帝之大将王陵:西汉与周勃等齐名的政治家,曾反对吕氏专权 王昭君:汉元帝时北嫁匈奴的著名“和番”美女 王政君:王莽之姑,汉元帝之妻,在她糊涂的庇荫下王莽夺取了汉朝天下 王凤:王政君兄弟,汉成帝时实际统治者,王莽伯父 王莽:西汉王朝的终结者,新王朝的建立者,古代空想社会主义者 王匡:绿林军首领,推翻王莽统治的主力军 王霸:汉光武帝之大将 王朗:东汉末年大官僚,三国演义中传说他被诸葛亮骂死 王祥:中国著名孝子,魏晋时期名士 王览:王祥之弟,琅邪王氏始祖 王衍:西晋时清谈政客,清谈误国导致西晋分崩离析 王导:东晋王朝建立功臣,扶助司马睿偏安江南,王氏势力之大达到“王与马共天下”的程度; 王敦:王导之堂兄,东晋初期军阀,反叛朝廷窘迫而死 王羲之:著名书法家和政治家 王献之:王羲之子,著名书法家 王诩:战国苏秦、张仪的老师,人称"鬼谷先生"。 王翦:秦代名将,为秦始皇平定赵、燕、苏、荆诸地,立下赫赫战功。 王实甫:元代著名戏剧家,其最杰出的作品《西厢记》,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极其重 要的地位。 王充: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是一位无神论者。 王勃:绛州龙门人,著名文学家,为"初唐四杰"之一。其成就最高以一篇《腾王阁 序》露绝世才华。 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江西抚州人。他 主张"变风俗,立法度"实行变法。其散文以雄健峭拔著称。 王昌龄:盛唐著名诗人,宇少伯。当时即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王维:字摩诘,是盛唐诗坛上极负盛名的诗人,官至尚书右丞,所以人称王右丞。 王之涣:或作王之奂,字季凌,盛唐著名诗人。

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

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 ——宏伟小学国学经典诵读工作总结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和心灵家园。国学经典诵读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诵读国学经典,品悟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涵养民族修为,承继民族智慧,造就具有中华气韵和民族气质的现代中国人,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的神圣使命。 我们深知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其目的是不仅让孩子记住一些名篇佳作,更重要的是寻根,寻民族精神的根,寻现代文明之根,寻学校育人思想之根……在熟读国学经典过程中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加厚孩子的人文底蕴。我们学校把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积极地开展。 为了让经典真正植入孩子们的生命,成为影响孩子一生的文化血脉,我校把经典文化作为学校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通过德育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文化浸润。在德育课程中,主要通过朝会、德育课对学生进行养成(礼仪)教育、环境教育和心理教育,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环境,通过德育课程、班级个性化评价、主题班队会等途径,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氛围,实现学生、教师、学校的和谐发展。抓好两个阵地。这两个阵地是指校内和校外。校内导读,校外助读,以学校诵读为本,校外诵读为辅。校外,是指家庭和社区。让经典诵读走进家庭,走进社区。校内外结合,学校、家庭联动。

本期,我们将国学经典诵读引进课堂,引入学生学习生活。一至五年级开设专门的国学经典诵读课,课堂上书声琅琅,全校每名同学都能将《弟子规》《千字文》熟读成诵。 我们还将《小学生必背古诗七十首》纳如教学。在备课时,我从单元主题入手,寻找相关的国学经典内容,进行有主题,有目的,有序列的诵读。而在经典诵读的实施策略上,我依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作了如下要求:着眼“熏陶”,注重“感悟”即以激发兴趣、内化行为、陶冶情操为目标。虽提倡探究但不求甚解,只求朗朗上口,熟读成诵、耳熟能详。要承认个体差异,不求好心切,不求程度整齐教师在操作中只有鼓励,没有责备。宁静勿燥、宁简勿繁。引导学生学习要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以点带面。 坚持三条原则。既重形式又重过程。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全程参与,在背诵古诗文的过程中提高素质,发展能力。既速度又求效果。开展古诗文诵读,我们要求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每周背诵一首古诗,做到厚积薄发。既求数量又求质量。正确处理背诵与理解的关系,根据不同年级每学期规定一定量的背诵篇目,但不把背诵古诗转变成学生新的负担。要让学生轻松地背,愉快地记,提高学习经典的质量。 为了让经典文化真正浸润到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内化为孩子们的日常行为,我校国学堂主要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来温润推进。根据各年段特点,和学生的诵读内容,开展了有趣、有效的国学竞赛活动。一年级选取了配套教材中的精短语段,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二年级以国学经典为内容,开展了铅笔书法比赛;三年级也是以国学配套教材为蓝本,开展了经典故事演讲比赛;四年级以《弟子规》为主要内容,开展了“经典伴我行”的比赛活动;

相关文档